• 鄱阳四十里街镇农村残疾人优惠政策 > 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 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14-09-15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江西省旅游局 二〇一二年三月 目录一、"十一五"发展基本情况 0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与发展战略 4 (一)旅游产业恰逢重大发展机遇 4 (二)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6 (三)"十二五"指导思想 7 (四)"十二五"发展目标 7 三、"十二五"发展总体布局 8 (一)空间结构 8 (二)功能分区 9 (三)线路布设 13 四、"十二五"发展要素配置 16 (一)旅行社 16 (二)旅游交通 16 (三)旅游饭店 17 (四)特色餐饮 17 (五)旅游购物 18 (六)节能环保 18 (七)中介服务 19 五、"十二五"十大重点工程 20 (一)旅游市场开拓工程 20 (二)红色旅游二期建设工程 23 (三)生态旅游示范工程 24 (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 25 (五)旅游精品打造工程 26 (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32 (七)温泉度假旅游开发工程 33 (八)旅游骨干企业培育工程 34 (九)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工程 35 (十)人才队伍强化工程 36 六、"十二五"发展保障措施 38 (一)创新旅游管理体制 38 (二)加强旅游法规建设 38 (三)完善配套政策措施 39 (四)构建科学规划体系 40 (五)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41 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旅游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顺利实现建设旅游产业大省宏伟战略目标,并为建设旅游强省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时期.为谋划好这个阶段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重要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促进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发展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是我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并取得明显突破的重要阶段.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对旅游产业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产业的社会氛围浓厚,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产业素质明显提升,产业综合效应日益显现,较好地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为推动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为建设旅游产业大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旅游经济快速增长,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省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和冰雪洪涝灾害等来自各方面的严峻挑战和考验,奋力拼搏,排难而进,旅游产业发展一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高于全国平均增长幅度,已成为我国新兴旅游热点地区之一.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由2005年的5095.1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1.0819亿人次,年均增长16.25%;旅游总收入由2005年的320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10年的818.32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0.66%;入境旅游人数由2005年的37.3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114万人次,年均增长25.04%;旅游外汇收入由2005年的1.04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3.46亿美元,年均增长27.18%;国内旅游人数由2005年的5057.9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1.0705亿人次,年均增长16.18%;国内旅游收入由2005年的311.5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10年的794.79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0.6%. (二)旅游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产业地位明显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省坚持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各地发展旅游的氛围越来越浓,政府大力推动、各方积极参与、全社会大办旅游的格局基本形成.2006年5月,省委、省政府在南昌成功召开全省旅游发展大会,进一步明确了"十一五"期间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和建设红色旅游强省、旅游经济大省的发展思路和战略目标.2009年6月,省委、省政府又在南昌隆重召开了全省旅游产业大省建设工作会议,并印发了《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大省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落实全省旅游产业大省建设工作任务分工方案》,明确提出了建设旅游产业大省战略目标.2009年8月,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江西省旅游条例》.同时,《江西省旅游精品线路建设规划纲要》和《江西省居民旅游休闲三年行动计划》也为旅游产业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出台,旅游产业地位进一步提高,全省迅速形成了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建设旅游产业大省的浓厚氛围. (三)红色旅游强势引领,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发展迅猛. 坚持红色旅游引领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方针,着力推进红色旅游发展,"红色摇篮、绿色家园"旅游品牌更加响亮,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年均增长大都在25%以上,接待人数占全省的40%,并引领全国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2009年春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亲自视察了井冈山红色旅游情况,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鼓励,李长春等中央领导也对我省红色旅游的发展作出了重要批示.为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加快了生态旅游发展步伐,全省上下正在积极探索生态旅游发展新路,各生态旅游景区建设初见成效.同时,率先在全国编制发布了《江西省旅游生态设施规范》和《江西省旅游生态行为规范》地方标准.积极探索"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大了乡村旅游的扶持力度.2009年开展了江西省乡村旅游十万人创(就)业行动;2010年省政府召开了全省乡村旅游工作现场会,制定了《江西省乡村旅游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省级标准,有效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 (四)品牌创建取得成效,旅游目的地体系初步形成. "十一五"期间,三清山荣膺世界自然遗产;龙虎山—龟峰荣膺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庐山、井冈山成功创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三清山、龙虎山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已经通过国家旅游局材料审核,有望近期通过现场验收;上饶灵山荣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截至目前,我省有世界遗产4处,世界地质公园2处,国际重要湿地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2处,国家自然遗产3处,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3处,国家级森林公园43处,国家地质公园、矿山公园5处,全国水利风景区14处,国家湿地公园10处,国家A级旅游景区99个,其中5A级2个、4A级40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5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9处,中国旅游强县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4处、名村17处,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6处,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8个,国家级生态村9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9个.全省形成了以"四大名山"(秀甲天下庐山、革命摇篮井冈山、峰林奇观三清山、道教祖庭龙虎山)、"四大摇篮"(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人民军队摇篮南昌、共和国摇篮瑞金、中国工人运动摇篮安源)、"四个千年"(千年瓷都景德镇、千年名楼滕王阁、千年书院白鹿洞、千年古刹东林寺)和"一湖"(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一村"(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一海"(西海)、"一峰"(龟峰)、"一道"(小平小道)、"一城"(共青城)等为主体,形象鲜明、各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体系. (五)旅游产业体系日益完善,竞争实力进一步增强. "十一五"期间,我省旅游产品开始转型升级,逐渐从观光旅游占绝对主体地位转向观光、休闲度假和专项旅游协调发展.旅游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主要旅游景区组建了旅游股份(集团)公司;全省旅行社达690家,其中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22家;旅游星级饭店达389家,其中五星级7家,四星级62家,初步培育了一批有实力、上规模的旅游开发经营企业.旅游宣传促销力度进一步加大,2009年开始在中央电视台投放播出全省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广告片,以红博会、网博会为代表的一系列旅游节庆活动相继举行,《江西旅游》画册顺利编印,旅游接待人次首次过亿而举办的"'亿'游未尽、江西有礼"大型宣传活动等,有效提升了江西知名度.旅游商品产业发展提速,从2008年开始,相继举办了中国(江西)旅游产品交易会和"首届红色旅游纪念品创作设计大赛",评选了"江西省十佳旅游商品"和"江西省名牌旅游商品",为旅游商品产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推进了我省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体系建设.旅游科研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增强,全省各地每年都举办了不同类型的从业培训班,提高了从业人员的素质.创建了江西省旅游规划研究院和全省旅游规划(策划)专家库,进一步加强了对江西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和对策的研究. "十一五"期间,全省旅游产业长足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宣传推广力度不强,旅游知名度提升较慢;体制机制创新不够,改革开放相对滞后;政府引导投入不足,投融资渠道难以拓宽;旅游产业基础薄弱,要素结构不尽合理;旅游市场化转型较慢,产业链条有待延伸.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与发展战略 (一)旅游产业恰逢重大发展机遇 1. 经济总体形势向好,我国将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全球经济总体上呈现温和回升的态势,世界旅游业也将逐步恢复并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社会将进入大众消费阶段,旅游作为大众化消费的重要方面,必将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2. 国民经济转型加速,旅游产业优势将更加凸显."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经济增长将主要依靠扩大内需来实现,内需的扩大则主要通过扩大消费需求.旅游消费是最终消费、综合性消费、可持续消费和多层次消费,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和发展空间.国家在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出台的系列措施,使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凸显,并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3. 政策支持不断加大,旅游产业发展动力强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要求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标志着旅游业已正式成为国家战略,为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全省旅游产业大省建设工作会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各地切实将旅游产业发展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大了支持力度,出台了许多配套政策和举措,旅游产业大省建设如火如荼. 4. 多元新业态并驾齐驱,旅游发展空间广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鄱阳湖生态旅游区也上升为国家旅游发展战略,为全省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空前的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红色旅游发展,即将启动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二期规划项目建设,我省在新一轮红色旅游热潮中将更有优势乘势而上.乡村休闲备受青睐,我省乡村旅游具备跨越发展的强劲动力.温泉度假成为旅游消费热点,我省温泉旅游开发潜力巨大,有望培育成为又一靓丽品牌. 5. 旅游设施不断完善,发展基础更加稳固.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我省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旅游接待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十二五"期间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高速公路网络更加发达,航线航班、高速铁路、城际铁路、一小时都市圈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大大拓展了游客出行距离和产业发展空间. (二)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 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旅游产业的发展.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国际汇市变化、美债欧债危机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大了入境旅游发展的难度.国内通货膨胀预期增加,收入分配存在的弊端可能导致社会矛盾复杂化,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居民旅游消费意愿.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传统和非传统的安全因素,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将增加旅游业发展不确定性. 2. 行业的竞争与产业的融合使旅游产业面临着挑战.旅游作为朝阳产业越来越受到各地的重视,全国各地旅游产品日新月异,高品位旅游目的地不断推陈出新,大型旅游企业品牌优势凸显,旅游宣传营销声势浩大,各省对客源市场的争夺越来越激烈,面对这些激烈的竞争,我省旅游产业不进则退.旅游产业要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要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形成旅游大产业的格局,其任重而道远. 3. 提升旅游产业自身发展能力面临着挑战.我省旅游产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旅游产业供需矛盾突出、发展方式粗放、体制机制滞后、市场秩序不规范、人才不足、科技支撑能力弱等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并将不同程度影响到我省旅游产业发展.新的形势下,旅游产业能否适应低碳经济、绿色消费、生态文明的要求,能否适应海洋经济、高铁时代旅游消费需求的变革,并走在各行业的前头,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是对旅游产业发展能力的考验. (三)"十二五"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总体要求和建设旅游产业大省的战略部署,紧密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围绕"红色摇篮·绿色家园·观光度假休闲旅游胜地"总体定位,全力打造"中国红色旅游首选地、国际生态旅游优选地、世界观光度假休闲旅游胜地"三大品牌,坚持景区城市乡村旅游相统筹、红色绿色古色旅游相融合、观光度假休闲旅游相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深入发展红色旅游,突出发展生态旅游,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加快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着力推进复合型旅游,强力推广"江西风景独好"主题口号和旅游精品线路,创新旅游产业发展方式,加快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增强旅游产业发展能力,全面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进位赶超,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作出更大贡献. (四)"十二五"发展目标 通过五年全面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江西旅游产业素质和整体形象,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重要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将我省真正建设成为红色旅游强省、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名省、旅游产业大省. 到2015年,全省旅游主要发展指标力争实现"两个重大突破",发展速度力争实现"两个明显高于",即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突破2.5亿人次,年均增长18%;旅游总收入突破210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1%,高于全省GDP的增长幅度,高于全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速度,相当于全省GDP的11.7%,旅游增加值占GDP的5%以上.其中,国内旅游人数2.47亿人次,年均增长18%;国内旅游收入204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1%;入境旅游人数260万人次,年均增长18%;旅游外汇收入9亿美元,年均增长20%.旅游直接就业人数80万,间接就业人数400万. 三、"十二五"发展总体布局 (一)空间结构 根据我省旅游资源分布特点、产品主题特色和区域旅游发展现状与走向,"十二五"期间,我省旅游产业战略布局为"一区带两圈",即全面建设鄱阳湖生态旅游区,积极促进和带动赣中南红色经典旅游圈与赣西绿色精粹旅游圈建设和发展. 1. 构建鄱阳湖生态旅游区.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范围为基本依据,结合赣北环鄱阳湖五彩精华旅游线和主要旅游资源的分布状况,以生态文明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生态旅游项目建设为重点,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抢占发展先机,按照湖体原生态体验旅游圈,滨湖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圈和赣北环湖五彩精华旅游圈的空间结构,构建鄱阳湖生态旅游区.努力把这一区域建设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生态旅游示范区、中国旅游业转型期的示范性旅游大区和综合性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并充分发挥其在生态经济和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先导、示范和带动作用,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江西旅游产业大省建设做出重要贡献,为中国乃至世界生态旅游发展探索新的路子. 2. 构建赣中南红色经典旅游圈.以赣中南红色经典旅游线为基础,完善旅游六大要素,强化旅游服务功能,建立旅游产业体系,打造赣中南红色经典旅游圈.重点提升一批成熟的红色旅游产品品质,高标准抓好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和线路的开发建设,把南昌人民军队摇篮之旅,井冈山中国革命摇篮之旅、瑞金共和国摇篮之旅和于都长征起点之旅等红色旅游产品打造成国内一流的红色旅游特色线路;加强圈内各类景区和各种旅游产品的组合相融,包装红色摇篮绝特山水游、红色故都客家摇篮游、英雄名城动感之都游等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推向旅游市场.加大赣州千年宋城文化与客家风情和抚州才子之乡文化胜境与南丰桔乡傩乡民俗风情的开发,打造文化旅游新亮点. 3. 构建赣西绿色精粹旅游圈.以赣西绿色精粹旅游线为基础,突出自然生态、月亮文化、禅宗文化、休闲运动和养生度假特色,打造赣西绿色精粹旅游圈.深入挖掘月亮文化、禅宗文化与农耕文化,将明月山温泉风景区建成以月亮文化为特色的全国著名的生态旅游区、休闲度假区和疗养胜地;充分发挥武功山高山草甸生态资源优势,大手笔策划建设一批高品位的休闲运动项目,提升景区知名度和吸引力;深入挖掘仙女文化和爱情文化,全面推进仙女湖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把仙女湖建成国内知名的山水旅游休闲运动度假胜地;加快开发赣西北九岭山脉沿线禅宗文化和山城乡野生态旅游资源,有机融入赣西绿色精粹旅游圈. (二)功能分区 1. 鄱阳湖国际湿地生态旅游区.以鄱阳湖水体和湿地为中心,包括沿湖的新建、永修、共青城、星子、湖口、都昌、鄱阳、余干、万年等生态游览区.突出湿地生态特色,重点建设湿地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等景区景点,着力打造湖光览胜、科考科普、候鸟观赏、渔俗体验等旅游产品,建成全国湿地生态旅游示范区和世界著名的湿地生态旅游区. 2. 庐山世界文化景观旅游区.以庐山山体为中心,包括庐山山上游览区、浔阳区、庐山区、九江县、星子(庐山山南)、彭泽等生态游览区.突出文化景观特色,重点建设文化景观、温泉度假、名人故里等景区景点,着力打造避暑度假、山水览胜、文化体验、温泉度假、科普体验等旅游产品,建成世界文化山水度假休闲旅游胜地. 3. 三清山世界峰林景观旅游区.以三清山为中心,包括信州区、上饶县、玉山、德兴、横峰、铅山、广丰等生态游览区.突出自然山水特色,重点建设自然遗产、花岗岩山地、丹霞地貌等景区景点,着力打造峰林览胜、丹霞观光、山地休闲、生态度假等旅游产品,建成世界峰林景观旅游胜地. 4. 龙虎山世界自然遗产与道文化旅游区.以龙虎山为中心,包括月湖区、贵溪、余江、弋阳等生态游览区.突出丹山碧水和道教文化特色,重点建设丹霞地貌、道教景观等景区景点,着力打造丹霞山水、道教朝觐、崖墓探秘、休闲养生、科普体验等旅游产品,建成世界道教山水养生旅游目的地. 5. 南昌国际都市文化旅游区.以南昌市区一江两岸游览区为中心,包括东湖区、西湖区、青山湖区、青云谱区、湾里区、南昌县、新建、进贤、安义、靖安、奉新、丰城、樟树、高安等生态游览区.突出都市文化和自然山水特色,重点建设现代都市和山江湖城等景区景点,着力打造都市观光、革命教育、文化研修、休闲娱乐、健身运动、综合购物、农业休闲、生态养生等旅游产品,建成全国著名的都市文化旅游区. 6. 景德镇世界陶瓷文化休闲旅游区.以景德镇市区为中心,包括乐平、浮梁、昌江区、珠山区等生态游览区.突出陶瓷文化特色,重点建设世界瓷都、艺术之城、千年名镇、生态家园等景区景点,着力打造陶瓷文化、瓷都风情、瓷艺研修、特色购物、乡村度假、自然观光等旅游产品,建成世界陶瓷文化休闲旅游中心. 7. 抚州华夏梦都文化旅游区.以临川区为中心,包括金溪、资溪、崇仁、东乡等生态游览区.突出梦都文化和才子文化特色,重点建设城市休闲、自然山水等景区景点,着力打造华夏梦都、临川文化、书乡风情、山地休闲等旅游产品,建成中国著名的才子文化旅游区. 8. 新余中国现代工业生态旅游区.以渝水区为中心,包括仙女湖、分宜、新干等生态游览区.突出新兴生态工业城市特色,重点建设钢铁工业、光伏产业、夏布工艺、新能源科技等工业旅游和生态山水景区景点,着力打造工业观摩、商务考察、休闲购物、亲水休闲等旅游产品,建成中国知名的现代工业旅游目的地. 9. 婺源中国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范围涵盖整个婺源文化与生态旅游区.突出古村文化、田园生态特色,重点建设国家级乡村旅游度假区、古村古镇、田园风光等景区景点,着力打造古村观光、文化体验、乡村度假、茶乡风情等旅游产品,建成中国乡村旅游示范区和首选地. 10. 西海国际养生休闲度假旅游区.以西海为中心,包括永修、武宁、修水、靖安等生态游览区.突出一湖千岛特色,重点建设大型湖泊、温泉和山林等景区景点,着力打造亲水运动、养生养颜、山水观光、国际会议、休闲度假、宗教朝觐等旅游产品,建成国际著名的会议中心和养颜养生胜地. 11. 赣东南中国风物风情旅游区.以南丰为中心,包括南城、广昌、黎川、宜黄、乐安等游览区.突出桔都莲乡、傩艺古风特色,重点建设桔乡荷塘、民俗古村、文化山水、革命遗址等景区景点,着力打造桔园采摘、莲乡风情、民俗体验、红色文化等旅游产品,建成中国著名的风物风情旅游胜地. 12. 井冈山中国革命摇篮旅游区.以井冈山为中心,包括遂川、永新、万安、泰和等游览区.突出革命摇篮与高山美景相结合特色,重点建设革命遗迹、自然山水等景区景点,着力打造红色文化体验、山水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建成全国最具影响、国际知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13. 吉安千年庐陵文化旅游区.以吉安市区为中心,包括吉安县、吉水、峡江、永丰等游览区.突出庐陵文化与宗教文化特色,重点建设名人故里、仙山灵境等景区景点,着力开发文化研修、名人寻踪、福地探秘等旅游产品,建成全国知名的传统文化景观旅游区. 14. 赣州江南宋城客家风情旅游区.以赣州市区为中心,包括赣县、南康、上犹、崇义、大余等旅游区.突出千年宋城、客家摇篮与华夏梅国特色,重点建设客家风情、名胜古迹、森林公园、湖泊休闲等景区景点,着力打造文化休闲、民俗体验、森林养生、亲水度假等旅游产品,建成国际知名的客家文化旅游区. 15. 瑞金红色中华故都旅游区.以瑞金为中心,包括宁都、石城、于都、兴国、会昌等旅游区.突出红色故都、将军县、长征始发地等革命历史文化特色,重点建设革命旧址、丹霞地貌等景区景点,着力打造红色文化体验、丹霞山水休闲等旅游产品,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16. 三百山东江源自然生态旅游区.以三百山为中心,包括安远、寻乌、定南、龙南、全南、信丰等游览区.突出东江源头和自然生态特色,重点建设灵山秀水、瓜乡果都、客家围屋等景区景点,着力打造江水源头探秘、原始森林观光、古建民俗体验等旅游产品,建成珠江流域最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旅游区. 17. 明月山泉乡月都生态旅游区.以明月山为中心,包括袁州、宜丰、万载、铜鼓、上高游览区.突出月亮文化、禅宗文化与山城乡野特色,重点建设高山明月、禅宗圣地、自然山水、富硒温泉等景区景点,着力打造文化休闲、山水观光、宗教朝觐和养生度假等旅游产品,建成全国著名月亮文化旅游胜地. 18. 武功山中国休闲运动旅游区.以武功山为中心,包括安源、湘东、芦溪、上栗、莲花、安福等游览区.突出高山草甸与革命历史文化特色,重点建设高山胜境、红色经典等景区景点,着力打造山水观光、户外运动、绿色休闲、红色体验等旅游产品,建成全国著名的休闲运动旅游区. (三)线路布设 科学布局线路产品,加快打造旅游精品线路体系.建设一条中国(江西)文化山水极品旅游线路,努力使其成为在国内外旅游市场尤其是高端市场上具有很强影响力和吸引力的观光度假休闲复合型龙头旅游产品,对全省旅游产业产生辐射力与带动力.建设赣北环鄱阳湖五彩精华旅游线、赣中南红色经典旅游线、赣西绿色精粹旅游线、鄱阳湖体原生态旅游线等四条黄金旅游线路,努力使其成为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吸引力的观光度假休闲复合型拳头旅游产品,对全省旅游发展具有支撑与带动作用.建设南昌人杰地灵之旅等十二条特色旅游线路,努力使其成为在专项和区域旅游市场上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吸引力的特色旅游产品,对当地旅游和全省专项旅游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1. 一条极品旅游线路 中国(江西)文化山水极品旅游线:南昌——大庐山——景德镇——三清山——龙虎山——井冈山——南昌. 2. 四条黄金旅游线路 (1)赣北环鄱阳湖五彩精华旅游线:南昌——西海——庐山——景德镇——婺源——三清山——龟峰——龙虎山——南昌. (2)赣中南红色经典旅游线:南昌——吉安——井冈山——赣州·兴国——于都——瑞金——南丰——抚州——南昌. (3)赣西绿色精粹旅游线:南昌——樟树——新余·仙女湖——宜春·明月山·温汤温泉——萍乡·安源·武功山——铜鼓·宜丰——奉新·靖安·三爪仑——南昌. (4)鄱阳湖体原生态旅游线:南昌——新建南矶山——永修吴城——共青城——星子——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石钟山·鞋山——都昌老爷庙——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万年神农源——余干康山——南昌. 3. 十二条特色旅游线路 (1)南昌人杰地灵之旅:八一广场——八一起义纪念馆——滕王阁——省博物馆——新四军旧址陈列馆——摩天轮游乐场——赣文化长廊——秋水广场——小平小道——梅岭——安义古村群——天香园——八大山人梅湖——象湖公园. (2)京九名山大观之旅:九江·庐山——西海——南昌——井冈山. (3)赣北山湖瓷乡神韵之旅:九江·庐山·西海——石钟山·鞋山·龙宫洞——景德镇——婺源. (4)赣东北峰林丰碑之旅:三清山——广丰铜钹山——上饶·集中营景区·灵山——铅山——横峰葛源——弋阳·龟峰. (5)赣西南革命摇篮之旅:萍乡——莲花——永新三湾——井冈山砻市——茅坪——茨坪——吉安·东固. (6)赣东南共和国摇篮之旅:赣州——兴国——宁都——广昌——石城——瑞金——会昌——于都——赣州. (7)赣南客家摇篮·东江探源之旅:赣州——赣县——信丰——龙南——定南——三百山——赣州. (8)赣南生态休闲之旅:赣州——大余——崇义——上犹——赣州. (9)赣西北山水休闲之旅:南昌——西海——武宁——修水——铜鼓. (10)赣东丹山碧溪之旅:龙虎山·龟峰——资溪大觉山——金溪竹桥古村——抚州. (11)赣中名人故里之旅:临川——南丰——宜黄——乐安流坑——永丰——吉水——吉安. (12)江西禅净祖庭之旅: 九江能仁寺——庐山东林寺——云居山真如寺——靖安宝峰寺——奉新百丈禅寺——宜丰洞山普利禅寺·黄甓寺——宜春慈化寺·明月山仰山栖隐禅寺——萍乡杨歧寺——吉安青原山净居寺——宜黄曹山寺——抚州金山寺——南昌佑民寺. 四、"十二五"发展要素配置 (一)旅行社 支持旅行社做大联强,支持大型旅行社走国际化、集团化、网络化发展之路.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引进有实力的旅行商和财团投入江西旅行社行业,参与整合重组.优化旅行社的资本结构,逐步形成投资、批发、零售的营销体系.鼓励省内旅行社与国内外大型旅行社开展合作、联合或连锁经营. "十二五"期间,我省旅行社达到900家,其中出境旅游组团社50家,力争建成本地2—3家全国百强品牌旅行社,培育2—3个旅行社集团. (二)旅游交通 进一步完善全省旅游交通体系.实施《江西省2010年—2012年旅游公路建设规划》,重点建设省内旅游公路、省际公路连接线和特色景观旅游公路、自行车观光公路、乡村旅游公路;完善交通干线标识系统及沿线生态停车场、紧急救援、汽车维修、休憩站点等配套设施,强化旅游服务功能;适应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支线航空等交通方式快速发展和区域交通格局变化的形势,完善主要节点城市与景区、景区与景区之间的旅游客运公交线;规范和提升出租车服务质量,同时帮助和扶持一批租车企业,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自驾游市场需求;铁路、航空部门在主要旅游城市开设旅游团队专用快速通道.实施鄱阳湖湿地公园、星子中心港、西海、永修吴城、泸溪河、仙女湖、陡水湖等湖泊型旅游景区生态码头体系建设工程,开辟鄱阳湖等大型湖泊,长江、赣江等河流的水上游船.依托现有铁路与城际铁路,增开省内主要旅游城市与邻省的旅游列车.利用现有和即将新建的机场,增开省内主要旅游城市与邻省的支线航班.按照生态环保和人性化服务理念,规划建设适应自驾车、自行车、徒步登山等多种旅游形式,以观光健身体验为特色的旅游公路和登山游步道,提升景区游步道品质. (三)旅游饭店 加快旅游城市和景区的高星级酒店建设.科学规划、重点建设一批与景点相配套、相协调的高档次宾馆,改善接待条件,提高服务水平.尤其是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婺源、明月山、武功山、西海、仙女湖、瑞金、大觉山等重点景区应有1家以上五星级旅游饭店,提升景区整体旅游品位.调整我省旅游饭店结构,根据旅游业态发展,大力推进主题酒店、绿色生态饭店、经济型连锁酒店、汽车旅馆和星级农家旅馆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省星级旅游饭店达到700家,其中五星级30家,四星级150家,三星级350家.每个设区市至少有1家以上五星级旅游饭店,重点旅游县有1家以上四星级旅游饭店,其他各县有三星级旅游饭店. (四)特色餐饮 发挥我省生态优势,体现农业大省特色,以本地无公害蔬菜和绿色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提供放心餐饮.充分挖掘江西地方菜肴,丰富赣菜体系,打造赣菜烹饪品牌,推广鄱湖鱼宴、庐山"三石"宴、井冈红军伙食菜肴、天师养生宴、客家民俗宴、临川才子宴、禅宗素食宴等赣菜系列.包装推出各地民间风味小吃、名品名点和农家菜系列,丰富餐饮类别.开展江西旅游餐饮名店创建活动,树立品牌意识,重视环境建设和文化氛围营造.强化城市社会餐饮的旅游服务意识,推进主要旅游集散中心城市餐饮夜市建设.引导城市近郊和景区大力发展以餐饮为主的"农家乐"、"渔家乐"和"休闲农庄"旅游项目. 各设区市市区和重点旅游县均建设特色饮食街和5—10处大型特色风味餐馆,重点旅游景区有5处以上大中型特色风味餐馆. (五)旅游购物 完善旅游购物网络体系,集中展销地方特色旅游商品.推进主要旅游城市旅游购物一条街建设;在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婺源、明月山等主要旅游景区建立中国(江西)旅游商品购物中心;3A级以上旅游景区和旅游中心城镇建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旅游商店;其他旅游景区建立和完善旅游商品销售网点.争取国家在南昌试点设立免税店.适应消费新业态,支持开办江西旅游网上购物超市,提供旅游商品网上交易平台.规范购物场所建设和经营行为,提升购物场所规模与档次,在主要景区、景点建立标准化旅游商品专卖店,统一标识,统一装潢,统一价格,形成有序的市场竞争. (六)节能环保 进一步提高保护意识,强化法制观念,增强旅游资源保护和责任感和紧迫感,正确处理和把握好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不断提升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水平.认真贯彻国家旅游局《旅游资源保护暂行办法》,加强旅游与环保、建设、土地、林业、文化、水利等部门密切合作,科学规划,联合执法,合理保护景观、文物、革命旧址遗迹、古建筑、生态系统、珍稀名贵动植物等旅游资源,确保可持续发展.加强景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建设消烟除尘、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置设施,增强污染物处理和达标排放的能力.实施旅游线路上的旅游厕所改扩建工程,重点推进A级旅游景区高星级旅游厕所建设,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厕所质量. 按照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推进旅游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2015年前能耗减少20%(以2009年水平为基准).以宾馆饭店、景区景点、低碳旅游城市和绿色环保旅游企业四个领域为突破口,推行利用太阳能、生物能、有机能等新能源新材料;在建筑、供热、空调、照明、电器使用和水资源利用等方面采用新技术,提高节能减排水平.合理确定景区游客容量,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推进绿色经营体系建设,开展绿色景区、绿色饭店等创建活动;鼓励旅游者进行绿色消费,倡导低碳旅游方式. (七)中介服务 加快建立和培育一批高水平旅游科学研究、规划设计、文化创意、信息服务、投资咨询、广告营销、技术评估、品牌评价、导游服务、人才交流、教育培训、旅游会展、旅游保险等专业性服务机构,强化行业协会自律水平,增强旅游产业创新能力. 五、"十二五"十大重点工程 (一)旅游市场开拓工程 1. 江西旅游整体形象推广 紧扣"江西风景独好"主题,创新宣传推广机制,构建宣传推广网络体系,加强旅游整体形象推广力度.一是利用各类媒体进行宣传.将江西旅游整体形象列入省内主要媒体的公益广告,省级每年投入不少于3000万元在中央电视台和主要客源市场主流媒体进行江西旅游整体形象广告宣传.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以其为平台,向世界广泛宣传江西旅游整体形象.二是境外合作宣传.与境外重点旅行商合作,共同发布江西旅游形象及线路广告.积极邀请境外旅游媒体记者来江西采访.三是进行窗口展示宣传.制作多语种、高品质的江西旅游宣传品,摆放星级宾馆、火车站及机场贵宾厅等公共场所,着力推进各重点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在主要口岸、高速公路网络、城市出入口和重要公共场所树立旅游公益广告.四是创意推动宣传.通过借势营销,组织策划有震撼力、影响力的旅游节事会展和营销事件,努力增强活动营销效果,扩大江西旅游品牌的影响力. 2. 大力拓展国内旅游市场 (1)科学定位国内客源市场,进行有针对性营销.适应交通快速发展形势,跳出我省传统客源市场地域范围思维定势,进一步稳固以长珠闽为重点的东南旅游市场和以长沙、武汉、郑州、合肥为重点的中部旅游市场,大力开拓以京津冀为重点的华北旅游市场和以其他省会城市与副省级城市为重点的东北、西北、西南旅游市场.根据国民休闲计划,继续推进"江西人游江西"活动,进一步开拓以南昌、九江、上饶、赣州等为代表的省内大中城市休闲度假市场;每年推行赣鄱千里自驾优惠活动月,激活省内城市自驾车旅游市场.推动城乡旅游互动,以乡镇企业员工、农村夕阳红、新婚伴侣、题名学子、学生夏令营等为突破口,大力撬动省内广大农村客源市场. (2)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推进江西旅游一体化营销进程.加强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旅游购物等企业间合作,实施旅游目的地一揽子营销行动,直接向市场终端融合渗透.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密切合作,每年开展"江西十大旅游好新闻评选"活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国内主要新闻媒体记者来江西开展采访采风活动.加强与省内大型企业合作,吸引其支持、参与我省旅游业发展. (3)加强与相关部门和社会团体间的合作,拓展营销渠道.依托团省委、教委等部门平台,组织学生、青年等参加旅游活动,联谊妇联、总工会、工商联、俱乐部、各类协会组织等社会团体,吸纳特定社会群体参加旅游活动.继续围绕不同主题,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作家、艺术家等知名专家学者考察江西旅游业. (4)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合力对外宣传营销.加强省内区域合作,建立赣北环鄱阳湖五彩精华旅游促销联合体、赣中南红色经典旅游促销联合体、赣西绿色精粹旅游促销联合体,省旅游局分别组织三个旅游促销联合体针对主要客源市场开展联合促销活动.大力推动省际区域合作,充分利用泛珠三角地区、中部地区、海西经济区、赣湘闽红色旅游协作区等已有的区域合作平台,建立资源互享、客源互送、线路互推、政策互惠、信息互通、产品互补、效益互享的旅游合作发展新格局. 3.积极开拓入境旅游市场 (1)大力拓展客源市场.以江西名山大川观光度假和景德镇陶瓷赏购、道教祖庭佛教圣地朝觐等旅游产品,进一步巩固港澳市场,力争入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25%;利用赣台直航有利条件和江西独特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加大对台宣传营销,加强与台湾旅行商的合作,把台湾旅游市场作为我省入境旅游市场新的增长点,力争旅游人数年均增长30%;开通直线航班,增加国际包机业务,以四条黄金旅游线路为重点,大力开拓日本、韩国、东南亚等近程入境客源市场,力争人数年均增长20%以上.包装中国(江西)文化山水极品旅游线,积极拓展美、欧、澳、非等远程入境旅游市场,开辟新兴客源地市场.同时,改善入境游客消费结构,延长逗留时间,提高人均消费水平,力争入境旅游在量上和质上都有所突破. (2)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客源国旅行商的联系,与境外实力强的旅游企业合资开办旅行社.旅游企业选派精英到国外进修,建立企业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主要旅游城市(景区)与国外建立友好城市(景区),加强双边旅游互动.加强与昌北国际机场、各航空公司及境外包机商的合作,拓宽江西入境旅游的空中通道. (3)加大对外宣传促销.通过客源国主流媒体和旅游企业、旅游机构等多种渠道宣传推广江西旅游.积极组团参加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及国家旅游局牵头举办的联合促销活动.支持有条件的国际旅行社在海外开设的分支机构,开展旅游宣传促销,编制市场网络,互相输送客源. 4. 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市场 加强对出境旅游市场的引导和监管,促进出境旅游市场健康发展.联合各级文明办,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开展对游客旅游行为的引导教育,全面提升出境游客文明素质、文化素质和消费行为素质,树立我省良好旅游形象.同时,将出境旅游作为宣传推广江西旅游的重要渠道,加强组团社对此项任务的布置和宣传. 5. 着力推进旅游营销创新 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实施网络营销;推行客源地间互设代理机构、开拓双边客源市场;组织引导车友会、驴友、作家协会、摄影协会等社会组织群体为旅游提供服务,进行口碑宣传;承办国内外大型节事活动,大胆创意策划形象大使选拔、招募志愿者等活动,造势营销,吸引游客眼球;加强旅游与影视、新闻、果业、体育、教育等行业合作,借势营销;推行广告互换计划,实施省内景区与旅游城市间互换、省际媒体间广告互换、旅行社间广告互换,从而达到资源互享、客源互送、线路互推的效果. (二)红色旅游二期建设工程 1. 完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基础设施.实施《江西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二期建设方案》,在提升井冈山、南昌、萍乡、赣州市—吉安市—抚州市中央苏区政府根据地等一期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基础设施的同时,着力推进上饶市、九江市、宜春市、吉安市、景德镇市等二期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9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重点建设旅游景区配套的旅游公路、步行道、环境整治、停车场、供电线路、供排水管线、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旅游厕所、消防设施、安防设施、展览(陈列)场馆等. 2. 打造国内一流的红色旅游精品.将井冈山、南昌、瑞金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将萍乡、上饶建设成为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同时,建设一批精品红色旅游景区,将上饶闽浙(皖)赣根据地旧址群、宜春市湘鄂赣根据地旧址群、上高会战旧址、铜鼓红色旅游景区、新余罗坊会议旧址、吉安东固根据地旧址、赣州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旧址、共青城创业史游览区、九江'98抗洪纪念馆等建成省内著名、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景区景点.支持井冈山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支持瑞金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3. 推进红色旅游对外开放与国际化.进一步推进公共性质的红色旅游资源免费开放,实施非门票经济下红色旅游质量提升计划.在井冈山、瑞金、安源等红色旅游景区实施社区民居对外开放,让红色旅游贴近民众生活.积极推进井冈山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化进程. (三)生态旅游示范工程 1. 建设一批生态旅游示范目的地.按照生态旅游区的有关标准,全面践行低碳旅游方式,重点建设庐山、井冈山、龙虎山、三清山、西海、鄱阳湖湿地公园、明月山、武功山、婺源、大觉山等10个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大力实施"百千万"乡村旅游计划,树立100个生态旅游示范乡镇(区)、1000个生态旅游示范村;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树立10000个文化(民俗)旅游示范景区(点). 2. 完善一批生态旅游示范设施.按照生态旅游节能、环保、低碳等要求和相关技术等级标准,建设婺源锦绣画廊乡村休闲健身自行车公路和龙虎山景观公路等2条生态旅游示范公路;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树立鄱阳湿地公园、星子中心港等2个生态旅游示范码头;按照《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强化生态环保内容,树立10个五星级、50个四星级、200个三星级生态旅游示范厕所.普遍采用生态材料,树立20个生态旅游示范停车场;在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城市和全省各高速公路以及旅游公路沿线建立标准的、通用的环保标识体系. 3. 培育一批旅游服务示范企业.适应旅游新业态,树立南昌、上饶2家旅游集散咨询服务示范中心;挖掘赣菜资源,树立100个生态旅游餐饮示范店;加大旅游商品研发与产销力度,树立50家生态旅游商品生产示范企业和50家旅游购物示范中心;扶持一批有市场前景和技术基础生态旅游设施生产企业;推进绿色经营消费,树立100个生态示范星级饭店. (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 1. 大力推进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交通、水电、通讯、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游客中心、标识系统,安全救援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设施;深入挖掘原生态古村落、新农村风貌、民间风俗、农事生产、民族村寨的特色,精心创意策划一批具有乡土特色的旅游题材,建设一批符合引领乡村旅游发展潮流的旅游项目,努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要素齐备、吸引力强的乡村旅游目的地.重点建设好婺源县、浮梁县、星子县、南昌县、安义县、铜鼓县、靖安县、资溪县、南丰县、龙南县、湘东区、渝水区等省内外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2. 实施乡村旅游品质提升计划.按照《江西省乡村旅游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推进A级乡村旅游点创建工作.制定和完善《江西省乡村旅游服务规范》等系列乡村旅游标准,对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等进行规范.加强示范引导,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县、乡村旅游示范乡镇、乡村旅游示范村、示范农家旅馆、示范农家餐馆、示范农家茶舍等.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乡村旅游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建立和完善行业自我服务和约束管理长效机制.依托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加强对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服务技能的培训,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乡村旅游人才队伍. 3. 组织实施乡村旅游创就业计划.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旅游景区配套服务、旅游产业化发展,根据旅游市场需求,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尤其是返乡农民工、城镇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从事乡村旅游创业,带动旅游就业,推动新旅游,培育新业态,建设新村镇,发展新经济,走出一条"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乡村旅游发展新路. (五)旅游精品打造工程 1. 旅游精特产品开发 (1)以革命圣地和创业奋斗地为依托的红色旅游产品.充分利用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人民军队摇篮南昌、共和国摇篮瑞金、中国工人运动摇篮安源、血染的丰碑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上饶)、红军长征出发地于都、南方三年游击战征地大余与信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万载仙源、小平小道、青少年创业摇篮共青城、抗洪精神诞生地九江、中国军民抗战经典战役纪念地德安万家岭与上高镜山等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一批融教育性、知识性、文化性、体验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红色旅游产品. (2)以名山为依托的山岳型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龟峰、武功山、明月山、大觉山、灵山、三百山、梅岭、铜钹山等高品位自然资源,开发观光览胜、文化体验、户外运动、山地休闲、科考科普等不同类型的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3)以大型湖泊河流为依托的水域型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充分利用鄱阳湖、西海、仙女湖、陡水湖、军山湖、青岚湖、上游湖、醉仙湖等生态湖泊资源,开发湖岛观光、滨湖度假、水上运动、湿地休闲、科考科普、渔业体验等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4)以特色温泉为依托的养生度假旅游产品.充分利用星子温泉、西海温泉、宜春温汤、临川温泉、资溪法水温泉、遂川汤湖温泉、石城温泉、新建温泉、龙南温泉、武功山温泉、武宁上汤温泉、安远虎岗温泉、崇仁汤溪温泉、南丰傅坊温泉、德兴瑞岗温泉和樟树盐温泉等资源,开发温泉疗养、休闲度假等养生度假旅游产品. (5)以瓷都景德镇为依托的陶瓷赏购研修旅游产品.充分利用景德镇精神博大的陶瓷艺术,结合丰城洪州窑、吉安吉州窑深厚的陶瓷文化,开发国瓷鉴赏、陶艺制作、陶瓷选购、瓷艺研修、陶瓷博览等陶瓷赏购研修旅游产品. (6)以名镇名村为依托的乡村民俗风情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婺源古村落、浮梁瑶里、乐安流坑、吉安渼陂、吉水县燕坊、高安贾家、安义古村群、龙虎山上清、广昌驿前、金溪竹桥、龙南关西、井冈山菖蒲、贵溪樟坪等民族乡、鄱阳白沙洲、进贤文港、进贤西湖李家、新余昌坊、铜鼓大塅、都昌古塘村等特色村镇资源,开发名镇名村观光、民俗风情览赏、农村生活体验、乡村休闲度假等乡村民俗风情旅游产品. (7)以现代特色种养业为依托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充分利用江西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南昌县蒋巷"三国"(国鸿、国海、国旺)生态农业休闲园、井冈山农业科技园、靖安江西有机农业科技示范园、永修凤凰山桃花园、南丰罗俚石蜜橘园、乐平乐港蔬菜基地、永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以及广昌白莲、安义杨梅、上饶早梨、吉安葡萄、新余蜜桔、遂川金桔、赣南脐橙、宜春猕猴桃、万载有机农业、江西绿茶、生态油茶、万年贡米、军山湖螃蟹、都昌珍珠、泰和乌鸡等现代特色种养业资源,开发产业观光、特色美食、休闲娱乐等不同主题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 (8)以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依托的原生态旅游产品.充分利用靖安三爪仑、崇义阳岭、武宁九岭山等4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鄱阳湖、九连山、官山等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开发森林探险、休闲度假、科考科普、珍禽观赏、野生动植物探奇、生态体验等原生态旅游产品. (9)以道教名山和佛教圣地为依托的宗教文化旅游产品.充分利用鹰潭龙虎山、上饶三清山、樟树合皂山、南昌西山、峡江玉笥山、南城麻姑山、萍乡武功山、铅山葛仙山等道教名山和庐山东林寺、九江能仁寺、云居山真如寺、青原山净居寺、靖安宝峰寺、奉新百丈寺、宜丰洞山普利禅寺、宜丰黄檗山黄檗寺、宜春仰山栖隐禅寺、宜黄曹山宝积寺、修水黄龙寺、萍乡杨歧山普通寺、临川金山寺、金溪疏山寺、新余圣集寺、南昌佑民寺、庐山东林大佛等佛教圣地资源,开发寻根礼祖、福地探秘、文化考察、修身养性、宗教研修等宗教文化旅游产品. (10)以名人、名楼、书院和历史文化为依托的赣鄱文化旅游产品.充分利用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白鹭洲书院等三大千年书院,滕王阁、浔阳楼、琵琶亭、郁孤台、八境台、拟岘台等六大千年名楼,陶渊明、欧阳修、曾巩、王安石、黄庭坚、朱熹、文天祥、汤显祖、宋应星、朱耷等十大历史名人,以及临川文化、庐陵文化、客家文化、老表文化等资源,开发名人故里寻踪、古建筑览赏、文化风情休闲等系列赣鄱文化旅游产品. (11)以高尔夫球场和体育公园为依托的高端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共青城庐山国际高尔夫球会、南昌保利国际高尔夫花园、翠林高尔夫球场、仙女湖国际乡村俱乐部等高尔夫球场和体育公园开展体育健身、高尔夫度假等高端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12)以体育赛事为依托的休闲运动旅游产品.充分利用鄱阳湖、庐山、西海、三清山、武功山、高安上游湖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强旅游与体育的结合,开发自行车大赛、登山比赛、水上运动等休闲运动旅游产品. 2. 重点旅游节事活动 大力发展以赣鄱文化为重点的文化旅游,策划举办具有国际招徕能力、全国标示作用、赣鄱本土特色和地域风土人情的旅游节庆活动.把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中国(江西)红色旅游网络博览会、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中国(江西)生态旅游国际论坛、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龙虎山国际道教文化旅游节、井冈山国际杜鹃节、庐山世界名山大会、明月山月亮文化节、婺源乡村文化旅游节、中国(仙女湖)七夕情人节、武功山帐篷节、大觉山生态旅游节、西海尚水文化旅游节、赣州生态旅游节、南昌庙会等大型节事活动办成我省重要的节庆品牌.同时,结合国家旅游局每年确定的主题旅游年,开展具有江西特色的旅游节事活动.各地根据发展实际,有选择性地办好地方性特色节事活动,宣传推介本地旅游产品,扩大影响,凝聚人气. 3. 大型旅游文娱节目 以本地文化要素为素材,借助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运用和知识密集型策划,开发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体验性强的现代游娱项目.精心策划以革命摇篮、红色故都、文化山水、世界瓷都、道教祖庭、禅宗圣地、华夏梦都、客家风情、鄱湖渔乡、月亮文化以及赣鄱风物风情等为主题的大型演艺节目,创作推出一批大型情景歌舞剧.南昌应有展示赣鄱文化的大型综合文艺节目.庐山、西海应有适应国际旅游要求的特色文艺节目.井冈山厦坪要完善大型红色实景演出《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要推出展示自然绝景和道教文化的特色文艺节目.景德镇要有以陶瓷文化艺术为主题的特色文艺节目.赣州有以客家风情为主题的特色文艺节目.瑞金有以共和国摇篮为主题的特色文艺节目.婺源有反映乡村民俗风情的大型文艺节目.宜春有以月亮文化为主题的文艺节目.萍乡有以工人运动及秋收起义为主题的红色旅游文艺节目.新余有以情山爱水为主题的文艺节目.吉安有以庐陵文化为主题的文艺节目.抚州有以临川文化为主题的文艺节目.各旅游城市和景区应有适应度假休闲游客需求的健康娱乐设施和项目.鼓励社会资本以投资、参股、控股、并购等方式进入旅游演出市场,旅游景区(点)要广泛吸纳文艺演出团体和艺术表演人才以多种方式灵活参与景区经营,不断提高景区(点)的文化内涵. 4. 特色旅游商品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旅游商品研发和生产体系.按照"一景一品"的要求,着力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突出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要积极开发以陶瓷、金属、木竹、丝绸、棉麻、纸骨、草藤、玻璃、塑料和农副产品等为载体,以历史名人、赣鄱文化、红色经典、民俗风情为主题,以山水、人物、花鸟、虫鱼为题材,以主要旅游景区为品牌的系列旅游商品.重点开发以景德镇瓷器为代表的陶瓷美术工艺品系列、以宜春脱胎漆器为代表的民间工艺品系列、以万载夏布为代表的传统手工业品系列、以江西茶油为代表的绿色有机食品系列、以江西绿茶为代表的土特名产系列等五大特色生态旅游商品系列.形成南昌、九江、景德镇、上饶、赣州、吉安、宜春等7个在全国有影响的旅游商品集散中心和旅游工艺品研发中心;发展和壮大200家具有规模化、系列化、品牌化、规范化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打造50个具有艺术性、纪念性、实用性、收藏性的旅游商品知名品牌,将旅游商品产业培育成为旅游产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引进一批旅游设施、旅游用品等制造企业,尤其是进一步扩大防腐木游步道、景区太阳能照明设备、饭店用品系列、景区环保设施以及旅游商品制造等企业的产销规模. (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1. 着力建设人性化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和解说系统.各景区按国家标准完善旅游安全、医疗救助的组织机构,并配备相应设施设备.加强景区游客中心建设,强化游客中心的服务功能.改善各景区互联网与有线电视等服务设施.各地各景区邮电、通讯、银行服务项目齐全并开通国际国内业务,且在旅游旺季应适当延长开放和服务时间.推进3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提升景区科技化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2. 搭建江西旅游集散咨询服务平台.由于交通通达和出游方式的变化,中心城市和景区的旅游集散功能凸显. "十二五"期间,在南昌、九江、景德镇、萍乡、上饶、鹰潭、宜春、新余、吉安、抚州、赣州等中心旅游城市建设一批功能齐全,服务一流的旅游集散咨询中心.省旅游局牵头整合各类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采取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参股的方式,运用"政府主导、行业支持、企业化运作"的模式,组建股份制的全省旅游集散咨询服务企业实体,经营旅游交通集散、旅游信息咨询、客房与票务预订等多种旅游业务,形成全省统一的旅游集散咨询服务系统. 3. 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一是加强公共信息服务,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以"江西省旅游数字化综合应用服务平台"项目建设为重点,构建目的地旅游信息服务体系,整合服务资源,探索区域综合信息服务模式,丰富旅游信息服务内容,提高旅游信息的一致性与可信性.二是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推动产业持续创新.加强旅游目的地数字文化资源的内容制作,建立旅游数字文化资源库与共享传播平台,应用遥感技术、虚拟显示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线上虚拟旅游;依托网络互动文化、信息科技元素发展线下主题旅游、科技旅游等旅游产品.三是强化网络应用,创新旅游网络宣传营销模式.加强旅游服务机构与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以旅游目的地营销为重心,开展旅游网络宣传营销,构建三网融合机制下的旅游目的地营销模式,建设目的地旅游数字化宣传营销系统.四是夯实信息基础能力,支撑产业快速发展.以信息手段为基础,建设完善旅游预报监测系统和旅游决策支撑体系,促进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政务公开;完善12301旅游服务热线功能;通过区域性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加强游客投诉的及时受理与闭环反馈,强化网络监管旅游服务质量的功能;以信息技术优势,支撑旅游目的地评价机制建设,加强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建立全省统一的旅游基础信息资源标准规范,为旅游行业信息资源开发以及产品服务创新提供数据基础;以旅游信息资源交换标准为核心,开展旅游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平台建设;积极开展旅游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形成可统一管理和服务的旅游基础信息资源目录. (七)温泉度假旅游开发工程 1. 构建温泉旅游目的地体系.以"星月同辉、八珠闪耀、十团互动、六片共进"的温泉旅游空间布局为基础,大力推进温泉旅游重点工程建设,打造不同层级和规模的温泉旅游目的地."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2个温泉旅游度假示范区、8个温泉旅游度假区、16个温泉旅游特色镇和18个重点温泉旅游度假村,并积极引导其他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温泉旅游点. 2. 提升温泉旅游产品品质.应本着立足江西本土资源特色,开发精致且富有特色的系列产品,形成康体养生温泉、山水观光温泉、商务会议温泉、文化体验温泉、农家个性小泉、特种时尚温泉等丰富多彩而有市场竞争力的温泉产品体系.大力改善温泉旅游设施,积极开拓温泉旅游市场,努力提升人才队伍素质,组合推出特色温泉旅游线路,全面唱响江西温泉旅游品牌. 3. 培育温泉旅游产业集群.围绕行、泡、疗、健、吃、住、购、娱等温泉旅游要素,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形成温泉旅游产业链.培育一批温泉服务旅行社、温泉康体服务、温泉农副产品加工、温泉易耗品的产供、温泉酒店用品产供、温泉旅游纪念品生产以及围绕温泉旅游提供服务的邮电、通讯、咨询、银行、保险、运输等企业,合理发展温泉景观地产,鼓励发展温泉创意产业和温泉乐活休闲产业. (八)旅游骨干企业培育工程 1.推进旅游企业改组改制.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已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借助产业转型和企业改制的机遇,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扎实推进旅游企业改组改制.扩大旅游行业对外开放,打破地域界限和行业壁垒,简化手续,鼓励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扶强做大旅行社和高星级旅游饭店.积极引导和支持我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走出去",进入省外和国际市场,全面参与国内外分工与合作,提升我省旅游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2.组建综合性旅游集团.充分发挥国家旅游投资主渠道与国有旅游资本市场的龙头作用,采用政府强力主导的方式,组建省级大型旅游综合集团和若干个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队、旅游演艺、旅游商品制造、旅游投资等专业集团,提高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重点培育省旅游集团和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婺源、宜春、南昌、瑞金、赣州客家、萍乡等旅游集团. 3.积极推动旅游企业上市.规范大型旅游企业市场化运作,争取培育2—3家具备条件的旅游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辅导上市,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九)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工程 1. 健全旅游服务质量监管体系.完善旅游质量监管机构,建立旅游星级饭店、旅行社、导游人员、购物场所服务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并使建立的各项服务质量监督管理体系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常态化.建立健全有效的游客投诉机制.加强新闻媒体监督,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旅游服务进行监督.建立社会监督机制,聘请部分专家、消费者对A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导游员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实行A级旅游景区和星级饭店退出机制.加强联合执法,打击非法从事旅游经营活动以及欺诈行为,维护游客合法权益.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提高行业自律水平. 2. 建立旅游标准化体系.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旅游标准的同时,开拓工作新思路,着力制定和完善我省旅游相关标准,形成国家标准、国家行业标准和省级标准三位一体的旅游标准框架,构建政府主导旅游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为基本内容的全省旅游标准化体系.具体包括制定《江西省生态旅游名县标准》、《江西省旅游名镇(乡)标准》、《江西省生态旅游名村标准》、《江西省农家餐馆星级的划分与评定》《江西省旅游信息化数据标准》、《江西省旅游商品购物场所星级的划分与评定》、《江西省旅游客运服务星级的划分与评定》、《江西省A级旅游景区服务规范》、《江西省星级旅游饭店服务规范》、《江西省导游人员服务规范》、《江西省乡村旅游服务规范》等省级标准,完善《江西省农家旅馆星级的划分与评定》和《江西省旅行社星级的划分与评定》等省级标准.同时,突出抓好旅游标准的宣贯、推广工作,全面规范旅游行业的经营管理. 3. 全面组织开展诚信旅游活动.在全省旅游行业倡导诚信守法经营,引导游客明白消费,建立旅游诚信体系框架,实现全省"放心旅游".建立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公开信誉档案,实现资讯共享,提高旅游行业公开度和透明度.开展全省旅游行业"诚信旅游示范单位"评选活动. 4. 旅游服务满意度测评体系.建立覆盖旅游各要素的游客满意度调查评价体系,制定调查评价的标准和实施办法;依托专业调查机构进行调查评价,定期分级发布以优质服务企业为重点的游客满意度评价报告.通过政府的公信力和媒体的影响力所产生的叠加效应,引导市场的消费选择,推动企业提高服务质量,创建旅游服务品牌. (十)人才队伍强化工程 1. 实施人才培训计划.充分发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培训中心、旅游院校、旅游行业协会和旅游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方联动,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全覆盖的旅游人才教育培训网络.力争到2015年,累计培训各类旅游从业人员达35万人次.加大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重点做好对全省市、县二级旅游局长进行全员轮训,每两年举办一次旅游执法人员岗位培训班,实施旅游高层管理人员外派学习培训计划,继续组织开展机关干部上、下挂职培训锻炼;推进全省导游人员全员轮训,开展导游网上培训,建立全省名师名导人才库,实施"名导进课堂"工程,探索职业化导游团队建设;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强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创就业人员的培训;按照我省旅游人才培训省、设区市、县(市、区)、旅游企业四级组织网络,开展旅游企业管理人才、服务人员岗位培训. 2. 加大人才培养输送力度.根据我省各旅游院校(系)和教育培训机构的职能和优势,统一规划,合理分工,建立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力争五年内为我省培养、输送10万名以上旅游后备人才.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完善旅游学科体系,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旅游重点院校.深化旅游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校企互动,建立旅游教学实训基地,推进旅游教育国际化.实施江西旅游从业人员学历提升计划,全面提高旅游一线人才和导游人才的学历层次与专业水平. 3. 完善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建立江西省旅游人才与就业信息库,积极吸引各种人才加入旅游行业,为专业人才的自由流动提供平台.增加人力资本投入,营造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留住和引进旅游人才.开展行业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文明导游员、技术能手、旅游突出贡献等的评选活动,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增强旅游人才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4. 建立专家咨询服务机制.以江西省旅游规划研究院为中心,联合省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实施江西旅游重大专项研究计划,加强对江西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和对策的专题研究,切实提高旅游研究的创新能力.建立全省旅游规划(策划)、旅游宣传营销、旅游标准化管理三个专家库,为全省旅游重大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六、"十二五"发展保障措施 (一)创新旅游管理体制 各级政府应当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旅游工作纳入自身重要的议事日程和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把旅游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扶植.强化省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的综合协调机制,完善领导小组机构设置,发挥职能作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强化旅游行业管理职能,加强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同时,要加快职能转变,把应当由企业、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承担的职能和机构逐步转移出去.各重点旅游景区要按照因地制宜、统一管理、责权一致、精简高效的原则,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合理设置管理机构,赋予相应管理职能.根据旅游相关资源的隶属关系,推动旅游与环境、建设、交通、农业、林业、水利、文化、体育、外事等管理部门合作,推进景区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相分离,探索旅游资源与产业的一体化管理. (二)加强旅游法规建设 认真贯彻实施《旅行社条例》和《江西省旅游条例》,根据形势的变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不断完善旅游法规体系.重点完善《江西省A级旅游景区创建和复核管理办法》、《江西省星级饭店饭店创建和复核管理办法》、《江西省旅行社星级创建和复核管理办法》、《江西省导游人员星级评定管理办法》、《江西省A级乡村旅游景点创建和复核管理办法》、《江西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认定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旅游规划的指导意见》等景区管理、旅游规划、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旅游市场监管、从业规范方面系列旅游法规制度.完善全省旅游执法体制,开展旅游、工商、税务、环保、卫生、价格、公安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检查,开展打击非法从事旅游经营活动,整治"零负团费"、虚假广告、强迫或变相强迫消费等欺诈行为,维护游客合法权益,提高依法治旅、依法兴旅的水平. (三)完善配套政策措施 优化旅游投融资环境,增加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旅游产业的贷款投放规模,健全融资担保政策,加大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融资担保力度.坚持"让权让利、放开放活、互利共赢"的原则,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创新招商形式,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社会资本公平参与旅游产业发展,鼓励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产业,广泛吸纳各种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开发.支持旅游建设项目用地,对利用存量土地建设的旅游产业项目,依法依规供地;对拟列入省调度的重大旅游产业建设项目,依法按程序进行建设用项目地预审,再按规定程序申请列入,安排省预留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加大政府导向性投入,省级财政要根据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和财政增长情况逐年增加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宣传营销等;各市县财政也要逐步增加旅游发展导向性投入.发改、交通、林业、农业等部门在安排建设投资时,应向旅游产业倾斜.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等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应与发展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实行税费优惠政策,重大旅游建设项目在财税政策上享受省级工业园区同等待遇,落实旅游饭店用水用电用气等优惠政策.研究制定旅游度假区审批办法和扶持政策,促进休闲度假旅游快速健康发展.制定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绿色开发等奖励措施,对已取得成绩的绿色旅游行为提供合理的奖励和资金补助,确保绿色旅游在经济上能持续发展. (四)构建科学规划体系 遵循"科学编制、合理布局、重在策划、落在项目"的编制原则,按照时间和级次构建以《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鄱阳湖生态旅游区规划》、《环鄱阳湖五彩精华旅游线路建设详规》、《赣中南红色经典旅游线路建设详规》和《赣西绿色精粹旅游线路建设详规》等详细规划为主线,温泉度假旅游发展、红色旅游持续发展和乡村旅游发展等专项规划为补充的旅游规划体系,科学指导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加强旅游规划的创新工作,杜绝规划编制照搬照抄和项目低水平重复设计.科学策划一批对全省旅游产业大省建设有重大支撑和影响的旅游项目,整合资金重点扶持和调度一批省级重大旅游项目,扎实推进全省旅游项目库建设和管理工作.加强旅游规划成果的管理,提高规划执行力,增强规划对旅游发展的指导与控制能力.加强对旅游规划市场的监管,实行规划、咨询、后期服务一体化,增强规划设计单位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提升规划的技术含量和操作性.加强旅游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规划的衔接,在编制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村镇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旅游产业发展需要. (五)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省里每年组织对各地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专项考核,对重点旅游县(市、区)加强旅游产业发展引导,实行差别化考核政策.对综合考核评价优异的市(县、区)给予表彰奖励.省旅游局每年对各设区市旅游局和A级旅游景区进行考核.进一步完善旅游经营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奖励制度.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农村残疾人优惠政策  江西上饶鄱阳四十里街  鄱阳四十里街  鄱阳工业园区优惠政策  残疾人优惠政策  2014年残疾人优惠政策  三级残疾人优惠政策  上海残疾人优惠政策  低保户残疾人优惠政策  残疾人税收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