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漯河许慎墓 > 社会学研究
  • 社会学研究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PDF   更新时间:2010-10-02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2
    文档基本属性
    文档语言:English
    文档格式:pdf
    文档作者:*
    关键词:
    主题:
    备注:
    点击这里显示更多文档属性
    社会学研究
    中国古典意义的"大同小康社会" 中国古典意义的"大同小康社会"
    李宏飞
    提要:若干常规聚落以群相聚组成了史前的复合聚落,复合聚落内部随 后出现了社会阶层的复杂化, 最终形成了以陶寺中期城址为代表的各个社会 阶层和谐共处于同一个大型聚落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随着中国 早期广域王权国家的形成,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转变为了以二里头遗址和 殷墟遗址为代表的, 在聚落居住方式上具有明显社会阶层分化的 "天下为家" 的"小康社会" . 关键词:大同小康社会 聚落 社会复杂化 社会分层
    复原古代社会是考古学聚落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运用考古资料 进行剖析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大同小康社会" 究竟为何.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古典意义的"大同小康社会"与中 国近现代意义的"大同小康社会"并不完全一致,本文所做的是运 用考古资料复原中国古典意义的"大同小康社会" .
    一,史前的复合聚落与大同社会
    (一)史前复合聚落的出现 考古资料显示,至少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多个"聚落"组成"复 合聚落"的现象已经出现于中国的北方地区和中原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 所,2004)的二期乙类遗存是该遗址最主要的遗存,包括两处相邻的 同期围沟聚落,以及各自的墓地.两处聚落(图 1)处于同一坡面上, ( 彼此相邻而居,围沟之间最近处相距仅 7.75 米.聚落内部发现有灰 坑和成排的房址,其中 A 区聚落内发现房址 29 座,灰坑 8 座;B 区聚 落内发现房址 25 座,灰坑 1 座.本期的白音长汗遗址可视为由 2 个 同期围沟聚落组成的复合聚落.
    1
    社会学研究
    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2004:40:图四一
    图1
    白音长汗遗址二期乙类遗存
    河南中部的环嵩山地区是裴李岗文化遗址的主要分布区.以往的 抽样统计显示,面积低于 2 万平方米的遗址占总数的 68.6%,似可视 为裴李岗文化遗址规模的常数,大于 2 万平方米的遗址占总数的 31.4%,其中较大的在 5 万平方米上下(赵春青,2001:29) .河南新 郑市唐户遗址的发掘(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2008)打破了学界以往对于裴李岗文化遗址 规模的认识.唐户遗址总面积 140 余万平方米,其中裴李岗文化遗址 面积超过 30 万平方米,是中国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裴李岗文化遗 址.根据 2006 年的发掘,唐户裴李岗文化遗址内部的房址可分为 4 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中间被生土隔离,由此可将该遗址视为至少由 4 个"聚落"组成的复合聚落.
    2
    社会学研究
    城址是史前晚期聚落 发展的特殊阶段产物.中 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 城址是湖南澧县城头山大 溪文化城址(湖南省文物 考古研究所,2007) ,城址 内涵与周边同期普通聚落 无甚差别.进入屈家岭文 化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 城址大量涌现,甚至出现 了复合的城址聚落,以湖 北石首市"走马岭屯子 山蛇子岭"遗址(荆州 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安 县博物馆,石首市博物馆, 资料来源:荆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安县博物馆,石首 市博物馆,2005:408:图八 2005) 图 2)最为典型. ( 图 2 "走马岭屯子山蛇子岭"遗址 走马岭城址平面呈不规则 圆形,面积约 8 万平方米, 同期存在的屯子山城址与 其规模相当,形制相似, 内涵基本相同.两者相距 50 米,有生土"走廊"相 连.蛇子岭在走马岭城址 南侧约 150 米处,是一条 东西向略呈弧形的土岗, 中部和东部由人工堆筑而 成,西部靠近上津湖的部 分是自然形成的土岗.蛇 资料来源: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3:4:图三 子岭应是与上津湖共同构 图 3 孟庄龙山城址 成的外部防御体系.整体 来看, "走马岭 屯子山 蛇 子岭"遗址明显是由 2 个同期城址组成的复合聚落. 龙山晚期的河南地区也有类似现象.河南辉县市孟庄龙山晚期城 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3) 图 3)的遗存集中分布于城内的 (
    3
    社会学研究
    西南部和东北部.灰坑发现 278 座,集中分布于西南部的八区和东北 部的二十区,分别占到总数的 65%和 18%,多用于贮藏食物.房址 发现 9 座,其中 7 座分布于西南部的八区,1 座分布于东北部的二十 区,多为长方形,少数为圆形,多数为地面式建筑.水井发现 4 眼, 均分布于西南部的八区.瓮棺葬发现 4 座,分布于西南部的八区和十 三区,葬具为陶罐.墓葬发现 17 座,其中 15 座分布于西南部的八区 和十三区,2 座分布于东北部的十五区和二十区,葬式为仰身直肢, 普遍无随葬品.从遗迹分布状况看,城内存在西南部和东北部 2 个同 期"聚落" ,其中西南部的"聚落"较大,东北部的"聚落"稍小. 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可以对史前复合聚落的出现原因进 行解释. 《吕氏春秋恃君览》中的一段阐述颇为精彩: 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卫,肌肤不足以扞寒暑,筋骨不 足以从利辟害,勇敢不足以却猛禁悍,然且犹裁万物,制禽兽, 服狡虫,寒暑燥湿弗能害,不唯先有其备,而以群聚邪.群之可 聚也,相与利之也. (许维遹 ,1985) 人类是"万物之灵" ,之所以能够有当今发达的人类社会,着实 因为人类拥有生存和发展的智慧. "群聚" (以群相聚)便是人类生存 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人的以群相聚可以互利,以聚落为单位的人 群以群相聚同样如此.有研究显示,聚落以群相聚的组织形式最早可 追溯至中国的旧石器时代,普遍流行于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裴安 平,2007) . 聚落的以群相聚有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 层面,复合聚落拥有更多的人口,有助于进行更大规模的生产活动, 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人与人的关系层 面,复合聚落拥有更多的人口,在聚落之间的冲突中能够处于优势地 位,这可能导致了聚落之间不平等关系的出现. (二)复合聚落的复杂化 关于史前复合聚落的复杂化, 以甘肃秦安县大地湾遗址 (郎树德, 2003)的情况最为典型. 大地湾二期Ⅰ段(距今约 6500-5900 年)时,圆形环濠聚落的主 体位于清水河畔的二级阶地上,该段遗存均发现于壕沟之内,聚落面

    下一页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PDF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漯河天气预报  神墓  吕雉墓被盗  火影之荒墓  仙墓中走出的强者  神墓续集  校墓处  木乃伊3之龙帝之墓  神墓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