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08历史高考
理解高考《说明》镇江束鹏芳
2007、11、30
(0)考试说明的参照系统
- 《课程标准》圈出了教师教学的史实与史论范围;不同版本的教科书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对课标有增有减);《教学要求》分解课标确定的学习行为和达成目标并对内容细化或删减;国家颁布的《考试大纲》指明了历史考核的方向;江苏的考试《说明》依据《教学要求》明确了考核的具体思路:能力目标和内容范围.一方面置换了课标和教学要求的能力目标(理解简述之类的学习行为和达成目标)并且是大的整体的能力要求(新4项) ,另一方面对《教学要求》的内容作了删减、归类性的整合(例如近现代科技: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及其意义;蒸汽机的发明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技术的应用;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爱因斯坦相对论及其意义、量子论的提出与发展;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其实,《考试说明》还是《历史必修学业水平测试》的基础知识要求上的加深。
(0)考试说明的参照系统
- 《说明》与前述文本的差异:体系差异,模块加专题和历史加行为目标,《说明》则是时序上的考点罗列;概念差异,美国的总统制被《说明》表述为美国的共和制;观点差异,明确指出儒学在宋明之间和明清之际的发展被《说明》的不置可否取代;“冷战”被《说明》的雅尔塔体制覆盖得没有露面。典型:课标“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说明》“分封制、宗法制、西周政治制度特点”。
- 热衷于比较前述文本、《说明》及不同版本教材的异同,很可能就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当然也不是不要考虑,理解《说明》所列要点的内涵、外延成为最主要的有效备考的前提。但是也不能没有课标作适当参照,特别是对考点进行层次分解时。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 4.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 这前两个目标的可操作性显而易见。第4个目标层次较高。第3个目标的前两项似应作为基础排在最前面,这是技术性问题。从课程目标方面考虑,高考可以充分测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即在前两个考核目标上作文章,凸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考核力度,才体现新课程的方向。第4个目标的新课程理念和开放性也体现充分
- 前两个目标在07新课程卷上体现十分充分,甚至有部分题目摆脱教材的倾向性都是存在的。海南卷第1题、第10题,广东卷第8题、第18题、第28题。江苏应该会谨慎些,起码06广东卷周人生活题的取材思路江苏就没有敢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