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政管理的探索和实践 > 教学六认真理性化管理的实践与研究
  • 教学六认真理性化管理的实践与研究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13-03-02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苏州市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
    教学六认真理性化 的实践与研究
    结题材料之
    教师教学六认真专题论文选编

    教学六认真理性化 课题组
    太仓市实验中学教科室联合选编
    2013年3月
    从错误中寻找 '的方向
    ——指导学生自主订 业
    顾婉楠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业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教师指导后的练习和巩固,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形式之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对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和发展能力,都有着重要意义。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的改进具有调节功能,而且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刺激作用。因此,学生订正作业的这一环节,对强化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学改革是具有重要意义。但现在部分教师已走入一个误区,就是第二次批改的目的只专注于是把红叉叉变成红钩钩,却忽略了订 业的真正意义,只要学生把错的订正对就完事了。而学生对于订 业的态度也只是完成任务,把正确答案抄上去,也不考虑自己为什么会错。久而久之,订正作业就成为了一种形式,既浪费了时间,又对知识的吸收岂不到任何的作用。因此,指导学生学会订正作业,利用这一平台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终身受益。
    一、学生订 业现状分析
    学生对于作业的态度是爱恨交织,以恨为主。对于作业订 一环节的实施也不尽理想,除小部分学生每次拿到作业后能够及时的认真分析订 ,大部分的学生都只是把订 业当作是一种无法逃脱的任务来完成。这些学生在订正作业的过程也是只求量不求质,其订 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有些学生在订 ,不是先从自已原先做的过程中找错在哪里?为什么做错?而是直接把原题当作“新题”再重新做一遍。
    2.有些学生在订 只求快,不求对,拿到本子就匆匆订 匆匆上交,往往一遍两遍订 对,至少要到第三、第四遍才订 。
    3.有的学生看都不愿看一眼就塞进了抽屉,就让作业停止在原有的状况。
    4. 部分学生在订 断题及选择题时,只是根据老师的批改结果进行推理来订正,如原来判对的,观在就订 “错”;原来是判错的,现在就订正为“对”;原来选择“A”是错误的,现在就从其他没选的选项中再选一个。
    5.有的学生翻开作业一看发现自己错了很多,顺手拿来人家的作业本,再进行所谓的“订 ……,
    6.有的订正了仍然还是错。
    二、作业订 理想的原因分析
    1.教育现状客观原因
    现今作业由于在学习中过度加强了对于考察内容的强化,所以对于一些重点问题进行反复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但同进也伤害了学生的学习兴 学习的热情。特别对于成绩在中层以下的学生的伤害尤为重。因为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这部分学生花费的时间更多,更易针对学习形成不良的心情和学习态度。
    2.学生主观原因
    大部分学生由于年龄小,学习自觉性差,订 题的动机不明确,学生对作业订 作用认识不够,又急于想完成作业,因此对错误原因不加主动分析,采取一些非 的手段,马马虎虎蒙混过关;也有的学生认识到要订正作业,但能力不足,不知道错误如何订正;还有的学生在作业订 的反思不够,在订 只重视订 结果,而轻视订 过程。
    3.教师对于作业订正的关注度
    学生对于订正的态度也于老师本身对订 关注程度相关。如果老师对作业订 得紧、查得严,学生就订正得快,订 认真。反之,老师对作业订 注得少一些,部分学生也就订正得不认真或拖着不订 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学生作业错误多,只要多练习,就能熟能生巧,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对学生作业的订正不够关注,也不及时批改反馈。还有的教师虽然很重视学生的订正情况,但是只关注了学生订 业的完成度和 '性,却没有让学生探究错误的根源,使得订正作业只停留在形式上,而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
    三、指导学生自主订 业
    1.从主观上加强学生订正作业的意识
    学生订正作业是学习态度的体现,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有力保证。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订正作业。转变“订 业就是把错的题,改对就行。”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订 视作一项“作业”,并树立“订 作业,更重要”的思想。为了避免学生为了不订正而去抄作业等现象,一方面要让学生在心理上减轻压力,明白作业做错是非常 的。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明 正的作用,使学生在关注订正结果的同时,更多关注错误背后的原因。并能想方设法把不明白、不清楚、不仔细的地方弄懂和改进。
    2.合理设计自主性作业,分层设置订正要求
    作业布置是作业订 前提,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就要精心设计,按学生学习的不同程度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对于作业的难度和作业量要严格控制好,对于像我们班学习能力良莠不齐的状况,可在作业中选择一部分教困难的题作为选做题,不用要求每个同学都去做,让学生自由选择,有能力的可尝试一下。 优等生吃得精、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饱。在作业订正过程中,也可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订 求,对于成绩优秀的同学,可要求其对综合类题目认真订正,中等的学生除较难的综合题外其余都要订正,而对于后进生,可要求他们只订 中比较基础比较常见的题型。
    3.明 业订正的要求和方法
    (1)寻找错误根源。首先让学生划出做错的地方。这样的要求一般学生都能做到,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自己找到错误的问题所在,只有找到问题才会对问题有重要的认识。然后,让学生找出做错的直接原因。要做到这一点比较难。我曾经尝试过,让学生自己写写自己这道题目为什么做错了,结果全班32个学生只有5个学生在自己错误的题旁边写了错误的原因,其他学生仍然只是将错误答案改成了 '答案。对于这一点,我也进行了反思。也许这并不能全怪学生不按要求订 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从来没有让学生自己纠错过, 生怎么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呢。能力的培养是要在日常教学中进行长期训练才能完成的,良好的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因此,对于学生第一次进行自主纠错,教师应给予一定的指导,不能一下子就全放手让学生做,而要同学生一起分析,帮助他们 '的对待自己的错误。在长期反复的操练中,教师慢慢的从引导者转化成旁观者,最后将权利完全的还给学生。
    (2)整理错题集。让学生将每次作业中一些错误的题目整理在固定的本子上。但错题的整理要有选择性,并不需要将每一道题都整理上去,否则不但会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也会给后续的复习带来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教师可指导学生对于作业中在自己学习能力范围内但却没有完全掌 内容进行整理,也可将一些比较典型的问题进行整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应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可以定期检查学生的错题集,并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指导和筛选。
    (3) 小组合作、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传统的作业订 小组合作作业订正相比,在小组合作中,学习小组朝着一个共同目标前进,每个同学都尽量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使自己的学习小组完成任务快,能够获得最好的成果。因此,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互助小组,选一名组长进行组织和记录。在这个合作小组中,成员的选择也要进行慎重的考虑,各种层 学生都要有,组长则必须具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组长每天负 员作业订 况的检查,并将独立订正后存在的问题在组内提出探讨,会的同学给不会的同学进行讲解,然后进行第二次订正。在遇到较难的问题时可以由组长用书面的形式向教师提出,教师再在课堂上给予回复。在每一 交流探讨中,组长或组内指定成员将探讨的问题、已 的问题、未 的问题、遇到的困难、好的建议或学习方法等进行书面记录。教师可定期检查每一组的记录情况,并评选出做的较好的组,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激发学生订 业的热情。
    总之,作业是对一天、一段时间学习的检测结果,错题是这段时间学习的漏洞所在,看似不起眼的作业批改和订 实则体现了教师“以生为本”的理念。作为数学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讲,矫正一个错误比传授一个新知识更重要。在指导学生有效订正作业时,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眼光放在学生的长远发展和潜力挖掘上,千万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同时也要注意不论采取什么方式纠错,都应本着有善和蔼的原则,而不能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在挑错,从而产生反感和不合作心理。教学是一门艺术,让我们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徜徉于知识的殿堂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错误中寻找正确的方向,通往胜利的彼岸。
    作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三重门
    太仓市实验中学 谢英
    新课标作文教学的理念:一是作文联系生活、二是叙写真情实感、三是作文个性化。其中第二点叙写真情实感,新课标的具体解读是“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即做真人,说真话,抒真情。新课标中还多次提到“自己的”、“真情实感”之类的词语,如7-9年级的写作目标中说:“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在评价建议中更是将“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作为一条重要标准来评判一篇作文的优劣。
    现在初中生作文的现状是“假话成堆、空话连篇、套话不断”,教师在作文教学时也一向存在“重语言轻道德”的误区,作文教学注重写作技巧的训练,很少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使作文成为学生表现社会生活、叙写真情实感的工具,成为学生做“真人”的写照,笔者力求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创设情境审题:感道德”、“交流讨论选材:知道德”、“互评互改作文:悟道德”三重门,以期改变现状。
    一、创设情境审题:感道德
    审题是作文的关键,学生能否正确审题,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审题的过
    程,也就是引导学生分析作文题目的要求,弄清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这其中最核心的我想应是为什么写,也就是写作的目的是什么。这或许是阐明一个道理,或许是吸取一个教训,或许是赞扬一种品质,抑或许是给人一点启示。如果我们单看一个题目, 仅是一串字符,即使老师会不厌其烦的进行指导,并告知学生应抓住题目中的哪几个重点字词进行分析,但是,这有时也只是沦为枯燥的说教。学生们的思想到底游离在何处?无从而知。
    笔者觉得在审题时可以适当的创设一些情景,即教师运用描绘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状态或景象表现出来,激发学习兴 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具体情景的感染下,获得情感的体验,从而产生共 在无形中感知道德。例如:我在上《捕捉细节、感情亲情》作文课时,我先配乐(播放韩红的《天亮了》)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是一则游客遇难,父母牺牲自己用双手托起小男孩,让他幸存下来的新闻简讯,然后,我告知学生刚才的背景歌曲就是根据这则新闻事件而创作的。它的创作者及演唱者是歌手韩红,并且她收养了这个小男孩。这时,我看到学生们脸上的神情是复杂的,刚开始上课时 嬉皮笑脸早已不见了踪影,他们的眼神是专注的,其中的情思仿佛已开始泛滥。接着,我在屏幕上投影出这首歌的第一段歌词,请一位学生深情朗读,其他同学思考:你认为写得最生动的有哪几句?说说理由。同学们纷纷说到这三句“他用他的双肩托起我重生的起点”、“黑暗中泪水沾满了双眼”和“我想要紧紧抓住他的手”,他们的观点大致是这三句特别感人,因为都抓住了细节描写,于细微之处见真情。就这样,在我没做过多引导的情况下,学生自己感悟到了这份伟大而特殊的亲情,感悟到了细节描写的重要性及表现力。而且,他们在这样的情景导入下,一下子就被这动人的氛围深深地感染,进而感动。不难发现,有些感性的学生,眼中已溢出了晶莹的泪花。后来,我让学生写一则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时,他们就能较好的把握住方向,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这里没有枯燥的说教,然而学生已经在审题时感知到了道德,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了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作文技巧,他们的作文立意。
    二、交流讨论选材:知道德
    作文选材的重要性就如一句俗话说的那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顿美味佳肴,必须用到肉、菜及佐料等各种材料来烹饪;一件锦 服,必须用到不同的针、线、丝、棉等材料来制作;一座亭台楼阁,必须用砖、瓦、木头及水泥等材料来建造。同样,写一篇作文,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事例等材料来充实。精当的选材能使文章寓意深刻,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相反,不好的选材就会使文章过于肤浅,读后令人索然无味,甚至因为选材的不当,最终导致主题思想上的问题,使辛苦的撰写以“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局收场。可是,我们该如何选材呢?不难发现,当今中学生的作文,题材老套是一个永恒性的问题。如:初一上学期的期中考试作文《于细微处见真情》,不必说整个太仓市,也不必说咱们实验中学,单单是我任教的两个班级,写妈妈给自己撑伞时向自己这边倾斜、写晚上睡觉时妈妈给自己盖被子这两个题材的人数,加起来就得有近十个了。阅读着这些相似题材的文章,甚少能让人感受到其中的真情,更多的是假话、套话!学生们选择这样的题材,他们真感受到了细微处的真情了么?恐怕并没有吧!
    根据选材的现状,笔者发现学生们缺乏作文的兴 这也导致了他们不肯动脑筋,随便凑字数的结果。为此,我在作文教学时,开展了让学生们先考虑自己针对题目要选择的写作素材,然后,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讨论交流,进而全班交流、解疑。如:一次作文课,题目是《回味》。我让学生们交流谈论选材问题,我发现一位学生的选材方向是写一位小学时的同学,他是一个脾气暴躁,扰乱课堂纪律,且和同学常发生打架事件的人。我把这个题材和全班学生说了,问问他们的看法。这时,不难发现,有一小部分人不置可否,其他大部分的同学还是能认识到这个题材的问题的。我请一个同学说说不可写的理由,她说到“回味是要通过对一件事或者一个人的回忆,最终能给自己一点有意义的启示和收获。他想写得这个同学身上暴露出的都是缺点,是不符合中学生行为的,如果只是觉得好玩好笑而去写, 没有意义的,即使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例或人,我们也要有所选择。”她一说玩,马上举手的人就多了,他们的发言也大致差不多,意思就是我们写得应该是有意义,有价值,对我们的思想提升有帮助的,能给予我们良好情感体验的人或事,而不是宣传恶 品质。
    学生们通过交流讨论质疑,在教师的帮助下辨析选材内容,知道了什么样的材料是最合适的、最吸引人的。这其中真实、合适是最重要的。在这样的选材过程中,学生的心灵也无疑中受到了一场洗礼,让他们在写作材料的选择中知道了什么是道德。
    三、互评互改作文:悟道德
    传统的作文教学就是学生写作文,然后老师批改作文。老师在花去了大量的时间精心批改之后,换来的成效又是怎样的呢?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只是看个分数就了事了,还有的只是瞟一下评语,如有深究的也只是凤毛麟角。真可以用八个字来总结:苦不堪言,收效甚微。毋庸讳言,学生从评语这块受到的思想启悟真得可怜的少! 到底怎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呢?笔者认为,可以让学生们在互评互改作文的教学模式中进一步提高写作技巧、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我们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一篇文章无论写得好还是坏,它总要反映作者对某件事、某个人的看法及其自身的情感价值。所以让学生评改作文,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同学的认识能力、道德品质的评论过程。
    为此,笔者在作文教学评改这块也做了一些尝试,如:有一次我让学生写了一篇半命题作文《她/他的______,让我永远铭记》,在之后的作文课上我将写好的作文本随机发给每一位同学,然后让他们根据我提示的批改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先自行批改,再小组内交流,然后再由小组内推举出佳作或有异议的作文在全班交流。小乾同学的作文《他的质朴,让我永远铭记》中写到一次一位陌生青年偶然向他借车,然后及时归还,并悄悄地将自己车上原先已经有些坏掉的脚踏板修好的事情。在同学们的一致推荐下,我让他朗读了全文,听完之后,大家纷纷举手发言,认识到这位陌生青年的质朴善良,我们也应向他一样讲 、乐助人。小鹏同学的作文《她的美丽,我永远铭记》,他所在小组的同学提出异议,因为小鹏同学写到的这位主角——她,平时只要不上学的时间就喜欢化妆,涂指甲油,抹香水并且弄各种发型,而且,小鹏在文中还对她大加赞美,他们认为此文立意有问题,得重写。我看过文章后,发现他的文笔十分的优美,但是在立意上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再看看小鹏一脸的茫然,显然他没有意识到自身道德问题上的判断有失偏颇,很不符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我大胆的决定让他在全班面前朗读一下全文。当他朗读完全文后,学生们不禁争相发言“老师,中学生是不可以化妆、涂抹指甲油和香水的,这不是美丽!”、“文中的女生小蔡的行为举止不符合一个学生的要求,咱们的同学小鹏不应该引以为羡慕和喜欢,甚至还大加赞赏,这是很不对的!文章的主题思想不健康向上!”、“我们写作文的目的是要有所悟,在思想道德方面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提升。”“他的文笔 很优美,可是立意有问题,让我们明白了立意有问题的话,文笔再好也是没有用的。我们写文章一定要注意在主题思想方面追求和体现积极向上的一面。”
    就这样,在作文的互评互改中,学生们于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受到了良好道德品质的感染,进一步体悟到了道德的内涵,德育效果无形中得到了加强。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润物细无 的,我们应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审题选材的探讨、优秀作品的展示、异议作文的质疑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全员参与,在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端正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以期在这“三重门”中获得德育渗透的良好效果。
    教学“六认真”理性化 的实践与探索
    太仓市实验中学 高 明
    教学 是学 理的一项中心工作,其实施效果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而“六认真”工作是教师教学的常规工作,是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以,多年来这项工作也一直受到教育行政部门、业务指导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反复强调。
    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抓好教学“六认真”管理呢?对此,上级主管部门的 一些指导性意见,但都是纲领性的;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六认真”管理要求,我们学校也不例外。但我们发现随着这几年对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教学形势的迅猛发展,如校情、师情和生情的显著改变以及伴随而来的教学方式的巨大变革,原有的“六认真”管理方式已经有些滞后,对此我们进行了一些重新思考和实践探索,我们将科学化管理与人性化 有效结合,与时俱进,实施理性化 。
    一、从重形式到重本质
    以备课为例,以往的“六认真”要求和检查的重点是“有没有、做没做”,这主要针对以往教育整体形势还有些落后的情况下出现的问题,如有的教师有时会有不备课等明显违反教学常规的情况出现。但近几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猛,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像我校教师的学历全部为本科及以上,中学高级职称的比例超过百分之四十,因而对于备课不只是检查表面的“有没有”,更关注其本质,如备课的质量、是否体现新课改理念等。
    另外我校已经开始尝试实施生本教育,使用导学案,这也给我们的“六认真”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不要求教师再单独写一份传统的教案,但导学案又不同于教师的备课教案,它只是教师备课教案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教师不能单纯地把导学案当成备课,而应对导学案进行个性化修改,融进自己的创意,将教案和学案合二为一。教师可在导学案上进行创意备课,备课的形式可灵活机动,导学案要有教师注释说明和补充填写的内容,具有实用性、实效性。如导学案不符合自己的教学设想,就可在后面附页,完善自己的教案和学案。为此,我校在原来的备课要求基础上新增加了关于使用“导学案”备课的基本要求:“提前备课,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这样可以逐渐引导教师将宝贵的时间运用于钻研教材、了 生、精心设 关键之处,并不断探索、反思,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专业得到长足发展。
    二、从重教师到重学生
    传统的“六认真”管理着重于教师的行为,但从终结目标上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我们的“六认真”管理也应该协同新课程的理念将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移到学生。
    以往很多教师为了实施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往往会不厌其烦地进行叙述与讲 以期望能够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如此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余而学生的主体作用明显不足,长此以往,必将抑制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也就削弱了教学的本质功能及其效果。美国一个教育学者通过大量实验得出一个结论:当人们学习时,他能大约记住阅读的10%、听到的20%、看见的30%、说的70%、做的90%。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必要地讲解传授外,必须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思考、练习,这也是生本教育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目前我校对实施“导学案”教学的课堂评价标准是:1、看学生的参与面是否广,参与人次是否多;2、看学生各环节占用的时间多少;3、看学生的学习气氛是否浓厚;4、看老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是否得当;5、看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钱梦龙先生说过:“学生的学习过程虽然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但无论这个过程如何特殊,学生始终是认识的主体,他们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和感知,在他们的头脑里进行,旁人是无法 也不必代劳的”。上课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授与记忆的过程,也不应该是教师展示自己才华的过程,而应该是“体现自主、创设合作、引导探究、注重过程”的教学,这才符合新课改精神,才是一种有效的教学。
    三、从单一的裁定到全面的反馈
    对于“六认真”检查,以往主要由学校行政负 行政是绝对的权威,居高临下地扮演着评判官的角色,这种行政单一的裁定往往比较简单易操作,但同时也存在着相对主观片面的不足。我们认为结合同事、学生和家长的反馈可使得这一工作更为全面客观,也更有利于教学 。
    对于一个教师,比行政更了解的是他的学生和同事。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会请学生和家长做调查问卷和召开座谈会进行反馈,几年来的实践表明这一工作对于教学 极为有效。它既可以弥补学校 “六认真”常规检查的不足和盲点,使得学校对教师教学情况的了解更为全面真实;又可以让教师更为清晰信服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予以改进。有的教师对于行政的“六认真”反馈往往不太认可,有的嘴上不说,心里不服气,认为是学校对他有偏见,故意找茬,有情绪, 改进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相反,当我们将他任教的几个班学生的较为一致的看法汇总反馈给他时,教师更容易信服,也就便于改进。
    另外,我们将随机检查与定时检查相结合。随机检查的好处,一是可以随时发现教师在“六认真”方面的问题,便于及时进行纠偏和指导。二是有利于教师形成“六认真”的职业习惯,习惯就是素质。三是更有利于“因人施检”,区别对待,彰显“随机”的灵活性。只有把随机检查和定时检查有机地结合起来,方能更好地发挥教学常规检查的 效益。
    四、从重检查到重引领
    以往对学校教师的“六认真” 检查,往往停留在简单的“查”上,忽视了“查”后的指导,这样就达不到改进教师教学的目的,从而让教师失去了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机会,也就削弱了管理的效益。这样的“六认真”工作检查,如同老鹰对小鸡、猫对老鼠,使得被检查者与检查者之间往往越来越走向对立,在这种情绪感染下开展工作,教师不会心存感激,有的只是抱怨与借口;不会从中得到发展,有的只是形式与应付。 所以在学校的“六认真”工作中,学校行政和教师应从对立走向对话,从检查走向帮助、指导和引领。指导的方式是灵活的,可以当面指导,可以书面指导,也可以集体指导。如检查到某教师的备课质量有明显问题, 除了按照学校的制度给出一个认定等级以外,更重要的是根据该老师的个性特点和从教经历, 相对合适的方式进行反馈指导。如果该老师的问题带有共性, 就需要及时地进行分析探讨,予以集体指导。同时还可组织教研组交流优秀教案,在探讨中,理念与思想在相互碰撞,教法与创意在相互生成,实践与探索在相互启发。以此促使教师们在“六认真”工作交流中不断默化,知道“该做什么”,了解“如何借鉴”,思考“何以改进”,从而有效提升反思重构能力。检查与引领相结合,既有 的作用,又能让被检查者明确改进和努力的方向,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我们同时认为,一项制度只有得到教师的充分认同,才会得到教师的大力支持,才会发挥其应有作用。所以我们每一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进,也同时是教师学习并参与学校教学制度构建的过程。上学期,学校教务处对《太仓市实验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行再修改和完善,先由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对讨论稿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与意见,再由各组长汇集本组讨论结果,分两次集中开展讨论,对于课堂评价标准中的学生主体意识、目标意识和效率意识予以重点探讨,并基本达成共识,最后形成了适合于我 前校情的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如上所述,我们在学校教学“六认真” 理性化 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面对新时期的学校教学,如何采取更趋合理有效的 措施,以求得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位一体健康全面的发展,是我们学校教学 部门需要不断深人研究的永恒课题。
    学会倾听 走进孩子的心灵
    ——架起师生间沟通的桥梁
    太仓市实验中学 赵亚萍 215400
    (获2012年江苏省教育德育论文比赛二等奖 江苏省教育学会)
    摘要: 魏书生先生曾说: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中去,就会发现 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 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必定是学生心灵的引导者、呵护者,如何让学生以 '的心态面对学习、直面人生是目前亟待 的迫切问题。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尝试学会倾听,试着走进孩子的心灵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关键字:学生 教师 倾听 信任
    【案例描述】
    又开始忙碌的期末工作了。我跟往常一样,静静地坐在办公室里,斟酌起班上孩子们的评语来,当林某某的名字出现在眼前时,我停下了笔。
    刚接手初一(7)班,我就注意到了她。她是个非常特别的孩子,平时很少说话,又是寄宿生,经常看到她一个人进出宿舍。第一次跟她面对面的交流,我尝试走近她,想知道她的沉默是因为什么。而令我吃惊的是,从她 屑一顾的眼神中,我得到了答案,“他们交流的话题太幼稚了!感觉跟我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我不可能与他们有共同语言……”谈话中,我发现班上的其他同学也说她是个很有个性的人,能和她说得上话的人几乎没有。“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于是,我便努力的寻找着了解她、走近她的机会。陆续的,我从课任老师处得到了关于她的一些信息:有老师说,这孩子课上的反应有时会很强烈,会举手发言,但想法独特,而且滔滔不绝……;有老师说,她不吭 好像自顾自做着什么;而我发现,在下课的时间里,她所做的更多的是:埋头于自己的本子上,用钢笔专注地写着属于她的世界……一段时间的观察后,我初步给她下了一个结论:这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孩子!
    而之后发生在政治课上的一件事则让我大为震惊。快放学的时候,朱老师急冲冲的来到我办公室,递给我一张纸条。
    “老练的钢笔字字迹!”
    我一下辨认出了林同学的字迹,上面写着这样一段文字:“生活中有那么多的烦恼,我感到绝望,甚至想到了自杀,谁能帮帮我?”
    触目惊心的话语!
    朱老师随即告诉了我事情的经过。原来,政治课上,老师设计了一个活动环节。每个同学以不记名的方式,在小纸条上写下自己的一个烦恼或困惑,然后放入老师事先准备好的纸盒中,由班内的同学任意抽签后帮助解答。一课下来,活动搞得有 色,学生意犹未尽。由于时间关系,课上没有将所有学生的纸条抽完,朱老师便在办公室查阅纸盒中剩下的纸条,这才发现了这张纸。
    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对于这样一个把自己严严实实包 来的孩子,怎样才能让她摆脱顾虑,敞开心扉呢?我试图寻找各种机会走近她。早自习前,“晚上有没有睡好?晚自习上的作业时间够吗?”中饭后,大家在各自闲聊着,我会走到她的位置前,“今天上午的作业多吗?下午要上的课程中,你对哪门课兴致更浓些?”自习课上,“有没有不懂的地方,有的话及时问问同学或老师,让他们来帮助你!”周末放学前,“今天谁来接你?路上小心点!”渐渐的,孩子看我的眼神在发生变化,我慢慢地等待着收获。
    终于,一天中午,林同学来到我办公室,带着试探的口吻:“赵老师,我能跟你说会儿话吗?”我连忙停下手中 着的事情,搬过一张靠背椅,让她在贴近我的位置边坐下,这是我跟她的第一次正式的交流。这次,我的话很少,因为我知道,她现在需要的是一位真诚的倾听者。
    从这次倾听中,我知道了关于她的很多事情。知道了小时候的她,几乎所有的休息时间都是一个人默默度过的,妈妈的工作是三班倒,爸爸在镇上开了粮油店,每天都是忙忙碌碌……她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整天地泡在镇上的图书馆里,反反复复地翻阅 书籍,一遍又一遍,直到天黑……父母亲只在意她的学习成绩,从不关心她生活的点点滴滴,给予她的只有升学的压力……渐渐的,她固执地认为:爸爸妈妈根本不会关注自己的存在。她的性格越来越孤僻,逐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为人,在学校里也越来越没有能与她交流的朋友。再后来,她自己认为能于她沟通的就只有她自己了。
    这次谈话,我始终以诚恳的态度仔细地、默默地聆听着,我想让她知道:“老师是理 的,你也完全可以信任我,我愿意分担你的一切苦闷!”
    从那以后,我们间的谈话慢慢增多了,校园的走廊内,宿舍内,操场上……交流的时间不再 漫长,有时哪怕就是课间的几分钟。我 ,因为对于一位老师来说,还有什么比获得孩子的信任更幸福呢!
    想到这里,林同学的评语,我欣然地写下了:你的思想很有新意,很有个性,是个敢想敢做的女孩儿,这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老师鼓励你这种“创造”,课堂上也能听到你个性的发言。新的学年,老师想送你一句话:再快乐的心都有烦恼,千万不要在意,野草遮不住太阳的光芒,困难挡不住勇敢者的脚步!
    【案例分析】
    每个人都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样,每位学生的内心深处也有个广阔的世界,这个心灵世界中既有日月星辰,也有江河山川;既有风霜雨雪,又有花鸟草虫,有真善美,有假丑恶,有懒散拖拉,有勤奋惜时。然而这个世界也是复杂的,他们有理想和追求,也有迷茫和困惑,甚至是灾难似的心理危机。处于知识经济时 学生所 心理问题必将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当我们的孩子有了委屈,或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他们迫切需要别人的理解,想向人倾吐衷肠,以求得到情感上的平衡和安慰。但更多时候,我们只关注于对学生的“言语教育”, 往往有意无意地拒绝倾听或忽略了学生的叙说,无意中让自己变成了一位“失聪”的老师。我们在要求学生认真倾听老师的同时,是否换位思考过:我们又有多少时间,多么认真地去倾听学生内心的 呢?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上天赐人以两耳目,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人们在生活与工作的过程中,相互间的交流沟通需要倾听;而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则更需要倾听。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常常告诫自己:不要让学生总是抬头仰视我,要学会俯下身子和学生交流。以一颗平常心靠近我的学生,用最真实的面貌对待他们,和他们一起去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一起面对成功和失败。
    从林同学的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也想了很多。要想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必须做一名有心人,细心观察学生,尽量多的了解学生,包括他的父母、生活、兴 爱好以及家庭等方面的情况,抓准学生思想脉搏,然后有的放矢地采用教育手段,并且不断变化教育方式,才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教师既要做到传业授道 ,更要做到的是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只有让学生觉得可亲可近,学生才会向老师讲心里话,真正 “亲其师,信其道。”《学记》中说:“知其心,然后能求其失也。”作为教师,应该学会倾听学生。只有通过倾听,我们才能更多地了解学生,准确把握他们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对老师产生强烈的信任感,从而大胆地说出自己对学习、对生活的感受和困惑。
    实践证明: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老师一定会给孩子留足表达的时间,一定会带着朋友般的热忱与亲切来静静地聆听对方的倾诉;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老师也一定善于触摸到孩子情绪的温度,一定善于听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一定能发现谬误中蕴涵的新奇,琐碎中寄予的真切,荒诞中包裹的合理。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打开学生心灵窗户的钥匙是真诚地倾听。老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灵魂,需要学会倾听不同灵魂的 ,不仅做一个忠实的听众,更要做一个仁者,拥有宽广豁达的胸襟,撒播关爱的种子;做一个诗人,倾听花开花落、潮来潮去的声音……”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学会倾听应该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职业自觉。
    语文教学中的“中医”与“西医”
    太仓市实验中学 陆一
    在江苏省首届“苏派名师”精品课活动中,有幸一睹苏派名师的风采,著名特级教师蔡明和刘金玉给我们呈现了两种课堂。刘金玉,洋思中学副校长,作为洋思教学模式创建的核心成员,以自己鲜活的课堂教学展示了什么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蔡明,张家港市教研室副主任、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他的课诠释了他对语文味、生态味语文课堂的执着追求和独到诠释。
    他们的课堂有相通之处, 是学生真 为了课堂活动的主角。在课堂开始时,刘老师问学生,你们认为的上课应该怎样?学生回答,好好听老师讲课。刘老师马上予以否定,上课应该是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自主思考,相互学习,老师基本不讲。在课堂中对于句子翻译,学生会的,刘老师的 一带而过,将有限的时间留给解决共性的问题。而蔡老师的课堂上民主气氛浓厚,对于老师的答案可以认同,也可以反对,不同意的可以不记笔记。对于名言名句的理 蔡老师说得最多的是用自己熟悉的语言把你的理 达出来。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活动的量非常大,学生“自言自语”、自主讨论、自我表达的时间非常充分。
    两相比较,他们的课又各有倚重。
    刘老师的课上所有环节效果惊人。检查预习环节刘老师问学生课前预习得怎么样,会不会翻译?学生都回答,会了。但刘老师又问,你们将课外记录的翻译合起来,能不能翻译?学生哑然。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是预习只是将参考资料上的东西搬到了预习练习纸上,学生并没有真正思考学习,没有达到洋思模式中关于“先学”目的是暴露问题的初衷。在课堂讨论环节中,没有一处是学生自由讨论的,都是学生先思考后对于不能 的地方进行小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逼着学生集中精力学习。这一点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在一些关键的教学环节和知识点,例如准确朗读、字词句的翻译、自学指导的问题,刘老师反复问学生会不会,并要求学生会的举手,不会的站起来。而对于不会的同学,追问障碍所在;对于已经会的学生就要求上讲台展示。有的同学上台展示,却是显露了错误的思维。开始一个学生起来读得结结巴巴,刘老师就一次又一次让其他学生朗读演示,让他跟着读,最后,虽然效果仍不尽人意,但相比之前已改观了许多。而以后的多次提问中,他不懂的也老老实实站起来,不敢在下面滥竽充数。同时,一些问题在课堂上就无处遁形。纵观刘老师的课堂,真实、紧张、有序,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地学习,老师在课堂上,正如他自己说的 ,只是做了一个毛泽东、张艺谋和袁伟民,掌控着课堂的方向,引导着学生暴露问题之后,自己学习,自己训练,当堂反馈。
    而蔡老师的课堂,没有花哨的环节,没有作秀的表演,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他课堂一以贯之的主线。在他的课堂上,将语文课的重点落实在文章的字词句篇的每一个细节,向学生强调议论文学习要抓住每个词语,理解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议论性句子与中心论点的指向关系,突出理解的深刻性。在他的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训练无处不在,互为犄角,互为支撑。他要求学生对于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组织语言来回答,进而要求用精炼概括的话表达,学生的精彩答案不一而足“多难成才,玩物丧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宝剑锋从 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存”……这样学生将自己的理性认识与自身的文化积淀打通了。
    两堂课下来,我的脑海中跳出来的是两个词:中医与西医。
    蔡老师的课,讲究品味,讲究涵养,就像中医。中医的特点是固本培元,通过增强自身的体质,来达到治病目的,甚至是治未病;而且中医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同时, 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蔡老师的课堂教学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作为终极目标,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寸积铢累;他将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综合训练贯穿始终,并不急功近利地解决一时一地的问题;他对学生的理解答案不求唯一,不求全,注重求同存异,鼓励学生的个性。日久天长之后,带来的必然是学生脱胎换骨的变化,带来的必然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突飞猛进,这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他的教学观点和教学实践和中医的“整体观念,辩证论治”何其相似。
    刘老师的课,讲究训练,讲究反馈,就如西医。西医与中医的最本质的区别在于西医是通过各种检验手段诊断疾病并根据疾病的症状进行治疗,强调的是与病邪的对抗。刘老师的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课上显示出问题所在,然后对症下药,通过训练将之消灭于无形,疗效立竿见影。而且在他的课堂上,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成为了自觉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惟恐成为课堂“示众”的素材,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紧迫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长此以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不断地修 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将得以不断提高。
    蔡老师和刘老师的课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学语文教学进行了课堂的革新,他们的最终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但对他们的课我也有着自己深深的困惑:蔡老师的课需要时日的积累,而刘老师的洋思模式又如何突出教师的个性?如果教师教学个性不能保障,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现今的教育形势下,对于学生来说,到底需要的是中医式的语文教学还是西医式的语文教学?

    重知识构建过程 悟创造思维培养
    ——上“变阻器”一课的思考
    太仓市实验中学 刘水清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要做到在各个方面的创新,关键还是人的思维能力的创新,没有人的思维能力的创新提高,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只能是空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课程体系中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下面就结合我上“变阻器”一课的教学过程,谈谈如何渗透创新思维培养的一点做法和体会。
    1.兴 —创造思维的前提
    兴趣是思维活动的触发剂,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发生兴 ,思维就会活跃起来,但是,如果单纯由“实验”的表面的“魅力”所引起的,只能是直接的兴趣,如果没有更深层次内涵的吸引,维持不了多久,要想保持学生持久的兴 保持兴趣的活跃性,保持兴趣的生命力、创造力,就要善于应用种种诱因,首先从生产和生活实际引出实验课题,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明 验的目的、实验的意义,再不断提出有趣而又有思考性的问题。
    师:“现在人们出行方式很多是骑电动车的,我们学生中有没有骑过电动车的?”
    生:“我骑车上学的。”学生举手抢着回答。
    师:“那么要使车骑得快点你是怎么做的呢?”
    生:“用手旋转一下把手”
    师:“很好, 有没有想过,用手旋转一下把手为什么会使车的速度变快的呢?”学生不能回答。“在坐的同学们有谁知道吗?”没学生回答。“那么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通过以上简短的提问,一下子将学生带入了积极的思维状态,急切地想弄清此类问题。在此基础上,我因势利导用利用PPT展示生活中相似的问题:可调亮暗的舞台灯光、收音机上的音量调节按钮以及电网扇的调速开关等等,进一步扩大学生视野,产生“物理有用”的学习积极性,而引入正题。
    2.实用——创造思维的动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性思维是指认识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以头脑中已有的信息为材料,通过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等,以渐进性或突发性形式对头脑中的现有知识和信息进行新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观点、新设想的过程。
    师:出示一个调光台灯并演示调节光的亮度,提出问题:选用桌上的器材请大家设计一个能使小灯泡亮度发生改变的电路,看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任务。提供的器材有:干电池二节,小灯泡,导线,开关,铅笔芯,铁丝,镍铬合金丝等。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竞赛,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兴 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就能积极地思维,执着地去探索,从而使学生能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者。
    当各小组完成任务后,就请小组到前面演示给全班同学看是如何实现改变灯泡的亮度的。我首先请用铅笔芯来改变灯泡亮度的小组展示。
    师:“为什么想到用鳄鱼夹在铅笔芯上移动的?”
    生:“可以改变接入电路中铅笔芯的长度,改变了电阻,从而改变了电路中的电流。”
    师:“太聪明了,你们这组同学很会动脑筋了,大家向他们表示鼓励。”在全班同学的鼓掌 , 同学喜形于色,回到座位上。顺便表扬一下相同方法的小组。“刚才的小组设计出了一个能改变电路中电阻的元件,我们就称它是变阻器。”并板书。“有没有不同方法的小组?”在很轻松的气氛中,不同的小组依次展示了他们分别利用镍铬合金丝、铁丝来使小灯泡亮度变化的过程,并发现都用一个办法即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短来实现的,从而很自然地板书出变阻器的原理。
    实践中发现,在宽松、愉悦、不断获得鼓励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更加活跃,这时更能制造一种教学上的良性循环。
    3.评价——创造思维的提升
    叶圣陶指出:“尝谓教而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使学生具备自我评价的能力,即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检测,作出 '的评价,促进自己的学习。
    师:“刚才大家通过动脑都设计出了能使灯泡亮度发生的装置,但为了能有较好的效果,你们在选择材料时会选哪种较好?并说说为什么?小组讨论”
    在经过充分讨论发言后,从中概括出以后以点,用铅笔芯和镍铬合金的效果较好,但铅笔芯容易折断,最终一致推选镍铬合金丝。在接下来的环节中,通过不断设问,引导学生自我评判所设计的产品,最终在头脑中形成变阻器的雏形。
    师:“镍铬合金丝较长,使用不方便,怎么 ?”
    生:“将它绕成线圈一样”
    师:“将合金线绕成线圈后,相邻的合金线会相碰而短路,怎么办?”
    生:“可以在合金线外加绝缘层,如涂上绝缘漆”
    师:“涂上绝缘漆后,鳄鱼夹就不能接通合金线,怎么办?”
    生:“将鳄鱼夹和线圈接触的地方将绝缘漆刮去”
    4.阅读——创造思维的补充
    启发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增强形成阅读习惯的心理动力。阅读的自觉性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养成习惯的先决条件,只有让学生产生了读的欲望,才可能自愿去读。教师要适时诱导,让他们把阅读说明性文字视为获取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让他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提升阅读能力。
    师:“刚才通用你们对所设计产品一步一步地改进,基本能实现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元件即变阻器。接下来老师发给你们一个仪器,结合书本的介绍,看看跟我们所设计的产品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主要的构造是怎样的,怎么来使用它?”
    学生翘首以待,急切地想看看发下来的仪器,通过对变阻器说明书的阅读,很好地了解了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和原理。
    5.猜想与验证——创造思维的途径
    《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是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 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而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科学思维的一种形式,“猜想与假设”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面对科学事实,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现象、结果及其产生的原因通过验证,则又能激励自己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猜想与假设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师:“滑动变阻器上一共有四个接线柱,在接入电路时只使用二个接线柱,讨论一共有几种接法?可以在导学单上画出来。”
    师:“请一小组把你们的接线方法画在黑板上。(我预先在六张纸上打印好六个滑动变阻器,用磁针压在黑板上)
    师:“在以上几种接法中是不是都能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能改变的有几种?具体怎么改变的?请哪个小组来说明?”
    学生都很愿意说出他们讨论的结果,能变化的只有四种,二种不能变化的一种相当于导线,另一种相当于定值电阻,然后用实验来验证他们的想法。最后归纳出 '的接法是“一上一下”。
    在实验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几个问题:1,滑动变阻器上标注的如“20Ω 2A”表示什么含义?2,滑动变阻器是用什么方式接入电路的?3,在开关闭合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放在什么位置能使电路较安全?
    对滑动变阻器的教学内容基本完成,由学生自己小结后,作适当的巩固训练,提出新问题:“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收音机上音量调节按钮、台灯的调光旋钮、电扇的调速开关都是旋转调节,跟刚才用到的滑动变阻器不一样怎么回事呢?”
    老师出示电位器并投影出电位器的结构示意图,由学生讨论说出原理、接线方法和调节方法,通过对知识的迁移,学生忽然开朗。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决不是通过几节课,几次活动就能得到开发和成功培养出来的,它有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开展的过程,教师在优化学生的创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等方面是大有作为的。只有平时注重发掘每节课、每个教学内容中有利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经过不懈的努力,一定会造就一大批适应21世纪知识时代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注重题型回归——提升复习的有效性
    杜娟
    (江苏省太仓市实验中学 215400)
     摘要:在教学中,尤其在毕业班的复习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听课都能听懂,但自己做题时,无从下手,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处理好物理习题回归基本题型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复习课 逆向思维 一题多解 题型回归
    巴甫洛夫曾精辟地剖析了逆向思维的生理依据:“……当两个神经点已经联系、联合起来时,神经过程就运动起来,在两个神经点之间两方向地进行着。”按此理论,只要教学有方,大部分学生应同时具有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两种能力。但实际上,相当多的学生遇到一些需要逆向思维的问题时,往往一筹莫展、束手无策。在习题处理中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在一体多 时候还能做出几个方法,但如果问他某一个题目和哪些题目可以归为一个类型的时候,往往很多同学无所适从。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无可置疑的因素之一在于教师教学的失误。
    许多物理教师经常发出的感叹“复习课难上”。复习课要教给学生获取新的信息,旧知识以新形式呈现,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探索学习、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比上新授课、练习课更麻烦、更困难,最重要的是老师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后发现,学生总是复习到后面便丢了前面的,这让我们感到“劳而无功”。大多数的老师这是也会发出这样或者那样的抱怨,但总的无外乎就是:现在的孩子没有用心去学习,没有花时间去记!但近二十年的实践教学却让我越来越深地体会到:绝大多数的孩子用心在学习,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为什么总是会复习到后面便丢了前面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复习的后期我们没有注意知识和题型的回归。事实上,作为物理教师我们知道在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应用知识 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利用逆向思维程序法解题的能力。而教师在后期复习所做的题型回归事实上就是教师在新授课中所做一题多 知识延伸拓展的逆过程,同时它也是对教师个人逆向思维程序的一个挑战。
    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题型回归切实有效的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这既对教师个人专业知识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对教师备课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我从这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发:
    扎实的专业知识 有效回归的基础
    俗话说,站的高看的远。物理教学也是这样,要想把物理讲活,就要把抽象问题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来表达,讲活物理,说到底,源于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对物理的深刻理 要成为一个深受学生欢迎的物理老师,就要通晓物理的内在结构, 感悟物理的文化和物理的美。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博学,教学中要多多列举物理应用的实例,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应用领域的问题,我们都要不断地学习,同时要不断地积累,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能力将深奥的物理规律深入浅出地和学生一起建构起来,才能将纷繁复杂的各类题目回归到学生已有的题型中去,否则我们会和很多老师学生一样感叹:这么高深的物理概念怎能理解,这么多的题目又怎能记住呢!
    丰厚的习题储备 有效回归的案例
    2.1案例展示
    基本题例如图1所示,左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时,电路中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变化情况。这是电学中非常常见的一个问题,可以这样讲,通过复习几乎所有同学都能对这个题目中的各个用电器上的电压,流过的电流给出快速而正确的 ,但对于下面习题,学生却觉得很难做对,甚至屡做屡错。究其原因是很多老师在讲 时候就把它当作难题生题在讲,事实上,下面这些所谓的难题生题都可以回归到图1这样的电学基本问题中去。
    2.2回归题例1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不计温度对灯丝电阻的影响,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在ab间接入"6V 6W"的灯泡时,闭合开关,灯L恰能 发光;断开开关,在ab间换接入一个“6V 4W”的灯泡后,再闭合开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灯L将变亮 B.灯L将变暗
    C.换接的灯可能烧坏 D.电路总功率要小
    回归点拨:ab间接入了两个不同的灯泡,即ab间如同接入一个滑动变阻器,所有答案的选项只需要判断出电路中的电流既可以解决。所以算出电阻可知该题目如同上题中滑动变阻器变大的情况。
    2.2回归题例2
    城市居民集中区,在晚上用电高峰时,用户的电灯没有 亮.以下有关原因的分析中 '的是(  )
    A.用户电灯上获得的电压比 偏低 B.每个用户获得的电能少了
    C.外供电干线上的电流小了 D.发电厂提供的电能不能满足用户需求了
    回归点拨:用户灯没有 工作,说明电路中不是所有用户构成的并联电路,否则并联电路的电压始终为户电源电压保持不变。依此我们知道导线电阻要考虑,导线电阻不变用定值电阻表示的话, 用户多少的改变将使用户的总电阻发生变化,所以用户电阻用可变电阻表示,如图3,把ab之间当作一个滑动变阻器来处理, 这道题目和基本题例中的电流电压表的示数变化情况完全一样了。
    关于这一基本题例的回归,我们在复习中可以遇到十几甚至几十道题目,而且对学生来说似乎都是难题,但如果我们注重题目的回归,学生第一次遇到或许是生题难题,第二次遇到或许是生题难题,但后面的不要你再去点拨学生便能迎刃而解了。
    成功的体验刺激,有效回归的价值
    当我们在平时的习题讲 介绍中更多的注重题型回归 ,对学生而言,我们做的不再是一些陌生的、做后面就忘记前面的生题难题,而是我们新课中反复练习巩固的题目变了个花样而已。慢慢地,学生自己回归的思想建立起来了, 物理的“难”也就得到了 。下面是我的学生成功回归的题例。
    新题题例
    阳湖中学九(六)班雄鹰队(1队)和猛虎队(2队)之间将开展物理应用知识抢答竞赛,班内科技兴趣小组为此制作了一个新型抢答器,电路原理如图所示.图中A1、A2是电磁铁,B1、B2是衔铁,C1、C2是弹簧,P、Q是动触点,E、F、M、N是静触点.
    (1)若雄鹰队(1队)抢先于猛虎队(2队)闭合开关S1,请分析电路的工作过程并判断灯L1、L2的亮暗情况.
    (2)若雄鹰队(1队)和猛虎队(2队)同时闭合各自的开关S1和S2,请分析电路的工作过程并判断灯L1、L2的亮暗情况.
    学生回归
    学生拿到这样一道看似很复杂的题目, 我讲,很多孩子已经说:老师,这道题目的原理就和电铃一样,可以看成了两个电铃而已。我仔细审视,可不是吗?学生已经将这样一道难题归一到了图5所示的一个简单的电铃问题上。
    学生一旦取得成功便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这样的体验将会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需要,作为物理老师,我们的体会将是不是老师在教,而是学生在学!我们的教学也会更有实效。
    在音乐自主学习中且歌且吟
    太仓市实验中学 崔丹丹
    【摘要】: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转变,在教学中越来越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如何在音乐课的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有效的时间里提高教学效率,真正的让学生喜爱音乐、懂得鉴赏音乐,笔者将从切身的教学实践中谈谈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自主 合作 鉴赏 分析
    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就是以强调知识与技能、接受与掌握。学生在课堂中只是一味的 歌曲、学唱歌曲,一节课下来不仅老师唱的累,学生学的也累,教学效果不明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 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因此,在音乐课的教学中我们也要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效率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高质量地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全面开拓学生的智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在音乐课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
    学会聆听 自主交流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是用声音塑造音乐形象,通过人们听觉的感知,作用于人的思想情感,使人获得美的享受。
    1、美妙音乐 随心聆听
    古代文化理论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意思是说创作者是由于情感的激发而创作作品,而听众是通过作品体验其中感情的。如果没有学会聆听, 再美的音乐都无法感受到。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让他们在3、4分钟内欣赏音乐是坐的住、可行的,但是如果在6、7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安静的欣赏音乐作品,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并充分的做好课前准备。因为每类作品相对应的欣赏方法也是不同的。
    比如我在教授意大利民歌《桑塔.露琪亚》这一课时,歌曲短小,情绪缓和,所以让学生初听音乐的时候是采用闭目聆听的方式。当闭上眼睛,仿佛一切都安静了,让调皮的孩子想说话都没有机会,这样就能够全身心的聆听音乐,随着音乐的律动,为之陶醉,感受音乐的美好,得到了身心愉悦。
    在遇到歌曲旋律发生较大起伏、情绪变化明显这一类的音乐作品时,我会让学生换一种方式感受:带着问题去思考。如 歌曲《东方之珠》时,我给学生提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在音乐的初听过程中,你感受到作品从哪个地方开始情绪发生了变化,有怎样的变化?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一位同学都在认真细致的听, 着问题去思考的样子可爱极了。
    前面说到的是针对简短音乐作品的 方法。但是碰到一些内容丰富、较大篇幅的音乐作品时,该怎么做呢?在 交响诗套曲《沃尔塔瓦河》时,我是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在音乐笔记本上把音乐中使用的主要乐器、音乐节奏的变化
    以及对音乐的感受用一段文字描述出来。虽然一开始这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有些
    大,但是只要教师在平时的学习中,慢慢的加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就会逐渐提高。我记得有一个同学是这样写到的:在音乐的进行中,我听到了小提琴的音色。它用清脆的拨弦和竖琴晶莹的泛音相配合,有如溅起的浪花银光闪闪。还有一个同学这样写到:沃尔塔瓦河的主题由小提琴演奏,那深情如歌的旋律细致的表现了作者对民族、对祖国无限的深情及真挚的爱。
    2、美妙音乐 随心聆听
    音乐教师都会有这种体验,学生在课堂上一“动”起来,气氛就活跃多了。学生在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下作音乐性的“动”,必然沉浸在一种游戏般的欢快之中,他们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所以对于节奏感强烈、情绪热情奔放的这类音乐作品,就要让学生随着音乐动起来,充分运用人体各部位可能发出的声音参与表演,让孩子们从座位上解放出来。在《走近进行曲》一课时,我让每一个小组成员站起来围成一个圆圈,播放两首不同风格的歌曲,让他们运用身体各部位随着音乐动起来,我发现当播放歌曲《桑塔露琪亚》这首舒缓,3拍子的音乐时,大家就情不自禁的随着音乐身体做摇摆的动作,通过眼神、表情、动作,都可以感受到孩子沉醉在抒情的音乐中。与之对比的是歌曲《当兵的人》,当充满铿锵有力、节奏鲜明的歌 起时,孩子们会不由自主的随着音乐有力的踏起步伐, 神饱满、斗志昂扬的样子,把进行曲的风格诠释的相当到位,我想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3、自主表达 学会交流
    学会交流,是指组内之间或组间之间的成员,在知识、思想和智慧等方面的撞击,在交流中,使知识得以丰富,在交流中,使问题得以解决。在小组合作学习引入音乐课堂以后,我发现要想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达到最优化,必须培养学生音乐素养能力。在表达音乐感受的时候要准 从速度、力度、音色、音区、旋律、情绪等音乐要素上面入手。
    现在的学生在表达音乐感受的时候,常常词不达意。总是把“好听”、“优美”这些词语反复的运用,真 及到音乐本身的并不多。笔者认为只有让学生真正的明白各个音乐要素,这样孩子在交流的时候才充满自信,才会主动的来表达感受,和同学之间交流甚欢。
    比如学习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一课时,我让学生在 的时候,就找一找哪一个音乐要素对歌曲情绪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同学们很快就感受到了是力度这个音乐要素。在复听的过程我让孩子们仔细感受歌曲力度的变化。在进行小组交流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积极性颇高,几个小组都很高水平的表达出这首作品在力度变化上的层次感。第一小组成员说:音乐采用了由弱到强、又由强到弱的处理方法,第二小组成员补充说:力度记号为ppp——ff——ppp,第三小组的同学说:形 描绘了纤夫们拖着沉重的货船、迈着艰辛的步伐由远而来,复又远去,直到最后消逝在远方的情景。
    二、分析音乐 自主学唱
    我们知道每一个音乐作品总是体现了词曲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因特定的
    时代、环境、修养、经历和艺术 的不同,常常表现出各自的创作风格。对每首音乐作品有相应的了解并学会分析音乐作品,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演唱、欣
    赏歌曲。
    1、哼唱旋律 找出变化
    初中的歌曲,一般是短小且富有规律性的。在分析音乐的时候,我常采用两种方法:⑴哼唱旋律。如学唱歌曲《当兵的人》,我先让学生初步欣赏,对音乐的旋律有整体的印象。在复听的时候,尝试让同学们轻轻的跟着旋律哼唱,感受音乐的进行。在哼唱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乐曲的前16小节,旋律铿锵有力,鲜明生动的刻画出当代军人威武高大的形象,这一乐段的最后音落在“1”上,给人一种稳定、坚定的感觉。后16小节,在哼唱的感觉中音乐由高音区转入中低音区,抒情亲切,是发自内心的倾诉,与前面形成对比。歌曲的最后补充结束句,将情绪推向全曲的高潮。所以是一首带再现因素的单二部曲式。⑵找出变化的乐句。这里的变化指的是旋律、情绪、节奏、速度等方面变化较大的乐句。找到它就相当于找到了音乐发展的转折点,从而让我们更好的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只有通过分析,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音乐的风格特点、作者所传递的情感等等。
    2、歌曲演唱 自主学习
    由于学生个体的知识结构和其他条件的差异,其学习方式必然有差异,自主学习和合作互助就有了基础。这就需要教师提供多种学习环境来予以支持,从而达到个体资源共享、共同进步的目的。
    如在学习歌曲《大海啊,故乡》一课,先通过聆听音乐,从听辨中找出旋律重复与发展的规律,再注意让学生从模仿切入,用“啦”来模唱歌曲,熟悉旋律。接着师生共同演唱歌谱,难点、重点的节奏和旋律,教师加以讲解,更进一步熟悉了歌曲的整体旋律,然后我让学生跟着录音,轻轻的填词学唱。学生有了正确的演唱概念,为自主合作学习奠定了基础。最后,请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这首歌曲的方式,可以跟老师一起学唱,可以跟录音学唱,也可以组成小组来自学。学生会非常积极地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种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的策略,其目的是还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探索的权利。当师生一起学习时,学生演唱的错误教师能及时指出,并加以强化,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在跟录音范唱和自学时,小组成员之间也能及时纠正,互相帮忙。而学生个体也有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并从中获得了成功的乐 这种适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产生了愉快的心情,为学习增添了一份自信,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促进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
    三、鼓励实践 自主创造
    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音乐表演、音乐欣赏,它们都与各种形式的时间活动密切相关。就音乐教学活动而言,学生离开了演唱、演奏、创作、鉴赏等音乐实践活动,就很难获得直接体验;同样,离开了直接经验,学生也很难做到进一步感受、体验、理 鉴赏音乐。因此,音乐教学活动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与实践,重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美。在《荧屏乐声》一课,我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用所学电影音乐的知识,为《西游
    记》唐僧师徒中的四个人,设计选配的音乐。四个小组自主选择音乐,并附有旁白。当每一组在表演的时候,大家都认真的观看,仔细的聆听选配的音乐。看到有 地方,都会发自内心的大笑。我想这样的表演,这样的实践活动,给
    每一位同学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当学生出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正确的给予引导。我们应该树立“为
    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学生观,从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成生命的“牧者”。
    由于音乐课堂中关于自主学习的方式尝试时间还很短,以上只是笔者结合自己教学情况的粗略想法。叶 先生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让我们每位教师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以音乐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让所有的孩子在音乐自主学习中且歌且吟。


    浅析如何设计“生本化”的初中信息技术导学案
    太仓市实验中学 黎海
    内容提要: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与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导学案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登上了课堂教学的舞台,并且越来越受到许多教师的青睐。一段时间以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导学案,笔者感觉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增强了,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气氛也更加浓厚了。笔者结合学科特点阐述了设计“生本化”的初中信息技术导学案的基本流程,希望能给广大初中信息技术老师在备课教案时有一定的启发和应用价值。
    本文关键词:导学案 信息技术 生本教育 生本理念
    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大批着眼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新方式和新手段。其中,以导学案的出现与使用最具代表性。导学案是一种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学习方案。它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的有效载体,具有“导读、导思、导做”的功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探究问题的路线图。同时,它还是帮助教师了 生、了 情,沟通“教”与“学”的桥梁;是提高教学效益、实现课堂高效的有效学习方案。只有站在“新课改、新理念”的角度编写导学案,才能真正实现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的根本性改变,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以下结合笔者近年来设计初中信息技术导学案的一些做法及运用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以生本理念为指导,把握好导学案中“教”和“学”的关系
    导学案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理解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基于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情确立新的具体培养目标的体现,是教师将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的载体,是教师将科学的方法、技巧应用于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基本方案。为了让导学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在设计导学案时,应当处理好导学案与“教”和“学”的关系。
    1、导学案与“教”的关系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学习方案”,其最大的作用在于利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即在“学案”中不仅有“教”的内容,更应体现“学”的内容,更多体现学生“学”的作用,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重要平台和依托。导学案的设计应该是教师在把握课程核心理念,研究透教材,分析学生的基础上,为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全面体现以能力立意为核心的精心设计,是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所做的设计,其出发点和归宿都在学生,追求学生的学习获得,这也正与“真 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 教育”的生本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2、导学案与“学”的关系
    导学案是学生全部课堂学习实践过程中的操作方案,具有“导读、导思、导做”的功能,是指引学生自主、高效学习的路线图,指示着学习的路线、方向和基本要求。导学案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一位只有形却无声的“老师”。这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已经 了自己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并为学生学习创设了新的情境、设计了新的问题,指出了合适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它能给学生提供以最直接、最具体、最到位、最恰当的指导,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设 学习方向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答惑,不断向前,直至达到学习的目标,完成学习的任务。
    二、以问题探究为主线,将以生为本理念参透于导学案各个环节
    问题的探究是导学案设 关键,是学生知识的掌握、问题的 及能力锻炼与提高的载体与主要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探究起着沟通教与学两相环节的桥梁作用。在学习中,老师主要借助于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可以组织学生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可以通过对某一个问题的质疑答问引导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它还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 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1、巧设问题和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激起学生自学和探究的热情,就要设计出具有足够吸引力的情景和问题。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经常会出现当教师讲述理论知识的时候(如计算机硬件组成、认识VB软件)气氛沉闷,甚至出现学生厌学的现象。因此,教师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精心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并力求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在设计导学案时要创设一定的问题和情境,将生硬、枯燥的理论变成直观、形象、贴近学生、令学生感兴 事物。例如,在分析了学生学情后,在认识VB第一课上,首先提出①Visual Basic的界面有哪些部分组成?②编制程序时的界面是怎么构成的?③能够说出VB工具箱中一些常用的控件名称及其主要功能,这样三个问题,然后让学生边阅读教材边观察VB软件,几分钟后请学生模仿老师在全班进行讲 再如。在教《计算机的组成》时,我将计算机与人类相比较,比如人类的躯体就像是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而人类的灵魂就像是计算机的软件系统,通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对比演示,带领学生探秘人类自身来了解、学习计算机的组成及其作用,寓教学内容于“探究”未知中,从课堂的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兴 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分 题和操作让学生最容易达成学习目标
    对于相当一部分的信息技术课,都有这么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许多看似很复杂的问题和操作,其实都可以分解成几个小的问题和步骤进行 ,逐步地引导学生去 一个个小问题和操作,最后就能轻松地完成学习目标。因此在导学案中,教师要想办法将问题分解成一个个自己可以 或容易去 的小问题和操作,明 些小目标后再通过探究 他们,进而最终解决大问题。这样学生不会因任务太难,无从下手而望而生畏,失去通过探究 问题的信心。在教《多图层Flash动画》时,通过播放设计精美的多图层Flash动画,让学生观察、讨论、分析这个Flash动画的构成,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到的结论是:该动画应该是由两个图层动画组成的,一个是静态动画,一个是动态动画。到这里学生已经把看似很难的多图层Flash动画分解成两个相对简单的图层动画,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是制作一个静态动画和一个动态动画,然后再将它们合并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动画。然后让学生按导学案中制作多图层Flash动画的分 骤自主完成Flash动画的制作过程。化繁为简,细化操作步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并向着自己的学习目标努力前进。
    3、通过合作与讨论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和发现问题
    讨论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会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集体精神。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及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寻求问题及解决方法,集众人智慧助自己发展。在教《初识电子表格Excel》时,我并不是直接给学生介绍软件界面各个部分的名称和各种常用工具,而是要学生打开软件进行观察。不一会儿,很多学生都在小声嘀咕:“怎么这个软件看起来这么像我们学过的Word?”听到学生们这么说,我暗自高兴,因为让他们观察软件其用意就是要让他们发掘Word和Excel之间的相似之处,然后通过类比的方法探究学习这个新的Excel软件。于是我就让学生玩了个“大家找不同”游戏,此时学生探究的热情顿时高涨。最后学生汇报各自找到的异同点,不仅找到了菜单、各种工具栏上面的异同,还找到了整个软件的不同点。在导学案设 节中只要学生能完成的、做到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而因放手让学生寻找规律,放手让学生建构知识结构体系。
    三、以学科特点为依托,全力打造培养学生全方位素养的导学案
    1、信息技术课堂还学生“说话”的机会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只关注学生操作程序的指导,关注每个环节的技术渗透。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非常重视操作技能的训练,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动手,而对学生语言表达的要求较低。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听老师说,习惯于接受,更疏于说,懒于表现,更不会深度思考。因此在课堂导学案的设计中,要立足生本,多给孩子“说”的机会,并且还要指导学生“说”好,通过“说”的指导,激发孩子展示的兴趣,引发孩子为了“说好”而做好技能学习的欲望。在学习“认识VB”第一课上,我在导学案中设计了“我来讲 这样一个环节。首先提出①Visual Basic的界面有哪些部分组成?②编制程序时的界面是怎么构成的?③能够说出VB工具箱中一些常用的控件名称及其主要功能,这样三个问题,然后让学生边阅读教材边观察VB软件,几分钟后请学生模仿老师在全班进行讲 教师做适当补充。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
    2、信息技术课堂还学生“独思”的权利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信息技术课堂不能只有机械的练习技能操作,同样需要“思考”。主题化的学习内容、启发式的问题设计、探索性的活动安排都是本课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有效策略。比如,学习“随机产生1—100内的整数”时,我在导学案中设计了“边思考边操作”环节,让学生在窗口中依次运行代码:Print Rnd → Print Rnd*100 → Print Int(Rnd*100),最后分析得到产生1到100的随机整数的表达式是:Print Int(Rnd*100+1)。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了“做中思、思中悟、悟中做”,培养学生良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3、信息技术课堂还学生“自主”的空间
    自主探究环节是信息技术导学案设计的中心环节,是学生知识的掌握、问题的 及能力的锻炼与提高的载体与主要阵地。导学案的使用主体是学生,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案,其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学习,那么有了课内自主探究环节,学生就有了自主学习的平台。在每节课的导学案中都应尽可能地多设计学生自主探究环节,要求教师精讲学生多练,学生能通过合作、交流、自学完成的操作教师绝不越疽 。如,在学习VB章节中,教材中有许多实例的操作,教师完全可以在导学案中将操作步骤详细地描述,让学生以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形式来完成,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操作技能,还能获得求知、参与、合作、表达、交流等多种需要的有效满足。
    4、信息技术课堂还学生“展示”的机会
    从某种角度看,思维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说的水平。通过对作品的展示 ,可以体现学生运用技术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角度和深度。教师应在课堂上多搭建展示的平台,将问的权利、展示的机会交给学生,让让学生可以阐述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可以担当小老师讲解知识,可以评论他人操作的得失,可以评价作品的优劣,可以提出对问题的质疑……这样,参与展示 的学生思考了,听的学生眼界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得以交流和碰撞。有展示生成,会比预设的课堂教学过程更生动、活泼、丰富。在编写“求总评成绩”VB程序时,我在导学案中设计了“我来设计”环节,允许学生任选赋值语句(Let)、对话框(InputBox)、文本框(Text)三种方式中的一种来设计程序,程序设计完成后,先让三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然后请学生对这三种不同风格的程序设计进行评价并说说它们的优缺点。通过 作品的多样性,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还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显然,将生本教育理念运用于信息技术教案设计中会让信息技术课堂更加人性化,学生会利用各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文字或图例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上学会聆听老师、同学的讲话、上讲台用口头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对别人的质疑回答自己的见解等。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自身的自学和合作学习能力,还提高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口头表达等多种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其他教学法无法比拟的,也是生本教育队伍不断壮大的根本原因。我相信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你仔细去想认真去做,终会有收获。最后祝各位同行在信息技术生本教育的道路上一路走好!

    浅析初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戴 燕
    摘要:跨文化意识是英语学习不可忽略的因素,英语教材,教师和课堂又是英语语言和文化传递的介质,根据《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培养初中学生跨文化意识方的十四项要求,本文对目前英语课堂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了例如教材跨文化内容有缺失,教师学生不重视等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 跨文化,分析,建议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的使用不能脱离社会文化而单独存在。《国家课程标准》中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美国语言学家斯皮尔说: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组织生活。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 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同全世界的联系沟通越来越紧密,要培养适合新时期发展的人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势在必行。
    而我国目前的的英语学习环境,却长期都是重知识轻文化。我们的教材,教师,课堂形式都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教材内容在培养上跨文化意识不够侧重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将英语课程能力目标分为了九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有对学生学习外语时对外国文化进行理解的要求。如一级,三级,能意识到语言交际中存在文化差异。四级在学习和日常交际中能注意到中外文化差异。五级,能利用多种教育资源进行学习。进一步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 认识。并且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制定了如下的目标:
    1. 了解英语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如手势,表情等
    2. 恰当使用英语中不同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
    3. 了解,区别英语中不同性别常用的名字和亲昵的称呼习俗
    4. 了解英语国家 和非 场合服饰和穿戴习俗
    5. 了解英语国家的饮食习俗
    6. 对别人的赞扬,请求等作出恰当的反应
    7. 了解英语国家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习俗
    8. 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赞扬,请求等意义
    9. 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历史等
    10. 了解常见植物在英语国家中的文化涵义
    11. 了解自然现象在英语中可能具有的文化涵义
    12. 了解英语国家中传统的文娱和体育活动
    13. 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
    14. 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我们的教材设计体现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理念了吗?
    1.牛津英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标对文化意识培养的要求,如了解英语国家重要节日及其庆祝方式,详细介绍了万圣节的内容,对于圣诞节,感恩节也有所提及,激发了学生对于外国节日的兴 从而促使他们在课后去网上搜索更多的“洋节日”的由来;又如在很多单元都谈到了旅游这个话题,而且对多国名胜进行了介绍,让学生们随着课本一起环游世界,兴趣浓厚的学生甚至又查阅了更多国外景点的资料,与全班一起分享。
    2.对中国文化的介绍比较侧重。经过统计,六册书中一共有5个单元涉及到了中国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的一个目的就是形成文化认同和文化包容。要认同他国文化,首先要对自己本名族的文化了 认同和热爱。不能在国际大熔炉的炙烤之下最终被西方的文化侵蚀,从而养成崇洋媚外的思想。费孝通先生就曾讲过:“当今世界上,各地不同的文化都己经被纳入到了全球化的世界体系中,已经不存在化外之地。全球化的潮流发端于西方世界,非西方世界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应当通过发扬自身的文化个性来对全球化潮流予以回应。”这样的方法来学习了 方文化意识才能使学生真正增加自身的文化修养又不至于迷失方向。因此,教材在培养学生名族文化意识,弘扬名族精神方面做的还是很到位的。
    3.牛津教材在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有所欠缺,内容不够完整。经过分析发现,这套教材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介绍面不广,层次不深。如恰当使用英语中不同的问候语,称呼语和告别语这一项,如再见的说法,只是简单地说了“goodbye” “bye”,对于英美国家日常用的“see you” 或更 些的 ”see ya”, 以及 “farewell”都没有补充。此外,例如英语中常见动物的文化含义也只是一笔带过,常见植物的文化含义甚至丝毫未提及。其它未提及的还包括:(1)英语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如手势,表情等。 (2)英语国家气候地点,历史。(3)自然现象在英语中可能具有的文化涵义。(4)了 语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服饰和穿戴习俗。(5) 了解英语国家的饮食习俗等。
    二、教师的文化培养意识不够强烈
    1. 长期的应试教育抑制了教师的文化细胞的发展
    自从几十年前英语列为了考试科目,就已经成为学生,教师,学校争分夺分的主战场。如果说英语教育专业刚毕业出来的教师还有 一些浪漫的异国文化情怀,并梦想着把这丰富多彩的异域风光展现给渴求新知识的学生的话,那么当他们真正踏上讲台,会发现“及格率,优秀率,升学率,平均分”这些硬性指标像紧箍咒般将他们牢牢套住,在考试指挥棒的指导下,逐步地,他们会像老教师一样,忘记当初的梦想,用压力的皮鞭抽赶着学生,记单词,背语法,做题目等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真实交际的能力都比较差。
    2. 教师自身培养文化意识的教学能力不高
    很多的英语老师都是本土培养的,他们从前的英语老师就是按照题海战术,传统方法来教授英语的,所以尽管在大学里接受了四年的系统和理论的熏陶,但不是自然环境下习得的语言,也没接受正规的跨国际文化交际的培训课程,所以对如何给自己的学生培养文化意识并没有清晰的思路。即使有老师有文化培养的想法和意识,但真 学生讲的时候也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比较片面的,孤立地在教授跨文化知识。
    三、在实际教学培养文化意识的对策
    1.针对牛津初中英语教材跨文化知识的呈现不完整这个问题,笔者提出以下的改进建议:
    教材跨文化内容的选择要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对应。如增加讲述“肢体语言”,“西方饮食文化”,“正式和非正式场合服饰和穿戴习俗”,“气候特点”,“历史” “植物的文化涵义”, “自然现 文化涵义”的相应章节。要从文化的方方面面全面了解英语国家,在面对文化冲突问题的时候才会全面,而不会以 豹。
    2. 针对教师对跨文化意识培养不够重视或自身教学能力不够,笔者提出以下的改进建议:
    (1)树立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观念,正确处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教材是跨文化信息传递的一个固定媒介,而外语教师则是活动着的传递者。只有教师从思想上重视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才有可能得到提高。教师要知道,随着科技进步,全球一体化的形成,未来的人才必须是世界型人才。因此,教师要更新固有观念,与时俱进,不但要自己要有很强的跨文化意识,自身加强对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吸收,更要通过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
    (2)改进原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接受跨文化知识的兴趣
    原有的课堂十分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有的学生到了国外会发现课本英语和真实英语有着天壤之别,因此哪怕学了十年的英语都很难和外国人正常交流。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主题,分析他们的年龄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如原版的介绍风土人情的纪录片,电影,欧美热播的电视节目等进行感受,教师再加以讲 释。在传授知识时不要一味讲 而要激发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学习,研究学习。引导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理解和处理文化差异,在尊重异国文化的前提下,将本国文化发扬光大。
    此外,在语言上,教师的口语要符合当代英语国家的真实使用情况,肢体语言也要做到地道;在课堂环境上,尽可能创造轻松,民主,平等的“无压力式”自由课堂;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吃透新课标的要求,对于教材缺少的跨文化内容,可以创造性地添加于平时的上课过程中,做到自然渗透。
    (3)创设情景,创造机会,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在增加跨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教师更要培养实际环境下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师要使学生根据不同的交际情境,不同的交流对象,合理地创造性地完成交际任务。比如,就观看过的某则英语国际热点新闻新闻展开讨论,发表自我观点;针对社会争议现象用英语进行辩论;每节课都要根据本课内容,因地制宜地创设各种交际场合,如购物,订机票,图书馆借书,餐厅就餐等,让学生在了 国语言和行为习惯后贴切地表演出来。鼓励学生勇敢地同外国人交流,也可通过MSN FACEBOOK等交流软件在网上认识一些讲英语国家的网友,进行真实情景下的交流。
    结语:
    语言是人类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共同产物,语言在不同社会有不同的功能;即使在同一社会,人们也是用同一语言的不同语体或变体。学习一门外语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通过国内的各种考试,最终目的还是在于交际。因此语言的学习也就不仅仅是知识,语法结构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如何把自己学到的语言知识,在不同的场合准确合适地运用而不会出笑话,甚至产生误 因此英语国家的文化是我们必须学外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的英语教材一定要在跨文化内容方面更加完善,做到全面地展现给英语学习者一个真 英语世界,在有着很强的跨文化意识的英语教师的引导下,改进课堂模式,我们的学生一定能成为拥有国际视野,丰富文化功底,宽大的包容精神的新世纪跨国型人才。
    精铺、巧设,让课堂更出彩
    -----关于学生初读体验的探索和实践
    江苏省太仓市实验初级中学 吴赟
    内容摘要:随着课改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效率已成为衡量一堂好课的标准。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的初读体验是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环节。只有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初读体验,找到学生学习兴奋点,才能找准教学的着力点,让语文课堂的针对性和主动性更强。教师在教学前应精心设计预习作业、巧妙地设计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通过课前作业、课堂生成的反馈,来把握学生初读文本的体验,并据此找准课堂教学的起点,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初读体验 课堂效率
    随着课改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衡量一堂好课的标准。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
    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前应精心设计预习作业、巧妙地设计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通过课前作业、课堂生成的反馈,来把握学生初读文本的体验,并据此找准课堂教学的起点,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里的初读体验是指学生在第一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所获得的阅读感受,即学生在阅读中把 内容、获取的知识以及体验的情感。当学生拿起课文阅读时,他与文本的交流便开始了,文中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细腻旖旎的山水风情、个性独到的真知灼见无不渗透进学生的脑海,形成学生对文本的初步认知。
    因此,学生的初读体验是学生解读文本的起点,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初读体验,即使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也会因为针对性不强而无法取得预期效果。原因有三:
    一、忽视学生的初读体验,会导致课堂教学的起点超越学生接受能力。
    学生对文本的 是从感性逐渐上升到理性的过程。感性认识虽然只是对文本的浅层次理解,但它是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的基础,有了正确的感性认识,学生才能在课堂的多元对话中,对文本进行独具个性化的解读,获得理性的感悟。有些文本因为脱离学生生活、时 彩浓厚而显得生涩难懂,学生对这一类文本的初步感知往往是不到位的,如果此时教师抛开文本内容理解,按照自己的既定的教学设计去研读文本的话,那么这种超越学生认知起点和接受能力教学,效率自然是低下的。
    二、忽视学生的初读体验,会导致课堂教学的内容囿于学生已有知识。
    “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张丽华.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0):22也就是说,学生预习或初读课文的过程是一个将知识融入文本、把生活阅历与文本接轨、让个人情感与作者情感交流互动的过程。由此可见,学生在课堂上研读新文本的起点不是零。通过初读,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对文本的浅层 理解,再加上学生对文本的感受能力是教师无法预设的,如果此时教师仍在对学生已知晓或已明白的问题“津津有味”地大讲特讲,那势必会使语文课堂失去原有的魅力,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三、忽视学生的初读体验,会导致课堂教学的内容背离学生心理期望。
    教师在备课时虽然也考虑到学生学情,但是多数老师更多地关注阅读教学的重点是什么,学生难以掌握的什么,以及如何才能让学生把握重点、难点?其实,学生在初读文本时,总会有意无意地对文本的某一情节、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总有自己迫切想要得以 的疑问。如此时教师按部就班地实施自己的教学方案,那学生就会因心中的疑问无法得到 而提不起兴致,课堂教学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及时了 生的初读体验,才能找准阅读教学的起始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及时把握学生的初读体验,才能找到学生学习兴奋点,提升课堂对话的质量。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课前精铺自主作业,找准教学起始点。
    (一)巧拟标题:有些文本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在预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给课文拟个副标题或给文本再拟一个标题。通过这种途径,教师可以了 生初读的感受。例如:笔者在教学《变色龙》时,布置这样的预习作业,给文章拟一个副标题。学生的预习作业是这样写的 “一个阿谀奉承的警官”、“媚上欺下的奥楚蔑洛夫”、“警官奥楚蔑洛夫出丑记”、“一出可笑的闹剧”、“一个随意断案的警官”等等。综合学生的预习作业,可以了 多数学生能把握小说主要人物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学生也能读懂作者对奥楚蔑洛夫这一类媚上欺下的小人物的批判,但是学生却没有读懂作者批判的矛头还指向当时专制的沙皇政权。于是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就先结合预习作业总结人物形象,然后再引导学生深入 文本,将教学的起点放在“奥楚蔑洛夫能否不变色?”这一主问题的讨论上,让学生去透过人物读社会。在课堂的交流、讨论、辩论中,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入了,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在这样一个黑暗、专制的社会中,奥楚蔑洛夫采用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生存方式也是为了保护自己。
    (二)留白着墨:这里的“留白”是指作品留给读者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即读者可以根据文本创设的情景,通过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来完善文本内容,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 把握。有的文本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能读懂,笔者往往针对文本的具体内容来设计这样的预习作业。如: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续写结尾;或者结合上下文,展开想象,补充文中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或者结合当时的场景,描摹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等等。这样,通过预习作业的反馈,笔者能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把 程度。例如:《我的母亲》这篇文章通过回忆母亲生活的几个片段,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普通而伟大的母亲。为了能了解学生是否掌握课文内容,我设计了这样的预习作业。请结合文章内容,描摹人物的心理。1.“我自己呜咽着,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相信在当时内心充满矛盾的时刻,母亲肯定有很多话想对儿子说,可又都是深藏心底没有表达,你能说说此时母亲最想对儿子说的是什么? 2.当母亲在灯下为我纳鞋,“我”深感母亲深夜劳作的辛劳,内心感到不安与歉疚,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你能了解当时我想说什么?这样的预习作业看似简单,但要能生动形象地描摹人物心理,必定要理解母亲慈爱而又识大体的形象,以及能体会到“我”对母亲的感恩之心,而这 文章的主旨所在。结合学生的作业反馈,笔者觉得大部分学生都能读懂文章的主题,于是在课堂教学中临时调整了教学内容,将教学的重点放到读写结合上。让学生学习作者如何截取人物典型经历、运用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以及如何用朴实而又饱含真情的语言来抒情的。这样一堂课下来,教学目标集中,课堂效果良好。
    (三)直抒感受:这里的阅读感受是指学生初读课文时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或者最喜欢的句子。笔者通常在预习作业中让学生写写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并结合课文说说喜欢的理由。这里笔者强调“最喜欢”的目的是为了找到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从而调整教学,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课堂。例如:在预习刘敬智《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时,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对这句话兴 厚:“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 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曾经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在课上,笔者一上课就问:“昨天在预习课文时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句话?”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追问:美国的海军次长为什么这么说?这句话和故事情节、文章的主人公钱学 间有怎样的联系?这一问题既串联了上文钱学森在科技研究中的杰出成就,也串联了下文钱学 国道路的艰辛与曲折,同时也能反衬钱学 终眷念祖国的一片深情。这样,一堂课围绕这一主问题展开讨论,既能能完成教学任务,又将思维训练与学生的阅读兴趣巧妙地结合起来。
    (四)自主质疑:鼓励学生在预习作业中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问题,而教师则根据学生的作业反馈来调整教学思路。在布置预习作业时,笔者不圈定提问的角度和内容,为的是真实地了 生在初次阅读过程中的疑问,让学生能大胆地提出问题。而在批改预习作业时,教师一定要细致地梳理、精心地选择。一些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在课堂组织答疑 ,充分发挥优质“问题”的价值; 简单的价值不高的问题,不应置之不理,而是耐心地在作业中与学生互动,这样才不会挫伤这些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这篇小说选材非常地巧妙,作者选取普通小学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以小见大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在预习作业中学生提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1.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 的小黑丝帽?2.韩麦尔先生为什么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时? 3.为什么今天上课的内容小弗郎 都听得懂?4.为什么要写鸽子在屋顶咕咕叫?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小组交流、全班反馈后,又对问题作了一个板书式点评。这几个问题,看似散落,但实际上围绕的是人物形象、细节描写的作用来提问的,而解决这四个问题,就有助于理 物形象,从而通过人物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二、课中巧设初始环节,找准教学着力点。
    (一)圈划批注:“圈划批注”就是学生初次阅读文本时,按照教师的要求在文本上圈划批注。那么圈划什么?对于这一点,教师在课堂中应向学生明 求:圈划表示时间、空间变化的词句、表示分类的词句、表示总结概括的词句、表示过 词句、以及凸显文章中心的句子(包括段落中心句与全文中心句)等等,并在边上作批注所圈划的句子属于哪一类,也就是写下圈划的理由。这一环节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教师在巡视的时候也能摸清“行情”,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例如:学习《童年的朋友》,学生的圈划的句子主要集中在直接概括外婆品质的语句上,一些不直露但意蕴深刻的句子都没有找到。由此,笔者了 学生对外祖母的形象没有完整把握,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就无法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于是笔者就调整教学方案先带领学生去研读外婆这一人物形象。这样找准课堂切入点的语文教学当然效率比较高。
    (二)文本美读:形象性、情感性是文学作品最主要的特征,作家的作品是通过描绘意境、塑造形象来表情达意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侯传达出来。”转引于蒋红伟.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 [J].教育科研论坛,2008,(10):15“美读”是一种先读后教的方法,当然它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初读文本的基础上,只是将自己的阅读体验通过“美读”的形式来反馈。也就是说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只有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才能使自己的朗读表演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如在教学《甜甜的泥土》这一课中,在初读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分角色朗读,透过学生的深情朗读,我们仿佛能看到这样一个生活艰辛但却懂事可爱的小亮,更能感受到这样一位离异母亲对自己孩子的挚爱之情。由此可见,学生对人物形 把握是很到位的,于是笔者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放到课题的研读上,泥土怎么会是甜的,作者为什么要构思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结尾?整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文本,去探寻文章主旨。
    (三)交流感悟:这种交流也是基于学生对文本初读基础上的课堂交流。因为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堂交流的内容也一定要简明扼要。有时为了能了解学生的阅读感受,笔者在课堂中要求学生结合文本的实际情况,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比如:在教授《蓝蓝的威尼斯》时,笔者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来抒写自己的阅读感受,有的写“水天一色”,有的写“人间仙境”,还有写“世界瑰宝”、“魅力之都”、“蓝色明珠”、“美不胜收”、“和谐之美”、“西方水都”等等。这满满一黑板的文字既是学生智慧的火花,却更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初读体验。综合学生的板书,笔者认为学生能初步感受到了威尼斯自然风光的瑰丽,也能感受到威尼斯深厚的文化积淀,但是多数学生忽视了从整体去 文本,没能从题眼“蓝蓝”入手去把握文章。于是笔者的课堂教学从一位学生的感悟“和谐之美”出发,让学生去找一找哪些地方体现了和谐?随着课堂讨论的深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地独到、精彩。学生们体会到水天一色的和谐美、古今文化的和谐美、生命的和谐之美、国与国和谐相处之美……有了这样的 ,学生就不难理解“蓝色”是和谐的象征, 了宁静、和平、友谊……这样的阅读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初读体验,让学生的初读也能出彩,让课堂的教学更为精彩。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任何一个细节都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初读体验,这既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教师在课上灵活调整教学方案的指南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才会更活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断地优化教学设计,课堂效率才会更高效。
    生本理念指导下的前置性作业设计
    太仓市实验中学 张晓雷 215400
    摘要:
    前置性作业时生本教育模式的重要环节。好的前置性作业对于开展生本教育模式的学习和探索,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对于减少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前置性作业,生本教育模式,

    开展生本教育以来,关于对前置性作业的思考一直在进行。根据郭思乐教授“先做后学 先学后教 少教多学 以学定教”的方法论,先学和先做是生本教育模式的重要环节,因此,好的前置性作业对于开展生本教育模式的学习和探索,对于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对于减少学生数学学习的负担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前置性作业,又称为前置性学习或前置性任务, 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它指的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如果前置性作业设 不好,不但起不到预计的效果,相反,还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强化他们对于数学的厌恶。因此,前置性作业是关系到生本教育模式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下面是我对前置性作业的一些思考。
    一、摸清起点,承前启后
    生本教育唯一的起点就是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抛开自己所教的学生设计的前置性作业在针对性,实用性和适用性上都会有所欠缺。这一观点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此,在设计前置性作业时,要充分考虑自己所教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知识水平,不能一味求难,求新。和谐的,才是最好的。
    二、关于前置性作业的几个疑问以及所思所想
    疑问一:前置性作业(学习)=传统的课前预习?传统的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课前学习教材,看看例题,做做课后习题等。前置性学习不等于课前预习, 它在传统的预习的基础上, 拓展了内容, 更具科学性和 性。 学生通过先做后学, 对新知识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 从而更有目的性地进行课堂的学习,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它属于备学的一部分。 因此,在设计前置性作业时要有明 目的,要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 性,不能一味的做题。
    疑问二:前置性作业和升本课堂如何更好的结合?前置性作业虽然是升本课堂的重要体现形式,但是他不是生本课堂唯一的表达形式。有了前置性作业的课堂不一定是生本课堂,没有前置性作业的课堂也未必一定不是生本课堂。因此,我们在设计前置性作业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和课堂探索相结合,只有在课堂上很好的利用前置性作业,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前置性作业的完成也不是一定要求在课堂外。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课前,也可以课上完成。之所以要学生进行前置学习,是因为要让每个孩子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课堂进行学习,而且是因为教师的教是以学(学生已有的思考基础)来确定教的内容和教的形式, 来更好的为学服务。在低年级或者是前期学生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之前,前置内容应该根据学情在课前和课中有选择的进行。
    疑问三:前置性作业的目标如何设置?每一份前置性作业都应该有明确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目标不同。在制定学习目标是要充分体现“务实”的原则,目标要少而明确,主要是知识目标,活动达成目标。一些教育书籍中提到的所谓的三维目标就不要写上去了,写上去学生也不会有兴 的。比如一元一次方程(4)的前置性作业的学习目标就可以设计如下:
    学习
    目标
    知识目标:利用等式性质去分母,熟练 元一次方程;
    利用分数性质对分母是小数的问题进行转化;
    通过探索,总结 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和容易产生的问题
    目标要让学生一看就明白自己完成这份作业要做到什么程度。
    疑问四:前置性作业需要多少时间完成较好?只要需要学生花时间做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作业。前置性作业对于学生来说,属于“额外的作业”,因此,要想得到学生的重视,除了在设计问题上要增加 性意外,还需要处理好前置性作业和巩固作业之间的关系。不能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作业凭空多了一份或者增加了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因此,前置性作业的“量”上一定要控制好。在实践探索中,我觉得5-10分钟的量比较适宜。一个完整的思维探索过程低于五分钟很难完成,超过10分钟又会明显的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引起学生的反感,得不偿失。同时,如果能够适当的减少巩固作业,在数学作业的总量上尽量不要增加,前置性作业就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同时也要求我们在设计前置性作业的时候尽量问题明确,目的明 比如,在一元一次方程(4)这一课中,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学会利用等式的性质完成去分母这一步骤,把有分母的方程转化为上一节课学过的没有分母的 方程,因此,在作业中(如下)
    例2、解方程:
    (1) (2)
    例3、解方程
    分析:(1)把分母转化成整数,可以有效的简化运算,减少运算量;
    (2)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实现“把分母转化成整数”这一目的;
    讨论: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最容易犯得错误是什么?
    就可以要求学生之完成第一步的转化过程,而不必要 个方程。没有分母的方程是在巩固作业里需要解决的问题。
    疑问五:是否每天都需要设计前置性作业?前置性作业是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前置学习的形式,之为了更好的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它不是一个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硬性要求的作业。因此前置作业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来选择和设计,并不是每个内容都适合布置前置作业的。关键在于前置作业是否有效。同时,也要考虑到任课老师的精力。
    疑问六:前置性作业完成的效果如何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这也是困扰我的一个难题。前置性作业一般会在晚上完成,第二天上课就会用到,如果是第一节课,老师就来不及检查。如果隔天使用,前置性作业的效果也会因为遗忘而打折扣。更好的了解学生前置性作业完成的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才更有针对性。因此,前置性作业的及时检查也是作业完成有没有效果的关键。在实际操作中,我主要运用三个手段进行督促和检查。(1)如果没有第一节课,尽量由老师仔细批阅;(2)如果是第一节课要用,主要由升本小组组长负责检查前置性作业完成情况,并做好记录反馈工作,课后及时汇报给老师;(3)及时和家长沟通,得到家长的配合,在家完成期间做好检查和 工作。
    签字
    家长签字: 小组长签字:
    这种检查要形成机制,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养成习惯以后就会好很多。
    三、前置性作业设计需要遵循的一些原则
    1.低入原则。“低入”是生本教育的另一个理念。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遵低入原则。 低入原则 循“ 切进重点、降低起点迎学生; 深入浅出、设置情境引学生; 长期规划、精心设 学生; 发展能力送学生”。这个原则也是前置性作业和巩固作业的关键不同点。千万不能把前置性作业按照“求题型全,求拓展”的思路上来设计。要让学生在学习新课前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信心,让每个同学都有能力参与到这个学习活动中来,要有一个充满信心的开始。
    2. 性原则。兴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趣味性原则的作业具有一定吸引力, 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去完成。趣味性要体现出题型多样, 方式新颖, 内容有创造性。如 的、书面的、绘图的、表演的, 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 使之情绪高昂, 乐于思考, 从而感受到作业的乐 带着好的心情做作业, 思维更活跃, 反应更灵敏, 所以作业要适应学生心理, 形式多样化, 具有 性和创造性, 也就是说作业既要有书面的, 也要有口头的; 既要有动 的, 也要有动手操作的。不能一成不变的 。
    3.开放性原则。部分作业可以体现开放性, 增加学生思考问题的多面性。在教学过程中, 就是要认真钻研教材, 围绕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 策略目标以及评价目标, 有针对性地对部分开放性作业及时加以布置。合理开发教材资源, 深入挖掘智力潜力,积极注重发散思维的作业布置是贯彻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手段。根究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布置开放作业, 让学生“各有想法”,让不同层 学生都“有话可说”。
    4.合作性原则。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要能够体现出生本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在探索过程中能够对一些问题展开讨论,甚至能够出现“兵带兵”的模式,这对于拉动后进生的学习,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因此,前置性作业要“有问题可讨论”。
    5.激励性原则。前置性作业相对巩固作业来说难度较小,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信心。因此,在使用中要注意对于学生充分的鼓励。在课堂上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呈现作业成果,让他们的劳动有所做也要有所用,这样的话,学生完成作业的 兴致才能得以保持,学生才乐于去做, 才能在学习中取得更大的学习自信,学生会更有成就感,更加乐学。 马上反馈,不要吝啬表扬。同时, 要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有必要的展示和善意的批评也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前置性作业的设计没有固定的形式,只要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中一定会绽开美丽的花朵。
    让学生在探究和实践中成长
    ——初中vb教学的几点思考
    太仓市实验中学 顾建丰
    摘要 为了迎接新课改的到来,2007年开始初二年级的信息技术教材摇身一变,成了VB程序设计和机器人的使用。相比以前教材的office教学内容,这无疑一下子加大了老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如何解决程序设计本身枯燥、难懂,学生普遍不感兴趣这个问题,如何找到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愿学、乐学,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 探究 实践 小组协作 知识体系
    初二vb的选修像大多数教授程序设计的课本一样,一开始介绍诸如算法、流程图的画法、对象、对 属性、方法和事件等等一系列的在程序设计中比较抽象难懂的概念,然后介绍程序的建立和运行,最后介绍VB语言基础、分支结构、循环结构和数组。从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考察,这样安排无可非议,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定量,我认为把一些难懂的、晦涩的抽象的东西放在开始来学习有两点弊端:(1)学生在毫无知识背景的前提下,要完全理 些概念比较困难;(2)容易伤害同学们学习编程的积极性。
    对于初二的学生而言,从习惯了可视化操作的软件一下子切换到了要了 件设 核心,涉及编程的语言,有一个不适应的过程。另外,虽然vb编程软件进行了汉化,但是在属性面板中的大量英文以及编程使用的英语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障碍。面对枯燥的语句结构以及各种对象、属性,相应的也有一种畏难情绪,如何克服这种情绪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 就成了vb程序教学的关键。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组织有关VB程序设计的课堂教学时,做了以下几点积极的尝试,运用体悟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条件迁移教学法在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具体的运用,重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探索实践,培养其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并对在程序设计过程中如何培养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给予了适当的关注。
    一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一开始的教学中注意和原教材的衔接,不要一开始就渲染编程的恐怖性,在教学过程选择学生感兴 事情来开篇。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使其忘记编程的枯燥、乏味,通过学生的童心和成就感来培养学生的兴
    在初二的开篇中,我打破原来的架构,用初中生比较感兴 体型测试程序勾起学生的兴 展示给学生程序后请学生来测试自己的体型,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 然后利用vb这个可视化编程软件与原来office软件的相似性,通过类比自然过渡,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演示,学生参考电脑中的导学案一起完成这个程序(其中程序中的编程语句直接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下发)。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很自然的就会体会出什么是对象,什么是对象的属性和方法,如何在界面内添加对象、设置事件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适当的引导同学归纳总结一下,一切都迎刃而解。
    不仅仅开篇要注意学生的兴 在每节课的教学中也要时时注意学生的兴 尽量使用一些和他们自身相关的实例或者是生活中的小问题来展开教学,使他们感觉不到编程的枯燥乏味,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如“孙悟空上织女星”、吉普赛人的读心术,纸对折程序,做个人影集等等。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和重视同学们的知识结构体系的建立并不是相互对立的,相反,最终同学们能否在头脑中建立完整的学科体系对于其本身能否对所学的内容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学科结构体系的建立是通过外部手段强加给他们的,还是在同学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二 重视问题的延伸和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时时抓住知识点,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实践。在学生碰到易错的概念的时候,人为的设置“陷阱”,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加深对一些概念的理解。让学生通过探究跳出“陷阱”,获得知识,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vb中,有一些概念之间的差别和程序的设计步骤如果只通过教师讲述,同学们在字面上可以接受,但在理 度上往往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在教学上??,采用以实例作为知识的载体,追踪学生的兴 问题,由实例去操纵学生自己主动发现、分析和处理问题。注意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引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加深对一些概念的理解。
    比如,为了让同学切身感受整型变量、单精度变量、双精度变量所能保存数据范围的不同,我为同学们设计了一个如下的实验过程:
    1 让同学们模仿求1到50之间所有自然数的乘积方法,在窗体的Click事件中编写一段程序,求5!(按F5键运行,得出5!的 '结果。)
    2 要求同学们把程序少许做一下修改,求10!。(学生自己修改失败,教师提示解决)
    3 要求同学们继续修改程序,求100!(失败,继续求助老师 )
    在这个实验过程当中,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实践,切身感受整型变量、单精度变量、双精度变量所能保存数据范围的不同,体验到编程的成功与失败,在成功和失败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一方面通过设置“陷阱”来巩固学生的知识,另外通过书本原有程序的基础上逐渐改变和增加条件的方法来提高同学的综合编程能力,不断的拓展来提高学生的知识层面。例如在讲同学们在学习FOR……NEXT循环时,书本内给出了一段求前100项自然数和的程序。这段程序在同学们弄懂FOR……NEXT循环之后,理 来是并不困难的,为了提高同学们的编程能力,我要求同学们对原程序做如下几种变化:
    (1)求1到100之间所有偶数的和,要求步长为2。
    (2)求1到100之间所有偶数的和,要求步长为1。
    (3)在程序运行过程中任意输入一个自然数n,求1到n之间所有偶数的和。
    以上三个问题对刚刚学习编程的同学来说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通过循序渐进的探究和实践,同学们基本都能完成这三个编程,综合编程能力可以得到训练提高。
    三 加强小组协作探究实践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意愿进行分组,根据任务完成情况,每组的第一位完成的同学自动成为小老师。小老师不仅要及时帮助组员调试程序,而且要给其他组员打分,我常常在他们帮助组员解决了问题时,感觉到他们流露的喜悦。有的组员还要和“小老师”一比高低,看谁能完成第二个任务、看谁做得更快!当然基本上每一个班都会有一些所谓的“差生”,他们有的坐在 发呆不想学、有的甚至会违反课堂纪律。我们要多和他们沟通,多关注他们,同时也让其他同学关注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要他们有一点点的进步,我就表扬他们,比如他们原来什么都不做,现在能够设计出界面了,我会在班上表扬他们,慢慢地,我发现这些同学在进步。
    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既发掘了学生个人的内在潜能,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创新探究的精神,提高了学习效率。两者结合能够让vb教学变得更生动、更有科学性,能够使学生的活动不拘泥于课堂,思维更富创造性。
    四 重视作业的讲评特别是错题的讲评
    由于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教师经常要上很多班级的课,精力有限而忽视学生作业的讲评。但是在vb的教学中应该重视对作业的讲评。作业讲评的过程不仅仅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肯定,更可以从错题中获得经验,得到知识。对于典型的错误,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广播后全班一起来 问题,让学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通过错题的讲评,能够更好的强调知识点,巩固学生的能力,更好的掌握知识。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教学得法。初中程序设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使同学们了 序设 论中的面向对 程和结构化程序设 基本思想,培养现 序设计过程中所需要的一些基本能力。引导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进行探索式学习,从枯燥无味的理论学习中,体会到了程序设 乐趣,提高了 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乔伊斯 《教学模式》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 乌美娜 《教学设计》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莱斯利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精选素材,让思品课堂焕发无限生机
    黄 菊
    【摘要】:新课程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的讨论中,从而自己领会到结论,得到感情的升华,技能的提高。它更关注的是知识怎样产生,结论是如何得到的过程。而思品课与自然科学有很大差异,自然科学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展示知识的产生及得出结论的过程。因此,在思品教学中,我们只能依靠各种素材来展示知识的生成过程。
    【关键词】:精选素材;思品课堂;高效
    很多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总干事埃德加·富尔先生在《学会生存》一书中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而新课程的理念正是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的讨论中,从而自己领会到结论,得到感情的升华,技能的提高。它更关注的是知识怎样产生,结论是如何得到的过程。
    在新课改背景下,思品课教材有了一定调整,从以往注重教的角度到充分考虑学生学的需要。思品课堂真正需要学生掌 知识并不多,教材的内容比较少,而更多的是留给教师发挥。新课程号召教师打破课本的垄断地位,做课程课本的使用者、建设者和开发者。而此时,教师对素材的选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素材需要精心挑选。
    一、素材的来源
    (一)课本教材
    课本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媒介。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往往会舍近取远,丢弃课本上的案例,而选用其他的案例。这样做教师选得累,学生听得或看得杂,往往会造成“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情况,教学没有针对性。初中《思想品德》课本是经过多位专家老师精心编排的结果,其选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和优秀的文化。它依然应该是思品教师“战争”的“坚实堡垒”,处于优先选择的地位。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保持乐观心态”中“乐观心态和消极心态产生不同的结果”时,课本选用了“某老板派甲乙两个职员到非洲考察鞋业市场,结果发现那里一年四 不穿鞋子”的事例。这个事例一目了然,学生经过思考之后很容易比较得出乐观心态和悲观心态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学生更鲜明地记住了知识要点。而如果舍弃这个事例,选用生活中乐观心态生活的事例和悲观生活的事例,那么学生阅读材料的时间将大大增加,而且会分 生的知识要点,会产生得不偿失的结果。选用课本材料,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
    (二)时事热点
    思品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具有时政性。人们常说,不看时政的思品教师不是一个合格的思品教师。而在课堂中不联系时政的思品教师也不算一个合格的思品教师。思品课堂教授的知识虽然是过去人们总结的,但同时也是被时代检验的,与时俱进的。同时,中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间,对自我、他人和社会都产生了一定的认知,逐渐形成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在思品课堂中联系时事热点,引进时代活水,把学生置身于社会变化的洪流之中。一方面对于思品课堂而言,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逐步形成大局观,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建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例如,八年级下册“我国的人口问题”的教学中,课本上所选用的材料是第五次人 查的结果,显然这已经丧失了时效性。2010年11月1日我国展开了第六次人口普查。于是,笔者选用了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研究我国的人口现状,探讨计划生育的实施。由于选用了时政热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同时教材结论也更有立足点。
    (三)典型案例
    德育教育是思品课堂的一大任务,而现如今各种道德案例不胜枚举。到底选用哪个案例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是放在每一个思品课教师面前的艰难选择。
    在笔者教授“承诺是金”时也碰到了这个难题。时下,关于兑现承诺的事例有很多,有为坚守亡兄不欠薪承诺而代兄还债的孙东林,有为兑现丈夫承诺而还债六年的农妇王玉珍,有自己患上重病还不忘兑现对孩子们资助承诺的丛飞。这几个事例中,丛飞的事例要早于前两个事例。依据时效性来说应该选取前两个事例中的一个,但是丛飞的事例更具有典型性。他是具有时 义的具有典型特点的典型人物,他的社会影响力更大。于是,笔者选用了丛飞的事例。
    事实证明,典型特点的典型人物是经得起几代人考验的,作为九零后的中学生在看过丛飞的事迹后热泪盈眶,深深地被他信守承诺的精神所感动,他们更有话讲,并乐于把这种精神践行于实际。德育教育的目的通过这样一个事例而达成, 为选取了典型案例,典型案例更有激励人的作用。
    (四)学生生活实际
    思品课课堂注重知行义的三者有机统一,学生不仅要知道,而且要有所感和有所行。而思品课的落脚点在于学生的行动。要能够使课堂真 于学生,使学生有所言、有所感、有所悟,经验告诉我们一定是使课堂内容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场所,师生良好互动的形成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密切相关。只有教师从走近学生到走进学生生活,从学生实际出发,课堂才会真正显示出其生命力和生活的美妙价值。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只有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必将是一潭死水。
    例如,教学八年级下册“多一点情 多一点高雅——做个有教养的现 ”一课过程中,对于“怎样做个有教养的现代人”这一知识要点,笔者一开始选用了周恩来的有教养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做个有教养的现代人应该做到什么。由于脱离学生实际,学生的兴 高,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之后,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在学生的生活圈子中也有有教养和缺乏教养的体现。于是重新修改之后,课堂上让学生畅所欲言,自己身上或者他人身上有教养或缺乏教养的表现。学生的热情被点燃,课堂顿时展现生机,“怎样做个有教养的人”也迎刃而解。
    二、素材选取的原则
    (一)、对素材进行整合,一整到底
    思品教师为了 知识要点,通常采用一个素材解决一个要点。到最后,学生一节课下来记住的可能只能几个素材,有时甚至什么都没记住,因为整节课充斥着太多的信息、材料。实践证明,用一个素材和几个问题贯穿一节课来解决相关联的几个知识要点,会使学生更容易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承诺是金”中“信守承诺的重要性”时,三鹿企业、李嘉诚、海尔公司都有信守承诺的事例,但是如果都用上的话教学时间不够,学生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关注各个案例,忽视知识要点。笔者在教授过程中,舍弃了这些案例,选用了更具有典型意义的丛飞事例。通过《感动中国》丛飞的颁奖视频和丛飞生重病后社会人士对他关爱的图片,引出信守承诺的重要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感受更连贯、具体,对问题思考的时间更充裕。
    (二)、素材的选取要有针对性
    1、素材要突出学生阅历、贴近学生实际
    初中《思想品德》课本的编写大多在探讨中学生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思品课堂要达到帮助学生处理好与自我、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的目的。因而,溯本求源,思品课堂素材的选取必定是贴近学生实际的。课堂的素材是学生能够感受到的、正在体验和经历的,会使学生有话可讲,有感而发。这样,将意识内化为学生的品德,学生在精神愉悦中思想情感得以提升,并能提高践行的自觉性。
    2、素材的选取要有普遍性
    在思品课堂素材的选取过程中,笔者发现有很多偏、奇的案例,虽然能吸引学生眼球,但是很不切实际,不具有探讨价值。所以在选用素材的过程中,可以问问自己“这样的事情有没有?是否普遍?”。如果选用的案例是特殊的, 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来说也不具有针对性和普遍性。
    例如,八年级下册“学会尊重他人隐私”一课中,有一个视频素材是关于中学生周某将自己对本班一位男生爱写在日记本里,但没想到被同学无意中看见了,并在同学中传播,一位男生在上课时看又被班主任发现了。这个事例虽然贴近学生实际,但在学生生活中是否存在?存在的现象是否普遍?这些问题一一问过之后,就会发现这个事例并不具有普遍性,它的教育意义针对性并不明显。
    3、素材的选取要突出正面教育
    思品课的一个重要原则是 教育,使学生形成 地、积极地思维和情感。如果在教育过程中一味追求“奇”、“怪”事例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就会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这有悖于思品课教育的初衷。
    素材是思品课堂的基石。在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今天,更要求教师对思品课堂所选素材的精益求精,以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我们对素材做到精心准备、合理选择、恰当运用、精心设计,让思品课堂焕发无限生机,实现思品课堂的三维目标,实现学生的跨越发展。

    树立小班化教育概念 优化生物课堂教学结构
    太仓市实验中学 林英
    “小班化教育”是当代发达教育实现教育优质化的世界性发展趋势,欧美等国以及一些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普遍推行这一教育模式,使得“小班化教育”的研究与推广具有广泛性、普遍性和前沿性。
    在改革开放后,我市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普遍升高,需求接受高质量基础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抓住这个机遇,着力推进以“小班化教育”为标志的基础教育的革命性变革,是顺应时 需要。
    “小班化教育”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论支配下的教育活动体系,并形成一定基本特征的教育过程。即在“小班”配置的条件下,“小班教育”的内在属性和特质逐步形成的发展过程,具有教育模式的普遍意义。“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教学特点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能充分体现,使生物课堂教学充满民主、平等、宽松、愉悦、和谐、轻松的气氛,使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
    课堂教学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更是效率的源泉。民主、平等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民主平等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以民主、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状态下表现出他们的天性和聪颖。并且在民主、平等的教学关系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卢梭说“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做一个真 老师。”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允许每位学生凭自己的直觉和生活经验来分析判断各种生物的生命现象和本质,允许他们自由地展开讨论,独立地发展自己的见 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特别是对 “超常规”的意见,常人想不到的问题,给予鼓励和表扬,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精神环境。
    如上初一生物绪论课时,一上课就让学生根据以往认识,提出有关生物学的问题,有的同学就会提出诸如:1、“为什么鸟能够在天空飞翔?鱼能够在水中游泳?”;2、“为什么人的心脏会不停的跳动?”;3、“为什么一头黑色的母猪生下的小猪中 ,有时会有白色的呢?”;4、“为什么母子的相貌会与父母相同?”;5、“为什么有的银杏树会结种子,有的却不结种子?”;6、“为什么久放的馒头会发霉?”;7、“为什么蚂蚁会搬家?”…… 全班同学一下子就议论开来了。大家七嘴八舌,集平时积累的知识于一时,使尽浑身 ,但是有的问题还是不能找到答案。在学生急于想知道原因时,教师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并向学生说明,其实这些答案就在我们将要学习的生物学知识中。
    二、课堂教学体现宽松、愉悦的教学过程
    实行“小班化教育”,由于学生人数的减少,师生交流的频率增加,互相交流增多,这能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加快动脑频率;激发教师的灵感和机智,促使教师去钻研、去探索一套符合“小班化教育”的教学艺术。由于座位的减少,学生的活动范围加大,学生活动方便、灵活,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使得教师能顾及全班学生,将感情平均分配。“小班化教育”减少了教师灌、学生听的交流方式,教师不再是教育活动的唯一组织者,而是与学生一道成为活动的共同主人,教育内容也是由师生共同感受、共同分析、共同讨论、共同研究,从而共同完成教育任务,达到教育目的的。
    如在上初一生物——“人体的消化系统”,我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有个学生在讲到牙就问:“我有蛀牙,他是怎么形成的?又该怎么办呢?”。我先让同学分组讨论,然后保留意见,再学习牙的结构,联系实际逐级揭示:“发生蛀牙时,有时会有什么感觉 ?”、“疼痛是怎样被你感觉到的?”、“牙神经在牙的哪个结构中?”、“蛀牙的蛀洞触及到牙神经,先要使牙的哪几个结构产生病变呢?”、“由于什么原因才能引起这些结构的病变的呢?”、“那么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如何预防蛀牙呢?”。师生在共同分析牙的结构、蛀牙的形成及卫生教育——蛀牙的预防中共同领悟有关牙的知识,逐步揭示生物学知识的面纱。同时讨论的过程中使用教具模型——牙的解剖模型,让学生自己动手,拆装模型、演示蛀牙的产生,最后请同学总结。
    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手段。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在“小班化教育”中,尤其是恰当的运用导语,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课宽松、愉悦教学气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1、运用实例,具有启发性
    日常生活中流传着许多俗语,恰当地用于“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教学中能大大地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其中的知识性、科学性。如:“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牙痛不是病,痛起来真要命”、“三天不吃青(蔬菜),两眼冒金星”、“不干不净,吃了得病”等。
    2、运用成语,具有 性
    成语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经过概括、精练出来的语言,是劳动人民语言的结晶,具有通俗易懂、化难为简、简炼明了、趣味横生等特点。在课堂教训中运用这些成语分别导出相关的知识点,既简炼明了,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叶知秋”、“唇齿相依”、“肝胆相照” “大雁南飞”、“孔雀开屏”、“鹦鹉学舌”、“老马识途”、等。
    3、运用诗词,具有生动性
    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有大批优秀的诗人,以优美的笔锋描绘大自然的一幅幅美景,或是描写,或是赞美,或是引喻,如“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红豆生南国”、“大雪压青松”、“风吹草低现牛羊”等,在生动形象的完成生物教学的同时又使学生感受中国璀璨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厚和艺术的熏陶。
    三、课堂教学体现和谐、轻松的评价体系
    对实行“小班化教育”的学生评价。由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特点表现在(1)、对学生的评价方向上,变单一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教师对学生的、学生对学生的、学生对教师的、学生对自己的多向评价;(2)、在评价的内容上变单一的一张卷子,一个分数来衡量学生学习水平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 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各个方面;(3)、在评价的方式上,变学生的被动地位为主动参与的过程性评价。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小班化教育”的概念,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班化教育”的特点,激发学生参与动机,引导学生参与整个教学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
    ——浅谈帮助学困生转变的方法
    刘 芳
    摘要:新课程理念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但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却往往会不小心忽视部分学生的成长,而这些学生一般都是我们口中所说的“学困生”,如何帮助学困生转变一直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要帮助学困生实现转变,最终成人成才,我们需要多付出些爱心、多保持些耐心、多培养些信心、多给予些鼓励。
    关键词:学困生、转变、原因、方法。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但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却往往会不小心忽视部分学生的成长,使他们无法抬起头来走路,而这些学生一般都是我们口中所说的“学困生”。
    无论在哪个班级都会有一些学习比较存在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一直是我们努力想要达成的目标,但是成效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到底怎样才能提高他们的成绩呢?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原因是各个方面的,要实现学困生的转变首先要了解学生成为学困生的成因。
    学困生指的是“学生的智力水平 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的学生”。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可能是生理上的、心理上的,也可能是环境造成的。
    一、个体差异。
    在每个班级都有这样的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活跃,上课的时候表现积极,但就是成绩上不去;我们有时候也会发现有的学生学习很努力,作业也很认真完成,但成绩就是上不去;
    还有 存在严重偏科现象的学生,有的学科成绩非常好,但有的却极端不理想;当然班级里也会存在那种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捣乱、作业拖沓甚至不做的学生。每个班里都会有一些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但他们的情况可能是有很大的差异的,造成这些学生出现学习障碍的原因也很不同。如果我们遇到学生成绩不理想就认为是态度不端 去 他们,肯定是有失公允的。要是我们只要碰到学生学习存在困难就对他们进行惩罚, 他们的信心就会受到挫折,出现厌学现象,带来成绩更差的结果。
    二、家庭因素。
    学困生的产生也可能是家庭造成的。班里同学小王以前是个活泼开朗、成绩优异的学生,但从这学期开始成绩却直线下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时常发呆,作业效果也很差。后来从侧面了解到是因为父母离异对她产生了影响。班里的学困生有些是因为父母忙于工作,基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而一同居住的祖父母又一味溺爱,这种学生很多都以自我为中心,一旦不顺心就消极躲避;也有学生因为父母管教过严,造成逆反心理的;当然也存在有家的长采取放任政策,一切都交给学校的现象。这些家庭原因也是造成个别学生出现学习积极性不强、学习习惯差、学习成绩下降的后果。
    三、教育失误。
    现在很多人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标准,从而忽略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优点。所谓学困生是指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虽然从从当前的学习成绩上来看比较落后,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学习不努力,更不意味着他们没有优点,他们可能跑步很快、唱歌好听、绘画很好、做事诚恳……当我们把一个学生定位为差生的时候,往往也会使其他学生轻视他们,从而使这些学困生被孤立。他们一旦处于这种环境中,就会更加厌恶学习,甚至害怕到学校。同学小李的入学成绩一般,但上课不 ,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不过上课注意力很不集中,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为了提高他的成绩,我利用课余时间对他进行辅导,但成果不佳,成绩没有提高,反而有下滑的趋势,而且上课开始捣乱,作业也拖交、甚至不交。后来跟他深入做了一次谈话才发现他因为各门功课都不理想,从而受到其他学生的轻视,使他在班里处于一个孤立的状态,为了引起同学和老师的注意就开始在课堂上捣乱。而也 因为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对学习已经没什么热情和兴趣,成绩也就一落千丈了。
    四、兴 失、方法不当。
    有的学生本身很努力,但学得很累、学习成绩却一直上不去。这类学生一般对某一学科甚至是某些学科的学习热情很低或是掌握不了 '的学习方法,从而导致了事倍功半的结果。小游是班里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学生,他理科成绩十分优越但文科却可以说是存在很大的问题。在跟他的交流中发现他很喜欢理科,对文科不感兴趣,而也 不感兴趣又找不到方法导致了成绩变差,成绩不理想后就更不想学了,从而进入了恶性循环。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那么到底如何才能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呢?针对上面所说的学困生成因,我认为大致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解决方案。?????????????? 一、多付出些爱心。?????????????? 陶行知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学生。 ”
    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我们不能用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当我们对学生采取歧视甚至是厌恶的态度时,学生会出现自卑感或是逆反感,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就更单薄了,甚至会出现厌学现象。为了帮助学困生进步,我们首先要对学生付出足够的爱心,给他们足够的尊重和理解,跟他们多交流,从而建立深厚的感情。
    二、多保持些耐心。
    学困生的转变是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在转变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反复。学困生在转变时极有可能出现成果与预期极端不符的现象,当我们在帮助学困生转变的时候,无论是我们还是学困生本人都会有很高的期望,希望能很快实现转变,但是结果一般是没那么顺利的。无论是因为个人、家庭、教育、兴 是方法原因造成的学困生,想要改变已经形成的习惯是十分困难的。有的时候我们以为我们只要付出努力而学生也有心改变的话,他们的成绩很快能提高,但结果却不是这样,当他们的成绩不能达到我们的预期期望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责怪他们不够努力、不够认真,而这又会使学困生出现自卑感和逆反感,使他们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所以在帮助学困生转变时,我们要多些耐心,在学困生转变出现困难的时候,帮助他们 困难,耐心开导,帮助他们掌握方法。
    三、多培养些信心。
    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出现学习困难是因为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当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时,很多学生会选择放弃,而一旦放弃,直接导致的后果是 出题、成绩下滑,而成绩一旦下滑,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一旦信心丧失, 更不想学习,成绩更差了。所以要提高学困生的成绩,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是十分必要的。
    班里有个学生小沈在初一的时候历史成绩还不错,但进入初二后成绩直线下滑,而其他学科成绩却很稳定。后来通过和她的谈话发现,进入初二历史学习后,由于她对中国近代史的兴趣没有古代史浓厚,学习兴趣不浓厚,成绩一直不够理想。几 习下来成绩一直不理想后,她学习的信心也丧失了,变得不想学习历史了。了 这一情况后,我先跟小沈一起制定了一个短期的目标,在课堂上尽量给小沈提一些比较基础的问题,在作业批改的时候也会在作业本上写下一些鼓励的话,当她达成目标、回答出来问题或是作业完成得好的时候在全班进行表扬,从而帮助她树立信心。过了几周后,小沈的成绩有所提高,在期终考试的时候也考出了一个不错的成绩。
    四、多给予些鼓励。
    人生活在充满斥责的环境中往往会失去进步的动力,产生逃避的心理,而学困生又大多处于一个被轻视的境况,所以我们在帮助学困生转变的时候更应该要多些鼓励,少些严厉。首先,面对不同学生要帮助他们制定不一样的学习目标,要是目标定得太高而使他们无法达成的话会严重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所以适当的目标以及在他们达成目标时的鼓励是十分必要的。其次,在上课过程中要多给学困生表现的机会,多问一些通过阅读教材可以回答的基础问题,当他们答出来时要多表扬,答不出来时也要多进行引导和鼓励;课后也要多和他们谈心,多对他们进行鼓励,告诉他们已经有很大进步了,要继续加油等等。再次,当一个学困生有很大进步的时候要在全班进行当面表扬,把这一事例作为榜样激励其他学困生。这样既可以使进步的学生产生 感,有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而其他后进生也有了进步的榜样。
    总之,帮助后进生进步是一项艰巨、长期而又不得不做的任务,在帮助他们进步的道路上我们要充满爱心、多点耐心、多些鼓励,从而让他们重塑信心、激发兴 掌握方法,最终摆脱学困生的局面,成人成才!
    给予学生机会
    ——浅谈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与过渡
    太仓实验中学 鲍文碐
    初一是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的一个过 开始,是学生生理、心理和学习活动的一个转折和飞跃。初一新生虽然内心存在着一种求知的良好愿望,但客观上也存在着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数学学科难度的加大,就使他们很难适应这一变化。还有,数学教学重点由小学的“知识教育”转向中学的“能力培养上,又另他们感到力不从心。如果不能引导初一新生过好这一关,不注意采用适合由小学到中学这个过渡的特点的教学措施和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丧失,成绩就会大大退步。因此,根据这些变化及其规律,帮助初一新生尽快适应中学数学学习就显得十分重要。
    教育家斯宾塞说过:“记住你的管教的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人来管理的人”。那么,怎样帮助初一新生尽快适应中学数学学习呢?我们的教学方式是否能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有效地进行改进?
    一、给学生思考的机会  
    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反映:部分小学成绩很好的学生,一到初中就不行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自学能力差,一定要老师指挥到哪才干到哪,不会自觉思考。这更需要教师创造机会引导他们学会思考。
    如何创造机会? 要在教师精心备课的前提下,分别从课前、课堂、课后这三方面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
    首先课前预习就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机会。课前预习不仅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的预习要在教师指导下有步骤地进行,教师要组织初一新生自学到位是提高课堂质量的重要前提。刚开始,先由教师依据导学案,领着大家自学,然后逐步放手由学生自觉完成。自学阶段要求学生:1、初步了 节课的基本内容。2、复习回忆有关旧知识,并和新知识联系起来。3、依据学习目标与要求,做笔记,如划出定理、定义、公式等概念叙述中的关键词语,整理出自己不理 问题等等。4、尝试练习,可试做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或试着写定理的证明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等。最后围绕教材内容思考以下问题:课本中的材料是否了解,下节课教师要讲的重点,自己能否初步理解,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是什么,自己是否已经掌握。通过理性思考和直觉经验的对接,新知识和旧知识的对照,想到一些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需要课上和老师同学们共同研究。
    可见,课前预习可以为课堂思考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有些新知识通过学生自己独立学习已经学会;有些尚未掌 相关旧知识在预习过程中凸显出来,要有针对性地加以弥补,从而为课堂教学扫清知识方面的障碍。课前预习还可以为课堂教学作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带着课前预习时成功的喜悦、不 疑惑走进课堂,就能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知识难点及其疑问之处。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让学生在课前就进行思考,不仅可以让教师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更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这样初一新生学习数学的效率也会随之提高,不会产生特别不适应的感觉。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首先用几分钟时间对照预习要求检查预习的效果,掌握学生预习情况,明 堂重点 的问题,再进入新课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手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由于初一学生考虑问题较简单,不善于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往往注意了这一面,忽视了另一面,只看到表象,看不到本质.这种思维上的不成熟给初中阶段的教学带来了困难.若教师直接越俎 ,不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发展,阻碍其后续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自己或相互间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启发学生遇到问题要认真分析,不要轻易下结论.例如:初一学生往往误认为2a>a,理由很简单:2个a显然大于1个a。这是他们用小学的知识来 ,而忽视了a包含的意义:a表示有理数,可以是正数,负数或零,从而造成了错误.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是在听到、看到、感受到的同时进行思维的,小学教师一般采用的是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而中学数学,则需要逐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打破小学教学的思维定势,建立新的思维方式,要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 引导学生焊接断裂的知识链, 为思维提供信息加工材料。
    最后课后思考也是很重要。 数学上许多发现来自于反思,反思也是完成数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回顾解题的过程,重新查找这个结果的得出的途径和方法,学生可以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因而在教学中要重视指导学生学会反思,善于反思。学生在完成一道题后,首先要指导学生反思解题方法是否正确, 步骤是否严密,是否符合逻辑;其次是指导学生反思解题方法是否唯一,有没有其它 ,并对这些方法进行比较;最后引导学生反思在整个 过程中都用到了哪些知识,思考知识间的联系,试改变问题中的某些条件,又会得到怎样的结果,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这样的反思, 一个问题就等于 了一类问题,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也十分有益。
    二、给学生表达的机会
    在如今倡导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而初一新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往往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了降低表达的难度,达到训练目的,刚开始,教师可以试着教给他们一些表达自己想法的语言,如:“我的观点是这样的”,“我的想法和你不一样”,“对于你的看法,我有补充”,“我同意你的观点”等,并提供说话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敢说、会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大多能比较准 白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为合作学习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如,在讲解有理数加法一课时,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算一算,并把自己的算法说一说:
    (-1)+(-2)= ______;(-1)+2 =________; 1+(-2)=__
    (+1)+(+3)= __________;1+(-3)=__________
    运用法则 2+(-5)=?并用其他方法验证运算的 '性。
    活动说明: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练得少,抽象性也比较强。从实际情况看,小学生是以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那么为了让学生适应这方面的过渡,教师鼓励学生说,结合生活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来解释4+(-5)的现实意义,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多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
    在课堂小结中,也可采取让一名学生归纳——其余学生补充——教师点拨的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有 地、完整地表达自己意识的能力。
    给学生说的机会,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可以及时接收到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以便于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另一方面又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使用数学用语的能力.
    三、给学生合作的机会
    当今的时 科技竞争的时 而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的合作。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每人尝试成功喜悦,它既能发掘个人内在潜能,又能培养集体、团体的合作精神。 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惟一 '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将学生放在第一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创造“知识”,使学生真 为学习的主人,尤其是在向学生传授新知的时候,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对新知进行猜测、研究、发现,摆脱传统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小组交流教学是一种非常可靠、易行的教学方法,
    初一新生刚开始很难适应这种模式,那么教师在教学时,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善于合作,善于在集体的智慧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因为一个没有合作意识的学生是个失败的学生,他的老师也是个失败的老师!受传统的教育模式的束缚目前课堂上主要还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单向信息交流,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互活动。而在这样的单向交流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机会是不均等的。部分优等生是教师的“宠儿”、课堂的主人,占据一节课的主要时间及空间;而大部分学生则是学习的“配角”、课堂的“观众”;部分学生甚至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而在同一堂课上,某种智能占优势的学生往往获得更多的表现机会。这绝不是身为教师的你在课堂上的初衷!
    数学课中应不失时机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数学交流就是很好的手段,可以是数学知识的交流、数学体验的交流、问题解决的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得到共享,共享成功。
    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广开言路,让各种思想火花得以交流碰撞,努力使学生做到既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又要勇于及时修 误;既虚心向别人学习,又不能拿来主义;既能倾听他人的意见,又要善于说服别人认可自己合理的想法或做法。总之,学生在共同体验、交流和分享教学的同时,不仅丰富了自己对教学的理 提高了自己对教学的鉴赏力,而且会受到数学的熏陶,逐步养成 数学、交流数学、应用数学进而创造数学的良好习惯。
    此时教师在组织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活动中,应把需要讨论、互相启发、反复推敲的问题布置给学习小组,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和合作学习。教师不仅要指导组内交往,而且要引导组际间的交流,不仅要交流学习结果,更要重视交流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教育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互帮互学的合作意识,使每个人都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尽心尽力。不断向学生传授合作的基本技能,使他们学会既善于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意见,敢于说出不同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相互启迪,并能够互相吸收各种不同的观点,共同寻找 问题的思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学习习惯。
    总之,作为初一数学教师,要重视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在实践中摸索一套适合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有效教学方式,多给予学生机会。尽快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摆脱依赖性,增强自觉性,帮助学生完成由小学向中学的顺利过渡,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探“绿色”标准 提教育质量
    太仓市实验中学 谢英
    摘要:教育质量 标准的确定对于人们 '认识我国的教育质量问题至关重要。笔者通过对当前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 教育质量的“绿色”三标准以及相关的实施措施,力图为科学地评价教育质量提供客观、合理的依据。
    关键词:教育质量;“绿色”标准;全面发展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人认为我国的教育质量有很大的提高,也有人提出我国的教育质量出现滑坡,有所下降。为什么会评价不一致呢?很重要的原因是人们所用的衡量标准不一致。教育质量 标准的确定对于人们 '认识我国的教育质量问题至关重要。本文试图通过对当前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让人们 '认识到 教育质量的“绿色”标准是什么以及相关的实施措施。
    当前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
    近年来,为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践工作者都进行了积极探索,人们从各自对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认识与理 发,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了实践探索。人们试图通过某一重点领域的突破,使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得到全面落实。事实证明,这些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些改革仍没有使义务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社会仍然根据升学考试成绩来评价从事义务教育的学校的办学质量。然而,透过这一现象作更深层 思考,我们发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关键在于我们尚没有对义务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形成 '的认识。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同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教育质量列为五项工作方针之一。教育质量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新研制的教育质量标准能否显示“绿色”,成为目前大家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绿色”标准的构建及措施
    什么是教育质量的“绿色”标准?从已有的文献资料中,似乎还找不到明 定义。绿色,原本指自然界中的一种颜色。随着社会的发展,“绿色”一词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比如和平、自然、环保、生命、生机、希望。教育质量的“绿色”标准旨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促进学生生命和谐发展为宗旨,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是科学客观地衡量教育质量的准则和依据。因此,笔者认为 教育质量的“绿色”标准将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过程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教师是否本着“高效轻负”的理念,努力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营造全面优化的学习环境。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应以全面发展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为本。教师的教育观念要转变,教育手段要更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然而目前大多数学校,依然存在着为提高升学率而大搞“题海战术”,加班补课的情况,这种高耗低效的教学方法只能把学生变成了被动的考试机器。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作用被过分地强调,只注重知识的单向传授,忽视了学生“学”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满堂灌”、“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屡见不鲜。教育教学是双边活动。教育是由师生两者组成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从发展学生的思维角度着想,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道路和成长道路上的关怀者、引导者、鼓励者和合作者。教师要进行有效教学,真 到“以人为本”,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笔者认为,课改就是两个“单一”到两个“多元”,即单一目标到多元目标,单一方式到多元方式。在具体的操作上就是“两个增加,一个减少”,即在传统课的基础上,增加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落实课改的基本要求。在课改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自学,培养自学习惯和能力,落实课改的高要求。而要做到这两个增加,就必须减少教师的讲。笔者认为如果能真正落实这些有效教学的方法,教师的工作一定能由简单地“拼时间拼消耗比分数”的毛驴拉 的原地打转和恶性循环转变成深入地“拼效率拼质量比内涵”的星火燎原式的螺旋上升和良性循环。
    这一衡量标准反映了教育对人的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等的需要的满足程度,也反映了素质教育对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的尊重,以及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的科学精神。
    2.教育是否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否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是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教学观注重结果、轻视过程;注重知识传授、轻视态度情感的养成;注重书本知识、轻视社会实践;注重分科、轻视综合;注重一统、轻视多元。在学校教育中,知识的学习代替了一切,造成了这种忽视学生个性和能力培养的教育,是与整个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不相适应的。
    现代社会更多的强调个性,强调创新。每个学生都是生命的个体存在,每个学生都蕴含有巨大的潜能,教育的作用是发挥学生内在的潜能。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的价值,张扬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改变以往传统教育中存在的“千校一貌”、“万生一面”的现象,笔者认为各级各类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发具有学 色和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如开设书法、器乐、舞蹈、球类、棋类、陶艺等多种课程,供学生选修,并把学生选修课程的情况计入学生学业成绩,作为学生评优的一个条件,鼓励学生学有特长。此外,为弥补学校师资力量的缺乏,也可以从校外聘请在这一方面有专长的人员来校兼职任教。
    这些丰富多彩的课程,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了学生的多种才能,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多元智能获得充分的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这一衡量标准反映了教育对人的发展需要的满足。学生的素质能否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形成健全人格,是要受教育自身活动的性质所决定的。教育活动只有不断多样化,人的发展才能日趋健全。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人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合理地评价教育质量。
    3.教育培养的各级各类人才在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是否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信息化时 来临,学生仅掌握现存的知识与技能是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也是无法满足社会对人力资源开发、人才培养的要求的。何况,信息化时 科学发展,正在使知识由分化走向综合。所以,应特别注重人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呢?笔者认为,品质方面,需要人才具备善良 、诚实 、正直 、爱心 、毅力、勇气、幽默等多种品质;能力方面,需要人才具备信息交流能力( 表达及书面表达)、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研究分析能力、理性决策能力 、科学和技术运用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等。因此,我们在学校教育中要帮助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负 帮助学生同他人高效协作、帮助学生光明磊落待人处世、帮助学生获取生活所需最基本的技能和对生活的热爱。也就是说无论是课堂内的学习还是课外的活动,学校要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机会,然后让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协同合作,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比如学校可以设立:学生会、操场助理、篮球俱乐部、绿色环保小组、图书馆 员、迎宾人员、安全巡逻队等,以此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身上蕴藏的潜能,使学生自觉树立“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从而得到一种长足的进步。笔者认为,如果学校教育能以爱心和科学为基石,将以上理念贯彻到阅读、写作、数学、科学、历史、政治、语言、文学、美术、科技、音乐、卫生等课程中,长期训练和学习,学生们最终可以获得良好的品行和现 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
    这一衡量标准强调教育的育人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和谐统一,也让我们明白了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应试的天才,而是适应社会发展,促进经济建设的具有科学人道主义的可持续发展的人。
    结束语
    质量是教育的根本,它决定着教育的优 决定着每一个学生能否健康全面的成长,更决定着国家的强盛和可持续发展。教育质量观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导向性、基础性和全局性的影响。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建立健全教育质量标准对提高我国教育的质量、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以上本文笔者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方面考虑,提出了衡量教育质量的“绿色”三标准以及相关实施措施。这一标准的 力图为科学地评价教育质量提供客观、合理的依据。
    巧设提问 演绎精彩
    太仓市实验中学 215400 赵亚萍
    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师生的对话与互动,恰当而富有艺术性的提问,是启动学生思维的钥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 催化剂,是架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桥梁。本文从诱发学生探究动机的角度巧设提问,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启学生的心智,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
    关键词:教学理念;课堂提问;技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与发展,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确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逐步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课堂提问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师生双边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 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的提问艺术成为了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在美术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优化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巧设提问,使问题成为学生积极思维的桥梁呢?本文从美术教学实践的角度尝试创设一下几种问题情境,对“巧”问做一些探讨:
    一、悬念式提问,抓住学生的疑问点
    孔子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有思,无疑则不能释疑。教师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设置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要求得到 的问题,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
    如八年级第15册教材的 评述领域,《欣赏艺术大师——梵高》一课中,课伊始,我让同学们各抒己见说一说“你眼中的大师”,大家七嘴八舌地回答起来:“他的代表作品是《向日葵》、《星月夜》!”“梵高的画我们看不懂!”“他是个短命的画家!”“他是个精神病患者!”……此时,我适时展出大师三幅 作品,让同学们欣赏并猜测它们的艺术身价,当惊人的价格在投影屏幕上出现时,同学们发出了惊讶的唏嘘 问题情境自然引出:“如此高的身价,难道是因为创作者是一位精神病 ?或是一个短命的画家?”这一“悬念”情境使学生的大脑里马上产生了兴奋剂,思维被迅速激活起来,都希望揭开其中的奥秘。带有悬念的问题设计,激发了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使课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究的主体地位上。
    二、生活式提问,紧紧贴近学生的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美术教学的生活化,是现 育的一种理想追求,也是当前美术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一方面让学生从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事物出发,让生活美术化、美术生活化,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 另一方面,则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自身的美术素养,真正体会到美术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创设优质的生活式问题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择身边感兴 、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事物,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与动机。
    如八年级第16册教材《时间的“表情”》一课的导入[ 课前让同学们找来自己家里的小闹钟,没有的则在网上收集相关的钟表图片]:老师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你身边的钟表是怎样的?它的组成部分是什么?再看看你身边同学们带来的!老师也带了一个!各种各样的钟表造型,色彩,哪些是时钟的必要组成部分呢?”……作业环节的设计上,老师适时地提问:“能否选用同学们身边的废旧材料进行设计制作,赋予旧材料新的生命呢?”课堂上,具有代表性的废旧材料制作的艺术品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给同学们 ,再给予充分地引导。课后,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查找并收集能够用来做艺术品设 废旧材料,以及当 表艺术品的有关资料。硬纸板、吸管、纽 牙签、一次性筷子、铆钉、回形针、糖纸等不同形态、结构、色彩、肌理的可塑性造型因素都被充分地挖掘了出来,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同时,其实已经收获了大量在课本上找不到的艺术信息,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创作环节中,同学们运用剪、粘、拼、切、卷等制作方法,一件件创意十足的作品脱颖而出!
    在生活中,学生的生活世界是真实、丰富、富于幻想和创造性的。生活是知识的源泉,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又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而植根于学生生活世界的美术课堂教学才是丰富多彩的,为学生生活世界服务的美术课堂教学才能真 活生动起来,如果脱离了学生趣味性的生活经验,那将使艺术失去原本应有的魅力。
    三、探究式提问,把思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探究性学习的本质就是学生主动的学习,主动的提问,主动的解决问题。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探究,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探究过程之中,成为探究学习过程的一员,与学生共同探究课题中所出现的问题,让学生把你当作他们的知心朋友。探究式提问则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在学习过程中设置一些循序渐进的问题做引子,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创造性地 问题。
    如累积构造一课中,我设计的创意提升环节的活动“试一试,比一比”,课前安排学生10人一组,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
    老师导入:“我们知道,墙体的基本单元是长方体,我们除了累积时注意有 空间变化外,基本单元的设计上能不能进行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试一试!”
    游戏的第一环节按照老师给出的指令进行:将事先准备好的相同大小的 卷起后粘成圆柱体的形状,有规律地叠放。四小组各自不同的叠放造型已经激起了同学们探究的热情;活动进入第二轮,老师进一步提问:每一个圆柱体折一次后形成的新的基本形,是否符合累积构造的要求呢?尝试有趣叠加,会是怎么一个新的视觉效果呢?这一环节,折叠过程轻而易举,而且符合累积构造的要求,同学们只是在造型上花了些时间,同样以每组成功告一段落;而第三轮的规则:“在现在造型的基础上,每个形体只允许折一次,是否符合累计构造的要求呢?符合的叠加!”这样,当活动环节不断深入,谁是最后的优胜队?学生在不断地参与和尝试中生成新的思想,整个创作过程紧紧扣住主题展开,极具挑战性、趣味性和艺术性,同学们在有趣、轻松的状态下突破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了解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内容,善于从教材中挖掘问题,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挖掘问题,使问题的内容紧 材的重点、难点,并且设计的问题难度要适中,还要有梯度。另一方面来自于学生。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以问题为主线的探究式教学的实质和基本作用就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 问题的能力。只有存在问题,才能使学生不满足现状,去投身于创造活动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发 提问,引发学生求异和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师若能在授课时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不同方向、不同途径、不同角度设置一些多向问题情境来激起疑问,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去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将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大有好处。而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许多艺术观点本身就是开放性的,没有固定的答案,所以教师更应充分利用这一规律,利用教材内容的丰富多彩,提出开放性的问题,给予学生以沃土,洒以阳光,滋以雨露,为其来日的枝繁叶茂提供必备的条件。
    在色彩课的创作中,我以梵高的 作《盛开的桃花》、《星月夜》的画面布局为范作,在欣赏、分析、掌握了大师在色彩及笔触方面的大胆表现后,“画家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情绪是否相同?为什么画面采用这种主色调?倘若当时创作这幅作品的作者是你,你又会用怎样的色调,怎样的笔触来完成这幅作品呢?”一个个独到的、富有个性的回答,打开了每一位同学想 闸门,同时唤起学生强烈的创作欲,促进了“学习动机——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的良性循环。
    朱熹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教学中,老师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平中见奇,这一问犹如在一潭微波不现的静水里投下了一枚小石子,随即激起阵阵的涟漪,使学生产生一种不断深入探求的心理流向,更广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五、竞赛式提问,引进“你追我赶”的竞争机制
    美术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常采用小组比赛评选式进行,通过组与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在组内形成合作学习的机制,组与组之间形成竞争的机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参与竞争的意识,感受竞争活动的乐趣,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竞赛式问题情境,就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老师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励性的话语刺激学生多渠道、快速地探究 某一问题,促进学生的探究思维进一步发展。老师的“你准备好了吗?”、“倒计时,开始!”、“第一个小组已经完成进入状态,其他小组呢?加油!”同学们情绪高涨、讨论热烈,交流与合作使他们的智慧达到了顶峰。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恰当而富有艺术性的提问,是启动学生思维的钥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 催化剂,是架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桥梁。教师善设问题,巧设问题,才能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让我们共同努力,发挥我们的教育机智,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相信我们的美术课堂一定能绽放别样的精彩! 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模式的案例分析
    太仓市实验中学 刘艳霜
    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中学数学教学的深层内容,既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又是中学生应掌握的重要思维方法,数学思想(观念)、方法可以使学生受益终生。
    在学生学完“全等三角形”一章后,执教者以“运用图形的翻折与旋转构造全等三角形”为题,利用几何画板上了一节复习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使学生理解 数学问题常用的数学思想——转化、划归的思想,掌握构造全等三角形的一般方法——翻折法、旋转法。
    翻折与旋转是图形变换的基本方式,运用图形的变换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几何图形的运动过程,让学生用运动、发展、全面的观点去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下面就这一节课的教学案例进行介绍分析。
    一、案例介绍
    1、【问题情景1】 有A、B、C、D四个村庄(如图1),已知DB⊥AC,BC=3千米,AD=6千米,∠ADC=45°, 现开发商想知道开发区△ACD的面积,你能 吗?
    执教者对该问题的编排,目的是创设使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思想最积极的状态中进行尝试学习。通过启发诱导后,教师利用几何画板的演示构造成学生能够 的图形(如图2)。
    思路:将ΔABD和ΔACD分别沿AB、AC翻折,得ΔABE和ΔACF,连接EB、FC并延长交于点G(几何画板演示),由条件可知,四边形AEGF为正方形.设BD=x,则CD=3-x,BG=6-x,CG=3+x,在RtΔBCG中,运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从而使问题得以 。在 问题过程中,蕴含着从一般向特殊转化的数学思想。

    继续引导学生观察,AB、AC分别与∠DAE和∠DAF的关系,为下面的问题做了铺垫,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小练笔(1):在四边形中(如图3),BC>BA,AD=DC,∠1=∠2,请你探索∠A与∠C的关系?
    有了上面的铺垫,学生很容易分析出 思路:将ΔBDA沿BD翻折得ΔEBD,从而∠A=∠3+∠4=180°(如图4)。
    小练笔(2):在等腰直角△ABC中(如图5),∠ACB=90°, AC=BC,AB=,D在BC的延长线上,DC=,则∠D=________度.
    全班学生都知道解题思路:将ΔABC沿AC翻折得ΔAEC(如图6),通过推理
    ∠D=22.5°。

    数学思想方法是蕴含在数学知识之中的。数学知识是显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潜在的。数学思想方法需要由教师充分挖掘、采用恰当的方法使学生领悟才会见效。
    3、【回顾与思考】 AD是△ABC的中线(如图7)E为AD上一点,BE和AC交于F, 若AF=EF,试说明BE=AC。
    该问题是原来教师讲过的题目,多数学生会通过延长AD到G(图8),使DG=AD,连接BG构造ΔADC≌ΔGDB,再利用已知条件,进一步推理得到结论。教师运用几何画板演示:将ΔACD绕点D旋转180°得到ΔGBD,为问题情景2做了铺垫。
    4、【问题情景2】 若村庄A、B、C、D的位置如图9,其中AB=AD, AC=10千米,
    ∠B+∠D=180°,∠ACD=60°,再请你帮助求出这个开发区ABCD的面积是多少?
    思路:将ΔABC绕点A旋转至ΔADE(如图10),根据已知条件,
    得到等边ΔACE,其面积即为所求。
    毛变式:若村庄A、B、C、D的位置如图11,AB=AD,AH=10千米,∠BAD=∠BCD=90°, AH⊥BC于H.求开发区ABCD的面积。
    思路:将ΔABH绕点A旋转至ΔADE(如图12),根据已知条件,得正方形ΔAHCE,其面积即为所求。
    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有相等线段和特殊角时,通过图形的旋转,构造特殊的三角形和四边形。
    5、【整合一下吧】在直角梯形ABCD中(如图13),∠A=∠B=90°,AB=BC=6,BE=2,∠ECD=45°,求DE的长.
    该题目难度较大,但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能够 。本题即可用翻折法,又可用旋转法构造成如图14的图形。可设DE=x,则DH=x-2,AD=8-x,AE=4,在RtΔADE中,由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求出x=5,即为DE的长。
    6、小结作业:最后要求学生从“本节课我会了……;懂了……;还有……”方面进行总结。课后作业如下:
    (1) 如图15,已知P是等边ΔABC内的一点,PA=5,PB=4,PC=3、则∠BPC=_____度。
    (2) 如图16,已知P是正方形ABCD内的一点,PA:PB:PC=1:2:3,则∠APB=_____度。
    二、案例分析
    1、教学设 有效性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家已有认识。在教学中通过挖掘、统帅、引导、参与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其中“挖掘”、“统帅”是前提,“引导”、“参与”是关键。教师从数学思维方法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和挖掘教材内容中所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做到胸中有数。 在问题的安排上,体现了:
    (1)知识与解题策略准备。授予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并通过不断地应用加以强化,注重其间的相互区别与联系,形成一个良好的知识结构;同时,加强数学 思维策略的训练,考虑基本的解题策略,选择典型的可以被学生接受的问题题,进行相应的 策略的训练。
    (2)情境准备。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生动活泼的环境;精心选择“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对结论的迫切追求的愿望,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参与的位置。
    (3)注重教学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运用直觉去寻求 策略,以及广泛地应用分析、综合、一般化、特殊化、演绎、归纳、类比、联想等各种思维方法,与学生共同讨论各种成功的解法。
      (4)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通过不断揭示数学的简单性、对称性和统一性等特征,提高学生对数学 的兴 注重对注意力、意志力、灵活性、动机、态度等心理品质的培养。
    2、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进行教学时,每个环节中都有意识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并引导学生展开思维,领悟其中精神实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历了解(孕育)、理 领悟)、掌握(形成)、应用的过程 ,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数学能力。
    教学过程中体现了:①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主导体现在问题系列的设计和用问题系列引导学生学习上;学生的主体,体现在观察、联想、发现、解决等思维活动中,以及作出学习总结上。②“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体现于学生在数学活动,特别是思维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方面。③“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使学生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具有实践意义的数学问题的解决,充分认识数学的意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现代技术(几何画板)引进课堂,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提高了课堂效率。
    3、体现了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实施程序:操作——引导,显现——领悟。 也就是①通过操作掌握基本知识;②教师引导或连结基本思想、方法;③通过操作,显现基本思想、方法; 师指导,领悟基本思想、方法。
    总之,数学思想方法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任何数学问题的 无不以数学思想为指导,以数学方法为手段。数学思想是教材体系的灵魂,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是课堂教学的统帅,是 思履指南。把数学知识的精髓——数学思想方法纳入基础知识范畴是加强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随着对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研究的深入,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实施,必将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体育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的实践与探索
    —以苏州市体育中考项目为例
    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实验中学 方志文 215400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预设一般是指对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进行事先的预测与判断,并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的预计性、展望性的设计。生成则分为可预设生成和不可预设生成两种。可预设生成是指根据教学设计精心诱导的结果,而不可预设的生成是指在教师在根据教案在上课时,所衍生的各种不可预测的突发状况。体育课堂的预设是有目的性的,是主观性的行为,而课堂上的生成则是体育课上资源, 为有这些不 因素,才使的体育课堂变的具有挑战性和可观性,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想获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在课堂上教师要细心观察,注重反映。
    1.预设要有弹性,注重教学“意外”
    在体育课前的预设的是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教学设计并不是预设的唯一方法,并不是一尘不变的,它是会遭遇到改变乃至全盘否定的,因为体育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课堂,体育课堂的教学要依据学生的原有知识能力与身体素质差异等多方面因素而变化的。课前的预设要像 筋一样,能够有伸缩的弹性,这样才有可能保证体育课堂朝自己设 方向发展,否则,小小的意外可能会使课堂失控,但是又绝不能对课堂上发生的意外置之不理,甚至是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有的体育教师在体育公开课活动上,对于学生的意外情况完全不予理会,或者是直接否定学生的想法和做法,只让学生按自己的套路来进行。这样一来,不但打击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也让学生原本对体育知识求知若渴的心一下子凉了下来。所以,笔者认为,在体育课堂上要关注有效的“意外”,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的“意外”,经过体育教师的引导,反而会变成有效的课堂资源。
    课堂上的不可预测的因素有很多,在体育课堂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中,更是有各种不可预测的情况会发生,本身课前预设有时也会出现情况,比如预设超过了或者没有跟上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在练习中学生无法完成或者完全没有兴 与。所以,在体育课堂上需要应对特殊情况对预设进行调整,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身心的发展,贴近课堂。例如,在实心球教学中,体育教师在课前就要做好学生的安全预设。在教学中,要为学生的组织队形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发生什么样的危险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前预设的时候,要求学生两排面对面掷实心球,教师在旁指导学生练习,那么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在投掷的进行中会出现相互之间的间距越来越小、学生掷实心球的时机不相同、捡球的时候容易跑斜线等情况,教师在课前预设的时候可能不能完全考虑到,但是一旦在课堂上出现这些意外情况的时候绝不能置之不理,应该马上作出相应的调整,规定相互之间的间距、规定统一掷球的信号、提醒捡球同学看好掷球同学全部完成之后抬头捡球。这样一来,利用课堂上出现的意想不到的情况作为了本堂课的常规教育,为以后实心球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体育教师在上一个教学内容之前,首先必须对教材熟悉,要做到教师教而不乱,学生问而不倒。例如,教师在教授实心球技术动作时,提到这样一句口诀“肘在肩后,肩在背后,背在腰后,腰在臀后,臀在膝后”,这时,有学生就要问老师了,为什么肩膀要在背后面呢,我不在背后也能掷的远啊?假如教师在课前没有做好预设的话,那么学生的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就会随便应付,那么假如教师能够运用这个学生的问题,引出工作距离这一概念的话,这样一来,会让学生对实心球乃至投掷类项目的理解更上一层楼。
    2.重视课堂上的生成,关注生成性内容的亮点
    体育课前的预设要为生成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是,在体育课堂上,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并不完全随教师的教学设计而进行,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体育课堂上的生成可分为诱导性生成和突发性生成两种。诱导性生成是体育教师在课前预设好,达到教师所希望而出现的生成,我们当然应该好好的利用;而常被忽视的是突发性生成,往往教师在处理突发生成的时候有时会出现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的情况。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从根本上说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的, 在课堂上必须要密切关注好学生的反应, 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的时候能有所反映,体育教师必须要重视课堂上的生成内容。
    课堂教学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的,如果一节体育课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生成的状态,而放弃了课前教案备课的具体内容,这就会导致破坏教学的 秩序,这也将对学生的发展造成影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完全忽视预设,而只是盲目地追求生成,并且将生成作为是教学上的创新和突破,那么这就与生成原本的意义发生的严重的偏离,也就很难取得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生成是预设的产物,它具有一定的空间性,并不盲目生成,它是围绕教学目标来生成的,必须在课堂所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而又灵活的调整自己课前所做的预设以及对出现的突发情况进行有效的处理,是为有效生成的产生留下充足的空间。
    例如,在教授男生篮球“8”字运球过程中,由于一部分学生篮球运动水平的局限性,使得在运球过程中常常出现走步和两次运球等违例情况,如果每次都让学生重新开始的话,往往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这个时候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运,按照规定的线路完成,等熟练一些了再逐步提出要求。
    有时候,体育课上的生成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预设的时候根本没有灵感,像干枯的树木一样,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的一个突发情况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突然好像有了灵魂一样生动活泼有创意。例如,在掷实心球教学中,体育教师在教授学生进行实心球练习的同时,同操场的另外一个班级教师正在带领学生进行足球教学比赛,学生的注意力被足球比赛所吸引,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实心球学习中。此时,老师发挥聪明才智,转身对学生说,下面我们就来玩一下足球,现在我们学习足球的掷界外球技术。有人问这节课生成了什么, 答案就是生成了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学机智所带来的不只是一个教学内容的改变,而是通过内容改变而生成的新内容不但使学生巩固的实心球技术,并且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从别的班级 全“拉了回来”,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这样的教学也有利于纠 部分出手速度慢的学生的动作。
    3.有效的运用课堂生成的内容
    笔者在一堂体育课上的主教材为立定跳远,辅教材为身体素质(仰卧起坐,背起等),学生在分组练习的时候,男生练习立定跳远,女生在练习身体素质的时候,有几个男生为了能够引起女生的注意,拿起女生的垫子跳来跳去,这时,其他男生看到了,都簇拥过来跳,此时,笔者灵机一动,并没有制止男生的行为,而是把他们组织起来,让女生在旁边做观众,看哪个男生能够在跳过垫子的时候腿收的好。这样的机会在课堂上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师的一念之间往往决定了本堂体育课的最终效果。假设,笔者制止了男生的行为,并且加以批评,这样一来不但打消了男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使的这堂体育课单单的就是跳远和身体素质,没有令学生能够感兴 地方。反之,教师利用男生在女生面前的“显摆”这样一个不可预设的生成,反而使得本堂体育课有了更多的有效生成,达到了练习效果,优化了学生的动作技能为女生练习也提供了手段和方法,同时达到了在体育课堂中穿插情感教育的目的,既生成了新的“社会适应性目标”。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对于课堂的不可预设生成的处理,凸显了一位体育教师的能力,要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课堂生成的内容,是不可预设生成转化为有效的课堂资源,凸显的是一位体育教师的经验。体育课堂上,学生是主体,但是教师是课堂上占主导地位,就像是一个大厨,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就是食材,大厨事先就要把食材全部准备好,考虑好如何烹饪,学生就是食客,大厨要根据食客的口味烹饪不同的味道,在烹饪过程中还要根据不同情况及时处理突发情况。这样一来,体育教师才能烹饪出一道美味可 “大餐”。
    由此可见,体育教师应该要认真关注并重视课堂上生成的有效资源,并利用生成资源,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催化剂,只要我们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感受和理 对于学生 有效的生成加以利用和鼓励,而对于负面无效的生成, 采取恰当的方法,让学生回到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中去,回到体育教师的课前预设上来,这样一来,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会踏上一个更高的平台。
    卓越成效源于非凡动力
    ——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策略
    翁晓磊
    (太仓市实验中学 215400)
    摘要:在当前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持续深化的大背景下,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从具体课例出发,提出了具体做法:利用实验、通过故事、善设质疑、利用游戏、贴近生活和巧用多媒体。
    关键词:学习动力、实验、故事教学、质疑、游戏教学、贴近生活、多媒体
    当今主流学习理论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倡导学生自主探索、自我选择、自我建构和自我创造。但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个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教师的角色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也关系到课堂目标的达成。要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 最好的老师。”毫无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最好的办法是引起学生的兴趣。笔者在“压强”教学时,利用钉板气球实验引入,很多根钉子扎气球却没有爆炸,如同“魔术”一样引人入胜,学生观察后学习兴 厚; 在讲“大气的压强”一节时,一进教室我就演示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只大试管中装上水,又将一只口径略小的试管压入大试管中并倒过来,小试管不但不会掉下来,反而徐徐上升。现象妙 生,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学生为了弄清其中的奥秒,听课精力特别集中。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也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初中生 于身心发展的阶段,好奇心较强。物理实验形 动,本身带有很强的趣味性,因此,学生对实验演示往往比听教师讲课感兴 多。所以,在教学中如果能精心设计实验,多做实验,并巧妙地进行演示,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故事,增强学生学习欲望。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笔者认为“故事教学法”就有其独到之处,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听课兴 启发学生思考,尤其受到中小学生的欢迎。在讲到“运动的相对性”时,我讲了一个故事:二战期间,有一个法国飞行员在执行任务时,发现脸旁有一个类似虫子的东西,顺手一抓,摊开手一看,竟然是德国佬打来的子弹。飞行员竟然抓住一个飞行中的子弹!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能耐呢? 学生立刻对这一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讲“杠杆”一课的时候,我由这么一个故事引入: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阿基米德,曾经怀着一颗激动的心情写了一封信给叙拉古国王希伦。他在信中说:“如果给我一个支点,一根足够长的硬棒,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这些故事,吊住了学生的胃口,为了知道故事的结果,学生欲罢不能,孜孜不倦地探求,在探究中获得思维的发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我们的教参上、物理学报上附有不少物理学家的小故事,教师自己平时注意积累一些科学故事,并且用自己的语言简化、加工,把它们用到课堂上来,这些物理学家和历史故事的引入对增强学生学习欲望大有 。
    3.善设质疑,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的火种,思维以疑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考,经过思考才有解疑,有所进取。笔者在指导学生做好用天平测液体质量实验时,增加一个这样的问题:当天平平 ,若将手指伸入水中但不接触容器,天平是否仍然平衡?这时学生探究兴趣更浓,同时又为后面学“力”创造一个悬念。 又如:在教学浮力的利用这一节时,为了讲 船的排水量等于轮船的质量加上货物的质量,可以这样层层设疑:(1)、轮船处于什么状态?(学生容易作出判断是漂浮。)(2)、轮船受到哪些力?(学生思考后能得出:船受到水的浮力和地球的重力、货物的压力三个力。)(3)、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和漂浮条件,船排开水的重力和船的重力、货物的重力之间有何关系?(学生就容易得出:G排水=G船+G货,接着推出轮船的排水量、轮船的质量、货物的质量之间的关系:m排水=m 船+m货 。)通过质疑,整个教学过程由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教师摆脱了以往说教式的教学方式。
    初中的物理知识大多基础性较强,难度并不大,如果善于质疑,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身努力 问题。因此,教师拟定相关教学主题后可以利用质疑 明确的研究方向,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而且释疑的过程能够实现开发智力的目的。
    4.利用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游戏具有的教育性、趣味性等特点,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在教学中利用游戏,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讲“摩擦力”一课时,笔者曾让两位同学进行“夹弹珠”比赛,其中一双筷子表面光滑,另一双筷子表面包了一层棉线,结果两位选手的比分悬殊;在讲“压力、压强”这一课时,笔者曾请一位学生握鸡蛋和磕鸡蛋,结果鸡蛋握不烂却磕破;在讲“省力杠杆”时,笔者特意让一柔弱的女生用羊角锤拔钉子,让一高大男生用手拔钉子,结果男生没拔起来,女生却把钉子撬了起来。这些小游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对理 掌握知识起到了促进作用。
    初中学生具有好动、好乐、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将一些实验设计成游戏的形式,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充分体味物理实验的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留下不可 的印象,同时也增加了才智。
    5.贴近生活,加强学生“需要”感受。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也就是说学习是生存和成长的需要。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贴近生活,满足学生的一些基本需求。笔者在讲“蒸发吸热”时,从校医室拿了一些酒精棉球,一一擦在学生的手背上,让学生感受酒精蒸发时的 凉凉的感觉。在学习“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时,举例说:炒菜时闻到香味较浓,菜凉了闻到的香味也就没有那么浓了;冰糖放到热水里比放到冷水里溶得快。在讲“运动的相对性”时,举坐车子时觉到树木、房子向后退的例子等等。抽 概念结合实际,贴近生活,这样做不仅便于学生理 而且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印象,从而越学越有兴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就是说义务教育的物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联系生产实际。所以教师在平时备课时要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在讲课时一定要尽量贴近生活,要尽量把新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挂起钩来。这样做不仅可以加深印象,而且能加强学生需要学习知识的感受。
    6.巧用多媒体,唤醒学生注意。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直观性、动态性、交互性、针对性和可重复性等优势,在教学中适当应用多媒体可以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笔者在教学汽油机时,运用了视频和FLASH等多种媒体,不仅增加了课堂的 性,而且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动态的画面很好地解决了教学难点。在“光的直线传播”教学时播放日全食的视频,深深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 问题的欲望。
    如今,许多教学软件相继问世并不断改进、完善,教师平时应要注重下载,积累形象、简短、生动的教学动画和图像,运用到物理课堂中。这些多媒体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其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是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以实现学习目标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的关键所在。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质量。利用实验、游戏、故事、质疑、贴近生活的例子和生动的多媒体都能够让学生产生强劲的学习动力。找到了动力的来源,明 教师的职责,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求知,这种状态下的教学必能取得非 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指导策略
    太仓市实验中学
    邢敏
    摘 要:这是新课程的要求 。
    关键词: 英语; 自主学习能力;指导策略

    当前有两种能力特别重要: 一种叫自学能力; 一种叫独立工作能力。这是教育界普遍的共识。而“要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又是新课程的改革要求。因此,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到底有哪些好的策略?是值得我们英语教师探讨的一个新课题。
    要使学生得到发展, 要使课堂实现由“教” 到“学” 的转移, 要使学生产生由“学会” 到“会学” 的转变,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素质, 构建自主参与型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拟就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谈点粗浅的看法。
    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包括独立阅读学习材料的能力,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概括要点、 联点成线、 联线成面和联面成体的能力, 循序练习和重点练习的能力, 及时复习和及时提高的能力, 以及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要形成这些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教研经验, 在中学英语的初学阶段, 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树信心、 促悟性、 强语感。 自信是一种境界。 以信心为基础, 兴趣、 意志、 信念、 注意有机统一, 学生在自 状态下学习英语, 就会摆脱怕错、 怕忘、 怕丑的自卑心理。 悟性是一种潜能, 以悟性为基础,感知、 记忆、 思维、 想象协调统一。 每个人生来都是有悟性的, 如人同生来都有感觉和知觉一样, 只是由于后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差异, 才导致了个人悟性的差异。 经常受到教师鼓励和肯定的孩子的悟性会越来越高,而经常受到打击和否定的孩子的悟性会越来越低。 以自信为基础的非智力因素与以悟性为基础的智力因素的结合, 就促成以英语语感为基础的知识、 技能、 技巧的系统的形成。 达到这一点, 学生个人学习的潜力、 智力、悟性、 天赋等就转化成了具体的自主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的能力。
    1、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营造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 心理学指出, 积极的情感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发动者和鼓舞者。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参与、 互动交流的课堂氛围, 在每节课中英语教师应努力做到“四带进” 、 “三形式” 、 “ 两适当” 。 “四带进” 即把微笑带进课堂、 把鼓励带进课堂、 把趣味带进课堂、 把现 教学手段带进课堂。 “三形式” 即交互式、 开放式、 发散式, 努力采用新颖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 “两适当” 即适当鼓励、 适当引导, 将学生的思维方式、 表达方法向正确的方向引导。 “四带进” 、 “三形式” 、 “两适当” 能更有效地发展学生学习英语的独立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增强了自信心和主体意识, 达到在实践中“创造自身” 的要求, 并不断提高克服各种困难障碍的主体能力, 使学生真 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未知 传统的英语课堂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是知识的化身、 教学的主体, 强调对语言规则的解释、 理解和反复操练,而忽视让学生自己到语言实践中接触、 运用和归纳语言规则。 在自主性的英语课堂中,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选择具有知识性、 性和真实性的语言教学材料, 给学生以明 学习任务, 并以任务为中心, 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交流活动, 并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引导、 帮助和鼓励。 同时, 教师在备课时, 要充分估测学情, 注意学生间的层次差异与课堂提问技巧, 鼓励学生主动、 踊跃、 大胆发言, 巧妙地化难为易, 使不同层 学生都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 成就感, 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2、 重视学法指导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是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 主张学生自主学习, 并非是无目的的“放羊式” 。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 要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真有所获, 提高能力, 教师应具有更精湛的教学艺术, 合理引导, 及时点拨, 激发思维, 确保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英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启思导疑,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推动学生掌握分析问题、 问题的科学方法, 最终使学生能自主地学习, 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要记住“方法的掌握比具体知识的掌握更重要” , 而且“方法的掌握必须在主体性实践中实现” 。 因此, 英语教师必须把教学的重点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转移到发展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来, 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自主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1) 指导学生有序预习, 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在英语的课文阅读教学中, 预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学生预习的好坏,直接影响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 指导学生有序预习, 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 英语教师应具体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编写预习提纲, 通过预习, 更好地理 章内容。 其操作要点是(扫清影响学生阅读的生词障碍) : 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 说出或写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回答若干关键性问题;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和中心句。 通过有序预习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拓展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空间, 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自己选择一些课外阅读材料。 在具体选材过程中, 教师要因人而异, 指导学生选取难度适宜的富有知识性、 性的语篇阅读材料。 在初一年级, 教师应鼓励学生以朗读、 诵读对话为主, 从初二第二学期起, 鼓励学生大量阅读短文, 由简易的 短文、 科技小知识到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等语篇材料, 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增强了跨文化意识, 又丰富了英语词汇量。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逐渐养成了利用工具书获取知识, 制作阅读文摘 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学生自然而然地把自学到的单词、 句式较好地运用到课前的 free talk 及书面表达训练中。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 自己去发现, 自己去总结,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创造性, 学习效率也随之提高。
    2) 创设问题情境, 增强学生的自主合作创新意识 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即由传统的以教师的 “教” 为重点转变成以学生的“学” 为重点, 在“学” 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顺木之天性, 激情启疑使之乐学,否则将事与愿违, 走向另一个极端——强迫学习, 无效增负。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英语教师要激发并保持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合作创新。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参与讨论, 开展小组或男女生之间的问答、 抢答竞赛或辩论赛, 例如在教学JEFC 2B Lesson 103 An American Boy 时, 有的学生提出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story?” “Not everyone in America is rich. ” “We must learn from the second doctor. ” “We must help others no matter they’ re rich or poor. ” “Parents are great. ”学生们人人都想标新立异,他们从多个角度大胆设想、 各抒己见, 学习英语的热情高涨, 同时也拓展了创新思维和发 思维, 并在 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积累了丰富的英语词汇, 精熟了会话技能, 掌握了英语语言规律, 这种“问题教学法” 是培养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讲授and\\but 引导的并列句时, 教师没有过多地讲 者的用法区别, 而是要求学生两人一组合作造句, A 说前半句, B 接后半句, 最后评出最佳partners, 如有一组partners 造出这样一个句子: A: My mother made a big cake, B: but a hungry cat ate it up. 类似大量新奇的句子, 使学生们充分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笔者在英语教学教研实践中发现, 学生对此类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兴 参与热情, 十分有利于优化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3、 改革教育评价体系, 提高自主学习的自觉性是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 实践证明, 科学的评价活动是教育活动科学化的需要, '地运用教育评价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英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中, 教师更应坚持因材施教, 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终结性评价为辅, 及时肯定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 激励他们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同时, 注意培养学生自我检测、 自我评价的能力, 对自身学习过程中的情感、 认知能力及行为能力作出合理的评价, 让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我、 完善自我、 发展自我。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 教师对每位学生做出一月一评, 建立学习月表, 每个月先由学生、 家长分析自评后, 再由教师填写, 然后反馈给学生。 内容包括: 学习热情、 课内参与、 作业、 笔头作业、 课文背诵及课外阅读等。 这一评价体系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自觉性、 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评价中求进步, 在进步中得到更好的评价, 获到了良好的激励效果, 也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能否自主学习, 是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与否的重要标志, 也是学习策略赖以构建的基点与归宿。 英语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提高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 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真正达到让学生“自求得之” 的目的,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设英语阅读的磁场
    ---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现状及策略分析
    太仓市实验中学 215400 徐 晖
    摘要:在当前的外语学习环境下,我国中学生外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外语学习中占据着首要的位置。阅读策略的培养对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直接积极的作用。“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中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 上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文章通过分析阅读过程和阅读策略,强调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有效的阅读策略是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英语阅读;阅读步骤;阅读策略;策略训练
    阅读理解是中考英语能力测试的重点项目之一。它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能力,包括阅读能力、理 力、归纳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评估能力等。课程改革后,还出现了任务型阅读,阅读理 型变得更多、更广、更新。涉及的面广,其中涉及事实政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学科渗透、科学技术等广泛内容;题型多样,体裁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以及新闻报道、广告、通知、操作说明、表格等各种文体,其内容主要体现与时 步,贴近生活,反映社会热点,让学生了 元文化,开阔学生视野。它要求考生阅读速度要快,对文章的理 确率要高。
    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如此重要,如何培养他们的阅读方法成了重中之重。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需要读者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文章的意义进行猜测、理 证实,反复数次。
    首先,我们来谈一下阅读的过程。此过程通常包含以下几步:
    第一步:查看标题
    在阅读材料中,有的有标题,有的则无。标题很重要,拟题人经过深思熟虑,最终 一个标题,肯定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是整篇文章的眼。它能给我们启发以及想象,猜测文章的内容。这样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做题的效率。
    第二步:速读全文
    在阅读过程中,时间比较紧凑,要 快速通读全文,前面两三段尤为重要。一般段落的开头一句话就是整段的概括,再把标题和内容结合起来,这样全文的大意便一目了然了。
    第三步:细审题目
    在快速通读完全文之后,一定要细读题目,判断这些题目是针对什么提出的。如遇到文章较长,可以先审题目,然后再读文章,这样可以带着问题去读文章,能加深对要点的理解。
    第四步:掌握细节
    接下来要细细品文章了,不可以跳跃式地读。在做题时,准备好铅笔,边读边用笔做些标记,把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起因划出来。例如凡是遇到时间就用框框起来,遇到人物就用曲线划出来,不要想着一个比较拗 名字怎么读,看做是一个字母即可,这样既节省时间,又方便阅读。经过这样的处理,对文章的内容和细节部分就胸有成竹,对事情的发展则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第五步:初定答案
    一篇短文基本都有五个题目,现在也出现每篇文章三至四个题目。对于那些直接能根据细节找到答案的题目,可以马上选定。对于比较深层理 题目,应该再查阅原文,绝对不是简单的重读,而是需要找出依据,把所选答案带入文章,再 正误。切忌望文生义,对文章和选项中出现的词语要结合上下文,琢磨其的 意思,否则会得到错误的判断。
    第六步:审核答案
    结合全文的中心思想,对照各题,研究其内在的联系和逻辑关系,并依次审核 未获百分之百 的题目,对照题目,反复推测,确保理解无误。
    其次,学生在 '运用阅读方法的同时,还应具备对题干作深入的研究。阅读理 题型大致有以下几种,根据不同的题型,运用不同的解决途径,可以做到各个击破得满分。
    题型一:考察了解主旨大意的能力 1.主旨题常见提问方式如下:
    What is the main idea/topic/subject/purpose of the passage?
    What is the passage mainly about/concerned with?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ould best summarize the passage?
    2. 如何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 段落大意,就是段落的中心思想,是作者对文章段落的写作意图。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有以下几个常用的:寻找中心句;寻找关键词;总结关键词,用读者自己的语言进行段落大意的概括。???? 中心思想便是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掌握文章中心思想是英语阅读的关键。概括中心思想主要有三条要求:判断所阅读文章的文体;抓住文章的段落大意;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将文章的中心思想表达出来。例如: 文章开头说到:There are two ways of teaching …。然后作者开始介绍两种形式的教学。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目的是介绍两种主要教学形式。
    ???????? 题型二:考查把握文章的事实和细节的能力。(所占比例最多, 约占阅读的50%) 1. 此类题是针对文章的细节设 ,其主要提问方式有: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right?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mentioned?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in the passage?
    Choose the right order of this passage.
    From this passage we know____________________.
    2. 寻找细节,可分成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辨认,即直接从文章中获取信息,难度不大,但要求学生十分仔细。间接辨认,不仅要求考生从文章中获取信息,而且要将获取的信息用同义句形式复述出来。
    ?? 题型三:考查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含义的能力
    1.此类题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 某一特定的词或短语的准 义,或者 it,they,them等代词的确切指代。??????
    其主要提问方式有:
    The word “...” in the passage probably means__________.
    The underlined word “It” in the passage refers to__________.
    The underlined word“...”in Para.3 most probably means__________.
    ??2. 猜测词义的方法可以利用上下文,通过对应结构或者平行结构中的同义词或者反义词判断。利用定语从句,同位语从句等。根据关联词,如:but, however, yet, unlike, like, not only…but also. at the same time 等。利用构词法(包括转化词,合成词和派生词)。
    ????题型四:考查理解作者意图(态度)的能力???? 常问作者对某事是什么态度:主观(subjective)还是客观(objecfive);肯定(positive)还是否定(negative);赞成(approval)还是反对(oppsition)等等。解题的关键是要看作者在文中用了什么样的口气。若用褒义词,显然是赞成。若用贬义词,显然是反对。若客观陈述,则是中性的立场,不偏不倚。注意:作者态度常常在转折词后表明出来。所以,but一词至关重要, 还有类似的yet, however, although, nevertheless等。 1. 这种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
    What do we know about_________?
    The author seems to be in favor of/ against_________.
    The author’s purpose of writing this passage is_________.
    The author may probably agree with_________.
    ?? 2. 尽量 作者的意图或态度?? 所谓作者的意图,就是作者试图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写作目的。作者的意图往往不是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它隐藏在字里行间,甚至文章之外,有的文章还有作者设置的种种假象。要吃透文章,就要搜索文章的关键字眼和关键句子,要熟悉各种文体,尤其要把握作者的语气,是严肃或轻松,幽默或讽刺,平和或激动,乐观或悲观等等。此外,还要注意文章中一些细节性的用词,如however, even though, but 等连接词, 这些词的运用往往和作者的态度有关。在做题时,要时刻注意读者不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下结论,所得出的结论应符合原文作者的意图。
    题型五:考查对阅读材料全篇的逻辑关系的理 对文章各段、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理 力。
    1.此类题目的主要提问方式有:
    Many visitors come to the writer’s city to__________.
    Western people usually use “cat” to refer to(指 “__________”.
    Tom’s mother bought him a clock,because__________.
    2.寻找细节,把各个段落的中心思想联系起来。在做这类题目的时候,要求学生较高的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要做到既对细节把握到位,又对各个段落的中心思想了解透彻。这样做起题目来就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总之,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要做到细致谨慎,认真分析,灵活运用阅读方法和技巧,使阅读速度和准确性得到同步提高,最终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促进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全面发展。
    影响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几个因素
    徐 燕
    【摘要】: '定位生物的学科地位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前提;合格的师资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关键;良好的课堂管理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保障,善于把握教材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保证,灵活的教学模式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踏脚石。
    关键词:教学质量 因素 课堂
    当今世界范围内国与国之间科技的竞争、经济的竞争、军事的竞争无处不在。而这些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如何才能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毫无疑问,重担自然落在了教育身上。只有教育发展了,人才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而教育的发展又必须注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就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提出的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相吻合了。而生物学作为2l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学科之一,其教学质量更是不容忽视。然而目前初中生物的教学质量不容乐观,到底是哪些因素制约了初中生物的教学质量呢?为此笔者在结合自己日常教学及与同行交流的基础上对影响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了浅显的研究。
    一、影响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几个因素
    尴尬的学科地位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初中生物学科脱离了考试学科的队伍,步入考查学科的行列,只在初二下学期进行大市级的结业考试。于是,学科地位也开始大幅下降至尴尬的境地。“小学科”、“副科”的头衔纷纷安了下来,在每个人心中都激起了不大不小的涟漪。部分家长、学生只图及格就好,部分教师只图教完就好,部分领导只图开设就好。在这样上下不重视,中间不努力的背景下,初中生物的教学质量自然也就没办法提高。
    薄弱的师资力量
    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与施教者的各种能力有着直接的关联。而就目前我们很多地区初中生物教师师资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教师都不具备生物专业知识,很多生物教师都是从其他学科支援过来附带教下课,或者是对于临近退休教师的一种福利。因此,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上课方式(特别是一些农村中学):翻开书,前15分钟学生自己阅读所需教授的内容,并思考教材中出现的讨论题。中间15分钟,老师将本堂课的重点知识读一遍,要求学生用红笔划下,然后从教参上将讨论题答案报一遍,学生负责记录。最后15分钟,学生打开与书本配套的练习完成本节内容。如此,45分钟安排的“井井有条”。只是,一节课后,留下的恐怕就是学生教科书上的红道道和作业本上一字不差的答案。学科知识,生物技能,生物素养则都无端被抛弃了。
    3、松 课堂
    若问老师最喜欢什么样的班级, 然是班风 学风好的班级。因为一个良好学习氛围是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重要保障。但由于教师在课堂管理过程中过于“仁慈”,或是无力 的话,会导致班级纪律 ,从而使得一部分要学习的学生因听不到重点而焦急不已,中等生在大 喧闹 随波逐流,而所谓的差生则在课堂上自得其乐,这样的课堂管理自然会导致生物教学质量低下。
    4、不着边的备课
    上课之前备课已经成为老师们的习惯,可是有些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却显现出了教学目标不合理,目标出现偏差或标高把握不当的毛病。因为,有些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往往只注重知识教学,及知识目标的落实,其他一概忽略不计,什么能力,情感的教育,什么实验探究从来不予理睬。若是考试要考到的内容也只是纸上谈兵一下。长久下来,学生自然觉得兴趣索然。素质没有得到发展,学习乐趣却被一点一点 ,还谈啥质量。
    还有的老师,从来不考虑学生的实际,一刀切,定的目标要么高的不着边际,要么随手可及。例如有的是了解层次的要求,却要求学生理 会应用;有的是对基础好的学生来说要掌 内容,却要求全班学生都要掌握。这就是标高把握不当的问题。一般而言,对于不同层 学生,应该作不同的要求,这一点虽然不一定要在教案里明 出,但教师在上课时应做到心中有数。
    还有的老师学习任务不明确、不具体,学生学习缺乏目标,没有重点课堂教学应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情感的主动构建过程。然而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有较强的求知欲和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受其年龄的限制,绝大多数学生对于学什么、怎么学,还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的。一般来说,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提出明 学习任务,或者是提出一系列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任务或问题去学,效果就会好得多,效率也会比较高。
    5、枯燥的教学模式
    多年的应试教学模式使得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千篇一律,老师们照本宣读,学生们死记硬背。于是乎老师们得 舌燥、精疲力竭,学生却听得枯燥无味、昏昏欲睡,课堂气氛犹如一潭死水,教学效果却并不见佳。
    二、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1、正确定位学科地位
    作为教师应该从国家的发展来看教育,而不要将自己的思想一直沉溺于自己学科地位低人一等。我们要看到总体的发展趋势,就国际形势来看,生物科学属于前沿科学,我们老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时刻记住,我们现在是在为国家的将来培养具有生物学素养的现 接班人。生物学科,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学科,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关键是加强初中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先要对教师进行师德方面的培训,一个教师若是爱自己的学生, 必定会花很多的时间去钻研课程,即使是非生物专业的老师也可以是一个非常棒的生物老师。其次才是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包括不定期的进行专业知识考核,组织优质课评比,评课等一系列活动以提升生物教师的专业素养。
    3、优化课堂管理策略
    没有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当然有效的课堂 并不是说要求教师实行高压政策,使得学生上课大气都不敢出,时时处于担惊受怕的状态, 怕也是学不进去的。我们要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该严格要求的时候绝不含糊,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时候尽量满足,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让他们亲其师,信其道。老师要随着教学环境的不同,灵活的施展自己的教学 技巧。从而达到课堂管理的目的。
    例如:在《人体内物质运输》教授过程中,讲到“心脏”时,教师拿了一个较大的人体心脏模型,学生对其充满好奇,整个课堂顿时叽叽喳喳之 断,使得教学没办法进一步深入。这时,老师及时介绍心脏 ,“心脏一生跳动次数为30亿次,一年内输送血液相当于一个灌满后能容纳30人的游泳池的水。”马上学生的讨论就停止了,开始聆听趣闻。课堂纪律在教师机智的处理中恢复宁静。由此可以看出好的课堂管理策略有助于教学的开展,教师要不断摸索以优化课堂 。
    4用好教材,合理规划教学
    很多老师都会羡慕上课游刃有余,谈笑风生的老师,看这些老师上课大有“谈笑间,强掳灰飞烟灭”的感觉。感觉这些老师在行云流水间就把什么给讲清楚了,学生学得起劲,教学质量还比其他老师要好数倍。其实一点也不用羡慕,关键在于认真研读吃透教材。吃透教材,关键在这个吃字,是细嚼慢咽,要嚼课程标准,以之为指导,了 节课的知识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位置,作用及发展史,对重难点也做到心中有数。这可以说是教学这盘菜的主菜已经有了,要让课上得精彩鲜美,还得加些调味料,那就是得给教材一些适当的补充。寻找一些社会热点、趣闻轶事为教材内容服务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在激发了学生兴趣点的基础上教学,教学质量怎能不提高呢?
    5、转变教学模式
    枯燥的教学模式乏味可陈,学生的学习兴 下导致教学质量滑坡,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适时的根据教材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以抓住学生的眼球。在现代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使得教学方法也呈现多元化的局面。如在教授人体器官时,不仅可以使用图片,还可使用模型,视频等多种技术使学生能非常生动直观的获取这些知识。同时也可将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用小组探究,成果展示,竞赛等多种形式予以 ,寓教于乐,在做中学。比在命令中学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行政管理实践报告  行政管理实践  服务框架实践与探索  探索与实践  高效课堂实践与探索  探索式测试实践之路  探索实践  大学生社会实践探索  服务治理实践与探索  管理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