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密要法经 > 北传止观禅修的要义
  • 北传止观禅修的要义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PDF   更新时间:2014-08-09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1 北传止观禅修的要义 林崇安教授编著 佛法教材系列 H10 财团法人内观教育基金會出版 2 序 早期汉地止观禅修的传入和翻译者有密切的关连,重要 的人物如安世高(148) 、鸠摩罗什(344-413) 、瞿昙僧伽提 婆(385 到洛阳) .此中,安世高译出《佛说大安般守意经》 、 《禅行法想经》等,是汉地禅学的开端.鸠摩罗什译出《思 惟略要法》 、 《禅秘要法经》等,是禅学的要典.瞿昙僧伽提 婆译出《中阿含经》 ,其中有修行四念处的详法. 本书止观禅修的内容,主要摘引上述早期汉译的经文, 解说则引用后期的重要论典,如《法蕴足论》 、 《瑜伽师地 论》 、 《显扬圣教论》等,至於藏传止观禅修的内容则是同於 《瑜伽师地论》 .书中也编入一些个人有关汉地止观禅修的 文章,供禅修者分享. 愿正法久住! 林崇安 2011.04 内观教育基金會 3 目录 【1】最早传入汉地的止观禅法…04 【2】汉译《阿含经》的禅法…07 【3】四念处禅修法…19 【4】八圣道和三士的生活禅修…23 【5】不净观法和白骨观法…25 【6】不净想和白骨观最初境界…27 【7】 《法蕴足论》念住品 31 【8】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止观要义 ……………37 (1)修止的九种心住 (2)四种毘钵舍那 (3)止观的四种所缘 (4)七种作意和四谛十六行相 (5)入出息念的十六胜行 【9】四静虑及四无色…59 【10】圣五支和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 ………………64 【11】微聚、色聚和极微 70 附录 南传《中部》第20 经:《想念止息经》……………73 4 最早传入汉地的止观禅法 后汉安息国的安世高是最早於汉地正式传入禅法并且翻译出相 关经典的重要禅师.他於建和二年(148)来到洛阳,於20 年内译出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 、 《禅行法想经》等,是汉地禅学的开端. 《禅 行法想经》中,有不净观相关的三十想: 1 死想,2 不净想,3 秽食想,4 一切世间无有乐想,5 无常想, 6 无常为苦想,7 苦为非身想,8 非身为空想,9 弃离想,10 却 婬想,11 灭尽想,12 无我想,13 身死为虫食想,14 血流想,15 膨胀想,16 青腐想,17 糜烂腥臭想,18 发落肉尽想,19 一切缚 解想,20 骨节分散想,21 骨变赤白枯黑亦如鸠色想,22 骨糜为 灰想,23 世间无所归想,24 世间无牢固想,25 世间为别离想, 26 世间闇冥想,27 世间难忍想,28 世为费耗不中用想,29 世为 灾变可患厌想,30 一切世间归泥洹想. 这比后期《瑜伽师地论》的21 想多些. 安世高於《禅行三十七品经》中翻译出重要的菩提分法术语: 四意止(1 身,2 痛痒,3 意,4 法) ; 四意断(1 未生恶法不令生,2 已生恶法即得断,3 未生善法便 发生,4 已生善法立不忘、增行、得满) ; 四神足(1 欲定断生死惟神足,2 精进定,3 意定,4 戒定断生死 惟神足) ; 五根(1 信根,2 精进根,3 念根,4 定根,5 慧根) ; 五力(1 信力,2 精进力,3 念力,4 定力,5 慧力) ; 七觉意(1 念觉意,2 法解觉意,3 精进觉意,4 爱觉意,5 止觉 意,6 定觉意,7 护觉意) ; 八正道(1 正见,2 正思,3 正语,4 正业,5 正命,6 正治,7 正念,8 正定) . 这些译语大都被承袭下来,少数被玄奘新译所修改的如下: 5 意止=念住; 意断=正断; 觉意=觉支; 痛痒=受; 定断生死惟神足=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 意定=心三摩地; 戒定=观三摩地; 法解=择法; 爱觉意=喜觉支; 止觉意=轻安觉支; 护觉意=舍觉支; 正治=正精进. 整体说来,安世高已经掌握这些术语的汉义,至於止观禅法的教 导内容,更可由《大安般守意经》看出,以下摘引三段说明: 1.「四意止者,一意止为身念息,二意止为念痛痒,三意止为念 意息出入,四意止为念法因缘,是为四意止也.」 这是四念住(身、受、心、法)的教导. 2.「问:何等为十六事?报:十事者,谓数至十.六者,谓数、 相随、止、观、还、净.是为十六事,为行不离,为随道也.」 这是从数息到证果的次第教导,这一段是论文插入经文中. 3.「何等为十六胜?即时自知: 1 喘息长即自知,2 喘息短即自知,3 喘息动身即自知,4 喘 息微即自知,5 喘息快即自知,6 喘息不快即自知,7 喘息 止即自知,8 喘息不止即自知,9 喘息欢心即自知,10 喘息 不欢心即自知,11 内心念万物已去不可复得喘息自知,12 内无所复思喘息自知,13 弃捐所思喘息自知,14 不弃捐所 思喘息自知,15 放弃躯命,喘息自知,16 不放弃躯命喘息 自知.」 6 这是修习入出息念的十六胜行,於《瑜伽师地论》中相关的教导 是: 1 念於入出息长;2 念於入出息短;3 觉了遍身入出息;4 息除身 行入出息;5 觉了喜入出息;6 觉了乐入出息;7 觉了心行入出 息;8 息除心行入出息;9 觉了心入出息;10 喜悦心入出息;11 制持心入出息;12 解脱心入出息;13 无常随观入出息;14 断随 观入出息;15 离欲随观入出息;16 灭随观入出息. 比对可知,其中佛法术语的翻译出入不小,这是初期翻译常见的 缺失. 总之,安世高是来汉地译经和传授止观禅法的先锋,虽然有些译 词不清,但已在汉传佛法中占有显著而不可取代的地位. (法光杂志,258 期,2011) 7 汉译《阿含经》的禅法 以《中阿含经˙念处经》为例 【序言】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拘楼瘦,在剑磨瑟昙拘楼都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一道净众生,度忧畏,灭苦恼,断啼哭, 得正法,谓四念处. 若有过去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 於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 若有未来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 於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 我今现在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我亦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 住於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 云何为四?观身如身念处,观觉如觉念处,观心如心念处,观法如 法念处. 〔释义〕 此处指出,过去、未来和现在诸佛,都必须去除「五盖」 ,住於 「四念处」 ,修「七觉支」而成佛.早期翻译的「觉念处」 ,后期 译作「受念住」 . 【一、身念处】 云何观身如身念处? (1a) 比丘者,行则知行,住则知住,坐则知坐,卧则知卧,眠则知眠, 寤则知寤,眠寤则知眠寤. (1b) 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 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释义〕 《法蕴足论》念住品说: 8 「内身者,谓自身,若在现相续中,已得不失. 外身者,谓自身,若在现相续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所有身相. 合说二种,名内外身.」 (1a)是修正念和正定,有了正定之后(1b)是修慧.(1a)是观察内身. (1b)是观察外身.此处缺内外身.下同. (2a)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 仪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诸衣鉢,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 之. (2b) 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 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释义〕 (2a)是修正知和正定,有了正定之后(2b)是修慧. (3a)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 犹木工师、木工弟子,彼持墨绳,用絣於木,则以利斧斫治令直. 如是比丘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 (3b) 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 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释义〕 南传《中部》第20 经是《想念止息经》,在此经中佛陀教导去 除妄想的五种方法以修增上心.其中第一种方法是: 「此若比丘对於相而念相时,若生恶不善、伴贪、伴瞋、伴痴之 念者,诸比丘!其时彼比丘依其相为他伴善念相也.依其相为他 伴善念相之彼,即能舍恶不善、伴贪、伴瞋、伴痴之念而消失之. 由此等之所舍,内心安立、静止、以成一心,便得等持. 诸比丘!恰如善巧之建筑师、或其弟子,以小楔击槌出大楔,取 出而除去.」 〇此处是以善念来取代恶念,进而得定,所用的譬喻是以小楔击 槌出大楔.建筑师同於木工师. 〇可明显看出(3a)是修定,有了定之后(3b)是修慧. (4a)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齿齿相著,舌逼上齶,以心治心, 治断灭止. 犹二力士捉一羸人,处处旋捉,自在打锻. 如是比丘齿齿相著,舌逼上齶,以心治心,治断灭止. (4b)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 9 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释义〕 南传《中部》第20 经《想念止息经》中,佛陀教导去除妄想的 五种方法以修增上心,其第五种方法是: 「比丘以念想、行之止息,若恶不善、伴贪、伴瞋、伴痴之想念 生者,诸比丘!彼比丘齿以齿相著,以舌逼上齶,彼应以[正] 心制[邪]心,降伏而灭之.彼齿以齿相著,以舌逼上齶,彼以心 制心,降伏而令灭,即舍恶不善、伴贪、伴瞋、伴痴之想念而消 失之.依此等舍,内心安立、静止,以成一心,便得等持. 诸比丘!恰如强力之人,对软弱者,或捉头、或捉肩,制伏扑灭 之.」 〇此处是以以齿相著,以舌逼上齶,以[正]心制[邪]心,进而得 定,所用的譬喻是强力之人制伏软弱之人. 〇可明显看出(4a)是修定,有了定之后(4b)是修慧. (5a)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 念出息,入息长即知入息长,出息长即知出息长,入息短即知入 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学一切身息入,学一切身息出,学止 身行息入,学止口行息出. (5b)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 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释义〕 (5a)是修定,有了定之后(5b)是修慧.此处以入出息念来修定,只 要获得初静虑近分定就可以修慧. (6a)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离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 於此身中,离生喜乐无处不遍. 犹工浴人,器盛澡豆,水和成抟,水渍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 如是比丘离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於此身中,离生喜乐 无处不遍. (6b)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 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释义〕 (6a)是修定,有了定之后(6b)是修慧. 《显扬圣教论》卷2说: 「所谓此身,离生喜乐之所滋润、遍滋润、遍适悦、遍流布」 者, 10 是谓初静虑近分. 「即此身中,一切处无有少分离生喜乐所不遍满」者,是谓初静 虑根本. 所以,此处所修出的定是初禅的近分定和根本定. (7a)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定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 於此身中,定生喜乐无处不遍. 犹如山泉,清净不浊,充满流溢,四方水来,无缘得入,即彼泉 底,水自涌出,流溢於外,渍山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 如是比丘定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於此身中,定生喜乐 无处不遍. (7b)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 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释义〕 (7a)是修定,有了定之后(7b)是修慧. 《显扬圣教论》卷2说: 「即於此身,等持所生喜乐之所滋润、遍滋润、遍适悦、遍流布」 者,是谓第二静虑近分. 「即此身中,一切处无有少分等持所生喜乐所不遍满」者,是谓 第二静虑根本. 所以,此处所修出的定是二禅的近分定和根本定. (8a)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无喜生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 於此身中,无喜生乐无处不遍. 犹青莲华,红、赤、白莲,水生水长,在於水底,彼根茎华叶悉 渍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 如是比丘无喜生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於此身中,无喜生乐 无处不遍. (8b)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 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释义〕 (8a)是修定,有了定之后(8b)是修慧. 《显扬圣教论》卷2说: 「即於此身,离喜之乐之所滋润、遍滋润、遍适悦遍流布」者, 是谓第三静虑近分. 「即此身中,一切处无有少分离喜之乐所不遍满」者,是谓第三 11 静虑根本. 所以,此处所修出的定是三禅的近分定和根本定. (9a)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於此身中,以清净心意解遍满成 就游;於此身中,以清净心无处不遍. 犹有一人,被七肘衣或八肘衣,从头至足,於其身体无处不覆. 如是比丘於此身中,以清净心无处不遍. (9b)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 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释义〕 (9a)是修定,有了定之后(9b)是修慧. 《显扬圣教论》卷2说: 「即於此身,清净心及洁白心,意解遍满具足住」者,是谓第四 静虑近分. 「即此身中,一切处无有少分清净心及洁白心所不遍满」者,是 谓第四静虑根本. 所以,此处所修出的定是四禅的近分定和根本定. (10a)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念光明想,善受善持,善忆所念, 如前后亦然,如后前亦然,如昼夜亦然,如夜昼亦然,如下上亦 然,如上下亦然,如是不颠倒,心无有缠,修光明心,心终不为 闇之所覆. (10b)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 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释义〕 《瑜伽师地论》卷11 说: 「云何光明相?谓如有一,於暗对治,或法光明,殷懃恳到,善 取其相,极善思惟.如於下方,於上亦尔.如是一切治暗相故, 建立此相.」 (10a)是修定,有了定之后(10b)是修慧. (11a)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善受观相,善忆所念. 犹如有人,坐观卧人,卧观坐人. 如是比丘善受观相,善忆所念. (11b)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 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释义〕 12 《瑜伽师地论》卷11 说: 「云何观察相?谓有苾刍,殷懃恳到,善取其相,而观察之. A 住观於坐者,谓以现在能取,观未来所取法.坐观於卧者,谓 以现在能取,观过去所取. B 或法在后行观察前行者,谓以后后能取,观前前能取法. 此则略显二种所取能取法观.」 (11a)是修定,有了定之后(11b)是修慧. (12a)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 观见种种不净充满:我此身中有发、髦、爪、齿、 麁细薄肤、皮、 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 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痰、小便. 犹如器盛若干种子,有目之士,悉见分明,谓稻、粟种、蔓菁、 芥子. 如是比丘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 我此身中有发、髦、爪、齿、麁细薄肤、皮、肉、筋、骨、心、 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 涕、唾、脓、血、肪、髓、涎、痰、小便. (12b)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 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释义〕 (12a)是以不净观来修定,有了定之后(12b)是修慧. (13a)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观身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犹如屠儿杀牛,剥皮布於地上,分作六段. 如是比丘观身诸界:我此身中,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 识界. (13b)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 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释义〕 (13a)是以六界分别观来修近分定,有了定之后(13b)是修慧. (14a)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观彼死屍,或一、二日……至六、七日,乌鵄所啄,犲狼所食,火烧埋地,悉腐烂坏,见已自 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 (14b)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 13 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释义〕 (14a)是以坟墓死屍观来修定,有了定之后(14b)是修慧. (15a)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骸骨青色,烂腐余 半,骨锁在地,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 得离. (15b)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 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释义〕 (15a)是以坟墓骸骨观来修定,有了定之后(15b)是修慧. (16a)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离皮肉血,唯筋 相连,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 (16b)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 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释义〕 (16a)是以坟墓骸骨观来修定,有了定之后(16b)是修慧. (17a)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骨节解散,散在诸方, 足骨、膞骨、髀骨、髋骨、脊骨、肩骨、颈骨、髑髅骨,各在异 处,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 (17b)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 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释义〕 (17a)是以坟墓骸骨观来修定,有了定之后(17b)是修慧. (18a)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骨白如螺,青犹鸽 色,赤若血涂,腐坏碎粖,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 此法,终不得离. (18b)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 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释义〕 (18a)是以坟墓骸骨观来修定,有了定之后(18b)是修慧. 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身如身者,是谓观身如身念处. 【二、受念处】 14 云何观觉如觉念处? (1a)比丘者,觉乐觉时,便知觉乐觉; 觉苦觉时,便知觉苦觉; 觉不苦不乐觉时,便知觉不苦不乐觉; 觉乐身、苦身、不苦不乐身; 乐心、苦心、不苦不乐心; 乐食、苦食、不苦不乐食; 乐无食、苦无食、不苦不乐无食; 乐欲、苦欲、不苦不乐欲; 乐无欲觉、苦无欲觉、不苦不乐无欲觉时,便知觉不苦不乐无欲 觉. (1b)如是比丘观内觉如觉,观外觉如觉,立念在觉,有知有见,有明 有达,是谓比丘观觉如觉. 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觉如觉者,是谓观觉如觉念处. 〔释义〕 《法蕴足论》念住品说: 内受者,谓自受,若在现相续中,已得不失. 外受者,谓自受,若在现相续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所有诸受. 合说二种,名内外受. (1a)是观察内受来修慧.(1b)是观察外受来修慧.此处缺内外受. 《瑜伽师地论》说: 1 乐受者,谓顺乐受触为缘,所生平等受受所摄,是名乐受. 此若五识相应,名身受.若意识相应,名心受. 2 如顺乐受触,如是顺苦受触,所生不平等受受所摄,是名苦受. 3 如顺乐受触,如是顺不苦不乐受触为缘,所生非平等非不平等 受受所摄,是名不苦不乐受. 4 如是诸受,若随顺涅槃,随顺决择,毕竟出离,毕竟离垢,毕 竟能令梵行圆满,名无爱味受. 5 若堕於界,名有爱味受. 6 若色无色界系、若随顺离欲,名依出离受. 7 若欲界系、若不顺离欲,名依耽嗜受. 【三、心念处】 15 云何观心如心念处? (1a)比丘者,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无欲心知无欲心如真; 有恚无恚、有痴无痴、有秽污无秽污; 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大、修不修、定不定; 有不解脱心知不解脱心如真,有解脱心知解脱心如真. (1b)如是比丘观内心如心,观外心如心,立念在心,有知有见,有明 有达,是谓比丘观心如心. 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心如心者,是谓观心如心念处. 〔释义〕 《法蕴足论》念住品说: 内心者,谓自心,若在现相续中,已得不失. 外心者,谓自心,若在现相续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所有诸心. 合此二种,名内外心. (1a)是观察内心来修慧.(1b)是观察外心来修慧.此处缺内外心. 《瑜伽师地论》说: 1 有贪心者,谓於可爱所缘境事,贪缠所缠. 2 离贪心者,谓即远离如是贪缠. 3 有瞋心者,谓於可憎所缘境事,瞋缠所缠. 4 离瞋心者,谓即远离如是瞋缠. 5 有痴心者,谓於可愚所缘境事,痴缠所缠. 6 离痴心者,谓即远离如是痴缠. 如是六心,当知皆是「行时」所起三烦恼品,及此三品对治差 别. 1 略心者,谓由正行,於内所缘,系缚其心. 2 散心者,谓於外五妙欲,随顺流散. 3 下心者,谓惛沈、睡眠俱行. 4 举心者,谓於净妙所缘,明了显现. 5 掉心者,谓太举故掉缠所掉. 6 不掉心者,谓於举时及於略时,得平等舍. 7 寂静心者,谓从诸盖,已得解脱. 8 不寂静心者,谓从诸盖,未得解脱. 9 言定心者,谓从诸盖得解脱已,复能证入根本静虑. 10 不定心者,谓未能入. 11 善修心者,谓於此定长时串习,得随所欲、得无艰难、得无 16 梗涩,速能证入. 12 不善修心者,与此相违,应知其相. 13 善解脱心者,谓从一切究竟解脱. 14 不善解脱心者,谓不从一切不究竟解脱. 如是十四种心,当知皆是「住时」所起. 【四、法念处】 云何观法如法念处? (1a)眼缘色生内结.比丘者,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内实无结知内 无结如真,若未生内结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内结灭不复生者知 如真. 如是耳、鼻、舌、身、意缘法生内结.比丘者,内实有结知内有 结如真,内实无结知内无结如真,若未生内结而生者知如真,若 已生内结灭不复生者知如真. (1b)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 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内六处. 〔释义〕 《法蕴足论》 念住品的 「法念住」 有四种观法,分别观察1.五盖、 2.六结法、3.七觉支法、4.想蕴和行蕴.此论说: 内法者,谓自想蕴、行蕴,若在现相续中,已得不失. 外法者,谓自想蕴、行蕴,若在现相续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 想蕴、行蕴. 合此二种,名内外法. (1a)是观察内法中的六结法来修慧 . (1b)是观察外法中的六结法来 修慧.此处缺内外法. (2a)复次,比丘观法如法.比丘者,内实有欲知有欲如真,内实无欲 知无欲如真,若未生欲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欲灭不复生者知如 真. 如是瞋恚、睡眠、掉悔、内实有疑知有疑如真,内实无疑知无疑 如真,若未生疑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疑灭不复生者知如真. (2b)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 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五盖也. 〔释义〕 17 (2a)是观察内法中的五盖来修慧.(2b)是观察外法中的五盖来修 慧.此处缺内外法. (3a)复次,比丘观法如法.比丘者,内实有念觉支知有念觉支如真, 内实无念觉支知无念觉支如真,若未生念觉支而生者知如真,若 已生念觉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转修增广者知如真. 如是择法、精进、喜、息、定,比丘者,内实有舍觉支知有舍觉 支如真,内实无舍觉支知无舍觉支如真,若未生舍觉支而生者知 如真,若已生舍觉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转修增广者知如真. (3b)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 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七觉支. 〔释义〕 (3a)是观察内法中的七觉支法来修慧 . (3b)是观察外法中的七觉支 法来修慧.此处缺内外法. 《法蕴足论》念住品还有第四种观法,观察想蕴和行蕴: 复有苾刍,於所说内想蕴、行蕴,观察、思惟多诸过患:谓此法 者,如病、如痈,广说乃至是变坏法. 如是思惟法过患时,所起於法简择,乃至毘钵舍那,是「循内法 观」,亦名「法念住」. 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法如法者,是谓观法如法念处. 【结语】 (1a)若有比丘、比丘尼七年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 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 (1b)置七年,六五四三二一年.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月立心正住四念 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 (1c)置七月,六五四三二一月.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日七夜立心正住 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 (1d)置七日七夜,六五四三二,置一日一夜,若有比丘、比丘尼少少 须臾顷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朝行如是,暮必得昇进;暮行如是, 朝必得昇进.」 (02)佛说如是,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释义〕 此处佛陀指出,禅修者「立心正住」於修习四念住,必得二种圣 18 果:一是得阿罗汉果,二是不还果.其修行时间是长则七年,短 则七日.并指出,修习四念住是立竿见影的,早上修习晚上就有 进步一点,晚上修习早上就有进步一点.这成效是可以检验的. (本文讲於「ZEN 与科技教育研讨會」 ,2009 年12 月19 日,法鼓佛 教学院,今略加补充) 19 四念处禅修法 一、前言 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合称四念处,又称四念住. 从历史演变来看,佛法南传的国家一直盛行著四念处禅修法.近期从 缅甸、泰国等传入汉地的种种内观禅法(如,葛印卡老师、马哈西大 师、隆波田、帕奥禅师、赞念长老等所传)都归属四念处禅修法,虽 方法或切入点不同,但是都是经由无常、苦、无我,导向体证诸法无 我,或照见五蕴皆空.由於这种禅修法是直接观照身心并以灭苦为目 标,传入汉地以来,普遍被学员们接受.以下依據北传的经论,来说 明四念处禅修法的依據和修行的次第,并显示出这是一个没有国界的 灭苦法门. 二、最简要的经论依據 释尊四十多年的教导中,简要而明确指出四念处的重要性的经文 是《杂阿含 607 经》 : 世尊告诸比丘: 「有一乘道,净诸众生,令越忧悲,灭恼苦,得 如实法,所谓四念处.何等为四?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 念处.」 此中指出,修习身、受、心、法等四念处禅修法是「净诸众生, 令越忧悲,灭恼苦,得如实法」的唯一的道路.但是要如何禅修来达 成呢?《瑜伽师地论?摄事分》的解释说: 「於四念住勤修加行,依思择力超度愁、泆. (a)由依世间修习 力故,得离欲爱,弃舍忧、苦. (b)依出世间修习力故,超度一 切萨迦耶苦,亦能证得八支圣道及圣道果,真实妙法.」 可知四念处禅修的重点有二,一是思择力、二是修习力.修习力又分 (a)世间修习力和(b)出世间修习力.此中以培养「思择力」为前 20 行基础,可以弃舍世间的八风(得、誉、称、乐、失、毁、讥、苦) , 进而破除萨迦耶见(身见) .不少禅修者虽努力禅坐而难以突破,一 个主因是欠缺思择力,因而看不清自己对身心的爱味和执著.世间修 习力是指四禅八定.出世间修习力是指增上戒、定、慧三学,经由出 世间修习力才能破除萨迦耶见所产生的轮回之苦,并证得八圣道以及 八圣道的四果. 三、思择力的培养 但是如何培养思择力呢?《摄事分》解释说: 〔1〕又修行者,於彼诸行正观察时,先以闻所成慧,如《阿笈摩》 , 了知「诸行体是无常,无常故苦,苦故空及无我」 . 〔2〕彼随圣教如是胜解,如是通达,既通达已,复以推度相应思惟 所成微细作意,即於彼境如实了知. 〔3〕即由如是通达了知增上力故,於彼相应烦恼现行,现法、当来 所有过患,如实观察,由思择力为依止故,设复生起而不实著, 即能舍离. 以上三段论文依次指出,禅修者观察诸行 (指五蕴或身、受、心、 法)时,有重要的三次第:1、闻所成慧,2、思所成微细作意,3、 思择力.闻所成慧是经由聽闻《阿含经》 (阿笈摩)的经文,对五蕴 或身、受、心、法建立起无常、苦、空、无我的正确观念.接著禅修 者要培养出思所成微细作意和思择力,这种能力不是只对经典义理的 理解而已,而是要面对生活中每个实际生苦的个案,经由微细作意, 从苦果找出苦的原因,看清个人对身、受、心、法的爱味和过患,如 此不断观察和思择前因后果后,於烦恼将再生起时,才能於因的阶段 开始以思择力放下爱味而不黏著,并能舍离.有了思择力后,还要继 续提升观照的能力,培养出正念正知,才能真正离欲,所以 《摄事分》 继续说: 〔4〕彼由如是通达了知及思择力多修习故,能入正性离生.既入正 性离生已,由修道力渐离诸欲. 21 此处指出,禅修者经由不断培养思择力和正念正知后,进入正性 离生.正性离生就是见道.此处禅修者以修所成慧进入见道位,成为 初果的圣者,接著再把剩下的微细烦恼(例如欲贪、色贪、无色贪) , 以修道力灭除,最后离欲而得究竟的解脱. 四、 《阿含经》的教导不离四念住 释尊在《阿含经》中的所有教导可以归为五蕴诵、六处诵、缘起 诵、道品诵四类,但是都不离四念住: (1)五蕴诵中,例如, 《杂阿含 8 经》说: 「过去、未来色无常,况现在色!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色, 不欣未来色,於现在色厌、离欲、正向灭尽.如是过去、未来受、 想、行、识无常,况现在识……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 是.」 此处观五蕴(色、受、想、行、识)的无常、苦、空、非我,便 是四念住的观法,如此观修后,对五蕴生起厌、离欲、正向灭尽,依 次进入见道、修道、无学道而灭苦. (2)六处诵中,例如, 《杂阿含 195 经》说: 「云何一切无常?谓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 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无常.如是耳、鼻、舌、身、 意,若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 乐,彼亦无常.……如说一切无常,如是一切苦、一切空、一切 非我……」 此处观内外六处、识、触和受的无常、苦、空、非我,这也是四 念住的观法.举眼为例:观[眼+色+眼识]眼触→眼触生受,观受的无 常、苦、空、非我.观修成功后,同样达成灭苦. (3)缘起诵中,例如, 《杂阿含 283 经》说: 「若於结所系法,随顺无常观,住生灭观、无欲观、灭观、舍观, 22 不生顾念,心不缚著,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 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 此处於结所系法(指五蕴、内外六处)修无常观、生灭观、无欲 观、灭观、舍观,这也是四念住的观法.禅修者依次以这些观修,达 成心不顾念、不缚著於结所系法→爱灭→取灭→有灭→生灭→老病死 忧悲恼苦灭. (4)道品诵中,例如, 《杂阿含 608 经》说: 「若比丘不离四念处者,得不离圣如实法;不离圣如实者,则不 离圣道;不离圣道者,则不离甘露法;不离甘露法者,得脱生老 病死、忧悲恼苦,我说彼人解脱众苦.」 此处释尊明确强调任何修行不能离开四念处.不离四念处→不离 圣如实法→不离圣道→不离甘露法→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解脱众 苦.由此可知四念处禅修法门的重要性. 以上五蕴诵、六处诵、缘起诵、道品诵的禅修,都是一致地走向 灭苦,其内容和修法都是相通的,都是不离四念处,只是对不同的大 众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而有所差异而已. 五、结语 今日南传国家保留有多种不同的四念处禅修法门,各种禅修的切入点 虽有不同,但其禅修的内容和原则不离上述《杂阿含经》和《瑜伽师 地论?摄事分》的观点,特别是「思所成微细作意」和「思择力」是 禅修中重要的一环,这一环必须在生活的个案中如实觉察个人的爱味 和过患,如此有助於我执的破除,能进入见道、修道、无学道,得到 究竟的解脱,这是所有四念处禅修法的共同目标.由於众生的身心五 蕴的运作都是相同的,众生的痛苦都是相同的,灭苦的过程也是相同 的,所以,以照见五蕴皆空来达成灭苦的四念处禅修法门是没有国界 的. (灵山现代佛教杂志,322 期,2011) 23 八圣道和三士的生活禅修 在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法的相互交流下,许多禅修者面临一个困 境:如果专心於四念住禅修 , 减少社會的互动 , 将来岂不成了自了汉? 如果分心於社會福利,则不易清除自心的烦恼,仍是凡夫一个,如何 真正的利他?忙了一番,岂不两头落空? 其实,四念住和八圣道的实践都要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只是实 践时,要配合禅修者的不同根器并掌握修学的次第,作出积动的调整 和适应. 关於人的根器,佛法上有三士的区分:下士、中士、上士.下士 以人天福报为重,中士以出离心为重,上士再结合大悲心.这三士的 禅修实践可以统摄在八圣道之下.我们回到佛陀在《杂阿含经》中关 於八圣道的开示: (a)何等为正见?谓正见有二种:有正见是世俗、有漏、有取、 转向善趣;有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无取、正尽苦、转向苦 边. (b)何等为正见是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若彼见有施、有说、 乃至知世间有阿罗汉,不受后有,是名世间正见,是世俗、有漏、 有取、向於善趣. (c)何等为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 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 应,於法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是名正 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此处经中所说的「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的世间正见,便是 下士所行,其重点在於相信因果业报,例如,如法的布施、祝福、祭 祀有其功效;众生有前世和后世;经由修行八圣道,世间有阿罗汉, 阿罗汉将不受后有.经中所说的「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 转向苦边」 的出世间正见,便是中士和上士所行,其特色是於法选择、 分别、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时,要结合苦、集、灭、道的 四圣谛思惟;而上士之有别於中士,在於还要以大悲心来自利利他: 自己建立正见,也帮助别人建立正见.如何帮助别人建立正见?也依 24 據三士的不同,分别教导世间的正见和出世间的正见. 厘清有关「正见」的三士抉择后,禅修者对於其余圣道支(正思 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的实践可以类推,以 「正命」为例,佛陀说: (a)何等为正命?正命有二种:有正命是世俗、有漏、有取、 转向善趣;有正命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 边. (b)何等为正命是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谓如法求衣、 食、卧具、随病汤药,非不如法,是名正命是世俗、有漏、有取、 转向善趣. (c)何等为正命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 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於诸邪命, 无漏不乐著,固守执持不犯、不越时节、不度限防,是名正命是 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此处经中所说的「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的世间正命,便是 下士所行,其重点在於如法的获得衣、食、卧具、随病汤药,而不是 不如法.经中所说的「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的出世间正命,便是中士和上士所行,其特色是於正当的工作中,时 时结合苦、集、灭、道的四圣谛思惟;而上士之有别於中士,在於还 要以大悲心来自利利他:自己遵行正命,也帮助别人遵行正命.如何 帮助别人遵行正命?则依據三士的不同,分别教导世间的正命和出世 间的正命. 所以,禅修者一方面要瞭解自己的根性和所面临的环境因缘做出 积动的抉择,一方面要落实於八圣道的不同层次的实践,由世间而出 世间,并配合出离心与大悲心的增长,一步步踏实地修行,这才顺乎 因果,而不是加给远远超出自己能力的压力,变成了进退失據. (《现代佛教月刊》316期,2010年9月) 25 不净观法和白骨观法 〇鸠摩罗什法师译 《思惟略要法》摘要 【1】不净观法 贪欲、瞋恚、愚痴是众生之大病,爱身著欲则生瞋恚,颠倒所惑 即是愚痴,愚痴所覆故内身外身爱著浮相,习之来久染心难遣. 欲除贪欲当观不净,瞋恚由外既尔可制,如人破竹,初节为难, 既制贪欲,余二自伏.不净观者,当知此身生於不净处在胞胎, 还从不净中出,薄皮之内纯是不净,外有四大变为饮食充实其 内,谛心观察,从足至发从发至足,皮囊之里无一净者,脑膜涕 唾脓血屎尿等,略说则三十六,广说则无量,譬如农夫开仓种种 别知麻米豆麦等. 行者以心眼开是身仓,见种种恶露、肝肺、肠胃,诸虫动食,九 孔流出不净,常无休止,眼流眵泪,耳出结 矃,鼻中涕流,口出 唌吐,大小便孔常出屎尿,虽复衣食障覆,实是行厕,身状如此, 何由是净? 又观此身,假名为人,四大和合,譬之如屋,脊骨如栋,脇肋如 椽,骸骨如柱,皮如四壁,肉如泥涂,虚伪假合,人为安在? 危脆非真,幻化须臾, 脚骨上胫骨接之,胫骨上髀骨接之,髀骨 上脊骨接之,脊骨上髑髅接之,骨骨相拄,危如累卵,谛观此身 无一可取,如是心则生厌恶.常念不净三十六物,如实分别,内 身如此,外身不异.若心不住,制之令还,专念不净. 心住相者,身体柔软,渐得快乐. 心故不住,当自诃心:从无数劫来常随汝故,更历三恶道中苦毒 万端,从今日去我当伏汝,汝且随我.还系其心令得成就.若极 厌恶其身,当进白骨观,亦可入初禅. 行者志求大乘者,命终随意生诸佛前.不尔,必至兜率天上得见 弥勒. 【2】白骨观法 白骨观者,除身皮血筋肉都尽,骨骨相拄,白如珂雪,光亦如是. 若不见者,譬如癞人,医语其家:若令饮血色同乳者便可得差, 26 家中所有悉令作白,银桮盛血,语之饮乳,病必得差.癞人言: 血也.答言:白物治之,汝岂不见家中诸物悉是白耶?罪故见血, 但当专心乳想,莫谓是血也.如是七日便变为乳,何况实白而不 能见? 既见骨人,当观骨人之中,其心生灭相续如綖穿珠,如意所见, 及观外身亦复如是. 若心欲住,精勤莫废,如攒火见烟,掘井见湿,必得不久. 若心静住,开眼、闭眼光骨明了,如水澄静则见面像,浊则不了, 竭则不见. 27 不净想和白骨观最初境界 〇鸠摩罗什法师译 《禅秘要法经》摘要 (01) 佛告迦絺罗难陀:汝受我语,慎莫忘失!汝从今日,修沙门法. 沙门法者,应当静处敷尼师坛,结跏趺坐,齐整衣服,正身端坐, 偏袒右肩,左手著右手上,闭目以舌拄齶,定心令住,不使分散. (02)先当系念著左脚大指上,谛观指半节,作泡起想,谛观极使明 瞭,然后作泡溃想,见指半节,极令白净,如有白光. 见此事已,次观一节,令肉劈去,见指一节,极令明瞭,如有白 光. (03)佛告迦絺罗难陀:如是名系念法. (04)迦絺罗难陀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05)观一节已,次观二节,观二节已,次观三节,观三节已,心渐 广大,当观五节,见脚五节,如有白光,白骨分明. 如是系心,谛观五节,不令驰散,心若驰散,摄令使还,如前念 半节. 念想成时,举身暖熅心下热,得此想时,名系心住. (06) 心既住已,复当起想:令足趺肉两向披,见足趺骨,极令了了, 见足趺骨,白如珂雪.此想成已,次观踝骨,使肉两向披,亦见 踝骨,极令皎白.次观胫骨,使肉褫落,自见胫骨,皎然大白. 次观膝骨,亦使皎然分明.次观臗骨,亦使极白.次观胁骨,想 肉从一一胁间两向褫落,但见胁骨,白如珂雪,乃至见於脊骨, 极令分明. 次观肩骨,想肩肉如以刀割.从肩至肘,从肘至腕,从腕至掌, 从掌至指端,皆令肉两向披,见半身白骨. (07)见半身白骨已,次观头皮,见头皮已,次观薄皮,观薄皮已, 次观膜,观膜已,次观脑,观脑已,次观肪,观肪已,次观咽喉, 观咽喉已,次观肺腧,观肺腧已,见心肺肝、大肠小肠、脾肾、 生藏熟藏,四十户虫在生藏中,户领八十亿小虫,一一虫从诸脉 生,孚乳产生,凡有三亿,口含生藏,一一虫有四十九头,其头 尾细,犹如针锋. 28 此诸虫等,二十户是火虫,从火精生,二十户是风虫,从风气起. 是诸虫等,出入诸脉,游戏自在.火虫动风,风虫动火,更相呼 吸,以熟生藏,上下往复凡有七反.此诸虫等各有七眼,眼皆出 火,复有七身吸火动身,以熟生藏,生藏熟已,各复还走入诸脉 中. 复有四十户虫,户领三亿小虫,身赤如火,虫有十二头,头有四 口,口含熟藏,脉间流血,皆观令见.见此事已,又见诸虫从咽 喉出,又观小肠、肝肺、脾肾,皆令流注入大肠中,从咽喉出, 堕於前地. 此想成已,即见前地,屎尿臭处及诸蛔虫,更相缠缚,诸虫口中, 流出脓血,不净盈满. (08)此想成已,自见己身,如白雪人,节节相拄. 若见黄黑,当更悔过.既悔过已,自见己身,骨上生皮,皮悉褫 落,聚在前地,渐渐长大,如钵多罗,复更长大,似如堈,乃至 大如乾闼婆楼,或大或小,随心自在,又渐增长,犹如大山,而 有诸虫,唼食此山,流出脓血,有无数虫,游走脓里.复见皮山, 渐渐烂坏,唯有少在,诸虫竞食.有四夜叉,忽从地出,眼中出 火,舌如毒蛇,而有六头,头各异相,一者如山,二者如猫,三 者如虎,四者如狼,五者如狗,六者如鼠,又其两手,犹如猿猴, 其十指端,一一皆有四头毒蛇,一者雨水,二者雨土,三者雨石, 四者雨火,又其左脚似鸠槃荼鬼,右脚似於毗舍闍鬼,现丑恶形, 甚可怖畏.时四夜叉,一一荷负九种死屍,随次行列,住行者前. (09)佛告迦絺罗难陀:是名不净想最初境界. (10)佛告阿难:汝持是语,慎莫忘失,为未来众生,敷演广说此甘 露法三乘圣种. (11) 时,迦絺罗难陀闻佛说此语,一一谛观,经九十日,不移心想, 至七月十五日,僧自恣竟.时诸比丘,礼世尊已,各还所安. 〔迦 絺罗难陀〕 於日后分,次第修得四沙门果,三明六通,皆悉具足, 心大欢喜,顶礼佛足,白佛言:世尊我於今日,因思惟故,因正 受故,依三昧故,生分已尽,不受后有,知如道真,必定得成清 净梵行.世尊!此法是甘露器,受用此者,食甘露味,唯愿天尊, 重为广说. (12)尔时,世尊告迦絺罗难陀:汝今审实得此法者,可随汝意作十 八变. 29 (13)时,迦絺罗难陀住立空中,随意自在,作十八变. (14)时诸比丘,见迦絺罗难陀,我慢心多,犹能调伏,随顺佛教, 系心一处,不随诸根,成阿罗汉. (15)尔时,會中有千五百比丘,乱心多者,见此事已,皆生欢喜, 即诣佛所,次第受法. (16)尔时,世尊因此憍慢比丘摩诃迦絺罗难陀,初制系念法,告诸 四众:若比丘、若比丘尼、若优婆塞、优婆夷,自今以后,欲求 无为道者,应当系念专心一处.若使此心驰骋六根,犹如猿猴, 无有惭愧,当知此人,是旃陀罗非贤圣种,心不调顺,阿鼻狱卒 常使此人.如是恶人,於多劫中,无由得度,此乱心贼,生三界 种,依因此心,堕三恶道. (17)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8)佛告阿难:汝今见此摩诃迦絺罗难陀比丘,因不净观,得解脱 不?汝好受持,为众广说. (19)阿难白佛:唯然受教. (20)佛告阿难:谛聽谛聽!善思念之! (21)第二观者,系念额上,谛观额中,如爪甲大,慎莫移想,如是 观额,令心安住,不生诸想,唯想额上. 然后自观头骨,见头骨白如颇梨色,如是渐见举身白骨,皎然白 净,身体完全,节节相拄.复见前地诸不净聚,如上所说. (22)不净想成时,慎莫弃身,当教易观. 易观法者,想诸节间,白光流出,其明炽盛,犹如雪山,见此事 已,前不净聚,夜叉吸去,复当想前作一骨人,极令大白. 此想成已,次想第二骨人,见二骨人已,见三骨人,见三骨人已, 见四骨人,见四骨人已,见五骨人,如是乃至见十骨人. 见十骨人已,见二十骨人,见二十骨人已,见三十骨人,见三十 骨人已,见四十骨人,见四十骨人已,见一室内,满中骨人,前 后左右,行列相向,各举右手,向于行者. 是时行者渐渐广大,见一庭内满中骨人,行行相向,白如珂雪, 各举右手,向于行者. 心复广大,见一顷地满中骨人,行行相向,各举右手,向于行者. 心渐广大,见一由旬满中骨人,行行相向,各举右手,向于行者. 见一由旬已,乃至见百由旬满中骨人,行行相向,各举右手,向 于行者. 30 见百由旬己,乃至见阎浮提满中骨人,行行相向,各举右手,向 于行者. 见一阎浮提已,次见弗婆提满中骨人,行行相向,各举右手,向 于行者. 见弗婆提已,次见瞿耶尼满中骨人,行行相向,各举右手,向于 行者. 见瞿耶尼已,见郁单越满中骨人,行行相向,各举右手,向于行 者. 见四天下满中骨人已,身心安隐,无惊怖想. 心渐广大,见百阎浮提满中骨人,行行相向,各举右手,向于行 者. 见百阎浮提已,见百弗婆提满中骨人,行行相向,各举右手,向 于行者. 见百弗婆提已,次见百瞿耶尼满中骨人,行行相向,各举右手, 向于行者. 见百瞿耶尼已,次见百郁单越满中骨人,行行相向,各举右手, 向于行者. 见此事已,身心安乐,无惊怖想,心想利故,见娑婆世界满中骨 人,皆垂两手,伸舒十指,一切齐立,向于行者. (23)于时行者,见此事已,出定入定,恒见骨人,山河石壁,一切 世事,皆悉变化,犹如骨人.尔时,行者见此事已,於四方面, 见四大水,其流迅駃,色白如乳,见诸骨人随流沉没.此想成时, 复更忏悔,但纯见水,涌住空中,复当起想令水恬静. (24)佛告阿难:此名凡夫心想白骨白光涌出三昧,亦名凡夫心海生 死境界相.我今因迦絺罗难陀,为汝及未来一切众生等,说是白 骨白光涌出三昧门,为摄乱心渡生死海,汝当受持慎勿忘失. (25)尔时,世尊说此语已,即现白光三昧,一一相貌,皆令阿难悉 得见之. (26)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此名白骨观最初境界. 31 《法蕴足论》念住品 【经文】 (01)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逝多林给孤独园. (02)尔时,世尊告苾刍众:吾当为汝略说脩习四念住法! (3a)谓有苾刍,於此内身住循身观,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 忧. (3b)於彼外身住循身观,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 (3c)於内外身住循身观,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 (04)於内外俱受、心、法三,广说亦尔. (5a)是现脩习四念住法. (5b)过去、未来苾刍脩习四念住法,应知亦尔. 说明: 本经相当於《杂阿含 610 经》 :大六一;内四一四;光六二四;S3. 【论文】 内身者,谓自身,若在现相续中已得不失. 於此内身循身观者: 谓有苾刍,於此内身,从足至顶,随其处所,观察、思惟种种不净, 秽恶充满,谓此身中,唯有种种: 发、毛、爪、齿;尘、垢、皮、肉;筋、脉、骨、髓; 髀、肾、心、肺;肝、胆、肠、胃;肪、膏、脑、膜; 脓、血、肚、脂;泪、汗、涕、唾;生熟二藏,大小便利. 如是思惟不净相时,所起於法简择、极简择、最极简择,解了、等了、近了,机黠、通达,审察、聪叡,觉、明、慧行、毘钵舍那, 是循内身观,亦名身念住. 成就此观,现行、随行,遍行、遍随行,动转、解行,说名为住. 彼观行者,能发起勤精进,勇健势猛,炽盛难制,励意不息,复能 於此,急疾迅速,名具正勤. 彼观行者,能起於法简择,乃至毘钵舍那,复能於此,所起胜慧, 转成上品上胜上极,能圆满、极圆满,名具正知. 彼观行者,具念、随念,专念、忆念,不忘不失,不遗不漏,不失 32 法性,心明记性,名具正念. 於诸欲境诸贪等贪,执藏、防护、坚著,爱乐、迷闷,耽嗜、遍耽 嗜,内缚悕求,耽湎苦集,贪类贪生,总名为贪. 顺忧受触,所起心忧,不平等受,戚受所摄,总名为忧. 彼观行者,脩此观时,於世所起贪、忧二法,能断、能遍知,远离、 极远离,调伏、极调伏,隐没、除灭,是故说彼除世贪忧. 复有苾刍,於此内身,观察、思惟诸界差别,谓此身中,唯有种种: 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如是思惟诸界相时,所起於法简择,乃至毘钵舍那,是循内身观, 亦名身念住. 复有苾刍,於此内身,观察、思惟多诸过患,谓此身者:如病、如痈,如箭、恼害,无常、苦、空、非我转动,劳疲羸笃,是失坏法, 迅速不停、衰朽、非恒,不可保信,是变坏法. 如是思惟身过患时,所起於法简择,乃至毘钵舍那,是循内身观, 亦名身念住. 外身者,谓自身,若在现相续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所有身相. 於彼外身循身观者: 谓有苾刍,於他身内,从足至顶,随其处所,观察、思惟种种不净, 秽恶充满,谓彼身中,唯有种种: 发、毛、爪、齿,广说乃至大小便利. 复有苾刍,於他身内,观察、思惟诸界差别,谓彼身中,唯有种种: 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复有苾刍,於他身内,观察、思惟多诸过患,谓彼身者:如病、如痈,广说乃至是变坏法. 内外身:内身者,谓自身,若在现相续中,已得不失.外身者,谓 自身,若在现相续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所有身相.合说二种, 名内外身. 於内外身循身观者: 谓有苾刍,合自他身,总为一聚,从足至顶,随其处所,观察、思 惟种种不净,秽恶充满,谓此、彼身,唯有种种:发、毛、爪、齿, 广说乃至大小便利. 复有苾刍,合自他身,总为一聚,观察、思惟诸界差别,谓此、彼身,唯有种种: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复有苾刍,合自他身,总为一聚,观察、思惟多诸过患,谓此、彼33 身:如病、如痈,广说乃至是变坏法. 内受者,谓自受,若在现相续中,已得不失. 於此内受循受观者: 谓有苾刍,於此内受,观察、思惟内受诸相: 1.受乐受时,如实知我受乐受;受苦受时,如实知我受苦受;受不苦 不乐受时,如实知我受不苦不乐受. 2.受乐身受时,如实知我受乐身受;受苦身受时,如实知我受苦身受; 受不苦不乐身受时,如实知我受不苦不乐身受. 3.受乐心受时,如实知我受乐心受;受苦心受时,如实知我受苦心受; 受不苦不乐心受时,如实知我受不苦不乐心受. 4.受乐有味受时,如实知我受乐有味受;受苦有味受时,如实知我受 苦有味受;受不苦不乐有味受时,如实知我受不苦不乐有味受. 5.受乐无味受时,如实知我受乐无味受;受苦无味受时,如实知我受 苦无味受;受不苦不乐无味受时,如实知我受不苦不乐无味受. 6.受乐耽嗜依受时,如实知我受乐耽嗜依受;受苦耽嗜依受时,如实 知我受苦耽嗜依受;受不苦不乐耽嗜依受时,如实知我受不苦不乐 耽嗜依受. 7.受乐出离依受时,如实知我受乐出离依受;受苦出离依受时,如实 知我受苦出离依受;受不苦不乐出离依受时,如实知我受不苦不乐 出离依受. 如是思惟内受相时,所起於法简择,乃至毘钵舍那,是循内受观, 亦名受念住. 复有苾刍,於内诸受,观察、思惟多诸过患,谓此诸受:如病、如痈,广说乃至是变坏法. 如是思惟受过患时,所起於法简择,乃至毘钵舍那,是循内受观, 亦名受念住. 外受者,谓自受,若在现相续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所有诸受. 於彼外受循受观者: 谓有苾刍,於他诸受,观察、思惟外受诸相: 1.受乐受时,如实知彼受乐受;受苦受时,如实知彼受苦受;受不苦 不乐受时,如实知彼受不苦不乐受.广说乃至: 7.受乐出离依受时,如实知彼受乐出离依受;受苦出离依受时,如实 知彼受苦出离依受;受不苦不乐出离依受时,如实知彼受不苦不乐 出离依受. 34 复有苾刍,於外诸受,观察、思惟多诸过患,谓彼诸受:如病、如痈,广说乃至是变坏法. 内外受:内受者,谓自受,若在现相续中,已得不失.外受者,谓 自受,若在现相续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所有诸受.合说二种, 名内外受. 於彼内外受循受观者: 谓有苾刍,合自他受,总为一聚,观察、思惟自他受相: 24 1.受乐受时,如实知彼受乐受;受苦受时,如实知彼受苦受;受不苦 不乐受时,如实知彼受不苦不乐受.广说乃至: 7.受乐出离依受时,如实知彼受乐出离依受;受苦出离依受时,如实 知彼受苦出离依受;受不苦不乐出离依受时,如实知彼受不苦不乐 出离依受. 复有苾刍,合自他受,总为一聚,观察、思惟诸受过患,谓此、彼受:如病、如痈,广说乃至是变坏法. 内心者,谓自心,若在现相续中,已得不失. 於此内心循心观者: 谓有苾刍,於此内心,观察思惟内心诸相: 1 於内有贪心,如实知是内有贪心;於内离贪心,如实知是内离贪心. 於内有瞋心,如实知是内有瞋心;於内离瞋心,如实知是内离瞋心. 於内有痴心,如实知是内有痴心;於内离痴心,如实知是内离痴心. 2 於内聚心,如实知是内聚心;於内散心,如实知是内散心.於内沈 心,如实知是内沈心;於内策心,如实知是内策心.於内小心,如 实知是内小心;於内大心,如实知是内大心. 3 於内掉心,如实知是内掉心;於内不掉心,如实知是内不掉心.於 内不静心,如实知是内不静心;於内静心,如实知是内静心.於内 不定心,如实知是内不定心;於内定心,如实知是内定心. 4 於内不脩心,如实知是内不脩心;於内脩心,如实知是内脩心.於 不解脱心,如实知是内不解脱心;於内解脱心,如实知是内解脱心. 复有苾刍,於内诸心,观察、思惟多诸过患,谓此心者:如病、如痈,广说乃至是变坏法. 如是思惟心过患时,所起於法简择,乃至毘钵舍那,是循内心观, 亦名心念住. 外心者,谓自心,若在现相续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所有诸心. 於彼外心循心观者: 35 谓有苾刍,於他诸心,观察、思惟外心诸相:於有贪心,如实知是 有贪心,广说乃至於解脱心,如实知是解脱心. 复有苾刍,於外诸心,观察、思惟多诸过患,谓彼心者:如病、如痈,广说乃至是变坏法. 如是思惟心过患时,所起於法简择,乃至毘钵舍那,是循外心观, 亦名心念住. 内外心:内心者,谓自心,若在现相续中,已得不失.外心者,谓 自心,若在现相续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所有诸心.合此二种, 名内外心. 於内外心循心观者: 谓有苾刍,合自他心,总为一聚,观察、思惟自他心相:於有贪心, 如实知是有贪心,广说乃至於解脱心,如实知是解脱心. 复有苾刍,合自他心,总为一聚,观察、思惟多诸过患,谓此、彼心:如病、如痈,广说乃至是变坏法. 如是思惟心过患时,所起於法简择,乃至毘钵舍那,是循内外心观, 亦名心念住. 内法者,谓自想蕴、行蕴,若在现相续中,已得不失. 於此内法循法观者: 谓有苾刍,於内五盖法,观察、思惟内法诸相:於有内贪欲盖,如 实知我有内贪欲盖;於无内贪欲盖,如实知我无内贪欲盖.复如实 知内贪欲盖,未生者生,已生者断,断已於后不复更生. 如说内贪欲盖,说内瞋恚、惛沈、睡眠、掉举、恶作、疑盖亦尔. 复有苾刍,於内六结法,观察、思惟内法诸相:於有内眼结,如实 知我有内眼结;於无内眼结,如实知我无内眼结.复如实知此内眼 结,未生者生,已生者断,断已於后不复更生. 如说内眼结,说内耳、鼻、舌、身、意结亦尔. 复有苾刍,於内七觉支法,观察、思惟内法诸相: 於有内念觉支,如实知我有内念觉支;於无内念觉支,如实知我无 内念觉支.复如实知内念觉支,未生者生,生已坚住,不忘、脩满、 倍增、广大、智作证故. 如说内念觉支,说余内六觉支等亦尔. 复有苾刍,於所说内想蕴、行蕴,观察、思惟多诸过患,谓此法者: 如病、如痈,广说乃至是变坏法. 如是思惟法过患时,所起於法简择,乃至毘钵舍那,是循内法观, 36 亦名法念住. 外法者,谓自想蕴、行蕴,若在现相续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想蕴、 行蕴. 彼外法循法观者: 谓有苾刍,於他五盖法,观察、思惟外法诸相:於有外贪欲盖,如 实知彼有外贪欲盖;於无外贪欲盖,如实知彼无外贪欲盖.复如实 知外贪欲盖,未生者生,已生者断,断已於后不复更生. 如说外贪欲盖,说余外四盖亦尔. 复有苾刍,於他六结法,观察、思惟外法诸相:於有外眼结,如实 知彼有外眼结;於无外眼结,如实知彼无外眼结.复如实知彼外眼 结,未生者生,已生者断,断已於后不复更生. 如说外眼结,说余外五结亦尔. 复有苾刍,於他七觉支法,观察、思惟外法诸相:於有外念觉支, 如实知彼有外念觉支;於无外念觉支,如实知彼无外念觉支.复如 实知外念觉支,未生者生,生已坚住,广说乃至智作证故. 如说外念觉支,说余外六觉支等亦尔. 复有苾刍,於所说外想蕴、行蕴,观察、思惟多诸过患,谓彼法者: 如病、如痈,广说乃至是变坏法. 如是思惟法过患时,所起於法简择,乃至毘钵舍那,是循外法观, 亦名法念住. 内外法:内法者,谓自想蕴、行蕴,若在现相续中,已得不失.外 法者,谓自想蕴、行蕴,若在现相续中,未得已失,及他有情想蕴、 行蕴.合此二种,名内外法. 於内外法循法观者: 谓有苾刍,合前自他想蕴、行蕴,总为一聚,观察、思惟自他法相, 谓前所说:内外五盖、六结、七觉支等,此彼有、无、未生、生、 断不复生相. 复有苾刍,合前自他想蕴、行蕴,总为一聚,观察、思惟多诸过患, 谓此、彼法:如病、如痈,广说乃至是变坏法. 如是思惟法过患时,所起於法简择,乃至毘钵舍那,是循内外法观, 亦名法念住. 37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止观要义 项目 (1)修止的九种心住 (2)四种毘钵舍那 (3)止观的四种所缘 (4)七种作意和四谛十六行相 (5)入出息念的十六胜行 (1)修止的九种心住 说明: 修止也就是修定,有次第的九种心住.经由九种心住,达成奢摩他. 【九种心住】 云何名为「九种心住」? 谓有苾刍令心内住、等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 注一趣,及以等持,如是名为九种心住. 一、内住 云何内住? 谓从外一切所缘境界,摄录其心,系在於内,令不散乱,此则最初系 缚其心,令住於内,不外散乱,故名内住. 二、等住 云何等住? 谓即最初所系缚心,其性麤动,未能令其等住、遍住故,次即於此所 缘境界,以相续方便、澄净方便,挫令微细,遍摄令住,故名等住. 三、安住 云何安住? 谓若此心虽复如是内住、等住,然由失念於外散乱. 复还摄录安置内境,故名安住. 四、近住 云何近住? 38 谓彼先应如是如是亲近念住,由此念故,数数作意,内住其心,不令 此心远住於外,故名近住. 五、调顺 云何调顺? 谓种种相令心散乱,所谓色、声、香、味、触相,及贪、瞋、痴、男、 女等相故,彼先应取彼诸相为过患想. 由如是想增上力故,於彼诸相,折挫其心,不令流散,故名调顺. 六、寂静 云何寂静? 谓有种种欲、恚、害等诸恶寻思,贪欲盖等诸随烦恼,令心扰动,故 彼先应取彼诸法为过患想. 由如是想增上力故,於诸寻思及随烦恼,止息其心,不令流散,故名 寂静. 七、最极寂静 云何名为最极寂静? 谓失念故,即彼二种暂现行时,随所生起诸恶寻思及随烦恼,能不忍 受,寻即断灭、除遣、变吐,是故名为最极寂静. 八、专注一趣 云何名为专注一趣? 谓有加行有功用,无缺无间三摩地相续而住,是故名为专注一趣. 九、等持 云何等持? 谓数修、数习、数多修习为因缘故,得无加行无功用任运转道,由是 因缘,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运相续无散乱转,故名等持. 【附】 : 《大乘庄严经论》卷7九种住心 1 应知系缘者,谓安住心. 2 安心所缘不令离故,速摄者,谓摄住心. 3 若觉心乱速摄持故,内略者,谓解住心. 4 觉心外广更内略故,乐住者,谓转住心. 5 见定功德转乐住故,调厌者,谓伏住心. 6 心若不乐应折伏故,息乱者,谓息住心. 7 见乱过失令止息故,或起灭亦尔者,谓灭住心. 8 贪忧等起即令灭故,所作心自流者,谓性住心. 39 9 所作任运成自性故,尔时得无作者,谓持住心. 「不由作意得总持故,如是修习得住心已,次令此心得最上柔软.」 【配六力】 当知此中,由六种力,方能成办九种心住. 一、聽闻力;二、思惟力;三、忆念力; 四、正知力;五、精进力;六、串习力. 一、由聽闻力、思惟力 初由聽闻、思惟二力,数闻、数思增上力故,最初令心於内境住; 及即於此相续方便、澄净方便等遍安住. 二、由忆念力 如是於内系缚心已,由忆念力,数数作意,摄录其心,令不散乱,安住、近住. 三、由正知力 从此已后,由正知力,调息其心,於其诸相诸恶寻思、诸随烦恼,不 令流散,调顺、寂静. 四、由精进力 由精进力,设彼二种暂现行时,能不忍受,寻即断灭、除遣、变吐, 最极寂静、专注一趣. 五、由串习力 由串习力,等持成满. 【配四种作意】 即於如是九种心住,当知复有四种作意. 一、力励运转作意; 二、有间缺运转作意; 三、无间缺运转作意; 四、无功用运转作意. 一、力励运转作意 於内住、等住中,有力励运转作意. 二、有间缺运转作意 於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中,有有间缺运转作意. 三、无间缺运转作意 於专注一趣中,有无间缺运转作意. 40 四、无功用运转作意 於等持中,有无功用运转作意. 当知如是四种作意,於九种心住中,是奢摩他品. 又即如是获得内心奢摩他者,於毘钵舍那勤修习时,复即由是四种 作意,方能修习毘钵舍那,故此亦是毘钵舍那品. 【附】得止的状况和进一步的修行 一、加行阶段 (1)初位 先发如是正加行时,心一境性、身心轻安微劣而转,难可觉了. (2)中位 复由修习胜奢摩他、毘钵舍那,身心澄净、身心调柔、身心轻安. 即前微劣心一境性、身心轻安,渐更增长,能引强盛易可觉了,心一 境性、身心轻安. (3)后位 谓由因力,展转引发方便道理,彼於尔时,不久当起强盛易了,身心 轻安、心一境性,如是乃至有彼前相,於其顶上似重而起,非损恼相. 二、触证阶段 (1)身心轻安 即由此相,於内起故,能障乐断诸烦恼品心麤重性,皆得除灭. 能对治彼,心调柔性、心轻安性,皆得生起. 由此生故,有能随顺起身轻安,风大偏增,众多大种来入身中,因此 大种入身中故,能障乐断诸烦恼品身麤重性,皆得除遣. 能对治彼,身调柔性、身轻安性,遍满身中,状如充溢. 彼初起时,令心踊跃、令心悦豫,欢喜俱行,令心喜乐,所缘境性於 心中现. (2)心一境性 从此已后,彼初所起轻安势力渐渐舒缓,有妙轻安随身而行,在身中 转.由是因缘,心踊跃性渐次退减,由奢摩他所摄持故,心於所缘寂 静行转. 从是已后,於瑜伽行初修业者名「有作意」 ,始得堕在有作意数: 何以故?由此最初获得色界定地所摄少分微妙正作意故.由是因缘名 41 「有作意」 . 得此作意初修业者有是相状: 谓已获得色界所摄少分定心,获得少分身心轻安心一境性,有力有能 善修净惑所缘加行,令心相续滋润而转,为奢摩他之所摄护,能净诸 行. 虽行种种可爱境中,猛利贪缠亦不生起;虽少生起,依止少分微劣 对治,暂作意时,即能除遣. 如可爱境,可憎、可愚、可生憍慢、可寻思境,当知亦尔. 宴坐静室暂持其心,身心轻安疾疾生起,不极为诸身麤重性之所逼 恼,不极数起诸盖现行,不极现行思慕,不乐忧虑俱行诸想作意.虽 从定起,出外经行,而有少分轻安余势,随身心转. 如是等类,当知是名「有作意者清净相状」 . 已得作意诸瑜伽师,已入如是少分乐断,从此已后,唯有二趣更无 所余.何等为二? 一者、世间;二、出世间. 彼初修业诸瑜伽师,由此作意,或念: 「我当往世间趣」 ;或念: 「我 当往出世趣.」复多修习如是作意. 如如於此极多修习,如是如是所有轻安、心一境性,经历彼彼日夜 等位,转复增广.若此作意坚固相续强盛而转,发起清净所缘胜解, 於奢摩他品及毘钵舍那品善取其相,彼於尔时,或乐往世间道发起加 行,或乐往出世道发起加行. (2)四种毘钵舍那 说明: 禅修离不开毘钵舍那.毘钵舍那就是内观,分成四种毘钵舍那. 【四种毘钵舍那】 云何四种毘钵舍那? 谓有苾刍依止内心奢摩他故,於诸法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 思、周遍伺察,是名四种毘钵舍那. 一、能正思择 云何名为:能正思择? 谓於净行所缘境界、或於善巧所缘境界、或於净惑所缘境界,能正思 42 择尽所有性. 二、最极思择 云何名为:最极思择? 谓即於彼所缘境界,最极思择如所有性. 三、周遍寻思 云何名为:周遍寻思? 谓即於彼所缘境界,由慧俱行有分别作意,取彼相状周遍寻思. 四、周遍伺察 云何名为:周遍伺察? 谓即於彼所缘境界,审谛推求周遍伺察. 又即如是毘钵舍那,由三门、六事差别所缘,当知复有多种差别. 云何三门毘钵舍那? 一、唯随相行毘钵舍那; 二、随寻思行毘钵舍那; 三、随伺察行毘钵舍那. 云何名为:唯随相行毘钵舍那? 谓於所闻、所受持法,或於教授、教诫诸法,由等引地如理作意,暂 尔思惟,未思未量,未推未察,如是名为:唯随相行毘钵舍那. 若复於彼思量推察,尔时名为随寻思行毘钵舍那. 若复於彼既推察已,如所安立复审观察,如是名为:随伺察行毘钵 舍那. 云何六事差别所缘毘钵舍那? 谓寻思时,寻思六事:一义、二事、三相、四品、五时、六理.既寻 思已,复审伺察. 一、寻思於义 云何名为:寻思於义? 谓正寻思:如是、如是语,有如是、如是义,如是名为:寻思於义. 二、寻思於事 云何名为:寻思於事? 43 谓正寻思内外二事,如是名为:寻思於事. 三、寻思於相 云何名为:寻思於相? 谓正寻思诸法二相:一者自相;二者共相,如是名为:寻思於相. 四、寻思於品 云何名为:寻思於品? 谓正寻思诸法二品:一者黑品;二者白品. 寻思黑品过失过患,寻思白品功德胜利,如是名为:寻思於品. 五、寻思於时 云何名为:寻思於时? 谓正寻思:过去、未来、现在三时,寻思如是事曾在过去世,寻思如 是事当在未来世,寻思如是事今在现在世,如是名为:寻思於时. 六、寻思於理 云何名为:寻思於理?谓正寻思:四种道理. 一、观待道理;二、作用道理;三、证成道理;四、法尔道理. 当知此中,由观待道理寻思世俗以为世俗,寻思胜义以为胜义,寻 思因缘以为因缘. 由作用道理寻思诸法所有作用,谓如是如是法,有如是如是作用. 由证成道理寻思三量:一、至教量;二、比度量;三、现证量. 谓正寻思:如是如是义,为有至教不?为现证可得不?为应比度不? 由法尔道理,於如实诸法成立法性、难思法性、安住法性,应生信 解,不应思议,不应分别. 如是名为:寻思於理. 如是六事差别所缘毘钵舍那,及前三门毘钵舍那,略摄一切毘钵舍 那. 问:何因缘故,建立如是六事差别毘钵舍那? 答:依三觉故如是建立.何等三觉? 一、语义觉;二、事边际觉;三、如实觉. 寻思义故,起语义觉. 寻思其事及自相故,起事边际觉. 寻思共相、品、时、理故,起如实觉. 修瑜伽师唯有尔所所知境界,所谓语义及所知事尽所有性、如所有 性. 44 【附】 问:齐何当言奢摩他、毘钵舍那二种和合平等俱转,由此说名双运转 道? 答:若有获得九相心住中第九相心住,谓三摩呬多,彼用如是圆满三 摩地为所依止,於法观中修增上慧.彼於尔时,由法观故任运转道, 无功用转,不由加行,毘钵舍那清净鲜白,随奢摩他调柔摄受,如奢 摩他道摄受而转,齐此名为奢摩他、毘钵舍那二种和合平等俱转. 由此名为奢摩他、毘钵舍那双运转道. (3)止观的四种所缘 说明:修习止观必有所缘. 〔四种所缘〕 云何所缘?谓有四种所缘境事.何等为四? 一者遍满所缘境事.二者净行所缘境事. 三者善巧所缘境事.四者净惑所缘境事. 【一、遍满所缘】 (分四) 云何遍满所缘境事?谓复四种: 一、有分别影像. 二、无分别影像. 三、事边际性. 四、所作成办. 一、云何有分别影像? 谓如有一,或聽闻正法,或教授教诫为所依止,或见或闻或分别故, 於所知事同分影像,由三摩呬多地毘钵舍那行,观察、简择、极简择、 遍寻思、遍伺察. 所知事者,谓或不净,或慈愍,或缘性缘起,或界差别,或阿那波 那念,或蕴善巧,或界善巧,或处善巧,或缘起善巧,或处非处善巧, 或下地麤性上地静性,或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名所知事. 所知事同分影像:此所知事或依教授教诫,或聽闻正法为所依止, 令三摩呬多地作意现前 , 即於彼法而起胜解 , 即於彼所知事而起胜解 . 45 彼於尔时,於所知事,如现领受胜解而转,虽彼所知事非现领受和合 现前,亦非所余彼种类物,然由三摩呬多地胜解领受相似作意领受, 彼所知事相似显现.由此道理名所知事同分影像. 修观行者,推求此故,於彼本性所知事中,观察审定功德、过失. 是名有分别影像. 二、云何无分别影像? 谓修观行者,受取如是影像相已,不复观察、简择、极简择、遍寻思、 遍伺察,然即於此所缘影像,以奢摩他行寂静其心,即是九种行相令 心安住.谓令心内住、等住、安住、近住、调伏、寂静、最极寂静、 一趣、等持.彼於尔时成无分别影像所缘,即於如是所缘影像,一向 一趣安住其念,不复观察、简择、极简择、遍寻思、遍伺察.是名无 分别影像. 三、云何事边际性? 谓若所缘尽所有性、如所有性. 云何名为尽所有性? 谓色蕴外更无余色,受想行识蕴外更无有余受想行识; 一切有为事,皆五法所摄;一切诸法,界处所摄;一切所知事,四圣 谛摄.如是名为尽所有性. 云何名为如所有性? 谓若所缘是真实性、是真如性,由四道理具道理性,谓观待道理、作 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 如是若所缘境尽所有性、如所有性,总说为一事边际性. 四、云何所作成办? 谓修观行者,於奢摩他毘钵舍那,若修、若习、若多修习为因缘故, 诸缘影像所有作意皆得圆满 , 此圆满故便得转依 , 一切麤重悉皆息灭 . 得转依故超过影像,即於所知事有无分别,现量智见生. 入初静虑者得初静虑时,於初静虑所行境界,入第二第三第四静虑 者,得第二第三第四静虑时,於第二第三第四静虑所行境界,入空无 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者,得彼定时,即於彼定 所行境界. 如是名为:所作成办. 如是四种所缘境事,遍行一切,随入一切所缘境中,去来今世正等 觉者共所宣说,是故说名遍满所缘. 46 【二、净行所缘】 (分五) 云何名为:净行所缘? 谓不净、慈愍、缘性缘起、界差别、阿那波那念等(五种)所缘差别. 一、不净所缘 云何不净所缘?谓略说有六种不净: 一、朽秽不净.二、苦恼不净.三、下劣不净. 四、观待不净.五、烦恼不净.六、速坏不净. 二、慈愍所缘 云何慈愍所缘? 谓或於亲品、或於怨品、或於中品,平等安住利益意乐,能引下中上 品快乐定地胜解. 当知此中,亲品、怨品及以中品,是为所缘. 利益意乐能引快乐定地胜解,是为能缘. 若於无苦无乐亲、怨、中三品有情,平等欲与其乐,当知是慈. 若於有苦,或於有乐亲、怨、中三品有情,平等欲拔其苦、欲庆其 乐,当知是悲、是喜. 有苦有情,是悲所缘.有乐有情,是喜所缘. 是名慈愍所缘. 三、缘性缘起所缘 云何缘性缘起所缘? 谓於三世唯行、唯法、唯事、唯因、唯果,堕正道理,谓观待道理、 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唯有诸法能引诸法,无有作者及以 受者,是名缘性缘起所缘. 四、界差别所缘 云何界差别所缘?谓六界差别: 一地界、二水界、三火界、四风界、五空界、六识界. 五、阿那波那念所缘 云何阿那波那念所缘? 谓缘入息、出息念,是名「阿那波那念」 . 此念所缘入出息等,名「阿那波那念所缘」 . 【三、善巧所缘】 (分五) 云何名为:善巧所缘?谓此所缘略有五种. 47 一、蕴善巧;二、界善巧;三、处善巧; 四、缘起善巧;五、处非处善巧. 【四、净惑所缘】 (分二) 云何净惑所缘? (由世俗道:)谓观下地麤性上地静性,如欲界对初静虑乃至无所有 处对非想非非想处. (由出世道:) 出世间道净惑所缘,复有四种:一苦圣谛;二集圣谛; 三灭圣谛;四道圣谛. 结语:如是已说四种所缘:一遍满所缘;二净行所缘;三善巧所缘; 四净惑所缘. 【附录:遍满所缘的经证】 如佛世尊曾为长老颉隶伐多,说如是义. 曾闻长老颉隶伐多问世尊言: 「大德!诸有比丘勤修观行是瑜伽师,能於所缘安住其心,为何於缘 安住其心?云何於缘安住其心?齐何名为心善安住?」 佛告长老颉隶伐多:善哉!善哉!汝今善能问如是义,汝今谛聽极善 思惟,吾当为汝宣说开示. 颉隶伐多!诸有比丘勤修观行是瑜伽师,能於所缘安住其心,或乐 净行或乐善巧,或乐令心解脱诸漏,於相称缘安住其心,於相似缘 安住其心,於缘无倒安住其心,能於其中不舍静虑. 云何比丘勤修观行是瑜伽师,於相称缘安住其心?谓彼比丘: 若唯有贪行,应於不净缘安住於心,如是名为於相称缘安住其心. 若唯有瞋行,应於慈愍安住其心. 若唯有痴行,应於缘性缘起安住其心. 若唯有慢行,应於界差别安住其心. 若唯有寻思行,应於阿那波那念安住其心,如是名为於相称缘安住 其心. 颉隶伐多!又彼比丘: 若愚诸行自相,愚我、有情、命者、生者、能养育者、补特伽罗事, 应於蕴善巧安住其心. 48 若愚其因,应於界善巧安住其心. 若愚其缘,应於处善巧安住其心. 若愚无常苦空无我,应於缘起、处非处善巧安住其心. 若乐离欲界欲,应於诸欲麤性诸色静性安住其心. 若乐离色界欲,应於诸色麤性无色静性安住其心. 若乐通达,及乐解脱遍一切处萨迦耶事,应於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安 住其心,是名比丘勤修观行是瑜伽师,於相称缘安住其心. 颉隶伐多!云何比丘勤修观行是瑜伽师於相似缘安住其心? 谓彼比丘於彼彼所知事,为欲简择、极简择、遍寻思、遍伺察故, 於先所见所闻所觉所知事,由见闻觉知增上力故,以三摩呬多地作 意思惟分别,而起胜解,彼虽於其本所知事,不能和合现前观察, 然与本事相似而生,於彼所缘有彼相似,唯智唯见唯正忆念. 又彼比丘於时时间令心寂静,於时时间依增上慧法毘钵舍那勤修观 行.是名比丘勤修观行是瑜伽师於相似缘安住其心. 颉隶伐多!云何比丘勤修观行是瑜伽师於缘无倒安住其心? 谓若比丘勤修观行是瑜伽师於所缘境安住其心,随应解了所知境 界,如实无倒能遍了知. 是名比丘勤修观行是瑜伽师於缘无倒安住其心. 颉隶伐多!云何比丘勤修观行是瑜伽师能於其中不舍静虑? 谓若比丘勤修观行是瑜伽师如是於缘正修行时,无间加行殷重加 行,於时时间修习止相、举相、舍相. 由修、由习、由多修习为因缘故,一切麤重悉皆息灭,随得触证所 依清净,於所知事由现见故,随得触证所缘清净,由离贪故随得触 证心遍清净,离无明故,随得触证智遍清净. 是名比丘勤修观行是瑜伽师能於其中不舍静虑. 颉隶伐多!为此比丘於所缘境安住其心,如是於缘安住其心,如是 於缘安住心已名善安住. 世尊此中重说颂曰: 行者行诸相,知一切实义,常於影静虑,得证遍清净. (1)此中说言:行者行诸相者,由此宣说修观行者於止举舍相,无 间修行殷重修行. (2)若复说言:知一切实义者,由此宣说事边际性. 49 (3)若复说言:常於影静虑者,由此有宣说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 (4)若复说言:得证遍清净者,由此宣说所作成办. 此中世尊复说颂曰: 於心相遍知,能受远离味,静虑常委念,受喜乐离染. (1)此中说言:於心相遍知者,谓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以心相 名说事边际性以遍知名说. (2)若复说言:能受远离味者,由此宣说於其所缘正修行者乐断乐 修. (3)若复说言:静虑常委念者,由此宣说於奢摩他毘钵舍那,常勤 修习委练修习. (4)若复说言:受喜乐离染者,由此宣说所作成办. 当知如是遍满所缘,随顺净教契合正理. (4)七种作意和四谛十六行相 凡欲灭苦,必须观修四谛. 观修四谛时,有七种作意和十六行相. 〔观修四谛〕 若乐往趣出世间道,应当依止四圣谛境,渐次生起七种作意,所谓 最初「1.了相作意」 (2.胜解作意;3.远离作意;4.观察作意;5.摄 乐作意;6.加行究竟作意) ,最后「7.加行究竟果作意」 ,乃至证得阿 罗汉果. 【1.了相作意】 修瑜伽师於四圣谛略标、广辩增上教法,聽闻受持,或於作意已善 修习,或得根本静虑、无色,由四种行了苦谛相,谓无常行、苦行、 空行、无我行;由四种行了集谛相,谓因行、集行、起行、缘行;由 四种行了灭谛相,谓灭行、静行、妙行、离行;由四种行了道谛相, 50 谓道行、如行、行行、出行,如是名为「了相作意」 . 〔苦谛四行相〕 由十种行观察苦谛,能随悟入苦谛四行.何等为十?一、变异行. 二、灭坏行.三、别离行.四、法性行.五、合會行.六、结缚行. 七、不可爱行.八、不安隐行.九、无所得行.十、不自在行. 如是行者,以其十行摄於四行,复以四行,了「苦谛相」 . 谓无常行:五行所摄,一、变异行;二、灭坏行;三、别离行;四、 法性行;五、合會行. 苦行:三行所摄,一、结缚行;二、不可爱行;三、不安隐行. 空行:一行所摄,谓无所得行. 无我行:一行所摄,谓不自在行. 〔集谛四行相〕 复由四行,於苦谛相正觉了已,次复观察如是苦谛,何因?何集? 何起?何缘?由断彼故,苦亦随断,如是即以「集谛四行」 ,了集谛 相. 谓了知「爱」能引苦故,说名为因. 既引苦已,复能招集令其生故,说名为集. 既生苦已,令彼起故,说名为起. 复於当来诸苦种子能摄受故,次第招引诸苦集故,说名为缘. 〔灭谛四行相〕 於集谛相正觉了已,复正觉了:如是集谛,无余息灭,故名为灭. 一切苦谛,无余寂静,故名为静. 即此灭、静,是第一故、是最胜故、是无上故,说名为妙. 是常住故、永出离故,说名为离. 〔道谛四行相〕 於灭谛相正觉了已,复正觉了真对治道: 於所知境,能通寻求义故、能实寻求义故、由於四门(谓四种圣谛差 别)随转义故、一向能趣涅槃义故,所以说名道、如、行、出. 如是名为:於四圣谛,自内现观「了相作意」 .彼既如是於其自内 现见诸蕴,依诸谛理无倒寻思正观察已,复於所余不同分界不现见 51 蕴,比度观察. 又即如是「了相作意」 ,当知犹为闻思间杂. 【2.胜解作意】 若观行者,於诸谛中,如是数数正观察故,由十六行,於四圣谛证 成道理,已得决定.复於诸谛尽所有性、如所有性,超过闻思间杂作 意,一向发起修行胜解,此则名为「胜解作意」 .如是作意,唯缘谛 境一向在定. 【A、诸谛尽所有性】 於苦、集谛 於此修、习、多修习故,於「苦、集二谛」境中,得无边际智.由此 智故,了知无常,发起无常无边际胜解;如是了知苦等,发起苦无边 际胜解、空无我无边际胜解、恶行无边际胜解、往恶趣无边际胜解、 兴衰无边际胜解,及老病死愁悲忧苦一切扰恼无边际胜解. 此中,无边际者,谓生死流转. 於灭谛 一、灭:如是诸法无边无际,乃至生死流转不绝,常有如是所说诸法, 唯有生死无余息灭,此可息灭,更无有余息灭方便. 二、静:即於如是诸有诸趣死生法中,以无愿行、无所依行、深厌逆 行,发起胜解,精勤修习胜解作意. 三、妙:复於如是诸有诸生增上意乐,深心厌怖,及於涅槃随起一行, 深心愿乐.彼於长夜,其心爱乐世间色声香味触等,为诸色声香味触 等滋长积集,由是因缘,虽於涅槃深心愿乐,而复於彼不能趣入、不 能证净、不能安住、不能胜解,其心退转.於寂静界,未能深心生希 仰故,有疑虑故,其心数数厌离、惊怖. 四、离:虽於一切苦集二谛,数数深心厌离、惊怖,及於涅槃,数数 发起深心愿乐,然犹未能深心趣入,何以故?以彼犹有能障现观麤品 我慢,随入作意,间无间转,作是思惟: 「我於生死曾久流转,我於 生死当复流转,我於涅槃当能趣入,我为涅槃修诸善法,我能观苦真 实是苦,我能观集真实是集,我能观灭真实是灭,我能观道真实是道, 我能观空真实是空,我观无愿真是无愿,我观无相真是无相,如是诸 法是我所有.」 由是因缘,虽於涅槃深心愿乐,然心於彼,不能趣入. 於道谛 52 一、道:彼既了知如是我慢是障碍已,便能速疾以慧通达. 二、如:弃舍任运随转作意,制伏一切外所知境,趣入作意. 三、行:随作意行,专精无间,观察圣谛,随所生起心谢灭时,无间 生心,作意观察,方便流注,无有间断. 四、出:彼既如是以心缘心,专精无替,便能令彼随入作意,障碍现 观麤品我慢,无容得生. 【B、悟入诸谛如所有性】 悟入苦谛:如是勤修瑜伽行者,观心相续,展转别异,新新而生, 或增、或减,暂时而有,率尔现前,前后变易,是「无常性」 . 观心相续入取蕴摄,是为「苦性」 . 观心相续,离第二法,是为「空性」 . 观心相续,从众缘生不得自在,是「无我性」 . 悟入集谛:次复,观察此心相续,以爱为因、以爱为集、以爱为起、 以爱为缘. 悟入灭谛:次复,观察此心相续,所有择灭是永灭性、是永静性、 是永妙性、是永离性. 悟入道谛:次复,观察此心相续,究竟对治趣灭之道,是真道性、 是真如性、是真行性、是真出性. 如是先来未善观察,今善作意方便观察,以微妙慧於四圣谛能正悟 入,即於此慧亲近、修习、多修习故,能缘、所缘平等平等正智得生. 由此生故,能断障碍爱乐涅槃所有麤品现行我慢.又於涅槃深心愿 乐,速能趣入,心无退转,离诸怖畏,摄受增上意乐适悦. 【起四善根】 一、煖:如是行者,於诸圣谛,下忍所摄,能缘所缘平等平等智生, 是名为煖. 二、顶:中忍所摄,能缘所缘平等平等智生,是名为顶. 三、谛顺忍:上忍所摄,能缘所缘平等平等智生,名谛顺忍. 四、世第一法:彼既如是断能障碍麤品我慢,及於涅槃摄受增上意乐 适悦,便能舍离后后观心所有加行,住无加行、无分别心.彼於尔时, 其心似灭而非实灭,似无所缘而非无缘. 既得如是趣现观心,不久当入正性离生,即於如是寂静心位最后一 念无分别心.从此无间,於前所观诸圣谛理起内作意,此即名为「世53 第一法」 . 如是行者,乃至世第一法已前,名胜解作意. 【3.远离作意】 从此无间於前所观诸圣谛理起内作意,作意无间随前次第所观诸 谛,若是现见若非现见诸圣谛中 , 如其次第有无分别决定智现见智生 . 一、断障 由此生故,三界所系见道所断附属所依诸烦恼品一切麤重皆悉永断. 二、得果 若先未离欲界贪者,彼於今时既入如是谛现观已,麤重永息,得预 流果. 於诸圣谛现观已后,乃至永断见道所断一切烦恼,名远离作意. 由能知智与所知境和合,无乖现前观察,故名现观.此亦成就众多 相状: 谓证如是谛现观故,获得四智,谓於一切若行若住诸作意中,善推 求故,得唯法智、得非断智、得非常智、得缘生行如幻事智. 若行境界,由失念故,虽起猛利诸烦恼缠,暂作意时,速疾除遣. 又能毕竟不堕恶趣,终不故思违越所学,乃至傍生亦不害命. 终不退转弃舍所学,不复能造五无间业. 定知苦乐非自所作、非他所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无因而生. 终不求请外道为师,亦不於彼起福田想. 於他沙门婆罗门等,终不观瞻口及颜面. 唯自见法、得法、知法、证法源底,越度疑惑,不由他缘,於大师 教非他所引,於诸法中得无所畏,终不妄计世瑞吉祥以为清净. 终不更受第八有生. 具足成就四种证净. 【4.观察作意;5.摄乐作意】 由「观察作意」 ,於一切修道数数观察已断、未断,如所得道而正 修习. 如是於修勤修习者,於时时间,应正观察所有烦恼已断、未断.於 时时间,於可厌法深心厌离;於时时间,於可欣法深心欣慕.如是名 为「摄乐作意」 . 修品类差别,有十一种:一、奢摩他修;二、毘钵舍那修;三、世54 间道修;四、出世道修;五、下品道修;六、中品道修;七、上品道 修;八、加行道修;九、无间道修;十、解脱道修;十一、胜进道修. 奢摩他修者,谓九种行令心安住,如前已说. 毘钵舍那修,亦如前说. 世间道修者,谓於诸下地见麤相故,於诸上地见静相故,乃至能趣 无所有处一切离欲. 出世道修者,谓正思惟:苦真是苦,集真是集,灭真是灭,道真是 道;由正见等无漏圣道,乃至能趣非想非非想处一切离欲. 下品道修者,谓由此故,能断最麤上品烦恼. 中品道修者,谓由此故,能断所有中品烦恼. 上品道修者,谓由此故,能断所有最后所断下品烦恼. 加行道修者,谓由此故,为断烦恼发起加行. 无间道修者,谓由此故,正断烦恼. 解脱道修者,谓由此故,或断无间证得解脱. 胜进道修者,谓由此故,从是已后修胜善法,乃至未起余地烦恼能 治加行,或复未起趣究竟位. 【6.加行究竟作意】 彼即於此摄乐作意,亲近、修习、多修习故,有能无余永断修道所 断烦恼,最后学位喻如金刚三摩地生,由此生故,便能永断修道所断 一切烦恼.当知此中,金刚喻定所摄作意,名「加行究竟作意」 . 问:何因缘故此三摩地名金刚喻? 答:譬如金刚,望余一切末尼、真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等诸 珍宝,最为坚固,能穿能坏所余宝物,非余宝物所能穿坏. 如是此三摩地,於诸有学三摩地中,最上、最胜、最为坚固,能坏 一切所有烦恼,非上烦恼所能蔽伏,是故此三摩地名金刚喻. 从此金刚喻三摩地,无间永害一切烦恼品麤重种子,其心於彼究竟 解脱,证得毕竟种姓清净. 【7.加行究竟果作意】 最上阿罗汉果所摄作意,名「加行究竟果作意」 . 具足成就「六恒住法」 ,谓眼见色已,无喜无忧,安住上舍,正念 正知;如是耳闻声已,鼻嗅香已,舌尝味已,身觉触已,意了法已, 无喜无忧,安住上舍,正念正知. 55 又亦不能於云雷电、霹雳、灾雹及见种种怖畏事已,深生惊怖. 住「有余依般涅槃界」 ,度生死海,已到彼岸,亦名任持最后有身. 先业烦恼所引诸蕴自然灭故,余取无故、不相续故,於「无余依般 涅槃界」而般涅槃. 此中,都无般涅槃者,如於生死无流转者,唯有众苦永灭、寂静、 清凉、灭没,唯有此处最为寂静,所谓弃舍一切所依、爱尽、离欲、 永灭、涅槃. (5)入出息念的十六胜行 说明 : 观呼吸的禅法包含完整的止观 . 修十六胜行也就是修习四念住 . 【十六胜行】 云何名为:十六胜行? (01-02)谓於念入息,我今能学念於入息;於念出息,我今能学念 於出息: 「若长」 、 「若短」 . (03)於觉了遍身入息,我今能学觉了遍身入息;於觉了遍身出息, 我今能学觉了遍身出息. (04)於息除身行入息,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入息;於息除身行出息, 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出息. (05)於觉了喜入息,我今能学觉了喜入息;於觉了喜出息,我今能 学觉了喜出息. (06)於觉了乐入息,我今能学觉了乐入息;於觉了乐出息,我今能 学觉了乐出息. (07)於觉了心行入息,我今能学觉了心行入息;於觉了心行出息, 我今能学觉了心行出息. (08)於息除心行入息,我今能学息除心行入息;於息除心行出息, 我今能学息除心行出息. (09)於觉了心入息,我今能学觉了心入息;於觉了心出息,我今能 学觉了心出息. (10)於喜悦心入息,我今能学喜悦心入息;於喜悦心出息,我今能 学喜悦心出息. (11)於制持心入息,我今能学制持心入息;於制持心出息,我今能 学制持心出息. 56 (12)於解脱心入息,我今能学解脱心入息;於解脱心出息,我今能 学解脱心出息. (13)於无常随观入息,我今能学无常随观入息;於无常随观出息, 我今能学无常随观出息. (14)於断随观入息,我今能学断随观入息;於断随观出息,我今能 学断随观出息. (15)於离欲随观入息,我今能学离欲随观入息;於离欲随观出息, 我今能学离欲随观出息. (16)於灭随观入息,我今能学灭随观入息;於灭随观出息,我今能 学灭随观出息. 【十六胜行差别】 (01)念长:於入息、出息作意 〔作学:〕若缘入息、出息境时,便作念言: 「我今能学念长入息、 念长出息.」 (02)念短:於中间入息、中间出息作意 〔作学:〕若缘中间入息、中间出息境时,便作念言: 「我今能学 念短入息、念短出息.」 (03)觉了遍身〔缘微细孔穴〕 〔作学:〕若缘身中微细孔穴,入息出息周遍随入诸毛孔中,缘此 为境,起胜解时,便作念言: 「我於觉了遍身入息出息,我今能学 觉了遍身入息出息.」 (04)息除身行〔空无位、远离位为境〕 若於是时,或入息中间,入息已灭,出息中间,出息未生,缘入息 出息空无位、入息出息远离位为境;或出息中间,出息已灭,入息 中间,入息未生,缘出息入息空无位、出息入息远离位为境. 〔作学:〕即於此时便作念言: 「於息除身行入息,我今能学息除 身行入息;於息除身行出息,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出息.」 (05)觉了喜〔得初或二静虑〕 〔作学:〕又於如是阿那波那念勤修行者,若得初静虑或得第二静 虑时,便作念言: 「於觉了喜入息出息,我今能学觉了喜入息出息.」 (06)觉了乐〔得第三静虑〕 〔作学:〕若得离喜第三静虑时,便作念言: 「於觉了乐入息出息, 我今能学觉了乐入息出息.」 57 〔简边际:〕第三静虑已上,於阿那波那念,无有更修加行道理, 是故乃至第三静虑,宣说息念加行所摄. (07)觉了心行〔除遣愚痴想、思〕 又即如是觉了喜者、觉了乐者,或有暂时生起忘念: 或谓有我、我所;或发我慢;或谓我当有、或谓我当无;或谓我当 有色、或谓我当无色;或谓我当有想、或谓我当无想;或谓我当非 有想非无想. 生起如是愚痴想、思俱行,种种动慢、戏论、造作、贪爱才生起已, 便能速疾以慧通达,不深染著,方便断灭、除遣、变吐. 〔作学:〕由是加行,便作念言: 「於觉了心行入息出息,我今能 学觉了心行入息出息.」 (08)息除心行 「於息除心行入息出息,我今能学息除心行入息出息.」 (09)觉了心〔已得未至依定〕 又若得根本第一、第二、第三静虑,彼定已得初静虑近分未至依定, 依此观察所生起心. 〔作学:〕谓如实知、如实觉了:或有贪心、或离贪心.或有瞋心、 或离瞋心.或有痴心、或离痴心.略心、散心.下心、举心.有掉 动心、无掉动心.有寂静心、无寂静心.有等引心、无等引心.善 修习心、不善修习心.善解脱心、不善解脱心.於如是心皆如实知 如实觉了,是故念言: 「於觉了心入息出息,我今能学觉了心入息 出息.」 (10)喜悦心〔离惛沈、睡眠盖〕 彼若有时,见为惛沈、睡眠盖覆障其心,由极於内住寂止故,尔时 於外随缘一种净妙境界,示现、教导、赞励、庆喜,策发其心. 〔作学:〕是故念言: 「於喜悦心入息出息,我今能学喜悦心入息 出息.」 (11)制持心〔离掉举、恶作盖〕 彼若有时,见为掉举、恶作盖覆障其心,由极於外住嚣举故,尔时 於内安住寂静,制持其心. 〔作学:〕是故念言: 「於制持心入息出息,我今能学制持心入息 出息.」 (12)解脱心〔远离诸盖〕 若时於心善修、善习、善多修习为因缘故,令现行盖皆得远离,於58 诸盖中,心得清净. 〔作学:〕是故念言: 「於解脱心入息出息,我今能学解脱心入息 出息.」 (13)无常随观〔断余随眠〕 彼於诸盖障,修道者心已解脱,余有随眠,复应当断. 〔作学:〕为断彼故,起道现前,谓於诸行无常法性,极善精恳, 如理观察,是故念言: 「於无常随观入息出息,我今能学无常随观 入息出息.」 又彼先时,或依下三静虑、或依未至依定,已於奢摩他,修瑜伽行; 今依无常随观,复於毘钵舍那,修瑜伽行. (14-16)断随观、离欲随观、灭随观〔从随眠解脱〕 如是以奢摩他、毘钵舍那,熏修心已,於诸界中,从彼随眠而求解 脱. 云何诸界?所谓三界:一者断界;二者离欲界;三者灭界. 〔作学:〕思惟如是三界,寂静、安隐、无患,修奢摩他、毘钵舍 那. 彼由修、习、多修习故,从余修道所断烦恼,心得解脱,是故念言: 「於断随观、离欲随观、灭随观入息出息,我今能学断随观、离欲 随观、灭随观入息出息.」 〔成无学阿罗汉:〕如是彼於见、修所断一切烦恼,皆永断故,成阿 罗汉,诸漏永尽,此后更无所应作事,於所决择已得究竟. 59 四静虑及四无色 显扬圣教论卷 2 摘要 论曰: 依止有八种,何等为八?谓四静虑及四无色. 复有二种,何等为二? 谓初静虑有二种:世及出世; 乃至无所有处有二种:世及出世; 非想非非想处,唯是世间. 世间初静虑者,谓或缘离欲界欲增上教法、或缘离彼增上教授为境 界已,由世间道作意观察炽然修习等故而得转依,然不深入所知义 故,不能永害随眠, 〔是〕自地烦恼之所依处,是退还法,自地三 摩地心及心法之所依止. 如世间初静虑,如是乃至世间非想非非想处,各缘离下地欲增上教 法,广说如前. 出世间初静虑者,谓先以如是行、如是状、如是相,作意入初静虑, 今不以如是行、如是状、如是相作意,然或於色、受、想、行、识 所摄诸法,思惟如病、如痈、如箭障碍、无常、苦、空、无我; 或复思惟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 或复思惟真如、法性、实际. 如是於诸法中,思惟如病乃至实际,已於如是法心生厌怖,生厌怖 已,於不死界摄心而住,或於真如法性实际摄心而住. 此处无分别智,及彼相应心及心法,及彼所依止转依,由深入所知 义故,则能永害随眠,非一切烦恼之所依处,不退转法. 如是名为出世间初静虑,乃至无所有处,应当广说. 於诸静虑及与无色,复有四种应知: 一杂染,二洁白,三建立,四清净. 杂染者,谓於上静虑起深爱味、见、慢及疑. 爱味者,谓有十种: 一俱生作意爱味,二分别所起作意爱味,三自地作意爱味,四异地 作意爱味,五过去爱味,六未来爱味,七现在爱味,八下爱味,九 中爱味,十上爱味. 洁白者,谓净及无漏. 60 净者,复有三种: 一引发故,二上练故,三除垢所摄堪任故. 无漏者,此亦三种: 一出世间无漏,二此等流无漏,三离系无漏. 建立者,此复四种: 一建立近分,二建立根本,三建立定,四建立生. 建立近分及根本者: 1a 如《经》中说: 「所谓此身,离生喜乐之所滋润、遍滋润、遍适悦、 遍流布」者,是谓初静虑近分. 1b 如《经》又说: 「即此身中,一切处无有少分离生喜乐所不遍满」 者,是谓初静虑根本. 2a 如《经》中说: 「即於此身,等持所生喜乐之所滋润、遍滋润、遍 适悦、遍流布」者,是谓第二静虑近分. 2b 如《经》又说: 「即此身中,一切处无有少分等持所生喜乐所不遍 满」者,是谓第二静虑根本. 3a 如《经》中说: 「即於此身,离喜之乐之所滋润、遍滋润、遍适悦 遍流布」者,是谓第三静虑近分. 3b 如《经》又说: 「即此身中,一切处无有少分离喜之乐所不遍满」 者,是谓第三静虑根本. 4a 如《经》中说: 「即於此身,清净心及洁白心,意解遍满具足住」 者,是谓第四静虑近分. 4b 如《经》又说: 「即此身中,一切处无有少分清净心及洁白心所不 遍满」者,是谓第四静虑根本. 5a 如《经》中说: 「一切色想出过故,一切有对想灭没故,一切种想 不作意故,入无边虚空,虚空无边处」者,是谓虚空无边处近分. 5b 如《经》又说: 「具足住」者,是谓虚空无边处根本. 6a 如《经》中说: 「出过一切虚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者, 是谓识无边处近分. 6b 如《经》又说: 「具足住」者,是谓识无边处根本. 7a 如《经》中说: 「超过一切识无边处,入无少所有,无所有处」者, 是谓无所有处近分. 7b 如《经》又说: 「具足住」者,是谓无所有处根本. 8a 如《经》中说: 「超过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有想非无想,非想非非 想处」者,是谓非想非非想处近分. 61 6b 如《经》又说: 「具足住」者,是谓非想非非想处根本. 建立定者: 如《经》中说: 「离欲恶不善法故,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初静虑具 足住.」 离欲者,谓或缘离欲界欲增上教法、或缘彼教授为境界已,断欲界 烦恼杂染. 离恶不善法者,谓断欲界业杂染法. 能堕恶趣,故名为恶. 能障於善,故名不善. 寻者,谓能对治二种杂染,出离寻、无恚寻、无害寻. 伺者,谓能对治二种杂染,出离伺、无恚伺、无害伺. 离者,谓由修习对治,断所治障所得转依. 生者,谓从此所生. 喜者,谓已转依者,依於转识,心悦、心勇、心适、心调,安适受 受所摄. 乐者,谓已转依者,依阿赖耶识能摄所依,令身怡悦,安适受受所 摄. 初者,谓次第定中,此数最先故. 静虑者,谓已断欲界杂染之法,寻伺喜乐所依,依於转依,心住一 境性. 具足者,谓修习. 圆满住者,谓於入、住、出随意自在. 又如《经》说: 「寻伺寂静故,内等净故,心定一趣故,无寻无伺, 三摩地生喜乐,第二静虑具足住.」 寻伺寂静者,谓或缘离初静虑欲增上教法、或缘彼教授为境界已, 初静虑地寻伺寂静,不复现行. 内等净者,谓为对治寻伺故,摄念正知,於自内体其心舍住,远离 寻伺尘浊法故,名内等净. 心定一趣者,谓如是入时多相续住,诸寻伺法恒不现行. 无寻无伺者,谓证得寻伺断法. 三摩地者,谓已转依者,心住一境性. 生者,谓从三摩地所生喜及乐,已如前说. 第二静虑者,谓寻伺寂静,内体遍净,三摩地所生喜乐所依,依於 转依,心住一境性,余如前说. 62 又如《经》说: 「由离喜故,住舍、念、正知及乐身正受,圣者宣说 成就舍念乐住,第三静虑具足住.」 离喜者,谓或缘离第二静虑欲增上教法、或缘彼教授为境界已,见 第二静虑喜相过失. 住舍者,谓於已生喜想及作意,不忍可故,有厌离故,不染污住心、 平等心、正直心,无转动而安住性. 念者,谓於已观察喜不行相中,不忘明了,令喜决定不复现行. 正知者,谓或时失念,喜复现行,於现行喜相分别正知. 乐者,谓已转依者,离喜离勇,安适受受所摄. 身者,谓已转依者,若转识、若阿赖耶识,心性无别,总名为身. 正受者,谓已转依者,能摄受身,令身怡悦. 总集说为乐身正受,此处乐受,深极寂静,最胜微妙,上下所无. 圣者者,谓佛及佛弟子. 宣说者,谓显示施设. 成就舍念乐住者,谓此地已上无妙乐故,下地亦无如是胜乐及无舍 念以为对治. 第三静虑者,谓离喜已,舍、念、正知、乐所依止,依於转依,心 住一境性,余如前说. 又如《经》说: 「由断乐故,及先已断苦喜忧故,不苦不乐,舍、念 清净,第四静虑具足住.」 断乐者,谓入第四静虑时. 先已断苦者,谓入第二静虑时. 先已断喜者,谓入第三静虑时. 先已断忧者,谓入初静虑时. 不苦不乐者,谓已转依者,非安适、非不安适受受所摄,色界最极 增上寂静,最胜摄受,无有动摇. 舍清净者,谓超过寻伺喜乐三地一切动故,心平等性,心正直性, 心无转动而安住性. 念清净者,谓超过寻伺喜乐三地一切动故,心不忘失而明了性. 第四者,由次第定中,第四数故. 静虑者,谓乐断故,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之所依止,依於转依, 心住一境性,余如前说. 又如《经》说: 「一切色想出过故,有对想灭没故,种种想不作意故, 入无边虚空,虚空无边处具足住.」 63 一切者,谓诸行相. 色想者,谓显色想. 出过者,谓离彼欲故,如出过义,有对想灭没,种种想不作意,如 是应知. 有对想者,谓彼所依四大想,及余所造色想. 种种想者,谓即於四大及造色中长短麤细方圆高下,正及不正光影 明闇,如是等类假色所摄种种想,若正入无边虚空处时,有对之想 不现前故,灭及种种想不起作意,由如是故超彼能依一切色想. 无边者,谓十方诸相不可分别. 虚空者,谓色对治所缘境界. 虚空无边处者,谓此处转依及能依定,余如前说. 又如 《经》 说: 「超过一切虚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 超过一切虚空无边处者,谓超过近分及与根本. 无边识者,谓缘无边虚空之识,今缘此为境界. 识无边处者,谓此处转依及能依定,余如前说. 又如《经》说: 「超过一切,识无边处,入无少所有,无所有处具足 住.」 超过一切识无边处者,谓超过近分及与根本. 无少所有者,谓於识处上境界推求之时,无少所得,除无所有无别 境界,由唯见此境极寂静故. 无所有处者,谓此处转依及能依定,余如前说. 又如《经》说: 「超过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有想非无想,非想非非想 处具足住.」 超过一切无所有处者,谓超过近分及与根本. 非有想者,谓超过无所有想. 非无想者,谓於无所有处上境界推求之时,唯得缘无所有极细心及 心法,由唯见此境极寂静故. 非想非非想处者,谓此处转依及能依定,余如前说. 64 圣五支和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 《瑜伽师地论》卷11「三摩呬多地」摘要 圣五支三摩地 癸一、徵 复次,云何圣五支三摩地? 癸二、释(分三) 子一、标经说 谓诸苾刍,即此身内离生喜乐,广说如《经》 . 子二、随别释(分五) 丑一、初静虑摄(分二) 寅一、辨相(分二) 卯一、喜乐差别 离生喜乐者,谓初静虑地所摄喜乐. 所滋润者,谓喜所润. 遍滋润者,谓乐所润. 卯二、作意差别 遍充满者,谓加行究竟作意位. 遍适悦者,谓在已前诸作意位,由彼位中亦有喜乐时时间起,然非久 住,亦不圆满. 於此身中,无有少分而不充满者,谓在加行究竟果作意位. 寅二、譬喻(分六) 卯一、喻彼行者 譬如黠慧能沐浴人或彼弟子者,当知喻於修观行者. 卯二、喻彼方便 铜器瓦器或蚌蛤器者,喻为离欲生喜乐故教授教诫. 卯三、喻彼寻伺 细沐浴末者,喻能顺彼出离寻等. 水浇灌者,当知喻於寻清净道. 65 卯四、喻身喜乐 沐浴抟者,以喻於身. 带津腻者,喻喜和合. 腻所随者,喻乐和合. 遍内外者,喻无间隙喜乐和合. 卯五、喻心一趣 不强者,喻无散动. 卯六、喻心清净 不弱者,喻无染污亦无爱味. 丑二、第二静虑摄(分二) 寅一、标差别 又於第二,喻有差别. 寅二、举譬喻(分四) 卯一、喻彼定相 山者,喻於无寻伺定. 卯二、喻离寻伺 尖顶者,喻於第二静虑,无寻无伺,於所缘境一味胜解. 卯三、喻内等净 泉者,喻於内等净支. 卯四、喻彼喜乐 水轴者,谓水傍流出. 水索者,谓水上涌出.此二种喻,如其次第,显示喜、乐. 滋润等言,如前解释. 无不充满者,当知喻於无间相应. 丑三、第三静虑摄(分二) 寅一、标差别 又於第三,喻有差别. 寅二、举譬喻(分二) 卯一、喻离喜乐 如嗢钵罗等,离喜之乐,彼相应法,及所依身,当知亦尔. 卯二、喻彼定相 66 水喻离喜无寻伺定. 喜发踊跃,由无彼故,喻花胎藏,没在水中. 丑四、第四静虑摄(分二) 寅一、标差别 又於第四,喻有差别. 寅二、举譬喻(分四) 卯一、 〔喻超过诸灾〕 清净(心)者,谓与舍念清净相应,超过下地诸灾患故. 卯二、 〔喻无爱味〕 鲜白者,谓性是善,自地烦恼无爱味故. 卯三、 〔喻不放逸〕 (分二) 辰一、徵 何故复以长者为喻? 辰二、释 谓彼所作皆审悉故,不放逸故,思惟筹量观察胜故,於增减门无不知 故. 辰三、合法 证得清净第四静虑者,亦复如是,凡有所为,审谛圆满,无诸放逸, 於一切义无不了知,其性捷利. 卯四、 〔喻坚致、无二失〕 (分二) 辰一、举喻(分二) 巳一、八经九经喻 八经九经以为喻者,由坚致故,显蚊虻等不能侵损. 巳二、首足皆覆喻 首足皆覆者,若有二失容可侵损,谓衣薄故,有露处故. 今此显示二失俱无. 辰二、合法 此定亦尔,其心清净鲜白周遍,一切散动所不能侵,堪忍寒暑乃至他 所呵叱恶言,及内身中种种苦受. 丑五、观察缘起摄(分三) 寅一、标差别 67 又於第五,喻有差别. 寅二、指前喻 於所观相,殷懃恳到等,当知已如前释. 寅三、明总义 谓审观察三世诸行,於能观察又复观察,是此中总义. 子三、释名等(分二) 丑一、总徵 何等名为圣三摩地? 云何建立五支差别? 丑二、别释(分二) 寅一、明圣三摩地 谓四静虑中所有圣贤心一境性,及於安立审谛观察,如是名为:圣三 摩地. 寅二、建立五支别(分二) 卯一、释 依於四种现法乐住,建立四支. 依审观察缘起法故,又为断除余结缚故,建立第五. 卯二、结 当知此由二因缘故,建立五支. 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 癸一、徵 复次,云何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 癸二、释(分三) 子一、略释名(分三) 丑一、名圣 当知善故,及无漏故,说名为圣. 丑二、名有因 有五道支名此定因,所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 丑三、名有具 68 具有三种,所谓正见、正精进、正念. 子二、广说义(分二) 丑一、说因具义(分二) 寅一、略标(分二) 卯一、明聪说 此中,薄伽梵总说:前七道支与圣正三摩地,为因、为具. 卯二、显差别 随其所应,差别当知,谓由前导次第义故,立五为因; 於三摩地资助义故,立三为具. 寅二、别显(分二) 卯一、前导次第义(分二) 辰一、徵 云何正见等,前导次第义? 辰二、释(分三) 巳一、正见 谓先了知:世间实有真阿罗汉正行正至,便於出离,深生乐欲,获得 正见. 巳二、正思惟 次复思惟:何当出离居家迫迮,乃至广说. 巳三、正语等 从此出家,受学尸罗,修治净命,是名正语、正业、正命. 卯二、於三摩地资助义(分三) 辰一、正见(分二) 巳一、闻慧摄 此正见等,於所对治邪见等五,犹未能断,还即依止此五善法,从他 闻音,展转发生闻慧正见. 巳二、思修慧摄 为欲断除所治法故,又为修习道资粮故,方便观察,次依闻慧,发生 思慧.复依思慧,发生修慧. 辰二、正精进 由此正见,於诸邪见,如实了知:此是邪见.於诸正见,如实了知: 69 此是正见,乃至正命. 如实知已,为欲断除邪见等故,及为圆满正见等故,发勤精进. 辰三、正念(分二) 巳一、标举义 若由此故,能断所治,集能治法,令其圆满,是名正念. 巳二、明分摄 此念即是三摩地分故,亦兼说正三摩地. 丑二、说正三摩地(分二) 寅一、方便位 若是时中,舍邪见等,令不复生,修正见等,令得圆满,即於如是方 便道中,亦能弃舍邪精进、念,兼能修满正精进、念. 寅二、圆满位 若於是时,於彼诸法,能断、能满,即於此时,圣正三摩地,亦得圆 满. 子三、三学摄(分二) 丑一、配渐次(分二) 寅一、戒学摄 此中,由慧为导首,於增上戒,先自安处. 寅二、心学慧学摄(分二) 卯一、总说 次闻他音,如理作意,及增上戒学,二为依止,於方便道中,发生增 上心学,及增上慧学. 卯二、别配 此中正念,名增上心学; 正见、正精进,名增上慧学. 丑二、结圆满 如是三学,於修圣正三摩地时,皆得圆满. 70 微聚、色聚和极微 《阿毘达磨俱舍论》卷四摘要 说明:禅修时要观察色聚或极微,并看穿每一极微内部有八种(八事 或八不离色)以上的成分组成,经由如此对色法的如实知见,才 能破除对色法的执著. 颂曰: 欲微聚无声,无根有八事,有身根九事,十事有余根. 论曰: 色聚极细,立「微聚」名,为显更无细於此者. 此在欲界: (1)无声无根,八事俱生,随一不减. 云何八事﹖谓四大种及四所造色、香、味、触. 说明:外之色聚,若无「声」生,则由四大种及色、香、味、触八事 俱生合成. 北传:外色聚=八事=地、水、火、风、色、香、味、触. 南传:八不离色 =地、水、火、风、颜色、香、味、食素. (2)无声有根诸极微聚,此俱生事,或九或十. (a)有身根聚九事俱生,八事如前,身为第九. 说明:内之身根聚,由四大种、色、香、味、触及身九事俱生合成. 北传:身根聚=八事+身净色 南传:身十法聚=八不离色+命根+身净色 (b)有余根聚十事俱生,九事如前,加眼等一.眼耳鼻舌必不离 身,展转相望处各别故. 说明:眼根聚,由四大种、色、香、味、触、身及眼十事俱生合成. 北传:眼根聚=八事+身净色+眼净色 南传:眼十法聚=八不离色+命根+眼净色 耳根聚,由四大种、色、香、味、触、身及耳十事俱生合成. 鼻根聚,由四大种、色、香、味、触、身及鼻十事俱生合成. 舌根聚,由四大种、色、香、味、触、身及舌十事俱生合成. 71 (3)於前诸聚若有声生,如次数增九、十、十一,以有声处不离根 生,谓有执受大种因起. 说明:外之色聚,若有「声」生,则由四大种及色、香、味、触八事 增加一声. 北传:外之色聚,若有声生=八事+声 内之身根聚,若有「声」生,则由四大种、色、香、味、触及身 九事增加一声.其他类推. 北传:若有「声」生,身根聚=八事+身净色+声 南传分开:身十法聚=八不离色+命根+身净色 如,时节生声九法聚=八不离色+声. (问) 若四大种不相离生,於诸聚中坚湿煖动,云何随一可得,非余﹖ (答) 於彼聚中,势用增者明了可得,余体非无,如觉针锋与筹合触, 如尝盐味与面合味. (问)云何於彼知亦有余﹖ (答)1 由有摄、熟、长、持业故. 2 有说,遇缘坚等便有流等相故,如水聚中由极冷故有煖相起, 虽不相离而冷用增,如受及声,用有胜劣. 3 有余师说,於此聚中,余有种子,未有体相,故契经说: 「於 木聚中有种种界.」界谓种子. (问)如何风中知有显色﹖ (答) 此义可信,不可比知,或所合香现可取故,香与显色不相离故. 前说色界:香、味并无,故彼(1)无声有六七八, (2)有声有七 八九俱生.此可准知,故不别说. (他问)此中言「事」 ,为依体说,为依处说﹖ (我问)若尔何过﹖ (他答)二俱有过,1 若依体说,八九十等便为太少,由诸微聚必有 形色,有多极微共积集故,重性轻性定随有一,滑性涩性随一亦 然,或处有冷有饥有渴,是则所言有太少过. 2 若依处说,八九十等便为太多,由四大种触处摄故,应说四等,是 则所言有太多失. (我答)二俱无过,应知此中所言事者,一分依体说,谓所依大种, 一分依处说,谓能依造色. 72 (他问)若尔大种,事应成多,造色各别依一四大种故. (我答) 应知此中依体类说 , 诸四大种类无别故 , 何用分别如是语为! 语随欲生,义应思择! 如是已辩色定俱生. 73 附录 南传《中部》第20 经: 《想念止息经》 说明:此经佛陀以譬喻教导五种去除妄想的方法.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 时,世尊呼诸比丘言:「诸比丘!」 彼等比丘应:「世尊!」 於是世尊如次说: 诸比丘!若比丘以实修增上心,应时时念於五相.何者为五?曰: 1a 诸比丘!此若比丘对於相而念相时,若生恶不善、伴贪、伴瞋、 伴痴之念者,诸比丘!其时彼比丘依其相为他伴善念相也.依其相 为他伴善念相之彼,即能舍恶不善、伴贪、伴瞋、伴痴之念而消失 之.由此等之所舍,内心安立、静止、以成一心,便得等持. 1b 诸比丘!恰如善巧之建筑师、或其弟子,以小楔击槌出大楔,取 出而除去. 1c 如是,诸比丘!比丘对於相而念相时,若生恶不善、伴贪、伴瞋、 伴痴之想生者,诸比丘!彼比丘应依其相为他伴善、念相.依其相 为他伴善、念相之彼,即持舍恶不善、伴贪、伴瞋、伴痴之想,而 消失之,依此等之舍,内心安立、静止,以成一心,便得等持. 2a 诸比丘!若比丘不由其相为他伴善、念相者,若恶不善之伴贪、 伴瞋、伴痴之想念生者,诸比丘!彼比丘即应审查此等想念之患, 即:「如是此等想念是不善、如是此等想念应令非难,如是此等想 念是导於苦果者也.」彼审查此等想念之患,即舍恶不善、伴贪、 伴瞋、伴痴之之想念而消失之.依此等之舍,内心安立、静止,以 成一心,便得等持. 2b 诸比丘!恰如年少之青年男女,爱好装饰,若以蛇之死屍、或狗 之死屍、或人之死屍系其颈,便恼、耻而忌避之. 2c 如是,诸比丘!若此比丘依其他伴善念相者,若恶不善、伴贪、 伴瞋、伴痴之想念生者,彼之比丘即应审查此等想念之患,即: 「如 是此等想念是不善、如是此等之想念应是非难,如是此等之想念是 导於苦果者也.」彼以审查此等想念之患,即舍恶不善、伴贪、伴74 瞋、伴痴之想念而消失矣.依此等之舍,内心安立、静止,以成一 心,便得等持. 3a 诸比丘!若比丘审查此等想念之患时,恶不善、伴贪、伴瞋、伴 痴之想念生者,诸比丘!彼之比丘应对此等之想念,不应忆念、思念,彼对此等之想念不令忆念,思念时,即舍此等恶不善,伴贪、 伴瞋、伴痴之想念而消失之.依此等之舍,内心安立,静止,以成 一心,便得等持. 3b 诸比丘!恰如具眼者,不欲见其眼前之色,彼即或闭眼、或转眼 其他. 3c 如是,诸比丘!若彼审查此等想念之患时,恶不善、伴贪、伴瞋、 伴痴之想念生者,彼之比丘应对此等之想念,不应忆念、思念,彼 对此等之想念,不忆念、思念者,即舍此等恶不善,伴贪、伴瞋、 伴痴之想念而消失之.依此等之舍,内心安立、静止,以成一心, 便得等持. 4a 诸比丘!若比丘对此等之想念不忆念、思念时,恶不善、伴贪、 伴瞋、伴痴之想念生者,彼比丘对此等之想念应忆念想、行之止息. 彼对此等之想念,彼以念想、行之止息,即舍恶不善、伴贪、伴瞋、 伴痴之想念而消失之.依此等之舍,内心安立、静思,以成一心, 便得等持. 4b 诸比丘!譬如有人急行,彼思之:「我何故於急行耶?我今宁徐行 之.」 彼即徐行.於彼又思之: 「我何故於徐行耶?我今宁立止之.」 彼即立止.彼复思之:「我何故立止耶?我今宁坐之.」彼即坐之. 彼复思之:「我何故而坐耶?我今宁可卧之.」如是彼即卧之.诸 比丘!如是,实彼人即如次第避粗威仪,以作细威仪. 4c 诸比丘!若彼对此等之想念,比丘不忆念、思念而恶不善、伴贪、 瞋、伴痴之想念生者,诸比丘!彼之比丘对此等之想念,应念想、 行之止息.如是为之比丘即舍恶不善、伴贪、伴瞋、伴痴之想念而 消失之.依此等之舍,内心安立、静止,以成一心,便得等持. 5a 诸比丘!若更对此等之想念,比丘以念想、行之止息,若恶不善、 伴贪、伴瞋、伴痴之想念生者,诸比丘!彼比丘齿以齿相著,以舌 逼上齶,彼应以[正]心制[邪]心,降伏而灭之.彼齿以齿相著,以 舌逼上齶,彼以心制心,降伏而令灭,即舍恶不善、伴贪、伴瞋、 伴痴之想念而消失之.依此等舍,内心安立、静止,以成一心,便 得等持. 75 5b 诸比丘!恰如强力之人,对软弱者,或捉头、或捉肩,制伏扑灭 之. 5c 如是,诸比丘!若对此等想念,念其想、行之止息,於彼比丘若 恶不善、伴贪、伴瞋、伴痴之想念生者,诸比丘!彼比丘若齿以齿 相著,以舌逼上齶,彼应以[正]心制[邪]心,降伏而灭之.如是齿 以齿相著,以舌逼上齶,以心制心,降伏而灭之,即舍恶不善、伴贪、伴瞋、伴痴之想念而消失之.如是依此等之舍,内心安立、静止,以成一心,便得等持. 01 诸比丘!若比丘对於相思念想而恶不善、伴贪、伴瞋、伴痴之想 念生时,彼应由其相思念他之伴善之想者,於彼即舍恶不善、伴贪、 伴瞋、伴痴之想念而消失之.依此等之舍,内心安立、静止,以成 一心,便得等持. 02 其次彼审查此等想念之患,即舍恶不善、伴贪、伴瞋、伴痴之想 念而消失之.依此等舍,内心安立、静止,以成一心,便得等持. 03 复次、彼对此等之想念、不忆念、思念,又舍恶不善、伴贪、伴瞋、伴痴之想念而消失之.依此等舍,内心安立、静止,以成一心, 便得等持. 04 复次,对次等之想念,彼念想行之止息,即舍恶不善、伴贪、伴瞋、伴痴之想念而消失之.依此等之舍,内心安立、静止,以成一 心,便得等持. 05 复次,彼齿以齿相著,以舌逼上齶,若彼以[正]心制[邪]心,降伏 而灭之者,即舍恶不善、伴贪、伴瞋、伴痴之想念而消失之.依此 等之舍,内心安立、静止,以成一心,便得等持. 诸比丘!谓此比丘乃住想念法门之道者.彼想念所欲之想念,彼而 思考此乃不欲之所想念,即应不想念之.彼断渴爱、解缚、彼征服 慢、成就苦灭之际. 世尊如是说已,彼等比丘欢喜信受世尊之所说. 76 北传止观禅修的要义 编者:林崇安教授 出版:[桃园县]中坜市内观教育基金會 助印邮拨:19155446 财团法人内观教育基金會 通讯:320 中坜邮政 9–110 信箱.或: 桃园县大溪镇头寮福安里十邻 12 之3(大溪内观教育禅林) 电话和手机:(03)485-2962;0937-126-660 传真:(03)425–8073 网址:http://www.insights.org.tw 教材下载网址:http://www.ss.ncu.edu.tw/~calin/articles.html 初版日期:2011 年4月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PDF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白骨观  禅秘要法南怀瑾  南怀瑾老师禅秘要法  禅秘要法讲座视频  禅秘要法讲座  禅秘要法南怀瑾下载  南怀瑾讲述禅秘要法  治禅病秘要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