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问题》教学设计
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
吕洪个人简介:本人96年毕业于常州技术师范学院机械专业,先后任教高三机械基础、机械制图、电工学,初二物理,高一识图与钳工、高二电子技术、通用技术。04年被评为中学一级教师,先后获得“1999—2001学年度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000年度华庄镇文明职工”、“2001年江苏省优秀科技辅导员”等称号。2006年7月参加了通用技术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师省级培训。
一、教学目标
1.明确发现技术方面问题的重要性。
2.能结合实例知道发现问题的基本方法。
3.初步掌握发现问题的一般途径和方法。
4.能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所发现问题相关的各种信息,并进行处理。
二、教学内容分析
1.“发现与明确问题”是《技术与设计1》第四章的内容,是技术设计过程的首要阶段,它对学生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建立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意识,形成对问题的敏感性,以及揭示与明确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2.第一节“发现问题”由“问题的来源”和“发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两部分组成,在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在“问题的来源”和“问题的发现”方面作了适当的拓展。这一方面有助于深化课程标准要求的实现;另一方面,这两部分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运用,且可以形成能力迁移的课程内容。
3.发现问题与明确问题是设计过程的起点,而发现问题又是明确问题的前提。因此,本节内容不仅对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学生设计过程中迈好第一步有重要作用。本节内容,一方面注重使用一些具有经典性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学习和建构,另一方面注重在方法层面上对学生技能的引领和能力培养。本节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集中体现为学生问题意识的提高,探究欲望的增强。
4.在设计中强调学生理解、发现与明确问题对技术设计的重要性,注重学生在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设计项目,经历发现与明确问题的各个具体环节,形成对技术设计过程中“发现与明确问题”阶段的实践性感悟和理论性认识。
三、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对“问题”本身并不陌生,但对什么是技术领域内的问题却不甚了解。教师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明确技术领域中问题的内涵和范畴的特征。
2.很多学生很可能缺乏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从而发现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教师可以从案例的教学到班级同学中的案例,或者引导学生去回忆、去反思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发现的意识与习惯等方式,引导或强化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与习惯。
四、教学策略
1.很多学科都涉及“问题”和“问题解决”。本课程所讲的“问题”是指技术领域中的问题,是“技术问题”,它与“科学问题”、“社会问题”、“历史问题”等问题有所不同。教学时,要注意突出教材中所提“问题”范畴的技术特征,防止在“问题”的一般性意义上泛泛而谈。
2.应以技术设计的过程为基本背景,以“问题”为重点展开,但对“问题”的把握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结合学生的生活,避免抽象地谈“问题”,避免脱离具体的问题情境、问题案例谈问题。
3.在内容组织中,选择了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这些案例可能学生在课外学习中有所接触,但一般都不是从技术角度理解的。在教学中,力求从技术的角度展示内容,并为课文中所要实现的目标服务,同时要避免过于专业化,给那些缺乏技术方面知识与经验积累的学生带来学习困难。
4.收集和分析信息的方法很多。本节内容并不要求系统地介绍各类方法,更不要求学生全面地掌握各类方法。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在一般介绍的基础上重点说明1-2种方法。如果学生在此方面已有基础,则可突出技术课程的特点,强调在技术方面收集和分析信息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故事“找钱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