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先秦时代的社会概况 > 第一节普通美学基础
  • 第一节普通美学基础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08-05-04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综上所述,无论是审美客体,还是 主体,都源于人的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
    二、美的本质与特征
    对美的本质与特性的理解,直接制约着人们的审美活动。因此,弄清美的本质与特性,不仅关系到美学理论的发展,关系到美的 与创造,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与人生的进一步美化。
    (一)美的本质
    德国美学家歌德曾说:美和自然一样丰富多彩。从风景名胜到 打扮,从鸟语花香到乐于助人,生活中处处可见美的踪影。在各种美的事物背后,有没有一种决定其美与不美的内在特质?美的本质,即“美是什么”的问题,是千百年来无数学者探究的课题,是美学理论研究中最根本的问题,也是 其它美学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但是探讨美的本质却有着许多的困难,首先从美的客体上看,美的现象的多样性掩盖了其本质的共同性。美的现象是无限丰富、无限复杂、无限多样的;日月星辰、高山流水、花草树木、走兽飞禽、诗文戏曲、琴棋书画,乃至人的行为、表情、语言、动作……美无处不在,而其形态、用途和发展规律又千差万别,要概括出所有美的事物的共同本质,就十分困难了。其次,从审美主体上看,对美的主观感受的差异性,掩盖着美的本质的共同性。对于科学认识来说,主观条件不起什么作用,它所反映的是自然物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固有属性。美感认识则不同,它在反映外界的过程中,主观条件起了很大的作用。不同时 民族、社会形态、阶级、以及不同文化修养的人,由于各人的审美标准和 的不同,对客观的事物,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感受。这种差异使得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成为理论难题。
    1.历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美是什么?”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提出来了。关于美的本质有多种观点,这些观点对美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暴露了明显的弱点和缺陷。柏拉图认为具体事物的美,如美的姑娘、美的竖琴、美的汤罐、美的母马等,应与“美”本身区分开来。他在逐一否定了当时流行的一系列说法如“美在恰当”、“美是有用”、“美是有益”、“美是视觉的快感”等之后,感到要给“美”下一个定义实属不易,而不得不叹息:“美是难的。”古 美学观点主要有柏拉图和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休谟和康德等人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费尔巴哈、狄德罗、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旧唯物主义观点等。综合起来,可以分为客观美论、主观美论、主客观统一论。
    (1)客观美论:主张美是不依赖于人的客观现象。客观美论认为美在于事物本身,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美是事物的一种什么样的属性呢?有人认为是形式的“比例和谐”;有人认为是形体的感性特征:“小”、“光滑”、“色彩”、“鲜明”。我国美学界的代表人物蔡仪就认为“美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在这事物本身,不在于我们的意识作用。”客观论坚持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美在自然和社会本身,有其合理之处。但他们在解释客观对象何以成为美的问题上,却遇到了难题。因为“比例和谐”不都是美的,如苍蝇、蚊子并不能带给人美感。这种观点的致命弱点是离开了审美主体的社会实践来谈美,孤立地去考察 客体自身的某种审美属性,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偏见,很难科学地 美的本质问题。
    (2)主观美论:主张美不在物,在心、在精神。主观美论认为美是审美者将自己的爱憎加到审美客体上去的结果。在我国主张主观美论的人不多,代表人物吕荧认为:“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只要感受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在西方,却有很多美学家持这种观点。英国哲学家休谟明 说过:“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19世纪末意大利美学家克罗奇干脆主张:美是心灵的创造。这种理论重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重视人的感情、区委在 中的作用,这是客观美论的不足之处。“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一例。但主观美论的哲学基础是主观唯心的,它割裂主观与客观的内在联系,否认美的客观性,片面夸大主观意识的作用,用美感代替美,用 意识 美的事物及其属性。事实上我们不可能离开对象的性质来作出美丑的判断。
    (3)主客观统一论:主张美在主客观的关系。主客观统一论认为美既不在心,也不在物,而在心物之间,即主客观的统一。法国18世纪美学家狄德罗为美在主客观同一论提供了理论线索。他认为美产生于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德国美学家歌德与席勒都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客观与主观、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他们认为,判断一个事物美不美,不但取决于事物本身的属性,而且也包含着人们的主观评价与感受。美产生于主客观的相互作用。我国的 人物朱光潜先生曾举了一首苏东坡的小诗来说明,“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 何不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琴声的美既不在主观(人的手指),也不在客观(琴),而是人作用于琴的结果。这一学说为探讨美的本质,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角度。它对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及其关系的探讨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上一页下一页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  先秦时代  先秦时代的诗歌  先秦时期  先秦诸子  先秦七子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先秦文学  先秦散文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