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
目_ 录
1.关于修订教育硕士培养方案的规定…………………………………………………1
2.关于修订教学大纲的有关问题说明…………………………………………………6
3.教育管理方向培养方案………………………………………………………………8
4.《教育学原理专题》教学大纲………………………………………………………12
5.《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17
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38
7.《英语》教学大纲……………………………………………………………………42
8.《管理学原理》课程简介……………………………………………………………44
9.《教育管理学》教学大纲……………………………………………………………45
10.《教育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48
11.《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大纲 …………………………………………………51
12.《教育测评的理论与技术》教学大纲 ……………………………………………55
13.《教育领导前沿问题》教学大纲……………………………………………………59
14.《中国教育管理史》教学大纲………………………………………………………61
15.《西方教育管理热点问题》教学大纲………………………………………………65
16.编写说明……………………………………………………………………………67
关于修订教育硕士培养方案的规定
我校自1998年起举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五年多来有关学院积累了一些培养与管理工作经验,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为保证我校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适应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决定对现行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有关事项规定如下:
1、 指导思想与原则
1、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为适应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对高素质教师的需求而设置的;是加速我国教师专业化进程,满足广大中小学教师提高自身职业素质需要的重要途径;是我校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服务的重要方面。各有关学院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把举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作为学院应承担的一项重要办学任务,努力将其办好。
2、修订培养方案,要遵循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规律,遵循教师成长规律;要体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坚持教育硕士的质量标准。
3、修订培养方案工作应在认真总结学院培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参照全国教育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制与审定的培养方案;遵循国家关于专业学位培养的一般要求,同时体现出我校的特色与优势。
2、 修订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
有关学院均要对现行培养方案进行讨论修订,培养方案应坚持以下一般要求。
(一)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
1、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以教师职业为背景的专业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专门人才。它与现行的教育学硕士在学位上处于同一层次,但规格不同,各有侧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重其职业性与应用性。
2、该学位获得者应热爱教师职业,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能较好地掌握某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现代教育理论素养;能熟练地掌握教育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好运用现代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理论、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
该学位获得者还应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动机和教师职业发展动机,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能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与改革实践中发挥骨干作用。
3、具有健康的身体与心理素质。
(二)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
1、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采用脱产、半脱产、在职兼读等培养方式。现阶段我校主要采用半脱产和在职兼读的培养方式。学习年限3至6年。
半脱产:第一个学年要求全脱产一个学期集中到校学习,其它学期集中到校学习的时间为寒暑假。
在职兼读:前两学年寒暑假集中到校学习,第一、二学期各脱产半个月集中在校学习。
2、教育硕士的培养以课程学习为主,同时重视学位论文撰写。教育硕士学员修完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和选修课并取得相应学分,才能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前四个学期为集中课程学习和论文开题阶段,后两个学期为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学员应至少有一个月时间到校集中撰写学位论文。
3、教育硕士的培养采用导师个人负责与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导师组在指导教育硕士学员学位论文方面的作用,发挥学员自身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采用半脱产学习方式的学员首次集中学习后二个月内,应确定指导教师。采用在职兼读的学员入学后第二个学期内,应确定指导教师。
4、公共学位课与选修课由学校研究生院统一组织教学;专业学位课与选修课由各学院负责开设。学员在导师指导下确定学位论文的题目,经导师组讨论、审定后,开始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
(三)课程设置
___ 1、各专业的课程计划应依据全国教育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研制并审定的参考性培养方案,结合本校各专业学科建设基础与特色加以修订或研制。在修订课程计划时,应组织指导教师与课程主讲教师认真总结试办以来的课程教学经验,认真听取学员的意见。各专业的课程计划结构应保持参考性培养方案的结构框架,应保证教育学科课程(含一般教育课程、学科教育或教育管理课程、中小学新课程改革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的合理比例。所设教育学科的课程门数与学分应高于学科专业课程。
我校各专业应按一年半(入学当年的4月份至第二学年的9月份)安排课程学习。课程设置应体现新、宽、实的原则,分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学位课程分公共学位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总学分34至36学分。
①公共学位课程(5至6门、14至16学分)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政治理论课 | 2 |
|
教育学原理专题 | 3 | 56 |
教育心理学 | 3 | 56 |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 2 | 49 |
现代教育技术专题 | 2 | 49 |
英语 | 4 | 154 |
__ ②专业学位课程(5至6门、14至16学分)
__ 专业学位课程应设置的课程有:
__ 《学科教学论》或《教育管理学》或《现代教育技术学》;与中学学科教学或管理有密切联系或相关的课程;加强、扩展或更新学员专业知识的课程;反映基 础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课程。每门课的学分与课时按内容确定。
___ 外文文献选读:2学分
___ ③选修课
___ 选修课一般应以专题与讲座的形式开设,课程设置门数至少为8门以上。学员至少要修其中2至3门课程,4至6学分。所列课程应是实际能开设出的课程。
选修课应设置的课程主要是:
开阔学员学科专业知识视野的课程;教育学科方面的课程;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专题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即反映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技术科学等发展前沿或热点的课程等。
(四)教学方式
___ 教育硕士培养以课程学习为主,采取讲授、自学、讨论、观摩性教育教学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案例教学;加强对学员自学环节的指导;加强实践环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员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___ (五)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学员修完必修课程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一般应从第四学期开始,保证有一学年撰写时间,期间学员应有至少一个月以上时间到校集中。
学位论文必须符合所攻读专业及其方向的培养目标要求;必须符合全国教育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论文标准要求。学员应在导师指导下进行选题,所选题目及研究内容、方法等经导师组讨论,认为符合要求,方可进行论文撰写。开题报告一经确定,中途一般不换题。
脱产一学期在校集中学习的学员,在第二次集中学习(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开题工作;在职兼读的学员应在第三学期(第三次集中学习结束前)完成论文的选题和开题工作。学位论文开题结束后,各有关学院应及时召开学位论文审题会,通过审定的选题,学员应填写华南师大《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开题审核表》并提交各学院备案。
___ 教育硕士学位的申请和授予,按《华南师范大学关于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暂行规定》执行。
___ (六)课程实施教学计划
___ 1、有关学院应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提出课程实施教学计划,按附表要求,明确各门课程开设的时间、课时、学分、主讲教师、考核方式。
___ 2、新生报到时间均为四月份。
___ 半脱产教学安排:
第一学年:公共学位课程、专业学位课程和论文意向性选题(当年9月至第二年1月)
第二学年:公共学位课程、专业学位课程、选修课程,学位论文开题
第三学年:撰写学位论文要求集中到校一个月,论文送审、答辩
在职兼读教学安排:
第一学期:第一个暑假公共学位课程、专业学位课程
___ 第二学期:第一个寒假公共学位课程、专业学位课程和学位论文意向性选题
___ 第三学期:第二个暑假公共学位课程、专业学位课程、选修课程,学位论文开题
___ 第四学期:撰写学位论文要求集中到校一个月,查阅资料和准备
___ 第五学期:撰写学位论文
第六学期:学位论文送审、答辩
(七)课程简介
1、教育科学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负责对公共学位课的课程简介编写。
2、各学院负责专业学位课程简介编写,课程简介主要介绍课程内容,字数一般不超过300字。
___ (八)培养方案体例结构及审定、执行与检查
1、各专业培养方案体例
___ 名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语文)培养方案
1、 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
二、课程设置(只列出课程名称和学分)
(一)公共学位课程
___ (二)专业学位课程
___ (三)选修课程___
三、专业学位课程简介
四、教学方式
五、课程实施教学计划表
2、培养方案由各有关学院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加以修订,学校研究生院对修订后的培养方案进行审核,学校教育硕士学位分委员会负责审定。培养方案一经审定后,各学院应严格执行,一般不得随意改动。
2004级入学的教育硕士学员,按新的培养方案培养。
附表:_______________ 教育硕士课程实施教学计划表
学院名称 |
| 专业与方向 |
| |||||||||||
学
位
课
程 | 序 | 课程名称 | 总 学 时 | 学 分 | 主讲 教师 | 学期教学分布 | 考 试 | 考 查 | ||||||
1 | 2 | 3 | 4 | 5 | 6 | |||||||||
公 共 课 程 | 1 | 政治理论 |
| 2 |
| √ | √ | √ |
|
|
|
| √ | |
2 | 英语 | 154 | 4 |
| √ | √ | √ |
|
|
| √ |
| ||
3 | 教育学原理专题 | 56 | 3 |
| √ | √ |
|
|
|
| √ |
| ||
4 | 教育心理学 | 56 | 3 |
| √ | √ |
|
|
|
| √ |
| ||
5 |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 49 | 2 |
|
| √ | √ |
|
|
| √ |
| ||
6 | 现代教育技术专题 | 49 | 2 |
|
| √ |
|
|
|
|
|
| ||
专
业
课
程 | 1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
| ||
6 |
|
|
|
|
|
|
|
|
|
|
|
| ||
7 |
|
|
|
|
|
|
|
|
|
|
|
| ||
8 |
|
|
|
|
|
|
|
|
|
|
|
| ||
选
修
课
程 | 公
共
选
修
课 | 1 | 外国中小学教育专题 |
| 1 |
|
|
|
|
|
|
|
|
|
2 | 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讲座 |
| 1 |
|
|
|
|
|
|
|
|
| ||
3 | 教育评价专题 |
| 1 |
|
|
|
|
|
|
|
|
| ||
4 | 中小学生心理 健康教育专题 |
| 1 |
|
|
|
|
|
|
|
|
| ||
5 | 心理测量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
| 1 |
|
|
|
|
|
|
|
|
| ||
6 | 教育文献及教育信息采集讲座 |
|
|
|
|
|
|
|
|
|
|
| ||
7 | 中国教育改革专题 |
|
|
|
|
|
|
|
|
|
|
| ||
8 | 学术报告及讲座 |
|
|
|
|
|
|
|
|
|
|
| ||
专
业
选
修
课 | 1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
4 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
|
|
|
|
|
|
|
|
|
|
|
| ||
7 |
|
|
|
|
|
|
|
|
|
|
|
| ||
8 |
|
|
|
|
|
|
|
|
|
|
|
| ||
9 |
|
|
|
|
|
|
|
|
|
|
|
| ||
10 |
|
|
|
|
|
|
|
|
|
|
|
| ||
备_ 注 | 1、公共学位课程与公共选修课程由研究生处统一安排。 2、专业学位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由各招生学院安排。 3、学时为上课时数,不含自学、辅导、答疑等其它时数。 4、各科课程考试,成绩不低于60分为合格。 |
关于修订教学大纲的有关问题说明
我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课程教学主要参照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的教学大纲。由于参考性教学大纲是1997年开始编写并试行,我校任课教师在试行中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加以修改,为保证我校课程教学质量,经研究,对现行部分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现就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
1、 修订教学大纲的基本原则
1、教学大纲的编写与修改应服从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规格要求。大纲既应重视教育硕士的职业背景要求,又要体现其培养的层次要求,努力体现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统一。为此教学大纲及教学中应注意在本科教育已有的基础上提高专业知识的含量,使学员能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获得较深厚、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较高的学习能力。
___ 2、在教学内容上应体现宽、新、实相结合的原则,反映该门课程研究领域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既充分反映学科专业的发展、变化,尤其重视现代意识、现代思想、现代理论、现代研究成果方面的内容;与此同时应重视能扩大学员的专业知识视野,对教师的教学与管理具有实践价值、有助于提高其教育教学与管理实践能力的内容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充分体现大学后继续教育的特点。
3、在教学大纲的编写与修改中要坚持理论性、系统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大纲的基本结构框架要体现学科公认的、稳定的内容框架,同时又要侧重其实践性,适合教育硕士培养对象的职业活动与职业发展的需要。
___ 4、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教学内容可在保持课程基本框架的基础上,采取专题形式加以组织;重视典型教学案例的分析,增加案例教学的比例,重视教育硕士学员运用所学观点、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5、课程教学内容的编写与修改应重视教育硕士学员自身的学习资源,体现少而精的原则。
___ 二、教学大纲修订的范围
___ 1、各专业方向均应对专业学位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
2、修订课程:公共学位课程(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政治、外语”除外),专业学位课程和稳定的教育硕士学员反映好的选修课。
_ _ 三、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___ 1、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主要包括编写或修订说明和教学大纲文本两部分。
___ 2、编写说明部分主要阐述本门课程在实现教育硕士培养目标方面的地位、作用,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设计与教学的特点,内容基本框架,教学方式、方法,学时、学分,编者等。
___ 3、教学大纲文本部分:按章、节、或专题编写,要反映课程内容的内在基本框架和基本内容。
附:主要教学参考文献。所附教学参考文献应考虑其权威性、典型性、针对性及可采用性;参考书目应包括主要教学参考书及论文等;数目应尽可能多一些,一般应在20种以上。
_ 四、教学大纲的编写组织工作
___ 1、各有关学院在主管学院领导主持下,在认真总结原有教学大纲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由导师与任课教师共同讨论,确定本专业方向应编(修)订教学大纲的课程、主编与编者,提出学院对编(修)大纲工作的要求。各有关学院领导要重视此项工作。
___ 2、编(修)后的教学大纲由学院组织有关专家、教授、主讲教师讨论评审,通过后报学校研究生院组织审核。一经审核后,教学大纲就应成为教师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学院及学校研究生院定期检查教学大纲执行情况,适时对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评估。
___ 3、为保证教学大纲编(修)质量,有关学院要选择学科专业水平高、教学水平高,熟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特点,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与改革现状的教师承担编(修)任务。
_ _ 4、教学大纲的编(修)完成时间:2004年 4月。
教育管理方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
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较高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具有较强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高水平的中小学教育管理人员。基本规格如下:
(一)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基本内容,热爱教育管理职业,勇于改革和开拓,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遵纪守法,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二)掌握宽厚的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掌握现代基础教育管理和学校管理的基础知识和方法。
(三)有较强的实际管理能力、组织教学和科研的能力、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
(四)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五)身心健康。
二、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
1.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采用脱产、半脱产、在职兼读等培养方式。现阶段我校主要采用半脱产和在职兼读的培养方式。学习年限3――6年。
2.教育硕士的培养以课程学习为主,同时重视学位论文的撰写。教育硕士学员修完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才能进入学位论文的撰写阶段。前四个学期为集中课程学习和论文开题阶段,后两个学期为学位论文撰写和答辩阶段。
3.教育硕士的培养采用导师个人负责与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导师组在指导教育硕士学位论文方面的作用,发挥学员自身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
4.公共学位课与公共选修课由学校研究生处统一组织教学;专业课与专业选修课由各院(系)负责开设。学员选修课由个人提出并与导师研究确定。
三、课程设置
按两年时间安排课程学习。课程设置以宽、新、实为原则,分学位课程与选修课程。学位课程分公共课与专业课,选修课分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总学分至少34学分。
(1) 学位课程
1.公共课程(16学分)
___ (1)政治理论课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分
___ (2)教育学原理专题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分
___ (3)教育心理学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 3学分
___ (4)教育科学研究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分
___ (5)现代教育技术专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分
(6)英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分
2.专业课(14学分)___________
(1)管理学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分
(2)教育管理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分
(3)教育组织行为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分
(4)教育人力资源管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分
(5)教育测评的理论与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分
(6)学校财政与经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分
(二)选修课程(至少4学分)
1. 公共选修课程
(1)中外教育史专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分
(2)外国中小学教育专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分
(3)教育评价专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分
(4)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__________________ 1学分
(5)心理测量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______________ 1学分
(6)教育文献及教育信息采集讲座
(7)学术报告及讲座
2. 专业选修课程
(1)教育论文写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分
(2)班级管理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分
(3)基础教育改革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分
(4)教育领导前沿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分
(5)教学案例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分
(6)教育法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分
(7)中小学生心理辅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分
(8)中小学德育理论与实践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分
(9)教师心理健康及其调适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分
(10)中国教育管理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分
(11)西方教育管理热点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分
(12)专家讲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分
四、教学方式
以课程学习为主,采取讲授、自学、讨论、观摩性教育教学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案例教学;加强对学员自学环节的指导;加强实践环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员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五、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保证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质量不可缺少的培养环节。学位论文撰写一般从第四学期开始,保证有一学年撰写时间,期间学员应至少保证一个月以上时间到学校集中。
学位论文必须符合所攻读教育硕士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要求;必须符合全国教育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论文标准要求。学员应在导师指导下进行选题,开题报告经导师组讨论认为符合要求,方可进入论文撰写。开题报告一经确定,中途一般不换题。
六、学位申请
学员通过相应课程考试或考核,取得规定的学分,其学位论文通过专家评阅并符合学术道德规范要求,可提出学位申请。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的考查,达到国家规定的硕士学位水平的学员,按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办法,获教育硕士学位。
七、课程实施教学计划
专_ 业_ 方_ 向 | 教育管理 | |||||||||||||
学
位
课
程 | 序 | 课程名称 | 总 学 时 | 学 分 | 主讲 教师 | 学期教学分布 | 考 试 | 考 查 | ||||||
1 | 2 | 3 | 4 | 5 | 6 | |||||||||
公 共 课 程 | 1 | 政治理论 |
| 2 |
| √ | √ | √ |
|
|
|
| √ | |
2 | 英语 | 154 | 4 |
| √ | √ | √ |
|
|
| √ |
| ||
3 | 教育学原理专题 | 56 | 3 |
| √ | √ |
|
|
|
| √ |
| ||
4 | 教育心理学 | 56 | 3 |
| √ | √ |
|
|
|
| √ |
| ||
5 |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 49 | 2 |
|
| √ | √ |
|
|
| √ |
| ||
6 | 现代教育技术专题 | 49 | 2 |
| √ | √ |
|
|
|
| √ |
| ||
专
业
课
程 | 1 | 管理学原理 | 49 | 2 |
|
|
| √ |
|
|
| √ |
| |
2 | 教育管理学 | 56 | 3 |
|
|
| √ |
|
|
| √ |
| ||
3 | 教育组织行为学 | 49 | 2 |
|
|
| √ |
|
|
| √ |
| ||
4 | 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 49 | 2 |
|
|
|
| √ |
|
| √ |
| ||
5 | 教育测评理论与技术 | 56 | 3 |
|
|
|
| √ |
|
| √ |
| ||
6 | 学校财政与经营 | 49 | 2 |
|
|
|
|
|
|
|
|
| ||
7 |
|
|
|
|
|
|
|
|
|
|
|
| ||
8 |
|
|
|
|
|
|
|
|
|
|
|
| ||
9 |
|
|
|
|
|
|
|
|
|
|
|
| ||
选
修
课
程 | 公
共
选
修
课 | 1 | 中外教育史专题 |
| 1 |
|
|
|
|
|
|
|
|
|
2 | 外国中小学教育专题 |
| 1 |
|
|
|
|
|
|
|
|
| ||
3 | 教育评价专题 |
| 1 |
|
|
|
|
|
|
|
|
| ||
4 | 中小学生心理 健康教育专题 |
| 1 |
|
|
|
|
|
|
|
|
| ||
5 | 心理测量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
| 1 |
|
|
|
|
|
|
|
|
| ||
6 | 教育文献及教育信息采集讲座 |
|
|
|
|
|
|
|
|
|
|
| ||
7 | 学术报告及讲座 |
|
|
|
|
|
|
|
|
|
|
| ||
专
业
选
修
课 | 1 | 教育论文写作 | 24 | 1 |
|
|
| √ |
|
|
|
| √ | |
2 | 班级管理学 | 24 | 1 |
|
|
| √ |
|
|
|
| √ | ||
3 | 基础教育改革研究 | 24 | 1 |
|
|
|
| √ |
|
|
| √ | ||
4 5 | 教育领导前沿问题 | 24 | 1 |
|
|
| √ |
|
|
|
| √ | ||
教学案例研究 | 24 | 1 |
|
|
|
| √ |
|
|
| √ | |||
6 | 教育法学 | 24 | 1 |
|
|
|
| √ |
|
|
| √ | ||
7 | 中小学生心理辅导 | 24 | 1 |
|
|
|
| √ |
|
|
| √ | ||
8 | 中小学德育理论 与实践 | 24 | 1 |
|
|
| √ |
|
|
|
| √ | ||
9 | 教师心理健康及调适 | 24 | 1 |
|
|
| √ |
|
|
|
| √ | ||
10 | 中国教育管理史 | 24 | 1 |
|
|
| √ |
|
|
|
|
| ||
11 | 西方教育管理热点问题 | 24 | 1 |
|
|
|
| √ |
|
|
| √ | ||
12 | 专家讲座 | 24 | 1 |
| √ | √ | √ | √ |
|
|
| √ | ||
备_ 注
| 1、公共学位课程与公共选修课程由研究生处统一安排。 2、专业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由各招生院(系)安排。 3、学时为上课时数,不含自学、辅导、答疑等其它时数。 4、各科课程考试,成绩不低于60分为合格。 |
《教育学原理专题》教学大纲
编写说明:本门课程对实现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致力于为学员奠定较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并使这种基础尽可能触及到原理层面,较深入地了解现代教育思想,从而转变教育观念。不仅要丰富学员的教育理论知识,而且要历练学员发现、提出、思考和解决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问题的理论思维,并形成一定的教育理论智慧。本课程依托深厚、宽广的教育理论背景,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联系理论。坚持深入浅出的教学理念:深入,力求接近高深理论;浅出,力求贴近一线实践。教学按专题进行,尽量选择具有问题性、基础性、原理性、现实性、前沿性和针对性的教育学原理专题:1.教育研究应坚持科学人文主义的方法论;2.中西教育观的若干比较与思考;3.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与实践;4.多元性教学理念与创新素质的培养;5.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双重背景下的教育观念与教育实践问题;6.对道德的核心和道德教育的重新思考,等等。其专题选择及各专题具体内容依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变革与发展不断调整和更新。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学员课后自主进行灵活多样的交流与讨论。本课程为56学时,3学分。
本课程基本内容如下:
一、教育研究应坚持科学人文主义的方法论
1.教育研究科学性的依据
教育研究之所以具有科学性,就在于教育活动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1)客观性
(2)必然性
(3)普遍性
2.教育研究人文性的依据
教育研究之所以具有人文性,就在于教育活动具有如下四个特点:
(1)主观性___
(2)价值性
(3)难以重复性_____
(4)复杂性____________
3.需要思考的相关问题
(1)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科学吗?
(2)教育活动有规律吗?_______
(3)教育规律有它的特点吗?_________________
(4)教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能相容吗?__________
二、中西教育观的若干比较与思考
1.教育的人性论比较
2.教育作用方向的比较
3.师生关系的比较_
4.教学氛围的比较_____
5.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关系的比较
6.人才观的比较_________
7.教学质量的比较
三、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全面发展”是否导致“全面平庸”
1.“韩寒现象”引发的思考
2.“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与内涵
3.“全面发展”并不必然导致“全面平庸”
四、多元性教学理念与创新素质的培养
1.多元性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
2.教学中多元性与一元性的关系
3.对我国一元性教学的反思_______________
4.多元性教育理念的理论依据
5.多元性教学的基本原则________
五、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双重背景下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问题
1.“应试教育”是一个什么概念__
2.如何评价“以往的教育”___________
3.素质教育难道就不要考试了吗______
4.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对立的吗
5.如何认识“基础”与“创新”的关系____
6.如何认识“减负”与“质量”的关系
7.素质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难题及对策
_____
六、对道德的核心和道德教育的重新认识
1.道德的核心是什么
2.应该如何认识和评价“利己”
3.道德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引导和规范人们通过利他而合理利己
4.道德教育要更多地贴近“大众道德”
教学参考文献:
1.王道俊、扈中平:《教育学原理》,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扈中平:《教育目的论》(修订版),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扈中平、刘朝晖:《挑战与应答——20世纪的教育目的观》,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扈中平、陈东升:《中国教育两难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6.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历史、现实与未来》,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7.成有信:《教育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8.孙喜亭:《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_
9.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0.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1. 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 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3.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4. 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5.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2002年版。
16. 李萍:《现代道德教育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7.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8. 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9. [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郭洋生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0. [美]小威廉姆斯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巴西]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3. 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5.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一一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6.赵中建编:《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7.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8.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9.刘德华:《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0. 刁培尊:《教育文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1. 郑金洲:《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2. 石中夹:《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3. 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4. 冉云飞:《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成都)南方出版社1999年版。
35. 杨东平:《教育:我们有话要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6.黄白兰:《盲点——中国教育危机报告》,(北京)中日城市出版社1998年版。
37. 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8.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9. 陈向明:《在行动中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0. 刘良华:《校本行动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1.顾明远、盂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42. 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3.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4. 唐莹:《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5. [美]Linda Campbell,Bruce Campbell,Dee Dioknson∶《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王成全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46.[美]斯特弗等:《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国内几种主要的教育理论刊物:
1.《教育研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
2.《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华东师范大学主办。
3.《教育研究与实验》,华中师范大学主办。
4.《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
5.《教育理论与实践》,山西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
6.《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北京大学主办。
7.《比较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主办。
8.《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教育学)》;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主办。
9.《教育文摘周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编写说明
本门课程是为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各专业方向学员共同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员取得教育硕士学位必须学习的学位课程。
本课程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站在学科发展前沿,将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相结合,开阔学员眼界,拓宽知识基础,端正教育态度,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能力,为培养和造就厚基础、高层次、高水平、应用型的基础教育的骨干师资队伍服务。
开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1)探索学校教育的心理规律,为提高教育和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提供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2)提高学员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素养,形成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态度,为今后学习其他课程和教育实践打好基础;(3)通过理论学习和案例分析,使学员学会用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探讨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心理问题,掌握和发现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使学员具有较高水平的教育科研和教育创新能力。
本大纲在编写时,既考虑了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基本内容、特点和发展趋势,同时又兼顾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结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的独特要求,做到理论性、系统性与应用性、操作性的有机结合;既注意体现中国特色、服务于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的需要,又考虑同国际上公认的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容衔接,增强学科的国际可比性。因此,大纲编写遵循了下述原则:(1)大纲定位于硕士研究生层次,但与全日制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要求相比,更侧重于应用理论的内容;(2)结构体系既体现学科稳定的、公认的内容,又反映学科的前沿和最新动态,同时联系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3)在内容安排上,充分考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和学员的实际情况,体现出专业特色。
本大纲的内容包括基本理论、学习心理、德育心理、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心理五部分,共17章。这些内容既反映了教育心理学的传统内容,也包括近期教育心理学领域特别关心的、与基础教育联系紧密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教育社会心理和教师心理等内容。在大纲体系编写上,注重统一要求和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统一,在大纲的各章节提出基本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时数”,各节下列出主要知识点,节末提出建议教学重点解决的问题。同时,为了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促进知识掌握向教学能力转化,培养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在各章末提出了“研讨专题和教学案例”,供教学时参考。
本课程3学分,56学时。大纲各章的“教学时数”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教学时间的要求,详讲基本理论、学习心理、德育心理和教师心理等内容,对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心理的内容,可略讲或让学生自学。
大纲正文
第一篇_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_ 绪论
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阐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历史,揭示学科的发展趋势
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趋势,掌握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明确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提高学员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_______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
主要知识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四、教育心理学同相关学科的关系
重点解决的问题: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第二节_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主要知识点: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量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重点解决问题: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_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主要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二、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三、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四、当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趋势
重点解决问题:当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趋势
[研究专题和教学案例]
1.中国古代的教育心理学思想(案例)
2.教育心理学对现代教育改革的影响(专题)
第二章_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探讨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的心理发展理论、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有效教育的特征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正确理解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影响因素,理解主要的心理发展理论,正确认识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充分认识教育的价值。
教学时数:3学时。
第一节_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主要知识点: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心理发展的模式
重点解决问题: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_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主要知识点:
一、遗传决定论
二、环境决定论
三、共同决定论
四、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重点解决问题: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第一节_ 心理发展的理论
主要知识点:
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三、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重点解决问题:三种心理发展观的异同
第四节_ 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主要知识点:
—、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有效教育的特征
重点解决问题: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专题和教学案例]
1.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专题)
2.教育塑造人(专题)
第二篇_ 学习心理
第三章 学习心理概述
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探讨学习的一般概念、学习的结构和过程、学习的分类、学生学习的特点等问题。
教学的基本要求是:理解学习概念的实质,了解学习的结构和信息加工过程,掌握学习的分类和学生学习的特点。_
教学时数:3学时。
第一节_ 学习概述________________
主要知识点:
一、学习的概念
二、人类学习的特点
重点解决问题:人类学习的特点
第二节_ 学习的结构和信息加工过程
主要知识点:
—、学习的结构
二、学习的阶段
三、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
重点解决问题: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
第三节_ 学习的分类
主要知识点:
一、学习的内容分类
二、学习的性质和机制分类
三、学习的结果分类
重点解决问题:学习的性质和机制分类
第四节_ 学生学习的特点:
主要知识点:
一、学生学习的接受性
二、学生学习的间接性
三、学生学习的系统性
四、学生学习的快速高效性
五、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重点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研究专题和教学案例]
1.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加工(专题)
2.就学生学习的特点谈一谈我国当代教育史上的失误(专题)
第四章 学习理论
教学要求
本章是教育心理学的重点内容,也是教育心理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主要介绍国外的学习理论,包括联结派、认知派、联结认知派和其他的学习理论。
教学的基本要求是:理解各个流派的学习理论的实质,分析比较各个流派学习理论的异同,正确认识各个学习理论在学与教过程中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教学时数:5学时。
第一节_ 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主要知识点:
一、桑代克的“试误一联结”学习理论
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
三、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
四、联结派学习理论的发展
重点解决问题:联络派学习理论的价值和局限性
第二节_ 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主要知识点:
—、格式塔学派的“顿悟”学习理论
二、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三、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学习理论
四、奥苏伯尔的“接受一同化”学习理论
五、认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重点解决问题:认知派学习理论的价值和局限
第三节_ 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主要知识点:
一、加涅的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
二、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的理论
重点解决问题: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的价值和局限
第四节_ 其他的学习理论
主要知识点:
一、维列鲁学派的学习理论
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重点解决问题:其他的学习理论的价值和局限
[研究专题和教学案例]
1.学习理论的发展和趋势(专题)
2.联结派和认知派的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第五章 学习动机
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探讨学生学习动机产生的机制、理论、培养和激发等问题。
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了解学生学习动机的结构、形成机制和主要的动机理论,
掌握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途径和方法,在教学中能运用动机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时数:5学时。
第一节_ 学习动机概述
主要知识点:
一、动机的概念和分类
二、学习动机的结构
三、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重点解决问题: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第二节_ 国外主要的动机理论
主要知识点:
一、本能论
二、驱力论
三、强化论
四、需要层次论
五、认知失调论
六、自我效能论
七、成就动机论
八、归因论
重点解决问题:各种动机理论的价值和局限
第三节_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主要知识点:
一、内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二、外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重点解决问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研究专题和教学案例]
1.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专题)_
2.期望教育的心理学理据(专题)
3.结合学科教学谈如何强化学生的外部动机(案例)_
第六章_ 知识的掌握
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阐述学生知识掌握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
教学的基本要求是:理解知识的表征和分类,把握知识掌握的过程和条件,学习促进知识掌握的途径和方法,能应用知识掌握的理论与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的能力。____
教学时数:5学时。
第一节_ 知识的一般概念
主要知识点:
一、知识的概念
二、知识的表征形式和分类 :
重点解决问题:知识的表征形式与分类
第二节_ 知识掌握的心理过程
主要知识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知识的获得
二、知识的保持
三、知识的应用
重点解决问题:理解知识掌握的过程及相互关系
第三节_ 知识的获得
主要知识点:
—、知识获得的概念
二、知识获得的条件与方法
三、概念和规则的获得
重点解决问题:概念和规则获得的条件
第四节 知识的保持
主要知识点:
一、知识保持的概念和意义
二、知识保持的条件与方法
三、促进知识保持的教学策略
重点解决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知识保持的效率
第五节_ 知识的应用
主要知识点:
一、知识应用的概念
二、知识应用的过程和制约条件
重点解决问题:如何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有效应用
[研究专题和教学案例]
1.用现代知识观评价知识的价值(专题)
2.知识保持教学策略的实际运用(案例)
第七章_ 技能的形成
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探讨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形成及培养。
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明确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形成的条件和培养途径。
教学时数:3学时。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节_ 技能概述
主要知识点:
一、技能的概念及意义
二、技能的种类
三、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关系
重点解决问题:技能的实质及在学习中的作用
第二节_ 动作技能的形成
主要知识点:
一、动作技能的理论
二、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
三、动作技能的培养
重点解决问题:动作技能形成的条件
第三节_ 智力技能的形成
主要知识点:
一、智力技能的理论
二、智力技能形成的特点
三、智力技能的培养
重点解决问题:教学中如何促进智力技能的发展
[研究专题和教学案例]
1.从现代知识观看培养技能的重要性(专题)
2.智力技能培养的教学设计(案例)
第八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
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阐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造力培养的途径和规律。
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掌握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的理论观点,明确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的相互关系,能将问题解决和创造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教学时数:4学时。
第一节_ 问题解决概述
主要知识点:
一、问题的概念和种类
二、问题解决的特征
三、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四、问题解决的策略
五、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重点解决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
第二节_ 创造力的培养
主要知识点:
一、创造力的概念和特征
二、创造力与问题解决的关系
三、创造力的理论
四、影响创造力的因素
五、创造力的测量
六、创造力的培养
重点解决问题:创造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研究专题和教学案例]
1.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专题)
2.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
第九章 学习策略
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探讨主要的学习策略以及学习策略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了解学习策略的概念和作用,掌握主要的学习策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时数:3学时。
第一节_ 学习策略概述
主要知识点:
—、学习策略的概念
二、学习策略与元认知、认知策略、智力技能和学习方法
三、学习策略的作用
重点解决问题:学习策略及其作用
第二节_ 几种主要的学习策略
主要知识点:
一、知识识记和理解的策略
二、知识保持的策略
三、知识应用的策略
重点解决问题:学习策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第三节_ 学习策略的教学
主要知识点:
一、学习策略教学的技术
二、元认知培养与思维能力的训练
三、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重点解决问题:学习策略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研究专题和教学案例]
1.学习策略教学的有效技术探讨(专题)
2.结合学科教学进行学习策略训练的实践(案例)
第十章_ 学习的迁移
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阐明学习迁移的概念、种类和理论,学习迁移的条件。
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了解学习迁移的概念和实质,掌握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条件和途径。
教学时数:3学时。________
第一节_ 学习迁移概述
主要知识点: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
二、学习迁移的种类
三、学习迁移的作用
重点解决问题:理解学习迁移的作用
第二节_ 学习迁移的理论
主要知识点:
一、形式训练说
二、共同要素说
三、概括化理论
四、关系转换说
五、认知结构迁移说
重点解决问题:各种迁移理论的异同
第三节_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主要知识点:
一、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二、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重点解决问题: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研究专题和教学案例]
1.学习迁移的理论发展和趋势(专题)
2.结合学科教学进行学习迁移的训练(案例)_
第三篇_ 德育心理、美育心理和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一章_ 品德及其形成
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阐明品德及其形成的理论、条件、规律、培养途径等问题。
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了解品德的概念、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发展的理论及过程;掌握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_______________
教学时数:4学时。
第一节_ 品德概述
主要知识点:
一、品德的概念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三、品德在人格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_ 品德形成的理论
主要知识点:
—、中国古代的品德心理思想
二、认知派的品德理论
(一)杜威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二)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三)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三、新行为主义的品德理论
主要知识点:
(一)斯金纳的品德理论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_
重点解决问题:各种品德形成理论的价值和局限性
第三节_ 品德形成的过程与条件
主要知识点: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二、道德认知的形成
三、道德情感的形成
四、道德意志的形成
五、道德行为的形成
重点解决问题: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
第四节_ 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和品德培养的策略
主要知识点:
—、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二、品德培养的策略
三、学生品德行为不良的矫正
重点解决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品德
[研究专题和教学案例]
1.品德心理结构模式的比较研究(专题)
2.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技术(案例)
第十二章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途径和方法。
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了解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理论,掌握心理诊断和心理咨询的理论、途径和方法。
教学时数:3学时。
第一节_ 概述
主要知识点: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与意义
重点解决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第二节_ 心理诊断
主要知识点:一、心理诊断的主要手段
二、心理诊断的途径和方法
三、心理诊断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重点解决问题:心理诊断的科学化问题
第三节_ 心理咨询
主要知识点:
一、心理咨询的理论和原则
二、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术
重点解决问题:心理咨询的方法与技术
[研究专题和教学案例]_
1.中国古代的心理教育思想(专题)
2.学生心理咨询的个案分析(案例)
第十三章 美育心理
教学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章主要探讨美育心理的特点和规律及学生审美心理的发展与培养。
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了解美育心理的概念,掌握审美心理的结构和审美心理的过程,分析学校美育的心理效应,掌握青少年审美心理的发展规律及其培养途径和方法。_____
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一节_ 美育心理概述
主要知识点:
—、什么是美育心理
二、审美的心理结构
三、审美的心理过程
四、美育的心理效应
重点解决问题:美育心理及其结构
第二节_ 审美心理的发展
主要知识点:
一、审美认知的发展
二、审美情感的发展
三、审美价值的发展
四、审美创造力的发展
重点解决问题:审美心理发展的特点
第三节_ 审美心理培养
主要知识点:
一、艺术教育中的美育
二、学科教学中的美育
三、校园文化与美育
重点解决问题:审判心理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研究专题和教学集例]
1.学校美育与学生审美心理的发展(专题)
2.以美育德、以美促智的教学实践(案例)
第四篇_ 教学心理
第十四章_ 教师心理
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阐明教师心理形成变化的特点和规律。
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了解教师的职业特征和职业心理特点;明确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及教师威信的教育作用;掌握教师成长的规律,自觉提高自身的素质。
教学时数:4学时。______
第一节_ 教师的社会角色
主要知识点:
一、角色及教师的角色
二、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
三、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
重点解决问题:教师的社会角色__
第二节_ 教师的心理素质
主要知识点:
一、教师的智能素质
(一)教师智能的结构
(二)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二、教师的情意素质
(—)教师的心理动力结构
(二)教师对学生的爱
三、教师的人格素质
重点解决问题:教师的智能素质,教师对学生的爱
第三节_ 教师威信
主要知识点:
一、教师威信的概念
二、教师威信的作用
三、教师威信的形成
四、教师威信的维护与发展
重点解决问题:教师威信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第四节_ 教学反思
主要知识点:
一、教学反思的概念
二、教学反思的过程
三、教学反思的成分
四、教学反思的方法
重点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的方法
第五节_ 教师成长
主要知识点:
一、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
二、教师成长的基本历程
三、提高教育效率的心理条件
重点解决问题:如何创造条件促进教师的成长
[研究专题和教学案例]
1.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专题)
2.优秀教师成长历程剖析(案例)
第十五章_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探讨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原理和技术。
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了解教学设计的涵义、原则和技术,掌握教学设计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能运用所学理论和技术进行学科教学的设计。
教学时数:4学时。
第一节_ 教学设计概述
主要知识点:
一、教学设计的涵义
二、教学设计的原则
三、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
重点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
第二节_ 教学目标陈述与任务分析
主要知识点:
一、教学目标的理论
二、教学目标的技术
三、教学任务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重点解决问题:如何进行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分析
第三节_ 不同知识类型和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
主要知识点:
—、不同知识类型的教学设计
二、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
重点解决问题:如何对不同类型的知识教学进行设计
第四节_ 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择
主要知识点: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优化
二、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重点解决问题:如何科学地选用教学方法和媒体
[研究专题和教学案例]
1.教学目标设计的科学化和学科化(专题)
2.学科教学设计举偶(案例)
第十六章 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探讨如何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实施因材施教的途径与方法。
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掌握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的方法和技术。
教学时数:3学时。
第一节_ 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
主要知识点:
—、能力的个别差异与教育
二、人格的个别差异与教育
三、性别的个别差异与教育
重点解决问题: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的关系
第二节_ 优生与差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
主要知识点:
一、优生与差生差异的原因
二、优生与差生的因材施教
重点解决问题:如何对优生与差生进行因材施教
第三节_ 因材施教教学的理论与方法 …
主要知识点:
一、掌握学习
二、个别化教学系统
三、自学辅导教学方法
四、目标导学教学模式
重点解决问题:因材施教的基本教学方法
[研究专题和教学案例]
1.学生的个别差异的主要表现(专题)
2.根据学生差异因材施教(案例)
第十七章 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和教学交往
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探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和课堂互动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
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了解学校中的各种人际关系的特点和作用,掌握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形成的条件,掌握教学交往和课堂互动的理论和运行机制。
教学时数:3学时。
第一节_ 学校中的人际关系
主要知识点:
一、学生的同伴关系
二、师生关系
重点解决问题: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的条件
第二节_ 班集体与人际关系
一、班集体及其作用
二、班集体的形成过程
三、影响班集体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四、建设良好班集体的条件与措施
重点解决问题:如何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第三节_ 教学交往
主要知识点:
一、教学交往的概念
二、教学交往的类型、特征和原则
三、师生交往
四、影响教学交往的因素
重点解决问题:教学交往的条件和心理效应
第四节_ 课堂互动
主要知识点:
一、课堂互动的类型
二、课堂互动的模式
三、课堂合理互动的基本条件
重点解决问题:课堂合理互动的基本条件
[研究专题和教学案例]
1.教学交往与一般人际交往的比较分析(专题)
2.促进课堂互动的教学策略(案例)
参考书目:
1.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2.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韩进之主编:《教育心理学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的2年版。
5.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李伯黍,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7.[美]D.P奥苏伯尔等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8.[美]J.M.索里等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9.[美]GH.鲍尔等著:《学习论》,上海教百出版社1987年版。
10.吴庆麟编著:《认知教学心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版。
11.邵瑞珍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2.皮连生著:《智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3.施良方著:《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4.陈龙安著:《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15.张德绣著:《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教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6.皮连生著:《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冯忠良著:《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8.燕国材,朱永新著:《现代视野内的中国教育心理观》,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9.卢家楣著:《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0.曾欣然著:《德性培育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1.张 奇著:《学习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__
22.蒯超英著:《学习策略》,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3.李洪玉,何一粟著:《学习动力》,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4.姚梅林著:《学习规律》,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5.白学军著:《智力心理学的研究进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6.钟启泉编著:《差生心理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7.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8.刘金花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9.张进辅主编:《现代青年心理学》,重庆出版社2002年版。
30.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主编:《人是如何学习的一大脑、心理及学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1.戴维.D.乔纳森主编:《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2.莱斯利,P,斯特弗主编:《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3.吴铎,罗国振主编:《逆德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4.李 红等著:《儿童青少年审美心理与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5.陈家林麟著:《学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36.班华著:《心育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7.郑希付主编:《心理咨询原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8.吴增强著:《学习心理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_
39.吕静主编:《儿童行为矫正》,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40.戴.冯塔纳著:《教师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一、编写说明
(—)本门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本门课程在教育硕士的培养方案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首先,教育科研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一种热潮,教师具有科研能力不仅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而且成为教师自身发展的自我需要与瓶颈问题。广大教师科研热情的不断提高与科研能力不足的现象,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问题。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学员的教育科研能力,可见本门课程之重要性。其次,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改变学员对教育科研以及教育现象的传统观念,改变过去对教育问题的错误看法,培养学员的研究意识。第三,学员要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也必须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四,对学员今后从事教育科研也是有帮助的。第五,也有利于中国教育科研与国际接轨。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l.培养学员教育科研的思想和意识。__
2.使学员掌握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
3.使学员掌握各种具体的常见的研究方法,会使用这些方法进行教育科学研究。
4.要求学员能结合其实际工作,选择研究课题以及进行研究设计,并实施一项研究。
5.掌握学位论文的写作技巧,会撰写开题报告。
6.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与论文。
(三)课程设计与教学特点
课程设计不仅考虑本门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且考虑这些方法的具体使用,教学主要采用案例教学的思想与方法,结合实际的研究介绍各种研究方法,并要求学生掌握研究设计的方法,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研究选题与设计。
(四)教学内容
具体教学内容见第三部分。
(五)教学方式、方法
主要采用讲授、讨论,以及案例教学方法,并要求学生掌握有关软件的使用,如会使用spss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会计算测量的相关质量指标等。
(六)教学时数、学分
教学时数为49学时,2学分。
二、大纲文本
第一章_ 科学研究方法概论
第一节_ 什么是科学研究
第二节_ 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第三节_ 科学理论的建立方法
第四节_ 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第二章_ 教育科学研究概论
第一节_ 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
第二节_ 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_ 教育科学研究的分类
第四节_ 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第五节_ 教育科学研究的程序
第三章_ 教育科学研究的选题
第一节_ 选题的意义______
第二节_ 选题的原则
第三节_ 选题的途径
第四节_ 选题的技巧
第四章_ 教育科学研究的假设
第一节_ 什么是假设
第二节_ 假设的特征
第三节_ 假设的表述
第四节_ 假设的检验
第五章_ 变量及其定义
第一节_ 变量的类型
第二节_ 变量的定义方法
第六章_ 抽样的方法
第一节_ 抽样的意义
第二节_ 抽样的要求______
第三节_ 抽样的方法
第七章_ 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
第一节_ 数据的类型与种类
第二节_ 数据的描述统计分析
第三节_ 数据的推断统计分析
第八章_ 教育测量方法
第一节_ 教育测量的概念
第二节_ 教育测量的特点
第三节_ 教育测量的项目分析方法______ _____
第四节_ 教育测量的编制方法
第九章_ 教育调查方法____________
第一节_ 调查的意义和种类
第三节_ 调查的步骤
第三节_ 调查的方法
第十章_ 问卷研究法____
第一节_ 问卷的类型_______
第二节_ 问卷研究的程序___
第三节_ 问卷设计的方法
第十一章_ 教育评价方法
第一节_ 教育评价的概念
第二节_ 教育评价方案的编制
第三节_ 教育评价的方法
第十二章_ 质化研究方法
第一节_ 质化研究的概念
第二节_ 质化研究的特点
第三节_ 质化研究的程序
第十三章_ 学位论文的撰写
第一节_ 学位论文的类型
第二节_ 学位论文撰写的程序____
第三节_ 开题报告的形式和要求
第四节_ 学位论文撰写的注意事项
第五节_ 学位论文实例分析___
参考文献
l.李天德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
2.张景焕等编著:《教育科学方法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第l版。
3.李方编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袁振国主译,(美)维尔斯曼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5.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6.叶澜著:《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7.裴娣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8.马云鹏:《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东北师范人民出版社。
9.钟以俊等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安徽大学出版社。
10.刘文霞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1.喻立森著:《教育科学研究通论》,福建教育出版社。
12.周家骥著:《教育科研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
13.华国栋编:《教育科研方法》,南京大学出版社。
14.杨丽珠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15.杨小徽等主编:《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湖北教育出版社。
16.施铁如著:《学校教育科学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7.陈镜孔主编:《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指导》,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8.王坦等主编:《现代教育科研:原理·方法·案例》,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邵永泉主编:《现代教育科研方法与应用》,宁波出版社。
20、刘电芝主编:《教育与心理研究究方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1.徐世贵主编:《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辽宁民族出版社。
22.胡中锋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待出版)。
23.各类教育刊物中有关研究方法的文章。
《英语》教学大纲
《英语》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中的学位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好英语,能直接了解国外教育界的发展动态、进行中外教育经验交流,将为今后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本大纲的编写指导思想为:根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外语实际水平,结合未来工作中的实际需要,着重培养学生英语文献阅读、翻译的能力和一定的写作能力;若条件允许,为英语基础较好、有用英语口头交流的实际需要、并自愿提出申请的学生开设听说课,以培养他们用英语进行学术讨论、论文陈述等口头交际能力。学生通过二年学习,应能基本达到本大纲所规定的各项要求。参照在职申请研究生学位的英语考试大纲进行考试。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学术英语(English foracademic purpose)的特点,阅读翻译写作的必备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便较熟识地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文献,能基本准确地翻译与本专业相关的英文资料,写出论文摘要。在此基础上帮助对读、写、译基础较好,有需要及有强烈提高听说能力愿望的学生提高课堂学术讨论,宣读论文、即席答辩和交谈讨论的实际能力。
二、教学要求
(1) 词汇:理解性掌握4500个左右的英语单词及400个左右的常用词组,对词汇中2000个左右的常用词能复用。
(2) 阅读
课内总阅读量为20,000词左右,阅读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同题材,特别注意掌握文献的语言特点、难点,了解文化和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技巧,提高在语篇水平上的分析能力。
课外阅读量为60,000词左右;阅读不同文体的有一定难度和长度的文章,能借助词典与文章注释运用各种阅读技能,理解和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及主要内容。
(3) 翻译:与精、泛读相结合,借助词典能进行一定难度英文文献的英汉互译,理解正确,译文通顺、达意,英译汉译速每小时达到400个英语单词,汉译英每小时达250-300个汉字。
(4) 写作:能掌握写作技巧,具有用英语书面表达的基本能力,能在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基础上,在半小时内写出150个词左右、概括恰当、表述清楚、语意连贯、无重大语言错误的摘要。
三、教学安排
(l) 教学时数为154学时,设置综合英语、文献、阅读与翻译摘要写作
(2) 为基础较好,有需要及有强烈提高听说能力愿望的学生开设课堂讨论、会议交流等课程。
四、考试
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必须参加教育硕士专业英语学位课程考试。考试为英语水平测试,课程结束前进行。课程教学期间进行一次成就测试(achievement test),该成绩与平时成绩作为学位成绩的一部分。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管理学原理》课程简介
《管理学原理》是教育硕士学位(教育管理方向)的学位专业课程。
一、教学内容:
第一篇:绪论。绪论由管理的本质的探讨而引出了管理的概念,并探讨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特点、学科结构、研究方法等等。
第二篇:历史。研究管理的历史,试图通过西方管理理论形成与发展轨迹的简要回顾和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精华的概括介绍,从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在各种管理理论的学习中,了解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的演变及其现实指导意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管理的内涵与本质。
第三篇:原理。管理的基本原理部分是对管理的实质及其基本运动规律的论述,包括管理的实质内容、管理原理和管理原则等内容。在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和阐述管理的四大原理:系统原理、人本原理、动态原理和效益原理。由四大原理引申出相应的八条原则:由系统原理引申出整分合原则和相对封闭原则;由“人本”原理出能级原则、动力原则和行为原则;由动态原理引申出反馈原则和弹性原则;由效益原理引申出价值原则。
第四篇:职能。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活动时,需完成四项基本任务或执行四项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计划是管理活动的首要职能,没有可行的计划,管理工作就无从着手;组织是管理活动的中心职能,有了强有力的组织工作,管理活动才能顺利进行;领导是管理活动的关键职能,管理活动依赖于领导的决策正确,激励有方和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控制是管理活动的一项重要职能,正确、有力的控制是实现管理目标的保障。
二、使用教材:
1、周三多等编著:《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四版。
三、参考书目:
1.斯蒂芬?P? 罗宾斯著:《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哈罗德?孔茨等著:《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3.小詹姆斯?H?唐纳利等著:《管理学基础——职能?行为?模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教育管理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课程说明
一、课程性质
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硕士教育管理方向的专业必修学位课程。它以管理学为学科基础,以教育管理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三大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教育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为教育管理提供实践依据;二是研究教育的组织和人事问题,主要解决如何构建完善的教育组织以及如何选用优秀合适的人才问题;三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学习如何做好决策、领导和控制等方面的问题。本课程反映国内外教育管理研究的最新成果。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员掌握系统的教育管理理论和方法,为其从事教育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也为学员学习其他课程奠定基础。本课程的教学坚持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和研讨等方式。
三、教学方式
本门课程主要采取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参与式讨论、参观考察等方式进行。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考试成绩、论文成绩。
第二部分 教学大纲文本
第一章_ 教育管理学基础
主要讨论教育管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和学科体系建设等问题。教育管理学是以教育管理问题为对象,以管理学、教育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为基础,运用定性、定量以及其他方法,通过对教育管理问题的研究,发现教育管理规律、形成教育管理理论并指导教育管理实践的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管理科学。
第二章_ 教育管理理论发展
本章把教育管理理论分为四大阶段,即古典组织管理理论、人本主义管理理论、教育管理科学运动和后现代教育管理思潮。通过对这些管理理论或思潮的分析,发现不同的管理流派或思潮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具有历史性、文化性,相互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西方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主流已经进入到后现代社会,但古典组织理论和人本主义管理思想依然对教育管理的实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管理宜以古典组织理论作为主要的指导理论,同时注意吸收人本主义管理思想和后现代教育管理思想丰富的养分。
第三章_ 教育组织发展
首先对古典组织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巴纳德社会系统理论、开放系统理论和学习型组织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概括;接着对教育组织的内涵进行了分析,认为教育组织是人们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建立的由机构、人员、职权、制度和文化等要素组成的相互协作的开放系统;第三,通过对教育组织的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委员会制、事业部制、矩阵结构等六种组织结构模式的分析,认为教育组织结构建设需要吸收不同组织结构模式的优点;第四对教育组织职权的来源、类型和使用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教育组织的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认为在教育组织的建设中要处理好直线和职能、集权和分权、层级与跨度、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等关系问题,把教育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教育组织。
第四章_ 教育人事管理
主要讨论了教育行政人事管理和学校人事管理问题。教育行政人事改革主要是随政府改革进行,同时要体现教育行政管理的专业性特点。教育行政机关的正式工作人员属于公务员,通过有效的选拔、任命、培养等程序及其他有关程序和措施,保证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不断更新,素质不断提高,以促进教育行政组织工作质量的提高。在政府机构改革的促进下。在实现政府职能转换、政府监控和学校自主管理的条件下,学校内部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把职务聘任转变为岗位聘任,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双向选择,明确双方权责,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聘用合同,根据考核结果确定续聘、解聘、辞职、辞退、奖惩、晋级等,确保学校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多劳多得,优质优酬,使整个人员队伍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同时政府必须对学校人事工作依法监控,保证学校和教职工双方的权益得以实现,义务得以履行。政府还要建立和健全未聘人员安置制度和多方位的社会保险制度,这是学校人事制度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第五章 教育管理过程
教育管理分为组织管理和管理过程,前者主要讨论组织的设计和建设、人员的聘用和安排等问题,后者主要讨论教育组织的决策、领导和控制等问题。教育组织及其领导者的决策是对组织目标的设定以及实现组织目标而制定的计划、策略和步骤等;教育领导是为了实现教育组织决策所采用的合适的领导方式、激励模式和沟通方式;教育组织的控制是通过对教育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的监督、检查和调节,使组织及其成员按照既定的目标前进,或根据发展的需要调整目标或纠正组织和组织成员个人的行为偏差。
参考书目:
___ 1.黄_ 崴著:《教育管理学—概念与原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陈孝彬主编:《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3. 萧宗六著:《学校管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4. 吴志宏:《教育行政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5. 萧宗六、贺乐凡主编:《中国教育行政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6.周三多等主编:《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7.Hoy,W.K., Miskel, C.G.(200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6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8.Lunenburg, Fred. C., Ornstein, Allan. C. (2000).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Concepts and practices( 3rd_ ed.) .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9.Senge, Peter M.(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London: Century Books.
10.Sergiovanni, Thomas J.(1999) Educational Governance anddministration(4th ). Allyn & Bacon.
11.Simon, Herbert A. (1997). 4th.ed.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a study of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in administration organization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2.Wren, D. A.(1998). The Evolution of Management Thought.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教育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_ 课程说明
一、课程性质
教育组织行为学(国内学者习惯于叫“学校管理心理学”)是教育管理学科
丛的重要支柱学科。因为,没有对教育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活动的分析与把握,就不可能有对学校成员(学校领导、教师员工、学生)的深刻理解,也就谈不上对他们进行合理的激励,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智慧劳动潜能。
___ 这门学科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帮助学员理解学校管理活动中最关键的因素——人,丰富管理策略,提升管理能力。
二、课程目标
使学员对本学科的基本知识(概念、理论或原理、操作性策略或技能)有比
较系统的理解和把握,对本学科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并使学员在学习之后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
(1) 知识与技能方面
对于每个知识点,本课程重视基本概念、理论的介绍,并尽量使学员了解这
些知识的来源;在此基础上,重视学员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训练。
(2) 应用方面
本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着眼点不应该停留在学员对所研究问题的理解,而是基于理解基础上的对现实学校管理问题的干预。因此,本课程应充分注意到它的实践性质,在授课的同时,要考虑提高学员的行动智慧。
三、课程特点
本门课程设计与教学的理念是:梳理和检讨国内现有教材的内容、体系,并比照和吸收国外同类课程的教学理念和内容体系,在此基础上,再认真整合国内外的较新研究成果而成。因此,本门课程在编写指导方针上,除了体现国际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知识性和学术性相结合、历史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等基本原则外,还力求体现理论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的完美结合。
本课程的特点是内容翔实,体系清晰,理论和实践结合,能明显使人感觉到这是一门有着自身明确的学术使命和知识建构的学科,在整个教育管理学科体系中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地位。
四、教学方式
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宜以讨论法为主。在展开每个单元知识的学习时,最好通过提供相关案例导入,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达到对有关原理和理论的把握。
此外,由于教育组织行为学被定位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亦应相应体现这一定位。为此,在课堂上展开讨论时应时刻注意与学员的教育与管理实践相结合。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考试成绩、论文成绩。
第二部分_ 教学大纲文本
第一章_ 教育组织行为学导论
第一节_ 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二节_ 教育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
第三节_ 教育组织行为学思想主流
第二章_ 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_ 东西方人性思想讨论
第2节 激励理论
第三节_ 挫折与冲突理论
第三章_ 学校组织成员的个体心理与管理
第1节 个体心理特征
第二节_ 需要与动机
第三节_ 态度、信仰与价值
第四节_ 情绪与情感
第四章_ 学校组织群体心理与管理
第一节_ 群体的性质
第二节_ 学校群体活动的特点
第三节_ 学校中的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第五章_ 教师心理
第一节_ 教师的社会角色与影响力
第2节 教师的需要与动机
第3节 教师的能力素质及其优化
第六章_ 学生心理
第一节_ 学生的心理发展(尤其是学习心理发展)
第二节_ 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激发
第3节 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
第4节 学生问题行为与矫正
第七章_ 学校领导
第一节_ 学校领导者影响力的构成
第二节_ 学校领导的有效性
第三节_ 学校领导的决策艺术
第八章_ 学校中的人际交往、沟通和合作
第一节_ 学校人际关系的特点
第二节_ 学校人际关系的测量
第三节_ 学校人际关系的调节
第九章__ 组织文化与组织气氛
第一节_ 组织文化的建立
第二节_ 组织文化与组织效能
第三节_ 组织气氛的建立
第四节_ 学校组织气氛的评估
第十章_ 学校改革
第一节_ 学校改革与发展
第二节_ 学校改革的策略
第三节_ 教师教育与学校改革
_____
主要教学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苏东水著:《管理心理学》(第四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王重鸣:《管理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俞文钊:《管理心理学》,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
___ 5.程正方:《现代管理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熊川武:《学校管理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张承芬:《学校管理心理学原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王垒:《组织管理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美)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7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美)黑尔里格尔等:《组织行为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吴江霖、戴健林:《社会心理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2.沙莲香:《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莫雷:《教育心理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吴江霖、戴健林:《心理学概论》,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6.杨国枢、曾仕强:《中国人的管理观》,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8年版。
17.颜世富:《东方管理学》,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年版。
18.姜国柱、朱葵菊:《中国人性论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9.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版。
___ 20.(美)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21.(法)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_ 课程说明
一、课程性质
教育组织效率提高有赖于教师积极性的提高和其专业能力的发展。教育系统中的教职员是各级教育机构和组织最核心的能动要素,教育部门的各级管理者应该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用技术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在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的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教育管理方向的教育硕士掌握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以指导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践,取得教育人力资本的最大使用价值和增值收益。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教育管理方向的教育硕士掌握现代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基本技术。
1.认识到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教育管理中的性质、意义、地位和作用;
2.学习和理解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
3.学习和掌握教育人力资源的研究方法。
4.学习和掌握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的常用技术,如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获取,人员的招募和安置,绩效评价,薪酬激励等。
5.学习和掌握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理论和实用方法或策略,如教育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教育人力的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组织的工作设计等。
三、教学方式
鉴于本课程的性质,在教学的过程把基础知识的教授和基本技能的操作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1.在基础理论的教授中,可以采取讲授法,主要是使学员理解和掌握基础理论。
2.在基本技术或技能教授中,可以采取学生实际操作法、角色扮演法等互动式的情景操作法,主要使学员掌握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技术或技能。
3.在培养学员的综合能力时,可以采取案例讨论的教学法,提高学生对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培养学员的实践应用能力时,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或实际项目开发的方法,以提高学员对教育资源管理理论和技术的应用能力。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考试成绩、论文成绩。
第二部分_ 大纲文本
第一篇_ 总 论
第一章_ 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_ 什么是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学
第二节_ 为什么要学习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学
第三节_ 怎样学习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学
总结
思考题
案例分析或主题专栏
第二章_ 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_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_ 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学的开创阶段
第三节_ 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概况
总结
思考题
案例分析或主题专栏
第三章_ 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_ 教育中的人性
第二节_ 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性
第三节_ 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
第四节_ 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
总结
思考题
案例分析或主题专栏
第二篇_ 招募与配置
第四章_ 工作分析
第一节_ 工作分析的性质
第二节_ 工作分析实用方法
第三节_ 工作描述
总结
思考题
案例分析或主题专栏
第五章_ 岗位聘任制
第一节_ 岗位聘任制的含义
第二节_ 岗位聘任制的特点
第三节_ 定员定编管理
__ 第四节_ 岗位聘任制的实施程序
总结
思考题
案例分析或主题专栏
第六章_ 教职员的招募与配置
__ 第一节_ 教育人力资源计划
__ 第二节_ 教职员的招募和甄选
__ 第三节_ 人员配置的性质和原则
__ 第四节_ 教职员的聘任
__ 第五节_ 教育人才的合理流动
总结
思考题
案例分析或主题专栏
第三篇__ 绩效评价与激励
第七章_ 教职员的绩效评价
第一节_ 教职员绩效评价概述
第二节_ 教职员的绩效评价方法
第三节_ 绩效评价面谈
第四节_ 绩效评价的控制
总结
思考题
案例分析或主题专栏
第八章_ 教育绩效管理
第一节_ 教育绩效管理的含义
_ 第二节_ 全面质量管理在教育中应用
_ 第三节_ 六西格玛管理与教育绩效管理
_ 第四节_ 教育绩效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总结
思考题
案例分析或主题专栏
第九章 教职员的激励
第一节_ 教职员激励基础知识
第二节_ 激励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_ 教职员的货币性激励
第四节_ 教职员的非货币性激励
第五节_ 教职员激励制度的建立
总结
思考题
案例分析或主题专栏
第四篇_ 开发与培训
第十章_ 教职员专业发展和培训
第一节_ 教职员专业发展概述
第二节_ 教职员专业发展的模式和策略
第三节_ 教职员培训理论和培训项目设计
第四节_ 教职员培训方法的选择
第五节_ 教职员培训成果转化和效果评估
总结
思考题
案例分析或主题专栏
第十一章_ 教职员的职业生涯管理
第一节_ 职业生涯管理概述
第二节_ 教职员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三节_ 现代教育职业生涯的特征
总结
思考题
案例分析或主题专栏
第十二章_ 教育人力资源的心理开发
第一节_ 教育人力资源的心理开发概述
第二节_ 个体心理与教育人力资源的开发
第三节_ 群体心理与教育人力资源的开发
第四节_ 组织心理与教育人力资源的开发
第五节_ 领导心理与教育人力资源的开发
总结
思考题
案例分析或主题专栏
参考书目:
1.[美]罗纳德·W·瑞布著,褚宏启等译.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一种管理的趋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年
2.龙君伟.校本人事:开发与管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3.[美]杰拉尔德·C·厄本恩等著,黄崴、龙君伟译.校长论:有效学校的创新型领导.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
4.[美] 雷蒙德·A·诺伊等著,刘昕等译.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5.[美]加里·德斯勒著,刘昕等译.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6.[美]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年
7.[美]罗伯特·G·欧文斯著,窦卫霖等译.教育组织行为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8.[美]斯蒂芬·P·罗宾斯著,孙健敏等译.组织行为学. 1997年
《教育测评的理论与技术》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课程说明
一、课程性质
教育测评是教育管理的重要方法。首先,教育管理系统要有效运行,必须了解反馈信息,而测评是提供反馈信息的重要方法;其次,鉴于到效果如何,往往需要测评来衡量,教育测评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要提高教育质量,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质量的测评内容和方法,这也对被测评对象具有导向作用,好的测评方法和标准,将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第三,教育测评还是教育科研的重要内容。教育评价被誉为教育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教育测量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长期和永恒的研究内容。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达成以下教学目标:
(一)理解和掌握教育测评的原理和方法。
(二)会编制各类测验量表和设计各类教育评价的方案。
(三)能对当前国内外教育测评的实践进行评价和分析。
(四)学会操作性的思维方法。
三、课程设计与教学特点
课程设计采用教育测量与评价整合的模式,将两部分内容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教学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本门课程的最大特点。因为这门课程本身就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测评的原理和方法来源于具体的教育实践,也自在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因此,必须真正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二)注重可操作性。教育测评中很多方法都具有强烈的可操作意义,也必须学以致用。因此,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具体的测评方法。
(三)重视案例分析。在本课程的第二大部分,每一部分都安排了案例分析题,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真正融汇贯通,举一反三,这是本门课程的另一特点。
(四)追求先进性和新颖性。本课程的内容都是采用的最先进的理论与方法,关注当前热点的测评问题,具有先进性和新颖性。
四、教学方式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法、演示法、操作法、案例分析法等,首先给学生清晰讲解有关原理和方法,然后采用演示、操作的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的测评的编制方法,最好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相关的案例分析。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考试成绩、论文成绩。
第二部分_ 教学大纲文本
第一篇_ 教育测评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_ 教育测评概论
第一节_ 教育测量概论
第二节_ 教育评价概论
第三节_ 教育测评的发展阶段
第二章_ 教育测量的质量指标
第一节_ 效度
第二节_ 信度
第三节_ 难度
第四节_ 区分度
第三章_ 教育测验的编制与实施
第一节_ 测验目标的分类
第二节_ 测验的编制
第三节_ 测验的实施
第四章_ 教育评价方案的编制与实施
第一节_ 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第二节_ 教育评价方案的编写
第三节_ 教育评价的实施
第五章_ 教育评价的方法
第一节_ 评价方法的分类
第二节_ 搜集评价信息的方法
第三节_ 处理评价信息的方法
第六章_ 教育测量结果的转换与组合
第一节_ 教育测量结果的特点
第二节_ 教育测量结果的转换
第三节_ 教育测量结果的组合
第七章_ 教育评价的心理调控
第一节_ 评价者心理与调控
第二节_ 被评价者心理与调控
第二篇_ 各类教育测评
第八章_ 学科测验的编制
第一节_ 学科测验的编制要求
第二节_ 语文测验的编制
第三节_ 数学测验的编制
案例分析:教师自编测验讨论
第九章_ 标准化考试与考试改革
第一节_ 标准化考试
第二节_ 国外考试改革
第三节_ 我国考试改革
案例分析:当前我国高考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十章_ 智力测验
第一节_ 智力测验的发展
第二节_ 智力测验的量表
案例分析:智力测验的问题与不足
第十一章_ 教学评价
第一节_ 教学评价的内容
第二节_ 教学评价的方法
案例分析:现存教学评价的讨论
第十二章_ 课程评价
第一节_ 课程评价的发展
第二节_ 课程评价的内容
第三节_ 课程评价的模式
案例分析:当前课程评价的问题分析
第十三章_ 学校评价
第一节_ 办学条件评价
第二节_ 办学水平评价
案例分析:当前学校评级存在的弊端
第十四章_ 教师评价
第一节_ 教师评价的内容
第二节_ 教师评价的方法
第三节_ 发展性教师评价
第十五章_ 品德测评
第一节_ 品德测评的类型
第二节_ 品德测评的内容
第三节_ 品德测评的方法
案例分析:学生品德测评方案分析
第十六章_ 学生评价
第一节_ 学生评价的内容
第二节学生评价的方法
案例分析:大学生综合测评方案分析
参考文献:
1.王汉澜:《教育测量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
2.王汉澜:《教育评价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
3.张敏强:《教育测量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4.胡中锋、李方:《教育测量与评价》,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5、张玉田等:《学校教育评价》,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
6.赵承福等:《中小学教育评估》,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
7.漆书青等:《现代教育与心理测量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8.廖平胜主编:《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9、宋岭梅主编:《教育测量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10.涂恒汉著:《创新教育评价》,东方出版中心,2001年。
11.陈玉琨等著:《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12.杨学为著:《中国考试改革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13.黄光扬主编:《教育测量与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4.B.S.布卢姆等著,邱渊等译:《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年。
15.B.S.布卢姆等著,罗黎辉等译:《教育目标分类学》,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1986年。
16.王凯咸主编:《教育统计、测量与评估》,陕西旅游出版社,1991年。
17.侯光文著:《教育评价概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18.侯光文著:《教育测量与教学评价》,明天出版社,1991年。
19.冯平:《评价论》,东方出版社,1995年。
20.瞿葆奎主编:《教育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21.[美]Ellen Weber著:《有效的学生评价》,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
22.马俊峰:《评价活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23.郑日昌:《心理测量》,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24.金娣等编著:《教育评价与测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25.王斌华著:《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26.唐晓杰等编著:《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27.《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
28.季明明主编:《中小学教育评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29.国内外各类刊物上发表的有关教育测评的文章。
《教育领导前沿问题》课程简介
__ 第一部分:课程说明
课程性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教育领导的含义与本质基础上,深入理解教育领导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西方教育领导的最新理论进展、以及这些理论对当前我国中小学校领导实践的启迪,进一步探究校长专业化和校长职级制问题、校长与特色学校的构建问题等等。
教学目的和任务:
1.掌握教育领导的含义和本质,从而对教育领导现象有个正确的认识。
2.掌握教育领导理论及其最新发展趋势,从理论高度对教育领导过程形成清晰的认识。
3.深入理解教育领导理论对教育领导实践的启迪及指导作用,采用一种动态的过程观来理解教育领导行为的本质,同时对当前国内外教育领导的热点问题,如校长专业化、校长职级制等进行探讨。
教学方式:
1.在基础理论的教授中,可以采取讲授法,小组讨论的方法,主要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理论,启迪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
2.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时,可以采取案例讨论的教学法,提高学生对教育领导行为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时,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或实际项目开发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对有效教育领导行为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教育领导能力的开发与培训技能。
考核方式:提交课程论文
第二部分:大纲文本
第一讲 导_ 论
1.教育领导学的学科理论体系
2.教育领导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第二讲 教育领导的含义与本质_
1.领导
2.教育领导
第三讲_ 教育领导理论
1.特质理论
2.领导行为和风格理论
3.领导权变理论
4.其它领导理论
第四讲 西方教育领导理论的新进展
1.转化式领导理论
2.道德领导理论
3.教学领导与分布式领导理论
4.知识社会领导理论
第五讲 校长专业化与校长职级制
1.校长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_
2.校长职级制问题
第六讲_ 中小学校长专题
1.校长素质与学校发展
2.校长个性与特色学校
3.中小学校长的权力观
3.中小学校长的心理健康
第三部分:参考书目:
1.《领导学原理》,刘建军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2.《领导学:理论、实践与方法》,王乐夫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学校管理学》,萧宗六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4.《领导者与领导过程》,[美]乔恩·皮尔斯等著,北京华译网翻译公司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5.《领导》,[美国]亨利·明茨伯格等著,思铭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6.《领导:70位领导学家谈如何成为世界级领导者》,刘守英主编,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
7.《校长论:有效学校的创新型领导》,(美)杰拉尔德?C?厄本恩编著,黄崴、龙君伟主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
8.《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美)托马斯?J?萨乔万尼著,冯大鸣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ISBN7-5320-8449-3)
9.《领导学基础》,李成言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特色学校与校长个性》,辜伟节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中国教育管理史》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国教育管理史是研究中国自古至今教育管理制度和教育管理思潮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帮助人们认识和研究今天教育管理状况的基础学科,是各级师资及教育管理人员必备的素养之一。因此,《中国教育管理史》在教育管理方向教育硕士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中国教育管理史的系统知识,了解中国教育管理制度和教育管理思想的源流及其演变规律,提高学生对中国教育管理历史现象的理解力与分析批判能力,并使学生掌握教育史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提高对中国教育管理史问题的研究能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其他教育管理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方式
本课程采用专题讲授的教学方式,以教育管理的要素为专题,系统讲授其历史演变的过程、特点及规律。
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中国教育管理史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教育管理史学的理论与研究的兴趣。
在讲授有关中国教育管理史理论时,教师要讲明其哲学思想基础与社会文化背景,注重理论的系统性,重视对教育管理史实的分析评价,以提高学生对教育管理史实的领悟能力和评价能力。
在讲授教育管理史实时,要结合历史的源流和现实的思考,并能联系实际问题来进行开放式的分析和探讨,以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中国教育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数为24学时,1学分。
四、考核方式
___ 本课程以提交课程论文为考核方式。
第二部分:教学大纲文本
第一讲:中国传统教育管理的文化基础
_____________ 一、传统的天道观
_____________ 1、自然的文化意义
_____________ 2、古代天道观的演变
_____________ 二、传统的整体观
_____________ 1、传统的整体观首先产生于公共权力的需要
2、传统的整体观是以血缘关系的纽带维系的
3、传统的整体观是以家长制为支撑的
4、传统的整体观是以天命论为精神支柱的
5、传统的整体观以“明人伦”为文化秩序
第二讲:中国古代的教育管理思潮
____ 一、伦理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____ 二、法治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三、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第三讲:中国古代的国家教育机制
一、中国古代文教政策的演变
____ 二、中国古代教育行政体制的演变
____ 三、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创立与改革
___ 第四讲:中国古代学校管理制度
____ 一、中国古代官学的管理体制
____ 二、中国古代官学的教学管理制度
三、中国古代书院的管理特色
第五讲:中国教育方针百年演变
一、清末教育宗旨的颁布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宗旨
三、袁世凯政府的教育宗旨
四、新文化运动对教育目标的探讨
五、南京国民政府的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方针
_ _ 第六讲:中国近代的教育管理思潮
____ 一、自由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二、平民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____ 三、国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第三部分: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管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2.李国钧、王炳照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八卷本),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3.王炳照、阎国华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八卷本),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4.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五卷本),山东卷出版社1988年。
5.王建军:《中国教育管理史教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6.王建军:《中国教育史新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7.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8.田正平:《中外教育交流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
9.张斌贤:《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10.雷_ 实:《教育试验与教育思潮》,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
11.田正平:《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12.周谷平:《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13.何晓夏:《教会学校与中国教育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14.陈桂生:《现代中国的教育魂——毛泽东与现代中国教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
15.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16.胡道静:《国学大师论国学》,东方中心
17.柳诒征:《中国文化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
18.钱_ 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
19.钱_ 穆:《国学概论》,
20.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21.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22.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三联书店1998年
23.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84年。
24.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三联书店1958年。
25.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
26.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27.赵_ 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8.杨东平:《大学精神》,辽海出版社2000年。
29.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30.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集》,北大1990
31.吴_ 刚:《知识演化与社会控制----中国教育知识史的比较社会学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32.张尚仁:《管理、管理学与管理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33.(美)克劳德·小乔治:《管理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
34.黎红雷:《儒家管理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35.成中英:《理论:中国管理哲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
36.中国古代思想研究会:《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新探索》,企业管理出版社1988年。
37.何奇:《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企业管理出版社1985年。
38.(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西方教育管理热点问题》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西方教育管理热点问题是向广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方向)的教育硕士介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如英、美、德、法、日、俄)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进展、教育管理中的政策问题、教育行政病理及其课题、家长择校、学校重构、教育分权、改革趋势等热点问题。学生通过学习和研究,对西方的教育管理改革与发展的走向有一个清晰的了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查找资料,撰写比较教育管理方面的论文的目的。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案例分析
二、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
1、确立正确的教育管理思想。以先进的、正确的、科学的教育管理理论武装头脑;
2、系统地、完整地、准确地掌握西方教育管理的热点问题的背景和成因,能对它们进行正确地分析和综合;
3、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对西方教育管理的热点问题和最新动态有一个清晰的把握,撰写教育管理研究论文。
三、基本内容
第一章_ 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
主要讨论了古典组织理论、人本主义管理思想、教育管理科学理论、后现代教育管理思潮等内容,并就如何借鉴西方教育管理理论进行了探讨。
第二章_ 主要国家教育政策问题研究
在本章中,将以课程政策为例,对主要国家的课程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进行描述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努力寻求一些有关课程政策变革的共同规律,并为完善我国的课程政策乃至教育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根据课程权力的集中与分散程度来划分,世界上主要国家的课程政策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课程权力中央集权型;第二种是课程权力地方分权型;第三是学校自主决策型。
第三章_ 美、英、法、德、俄、日教改趋向
走进21世纪,当今世界教育改革趋势虽说没有明显的变革,但美、英、法、德、俄、日主要发达国家教育改革都共同面临着以下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一,“作为国家教育行政”的理想目标;第二,努力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第三,教育改革市场化问题;第四,教育信息化、多媒化问题;第五,教育的“阴暗面”问题;第六,教育终身化问题。
第四章_ 教育行政病理及其课题
教育行政病理现象,指的是教育行政出现的机能性障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狭义的教育行政病态;二是广义的教育行政病态;包括社会问题在内的 更加广义的教育行政病态。本章主要研究现代化社会教育行政病理现象;教育行政与平等、效率、需求;教育行政和管制、自治、善治;教育行政如何趋向政策性服务;教育行政如何适应信息化时代;教育行政如何推进国际性交流;教育行政如何构建学习型社会。
第五章_ 家长择校的中外比较研究
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现代社会是一种权利的差序格局。西方发达国家家长择校权利的实现,大多数遵循的是差序原理。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各国政府不得不把择校问题纳入议事日程。政府改变起先对择校限制的态度,转而制定政策让择校成为实现。择校权利的实现依赖于经济条件、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法制的完备。在我国,对待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择校政策的制定可以采取分步走的办法。
第六章_ 西方主要教育管理模式
本部分主要讨论西方主要教育管理模式的几种基本模式,特别是对新的组织模式进行了分析。
编修说明:
为适应我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与管理工作需要,在认真总结我校多年培养与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参照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各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及有关课程教学大纲,我们组织有关学院及教师对原有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进行了编写与修定。编写修定后的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从2006级教育硕士开始实施。
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处
二○○六年四月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