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地址:深圳市深南大道6008号 邮政编码:518009 电话:83518888转各部门 深圳报业集团房地产网 http://www.fwwwd.com 深圳车城网:http://www.c168c.com B2 2014年8月21日 星期四 主编 刘波美编 徐丽校对 张津人文天地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 110 周年之际, 新华出版社 适时推出了李洪峰同志的专著 《战略家邓小平》 . 该书立 足于邓小平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 史进程, 从战略思考、 战略判断、 战略设计、 战略决策、 战 略领导等方面, 对邓小平的战略家风采进行了系统分析 和深入研究. 该书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视野开阔, 有历史感. 在20 世纪的前进道路 上, 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产生了三位站在时 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孙中山、 毛泽东、 邓小平. 这就要求 我们在学习和研究邓小平之时, 必须跳出个人的局限, 站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高度. 作者正是从这样的高度, 形 成了自己对战略家邓小平的感悟. 这集中表现在, 该书 虽然从不同专题、 不同侧面去研究邓小平的战略家风 采, 但主题内容不是孤零零的, 而是从大历史的视野, 一 环扣一环地不断推进. 比如, 作者强调邓小平在 "文化大 革命" 结束后的历史转折关头, 抓住了解决党的思想路 线问题这个战略起点, 从而抓住了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 的关键, 抓住了凝聚党心、 军心、 民心的根本, 抓住了治 党、 治国、 治军的全局, 并作出一系列战略决策, 提出新 的战略思想. 而邓小平能够做到这一点, 又离不开他的 战略领导风格. 这样, 就围绕 "战略家" 这个主题, 把各领 域、 各方面的战略紧密联系起来了. 又如, 作者强调邓小 平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 牢牢把握了三个重大 历史节点, 并能够从战略高度谋划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 全局, 引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乘风破浪, 从胜利走向胜利. 二是分析透彻, 有说服力. 学习和研究邓小平, 需要 历史的梳理, 也需要理论的分析. 该书的一个过人之处, 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历史和逻辑相结合, 而且做到 了理论分析的深入浅出, 给人以深刻启发. 比如, 该书在 探讨邓小平的战略决策时, 首先分析了他洞察历史大势 而作出的两大战略判断, 即在国内大局上作出了我国正 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 在国际大局上 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的重大战略判 断. 进而, 作者分析了邓小平在这两大战略判断的基础 上, 作出的恢复高考、 支持和推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作出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 策、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确立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决策创办经济特区等一系列决策. 这些决策都是影响深 远的重大决策, 由于作者讲清楚了它们的历史背景, 所 以能够让人在掌握其来龙去脉的基础上, 深刻理解它们 的理论蕴含. 三是语言质朴, 有可读性. 作者在论述邓小平的战 略家风采时, 别出心裁, 专列一章探讨邓小平的语言艺 术. 强调邓小平长期坚持亲自动手写文件、 写文章, 锤炼 了特色鲜明的 "邓小平文风" . 强调简练、 幽默、 平实的语 言风格, 鲜明地反映了邓小平少说多做、 实在质朴、 勇于 担当的战略家个性. 俗话说, 文如其人. 通过语言艺术来 观察邓小平这样的历史伟人, 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视角. 反观作者的语言, 同样是言简意赅、 质朴凝练、 晓畅雄 浑. 比如, 在谈到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比较时, 将不同点概 括为 "毛浪漫, 邓实际; 毛豪放, 邓简约; 毛奔腾澎湃, 邓 静水深流; 毛光芒四射, 邓简洁凝练" , 就很形象, 也很到 位. 该书中类似这样的概括分析, 还有很多, 所以读起来 既清新自然, 又很有味道. 最后, 值得一说的是, 该书不仅是一部学习和研究 邓小平的力作, 而且紧密联系当前的实际, 就坚持和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梦、 坚持改革开放、 加强党的建设等问题, 进行了分析和 阐述, 提出了很多有见解的观点. 这有助于我们更加自 觉地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投入到全 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把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作者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 一部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力作 ——读 《战略家邓小平》 刘金田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 110 周年, 理论界的同志发表不 少论著, 来纪念这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 理解邓小 平这样的伟人, 体会他彪炳千秋的历史功绩, 抓住他在开创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独特和丰富的战略贡献, 可以说是 握取了一把科学精准的钥匙. 李洪峰同志的 《战略家邓小平》 , 就 是从这个角度来论述的, 读来感觉站位高而显得大气. 作者此前 多有论述邓小平的著述, 还出版过 《历史为什么选择了毛泽东》 , 这为他分析邓小平的战略家特点及其贡献, 积累了必要的学术 思考.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面临的历史课题, 都会自觉或不自 觉地去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案, 因而也就呈现出属于这个时代 的重大事件. 作出彪业史册的战略贡献的历史伟人, 正是在这 样的历史进程中产生的. 他们抓住历史进程中最具有决定意 义的环节, 解决时代提出的最紧迫、 最重大的课题, 留下诸多 深刻的判断和论述, 作出诸多高屋建瓴影响深远的重大决策, 创造诸多精彩的重大事件. 《战略家邓小平》 主要是从这些角 度来分析邓小平的. 书中把邓小平和毛泽东放在一起分析他们的战略家特 点, 这个角度很重, 便于把握邓小平作为战略家的一些重要特 点和他在如何看待历史问题上的战略贡献. 在党的老一辈领 导人逝世后, 我们党对他们的评价中, 毛泽东有 "无产阶级战 略家" 的称谓, 邓小平有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总设计师" 的称谓. 战略家和总设计师, 意思大体相同, 用今天 的话来说, 都是中国共产党所从事的伟大事业的顶层设计者, 他们的思想理论, 他们开拓的事业, 发挥着长远深刻的影响, 总是穿越时空之门和后继者们的奋斗息息相关. 所谓战略贡 献, 莫过于此. 《战略家邓小平》 用三章的篇幅来谈邓小平与毛 泽东的关系, 这个亮点, 既考验着作者的历史观, 也考验着作 者对党的战略家本质特点的把握是否准确. 作者引述自己创 作的一副对联, 比较精到地传达出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 "毛 泽东哲人其伟开天辟地建党建国思想光辉万古风流, 邓小平 伟人其哲经天纬地改革开放理论智慧千秋气象. " 书中关于邓 小平在毛泽东领导下于革命和建设年代的历史功绩的论述, 让人体会到, 邓小平后来能够成为开辟新路的战略家, 不是没 有来由的. 书中所梳理的毛泽东不同时期对邓小平的 20 多次 评价, 得出的结论也给人启发, 即毛泽东欣赏和评价邓小平的 根本出发点, 始终着眼于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 长远利益, 因 而重实践、 重道德、 重大节, 他对邓小平的欣赏和评价, 是 "战略 家观察战略家" , 这就在某种程度上为邓小平后来的复出和发挥 核心领导作用, 预留了政治伏笔, 可说是毛泽东晚年为历史留下 的宝贵政治遗产. 一方面是 "知邓莫如毛" , 另一方面是 "知毛莫如邓" . 怎样评 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初期必 须鲜明和科学回答的一个历史课题. 书中列述了邓小平在新的 历史时期科学评价毛泽东的 60 多次谈话, 把人们带入邓小平的 战略情怀, 由此说明, 对毛泽东的评价和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 不仅仅涉及毛泽东个人, 而事关党的全部历史; 不只是个理论问 题, 对国内外大局来说更是一个重大政治战略问题. 邓小平对此 提出的一些论断, 诸如, 如果没有毛泽东我们还要在黑暗中摸索 更长时间; 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丢不得; 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 的, 他犯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和马克思主义者犯的错误; 我 们现在是把毛泽东已经提出但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 把他反对 错了的改正过来, 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 当然我们还要继续 发展; 这些, 都打通了历史和现实的关系, 反映了毛泽东那一代 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同新时期开创新路的本质关联, 展示了邓小平宽广的历史胸襟和不可撼动的政治定力. 邓小平 科学评价和维护毛泽东、 毛泽东思想, 无论对当时开创新路, 还 是对今天和未来中国的发展, 都是很了不起的一个战略贡献. 评价毛泽东为开辟新路妥善解决了前进途中一个容易产生 迷误的战略问题, 接下来开创新路, 更显得艰难万分. 俗话说, 非 常之事, 必待非常之人; 非常之人, 必成非常之功. 人要非常, 则 必须有解决非常之事的战略智慧, 创造非常之功的战略贡献. 邓 小平开辟新路的战略智慧, 是 《战略家邓小平》 论述的重点. 作者认为, 从解决思想路线入手, 是邓小平开辟新路的战略 起点. 具体说来, 邓小平受命于危难之际, 面对百废待兴、 百端待 举, 他在千头万绪中首先抓住具有总开关、 总阀门意义的思想路 线问题, 倡导解放思想, 以重新确立和恢复党的事实求是的思想 路线. 解放思想为什么这样重要, 因为它是实事求是题中应有之 义, 在当时成为了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政治前提. 没有解放 思想这个政治前提, 或者说这个政治前提不充分、 不彻底, 就谈不 上拨乱反正, 谈不上工作重心的转移, 就不可能实行改革开放的 新政策, 不可能正确判断国际局势和世界主题的深刻变化. 正是 在这个意义上, 在当时条件下抓住思想路线问题, 也就抓住了开 辟新路的根本, 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有了正确管用的战略起点, 为开创新时期、 新事业、 新道路, 邓小平相继提出并推动实施了一系列影响深远 的重大战略举措. 书中对邓小平的战略举措, 具体划分出 若干层次来展开论述. 其中包括: 关于国内发展阶段和国际 局势的两大战略判断, 即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问题; 关于改革开 放和发展方面的战略决策, 诸如创办经济特区、 百万大裁 军、 三步走发展战略等等; 关于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和升 华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 诸如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论以及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 经济等等; 关于一些具体领域的战略论点, 诸如生产力方面 的革命是最根本的革命,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发展才是硬道 理, 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 领导制度、 组织制度问 题带有根本性、 全局性、 稳定性和长期性等等. 邓小平的这 些论断, 之所以都关乎开辟新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战略, 是因为它们都是根据中国国情提出来, 解决时代课题 并且是管长远的. 书中的梳理, 大体勾画出邓小平战略智慧 的基本轮廓, 反映出邓小平独特的战略贡献. 为了比较完整地呈现战略家邓小平的风采, 书中 还把分析的触点进一步伸向邓小平的领导风格和语言 艺术, 甚至梳理了邓小平关于自己经历和特点的 30 多 次谈话. 这样做也意在揭示邓小平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 大战略家. 我们很容易列举出邓小平领导风格的一些特 点, 诸如善抓大事, 举重若轻; 平实自然, 不尚空谈; 旗帜 鲜明, 勇于担当; 柔中寓刚, 稳重如山等等. 对这些感性 形象能不能作出更深刻的理性说明呢? 作者认为, 对社 会主义、 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 是邓小平领导实践 和领导风格的基石; 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 是邓小平领 导风格的两个基本点; 原则性、 系统性、 预见性和创造 性是邓小平领导风格的本质特征. 这里说的 "四性" , 是 邓小平 1985 年在党代会上提出来的对全党的要求, 事 实上也是他的领导实践的理论总结. 书中分析了邓小 平在自己的领导实践中是怎样带头体现这 "四性" 的, 由此认为, 原则性使邓小平对看准了的东西和业已证 明是正确的决策, 总是毫不动摇地坚持; 系统性使他既 善于抓关键、 抓重点, 又善于总揽全局、 推动全盘; 预见 性使他见微知著, 深谋远虑, 总是从长远从发展的角度 来提出自己的想法; 创造性则是邓小平领导风格的主 线, 贯穿于他的领导实践之中. 这样的领导风格, 事实 上就是一位伟大战略家典型的领导风格. 而邓小平关 于自己的谈话, 既有对党和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刻 思考, 对历史经验的郑重提醒, 又有对党和国家前途命 运的高度关注, 对改革开放未来满怀信心的期许, 还有 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深情回忆. 这些, 也都是一位伟大战 略家光明磊落和从容淡定的内心世界的表达. 使人们 充分感受到, 邓小平是一位既有理性原则又有生动情 怀, 既有高远思绪又有具体牵挂的战略家. 这样的战略 家, 可亲可近, 富有感染力和影响力. 我们纪念邓小平, 纪念一切伟大人物, 除了缅怀他 们的历史功绩以外, 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他们的思想理论 和精神风范. 邓小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 者和党的事业的战略家, 其战略智慧就像一部常读常新 的大书, 不断学习领会, 可以提高我们在新形势下处理 复杂问题的能力水平, 提高在不断遇到的新的挑战和风 险面前,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续写得更加精 彩的能力水平. (作者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在邓小平同志诞辰 110 周年前 夕,中国政研会副会长、著名党建专 家、历史文化学者李洪峰所著《战略 家邓小平》一书近日由新华出版社出 版.该书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历 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以经典注经 典、解经典,力求准确鲜明地把握和 体现邓小平实践与理论的实质和精 髓. 《战略家邓小平》 甫一出版就引 起了史学界、理论界和广大读者的关 注.本报今日刊发该书书评两篇,以 飨读者. 【 编者按 】 邓小平的战略智慧是 一部常读常新的大书 ——评 《战略家邓小平》 《战略家邓小平》 , 李洪峰著,新华出版社 2014年7月版. . . 陈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