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我国荒漠区植物科属含种数分类情况统计表 植物门纲 科数 属数 种数 含单种 含2~4种含5~10 种含11 ~ 20 种含21 种以上 属数 属数 种数 属数 种数 属数 种数 属数 种数 蕨类植物门 14 22 49 14 6 17 2 18 裸子植物门 3 8 36 3 3 10 1 10 1 13 被子植物门合计 112 786 3828 327 255 691 121 878 50 723 33 1209 离瓣花纲 63 399 1880 180 122 334 51 353 28 400 18 613 合瓣花纲 32 260 1185 104 86 223 45 308 17 253 8 297 双子叶 植物合计 95 659 3065 284 208 557 96 661 45 653 26 910 单子叶 植物合计 17 127 763 43 47 134 25 217 5 70 7 299 总计 129 816 3913 344 264 718 124 906 51 736 33 1209 占总属数的% 42. 16 32. 35 15. 20 6. 25 4. 00 占总种数的% 8. 80 18. 4 23. 20 18. 80 30. 80 建国以来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成绩时永杰(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甘肃兰州 730050)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后, 党和政府对荒漠化 防治工作非常重视, 我国的荒漠化防治工作已取 得了巨大的成绩, 荒漠化地区的风沙治理、 草原建 设、 水土保持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创造了生物固 沙、 铁路固沙、 引水拉沙造田、 沙地飞播造林种草、 合理轮牧、 以草定畜等许多成功的实用技术和经 验, 并在全国不同自然条件地区创立了一批治理 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的典型模式, 在一些沙漠边 缘地区已经出现了人进沙退的可喜局面, 许多地 区的区域生态环境已经明显改善, 社会经济协调 发展, 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以来, 三北风沙区 262 个县(旗、 市) 共营造人工林 56716 万hm 2 , 加上天 然林和 1977 年以前的人工林, 整个沙区内现有林 面积 1 56916 万hm 2 , 占沙区总面积的 511%.三 北地区约有 12% 的荒漠化土地已经得到治理, 有10% 的荒漠化土地得到控制, 毛乌素和科尔沁沙 地的植被盖度已由 1977 年的 7% 和10% 分别提 高到 1611% 和1818%. 我国的荒漠化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 始于 50 年代末期. 这期间中国科学院成立治沙队 (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的前身) , 组织全国 有关专家进行大规模沙漠考察, 这也标志着大规 模的国家治理沙漠行动正式启动.中国科学院治 沙队查明了我国各大沙漠的基本情况, 提出了初 步的治理规划, 同时也与有关省(区) 合作, 在甘肃 民勤、 陕西榆林、 辽宁章古台、 青海格尔木、 宁夏沙 坡头、 内蒙古磴口等地, 陆续建立起多个治沙综合 试验研究站, 部分站目前已发展成为省属的独立 治沙科研机构, 如民勤治沙站发展成为甘肃省治 沙研究所, 榆林站发展为陕西省治沙研究所, 章古 台站成为辽宁省治沙造林研究所; 70 年代后, 中 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 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 究所等单位又建立起内蒙古奈曼、 新疆策勒和吐 鲁番等试验研究站.这些站遍布我国不同生物气 候带的各典型荒漠区, 经几十年的工作, 他们与生 产单位通力合作, 不但各自摸索出一整套适合各 区特点的流沙治理措施, 包括植物种的选择及其 配置技术、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的结合等, 而且从 农、 林、 牧综合发展出发, 配合 "三北" 防护林工程 建设和大范围防治荒漠化工程的实施, 在不同生 物气候带建立了众多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整治的模 · 8 9 ·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03 年专辑 式, 从而奠定了中国在防治荒漠化领域的成功实 践和国际领先地位.以模式的建立和优化配置为 目的, 有关科研机构也从不同侧面和不同学科领 域出发; 对与模式建立相关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应 用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从而也初步建立起中国土地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理 论体系, 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国荒漠化(主要是风蚀荒漠化) 危害的特点、 成因与发展趋势 这方面的研究随着荒漠化概念的逐步形成和 完善, 经历了从沙漠到沙漠化再到荒漠化的一个 发展过程.70 年代末以来, 朱震达等陆续出版的 《中国沙漠概论》 、 《中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过程及 其治理区划》 、 《中国土地沙质荒漠化》 等专著以及 朱震达、 慈龙骏等近几年发表的研究论文集中体 现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研究的结果表明, 中国荒 漠化发生的范围涉及湿润指数在 0105 ~ 0165 之 间的 18 个省(区) 的470 多个县(市); 中国的荒漠 化以风成(或沙质) 荒漠化最为普遍, 危害也最为 严重; 荒漠化的发生有明显的生物气候地带性分 异特征, 从成因上说, 荒漠化是人为不合理活动与 气候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从发展趋势上看, 属典 型草原地带的农牧交错区和干旱荒漠绿洲边缘是 荒漠化发展的最活跃地区. 2 风沙活动的流体动力学特征 结合野外观测和风洞模拟实验研究, 基本研 究清楚了风沙流的结构、 风沙流活动的基本特征、 风沙危害的特点、 沙丘的形成发育与移动的基本 规律等, 为风沙危害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提供 了理论依据. 3 沙生植物的水分生理生态特征与沙地水分平 衡 为满足固沙造林耐旱植物种选择和确定合理 的造林密度的需要, 从 "七五" 到 "九五" 国家科技 攻关计划, 国家及有关省 (区) 投入大量资金设立 各种层次的研究项目, 在不少野外站建立起沙地 SPA C 系统观测场, 对各不同自然带的主要乔灌 植物的抗旱生理生态特征、 小范围沙地水分平衡 模式及其区域水分供应和利用平衡模式特征进行 了深入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出了适合不同自 然带环境特征的抗旱性较强的造林树种, 提出了 不同土地条件下基于水分平衡的主要造林树种的 理论初植密度和理论成林密度以及区域性水资源 开发利用的策略, 为不同生物气候带荒漠化土地 整治模式的建立和区域性土地荒漠化综合防治策 略的制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4 沙漠治理应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结合 "三北" 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和荒漠化防 治重点工程的实施, 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总结 群众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近 40 年的科学研究与实 践, 我国科学家已总结出一套适合不同自然带特 点的行之有效的固沙技术. 4. 1 固沙造林植物种的选择 经多年的研究与实践, 选择出一大批适合不 同地域特点的固沙造林树种.主要包括用于固沙 的多种沙拐枣、 多种柽柳、 梭梭、 柠条、 小叶锦鸡 儿、 花棒、 羊柴、 油蒿、 沙柳、 差巴嘎蒿、 黄柳、 樟子 松等, 以及用于农田防护林营造的多种杨树、 榆、 柳、 沙枣、 刺槐等. 这些树种可完全满足不同地带、 不同立地类型固沙造林对树种的需要. 4. 2 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沙技术 具体内容包括各类沙障的设置原理、 技术与 材料选择, 不同自然带封沙育林 (草) 的可能性与 封育技术、 主要树种的造林技术、 防风固沙和阻沙 林 (带) 建设的结构配置与营造技术、 飞机播种治 沙、 农田林网营造, 绿洲外围和铁路、 公路两侧防 护体系的结构组成与建置等.这些研究成果多数 已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 如河西走廊地区广泛采 用的粘土沙障与梭梭造林相结合的固身削顶治沙 造林技术、 包兰铁路沙坡头段采用的麦草方格沙 障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固沙技术、 毛乌素沙地推广 采用的前挡后拉固沙技术、 毛乌素沙地实施的飞 机播种造林、 科尔沁沙地的沙地樟子松林营造、 塔 里木盆地南缘采用的水力拉沙造林等, 都为当地 带来可观的生态、 社会和经济效益. 5 土地荒漠化综合防治模式的建立与荒漠化土 地可持续发展技术 荒漠化土地整治的目的在于促进退化土地经 济上和生态上的可持续发展, 它既包括防止荒漠 化的进一步扩展, 又包含荒漠化土地生产力的恢 复和开发利用已逆转的荒漠化土地.基于不同自 然带荒漠化类型、 程度以及各自然带间生态条件 的差异, 已建立起的土地荒漠化综合防治模式有 很强的地带性和生态经济型特点.这些模式主要 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类是干旱地带荒漠绿洲边缘 土地荒漠化综合防治模式, 以甘肃河西走廊石羊 · 9 9 · 我国西部荒漠化生态环境及其治理论文集 河下游的民勤模式和黑河流域的临泽模式, 以及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的和田模式较具代表性; 另一 类是荒漠草原和草原地带的土地荒漠化综合防治 模式, 以草原地带西部的陕西榆林模式、 草原地带 东部的内蒙古奈曼模式较具代表性. 土地沙漠化的预防与治理时永杰(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甘肃兰州 730050) 1 沙漠化现状和危害 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 一, 一半以上的国土处于干旱、 半干旱地区.全国 现有沙化土地面积达 16819 万km 2 , 占国土总面 积的 1716% , 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 华北和 东北西部. 我国沙化土地面积仍在不断扩大. 目前, 我国 每年土地沙化扩展面积已从 70 年代的 1 560 km 2 年, 增加到 80 年代的 2 100 km 2 年和 90 年 代的 2 460 多km 2 年, 相当于一年损失一个中等 县的土地面积.内蒙古阿拉善、 新疆塔里木河下 游、 青海柴达木盆地东南部、 河北坝上等地区, 沙 化土地年均扩展速度达 4% 以上.土地沙漠化, 给 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1. 1 缩小了原本就不充裕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建国以来, 全国已有 1 000 万亩耕地、 3 525 万亩草地和 9 585 万亩林地变成流沙地.风沙的 步步进逼, 使成千上万的农牧民被迫迁往他乡, 成为"生态难民" . 1. 2 导致了土地生产力的严重衰退 沙区每年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 磷、 钾高达 55 590 万t, 折合化肥 217 亿t, 草场退化面积占 到了沙区草场总面积的 5916% , 耕地退化面积占 到沙区耕地总面积的 4011%. 1. 3 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1993 年5月, 发生在西北地区的特大沙暴, 仅甘肃、 新疆两省区的直接经济损失近 4 亿元人 民币. 1. 4 加剧了整个生态环境的恶化 一是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 每年输入黄河的 16 亿t泥沙完全来自西部地区; 二是沙尘暴越来 越频繁, 近一二十年内, 北方地区沙尘暴和扬沙天 气的发生逐年增多, 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 造成的 损失越来越重; 三是增加了大气尘埃和有害物质对 空气严重的污染, 降低了人类生存环境的质量. 2 土地沙化的主因 "五滥" 导致土地沙化和沙化土地扩张的原因是多方 面的, 既有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 又有不合理的人 为活动的因素、 但主要是后者, 归纳起来, 有 "五 滥" . 2. 1 滥垦 由于人口增加和短期利益驱动, 我国许多地 方在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 无计划、 无节制地进行 开垦, 导致土地沙化.1958 年到 1973 年, 内蒙古 曾出现两次开荒热, 造成 2 000 多万亩土地沙化. 据全国农业区划办公室对黑龙江、 内蒙古、 甘肃、 新疆四省区的卫星遥感调查, 1986 年~1996 年, 对这四省发现调查区开垦的 2 912 万亩土地中, 有1433 万亩沙化, 被迫撂荒, 占开垦总面积的 49. 2%. 当地群众痛心地说:"一年开草场, 二年打 点粮, 三年五年变沙梁. " 2. 2 滥牧 我国沙区草场牲畜超载率为 50%~ 120% , 有些地方甚至高达 300%.超载放牧使草场大面 积退化、 沙化.内蒙古草原牧草平均高度由 70 年 代的 70 cm 下降到目前的 25 cm , 昔日 "风吹草低 见牛羊" 的地方, 变成了 "老鼠跑过现脊梁" . 2. 3 滥伐 滥伐林木使大量最宝贵的荒漠植被遭到破 坏.青海柴达木盆地原有固沙植被 3 000 多万亩, 到80 年代中期因滥伐造成植被破坏, 使13以上 的土地沙化. 内蒙古吉兰泰镇 70 年代以来因当地 居民乱砍滥伐, 使盐湖西北 105 万亩天然林减少 到30 万亩左右.由于推动植被保护, 我国最大的 湖盐生产基地——吉兰泰盐场, 已有一半以上被 流沙埋没. · 0 0 1 ·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03 年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