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与社会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7年春季_ 讨论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课教师 贺照田
__ 本课的准确名称应该是“从当代中国大陆的思潮状况看中国大陆的当代历史变迁”。为什么理解、把握当代中国大陆状况,不是直接去讲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然后综合叙述,而要迂回到思潮呢?这首先和大陆当前的知识状况有关,就我视野所及,现在关于当代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叙述虽然都不乏一定解释和揭示力,但都不能够对活在此一历史内部的我有充分的说服力。是以一个负责任讲述当代中国的办法,毋宁是尽量把在此历史运动中具有重要位置的要素和环节讲述出来。至于欲以思潮为媒介,则还有以下几方面考虑:
___ 一、看一思潮叙述、解释自身的时代意义,推究一思潮所以兴起,可以帮我们顺利意识进入此思潮所着重的、直接相关的那部分历史与现实;
二、历史的运动和历史中人的观念、感受状态有关,谨慎、有分寸的使用思潮媒介,有利于我们较快地意识、体会在一历史环节中人的主观状态在此历史运动中所具有的位置;
三、思潮意味着在语言层面已较充分整理,这为准确传达、交流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而这又意味着给大陆经验不够的讨论者介入讨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四、推究思潮所以嬗替的原因,亦有助于讨论参加者意识,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自己所处历史经验与此一历史间的意义关系。
显然,这是一个看起来依赖内部视角的课程,但却决不是赋予内部视角以过分优先性的课程。在我,如此设计课程,故是因为我内部人的位置,亦在此种方式最有助于,用很大程度可准确交流的语言把此内部视角相对化、客观化,从而为此历史的外部者平等加入讨论创造着条件。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这是一个实质而非形式意义上的讨论课。而对内外视角互动将带给我的帮助的期待,甚至使有些怕羞的我亦不由在期待此课程的快点到来。
下面是我对此课程的规划: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在八九事件和苏联、东欧解体的双重压力下
______________ 阅读材料1:《中国青年报》思想理论部<苏联巨变之后中国的现实应对与战略选择>(1991年)
2、 中国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与乐观的市民社会论思潮
______________ 阅读材料2:邓正来、景跃进<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1992);
邓正来<市民社会与国家——学理上的分野与两种架构>(1993)
3、 中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展开与90年代中期中国自由主义
对政治、经济、文化的规划
______________ 阅读材料3、李慎之<辨同异_ 合东西>(1993);李慎之<全球化与中国文化>(1994);刘军宁<勿忘“我”>(1995);<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探索市场秩序的政治架构>(1996);刘军宁<从法治国到法治>(1997)
4、“告别革命”思潮的现实感与历史感
______________ 阅读材料4、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辑一“历史的反思”(节选)(1995)
5、 有关转型过程中国家位置问题的再思考国家能力问题的提出
______________ 阅读材料5、王绍光<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民主国家——兼论“政权形式”与“国家能力”的区别>(1990);王绍光<国家在市场转型中的作用>(1993);王绍光、胡鞍钢<中国政府汲取能力的下降及其后果>(1993写,1994年发表)
6、“苏南”模式的成功与关于中国式现代性道路的构想
_____________ 阅读材料6、甘阳<社会与思想丛书缘起>(1993);甘阳<《江村经济》再认识>(1994);甘阳<文化中国与乡土中国>(本文初稿名为<乡土中国重建与中国文化重建>,写于1992年,现稿修改于1997,不过,改动不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腐败、自发私有化问题与公正问题的提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