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素养高级读本 > 郑州市2008—2009学年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 郑州市2008—2009学年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14-08-28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郑州市2008—2009学年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本文档由【中文word文档库】www.wordwendang.com提供,转载分发敬请保留本信息; 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范文、教育、学习、政策、报告和经济类word文档. word文档 ?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学科目标 (一)初中阶段的目标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初中具体目标 识字与写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阅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领悟作品的内涵,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的语言.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了解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写作:写作要感情真挚.捕捉事物的特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能进行缩写、扩写、续写、改写.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做到文从字顺.能互相评改作文.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作文每学年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口语交际:注意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耐心专注地倾听,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提高应对能力.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能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演讲.? 综合性学习: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研究计划,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写出研究报告.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展示学习成果.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 (二)高中阶段的目标 高中总目标 积累·整合:加强语文积累,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素的融汇整合,提高语文素养.? 感受·鉴赏: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提升审美的境界.陶冶情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道德修养.? 思考·领悟:通过阅读思考,领悟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 ?应用·拓展:能正确、熟练、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开阔视野,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发现·创新: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文化现象,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敢于探异求新,提出自己的看法.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高中具体目标 阅读与鉴赏:发展独立阅读能力.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能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学习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体会艺术表现力.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阅读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表达与交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能修改自己的文章,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在口语交际中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 二、各年级教学指导意见 ? 七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1.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转变语文教学观念.树立课改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2.大力开展教法研究与学法研究,积极推进校本教研活动,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在调动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内容.一切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切实提高, 3.在抓好课堂教学常规的基础上,把课改的原则精神与调节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结合起来,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根据人教版语文教材层进式的编写思路,按照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把教材内容分成三个梯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使学生逐步扩大学习范围,教师应以此来把握各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师生都做到胸中有全局,从而更好地把握教材. 2.七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重点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意识,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形成高尚的世界观;第三、四单元引导学生感悟自然的美好,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精神;第五、六单元重点培养学生为人处事的能力和想象联想能力. 3.七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重点引导学生在人生经历的成功和挫折中,磨练自己的坚毅精神,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第三、五单元引导学生向人类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学习,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第四、六单元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环境保护意识. 4.本年级文言文的学习是个难点,因为小学除了学几首古诗外,很少学习古文,因此,学古文要在反复诵读中培养文言文的语感,并注意开始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5.作文教学要与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要重点让学生学会一般的记叙方法,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写起,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教给方法,明确要求,把握记叙的基础规律.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七年级教材的编写是综合性的,没有专门进行文章体裁的区分,但教学中却不可忽略了文章体裁的自身特点,要引导学生初步确立文章体裁的意识. 2.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七年级语文教学放在首位的最基本的任务.要从基础知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培养. 3.抓好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学习的衔接,教学中要注意系统了解小学的知识体系和小学教材的难易深浅程度,与初中学习的语文基础知识、语法知识、文体知识等进行接轨,引导学生将小学的知识储备,运用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4.要注意处理好每个单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之间的关系:上下册都是一、三、五单元为小活动,二、四、六单元为大活动,在准备时间的长短、师生投入精力的多少、活动的范围和规模的大小等方面都要有所区别. 5.要认真开展名著阅读,除每册课本要求学生读的三部名著外,学生还可以自由选取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并做一些摘抄或写读后感. 6.课本附录的古诗词要求学生熟读,并尽可能地背诵.学生还可以自由选取一些短小的广为流传的课外古诗文进行阅读,名句名篇尽可能会背.期末抽测会测试附录中的某些名句. ? (四)教学进度与抽测安排 1.9月-10月,完成上册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的学习,并举行一次《漫游语文世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由学校自行组织期中考试. 2.11月中旬-元月中旬,完成上册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第六单元的学习,并安排好《探索月球的奥秘》和《追寻人类起源》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元月下旬,期末抽测. 3.3月-4月上旬,完成下册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的学习,并举行一次《黄河,母亲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由学校自行组织期中考试. 4.4月下旬-6月上旬,完成下册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第六单元的学习,并安排好《戏曲大舞台》和《马的世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6月中旬,期末抽测. (以上教学指导意见应和八年级结合着理解,互为补充) ? 八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1.在七年级学习的基础上,从基础知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力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八年级是培养语文素养和语文兴趣的关键时期,要在调动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内容.努力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拓宽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3.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把课改的原则精神与调节教学的方法结合起来,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八年级语文教材的编写,在七年级层进式编写方式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内容上由表现学生周围的生活扩展到了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自然景象,体例上由七年级注重文章的综合性去组合单元,过渡到了兼顾不同的文章类型,按文章体裁去组合单元.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确立明确的文章体裁的意识,会对文章按体裁进行分类. 2.八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是记叙性文体,分别反映的是战争生活和平民生活,要引导学生区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和爱人之心;第三、四单元是说明性文体,重点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第五、六单元是文言文单元,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内容都有,通过学习,陶冶学生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3.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传记和回忆录,重点引导学生体悟人生奋斗的意义,进而了解社会人生;第二单元是散文诗,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澎湃激情;第三单元是科学文艺作品,要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第四单元是民俗文化单元,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第五、六单元是文言文单元,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内容都有,通过学习,陶冶学生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4.八年级上下册的文言文内容,不但集中在最后两个单元中,数量也大为增加,是学习的难点,教学中可以与现代文穿插交替进行学习,把第五单元的文言文提到前半学期来学习,以分散学习文言文的压力.要继续在反复诵读中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5.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记叙能力的同时,开始培养学生基本的说明和议论的能力,把握常用文体,做到思路清晰,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语言通顺流畅.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培养巩固诵读、摘记、探究、多思、练笔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防止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现象.重视引导学生提炼、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要特别重视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并持之以恒. 3.课本对语法的学习持一种淡化的态度,这不可取.要对语法知识进行专题讲解,让学生对词类等语法知识有个基本的了解,而不能把它分散在课文学习中进行,但也不宜讲得过于详细繁琐. 4.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必须开展的内容,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千万不可删除,要屏弃那种眼睛只盯着中招考试项目的应试主义教学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要认真开展名著阅读,除每册课本要求学生读的三部名著外,学生还可以自由选取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并做一些摘抄或写读后感. 6.课本附录的古诗词要求学生熟读,并尽可能地背诵.学生还可以自由选取一些短小的广为流传的课外古诗文进行阅读,名句名篇尽可能会背.期末抽测会测试附录中的某些名句. (四)教学进度与抽测安排 1.9月-10月,完成上册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现代文和第五单元文言文的学习,并安排好《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和《莲文化的魅力》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由学校自行组织期中考试. 2.11月中旬-元月中旬,完成上册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现代文和第六单元文言文的学习;并举行一次《说不尽的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元月下旬,期末抽测. 3.3月-4月上旬,完成下册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现代文和第五单元文言文的学习,并举行一次《献给母亲的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由学校自行组织期中考试. 4.4月下旬-6月上旬,完成下册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现代文和第六单元文言文的学习,并安排好《科海泛舟》和《到民间采风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6月中旬,期末抽测. (以上教学指导意见应和七年级结合着理解,互为补充)? ? ? 九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1.着眼于大面积提高初中阶段语文教学质量,为学生学习高中知识奠定良好基础,为全市高中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基础. 2.认真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钻研教材,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把握重点,构建知识体系. 3.讲求实效,扎扎实实. (二)教学重点难点 抓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强化.要以教材的单元或知识块为单位,注意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实现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着重引导学生把语文基本能力由课内向课外迁移,解决中考中的实际问题.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材中的现代文复习要侧重于基础知识,强调基本能力.要以学生自己复习、教师出思考题让学生解答的形式解决问题,不必再全面反复细讲. 2.文言文复习要全面一些,要带领学生整理一下常用实词、重要句子的翻译等知识点;古诗词与文言文中要求背诵的内容一定要让学生背熟. 3.综合性学习活动:建议把九年级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加以整合,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负责一个课题内容材料的搜集,完成后在班上交流,以节约时间和精力,从而更好地进行备考. 4.作文:一定要向学生强调立意的正面性,对不适合中学生年龄特点的题材不要涉及;可以针对文章结构、语言等能够快速提高成效的方面对学生进行专门训练;对命题、半命题、话题、材料作文等形式进行专项训练. 5.课外名著阅读:建议对课标要求的名著内容要点加以整理、列表,以利于学生复习. (四)关于教学进度 1.讲课阶段: 2008年8月—10月中旬,九年级上册第一、二、五单元; 10月下旬—12月,第三、四、六单元; 2009年1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2月—3月底,下册讲完.建议不要过早提前结束新课. 2.复习阶段: 第一轮:分册复习,建议在讲九年级下册的同时以新带旧,把七、八、九年级教材中同题材、同类型的内容进行整合,讲新课与复习旧课同时完成.时间是2月—4月中旬.重点是文言文和古诗词的复习. 第二轮:专题复习,时间可安排一个月左右,5月中旬前结束.可分为语文基础知识、语言能力运用(如病句修改、仿写等)、现代文阅读、文言文及古诗词阅读背诵、作文、课外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活动等专题进行训练. 第三轮:综合复习,精选试卷、套题等进行备考训练,着眼于实战练习. (五)关于中招质量预测及有关会议 1.第一次质量预测:时间为元月下旬;考试范围是九年级上册全部和下册第五单元. 2.第二次质量预测:4月中旬;试卷形式、内容等与2008年中招试卷相似. 3.9月下旬中招质量分析及经验交流会; 4月下旬中招复习经验交流会. ? 高一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三项基本理念: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③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切实转变语文教学观念. 2.落实五个方面的课程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和发展创新等,探索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3.优化必修课,加强选修课,规范综合实践活动是整个高中语文课改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创造性地运用调节教学法,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必修一阅读鉴赏四个单元,体裁分别是现代诗歌、古代叙事散文、记叙散文、新闻报告文学.这些课文大致分为抒情和叙事两大类型,第一单元属于前一类型,学习时重在通过品读语言来赏析其中的情思和意味,教学中一定要突出诵读.第二三四单元属于后一类型,重在培养整体把握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进而提取重要信息、提炼主要观点的能力.表达交流写作部分的各单元是: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写景要抓住特征、写人要凸显个性、写事要有点波澜.这部分主要训练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基本技能. 2.必修二阅读鉴赏四个单元,分别为写景状物散文、先秦到南北朝时期诗歌、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和演讲辞.散文、古诗文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教学时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引导他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其次,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表达交流写作部分四个单元:学习描写、学习抒情、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学习虚构.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善于采集生活中的浪花,丰富自己的生活感受. 3.必修三阅读鉴赏四个单元,体裁分别是小说、古代诗歌(唐诗)、古代议论散文、科学文艺作品.其中,前两个单元侧重"品味与鉴赏",第三单元侧重"思考与领悟",第四单元侧重"沟通与应用".表达交流写作部分四个单元,都是关于议论方面的:"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善待生命学习论证""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其中第一单元要引导学生学会多向思考,属于思维指导性质的话题,后面三个单元则纯是人文话题.学生要能写出比较规范的、基本符合要求的议论文. 4.必修四阅读鉴赏四个单元是戏剧(包括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宋词、杂文和随笔、古代传记.其中戏剧、宋词侧重于品味和赏析,杂文和随笔侧重于思考和领悟,古代传记侧重于沟通和运用.同时古代传记文学性强,在人物刻画和叙事上都表现出很高的技巧.因此,教学这个单元时也不应忽略了品味和赏析.表达交流写作部分在必修三的基础上,继续训练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要求能写出有一定独创性的、较有深度的议论文.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在高一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首要的最基本的任务.要从诵读、书写、勤思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培养. 2.教学中要注意与初中语文学习的衔接,顾及学生原有基础、发展取向和学习需要方面的差异,对教材进行调整处理或改编重组,使其既能够落实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又能发挥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培养和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3.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合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类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积累、运用,创设生活情境,沟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体味语言情境,琢磨学习别人的语言,推敲选择自己的语言,积极参与到语言实践中去,发展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4.文言文的学习,重在积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等,在反复诵读中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注意诵读、背诵应尽量在课堂上完成. 5."梳理探究"重在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学生搭建一个活动的平台.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注意观察语言、文学与文化现象,善于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自己动手收集材料,学会深入思考,独立探究和解决问题. 6.教师要通盘考虑"名著导读"的安排,可以穿插在课内教学之中,也可以放在时间相对宽余的周末或假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等方式,交流阅读成果,分享阅读乐趣,共同提高阅读能力.注意要有一定的落实性要求,如规定摘抄数量、读后感篇数等. (四)教学进度与抽测安排 1.08年9月-10月,完成必修一的学习,并举行一次诵读活动. 2.期中考试,由各校组织. 3.11月中旬-09年元月初,完成必修二的学习,并举行一次演讲活动. 4.09年元月中旬,期末抽测,由教研室统一组织. 5.2月-4月上旬,完成必修三的学习,举行一次时事热点话题讨论活动. 6.期中考试,由各校组织. ??? 7.4月中旬-6月上旬,完成必修四的学习,举行一次辩论赛活动. ??? 8.6月中旬,期末抽测,由教研室统一组织. 高二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1.高二年级是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飞跃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推进校本教研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发展学生个性. 2.高二年级是培养语文素养与语文考试技能并重的时期,应逐步树立高考意识,渗透高考语文能力的培养. 3.在抓好课堂教学常规的基础上,贯彻调节教学法,课堂上有目标、有自学、有讨论、有读写,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古代诗歌的学习,重在通过诵读来领悟其中的情思、探究其中的意境,以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第三单元、第四单元中外散文的学习,重在整体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品味其中的情趣和哲理,提升思想认识水平. 2.第四册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古今中外小说的学习,重在把握主题、了解结构,鉴赏人物形象和语言;第三单元、第四单元中外戏剧的学习,重在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把握激烈的戏剧冲突,欣赏古代戏曲语言的抒情性. 3.高二年级文言文的学习,要扎扎实实地积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等,了解、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学常识,落实文言翻译的具体要求,能够领略文言作品的艺术魅力. 4.作文教学重在培养写作议论文的能力,把握常用文体,做到思路清晰,论辩有据,言之成理.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巩固高一已培养好的诵读、书写、多思等习惯,仍然是高二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 2.重视提炼总结学习方法,重视实际的解题技能的培养,着重在概括力、书面表达力上加强训练,同时加强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3.注意处理好几组关系:阅读与写作,要在多读的基础上多写,强化动手能力;课本与读本,要注意两者的密切联系,对读本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摘抄或写读后感的要求;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强调的是把语文学习的空间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扩大阅读面、扩大对生活的体验;读写练习要密切联系高考动向,注意高考考点的分布和命题形式的变化,让学生逐步减小对高考的陌生感. 4.防止分化,面向全体,关注中差生,是高二年级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5.如果学生接受能力较强,本学年可以把第四册第一单元的现代文和第五单元的文言文提前到上期来学习,但上期期末抽测不作为考试内容.另外,不提倡把高三课本的内容过多过早地提前到高二来讲. (四)教学进度与抽测安排 1.08年9月-10月,完成第三册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古代诗歌、第五单元文言文的学习,并举行一次关于诗歌意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2.期中考试,由各校组织. 3.11月中旬-09年元月上旬,完成第三单元第四单元中外散文、第六单元文言文的学习;以山水与文化为主题,举行一次专题研究活动. 4.09年元月中旬,期末抽测,由教研室统一组织. 5.2月中旬-4月中旬,完成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二单元中外小说、第五单元文言文的学习,课外阅读《红楼梦》并举行一次鉴赏研究活动. 6.期中考试,由各校组织. ??? 7.4月中旬-6月上旬,完成第三单元、第四单元中外戏剧,第六单元文言文的学习;举行一次编写、演出课本剧的活动. ??? 8.6月中旬,期末抽测,由教研室统一组织. ? 高三年级 第一阶段复习(08年8月下旬—09年元月上旬):基础知识复习阶段 (一)教学指导思想 1.新教材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2.本阶段复习应以第一~五册教材为重点,复习时要认真把握《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钻研教材,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把握重点,构建和梳理知识体系. (二)需要注意的问题 1.新教材教学要以第五单元诗歌、第六单元文言文的教学为重点;现代文部分,可以按照做高三阅读题的形式去处理;古诗词与文言文中要求背诵的内容一定要让学生背熟. 2.第一~五册教材复习教学重点是抓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复习.要以教材的单元或知识块为单位,将零碎的、散乱的知识点(如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等)串联起来,实现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 (三)教学内容与进度 1.高中第五册新教材教学.(08年8月下旬~10月中旬) 2.高中第一~五册教材复习.(08年10月中旬~09年元月上旬) (四)考试安排: 09届第一次质量预测(09年元月上旬) 第二阶段复习(09年元月中旬—09年3月中旬):专题复习阶段 (一)教学指导思想 1.第六册新教材的内容是高考必考内容,不可忽略不教;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2.专题复习要研究《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按高考考查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的复习. (二)需要注意的问题 1.第六册新教材教学要以第四单元文言文的教学为重点;第一单元社科文部分,可用做高三阅读题的形式去处理;文言文中要求背诵的内容一定要让学生背熟. 2.本阶段复习要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并配以综合测试题组织复习. (三)教学内容与进度 1.高中第六册新教材教学.(09年元月中旬~2月中旬) 2.专题复习.(09年2月中旬~3月中旬) (四)考试安排 09届第二次质量预测(09年3月中旬) 第三阶段复习(09年3月中旬—09年5月上旬):综合模拟训练阶段 (一)教学指导思想 要求以模拟测试的形式进行考前练兵,及时反馈讲评,巩固知识,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取得应考经验. (二)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精选试题,规范练习,提高考生的应试能力,培训解题技巧;要针对模拟测试中发现的学生复习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查缺补漏. 2.第三次质量预测之后,要多给学生一些自主复习的时间,但不可放任自流,老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三)教学内容与进度 综合模拟训练、查缺补漏.(09年3月中旬~09年5月上旬) (四)考试安排: 09届第三次质量预测(09年5月上旬) ? 三、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规范(教学常规) (一)要注意贯彻课改的精神和原则: 语文课要体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我们把它简称为六字原则:自主、合作、探究. (二)要灵活地体现调节教学的四个环节和五个关键.? (三)要注意语文课的学科特点:语文课要做到"四有". 在语文教学中,既要体现调节教学和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原则,又要注意到语文学科本身的教学规律.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做到"四有":即有目标,有自学,有讨论,有读写. 1."有目标"指的是,上课前必须明确提出本节课所要达到的语文教学目标,让师生都做到心中有数,避免语文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2."有自学"指的是,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有学生自学读书、整体感知的自主学习的环节,把一部分学习任务交给学生自己解决.不能一上课就由老师分析讲解,甚至满堂灌,或者满堂问,把完整的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剥夺了学生思考和感悟的权力. 3."有讨论"指的是,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通过讨论而充分发表各自对文章的理解和意见,在讨论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发挥群体优势,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同作战的能力.讨论要深入,讨论的问题要有深度、有价值,不能钻牛角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要进行精要的引导和点拨.肯定学生正确的地方,纠正错误的地方. 4."有读写" 指的是,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有读、有写.首先,"读书"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教学形式,没有读书声的语文课,不是好的语文课.语文课堂上,一定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读书,通过自读、齐读、品读、诵读等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精彩优美的段落要反复朗读,甚至达到当堂会背.其次,每节课都要让学生写一写,把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讨论结果整理一下,理清思路,形成一段逻辑思维性很强的答案,用笔写在课堂笔记本上;或者进行片段写作,100字左右.如果这样,每节课都做到有读有写,天天练习,积少成多,学生的读写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因为语文能力的提高靠积累和感悟,只有多读多写才能见成效. 当然,不是说语文课堂上只能出现这"四有",而是说这四个方面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容易被忽略,并且常常被忽略,需要重点进行强调.强调这四个方面并力求做到它,就会使语文课堂显得生动活泼,既体现出语文课的学科特点,又体现出课程改革和调节教学的原则精神,并有效地避免满堂讲解、架空分析的陈旧教学模式.其实,有训练,有反馈,有延伸,有探究等等做法也是我们提倡的,强调前四项,并不排斥这后四项.正像我们倡导调节教学,并不排斥课程改革的理念一样,二者是相辅相成,协调一致的关系. (四)语文课要体现教师扎实的专业素养和教学基本功. 1.语文课要有精当的教学设计.课堂思路要清晰,课堂结构要明确,教学过程要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教学方法要灵活,要有较强的组织课堂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2.语文老师要有生动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必须用普通话教学.语言准确清晰,简练生动,表达流畅,语言规范.不罗嗦重复,无口头语、累赘语,逻辑性强,抑扬顿挫,快慢适度,声音宏亮,富有激情和感染力. 3.语文教师要锤炼"三语",即导入语、转换语、总结语.课堂开头的导入语要简洁明白,语言优美,紧扣课文,激发兴趣.教学环节的转换语要承上启下,逻辑清晰,衔接自然,引起悬念.课堂结束的总结语要突出重点,概括性强,梳理脉络,加深印象. 4.语文课堂教学不得夹杂外语.要遵守国家的《语言文字法》,引导学生尊重祖国的母语,上课起立问候不要使用外语,课堂不得夹杂外语上课,可以用汉字书写的内容不得用外文代替. 5.语文老师要把字写好.字是语文老师的脸面.板书不写则已,要写必须书写工整,不得潦草.不得写繁体字、错别字、不规范的简化字. 6.课堂板书必须精心设计,每节课都要有板书课题.板书布局合理,整齐美观,简明扼要.体现教学内容的思路,将教学内容结构化,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7.恰当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语文课要把多媒体体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主要手段.课堂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并非多媒体课件越多越好.不能把语言教学变成了图画教学.必须能够熟练操作程序,多媒体课件应形象、生动、实用,能达到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8.语文课要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内引外联,联系生活,联系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检查学生的课外读书笔记. 9.要注意教师形象,重视课堂仪表.教态要亲切自然,端庄大方.避免课堂上的不雅姿态. 10.要恰当调控和驾驭课堂,掌握课堂教学的节奏,按时下课不拖堂.下课铃声响过,必须在一分钟内下课. ? 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和模式 (一)语文课的基本模式: 这里提出一个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供老师们参考. 1.自学释疑,整体感知;通过自读课文,自查字典解决生字词,自己分段,自己归纳段意和中心,自己总结写作方法等等,自己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2.训练操作,合作探究;围绕教学重点,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教师重在方法思路的引导. 3.反馈矫正,读写巩固;通过做题,朗读,片断写作等等方式进行提问、抽查、学生互查、举手自查、演板等检查学习效果,用统一讲解矫正、同桌互相矫正、小组矫正、课堂矫正、课下矫正、作业批改矫正等等方式达到巩固目的. 4.延伸迁移,联系实际.可以选取课外读物进行阅读,还可联系社会生活进行说话练习,或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二)语文课的基本课型:根据语文课的特点可从两个角度区分课型:一类从内容性质上可分为教读课、自读课、文言课、作文课、复习课、综合性学习课等;另一类从文体角度可分为散文课、小说课、诗歌课、戏剧课,或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下面仅举几个参考课型的例子. 1.教读课.六步法. 导入-→读书-→质疑-→讨论-→矫正-→小结. 做法是:①教师引导,激发兴趣;②认真读书,做好准备;③定好方向,提出问题;④讨论交流,解决问题;⑤反馈矫正,适当点拨;⑥归纳小结,巩固提高. 2.自读课:学生当先生. 分工定标-→备课研读-→学生讲课-→自由提问-→老师评价. 做法是四人小组包一篇自读课,有人负责基础知识,有人负责思想内容,有人负责主持问答,有人负责概括总结.学生自己备课,自己上课,自己答疑解难,每人都有上讲台的机会.老师只做辅导提示和小结评价.此类课型还有六步自学法:①自读;②自评;③自查;④讨论;⑤自讲;⑥自结. 3.文言课:读议训练法. 激趣-→诵读-→讨论-→训练-→延伸-→总结. 其重点环节在诵读和讨论,诵读以加深印象,培养文言语感,增加文言知识积累.讨论以扫除学习障碍,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此类课型还有四步教学法:①自学;②质疑;③试解;④归纳. 4.作文课:四段写作法. 准备阶段-→起草阶段-→评改阶段-→课外实践阶段. 此类课型还有写作四步法:①定标写作;②评议点拨;③修改提高;④美文赏析. 5.复习课. ①明确考纲考点;②实战专题训练,③总结规律方法;④难点查漏补缺. 6.试卷讲评课 ①突出重点,抓薄弱环节.不平均使力,学生出错率低的知识点可略或省,而学生出错率高的知识点则需重点突破;②总结规律,教给方法.注重知识规律的总结和解题方法的指导;③学生主体,教师点拨.尽量让学生谈选项及选此项的原因,让学生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④注重落实,当堂修改.说得好不如写得好. ? ? ? 郑州市2008—2009学年数学教学指导意见 ????? 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中学数学科? ? ?? 一、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学科目标 (一)初中阶段的目标 (1)"三基"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具体为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 (2)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独立的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形成数学的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数学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高中阶段的目标 (1)"三基"目标 使学生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几何、概率统计、微积分初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2)能力目标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包括:空间想象、直觉猜想、归纳抽象、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演绎证明、体系构建等诸多方面,能够对客观事物中的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式作出思考和判断.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 二、各年级教学指导意见 ? 七年级 ? (一)教学指导思想 1.认真学习、全面领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积极转变数学教学观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学定教",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生动、活泼、有效的数学活动,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在"做数学"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3.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教师要真正地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活动经验出发,为学生进行有效的操作、观察、思考、交流、反思、创新搭建活动平台,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实践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发表见解,从而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要切实转变课堂教学中学生机械记忆与单纯模仿的被动局面. 4.注重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了解学生小学数学的学习状况与特点,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大胆参与、勇于创新,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尽快适应中学数学的紧张学习生活. 5.实施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不同见解,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发展.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同时,为有更多数学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多了解数学、研究数学的机会,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6.注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数学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学会归纳与反思,学会创新,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数学学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七年级上册第一、四章,重点让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操作、观察、测量、想象等活动中,了解几何体与平面图形、平面图形的性质及其位置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以及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第二、三、五章重点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有理数概念与各种运算算理、代数式及运算法则、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的建立解法及应用,掌握有理数的各种运算法则与运算律、合并同类项与去括号、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发展学生数感、符号感、方程意识,提高学生运用代数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六、七章重点通过从较大数据、各种统计图获取信息和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发展学生的数感与统计观念、随机观念. 2.七年级下册第一、六章,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具体问题探索整式及其运算法则、算理,探索变量及其表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函数思想和抽象思维,发展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能力;第二、五、七章重点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探索平行线、相交线的特征与条件,探索三角形概念、性质与全等的条件,轴对称与基本的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应用,体验几何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第三、四章重点了解近似数、有效数字、科学记数法、概率的意义与计算,进一步发展数感与随机观念,发展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本年级难点有:对有理数、整式的运算法则与算理的理解与灵活运用;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灵活地布列方程求解问题;整式乘法公式的正确理解与灵活运用;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判断与正确运用;几何中正确规范的推理表达与实际应用;正确灵活地运用符号表示有关问题中的规律. 4.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与数学学习能力同样是七年级教学的重点,使学生形成"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参与——课后认真总结、梳理知识与方法——规范独立完成作业——阶段认真小结反思"的好习惯,逐步学会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针对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各种新颖、富有思考性、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认知冲突.课堂教学形式、数学活动组织要注意灵活多样. 2.七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抽象、概括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量生动、具体的表象,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具,制作模型,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实践基础上合作交流,使学生的思考有依托,并注意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 3.课堂教学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全程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感悟,要真正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培养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学会学习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4.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所教学生学情与特点,合理组织教学素材,恰当灵活地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真正做到"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5.教学中要切实发扬教学民主,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学会聆听学生的不同见解,在沟通与理解中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场所、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重要历程. 6.教学评价要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热情、自信心、合作意识、表达交流、反思调节,激励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7.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恰当地采取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延迟评价等形式,可起到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8.建立学生数学学习成长记录袋,用来记录学生数学成长的个性化历程,是做好形成性评价的较好方式.可收录能够反映学生特有的解题方法,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自认为满意或成功的作品、作业,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探究活动的记录;单元知识总结,学生的自我小结或反思等,形成性评价是期末总评的重要依据. (四)教学进度及抽测安排 1.2008年9月—10月,完成上册第一、二、三章的内容. 2.2008年11月中旬—2009年元月上旬,完成上册第四、五、六、七章的内容;元月下旬,期末抽测,内容七(上)全册. 3.2009年2月下旬—2009年4月上旬,完成下册第一、二、三章的内容. 4.2009年4月下旬—2009年6月上旬,完成下册第四、五、六、七章的内容;6月中旬,期末抽测,内容七(下)全册. ? ? 八年级 ? (一)教学指导思想 1.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新观念、新思路.新观念的形成不仅包含对事物的新认识、新思路,而且包含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为此,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学会数学的学习方式,只有不断学习,获取新知识,更新观念,才能形成新的数学认识.在八年级数学的教学中概念的演化、推理的要求、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严密性、创造性方面都提出了比七年级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在教学中对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新观念、新思路提出更高的要求. 2.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创新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而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能发现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对已解决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善于反思优化自己的学习."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创设更多的适合学生学习、富有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最佳方式,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应该多设计一些适合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并重视课本中"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栏目的学习,真正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切实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使他们能亲身经历获取知识、形成数学结论的全过程,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及由此所得到的成功与快乐,不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与合作学习精神,从而不仅达到对新知识的彻底理解与掌握而且不断增强对数学的兴趣与信心,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 4.加强培养学生对知识、题型的积累,重视学生思维训练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八年级数学的学习在整个初中阶段可以说是最为关键的时期,它不仅是对七年级数学学习的进一步巩固与延伸,也对九年级数学学习乃至中考升学打好基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除了要更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题型的积累的良好习惯外,还应重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发展. 5.注意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需求.课堂教学中注意设计各类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不同层次学生思考解答,以促进各类学生都有所发展.课堂评价注意激励出学生的正确一面,恰当指出其努力方向.注意倾听不同学生的不同观点,激励大家一题多解、多题归一、一法多变,不断创新. 6.结合学生的特点,组织形式多样的数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课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老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相关内容及"读一读"栏目,使学生对数学史料或背景知识等课外内容有更多的了解,并组织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数学课外活动,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促进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 八年级在整个初中阶段内容十分关键,重难点章节比较多,其中重点章节的重难点主要有以下: 数与代数、统计方面 1.实数:重点是无理数、实数、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概念的理解;难点是实数的运算及解决实际问题. 2.一次函数:重点是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理解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有关性质;难点是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方程与函数的关系. 3.二元一次方程组:重点是解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数字系数);难点是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与函数问题. 4.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重点是理解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含义并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在数轴上表示其解集;难点是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并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5.分解因式与分式:重点是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会进行分式的四则运算,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难点是对因式分解意义的理解与运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6.数据的代表及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与分析过程,掌握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总体、个体、样本、频数、频率、方差、标准差等概念;难点是运用以上概念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空间与图形方面 1.勾股定理:重点是掌握勾股定理与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并能运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难点是设计拼图进行勾股定理的证明. 2.图形的平移与旋转:重点是理解平移、旋转的基本性质并会做简单图形平移、旋转后的图形;难点是运用平移、旋转、轴对称及其组合进行图案设计. 3.四边形性质探索:重点是各种四边形的概念理解及其有关性质和常用的判别方法,多边形的内、外角和公式;难点是运用四边形的有关性质及判别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相似图形:重点是了解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与图形的位似;难点是探索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及利用图形的位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关注全体学生,夯实基础,加强训练.在教学设计中要符合八年级学生的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学生类型的需要,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有一定的收获,针对八年级学习的重点内容进行夯实基础,加强训练. 2.做好培优补差工作,有效防止两级分化.针对八年级学生是个性发展的分化期、生理发育的关键期、心理发展的危险期、思维发展的抽象期,同时新学期新开设的学科较多,学习任务较重等特点,要特别注意防止学生学习上的两极分化,在加强培优的同时更要注意补差进而带动中间生,才能使学生顺利度过这一阶段的数学学习困难期. 3.重视对新课程标准中新增知识点的学习与教材深层知识的挖掘.教材中的新增知识点如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图形的位似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要给予高度重视,同时对教材中"想一想""议一议"栏目中所包含的知识点要深层的挖掘,避免知识点的少讲或漏讲. 4.重视课题的研究与课题的学习.在教学中要重视加强对学生课题研究与课题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在课题研究与学习中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与能力,倡导合作学习的精神,并能够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包括网络资源进行课题学习,同时对课题的研究与学习要有计划,要精心的组织安排,最终形成课题报告. 5.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和行为的表现、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等等,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6.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可以采取书面考试、口试、作业分析、课堂观察、课后访谈、建立数学成长记录、撰写小论文和活动报告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价学生学生数学的情感与态度,使之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进度及抽测安排 1.2008年9月—10月,完成上册第一、二、三章及第四章1-4节的内容. 2.2008年11月中旬—2009年元月上旬,完成上册第四章5-8节及五、六、七、八章的内容;元月下旬,期末抽测,内容八(上)全册. 3.2009年2月下旬—2009年4月上旬,完成下册第一、二、三章及第四章1-5节的内容. 4.2009年4月下旬—2009年6月上旬,完成下册第四章6-9节及五、六章的内容;6月中旬,期末抽测,内容八(下)全册. ? ? 九年级 ? (一)教学指导思想 1.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九年级是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上、下册共十个章节,内容涉及到证明、一元二次方程、视图与投影、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圆、频率与概率、统计与概率.既不能一味的为赶进度而不考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理解与掌握,又要为总复习阶段提供较充足的时间,所以要根据学生实际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教学进度. 2.确保重点章节的教学时间与教学效果.在九年级上、下册的十个章节的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基础上,应确保重点和难点章节有充分的学习时间,保证学生能够充分的吸收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如证明、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圆等内容.同时,还要兼顾到其他的章节知识学习,如视图与投影、反比例函数、频率与概率、统计与概率. 3.注意与七、八年级知识的综合.九年级的许多知识都与七、八年级的知识紧紧相连,如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与函数、一次函数;圆与三角形、四边形;视图与展开、折叠等等.教学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复习,通过比较提高学生接受的效果. 4.要精心组织好复习教学,系统安排好总复习的各项工作.既要系统全面梳理各部分知识点,又要科学归纳各类不同问题的思维方法;既要精选典型例题,又要组织好练习题的层次与梯度,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确保总复习的有效性. 5.有针对性的搞好专题讲座.进入总复习阶段时,可以进行专题性的复习,注意引导学生概括同类问题的各种不同解法以及不同数学问题蕴涵的相同的思维方法,针对一些常见的易混点、易错点进行有效的辨析,将知识及时的综合,便于学生融会贯通. 6.适当进行阶段性测试,引导学生认真进行考后反思.在九年级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的进行阶段性的测试,这样可以及时的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查缺补漏,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以免问题的积累带来更多的问题,影响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全面掌握,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认真全面进行好考后分析与反思,确保测试的效果.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九年级上册第一章证明(二)和第三章证明(三)是在八年级的证明(一)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将抽象的证明和直观的探索联系起来,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和特殊的四边形的有关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及其相关的结论. 2.九年级上册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涉及到估算方程的解,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和分解因式法求解方程.重点是准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灵活准确的求解;难点是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方程模型进行求解. 3.九年级上册第五章反比例函数和九年级下册第二章二次函数都是在函数、一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上的延伸,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高的理解力和更强的综合能力,也是九年级的教学难点之一,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过程让学生获得用函数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更好的理解和体会函数的建模思想. 4.九年级上册第六章频率和概率与九年级下册第四章统计和概率是在七年级第六章生活中的数据和第七章可能性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和高中知识的衔接点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成为重点的考查知识内容.这一部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可以结合身边的事例进行讲解. 5.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和七、八年级所学的三角形知识联系紧密,但是换了个求解的思路,使三角形问题一般化,同时也更联系实际,增强了趣味性,将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学习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6.九年级下册第三章圆和已往的要求有所改变,删减了很多知识点,如切割线定理等,降低了考查的难度.但是,这一章可以综合很多前面所学的很多知识,综合性强,既有证明也有计算,讲练结合的方式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九年级是义务教育学段最后的出口,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对学习有困难和有特殊情况的学生,更要亲近帮助他们,切不可重视优生,忽视中等生,歧视学困生;要考虑到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方向,强调为不同的学生奠定基础,即个体发展的基础.除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在学习兴趣、求知欲望、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等方面给予引导.要用多种方式方法强化训练,查漏补缺,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适当帮助学生了解高中学段学习生活的需求,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教学进度及抽测安排 1.2009年元月下旬进行九年级期末质量抽测(全市第一次质量预测),考试范围是九年级上册及九年级下册第一、二章、第三章第1-5节内容. 2.建议2009年2月底结束九年级上、下册教材教学,3月份开始进入中考复习阶段. 3.2009年3月下旬进行全市中招复习观摩研讨会. 4.2009年4月中旬进行全市第二次质量预测,考试范围是七、八、九年级所学全部内容. ? 高一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应全面落实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培养高中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基本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高中数学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的共同发展创造机会,为学生的不同发展提供选择空间.教师应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进行教学创新,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学习、培训、校本教研等活动促进专业化成长.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兼顾过程的原则,在进行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时,各学校的教师要准确理解高中数学课程的性质和总体目标,深刻领会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 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包含了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高中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好高中数学课程,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高一教学中,由于集合与函数等内容比较抽象,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在高考中占据重要地位,无疑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压力和困难,因此高一教师在备课组协作的基础上应注意对各章知识的重难点的讲解和释疑,减轻学生自学的压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一、在高中数学中,集合的初步知识与其它内容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中出现的集合语言,使学生更好的使用集合语言表述数学问题,并且可以使学生运用集合的观点,研究、处理数学问题.因此集合的基本概念等有关内容是教师重点讲解的内容. 第二、函数作为数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教师应注意运用有关的概念和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揭示指数与对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联系实际的引入问题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某些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三、空间几何体?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处理两套体系:传统方法和向量法,明确向量解决问题的工具性作用; 2.研究不同几何体的关系,掌握化归与转化的思想. 第四、直线和圆的方程 1.直线倾斜角、斜率概念,直线方程有多种表达形式,不同形式有不同的适用要求,注意各种形式直线方程的优越性,注意向量在解析中应用的快捷便利; 2.两直线位置关系研究,从两个角度:斜截式和一般式来考虑,后者要借助直线的法向量去理解; 3.圆的方程的几种形式:标准式,一般式等; 4.求动点轨迹的基本方法:直接法,定义法,转移法(相关点法),交轨法,参数法等; 5.主要解决几类问题:一是直线和圆的方程;二是运用坐标公式求距离、角度、面积及圆的切线、弦长等问题;三是直线和圆的综合应用. 第五、算法初步 1.注重对算法基本思想的理解 算法是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新内容,其思想非常重要,但并不神秘.例如,运用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求最大公因数等的过程本质上就是算法.本模块中的算法内容是将数学中的算法与计算机技术建立联系,形式化地表示算法,在条件允许的学校,使其能在计算机上实现.为了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达算法,往往需要将解决问题的过程整理成流程图;为了能在计算机上实现,还需要将自然语言或流程图翻译成计算机语言.本模块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体会算法的思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不要将此部分内容简单处理成程序语言的学习和程序设计. 2.算法教学必须通过实例进行 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一些基本逻辑结构和语句.有条件的学校,应鼓励学生上机尝试运行程序. 在实例的选择中,我们要把握这样一些原则: 亲和原则 选取的例子要贴近学生,或者来自学生的生活实践,或者是学生所学过的数学知识. 趣味性原则 选取的实例一般要有丰富的背景,本身要有趣味性. 基础性原则 问题本身的算理并不难,只要蕴涵丰富的算法思想即可. 可操作性原则 所选取问题的算法一般能在计算机上实现. 3.算法教学要注意循序渐进,先具体再抽象,先了解算理,再描述算法 通常,我们说一个算法越是抽象,有一般意义,应用就越广泛,越能体现算法本身的应用价值.但是,作为教学意义上的算法则不同,一定要从具体问题出发分析算法的算理及算法步骤,然后抽象概括出一般意义的算法,画出算法流程图,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使用变量、赋值,学习更好地表述算法,以便在计算机上操作执行. 算法学习中,变量的理解、赋值的应用、循环结构的理解是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分散这些难点.学生对算法思想的认识、概念的把握、知识的灵活应用及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要把这些作为教学目标渗透在整章的学习中. 4.将算法思想渗透在整个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中 算法除作为本模块的教学内容之外,其思想方法应渗透在高中数学课程其他有关内容中,鼓励学生尽可能地运用算法解决相关问题.让程序化思想成为我们思考问题的习惯. 第六、统计 1.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抽取样本的方法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第七、概率 1.正确认识频率与概率概念及相互联系; 2.区分几种不同的事件,正确使用公式; 第八、三角函数 通过对三角函数的学习,进一步了解符号与变元、集合与对应、数形结合等基本的数学思想在研究三角函数时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式子与图形的变化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化归、类比、平行移动、伸长和缩短等常用的基本方法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方面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第九、平面向量 讲授平面向量,不但应注意平面向量基本知识的讲解,更要充分挖掘平面向量的工具作用,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明确研究方向,使学生学会交流,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 第十、三角恒等变换 通过对公式证明过程的思考,体会向量在恒等变换中的作用,以及所运用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为保证我市高中数学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现就高一数学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一)认真学习《标准》,转变教学观念 各学校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标准》和《标准解读》,正确认识高中数学课程价值,准确把握高中数学课程性质,深刻理解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明确高中数学课程目标.在课程设置、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等方面逐步转变观念. 充分理解"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和"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这两个基本理念.在安排课程时,要充分认识高中数学的基础性与选择性的含义.既要为学生提供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数学基础,也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满足他们个性发展的需要. 在传统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让学生经历数学"再创造"过程,为他们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积极开展"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应充分理解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积极吸收传统教学实践和理论的精华,借鉴当今国际先进教学经验,转变教学观念,勇于创新,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二) 改善教与学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改变传统的讲授、机械训练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1.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建立数学理论,在运用数学的过程中增强应用意识、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在回顾和反思过程中领悟数学的本质与思想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除了记忆与模仿等学习方式外,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 、"再发现" 过程.在经历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了促进学生充分参与数学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教师应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实验、思考、交流、自学等主动学习的机会. (三) 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高中数学特别是高一数学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地认识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帮助学生打好基础;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1.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应当发扬我国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传统,同时对于"双基"的内涵要有新的认识.对于所有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都要用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来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载体功能,通过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中,要避免人为的技巧和强调细枝末节的内容. 2.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回顾反思等思维过程;要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探究、建立数学、运用数学、回顾反思,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获得思维能力的整体发展. 3.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与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丰富的背景引入数学内容.在获得基本数学内容后,要及时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以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要积极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在高中阶段至少开展1次数学建模活动. (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通过数学问题的提出、解决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习惯和科学态度,崇尚科学的理性精神;通过数学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数学内部各种运动、变化关系等,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五) 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高中数学课程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一方面,通过学习有关内容,进一步掌握信息技术.另一方面,借助信息技术,学生可以迅速、有效地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理解数学本质.要特别注意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 ?? (六) 注意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由于我市高中刚刚进入新课程阶段,在教法和学法上,存在着与初中的衔接问题,建议各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深入调查,适当进行衔接性补充.衔接性补充可以独立进行,也可以在教学相关内容时进行.对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已经删减、削弱的内容,不得再随意补充、扩展,避免增加学生负担. (七)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在使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各位老师应加强相应的学习与培训,充分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并根据《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要求进行教学.既要避免以教科书为本,不加思考、没有创造,盲目照搬照抄,也要避免脱离教科书另搞一套的现象.在使用《标准》实验教科书时,要积极探索,认真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我市的教育教学质量. 四、教学进度及质量抽测安排 第一学期: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 (1)(2)?? 2009年元月,期末抽测. 第一学期: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 (3)(4)?? 2009年6月中旬,期末抽测. ? ? 高二年级 ? (一)教学指导思想 1.针对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时恰当处理好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做好高一到高二的自然过渡衔接,把学生引到积极上进良性发展的轨道; 2.高二解析、立体几何等都是重要的知识板块,对学生的思辨性、逻辑性和概括能力等要求逐步提高,面向高考以能力立意命题,要求我们教师淡化特殊技巧,强调思想方法; 3.高二课程加重,高考中所占分值较高,分化差距慢慢拉开,要求教师切实注重后进生的情绪波动,做好思想转化,注重毅力、意志力培养,树立学生战胜自我的决心,培养必胜的信念; 4.进入高二以后会有一部分学生的智力能力长足发展,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尽可能的分别分类对待,使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对竞赛学生采取有效方法,探究有效途径,争取在不影响正常教学情形下培养竞赛特长生; 5.根据新大纲要求,教师应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和调节教学,促进学生系统全面发展,着眼学生的后续发展、长远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 第六章? 不等式 1.使用不等式性质时,要求既要重视结论,更要重视条件,以免解题时忽视某些条件而造成错误; 2.要熟练掌握证明不等式的几种常用方法; 3.解不等式即同解变形;解题方向:分式不等式整式化,高次不等式低次化等. 第七章? 直线和圆的方程 1.直线倾斜角、斜率概念,直线方程有普通式和参数式等多种表达形式,不同形式有不同的适用要求,注意点向式、点法式写直线方程的优越性,它体现了向量在解析中应用的快捷便利; 2.两直线位置关系研究,从两个角度:斜截式和一般式来考虑,后者要借助直线的法向量去理解; 3.线性规划最优解与目标函数最值的区别,以及整点的选找方法; 4.圆的方程的几种形式:标准式,一般式等; 5.求动点轨迹的基本方法:直接法,定义法,转移法(相关点法),交轨法,参数法等; 6.知识延伸,直线系与圆系方程,利用向量解决直线、圆的有关问题; ?7.主要解决四类问题:一是直线和圆的方程;二是运用坐标公式求距离、角度、面积及圆的切线、弦长等问题;三是线性规划问题;四是直线和圆的综合应用. 第八章? 圆锥曲线 1.圆锥曲线中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区分与统一的认识,掌握它们涉及的有关概念:图形,标准方程,范围,顶点,轴长,焦点,焦距,对称性,离心率,准线方程,参数方程等; 2.通过对曲线的研究,掌握曲线的性质,特别注意方程思想、函数思想,对称思想,整体思想等在解题中的应用; 3.强化几种意识和方法:回归定义的意识,数形结合的意识,向量工具的意识,平面几何的简化意识,设而不求的方法,引入参数的方法,应用韦达定理的方法; 4.通过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九章? 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 1.处理两套体系:传统方法和向量法,明确向量解决问题的工具性作用; 2.研究不同几何体的关系,掌握化归与转化的思想. 第十章? 排列、组合和概率 1.搞清排列与组合的区别与联系,掌握并熟练其公式和性质; 2.常见题型:有特殊元素的排列组合问题,隐蔽的排列组合问题,排列组合混合问题; 3.赋值法、构造法多有应用; 4.二项式定理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形式考察基本概念,以解答题的形式考察应用;因此应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为主,准确使用公式是重点; 5.正确认识频率与概率与概率概念及相互联系; 6.很好区分几种不同的事件,正确使用公式;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学建议 (1)经过一年的高中学习,学生的差异较为突出,因此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排查摸底,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计划.抓好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防止学生出现两极分化. (2)过程和结果并重,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抓知识的增长点,知识形成过程中所体现的科学思想及数学思想的应用,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升.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法指导,学法指导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之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自学能力. (4)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思想,数学方法的发掘与应用,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 2.教学评价 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为评价的最终目标.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个性倾向.实现评价的意义所在:导向作用,调控作用,鉴定作用,激励作用. 评价的内容应更多的指向"核心数学"——有价值的数学任务和数学活动,数学任务的完成更多地需要有意义的"做数学"过程,更多的暴露出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它包括:学生的学习状态(态度、行为、能力),学习心理(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学习成果(知识获得、知识应用、能力提高),思想品德(学习习惯、意志品质、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潜能发挥、创新精神等) 评价结果应反映学生数学学习状况的各个方面,评价结果应注重个体的发展与进步,评价结果的表述不再是单纯的等级或分数,还应包括一定的说明和建议.如学生学到了什么,更适合学什么、做什么,还需提高的是什么等. (四)教学进度及抽测安排 第一学期: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 第二册(上)?? 2009年元月下旬,期末质量抽测. 第二学期: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 第二册(下)和高三选修1(文)统计,高三选修2(理)概率与统计,极限?? 2009年6月中旬,期末质量抽测. ? 高三年级 ? (一)教学指导思想 教育部考试中心明确提出了"深化理性思维的考查"的建议,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都体现了考查理性思维这一重要命题思想,思维的理性主要体现为解题时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有较强的评价能力和有数学思想的指导和介入. ??? 在解答高考数学试题的过程中,逻辑推理与演绎证明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逻辑推理与演绎证明能力是指从已知条件出发,进行正确地分析,推理和论证的能力.进行逻辑推理和演绎证明,关键在于强化条件意识,化归意识和目标意识. 在解题中要研究从题目的已知条件中提供了哪些有用的信息,从自己的记忆系统中搜索到哪些有关的信息,从求解的目标系统中要求哪些需要的信息,要研究这些信息的取舍与连通. 在复习的过程中,要立足基础,突出重点,把握方向,科学备考;首先要认真分析2008年的高考背景与特点,以《数学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为主要的学习内容,组织切实有效的学习讨论活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教学改革.要把《数学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尊重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和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能力,树立评价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指导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认真学习"两纲一本"(《数学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课本).重视对《考试大纲》的研究,并结合对近年高考题的认真分析,深化对高考题的认识,明确考试要求,克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更好地指导考生进行复习. 2.立足基础,突出重点,这是高考试卷构成的主题.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始终是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重视基本技能与基本方法的培养. 3.搞好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和发掘,发展理性思维.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各个内容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于数学新课的教学之中,缺乏对基本思想和方法的归纳和总结,在高考前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地讲解和渗透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考生在高考中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高考提出"以能力立意命题",正是为了更好地考查数学思想,促进考生数学理性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加强如何更好地考查数学思想的研究,特别是要研究试题解题过程的思维方法,注意考查不同思维方法的试题的协调和匹配,使考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得到较全面的提高. 4.注意数学应用问题.新教学大纲指出:要增强用数学的意识,一方面通过背景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推理,得出数学概念和规律,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答应用性试题,要重视两个环节,一是阅读、理解问题中陈述的材料;二是通过抽象,转换成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函数模型、数列模型、不等式模型、几何模型、计数模型是几种最常见的数学模型,要注意归纳整理,用好这几种数学模型. 5.彰显创新意识,挖掘潜在能力(以课本为主干,重点研究开放性问题,创新问题,数形结合问题等).高考对创新意识的考查,主要是要求考生不仅仅能理解一些概念、定义,掌握一些定理、公式,更重要的是能够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解决数学中和现实生活中的比较新颖的问题.数学教育的目的不单单是让学生掌握一些知识,也不是把每个人都培养成数学家,而是把数学作为材料和工具,通过数学的学习和训练,在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中提高综合能力和基本素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高考对创新意识的考查其意义已超出了数学学习,对提高学习和工作能力,对今后的人生都有重要的意义. 6.回归教材本源,发挥课本功能.数学复习,任务重,时间紧,但绝不可因此而脱离教材.相反,要紧扣大纲,抓住教材,在总体上把握教材,明确每一章、节的知识在整体中的地位、作用.近年来高考每年的试题都与教材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是将教材中的题目略加修改、变形后作为高考题目;还有的是将教材中的题目合理拼凑、组合作为高考题的.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教材.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求学生牢牢树立有效复习的观念 提高效益的关键在于消除无效劳动.不是要束缚学生的手脚 ,限制学生的自由,而是要创造更优越的条件和环境,让每一位学生能够生动自主愉悦地学习,提高单位时间效率,提高效益要做到"四抓",一抓课堂效益,二抓协作效益,三抓学习效益,四抓成才效益. 2.着力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到底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应付考试呢?如果仅仅靠一些笨办法搜罗来一些死知识就能应付,那么"应试能力"确实没什么价值.但事实显然不是这样.无数事实证明,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是很难产生持续高效的"应试能力"的."应试能力"是刃,"学习能力"是刀,没有"学习能力"作基础,"应试能力"就无从谈起.因此在高三复习中,思想观念上不应有任何彷徨,要为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应试素质而奋力打拼. 3.抓好质量分析,做好"培优、补差、推中"工作 抓好阶段性的高三质量分析,从中发现取得的成绩,以鼓舞斗志,找出存在的问题,以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改进的方法.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抓好分层教学的落实,在因材施教的原则下,注重学生的复习个体.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消化,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出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学力水平上都有较大的提高. 4.加强对新考纲的研究,提高复习课的质量 认真研究考纲与往年的高考试卷,分析高考命题的特点,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制订复习备考的目标和计划,以及如何加强指导学生学习时的针对性,避免复习计划的盲目性. (四)教学进度及考试安排 第一次质量预测考试,2009年1月,考试范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一册、第二册的全部内容及选修教材1(文)、2(理)的内容. 第二次质量预测考试,2009年3月下旬,范围:高中数学的全部内容. 第三次质量预测考试,2009年5月中旬,范围:高中数学的全部内容. ? 三、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规范(教学常规) 1.数学课要做到"五有". 在数学教学中,既要体现调节教学和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原则,又要注意到数学学科本身的教学规律.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做到"五有",即有教学模式,有教学目标,有自学释疑,有精讲引领,有跟踪练习. (1)"有教学模式":上课必须要有适合本学校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郑州市的教学模式不能太多,全市应有2-3种为宜. (2)"有教学目标":一定要有本节课所要达到的数学教学目标,让师生都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数学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有自学释疑":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有学生自学释疑、整体感知教材的主动学习的环节,把基础的学习内容交给学生自己解决.不能一上课就由老师分析讲解,甚至满堂灌,或者满堂问,剥夺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有精讲引领":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少讲、精讲,教师在此应该具有一定的引领的作用. (5)"有跟踪练习":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训练练习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在练习过程中注意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矫正.跟踪练习不宜过多过难,应做到难度适中,题量适中. 当然,不是说数学课堂上只能出现这"五有",而是说这五个方面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需要重点进行强调.强调这五个方面并力求做到它,就会使数学课堂显得生动活泼,既体现出数学课的学科特点,又体现出课程改革和调节教学的原则精神. 2.数学教师要锤炼"三语",即导入语、转换语、总结语.课堂开头的导入语要简洁明白,语言优美,紧扣本节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教学环节的转换语要承上启下,衔接自然.课堂结束的总结语要突出重点,概括性强. 3.数学课要恰当使用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媒体的使用是为教学服务的,但并非多媒体课件越多越好,教学改革绝不是把"满堂灌"变成"满堂点鼠标".课堂上要适时、适量、适度的使用各种教学媒体(包括多媒体课件、教具、学具等),以提高课堂的实际效果和教学效率.媒体的使用必须能够熟练操作,多媒体课件应形象、生动、实用,能达到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为目的. 4.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加强板书设计.每节课都要板书课题.板书要内容科学,布局合理,整齐美观.体现教学的思路和解题规范,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 四、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模式 ? (一)数学课的基本模式: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要依据调节教学的四个环节去构建,但又要体现出数学课的学科特点,在总结老师们课堂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这里提出一个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供老师们参考. 1.自学释疑,感悟新知:每节新授课都要先让学生先自学课本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学时间的长短,让学生独立体验数学新知. 2.训练操作,合作探究:围绕教学重点,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教师重在方法思路的引导. 3.反馈矫正,巩固提高:通过做题等,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用统一讲解矫正、同桌互相矫正、小组矫正、课堂矫正、课下矫正、作业批改矫正等等方式,达到巩固目的. 4.延伸迁移,联系实际:方法上可以建立数学学科兴趣小组,有针对性的进行培优补差等等. (二)数学课的基本课型: 1.数学概念课 数学概念课具有确定的研究对象.数学概念是导出全部数学定理、法则的逻辑基础,数学概念是相互联系、由简到繁形成一定的学科体系,是提高解决问题的前提.因此,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 教师在进行数学概念课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每个数学概念的对象是什么?它有何背景?其内涵和外延分别是什么?学习这个概念有什么意义?它与过去学过的概念有什么联系? 第二,数学概念中有哪些补充规定或限制条件?这些规定和限制条件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第三,数学概念的名称、进行表述时的术语有什么特点? 第四,根据数学概念中的条件和规定,可以归纳出哪些基本的性质?这些性质又分别由概念中的哪些因素(或条件)决定的?它们在应用中起什么作用?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时一定要坚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力求做到从感性到理性.重点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教学时要从面向全体学生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对概念作认真分析,进而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抓住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来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 2.数学解题课 中学数学教学中,解题教学相当重要.数学习题具有教学功能、发展功能和反馈功能.数学习题可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从而使概念完整化、具体化,牢固掌握所学知识,逐步形成完善合理的认知结构.通过解题教学,达到知识的应用和迁徙,有利于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习题教学也是一种独立的创造性的活动.习题所提供的问题情境,需要探索思维和整体思维,也需要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因而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类比、直觉、抽象的能力,因此,数学解题课是中学数学课又一重要的基本课型. 进行解题教学时,要根据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对教材上的例题、练习、习题重新整合.因此,正确和合理的选取、配置例题、练习和习题,以及选择适当的方法去组织习题教学是优化的关键. 为了使解题教学课达到优化,要切实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审题.即要求学生对题目的条件和结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要帮助学生掌握题目的数形特征.有些问题往往需要对条件或所求结论进行转换,使之化为较简单易解或具有典型解法的问题.如果题中给出的条件不明显,即具有隐含条件,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通过认真审题,可以为探索解题指明方向. 第二,探索.数学解题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索过程,数学问题中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之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必然的因果关系.在审题之后,应让学生学会探索.即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寻找解题途径,逐渐发现和形成一些解题规律.尤其要让学生仔细分析题目的目的是什么?因为题目的目的就是寻求解答的主要方向,要掌握解题的思维方向,想方设法将所给的题目同自己会解的某一类相近题目联系起来. 在探索阶段,切忌匆匆忙忙把教师想好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和盘托出或把拟好的解法过程在黑板上书写一番或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更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解法步骤,以记忆代替思考.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如何解题,为什么这样解?为什么想到这样解?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进一步发展. 第三,解答.如何解答解题过程?一定要合乎逻辑顺序、层次分明、严谨规范,简洁明了.教师对教学进程的每个阶段的解题要求通过板书示范.做到数学语言、符号准确,说理清楚,书写规范有序. 第四,回顾.在解题以后,应回过头来对解题过程加以反思、探讨、分析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对解题过程的回顾和审视会对题目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既可以检验解题结果是否正确、全面,推理过程是否无误、简捷,还可以揭示数学题目之间规律性的联系,发挥例题、习题的"迁移"功能. 3.数学复习课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经常要进行复习,复习的作用是巩固基础知识、加深对知识、方法及应用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对阶段学习进行查漏补缺,巩固提高.因此,复习课也是数学课的一种基本课型. 复习课分两种:一种是阶段性的复习(含学段总复习),一种是经常性的复习(指毕业年级的复习课).前者包括新知识教学前的复习,新知识教学中的复习和新知识教学后的复习.教师可根据这三种复习的目的、作用来设计好内容和问题,为新课的学习铺平道路.后者是以一个教学单元或一章节的总复习.其作用是:系统归纳整理阶段所学的知识、方法以及梳理知识方法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沟通知识、方法间的联系,形成所学数学内容的整体结构,再通过解决一些综合或应用问题,训练技能,进而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4.数学讲评课 数学教学中的考试是对学生数学学习阶段性成果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的的一种评价方法.在考试之后,需要把评价的结果反馈给学生,这就需要有讲评课.上好讲评课的关键在于"评"字,而且要把它作为对教学过程的一种调控手段.切不可把考试题的解法由教师逐一讲解,让学生对一对正确答案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要根据这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做出针对自己学生实际情况的中肯评估.对学生的成功,特别是有创新的解答,应给以展示,以利鼓励和强化;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应通过课堂讨论或由教师作重点的评析来纠正.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对试题作变式研究的要求.并且在总的评析后再布置一些相应的练习题作巩固或拓宽,使学生得到更大的收获. ? ? ? 郑州市2008—2009学年英语教学指导意见 ????? 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中学英语科? ? 一、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学科目标 ?(一)初中阶段的目标 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改革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语言教学面向全体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并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 知识与能力 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五个方面内容.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的重要基础. 语言技能是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读是理解能力;说写是表达能力.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过程与方法 主要指认知策略.包括各种行动和步骤,即认知策略、调空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教会学生为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怎样的方法和步骤;并指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适时进行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教学生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直至提高交际效果;启迪学生合理有效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指学生认识自我和世界的一种品质.包括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强化学生学习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身优势和不足;乐于与人合作,养成和谐、健康向上的品格. 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和学生年龄特点引导学生接触、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并不断增加文化知识内容、拓宽文化知识范围.有益于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中外文化异同的鉴别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高中阶段的目标 1.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2.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3.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 ? 二、各年级教学指导意见 七年级 ? (一)????? 教学指导思想 七年级作为初中阶段的起始年级,应当遵循"讲方法、缓起步、重适应、慢加速"的教学原则;重视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抓好词汇的学习和应用;重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从而使学生为中学阶段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be动词和行为动词单数第三人称的用法.什么时候用be动词,什么时候用行为动词. 2. 问句中助动词的使用.含有行为动词的陈述句,变问句时要用助动词,而陈述句不需要助动词.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设计多种训练方式,让学生自己去领悟、感知,并做简单的总结. 3. 可数名词、不可数名词及可数名词复数.可数与不可数名词的概念;单数名词变为复数形式,如何加-s.教学生归纳、分析,找出基本规则. 4. 介词使用.表示地点还是表示时间,什么方位、具体什么时刻,该用哪个介词,反复训练,让学生掌握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预防学生过早分化.在优秀学生更加突出的同时,学困生所占的比例较以往大,且学生的分化从七年级上就已开始凸显.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备课时要分层兼顾,问题设置、作业布置等应照顾到全体学生,每节课让每个学生都应该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否则差生面会更大. 2.做好小升初的衔接工作.小学与中学英语教学脱节,尽管小学从三年级就开设英语课,由于种种因素,学生小学毕业后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建议深入开展校本教研,研讨小升初的衔接教学,探讨最佳方式或方法. 3.加强词汇的记忆能力培养.新教材词汇量大,不少单词拼写难,学生掌握不好,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教师的授课质量.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优势,帮学生采取一定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记忆单词、扩充词汇量. 4.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课堂评价语的使用.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适时、恰当的评价或指导,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积极思维、善于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进度与抽测安排 七年级上册教学任务应在考试前两周即09年元月上旬完成,复习1-2周后进行期末抽测. 七年级下册教学任务应在考试前两周即09年6月上旬完成,复习1-2周后进行期末抽测. 考试题型:听力和笔试? 听力20分,笔试80分,包括:单项选择、情景交际、完形填空、阅读理解、词汇、补全对话和写作. ? 八年级 ? (一)教学指导思想 八年级是初中阶段的分化期,针对这个特点,教师要正视个体差异,注意合理采用分层教学,多关注后进生;以话题学习语法,在句中学习词汇,重视语言的交际功能;在巩固提高听说能力的同时,重视读写语言技能的培养.教师应拓宽教学资源,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从而为进一步学习打好知识基础,提高语言技能.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情态动词can, could,should,would的用法及can和could之间的区别. 2. 形容词比较级,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各种表达方式. 3. when和while引导时间状语从句. 4. …said 后跟宾语从句,主从句时态的一致性. 5. if 引导条件状语从句,时态不一致性. 6. 现在完成时态、现在完成进行时态的构成. 7. 反意疑问句的构成和回答.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八年级教学防止学生分化,可在词汇上进行尝试. 1.教会学生采取有效的记忆单词的方法:归类识词、拼写相近识词等,汇量丰富,"阅读"就会事半功倍,否则难以适应教材的要求,这时学生特别需要教师的指导.平时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集中识词. 2.教学生学会阅读.教学生如何进行跳读、扫读、通读、细读等技巧,并提高学生单位时间内的阅读速度,理解、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和作者意图.尽可能每天精选一篇文章,根据学生程度,分层限时阅读. 3.坚持每周练写作.让学生每单元根据3a ,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写作1-2次,也可以让学生写英语日记.鼓励学生用英语思维. 4.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语言能力,对教学内容灵活处理,合理取舍、增补、拓宽、延伸,尽最大能力防止学生分化. (四)教学进度与抽测安排 八年级上册教学任务应在考试前两周即09年元月上旬完成,复习1-2周后进行期末抽测. 八年级下册教学任务应在考试前两周即09年6月上旬完成,复习1-2周后进行期末抽测. 考试题型:听力和笔试? 听力20分,笔试80分,包括:单项选择、完形填空、阅读理解、选词填空、补全对话和写作. ? 九年级 ? ?? (一)教学指导思想 九年级面临毕业升学考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着眼考试的评价功能和选拔功能,加强语言知识的理解、渗透;语言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始终贯彻各种"话题"为主的语言交际和实用进行练习、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为初高中的顺利衔接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被动语态.理解并掌握被动语态的构成及含义;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判断出被动语态并能区别与其他动词形式的不同. 2. 情态动词.理解并掌握常用情态动词的用法及区别;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适当的情态动词. 3. 宾语从句.理解并掌握宾语从句的用法.注意连接词的选择,语序及时态的一致. 4. 现在完成时.理解并掌握现在完成时的用法;能在省略标志性时间状语的情况下,根据语境对现在完成时做出正确判断.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对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对学生情况前面调查,查漏补缺,面向全体. 2.系统学习九年级教材,讲解应面对中招考试,针对性要强. 3.第一轮复习,注意全体学生共同提高. 4.第二轮复习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会归纳、总结,查找不足. 5.第三轮复习,应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学会学习,学会克服困难,培养竞争意识. 6.注意学生的情绪波动及心理变化,及时做好学生思想疏通和心理协调工作 讲课阶段: 根据九年级实际,平均每周讲一个单元. 1.依据《课程标准》,把握各单元"目标要求";在教学中强化目标要求;以教材为教学载体,实现目标要求. 2.教师注重渗透"任务型语言教学理念和教学途径", 使得英语教和学的过程始终以"话题"为主线,交际功能的实践围绕着话题进行,语言结构的学习和掌握融入综合的语言运用活动之中,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3.在处理教材时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可采取改、换、舍、加等方式进行灵活处理. 复习阶段: 如何准备中考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中考考查考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主动获取信息,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就有意识地协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查漏补缺. 另外,还必须进行专门的系统复习.复习中应注意: 1.计划性:九年级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应研究《新课程标准》和认真分析新的命题趋势避免盲目性复习. 2.针对性:协助学生将三年中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使处在分散、支离状态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建构英语知识体系. 3.条理性:第一轮——基础复习.依标靠本,温故知新,按单元知识要点进行梳理,同时注重词汇、短语、句型的过关.第二轮——专题复习.系统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复习.第三轮——指导适应性复习.调整心态,进行中考模拟训练. 4.实效性:抓关键,讲方法,多总结,勤反思,精讲精练,在命题、阅卷、分析、讲评指导及练习后的反思上下功夫,注意新题型训练. (四)教学进度与抽测安排 1. 被动语态.理解并掌握被动语态的构成及含义;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判断出被动语态并能区别与其他动词形式的不同. 2. 情态动词.理解并掌握常用情态动词的用法及区别;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适当的情态动词. 3. 宾语从句.理解并掌握宾语从句的用法.注意连接词的选择,语序及时态的一致. 4. 现在完成时.理解并掌握现在完成时的用法;能在省略标志性时间状语的情况下,根据语境对现在完成时做出正确判断. ? ? 高一年级 ? (一)教学指导思想 高一年级作为高中起始年级,教师在教学伊始需要做好学生对初、高中英语学习的衔接工作.作为高中课改实施的第一年,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课程观;要更新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任务为中心;灵活安排教学内容,适当调整教学模块;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课外活动,为高中英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定语从句.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用法及选择、介词+关系代词引导定语从句中介词的判定. 2. 情态动词.掌握常用情态动词的不同含义及用法、能够根据不同的语境对情态动词做出正确的判断. 3. -ing形式.理解并掌握-ing形式的不同用法、引导学生发现其与不定式形式用法的区别并总结出规律.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一学生应达到六级英语水平.教师要在开学伊始,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六级英语综合能力水平要求给学生做详细说明,让他们明确自己应在哪些方面努力和提高. 1.做好衔接,打好基础 利用开学前大约两周的时间,对初中课程中出现的语法现象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明确五种基本句子结构.对比中考和高考题型和内容的不同,让学生对高中英语学习的基本框架有所了解. 2.加强指导,培养习惯 教师要帮助学生从高一就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的学习习惯.要鼓励学生坚持收看、收听英语节目,坚持在课堂上使用英语,坚持在任何有可能的时机开口说英语,坚持大声朗读英语,坚持每天阅读一、两篇英语小短文,坚持每天用英文写日记或摘抄优美的英文段落等. 教育学生从高一起就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注意书法的美观和卷面的整洁,以免在各级考试中因书面表达卷面不洁或字迹不清楚而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培养学生从高一开始就学会自己查阅词典、参考书,养成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教师要对学生的听、说、读、写、查等良好习惯的培养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整个高一年级的教学中,要常督促、定期检查,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结合教学活动,注重过程评价?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与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还应注意正面鼓励和激励,尽量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总之,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4.分工协作,资源共享 为了提高备课质量和工作效率,教师要分工协作,共享资源.一般的做法是:每一单元的备课任务都具体分配给每位老师,统一讨论、统一修改,形成统一的教案.同时,每位教师要针对本班的情况进行个体化设计,特别是快、慢班应有所区别.集思广益,各显神通,努力提高备课质量和工作效率. (四)教学进度与抽测安排 高一年级(上)期中考试前结束必修一的教学任务;期末抽测前结束必修二的教学任务. 高一年级(下)期中考试前结束必修三的教学任务;期末抽测前结束必修四的教学任务. 考试时间: 2009年元月上旬 考试题型: 满分150分?? 听力30分、单项填空15分、完形填空15分、阅读理解30分、任务型阅读10分、单词拼写10分、翻译句子10分、短文改错10分、书面表达20分. ? ? 高二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高二年级处于文理刚刚分科时期,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调查学情;整体设计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和删减;要进一步贯彻"任务型"教学,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巩固听说,侧重读写;培优补差,有效防止两级分化;结合教学活动,注重过程评价.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非谓语动词.可以用类比法,即动名词、动词不定式和分词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来加以比较.要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 2. 虚拟语气.可以用分类的方法: 1)某些及物动词后面的宾语从句中需要用(should) do. 2)wish后面的宾语从句中不同时间的虚拟语气. 3)和现在、过去和将来的事实相反的虚拟语气,主句和条件状语从句谓语动词的构成. 3. 名词性从句.注意以下几点: 1)名词性从句包括:主语从句、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和宾语从句,重点是宾语从句. 2)宾语从句连词的判定. 3)宾语从句的语序.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情变化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把教学建立在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之上.实际上,高中二年级因为文、理分科,学生重新分班,教师面对的还可以说是新生,因此,重新调查学情是必要的. 2.巩固听、说,侧重读、写 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听是理解和吸收口头信息的手段.听和读是输入,增加课内外阅读量,教学过程中,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只有达到足够的输入量,才能保证学生具有较好的说和写的输出能力.通过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可以较好、较快地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同时,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有助于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要指导学生查阅词典、语法等工具书,鼓励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使学生逐渐获得独立阅读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增加泛读训练,每周进行限时阅读和写作训练,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因此,我们建议高二每周应开设一节阅读和写作课,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3.培优补差,有效防止两级分化 经过高中一年级的学习,高二学生的英语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但也很容易产生两级分化现象.所以,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个体差异,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培优补差.为此,教师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后辅导等方面都要有所考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注意调整教学方法.课堂上应注意精讲精练,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课外进行培优补差就是防止两级分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4.结合教学活动,注重过程评价?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形成性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助推器.为了使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形成性评价应注意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与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尽量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总之,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5.分工协作,资源共享 认真备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必要条件.但是,英语备课工作特别繁重,所以分工协作,资源共享是减轻教师负担的有效方法.一般的做法是:每一单元的备课任务都具体分到每位老师,统一要求、统一验收、统一讨论,还要进行修改.切实实现分工协作、资源共享.同时,又要求每位教师针对本班情况进行个体化设计,避免千篇一律,特别是快、慢班应有所不同和区别.这样做到集思广益,各显神通,努力提高备课质量和工作效率. 6.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创设英语学习环境 利用实物、图片、幻灯、录音、电视、电影和计算机等进行教学,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英语和培养他们直接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利用音像和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个性化学习;合理开发和利用广播电视、英语报刊、图书馆和网络等多种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四)教学进度与抽测安排 高二年级(上)教学任务应在2009年元月上旬完成,复习1—2周后进行期末抽测. 高二年级(下)教学任务应在2009年6月上旬完成,复习1—2周后进行期末抽测. 考试的题型同高考,其中听力30分计入总分. ? 高三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高三年级面临高考升学考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研究考纲与高考试题,科学地制订备考计划;注意夯实语言基础知识,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尤其是读写技能;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把握好讲和练的关系,做到少讲多练,精讲精炼,讲到关键处,练到重难点;注意学生的情绪波动,做好心理调试工作,让学生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高三教材的把握.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生水平,对第三册的处理可详可略.一般来讲,不宜讲得过细,时间不宜超过三个月,做泛读教材处理比较妥当. 2.时态和语态.语言知识复习中时态和语态是重点,是难点.要用归纳、对比等方法,通过大量不同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集中突破. 3. 阅读和写作.阅读和写作占到高考试题总分的一半还多(听力算作参考分),因此在第一和第二轮复习中都不能忽视.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认真研究考纲与高考试题,科学地制订备考计划 开学伊始,英语备课组长要组织教师认真研究考纲与今年的高考试卷,分析高考命题的特点,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制订复习备考的目标和计划,以及如何加强指导学生时的针对性,避免复习计划的盲目性.在复习备考阶段要注意四个"结合":板块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知识技巧训练与能力养成相结合;知识技能的培训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应考技能的训练与应考习惯的培养相结合. 2.夯实基础,整体落实 第一轮复习目标是夯实基础.关键是落实,学法要以课本为本,使学生对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结构有清晰的认识.在教学上要坚持基础性、系统性、全面性、全体性、层次性的原则,在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同时,兼顾能力渗透.讲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练要讲求效果,克服简单重复.通过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归纳,连成线、结成网、形成树,要求学生看书与练习相结合,看书与练习时间比例大约为3:7,练习以中档题为主.在复习过程中,可通过月考等形式检查复习效果,落实基础知识. 第二轮复习的目标是提升能力.形式主要是专题训练,目的是培养听读写的能力,把握解题方法与技巧,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目标瞄准中档题.第二轮复习要符合考纲要求,突出新颖、准确与导向性.教师要编写一定数量的能力训练题,对学生进行检测,力求做到能力训练步步提高,专题训练层层落实,综合训练融会贯通. 第三轮复习的目标是强化能力.先用三周时间进行模拟训练,从知识到能力、再到心态进行全面训练,并密切注意高考相关信息及走向.重点是进一步点拨解题方法与技巧,培养分析和解决综合、复杂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再用一周时间,让学生自由复习,自行疏理一年来复习的内容,查漏补缺,使学生从中获益,取得主动权.这一阶段,要指导学生培养、加强考感,强调做题程序、如何审题、书写要规范.教师利用这段时间整理、反思整个复习过程,研究考前来自各地的最新信息,准备辅导答疑和考前指导. 3.注意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之间的矛盾,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反对教学上包办代替的做法,反对大包大揽的教师一言堂、家长式的教学方法,主张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机会. 4.注意防止和化解教学上的两极分化现象,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培优主要是重视学生的课外指导与方法点拨.教师要分段布置任务,定期抽查,培养他们独立钻研的习惯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对于后进生,转差的重点是心态转差、习惯转差,多激励、善诱导.采取教师交叉补、学生帮助补、家教跟踪补等灵活方式补习其学习上的缺陷,不求一律,只求有效. 5.注意学生的情绪波动,做好心理协调工作 高三阶段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学生容易产生情绪波动.教师要细心观察,耐心开导,积极引导.做到说服疏导与激励指导相结合、集体敲打与个别交心相结合,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亢奋的、积极向上的复习心态. (四)教学进度与考试安排 第一轮复习应在2009年12月基本完成,元月上旬进行第一次质量预测. 第二轮复习应在2009年3月中旬基本完成,下旬进行第二次质量预测. 第三轮复习应在4月基本完成,5月上旬进行第三次质量预测. ? 三、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规范(教学常规) ? 1.全英教学,创设英语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感受英语,用英语思维、活动. 2.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培养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 3.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合理,教学方法灵活,倡导任务型教学法. 4.媒体使用和板书表达相结合,媒体的大容量及板书的重点提炼,完美结合,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大化. ? ? 四、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模式 1.听说课 每个单元Section A都有一个话题、含有一个语法项目、强调一项语言功能.配有一定听力和机械仿读.以"听""说"为课堂教学主调、多种教学方式、多项巩固形式,学习词汇,操练句型,练习话题,掌握功能;摆脱重知识传授轻讲解过程、轻能力的传统教学模式. 2.讲练课 每个单元Section B多为练习巩固.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开口使用所学词汇、句型练习语法知识为主,达到语言的交际和使用;采用多层次、多种类的练习形式和模式,巩固所学词汇、句型和语法.容量适当、难度相当、显示层次和梯度. 3.阅读课 ①精选阅读材料 ② 限时独立完成 ③ 反馈校正互评 ④ 方法技巧点拨 4.写作课 ①明确写作目标准备阶段 ②自主写作阶段 ③评改阶段 ④自我总结阶段. 此类课型还有写作四步法:①定标写作;②评议点拨;③修改提高;④美文赏析. 5.复习课 ①明确考纲考点;②实战专题训练,③总结规律方法;④难点查漏补缺. ? ? ? ? 郑州市2008—2009学年物理教学指导意见 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中学物理科 ? 一、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学科目标 (一)初中阶段的目标 初中阶段课程总目标 ??? 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 ??? 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 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 ??? 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像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 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初中阶段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初步认识机械运动、声和光、电和磁等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3)初步认识能量、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机械能、内能、电磁能以及能量守恒等内容.了解新能源的应用,初步认识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4)初步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5)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6)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4)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5)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6)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4)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5)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6)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7)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 (二)高中阶段的目标 高中阶段的总目标 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 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念. 高中阶段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2)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 (3)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4)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知道一些与物理学相关的应用领域,能尝试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2)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4)参加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5)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3)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 (4)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 (5)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6)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 二、各年级教学指导意见 ? 八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1.贯彻落实《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课程目标 新课程明确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不仅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对三维目标的落实不能只是简单表面的形式要求,教学中要反对标签式的能力培养和做作的情感教育,要注重对三维目标的本质把握和自然融合. ??? 2.从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过程 在八年级课本中,知识本身的重要性相对下降,科学探究教学的重要性相对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将教学过程与教材的指导思想溶汇在一起.教学设计应多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先前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由于教材不再强调学科本身的逻辑关系,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有了相当大的灵活性.要多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欢物理、愿意学习物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设计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2)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3)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4)通过科学想象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5)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第一章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有哪些特性,以及人们是怎样利用和控制声音的等等.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应该使学生了解振动使物体发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是一种波,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实际中既要合理地利用声,同时也要有效地控制噪声.这一章的教学,很多地方都可以通过实验和探究的方式进行,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的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以及应用物理规律解释简单现象等. 第二章主要研究光现象及其规律,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速度、颜色;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和跟现代生活十分密切的两种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及其应用.对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要求做了较大的修改:反射定律降低到反射规律水平,折射定律降低到认识折射现象上.降低的目的是,尽量跟学生的认识水平吻合,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在自主的探究中尝试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获得成功的信心,从而为学生学会学习打下基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跟知识性的学习一样,也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本章安排的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有: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光反射时的规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具有知识浅、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的特点,由于结论容易获得,适宜初学物理的学生. 第三章主要讲述透镜的初步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是本章的中心内容.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透镜及其应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课程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一个很好的范例.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和眼镜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光学仪器,学生应该对它们有所了解,教师应紧紧围绕透镜的应用展开透镜知识的教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都能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第四章的教学应该使学生了解温度的概念,会正确使用常用的温度计测量温度;知道熔化和凝固现象,了解这些过程中晶体和非晶体的不同温度特点;知道液化、汽化现象,知道蒸发与沸腾过程中吸热,了解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快慢有关;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热现象,动手做好实验,使学生在切身体验中获得思考的基础,激发学生在探究物态变化跟温度的关系、理解物态变化跟吸热、放热的关系的同时,了解一些重要的科学思维方式.这一章的许多知识,跟气象现象联系密切,也与化学课的物质内容有关.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可以了解其他学科的相关教材内容,注意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 第五章的重点是"电流和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电路中的基本规律.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虽然"电"不是陌生的东西,但是它却让人感到神秘.为了让学生在开始学习电的时候就能消除恐惧感和神秘感,教材中一方面选取了"电路板"作为章首图直接导入"电与磁"的学习,另一方面,使用配文唤起学生注意观察自己身边的电的世界,同时让学生明白"一切复杂的东西都是由最简单的组合而成"的道理.只要从最简单的、基础的"电"学起,掌握其规律性的东西,"电"就不会那么神秘也不那么可怕,使学生认识到电是可操作的,并产生进一步探究其奥秘的兴趣.通过让学生研究基本的串、并联电路和一些基本测量,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在电流和电路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家庭电路的学习,受到安全用电的教育. 第六章讲述电压和电阻的概念.在基本测量方面,要让学生在会用电流表的基础上,学会使用电压表.在理解电阻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知道它在实际电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第七章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得出欧姆定律,这是本章的核心,也是初中物理电学部分的核心内容.要让学生理解"欧姆定律"的探究过程和结论,知道欧姆定律揭示的是"电流、电压和电阻"这三个电学基本量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并通过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对学生进行伏安法测电阻的基本技能的训练,知道"控制变量法"这一重要的实验方法. 第八章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电能和电功率的概念,知道电流的热效应以及与电功率有关的安全用电方面的问题.重点在于电功率是量度电能转化快慢的物理量,以及电能和电功率的单位;学生应该会读取电能表的数值,并会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这一章强调电能的概念,对电功只是一带而过,这种编写方式反映了新教材的两个基本理念:1、能量是比功更基本的概念,从更深层次上反映了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本质;2、重视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生活经验的作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多接触"能量"的概念而不是"功"的概念.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有关安全用电的知识,在新教材中做了较大的改动,把安全用电的教学内容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放到"电流和电路"、"欧姆定律"、"电功率"三章之内.这样处理有两个原因:第一,使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的电的问题多次出现,从不同角度反复学习,意在强调安全用电的重要性.第二,加强对于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的理性认识. 第九章主要讲述磁现象、电流的磁场、电磁铁及其应用、电动机、电磁感应及其应用.这些内容是后面学习信息传播常识和有关电能知识的重要基础.本章内容大多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电流的磁场、继电器、电动机、发电机等内容要尽量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去学、去做,使学生认识物理是很有用的,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本章应注重指导学生学习、应用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思想,训练以实验为手段的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方法.其目的有两个,一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二是培养学生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归纳、概括、想象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创造发明的意识.同时也告诉学生,任何创造发明都是探索的成果这一基本道理. 第十章主要讲述了电磁波及信息的传递.首先用组合图的方式对通信发展过程进行回顾,使学生们对通信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有清醒的认识,了解通信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可感悟现代通信的快捷和方便.在这里要强调信息需要通过载体来传递.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建立探究性学习的思想和习惯 探究式教学就是用知识作为载体,注重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把传统教育中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转化到以学生为中心;把科学内容和科学方法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把只重视传授知识转化到以知识为载体,加强对学生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上.在新课程理念中,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一个教学内容,同时还是一种精神,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贯穿本套教材的始终. 由于八年级的学生初学物理,所以教材中安排的探究过程比较单纯,线索清晰,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少.为使学生学习探究,在八年级(上),最初的几个探究都是非常简单的、定性的,教师要多注意引导,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步骤,帮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同时涉及两个变量的问题,教师应注意强调"控制变量法". 刚开始时,许多学生不会、不习惯参与探究,教师要设法鼓励、提示、引导.学生能干的事情,教师不做;学生能说出的,教师不说;学生能懂的问题,教师不讲.不顾惜时间,坚持下去,学生就能逐渐学会探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 (1)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自己形成知识结构的习惯,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认识新的知识.不管是探究活动、课堂讲授,还是资料查询、还是调查,都注意尽量应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2)注意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开始,是教学的最好开端,抓住这个机会,尝试应用实验探究,查询资料、调查讨论等,极为重要.教学中,我们要尽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动脑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特别是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应因势利导,赞赏和鼓励,以培养他们发现并提出问题的兴趣和习惯. (3)注意培养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的习惯和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也是学生自主学习所必要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方面,新课本示范得很好、很多,所以平常教学中,不惜耗费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从电视、电脑、报刊、书籍、音像、事实、观察、实验、调查、访问等多渠道获取知识信息. (4)注意讨论交流习惯的培养.探究教学过程的始终,都需要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合作,而交流合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交流讨论,只有通过充分的交流讨论,才能发现更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更迅速地设计出更好的实验方案,更快地发现规律.交流讨论又是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过程,所以我们尽量增加学生讨论机会,以便于讨论习惯的养成,为促进交流讨论习惯的养成,在学习情况评价表中专门设置了"小组讨论发言情况"一栏内容. 2.重视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物理课程应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教师应联系科学、生产、生活实际创设好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分析,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检查电路中是否存在故障,应用所学的电学知识排除家庭电路中的小故障. 在练习中要让学生分析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际问题,最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理论联系实际的视野可广阔一些,让学生通过参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来提高自己的学以致用的能力.如使用照相机时,怎样调节才能照得更清楚等. 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创新人格主要表现为:良好的思维品质;独立的个性特征,如怀疑精神、创新意识、不迷信权威;优良的意志品质;强烈的求知欲;不竭的进取精神.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过程主要经过以下阶段:培养创新意识 → 激发创新欲 → 实施创新行为 → 形成创新能力 → 塑造创新个性.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可以在课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如引导学生开展家庭实验,即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这样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家庭实验可以利用家庭中、生活中现成的器具或简单加工就可制成的器材,提倡"瓶瓶罐罐作器材,拼拼凑凑做实验". 3.充分发挥教材中各栏目的教育功能 在新教材的每一节中,都设置有一些栏目,如"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想想做做"、"STS"、"科学世界"等栏目,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提问角度灵活、设置精巧、有很强的思考价值和教学价值,在教材结构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将这些栏目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可使教学效果锦上添花,会收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素质的综合效果. 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新颖、典型、兴趣、巧妙.例如:"科学之旅中"的吹乒乓球、声波的波形、声波传递能量、投影仪等,都非常好,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重要材料,我们应想方设法全做,并设法增加一些演示,器材不足就借、自制,代用. "想想做做"、"想想议议"中安排课堂中的学习活动,极利于学生主动动手动脑,教师可以完全放开让学生去议去做,让他们经历和体验.在发现和学到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脑动手的能力和习惯.在议和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协作精神. "STS"栏目的内容,展示物理学与技术、社会的关系.有的反映出物理科学的价值,有的反映科学的方法.这个栏目的内容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紧迫感,都是学生是很想知道很感兴趣的. "科学世界"栏目,对某些有关的物理科学知识扩展性的介绍,把学生引入了科学的殿堂,其中有奇妙的科学知识、知识应用、教学内容的拓宽、科学的方法、妙趣横生的现象等等,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还有利于兴趣的巩固.这些栏目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化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进度与抽测安排 教学进度: 第一学期——八年级上册. 第二学期——八年级下册. 抽测安排: 第一学期:2009年元月中旬,期末质量抽测,范围:八年级上册内容. 第二学期:2009年6月中旬,期末质量抽测,范围:八年级下册内容. ? ? 九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1.贯彻落实《课程标准》的三维课程目标 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三维课程目标.在九年级教学中,应加强科学探究的教学、增加学生的活动(讨论、探究、制作等)以改变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自然地融合三维目标. 2.科学探究不仅是教学方法,也是教学内容 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个教学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是与"科学内容"并列的.在教学中,不仅应当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知识,还要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学习怎样进行探究.九年级新教材中的探究活动都是实验性探究,绝大部分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而过去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或测量性实验,相比之下,新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在操作上的要求有所降低,但在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上,要求却要高出许多.另外课本中利用身边易得的器材所做的实验比过去多,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到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我身边.用身边易得的材料做实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价值不容忽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做实验,积极开展家庭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九年级新教材中的许多知识都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例如质量、速度、重力、杠杆、浮力等概念,因此在新教材的编写中,所有的科学内容在引入时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经验,列举了大量生活中的事例,加强了物理知识与自然现象和各种技术的联系,这点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新课程理念体现出来,使学生理解社会生活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同时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平均速度"时,课后设计了一道列车时刻表的问题,这题的计算很简单,但由于列车时刻表是真实的,它提供了很多信息,其中有些是与本题无关的,学生要从中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这也是生活中应具备的一种能力. 4.教学设计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保持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 (2)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3)使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5)使学生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第十一章的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观点和物质的一种属性,涉及到"宇宙和微观世界"、"质量"、"密度"、"测量物质的密度"等方面."物质"是《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三大一级主题之一,教学内容涉及到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质的尺度、新材料等.本章从认识广阔无垠的宇宙入手,带领学生亦步亦趋地走进多彩的物质世界,经历从宏观到微观、由表及里的研究过程.同时贯穿两个重要的物理概念――质量和密度.世界是物质的,这不仅是物理教育的观点,也是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第十二章教材主要由运动和力两部分内容组成.机械运动现象是最普遍、最简单、学生也最熟悉的运动,但是用物理的视角来研究运动,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和技术中最基本的测量,学生应该掌握."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一定的实验基础上,通过分析事实,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渗透"理想化模型"的"实验、猜想、推理"等重要的物理思想和研究方法.惯性、二力平衡等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逐步展开. 第十三章可以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节,分别介绍弹力、重力、摩擦力,通过教学应使学生理解它们产生的条件和特性,这些知识是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五节,分别介绍杠杆和其他简单机械,通过学习应使学生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让学生用两节课分别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和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轮轴和斜面则放到"科学世界"栏目中由学生阅读.教学重点也应该是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使用杠杆和滑轮,了解它们的特点,而不必进行这方面的复杂计算.本章的知识跟生活和生产有密切联系,学生也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教学中要注重训练以实验为手段,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方法,注意联系实际把知识讲活,要多举实例,让学生分析. 第十四章内容在学生已经具有了一些力学初步知识的基础上,讲述压强和流体力学的有关内容.全章以压强为主线,把固体、液体、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浮力等知识贯穿在一起,使本章的结构、编写的线索清晰.本章教材比过去增加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内容,以使学生在初中阶段能更为全面地了解流体力学的知识.浮力部分的内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综合程度高,这部分教学应该抓住两点,一是阿基米德原理本身,即浮力与所排液体所受重力的等量关系;二是浮沉条件,即物体的浮沉决定于浮力与物重的关系,它是二力平衡条件的延伸.书中给了一些计算题,但只限于这两个条件的直接运用.过多的综合计算会冲淡学生对这两个重要物理规律的认识. 第十五章分为功和机械能两部分.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应使学生知道知道做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理解机械效率.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讲述的机械能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在电学部分已介绍能的概念基础上,本章将继续探究能量中的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一些问题,进一步认识宇宙万物之间能的转化,以及能的转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十六章首先引导学生学习分子动理论,并进一步通过推理用物质微观结构的知识来解释宏观现象,为从分子结构观点理解物体内能的本质打下基础.引导学生得出内能的概念并进一步探究内能的改变.从内能的改变引入热量的概念,通过探究来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进一步引出比热容这个物理量.在此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讲述内能的利用,介绍内燃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并最终得出能量守恒定律.这样使全章知识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十七章从能源家族入手,介绍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能源,着重介绍了核能和太阳能,并简要介绍了人类历史不断进行着的能源革命,以及能源的大量使用给人类带来的环境问题.在《课程标准》中,与本章内容有关的目标有9条.其中与本章有直接关系的7条,按其内容特点分为四种类型: (1)现象型目标:能结合实例,说出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特点;了解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2)规律型目标:初步了解在现实生活中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 (3)人文型目标:能通过具体事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了解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能源状况. (4)意识型目标: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从《课程标准》来看,本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形成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其他目标都是为了这一终极目标服务的.这一终极目标又为学生形成对包括社会问题在内的各方面问题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奠定了基础.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完善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探究式教学就是用知识作为载体,注重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把传统教育中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转化到以学生为中心;把科学内容和科学方法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把只重视传授知识转化到以知识为载体,加强对学生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上.在新的课程理念中,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一个教学内容,同时还是一种精神,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贯穿本套教材的始终.在八年级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了基本的探究能力,教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完善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八年级的探究过程比较单纯,而九年级的探究活动则高出了一个层次,内容上丰富了许多.例如: "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要用图像处理数据;"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要求两次改变实验条件;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实验的设计需要教师提示;"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需要较复杂的数字计算…… 九年级的探究活动中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加,例如:"探究: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滑轮、弹簧测力计的精确度、可靠性要比电灯、电表差,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多些,探究的结论涉及是否省力、省距离,以及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场合等,比较复杂."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思维线索也比较复杂. 九年级的探究活动更加注重探究的过程,以往的教学过分重视终结性的要求,为了改变师生这样的习惯,新教材中特意安排了一些探究活动,课程标准对这些探究的结果并没有终结性要求,这样更有利于师生在教学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探究的过程上.例如:"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进行其他探究活动时,也应更多地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2.充分发挥教材中各栏目的教育功能 在新教材的每一节中,都设置有一些栏目,如"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想想做做"、"STS"、"科学世界"等栏目,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提问角度灵活、设置精巧、有很强的思考价值和教学价值,在教材结构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将这些栏目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可使教学效果锦上添花,会收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素质的综合效果. 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新颖、典型、兴趣、巧妙,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重要材料,我们想方设法全做,并设法增加一些演示,器材不足就借、自制,代用. "想想做做"、"想想议议"中安排课堂中的学习活动,极利于学生主动动手动脑,教师可以完全放开让学生去议去做,让他们经历和体验.在发现和学到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脑动手的能力和习惯.在议和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协作精神. "STS"栏目的内容,展示物理学与技术、社会的关系.有的反映出物理科学的价值,有的反映科学的方法.这个栏目的内容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紧迫感,都是学生是很想知道的、很感兴趣的. "科学世界"栏目,对某些有关的物理科学知识扩展性的介绍,把学生引入了科学的殿堂,其中有奇妙的科学知识、知识应用、教学内容的拓宽、科学的方法、妙趣横生的现象等等,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还有利于兴趣的巩固. 这些栏目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化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中深化素质教育 提高全民族素质,分为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素质、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和劳动素质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也是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1)物理教学中的思想素质教育 在物理教学中的思想素质教育,主要是指结合物理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审美教育. (2)物理教学中的科学素质教育 科学素质不仅体现在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多少和水平上,而且还体现在科学的求实精神,运用和探索科学的能力,以及现代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文化知识与修养上. (3)物理教学中的身心素质教育 在物理教学中,除了思想素质和科学素质外,还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身心素质的教育,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在物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以及独立思考的精神等. (4)物理教学中的劳动素质教育 物理教学中的劳动素质教育,是通过揭示生产技术与物理学之间的联系,通过对物理实验操作的熟练掌握所展开的劳动技术教育.其基本内容包括,通过物理科学的发展与工程技术发展的关系,以及科技发展与工程技术发展的关系,进一步理解科学与技术、技术与生产力的密切而普遍的联系;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深化劳动观点的内涵,培养实际动手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运用物理知识完成生活和生产中某些简单劳动的技能与技巧. (四)教学进度与抽测安排 教学进度: 第一学期: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 第二学期:中招考试. 抽测安排: 第一学期:2009年元月中旬,期末质量抽测,范围:第十一章—第十五章 第二学期:中招考试 ? 高一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1、突出以发展为宗旨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和相互渗透的,在教学中要从三个维度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使学生通过积极有效的参与,获得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并产生乐于学习的情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发展. ?? 2、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过程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把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学习是学习者的一种认知活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也是和他们在学习中经历的相关过程联系在一起的.要发展学生的某种能力,就必须经历相关的过程. 3、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 《标准》中总目标指出,让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它标志着探究不仅是物理学习的一种方法,同时还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和重要内容;它标志着将学习重心从过去的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是物理学习的一种方法,更是学习物理的一种理念. 4、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在实施物理新课程的过程中,要着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升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养成协作、分享的团队精神,在探究学习中加深对科学过程与方法的认识,提高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要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小组合作与学生独立思考之间的关系,以及探究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关系,使不同的学习方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同时要防止学习方式的形式化、表面化、极端化倾向. (二)教学重点难点 走进物理课堂之前 这是赵凯华先生为这套教材所写的前言.文章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而是要使学生接触一件科学探究的事例,对于高中物理课要学什么、怎样学,有个非常初步的感性认识. 建议组织学生进行与文章内容相似的课外研究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乐趣.对于探究的结果不做要求.这项活动可以安排在物理课程开始之前,也可以安排在开学后的最初几周内.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这是全书的绪言,形式与现行教材相仿.思想高度有所提高,增加了"物理学与思维观念"和"物理学的未来". 教学方式可以多样化,但不宜全部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例如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阅读教材、查阅课外书和网站,然后由各组的代表分别向全班同学报告.组织学生观看相应的录像片也是不错的教学方式.与现行教材绪言配套的录像还可使用. 绪言所用课时可长可短.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1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这套教材一开始就从参考系中明确地抽象出了坐标的概念,指导思想是强调一般性的科学方法,即为这样的思路做准备:解决问题时首先把实际问题抽象成物理模型,然后用数学方法描述这个模型,并寻求解决的办法. 为了强调坐标的概念,教材采用数学和物理学中通用的符号,即在直线运动中用x表示质点的位置,即坐标,用Δx=x2-x1表示质点的位移.在表示物理量的变化量时,"Δ"是许多高中物理教师实际上都在使用的符号,学生不会感到困难.相反,由于有了明确表示物理量的变化量的符号,学生更易区分某物理量与这个物理量的变化量. 明确地把某个物理量与这个物理量的变化区分开,这是教材的特点.物理学中经常要区分这两种物理量,有意识地强调它们的区别,对于以后的学习会有好处.下一节中,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也是这样. "科学漫步"栏目中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扩展性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己阅读,如果学生对此有兴趣,通过自己查找资料写出一篇科技报告放到墙报上或在班会上做个科技报告,都是很有意义的.这样的活动不必要求所有学生都做,但在一学期中,每个学生都应参加一两个. 教材"科学漫步"、"科学足迹"等栏目与过去的"阅读材料"不同点之一是,其后往往附有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例如,本节结合图1.1-6提问,这个定位器处于哪个城市的哪个部位,等等.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使学生养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这类问题不必作为针对所有学生的强制性要求. 第2节:时间和位移 学生从这节开始接触矢量的概念.对矢量的认识不要力图一次到位.本节只要知道像位移这样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它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就可以了.13页黑体字"矢量"之前的文字并不是矢量的定义,因为一个物理量不是只要有方向它就是矢量,矢量还要满足一定的运算法则. 关于矢量的运算法则,不要在本节讲给学生,对矢量的完全认识要在学习力的概念之后(51页).13页"思考与讨论"的目的只是引发学生思考.教材十分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思考与讨论"栏目的设立就是措施之一.如果学生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就听到老师所讲的"矢量相加法则",也许他也能掌握这个知识,但他少了一次发现问题并力求解决问题的努力,他在这方面的能力没有提高,发现问题并力求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也就没有增强.所以,不重视"思考与讨论"就难以充分落实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 "问题与练习"第4题的目的是强化坐标概念,区分几个相关但不同的物理量.要注意发挥它在这方面的作用. 第3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这节的第一个小节继续强调某个物理量与它的变化量的关系. 绝大多数没有学过高中物理的人也都有速度的概念.也许他们关于速度的概念比较肤浅,也不准确,但一般不会是错误的.因此,教材没有在一般性的速度概念和平均速度的概念上面下功夫,而是比较简洁地深入到瞬时速度的概念.教材定义瞬时速度时用到了极限的思想,但没有提出"极限"这个术语. 只要不要求极限的数学定义、不要求极限的运算,中学生完全可以接受极限的思想,包括后面涉及的定积分的思想(38页). "问题与练习"中的第3题要计算速度,这本是十分容易的事,但要获得计算所需的数据,学生应能读懂列车时刻表,这可能成为难点. 第4节: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这是高中物理中的第一个学生实验.这节课有三个目的:1.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2.用打点计时器测瞬时速度;3.用图象表示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由于这两种计时器的计时原理相似,所以教材把它们统称打点计时器.实验时依学校条件两种都可使用. 由纸带上某两点间的位移Δx和相应的Δt就能算出它们之间的平均速度.与过去的教学不同的是,教材由此又向前走了一步,说明,在Δx(或Δt)很小时,这样算出的平均速度可以看做瞬时速度.对于这点,老师们可能还不习惯.这是因为我们过去的物理教学过于理想化、绝对化,或说与实际问题的距离比较大.实际的测量技术测得的瞬时速度都是在某小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瞬时速度.例如汽车上的速度计,无论是用离心测速的方法还是用发电机测速的方法,转动部分都有一定的惯性,对速度变化的反应都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它们实际测得的速度都不是数学意义上的"极限".本节要求用很小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作为瞬时速度,除了有意加强对于瞬时速度的理解外,也是要拉近物理课与实际、与技术的距离. 用图象表示物理量的变化,在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方法,教材在这方面加强了很多. 这节实验之后用图象表示速度时,思路与过去有些不同. 过去在描点之后往往说,"用一条直线(或**曲线)连接这些点……"为什么要用直线(或**曲线)而不用别的曲线?因为在过去的实验中我们都已经知道,坐标系中的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就是直线关系(例如匀变速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这是验证性实验的做法. 这节中,测的是手拉纸带的速度,事先并不知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也就是说不知道图象是一条什么曲线.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根据测量后所描点子的分布和走向,尝试用某条曲线来"拟合"这些测量点.这是探究性实验中常用的方法. 这两种情况下的作图,操作步骤相似,但思路不一样,逻辑线索不一样,教学中要注意表达清楚. 在22页的"说一说"中既要求学生会用图象表示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又要求学生知道优秀运动员与没有受过训练的学生两人在跑百米时速度变化的不同点.这个栏目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解决实际问题要有比较宽的知识面做基础,只有课本上的知识是不行的. 22页"做一做"栏目的目的是把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由于这项工作在我国刚刚开始,各地条件不同,所用器材的差别很大,所以这里只给出了原则性的指导,给出了思路.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条件开展这方面的教学. 教材中,"图像"和"图象"的意义是不一样的.电视荧光屏上的像、透镜成的像,它们都是实际景物的映像,用"图像"一词;而v-t曲线,它与质点的径迹、物体的形状等物质世界中的对象没有任何关系,是完全抽象的数学对象,这时用"图象"一词.初中教材中没有细分,通用"图像",也是可以的. 第5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加速度的引入的思路是老师们比较熟悉的,但是要注意落实本节开始时的"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这样学生们才会感到有必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它不是表示速度的大小,而是与速度的变化有关. 常有人说"不要把物理教学数学化",好像数学在物理教学中会起到消极作用.实际情况恰恰相反,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数学,学好高中物理也离不开数学.教材力图加强数学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图象的充分利用就是一个重要方面. 28页上部的课文是要从速度-时间图象中看出物体的加速度.教材没有涉及"斜率"这个术语,但是要求学生知道,曲线的倾斜程度反映加速度的大小.学生要能从图象上量出Δv和Δt的值,然后根据定义计算加速度. 28页"科学漫步"的目的是把物理课中学到的速度、加速度的概念拓展到物理课之外.自然现象甚至社会现象中的许多道理都是相通的,学生要形成一种习惯,把学校中某课程中学到的道理迁移到其他领域.学过科学课程之后,学生看待世界的视角应该与前不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的价值观.28页"变化率"的安排也是出由三维课程目标的考虑. "问题与练习"第4题除了练习计算加速度外,还有助于加深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关系.分别算出两个遮光板经过光电门时的平均速度,这就是过程始末的瞬时速度.有人还要推算两个遮光板的前沿经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其实没有这种必要.究其思想深处,还是"追求无限精确"的思想在作怪.这种思想脱离实际,应该改变.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第1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 这节课的任务是测量小车的速度,作出小车运动的v-t图象,初步分析小车速度的变化规律. 这节课不要求得出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也不要求建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第2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本节在上节实验的基础上,发现有一种运动,它的加速度不变,于是定义了匀变速运动,同时确认,匀变速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下一步,分析匀变速运动的特点:可以看出,无论时间间隔Δt取得大些还是小些(图2.2-2),Δv/Δt的值都是一定的,所以能够从计时开始的时刻计算Δt.由此导出v=v0+at. 35页"说一说"是扩展性内容.出发点是这样考虑的:只有认识到什么样的运动不是匀变速运动,才能够更好地认识什么是匀变速运动. 第3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本节用通俗的方式以定积分的思想得出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开始时,从匀速运动的位移与v-t图象中矩形面积的对应关系猜想,对于匀变速运动,是否也有类似的关系?必须充分认识猜想在科学的发展和科学课程的学习中的作用. 随后的思考与讨论是本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可有可无的.讨论要充分,对这个问题认识清楚了,本节的基本思想就算搞清楚了.讨论中要强调,老师的要求是"估算". 这节教学的目标不要盯在最后的公式,要关注得出公式的过程.这种方法以后还会多次用到.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这是新课程与过去课程的重要区别. 教材不要求x-t图象.39页的"做一做"是扩展性内容.学生们做一做有好处,可以把数学课的知识在物理课中运用,体会物理与数学的密切关系. 40页"做一做"的着眼点在于科学方法的教育.这是一个探究性实验,通过作图处理数据,用某条曲线拟合实验测得的点,从而得出规律.由于这个实验的点子较少,结论未必可靠,主要是体会方法. "问题与练习"的第3题是请学生得出加速度之比与位移之比的关系.这个关系在后面探究物体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要用(72页"制定实验方案时的两个问题"). 第4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v2-v02=2ax是个很有用的公式,但它在物理学中的地位不如其他两个公式重要.教材通过一个具体问题的分析(弹头在枪筒中的运动)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得出的. 教材通过例题说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中涉及到很多矢量运算,一定要注意建立坐标系,规定正方向. 从本节的"问题与练习"可以看出教材所做的努力之一.这几个题都来源于实际,数据是完全真实的.解决这类问题时注意力不要过多地放在数值的精确度上,而应更多地考虑如何把实际问题变成一个物理问题. 第5节:自由落体运动 这节的教学思路与过去相同.需要指出的是,43页"说一说"和44页的旁批都是开放性的,应该鼓励学生们参与,不过分看重结果. 44页"做一做"测定反应时间是一个很好的活动,要充分重视.既普及了科学知识,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又得到了巩固. 44页"做一做"是一个实际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有人拘泥于砖缝的厚度及石子在A、B两点的速度差异,所以解题过程十分复杂.这也是过去的物理课程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的后果:遇到问题不从实际需要出发而从过分考虑理论上的严密性.实际上,曝光量相差10%对照片不会有明显的影响,所以相机快门的速度都有比较大的误差,"傻瓜"相机更是这样.从问题的提出方式来看,明显是要求估算.所以,简单地用AB长度除以快门开启时间就是石子的速度,至于应该从A点还是从B点计算下落高度等对结果的影响都可以忽略不计.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从实际出发考虑问题的处理方法. "问题与练习"第2题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计算结果可达45m,实际上由于空气阻力,3s内不会下落这样大的距离.这题后面一句话的目的正是提醒学生注意理想化可能带来的误差.过去的学习过于理想化、绝对化,不太注意这些问题. 第6节: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过去把这个教学内容做阅读材料处理,这次把它单列为一节.这样做也是出于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方面教育目标的重视.不要以为自由落体的知识已经学过,这节又没有新的物理知识,从而轻视这节的教学. 物理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有两重意义:一方面,它指学生学习时通过探究把未知变为已知的过程,另一方面,它也指人类对某一自然规律认识的历史.本节内容属于后者.两类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是一样的,所以学习时要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前辈的探究历史. 47页旁批中有一句话:"伽利略把他的结论外推至90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这反映了教材的一个观点:单纯的逻辑推理和对有限事实的归纳都不会导致新的发现;科学发现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猜想、假设与直觉.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对于新发现的规律不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这是教材使用"勇气"一词的缘由.后面还有类似的说法. 本节教学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例如请学生收集人类对自由落体运动认识的历史资料,或伽利略事迹的资料、他对近代科学的贡献等,向全班报告. 第三章 相互作用 第1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教材把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放到正文中,这在中学物理教材中尚属首次.这些内容属于常识性了解的层次,知道大意就可以了. 53页的"思考与讨论"对学生来说是开放性的,它体现了科学探究中的猜想因素,即在已知事实与已有知识矛盾的情况下,猜想可能存在另一种力,并且可以推测这种力的某些特征. 54页"问题与练习"第3题是跨学科的练习.教材尽可能收入这样的题目. 第2节:弹力 本节的教学思路与过去大致相同. 图3.2-5和56页第4题都是用图象讨论力的问题,是教材加强图象运用的努力之一. 55页"思考与讨论"和56页第2、3两题讨论的是各种情况下物体所受约束力的方向,解决问题时很有用. 第3节:摩擦力 摩擦力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要求与过去大致相同. 有人解释轮胎上的花纹的作用时说花纹使轮胎表面粗糙,以增大轮胎与地面间的摩擦力.但实际上粗糙程度对摩擦的影响是微观范围的一种解释(比分子、原子的尺度还是大得多).图3.3-4旁边的说明是正确的解释. "科学漫步"可引导学生阅读.流体的阻力与摩擦的机理完全不同,但它们对运动物体的影响是相似的,所以放到这里介绍.图3.3-9轮船水下部分的形状平时不易看到,要让学生注意观察. 第4节:力的合成 引入合力时,我们常说"这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原来几个力的共同效果相同",这只对质点运动来说是正确的,对于其他物体,例如一张橡胶膜,就不一定正确.教师心里要明确这点,但在这节的学习中不必讲给学生. 62页的实验看起来与原来教材中的实验一样,但书的写法和学生的做法都有很大差别.原来的写法把实验的结果告诉了学生,实际上是一个验证性实验.现教材没有写出实验的结果,所以是个探究性的实验.为了降低探究的难度,书中写出了探究时要注意的4个问题,以及"建议用虚线的箭头端分别与两个合力的箭头端连接"等话语.教学时要结合学生情况掌握分寸. 这个实验每个学生都要做. 希望学生通过63页的"思考与讨论"领悟到,求两个力的合力时不能简单地把它们的大小相加.这既是为随后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做铺垫,更是为理解矢量的概念做心理准备,它与13页研究位移相加时的"思考与讨论"相呼应,一定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第5节:力的分解 学到这里,学生已经认识到,位移、力这样的物理量,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它们相加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只有到这时,学习矢量的时机才算成熟了.到这里还不算完.在物理2模块中,学习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时学生又会看到,速度这个物理量也具有这样的特征,它也是一个矢量. 通过矢量教学的例子可以看出,学习重要的概念和规律时,"一次到位"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在此之前研究的都是一维的运动,速度的变化无非是数值的加减.66页的"说一说"提出了新的问题:"速度的方向改变了,速度的变化应该怎样表示?"这个扩展性问题既是深入研究矢量的性质,也是为物理2中向心加速度的学习做铺垫.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一些人不重视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有两个原因,一是认为初中已经学过,二是认为牛顿第一定律实际上只是第二定律的一个特例.针对这种情况,教材用了较多的笔墨. 首先,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不只要明白定律本身说的是什么,还要了解人类进行探究的历史,教材对此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这种处理源于教材对过程与方法的重视.第二,指出牛顿第一定律在实际上定义了一个参考系,在这样的参考系中,不受力的物体将……这是牛顿时空观的基础.为了强调第二点,教材还引入了惯性参考系的概念.惯性系与非惯性系的差别,不要由教师直接讲述,应该让学生通过70页的"科学漫步"自行得出. 对于惯性系和非惯性系,要求很低,只要了解就可以了. 第2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这是一节学生实验课,它的写法与过去实验课的写法有很大的不同. 书中没有给出确定的实验方案,要学生自己设计,但是给出了实验的基本思路.作为提示,书中还提醒注意两方面的问题:怎样测量(或比较)物体的加速度;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恒力.作为进一步的提示,还给出了一个案例,学生可以照办,这是最省事的办法,也是最低的要求,但最好能够自己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对于数据处理的方法也有提示.编者认为,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但又不撒手不管,这是提高学生实验和探究能力的较好途径. 这个实验又一次要求用图象处理数据,即用曲线拟合测量点,找出规律.比过去麻烦的是,从最初的图象看,a与m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这就要尝试作出、……甚至等的图象,寻找合适的拟合曲线.如果用计算机来拟合就会方便得多,应该鼓励学生试一试. 值得注意的是,这节课所做的工作不能叫做"探究牛顿第二定律".牛顿定律不是通过一两次实验就能探究出来的,它是大量事实的总结,包括对天体运动的总结,而它的正确性更是由于其预言与事实的一致性才得到确认. 第3节:牛顿第二定律 由上一节的学生实验,教材直接给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比例式.要重视"力的单位",物理量单位的适当选取,可以使公式大大简化.讲清意图,还可以说明1N的大小. 教材通过里例2,说明求合力的几种方法,重要的是理解方法,不要让学生做过于复杂的练习. "科学漫步"用动力学的方法测质量.首先让学生体验牛顿第二定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其次从分析问题来说,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点延伸.建议有学生自己完成. 第4节:力学单位制 这节的教学思路与过去大致一样,学过之后,解题过程中就可以不把单位写在算式里了.但这不是本节的主要教学目的.通过这节的学习,学生应该体会到,物理量是由数值和单位两部分组成的,二者缺一不可.运算时,数值有加减乘除,单位也要参加运算,只是在一定的单位制中我们可以事先知道单位运算的结果,所以运算过程可以省略.根据这个道理,可以用单位间的关系查出运算中的错误.79页的"说一说"就是一例. 第5节:牛顿第三定律 81页"做一做"用传感器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能演示两个力的动态关系,效果比过去的实验更好,应该创造条件去做. 多数越野汽车可以分别由前轮或后轮驱动,甚至可以4个轮子同时驱动.有的车身上写"4-drive"、"4WD"或4*4",都是这个意思. 第6节、第7节: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 第6节讲的是动力学的两类问题,与过去的做法相同.即已知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和已知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不管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还是从运动情况确定手里,都要先计算物体的加速度.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加速度的"桥梁"作用. 第7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共点力的平衡,第二部分是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 可能有人觉得在实际装置中不容易找到图4.7-2所示的简单结构,其实它也是一种理想模型.图4.7-1与图4.7-2的关系就像实际物体与质点的关系.这里我们假设图4.7-1中三个边都是直线,横着的是刚性轻杆,斜着的是无质量的软线,目的都是抓住主要矛盾,把实际物体简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科学思想,教学中应该向学生说明. 超重和失重的深入讨论应该涉及惯性力,课标对此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是比较低的要求,所以有图4.7-3和86页例题2的分析也就能够达到要求,也可以解决"问题与练习"中的相关问题了. 有些人在讨论单个物体的运动时也常说物体所受的"外力"、"合外力"如何,言下之义,还有内力.然而,对于内力、外力并无定义.其实,对于质点,无所谓内力、外力,这种用法并不准确.因此教材只用物体所受的"力"、"合力"等说法,只在讨论动量的时候(选修3-5)才区分内力与外力,那时候将对内力与外力给出定义. 学生实验 这是学生实验的总论.这部分内容不仅指导整个高中阶段物理实验的学习,而且论述了物理实验的意义.它不宜作为一节课或几节课让学生学习,而应成为贯穿整个高中物理课程的内容,在学习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反复阅读,反复体会其中的含义. 1.实验的重要性 教材从两个方面论述实验的重要性. 从物理学的发展来说,没有实验就没有物理学.书中举出了伽利略、法拉第、赫兹、吴健雄等人成功的工作作为例子.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看到目前正在进行的,还很难说是否能够成功的例子(引力波的探测).这是教材与过去的处理方式不同的地方.我们的物理课程不能只让学生看到科学的结果,还要让他们看到正在进行中的科学.否则科学在学生的心中可能只是一些不变的教条. 从物理课程的学习来说,中学生做实验的目的首先不是为了"巩固所学的概念和规律,练习实验操作方法",而首先是为了"经历科学过程,体会科学方法,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同时也是为了使学生"更加热爱科学,体验科学工作的乐趣".我们的课程要超越单纯的功利目的,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乐趣. 2.怎样做好物理实验 在这一部分,教材针对目前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提出,做实验不仅要动手,更要动脑.操作技能固然重要,但科学实验,无论是科学前沿的实验还是学生所做的实验,它的成功首先还是智力劳动的成果. 编者认为,学生中广泛存在的"凑数据",甚至弄虚作假的现象,除了学习态度或者说做人的态度有问题外,还有另一层次的问题,即对科学理论与实际事物的关系的认识有偏差.多年来,我们的物理课程在学生中形成了绝对化和脱离实际的倾向.例如,研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力的大小的关系时,实际测量总会有误差,所绘的a-F曲线总不会精确地过原点.于是我们就盼望无限制地提高测量的精确度,学生在力求完美地过原点而又无法做到的情况下,难免想到一两个坏主意.如果我们认识到,任何测量的精度都是有限的,当我们提高测量精度后,对于是否过原点这个问题又有更高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心里就会比较坦然.当然,这样做有两个前提,一是实验的确是认真做的,另一个是,我们对科学理论的产生方式有正确的认识.从实验结果到科学理论的诞生,中间不是单纯的逻辑关系和简单的归纳关系.如果我们做了很多次实验,每次都几乎过了原点,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没有任何误差的情况下,a-F曲线将是一条准确地经过原点的直线?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这样简明而美好的结论呢? 这里又一次涉及科学课程的三维目标.过去的课程忙于为学生填充知识、训练技能,顾不上琢磨怎样让学生去发现、去欣赏、去热爱.后者却是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和具有创造性的人所必须具有的品质. 课题研究 我们建议每个学生在每册教材的学习中都进行一个课题的研究.这教材的后面以桥梁的研究为例做了介绍.课题研究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实验研究某个问题,也可以通过社会调查收集资料进行研究,还可以自学某项与物理相关的理论知识. 课题研究是学生发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的好方式,书中的课题只是一个建议,师生可以另外选择其他课题用来研究. 课外读物 教材后面附有课外读物的书目,学生可以自找来阅读.它只是个建议,也可以阅读其他容易找到的图书. 目前各种教辅图书比较多,有些写得比较好,读后可以加深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但是编者建议学生多读那些能够开阔眼界的读物,这从所列图书的内容简介就可以看出来. 第五章 曲线运动 本章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研究抛体运动及为此所做的准备;后一部分是圆周运动. 第1节:曲线运动 与过去的教材相对照,教材仍从砂轮落下微粒的运动入手,开始讨论曲线运动的方向.但是,又有很大不同.过去是由课本描述现象,同时直接说出结论,教材则在学习的开始提出问题,书本不予解答,请学生考虑由现象应该得出的结论.这类"思考与讨论"、"说一说"等,都是为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所创造的条件. 过去的教学中也用到曲线的切线的概念,但是高中学生实际上只知道圆的切线.因此,教材用了少量文字简单说明了什么是曲线的切线.这里又一次用到了极限的思想,而且是在几何学的情景下的极限思想. 第2节: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 这节前一半的思路与过去的教学相同,即通过蜡块运动的实验提出运动合成的思想.但是随后的处理则有明显不同.教材采用物理学中规范的方法,强调坐标(位置)、轨迹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解决位移、速度等问题.按照这个思路,以后平抛、斜抛等问题都将纳入同一个框架来处理,不同的只是x、y两个坐标随时间变化的具体方式不同.这样的处理体现了如下思想:重视科学方法、淡化具体运动的特殊规律. 6页"思考与讨论"是学过本节后自然而然发生的问题.它涉及的具体知识是为下节做准备的,而在科学态度教育方面,则是鼓励思考、鼓励质疑. 问题与练习第4题是为加强对坐标与轨迹的重要性的认识而设计的. 第3节:抛体运动的规律 研究实际的科学问题时,往往不是只凭实验或只凭理论就能得到可靠的结论,这时需要两者结合,互相印证.本节通过理论分析研究抛体的运动. 与过去不同的是,我们的出发点不是说物体在水平方向做**运动、竖直方向做**运动,而是说它在水平方向受力如何、竖直方向受力如何;既然受这样的力,它在这两个方向上的位置(坐标)与时间的关系就应该是……学习物理学就要学习它的基本方法,而在力学里,根据受力确定物体的运动规律,包括它的坐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进而解决其他问题,这是一个基本方法.学习这样的方法,比多记住一两种具体运动的特点重要得多.多年来关于高中是否学习斜抛运动的讨论,其症结在于大家都在盯着具体的运动规律,没有把科学方法放到应有的地位.课程标准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节内容是按上面所说的规范化的思路展开的,即先根据物体所受的力和初始条件确定位置与时间的关系,以此为基础再深入研究轨迹、速度等.这个思想在8页的旁批中明确地写出来了. 9页"说一说"要求学生定性讨论炮弹在空气中运动的轨迹,目的也是拉近物理课程与实际的距离.学生们可以自己去发挥,如果有兴趣,也可以查找其他书刊,教材不做统一要求. 9页例题2上述理论推导后的一个应用,和10页"做一做"处于同样的目的,为下一节"研究平抛运动"做铺垫. 第4节:实验:研究平抛运动 上一节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规律推导出抛体运动的一般规律,这个规律是否正确需要实验的验证.如何得到平抛物体的运动轨迹,教材给出了参考案例,同学们可以选其一种,也可以设计其他方法. 得到平抛运动的轨迹之后,教材对如何判断其轨迹是否是抛物线的方法做出了提示;确定是抛物线之后,对计算平抛运动的初速度的方法也做出了提示,教学中要把握尺度. 12页"说一说"中,用数码相机研究抛体运动,是一个简便可行的方法,有条件时不但可以"说一说",最好实际做一做. 第5节:圆周运动 "思考与讨论"中有意识地比较含糊地说"运动得快些",目的是在学生引出角度、弧长这样两种不同的表达.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注意生活用语与科学术语的区别. 本节安排了一小段,专门讨论数学问题弧度.用到弧度了,数学课还没学,其实是很肤浅的一点弧度的知识,物理课不妨讲一讲.物理课用到曲线方程的知识了,学生虽然学过,但不很熟练,物理课上用一用不是就熟练了吗?数学课上用到的物理的例子也不少,这些例子也不都是学生熟悉的.新课程强调学科间的联系,相关学科更不要分得太清. 自行车是学生十分熟悉的例子,可以让学生感到物理课的亲切.自行车在这节用了两次,下节(19页)还会用. "问题和练习"第5题在物理上很简单,但用了现代的例子,可以使学生感到时代的气息. 第6节:向心加速度 教材的向心加速度是用运动学的方法引入的.有了向心加速度的概念之后,下节再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得出向心力. 由于这是第一次对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材把问题分解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讨论向心加速度的方向,第二部分是"做一做",属于扩展性内容,讨论向心加速度的大小. 在讨论方向之前再把问题做一次分解,先解决速度的方向发生变化时速度的变化量的表示方法.向心力方向的具体讨论时又分成了5个小步.教学时要注意层次清楚,前面为后面做铺垫,要有节奏感. 过去引入向心加速度时用的是动力学的方法,即先通过小球在桌面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认识到物体所受的力是指向圆心的,进而得知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教材认为,从一个实例引入一种普遍运动的规律,不利于科学方法和科学的价值观的教育,所以采用了运动学的方法.但是,人对新事物的认识又常常不是通过形式逻辑的途径达到的,实例的提示与启发往往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本节开始的思考与讨论让学生考虑两个实例,从中悟到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的方向,然后再经由逻辑的途径证明这个猜测. 18页"做一做"又是一个没有实验的探究活动,它给出了提示,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做. 第7节:向心力 有了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的问题就解决了. 教材关于实验的一个想法是,尽量使用通用器材而不是专用器材做实验,如果能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做实验,更好.这样思考的目的是,一方面可以减少由于器材问题引起的困难,使大家多做实验,另一方面则是考虑到,非专用器材,特别是生活物品的实验会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我身边,对科学产生亲近感. 因此,教材没有采用向心力演示器,而是用圆锥摆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这个实验的优点除了器材易得外,摆球受力的分析方法也是以后常用的,熟练掌握有利于后面的学习.这个实验的难点在于不易保持摆球的圆周运动,但由于是估测,小球能转一两圈也就可以了. 本节还有一点与过去不同,那就是讨论了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的曲线运动.这部分内容的目的是要学生在更一般、更广阔的背景下认识抛体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这个思想与我们讨论非匀变速的直线运动、讨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时的出发点是一脉相承的. 第8节: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讨论这几个实例时,仍要抓住这样的基本思想,即先分析物体所受的力,然后列出方程、解方程. 25页"说一说"是扩展性内容,目的仍是使学生在更广阔、更一般的背景下认识拱形桥上的运动.由于不要求定量的分析,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是有好处的. 25页的"思考与讨论"目的是鼓励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把拱形桥的物理图景推广开去.创造性思维往往就是这样出现的.这个"思考与讨论"也是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的. 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讨论在教材中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放在牛顿定律的运用中(物理1第86页),另一部分放到圆周运动,分别讨论飞船发射、制动和关闭发动机时飞行的情况. 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 这章的整体思路与过去大致相同,但节内的写法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第1节:行星的运动 本节简介开普勒行星运动的三个定律.因为后面讨论的条件都是圆轨道近似,所以在29页中间把圆轨道近似条件下由开普勒定律得出的结论明确地写出来了,以方便使用. "科学足迹"叙述了人类认识行星运动的历史,把科学与历史、科学与艺术、科学与社会,以及科学发展与思想解放等几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寓意很深,应该引导学生反复阅读. 第2节: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从行星运动的规律到万有引力定律,这是科学过程的好教材.教材在第2节和第3节中充分利用了这些材料,向学生展示了这一过程. 与过去的教学相比,教材更清晰、更有层次地陈述了这一科学过程.本节首先根据开普勒第一、第二定律得出,太阳对不同行星的引力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和太阳间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然后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推知行星对大阳的引力.但是,这还不是万有引力定律,因为它只适用于太阳与行星之间.为了强调这一点,我们把这个关系向任意物体间的推广放到下节去进行充分的讨论. 第3节:万有引力定律 到此为止,离万有引力定律还有两步之遥.首先,假设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引力也具有类似的形式,根据月球公转的向心加速度,这一点得到了验证.然后,把这个关系推广到任意两个物体之间.这一点无法得到直接验证,但是,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不是这样!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只重视演绎推理,而往往忽视最后这一点. 第4节: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这节的教学思路与过去大致相同.与过去不同的是,在第一小节最后,教材引用了马克·吐温的话:"根据零星的事实,增添一点猜想,竟能赢得那么多收获!"这话虽然出自一位外行人之口,却道出了科学发现的精髓. 本节结尾引用的冯·劳厄的话,以及最后关于太阳系边界的富于感情的话,激励学生去进一步探索宇宙的奥秘. 第5节:宇宙航行 前一小节关于宇宙速度的计算与常用的方法无异. 第二小节"梦想成真"简述了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其中特别介绍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既谈到航天成就,也谈到人类为此付出的代价.全文最后说:"一个人最完美和最强烈的情感来自面对不解之谜",以激励学生科学探究的志趣. 人们常常认为航天活动是一项高精尖的事业,与自己的距离较远.其实,它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43页的STS的目的就是向学生展示这种关系. 42页"科学漫步"的"黑洞"的写法与过去有所不同.第一,它明确提出在黑洞问题上经典力学与实际情况是不一致的;第二,它介绍了黑洞探测的最新成果;特别是第三,它的最后一句话非常有哲理地回答了"人们为什么研究黑洞",以及为什么要研究自然这样一个十分深刻的问题. 本节"问题与练习"都是与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教育功能不只在知识的层面,它们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志趣,增加自信心. 第6节: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本节从低速与高速、宏观与微观、弱引力到强引力三个方面介绍了经典力学的局限性.这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都不要求学生掌握,但学过本节之后,学生会知道,尽管前面已经体会到了它的辉煌成就,但它没有穷尽一切真理,在新的领域还有新的规律等着我们去发现.文中"未知的交响曲"、萧伯纳的幽默的话,以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哪一种更广泛的理论的特殊情形呢?我们现在还不知道……",着眼点都在它们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可能大家会想,学生读过46页"时间和空间是什么"会更糊涂了.如果真是这样,写这篇材料的目的就达到了.原因是,大家都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最简单不过的,自己完全了解它.当然实际不是这样.这篇科学漫步不打算讲清时间与空间的问题,只是提出问题,激励学生未来的探索.它的目的同样在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1节:追寻守恒量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总是先学习能量的概念,而后研究一两个具体问题,发现动能与势能之和在某些过程中不变,由此引出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际上,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能量的概念几乎是与人类对能量守恒的认识同步发展起来的,能量的概念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个守恒量.守恒关系是自然界中十分重要的一类关系,我们强调方法的教育、观念的教育,就要从中学时代开始加强学生对守恒关系的认识.根据这样的思想,教材把守恒思想的提出放到了具体的能量概念之前,并把它渗透在能量学习的全过程.今后在其他守恒关系的处理时也会遵循这样的原则. 第2节:功 沿着初中物理的思路,我们仍然强调功与能量变化的联系,因此在第一次提到"功"这个术语时就说"如果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量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力一定对物体做了功".不仅如此,图7.2-1还分别展示了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的几种不同情景. 教材多处用了卡通图来描述情景,主要目的还不只是引起读者的兴趣.与照片相比,卡通图能够更生动地、夸张性地突出我们所要表现的物理思想.许多学生学不好物理,原因之一是他们对于所讨论的问题不能建立明确的、动态的物理图像,物理学的内容在他们的头脑中只是一些条文与公式.而实际上,物理学的条文与公式不过是一种语言,它们帮助我们把实际情景中蕴含的科学概念和规律抽象出来,但最终还要归结为生动的情景. 第3节:功率 第56页P=Fv的关系可以适用于瞬时速度和瞬时功率,推导过程中相应地应该用瞬时值.考虑到如果这里再引入平均功率与瞬时功率的概念会过于繁琐,所以用了平均值.教学时注意公式的适用条件就可以了. 关于额定功率,一种说法是"机器正常工作时的功率".这是由初中课程中电灯等用电器的额定功率那里引申而来的,对于机器并不合适.在教材所用的例子中,某汽车发动机在平直公路上的功率只有20 kw左右,能说发动机的工作不正常吗?动力机械是这样,电动机等工作机械也是这样,实际功率经常小于额定功率.教材在这里用了较多笔墨,还配备了例题,目的就是让学生区分几种"功率". 第58页"做一做"是调查,这是新课程十分强调的一种学习方式.除了察看实际的机械外,还可以收集说明书、广告等进行调查.路子是相当宽的,老师们还可以想到很多其他途径.学习教材别的内容时也有类似情况. 调查不只是收集数据,还要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如分析功率的大小与机器(或器具)的效能之间的联系等. 第4节:重力势能 与过去的处理方法相比,教材认真分析了重力做功与路径是否有关的问题.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严密.严密性本身不应成为追求的对象.教材这样做,是想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我们不是鼓励学生质疑吗?学到势能的时候,我们又举例又画图,进行详尽的分析,那么,这样的话就到学生的嘴边了:如果物体从A沿着另外一条路线到达B,重力做的功可能不一样,那么A点的势能应该算是多少?我们不能叶公好龙,不能回避.到了这里,即使有的学生没有提出这样的疑问,我们还要帮助他提呢!学习物理课不能总是想着怎样让学生简洁轻快地学到物理知识,我们是在培育一代新人,他们应该具有追根问底的习惯,"自圆其说"应该是学习中起码的追求. 需要说明的是,教材强调科学方法,用比较高的观点处理问题,有多处表现,这些东西只要求学生能够"跟"来,并不要求学生去重复.也许一段时间之后他们记不清课本所写的内容了,但这样走过的路会在他们的心中留下印记,形成他们的"科学素质". 在讨论物体沿任意路径运动时重力做功的问题时,又一次用到了极限的思想.经过多次接触,学生对这样的方法应该比较熟悉了. "问题与练习"在62页的第3题要讨论有空气阻力时的下落情况.这是为了让学生更接近实际情况,哪怕是定性的也好. 第5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课标》不仅规定了对于知识与技能的要求,还规定了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这节是为了通过科学探究来落实后两个课程目标而设立的. 中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性活动,变未知为已知的一类学习过程,其中是否包含实验,并不是它的本质特征.这节的探究就是一个不包含实验的探究. 既然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既然重力势能的表达式是通过重力做功的分析得来的,很自然地会想到通过弹力做功可以得到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研究一件事物总是先从表面的、定性的考察开始.因此,我们先考虑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可能与哪几个物理量有关. 然后就是技术性的问题:怎样计算拉力所做的功.这里,求和的极限的方法派上了用场……如果在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等课题时认真地体验过所用的方法,到这时应该能够大致得出所要的结论. 《课标》没有对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提出要求,也就是说这个素材可以不受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束缚,所以我们完全地把着眼点放到过程与方法上.这节课重在参与.结论的对错不再是心理负担,学生就能真正自由地进行一次探究. 本节对没有任何要求,不要用这个表达式去解题.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6节: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本节的思路是第4、第5节的继续:用做功与能量的关系探索另一种能量及其表达式:动能.由于动能的问题比势能复杂些,所以本节暂不直接涉及动能,而是先研究一个与动能密切相关的物理量速度与做功的关系.以上想法在学习本节之前要让学生明白. 实验的写法承袭了教材的一贯风格:不规定具体的实验步骤,但讲清思路,在操作技巧和数据处理方面给出提示.这样会使学生既有章法可循,又有自由创作的空间. 教材在实验技能上也是有意安排循序渐进的.例如,本节的数据处理又遇到作拟合曲线的技巧,但前面已经接触过,到这里不至于无从下手.这个问题中,由于事先不知道功W与速度v的关系,需要进行尝试.用计算机拟合会方便得多,应该提倡. 第7节:动能和动能定理 上节的探究结果只是向我们暗示:物体的动能极可能与速度的二次方成正比,但是否真的是这样,还要进一步分析.至于怎样分析,要依具体问题而定,可能是实验分析,也可能是理论分析.教材是通过理论分析最后完成的. 过去对于新概念、新规律的引入过于简单,不是"通过**实验得到了**结论",就是"通过推导得到**".这种做法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它的最大问题是抹杀了科学的过程.享受科学首先是享受它的过程、享受探索的乐趣.没有了过程,还能有多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呢? 基于以上理念,教材在经过分析后得知物体做功与动能的关系后,于66页写道:"很可能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物理量……这也印证了我们的想法".教材希望这样做能减弱过去教学给学生造成的简单化的印象,增加一些不确定性,增加探索的气氛.书中这类问题的处理方法是为教学而设计的,不一定与历史轨迹完全相同,但却符合人们探究时的认识规律,体现了科学探究的特点. 第8节:机械能守恒定律 过去是计算物体自由下落时的能量,从而得知机械能守恒,进而推广到普遍的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材则先定性地分析多个具体事例,猜测动能与势能的可能的关系,然后定量计算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能量变化情况,这样来得到机械能守恒的关系.计算中不涉及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具体表达式,所以更具有普遍性,这点可以向学生说明. 第9节: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本节仍然采用了不给步骤给思路,同时进行难点提示的写法. 在前面的实验中,测速度时都是用两点间的平均速度代表其中某点的瞬时速度,在这节的74页,这表明:"做匀变速运动的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与它相邻的两点间的平均速度".前面没有使用这个方法,目的是使学生更多地通过实验认识瞬时速度,同时也是为了避免盲目追求精确度的倾向.在过去的教学中,这个结论是以一个习题的形式出现的,这里做了正式的证明.这也是为了给学生加深这样的印象:无论做什么事情,采用一个新的方法,必须有可靠的根据,不能草率从事. 第10节: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本节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简述发现能量守恒定律的历史,基本思想是: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不是偶然的,它是人类对自然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除了物理学外,别的学科对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也有贡献.书中还提到曾经发现有的核反应中似乎能量并不守恒,后来发现是没有把中微子的能量考虑进去.指出这一事例的目的是说,质疑不仅能催生新的理论,同时能够考验已知的真理. 本节"思考与讨论"的作用就是一个质疑的范例,它引导我们考虑能量转化和能量转移的方向性.这是本节的第二部分内容.过去的中学物理课程不涉及这个问题,新课程更多地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因此对能源问题做了讨论,而研究能源,从物理学的角度看自然要谈宏观过程的方向性.在必修模块中这只是简单地提一提,如果学生继续学习物理,在选修1-2和选修3-3中还有深入一些的讨论. 问题和练习中的第3题主要是从科学态度的角度考虑的,目的是让学生关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重点在参与,不要求学生一定能提出多少有价值的意见. 课题研究:潮汐现象 潮汐的形成与地球和太阳、月球间的引力有关.教材简单介绍了潮汐的现象,提出了学生可以研究的几个方向.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深入学习《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理解教材编写思路 由于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知识体系变化不大,加上有些教师没有能够领会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及要求,再加上高考改革的滞后,很多教师不能以最快的速度全面接受新教材并付诸实践,而是舍不掉老教材,老教法,精讲知识与解题方法,然后就是大题量的练习.新教材的编写思路深入地贯彻课程标准,注重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这是与旧教材明显不同的地方,教学中要注意体会并加以落实.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增加了很多栏目,要注意发挥这些栏目的功能.如"说一说"和"做一做"两个栏目都是扩展性学习内容,前者偏重于思考,后者偏重于动手操作.这些内容不要求所有学生都学,类似于过去的"打星号"内容.但是,过去的"打星号"内容多是知识性的扩展,而"说一说"和"做一做"更多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或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科学漫步"是物理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并不要求所有的学生掌握,阅读之后可以对物理概念或规律加深理解.这部分内容不要再深入讲解,要适可而止. STS栏目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2、"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新教材也只是一种实施课程标准的载体形式,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事实上,老师们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可以依据实情合理地安排教学,也可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并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人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还可以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3、学生自主学习不是自由学习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于是,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学习,独自去探究,结果一堂课下来,看起来学生是热热闹闹的,但实际上学生几乎是一无所获.事实上,新课程要求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强调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探索者、创造者,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探究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一起享受成功与失败,在感受体会中总结提高. 4、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理念 新课程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科学探究写进了课程标准,于是,在教学中就出现了一种错误现象,无论有没有探究价值都进行探究;再就是一说探究就是做实验.这是一种很不好的、很有害的现象.学习物理知识就是要在短时期内把前人通过长期大量的积累、实验得出的正确结论迅速承接过来,抽出时间和精力进行新的创新与发展.而且,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不只是实验探究一种方式,介绍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也是一种好的方法.所有知识,所有实验都探究,不仅没有必要,也没有这么多时间.有些练习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测量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统统都做成探究性实验,不仅不伦不类,而且也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 (四)教学进度与抽测安排 教学进度: 第一学期——物理1(必修). 第二学期——物理2(必修). 抽测安排: 第一学期:2009年元月中旬,期末质量抽测范围:物理1(必修)内容. 第二学期:2009年6月中旬,期末质量抽测范围:物理2(必修)内容. ? 高二年级 ? (一)教学指导思想 1.研究学生实际情况,防止两极分化. 进入高二年级,文理分科之后,一部分老师认为学习理科的都是物理程度好的学生,进度加快,难度提高,使原本一些很吃力的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影响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进而导致成绩下降,产生两极分化. ?? ?2.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教学大纲将知识点分为A、B两个层次,这是学习结束时的最终要求.教学要求分层次,但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可以"上不封顶",不宜过分的受教学大纲要求的限制,而应鼓励学生课外主动钻研,积极探索. 3.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领会方法、提高能力和接受熏陶的过程.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理解方法、提高能力,特别是接受科学素质的熏陶,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要有一个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逐步积累的过程.因此,应该强调高二学生要着重打好基础,决不能对所有教学要求都一步到位.要循序渐进的逐步加深,逐步提高,决不能拔苗助长. (二)教学重点难点 第十章? 机械波 波的形成和传播是本章的一个难点,教学中要注意通过比喻、动画模拟或者图片等,使学生比较形象的、步步深入地理解波的形成.对波的认识和理解需要一个过程,教学中不要急于求成,多通过例子、动画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达到提高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目的. 波的图象是波的数学表达形式,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要注意讲清波的图象中纵、横坐标的物理意义,注重理解波的图象反映的是"介质中某一时刻各个质点的运动情况",表示的是各个质点在某一时刻的位移.教学中要加强推理和分析,不要急于教给学生所谓的"简便"方法死记. 波长、频率和波速一定要让学生理解他们的含义,并知道他们的决定因素. 对波的衍射和干涉现象,不要求从理论上进行讨论,要注意创造条件做好实验,让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教学中最好能借助多媒体,教学中要尽可能借助多媒体形象的、直观的优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想象. 驻波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目的是让学生对波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对这一现象有个初步认识即可,不宜过高要求. 要了解什么是多普勒效应,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初步了解即可,教学中不宜引申. 第十一章? 分子热运动? 能量守恒 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学生已在初中学过,高中阶段的要求有所提高.教学中要加强实验,加强对分子动理论内容的理解.要通过举例、实验都能宏观现象去推知微观结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对内能的概念要求有所提高,教学中要注意与已有知识进行对比,哪些地方提高了.热力学第一定律要熟练运用表达式,更要注意从能量传递和转化的角度理解热和功的区别.通过本章的学习,要养成运用能量的观点分析问题的习惯. 第十二章?? 固体、液体和气体 本章是分子动理论知识的应用,对固体和液体的应用属于选学内容. 气体的压强以及气体的压强、体积、温度间的关系要从分子动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不要求引入气体实验定律和克拉伯龙方程,否则既增加了学生负担,又违背了教学大纲. 第十三章? 电场 电荷? 库仑定律一节的重点是静电感应现象,除了要讲清概念以外,一定要确保实验的成功,通过实验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静电感应现象以及静电感应的实质.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注意与质点模型进行对比.应用库仑定律时要突出物理含义,计算时要代入电荷量的绝对值,库仑力的方向通过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来判断. 电场强度是通过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得出公式之前一定要舍得花费大量时间,围绕"同一电荷在电场中不同位置,受力一般不同;不同电荷放在电场中的同一位置,受力一般也不相同"讲清楚为什么要引入电场强度,帮助学生理解电场强度的含义.得出场强的定义式之后,要注意与点电荷的决定式进行比较,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对于电场叠加原理的应用,一般只限于两个场强的叠加,要注意强调场强的矢量性. 电场线是为了研究电场而引入的一种假想的线,电场是客观存在的,电场线是假想的.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到,学生容易将电场线看作是电荷的运动轨迹,应设法予以澄清.要让学生记住几种常见的电场的电场线. 静电屏蔽非常注重推理过程,除了做好实验,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静电屏蔽现象以外,最好能借助多媒体动画,将静电屏蔽形成的过程模拟出来. 电势差和电势的讲法很多,可以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情况,可以先讲电势,也可以先讲电势差;电势和电势差可以用电场力做功来引入,也可以用电势能来引入.要注意电势差的正负,注意区分UAB、UBA.电势能不作为重点,只要学生知道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即可.这一点,可以与重力做功作对比. 学习等势面时,可以与地图上的等高线作对比,帮助理解.对等势面的特点要注重从推理得出.掌握几种常见的电场的等势线的分布情况.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式U=Ed,要注意它的使用范围.不要求讨论非匀强电场的情况. 电容器的电容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可以运用比喻帮助学生理解电容的概念.要明确电容器与电源连接和连接后断开两种情况中的不变量和可变量.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需要综合运用力学和电学知识,其解题思路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切不可要求学生死记加速公式和偏转公式. 第十四章? 恒定电流 对欧姆定律学生并不陌生,教学中要注意初高中要求上的区别.对于I=nqvS尽量引导学生自己推导,以加深理解电流的形成及电流的决定因素,但是不要求利用该公式计算. 电阻定律初中已定性讲过,引入电阻率的概念,得出电阻定律并不难.半导体及其应用、超导体及其应用为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应用而设计. 讲电功离不开电势能,除推导电功和电功率的公式之外,可用类比的方法讲清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粒子动能的关系.关于电功率和热功率要注意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但不宜做过多的讨论.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一节难点比较多.电动势的概念讲法比较多,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最好不要涉及电源内部非静电力做功问题,以免增加难度.宜用比喻的方法. 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要做好演示实验,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图线要注意理解他的物理含义.对闭合电路中电功率的分配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电动势等问题. 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改装是教学重点,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改装原理,不要死记公式.只有掌握了改装原理,才会灵活运用电流表和电压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伏安法测电阻是重点,对实验引起的误差来源要明确,但不做进一步要求. 第十五章?? 磁场 磁场、磁感线一节要注重演示实验,通过演示实验总结出磁极之间、电流之间、磁极与电流之间的作用都是通过磁场发生的.磁感线的教学可以采用与电场线对比的方法进行.掌握几种常见的磁场的磁感线的分布情况,尤其要注意到它的立体分布情况. 引入磁感应强度最好能够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其思路可借鉴电场强度的教学.由于安培力受导线长度、放置方式等的影响,与电场力有一定的区别. 电流表的工作原理知道就可以了,不作深入讨论.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是从安培力说起的,要注意体会思维方法"推理-假设-实验验证".洛仑兹力的方向的判定要让学生反复练习.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是力学知识和电磁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注意运动情况的分析和公式的推导,不要死记公式.加强对半径公式、周期公式的理解,掌握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特点. 回旋加速器主要是通过对直线加速器原理和它的缺点的了解,引出回旋加速器,启发学生思维,开阔学生思路. 第十六章? 电磁感应 磁通量的概念比较抽象,要求学生注意公式的适用条件.理解时可以借助磁感线的条数进行. 得出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之前一定要尽可能多的做一些演示实验,在实验、总结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得出结论后,要注意分析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能量问题. 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要注意理解,可以从磁通量的变化率进行,但要求不宜过高.公式E=Blvsinθ的应用是一个重点,要引导学生理解每个物理量的确切含义,避免乱套公式. 楞次定律的内容比较难懂,教学时最好采用学生分组实验,边讲解,边实验,边观察,边总结,逐步得出结论.对定律中的表述要分开解释,加强理解.应用楞次定律时要按照课本上提供的基本步骤进行,以便加深对楞次定律的内容的理解,不可急于给出简便方法. 自感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电磁感应现象,要做好实验,讲清现象的实质. 日光灯原理是自感现象的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很好例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组装日光灯. 第十七章? 交变电流 讲述交变电流的产生时,最好借助交流发电机模型和示教电流表.用图象表示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一定要与线圈在磁场中的运动情况和位置对应起来. 理解表征交变电流的物理量时,要注意交变电流与恒定电流的区别和特点,要注意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和周期性.交变电流的有效值是教学的重点. 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着重说明交流和直流的区别,加深对交变电流的理解,对感抗和容抗不作深入讨论.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做实验,让实验说明问题. 学习变压器首先要理解互感现象,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的关键是明白原副线圈是绕在同一个铁芯上的,因此,原副线圈中的磁通量以及磁通量的变化率都是相同的. 电压、电流与线圈匝数的关系式的适用条件是理想变压器,一定要注意理解变压器的输出功率等于变压器的输入功率,有关变压器的问题都要从这一方面考虑. 讲述电能的输送一节时最好画出由发电厂出来经历升压、输送、降压至用户的示意图,标明涉及到的物理量,找出它们的关系. 第十八章? 电磁场和电磁波 一定要做好演示实验,这是学生认识电磁振荡的基础.实验时,注意调整好电感或电容的大小,使实验现象明显直观.然后结合教材给出的图片,逐一分析振荡的过程,分析电流和电荷的变化过程,弄清楚电磁振荡是如何产生的.最后,还要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进行分析. 电磁振荡的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和频率由回路本身决定,这一点也可以由实验观察到.通过改变回路的电容或电感线圈的自感系数,改变振荡的周期. 电磁场理论只能做定性了解,讲透电磁场中最核心的内容即可.适当进行科学史教育,有利于学生受到科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电磁波教学要注意和机械波进行对比,了解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加深对波动理论的理解. 对无线电波的发射和接受、电视和雷达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组装简单的收音机.现在信号都比较强,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第十九章? 光的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一节比较简单,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光线.它是一个理想化模型.教材还特别指出,光射入了人的眼睛,使人眼产生了视觉反应,这句话一定要强调,使学生明白,以后寻找观察像的范围时经常用到. 光的折射现象比反射现象要复杂一些,最好能够安排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光的折射现象所遵守的规律.虽然很难得到折射定律,但对于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情况可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还可以了解历史上对该定律的认识过程. 在这一节中,还要注意光路的可逆性.光路的可逆性在解决几何光学问题时很有用. 对于相对折射率,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讲可不讲,但是不要求做有关相对折射率的问题. 学习全反射现象时,除了引导学生观察随入射角的增大,折射角也随着一起增大,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观察反射光和折射光能量的变化.光导纤维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要适当加以介绍. 光的色散现象并不难观察到,所以,要做好这个实验.结合实验现象,使学生理解光通过三棱镜时光向底面偏折的道理,并且一定要设法让学生记住发生色散时,彩色光带上不同色光的排列情况. 第二十章? 光的波动性 光的干涉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教学中,要注意讲清楚如何获得的相干光源,这里除了有许多知识需要了解,更重要的是实验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学习.双缝干涉不要求做定量讨论,但要知道条纹宽与那些因素有关. 薄膜干涉要做好实验,观察现象,不做进一步讨论.指明哪些属于薄膜干涉. 光的衍射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要举出一些例子,让学生知道哪些是光的衍射现象.有条件的学校要多做一些实验.产生光的衍射现象的条件是观察到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光的衍射现象随时都可以发生,光的直线传播是一种近似. 光的电磁说是介绍性质的内容,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要求能够记住一些电磁波的特性和电磁波谱. 光的偏振和激光属于了解内容. 第二十一章? 量子论初步 光电效应现象要做好实验,至少也要举出一例子,使学生认识到有光电效应现象,并且应用还很广泛.光电效应的结论不要死记硬背,要把极限频率的存在和光的经典电磁说的矛盾讲清楚、讲透彻,得到只有光子说才能解释清楚.光子的概念很重要. 要讲清楚光的波粒二象性,就必须讲清楚光是一种几率波,与机械波在本质上完全不同. 能级的概念很重要.要说明经典电磁理论无法解释氢原子光谱,只有用量子化的观点,才能解释氢原子发光和吸收. 了解物质波. 第二十二章? 原子核 原子核的微观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只有通过一些现象才能观察到.α粒子散射实验我们也不能直接做,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模拟,讲清楚这个实验的原理和对结果的分析,通过现象推测微观结构. 天然放射现象一节要弄清楚三种射线的性质.半衰期是一个重要概念,是一个统计规律,对少数原子核是不适用的. 探测射线的方法属于了解内容,对中学生来说,思维方法比该实验更重要. 同位素的概念学生并不陌生,让学生了解到放射性同位素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 核反应一节重点是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同时了解,原子核可以自发转变,也可以人工转变. 了解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知道典型的核反应方程,这是获得原子能的重要途径.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讲清思路,渗透方法.引入概念、得出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关键在于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思路要力求简洁、顺畅.物理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方法,不仅对物理学的研究,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甚至社会科学的研究都有较大影响.能力的高低,一定意义上表现为掌握方法的多少和运用方法的灵活、熟练程度.要特别注意的是方法的渗透和潜移默化,而不是将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 ???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对知识既要讲清,又不能什么都讲清,要给学生留有独立钻研、独立思考的余地.主干知识要讲好,派生性的知识不一定全由教师来讲述. 3.加实验对学习物理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学生实验必须保质保量,一丝不苟地让学生完成,甚至可以让学生根据现有实验条件,拓展性的做一些实验.高二年级教学内容主要是电磁学,电学实验是历年高考必考内容,这说明电学实验最能体现一个学生的实验素养.为了鼓励学生多动手,尽可能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还可以创造条件,将一部分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实验.还可以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放在新课教学之前,变为科学探究. 4.建议基础好的学校尽量将第三册内容在高二年级讲完,确有困难的学校也要争取提前完成新课教学,确保高三复习时间. (四)教学进度与抽测安排 教学进度: 第一学期 第十章机械波——第十四章恒定电流 第二学期 第十五章磁场——第十八章电磁场和电磁波. 抽测安排: 第一学期:2009年元月下旬,期末质量抽测范围:第十章机械波——第十四章恒定电流. 第二学期:2009年6月中旬,期末质量抽测范围:第十五章磁场——第十八章电磁场和电磁波. ???? 高三年级 ? (一)教学指导思想 对物理学知识的认识是一个渐进式、螺旋式的认识过程,我们不可能通过一遍课堂教学就达到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对考生提出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高三的复习决不是对高中物理知识的重复,而是对高中物理知识的重新认识和升华,是对高中物理知识的系统和综合,是对高中物理知识的总结和提高.根据我市多年教学实践经验,"三轮复习法"是行之有效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高三复习的重点知识是力学和电学,在每年的高考当中两部分各约占物理总分的40%到50%.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各占物理总分的6%到8%,也是高三复习的重点. 2.基本仪器的使用、学生实验的实验原理、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的迁移是高三复习的重点,尤其是电学实验的原理方法,更应该引起注意. 3.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教学的难点.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从近几年高考试卷来看,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考查.知识是载体,借助对知识的考查,进而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进行考查正是命题的立意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学生知识掌握的准确程度和牢固程度,还有学生掌握方法的多少和熟练程度的高低. ??? 1.复习范围必须覆盖《考试大纲》要求的131个知识点,务必使学生全面掌握高中物理的基本内容. (1)备课组要加强研究,共同学习和研究《物理教学大纲》、《2008年考试大纲》,并指导学生认真学习《考试大纲》,使师生都明确高考对知识的要求和对能力的要求,明确考试内容的细节. (2)充分注重教材的基础作用,对《考试大纲》要求的每一知识点所涉及的概念和规律全面复习,特别要重视那些易为人淡忘的所谓"非重点内容",把握复习的广度. (3)精选典型的习题作为复习课的范例和作业,范例和作业题也须覆盖所有的概念和规律. (4)每章复习结束时,引导学生重新阅读课本,自我进行知识的梳理归纳,形成知识体系. 2. 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之后,必须加强训练——分析、解决物理问题来实现认识上的飞跃,达到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 (1)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作用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在分析、解决问题中,教师的讲解不宜过细,不要把自己的心得、体会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的空间,要鼓励学生独立地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自己归纳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 (2)教给学生灵活多变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学物理解题方法多种多样:隔离法、整体法、图象法、等效法、极端思维法、类比法、估算法、微元法等.教师应在习题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与思维训练. 3.高考非常重视对物理实验能力的考查.纵观近几年高考,实验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学生实验;第二,比较重要的演示实验;第三,比较新的简单的实验情境,考查考生运用所学实验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些内容包括了仪器的使用和读数、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步骤、实验结论和数据处理方法.对影响实验正确性的原因作定性的判断.复习实验时要做到做实验习题与进实验室动手操作"再实验"并举,千万不能只在纸上做实验. ????? 4.专题复习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是提高学生综合推理能力的有效手段.要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专题,提高专题复习的效率. (四)教学进度与考试安排 ??? 第一次质量预测采用分科考试,考试内容第一章力——第十九章光的传播;考试时间2009年元月. 第二次质量预测为理科综合,考试范围是高中物理全部内容.考试时间2009年3月下旬. 第三次质量预测为理科综合,考试范围是高中物理全部内容.考试时间2009年5月下旬. 三、物理课堂教学的基本规范(教学常规) 1.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生动 准确是学科知识要准确、科学,概念、术语运用正确,判断明确,分析透彻,结论确切;规范是必须用普通话教学,口齿清楚,准确清晰,语速适中,表达流畅,指向明确,条理分明,逻辑性强,无歧义,无语病,无废话;生动是指课堂教学语言要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认真设计和锤炼"三语",即导入语、转换语、总结语.课堂开头的导入语要简洁明白,紧扣主题,激发兴趣.教学环节的转换语要承上启下,逻辑清晰,衔接自然,引起悬念.总结语要言简意赅,画龙点睛,梳理脉络,突出重点. 2.教学过程要注重过程体验和方法升华 物理学科的任务就是研究物质运动的道理.所以,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强化有"悟理"的过程.引入物理概念、规律要有足够的铺垫,明确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要让学生清楚物理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理解它们的内涵和外延.不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灵活的运用.但是,注意不要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范围去盲目的拔高和拓展 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探究精神?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教学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养成动手动脑的探究习惯,学习简单的探究方法和规范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加强实验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课内外学生小实验,既要注意实验的操作规范的基本要求,还要注意设计性实验的思路引导和方法点拨,切实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4.要恰当使用教学媒体辅助教学. 媒体的使用是为教学服务的,但并非多媒体课件越多越好,教学改革绝不是把"满堂灌"变成"满堂点鼠标",更不能用多媒体课件来代替物理实验.课堂上要适时、适度的使用各种教学媒体(包括多媒体课件、教具、学具、实验器材等),以提高课堂的实效.媒体的使用必须能够熟练操作,多媒体课件应形象、生动、实用,能达到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为目的. 5.课堂教学必须有板书设计 物理教师要苦练板书板画基本功.板书要字体工整,符号规范,布局合理,整齐美观,简明扼要,体现教学的思路和解题规范,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板画要规范工整、布局合理、生动直观,需要用直尺辅助作图的地方必须用直尺,实物图、电路图、示意图、草图等物理图示要比例适中、标识正确,有较强的直观性和示范性. ? 四、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模式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有:概念课、规律课、实验课、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 概念课? ?要求教师能够运用合适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明确概念引入的缘由,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学会应用物理概念解释物理问题. 一般程序有: ①实践(验)引入,激发兴趣? ②自学解惑?? 初步感知;③深入质疑? 发现问题; ④讨论交流,理解内涵;????? ⑤联系实际? 反馈矫正; ⑥归纳小结,巩固提高. ? 规律课? ?要求教师能够运用合适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体验用实验验证、理论推导、利用图像等多种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了解物理规律应用的前提条件,使学生理解物理规律的内涵与外延,并会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一般程序有: 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②设计方案,体验过程; ③总结概括,感知规律; ?④明确条件,理解内涵;?? ⑤联系实际,反馈矫正; ⑥延伸迁移,巩固提高. 实验课 ??要求教师能有效的组织学生实验——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结论)、实验中规范操作,实验中注意事项、实验报告规范、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评价;并能使学生了解其中的相互关联,并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 一般程序有: ①??? 教材导读,自学准备;②提出问题,设计实验;?? ③规范操作,记录现象; ④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⑤归纳小结,延伸提高;?? ⑥清洁整理,方可离室. ? 习题课? 习题课的 "功能"主要有:巩固知识、训练技能、掌握方法、熟练技巧、总结规律、明确思路 、举一反三、升华能力.习题课的基本要求是:选题要精、分析要透、训练要实.课堂教学中要避免"题海战术",要牢牢把握习题的 "载体"作用: 以"习题"促知识巩固、以"习题"促技能训练、 以"习题"促思路方法、以"习题"促能力提高.在习题教学中一要重视对习题的规范作答(格式、计算、文字说明等等);二要重视习题的优化与重组,一题多解、一题多用; 三要重视对习题翻新与创新,一题多变、一题多思. 一般程序有: ①针对问题,精选习题;?? ②实战演练,规范作答;?? ③交流评价,反馈矫正; ④理清思路,总结方法;?? ⑤举一反三,延伸迁移;?? ⑥巩固训练,总结升华. ? 复习课?? 要求教师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总结方法,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般程序有: ①??? 明确考纲考点,基础知识回顾;②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③重点难点剖析,专项实战训练; ④总结规律方法,跟进巩固提高. ? 试卷讲评课?? 试卷讲评课的具体要求是:课前要分析学生考试的基本情况,统计错误的类型,确定讲评重点;要将试卷发给学生,要求分析错因;讲评应做到"突出重点,抓薄弱环节.不平均使力,学生出错率低的知识点可略或省,而学生出错率高的知识点则需重点突破;学生主体,教师点拨.尽量让学生谈致错的的原因和正确思路,让学生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提倡学生讲和评;加强思路分析,讲究对症下药,总结规律,教给方法.注重知识规律的总结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注重落实,典型错误和难点问题要加强巩固练习. 一般程序有: ①??? 分析考情、评价激励; ②讨论纠错、查找错因; ③理清思路、总结方法 ; ④举一反三、 延伸拓展; ⑤多题归一、还原模型; ⑥总结升华? 巩固提高. ? ? ? 郑州市2008—2009学年化学教学指导意见 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中学化学科 ? ? 一、中学化学学科课堂教学的学科目标 (一)初中阶段的目标 九年级化学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及方法,激发学生认识和探究化学事物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帮助他们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会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巨大作用和合理使用化学品的重要性;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具体地,通过初中化学教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在以下三方面得到发展.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用途. (2)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性质、结构的关系,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3)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初步形成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2.过程和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够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用语来表述有关信息,并能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 (4)能主动地与他人合作、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5)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3)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良好态度. (5)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6)增强热爱祖国、振兴民族、为人类进步努力学习化学的历史责任感. ? (二)高中阶段的目标 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 具体地,通过高中化学教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在以下三方面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 (2)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 ?(3)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3)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3)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4)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5)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二、各年级教学指导意见 ? 九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九年级化学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既是化学学科的启蒙,又要面临毕业班升学考试.因此,在上学期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领会新课程理念,深入学习《化学课程标准》,立足基础、防止分化,以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提高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善于从化学的视角关注生活、关心社会,树立社会责任感.同时,教学中还要加强实验技能的教学,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 九年级下期的化学不仅有较重的新授课的教学任务,还要直接面临中招复习备考.因此,下学期教师在继续转变观念、优化教学过程、做好新授课教学的同时,应注意研究《考试说明》和历年中考试题,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全面关注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注意知识的系统化及学生多种能力的提升,积极探索在新课程背景下优质高效的中招复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要关注一些重难点知识的教学,防止其变为学生的分化点: 1、分子、原子、元素 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相当多数学生学习时会有困难.教师教学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分散难点,利用多媒体或教具使微观问题宏观化,抽象问题形象化.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日常生活的例子,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概念.另外,义务教育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因此,本部分知识在教学中不宜挖掘过深,也不要任意扩展(如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 2、常见气体的制取 这部分知识是九年级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过程中要从原理、装置、收集、除杂、检验等多方面思考中学常见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等)的制取方法,同时能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迁移,掌握在新情境中设计未知气体制取方案的基本思路. 3、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本功,有易学难记的特点.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教师应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训练,功夫要下在平时,不能积累.可以采取课前小测试、化学用语竞赛等形式进行强化. 4、金属的性质 ??? 本部分知识与老教材差异较大,尤其是金属与盐、金属与酸以及金属活动顺序表部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时,要注意金属活动顺序表的讲解,但不要急于上难度,相关知识可以在酸、盐部分进一步深化.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前,也可以适当进行酸、盐、溶液知识的铺垫. 5、酸、碱、盐 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中本部分知识不够条理,学生易产生"学无所得"之感.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规律,由个别到一般,对酸、碱、盐知识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培养学生学会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思维方法.但由于新教材对本部分降低了要求,所以教学时要切忌"走老路". 当然,对上述重、难点知识的学习,还需要保证教学时间,不要赶进度;要精选试题,加强针对性训练,来不断深化学生的理解.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做好《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处理好新老课程之间的关系.新老课程之间应该是一种"扬弃"的关系,教师教学中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其内容、要求及倡导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既要防止"穿新鞋走老路"——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学,或大量补充新教材已删除的知识;又要善于将老课程教学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服务于新课程教学. 2、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对于学生能力所及的教学内容应大胆放手,要善于围绕学生的学习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如让学生通过资料查询并结合生活实际,撰写小论文"化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绚丽多彩"、"节约水资源的途径"等)、合作学习(如在复习过程中给各学习小组安排一定的学习任务"常见气体的制取方法"、"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题型及解法"等,进行班级交流)、探究学习(如结合"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知识,为一次春游活动设计携带的食品). 3、积极发挥科学探究在教学中的作用.《课程标准》提出要"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积极发挥科学探究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但鉴于目前我市初中学校班级多、学生多、实验室供给能力有限的现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要积极发挥广大师生自身能动性,去创造性地完成探究教学的任务,例如,对于一些类似"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对酸碱指示剂的探究"等简单探究实验,可以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准备实验用品和器材(蜡烛、生活中常见有色食品、饮料瓶、吸管等),以减轻学校实验室的压力.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新课程教材中为教学准备了丰富的探究活动,教师们可视各校具体情况进行,要避免"凡事必探究"的误区. 4、加强学生活动的针对性,注意归纳和提升.新课程为学生的学习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提倡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新知,但这在教学中往往引发学生活动"乱而无序"、"议而不结"的误区,此时,教师要善于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总结,不断提升、达成共识,来完成教学目标. 5、处理好学与练的关系.九年级化学处于启蒙阶段,知识浅、易听懂,且课后基本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作业,如果教师不适时适当地安排练习,久而久之学生的基础知识就会变得非常薄弱.因此,教师很有必要依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难度适宜的练习,强化概念、培养能力,为下学期的中招复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6、注意积累教学资源.新课程在我市推进时间还不长,由于新老教材的差异,对于新教材新增的内容,如"爱护水资源"、"燃料及其应用"、"金属和金属材料"以及"化学与生活"等,教师会面临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这就要求化学教研组全体老师分工协作、加强集体备课和学习、集思广益、深入挖掘教材,能动地丰富教学资源. (四)教学进度与抽测安排 考试类别 内?? 容时? 间 第一次质量预测 九年级化学上册及下册第八单元 2009年1月下旬 第二次质量预测 九年级化学上、下册 2009年4月中旬 ? ? 高一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今年是我省第一年实施高中新课程方案.新课程与九年级化学知识衔接和内容呈现方式上都有了较好地一致性,这就要求高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初、高中教材内在的联系性,做好初中、高中在知识上和教学方法上的衔接.同时,高中新课程所实行的模块教学,对广大高中教师来说还是一个新鲜事物,教师应加强学习、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准确把握知识深广度,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清晰地知道有关内容应处理到何种程度,克服"一步到位"的思想,避免把选修内容过早提到必修中来学习.另外,由于初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存在较大差异,教学中教师应做好学情分析,注意学法指导,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提高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防止分化,力求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 (二)教学重点难点 应关注教学的重难点知识,防止其成为学生的分化点. 1、物质的量 这部分知识是贯穿高中始终的重点知识,是高中化学计算的基础,比较抽象难懂,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由于这部分知识安排在化学1(必修)第一章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帮助学生树立"摩尔"的概念,并配合适当练习,但要控制习题难度,不要过难,防止本部分成为学生的一个分化点. 2、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 这部分知识也是贯穿高中始终的重点知识,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由于这部分知识是安排在化学1(必修)第二章,建议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基础进行教学,重新分类(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注意不要引用高中的繁、难方程式,以免使学生对高中化学的学习产生畏惧感.同时,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在高中以后的各章节中均会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和深化,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分散难点,不要急于上难度,尤其不要一步到位至高考难度. 3、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 这部分知识安排在化学2(必修)第一章的教学中.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知识是高中元素化学的基础,教学时应注意帮助学生掌握规律,注意联系必修1已学习过的元素及其化合物,并拓展延伸,将其作为理论指导,应用于新知的学习,从而不断加深学生对本块知识的理解. 4、有机化合物 这部分知识安排在化学2(必修)第三章的教学中,是学生第一次系统的学习有机化合物知识.与旧教材不同的是,新课程将有机化学部分的学习分在必修和选修两个模块中,必修教学中不宜拓展太多,引导学生认识生产生活中的典型有机物,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即可.对有机物的化学式、结构简式、有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一定要规范要求,准确表达. 当然,对以上重难点知识学习,还需要保证教学时间,不要赶进度;要精选试题,加强针对性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应用.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 了解学情,充分利用学生的初中所学拓展新知. 高中新课程教材与九年级化学,在知识上已经有了非常好的衔接.例如,高一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就是九年级化学中"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程序"的拓展和延伸,如果教师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已知知识与方法"去引导学生理解、掌握高中的"未知知识与方法",那么很多教学中的难点都会得到有效突破.因此,充分了解学情,明确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对引导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教学很有意义. 2. 研究教材,对新、老课程中相似知识点的地位要重新界定 新课程虽是对原有课程结构的改革与发展,但相当多数知识点还是源于老课程的.对于"新、老课程中都有的知识点",很多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又回到老课程的教学模式,这是很令人遗憾的.例如,高一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中涉及的"钠、氯气的性质",与老课程中"钠的性质"(第二章第一节)、"氯气的性质"(第四章第一节)在地位和功能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需要教师重新审视教材、进行界定.如果忽视这些知识点在新、老课程中地位、功能上的差别,而一味地"走老路",就很容易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形成新的"分化点".因此,认真研读教材、明确教学要求、重新界定知识点的地位和功能,并注意关注教参中给教师提供的教、学建议,对新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意义重大. 3. 循序渐进,避免对课程资源的过度整合 出于对高考的担心,或高三毕业班教学的惯性,许多老师在高一新课程教学时容易采取"课程资源过度整合"的教学方式,这对学生"掌握知识方法、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十分不利.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即使某些知识点是高考必备的,老师也要善于将其有计划、按层次地分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在每一阶段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逐步突破.盲目地按老课程高考的要求去整合课程资源,最终一定是得不偿失的. 高中化学新课程对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有三个层次的划分,即: 基本要求:全体学生应在本节学习时掌握. 发展要求:有条件的学生可在本节增补;全体学生可在鲁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结束时掌握. 不宜拓展:留待选修时学习,或为超出课程标准、超出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 需要老师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参,加以明确. (四)教学进度与抽测安排 考试类别 内?? 容时?? 间 上期期末抽测 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1全部内容 2009年1月下旬 下期期末抽测 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1、2全部内容,但以必修2为重点,分值占80%以上 2009年6月中旬 ? 高二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高二化学是整个高中教学中重、难点比较集中的部分,有概念原理多、知识理解难、能力要求高、习题难度大的特点.教学中应注意研究教材,关注学生学习状态,重视实验教学,稳扎稳打.处理好每一章、每一节、每一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在新授课教学中,要善于分散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原理,建立概念,不要赶进度,急于上难度.另外,高二已经开始文理分科:理科教学要注意提高整体教学质量,防止两极分化,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要注意知识的深化,为高三教学做准备.文科教学要针对会考,立足教材,注重基础,在提高学生化学素养上下功夫.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是高二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第三章"电离平衡"的基础.化学平衡涉及很多抽象概念,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例如平衡的移动,等效平衡问题等.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实际,使抽象问题具体化,能给学生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还要善于将反应速率的概念引入化学平衡的教学,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 2、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的学习与无机化学有很大不同.要善于帮助学生走出惯有的思维模式,加强学法指导,要抓住有机化学中"有机物结构、官能团决定有机物性质"这一特点,关注有机物之间(或官能团之间)的转化关系,来突破难点.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及时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 ??? 进入高二,学生学到的知识、做过的习题会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有一个条理化和系统化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知识间的联系和不同试题间的关系,将各类习题和知识板块进行归纳、归类总结,形成知识网络,以方便学生掌握,并有利于其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的应用. 2、注意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学习方法的转化 高二化学从第五章开始要进入有机化学的学习,这是一个不同于以往无机化学的新领域.有机物具有种类繁多、同分异构现象复杂、官能团特征明显的特点,对学生有特殊的能力要求,如空间想象能力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尽快适应有机化学的学习. 3、注意烃和官能团的教学 烃是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这部分教学要稳扎稳打,进度不要太快,尤其同分异构体的教学,要善于运用多媒体和教具(球棍模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让学生理解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为进一步学习烃的衍生物打好基础.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的性质,因此,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课本知识(如乙醇性质)的教学,更要注意结构性知识(如醇羟基性质)的教学. (四)教学进度与抽测安排 考试类别 内?? 容时?? 间 上期期末抽测 高二化学(老教材)第一~四章内容 2009年1月下旬 下期期末抽测 高二化学(老教材)全部内容,但以第五~八章为重点,分值占80%以上 2009年6月中旬 注:上学期期末抽测以前4章为主,兼顾高一内容,覆盖面宽,试题难度不宜过大;下学期期末抽测以有机化学为切入点,兼顾无机化学,以高考热点和常规题为主,难度中等. 高三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高三化学已进入了高考备考阶段.教学中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最新《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以及历年高考试题,尤其是其中的"知识点(知识内容和范围)、常考点(结合历年高考试题总结高考热点)、能力点(能力层次和要求)、应用点(知识的表现形式以及其中蕴涵的能力要求)"和结合点(学科之间以及学科内不同部分之间的综合点),并关注"变化点"(即新、旧《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中增加和删减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重点放在学科内综合,科学组织复习,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复习备考中要注意三个回归(回归教材、回归基础、回归学生)和三个到位(基础知识到位、逻辑思维到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到位). (二)教学重点难点 从近年高考命题看,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仍然是重点,"化学用语"的规范使用和"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则是难点.复习备考时,概念的讲解要将重点放在分析清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论的讲解要将重点放在构建学科理念(即平衡、结构、守恒).对于学生易错的"化学用语"问题,要注意加强针对性地练习和讲评.例如电子式、离子方程式等内容,可以准备一些小专题,一一突破."化学实验"部分,要善于将在"黑板上讲" 、"题目中练" 和"实际中操作"(包括观摩实验、组织学生做实验、参观实验展示、观看实验光盘等多种形式)结合在一起.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研究《考试大纲》和近年高考试题,关注新课程理念在高考命题中的体现 《考试大纲》指出,高考试题力图体现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突出对探究和科学素养的考查.因此,在复习备考中,教师应积极思考如何将新课程理念与高三复习相结合.例如在习题选择和试题命制上,要注意开放性、探究性、图表型等试题,帮助学生总结归纳经典试题的解题规律;在教学方法上,要善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看书、研讨、总结归纳知识,教师要将精力放在学生薄弱环节的研究和突破上——教学难度要适宜,注意培育学生的自信心. 2、加强能力薄弱环节的训练 从近年高考卷面答题情况看,相当一部分考生在高考的能力要求上还存在许多欠缺,诸如:语言表达能力、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推理判断能力、计算能力和数学抽象能力等,这些能力在今后的高考中相当重要,需要我们老师高三复习过程中致力加强和着重提高. 3、丰富实验功能,提高实验能力 从目前高考实验试题的命题趋势看,传统的实验教学观(侧重"验证知识形成概念、激发兴趣培养技能")已越来越不适合新的高考命题理念了.高三化学实验复习中,教师要注意丰富实验功能,要善于从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挖掘,努力提高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的效度,关注高考实验中对考生"理解原理、掌握方法、学会分析、正确表达"等方面的要求. 4、"精"、"细"结合,做好习题教学 "精"、"细"结合即选题要"精"、讲评要"细",注意二者的有机结合.选题要精,就是要在选题过程中,注重试题的新颖性、梯度性、适度性、针对性和创新性.需要注意的是,历年高考试题均是非常经典和有效的选题素材.讲评要"细",就是要在讲评试题时,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帮助学生反思过程、形成能力,严谨规范、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 5、联系实际,注意知识的广度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是高考命题的原则之一.复习备考中,关注与生活、社会和最新科技成果相联系的试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考生对高考试题的陌生感.但也要避免"盲目赶时髦,跟形势"的误区,因为大多数情况下热点问题实际上仅仅是作为问题背景或素材,真正考查的还是对基础知识、主干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进度与考试安排 考试类别 内?? 容时?? 间备? 注 第一次质量预测 无机化学部分及烃 2009年1月上旬 单科考试 第二次质量预测 初、高中化学全部内容 2009年3月下旬 理科综合 第三次质量预测 初、高中化学全部内容 2009年5月上旬 理科综合 ? ? 三、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 化学教学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这里仅就目前需要化学教师特别关注的几项内容提出一些基本要求: 1.自主备课 课前,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做到"七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料、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具和实验、备练习.其中,备教材要做到弄清课标要求、教材体系、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材特点、教材疑点等.备学生要做到了解班级基本情况、学生学习基础、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意见、学生个性品质差异、学生的变化与进步等.备教具和实验,即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课前准备好有关的实验材料和教具,如挂图、实物、仪器、投影片、多媒体课件等,并在课前作好调试;在包含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的课型前,教师还应事先亲自操作,检查实验器材和药品的准备,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集体备课 在教师个人自主备课的基础上,教研组或备课组的教师之间还要积极开展集体备课.集体备课重在交流思想、探讨得失,要将重点放在研究教材、探讨教法、解决教材和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研究重点实验的操作与创新等方面,切忌将集体备课变成统一教案、统一教法,甚至异化为一人备课、众人上课. 集体备课要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课题、定主讲人,备课组要通过集体备课确保各年级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进度、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作业份量、考查办法五个方面的基本统一. 3、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 (1)讲究教学的科学性.科学性首先是指课堂教学内容要科学,即讲授学科知识时要严谨、无误,有可持续性;类比、联系要贴切、准确,避免对概念的歧化;多媒体动画要尽可能如实呈现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等.其次,教学的科学性还体现在教学程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方法要先进、科学,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需求,能够有效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拓宽思维等. (2)讲究教学的艺术性.艺术性主要是指教师能通过自身的教学,来充分展示学科魅力(如化学中的美育、学科知识间完美的逻辑关系、学科所赋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和教师个人魅力(如渊博的知识储备、良好的个人修养、富于启迪的教学机智以及对学生的关心关爱等).同时,艺术性还体现在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有效控制课堂教学的容量、密度和节奏,有条不紊地完成教学任务等. (3)重视实验教学.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积极作用非常重要.重视实验教学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做好课前准备,确保课堂实验的科学、有效、鲜明,二是加强实验本身的改革和创新. (4)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有效地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5)合理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明确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式(如板书、实验、模型、小黑板等)进行有效地结合,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 4、评价与反馈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形成智能,培养兴趣,建立自信.评价包括(1)课内评价.诸如提问、默写、演板、实验操作、教师观察、课堂练习等,课内评价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应,保护自尊心和自信心,要能有效地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思考,同时评价要适时、适度、合理.(2)作业评价,主要包括作业的布置和作业的批改.作业评价要做到精选、精练、精批、精评;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3)考试评价,主要包括考试命题及质量分析.命题要注意以考查学生能力和学科素养为立意,关注试题的基础性、全面性、层次性、典型性和创新性.质量分析时要做好数据统计、调研分析、发现问题、解决方案、实践反思等环节. ? 四、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模式 ? 1.化学课的基本模式:化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要依据调节教学的四个环节去构建,但又要体现出化学课的学科特点,在总结老师们课堂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这里提出一个化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供老师们参考. (1)自学释疑,整体感知;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2)训练操作,合作探究;围绕教学重点,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教师重在方法思路的引导. (3)反馈矫正,练习巩固;通过提问、抽查、学生互查、举手自查、演板等,检查学习效果,用统一讲解矫正、同桌互相矫正、小组矫正、课堂矫正、课下矫正、作业批改矫正等等方式,达到巩固目的. (4)联系实际,延伸迁移.方法上可以选取课外读物进行阅读,建立化学学科兴趣小组,或把课外生活内容拿到课堂上来学习讨论等等. 这个模式的四个环节只能是为化学教学提供了一定的课堂思路和大体步骤,有模式而决不可"模式化",它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清规戒律.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灵活运用,形成自己有个性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调节教学的学科化、课型化、个性化是我们教学改革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百花齐放才是教学成功之母. 2.化学课的基本课型:根据化学课的特点可分新课、习题课(讲评课)、复习课、实验课等课型.每位教师要充分发挥个性特长,以课改精神和调节教学的原则为指导,上出既符合课改精神,又具有独特个性的、与众不同的教改课来.下面仅举几个参考课型的例子. (1)新课. 一般做法:①教师引课,激发兴趣;②学案导读,自学准备;③针对疑惑,提出问题;④讨论交流,解决问题;⑤反馈矫正,适当点拨;⑥归纳小结,巩固提高. (2)实验课. 一般做法:①学案导读,自学准备;②提出问题,设计实验;③规范操作,记录现象;④讨论交流,解决问题;⑤归纳小结,延伸提高;⑥清洁整理,方可离室. (3)讲评课(习题课). 讲评课的基本要素:错因诊断、思路点拨、方法归纳、跟进巩固. 提高讲评课的教学效果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工作做在前,降低无效耗时;教学重设计,提高目标达成率;前车多借鉴,促进业务增长. (4)复习课. 倡导专题学案导学模式. 专题复习课的基本要素:①考纲考点考题解读;②基础知识梳理;③样板母题示例-总结规律方法;④难点疑点查漏解惑;⑤跟进练习-理解巩固提高. 在复习中具体对知识进行专题划分时一般应体现以下两条原则: ①知识梳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②突出重点知识复习与关键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注意将学科知识综合专题化、专题问题化、问题情景化,变换复习角度,提高应用能力. 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编写的讲义,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其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原则:课时化原则 ;问题化原则 ;参与化原则 ;方法化原则 ;层次化原则 . ? ? ? 郑州市2008—2009学年生物教学指导意见 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中学生物科 ? 一、中学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的学科目标 (一)初中阶段的目标 1、总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2、具体目标 知识 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 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能力 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二)高中阶段的目标 1、总目标 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将在以下各方面得到发展: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课程的具体目标如下. ? 2、具体目标 知识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积极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能力 ?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 ?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 ?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学会: ⑴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 ⑵通过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 ⑶分析问题,阐明与研究该问题相关的知识; ⑷确认变量; ⑸作出假设和预期; ⑹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⑺实施实验方案,收集证据; ⑻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 ⑼根据证据作出合理判断; ⑽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 ⑾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及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 课程具体目标中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维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各年级教学指导意见 七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1、落实生物课程的新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研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全体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素养的教育,体现生物科学知识和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现初中阶段生物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3、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注重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的衔接,为今后的高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教学重点难点 七年级上册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探究;生物圈中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熟练操作使用显微镜;生物体的结构(动植物和病毒);种子的结构和植物分类;被子植物的开花结果;绿色植物的水分代谢和光合作用.难点是:让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显微镜在使用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细胞的结构及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植物分类及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七年级下册教学重点是:人的生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及消化和吸收;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血液和心脏;尿的形成和排出;神经调节的方式和激素调节.难点是:消化和吸收;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尿的形成和排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的三个方面,新课标选取的十个主体中,五个主体在七年级的教学内容中,其中,人和植物是生物圈中两类作用最大的生物,原来分别为两个学年完成的讲授内容现在分别于七年级上期和下期讲授完毕,其中的概念较多、实验较多,可拓宽的内容(包括青春期教育、人口、健康教育)更多.而且课程编写是按每周三节,而实际开课每周两节,因而要完成课程目标存在着一定困难.这需要我们改革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具有我市特色的调节教学理念与教法,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校本教研的力度,作好教学过程的优化、细化,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达到"减负增效"的改革目标,全册的实验课、探究课都要上好、上全.课堂上在操作训练和延伸迁移的环节中完成作业,课下一般不再留课外作业.对于七年级的学生,初入中学,应该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安排好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并请注意以下几点: 1、抓好第一单元? 此部分内容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的不少,教师应紧紧地抓好这一部分内容,多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课件等,让学生对生物学科倍感兴趣. 2、加强学法指导? 教师应对学生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如第一章第一节讲到观察,第二节讲到调查,第二章第一节讲到收集和分析资料,第二节讲到探究.连着四节涉及到四种学习的方法,教师要注意结合具体的事例让学生理解,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所体会. 3、注重基本技能?? 能够熟练使用显微镜.教师可通过实验课让学生充分动手,学会使用显微镜.也可将显微镜操作作为实验技能测试,计入学生的总评成绩中.测试前可选择课外活动的时间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序地进行练习. 4、关心学生发展? 倡导探究性学习,设计并安排好科学探究活动.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力求教学过程的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注意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5、提高贯彻课程目标的自觉性,正确评价学生.在评价方面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如进行的小制作、学生写的小论文,甚至是一份探究报告,都可以以等级形式记录,并体现在学生的期末总评中. (四) 教学进度与抽测安排 ???? 1、七年级上期于10月30日前完成第一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第三单元内容于09年元月上旬完成.元月上旬期末质量抽测,测试形式为开卷(非中招科目提前考),测试范围为上册全部内容.?????? ???? 2、七年级下期于09年4月中旬前完成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一节前内容.下册后半学期内容于09年6月上旬完成.09年6月上旬期末质量抽测,测试形式为开卷.测试范围为下册全部内容. 八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1、落实生物课程的新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研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他们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3、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八年级上册教学重点是: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动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结构和作用;对生物进行分类.难点是:让学生学会分析动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认识到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都是与他们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生物的结构是与功能相适应的;细菌和真菌的结构;由于学生缺乏对生物特征的系统了解,因此生物分类也是一大难点. 八年级下册教学重点是: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传染病及其预防.难点是:鸟的生殖和发育;基因、性状等遗传学相关的概念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现象的判断等.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动物和细菌、真菌等生物在生物圈中也具有重要作用,新教材考虑到与人相似的特点简略了各门类动物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并根据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增加了宏观生物学知识,包括遗传和生物技术内容以及"健康的生活"主题,内容非常丰富.通过课程学习,能够使学生加深理解生物学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并提高生物科学素质.要求教师具有高中知识和教学理念来驾驭教材.需注意的要点同七年级的几点要求.教师要努力提高贯彻课程目标的自觉性,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爱鸟周"、"植树节"等服务于社会的宣教活动及STS教育,加强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 (四)教学进度与抽测安排 1、八年级上期于10月30日前完成第五单元第三章前的教学内容.第五单元第四章后于09年元月上旬完成.09年元月上旬期末期末质量抽测,测试形式为开卷(非中招科目提前考),测试范围为上册全部内容.?????? 2、八年级下期于09年4月中旬前完成第七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前内容.下册后半学期内容于09年5月底完成.09年6月上旬期末质量抽测,测试形式为开卷.测试范围为下册全部内容. 高一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1、落实生物课程的新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研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让学生理解生物学基本现象、事实、规律,以及生物学原理是如何用于生物技术领域之中的. 3、让学生能够解释发生在身边的生物学现象. 4、让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5、让学生应掌握一系列的相关技能,包括操作技能、科学探究一般技能、比较、判断、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技能,以及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6、让学生应在学习生物课程的过程中,形成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和习惯. 7、培养并强化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学年教学的重点是必修1的组成细胞的有机化合物(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酶的特性,ATP的分子结构和功能,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癌变等.必修2的遗传因子的发现,减数分裂,伴性遗传,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基因工程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等.难点是蛋白质和核酸和核酸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细胞的增殖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减数分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染色体变异等.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中一年级今年第一次进入课改,高中新课程在教学的理念、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与原来的课程都有着较大的区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地研究新课标,把握好课标对各知识点的层次要求和教学深度. 2、注意对比新旧教材的区别(有些旧教材的章节或内容在新教材中已被删除,如《植物的矿质营养》、《植物对水分的利用》、《新陈代谢的类型》、《三大有机物的代谢》、《生物的生殖》、《生物个体发育》等,有些则是新教材添加的章节或内容,如《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共同进化》、《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等),不要按照原来的思维方式想当然地去讲解或选题. 3、注意教学方法的变革,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要把这种核心理念应用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切实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现象的发生. 4、高中一年级不要过于强调学生的高考意识. 5、学习初中教材,注意初高中教材的衔接.研究其他版本的高中教材,取长补短.建议每位高中教师手中要有一套初中教材(人教版)和两套高中教材(一套人教版和一套苏教版). 6、新教材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讲都是新事物,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学习,去研究,去探索,去交流,去总结,去反思.有什么疑问或感悟要及时登录我们的教研论坛,与大家进行交流和分享. (四)教学进度与抽测安排 1、10月30日前完成必修1第一章至第四章的教学内容.09年元月上旬完成第五章至第六章的教学内容.09年元月10-13日期末质量抽测.?????? 2、下期于09年4月中旬前完成必修2第一章至第三章的教学内容.09年6月初完成第四章至第七章内容的教学内容.09年6月中旬期末质量抽测. 高二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1、落实生物课程的新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研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教学要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3、教师要少讲、精讲(讲重点、难点和易混点);把知识要点化,要点考点化,考点经常化.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学年教学的重点是新陈代谢,特别是光合作用、细胞呼吸、以及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细胞分裂,包括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遗传和变异中的遗传的物质基础和遗传的基本规律;生物与环境中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难点是减数分裂的全过程,特别是DNA和染色体的变化规律,以及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区别;被子植物的雌蕊在发育过程中各部分的变化,正确区分果实中的哪些部分是当年母本的,哪些部分是下一代的;遗传和变异中的基因的表达和染色体组的概念;生物的进化一章中的物种的概念和物种的形成;生物与环境中一章中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内容.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二学习的两册必修生物学内容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必修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内容的学习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高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已经发展,物理化学知识的奠定,为生物学知识架构的建立创造了基础.教师应努力通过调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手段和过程,因材施教.并通过多媒体的使用,精练的题例达到"减负增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学中重视基础理论、基本操作,重视实验探究(上册的10个实验和下册的4个实验及实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勤于动手动脑,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研究的过程,并且从中领会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高中生物课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关于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应用. (四)教学进度与抽测安排 1、10月30日前完成上册第一章至第三章的教学内容.09年元月上旬完成第四章至第五章的教学内容.09年元月10-13日期末质量抽测.?????? 2、下期于09年4月中旬前完成下册第六和第七单元内容的学习.08年6月初完成下册第八、第九章内容的学习.09年6月中旬期末质量抽测. 高三年级生物 (一)教学指导思想 1、高三作为毕业年级,教师要围绕高考搞好教学.教师要多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学生要练习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教师和学生都要去感悟高考,体会高考的难度、特点和方向. 2、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要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性的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提醒学生应注意的知识性问题. 3、要注意选修教材和必修教材的联系和衔接. 4、第一轮复习要按照08年我市探讨的复习模式授课,第二轮和第三轮复习要注意使用学案式教学,注意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的总结.一轮复习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二轮复习注重解题能力的提高,三轮复习要查漏补缺,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向重点章节倾斜.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选修教材中血糖的调节、免疫、光合作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的代谢和发酵工程等都是高考中经常涉及到的重点知识,而免疫中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光合作用中的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基因工程中的鸟枪法、微生物代谢的调节等内容都比较抽象难懂,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化抽象为具体,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印象.必修本的复习重点仍要放在代谢和遗传两大章节.在第二轮专题复习时,一定要把实验设计放在重要位置.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选修本的学习内容涉及的现代生物学概念名词较多,要强化学生的记忆,特别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寻求记忆. 2、在对必修本的复习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阅读一下教材.教师要结合典型例题(最好是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复习和巩固相关的知识点,做到少讲多练. 3、第一轮复习一定要注重双基,在广度上做到到边到沿.不要急于赶进度,做到细致、扎实,习题要以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为主.第二轮复习的重点放在实验设计上,注重解题方法和技巧的传授,习题要以各地市的模拟试题为主.二检之后要查漏补缺,习题要有目的、有意识的向薄弱章节和重点章节(代谢和遗传等)倾斜. (四)教学进度与抽测安排 1、9月下旬完成选修全一册的教学内容.09年元月初完成必修上册和下册第六章的复习内容学习.第一次质量预测,时间为元月8、9两天,单科考试(突出双基,难度控制于0.5—0.65之间). 2、第二次质量预测定于09年3月下旬(试题试卷完全模拟高考理综形式)进行.统评取得数据后即进行试卷评析和高考信息交流.第三次质量预测定于5月上旬左右进行(试题试卷与二测相同,但回归双基,适当降低难度,使考生树立信心),由各校或按协作区自评试卷. ? 三、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常规 在生物教学中,既要体现调节教学和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原则,又要注意到生物学科本身的教学规律.因此,生物课堂教学除了要做到各学科统一要求的10条教学常规外,还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有目标 上课前必须明确提出本节课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让师生都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生物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2)有自学 新课程要求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无论是初中或者是高中,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要给出学生一定的时间,给出阅读提纲,让学生阅读教材,整体感知教材. (3)有例题和习题 课堂上一定要注意做到讲练结合,不能一味地讲解,特别是复习课的课堂上,更要加重"练"的份量. (4)有延伸和拓展 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要对教材有适当的延伸和补充,延伸和补充的原则是,要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5)有学生的时间? 反对教师在课堂上搞"满堂灌",每节课都要给学生留有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消化、整理知识. ? 四、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模式 1.新授课的基本课型模式 新授课的基本课型模式整体上都要按照调节教学的四个环节去构建,即: (1)自学释疑 给出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很多基本知识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得到解决.这些知识教师可以少讲甚至不讲. (2)训练操作 围绕教学重点,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教师重在方法和思路上的引导. (3)延伸迁移 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要对教材有适当的延伸和补充,延伸和补充的原则是,要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4)反馈矫正 通过做题或提问等方式检查学习效果,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矫正,也可同桌互相矫正、小组矫正、课下矫正、作业批改矫正等方式,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2.毕业班第一轮复习课教学模式 (1)明确考点 上课前5分钟就可以用投影或多媒体课件打出本节复习课中高考要求的考点,这将使整个复习课有的放矢,也使我们的教学针对高考.学生在知道高考要求后,一定更加注重所要求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生在课堂上也一定会对自己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地复习. (2)完整阅读 学生根据考纲要求,进行通读教材所涉及的全部内容,应包括正文、旁栏、知识拓展和课后复习题等部分.当然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考纲的要求进行有选择地重点记忆和理解应用,并通过阅读教材提高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初步形成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了教学过程,而且进行了独立思考和对知识的整理和重新组合,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细致更全面.本阶段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5-10分钟的阅读时间为宜. (3)基础检测 教师根据大纲要求和自己对高考及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有针对性地出一些基础性题目来检测刚才学生完整阅读的效果.在学生完成阅读之后,由学生合上课本作答.完成后自己对照答案以检测其本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本部分的关键在于基础性题目的设计,题型以填空题为主.切忌不要太多、太全,要突出重点,突出易错点和高考的考点等,而且一定要注意题量不要过大,要注意实效性.本部分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为宜. (4)提炼精讲 经过以上三步之后,学生对基础知识应该是基本掌握.这时教师就要精讲以下几点:⑴要突出重点.重点一般也都是将来高考重点考察的对象,所以一定要反复敲打,让学生彻底地理解和掌握.⑵要讲透难点.教师应该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在最短的时间里使学生理解,并能简单应用.⑶要讲清易混点.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将一些相似概念或知识点进行对比,使学生清楚地准确理解概念间的差异.⑷要强调注意点.教师根据自己对高考大纲的把握和过去讲课时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强调.⑸适当进行必要的拓展.教师根据自己对高考方向的把握和理解,适当地对教材所讲内容进行必要的拓展,本部分切忌不要过多地加深和拓展,人为的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总之经过以上的讲解,让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至此学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知识体系. (5)典题精练 在学生构建了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教师要从大量的题目中找到最具代表性的和最典型的,又能有一定难度梯度的题目来引导练习,并从中归纳出一些解题思路或者知识迁移应用的一般方法.在此部分最忌讳的是贪多和面面俱到,我们在此选题时一般遵循突出重点,涉及难点和易混点,重视疑点和拓展点.本部分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题目设计.要注意题目不宜过多,一般控制在3-5小题为宜,题型应以选择题为主,时间一般控制在5-10分钟之内为宜. (6)感悟高考 教师根据本节课内容,选择近几年的各地高考题,利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感悟高考的试题难度和考查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目标意识,也使学生对教师在提炼精讲中所讲内容有更加深刻的体会.也就是说,使学生对整节课的学习都有积极性和提高其目标意识,进而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然就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7)学生反思 在一节课即将结束时,应给学生一些反思的时间.学生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对本节课有不同的收获,知识的理解也一定有所差异,给一定时间让其独立思考,并根据所学情况进一步针对性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给学生2-5分钟时间为宜. 3.试卷讲评课教学模式 (1)分析考情、评价激励? 在讲评课开始先向学生简要介绍这次测试的基本情况.即最高分是多少,优秀率为多少,及格率为多少,以及各分数段的人数,试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但不公布每个学生的具体分数和在班上的排名.虽然教师不公布每个同学的分数,但应做好成绩统计和试卷分析,提出试卷解答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2)讨论纠错、查找错因、总结方法? 试卷评讲课绝不能面面俱到.教师要清楚地了解到学生中存在的最突出、最主要和最想知道的是什么问题,应有针对性和侧重性地在试卷评讲课上进行解疑纠错和扬优补缺.可以摆出问题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或通过小组讨论,进行自主探究,自己解决.因为这样做印象会更深刻,不易忘记.可见,试卷评讲课应以学生为主体,应将学生自行讨论分析、自行探究纠错、自行归纳总结、自行解决问题这条主线贯穿讲评课的始终,教师要多一点启发引导,少一点告诉讲解. (3)举一反三、延伸拓展 教师应当围绕着试卷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再设计一些针对练习与变式练习,让学生练习以便及时巩固与提高.只有这样,试卷评讲课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可见,试卷评讲课上就有关问题研讨处理之后,教师要针对该题所涉及的有关知识内容、技巧、技能、思想、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精心编制一些变式练习,使学生从各个角度来加深对该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4)总结升华、巩固提高? 给学生总结和反思的机会,引导总结做错的原因. 郑州市2008—2009学年思想政治(品德)教学指导意见 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中学思想政治(品德)科?一、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学科目标 (一)初中阶段的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 (2)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3)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4)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 ??? 2.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同他人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2)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 (3)初步掌握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 (4)能遵纪守法,初步具备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热爱生命,自尊自信,意志坚强. (2)亲近自然,爱护环境,珍惜资源. (3)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 (4)热爱劳动,热爱科学,勇于创新. (5)尊重规则,尊重权利,追求公正. (6)热爱集体、勇于竞争、团结奉献. ? (二)高中阶段的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 (2)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理解当代中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4)掌握正确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 (1)能初步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 (2)提高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 (3)提高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 (4)增强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热爱集体,奉献社会,诚实守信,积极实践 (3)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制观念, (4)乐于学习,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5)热爱生活,热爱和平,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 ? 二、各年级教学指导意见 七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1.树立课改意识,落实"三维目标",尤其要重视情感目标的落实. 2.以生为本,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内容. 3.联系生活实际,加强时政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社会生活的能力. ?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七年级思想品德的教育主题是"珍惜初中生活,学会做生活的主人",以关爱、自尊、自强为核心概念,着力培养学生的生活适应、自我调适的能力,这也是教学重点. 2.新教材是按青少年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成长的矛盾,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学习有机整合,以生活模块的方式来统筹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好这种模块式结构和知识系统性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难点. ?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应关注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关注国内外大事和社会热点,及时调整、增减和整合教材内容,开发、丰富课程资源.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德育为主题,以鼓励为主线,多一点春风化雨式的生成,少一些填鸭式的输灌. 3.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激发学生道德学习的愿望. 4.充分利用单元"主题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5.全面发展地评价学生,鼓励学生不断发展. ? (四)教学进度与抽测安排 时间 进度 备注 2008年8月下旬至2009年元月上旬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 ? 2009年元月中旬 期末调考 考查本期所学内容,另有10%的 时事政治 2009年2月中旬至2009年6月上旬 七年级《思想品德》(下) ? 2009年6月中旬 期末调考 考查本期所学内容,另有10%的 时事政治 ? ? ?八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1.更新教育理念,激活课堂教学. 2.面向全体学生,防止学生两极分化现象. 3.突出课程性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八年级教材教学内容正是以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来安排的,因此,帮助学生学会交往,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是本年级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决不能把目光停留应试的水平上. 2.八年级学生生活范围逐步扩展,需要思考解决"我与他人关系"问题,因此,学会交往合作、维护权利履行义务是本期的教育主题,培养学生的交往、维权等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和正直的品质,是教育教学的重点. ??? 3.法律在八年级思想品德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要加强学生对道德、法律践行的引导,在"知"的基础上落实学生"做"的意识和能力.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各项问文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和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社会,体验生活. 2.八年级教材从内容到深度具有上升性,但从家庭到学校,从同学关系、异性同学关系到师生关系,都与七年级内容有一定的交叉.认真钻研教材,整体把握教材,避免同一话题的简单重复,是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3.根据教材内容,结合社会实际,整合教材,挖掘和丰富教学资源. (四)教学进度与抽测安排 时间 进度 备注 2008年8月下旬至2009年元月上旬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 ? 2009年元月中旬 期末调考 考查本期所学内容,另有10%的 时事政治 2009年2月中旬至2009年6月上旬 八年级《思想品德》(下) ? 2009年6月中旬 期末调考 考查本期所学内容,另有10%的 时事政治 ? ? 九年级 ? (一)教学指导思想 ? 1.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为重点,进行国情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 2.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培养学生科学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3.做好新课教学与一轮、二轮复习之间的衔接,提高教学质量. ?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从教材内容看,针对学生生活扩展到国家社会层面及面临的未来选择问题,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以承担社会责任、迎接希望明天为教育主题,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和选择等能力,这是教学的重点. 2.从中招形势看,教学的重点是搞好基础知识的复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归纳、迁移运用、实践探究等方面能力,以适应中招考试的要求. ?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做好教材知识的梳理,整合七、八、九三个年级的相关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2.渗透时政教学,把教学内容与时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3.研究考试,把审题、解题能力的培养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4.科学制定教学计划,三轮复习安排有序. (四)教学进度与抽测安排 1.教学进度 ? 阶段 时间 内容 教学目标 讲授新课 至2008年12月1日前 结束九年级《思想品德》的学习 落实三维目标 第一轮复习 至2009年元月20日前 复习九年级《思想品德》(全一册)和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 基础知识过关、梳理教材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至2009年4月20日前 复习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和七年级《思想品德》(上、下册) 第二轮复习 至2009年6月1日前 题型专题与热点专题训练 题型专题与热点专题训练 第三轮复习 至2009年6月23日 综合模拟演练 模拟演练、回归课本、查漏补缺 ? 2.抽测安排 ? ? 时间 范围 备注 一测 2009年元月中旬 九年级全一册 八年级上册 含2008年7—12月的时事政治 二测 2009年4月下旬 中招全部内容(七至九年级共五本书) 同时命制五套考前模拟题 高一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为基本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生活,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必修课程1(经济生活)以基本经济学原理和观点的教学为重点,教学要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角度切入,把传统讲授方式与探究式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开展开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增强学生感悟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材新补充的内容或原有的观点有所变化,出现了新的提法,如纸币的职能,这些多属于教学难点.要处理好新旧教材之间的关系,更新观念,删除掉的内容不讲,学术界有争议的内容不讲. 2.必修课程2(政治生活)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为统领,立足中国、着眼特色,以学生能够感受到的、并能够参与进去的政治生活为起点,按照公民的政治生活→政府→国家→政党→国际社会的思路组织内容编排.整体上讲,我国基本制度、基本政策以及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意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教学中的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既培养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又提高学生理解、认同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把握课程标准,理解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核心价值,正确处理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发挥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2.对教材中提出的重要的、或以往课程中没有的概念、原理和观点,要求给予重视.对新教材淡化的概念,只要求作一般性的了解,不要补充太多. 3.综合探究属于教材的正文,建议每单元安排一课时,不要求在课堂上讨论所有的探究活动,每一目讨论1-2个即可,剩下的交给学生课后自己去钻研、学习. 4.加强教学的活动性与实践性,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切实落实三维目标. 5.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使教学能够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包括社会经济生活、国内外重大政治生活,学生的思想实际等,跟上时代的脚步和节拍,增强本学科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教学进度与抽测安排 时间 进度 备注 2008年8月下旬至2009年元月上旬 《经济生活》 ? 2009年元月中旬 期末调考 题型:单项选择与综合题. 范围:考查本期所学内容,另有10%的时事政治(2008年7—12月) 2009年2月中旬至2009年6月上旬 《政治生活》 ? 2009年6月中旬 期末调考 题型:同上. 范围:《政治生活》,另有10%的时事政治(2009年1—6月) ? 高二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1.以课堂达标活动为契机,加强校本教研,探讨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2.树立高考意识,研究文综合考试的规律与趋势,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唯物论部分要重点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理解意识的本质,重视意识的反作用,懂得如何坚持从实际出发. 2.辩证法部分要重点把握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这三个基本原理及其内在的联系,其中,正确理解矛盾的含义又是难点. 3.认识论部分要重点把握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4.人生价值观部分要了解价值观的作用,重点理解人生价值的含义,懂得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5.政治常识的国家制度部分要重点把握我国的国家职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哲学教材.从宏观上看,高二哲学教材论述了人和世界的关系,上册侧重客观世界的本原和存在状态,讲人怎样按照客观事物的"尺度"去规定自 己认识和改造世界;下册侧重讲人是怎样的,讲人怎样按照自身的尺度去规定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微观上看,在讲每一个哲理时,教材又是按"基本事实 ——基本原理——基本应用"的思路来展开的,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理解基本事实,感悟基本原理,学会基本应用,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基本觉悟的教育和基本能力的训练. 2.正确处理材料和观点的关系.一是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中的众多材料进行取舍和整合,多数材料可以由学生自己课外阅读,教师及时补充一些新颖的、典型的材料,丰富教学内容.二是注意对材料的分析、运用要巧妙,既合乎具体科学知识的要求,又自然而然地体现哲学道理的分析,做到水乳交融. 3.正确处理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的关系.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学习哲学的目的并不在于记住一些教条,而是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并以此为工具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理科班的教学,按照《课程标准》并参考《2007年河南省高中政治毕业会考要求》进行教学,抓紧时间,加强管理,保证毕业质量.文科班的教学,在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教学的同时,还应了解并贯彻2007年高考《考试说明》的精神,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四)教学进度与抽测安排 时间 进度 备注 2008年8月下旬至2009年元月上旬 高二政治(上) 高二政治(下)第五课 ? 2009年元月中旬 期末调考 考查本期所学内容,另有10%的 时事政治 2009年2月中旬至2009年6月上旬 高二政治(下)后三课、 高三政治第一、二课 ? 2009年6月中旬 期末调考 考查本期所学内容,另有10%的时事政治 ? ? 高三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1.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明确各轮次复习的重点和目标,注意新课教学及三轮复习相互之间的衔接. 2.处理好教与学、导与练、考与评等关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意与史地学科教师密切合作,打好整体战,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进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新课教学要重点把握党的领导和建设、我国的民族宗教政策、我国的对外政策等内容. 2.第一轮复习,重点是强化双基,以选择题和简答题为主反复练习,强化记忆型知识.第二轮复习的重点是通过典型主观题的讲解和练习,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规范答题的能力.第三轮复习要系统总结学生一年来存在(知识、能力、方法技巧等方面)的问题,查漏补缺.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抓大放小,打牢基础.较高的能力层次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的,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讲述、基本技能的指导、训练要落实到位.针对当前文综合的考试模式和命题趋势,复习备考要做到:重点(知识)章节重点把握,非重点知识突出主干,加强重大热点问题与主干知识相互渗透的教学. 2.重视能力培养和训练.文科综合试卷的特点是在学科能力的基础上,强调综合性、创新性、开放性、灵活性、时代性、实践性.为此要做到:一要讲清基本概念,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间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二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拓展信息渠道,并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读取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高三政治复习,除了扎扎实实地抓好基础知识之外,足量、高质量的练习必须及时跟上,搞好单元练习、专题练习、高考模拟练习,做到讲练结合,精讲精练精评.同时规范考试和练习,提高练习的质量和效率,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 (四)教学进度与考试安排 ? 1.教学进度 ? 教学进度 教学目标 第一轮复习 2009年2月底结束第一轮复习 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二轮复习 2009年4月底结束第二轮复习 培养和提高综合能力 第三轮复习 ? 2009年5月进行综合训练, 回归教材,查漏补缺 强化训练,回归教材,调整心态,适应高考 ? 2.考试安排 ? 考试范围 时间 形式 一测 高三政治常识(全一册)高二哲学常识(上下册)高一经济常识(上册) ? 2009年元月上旬 政治单科 二测 高考全部内容 2009年3月下旬 文科综合 三测 高考全部内容 2009年5月上旬 文科综合 ? ? 三、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堂教学的基本规范(教学常规) (一)课前准备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钻研教材.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做到目标准确、明确、有层次性. 2、收集、积累、整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方方面面的素材,精心开发教学资源. 3.要从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出发,统筹安排课时及授课内容,每节课有较完整的教学设计(包括课题名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法方法、板书提纲、课堂训练、课后反思等). 4.所需的教学媒体应科学、规范、有效,提前备妥. (二)课堂教学 1.按时上、下课,不拖堂. 2.教师要精神饱满、仪表端庄、教态亲切自然. 3.发挥时政论坛的作用,注意创新和完善. 4.紧扣教学目标,教学案例恰当多样、贴近生活,知识讲授要准确、条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5.注意生生合作和师生互动,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能力. 6.教师要尽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7.板书要层次分明,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助于于学生把握所学内容. 8.恰当地使用课堂评价,关注学生情感. (三)作业与考试 1.应按教学需要及学生实际,精选和设计作业,对所布置的作业要及时批阅或检查. 2.考试命题要科学,符合中招(或高考)的方向,批改要及时,做好质量分析和讲评. (四)课外指导 根据教学要求和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适时开展专题座谈会、辩论会、演讲会,开阔学生眼界,锻炼学生的能力.? ? 四、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模式 1.新授课 新授课一般包括"时政点评→情景导入→精心设疑→探讨交流→巩固提升"等五个环节.具体要求是:①时政素材要精练、典型,分析要准确、全面.②情景要新颖,导入巧妙自然.也可利用第一环节中的时政素材导入.③问题设置要科学、合理.④学生先看书,自主探究,而后交流讨论,教师点拨.⑤归纳小结,练习巩固. 2.复习课 ?复习课一般包括"考点梳理→典题例析→时政点击→模拟演练"等环节.具体要求是:①指导学生掌握教材的主要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②精选相关的中招、高考试题,了解命题的趋向和解题思路.③结合时政热点,引导学生回顾知识,发散思维.④模拟演练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拓展能力. 3.讲评课 讲评课一般包括"情况通报→讲评试题→巩固、反馈→课堂小结"等环节.具体要求是:①课前要分析学生考试的基本情况,统计错误的类型,确定讲评重点;要将试卷发给学生,要求分析错因.②讲评应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强思路分析,讲究对症下药".提倡学生讲和评.③课堂小结的目的是概括本节课讲评的主要内容,归纳解题方法,并强调注意问题.④要根据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针对性练习. 4.活动课 思想品德活动课一般包括"围绕主题、收集资料→比较归纳、理论升华→解决问题、指导行为"(也可称为"实践——理论——实践")等三个环节.具体做法是:第一步,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目的以及学生的认识能力,确定调查的内容、对象和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资料.第二步,归纳、比较、统计分析整理信息、资料,在班上进行交流,讨论、展览,共同探讨其中的观点,提高到理性认识,解决学生原有的疑惑.第三步,用已得出的结论、观点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提出行为要求.可采用演讲,专题报道,小论文等多种形式. ? ? ? 郑州市2008—2009学年历史教学指导意见 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中学历史科 ? 一、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学科目标 ? (一)初中阶段的目标 1.初中阶段课程总目标 通过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2.初中阶段的具体目标 ?? (1)??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等基本规律. ②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③学会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①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辨别重大是非的能力. ②体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恰当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 ③尝试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 ②关心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 ③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增强社会责任感. ? (二)高中阶段的目标 1.高中阶段课程总目标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2.高中阶段的具体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②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③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学科素养.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②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③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②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③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 二、各年级教学指导意见 七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以推进新课程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提高教师教育理论和教学基本功为主线.落实教学常规.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内容.全面发展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上期,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古代文化的发展. 下期,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和第四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以及古代文化的发展. 教学难点? 要善于把点的轨迹连成线的轨迹,适度延伸历史链接. 组织上好"活动课".要依据学校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学习实际,精心计划,统筹安排,定任务、定时间,切实可行. ?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做好中小学教学衔接.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大胆参与、勇于创新,养成良好的学习历史的习惯,尽快使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依托历史学科特点,创设历史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养成左图右史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走近历史、感受历史,以线串珠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 (四)教学进度与抽测安排 时间 进度 备注 2008年8月下旬至2009年元月上旬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 ? 2009年元月中旬 期末抽测 考查本期所学内容 2009年2月中旬至2009年6月上旬 七年级《中国历史》(下) ? 2009年6月中旬 期末抽测 考查本期所学内容 ? ? 八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面向全体学生,防止学生两极分化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历史.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历史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学会收集历史资料,通过对比、分析、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思维,培养历史学科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上期,第一、二、三、四、五单元,掌握中国近代的苦难史、抗争史的主线. 下期,第一、二、三、四、五、六单元,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探索史. 教学难点? 打破教材专题编写的知识体系,以时为序重新整合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特别突出中国共产党建立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领导作用,感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谛.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八年级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分化期、思维发展的抽象期,要深入了解学生,关注全体学生,抓好查漏补缺,注意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科学的记忆历史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后果、影响、作用等)的方法,初步建立知识体系框架,适当延伸、迁移,让学生感知历史、积累历史.抓好单元内的综合过关练习.注意克服负面积累,在加强培优的同时更要注意补差进而带动中间生,防止两极分化,争取不让每位学生掉队. (四)教学进度与抽测安排 时间 进度 备注 2008年8月下旬至2009年元月上旬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 ? 2009年元月中旬 期末抽测 考查本期所学内容 2009年2月中旬至2009年6月上旬 八年级《中国历史》(下) ? 2009年6月中旬 期末抽测 考查本期所学内容 ? 九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钻研教材,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把握重点,构建知识体系.精心组织复习,重视复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后进生的心理辅导,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着眼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上期,第一、二、三单元中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第四、五、六、七、八单元中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无产阶级的斗争、殖民地人民的抗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下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世界格局的演变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 教学难点? 以"大教育观"统领教学,把孤立的各国的历史整合为立体历史;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有机地结合.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强干弱枝,重点掌握主干基础知识.感悟历史、升华历史.领悟解题的方法和规律,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规范答题的能力,同时认真筛选考前信息,精选、精练、精讲、精评,做好考前指导. (四)教学进度与抽测安排 1.教学进度 阶段 时间 内容 备注 讲授新课 2008年8月—11月1日 结束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内容 建议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的新课学习和第一轮复习同时进行 2009年2月—4月中旬 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内容 第一轮复习 2008年11月—2009年元月中旬 复习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上册内容 七年级复习重点是科技文化部分,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的第一轮复习和新课学习同时进行 至2009年4月中旬 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内容和前面较薄弱的内容 第二轮复习 至2009年6月1日前 初中所学全部内容 专题与热点专题训练 第三轮复习 至2009年6月23日 综合模拟演练 模拟演练、回归课本、查漏补缺 ? 2.抽测安排 ? 时间 范围 备注 一测 2009年元月中旬 七八年级四本书加上九年级上册 中古、世古史只考查科技文化部分 二测 2009年4月下旬 中招全部内容 中古、世古史只考查科技文化部分 ? 高一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重点做好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把握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和基本要求.以人为本,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构建师生交往互动的平等观;注重开放和生成,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注意结论与过程的统一,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树立学生自主发展的活动观.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用多种尺度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结合教学实际,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实施办法.确保高中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内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五单元、第六单元、第八单元内容: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教学难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今年是我省实施新课程的第一年,一定要领会新课程的理念:由让学生学会知识为目的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学习的方法,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过程,而不是让学生简单的记住结论;注重德育的渗透,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贯彻落实,坚决避免把传统的教学方法移植到新课程的教学环节中,要用辛勤的探索来实现我市新课程的高起点入轨. (四)教学进度与抽测安排 时间 进度 备注 2008年8月下旬至2009年元月上旬 高中历史必修一 ? 2009年元月中旬 期末抽测 考查本期所学内容 2009年2月中旬至2009年6月上旬 高中历史必修二 ? 2009年6月中旬 期末抽测 考查本期所学内容 ? 高二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高二尤其要引起注意,虽然高中新课程改革今年刚刚在我省起步,但是从前年尤其是去年开始,高考试题已经大变脸,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完全是新课改的理念.所以高二老师要注意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我们郑州市的期末考试也会向这方面倾斜. ?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上期,掌握资本主义在欧洲的产生和发展,世界主要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变化,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以及工业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理清它们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 下期,掌握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各国综合国力变化而导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格局的不断变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改革以及遭到重大挫折.理清它们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树立"全球史观",以此认识世界发展的整体性,感悟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二的课时相对宽裕,在学完规定的内容之后,不要急于开设中国古代史的课程.要把世界史的内容学扎实,为高三第一轮复习打基础. (四)教学进度与抽测安排 时间 进度 备注 2008年8月下旬至2009年元月上旬 高二历史(上) ? 2009年元月中旬 期末抽测 考查本期所学内容 2009年2月中旬至2009年6月上旬 高二历史(下) ? 2009年6月中旬 期末抽测 考查本期所学内容 ? 高三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学科素养.重视知识的迁移和重组;变换角度,在新的情境下,重新审视历史、整合历史;提高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训练准确的审题能力;提高准确有效的表述能力;学会运用客观的、积极的、辨证的、历史的、科学发展的观点,去动态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从而提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应对新形势下的高考.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上期,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的发展态势和阶段性特征.以小专题的形式,系统、扎实掌握中国近现代史,适度结合政治、地理学科综合复习. 下期,结合时政和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强化专题复习.变换问题角度和层面,构建知识迁移和重新整合的平台. 教学难点? 根据高考命题的趋势,在复习中强化训练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特别是审题能力的训练,强化准确表述能力的培养.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强干弱枝.重视知识的迁移和重组.多创设新的历史情境,重新整合历史.培养学生运用辨证的、历史的、科学发展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提高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审题能力、准确的表述能力.从而提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进度与考试安排 1.教学进度 ? 教学进度 教学目标 新课学习 2008年8月—10月底 中国古代史(全一册) 第一轮复习 2009年2月底结束第一轮复习 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二轮复习 2009年4月底结束第二轮复习 培养和提高综合能力 第三轮复习 2009年5月进行综合训练 回归教材,查漏补缺 ? ? 2.考试安排 ? 时间 考试范围 形式 一测 2009年元月上旬 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和中国古代史全一册 ? 历史单科 二测 2009年3月下旬 高考全部内容 文科综合 三测 2009年5月上旬 高考全部内容 文科综合 三、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规范(教学常规) (一)?备课要求 1.备教材.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出发,统筹安排课时及授课内容,每节课都有完整的教学设计(包括课题名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板书提纲、课堂训练、课后反思等). 2.备学生.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科学地选择教法和学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上课要求 1.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注重渗透德育和美育. 2.精心设计、严密组织.做到容量适当、重点突出、启发思维、形式多样.引进研究性学习方式,反对" 一言堂 " . 3.教学语言要准确、生动、声音洪亮. 4.板书工整、规范.体现教学的重点和发展过程,版面安排合理,便于学生思考和记录,给学生以示范. 5.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反对无目的、随意性的课堂发问;教师应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质疑问难. 6.课堂训练要扎实、有效.坚持讲练结合的原则,注意方法引导. 7.课堂教学的不同课型要特点鲜明.新授课应注意扎扎实实学好第一遍;复习课要注意知识的串联和方法的引导;活动课应对活动过程科学指导,对活动结果认真整理. 8.注意仪表形象.衣着打扮整洁、得体,言谈举止自然、亲切. 9.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使多媒体有效辅助教学. 10.准时上、下课,不迟到、拖课,上课时不接打手机,不中途离开课堂. (三)?作业布置和批改要求 1.科学设计.加强"双基"训练,注重能力培养. 2.布置适量.避免"机械重复","题海战术",根据学生情况分层布置作业. 3.反馈及时.批改认真及时.批语要多鼓励,认真督促检查学生的改正. 4.重视讲评.详略分明,突出典型,查漏补缺,耐心指导. (四)?成绩考核的要求: 1.?考试、测试的命题要依据学生和课程标准要求,符合中招(或高考)的方向,严把质量关,适当灵活变化,不出偏题,怪题. 2.?认真及时评析试卷,抓住典型,及时评讲,评讲之后进行总结反思. (五)课外辅导 根据教学要求和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适时开展专题座谈会、辩论会、演讲会,开阔学生眼界,锻炼学生的能力.? ? 四、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模式 (一)新授课模式 1.通过提问、交谈等多种方式复习巩固已学知识,创设不同教学情境,自然导入新课学习. 2.明确教学目标,提示本课重点难点以及在中招、高招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以个体或学习小组的形式阅读、讨论、自学本课内容;找出重点和难点.教师帮助学生掌握主干知识. 4.及时查漏补缺,反馈矫正,让每位学生学有所得. 5.画龙点睛,总结归纳本课知识,适度延伸迁移,最大限度满足每位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下节课教学埋下伏笔. 6.布置作业,明确具体(时间和题量)要求. 7.采用不同方式和题型限时、限量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检查教学效果. (二)活动课模式 1.明确活动课目的、学习方式,提出具体要求和评定标准. 2.师生整理收集到的相关资料. 3.交流.讲一讲、演一演、议一议、评一评. 4.师生对活动进行讲评总结,表彰优秀,鼓励进步. (三)复习课模式 1.明确复习目标,展示研究的专题问题. 2.学生自学,初建专题知识体系,分析解决问题. 3.教师引领学习重点知识,突破难点问题. 4.反馈矫正,进一步拓展、延伸,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四)讲评课模式 1.明确讲评目标,展示存在的问题. 2.教师引领、举一反三、逐类旁通、重点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 3.反馈矫正,进一步拓展、延伸,学会查漏补缺、纠错改正的学习方法. 4.学生重建专题知识体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 5.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解题技巧以及准确、规范的解题语言. ? ? 郑州市2008—2009学年地理教学指导意见 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中学地理科 一、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学科目标 (一)初中阶段的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以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 (2)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3)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 (4)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2)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3)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 (4)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2)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4)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高中阶段的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 ?(3)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 (4)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 ?2.过程与方法 ???? (1) 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 ?(2)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 ?(3)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 ?(4)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 二、各年级教学指导意见 七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1.深刻领会课标精神.重视"知识与技能"培养;强调"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掌握基础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 2.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扩大"思想教育"的内涵,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树立资源意识、环境意识、人口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及科学精神等; 3.提倡探究式学习,建立和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组织一些恰当的活动,加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比重,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 2.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了解世界天气和气候及其主要要素气温和降水的基础知识. 4.了解亚洲、欧洲、非洲的地理位置,学习并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人口等知识. 5.了解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及南北两极的有关的地理知识. 6.了解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国家,如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气候、经济文化等. 难点: 1.理解自然地理原理,如地球的运动规律、世界气候分布及形成等. 2.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和分析方法.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与小学自然课的衔接; 2.备课时,我们要认真研究一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合理搭配,将它们分配到课堂每一个环节中.要注意新教材中有大量的活动和阅读材料,有一些重要内容在课文中找不到一个字,只在活动中涉及到了,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把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3.注意提出有探究性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要有目的地将所授地理知识内容进行设问置疑,有意造成悬念,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在问题设计上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调动学生地理思维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多动脑筋,运用启发性谈话,使学生思维活动始终处于亢奋状态,达到学生的地理思维随教师的语言起伏而变化的目的.问题不要过易或过难,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如在经线和纬线的教学中,可以这样提问:既然任何一组经线圈都可以将地球平分成两个半球,为什么把西经 20度和东经160度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教材中没有这部分内容,可让学生对照地图讨论探究,也就是说要注意不停留于知识的表面,把知识下面的问题留给学生.再如:学习日本工业的分布时,教师设置情境,提出探究性问题:把学生分成几组,各组分别代表日本的一个公司的策划人员,讨论打算把公司建在哪里?才能保证质量的同时,更有利于原料的运进,最大限度地减少运费,使用最廉价的劳动力,从而降低成本,使产品最具有竞争力.(本土放在沿海,海外放在展中国家). 4.用好地图.地理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图文并茂,各种地图中贮藏着大量的地理信息,教师要重视地图知识的教学,应把读图训练贯穿教学的始终,上课要使用教学挂图,同时指导学生使用地图册,使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了解和分析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形成地理技能. 5.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如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或辩论、学生相互议论、评论的方式;或以"问题解决"为动机,引导学生以分工、合作、探讨的方式交叉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增强团队意识,提倡合作学习精神.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课堂不是越 "热闹"越好,而要看学生的心(情)和脑(思维)是否"热"起来了. 6.课堂教学提倡使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从各种资料如访谈、统计、实况广播、地图、图表、录象、互连网中查找相关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地理知识案例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学会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补充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动画艺术效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启迪学生的学习兴趣. 7.注意教材中"活动板块"内容与教学内容的穿插进行及合理安排.教材内容的前后顺序,可根据需要重新组合. 8.联系生活实际,活化课堂教学. 地理教学来源于实际,是与实际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一科,注意从实际到理论再到实际生活,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做为重要的教育资源,联系到课堂教学中来. 9.要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来设计问题的设问,认真思考问题的目标性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避免问题的盲目性,达到既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达到教学效果的目的. 10.教课中要注意前后知识的呼应和综合,注意在引导学生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新知识. 11.结合教学内容,可在教学中设计训练题,讲练结合,训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进度与抽测安排 时间 教学进度 备注 2008年8月下旬至2009年10月底 七年级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用乒乓球制作小地球仪、用橡皮泥或泡沫塑料等材料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按照合适的比例尺绘制校园或所在社区地图 2008年11月上旬 期中考试 考查前半期所学内容,时间60分钟,全卷100分,题型为单项选择题、连线题、判断题、综合分析题 2008年11月中旬-2009年元月中旬 七年级第四章、第五章 教师提供某地的降水量及气温的数字统计资料,让学生动手绘制降水量柱状图、气温曲线图的活动.办一期"我了解的日本"、"我知道的东南亚"等为内容的地理手抄报. 元月上旬 期末抽测 考查本期所学内容,时间60分钟,全卷100分,题型为单项选择题、连线题、判断题、综合分析题 2009年2月中旬至2009年3月底 七年级第六章、第七章 举行《黄河,母亲河》的综合性学习考查活动 2009年4月上旬 期中考试 考查前半期所学内容,时间60分钟,全卷100分,题型为单项选择题、连线题、判断题、综合分析题 2009年4月下旬-5月底 七年级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 引导学生上网查找有关北极的报导、图片,举办一个有关北极地区环境保护与利用的小型展览会. 2009年6月旬 期末抽测 考查本期所学内容,时间60分钟,全卷100分,题型为单项选择题、连线题、判断题、综合分析题 八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 2.培养学生善于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设计. 3.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4.让学生学会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5.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包括中国的疆域、人口和民族. 2.了解中国自然地理概况,包括中国的地形、气候和河湖等基础知识. 3.了解中国的自然资源现状和特点,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4.了解中国经济地理概况,包括交通、农业和工业的现状和特点. 5.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认识中国的四大分区. 6.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分析并认识我国重要省级区域(北京、香港、澳门、台湾、新疆等)、省内区域(珠江三角洲、西双版纳等)和跨省区域(黄土高原、长江沿江地带等). 7.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情感. 难点: 1.理解中国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 2.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和分析方法..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八年级中国地理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教师应采取形式多样的教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最大限度的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多引用学生易接受的、以感性材料为主的、富于情感色彩的地理内容,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学中要注意以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例子为连接点,引导学生的主动思维,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使感性认识自然的上升为理性认识. 2.教学内容展开时力求问题化.结合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贯穿课堂,使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内在的有机联系,并水到渠成的形成对课堂知识的认知. 3.构建开放性的地理教学形式.从课时的安排、内容的取舍到课程内容顺序都不要拘于课本和教参.学生很感兴趣的,对学生很有用的,要多安排课时;无论是教材的整体,还是局部内容,都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和学校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 4.结合八年级中国地理学习内容,适时切入乡土地理的内容.新课程标准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因课时有限,一般不再专门用独立时间学习乡土地理,这就要求教师要抓住契机,把乡土地理教学内容补充到中国地理的相关章节中. 5.注意面向全体,防止学习成绩的分化现象.教师要把自己放在主导的位置,控制教学过程,控制学习方向,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创设愉悦、自主的学习氛围,多用激励性语言,最大限度的保护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6.用"活动"把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新课程中"活动"的种类很多,包括"通过各种途径感知周边事物,收集地理信息,表达自己的体会,与别人交流成果等",这些"活动"往往就是那些章节的能力培养重点.注意教学过程中活动板块的合理设置.新教材中每个章节都有难易不同的活动题目,利用它们开展自主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创新精神,开发潜能,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及能力提高.处理好活动板块,是实施新课改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实施活动板块的教学时要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适当调整.有些可以穿插在正文的学习中,增强所学问题的说服力;有的可以放在新知识学习之前作为引入;还有的可以作为课后探究的题目.经过教师适当的调整,活动板块才能成为激活课堂的催化剂. 7.重视地理图象在教学中的应用.地理图象最能体现地理教学的直观性特点,充分利用它们能在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采用不同形式进行地图教学.如变死图为活图(八年级上册"行政区划"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自制拼图进行训练);再如创设寓意图(八年级上册"水资源"中有关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绘制漫画表现自己的想法)等,灵活的地图应用能给课堂教学增色添彩. (四)教学进度与抽测安排 时间 教学进度 备注 2008年8月下旬至2009年10月底 八年级第一章、第二章、 让学生按老师提供的数据绘制"河南省人口折线图"或"郑州市人口折线图".让学生在课下查阅资料,把了解到的中国、日本、美国的民族构成特点写成记叙文进行交流 2008年11月上旬 期中考试 考查前半期所学内容,时间60分钟,全卷100分,题型为单项选择题、连线题、判断题、综合分析题 2008年11月中旬-2009年元月中旬 八年级第三章、第四章 举行 "我市污水处理情况调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元月上旬 期末抽测 考查本期所学内容,时间60分钟,全卷100分,题型为单项选择题、连线题、判断题、综合分析题 2009年2月中旬至2009年3月底 八年级第五章、第六章 举行 "邙山水土流失情况的调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2009年4月上旬 期中考试 考查前半期所学内容,时间60分钟,全卷100分,题型为单项选择题、连线题、判断题、综合分析题 2009年4月下旬-5月底 八年级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 试设计: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的规划 2009年6月上旬 期末抽测 考查本期所学内容,时间60分钟,全卷100分,题型为单项选择题、连线题、判断题、综合分析题 高一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1.高一年级是初中、高中两个不同学段间的过渡期,今年的高一年级又是新课改的起始年级,必须深入体会新课程理念,吃透课改精神;正确认识新教材各个栏目的设置意义,精当科学地设计教学程序;必须了解新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努力提升驾御课堂的本领.必须大力开展教法研究与学法研究,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学习新课. 2.高一地理以自然地理为基础,讲述人文地理基础知识,既涉及自然科学,又涉及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既有全球性的、全国性的,也有区域性的.教师要认真钻研新课标,吃透教材.要求教师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教学中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落实,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与应用,注意对基本技能的培养. 3.课堂上要有目标、有自学、有讨论、有活动、有归纳,切实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运动的基础知识.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运动过程和能量转化,揭示基本的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 3.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初步掌握陆地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建立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分析方式. 4.以人地关系为核心,分析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5.了解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知识. 6.了解影响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的主要区位因素 7.认识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难点: 1.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2.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运动过程和能量转化的规律. 3. 掌握区位选择理论及其应用分析,包括农业的区位选择、工业的区位选择、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等.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 要仔细研读课程标准的要求,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准确把握教学难度.同时注意新旧教材的衔接,保持对高考方向的关注. 2. 要积极探索、尝试使用教学新方法.如以引导为主的启发式,以问题为主的探究式,以个案为主的开放式、活动式等.在进行自然地理部分的教学时,尽量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从社会实践中萃取活动和问题,进行探究教学.而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结论.案例分析法则非常适用于人文地理部分的教学. 3. 要鼓励尝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才使得思维活跃,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4. 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中要有意识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注重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 5. 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课标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更要抓住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以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体验,运用知识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及生产生活中出现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教学内容变得生动、鲜活,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使学生感到学了地理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 ??? 6. 要深入浅出地突破难点.特别是在处理空间性强、逻辑思维能力要求高,且学生又难以接受的知识时,如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气压带、风带、洋流等,可以尽量发挥形象化教具演示及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动画辅助作用,效果明显. 7. 要提高地图应用能力.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拥有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地理教材的图象内容丰富,要求学生认真学习研究,掌握读图规律.主要通过识图、填图、绘图、用图等方式来提高地图应用能力. 8. 要给学生留出温故知新的时间.初三没有开设地理课,在高一开设地理课,学生会有部分地理知识已经遗忘.加上必修Ⅰ第一、二章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大气的运动及变化,规律性强,理解的难度较大,因此,对每一节课知识的容量不可安排的过满. (四)教学进度与抽测安排 时间 教学进度 备注 2008年8月下旬至2009年10月底 高中必修1第一章、第二章、 针对"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或 "足球技艺与气候的关系"等问题,搜集资料发表意见,加以论证 2008年11月上旬 期中考试 考查前半期所学内容,时间90分钟,全卷100分,题型为单项选择题、综合分析题 2008年11月中旬-2009年元月中旬 高中必修1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 针对"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问题,搜集、整理资料发表意见,加以论证、对"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 的问题,搜集、整理资料,提出合理建议 元月下旬 期末抽测 考查本期所学内容,时间90分钟,全卷100分,题型为单项选择题、综合分析题 2009年2月中旬至2009年3月底 高中必修2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针对 "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 进行探究,分析水资源短缺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进一步思考这些办法有什么局限性,对环境会产生哪些影响 2009年4月上旬 期中考试 考查前半期所学内容,时间90分钟,全卷100分,题型为单项选择题、综合分析题 2009年4月下旬-5月底 高中必修2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 举行一次调查"你熟悉的交通线路(或路段)常出现的交通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和合理化建议,或举行一次"郑东新区发展"的大讨论,评价郑东新区对郑州市的影响 2009年6月上旬 期末抽测 考查本期所学内容,时间90分钟,全卷100分,题型为单项选择题、综合分析题 ? 高二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1.积极采取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自学释疑、训练操作、反馈矫正、延伸迁移四个环节. 2.高中选修一册教学要注意与世界地理有关知识的融合.用因地制宜、发展和变化的观点来分析人文地理现象,引用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概括问题,把知识学活用活. 3.在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复习中不要拘泥于教材章节,对知识系统从宏观到微观进行重新整合,分专题或板块对教材重新进行编排和整和.如世界地理可分为世界气候、世界地形、世界主要分区、世界主要国家等板块,可采用列表法、读图填图法等. 4.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构建知识体系,通过知识网络的强化,突出知识的运用与迁移,节省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率.学会区域定位,认识区域特征,分析区域差异,评价区域发展条件,并注意与高中地理的相关知识点有机地渗透和结合.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人文地理中有关人口与环境、城市地域结构与规划、文化与文化景观、旅游活动等的内容,拓宽学生人文地理基础知识. 2.复习世界区域地理,重点使学生认识世界主要大洲、地区和国家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和事实,并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结合,用高中地理原理分析解释地理现象和事实形成的原因. 3.复习初中中国区域地理,重点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人文地理特点、我国各地的区域差异和区域问题,并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结合,用高中地理原理分析解释地理现象和形成的原因,提出发展对策. 难点: 1.理解人文地理原理,如人口问题、城市规划问题、文化地理和旅游地理等的相关知识. 2.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和分析方法,从区域地理入手,整合地理知识,并注意高初中知识的融会贯通以及地理原理和地理事实的关系.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在高中选修一册教学内容中,有些内容和以往学习过的地理知识有内在的联系,或是原有知识的延续和提高,如人口与环境、城市的地域结构等,要注意和初中以及高一年级已学过的知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在分析具体问题时,牵扯到区域问题的要和区域地理有机结合,在运用原理总结规律时,做到具体地区具体分析,体现地理的地域性特点.不要让实例分析局限在教材的内容中,要以教材的实例作为教给学生分析方法的训练点,另举同类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分析方法. 2.注意体现地理特色,强化地图训练.地图是地理的一大特色,区域地图往往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门槛,而学生在地理空间概念方面、读图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复习时应重点强化提高.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使学生养成使用地图册和地理图表的习惯,要加强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识记,加强重要经纬线穿过区域的地理位置、区域特征的学习,编制区域训练图,加强对地图类型、读图方法的研究. 3.教学素材多关注生活和生产实际.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最大的动因,五彩缤纷的生活景观,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现象和问题,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和实际热点问题,采用自行设问的方式,将素材变成问题,自问自答,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 4.教师要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将生活实践中有兴趣、有价值的、与地理学科有关的问题,引进地理教学,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野外考察、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学以致用. (四)教学进度与抽测安排 时间 教学进度 备注 2008年8月下旬至2009年10月底 世界地理上册复习、高中选修一册第一单元 举行一次"利用郑州市地图,对郑州市功能分区进行调查,并对已经形成的功能分区进行评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2008年11月上旬 期中考试 考查前半期所学内容,时间90分钟,全卷100分,题型为单项选择题、综合分析题 2008年11月中旬-2009年元月中旬 选修一册第二、三、四、五单元 举行一次搜集近年发生的一件国家间冲突的报道资料,分析这一事件的地理背景,以及对相关国家和世界的影响 元月下旬 期末抽测 考查本期所学内容,时间90分钟,全卷100分,题型为单项选择题、综合分析题 2009年2月中旬至2009年3月底 世界地理下册、中国地理上册 针对 "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 进行探究,分析水资源短缺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进一步思考这些办法有什么局限性,对环境会产生哪些影响 2009年4月上旬 期中考试 考查前半期所学内容,时间90分钟,全卷100分,题型为单项选择题、综合分析题 2009年4月下旬-5月底 中国地理下册,并结合上期所学内容组织系统复习 ? 2009年6月上旬 期末抽测 考查本期所学内容,时间90分钟,全卷100分,题型为单项选择题、综合分析题 ? 高三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1.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领会《考试大纲》的精神,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把握重点,构建和梳理知识体系,达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要求的水准. 2.通过选修及必修课程学习和复习,让学生能够联系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国土整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并能够说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 3.重点掌握地理区域定位的几种方法,对中国及世界各不同区域的特征会进行比较,有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中国的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问题. 2.了解中国主要灾害地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黄淮海平原的中低产田)的国土整治以及中国主要优势地区(长江三峡、东北农林基地、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等)的资源开发. 3.进行高三第一轮复习,按照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大板块构建详实的知识体系,注意高初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从理论和原理入手,教会学生分析问题.重点注意五个问题:一是空间(区域)定位,二是区域特征,三是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四是地理图表,五是方法和技巧. 4.进行高三第二轮复习,以某些主要地理主干要素为线索,构建地理专题,系统复习,提升知识层次,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5.进行高三第三轮复习,以学科内习题讲评和文科综合习题讲评为主线,并结合现实中的热点问题,构建地理小专题,查漏补缺. 难点: 1.掌握比较中国及世界不同区域差异的方法. 2.灵活运用已掌握的自然及人文地理知识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第一轮复习要依据考纲,紧扣高中教材,按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基础知识的系统复习,按知识的内在关联性适当进行顺序调整和内容的增减,重点抓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及重要的地理事物等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构建单元知识体系;要循序渐进、扎扎实实、达标过关,但不要像讲新课一样面面俱到,也不能操之过急; 2.第二轮复习要注意学科内的知识综合,要依据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抓好专题复习,尽可能的总结出地理学科和政史学科的知识结合点. 自然地理要强化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对规律的掌握和运用;人文地理要引领学生对典型案例的综合分析,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要强化区域地理的复习,要运用重要的山脉、河流、经纬线等界线分割或整合世界和中国地图,反复进行读图、填图、绘图练习. 3.第三轮复习要注意热点问题和学科知识点的有机结合,渗透课外地理信息,拓展学生知识视野.从考试的角度来说,考试题中有很多题就是教材中没有的资料,但用教材中学过的内容能分析出来,即材料在课本外,答案在课本内.学生如果没有经过这种训练,一看资料陌生,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答题效果.但要注意不能脱离学科内容而漫无边际的讲解热点问题.要加强实战演练,对学生进行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速度及准确率的训练.要加强针对性,一是对内容的查漏补缺;二是对习题的精选、精练、精评;三是对学生具体问题的具体指导. 4.学习和复习高中选修一的内容,要注意将世界地理有机的融合进去,选修二要注意将中国地理有机的融合进去. 5.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使用教学挂图、电子地图、图表等,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地图册,能够把所学地理知识正确的定位在地图上. 6.注意按照《课程标准》和《高考大纲》的要求精选习题,决不能搞题海战术. 7.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学生表述地理问题的简洁性. 8.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定时、定量训练,并要及时批改和反馈. 9.注意对学生心态的调整和心理素质的训练. (四)教学进度与抽测安排 时间 教学进度 备注 2008年9月—2009年元月上旬 高中地理选修二册、复习高中地理必修上、下册 按教材体系扎实复习 元月上旬 第一次质量预测 分单学科考试,考试范围为必修上、下册、选修二册及相关的中国和世界地理内容.考试时间为90分钟,全卷100分.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和综合分析题两大类. 2009年元月中旬——3月下旬 按照地理知识的科学系统,按确定专题复习 意在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月下旬 第二次质量预测 试题为高考模拟形式的文科综合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全卷300分.(政治、历史、地理各占100分)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和综合分析题两大类 2009年 4月—5月上旬 以模拟测试的形式进行考前训练 及时反馈讲评,巩固知识,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取得应考经验 2009年5月上旬 第三次质量预测 型式与二测相同 2009年5月中旬—6月上旬 高考前模拟训练 结合国际国内热点问题与学科知识点有机结合,渗透课外地理信息,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三、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规范(教学常规) 地理课堂教学除了要做到前面"课堂教学的基本规范(教学常规)"统一要求的10条教学常规外,还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要使用普通话教学.语言准确清晰,抑扬顿挫,逻辑性强,简练生动,表达流畅,快慢适度,声音宏亮,富有激情和感染力. 2.地理教师要锤炼"三语",即导入语、转换语、总结语.课堂开头的导入语要简洁明白,语言优美,紧扣本节课将要讲授的内容,起到激发兴趣、引起悬念、想探讨结果的效果.教学环节的转换语要承上启下,衔接自然.课堂结束的总结语要突出重点,概括性强,梳理脉络,加深印象. 3.地理课要把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加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创设问题情景,营造良好的思维氛围,能使课本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地理变化过程,生动、直观的演示出来,便于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想象、比较、分析.多媒体课件应该用在增强课堂的地理情景化、展示大量的文字式案例或练习题方面.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地理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把收集到的资料、图片、地理信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整合,使课件重、难点突出,精而不滥(2)做到四能:能用动画不用静止、能用彩色不用黑白、能写板书不用电子黑板,能思考就不解说(3)补充信息而不翻版课本.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降低教学难度,缩短授课时间,把节省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的学习. 4.地理教师要求练就"三板"的基本功.课堂教学要有板书,板书要注意知识的要点性、科学性,布局设计的结构性、简捷性.板书呈现的循序渐进及字体的工整流利.随着所讲国家或地区的需要在黑板上画出国家或地区简笔图及板画. 5.地理课要做到"四有". 在地理教学中,既要体现调节教学和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原则,又要注意到地理学科本身的教学规律.因此,地理课堂教学必须做到"四有":即有目标,有自学,有讨论,有归纳. (1)"有目标"即上课前教师必须明确本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2)"有自学"即地理课堂教学必须有学生自学读书、整体感知教材的自主学习环节,把一部分学习任务交给学生自己解决.不能一上课就由老师分析讲解,甚至满堂灌,或者满堂问,剥夺了学生思考和感悟的权力. (3)"有讨论"即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通过讨论充分发表各自对问题的理解和意见,在讨论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发挥群体优势,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同作战的能力.讨论的问题要有深度、有价值. (4)"有归纳"即在引导学生自学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学问题进行提炼和归纳. 6.地理课堂教学要和课外进行研究性课题结合起来.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内引外联,联系学生的课外生活实际,每一学期至少要做一次专题研究,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 四、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模式 (一)地理课的基本模式: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要依据调节教学的四个环节去构建,但又要体现出地理课的学科特点,在总结老师们课堂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这里提出一个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供老师们参考. 1.自学释疑,整体感知 通过引导学生分段自读课文、自看图表解决等等,自己掌握和解决一些问题. 2.训练操作,合作探究 围绕教学重点,教师可以给学生预设一些问题,给学生适当的考虑时间,让学生补充一些问题后,让学生回答或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教师重在方法思路的引导. 3.反馈矫正,讲练结合 反馈可以通过提问和做题,采取抽查、学生互查、演板等方式,检查学习效果.用同桌互相矫正、小组矫正、跨小组矫正,疑难问题教师统一讲解矫正等进行课堂矫正.在此基础上遗留的问题还可继续进行课下矫正、作业批改矫正等等方式,达到巩固目的. 4.延伸迁移,适当拓展 在基本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以教材内容为根,向外伸出"枝杈",适当补充,方法上可以选取当堂补充,课外搜集,建立地理学科兴趣小组,或把课外生活内容拿到课堂上来学习讨论,分析评价等等.让学生获得课本知识以外的、与时俱进的知识,以补充教材的不足和在时间上的滞后性. 这个模式的四个环节,只能为地理教学提供一定的课堂思路和大体步骤,有模式而决不可"模式化",它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清规戒律.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灵活运用,形成自己有个性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调节教学的学科化、课型化、个性化是我们教学改革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二)地理课常用的基本课型:根据地理课的特点,常用的课型有新授课、复习课、试题讲评课等. 1.地理新授课模式 (1)提出问题:自然地理由自然现象或者事实入手,通过观察、演示或列举学生感性经验中的现象和事实提出问题.人文地理由社会实践的亲身感受或者案例入手,让学生观察生活,学以致用.在提出问题的前提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2)自学辅导:教师根据课题设计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借助教材、资料和地图册、情景动画等自学,获得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感性认识,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学会新知识的能力. (3)知识梳理:在教师的引导下,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再由教师点拨,最终形成知识框架,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把自然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因果关系联结起来,得出问题的结论.这个环节由三部分组成: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或归纳——教师点拨或肯定归纳结果. (4)当堂训练:即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教师根据各部分知识的特点,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典型练习题,引导学生做穿插性的随堂练习题.起到巩固所学知识,反馈学习情况的效果. (5)延伸迁移:根据教材,一方面训练学生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另一方面设计高考对接,培养学生实战能力. 整个过程大致由由五部分组成:学生自读观察——教师演示点拨——引导学生小结归纳——教师作画龙点睛的点评(或肯定)——各部分穿插随堂反馈练习. 2.地理复习课模式 一般地理复习课模式 ①课堂实施环节:边回顾——边总结——边练习. 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书和思考,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总结出复习专题的知识框架结构(若学生的整体水平较差,亦可采取填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知识框架).(约15分钟) ②在每一部分知识复习完成时,可提供相应的典型试题,通过典型练习题巩固复习效果.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典型试题的答题方法进行归类总结,目的是通过典型试题的归类,让学生掌握高考常见题型的基本答题方法和技巧. 3.地理专题复习课模式 (1)专题的确定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知识的内在联系,确定专题,旨在进行知识的归类总结,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解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 注:确定课时专题是指按授课时间将专题进行相对完整的划分,尽量保证一个课时有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课题内容,设计或选择课题时,可以不按教材的知识编排顺序,按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确定.同时还要注意,根据当年高考的发展情况,适当的设计一些与社会热点有一定联系的复习专题. (2)专题的处理 ①对专题内容的处理:教师可以将相关联的知识内容设计成知识网络,关键的知识点预留成空格,引导学生读书填空;通过该环节,让学生达到熟读教材、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的目的.精选或设计对应的习题,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引导学生对试题进行讲评. ②试题的设计和选取要考虑以下几点: 内容方面,一是要对应相关的知识重、难点;二是要考虑学生答题中的易错点; 选题方面,一是要选择最能代表和反应高考发展动向、同等难易程度的典型试题;二是试题要适量. 4.地理试题讲评课模式 (1)教师要认真阅卷,作好一些必要的数据记载,分析各题的错误率,找出学生主要失分点,确认本次测试所暴露的主要问题及成因,从而把较重要和较急迫解决的问题以及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确定为主要教学目标. (2)上课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公布答案,教师确认正确答案,并板书.让学生对照答案,自查自纠.不能独立完成的,做好标记(约5-7分钟,依情况而定) (3)互帮互助,解决困难.学生带着自己在第一个环节中查找的问题,进入同桌(或前后左右)互帮互助阶段,在讨论中自我修正、完善、判断、评价 ,解决问题.(约5分钟) (4)学生提出遗留问题,请学生来讲解力所能及的遗留问题.(5分钟) (5)针对涉及到的关键问题和学生不能解决(或讲解不透)的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和强化,突破难点,强化关键点,总结知识规律,强调注意事项,达到归纳总结,升华认知的目的.(10分钟) (6)延伸拓展,以本节试题所涉及的知识为中心,让学生发表拓展延伸的知识见解.教师可以放射状的网络形式,把学生拓展的思路写在黑板上.(约10分钟) (7)试题讲评要注意的问题 ①试题讲评要有拓展:教师应引导学生从题"点"出发,把知识的"面"带出来,尽可能地构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尽可能以试题为中心,放飞学生延伸迁移的思绪,使地理知识得到拓展,能力得到更多增强. ②试题讲评要有恰当的评价:试题讲评时,应注意适当的肯定,激发学生情感.若有创新,有独到之处的学生要及时肯定,要善于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也要尽可能挖掘其闪光点,加以赞赏,予以鼓励,让他们体会成就感,增加自信心,消除压抑感,激发其内在兴趣.教师的肯定与鼓励对考试后的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激励因素. 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注意力情况,防止出现学生讨论试题内容之外内容的现象. ④针对不同类型的班级可对模式做适当的调整. 以上三种课型模式,是我们最常见的、使用频率最高的课型模式,他给我们提供了最基本的课堂教学途径.但"教学有法,又教无定法",老师们在授课时,要注意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设计课堂,使课堂教学更趋完美. ? ? 郑州市2008—2009学年体育教学指导意见 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中学体育科 ? 一、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学科目标 (一)初中阶段的目标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除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初中阶段的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和运动基础知识,了解所学项目的运动战术原理和一般的竞赛规则.在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的同时发展运动技术能力,并做到用安全的方法进行运动. 2.过程与方法:从课程设计到教学实施以及课程评价,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双边教学方式,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掌握基本运动技术和技能,教师要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新颖的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刻苦的运动学练,教会学生掌握一般性运动的方法,通过教学选择1-2项作为长期学习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能够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通过体育活动使学生树立自尊和自信,并做到正确评价自己的运动能力及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 (二)高中阶段的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和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高中阶段的具体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具有较高的体育健康知识和运动知识,能够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掌握运动创伤在紧急情况下能简易及时处理.利用掌握和应用已获得的运动知识,能会观赏体育比赛和组织班级体育比赛的组织,能为自己或他人设计体育与健康锻炼计划,知道如何安全的进行体育锻炼.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学习,要使学生会科学的选择练习方法和从事体育锻炼.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成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高中学生心理特点的"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和探究学习法"教学组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具有和谐的人际各关系和良好的合作精神,要有良好学习态度和体育锻炼毅力,学会调节自己情绪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提高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 二、各年级教学指导意见 初中阶段 (一)教学指导思想 在水平四的体育教学中,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学要善于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要围绕五个学习领域目标积极开展体育教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并能用科学的方法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并掌握1-2项运动技能项目; 2.要重视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在有指导下完成难度较大的运动项目,并能安全保护自己和帮助他人; 3.通过体育活动树立自尊和信心,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帮助他人,关心集体的精神;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自觉运用"调节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学生感兴趣的语言和方法来实施教学,让学生轻松顺利的学习.同时,必须激励学生,吸引学生的思想和注意力,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在教学中,要坚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给予鼓励和赞许,以增强学生的信心,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注意运用有效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教学目标,教材性质、学生实际、器材条件等的不同,灵活运用多种组织形式和练习方法,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努力创设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不断激发起学生创造的兴趣,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在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无畏精神. 1. 田径项目教学: 田径项目是各项运动素质之本,是发展人的走、跑、跳、投的基本活动能力有效手段,是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品质不可缺少的运动方式. ⑴田径教学较为单调枯燥和艰苦,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基本跑的姿势,发展快速奔跑和障碍跑能力以及耐力项目有氧和无氧训练. ⑵掌握基本跳跃技能,主要学习跨越式跳高和蹲踞式跳远,其它姿势对部分有条件的学生进行教学. ⑶投掷项目主要学习一般性的抛掷技术,由于目前多数学校场地较小,在进行投掷项目教学时要注意学生的学习安全环境;身体素质项目训练最好穿插在其它项目教学当中,也可进行专门性练习. 2.球类项目教学: 篮排足是学生非常喜爱的球类运动项目,是初中阶段主要教学内容并贯穿于三个年级的每个学期.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等特点,分别将教学目标定为: ⑴篮球项目初步掌握运、传、投和运球上篮基本技术,简单篮球技战术学习(传切配合等); ⑵排球项目主要学习传、垫和上手和下手发球等基本技术动作,并能进行简单的传垫技术动作组合,能做简单的传扣技术动作,了解简单规则和能组织简单的教学比赛. ⑶足球项目是男生较为喜欢的运动项目,由于各学校场地条件有限,只能在场地条件较好的学校开展,课堂教学主要学习运球、踢球、停球、抢截球、头顶球和掷界外球等基本技术动作,根据掌握技术情况进行简单的进攻与防守的战术配合,了解简单规则和组织六人制足球比赛. ⑷在球类教学中应注重基本技术的练习,把球感、球性、基本技术练习融入到各种游戏中,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精讲多练,关注学生的练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练的过程中体验到参与运动的乐趣,注重技术教学过程的连续性. 3.体操教学: 体操是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内容,包括基本体操、技巧(翻滚)、支撑跳跃、单双杠等体操项目是发展学生身体协调性、柔韧性,培养学生运动时空感、空间定向和自我调控能力起到积极作用.体操项目有些动作带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安全教育和教学组织,教会学生帮助别人和保护自己的方法,在体操项目教师中教师应注意: ⑴基本体操是体操大项目中的一类,它是以简单易行的动作,发展身体能力的身体体操.主要学习教育部推广的中学生广播体操,基本队列和队形,徒手体操和器械体操以及攀爬等实用技能.注意学生身体姿态,徒手操动作的准确性和优美大方,攀爬技术动作正确和动作的协调性. ⑵技巧教学是以发展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提高平衡能力、自控能力、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基本的滚翻、平衡为主的技巧动作,并在此基础上组成联合动作.技巧教学可充分利用小垫子的功能,进行单个和多个动作的组合练习,以加大练习的密度和运动负荷.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态和动作,要注意练习安全和保护与帮助的功能,每次练习前必须做好身体活动,尤其是颈、腰、腕、膝、踝等关节活动.要在掌握单个动作的基础上进行组合动作练习.有条件的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直观挂图教学. ⑶支撑跳跃有着实用性很强的身体锻炼.初中教学主要以重点掌握助跑、踏跳、腾空、落地四个主要技术环节.教学中特别注意两个腾空的动作,不能对学生要求太高,只做教学参考之用.教学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器械应有低到高,动作由易到难,有在帮助下练习过度到独立完成,切不可急于求成.通过学习帮助学生克服害怕恐惧心理,树立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和相互保护的方法. ⑷单双杠是锻炼身体十分有效的手段,由于受各方面的影响未能很好的开展.开展单双杠教学应首先发展学生上肢肩带、腹部、腰背力量和握力.单双杠项目应分开在不同学期进行,先学习单杠后学习双杠;先学单个动作后进行组合;要利用辅助教学器材帮助学生完成动作.单双杠教学切忌在未准备好的情况下进行,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教学原则,做好帮助与保护方法,提高安全意识. 4.武术教学: ??? (四)教学进度与考试安排 1.教学进度安排 ①要根据学校场地、器材的条件和学校特点,确定每个学年度的教学内容以及各项教学内容的时数比例. ②水平四各年级可多采用单一教学单元进行教学,即一个单元一个教学内容,这样有利于集中时间,使学生全面地掌握运动技能. ③每个单元的教学时数不宜太少,小单元多内容的学习方法一般不利于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身体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2.考试安排 ①每学期考试项目一般控制在2-3项,注意考试项目的全面性,过多的考试势必影响正常的体育教学. ②根据项目的不同,可采取随堂考试与专门考试相结合.有些考试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考试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的提高. ③九年级第二学期学生面临升学考试,教师要有针对性对考试的项目进行考前训练,以便学生达到较高的运动水平和运动技能. ④考试标准可参考人教版《体育(与健康)运动技能评价表》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评价标准. 高中阶段 (一)教学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方案》规定,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并实行学分制管理.模块式选项教学更能使学生系统进行体育课程学习,通过课程学习会使大部分学生达到水平五的目标,个别学生达到水平六的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练的能力,通过身体练习达成体育与健康课学习的目标,改善身心健康,发展社会适应能力是本高中学习阶段的基本思想.高中阶段学生的发展方向主要是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和拓展促进自身健康发展的综合素质,为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并能制定简单、可行的体育锻炼运动处方; 2.学习和应用技能,培养学生在某些项目上有较高的运动水平和能力,并能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和处理突发事故的能力; 3.具有良好的身体健康意识,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在体育活动中能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中课程实行模块式选项教学,做好必修和选修教材时数的安排.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步增设选修课程,在知识技能传授中要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教学要以发展和提高学生运动技术和运动能力为主线,引导学生要有较为固定和适合个人爱好的运动项目作为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对学生喜爱的球类项目应长期系统学习,使学生在一到两个项目上达到较高水平,为今后的学习和锻炼打好基础. 1.篮球项目: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学习,如运球技术、传接球技术、投篮技术.在10-12年级的篮球教学中,不断提高练习难度和技、战术水平.可安排超大单元教学.把基本技术的学习(如往返运球、传接球投篮)作为锻炼类教材融入每一节课中.可多安排教学比赛,注重学生对技术技能的实际运用.???? 2.排球项目: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学习中,要强化准备姿势和移动技术的练习.可把传球、垫球技术的练习融入每节课中;特别要加强垫球的练习,通过学生对扣球的学习,提高学生对排球学习的兴趣.采用大单元教学,多进行教学比赛,但比赛规则的制定要适应学生的技、战术水平,如10年级上学期和女生的教学比赛可采用场内发球、隔网对垫的比赛规则. 3.足球项目:要特别注重基本技能的练习.要在传球和运球技术的掌握上多下功夫,可多安排足球游戏,如抢圈、运球过障碍等,并加强学生奔跑能力的提高.在教学比赛中多选用小场,把足球项目的基础知识和裁制规则融入到训练课之中.足球项目应采用大单元教学. 4.田径项目:主要由跑、跳跃、投掷等运动项目组成.跑包括快速跑、跨栏跑、耐久跑、接力跑等;跳跃包括跳高、跳远、三级跳(男):投掷包括推铅球、实心球掷远等.可采用小单元教学.田径项目较枯燥、单调,所以在学期教学计划中,应把田径项目与其他项目的教学合理搭配,增加练习的趣味性,有选择的进行,并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5.体操项目:分为基本体操、单杠、双杠、技巧、支撑跳跃等.体操项目教学要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教学手段,发展学生的力量、柔韧、协调等身体素质,动作技术的要求不宜过严、过高,但要求要规范,强调学生保持正确的姿态和动作连贯,同时要求保护与帮助的重要性,保证教学的安全性.宜采用小单元教学. 6.武术项目:以套路练习为主要教学手段,发展学生的力量、柔韧、协调、耐力等身体素质.规范学生动作,可安排学生在课下通过查资料、每人准备一套武术动作在课堂上展示,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单元教学. 7.韵律体操和舞蹈项目:学生比较喜欢韵律体操和舞蹈,通过学习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教学中可采取上、下肢分解练习的方法,使学生更快掌握动作,也可让学生以自编舞蹈来进行自主练习. (四)教学进度与考试安排 ??? 1.教学进度的快慢,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能力,学习要系统,切忌跳跃. 2.每学期考试项目一般控制在2-3项,注意考试项目的全面性、代表性,过多的考试势必影响正常的体育教学. 3.根据项目的不同,可采取随堂考试与专门考试相结合.有些考试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考试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4.考试前两周应通知学生考试的内容、办法、标准等,让学生从身体上、心理上做好考试的准备,也便于学生考试进行练习. 5.12年级第一学期学生面临体育(与健康)合格标准的考试,教师要有针对性对考试的项目进行考前训练,以便学生达到较高的运动水平和运动技能.考试标准可参考人教版《体育(与健康)运动技能评价表》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评价标准. 3.关于必选教学内容说明 根据郑州市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情况发展,为了使体育课程教学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使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得到加强,建议学校将下列教学内容作为各学期必选内容,不足课时内容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兴趣爱好进行补充. ? 7-12年级必选教学内容(试行) 年级学期教学内容 课时 ? 7 年级上期篮球:初步掌握运、传、投基本技术,了解常用规则. 体操:学会前、后滚翻,鱼跃前滚翻、燕式平衡. 田径:障碍跑4-5低栏. 4 4 2 下期篮球:初步掌握原地投篮技术. 体操:学会肩肘倒立、头手倒立、跪跳起 田径:跨越式跳高. 4 4 2 ? 8 年级上期篮球:提高运、传、投的组合练习. 排球:双手下手垫球. 体操:掌握一套简单技巧动作组合(五个以上动作). 4 4 2 下期 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排球:双手上手传球. 双杠:支撑摆动,前后摆下;低单杠:翻身上. 4 2 4 ? 9 年级上期 篮球:传接球接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 排球:传垫配合. 体操:支撑跳跃(跳箱). 4 4 2 下期 主要以改进篮球、排球技术和提高学生综合身体素质为主的课堂教学 自定 10 年级?上期排球:正面上手或下手发球. 篮球:行进间运球体前变向换手. 体操:分腿腾越(纵箱);女:分腿腾越(横箱). 田径:跨过3-4个低栏. 2 2 2 4 ? 下期排球:两人传垫球. 篮球:行进间多人传接球与投篮. 双杠:挂臂摆动前摆上成分腿坐-前摆挺身下; 支撑摆动前摆下(女). 田径:背越式跳高. 2 2 2 4 11年级?上期排球:垫球、传球和扣球. 篮球基本战术:二攻一. 技巧:直腿后滚翻;单肩后滚翻成单膝跪撑平衡(女);组合动作. 田径:接力跑(上挑式或下压式). 4 2 2 2 下期篮球:三攻二和基本战术应用. 排球:发球、垫球、传球和扣球组合及基本战术应用. 自定 12年级上期篮球:三人制比赛及战术应用. 排球:"边一二"进攻战术应用. 自定 下期主要以改进、提高篮球、排球、足球技术和教学比赛为主. ? 三、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规范(教学常规) ? 体育教学常规是体育教学中根据体育学科特点、教学规律、教学原则而提出应遵循的教学规定与具体要求,它是教学科学化和学科化的综合表现.体育教学常规又是一个由多个环节组成的复杂过程,严格课堂教学常规,是一个承担着解决教育等多种任务的有效措施,也是新课程教学改革体育教学教师应遵守的最基本教学常规. ? (一)备课 1. 全面熟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及五个学习领域相对应的水平目标和相配套的教材内容. 2. 综合学校实际条件和学生的思想状况、运动技能、身体素质,制定全学年、学期教学计划和单元教学计划.内容包括: (1) 将社会主义教育观等思想内容纳入教学计划. (2) 确定学年和学期教学内容和授课时数,形成学校体育教学特色. (3) 把握学期该教材出现的时机,不同性质的教材出现的时间应有所区别. (4) 教材搭配应考虑到人体运动的全面性,新授教材和复习教材的交错搭配. (5) 考核内容和考核课出现的时机.应随堂测试与专题考试相结合,一学期考试内容应控制在2-3项). ?3. 单元教材分析.包括: (1)单元教材在教学中应突出的单元教学目标. (2)在单元课次中都应针对学生能力实际,进行教学目标化. (3)制定好教材重点与难点以及教材内容知识点的切入. (4)主要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的应用及策略. (5)根据教材特点采取大中小单元的教学. 4. 备课环节 (1)熟悉教学对象的学习能力和现状,防止教学的盲目性. (2)熟悉教材的技术动作结构,对教材的技术动作应反复练习. (3)熟悉教学手段动用的方法时机. (4)熟悉教具设施的使用方法. (5)预设场地布局和器材的教学分配. 5. 编写教案 (1)教案是教学工作的原始记录,是实施教学的依据,教案即要较为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内容,教案结构可采用三(四)段式.教学分段要有逻辑性,切忌杂乱无章. (2)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即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和又不失教师的主导作用. (3)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要层次清楚,环环相扣. (4)教学时间分配和运动量的安排应做到;负荷适度、密度适中(评均脉搏120-140次∕分;练习密度30%-40%;运动强度指数1.5-1.8;运动曲线合理). (5)体育器材的准备及场地规划应做到;一俱多用,合理布场. (6)要认真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故.准备预防和保护的方法,杜绝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7)结合教材特点,应预测可能存在和出现的问题,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矫正. ? (二)上课 1. 应以高度的负责精神对待每节体育课,课前应重温和进一步熟悉教案,使每节课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要身着运动服(鞋)上课.整理、检查自备口哨等教学用具,提前做好上课准备. 3. 课前必须亲自检查体育器材设备是否牢固安全,摆放是否合理.必要时让学生帮助布场. 4. 课前检查学生是否带有损害身体的佩戴物,有条件学校的学生应身着运动装上课. 5. 学生应在体育干部组织下提前到达上课地点等候老师上课. 6.?正式上课. (1) 文体委员整队并清查人数、检查衣着,处理见习生. (2) 向学生布置上课内容和任务要求. (3) 结合主教材内容进行热身活动. 7. 课的实施. (1)按预定的教学设计上好课,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教法和组织措施,但不能随意改变教学内容和要求. (2)教学组织可采取全班练习和分组练习,也可采取随机分组、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练习的形式.高中应男女分班教学. (3)示范动作正确,位置和示范面合理,突出学科特点进行运动技术教学,发展学生运动能力. (4)要精讲多练,重点突出,规范教学用语,耐心解答学生对知识或动作的疑惑. (5)积极参与学生活动,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位学生受益. (6)教会学生掌握动作和保护的方法,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7)做好课程结束前学生身体和心理放松的调节放松活动. (7)课程结束时应集合整队、进行讲评、布置课外锻炼内容. (8)课后教师要对本课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并记录在教案上,以利改进今后教学. ? (三)考核 1.考核内容必须事先列入本学期教学计划之中,防止考核的随意性. 2. 制定考核计划.应包括考核内容、时间、方法、评分办法、场地设备器材. 3. 向学生宣布考核内容、时间、方法、评分标准. 4. 考核前应安排复习课和提高课,结合运动技能难点和重点进行指导,使学生尽快掌握和提高运动技能. 5. 考核时要充分做好身体热身活动,并进行方法指导,预防伤害事故发生. 6. 评价与评分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采用定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体现评价的激励性和发展性. 7. 认真统计评分结果,及时反馈.注意保存教学资料,做好教学分析. 8. 宣布补考时间和补考办法. ? ? 四、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模式 (一)教学模式与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学校实际、学生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因素进行确定,突出教学的实效性.单一教学模式、组合教学模式、综合教学模式的选择要有针对性,避免华而不实.教学方法力求实用,主次分明,层次清晰,突出有效性. 1.依据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导入和热身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做到有的放矢. 2.教学中讲练结合,学生练习集中分散结合,引导启发学生学习,注重对学生的练习诱导,根据技术动作的难易程度,确定重复练习次数,依据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情况,及时给予评价、指导和帮助. 3.以身体练习为主,注重发展学生体能.新授课要对技术动作的学习循序渐进,采用形式多样的辅助练习,帮助学生建立动力定型,复习提高课要通过必要的方法手段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及时进行纠正,采用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4.游戏的安排要有针对性,时机适宜.体能练习要有趣味性,达到竞技内容教材化,复杂技术简单化,练习内容多样化,方法手段具体化. 5.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练习强度和量要依据学生体能强弱进行确定.根据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 (二)体育课的类型: 1.新授课:使学生对新教材形成正确、完整的概念,合理运用具有针对性的教法,对于复杂的技术动作,应采用必要的辅助练习手段,抓住技术动作的关键,突破技术动作的重难点,要有一定的练习重复次数和运动负荷,及时发现和纠正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切忌讲得多、练得少. 2.复习课: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练习已学过的教材,纠正错误动作,提高动作质量,加大练习的量和强度,注意区别对待,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有具体的要求,通过练习增加运动能力,为学生营造互动、协作的氛围,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活动课:内容要丰富,组织有合理,难度不宜太大, 4.理论课:主题突出,材料丰富,增加教材和讲课的趣味性,结合学生身边体验或发生过的事例,语言表述清晰,层次分明,放得开,收得住,不断调节课堂气氛,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5.考核课: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中的考核项目和评分标准,必要时增加学生自评、互评的成分,让学生参与学习评价. (三)体育学科基本课型模式框架 学习内容 师生活动 组织形式 ? ? ? ? 1.??? 课程内容?1.导入形式????? 1.组织形式及队形 2.??? 准备活动内容 ???? 2.活动形式 ? ? ? ? 1.??? 具体内容??? ? ?1.讲解与示范?1.组织形式及队形 2.??? 分解教材?????? 2.教法与学法指导??????? 2.场地布局 3.??? 教学提示?????? 3.具体教学方法和手段 4.矫正反馈方法 5.教材延伸 ? 1.调节与放松内容???? 1.调节放松的形式?1.活动组织形式 2.讲评内容与要求???? 2.采用的手段和方法?2.场地要求和布局 3.课后练习内容?????? 3.讲评采用的方法 4.送还体育器材 ? ? ? ? 郑州市2008—2009学年音乐教学指导意见 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中学音乐科 一、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学科目标 1.思想价值目标 ? ??包括思想品德、审美意识和学习习惯. (1)思想品德:喜爱音乐,弘扬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尊重和了解世界各国的音乐文化. (2)审美意识:初步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音乐体裁、音乐常见的曲式结构,初步具有音乐感知和音乐记忆,陶冶情操,使之有一定的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3)学习习惯:养成关注音乐的习惯,养成上课按时带齐学习用具的习惯,认真听讲.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和鉴赏习惯,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及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2.科学文化目标? (1)知识目标:能准确演唱歌曲及乐曲的主题音乐;了解掌握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初步了解不同风格的音乐体裁,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了解人声的分类、常见乐器的分类,能搜集、了解和积累音乐信息;了解初步的创编方式,了解变声期常识,提高自我判断的能力. (2)能力目标:每学期要达到有情感、有自信、准确的背唱一定数量的教材歌曲;通过鉴赏能分辨出不同的音乐体裁,能听辨出常用的乐器音色,能背唱主题音乐、知道曲名并能进行简单的评述,了解掌握音乐作品的创作手法;能运用音乐的基本知识进行节奏或旋律的创编. 3.综合实践技能目标 结合学生所学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敢于积极主动参与班级、学校、社区的各种表演活动,能独立或和他人友好合作. ? 二、各年级教学指导意见 初中音乐 (一)教学指导思想 音乐教学要以音乐的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七年级 依据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在唱歌教学方面应培养学生有自信的歌唱,使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每学年要求学生能背唱3—5首教材上的歌曲;在欣赏教学方面使学生了解不同的音乐体裁,能够说明人声与常见乐器的分类及音色特点,培养学生学会聆听音乐,能运用音乐表情术语进行描述;在创作实践中使学生能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创作4~8小节的节奏,培养学生学会对自己和他人的音乐表现进行公正的评价. 八年级 使学生了解音乐要素,能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与风格,有情感的演唱并能根据歌曲的意境创设简单的表演情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齐唱及合唱,了解指挥图示,每学年要求学生能背唱3—5首教材上的歌曲;通过欣赏使学生分辨不同的音乐体裁,能听辨主题音乐并说出曲名,能对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进行简单的评述;在创作实践中能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创作4~8小节的旋律,养成学生关注音乐的习惯,能了解和积累音乐信息. 九年级 使学生运用音乐要素,能准确表达歌曲的音乐情绪和意境,能合作演唱二声部或多声部歌曲,根据歌曲内容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有一定视唱乐谱的能力,每学年要求学生能背唱2首教材上的歌曲.通过欣赏聆听世界各国的优秀音乐作品,了解不同音乐流派的代表人物,并能背唱乐曲的主题音乐;能根据音乐的内容及情绪,进行即兴创编活动.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唱歌教学 (1)唱歌教学的综合性 学习唱歌及演唱歌曲的过程,就是欣赏音乐作品、理解音乐作品的过程,是学习音乐知识、识谱的过程;是学习他人的创作,由自己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会用歌声手段感染自己、教育自己、感染别人、教育别人的过程.因此,安排教学时,要充分认识综合训练的重要性. (2)唱歌教学的技巧性 ①培养学生正确的唱歌姿势. ②掌握好歌唱时的正确呼吸方法. ③纠正歌唱中的音准、音量、音色等问题中常见的错误.要控制歌唱的时间,保护学生的发声器官. ④培养学生清晰的咬字、吐字. ⑤要求学生掌握变声期的知识,使其能够做到自我保护、自我调剂. (3)唱歌教学的情感性 ①歌唱中,声音的训练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从内心起歌",让学生学会处理、表现歌曲的情感.通过教师对歌曲的介绍、分析、处理和范唱(或听歌唱家的演唱录音),让学生从感受完整的艺术形象入手,继而进入歌曲的意境之中. ②合唱训练能增强歌曲的表现力、感染力.因此,应有计划地进行训练.开始不要操之过急,务求准确、和谐、统一. (4)唱歌教学的情趣性 在唱歌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注意因材施教,考虑到每个学生的音乐水平,接受能力及兴趣差异,以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欣赏教学 (1)音乐欣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通常要经历感知、情感体验、理解与提高理性认识等阶段,整个过程的中心就是倾听.要反复地倾听----初听、复听,重点的地方反复听、有分析地听.通过欣赏,拨动学生的心弦,培养其审美情感,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 (2)在欣赏过程中要根据学生音乐心理发展特点,可把音乐欣赏教学分为愉悦式聆听、理解式聆听和评价式聆听三个阶段.在教学中,还要根据学生的程度分别选择其所需要的内容. (3)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凡是学生自己可以分析理解的东西就让他们自己去思索,多给他们留有自由想象、思考的余地,还要引导学生感受、理解音乐作品,并逐步深化. 3.器乐教学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择易学、携带方便、音准性能好的小型乐器,如口琴、竖笛、口风琴等 (1)摆正器乐教学的位置,处理好与其它音乐教学内容的关系. (2)课堂教学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曲目篇幅要小,难度要适度. (3)教师要掌握演奏乐器的技术要领,根据学生能力进行指导. 高中音乐 (一)教学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音乐课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的基础音乐教育课程.音乐教学要以音乐的审美体验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的、有个性的发展,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1、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音乐,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向上的、具有人文关怀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和审美观、世界观.在学习活动中,通过体验、比较、探究、合作的艺术形式,形成、建立、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创新意识和集体的协作意识.经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音乐的历史与发展,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获得音乐艺术的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 ? 2、课程内容水平 ? 模 ?块 学时学分 必修学分 教学实施 音乐鉴赏 36学时 2学分 3学分 ? ? 建议在高中一年级开设必修模块-------音乐鉴赏, 高二年级开设选修模块. 歌唱 每个模块18学时 各1学分 根据学校的特色及教学能力开设供学生选择的选修模块 演奏 创作 音乐与舞蹈 音乐与戏剧表演 ? 3、教学基本要求: (1)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体现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凸显听觉艺术特点的音乐审美教育,体现不同教学的全过程,从而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并发展学生的音乐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想象、音乐创作、音乐评价等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2)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 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学校和教师应首先确保高质量地开好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模块——"音乐鉴赏",还应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以保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意愿自主地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力求使每个学生充满自信地、富有乐趣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 (3)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教师要爱护和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师生关系.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电脑和网络使音乐的传播和复制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制约,极大地丰富了音乐教育的资源,对音乐教育的方法和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应充分认识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对音乐教育的重大作用.教师要经常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电脑和网络资源,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因地制宜实施教学. ? (二)教学重点难点 音乐鉴赏 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使学生了解不同音乐体裁的音乐风格及表现形式;了解不同历时时期音乐的风格流派,掌握中外名曲的主题音乐及词曲作者;能够运用音乐要素分析音乐作品,并进行综合评述. 歌唱培养学生欣赏、感受优秀的声乐作品,感受人声的丰富表现力;正确的掌握歌唱的方法、歌唱的基本技能,有自信的独唱,积极参与重唱及合唱;能熟练的运用乐谱开唱歌曲. 演奏 能熟练的运用乐谱演奏乐曲,掌握乐器的基本演奏技能;能独立或与他人合作演奏乐曲并准确的把握和表现乐曲的情感. 创作初步掌握音乐作品结构的一般常识及基本的作曲手法;能熟练的运用简谱或五线谱准确的记录作品;借助电脑进行简单的音乐编辑和创作. 音乐与舞蹈 掌握舞蹈的基本动作及动作组合,运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和情绪;能够鉴赏不同舞种及其音乐的特色及风格,能够根据音乐设计舞蹈的动作和队形. 音乐与戏剧表演 了解戏剧构成的主要元素,掌握不同流派的演唱风格;能有情感的演唱我国的戏曲段子和中外歌剧,有表情的进行配乐朗诵.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注意培养学生掌握音乐的欣赏方法、歌唱方法,演奏的方法,创编的方法,使学生准确理解音乐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独立与合作精神; 2、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应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4、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合理运用比较、探究、合作的方法; 5、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组织教学. ? (四)教学进度与考试安排 音乐鉴赏(36学时) ? ? ? ? ? ? 上学期 周次单元课题课时1--2 第一单元 学会聆听 2 3--4 第二单元 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 2 5--6 第三单元 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 2 7--8 第四单元 国之瑰宝——京剧 2 9---10 第五单元 亚非音乐神韵——大自然? 和谐? 和平 2 11 第六单元 欧洲民间音乐?? 拉丁美洲音乐 1 12 第七单元 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 1 13 第八单元 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 1 14---15 第九单元 浪漫幻想的音乐世界 2 第16---18周? 考试 备注:每单元的内容,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内容的整合 ? ? ? 下学期 1---2 第十单元 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 2 3 第十一单元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 1 4---5 第十二单元 传统风格体裁的解体——现代主义音乐的新趋向 2 6---8 第十三单元 经典流行音乐——爵士乐精粹 2 9---10 第十四单元 文人情致 2 11 第十五单元 新音乐歌声初放 1 12 第十六单元 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 1 13--14 第十七单元 新中国的歌 2 15 第十八单元 走向新世纪 2 第16---18周? 考试 备注:每单元的内容,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内容的整合 ? ? 歌?? 唱(18学时) ? ? 一学期 周次单元课题课时1--2 第一单元 学会歌唱 2 3--5 第二单元 赞美祖国 3 6--8 第三单元 芳菲田野 3 9--11 第四单元 世界之光 3 12 第五单元 天长地久 1 13--14 第六单元 感受经典 2 15--16 第七单元 浓郁乡情 2 第17---18周? 考试 备注:每单元的内容,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内容的整合 ? ? 三、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规范(教学常规) 音乐课堂教学除了要做到各学科统一要求的10条教学常规外,还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音乐课要做到"五有". 在音乐教学中,既要体现调节教学和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原则,又要注意到音乐学科本身的教学规律.因此,音乐课堂教学必须做到"五有":即有目标,有展示,有参与,有矫正,有延伸. (1)"有目标":上课前必须明确提出本节课所要达到的音乐教学目标,让师生都做到心中有数,避免音乐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2)"有展示":音乐课堂教学教师要有范唱、范奏的展示,教师要准确把握音乐作品内涵,声情并茂,通过唱、奏的展示,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提高学习热情. (3)"有参与":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歌唱、听赏、表演、创编实践等内容的参与,培养独立与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4)"有矫正":对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应及时反馈,及时矫正,加强巩固;对学生唱、奏的音准、节奏、速度掌握有误的地方应及时纠正,确保学习掌握的准确性. (5)"有延伸":在掌握基础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切合实际增加延伸探究的学习内容,扩充学生学习知识的容量. 2.音乐教师要注重自身基本技能的提升 由于音乐课的自身特点,决定了音乐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基本技能,如:歌唱、器乐、伴奏、指挥、舞蹈等基本技能,教师的基本技能直接影响音乐课的教学效果.因此音乐教师应当长期不懈,努力提升自身的基本技能水平,更好的服务于课堂教学. 3.板书工整.不得写繁体字、错别字、不规范的简化字,设计合理、有艺术性. 4.用普通话教学.语言准确清晰,简练生动,表达流畅,语言规范.不罗嗦重复,逻辑性强,抑扬顿挫,语言节奏适度,声音宏亮,富有激情和感染力. 5.音乐课要和课外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中要有目的拓展知识容量,开阔学生视野,使课上、课下知识相结合,校内、校外学习相结合.联系学生的课外生活,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学校、社会、社区活动. ? 四、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模式 (一)音乐课的基本类型 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要体现音乐课的学科特点,依据调节教学的四个环节去构建,体现新课改精神,以审美为核心、以爱好兴趣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运用"听、看、奏、唱、评、创、练、表"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 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分为综合课、单一课. 1.综合课型 综合课型,又称混合课型,是指在一节课内完成两种或两种以上任务的课. 2.单一课型 单一课型是指在一节课中主要完成一种教学任务,如:音乐欣赏课、练习课、检查课等均属于单一课型. 音乐课型的选择与运用,对音乐教学实践有重要意义,如能恰当选用,可以保证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音乐课教学的基本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与思想指导下,为组织教学而设计的形式简化的种种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形式.音乐教学中常用的基本教学模式有: 1.参与、体验模式.课堂上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直接亲身体验、感受音乐.这种模式,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2.情境、陶冶模式.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模仿、练习模式.音乐学习有着很强的机能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丰富的操作行为.常用于歌唱教学、器乐教学,这种模式,学生执行活动量大,主体作用突出,教师只起示范者、指导者、组织者的作用. 4.传授、接受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教师活动量大,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能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但是,同时要注意增加学生的活动量,尤其是积极思维活动,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5.启发、诱导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真正理解,使间接知识内化,培养学生的智力和探索问题的兴趣. 6.讨论、探究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师生活动量大体相等,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教学的控制作用应当加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执行功能增强,但是如果课堂教学设计不佳会形成失控,易流于形式,使学生获得的知识量减少. ? ? ? 郑州市2008—2009学年美术教学指导意见 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中学美术科 ? 一、中学美术学科的教学目标 (一)初中阶段教学目标 初中阶段课程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 初中阶段课程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 树立美术的教学观念,加强美术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学习过程的研究性和合作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并与相关学科紧密结合.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长知识和见识,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二)高中阶段的课程目标 高中阶段课程总目标 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活动,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运用观察、想象、直觉和多种思维形式以及美术的方法进行艺术创造活动;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美术语言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之中;养成对美术终身爱好的情感,提高美术素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1、深入学习和理解造型语言,了解美术创作的过程和方法,选用相关材料、技法或现代媒体创造性地进行表现、设计或制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美化生活. 2、学会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方法,了解美术某一门类的特征和发展,获得有关的美术知识,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含义和风格特征,陶冶情操,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并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3、学会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信息,认识美术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与社会、自然的联系;发展想象力,促进思维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学会用美术的方式或结合其他方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4、学会运用美术展示的知识和方法,有创意地展现美术学习的成果,增强自我表达意识,学会自我评价,学会 评价他人美术学习成果;通过以视觉艺术为主的艺术交流,架起他人思想和情感沟通的桥梁. 高中阶段课程的具体目标: 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设置了"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五个内容系列,九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供学生选择.在模块的选择上尽可能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但每个学生必须修习美术课程54学时,以获得规定的3个基本学分,其中选择一个模块,修习18学时可获得1个学分.鉴于"美术鉴赏"对高中生形成美术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建议在3个基本学分中采取"1+2"的选课策略,即学生先选修"美术鉴赏"获得1个学分,再在其他内容系列中任意选修两个模块内容获得另外2个学分."美术鉴赏"模块成为选修中的必修课,建议在高中一年级上期开课,其他各选修模块放在高一下期、高二或高三年级开设. 1、 第一学年上期《美术鉴赏》模块的教学目标 "美术鉴赏"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恰当使用美术术语(如形状、色彩、空间、质感等)和适当运用欣赏评价的方法(如对比、协调、色调、夸张……),学会运用自己的价值观,用一定的方式去描述、分析、评价美术作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与人交流,发表见解,运用多种方法包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美术的有关信息,了解中外美术作品的主要特征甚至风格、流派,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美术、自然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含义和风格特征" ,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2、第一学年下期和第二学年各选修模块教学目标(自选) 高中美术在各选修模块教学中,现阶段,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师资状况和设备条件自行选择开设美术学习模块中的部分课程,但要制定规划,积极改善美术师资状况,配齐所有必需的设备和器材,力求在三至五年内开设全部内容系列,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 《绘画》模块的教学目标 《绘画》教学能帮助学生认识造型活动的基本规律和过程,提高表现生活和表现自己思想、情感的能力.教学目标首先是造型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拓展,其次,是学生参与绘画活动后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体验的认识和情感.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深入学习和理解造形语言,认识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素:认识绘画语言元素——点、线条、形状、明暗、色彩、肌理、透视、空间、构图等.还包含着理解绘画形式美的组织原理——对称与均衡、多样与统一、比例与尺度、对比与和谐等. ②在绘画技能技巧的层面.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其造型语言、认识造型中的"形",了解表达中的"色",运用构图、比例、结构、明暗、色彩、透视等知识和技能,逐步培养学生对自己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和表现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学会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方法,了解美术某一门类的特征和发展,具体到每一画种和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了解中外优秀绘画作品及其艺术特点. ②学会表达、能利用一至两种绘画方式表达学生思想和情感.能尝试用多种绘画方式的描绘表达,要注意培养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尊重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学会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信息,认识美术活动和其它学种和关系,以及与社会、自然的联系.发展想象力,促进思维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学会用美术的方式事结合其它方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学会运用美术展示的知识和方法,有创意地展现美术学习成果,增强自我表达意识,学会自我评价、学会评价他人美术学习成果,通过以视觉为主的艺术交流架起与他人思想和情感沟通的桥梁. ②在意识和观察层面.培养学生对物体认识和想象、创造能力,让学生在了解有关造型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基础上,学会运用造型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美化生活. 《雕塑》模块的教学目标 《雕塑》模块课程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和体会雕塑艺术形式,提高学生对雕塑的审美鉴赏能力.帮助学生了解雕塑造型的规律和体验制作雕塑的一般过程,提高学生表现生活和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习理解雕塑的概念、基本形式与类别,了解雕塑要素和表现语言.体会雕塑的空间造型艺术. ②认识和了解浮雕艺术的语言、类型和制作方法,提高创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欣赏、学习、实践,体验雕塑制作技能与材料、了解雕塑与环境的关系 ②初步掌握雕塑制作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能独立完成一副小型雕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学习,了解雕塑的内涵;通过创作,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②理解评价的内容,掌握评价的方法,能正确评价他人,看待自己.认识自我发展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设计》模块的教学目标 ??? 设计是人类创造性的活动,是把某种计划、规划、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视觉语言传达出来的过程.以下是结合《设计》模块特点设定出的三维教学目标: (2)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灵活选用身边的材料,运用各种工具和加工方法,根据功能和审美的要求,有创意地完成一件以上的设计作品. ??? ②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处理一个设计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问题.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恰当地使用设计术语,从功能和审美的角度,以自己的观点评论两件以上的中外设计作品. ??? ②在设计与制作活动过程中表现出耐心、专注和计划性 ③以多种形式大胆地展示和交流,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对自己和他人的设计作品作出评价. 《工艺》模块的教学目标 ?? 工艺,指创造人工制品的手工技艺活动.以下是结合《工艺》模块特点设定出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工艺的内涵、基础理论知识. ②广泛接触材料、认识功能与形式的关系,提高策划、设计、绘图、制作能力,培养技术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欣赏、学习、实践、体验认识工艺制作中技能与材料的运用,功能与形式美感的关系. ②建立初步的工艺概念,掌握工艺品的设计制作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学生通过对工艺品的观察,深入探索工艺品的内涵;通过表现和艺术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周密思考、巧动手实践的能力. ②理解评价的内容,掌握评价的方法,培养学生从设计和制作的角度去评价. 《书法》模块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书法的常用工具及其使用的基本知识. ②识别三种以上的书体.比如篆、隶、楷、行、草中的任三种,或者楷书中的颜、柳、欧、赵等书家的任三种书体. ③初步认识隶、楷两种书体中自己喜欢的任一法帖的笔法和章法特点. ④了解中国书法发展演变的基本轨迹及相关的文化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初步了解一种书体的笔法、结构、章法布局等书写形式.创作两件表达自己情感个性的书法作品. ②具备基本的书法鉴赏能力.能比较恰当地运用书法术语评论两件以上古今名家的书法作品,表达自己的观点. ③能大胆展示自己作品,并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进行评价. ④在研究性学习中,能尝试处理一个书法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绽放在世界艺术园地的一朵奇葩,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高中新课程书法教学的情感教育目标: ①培养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②感受汉字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对书法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自觉学习书法的欲望. ③培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意志品质和不急不躁、凝神专注的心理素质. 《篆刻》模块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并掌握相关篆刻的基础知识.如:白文、朱文、篆刻三要素(篆法、刀法、章法)、边款及工具材料、篆书的特点等,特别是有关篆刻的专业术语. ②能够掌握鉴赏篆刻作品的基本方法,恰当地使用相关专业知识和术语对篆刻作品进行鉴赏,并以自己的观点进行描述和评价. ③以多种形式大胆地展示和交流,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对自己和他人的篆刻作品进行评价. (2)过程与方法 积极参与篆刻学习和创作活动,初步掌握篆刻的一般技法和创作方法,创作两件以上的篆刻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个性.通过创设各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与篆刻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篆刻艺术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篆刻艺术发展的基本轨迹及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感受中国篆刻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养成热爱篆刻的情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摄影·摄像》模块的教学目标 (1)摄影术的诞生和摄影作品鉴赏 让学生了解摄影的发展历史.了解摄影艺术与其他相关艺术形式的异同,以及摄影艺术特有的艺术魅力;了解摄影能通过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来构图,传达感情与意图,反映生活;掌握摄影取景构图的特点,开阔眼界,丰富拍摄内容;摄影艺术具有提炼概括生活的能力,恰当地使用美术及相关术语,从创意、构图、色彩、制作技巧等方面,以自己的观点评价一到两幅摄影作品. (2)玩转手中的相机和镜头 熟悉照相机的分类(光学相机、数码相机,135相机和120相机);知道照相机的组成部件和照相机镜头;懂得光圈、快门、感光度的概念和应用;学会使用闪光灯、脚架、常用滤镜.能简单设置照相机、学会保养照相机;掌握拍摄的姿势要点,了解景深的概念和作用. (3)摄影创作的技巧 学会巧妙安排被摄主题的位置.会运用比例来突出重点;会利用线条的特性来突出重点.会正确认识光线,综合运用光线和色彩表达感情,突出主题;会综合运用构图知识突出画面. (4)摄影的应用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有意义的题材,用数码相机去记录或表达.培养学生一双敏锐的眼光,发现身边的新闻题材.在校内外寻找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记录丰富多彩的生活,讲述身边动人的故事. ??? (5)相片的后期处理 ??? 让学生了解传统胶片暗房的简单照片过程,了解从曝光、显影、定影、漂洗、干燥的过程;通过电脑演示,让学生了解数码照片的后期处理程序,学会简单处理自己拍摄的照片;了解常见处理照片的软件. ??? (6)摄像入门和作品鉴赏 欣赏优秀电影片段(中外),感悟电视画面语言,关注影片情节以外东西;了解、熟悉摄像机的构造,常用摄像机操作按钮.试着用摄像机拍摄一段录像,体验摄像的乐趣. ?? (7)摄像的方法技巧 了解摄像机的特点,能进行简单的设置;掌握运动摄像的基本方法,并能独立进行简单操作;学会其中一些专业术语,尝试对电影片断进行专业的影评. (8)摄像后期编辑 了解影像编辑的方式;了解影像常用编辑软件. ??? (9)策划一次拍摄活动 ???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有意义的题材,并用现代媒体艺术形式加以记录,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一部专题片或产品介绍片的艺术创作,运用现代媒体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完成一部有创意的影像短片. 《电脑绘画?电脑设计》模块的教学目标 电脑绘画?电脑设计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的一个选修学习模块.电脑绘画?电脑设计与传统美术课程有显著区别,该模块教学必须具备相对应的计算机设备与技术、互联网络系统等多种条件.电脑绘画?电脑设计既是一门新兴学科,又是一门交叉学科,与其他各模块的联系都十分紧密,是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通过电脑绘画?电脑设计模块的教学使学生能恰当地使用美术及相关的术语,在观念、创意、制作技巧等方面,用自己的观点评论中外两件以上的现代媒体作品;了解媒体设备特点,能独立操作和使用软件、硬件;能用现代媒体艺术的形式记录或表达生活中有意义的题材,充分利用图像资料库和网络资源,有创意地完成两件以上现代媒体作品表达情感和思想.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大胆地对自己或他人的现代媒体作品进行评价;理解现代媒体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并将其应用到研究性学习的表达与展示中. 通过该模块的学习,使学生领略电脑绘画、电脑设计的独特魅力,提高参与艺术表现的兴趣,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适应当今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需求,着眼于学生的终身教育,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奠定基础.通过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艺术表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学生高中毕业走向社会和进入大学学习相关专业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 二、各学段美术教学指导意见 ? 初中美术 (一)教学指导思想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教学指导思想是认真把握美术新课程标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弘扬民族文化,对世界多元文化宽容和尊重;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教学,其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过程与方法"是关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完善人格目标.三个维度的关系是:通过一定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逐渐体会和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造型、表现"领域 重点: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 难点:第一,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像力和创新意识.第二,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第三,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2."设计、应用"领域 重点:应主要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和应用性.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的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难点: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第四,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 3."欣赏、评述"领域 重点: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涵养人文精神.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 难点:第一,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第二,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第三,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4."综合、探索"领域 重点:应突出美术与多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和探索.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 难点:第一,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与联系,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第二,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开阔视野,拓展想像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美术教学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应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增减和整合教材内容.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内容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有效的开发校本课程,丰富课程新资源. (2)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 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3)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4)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 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5)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惟一主角的现象,应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6)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7).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8).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9)注意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熟练正确运用,善于分析、运用和组合各种媒体,发挥最大的教学优势,提高课堂效益.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 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 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相互交流. ? (10)建立人性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评价方式,美术评价是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结果.评价要重视个体的独特性、时期性、可改变性,关注学生的发展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所发展.教学中注重评价体系的形成,评价方式尽量多样化,发挥学生自评、集体互评和教师评价的作用.过程性评价和考试评价有机结合,进行综合性评价. (11)合理利用与开发美术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使课程内容能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联系的主要措施.建议美术教师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开发和设计出具有特色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具有自己特色的美术课程: 利用校内资源,建设校园文化.利用学校图书馆、美术作品展示场所,结合校园社区文化建设开展美术创作活动,如宣传栏、节日展演活动的海报设计,校园景观设计等,走廊的壁饰美化. 利用当地美术资源,开展社团课外活动.利用当地公共文化设施、当地文物和景观,当地艺术家,组织学生参加民族民间美术的创作社团活动,采访民间艺术家,走访古迹,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展览.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网络资源建设. (四)教学进度与考试安排 七年级上期 1.在美术世界中遨游——明确什么是美术???? 2.欣赏《格尔尼卡》——认识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学习怎样欣赏?? 3.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及表达方法——美术在生活中的运用??? 4.策划一次校园活动??? 5.生动的小泥人、雕塑自己的形象——造型能力的培养??? 6.大家动手做条龙??? 7.对印的乐趣??? 8.生活中的色彩搭配——美术基本技能培养???? 9.学习服装搭配??? 10.未来的我——电脑美术技能学习??? 11.设计校园标志——考试、应用(考试内容) 七年级下期 1.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手绘线条图像??? 3.策划一次出游活动??? 4.旅行团的旗帜和标志??? 5.活泼有趣的帽子和文化衫??? 6.多姿多彩的袋和包??? 7.出游活动综合展示??? 8.单色版画?? ?9.纸的立体表现??? 10.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11.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 12.用电脑创造满意的色彩??? 13.制作一幅装饰画——考试(考试内容) 八年级上期 1.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 2.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的多视角表达??? 3.墨与彩的韵味??? 4.笔墨的情趣??? 5.一版多色版画???? 6.纸板的联想——座椅设计?? 7.纸的立体组合——生活用品设计??? 8.现代绘画的色彩搭配??? 9.居室的色彩搭配 10.布置理想的家居??? 11.柜架陈设的艺术???? 12.美化生活的装饰布??? 13.我的小天地——立体纸模型(考试内容)???? 14.奇异的结果 八年级下期 1.敦煌莫高窟? ??2.石窟艺术的宝库?3.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4.用电脑画"山水画"???? 5.陶艺创作??? 6.明暗与立体的表现???? 7.视觉传达的色彩搭配???? 8.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 9.人文奥运??? 10.体育场馆设计??? 11.我们身边的体育活动(考试内容) ???12.艺术品的收藏和拍卖 ?? 九年级上期 1.艺术的多元化???? 2.风格多样的静物画??? 3.色彩丰富的风景画??? 4.漫画????? 5.巧用立体图形创作软件??? 6.公共设施的色彩搭配??? 7.环境设计的色彩搭配??? 8.发现与创造??? 9.小区规划畅想??? 10.形象图表设计??? 11.公益招贴画设计(考试内容)??? 12.公共设施设计??? 13.改造我们的校园 九年级下期 1.继承和发扬中国美术的艺术传统??? 2.环境雕塑??? 3.设计制作环境雕塑??? 4.黑白装饰画的美感??? 5.传统艺术的色彩搭配??? 6.建筑艺术的色彩搭配??? 7.未来在召唤? 8.关注身边的广告设计??? 9.我们身边的美术遗存??? 10.探究书籍的奥秘??? 11.书籍装帧艺术??? 12.藏书票与书签??? 13.毕业纪念册设计(考试内容) ? 高中美术 (一)教学指导思想 新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应力求体现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课程改革,要构建符合基础教育要求的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美术课程体系,为不同兴趣和专长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 1、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所有学习内容都可以让学生自主选修.教师应向学生介绍每一学习内容及其学习方法.并尊重学生的意愿,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未来的发展需要,指导学生选修其中的若干模块. 2、美术是一门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学科,在普通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所以,在每一模块的相关内容中,美术鉴赏的内容应不少于该模块学习总课时的20%. 3、美术鉴赏模块课程设置是由鉴赏基础和鉴赏内容两部分构成,前八讲为鉴赏基础.在18学时的教学安排中,建议教师在上课时以前八课为主,后面的具体鉴赏内容依据自身教学状况和教学进度安排,自行选择安排课时量,亦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后面的课和鉴赏基础课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上. 4、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通过各种美术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美术活动中提高观察、构思、创意、造型、表现、设计和工艺制作的能力,对于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设计类别的教学,可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材料和方法进行模拟设计制作练习. 5、在普通高中美术教学的全过程中,要贯穿艺术观念和美术术语的学习与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艺术观念的发展、变化及其与创作实践的关系;鼓励学生在美术鉴赏、技法练习和创作实践中,运用美术术语思考、交流、讨论,加深对美术术语的理解,提高运用能力. 6、美术教学应注重创设情境,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可以针对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用有关的音乐、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加深对文化、历史以及美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在美术创作教学中,应该创设能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情境,鼓励学生创作出富有个性和创造的作品. 7、美术学习活动一般注重对美术作品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运用不同的材料、工具和方法进行独特的创作,但有的美术学习活动,例如,学校的形象设计、班级网页的设计等则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分工合作完成,面对不同的美术学习活动,教师在运用一般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应该针对美术学生特点,重视对新型教学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 8、教师应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开展美术教学.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资源主动地收集、筛选、分析、整理图像和相关背景资源,扩展学习资源,开阔视野;指导学生学习用计算机技术创作美术作品,并利用互联网大胆发表和传播自己的美术作品与学习作品. 9、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美术教科书,根据学生、学校和当地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变和创造;灵活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增强美术教学与当地自然和文化特色的联系. 10、教师应鼓励和帮助学生组织和建立美术社团,指导学生开展各种美术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增添校园文化氛围.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培养学生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美术语言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之中;养成对美术终身爱好的情感,提高美术素养,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2、难点 恰当的选择教学模块,学会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学会对美术现象做出判断;灵活地选用身边的各种材料,运用各种工具和加工方法,根据功能和审美的要求,有创意的完成设计作品或工艺作品.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美术鉴赏》是普通高中美术课必修模块,总学时为18课时.安排在高一上期进行.授课形式以常规教学班为单位,必要时也可合班上课.高中美术课程既要体现基础教育的特征,又要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和专业院校的美术课程相区别.美术鉴赏课是考查学科,考查成绩纳入学生的考绩范围. 2、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现代美术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显然当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变革必然引发教师教学理念、方法的系列变化,教学中要认真研究,探究和合作方式学习的比较和应用. 3、要注意深入研究教材,加强教学设计;要把握教学重点,不要随意选取,偏离教材的主要内容,如美术语言、美术基本知识、美术创作方法和美术发展规律等基础性内容.此外,对于配套教参辅助材料缺乏的情况,建议各教研协作区内教学资源共享,或因地制宜利用各种当地课程资源,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或本人特色的美术课程.合理利用与开发美术课程资源,要立足并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以丰富多彩的河南民间美术文化资源,激发美术教育鲜活的灵性,促进学生超越教室与课堂,走入自然与社会生活,并充分利用郑州教研(美术)网,以共享资源,利用河南乡土美术教材内容充实教学. 4、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成熟状态,更注重阅读理解和判断,而不是盲目听从;更注重主动学习和探究,而不是被动接受;更注重知识的组织和归纳,而不是知识的片断;故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方法选择和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学生的理解力和探究能力的发挥,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组织与归纳,注重美术欣赏方法的把握,做到理解作品与课题研讨相结合.特别提倡学生"搜集资料→阅读欣赏→讨论探索→评述实践→评价延伸"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注重以小组方式进行问题、主题、案例、情境的研究,形成师生共同构建平等、开放、互动的教学氛围.高中阶段,随着学生知识和智力的增长,美术教育不仅要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还要促使学生在审美中进行更广泛、更复杂的体验、感悟和理解,养成自觉的审美意识,为健全人格的发展奠定下必需的艺术素养基础,因此美术教育要面向学生的个性发展,在美术欣赏中增强智性的感悟,理解观察和表达.要以大学科的角度,重新思考美术这一基础教育学科,赋予美术学科教育更广泛的视角. 5、美术欣赏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完成教学目标及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根据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而灵活地做出反映,利用每一个有效的机会,优化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提高教学效益;既要有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即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也要有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考虑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班级间的差异以及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差异来决定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美术欣赏教学需要从观念上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主动参与教与学的主体.因此美术欣赏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投入、参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情绪内化的主体、创造的主体、整个教学的主体.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促进者.教师要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亮点、难点以及困惑,及时总结与反思,使自身教学能力得到同步发展提高. 6、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直观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创造条件使课堂欣赏教学与组织参观当地博物馆、美术作品展览、访问民间艺人、开展校园文化等活动相结合,使美术欣赏教学与课外、校外的美术教育活动相衔接. 7、普通高中美术欣赏课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应针对教学实际,建立开放性、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建议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注重学生美术鉴赏命题论文及研究性学习报告的评价,学生在美术欣赏课活动中表现的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可按"基本要求"、"较高要求"、"研究拓展"等三类层次进行评价);同时也强调美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并结合美术协作区教师之间互评或通过与他人的对比来评价自己,及时记录教学体会、教学成果及需要完善改进之处. 8、普通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因其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多数学校美术教师数量少、新任课青年教师多、高中美术欣赏课相对其它学科开设时间短、知识容量大及教学难度大、少数教师还存在重美术技能教学轻视美术欣赏教学的现象等)更应加强高中美术协作区教师之间的教研交流.在教研中,协作区要认真组织协调各学校之间的教研活动,定期学习研讨举办学术专题讲座;组织集体备课、说课;互相观摩听课;定期组织教师艺术考察、写生,组织专业技能提高交流,做到教研工作经常化、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培养一批青年骨干教师使我市高中美术教研活动、美术教学工作充满活力,走在实施新课程的前列. (四)教学进度考试安排 1、第一学年上学期《美术鉴赏》模块教学进度安排(18学时) 第1讲? ——第18讲? 课程结业考查:美术鉴赏命题论文或研究性学习报告 2、第一学年下期和第二学年各选修模块教学进度安排(每模块均为18学时) (一)《绘画》模块教学进度安排: 第1讲? ——第10讲 课程结业考查:根据各校开课实际情况考试一项绘画技能. (二)《设计》模块教学进度安排 第1讲?? ——第14讲? 课程结业考查:根据各校开课实际情况考试一项设计作品. (三)《工艺》模块教学进度安排 第1讲? ——第12讲? 课程结业考查:根据各校开课实际情况考试一项手工制作作品. (四)其它选修模块(略) ? 三、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基本规范(教学常规) 1.教学目标要求明确、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整体功能,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 2.课堂结构合理,主次分明,层次清楚,疏密恰当,容量适中,教学过程有张有弛,具有节奏和起伏性. 3.知识讲解准确、知识结构清晰、完整、重点突出. 4.讲究教学方法,使讲课具有启发性,激发学生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思维,使喾一在掌握知识和基础上,学会思维方法,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关于利用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教师教学要及时示范和准备教学范画、创设学生参与活动的多种形式,注意发展学生多向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6.作业布置符合课标和教材要求,有利于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创意能力和动手能力. 7.要讲究教学艺术,教态自然,做到声情并茂,教学语言要规模、生动,板书要正确工整,演示示范要规范、熟练,师生感情融洽,课堂求知气氛浓郁. ? 四、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模式 (一)初中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1."造型、表现"领域教学模式: "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的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指的是运用描绘、雕塑、拓印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艺术活动. 教学基本模式:感受——分析——传递——训练——发展 通过"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有意图地运用形、色、机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调节教学落实"造型、表现"自主学习的程序是: 教师导入、学生看书、提出问题,谈己看法、互相答疑、训练操作、总结评价,延伸迁移 2."设计、应用"领域教学模式: "设计、应用"领域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本设计领域包括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现代设计基础和传统工艺. 教学基本模式:了解——创意——设计——运用——迁移 通过"设计、应用" 领域的学习活动,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的功能,运用对比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的特征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调节教学落实"设计、应用"领域的探究式学习的程序是: 自学课本、提出问题、查阅资料,小组讨论、交流集中、深入研讨,设计应用、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3."欣赏、评述"领域教学模式 ?? "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 教学基本模式:情景——感受——引导——鉴赏——评述 通过"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活动,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调节教学落实"欣赏、评述"领域的探究式学习的程序是: 自学课本、提出问题、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欣赏评述,交流集中、深入研讨,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4."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教学模式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他融美术各学习领域为一体,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美术与社会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 教学基本模式:发现——调查——探索——规划——制作 通过"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活动,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与联系,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开阔视野,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就感. 调节教学落实"综合、探索"领域的自主学习程序是: 自我计划、自定目标、自找问题,教师引导,综合探索,自己解答、自我调控、自我评价 ? (二)高中美术课程教学: 模块A: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美术鉴赏"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1、学习内容 "美术鉴赏" 模块的学习内容: ? 内容建议 学习活动建议 鉴赏基础·? 美术语言及鉴赏方法 ·? 从美术与自我、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科学、美术与政治、美术与经济、美术与宗教、美术与历史等方面认识美术的价值和作用 ·? 鉴赏中外优秀的传统艺术作品、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美术作品以及与生活经验相关联的美术作品. ·? 学习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特征.n 用美术术语描述以及通过造型、表演等多种方式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 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通过包括网络在内的多种途径收集与美术相关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并运用于鉴赏学习活动. ·? 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作坊等,调查、考察美术现象,并写出考察报告. 鉴赏内容·? 中国古代、近现代优秀美术作品; ·? 外国古代、近现代优秀美术作品 2、成就标准 通过"美术鉴赏"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 (1) 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 (2) 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使用美术术语(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等),以自己的观点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3) 运用多种方法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美术的有关信息. (4) 知道中外美术的主要风格、流派,描述中外美术发展的大体脉络. (5) 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6) 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模块B:绘画·雕塑 绘画、雕塑是以一定的材料和工具,运用造型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美术创造的活动. "绘画·雕塑"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的"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与拓展.绘画、雕塑活动能帮助学生认识造型活动的基本规律和过程,提高表现生活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1、学习内容 本学习模块包括绘画与雕塑两个门类,也涉及运用多种材料以及各种造型语言的现代艺术. "绘画·雕塑"模块的学习内容: 类别 学习活动建议绘画 ·? 鉴赏具有鲜明艺术特色、文化内涵以及与生活经验相关联的绘画、雕塑作品,用美术术语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理解. ·? 感受和认识形体的明暗、虚实和色彩的冷暖以及空间等现象,通过绘画活动,学习和运用比例、构图、明暗、透视和色彩等知识. ·? 使用多种工具、材料,体验不同的艺术效果;选择具象或抽象的绘画语言和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经验. ·? 选择学习中国画、素描、水粉画、水彩画、油画、版画及卡通等绘画类别中的某种基本技法、表现形式,并进行创作实践. ·? 运用金属、草木、织物、废弃物等自然物、人造物进行综合材料的创作实践. ·? 认识雕塑语言、类型和制作方法,选用泥、石膏和木等材料进行创作实践. ·? 学习用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评价自己和他人的绘画作品或雕塑作品. 雕塑 2、成就标准 通过"绘画·雕塑"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 (1) 积极参与绘画或雕塑造型活动. (2) 恰当地使用绘画或雕塑的术语,以自己的观点评论中外两件以上的绘画作品或雕塑作品. (3)灵活地运用材料,选择适合自己的绘画或雕塑语言和相关技法,创作一件以上的绘画作品或雕塑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4)以多种形式大胆地展示和交流,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对自己和他人的绘画作品或雕塑作品作出评价. (5)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处理一个绘画或雕塑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问题. 模块C: 设计·工艺 设计,指对实用的或观赏的人工制品进行计划和制作的活动.工艺,通常被称为工艺美术,主要指出于实用的或观赏的目的,创造人工制品的技艺活动. "设计·工艺"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设计、工艺活动能帮助学生认识功能与形式的关系,广泛地接触材料,培养创造意识,提高操作能力. 1、学习内容 本模块内容分为设计与工艺两个门类,涉及现代设计领域中最主要的设计类别和常见易行的工艺制作. "设计·工艺"模块的学习内容: 类别 学习活动建议设计 ·? 鉴赏具有鲜明艺术特色、文化内涵以及与生活经验相关联的设计、工艺作品,用美术术语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理解. ·? 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设计基础、视觉传达设计(标志、招贴画等)、工业造型设计(服装、生活用品等)和环境艺术设计(室内、展示、校园等)中选修一种或数种内容. ·? 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印染、编织、刺绣、陶艺、装饰画等门类以及竹木、石、贝壳、金属、塑料和各种废旧物品等材质的工艺制作中选修一种或数种内容. ·? 学习根据实用功能和审美要求进行有创意的构思和设计的方法,感受不同材料的物理特性和美感特性,了解各种工具的功能和正确的使用方法,并进行设计或工艺创作实践. ·? 学习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基本操作方法,初步认识计算机三维立体设计的基本过程. ·? 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参与综合性设计项目的活动. ·? 学习用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设计作品或工艺作品. 工艺 2、成就标准 通过"设计·工艺"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 (1)积极参与设计或工艺活动. (2)恰当地使用设计或工艺的术语,从功能和审美的角度,以自己的观点评论中外两件以上的设计作品或工艺作品. (3)了解设计基础和主要设计类别的常识和基本技法,建立初步的设计意识. (4)灵活选用身边的材料,运用各种工具和加工方法,根据功能和审美的要求,有创意地完成一件以上的设计作品或工艺作品. (5)以多种形式大胆地展示和交流,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对自己和他人的设计作品或工艺作品作出评价. (6)在设计与制作活动过程中表现出耐心、专注和计划性. (7)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处理一个设计或工艺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问题. 模块D:书法·篆刻 书法、篆刻是用中国特有的传统工具和方法,塑造汉字的艺术形象、抒发情感的活动. "书法·篆刻"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的学习模块之一.书法、篆刻活动能帮助学生提高书写能力,感受中国汉字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1、学习内容 "书法·篆刻"模块的学习内容: ? 类别 学习活动建议书法 ·? 鉴赏具有鲜明艺术特色、文化内涵的书法、篆刻作品,学习和了解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发展的基本过程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用美术术语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 通过观摩、分析和临摹等方法,了解传统的笔法、章法、篆法、刻法等技法及表现形式,并进行实践,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个性. ·? 使用不同的毛笔、刻刀等工具以及宣纸、刻石等材料,体验不同的艺术效果. ·? 学习用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书法、篆刻作品. 篆刻 ? 2、成就标准 通过"书法·篆刻"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 (1)积极参与书法或篆刻活动. (2)恰当地使用书法或篆刻的术语,以自己的观点评论古今两件以上的书法作品或篆刻作品. (3)识别三种以上的书体,例如楷书(颜体、柳体、欧体等)、行书、隶书等,或篆刻的风格特征,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基本轨迹及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4)初步掌握一种书体的书写规范或篆刻的一般技法,创作两件以上的书法或篆刻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个性. (5)以多种形式大胆地展示和交流,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对自己和他人的书法作品或篆刻作品作出评价. (6)在研究性学习之中,学会处理一个书法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问题. ? 模块E:现代媒体艺术 "现代媒体艺术"是美术与现代科技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艺术领域,是指运用影像设备与技术、计算机设备与技术以及互网络资源表达观点、思想和情感的新兴视觉艺术形式. "现代媒体艺术"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现代媒体艺术的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体验现代媒体在艺术表现活动中的独特魅力,提高参与艺术表现的兴趣,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 1、学习内容 现代媒体艺术学习模块包括两方面的学习内容:摄影/摄像、电脑绘画/电脑设计. "现代媒体艺术"模块的学习内容: 类别学习活动建议摄影 摄像 ·? 鉴赏具有鲜明艺术特色、文化内涵以及与生活经验相关联的现代媒体艺术作品,用美术及相关术语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理解. ·? 根据某一题材(如风景、人物、花卉等)进行摄影、摄像活动. ·? 根据某一主题或社会热点问题编写脚本,并进行拍摄、编辑和加工处理. ·? 选用一种或几种计算机软件,如用Photoshop、CorelDRAW、Painter等进行平面绘画创作或设计;用Flash等进行动画设计,或用3Dmax、AutoCAD进行三维立体设计. ·? 选用FrontPage、Dreamweaver等软件设计并制作网页,进行传播和交流. ·? 配合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要求,拍摄、收集各种素材、资料或案例,并作为研究性学习最终成果的展示. ·? 学习用口头、书面等方式评价自己和他人的现代媒体艺术作品 电脑绘画 与设 2、成就标准 通过"现代媒体艺术"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 ( 1 ) 积极参与现代媒体艺术活动. ( 2 ) 恰当地使用美术及相关的术语,从观念、创意、制作技巧等方面,以自己的观点评论中外两件以上的现代媒体艺术作品. ( 3 ) 了解相关的现代媒体设备和器械的基本特点,并能独立操作现代媒体设备和使用相应软件. ( 4 ) 发现生活中有意义的题材,并用现代媒体艺术的形式加以记录或表达;充分利用图像资料库和网络资源,有创意地完成两件以上的现代媒体艺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5)以多种形式大胆地展示和交流,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对自己和他人的现代媒体艺术作品作出评价. ( 6 ) 理解现代媒体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其运用于研究性学习的表达和展示之中. 3、教学资源 开设现代媒体艺术课程首先需要有硬件设备的保证,比如照相机、数码照相机、摄影机、数码摄影机,能处理图像的电脑(最好是图像工作站)、录像编辑机等;图形资料的输入设备:扫描仪、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影机,教学时使用的实物投影仪;输出设备:教学时使用的液晶投影仪、图像输出用的彩色打印机等. 要进行电脑绘画创作和设计还需要相应的应用软件,如Photoshop、CorelDRAW、Painter、3Dmax、AutoCAD、Flash等,以及用于网页设计和制作的FrontPage、Dreamweaver等软件; 需要各种字库、图像资料库等资源,有的图像资料可以通过扫描自己拍摄的照片逐步积累起来; 还可以利用国际互联网上大量的图像、声像和文字资源. ? ? 郑州市2008—2009学年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 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中学信息技术科 ? 一、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学科目标 (一)初中阶段的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归纳为以下几点: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高中阶段的目标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2)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3)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4)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5)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 (6)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8)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9)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上述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能人为地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的活动分别培养. ? 二、各学段教学指导意见 初中信息技术 (一)教学指导思想 1.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据,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2.以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原则为指导,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和学习习惯. 3.开展以协作区为平台的主题研讨活动,增进校际之间的交流,结合学科实际,落实教学常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持久的学习应用兴趣及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强烈愿望. 2.培养学生掌握常用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的操作技能,会利用信息源获取信息,有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是从信处理的角度出发,以任务作为主线,把所要讲授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信息意识、信息情感与信息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来自学生学习、生活、成长过程的实际情境,精选学生感兴趣的和能用信息技术解决的任务,以"情境"作为课堂教学的"导火索",以"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用计算机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掌握技能,不能照本宣科,仅仅带领学生去验证计算机的功能. 2.在教学前,教师要根据本节任务设置,充分搜集或制作与教学有关的资料,充分了解学生;在教学中,应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并设置合适的学习任务,保证所有学生进入机房后都有任务,有事可做,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教师应有指导、有监督、有检查、有评价和反馈,将每节课的学习成果、教学评价与期末评价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信息技术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即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为学生的探索和想象提供了有利的支持,进行课程整合应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心和今后教学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进与其它学科教师的协作交流,努力实践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营造协作学习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4.要努力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往往源于对计算机的喜爱和对网络的好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自主地设计一些新颖的学生感兴趣的任务,以主题或任务形式交给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让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根据他们掌握知识的情况,适当降低难度,有进步时及时表扬和肯定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注重初中信息技术与小学及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衔接,教学中要注意系统了解小学的知识体系和小学教材的难易深浅程度,与初中习得的信息技术意识与信息能力进行接轨,实现学生信息能力的螺旋式上升,引导学生将小学的知识经验储备,运用到初中的学习中去.同时,关注高中信息技术课改对初中信息技术的要求,使学生在初中阶段做应有技能的储备. 6.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不讲卫生、损坏硬件、破坏软件、盲目或不文明上网等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在方法上,要"抓住时机,有机渗透",而不是进行简单的说教,要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情境中,接受到深刻、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 7.应开展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第二课堂活动或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校本课程,通过参与各种信息技术竞赛或实践活动,给学有专长的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 (四)教学内容及设置 七、八年级信息技术课,每周1课时,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七年级 模块1:信息技术基础,约2课时 模块2:视窗操作系统,约4课时 模块3:网络基础及应用,约10课时 模块4:文字处理,约10课时 模块5:电子表格,约6课时 八年级 模块6:多媒体技术基础知识,约2课时 模块7:制作多媒体报告,约6课时 模块8:动画制作,约8课时 模块9:网页制作,约8课时 模块10:程序设计语言,约8课时 七八年级总计64课时,各校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模块顺序.对于基础薄弱学校,可以删除模块8及以后模块,适当增加前7个模块的课时.对于学生基础相对较好的学校,鼓励开发校本课程,以适应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 高中信息技术 (一)教学指导思想 1.以《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2.从高中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学科知识基础出发,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和对推动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打下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基础. 3.以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原则为指导,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和学习习惯. 4.大力开展以协作区为平台的教学研究活动,增进校际之间的交流,结合学科实际,落实教学常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的奥秘,感受信息文化,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2.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信息技术课程由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但发生了质的飞跃,已经由单纯的技能训练上升为全面的信息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转变观念,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而不再是操作与技能,具体要求就是我们教学的重心不能只停留在讲解技术和工具能干什么,而是要教会学生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信息技术或工具和方式"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前应认真研读《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充分理解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及课程的目标,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作为衡量教学得失成败的标准. 2.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由"信息"、"如何获取信息"、"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方法"、"信息的管理及信息技术对生活的影响"等五个部分组成,以"信息"贯穿教材的始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课程理念的渗透,从信息的角度来解读教材,把握教材,从而更好地在教学中落实课程目标. 3.新课标下的教学就技术内容而言是非零起点,已经假定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所以教师在教学前应结合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现有水平与教学需要的差距,作到心中有数,对于基础稍有差距的,可以边补课边教学;对于基础更差需要补课的,则应拿出一定的课时,让学生首先掌握基本的技能.各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探索一种适合本校学生的新课程教学方式. 4.新课标强调对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要"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这里的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学过程、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信息、对信息活动过程与结果的评价,是一种判断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要研究如何去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如何教会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5.教师在教学中应渗透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信息技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培养学生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6.每一章节后的综合活动,教师都要给予一定的课时与必要的指导,指导学生如何开展合作学习,如何获取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 7.信息技术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模块,但信息技术课程是一个整体,必修模块中有许多的地方与选修课程相关联,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教学前,对于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内容都应该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教学时,以新课标为指导,充分考虑必修与各选修模块的衔接,不要过分追求技术的"深"和"广",面面俱到,盲目拔高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和加深教学的难度. 8.信息技术新课程引入了五个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人工智能初步,数据管理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等.具体教学中,需要教师适当对技术应用方法和思想进行渗透,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技术背后所蕴含的技术价值和技术思想,使其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理解和掌握过程与方法,这样才能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乃至学会生活,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其终身发展的需要,成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公民. (四)教学内容及设置 按新课标的规定,学生在高中阶段修满4学分是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最低要求,其中必修2学分,选修2学分.建议有兴趣、有潜能的高中学生可以再加修若干学分,为今后发展创造条件. ? 1.教学内容 必修模块 学分 选修模块 学分 《信息技术基础》 2 学分 《算法与程序设计》 《多媒体技术应用》 《网络技术应用》 《数据管理技术》 《人工智能初步》 (至少选一个模块) 每个模块2 学分 ? 2.教学安排 模块 开设学期 节/周 必修模块 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 2节/周 选修模块 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 2节/周 为了保证信息技术学习的有效性,各模块课程教学必须安排相应的上机实践课时,各学校要严格执行课程标准,认真落实课程设置. ? 附:必修模块参考课时分配 章节课时 第1章? 绪言 一、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1课时 二、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1课时 第2章? 信息获取 一、信息需求的确定 0.5课时 二、信息来源的确定 0.5课时 三、获取信息的方法 2课时 四、信息价值的判断 1课时 综合活动 2课时 第3章? 信息加工与表达 一、信息的加工 6.5-8课时 二、信息的集成与交流 3.5-6课时 三、编程解决问题和智能信息处理 2课时 综合活动 2-4课时 第4章? 信息资源管理 一、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 0.5课时 二、信息资源管理的方式 1.5-2.5课时 三、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1课时 综合活动 2课时 第5章? 信息技术与社会 导学 1课时 综合活动 3课时 ? ? ? 郑州市2006-2007学年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学科 教学指导意见 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综合实践活动学科 综合实践活动学科 一、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课程总目标 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体目标包括: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态度,了解并学习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发展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 (一)初中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搜集第一手资料的能力;整理和利用各种信息或资料的能力;呈现、表达各种信息的能力. 2.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自主获取知识,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包括:提炼观点,形成见解的能力;整合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能力;区分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的能力;运用概念表述自己见解的能力等方面. 3.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归纳能力与演绎能力、系统化与综合化能力;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合理地表述问题与分解问题的能力,把握问题实质的能力、分解问题的基本要素的能力、建立问题的分析框架的能力、将问题表述为可操作的研究课题的能力. 4.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其核心要素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发展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利用工具和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以下方面: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科学方法的能力,如调查研究与访问的能力、实验研究与观察的能力、参与服务的能力等;运用数学思想和技巧的能力,如数理统计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策略的能力,如策略选择的能力等. 5.交往与社会活动的能力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需要处理好多种关系,参与多样性的社会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的结构,学会参与社会生活,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和共同工作,发展解决冲突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有目的地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和能力,认知自我以及与他人有效沟通的能力等. 6.规划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规划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制定活动方案、可行性强的实践性学习活动方案或计划. 过程与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形式:"从做中学"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 1.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是简单地布置活动主题和活动任务,要首先使学生明确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及相关主题的目的意义. 2.引导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方式的.学生活动兴趣和活动主题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以引导学生的活动过程,指导活动中问题解决的方法. 强调学生经历和尝试运用四类问题解决的方法:调查与访问、实验与观察、设计与制作、参与与服务. 3.跟踪过程,把握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鲜明的过程性和过程价值,其课程价值就在学生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应遍及活动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 4.帮助进程,有效指导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以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为前提.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兴趣、爱好与需要出发,教师不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规则的告诉者、方法的规定者,而是一个"帮助者".教师的指导要适时、适度、适当.适时,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目的和任务,指导教师需要履行不同的指导职责,做出有效的指导行为,落实方法,遵循规范.适度是指教师的指导并不是事无巨细的告诉,更不是越俎代庖式,而是要善于发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困惑和困难.既不放任自流,也不要包办代替,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实践的空间,充分信任学生的潜能.要把握好教师指导的"度",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必须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一方面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兴趣、爱好和需要,另一方面,加强教师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适当,是指教师的指导方式的多样性与指导任务的切合.在学生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要根据活动的阶段性任务和活动内容,适当采取专题讲座、方法讲解、操作示范、案例剖析、分析综合、总结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资源意识、人本意识、社会责任感、合作意识等. ? (二)高中具体目标 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体验;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实践与服务技能;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1.研究性学习 是以研究为主要活动方式的实践.包括制定方案、调查、访问、观察、实验、统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在开展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模仿研究的一般过程,尝试运用一般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体验研究的基本过程.通过研究性的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发展良好的价值观. (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 (3)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技能;??? (4)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学道德;??? (5)使学生了解科学对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社会实践 以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为主的活动方式.包括参观、服务、宣传、义务劳动、经济活动等.实践活动一般要在特定的社会情景中进行,如社区福利院、孤儿院、小区、农村或农场、文化古迹、社会有关机构、街道、商店、公园等场所. (1)学生具有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关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2)使学生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 (3)使学生获得直接感受和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培养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以及善于与人沟通、合作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3.社区服务??? (1)使学生关心社区两个文明建设,主动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3)使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善于沟通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体验奉献的愉悦和人间亲情;??? (5)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4.劳动技术课 包括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具体有设计、制作、研制、种植、养殖、信息发布、出版(小报、墙报等). ? ? 二、各年级教学指导意见 七年级 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 1.认识他人和自我,做生活的小主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与人相处,养成理解、关心、帮助他人的良好品质.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进和带领学生探索和发明.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为主导,培养敢提问题的学生,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够以书面和口头等不同的表达形式,表述活动的结果、体会或思想情感. 2.认识自然、逐步形成关爱自然、走进自然,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关心自然环境,形成环境保护能力. 3.认识社会:让学生在校内外学会观察、思考,学会收集信息的基本方法,尝试运用调查、考察、文献收集等基本信息工具.能够对收集的信息和资料进行初步分析和处理并进行信息交流.初步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活动,尝试活动,体验探究过程.在信息的海洋里汲取营养,并能提出独立见解.能够自主地与活动相关的部门进行联系、沟通,并学会在活动中自我管理. 4.尝试生产劳动和技术实践,体验劳动和技术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给学生发明和发现的"点金术".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造就有所发现的人才. ? 八年级 让学生走入社会、发展自我.引导学生学会求知,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有关调查显示:著名学者和少年科技活动的获奖者大都是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参加科技活动的.他们从这个时期对相关的科学产生了兴趣,有了探索的志向,以致影响了他们的一生.因此,引导学生学会求知是重点. 1.教给学生求知的方法.让他们不但会从书本里和各种知识资源中索取知识,尤其是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并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发现新知识、新问题、新信息.通过研究发明和发现的方法,学会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的上进心,要学会追求真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科学家的进取性品格.把求知当作人生的乐趣,把追求真理听捍卫真理当作人生的目标.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进一步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对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人品质. ? ? 九年级 让学生溶入社会、超越自我.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人,思考自己的人生和未来的职业、社会. 九年级学生面临毕业和随之而来的升学考试,对未来进行研究性学习是重要内容.因此,应开展以职业与就业等问题为核心的课题讨论和主题活动. 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知识的主人,综合运用学生已有的各学科知识、经验、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动口、动手、动脑的综合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是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以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的问题为核心,以立体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更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去年迎接人生的第一考. ? ? ? 高中 (一)课程设置 ? 学习领域 部? 分 参考内容 必修学分 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 主题探究性学习 15 应用性设计学习 …… 社会实践 校内各种社团活动 6 社会各行业的体验活动 各种考察与调研活动 军事训练 …… 社区服务 社区各种公益活动 2 社会宣传教育活动 帮贫助困活动 …… 说明: 1.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可以分为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与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两大类.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它服从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更为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 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性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社团、俱乐部活动;外出参观、考察、访问;社区民俗活动等. 社区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公益活动、宣传教育、帮贫助困等. 3.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各个部分的侧重点不同,目标、内容、实施时间安排及组织方式上都有差异,不能相互替代.学校在具体实施时必须严格按照《方案》规定设置课程,按照规定的学分开足课时. 4.高中3年中,每位学生必须完成15学分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必须完成每学年一周、共6学分的社会实践;必须完成10个工作日以上、2学分的社区服务. (二)课程实施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交流反思阶段.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⑴确定学习主题 学生自主选择、拟定活动主题,学校将学生申报的主题进行筛选,确定出若干活动主题. ⑵确定学习的组织形式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班级、年级或更大范围合作研究. ⑶制定活动方案 研究性学习主题确定后,活动小组要对活动项目或课题进行讨论,着手制定具体的、可行的、有效的活动实施方案. 2.实践体验阶段 ⑴搜集和分析文字信息资料.学生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掌握上网、查阅书刊杂志等获取文献资料的方式,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发现信息资料间的关联和趋势;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形成对所研究问题的初步了解或认识. ⑵开展实地考察、实验设计或调查研究.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适当的时机、地点和方式进行研究,通过实践获取研究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通过文字、音像如实记录实践过程及记载研究工作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同时要学会从各种观察、实验、调研结果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并反思是否获得足以支持研究结论的证据,是否还存在其他解释或途径的可能. ⑶初步的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得到的初步结论或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充分交流,通过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丰富个人的研究结论或成果. 3.展示、交流反思阶段 (1)总结整理.学生要整理、分析活动中记录的各方面资料,加工处理信息,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口头报告材料或其它表达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恰当形式. ⑵交流研讨.学生通过研究论文、模型作品、研究日记、主题演讲、小品表演、展板、墙报、文字(电子)刊物或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向全班介绍自己的研究供大家讨论评议,或通过指导教师主持的答辩. ⑶评价反思.学生应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展开评价,从中学会发现和欣赏他人的成功和优点,反思自己的不足和缺点,通过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过程和成果进行总结.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实施步骤与教师的指导 ⑴确定活动内容. ⑵拟定活动计划. ⑶开展相关培训. ⑷实施实践活动. ⑸总结交流反思. ? 三、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课堂教学原则 因为人的能力只能在活动中培养,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遵循: 1.实践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是以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的,它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在"做"、"考察"、"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实实在在的生活,中有这样才能真正发展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开放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他们的学习体验和创造性表现.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目标、内容、过程及评价方面具有开放性. 3.自主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提倡教师进行必要的和有效的指导,不能包揽学生的学习活动. 4.生成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师生双方在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注意不断生成的新的活动目标和新的主题,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不断完善. ? 四、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基本课型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一般都可以分为三个基本阶段来组织实施.每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的活动任务. 第一阶段:活动的准备阶段.活动准备阶段的基本任务是提出问题,确定活动主题;构成活动小组;制定活动方案以及准备必要的工具和条件.在活动准备阶段,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自主地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明确活动具体目的和任务. 第二阶段:活动的实施阶段.活动实施阶段的基本任务是运用一定的方法,搜集文献资料和第一手资料,进入实际活动情景,进行具体的活动操作,获得实际的实践体验. 第三阶段是总结交流阶段.总结交流阶段的基本任务整理活动过程中获得的资料、经验、结果和感受,形成对问题的基本看法、问题解决的基本经验,发展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尽管活动的具体方式或方法因主题的不同而不同,但基本活动过程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一致的.教师应针对不同的进程,落实指导行动.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设计思路:设计与制作活动、科学探索活动、创造发明活动、文化探究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综合研究型活动等等. 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体验、感悟,获得知识、经验与技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活动形式呈现的,依据不同年级活动的内容,应分别设计若干个主题活动.可设计为基本活动和延伸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活动可以是观察、体验、调查、采访、实验、统计、整理、讨论、交流、辩论、展示、总结、制作等内容.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丰富多彩.课程形式更应该生动活泼,活动过程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跟课程一起成长: 1.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为活动形式: 融合式:在活动过程中以综合主题的方式,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中,或由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统摄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也可从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切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 拖带式:综合实践活动部分领域内容的整合,可以采取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某一个领域为主,构成核心主题,在实施的过程中,关照其它领域的要求和活动方式来设计. 并列式:将四大领域相对独立设置,单独就某一个领域进行实践性学习,但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相互有所渗透. 2.以学生的组成为活动形式: 小组活动.小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确定,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允许各班之间,年级之间甚至更大范围之间学生的组合,它是综合实践活动量基本的组织形式. 个人活动.允许学生进行独立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以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集体活动.以班级、年级或学校为活动单位共同完成一项主题活动,通过分工合作、共同探究、集体讨论,以求对某一主题的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活动的基本形式就是探究、实验、调查、考察、服务、社会宣传、公益劳动、设计与制作、技术实践与劳动实践、信息实践、总结与交流、展示与答辩、汇报与表演等.就是"从做中学". ? 通用技术学科 一、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用技术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学会或掌握一些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技术及其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 2.具有一定的技术探究、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 3.形成和保持对技术的兴趣和学习愿望,具有正确的技术观和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 4.养成积极、负责、安全地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发展初步的技术能力和一定的职业规划能力,为迎接未来社会挑战、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亲历设计过程 设计是技术活动中的核心过程.提高学生对设计过程的参与度,促进学生理解技术、使用技术、应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等技术素养的提高.亲历设计是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载体, 2.引导学生生成多种设计方案 技术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设计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用多种技术思想和方法去分析问题,生成解决问题的多个方案. 3.加强设计中的过程评价 设计过程是学生手脑并用的过程,过程评价可以促进这种互动的发展,鼓励学生注重对技术的探究,有利于形成规范的操作行为,实现情感价值观的体验. 4.重视技术思想和方法学习的指导 试验是技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技术方法,是把科学知识的技术原理物化为技术成果的一条基本途径. 要创造技术试验环境,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技术试验,避免出现"口头设计""黑板试验"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用技术课程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课程,它着力发展的是以技术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它力图使青少年的知识、技能和对科学的理解结合在一起,注重的是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和运用,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和理解,突破了传统的以"单纯劳动"或"技能培训"为主要取向的目标模式,以全新的内容体系实现了我国技术教育课程目标的根本转型. 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对待技术试验的失败,帮助学生分析失败原因,鼓励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锤炼出不怕挫折的意志. ? 二、教学指导意见 (一)必修模块 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是"技术与设计1"与"技术与设计2",2个必修模块之间呈递进关系,即"技术与设计1"是"技术与设计2"的基础. "技术与设计1"与"技术与设计2"的基本内容是技术设计.技术设计是技术的基础内容,是技术发展的关键,是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载体,对学生理解技术、使用技术、应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技术素养的提高具有奠基作用.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内容集中反映了提高学生技术素养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技术发展的时代特征,是学生未来生活必备、终身发展有用的基础内容,也是学生学习通用技术课程选修模块的基础. "技术与设计1"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习的导入模块.旨在使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经历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结构较为完整的技术素养.具体内容有技术及其性质、设计过程、设计的交流、设计的评价. "技术与设计2" 是"技术与设计1"基础上的必修模块.具体内容为具有典型意义的专题性技术设计,它们是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 (二)选修模块 通用技术课程的选修模块着眼于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要求,内容是必修模块在不同具体技术领域的延伸和深化,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更为多样的技术实践的机会,拓展学生的技术经历,提高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通用技术课程设置选修模块7个,模块之间为并列关系,供学生在修学必修模块之后根据兴趣和条件自由选择. 选修1(电子控制技术):以电子技术为基础设立的选修模块.具体内容有传感器、数字电路、电磁继电器、电子控制系统及其应用.学生可以通过设计和制作电子控制产品进行一些简易的技术试验,接触一些更具挑战意义、更富有趣味的技术问题. 选修2(建筑及其设计):内容有建筑与文化、建筑结构及其简单设计、建筑材料及其加工、建筑构造及其设计.该模块人文内涵丰富,实用性强,设计和制作内容简便易行. 选修3(简易机器人制作):基于机械传动与单片机的应用有机组合的选修模块.内容有单片机及其控制程序、单片机与控制电路、单片机与传动机械.提供了运用当代先进技术和先进思想方法进行设计、制作,以解决实际问题. 选修4(现代农业技术):以先进的、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现代农业技术的理念和方法及农业技术试验为主要内容的选修模块.6个研修专题是:绿色食品、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引进、无土栽培、营养与饲料、病虫害预测及综合治理、农副产品营销. 选修5(家政与生活技术):家政与技术旨在提高学生未来生活质量而设立的选修模块.内容有家政概述、家庭管理、家庭理财、家庭保健.该模块紧贴学生生活,内容丰富有趣,设施要求低. 选修6(服装及其设计):旨在通过学生对服装的认识、欣赏、设计及简单制作增添生活情趣、提高生活品位、增强审美和造美能力的选修模块.内容有服装与材料、服装与文化、着装设计、服装设计.该模块蕴含丰富的人文因素,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 选修7(汽车驾驶与保养):侧重于技术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选修模块.内容有汽车构造与工作原理、汽车驾驶有关法规、汽车驾驶技术、汽车例行保养.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注重符合学生和时代需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 2.注重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 3.注重学生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 4.注重学生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与创造 5.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 6.注重学生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与创造 7.每个学习者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 8.通过"动手做",学生的技术设计与制作能力、技术试验与技术探究能力,以及利用所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将得到增强. 9.在学习活动中,应通过技术设计、技术试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精神和勇气,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有效的开发,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0.具有初步的技术试验的操作技能,能进行基本的技术测试和技术指标测量,会写简单的技术测试和技术试验报告. 11.经历技术方案的实现或转化为产品的过程,初步学会模型或产品的制作、装配、调试的方法.体验意念具体化和方案物化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发展动手实践能力. 12.经历观察、设想、安装、测试、调试、测量等简单的技术试验过程,学会简单的技术试验方法,理解技术试验在技术发明. ? 四、通用技术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1.任务驱动式 一般程序是:创设情境→部署任务→自主探究、尝试解决→交流反馈→自至发展. 2.问题研讨式 一般程序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即兴讨论或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归纳总结→解决问题. ①即兴讨论法 ????②分组讨论法 ????③案例分析法 一般程序是:提出问题→列举案例→分析案例→讨论评价→解决问题 3.思维启迪式 一般程序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启迪思维→分析评价→解决问题. ①集体激智法 ????②问题追溯法 4.试验探究式 一般程序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试验→分析讨论→解决问题. 5.网络探究式 一般程序是:提出问题→上网查询→分析讨论→归纳总结→解决问题. 6.报告讲座式 ? 五、学分认定 通用技术课程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通用技术课程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调查、作品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进行学分认定. ? ? ? 郑州市2008—2009学年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指导意见 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心理健康教育科 ?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初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具体目标: 1.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优良的学习态度、方法和习惯,提高学习热情和学习效能,发展其学习能力; 2.帮助学生科学理解青春期的特征,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冲动行为,激发青春期潜力; 3.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健全和谐关系; 4.引导学生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5.引导学生了解职业发展趋势,初步培养职业规划意识. (四)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具体目标: 1.帮助学生具有适应高中学习环境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充分开发学习的潜能,在克服困难取得成绩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情感体验; 2.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的状况,正确对待和异性伙伴的交往,建立对他人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 3.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学会积极应对,充满乐观希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优化情绪智力. 4.提高学生生活学习效能,培养他们成为高效能的生活和学习的主人. 5.能比较全面的把握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发展趋势,基本明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职业倾向. 二、教学指导思想和原则 1.指导思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以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纲要》为指导,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途径,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2.基本原则: (1)以激扬生命为主的原则:从正面引导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用阳光雨露滋润心灵的健康成长. (2)以分享快乐、传播幸福为主的原则:以传播幸福为主旋律,积极的情绪潜移默化出积极的生活态度. (3)以开发潜能、增强心理免疫力为主的原则:从正面开发各种潜能,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心理免疫力和对不健康心理的抵抗力. (4)以扬长避短、发挥多元智能优势为主的原则:用多元智能理念审视、武装和评价学生,突出个性化优势,为自身发展科学定位和科学设计. (5)以团体训练为主的原则:要充分体现群体互动的力量,强调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6)以情境体验、活动参与为主的原则: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参与活动,在情境活动中体验,从而生成知识、能力、情感,产生感悟、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克服传统说教弊端. 三、各年级教学指导意见 七年级 (一)教学重点:教师要针对自己所在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和需要,以"适应和了解自我"为主线,设计丰富多彩的心理课堂教学内容、形式.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对自己能进行客观地评价,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加以控制. (二)教学难点:要让学生认识到每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都会遇到心理问题,有了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要及时进行正确的调控,疏导,并寻求帮助. (三)注意事项: 1、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了解学生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如心理剧、心理电影、团体心理游戏,讲座,心理咨询和个体辅导等,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活动中进行心灵体验,学会心理感悟、自省,达到自我心理完善. 2.教师要重视个别严重心理问题或心理异常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并建立心理档案,在三年中进行跟踪辅导和动态监控. ? 八年级 ??? (一)教学重点:教师要以"青春期教育、预防学习中的两极分化"为主线,开展心理课堂教育活动或讲座,使学生平稳适应青春期,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同时,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拥有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 (二)教学难点:科学认识青春期特点,克服青春期对学生发展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关注青春期的积极因素,激发青春期的潜在能量. (三)注意事项 1.教师要把学生的青春期生理和心理教育纳入到学校工作的大事中,把心理教育,家庭教育和主题班会教育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规范、有效的引导,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伦理"教育. 2. 教师要注意与班主任结合,通过多种体验活动积极引导和发展学生的社会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提高抗挫折的耐受能力.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 九年级 (一)教学重点:教师要以"应试心理、情绪调节、潜能开发和升学选择"为主线,开展心理课堂教育或讲座,使学生充满自信,学会情绪调节的方法,学会科学有效地进行复习,形成良好的应考心理素质. (二)教学难点:信心是建立在对考试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的,所以,引导学生做好时间管理和任务管理,善于计划,科学复习是重点. (三)注意事项: 1.教师对学生要积极开展专项小组心理训练活动,比如,"如何进行知识归类?""如何进行文科,理科复习?""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绪?""如何拥有良好的应考心理?"等,对学生进行专项心理辅导. ??? 2.教师要结合学校的教学工作,定时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考试焦虑以及情绪测试,及时找出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重点统计,建档,结合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高效地学习和生活. 3.教师要多与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沟通,以使心理辅导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初中各年级参考主题 七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题: 1.一切从新开始??? 2.我的新伙伴???? 3.做时间的主人/成为一个爱学习的人??? 4.这样学习效果好 /会诊注意力??? 5.期中考试过后??? 6.我是谁???? 7.说出你的心声 8.优点果盘/架起理解的桥梁 ?? 八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题: 1.给"青春期" 画像??? 2.我是阳光男孩/我是青春女孩??? 3.青春心事??? 4.健康的性伦理:我的行为过分吗???? 5.挫折是成功的必修课/少年初识愁滋味??? 6.直面问题/抵制同伴压力??? 7.学习兴趣:跨越学习障碍/修复学习的发动机??? 8.学习能力:学习与反馈/解放被困的思维 九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题: 1.科学用脑,高效学习/ 让大脑增容??? 2.超强记忆,倍速复习/温故知新??? 3.极佳思维,优等成绩/学而不思则罔 ???4.拥有自信,拥抱成功/自知者明??? 5.情绪ABC/成为受欢迎的人??? 6.重塑你的快乐自我??? 7.潜心、专心、静心与信心??? 8.轻松调节心态,快乐与中考同在/心中有梦,脚下有路 ?注:每个序号主题都可以设计几个子主题活动. ? ? 高一年级 (一)教学重点:教师要针对自己所在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和需要,以"适应和了解自我"为主线,设计丰富多彩的心理课堂教学内容、形式. (二)教学难点:要让学生树立一个强烈的意识,那就是重视提高心理素质,有了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及时进行正确的疏导或寻求帮助. (三)注意事项: 1.教师要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了解学生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如心理剧、心理电影、团体心理游戏等,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活动中进行心灵体验,学会心理自察、自省,自我心理潜能激发,达到自我心理完善. 2.加强寝室文化的研讨,增进学生团体生活中的心理相容性. 3.教师要重视个别严重心理问题或心理异常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并建立心理档案,在三年中进行跟踪辅导和动态监控. ? 高二年级 (一)教学重点:教师要以"青春期教育、理想、信念和意志力"为主线,开展心理课堂教育活动或讲座,使学生平稳度过青春中期,建立正确的爱情观,为个人将来恋爱与婚姻的幸福美满以及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刻苦学习,努力磨练自己的心理,锻造坚忍不拔的毅力,克服冲动、浮躁和脆弱的心理. (三)注意事项: 1.教师要把学生的青春期生理和心理教育纳入到学校工作的大事中,把心理教育、家庭教育和班会教育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规范、有效的引导,进行"生理、心理、伦理"教育. 2.教师要积极引导并发展学生的社会性,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奉献感和合作意识. ? 高三年级 (一)教学重点:教师要以"应试心理、情绪调节、潜能开发和职业心理"为主线,开展心理课堂教育或讲座,使学生充满自信,学会情绪调节的方法,学会科学有效地进行复习,形成良好的应考心理素质. (二)教学难点:对考试有紧张、焦虑情绪的学生进行重点统计,建档,进行系统的心理训练和辅导,提高其心理素质和应试能力. (三)注意事项: 1.教师对高三的同学要积极开展专项小组心理训练活动,比如,"如何进行记忆?""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绪?""如何拥有良好的应考心理?"等.对学生进行专项心理辅导. 2.教师要结合学校的教学工作,定时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考试焦虑以及情绪测试及时找出存在问题的学生,并结合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及时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高效地学习和生活. 5.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个性,职业倾向,以便能够选择好适合自己能力、兴趣、理想的专业,填报好志愿. ? 高中各年级参考主题 ? 高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题: 1.健康心理:培养良好心理素质,拥有美好快乐人生???? 2.适应系列一:掌握高中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适应系列二:适应高中生活,学会自我管理??? 4.适应系列三:同窗三载,知己百年??? 5.适应系列四:感谢老师,感恩父母??? 6.发展个性一:尽显气质之美??? 7.发展个性二:塑造良好性格??? 8.职业心理:我选择,我喜欢 高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题: 1.青春期系列一:青春期生理科学知识??? 2.青春期系列二:青春期阳光男孩、女孩形象??? 3.青春期系列三:正常的异性交往??? 4.青春期系列四:青春期拥有健康的性心理??? 5.理想、信念篇一:志存高远,心系祖国??? 6.理想、信念篇二:为明天的人生加分??? 7.挫折心理一:挫折是成功的必修课??? 8.挫折心理二:积极意志品质,成就美好人生 高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题: 1.潜能开发一:科学用脑,高效学习??? 2.潜能开发二:超强记忆,倍速复习??? 3.潜能开发三:极佳思维,优等成绩??? 4.潜能开发四:拥有自信,拥抱成功??? 5.情绪管理一:情绪ABC??? 6.情绪管理二:情绪的控制与调节??? 7.应考心理一:潜心、专心、静心与信心??? 8.应考心理二:轻松调节心态,快乐与高考同在??? 9.职业心理:选择合适专业,成就人生梦想 注:每个序号主题都可以设计几个子主题活动. 四、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规范(教学常规)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它与学科课程有着很大的不同.文化课主要关注的是解决学生认知范畴的问题,其内容主要是客观世界中的各领域的规律和现象,它主要通过教师向学生呈现教材和学习教材来实现课程目标.而心理健康教育课尽管也关注认知范畴的问题,但它主要是对自身主观世界心理面貌的认知,并通过学生的活动、体验和自我调节获得心理的成长和人格的不断完善,它是按一定的心理学原理和技术,根据中小学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学生为主体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系列专题活动.心理辅导课一般以活动为基础、以体验为核心,以问题为中心,以方法为重点,通过团体动力,促进共同分享,实现"助人自助",达到心理能力的提升和共同成长.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1.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尊重和理解学生是心理健康课的教学过程中,对待学生态度以及师生关系方面的基本要求.尊重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每个学生存在的权利,承认他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立的个体,承认他与教师与其他人在人格上具有平等的地位.理解,则要求教师以平等的态度,按学生所作所为、思考、感受的本来面目去了解学生.被他人理解,意味着受到他人的关注、与他人之间达到心灵沟通,从而产生一种"遇到自己人"的感觉. 2.面向全体,关注个别差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功能在于通过课堂的组织和活动形式,引导、协助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它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主要途径.因此,它不象单纯的心理治疗那样,以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为服务对象,而是更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和预防性功能.但另一方面,学生永远是有差异的.由于学生的个人经历不同,家庭环境和遗传素质等的不同,处在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有这千差万别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统一的教学目标,又必须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方法,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获得心理成长.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而学生的成长必须依赖于主体自身和外界环境之间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使学生产生认知、感悟、体验等一系列心理活动,从而使心理结构不断完善,不断实现新的平衡,使心理机能得以提升,心理潜能得以充分开发.另一方面,心理健康课和心理辅导是一种助人自助的过程,助人只是手段,让学生自助才是目的.如果教师一味地"帮助"学生,进行心理上的说教,没有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不能使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和体悟,对教师的心理辅导只是接受和服从,那就永远不能培养学生的自助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根本无法实现. 4、充分利用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多体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是以教授心理学概念和理论知识为目的的,但不是说心理活动中就丝毫没有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事实上,每一节心理健康课都是以相关心理学理论为背景知识,只是这些知识不是按心理学严密的学科体系和逻辑结构编排的,不是以学科的直接结论和理论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而是经过处理后以比较通俗化、生活化的阐释形态出现的,并渗透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始终.而采取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多体验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对学生个体心理而言,再精彩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是亲身感悟和直接经验,哪怕只是小小的启发,也能留下深刻的记忆. 五、心理健康教育基本课型模式 ???? 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过程的结构,包括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横向结构和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学习程序及教师引导、调控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教学程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始尚属初始阶段,教学模式还在探索中,没有形成稳定的、成熟的一套程序,在教学过程中,总结教师上课的经验,结合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特点,逐步形成了一些课型模式,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认知---引导型 其教学程序大体为:案例---分析—讨论-总结评价.人的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是由错误的认知或非理性认知导致的.解决认知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一教学模式的特点是选用典型的材料,结合生活中正反两个方面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而后同学交流,最后进行总结评价,形成正确认知.它既能帮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和观念,也可提高学生对生活事件进行心理分析的能力. 2.活动---体验型 其教学程序大体为:活动---体验—感知—分享—感悟."活动"和"体验"是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突出特点,也是最核心的两个要素.活动是基础、产生体验是关键.如游戏、心理短剧、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的选取要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既生动有趣,又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教师要精心创设一定的富有启发意义的心理情境,来造成学生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心理体验,产生亲身感悟. 3.技能---训练型 其教学程序大体为:示范—操作—反馈—操作—自动化.这种课型模式适用于情感表达技能训练、人际交往技能训练、放松训练等.它的特点是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多媒体或教师、学生的正确技能示范,并配合讲解让学生进行模仿操作,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练习,也可以两个学生对练,并由同组的学生或者教师及时进行矫正,最终使技能达到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4.情感—发展型 其教学程序大体为:创设情境—活动体验—交流分享---总结.这种教学模式适用于学生对社会、自然、他人和自己的积极态度与情感的培训.比如自信心训练、挫折应对训练、感恩系列活动等.它的特点是教师依据情感教学目标,利用各种内容和手段,创设与特定情感和态度相应的情境,并让学生在情境中参与相关活动,在活动中产生相应的情感和态度体验,之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澄清某些问题.最后在教师启发和引导下,由学生个人和教师作总结,在学生总结时,教师要强调体验的真实性,而不应要求结论的统一性,其结论应是个性化的,开放的,多元化的. 5、问题—解决型 其教学程序大体为:设置情景—确定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评价.这个模式的突出特点就是以学生需要解决的心理困惑为内容,以学生成长的需要为出发点来确定主题.然后通过多种形式,游戏活动,讨论,角色扮演、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汇总不同的解决方案,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和借鉴,推动学生自觉的探索和学习,掌握合适的行为标准. 本文档由【中文word文档库】www.wordwendang.com提供,转载分发敬请保留本信息; 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范文、教育、学习、政策、报告和经济类word文档. word文档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语文素养高级读本下载  语文素养高级读本pdf  语文素养高级读本txt  语文素养读本3年级  人文素养读本  健康素养读本电子版  人文素养读本读后感  马小平人文素养读本  干部素养读本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