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之间----成就与众不同的孩子
教育部训育委员会专门委员兼秘书 傅木龙
TEL:02-33437801
e-mail:amlf@mail.moe.gov.tw
今非昔比----问题在那里
传统的农业社会,长辈们忙於生计,一心挂虑的是孩子三餐能否温饱;孩子摔倒了,父母一句略带命令的语气:「赶快起来!」孩子顾不得疼痛,赶紧爬起来,一副羞涩的神情,拍拍衣服的泥沙,好像什麼事都没发生过.现代资讯的社会,父母焦急的是如何说服孩子多吃营养的美食;孩子不慎跌倒,当场所有看到的人都会迅雷不及掩耳的往前,边扶边拉,连哄带骗的想要把孩子抱起来,骄纵的孩子甚且两脚抵地僵持在地上,希望博得更多的同情与关爱.过去,孩子外出或上学穿衣服,由自己依照学校规定或自己判断来决定;现在,有太多的孩子为了穿著,嘴里不断的嚷著「要穿什麼衣服」,父母虽然不耐烦,但还是在滴咕中帮孩子做了决定.以前,父母跟孩子说话,多用直接且命令的语句(吃饭时间到了,把电视关起来);现在父母不再告诉孩子该怎麼做,而是用更多的问句,徵求孩子的同意(时间不早了,关掉电视去睡觉,好不好 )数十年前,人们生活较不宽松,多关注於饱与暖方面的事务,没有太多比较与计较的心思,孩子有鞋穿就很高兴,管它是草鞋,球鞋(运动鞋)还是皮鞋,因而学到了珍惜与感恩;孩子需要协助做家事,也从中体会父母的辛劳,培养一颗同理与体贴的心;孩子的求学,多在艰困中奋发向上,没有太多的选择,有书读,有学校念就被认为是好命的孩子;当今,富裕的物质生活,样样都在比,事事都在争,在比较之余,常听到的是抱怨与不满的声音,看到的是无奈与沮丧的神情;孩子的升学,成为全家,全社会,全国关注的焦点,即使有多样化,多元化的选择,挣扎与茫然较之过去,尤为沉重.
在成长过程中,犯错是必然的历程.以前的孩子犯错,常须靠自己去面对,甚至不太敢让父母知道,一方面怕父母担心,一方面也害怕被责备,因此,做任何事情总会小心翼翼,做好事先的防范,即使犯错,也较能勇敢面对,知道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在犯错过程中,学会了承担与负责的精神.今天的孩子,因为有会赚钱的父母,拥有高级纪念鞋,已不稀奇;因为有望子成龙的父母,除了升学,已难得有机会在生活中学习;因为有不倒翁般的强壮父母做后盾,孩子较肆无顾忌的为所欲为;因为有爱面子的父母,以致孩子无法分辨是非;因为有放不下的父母,孩子过度依赖,无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凡此种种,孩子失去学习责任的机会,也失去成长的空间,社会焉能不乱!环顾时下青少年的犯罪案件与不幸少女的堕胎案例,不得不警醒所有的父母在终日「为孩子好」的一厢情愿的思维中,更应停下脚步,好好思索青少年问题的根源 当社会上有那麼多「长不大的孩子」,我们更应反省怎样才能教养出一个有责任,明辨是非,能感恩惜物,知进退,懂体贴的孩子,而不是替孩子把所有的事都想完,做完,才来抱怨孩子不知珍惜,不知变通;当有那麼多的孩子埋怨父母「没有给他自主的空间与权利」时,我们是否愿意调整心态并提供孩子真正成长的舞台 当社会不断批评孩子不懂得孝顺时,为人父母者是否了解真正的原委并努力做个好榜样
将相本无种----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也都可以成为天才
在生活中,我们常用五只长短不同的手指来说明每个人不同的天分,能力与人生,也藉以鼓舞每位孩子在既有的条件上,好好珍惜并努力开创属於自己的前程.的确,五只手指,不一样的长短,不一样的大小,我们从来就没有抱怨,也从来没有期望要一样长,一样大.仔细思索,如果五只手指都长得同样长短,同样大小,又将如何相互照应,相互合作,发挥应有的功能与价值.环顾整体社会追逐文凭,强调高学历之际,去(2005)年6月4日台湾大学举行毕业典礼,竟然邀请没有念过大学的严长寿先生对台大毕业生演讲,而美国史丹佛大学6月12日举行之毕业典礼,也邀请没有大学文凭的苹果电脑公司与Pixar动画制作室执行长Steven Jobs演讲.这二所堪称明星大学的作法,与一般毕业典礼邀请政治人物致词的思维,确有独到之处.严长寿先生虽然没有念过大学,但他的成就与对社会的贡献,远远超越许多念过大学的高学历者.《天下杂志》於1998年进行标竿企业调查(由企业家票选最佩服的前十名企业家),严长寿是唯一以服务业领域入榜的企业家,同时也是榜中唯二的专业经理人之一.严长寿在所著《总裁狮子心》一书中提到:「我把自己当垃圾桶,把握每一个学习的机会,是我『收垃圾』的最大动力.这些垃圾,早成了我磨练自己的最佳素材,也成了造就我人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严长寿,1997,p15-18).是的,严长寿没有世俗眼光中所称的显赫学历,但却在自我的淬炼中,拥有令人崇敬的「学力」.他和台大毕业生分享的内容,不在世俗的知识,而是千锤百鍊得来的人生态度与智慧,他勉励毕业生:「不要期待别人来了解你,你必须打入新环境;当你面对一个新环境时,『It is you have to know the others.』…或许在你的人生当中,你做的事不会有人知道,但我必须告诉你,你已经为你自己的生命,颁给自己一个伟大的奖章.」同时,他也一再地提醒毕业生不仅要关怀自己,也要关怀别人,更深深的期许每个人在面临困难与挑战时,永远都有勇气,永远都有迎向它,改变它的能力.(http://mis.cc.ntu.edu.tw/gc/).而Steve Jobs在里德学院(Reed college)待了六个月就办休学,而后又办了退学.面对美国明星大学的毕业生,他所传达的心声,也不在专业知识,而是人生境遇中的点滴故事.他勉励毕业生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的生活里;也不要被信条所惑(他认为盲从信条就是活在别人思考结果里);更不要让别人的意见淹没了你内在的心声;此外,要设法找出你爱的 (You've got to find what you love.);最重要的是要拥有跟随内心与直觉的勇气,因为,个人的内心与直觉多少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要成为什麼样的人.(http://news-service.stanford.edu/news/2005/june15/jobs-061505.html).以上严长寿,Steve Jobs二位企业界的佼佼者,超越世俗文凭的框架,勇敢且坚定的创造自己不凡的人生.渠等彰显的意义,不仅是现代父母,教育工作者所应冷静深思与面对,也是青年朋友最好的惕励与典范.
同样的,去(2005)年商业周刊(909)刊载之文章,也引起广泛的回响与讨论.该文介绍1989年,中国大陆杭州市天长小学老师周武受邀参加一次毕业学生的聚会.他发现那些已经担任副教授,经理的学生,在学校时的成绩并不十分出色;相反的,当年那些成绩优异的好学生,成就却平平.这个现象令他吃惊也引发他的好奇.他开始追踪毕业班学生,经过10年,针对151位学生的追踪调查,周武发现,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种动态变化中,小学阶段的好学生随著年级升高,出现成绩名次后移的现象.於是周武提出所谓「第十名现象」,也就是第十名左右的小学生,有著难以预想的潜能和创造力,让他们未来在事业上崭露头角,出人头地.这里所指的第十名,并非刚好第十名的学生,而是指成绩中庸的学生.根据周武解释,这个群体的共同特徵是:他们受老师和父母的关注不那麼多,学习的自主性更强,兴趣更广泛.至於名列前茅的学生因为得到父母,师长过分关注,过分强化学科成绩,反而扼抑了潜能和学习自主性(引自曾宝璐,2005,p104).周武的调查,在周延度上虽有争议处,但「第十名现象」的报导,却也抛出几个教育上值得深思的议题:(一)究竟是分数重要,还是学习力重要 (二)考第一名有用吗 (三)名次有多大价值 (四)学生时代需要学会什麼,才具有永续竞争力 从「第十名状元」的论点,不难发现世界各地都有类似的案例,值得我们警惕与深思.就以全球最富有之微软董事长比尔盖兹为例,他就读哈佛大学时,因故未毕业,但依旧怀抱著梦想,开创自己的天地,学历对他而言,已无特别意义.又以台湾地区来看,目前台面上的企业界名人,求学阶段,多非属课业成绩突出的学生,但往后的发展,却能傲视群雄,尤其为人耳熟能详之台塑集团王永庆董事长,只有小学毕业,但「经营之神」的美称,早已如雷贯耳;而鸿海集团郭台铭董事长於专科毕业后,即白手起家,创造了令人称羡的佳绩,成为当前企业学习的典范.
我们都知道,学习绝对不是线性的发展趋势,每个阶段可能有不同的快慢历程与先后次序,重要的是在动态发展中,能清楚并掌握变异的脉动,如此,即使遇到挫折,甚且失败,也能如杜威所言,在失败中学会「思考」,不管它是成功或失败,都能学到东西.再以家喻户晓之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为例,他在学校求学时,经常问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老师无法回答,也不知如何回答,只好告诉他的母亲,他是无药可救的笨蛋,但爱迪生的妈妈不但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反而不断的引导与鼓励他,终能在母亲的启迪与支持中,找回信心,找到自己的兴趣与方向,成为影响世界文明发展的关键人物.而去(2005)年是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的一百周年.根据相关报导,当年爱因斯坦在中学念书时,师长们告诉他的父亲,以后,不管做什麼事,他都不可能有所成就,而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大学毕业后,当时还没成名的他曾经回到母校找老师,但老师根本不认识他,还以为爱因斯坦是一个想借钱而谎称是他学生的小混混(引自曾宝璐,2005,p104).我们常说:「人生不是一定要得到什麼,重要的是学到了什麼.」果真如此,人生再也无须担忧失去什麼,更没有非得要斤斤计较的焦躁.这样的人生,应该是自主且自在的.孩子的人生,不也应如此吗 面对e化的社会,终身学习已是必然趋势,身为现代的父母与教育工作者,能否从以上的报导与事例中重新反思,从观念的源头适时调整,才能突破传统升学的迷失,超越士大夫的窠臼,让孩子如同五指不等长般,信心满满的成为行行的状元.
生命本无名----每个生命都有价值也都有出口
一个精子与卵子的结合,是生命的开始;婴儿的哇哇落地,是生命的展现;当为小生命取到个名字,这一辈子跟著个体成长的名字,已为这独一无二的生命确立了自己的主体性.他看似渺小,却蕴含著无限的可能.回顾人类历史的发展,所有伟大的发现与发明,不就是这小生命或者说是许许多多小生命共同的创举.因此,不论是那一种生命,在天地之间,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应受到应有的尊重.我们常说,一棵种子可以长成大树,成就无数鸟儿的家园;也能成林,造就一片的山林美景人.而那荒郊野外的小草,看似弱不禁风,轻风拂来,左右摇摆,还可能惨遭陌生人的践踏扭曲,但来年的春天,依旧吐嫩芽,换新装,欣欣向荣的迎朝阳.这无以名之的小草,总被人们忽略,但在大自然中,依旧能找到生存的空间与定位.看似无用的小草,在阳光,露水的滋润下,就能生生不息,一旦积聚为大草原,虫儿得以栖身其间,牛羊可因它而饱食,山川大地也因之而壮丽,人们的生活与视野也得以因它而伸展,胸襟气度更为之开阔,谁说小草没有用 诚谓一支草一点露,一根小草有一根小草的作用,一片草原就能发挥一片草原的价值;同样的,富有思想与创造能力的孩子,不也如同小草般,只要得到应有的养料,也能成长茁壮;只要不妄自菲薄,都会找到属於自己的一片天空;不管未来扮演的角色如何,只要有一分热,就发出一分的光,自然就能承担责任,体现生命的价值.
法国诗人兼哲学家瓦勒利(Paul Valery)曾说:「画家应该画他将要看到的,而不要画他眼前看到的」(引自张子章,1999,p10).仔细推敲此短短字句,蕴含著深厚的哲理.如从眼光的角度思考,画眼前看到的,代表的是具体的实物,立即性的满足,甚且隐含著短视与狭隘;而画那将要看到的,可能象徵著深远的思维与远景,亦蕴含著等待的毅力,不确定的梦幻与创造的可能.画画,是艺术,没有太多的框架,才能突破有限空间的枷锁;也是哲理,每一笔,每一画都有它的意义与价值.画画如此,而人生如诗,如画,如戏,不也更应有如此的思维与涵养吗 父母给孩子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不也如同画笔一般,深深的烙印在白纸般的心灵 眼前的孩子,看似未成熟,不够成熟,但只要用对方法并给予合适的养料,总会有成熟的可能;孩子的成绩,起起落落,不尽如师长标准,但想想「第十名状元」的现象,师长该珍惜的不就是健康快乐的孩子 孩子的身材外貌,可能不似世俗眼光的亮丽与标致,但只要得到师长的真爱,依旧能展现生命的动能,创造不一样的人生.
在极度竞争的现实生活中,也许部分的孩子对课业没兴趣,也许因为在竞争中挫折,但不代表他们在其它领域没有能力,没有作为,孩子只要找回自信,就能发挥潜能;只要得到适时的关怀与帮助,就能学会助人与感恩的情操.如此,有自信,能感恩,能助人的孩子,不就是当前社会所最需要的青年吗 而要培养如此的青年,父母,老师扮演著重要的关键角色.最近一个研究发现,养成孩子良好行为最重要的因素,不是管教的严不严,反而是父母参与孩子生活的程度,不参与孩子生活的父母最会体罚,孩子将来的问题最多(洪兰,2005).从教育的观点而言,教养孩子首重平时理性的启发和爱的付出,暴力惩罚孩子,无论亲子或师生都扭曲了教育的价值.
去(2005)年新竹市家长联合会与教师会公布「学生最讨厌老师讲的话」及「孩子最讨厌爸妈讲的话」统计结果,学生期望的其实很简单,希望师长少禁止,羞辱和威胁,多鼓励和支持.学生最不喜欢听到老师说:闭嘴,不要,无知,废物,你听不懂是不是,被罚的人没有资格讲别人,要我讲多少次,老师很想骂人,你国中完蛋了,你到底想怎样等充满禁止,羞辱和威胁的语词.学生喜欢听到老师说:加油喔,你一定可以,老师以你们为荣,你很赞,改掉就好了,老师相信你等鼓励的话;另外,谢谢,成熟了,长大了,你是个好学生等赞美也很受用,如果老师用「诚实,尊重,负责,下次不要再这样了,小心一点,下次要记得带作业」等话指导,学生也觉得很好.至於「最讨厌爸妈讲的话」包括不可以,我属123….,大人讲话什麼时候轮到你,还玩,快去做功课,闭嘴,你听就好等禁止的话,另外如讨厌,你很烦,你没脑子啊,你是猪啊,笨蛋,白痴,败家子,生了你算我倒楣,你去死好了,没有用的东西,滚出去,我再也不想看到你了等羞辱和威胁的话,最让孩子觉得受伤;在调查中,孩子普遍最希望爸妈对他们说:爸妈以你为荣,改掉就好了,没关系,你尽力了,失败没关系但最要紧的是不放弃,你喜欢就好了,我支持你,宝贝我爱你等鼓励的话,及真乖,好棒,不错喔,有用心,真孝顺等赞美的话(引自联合报,2005.04.29).曾有位老师以「在父母心中,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为作文题目,要学生在30分钟内,以不假思索的方式叙述,有25位小朋友在时间内完成400个字的文章,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自认是父母心中的坏小孩,是永远长不大的小迷糊,不听话的坏宝宝.也有小孩表示,只有当他有机会抱住妈妈时,才能感觉到妈妈对自己的关怀与爱,但是那时刻并不常有(引自扎根教育持续会,p76-78).从以上的调查报告,不难发现孩子内心世界的需求与渴望,也不难理解为何有那麼多的孩子在无奈中忍受孤独,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都相信父母有爱,老师也有爱,但真正的爱是给予孩子正向的鼓励与支持,提供孩子自我练习与自我超越的舞台,尤其,在孩子犯错时,能给予包容与宽恕,并适时的引导与抚慰,即使,不得不给予责备,也应让孩子知道「你只是这一件事做不好,但是,爸爸妈妈是永远爱著你」.如是之爱,乃包容之爱,支持之爱,也是智慧之爱与无求之爱,永远把孩子当作生命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期待现代的父母与师长能多加体会与实践!
人生本无常----放下是佛承担也是佛
每当看到部分国家因为宗教信仰不同而引发的纷争,我们深自庆幸生活在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度.在美丽的宝岛,什麼都有人信,什麼也有人拜,大至庙堂宝殿,小至路边石头,都存有信徒们虔诚的足迹意.尤其在考季当下,庙堂香火冲天,无奇不有的祈求样态,令人叹为观止.看看这些祈求者的神情,是那麼的真诚与庄严,就在那刹那,人的内在善意显露无遗.心想,如果平时,也能如此谦卑,就不会口出秽言,苛责孩子;能如此真诚,就能包容孩子的无知,给予更多的鼓励;能如此勤快,就能多参与亲师活动,建立良性互动;能如此…..在祈求之余,有著太多的如此,只问祈求之心安在 记得南宋布袋和尚,曾被问及:「什麼是佛 」他随即弯下腰把布袋放在地上,亦即「放下是佛!」又被问:「不能一辈子都放下,然后呢 」他马上弯腰拿起布袋,扛在肩膀上继续往前走,所谓:「承担就是佛!」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蕴含深远的意义.当所有的父母为著孩子的课业而操心,为孩子的升学而挂虑时,能否也试著体会布袋和尚「放下」与「承担」的真谛!环顾周遭,有太多的父母为孩子的未来而忧心忡忡,长时间的紧绷与挂虑,无法适度放下,因而衍生更多情感上的纠结及情绪上的纷扰,造成亲子间的紧张,对立与冲突,导致无奈的「放弃」.从媒体报导,社会上层出不穷的「弃婴」,「弃养」,「逃学」,「跷家」等事件,不也印证了无法放下的恶果吗 记得,慈济证严上人也说过,对孩子的担忧与挂虑,就某种角度而言,是一种无形的负担与诅咒,彼此感受到的多属压力与负面的情绪;如果能放心与放下,孩子感受到的是信赖与肯定,那是一种无形的祝福与期许,将有助孩子信心的建立,也有正向引导与鼓舞的功能.
平心而论,现在的父母都太忙,也都太急了,如果能重新调整观念,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耐心的等待与引导孩子的身心发展,陪著孩子在每一件事的过程中学习,而不急著要求结果或标准答案,凡孩子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孩子自己能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如此,父母放下与放手,小孩自然放心并勇敢学会成长,深信孩子就能如影片所说:「每个生命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出口」.就常理而言,用积极正面的鼓励来期待一个孩子的行为,他会发展出友善,关怀的气质,并努力的往成功的方向迈进;而用「负面消极的批评与责备」来对待一个孩子,他会失去信心并产生敌意和对立,造成不良的行为.影片中,依莉莎杜莉说:「我在哈金斯教授眼里一直是个卖花女,他当我是个卖花女,而且一直会这麼做;但我知道我能成为你的淑女,因为你总是对待我像个淑女,而且你一直这麼做.」简短的语言,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淑女和卖花女之间的差别,不在她的举止行为,而是她如何被对待.这不也是心理学常讨论的「比马龙效应」吗 我们都知道,但我们知而不用,以致失去许多引导孩子成长的契机.期待父母,师长善用「期望」或「预言」的方式来帮助孩子达成自我实现,因为:「植物总是朝向有阳光的地方伸展,孩子总是朝向赞美的方向成长.」我也深信「人类不是环境的创造物,环境才是人类的创造物」,由此,我们更应坚信「孩子不是考试的机器,考试只是孩子练习的过程.」人生犹如万里马拉松,胜利不属於健步如飞的运动家,而是属於脚步永不停歇的人.身为父母,如能鼓励孩子坚持人生的方向,不就能行行出状元吗 孩子的价值,不是用尺码或磅秤来衡量的商品,而是与生俱来且独一无二的主体,只要给予支持与正确的引导,孩子也会一直保有它.因此,我们必须正确的认知并教导孩子:「无论何时,当周遭的人想要贬低你来显扬他们自己时,请记住:没有你的认同,没有人可以使你感到自卑.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我们都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期待全天下的父母能从人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欣赏孩子独一无二的特质与价值,也能从生命的主体性,放下挂虑与偏执,尊重孩子自我选择的自由.我们常说,发展健全人格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孩子「喜欢自己,肯定自己.」深切的提醒父母,师长想一想孩子果真如此吗
参考书目
洪兰(2005),先做监护人再做朋友.国语日报2005.10.18.
亚都丽致饭店总裁严长寿先生在国立台湾大学93学年度毕业典礼贵宾致词(
http://mis.cc.ntu.edu.tw/gc/)
张子章编著(1999),英文名句欣赏,台北:小鲁.
曾宝璐(2005),第十名状元.商业周刊(909),页102-110.
扎根教育持续会(2004),把这份智慧传下去.屏东:扎根教育持续会推广.
「再也不想看到你」孩子最受伤,联合报(2005.04.29.张念慈/新竹报导)
严长寿(1997),总裁狮子心.台北:平安文化
'You've got to find what you love,' Jobs says(http://news-service.stanford.edu/news/2005/june15/jobs-061505.html)
坚持一条简单的道路----
快乐做孩子生命中的贵人 傅木龙
壹,教师在变迁社会中的难为与应为
教育乃百年树人大计,教育的成效深深的影响著个人,家庭,社会及国家长远的发展.从相关文献的报导中,可以清楚的发现,健全教育制度,改革教育措施,以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已成为世界的潮流,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我国,传统的教育多局限於封闭且保守的校园,师生关系也趋向上对下的隶属关系,教师享有高度的专业权威;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深信学校及教师的教育安排,因而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辅导管教多抱持信任与默认的心态,较少用心思索「教材合不合理」,「教法有没有效」,「管教适不适当」的深层问题;对学校教育事务也多以事不关己的保守心态,缺乏参与的意愿与动力.如此的教育情境,看是平淡和谐,却也蕴含著几许的无奈与茫然.
近十余年来,教育改革的声浪把社会大众长期埋藏心底对教育不满的怨气及对教育渴望的灵气,逐一的唤醒,这股不满与渴望的旺盛民气,在茫动与激动中,夹杂著感性与理性,批评与建议,终而汇聚成教育改革的洪流,冲破了传统,也颠覆了过去.过去常引为自满的「安定」与「和谐」的校园,「稳定」与「尊重」的伦理关系,几乎在这股洪流中冲刷殆尽.而经过多年研议的九年一贯课程,在争议不断中正式实施,使得教学现场的教师们,在未有充分准备情况下蹒跚前进,多少的无奈与压力,又岂是外人能知 一纲多本的教材,在升学主义的潮流中,意外的增加了教师的困扰,学生的负担与家长的惶恐;教育基本法的施行,赋予家长教育参与权,鼓舞家长参与教育事务的意愿与动力,在专业与非专业间,产生了若干的误解与冲突,也开启了另一个层面的对话空间与机制;传统家庭结构的瓦解与家庭功能的式微,削弱了学校教育的功能;学生偏差行为与青少年问题已成为教师在教学之外,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也成为教师莫大的负担与压力.张春兴(1996)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教师难为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校园泛民主化,教师失却传统教导学生的权威;(二)教育普及后,学生个别差异大,素质良莠不齐,教师力不从心;(三)社会丧失尊师重道精神,教师的教学不易获得家长合作与社会支持,教学效果更难以显现.(张春兴,1996,修订版序).从相关的教育现象观察,在价值多元的后现代社会中,学校教师承受著校园伦理失序的无奈,也面对著校园外社会大众的批判与期待的挣扎,更要承担部分教育政策与教育制度设计不当的包袱,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常使第一现场的教师分不清楚到底何者为真 何者是误 也使得部分的教师在纷乱中失去了教育的信念与价值,而从相关媒体的报导中,教师的痛苦指数几乎已高到难以承受的地步.教师是施教的主体,当这主体疲惫了,受伤了,又如何能期待受教的主体(学生)能有优质的学习环境
一波波的教育改革措施,吾人宁可相信其立意之良善,但在改革的「洪流」中,我们是否也试著找到教育发展应有的「清流」与「主流」,让教育改革能达到真正的预期目的与效益.笔者从事教育工作二十余年,在教育行政工作中也兼职教学的行列,对教育问题与教育措施或许有更多层面的了解与体悟.教育改革已十年有余,其中的利弊,优缺与得失,需有更多的探讨与研究,自不宜空凭个人观感或外在现象而妄加论断.不过,笔者深信,在这波教育改革过程中,不论是民间团体,学者专家,学校及教师,乃至各级政府无不尽心尽力的想把我们的教育办得更好,这样的用心与决心,自应得到彼此的肯定与支持,尤其,第一现场的教师们,在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中,一方面要付出更多额外的时间不断的自我成长,一方面要因应现代父母忙於生计而疏於子女管教所衍生的若干问题,一肩担起教导学生知识及引导学生生活的责任.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希望透过教育激发孩子的个别潜能及天赋,引导孩子做最大的发展.在多元发展的教育改革中,或许有人会质疑「教育真的能改变什麼吗 」从许多的现象显示,每个人的天赋及潜能都是独特与不同的,诚如心理学家裘利斯(Julis)所说:「不管智商测验的结果如何,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当时机到了,他的潜力就会大放异彩.」(引自花敬凯,2005:6)在周遭生活中,路边的小花,小草具有珍贵的生命,它需要阳光的温暖与露水的滋养,当我们低头欣赏小花的动人,小草的青翠时,我们是否也想想教育陪伴的不也是珍贵的「生命」,他需要教师的关怀与引导,包容与宽恕,才能在跌跌撞撞中坚忍成长.因此,在价值多元且快速变革的社会中,教育工作者更要能冷静面对教师权威式微的现象,当大多数教师感叹「时代不一样」时,我们更要深切反思传统「天地君亲师」要求学生听话的主从关系,必须坦然接受质疑并适时转化,更要戮力於专业的成长与表现,以自身之人格魅力和独到的教育专业素养让学生愿意跟随学习,也让家长放心孩子的学习过程与品质,如此,教学活动便可以不再有此起彼落「安静」,「不要讲话」的刺耳之声,而学生遵从於专业权威,可能学到教师博学的形象,亦可见证知识就是力量的意涵,教师能如此,依旧拥有权威,只是权威的内含有了质变,教师对学生人格成长与价值观的影响将更为深远.因此,在社会各界对教育改革存有诸多疑义与批评之时,教师更应秉持专业的素养与精神,建立宏观的价值体系,在滚滚洪流中激浊扬清,成为孩子成长的一盏明灯.
贰,做一个什麼样的教师
唐代韩愈在其名著「师说」中提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简单字句,却对教师的角色有了深远的期待.在教育园地,我们也常听到:「经师,人师,良师」的名称.究竟其中的意涵与差别何在 身为教育工作者是否思考应该做一个什麼样的教师 贾馥茗(民72)认为,从教师任务的普遍性而言,教师应该是「教育者」,但由於历史的演变,我国学校中的教育者,从汉代以后变成为「教学者」,於是有了「经师」这个名称,和「人师」便有了区别.(贾馥茗,民72:385).当时之经师即是「说经之师」.林宝山(2003)认为经师就是具备教育专业的知识,能力,或称之为「教书匠」.凡能称为「匠」者,一定具有专门的技艺,这些技艺大都需要相当长久时间的训练才能习得,所以,教学工作要做到「匠」的境界也不容易(林宝山,2003:26).从教学现场的观察而言,笔者认为经师就是侧重知识的传授,趋向於教学技术,在意的只是学生知识的学习,考试分数的高低及未来的升学,教育过程也多偏重工具性与应用性的知识,而忽略价值性与发展性的知识,更别说对学生情意的陶冶与人格的培养,而为达到「灌输」知识的目的,记忆,填鸭与考试便成为主要的方法.这样的教师或可称之为知识的「训练师」,或俗称的「教师匠」.笔者综合相关书籍及教育实务经验与观察,认为此类教师常有以下三项盲点:(一)窄化学习的内涵,以知识为主轴,忽略情意与生活习惯的引导,且常会根据成绩高低把学生分类,对学习低落或有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较不易从教育专业的角度探讨原因,也不会有更多的耐心想了解与协助学生解决困难,反而会轻率的贴上「不用功」,「懒散」,「资质不好」等种种标签,致使部分的学生在标签化过程中放弃了自己,导致「蝴蝶效应」的迷失;(二)扭曲教育的本质与目的,以升学为导向,竞争为手段,以学生成绩做为教师自我满足的要件,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工具,而非教育的主体;(三)缺乏自我反省与自我充实的能力,常把学生的问题,归责於学生不努力,父母不尽责,家庭功能不彰,社会太纷乱及整体教育制度设计不当等外在因素.
教育是为了求人类的进步与改善而生,必须重在「人」,以人为对象(同上,民72:387).希望藉由教育提升人的品质,改善人的生活,因此,能以此为理念,积极涵养教育专业的知识与能力并以「教人」为职志,建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力求教育本质的实践与目的的达成,此类教师足以称为「人师」,渠等具有人师的教育观,包含:透彻的了解什麼是教育,知道自己为什麼要担任教育工作,知道教育工作的性质(同上,民72:458).而笔者从教育的本质与内涵,归纳人师具有以下七点特性:(一)以学生为受教育的主体,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需求,提供合适,合理且合价值的教材;(二)强调师生交互感应的教育过程,并能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三)兼顾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的教育内涵与目标的实践;(四)统合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有效发挥教育功能,奠定良师益友的根基;(五)能与家长建立良性互动的管道,适时引导家长发挥亲职教育的功能;(六)对学习低落或行为偏差的学生,能设法从多方面的角度找到原因,并予以专业上的个别关怀与辅导;(七)能不断透过各种管道,加强专业与人文的充实.
从以上说明,可以概略的知道,经师系以教书为目的,人师则以教人为职志,因此,在升学挂帅及功利导向的社会中,常有「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之慨叹.学校教育如果常此下去,只注意实用知识与科学技术教学,而不注意情意为基础的人格教育,势将使国家未来陷入另一种更严重的危机(Taber, 1989;引自张春兴,1996:16).张春兴认为理想的「良师」应该是「经师兼人师」.从教育目的言,「良师」的教学就是将社会需求与学生需求二者兼筹并顾的(张春兴,1996:20).如果从「良师师国」的角度思考,笔者认为,良师除应兼具经师与人师的角色与功能,尤应关怀社会公共议题,参与社会发展与改革,将学校教育的功能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同时,亦应适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及社会关怀之志愿服务,藉此培养学生爱乡,爱国的服务人生观.良师者,以兴国为己任,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与国家观念,侧重於思想启迪与价值引导,并能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典范,使学生觉悟其时代使命,树立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抱负.因此,在学校教育功能之外,兼顾教育的社会功能,并承担国家与时代的责任,应为良师的写照.
参,好老师应具备那些要件
传统的教育,学生学习的教材,内容,进度与评量,完全由教师决定,学生及家长缺乏参与的管道与机制,因此,学生所「学」决定於教师所「教」,教师教什麼,学生就跟著学什麼;现代的教育,家长可以参与教材选择并适度参与教学的过程,学生也有多元学习管道,甚至参与学习评量,因此,为能有效教学,教师必先了解学生的起点行为,才能知道学生能否学习与愿否学习,而后才能根据学生个别差异设计相关教材与教学活动,基此,教师的「教」决定於学生的「学」.综上所述,从传统到现代,师生关系与角色,已由主客体之主从关系转变成互为主体之主体性存在,也由被动且单一的僵化教学转化成主动且互动的动态过程,这样的转变,无非就是要找回教育的本质,达成教育的目的.身为教育工作者应深刻的体悟教师的任务系以教「人」为主,教「书」为辅,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要能因材施教,启迪学生人生方向,必须以教人为主要职志,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次要任务,此外还要具备爱学生之心,无限的耐心,敬业乐业的精神和热忱,时时刻刻皆以学生品德,人格,行为之陶冶为教学最终目标(林宝山,2003:26).
从当前社会的种种混乱,可以发现,科技文明,虽然带给人类富裕的物质生活,但却没有相对提升生活的品质;从忧郁症人口的不断增加,不得不让我们体会现代社会的隐忧与迷失.同样的,师资培育多元化后,街头出现一波又一波争取工作机会的「待聘教师」(俗称流浪教师),他们呐喊的声音,是否惊醒教育现场的教师,当拥有一份稳定且教人的「工作」,能否更加的深化与升华成为教人的「志业」;当媒体不断报导校园中层出不穷的不当管教事件(俗称的体罚),教师们能否自我反思:「现代的社会不缺教师,缺的是怀抱教育理想与热忱且能用教育专业引导学生的教师.」根据师资培育法,想要从事中小学教学工作,只需修习规定的课程与学分即可.由此,我国对中小学合格教师的要求是以专业知能为主,对於教师的性向,人格特质,教学理念等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从教育现场观察,「合格」教师并不等於「好」教师或「有效教师(effective teacher),而任教多年的资深教师,也不保证就是「优良」教师.传统上对於一位「好」教师的看法极为简单,只要具有爱心,耐心,身体健康,人格高尚,品行端正,热诚,友善,有礼貌,且知识丰富,教学认真….就可算是一位好教师了.实际上,这样的标准以今天的观点来看,不免缺少了明确客观的判断标准.(同上:29).
从现代教师的角色功能看,一位称职的教师,除了常识丰富且通达世事人情之外,就其专业角色而言,尚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有任教学科的专科知识,文科的教师出身於文科,理科的教师出身於理科,否则教非所学,自难胜任愉快;(二)有了解学生身心发展,心理需求,学习原理以及教学理论等专业知识,否则无从做到针对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的理想;(三)有综合学科知识与专业知识灵活运用於实际教学的素养(张春兴,1996:28).从张春兴的论点中,可以发现,好老师需具备专门领域及专业领域之理论性与应用性之知识,更要能统合专门(学科)与专业(教育之原理原则)知识并妥适的应用於教育现场,但是否具备专门与专业之知识,就真能妥适应用於教学实务 从我国师资培育法的规范中,所有教师都必须修习一定的专门与专业学分,这些所谓「合格」教师,果真能胜任教育工作吗 从许多的调查报导,校园师生冲突,教师痛苦指数不断升高的情形,这些具备专门与专业的合格教师,似乎只在教书匠的范畴内糊口,难谓其乐在工作.
随著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从教师的「身心及行为特质」来界定「好」教师,可从下列四方面研判:(一)人格(如焦虑,成熟,乐观,内外制握等);(二)态度(如对学生,对自我,对学科的态度);(三)经验背景(如教学年资,任教科目,学位,专长科目,专业活动等);(四)性向和成就(如语文性向,大学平均成绩).凡此,只从教师个人身心行为特质来研判好教师的观点,偏重在教师的个人条件,却忽视了教育现场中师生互动的情境及实际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的特质与表现,显得偏颇(林宝山,2003:29-30).张文哲(2005)也提出好老师必备的要件:(一)了解学科内容(包括教学技巧);(二)精熟教学技能;(三)常观摩和练习好的教学;(四)有目的性的老师(目的性系指行动的目的性,意指行动系基於某种理由,是有目的的.)有目的性的老师经常会思考要将学生培养成什麼样子,及如何达成;有目的性的老师也了解最佳的学习并非偶然发生.经常会问自己:教学目标是什麼,批判思考课程的每个部分是否适合学生的背景知识,技能和需求,而每个活动或作业是否与有价值的结果有明确的关联(张文哲,2005:4-9).从张文哲对好老师的要件中,不难发现,其所强调的内涵与上述张春兴之观点稍有不同,除(一),(二)属於专门性与专业性的范畴外,更强调「常观摩和练习好的教学」,使教师能藉由观摩与练习统合专门与专业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品质;另外,强调成为「有目的性的老师」,并经常思索教育本质与教育目的之类的问题,更是一般教师所忽略但却重要的课题.综合上述学者对好老师的条件,笔者认为,现代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件,才能称做好老师:(一)具备专门领域之知识与能力;(二)具备专业领域的知识与能力,诸如教育心理,教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以上两者是教师的基本要件,具备此两者,可以成为经师,但更须具备(三)通识知识与人文素养,所谓通识知识系指专门领域以外之相关知识,教师必须知识广博,才能触类旁通并旁徵博引,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与求知的动力,此外,更重要的是人文的素养,也就是历史,文化,哲学,社会学,宗教,人类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具备此方面的知识,才能培养恢弘的气度,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四)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与行动力,我们常说教育的价值在引导社会的进步,而教育工作者除应在教育领域成为教育改革的工程师,更应从社会与国家长远发展的观点,积极关怀社会公共议题,并用行动加入社会改造的行列,才能把学校教育的功能延伸至广大的社会面向.(五)自我充实的终身学习者,传统「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提醒我们学习的重要,但在终身学习的潮流中,更应积极的「学到老,活到老」,有道是「世界上没有永远的赢家,也没有永远的输家,只有永远的学习者.」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学生的言行举止隐含著教育的面貌,如果教师只是一味著抱持教导学生的心态,就不容易在学生的言行举止中找到自我反思与成长的空间,也难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因此,做一个在专门,专业,通识与人文等方面不断充实,不断超越的教师,并积极的参与教育改革,社会改造,才是现代社会的好老师.
肆,教育现场漏教了什麼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五育健全发展的好国民.因此,如何培养这些民族幼苗,使其茁壮,使其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切思索的课题.环顾升学挂帅,文品主义横行的台湾社会,教育现场的师生关系已被僵化成知识的传递,学生的学习也被窄化成教科书的内容.所谓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的教学目标,也多流於形式,知识的灌输早已凌驾一切.无怪乎经过多年洗礼的学生,不但纯真不见,甚且封闭了心灵,处处流露出对人不关心,对事不尽责,对物不珍惜的冷漠态度.青少年沦落至此,究其根源,总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笔者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兼顾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的引导,才能培养健全人格的国民;成功的教育必是教师,同侪,学校,家庭,社区的相互结合与努力,才能孕育学生成为家庭,社会及国家的支柱.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卓越教育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n Excellence in Education, 1983)出版教育改革报告,指称以前学校教育忽视科学知识教学,导致国民科学知识水平低落,是国家的危机.在同一时期,美国教育界有识之士也大声疾呼,认为学校教育独重科学知识教学而忽视人格培养的教育,是违反人性的(Moskowitz, 1978;Campbell, 1974;Toffler, 1974;引自张春兴,1996:16).掀起宗教革命的马丁路德,5百年前也曾说过:「一个国家的兴盛,不在於国库的殷实,城堡的坚固或是公共设施的华丽,而在於公民的文明素养,也就是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而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面向21世纪研讨会」特别指出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会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首要挑战.因此「新世纪的教育中,让学生变好,比学生变聪明来得重要的多」(周慧菁,2003:36).日本政府在2001年「青少年白皮书」中特别指出,由於家庭单位变小,家长对孩子的过渡溺爱,使孩子的生活经验严重不足,受社会风潮影响,孩子们也只强调「人权」「权利」,而忽略自己的责任和公共道德(同上:38).综上所述,可以深切体认,人格教育与品德教育对个人,对国家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但从整体教育政策及政府施政方针,似乎不易发现品德教育的重要与地位;而从民意代表在议事殿堂的言行,更让教育工作者捏把冷汗;在学校教育园地,过去对学生常有的耳提面命,也在无奈与迷失中,丧失殆尽.「儿童道德智商」一书的作者,也在哈佛大学教授精神医学和医学伦理的柯尔斯指出:「最具说服力的道德教材是大人以身作则,儿童亲眼目睹大人如何生活,如何与他人相处和交谈…我们的子女,学生慢慢累积大人所给予的身教」(同上:58).柯氏所言,可谓一针见血,在我们的社会中,不缺名人,也不缺有钱人,缺的正式人品的典范人物.回想,过去农业社会,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没有多余的物质,也没有五光十色的繁华,但孩子们每天看到的是辛劳的父母,学到的则是勤俭与朴实;现代的孩子看到父母穿著亮丽的衣服出门,也带著高贵的手提袋回家,无从感受父母在工作中的种种负担,自然难以体会父母的辛劳,也较不易学习关怀与感恩的涵养.这是环境使然,也是现代社会的盲点,但教育是一个无法逃避的道德志业,必须透过各种教材,教法,情境与体会,以涵养学生的心灵,变化学生的气质.
笔者有一回到学校上课,约莫下午一点二十分左右,发现通往教室走廊的地板上有一团仍在冒著热气的面,心想可能是那位同学不小心掉落的,现场也看到不少同学在走廊间来回穿梭,暗自思量,应该会有同学把这团的面清理乾净,怀著一份好奇心,笔者就站在那团面的旁边观察是否有同学主动处理.约过了五分钟的光景,看到的依旧是三两聊天或行色匆匆的过客.回顾四周,搜寻扫地工具,却毫无所获,只得到总务处寻求协助,巧遇总务长并向他说:「我们来观察一件事」,总务长客气的提醒:「傅老师,上课时间快到了!」笔者也笑答:「这件事比上课还重要呢!」总务长看到地上的面,惊讶地说:「还好,今天学校没有贵宾,如果被贵宾看到,学校脸就丢光了.」又说:「应该会有同学处理才对」笔者点头回以:「看一下,就知道.」一旁的总务长,看到挺著胸膛来来去去的同学,就是看不到弯下腰的天使,愈看愈焦急,一副失落的神情,淡淡的说:「我们都教错了!」是的,我们都教错了,这些都即将为人师的同学们,眼睛是看到了,但心却没有感应,将来又如何能有好的身教,成为幼苗的典范
在教育现场,教师准备丰富的教材,努力地想把学生教好,学生也拼命的学,深怕有所遗漏,但是否达到预期效益,不得不让人质疑 在研究上有所谓的效度与信度,如用打靶做比喻,效度就是要能打到靶,信度就是每一次都要打到同样的地方.具备高信度不见得有价值,如果每次都打到靶外的同一个地方(一致性),对打靶而言是毫无意义的,同样的,打的很准,有效度,但不是每次都打到同样的地方,缺乏一致性,也有失打靶的价值.笔者之所以做如此的比拟,无非是要提醒第一现场的教育工作者,努力要用到对的地方,当失去了目标,对师生都是重大的损失,不是吗 就以「教书」为例,如果教师把「教书」当作「目的」,而不考虑学生的意愿,能力与动机,不论教的如何精彩,教的多丰富,顶多是把书教「完」而已,真正学习的主体「学生」,又如何成长 如果把「教书」调整为教「学生」读书,学生成为主体,书成为学习的媒介,教师的心态与努力的重点应有所不同,师生间的关系也会更为紧密与贴切.如此观念的转化,期能提醒教师自我反省:「何者是教育的主体 教育的本质又是为何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盖兹(Gates)曾建议教师们如果有人问到:「你是教数学的老师吗 」的问题时,最恰当的回答应该是:「我不是教数学的老师,我是教学生数学的老师.」(Gates et al.,1956;引自张春兴,1996:42)仅此意涵,不也说明了教师「教人」读书的另一种风貌吗
所有教师在师资培育过程中,都会被清楚的教导教学目标的内涵,也都能朗朗上口,但在真实的教育现场,这些耳熟能详的教学目标,早已被赶进度,改作业,处理学生问题等内外因素影响而抛之脑后.在心理学界享受盛名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布朗(Brown,),倡导融合教育(confluent education),在其所著「人性教育」一书中曾说:「缺乏情意的教学活动,不会使学生产生知性的学习;同理,缺乏心智活动的教学,也无法激起学生的意志与情感.」(Brown, 1971)从布朗的论述中,可以发现情意活动在心智(认知)教学中的意义,影响与价值.身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如不能适时,适切的融入相关情意活动,将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僵化且工具化,亦将无法开启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情感.笔者深信教学是师生间交感互动的过程,其间蕴含著深厚的人际情感与主观价值,也包含著彼此信赖与依靠的师生情意,这些都不是科学所能量化与客观处理的.师生间的互动,不像科学实验只需以客观态度观察反应与变化即可.反之,教学情境中的师生互动关系,像演奏,也像绘画;像情人谈心,也像亲子分享;像写一部小说,也像写信给亲人,必需有理性的构思,更要有感性的润滑,如此兼具理智与情感的投入与融合,才会有优美动人的理想成果.
情感教育或情意教育在国内已倡导多年,但要能真正如知识般的受到重视并自然的融入教学情境仍有漫长的道路.於此,笔者愿意分享个人的经验,让情意教育自然开展并有感人的结果.在正常教学中,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鼓励各小组在每一次上课前轮流规划表演一个2至3分钟欢迎上课的活动.如此,可以培养团对合作的观念,也可以激发团体的意志与荣誉心.就笔者的经验观察,同学们对这样的欢迎活动都抱持高度的兴趣与肯定,而且在不断的观摩与激励中,会有意想不到的创意与感动.记得,有一次,一个小组设计了简单的活动,由小组带动唱并传递一个小气球,当小组叫停时,气球在谁的手上,那位同学就要上台抽签并依签的指示做活动.起初不以为意,觉得无啥特别,但当看到同学用心设计签的内容时,不得不为之感动.其中一位同学抽到的签是这样的:「请说出这学期教我们的老师的名字,特色并说出对老师感恩的话」,看到那位抽到的同学开始挤眉弄眼的思索到底有哪些老师 有那些特色 又要如何表达感恩 全班同学也一起为他打气并给他各种的提示,刹时,台上台下在紧张,刺激与好奇的相互对应中,一阵阵此起彼落的尖叫声,似乎又把这群大孩子带回到幼小的童年,在此同时,每位同学也都试著回忆过去上课的种种.在如此简单的欢迎活动中,不自觉的引领同学们对彼此,对授课的教师有了深一层的对话与省思,这就是情意,也是最为要紧的情感互动,看起来简单,做起来也不难,端是教师们有心与否!
此外,也可以利用各种重要的节日,诸如教师节,母亲节,圣诞节,校庆等设计有意义的活动,提供学生多元参与的学习管道,体验不同的生命历程.尤其,当我们觉得现代的学生不懂得珍惜,也不懂得感恩时,更应加强善用各种节庆.笔者,在每年教师节前,会和同学讨论设计各种感恩的活动,较常用的有两种,一是请同学上台说出对以前教过的教师(包括中小学及大学)表达怀念与感恩,并说明怀念及感恩的缘由,在同学们的表达中,会激起许多的共鸣与同感,许多同学也不由自主似的进入时光隧道机般的沈醉;另一是请每位同学事先准备四个电话号码(各自怀念的大中小学教师),上课时,把电话号码放进签筒,抽到的同学,到台前现场call out 给以前的教师,练习表达感恩,其中有国小,国中,高中也有抽到大学的教师,在同学们一串串的感恩分享中,教师的尊严与价值,似乎又再度被燃起.当然,精彩的还在后头,当同学们和过去的教师对话后,轮到笔者和那位教师表达感谢之意,记得,有一回,笔者和同学们过去的国小教师对话并表答对基层教师辛苦的肯定与感佩时,那位教师在电话中似已感动得哽咽不已.根据笔者的观察,同学们经过类此活动的体验与感受后,班级的气氛更为融洽,同学间的关怀也更为自然,当然,师生间的情谊,也益增温馨与长久.
伍,结语----点一盏灯做孩子生命的贵人
教育是一种艺术,在艺术的意境中,就不应该有太多的标准与框架,才能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学生的学习,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与特性提供多元的教材与教法.每个学生的天分不同,后天的条件也不同,但我们深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端赖教师是否用对方法,就如同所有乐器都各自具有发出乐声的本质,但只有在具有音乐素养者手中,才会奏出美妙的旋律.教育也是一种科学,不论教材的编选,学生的辅导等都应善用科学的系统方法予以规划与处理.教师面对社会变迁与价值多元的冲击,尤应兼具艺术与科学的涵养,从宽广与长远的角度看待教育的本质与内涵.
在教育专业领域中,为协助教师厘清教育工作之价值与定位,常会以职业,事业与志业三者之差异加以讨论,我们深切期待所有教师能从志业的意义与价值,建构教育的专业与尊严,也希望在教育的困境中,能时时感念许许多多的志工朋友在医院,养老院甚至灾难的现场不眠不休的奉献,这些志工朋友来自社会各阶层,不论身份,男女,老少,在那奉献的行列,大家都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希望那些弱势者能赶快站起来,那些受难的家庭能得到适时的安抚,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与肯定,更是生命的传承与创造.教育与其它行业不同,教师与其它工程师或商人也有所差异,如何认清自身角色,坚守岗位并发挥教育的专业价值,是当前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的课题.在「天子骄子」影片中,一批毕业多年的学生召开同学会并致赠杭德老师一块匾额,上面写著:「伟大的教育工作者没有丰功伟业,但他会深深的影响孩子的一生,这些良师是学校的精神支柱,他比磐石,栋梁来得更为重要,因为他会用有教无类与永不放弃的精神把每个学生带起来.」简短几句话,却如此的铿锵有力,字字句句都刻画著教育工作者的价值与使命,那位想提前退休的杭德老师,也因而打消退休的念头.不知教育现场的教师们,是否也能因而激发教育的热情与动力,永不放弃的为孩子们点灯.
为彰显教育的特色与价值,笔者曾和各阶段之学生们讨论:「教师和卖水果的商人有何不同 」当然,随著年龄层的不同,得到的答案也有所不同,大学生说:「教师会『当人』,卖水果的商人不会当人;中小学学生说:「教师会打人,卖水果的商人不会打人.」笔者归纳学生们的答案,列举如下:(一)水果商人交换的是物质,教师提供的是无形的知识与价值;(二)水果商人追求的是利益----金钱的流动,教师努力的是感动的过程------爱的流动;(三)传统刻板印象中,水果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教师的社会地位较高;(四)社会对水果商不会有太大的期待,但会对教师抱以高度的期许;(五)水果商人没有固定的假期(寒暑假),教师有固定的假日(寒暑假);(六)水果商人没有退休金,教师有退休金;(七)水果商人面对的水果比较单一,教师面对的学生比较多变;(八)水果.商人和顾客之间的相处多半是短暂的,教师和学生的相处却是长久的;(九)水果商人会放弃腐坏的水果,老师则会设法引导成绩低落或行为偏差的学生;(十)水果商人出售的是成熟的果实,老师是孕育未成熟的种子(学生);(十一)水果商人不会因生意不好打水果;老师可能会在求好心切下打学生;(十二)水果商人只招呼眼前的顾客,老师除关心班上学生,还需与家庭建立良性的互动.从以上学生的反应中,我们可以深切的发现,教师不论在社会地位,工作价值,待遇福利,人际关系等方面,学生们都抱持正向且肯定的态度.而身为教师者是否也从中体会了些什麼
我们都深知,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学生无法选择老师,老师也不能拒绝孩子,师生之间像是一种宿命的关系,从宗教的观点,可以称之为「缘份」,所以,必须保持「随缘」的接纳,才能有「惜缘」的感动.在这样的微妙关系中,教师该用什麼样的态度面对孩子 亚当.杰克森(Adam J. Jackson)认为:「关系不会给我们带来爱,反而是我们把爱带到关系里面去.」(周思芸民,民87).笔者也深信,在教育过程中,宿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得不然的锁鍊,可能造成师生的紧张,也可能带给学生诸多的无奈,只有在教育过程中,融入教师真诚的爱,才能建构师生交感互动的平台,注入心灵成长的养料,开启孩子纯真的园地.常听到:「真正的大师不是拥有最多学生的人,而是协助最多人成为大师的人;真正的领袖不是拥有最多追随者的人,而是协助最多人成为领袖的人.」身为教育工作者不也应有如此的胸襟与气度吗 一般世俗眼中的伟大,指的是名利,地位,权利与财富,圣经上耶稣所指的伟大则是服侍更多的人,而教育上谈论的伟大不也是培育更多的健全幼苗吗
林玉佩(2004)翻译之「梅子老师的爱与梦」(佐佐木征夫著),书中描述梅子老师在独立学园教学的情形.梅子老师以独特幽默感,谦冲的态度,乐天知命的价值观及真正的爱,活到101岁,影响许许多多的学生,每个学生想起她都是无限的感恩与怀念.例如有学生愿意每月寄一部份薪水给老师过生活,听到老师生病不惜千里赶来探视,用心为老师举办每一年的庆生会,甚至临死前还要见老师一面表达感谢……等等.梅子老师不是正式老师,但却充分展现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力,她让学生怀念的不在课本知识的传授而是她的用心与人格风范,正如她所说:「真正的老师不在於资格问题,至少要有谦虚的心,而且人格上必须是真正完美的人.」(林玉佩译,2004:.230)也说:「有求於我的地方,就是最好的去处」(同上:116).梅子老师一生乐观,笑口常开,人家问她「若搬家的行李,一夜之间全被偷走,会做何反应 」梅子老师轻轻松地说:「大概是上帝听到我所做的『请取走我所有』的祈祷吧!」又被问及「学生打破自己最心爱的花瓶,怎麼办 」梅子老师不但不生气,反而安慰学生说:「本来就是容易打破的东西嘛,没关系,别在意!」轻轻地一句话,就轻柔地化解学生内心的不安,给学生莫大勇气,她总是把「人」放在第一位.
梅子老师不会从负面角度去看待一个学生,付出的都是满满的爱和完全的信任.例如曾有位学生稻垣,每隔2至3天就到梅老师家中坐1,2个钟头,然后默默离开.直到多年后谈起,梅子老师才说,她从不觉得这学生奇怪,反而觉得他与众不同且认真,有勇气.而稻垣则说是因为不能忍受听到别人的坏话,而选择躲到老师家享受祥和安宁.老师从不赶他,也不会刻意去问他.这样的学生,一般老师可能都选择送到辅导室去接受个案辅导,且避之唯恐不及,深怕惹祸上身.换个角度说,一般老师似乎也不容易受到学生如此的信任.梅子老师总能在无形中「从云或从风那里,将透明的力量移注给孩子们」,没有教条式的言论,没严格的纪律,而是以发自内心的行动,感化人心.后来这位学生,是人际关系很好的人,因为在老师家里那段时间,旁听且内化了许多老师为人处事智慧.梅子老师常自称是个小老太婆而已,认为最美好的事是:不管被人赞美或被人毁谤,都将它抛诸脑后.原来一个人真正用心做该做的事,是可以如此淡泊名利!
我们常说:「世界上永远有个地方点著一盏灯,永远有个地方伸出一双手.」笔者认为这是孩子心灵的避风港,它是孩子的家,班级,甚至学校.这一盏灯是给孩子温暖,给孩子人生方向的指引;那一双手,是给孩子力量,给孩子支持.而我们也深知只有在黑暗中作「亮光」,才能体会做「亮光」的滋味,才能成为真正的「亮光」.身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学生的需求中才能创造价值,也必须成为发光体,才能点燃更多的亮光,这是教师的价值,也是教育的使命,只有坦然面对,勇敢付出的教师,才能体会其中的感动.周惠玲译(2004)翻译之「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书中提到:「宝藏要靠流水的力量冲刷才能露出来,但也正是同一个力量把宝藏深埋在底下.」(周惠玲译,2004:32)我们深知,在学生身上也充满无限的宝藏,在挖掘与埋葬之间,唯赖教师深厚的教育专业与教育大爱.诚如爱尔兰文学家叶慈所写的一首诗(He Wishes for the Cloths of Heaven),其内容是这样的:「我深愿能用我的衣服铺在你的脚下,可是我太穷,除了梦,一无所有;我愿把我的梦铺在你的脚下,请你脚步放轻,因为你踩的是我的梦.」笔者深信,所有的学生都怀著各自不同的梦想进入校园,这些孩子把梦也铺在教师的脚下,请教师们也能轻轻的踩,让孩子的梦能一步一脚印的追随迈进!
伟大的宗教家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过世了,他的一名助理於94年4月3日在圣伯多禄广场缅怀教宗的特别弥撒中,公布教宗的最后遗言:「爱可以改变人心,创早和平」(联合报,2005.04,04.A15版)从许多教育案例,笔者也深信爱可感动孩子,改变孩子;真正的爱更不会阻碍一个人去追寻他的天命,如果他放弃追寻,那是因为它不是真爱(周惠玲译,2004:146).师生之间存在著一种语言,不需依赖任何字句,就能彼此心领神会,那就是彼此真诚的信赖与关爱,它可以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抚摸,但绝对不是责备,也不是苛求.当教师心中有爱时,就会努力地设法帮助学生更好.诚如「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书中所说:「快乐可以仅仅来自一颗沙漠的小沙子.一粒沙便是创造的契机,而整个宇宙花了几千万年才创造出它」(周惠玲译,2004:161).如果,快乐可以仅靠一粒沙子,那教师面对充满无限生命与可能的孩子,不应有更多的快乐与感动吗 身为教育工作者应深知,教育是理念与理想的结合,失去了理念,教育就会杂乱无章;失去了理想,教育就没有美好的明天.当然,我们也清楚,理想和现实间存在著某种程度的落差,这个落差,无非是要提醒我们更加努力,才能超越障碍,缩短距离.在某种程度上,教育也必须兼顾当前的环境与限制,如果不顾现实而一味的追逐理想,有可能沦为凄美的处境(生活凄惨,生命美丽);但如果放弃理想而迁就现实,又有可能流於庸俗.於此,建议教师们秉持:「理想现实化,现实理想化.」的的衡平法则,在进退之间找到缓冲与平衡的支点,才不致於陷入理想与现实失衡的困境.笔者坚信师生关系中,信赖是合作的基础,合作是进步的开始.身为教育工作者对跌倒的孩子要给他适时的牵引,对弱势的孩子要提供及时的依靠,对行为偏差的孩子要给他改过的空间,对成绩低落的孩子要给他迎头赶上的时间与不同的期待.在面对教育现场的各种突发事件,教师更要掌握情绪,建立师生情感,深化彼此情意,培养高尚情操,并将一连串偶发事件的感叹转化为感性的对话,进而创造更多的感动与赞叹!证严上人提醒我们:「若能用心,道理就在眼前;若不用心,真理就与我们无关(缘)」.因此,教师快不快乐 能不能坚持教育的大道为孩子们点一盏引行的灯,甚而成为孩子生命中的贵人,不也在方寸间 最后,笔者想引用「放牛班的春天」影片的一段话和教师们共勉:「爱,点亮一群调皮野蛮男孩的生命,让他们的世界,有音符,也有蓝天!永远别说永远,因凡事都有可能!」
参考文献
周惠玲译(2004),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Paulo Coelho著).台北:时报.
周思芸译(民87).人生的四大秘密.(Adam J. Jackson著).台北:探索.
周慧菁(2003),品格教育 新世纪的第一堂课.天下杂志2003年教育专刊,页36-40.
周慧菁(2003),品格要怎麼教 天下杂志2003年教育专刊,页58-66.
花敬凯(2005),学习之心.台北:蓝鲸.
林玉佩译(2004),梅子老师的爱与梦,佐佐木征夫著.台北:先智.
林宝山(2003),实用教学原理.台北:心理.
贾馥茗(民72),教育哲学.台北:三民.
张文哲译(2005),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 Psychology:Theory and Practice, 7th ed(Robert E. Slavin).台北:学富.
张春兴(1996),教育心理学----三化取相的理论与实践.台北:东华.
联合报(2005.04,04.A15版):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最后遗言:「爱可以改变人心,创早和平」.
Brown G. I. (1971),Human teaching for human learning:An introduction to confluent education. New York:The Viking Press.
刊载於教师天地,138,4-9,94年,10月.
从生命教育带好每位孩子
傅木龙
壹,教育工作者应有之省思
一,94年台大及史丹佛毕业典礼邀请未获大学文品人士演讲之意涵
二,94年5月商业周刊第10名状元的启示
三,94年5月天下杂志:亚洲地区大学生比一比之省思
四,人生是想「学一点」或「贡献一点」 两者有何不同 参加研
习活动呢
五,世上最珍贵的东西是什麼
六,教育的对象是人,看到「人」这个字,是否可以找到人的价值,
尊严与努力的方向
七,扪心自问是否为智慧的教育工作者 (知识和智慧的不同 用简单的案例分享)
八,快乐吗
九,对教育工作抱持什麼样的态度 (爱迪生,理查卡尔逊与圣严法师的对话,一位辅导有功老师的感言)
十,用什麼样的心情因应教育改革 给自己最好的礼物是什麼 (余光中先生的名言,沙特先生,严长寿先生,德蕾沙修女)
十一,希望成为什麼样的教育工作者 (莫瑞教授的感言,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三种基本知识与能力)
十二,我们应该培养什麼样的孩子
十三,孩子的道德发展为何呈现迟缓与下降趋势
十四,情意教育的核心价值有那些 如何落实情意教育
十五,影响我们一辈子命运最大的关键因素是什麼
十六,教育工作者和卖水果的商人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十七,教育家和教书匠有何差别
十八,对生命的解读为何
贰,生命教育的意义,目标,内涵与历程
一,生命教育的意义
二,生命教育的目标
(一)培养积极乐观(人格特质),具有正义感并懂得谦逊的健康人
(二)懂得做人处事的道理
(三)能不断吃苦,省思,超越与成长
三,生命教育的内涵
(一)深化人生观:属於人生哲学与宗教想的教育
(二)内化价值观:属於伦理教育与道德思想教育
(三)整合知情意:属於人格统整与情意教育
(四)发展多元智慧与潜能:属於适性教育与教育机会均等
四,生命教育的历程
(一)认识生命(二)感受生命(三)尊重生命(四)欣赏生命
(五)珍惜生命(六)体验生命(七)实践生命(八)超越生命
参,人生的价值那里来
一,清洁工的自我期许
二,小和尚与师傅的对话
三,千元钞票的比拟
四,饭店服务员的自我肯定
五,司机先生的自我满足
六,墨瑞教授,爱因斯坦,史怀哲,德蕾莎,达赖喇嘛等人的看法
七,一部感人的电影:让爱传出去
肆,生命的活水源头与生命故事
(一)生命的活水源头:爱(慈悲),智慧,忍耐,创新
(二)生命故事:瑞典小巨人莲娜玛丽雅,日本五体不满足的乙武洋匡,台湾小巨人朱仲祥,台大教授柯承恩的女儿柯晓瑄,一位母亲与小女儿讨论小鱼的故事,外交替代役男连家恩等.
伍,人师与良师----带好每位孩子
一,随时松手,像一棵树叶稀落的大树
二,建立坚定的服务信念(麦克阿瑟的三张牌,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德蕾莎:终身服务穷人)
三,建立正确的教育核心价值(与众不同,独一无二,感恩,自信,欣赏)
四,大量阅读培养人文素养(大提琴家马友友的案例,日本人的阅读习惯)
五,培养乐观特质(学习乐观,乐观学习;席维斯史特龙,爱迪生)
六,分享经验,分享生命,超越生命
七,在行动中追求道德
陆,教育工作者的价值与定位-----成为学生生命中的一盏明灯
一,在工作中找到生命中的鹅卵石
(一)一位大学教授上时间管理课的案例
(二)美国诗人罗勃弗洛斯特的诗词
二,洞悉心与脑在教育上的价值与启示
三,「适时鼓励提供机会」,「明察秋毫爱心关怀」,「循循善诱良性互动」,「承先启后积极付出」,「用心欣赏激励生命」,「激发潜能找到人生方向」
四,正确看待学生的学习
(一)学生要学什麼
(二)如何协助学生快乐学习
五,从多元智慧理论开启生命的新契机
六,体现教育大爱
(一)教育爱的意涵与真谛
(二)教育爱的体验与实践
柒,教师生命的成长----掌握情绪培养好心情
一,不断省思与开心(一位辅导有功老师的感言,苏格拉底,齐克果,南隐禅师,卧虎藏龙)
二,涵养乐观之人格特质(俾斯麦,前达科技总裁徐建国先生,美国行销大师比尔古德,一碗蟑螂的面,一次的意外车祸,席维斯使特龙的案例)
三,逆向思考积极转念(苏格拉底的案例,龙江路一位老人敲玻璃的案例)
四,找到情绪的出口(生气的故事,美国生理学家艾尔玛的实验,天堂与地狱,茶壶的气孔)
五,身心自在不为外动(一位禅师受刁难的故事)
六,逆境中感恩顺境中惜福(吃苦的意境『雷诺瓦,金安鹏,钓鱼,打水,柏拉图,海轮凯勒』,朱仲祥,达赖喇嘛)
七,积极关怀热心付出(一位住院阿姨的省思,矽统科技董事长)
八,无住无相让心转境(有为法与无为法)
九,培养微笑传播大爱(德蕾莎,严总裁,美国职棒明星威廉)
十,自我肯定人生无价(千元钞票,师傅与徒弟的对话)
捌,掌握快乐的意涵与泉源
一,付出的快乐(一位老师的感言,让高墙倒下的一篇文章:摄影普立兹奖的案例)
二,不悔的快乐
三,对得起良心的快乐
四,学习的快乐
五,分享的快乐
玖,结语----在变易中独一无二
一,柏拉图灵丹一书的启示
二,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胜利
三,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名言
四,金刚经及心经的省思
五,一位清大教授的人生三愿
六,一位禅师与茶杯,日本江户时代灵空光谦大师:「道心之中有衣食,衣食之中无道心」
七,菲力布鲁克(Philips Brooks)的提醒(Do not pray for easy life, pray to be stronger man. Do not pray for tasks equal to your powers. Pray for powers equal to your tasks. Then the doing of your work shall be no miracle, but you shall be the miracle.)
八,以大慈大悲的胸襟享受自在
附记: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当你回顾一生时,它看似规划好的剧情,但当你身历其境时,却是一团乱,只是一个接著一个而来的意外.事后你在回顾它时,却是完美的.」
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说:「能解决的事情,不用担心;不能解决的
事情,担心也没有.好好活在每个当下」
生命教育是重道而非重术的全人工作
教育工作是我们的……,而不是你的,我的…………
生命教育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工作.只有「乐观工作,工作乐观」才能让孩子「成功」的学习,拥抱「快乐」的将来!
金门县九十五年度中小学教师基础辅导知能研习
「法治教育」领域课程讲纲 黄旭田 律师
主题一:「法律」概说
「法律」的概念
法律 例:教师法
法规命令与行政规则,例:教师辅导与管教学生办法
行政令,函(释)
「守法」的概念
依法行政:享权利,尽义务(法治国的概念)
依法救济(三权分立,程序法概念)
民事,刑事,行政的分际
1.1 民事法律关系:谁可以依据什麼(法律关系或请求权基础)向谁主张什麼权利
1.2 民事法律责任
1.2.1契约责任(各种契约)
1.2.1.1营缮契约
1.2.1.2旅游契约
1.2.1.3膳食供给契约
1.2.2侵权行为责任(民法第184条以下)
1.2.2.1一般侵权行为
1.2.2.2特殊侵权行为:例:国家赔偿法上之侵权行为
1.3 民事纷争的解决
1.3.1民事诉讼
1.3.2乡镇市调解委员会调解,法院内调解
1.3.3仲裁
1.3.4各种和解(诉讼中,诉讼外)
2.1 刑事法律关系:有无犯罪,构成什麼犯罪的法律关系,受什麼处罚的法律
2.2 刑事法律责任:构成犯罪应负什麼刑事责任(刑责)
2.3 常见的刑事犯罪样态:杀人罪,伤害罪,侵占罪,诽谤罪,公然侮辱罪,妨害自由罪等(刑法第100条至刑法第357条).
2.4 刑事犯罪诉追程序:
侦查(由被害人告诉或告发,由警察局移送或检察官主动侦办),起诉(由检察官作成起诉书,否则应分别制作不起诉书或缓起诉书),审判(由法院审判),执行(到检察署缴交罚金或入监狱服刑).
2.5 特殊刑事程序:
主要是少年事件处理法(原则上以十二岁至十八岁少年为对象,一般是施以保护管束,但情节重大仍有一般刑事程序适用),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儿童及少年性交易防治条例,家庭暴力防治法.
3.1 行政法律关系:
3.1.1法律,法规命令,行政规则,职权命令,行政上令函解释,行政处分.
3.2校园内常见的行政法:
3.2.1教育法令
3.2.2政府采购法
3.2.3儿童及少年福利法
3.3 行政责任:公务员行政责任及教育人员行政责任
3.3.1公务人员责任
3.3.2教育人员行政责任
教育工作者应知道的自身权益
从事教育活动的权利与义务
教育行政上的权利义务
保障合法权益的作法与背后理念
主题二:法治教育的内涵与实践
理念
律师为什麼来推动「法治教育」
我们作了那些事:
办理法院参观研习
办理教师研习
出版「看电影学法律」供老师使用
出版,推广法治教育教材:中华扶轮教育基金会翻译美国公民教育中心(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民主的基础:责任,权威,正义与隐私」系列教材介绍
民主法治社会的建构,展望与远景
实务
基本信念(共识)的建立:
权威:
人类社会中不可能没有「规则」,「规则」就是一种「权威」
「权威」就是一种行使「权力」的「权利」
学习制定「规则」:选择适合的人享有「权威」
使用权威会有正(利益)反(不利益)的效果
创造「权威」时,也应该限制其「权力」於一定范围
此一主题至少寓含:
①社会不能没有规则,但需要有合理的「规则」(法律),选择适合的人(选举),以享有「权威」
②限制权威寓有"法治(Rule of Law)"的精神,换言之,政府不能无限扩权,守法的对象包含「政府」或有权威之人.
隐私
隐私的基本形式:「观察上的隐私」,「资讯上的隐私」,「行为上的隐私」
不同的人对隐私的感觉会不同
保有隐私的益处与代价
隐私作为一种权利,可以被限制
此一主题至少寓含:
①尊重隐私,了解隐私的存在
②任何权利均可以受到限制
责任
家长,子女与老师应了解每个角色均各有各的责任
尽责任与不尽责任的效果
如果接受(或争取)责任,应承担起责任
责任可能相互冲突,有选择的问题
此一主题至少寓含:
①尽责任是自己的事,不尽责任有其后果,是「人本」的思考
②责任会有冲突,寓含「价值多元」,「学习选择」的「人本」思考与经济思维的自主「选择」
正义
正义的类型:「分配性正义」(著重公平分配),「匡正性正义」(著重对错误及伤害的回应),「程序正义」(著重资讯收集并作成正确决定)
公平分配的标准要如何建立 (含实质《包含需要,能力,赏罚等》与程序《谁用什麼方式决定》)
错误与伤害要如何回应才公平
要如何作成合理的决定:
①搜集足够的资料
②公平合理的搜集
③不轻易作成决定
本单元至少寓含(无罪推定),(隐私权保护),(程序正义),(罪刑相当)等等观念.
如何在生活中与校园中落实
权威:
思考家庭中若完全没有「权威」,父母如何化解(裁断)子女间兄弟姊妹的争执 老师又如何化解同学间的争执
思考权威应该有界线,ex:红灯一个小时,其它几个方向都不能走!
要怎样「选举」才合理 包括社会上的公职人员或学校的各种代表或荣誉 思考「选举」的规则如何才合理
隐私:
讨论大人与小孩认为自己的「隐私」被侵犯的事例
如何解决(克服,排除,妥协)这些事例
可能侵犯稳私时的正常程序
责任:
共同拟定「每一个人」的责任(目标)
学习选择是否承担「责任」
描述承担不合理责任的状态
正义:
讨论家庭或校园中常常需要「分配」的东西,目前是如何分配 是否合理
讨论家庭或校园中子女(小孩)常犯的一种错误,目前匡正的方式是否合理
以上两类问题是否符合「程序正义」的要求
结语
生活中无处不是学习「民主」,「法治」的场所,学习,一点都不难
如有意愿推动本系列教材,请洽民间司改会法治教育向下扎根中心
主题三:法治教育的内涵与实践
我为什麼关心「校园辅导管教问题」——
孩子是台湾的未来,帮助老师作好「辅导管教」就是给台湾美好的未来.
辅导管教之法律定位:
在法令与学校章则之下享有「专业自主」:
※教师法第16条第6款
教师接受聘任后,依有关法令及学校章则之规定,享有下列权利:
六 教师之教学及对学生之辅导依法令及学校章则享有专业自主.
教师之义务
※教师法第17条第4款
教师除应遵守法令履行聘约外,并负有下列义务:
四 辅导或管教学生,导引其适性发展,并培养其健全人格.
小结
1.在法令(法律,法规命令,学校规定等…)范围内.
2.有义务从事(不得怠忽或拒绝).
3.享有一定程度的专业自主(要受1.限制)
现代辅导管教的挑战
法律上所保障的「人权」(权利)不能排除在校园外
专业自主的范围有多大
社会与家长对校园的影响力愈来愈大而且相当分歧
※教育基本法第8条第3项
国民教育阶段内,家长负有辅导子女之责任;并得为其子女之最佳福祉,依法律选择受教育之方式,内容及参与学校教育事务之权利.
※国民教育法第10条第1项
国民小学与国民中学设校务会议,议决校务重大事项,由校长召集主持.校务会议以校长,全体专任教师或教师代表,家长会代表,职工代表组成之.其成员比例由设立学校之各级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定之.
再谈基本观念:
亲师生间相互尊重,要肯认现代国家是以「权利本位」为基础
权利的英文是「right」,「right」的另一个意思就是「正确的」,「对的」,所以主张权利,就是「做对的事」!过去国人往往有误解,以为「动不动」就讲「权利」,是很强势,得理(甚至「无理」)不饶人,其实「权利」不是「权力」(Power)也不是「利益」(benefit),「权利」一定合法的,正当的,不合法,不正当的根本就是「没有权利」,现代国家所谓「人权保障」,就保障「人」的「权」利.
落实宪法上,教育基本法上的「权利」保障,教育工作才不会是非纷扰不断
宪法上的权利:
平等权(§7)
中华民国人民,无分男女,宗教,种族,阶级,党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人身自由(§8)
人民身体之自由应予保障.除现行犯之逮捕由法律另定外,非经司法或警察机关依法定程序,不得逮捕拘禁.非由法院依法定程序,不得审问处罚.非依法定程序之逮捕,拘禁,审问,处罚,得拒绝之.
人民因犯罪嫌疑被逮捕拘禁时,其逮捕拘禁机关应将逮捕拘禁原因,以书面告知本人及其本人指定之亲友,并至迟於二十四小时内移送该管法院审问.本人或他人亦得声请该管法院,於二十四小时内向逮捕之机关提审.法院对於前项声请,不得拒绝,并不得先令逮捕拘禁之机关查覆.逮捕拘禁之机关,对於法院之提审,不得拒绝或迟延.
人民遭受任何机关非法逮捕拘禁时,其本人或他人得向法院声请追究,法院不得拒绝,并应於二十四小时内向逮捕拘禁之机关追究,依法处理.
秘密通讯的自由(§12)
人民有秘密通讯之自由.
信仰宗教的自由(§13)
人民有信仰宗教之自由.
集会结社自由(§14)
人民有集会及结社之自由.
生存权,工作权,财产权(§15)
人民之生存权,工作权及财产权,应予保障.
请愿,诉愿,诉讼权利(§16)
人民有请愿,诉愿及诉讼之权.
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17)
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及复决之权.
应考试,服公职之权(§18)
人民有应考试服公职之权.
受教育的权利(§21)
人民有受国民教育之权利与义务.
其他自由及权利(§22)
凡人民之其他自由及权利,不妨害社会秩序公共利益者,均受宪法之保障.
教育基本法上的权利与原则
人民有学习及受教育的权利(§1)
为保障人民学习及受教育之权利,确立教育基本方针,健全教育体制,特制定本法.
受教育机会的实质平等(§4)
人民无分性别,年龄,能力,地域,族群,宗教信仰,政治理念,社经地位及其他条件,接受教育之机会一律平等.对於原住民,身心障碍者及其他弱势族群之教育,应考虑其自主性及特殊性,依法令予以特别保障,并扶助其发展.
政治中立与宗教中立(§6)
教育应本中立原则.学校不得为特定政治团体或宗教信仰从事宣传,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及学校亦不得强迫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及学生参加任何政治团体或宗教活动.
家长有辅导子女之责任及参与学校事务之权利(§8Ⅲ)
国民教育阶段内,家长负有辅导子女之责任;并得为其子女之最佳福祉,依法律选择受教育之方式,内容及参与学校教育事务之权利.
教师有专业自主权,学生有学习权(§15)
教师专业自主权及学生学习权遭受学校或主管教育行政机关不当或违法之侵害时,政府应依法令提供当事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有效及公平救济之管道.
教师法上教师的权利,义务
教师的权利(§16)
教师接受聘任后,依有关法令及学校章则之规定,享有下列权利:
一 对学校教学及行政事项提供兴革意见.
二 享有待遇,福利,退休,抚恤,资遣,保险等权益及保障.
三 参加在职进修,研究及学术交流活动.
四 参加教师组织,并参与其他依法令规定所举办之活动.
五 对主管教育行政机关或学校有关其个人之措施,认为违法或不当致损害其权益者,得依法提出申诉.
六 教师之教学及对学生之辅导依法令及学校章则享有专业自主.
七 除法令另有规定者外,教师得拒绝参与教育行政机关或学校所指派与教学无关之工作或活动.
八 其他依本法或其他法律应享之权利.
※国民教育法施行细则第13条第2项
校长及全体教师均负学生之训导及辅导责任.
教师的义务(§17)
教师除应遵守法令履行聘约外,并负有下列义务:
一 遵守聘约规定,维护校誉.
二 积极维护学生受教之权益.
三 依有关法令及学校安排之课程,实施教学活动.
四 辅导或管教学生,导引其适性发展,并培养其健全人格.
五 从事与教学有关之研究,进修.
六 严守职分,本於良知,发扬师道及专业精神.
七 依有关法令参与学校学术,行政工作及社会教育活动.
八 非依法律规定不得泄漏学生个人或其家庭资料.
九 担任导师.
一○ 其他依本法或其他法律规定应尽之义务.
前项第四款及第九款之办法,由各校校务会议定之.
其他法律上的权利
人格权(民法§18)
人格权受侵害时,得请求法院除去其侵害;有受侵害之虞时,得请求防止之.
前项情形,以法律有特别规定者为限,得请求损害赔偿或慰抚金.
姓名权(民法§19)
姓名权受侵害者,得请求法院除去其侵害,并得请求损害赔偿.
身体,健康,名誉,自由,信用,隐私,贞操均属人格法益(民法§195)
不法侵害他人之身体,健康,名誉,自由,信用,隐私,贞操,或不法侵害其他人格法益而情节重大者,被害人虽非财产上之损害,亦得请求赔偿相当之金额.其名誉被侵害者,并得请求回复名誉之适当处分.
前项请求权,不得让与或继承.但以金额赔偿之请求权已依契约承诺,或已起诉者,不在此限.
前二项规定,於不法侵害他人基於父,母,子,女或配偶关系之身分法益而情节重大者,准用之.
强调校园内尊重人权的同时,也要建构「法治」校园
所谓法治,至少包含「立法上,主权在民,法律保留」,「行政上,依法行政」,「司法上,有权利即有救济」三部分基本原则
校园内所谓「立法上,法律保留」就是说校园内有关校规与辅导管教作法的「规范」(所谓校规),应依教师法第17条第2项,第17条第1项第4款由校务会议明文订定规范,而在制定规范的过程中所谓「主权在民」,应参酌教育基本法第8条第3项及国民教育法第10条第1项,在校务会议中让家长代表有参与的机会.
校园内所谓「行政上,依法行政」,意味著教师或训辅人员辅导管教学生时,都要遵循校务会议通过的辅导管教办法,及其它学生奖惩等相关规定.
校园内所谓「司法上,有权利即有救济」,意味著学校对学生的辅导管教涉及学生学习权或其它宪法上权利时,学校应建立申诉制度等有效及公平的救济管道(教育基本法第15条)
简言之,校园内:
涉及学生权益之校规制定时,应有家长代表,甚至有学生代表参与
学校内的奖惩及辅导管教措施应在上述规范内执行
学生对前述执行,应有救济机会,校园内主要即「申诉制度」的建立与执行
除制度面,在实质内涵里,校规乃至个别辅导管教措施应思考:
手段不是目的-校规与辅导管教措施的目的是什麼
能达到目的才是好手段-校规与辅导管教措施有效吗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校规与辅导管教措施带来麻烦吗
怎麼作才公平-校规与辅导管教措施执行时公平吗
猜猜看我说什麼-校规与辅导管教措施明确吗
小心侵权-校内辅导管教措施合法吗
参考资料
台湾地区中小学法治教育之现况与展望(黄旭田律师,台北律师公会「律师杂志」92年2月,281期)
老师,你也可以这样做!(策画人,五南出版)
法治教育对孩子人生的影响(www.lre.org.tw)
友善校园的困境,反省与推动策略(原发表於94.10.1台北教育大学文教法律研究所学术研讨会,并参见www.lre.org.tw)
讲师简介
学历:台湾大学法律系,政治大学法律研究所硕士,博士课程
曾任:中华民国律师公会全国联合会秘书长
台北律师公会秘书长
台北市教师申诉评议委员会委员
现任:教育部法律谘询委员,诉愿审议委员会委员,中央教师申诉评议委员会委员
台北市政府审议不续任教师小组委员
民间司法改革基金会出版「老师,你也可以这样做」策划人,常务执行委员,董事,「法治教育向下扎根中心」主任
民间司改会「法治教育向下扎根中心」
电话:(02)2521-4258
传真:(02)2531-9373
E-Mail:pilot@lre.org.tw
纲址:www.lre.org.tw
法治教育对孩子人生的影响
主讲人:黄旭田律师
前言
由家长会来推动法治教育,据我所知,民权国小是第一个学校,而且看样子还会持续的做下去.「法治教育对孩子人生的影响」这个题目我以前没讲过,所以很恭喜你们是第一个听我讲这个题目的人.
谈起法治教育,我想很少有人觉得不重要,但恐怕并不不清楚内
容为何 也不知道法治教育的真正的精髓在那里 我可以像教条般说明它的重要性,但是法治教育的内容不是教条,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也不是教条.不过,在谈「法治教育对孩子人生的影响」之前,我们必须先知道对於年龄幼小的孩童,我们的社会有适合的教材可以教他们吗 而其他国家又用什麼样的内容教导孩子们法治观念呢
大约在三年前,国内的扶轮社邀请了两位美国耶鲁大学的教授来
台访问,当时台北律师公会也参与了这个研讨活动.在研讨中,我们发表「台湾地区中小学法治教育之现状与展望」,并和美方所实施的法治教育作了一些讨论与经验分享.随后,又在日本参加日本律师团体主办的国际研讨会中,认识了美国公民教育中心的资深讲师,进而接触到他们编写给年幼孩童的法治教育教材.其后,经过教育界及律师界一些热心人士的讨论后,决定引进这套「法治教育向下扎根」教材,并陆续推广至国内中小学校园.这套法治教育教材共分四阶段,从幼稚园~小二,小三~小六,国中,高中等.无论是那个阶段概念都相同,就是「权威」,「隐私」,「责任」,「正义」.不同的是,课程的深度及难度是随著孩子的年龄而提升.而最大的特色是「没有法条,只有故事及概念」.
法治教育:台湾未来竞争力的核心
大家都很关心台湾正面对与中国大陆的竞争,我们的孩子未来的
利基在那里 说实在的,把两岸的资源拿来相比,无论是土地,人口或自然资源台湾均远不及对岸来得丰富,我们唯一比得上的就是「智慧」,尤其是民主法治的「智慧」.台湾与中国大陆在民主法治的层面有显著的不同,我们要迈入民主法治的社会,就要更深化民主法治的教育来强化我们下一代跟对岸竞争的条件.因为,现在几乎所有的产业都移往中国大陆去了,留在台湾的所剩不多,而留下来依然能够生存的是靠「智慧」,而不是「制造」.所以,当中国大陆还处在大量制造的阶段,我们更应加紧超越,突显出我们的主体性,独立性以及特殊性,这是很关键的,而且与我们法治教育息息相关.各位可能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两岸未来人才的竞争和法治教育如何扯得上关系 大家不妨听我一一道来.
「法治教育向下扎根」课程最大的特色是讨论
「法治教育向下扎根」的课程,最大的特色就是「讨论」.在我
们到校园针对老师们做教材内容研讨时,老师们纷纷向我们反映,没有那麼多时间讨论,而且孩子也不习惯讨论.可是大家应该都不否认,小婴儿自一出生还没学会说话,就懂得用哇哇的哭声来做表达,如果这样与生俱来的本能,成长之后反而变成不会或是不敢讨论,那我们就不得不省思这是不是因为我们以往的教育方式,让孩子的这种能力渐渐退化.
我女儿小一时,我曾到他们的班级上过这个课程.在过程中,我
发觉这些小朋友的讨论并不会比大人逊色,譬如:在「正义」的单元中,当我们讨论有关排队的问题时,小朋友就发表了很多种种必须排队的原因,或是为何不要排队的理由,甚至有小朋友提出万一碰到救护车,或总统车队等特殊状况时,究竟要让它先过,或是依然按规则排队,他们都可以发表出不同的看法.事实上,孩子们有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就是「想」(思考)跟「说」(表达).在很多时候,由於我们大人贪图方便,往往会制止他们讲话.家有小孩的人多数都有类似的经验,小孩子除了睡觉的时间外,一天到晚说个不停,有时真的很烦,所以我们常在不知不觉中叫他们闭嘴.而一个班级里,更有多达三十多位的小朋友,话匣子一开更是不得了,简直是烦死人了,所以我们大人才会习惯性抑制他们的发言.
然而,当孩子习惯「不说」(不表达)时,他们的头脑并不会因
此停止运转,而是我们却无从得知他们心里究竟在想些什麼,又或者他们正在胡思乱想,我们也不容易察觉.而另一种状况就是孩子乾脆连想都懒得想了,反正只要不吵大人,坐在电视前面或打电脑都OK.所以,在这套法治教育的教材中才会不断的提示我们,就是「让孩子讨论」.透过「讨论」来培养孩子「想」跟「说」的能力.我们为何要强调「想」跟「说」的能力,那是因为人类之所以和其他物种不同,就在於人类有思想.从亲子关系的角度来看,我们要如何了解孩子的想法,当然是让孩子把所想的事讲出来,透过孩子表达的内容,适足以检验他们内心的想法.
其实,我们常常会羡慕或夸奖某某孩子「很有想法」,而往往却
又不欣赏那种爱讲话的小孩.这是很矛盾的.因为,如果孩子不爱说,我们又如何知道他在想些什麼 更加不可能了解他到底会不会想 甚至想的内容妥不妥当 法治教育课程中让我们和孩子讨论,讨论,再讨论,慢慢的孩子就会言之有物.大人有时会担心有些小孩不好好讨论而故意乱讲,其实小朋友很可爱,对於乱讲的,常常都会抱以嘘声,久而久之,喜欢乱讲的小朋友就会知道他得学习好好的讲,才不会常常被嘘.而如果发现真有不擅长讨论的孩子,那我们更要引导他,让他透过讨论把自己的想法完整清楚的表达出来.
有些问题不一定有标准答案
对於许多事情,绝大多数的人习惯「有答案」.但这套法治教育
课程的另一特色,却是对於一些问题,不一定有标准答案.反而对於小朋友所回答的内容,只要是合理的,原则上我们都要去接受它,而不是随便批评.在校园内举办法治教育研习过程中,我们最常被老师或家长问的问题就是「这样的讨论有没有答案 」我编写了一本书「老师,你也可以这样做」,内容是关於老师们在辅导与管教学生方面的一些建议.这本书出版一段时间后,某个县教育局人员和我连络,他们告诉我觉得这本书还不错,想就其中的一些观念给老师们做些测验,请我帮忙出题.我问那位教育局人员「这种考试要如何评分呀」 他告诉我「黄律师你只要出是非,选择和简答题,考卷由我们来改.」事实上,我编这本书是希望提供从事教育工作者在辅导与管教学生时,另一种思考方向,重要的是阅读者自己的思考.这件事反映了我们以往的教育模式,使得多数人在面对问题时习惯有答案,而且要找到标准答案.美国公民教育中心的法治教育课程,刚好导正了我们教育模式中的这个盲点,不断提醒我们「有些问题不一定有标准答案」.
事实上,在现实的社会里,很多时候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
们应该适度的让孩子学习并了解很多事不一定有标准答案.而且不提供标准答案就是台湾未来的竞争力,怎麼说呢 台湾将来的竞争力,就是要差异化,客制化,用设计取代制造.大家不是一直强调要从单纯的代工到局部的设计,再逐步到建立自己的品牌.那品牌是什麼 就是特殊性.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将来在一群人中都像是同一个模子出来的,那就凡事给他标准答案吧!假使你期待孩子将来在一群人中能够脱颖而出,那你就教他讨论吧!透过讨论,孩子才能学习自己思考,进而建立自己的想法,而有想法不就是我们现在一直强调的智慧财产吗!或许这种透过讨论及表达想法来建构法治概念的教育模,正是让美国能够在国际间强盛数十年而不衰的原因之一吧!
透过讨论,学习尊重
我们的教育,除了传授课业上的知识外,如何建立起孩子对自己
以及对别人的尊重应该也是很重要的.我的一位朋友的太太在南部一所学校任教,她分析台湾北部与南部在乡土语言课程的实施上,有何差异时说,南部很多孩子的乡土语言都说得很好,所以这门课教起来很轻松.可是,他又特别强调虽然这门课上得轻松,但却一定要认真的教.我问她有什麼特别的原因吗 她回答说,在她所任教的地方,有些孩子的家庭社经地位不佳,导致孩子自尊与自信低落,而他们唯一擅长的就是这门课,这是最能让他们获得成就感的一件事,这些孩子在这个课程中得以重新拾回他们的自尊与自信.而法治教育不一定有标准答案的讨论方式也有著异曲同工之效,因为不见得成绩比较好的小朋友就特别会讨论,或一定说得对.而当孩子有机会或习惯於听到其他人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时,至少他就能够学习听别人把话讲完,学到尊重他人意见等基本的礼貌.当然就不致发生时下call in节目里,两派人马意见不同时,就互批对方等光怪陆离的现象.在我看来,这套法治教育课程影响所及,不只是针对小孩,对大人的改变可能更多.
「权威」,「隐私」,「责任」,「正义」四者环环相扣
藉由探讨四个不同主题的故事内容,孩子们有机会了解法治教育
课程的基本核心价值「权威」,「隐私」,「责任」,「正义」,而且四者是环环相扣,互相交错的.提到「权威」时,可能也会与「责任」有关,介绍「隐私」时,也会涉及到「权威」的概念.
「权威」:学习参与好的规则形成
通常我们讲到「权威」,不外乎指某某人很有权威,或政府对人
民有权威,父母对子女有权威,社会上的某些人或事是有权威的.事实上,所有的权威都来自两方面:一是制度(规则),一是人(领导者).而透过法治教育教材的说明,孩子们能明白制度性的权威多半源自於「规则」,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些政治及社会乱象时,其实应更仔细思考这个事件或状况背后的规则是如何.一个好的规则可以使权威的「正当性」升高,反之错误或不适当的规则却会降低权威的「正当性」.譬如:在学校附近的路口红绿灯,需要多久变换一次灯号才适当,这个规则订出来之后,可能就决定了这所学校周边的交通状况是否顺畅.从这个例子也说明了唯有好的制度,才会有「秩序」.如果多数人都能认识很多事情的结果,几乎都是肇因於规则所致,那大家就会清楚的知道,如何订出好的规则,甚至参与一个好的规则的形成,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认识「权威」,不仅使老师,家长及小朋友了解,一部分的权威是来自於规则,还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带领孩子学习民主参与,表达想法,去形成好的规则.而非等规则订定完成之后,才去批评规则有何缺失.
「权威」:如何看待「领导」,学习「被领导」
权威的另一重心是人.任何人在许多阶段都有机会成为领导者,
譬如:在班级里,除了老师,班长就是一个领导者.这个角色必须负责那些工作 这些工作又让他有什麼样的权威 这些权威是可以无限上纲,或是有范围的限制 又领导者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才能担负起这样的责任 让孩子从小学习管理他人或被他人领导,鼓励他们去思考自己要不要当一个领导者 或是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领导者 如果你是一个领导者要如何才能把这个工作做好 了解权威的概念会让我们的孩子将来看待很多事物的眼界及判断与我们这一代有很大的不同.
「隐私」:每个人的感受不同
在过往的经验里,提到要教孩子「隐私」,有些父母或老师会有
些疑虑.唯恐孩子学到隐私以后,以保护隐私为名来排斥父母,老师的管教.其实,在我们的法治教育中有关这部份内容的规划及编写是很谨慎的,主要是让孩子明白每一个人对隐私的感受或需求不同,并不是一样多.纵使你觉得在某些情况下没有隐私的问题,但对方可能觉的有,你的一些行为就有可能侵犯到别人.所以,我们要尽量做到尊重别人的感受.而对於隐私感受较强烈的人,我们也必须让他们知道,即使感到被侵犯,但对方也可能是出於关心或是想和你交朋友,并不是真的想侵犯你.
法治教育课程教导孩子学习隐私的重点在於:(一)每个孩子的
隐私不同.(二)让孩子明白有可能在无意中侵犯了他人的隐私,要怎样去减少这种情形.(三)学会尊重他人的隐私,不随便去打扰别人.在某些时候,有的孩子是以打扰别人做为对他人表达善意的方法,如果孩子学到了隐私这件事,可以避免让自己沦为不受欢迎的人.
「隐私」:学习独处
还有一种独处的隐私也很重要.我们常看到有些小孩心浮气躁,
一天到晚如果不看电视,就是缠著别人嬉嬉闹闹,话讲个没完,不知如何独处.以前我有一个同学,她是台南人,在上大学之前从未离开过家.她北上来台大念书时,每个礼拜五她的父亲就到台北来接她一起坐火车回家,到了下周一又再陪她坐火车从台南来台北上课,周周都是如此,她无法自己独处,当然就不可能独立.由此可见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在孩子学会真正独立之前,必须先学习独处,而独处的学习也是一种对隐私的学习.
「责任」:是一种对「选择」的学习
我们以往提到责任,多半会说某个人「被」赋予某项责任.假如
你今天是经理,科长…等,每个人在他的职位上就要去承担怎样的责任,这是一般对责任的看法.而我们现在谈的法治教育中的责任,并不完全是如此.从美国社会的角度来看,他们认为责任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人们自己找来的.所以,从责任故事衍生的问题中,会不断的问孩子「你要不要去承担这个责任」 而且引导孩子针对一项责任,分析承担与不承担的好处与坏处,再做出「选择」,这是「有意识」的选择.各位不妨想想,我们人生中比较困难的一些事,通常是与选择有关.生活中时时面临选择,所以教导孩子如何做出选择是不是非常重要!
在法治教育中,教导孩子学习责任的两个重点:(一)每个人都
有其角色与责任,小孩不是只要读书就好,身为家庭的一份子,父母辛勤工作维持家庭,小孩则需协助家事的处理.(二)有些责任是经过判断及选择而来的,所以选你所爱,爱你所选,比较容易让人心甘情愿的去把事情做好.
「正义」:学习换个角度思考是否「公平」
正义是多数小朋友最喜欢讨论的概念,简单的说正义就是公平.
在小孩的脑海里常充满著公平或不公平的事情,他们的看法有些对,有些不一定正确.不过他们最常提到这件事,所以我们要传达这个概念给他们其实很容易.正义的概念中提到有些事物要分配,不对的事情要匡正,不管分配或匡正,实际执行时要考虑很多因素.在故事里,甚至连食物怎麼分配才公平,都可以变成和小朋友讨论的问题(是体形大的吃多一点,还是让小个子的多吃才够营养…),让孩子明白当一个人觉得他想要获得多一点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时,可能是有道理,也可能没有道理.藉著这样的讨论,学习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在做的事情,分析出一些道理.有时我们为人父母的在和孩子做亲子沟通时,也不一定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学习换个角度思考与分析,往往会令我们对同一件事的感受大不相同.这在现代社会也是极重要的一件事.
还有「程序的」正义,强调的是一件事情的过程要充分考量各种
可能性,掌握到更多的资讯或讯息,合理的去得到结果.我们常在新闻事件中,看到很多不合程序正义的事情,例如最近的ATM转帐事件,就缺乏程序正义的考量.因为有人被歹徒骗,所以连带的要对其他不一定会被骗的人一律做使用上的设限,这样的决策过程,显然就只是一昧的使用权威,却没有周延的考虑各种问题的可能性,这难道不是欠缺程序正义的思考能力
各位家长,在努力教育你们的孩子时,我们法治教育中所强调这
些能力从小就要培养,不要等我们的孩子将来做了重要的职位,却因为不懂怎麼思考,不会做事,而被民众或其他人批评的一文不值.对照我们现实生活及法治教育的核心价值,其中有很多内涵是值得我们来思考学习的.透过这样的思考,为我们的孩子储备在这新的时代里的一些能力.这些能力虽然考试不考,但绝对很重要.时间会证明,学科知识会更新,唯有这些人类社会的基本核心价值及处事能力,才是对孩子长大后影响最大,一辈子受用无穷的.
友善校园学生事务与辅导工作成果专辑
- 秘书的心理案例 > 教育部训育委员会专门委员兼秘书
-
教育部训育委员会专门委员兼秘书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10-08-02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文档基本属性 文档语言: Traditional Chinese 文档格式: doc 文档作者: 福田 关键词: 主题: 备注: 点击这里显示更多文档属性 经理: 单位: 福田法律事務所 分类: 创建时间: 上次保存者: 修订次数: 编辑时间: 文档创建者: 修订: 加密标识: 幻灯片: 段落数: 字节数: 备注: 演示格式: 上次保存时间: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DOC格式下载
- 更多文档...
-
上一篇:浅谈秘书的角色意识及培养
下一篇:反对种族主义种族歧视仇外心理和
点击查看更多关于秘书的心理案例的相关文档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秘书的心理素质 秘书心理行为 秘书心理障碍研究 秘书考试案例题 秘书实务案例分析 秘书工作的案例或故事 秘书工作案例 秘书会务工作案例ppt 涉外秘书案例
- 大家在找
-
- · 大学生学习生涯规划书
- · 高维数据挖掘技术研究
- · 快播高速播放器下载
- · 政坛秘闻录
- · 厦门模具培训
- · 天然药物化学教案
- · 西门子plc软件
- · 初中体育理论课教案
- · 优化方案数学选修41
- · 英语翻译句子英译汉
- · 出售754拖拉机
- · 车工技师技术论文
- · photoshop考试试题
- · 德州数控车床招聘
- · 台湾陆宝茶具
- · 汽车转向节
- · java程序设计教程下载
- · 浙江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 · 实习报告ppt
- · swc万向联轴器设计
- · 国贸专业论文
- · 微机使用记录
- · 尼龙6题库
- · 胡莱三国蜀特
- · 华工版线性代数
- · Java程序设计入门教程(杜邦杰)的课后题答案
- · 上海油压会所
- · 儿科学习题集
- · 澳大利亚教育
- · shadermodel2.0
- · 四年级校本课程教案
- · 曲美实木家具价格
- · 未来5年中国房价
- · 硕士论文lc谐振放大
- · 塑料盖注射模设计
- · 3d制图软件免费下载
- · 数字音频功率放大器
- · 7k7kkk777
- · 静电喷涂设备
- · 2011陈文灯考研视频
-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