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海洋科技與國防
海軍戰略是隨海戰史的發展而發展的,古代海軍作戰行動,多為陸上作戰的從屬,尚未形成“海軍戰略”這一概念。隨著海上戰爭和海軍的發展,海上作戰行動逐漸伸向遠洋,從而脫離了對陸上戰場的從屬地位。
第一節海權之重要性
一、海權理論
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艾爾弗雷德.塞耶.馬漢1840─1914)美國海洋歷史學家、美國海軍少將,近代海權論的創立者。他認為海軍戰略是由國家最高軍事領導機關根據本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戰略、領土範圍、海洋地理環境、科學技術、國際形勢以及可能的作戰對象等條件制定。
二、海權的基本要素:
(一)位置:
最理想的位置是居中央位置的島嶼,靠近主要的貿易通道上,有良好的港口和海軍基地。(二)地形:
一國的海岸線是其邊界的一部份,凡是一個國家其疆界易於與外界接觸者,其人民便較容易向外發展,與外面世界相交往。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可能使人民安土重遷,不願投身海洋(三)國土之大小:
馬氏認為國土的大小必須與人口、資源及其他權力因素相配合。一個國家人口的總數與海岸線總長度的比例,具極大重要性。否則廣大的領土可能反而成為弱點。(四)人口數量:
人口數量和素質對海權均為重要基礎,海權國家不僅應有相當數量的從事航業人口,而其中直接參加海洋生活的人數更應站相當高度的比例。(五)國民性:
國民對海上貿易的意願及航海生產能力的心理因素亦極重要。人人以向海洋尋求財富為榮,航海事業自然蓬勃。
(六)政府的政策:
政府必須明智而堅毅,始能對海權作長期發展。英國的成功主因即在此。第二節
海洋科技與國家安全之關係
1拿破崙時代幾次企圖渡過海峽征英皆告失敗後;1798年征埃時,其海軍在尼羅河口海戰時遭英國納爾遜將軍所率領的艦隊重創,地中海制海權盡失,來證明發展海權強大掌握制海權,可確保國家安全。
2.海權的發展屬外線作戰,以攻擊為主要任務,陸權則以防禦為主;有優勢之海軍,優良的海外基地、海港,才能與敵人抗衡,發揮海權之力量
3.島嶼如獲有優勢的空權與海權,則可發揮其控制陸權之戰略據點價值。
4.台灣中華民國,在四面環海資源有限,本島戰略縱深不足,戰時當以臺海週圍之海域為決戰戰略縱深,自然平時海、空交通運輸安全之確保,即是我國的生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