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观潮ppt > 对语文教学"走向本色"的几点思考
  • 对语文教学"走向本色"的几点思考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PPT   更新时间:2009-11-01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2
    文档基本属性
    文档语言:
    文档格式:ppt
    文档作者:MC SYSTEM
    关键词:
    主题:
    备注:
    点击这里显示更多文档属性
    对语文教学"走向本色"的几点思考
    陈宝铝
    一,何谓"本色语文"
    杨再隋:"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
    教语文"就是语文本色,或称之为本色语文.
    汪潮:"'本色'是针对'彩色'而言的……本色是自然的,朴实的,和谐的,有生命力的."
    周一贯:"语文的本色就是母语的教学,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并从中获得情感和精神的陶冶.就形式而言,它是通过学生对一篇篇课文的研读来实现的."
    所谓"本色",应该是经过实践检验,符合中国汉语言实际的语文教学本质规律.能体现这种本质规律的语文教学,就是本色语文.

    走向"本色",不是回到"传统",不是停留在课改前的语文境地,也不能徘徊在现有的语文教学领域.
    走向"本色",应该准确地吸收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在科学的新理念指导下,不断地探索务实,高效,和谐的语文教学.
    二,语文课为什么要走向"本色"

    1·母语教育被削弱
    《令人心寒的中国人》
    一,现在的中国人汉语功底差;
    二,很多中国青少年对于他们的传统文化一问三不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的流失速度与中国水土资源流失程度几乎成正比.
    韩国《中央日报》2005年12月16日
    2005年4月27日《齐鲁晚报》以《"洋人"汉语胜过中国人》为题,报道了上海某高校组织的一场汉语知识竞赛,有中文,新闻,法学,数学和留学生5个代表队参赛,第一名竟然被该校的各国"洋学生"组建的留学生队夺得.这个结果出人意料,让国人大跌眼镜.此次竞赛的评委之一,复旦大学教授陈光磊为此深感痛心:"当时我心里真不是滋味.要知道,参赛的选手都是教师从各个系选拔上来的,汉语方面在同学中属于佼佼者.竞赛结果表明,在汉语基础知识方面中国学生不如留学生,真是说不过去呀."为此,他呼吁:"必须加强汉语教育.一个不重视母语的民族,不可能自强于世界."
    2· "课外阅读"被弱化
    名著 遭 遇 尴 尬,
    经典叫好不叫座,
    图书馆正在沦陷,
    读书率连年下降.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于2008年公布的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户均年消费图书仅1.75本,国民图书阅读率为48.8%,比2005年的48.7%略有回升.至于不读书的原因,49.4%的人归结为"没有时间",42.8%的人说"没有习惯".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课外阅读情况调查:一年级有61%的小孩在最近一周之内看过课外书,但其中42.9%看的都是漫画,卡通画和连环画.
    3·语文的本色有所丢失
    【案例1】《坐井观天》教学片段
    师:如果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
    生1:呀!天真的是无边无际的,我错怪小鸟了,我要向小鸟道歉.
    师:一只知错就改的青蛙.
    生2:天好大呀,我早点跳出来就好了.青蛙边说边向稻田跳去.
    生3:我还是快点跳回去吧!(同学们听了哈

    哈大笑,真是个调皮蛋,怎么又要回去了呢 )
    师:你还想做一只井底之蛙
    生3:是的!(回答得理直气壮,真是气死人.)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3:外面污染太严重了,河水都是臭烘烘的,(天哪,我怎么就没有想到!)
    生4:我还有补充,还有很多人在抓青蛙,还是井底安全.
    【案例2】《乡愁》
    有位教师上《乡愁》,设计了一个提问导语,目的是想让学生说出课题来.于是他叫起
    一个学生,启发道:"如果有个人到了一个遥远
    的地方,时间一长,他开始想念自己的亲人,这
    叫做什么 "
    学生答道:"多情."
    "可能是我问得不对,也可能是你理解有误.好,我换个角度再问:这个人待在外乡的时间
    相当长,长夜里他只要看见月亮就会想起自己
    的家乡,这叫做什么 "教师又问道.
    "月是故乡明."学生很干脆地答道.

    "不该这样回答."教师有点急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学生回答的语气显然不太自信了.他抬头一看,教师已是满脸阴云,连忙换了答案:"月亮走我也走."
    "我只要求你用两个字回答.而且不能带'月'字."教师继续启发道.
    "深情."学生嗫嚅道.
    好在此时下面有同学接口:"叫做'乡愁'",教师才如释重负.
    如果让语文老师去放牛
    ——张海西杂文
    如果让一位语文老师去放牛,他会拔起一根青草,向着牛群不停地发话:
    "这是什么草 注意,不要乱说—举手回答."
    "你们以前吃过这种草吗 想不想吃 "
    "快速地嗅一嗅,告诉我它的气味."
    "仔细观察它的样子,看看能分几段,每段的作用是什么 "
    "在这种感受的基础上,你决定将来怎么办 比如更加热爱——大自然,吃的是草,挤出的是
    ——奶和血."
    结果,许多牛都给饿死了.

    语文老师还在感叹:"真是对牛弹琴!"
    可能这位老师不服——我这是与牛智慧对话.
    可能这老师十分委屈——我说得口干舌燥,真是出力不讨好!
    毕竟"放牛"与"教学"是两码事.但是有一点
    是相通的,要想让牛儿吃饱喝足,必须让牛儿
    自己去吃,去喝.学习语文也如此,要想让学
    生学有收获,应该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
    存在的问题:
    就整个语文教学而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等方面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
    就阅读教学而言,主要是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教师作用弱化,教学活动非语文化.
    客观分析:常态课与观摩课,公开课反差较大:
    观摩课,公开课,往往是人文性张扬有余,工具性成了点缀.
    常态课,仍未完全走出为应试死抠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这一"窠臼",为"练"而练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三,语文课如何走向"本色"
    走向本色,就应该进一步明晰小学语文教育的目的要求;
    走向本色,就应该努力继承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
    走向本色,就应该更准确地把握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
    走向本色,就应该不断光大语文教学改革中成功的经验;
    走向本色,就应该努力做到以"语"为本,删繁就简,还原本色,返璞归真……

    (一)留住传统经验的"根"

    文以载道——学文与做人
    汉字为本——识字与书写
    读思并重——熟读与深思
    重在意合——涵咏与体悟
    学贵多勤——多读与多写
    (二)重新认识与构建语文训练,让"失落"的训练理性回归
    1·语文训练的内涵与意义
    第一,语文训练也就是语言训练.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学生具有运用母语进行交际的技能.
    第二,语言训练应该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的训练,是对学生全面地进行字,词,句,篇章的理解和运用的训练,即全面形成各种语言技能的训练.
    第三,"训练"包括"训"和"练"两个方面,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国外有一个统计资料:人对任何一个词汇或句子,都须要300遍以上的听说读写实践,才有可能终身不忘.而要想运用自如,其实践必须在1000遍以上.当实践次数达到3000遍以上时,这些词汇或句子就会被认定为母语.
    ★语言技能的训练是属于心智技能的训练,它的形成过程要经过由外化到内化的过程,需要从整体出发,整体推进.

    ★缺少"双基"的语文教学,就是残缺的语文教学.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地位与作用,科学处理对话与训练的关系,在对话的状态下重新构建语文训练,让"失落"的训练理性回归.
    ★"我们强调的是基本的训练,科学的训练,活化的训练"——张庆(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主编)
    2·对话状态下的训练更应注意"扎实有效"
    【案例1】 "乌"加上点就是"鸟"的启示
    有两位教师执教同一篇课文《做什么事最快乐》.两位执教者在指导学生写字时,都将生字"鸟"作为生字指导的重点.第一位老师先指导学生把"鸟"同以前学过的"乌"作比较,让学生说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和差异;然后她抓住"鸟"这个象形字中的","的表形功能,提示学生小鸟是有眼睛的,这一点就是小鸟的眼睛,"乌"加上一点就是"鸟".此时学生茅塞顿开,执教者便趁势让学生在习字册中描红,临写.第二位老师教学"鸟"字,

    其教学过程和上面所述大同小异.只不过,她没有让学生急于动笔,而是自己在田字格中先范写一遍,然后又带着全体学生书空一遍,她特别强调"鸟"的第三笔是",".待学生记牢了"鸟"的笔顺后,她才让学生描红,临写.
    课后,听课者分别随机抽查了每个班的10名学生,让他们逐个当面书写"鸟"字.结果发现第一位老师班上学生倒笔画率高达50%,其中10人之中竟有3名学生写"鸟"时,都是先写好"乌",再加上那一点.而第二位老师班上的10名学生无一人出现倒笔画现象.
    【案例2】:《草》
    师:小朋友,放学回家谁愿意把今天学习的诗歌背给妈妈(或哥哥,奶奶)听 (学生纷纷举手,于老师逐一请学生到讲台前)
    师:(轮到学生给奶奶背诵时)现在,我当你的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 什么时候学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
    师:那么多花不写,干嘛写草呀
    生:(一愣)嗯,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
    师:噢,我明白了.背吧!(生背)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诗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
    师:后两句我听懂了,你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了!奶奶像你这样大,哪有钱上学啊!
    3·对话状态下的训练更应"关注整体"
    【案例】《卧薪尝胆》中"卧薪尝胆"的教学
    师:谁能用课文中的话,把"卧薪尝胆"的意思说一说呢
    生: "卧薪尝胆"的意思是睡在柴草上尝苦胆的味道.
    师:是的,从字面上看,卧:睡;薪:柴草:尝:品尝;胆:苦胆.这是字面上的意思.但它真正的含义是不是就是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都尝一尝苦胆的苦味呢
    生: "卧薪尝胆"是说越王勾践被打败了,他去给吴王做奴仆,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时都要尝一尝苦胆的味道,不忘记他受尽的屈辱.后来"卧薪尝胆"就用来比喻刻苦自砺,发愤图强.
    师:你是查了字典的,对吗 这个同学有个很好的习惯,除了预习课文之外,他还查了课外的书籍.那么,是不是晚上都睡在柴草上,每顿饭都尝尝苦胆的味道就叫做
    "卧薪尝胆"呢 那我也可以做到,人人都可以做到 "卧薪尝胆"了.
    生:一个人要想成功,他必须受尽千辛万苦.
    师:要历尽千辛万苦,他不但要卧薪尝胆,他还要做事情.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其实他是在做什么
    生:耕田!
    生:他在做奴仆干的活.
    师:他在为谁做
    生:以前是为吴王做,现在是为自己国家做事.
    师:对!为了自己国家的强盛,他要下田耕种,可能还要舂米推磨.为自己国家再干这样的活他还会不会感到屈辱 是长期的,为什么为自己国家干活就不是屈辱了呢
    生:因为就是为自己的国家干活,不是为了人家干活.
    生:因为这是为自己报仇雪恨作准备.
    师:很好.同学们体会得很深刻.
    生:越王每天下地耕种时,他都会想起自己在吴国受到的耻辱,就会奋发向上.
    师:这叫发愤图强.(板书:发愤图强)他要使自己的国家强盛起来,卧薪尝胆里面还有这层意思.如果干了一天两天,叫不叫卧薪尝胆 这里面还要有什么精神
    生:他是坚持干了二十多年.
    师:二十多年,持之以恒.(板书:持之以恒)卧薪尝胆是长期的,不是一天两天,这样才叫真正的卧薪尝胆.我们一起来读课文,读时要注意体会卧薪尝胆的字面

    意思和字面后面隐含的意思,那种忍辱负重,那种发愤图强,那种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卧薪尝胆的结果是什么呢
    生:转弱为强,转败为胜.
    (板书:转弱为强,转败为胜)
    师:同学们,春秋时,越王勾践在会稽一战中打了败仗,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去吴国当奴仆.整整三年,他受尽屈辱,忍辱负重.回国以后他卧薪尝胆,最后使自己的国家转弱为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一个历史故事,课题叫—
    生:卧薪尝胆.
    4·对话状态下的训练更应准确把握"度"的问题
    ★部分项目各学段的不同目标
    学段
    目标
    项目
    第一学段
    第二学段
    第三学段
    默 读
    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复 述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能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能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标点符号
    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词 句
    5·对话状态下的训练更应强调"自主性"
    【案例】妙趣横生的识字
    师:孩子们,法国有位汉学家说:"每一个汉字都是充满情感的小精灵!"请看老师这里几对汉字宝宝的对话(幻灯出示)——
    旦对但说:胆小鬼,还请什么保镖!
    弯对湾说:几天不见,你敢下水游泳了
    兵对丘说:你截肢了
    这一下教室里马上炸开了锅.
    师:多么富有情味的对话啊 请打开《黄山奇
    石》这篇课文的生字表.我们这一课的生字宝宝也有很多长得跟它们很相似的"兄弟姐妹",想一想,它们之间又会有什么样的对话呢
    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打开了生字表,经过一阵子的小组合作,创作出了精彩纷呈的作品——
    尤对优说:嘿,找了个人天天陪你啦
    其对期说:哥们,你真有本事,居然能跟月亮交上朋友!
    它对驼说:兄弟,把你的"宝马"车借我用几天吧.
    安对按说:老爸,你再拿你的大手按我一下头试试看,看我不告你虐待儿童
    快对块说:看你长得跟土墩子似的,怎么跑得过我啊
    ……
    一课的生字就这样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被"消灭"了.

    6·对话状态下的训练更应"追求创新"
    ★ 从日本高中生的一道题谈起:
    "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做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 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 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 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 分析之."其中有个高中生是这样分析的:"我们跟中国很可能在台湾回到中国以后,有一场激战.台湾如果回到中国,中国会把基隆与高雄封锁,台湾海峡就会变
    成中国的内海,我们的油轮就统统走右边,走基隆和高雄的右边.这样,会增加日本的运油成本.我们的石油从波斯湾出来跨过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上中国南海,跨台湾海峡进东海,到日本海,这是石油生命线,中国政府如果把台湾海峡封锁起来,我们的货轮一定要从那里经过,我们的主力舰和驱逐舰就会出动,中国海军一看到日本出兵,马上就会上场,那就打!按照判断,公元2015年至2020年之间,这场战争可能爆发.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做好对华抗战的准备."
    _ _ 其他学生的判断,也都是中国跟日本的摩擦,会从东海开始,从台湾海峡开始,时间判断在2015年至2020年之间.
    这种题目和答案都太可怕了.
    撇开政治因素来看这道题,我们的教育(含考试)就很有问题.翻开我们的教科书,题目是这样出的:"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 签定的叫什么条约 割让多少土地 赔款多少银两 "每个学生都努力做答案.结果,我们一天到晚忙着记忆什么时候割让辽东半岛,什么时候丢了台湾,澎湖,赔款二万万银两,1894年爆发甲午战争,1895年签定《马关条约》,背得滚瓜烂熟,都是一大堆枯燥无味的数字.那又怎样呢 最主要的应当是将来可能会怎样啊!
    _ _ ——人家培养的是能力,而我们灌输的是知识.
    _ _(摘自《读者》2004年第20期)
    7·对话状态下的训练更应"融入情感"
    8·对话状态下的训练更应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
    (三)阅读教学要做到"意文兼得"
    1·"意文兼得":阅读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意义,也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形式意义.
    ★于永正:"好多人把阅读课上成了理解课,这是个误区.文章一旦选进语文课本,成了'课文',它就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内容意义,一是形式意义.阅读教学要关注课文内容,更要关注作者是怎么写的,关注它的形式和语言.一句话:阅读教学要'意文兼得'."
    2·影响"意文兼得"的因素
    ● 课标导向的影响;
    ●教材体系的影响;
    ● 教参的影响;
    ●教师自身的问题;
    3·怎样才能做到"意文兼得"
    ●要树立强烈的"意文兼得"的意识;
    ●要遵循"走来回"的规律;
    ●要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
    ●要抓住文本的写作方法;
    ●紧扣文本,适量笔练;
    ●要遵循"走来回"的规律
    【案例】《花钟》实录片断
    师:默读课文第一段,看哪个句子具体写了这个内容,用波浪线画下来.
    (学生边读边画,教师巡视指导)
    师:有些孩子已经画完了,你们画了哪个句子 谁来读一读
    生: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
    师:你们画的也是这个句子吗
    生:是.
    师:我们一起读这个句子,边读边注意课文一共介绍了哪几种花开的时间.(学生齐读)
    师:孩子们,读了这句子,我们不难发现课文一共介绍了9种花开放的时间.请看大屏幕,我们再来读读这些写时间的词语,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读)凌晨四点,五点左右,七点,中午十二点左右,下午三点,傍晚六点,七点左右,晚上八点,九点左右……
    师:读了这些写时间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了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师:作者按时间顺序从早到晚把这9种花开放的时间写出来了.再读读,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2:我发现了这些都是写时间的词语.
    师:是怎么写的 你呢,你的发现
    生3:我发现了写时间的词语,可以放在前面,也可以放在中间.
    师:这样我们读起来更富于变化,更有节奏了.你的发现真了不起.有些时间上加了"左右"表示什么 你来说说.说完整.
    生4:左右表示大约.
    师:是大概的时间.是的,作者写时间有些是正点的时间,有些是表示大概的时间.作者的观察多细致啊,通过观察,作者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这个句子就是围绕着这些内容来写的.
    ●要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

    【案例】
    师:好好读一读"参加革命了,要好好学字啊!"(生读不出语重心长的感觉)
    师:这句中的"啊"字很有魔力,老师把它藏起来,你再读读看,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生1:没有"啊"有些不好听.
    生2:没有"啊",好像是命令,一点也不亲切.
    师:是的,不能小看这个"啊",读的时候可别一带而过,加重点语气试试.
    (生读得还好,只是面无表情)
    师:小朋友想一想,毛主席说的时候,会有怎样的表情 还会有哪些动作
    (生1读,面带笑容;生2读,还抚摸着另一个朋友的头)
    师:瞧,"啊"的本领多大呀!它有时候会跑在句子的前面,有时候会戴四顶不同的小帽子(声调)表达不同的感情,真是奇妙无比呢.今天我们只是认识它的一个小小的本事,以后你会慢慢了解它.来,我们不要忘记它,在小手心里和老师一块儿写一个"啊",抓住"啊",别让它跑了.
    ●要抓住文本的写作方法
    【案例1】《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教学片段
    师:在这个故事里有三变,有三打,还有三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学生沉默)
    师:这三变,三打,三责,你读着觉得重复吗
    生:不重复.
    师:为什么
    生:因为有三变,三变变的内容不一样.
    师:三变的内容不一样,三打,三责的内容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而且,这三次之间有联系吗 一次比一次深.我想到了歌曲有三段,是为了反复抒情.所以,课文这样写是为了——
    生:反复叙事.
    师: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写作反复叙事,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案例2】《为人民服务》实录片段
    师:死的意义到底有什么不同,主席用了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生:用了列举名言,举例子,对比的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师:[板书:引用(名人名言)]
    生:主席引用司马迁说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师:真奇怪,主席不是伟人吗,为什么还要引用司马迁的话呢 知道司马迁吗 什么年代的人
    生:(逐一回答)几百年,一千年,一千几百年,反正很遥远.
    师:不,二千多年.干吗要引用这么古老,这么久远的话
    生1:司马迁是西汉年间很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是在毛主席之前的名人,所以引用他的话,也可以说是以理服人吧.
    师:对啊,名人都这么说了.
    生2:司马迁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说明远在古代,人们就提倡这种精神.
    师:从古至今,人们就有这样的想法,这样的认识.你看,经典就是古老的智慧,永恒的真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已经被人们认可,被人们传诵,所以主席引用司马迁的名言,令人信服啊!那谁能把这句话读一读 (课件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一生读)
    师:读得真好,声情并茂.其实,我们在课内外积累了许多关于生死的名言,你还记得吗 (悲壮而豪迈的音乐响起,学生配乐吟诵.)
    生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师:这是李清照的生死观,女英雄也可以豪情万丈啊!
    ……
    生7: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这首诗大家刚刚学过,一起来一遍.
    生(齐):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于谦也向天下人诉说他顶天立地的豪情壮志,同学们,这些都是关于生死的经典名言,它表达了一种英雄气概,民族气节,是那样可歌可泣,可敬可佩.同学们,刚才我们引用的是耳熟能详,经久不衰的——(生接答:名人名言);引用的是给人启迪,引人深思,让人震撼的——(生接答:名人名言).所以,主席用的第一招就是引经据典.[手指板书:引用]
    ●紧扣文本,适量笔练
    ①注重阅读的拓展延伸,巧设"笔练"
    ② 抓住课文的空白处,进行"笔练"
    ③模仿课文的表达方式,安排"笔练"
    ④利用课文内容引发感想,插入 "笔练"
    ⑤根据课文进行改写,安排笔练
    ⑥从运用的角度进行词句教学,连带"笔练"
    ⑦精选部分课后思考题进行"笔答",兼顾"笔练"
    注重阅读的拓展延伸,巧设"笔练"
    一个老师在教《观潮》的末尾处时,说:你们知道吗 海宁市目前已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提出了申请,要求将天下奇观钱江潮列入世界遗产.为了进一步提升"钱江潮"的知名度,最近他们正在向社会征集宣传"钱江潮"的广告词,大家想参与这个活动吗 接着,生个人或小组合作创作广告语,师巡视其间,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然后进行交流.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已经较为深刻,在老师的启发帮助下,写出了不少精美的广告语:①钱江大潮,让心潮与浪潮一同起伏!②你若不观钱江潮,枉在人间走一遭!③八月十八钱江潮,壮观天下谁不晓!④此潮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看!⑤天下神潮何处有 此潮就是钱江潮……
    利用课文内容引发感想,插入"笔练"
    师:你们猜,林老师最喜欢哪句
    (生猜)
    师:我喜欢主席的这句话,"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了一起来."
    生:(惊讶地)为什么
    师:林老师来自福建福州,为了追求语文教学的更高境界,我来到浙江,来到杭州,向浙江的语文老师们学习,学习,再学习.虽然远离家乡,亲人,虽然生活有点儿单调,有点儿寂寞,可我每一天都觉得快乐而充实.工作室的老师来自五湖四海,浙江,山东,广东,河北,福建,正好七女一男,我们骄傲地称自己为"七个小矮人和一个白雪公主",那男老师就是白雪公主(学生笑).我们在一起聆听,学习,交流,幸福而快乐!为什么我们其乐融融,亲密无间,因为我们心中都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
    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我要说:有朋自四方来,不亦乐乎!下一周,林老师将离开浙江回家了,但这里的美好一定会成为我永久的记忆,留在我的脑海里,留在我的心底.
    同学们,文中哪句话让你心动呢 联系你的生活,也来写一写吧,可以试着用上今天我们学到的引用,对比,举例的方法.
    (学生写话)
    谢谢!再见!
    2009年9月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PPT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观潮ppt  八年级观潮ppt  四年级观潮ppt  语文s版观潮ppt  观潮ppt课件  第一课观潮ppt  观潮的ppt  四年级上册观潮ppt  观潮免费ppt  1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