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e(); ?>
<REC>
<序号>=1
<报名>=北京大学校报
<日期>=2010-04-05
<版次>=02
<版名>=二版
<专版期号>=
<期号>=第1211期
<引题>=
<副题>=——北大医学部毕业生朱兴旺的青春抉择
<标题>=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
<作者>=
<栏目>=
<来源>=
<体裁>=
<分类>=
<图像1>=@e:\image\tp21.jpg^jpeg
<图说1>=朱兴旺
<图像>=@e:\image\tp21.jpg^jpeg
<图说>=;$$WASTAG$$;朱兴旺
<图作>=;$$WASTAG$$;朱兴旺
<全文坐标>=180,2316,1256,2316,1256,3140,180,3140,180,2316,180,1056,3076,1056,3076,3132,180,3132,180,1056,180,2316,576,668,2916,668,2916,992,576,992,576,668,180,2316,248,3056,360,3056,360,3096,248,3096,248,3056,180,2316,
<正文>=
1984年,朱兴旺出生在湖南娄底市;2009年夏天,他从北京大学医学部儿科学专业硕士毕业。与重庆市开县人民医院签订了5年工作合同后,他收拾行囊,离开求学8年的北京,去了大西南的小县城,做了一名儿科医生。
一名医生的长成
“读书读到25岁,发现自己天天居‘庙堂之高’,基层的事情一点也不了解,我想还是先工作一段时间,发现问题之后,再继续读书吧。”于是,他放弃了读博的机会,一下子从“庙堂之高”到了“江湖之远”。
半年过去了,现在的朱兴旺已经比较熟练地用当地的方言和前来看病的儿童及家长很好地沟通。虽然读硕士时神经遗传学并不是他的首选,但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工作,他已经“干一行,爱一行”了。
去年中秋节晚上,朱兴旺带着两名护士值班,应对病房里的60多名儿童患者。突然,一名因气管异物导致窒息的孩子被送到了他的科室。
“要是在北京,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多部门合作,可是在这里,我必须马上作决定。当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书本上学的知识不够用了。”朱兴旺回忆说,“最后我决定先做气管插管,再做手术。忙活了8个小时后,最终小孩的命保住了。我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
在儿科,朱兴旺会遇到各种各样患儿,中毒的、烫伤的、发高烧的等等,所以需要结合内科、外科、传染病学等多方面知识,“我就这样变成了全才”,他笑说。开县人民医院住院部儿科主任唐融也说他“进步很快,已经能独当一面”。
一个书生的抉择
回想当初,很多人包括父母、同学都不理解他的选择。他读硕士期间表现优秀,撰写的论文《遗传机制的表达》通过了SCI的审核并发表。出国、读博或在大医院工作,都是不错的选择。但是,他最终选择了去重庆开县,这其中也有很多考量。
朱兴旺所学的专业是儿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主要是遗传科学产前诊断。据他介绍,在我国,遗传病的发病率很高,但是实际去医院就医的人并不多。城市中的情况或许稍好,但是在农村乡间,有大量的患有遗传病的孩子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治疗。
所以,他希望通过自己与北大医院建立联系,在开县充当桥梁的作用,把一些有可能治疗的遗传病患者介绍到北京去就医,挽救更多的遗传病患病儿童,同时也使当地人获取更多的遗传病知识,以利于遗传病知识的普及和遗传病学的研究。
另外,他还希望用五年时间,初步完成对当地儿童遗传病情况的统计和收集,再从事相关的医疗科学研究,获得真正有价值的突破。对于这些设想,开县人民医院给了他最大的支持。
“如果当初留在北京,我可能还是一个做着最基础工作的见习医生,可是现在,我已经快速成长为一名一线医生。其实,小地方的舞台更大,更适合年轻人成长。”在度过最初的适应期后,朱兴旺现在已经融入到当地的社会生活中,工作正在一步一步地展开,最初的想法也正在付诸实践,因此,他觉得自己当初的决定非常正确。
当初同学们大多不理解他的选择,有人认为他是要去小县城当“山大王”,要不就是去挣大钱,他解释说想在西南边工作边搞科研,又有人说他异想天开。而事实证明,同学们的担忧也并非多余。
很多时候,来医院治病的大多是农民的孩子,家长听不懂他拗口的医学名词,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允许孩子继续治疗。曾经有一个乙型脑炎后引起梗阻性脑积水的5岁患儿,他的家长在交完500元住院押金后不辞而别。当时患儿一直处于意识障碍状态,反复出现抽搐。在采取内科所有的保守治疗措施后患儿病情持续恶化,唯一的选择是外科行脑脊液分流术,由于没有患儿家长的签字,病情一直延误,最后并发脑疝、呼吸衰竭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