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_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概述
__ (一)建国后教育目的沿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上政治经济文化等变革相适应,我国在不同的时代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目的。
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中提到:“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它概括性地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主张。
1978年《宪法》对我国的教育方针做了具体的规定:“我国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这个教育方针中明确地提出了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正确地解读了全面发展的内涵。
198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规定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又红又专的人才,坚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所有的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事实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是新的历史时期下对教育目的的比较全面的概括,它具体规定了我国教育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1年《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对课程培养目标的规定:“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是在新世纪中提出的更为全面、更为具体的教育目的,它反映了在新世纪、新时代、新的精神革命中所需要的人才的素质要求。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新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上这些关于教育目的的规定反映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同时体现了不同时代政治与经济的特征。但是,对教育目的的表述怎样变化,“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基本精神和理论基础是没有变的。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如上所述,建国以来尽管对不同时代的教育目的有着不同的表述,但总的趋向是一致的,即始终不离“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主线,始终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运用和发展,体现着共同的精神实质。具体看,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理解:
1、培养“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中最根本的问题是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古代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统治者和为统治者服务的人才;资本主义的教育目的是不仅培养资产阶级的接班人,并且还要“为资本家培养恭顺的奴才和能干的工人”;社会主义教育所培养出来的新人应该是以劳动为荣的。毛泽东在提出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时也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这就说明,社会主义社会只存在分工的不同,劳动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劳动者,这是社会主义教育区别于任何一个剥削阶级教育的本质。
我国的教育目的要培养劳动者,这里所说的劳动者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脑力劳动者。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都是劳动者。那种把劳动者仅仅理解为体力劳动者的观点是错误的。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应该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劳动者,是全面发展的生产者。我国现行教育方针中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是这样的劳动者。
2、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我国的教育质量标准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劳动者。因此,我国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为理论基础,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智力和体力,使他们具有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健康的体魄、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较高的劳动技术能力。当然,社会主义的劳动者不只是生产者,还是生活的享受者。审美的素质需要也自然成为新型劳动的素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