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赣州统计年鉴 > "红三角"经济圈耕地压力动态变化研究
  • "红三角"经济圈耕地压力动态变化研究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PDF   更新时间:2014-10-10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红三角" 经济圈耕地压力动态变化研究 黄小兰1,2 , 苏淑萍3 , 鄢帮有4 (1 江西师范大学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昌 330022; 2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南昌 330022; 3 广东潮州市潮安区宝山中学, 广东潮州 515642; 4 江西省科学技术厅, 南昌 330001) 摘要: 针对区域日益突出的人口与粮食矛盾问题, 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 分析了 "红三角" 经济圈耕地所受压力的变化.结果显示: 2000—2010年耕地压力呈上升趋势, 2003年和2008 年出现2个明显峰值, 韶关市、 赣州市和郴州市3地变化略有差异.这是由于受农业内部调整、 农民种植 积极性下降以及气象灾害的影响而导致的粮食播种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 复种指数和粮食产量下降造 成的; 区域耕地压力上升的另一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因此, 为遏制其恶性发展, 确保区域农业的可持 续发展, 建议: (1) 控制人口增长; (2) 实施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提高粮食种植的收益和农户种粮积极性; (3) 改善农田条件, 减少自然灾害对耕地的破坏; (4) 优化农业用地结构, 增加复种指数, 提高粮食单产; (5) 开发后备耕地资源, 增加耕地数量. 关键词: 耕地; 压力指数; 动态变化; "红三角" 经济圈 中图分类号: F301.21 文献标志码: A 论文编号: 2013-3156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of Dynamic Change of Pressure of Cultivated Land in the Red Triangular Economic Circle Huang Xiaolan1,2 , Su Shuping3 , Yan Bangyou4 (1 Key Laboratory of Poyang Lake Wetland and Watershed Research, Ministry of Education,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2; 2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2; 3 Baoshan Middle School, Chaozhou City, Chaozhou Guangdong 515642; 4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Jiangxi Province, Nanchang 330001)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serious problem of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opulation and food-growing,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hanges of cultivated land pressure in the Red Triangular Economic Circle based on the model of the per capita minimal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and the cultivated land pressure index.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pressure of cultivated land was on the rise between 2000 and 2010 and two obvious peaks appeared each in 2003 and 2008. There remains were some tiny discrepancies of the changes among Shaoguan City, Ganzhou City and Chenzhou City. Because of the agricultural interior structure adjustment, the fall of the farmers' producing initiatives and the influence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the proportion of the area sown to grain, the re-cultivated index and the grain output were all drop, which cause the rise of the pressure index of cultivated land. Besides, the over-rapid population growth was another reason to that. Therefore, in order to 基金项目: 江西省重大生态安全问题监控协同创新中心资助项目(No.JXS-EW-00); 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鄱阳湖流域河湖交错带水环境研 究" (20122BAB203022); 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师范大学)开放基金资助项目 (编号: PK2012001) ; 江西省博士后科研项目择 优资助(2012). 第一作者简介: 黄小兰, 女, 江西赣州人, 副研究员, 博士, 主要研究领域: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城市化水环境效应.通信地址: :330022江西省南昌市 紫阳大道99号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Tel: 0791-88120440, E-mail: huangxiaolanlan@163.com. 通讯作者: 鄢帮有, 男, 江西玉山人, 研究员, 博士, 研究方向: 区域可持续发展和流域管理.E-mail: ybangyou@sina.com. 收稿日期: 2013-12-02, 修回日期: 2014-01-28. 中国农学通报 2014,30(26):144-149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keep down the development and make sure that the whole area' 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 should: Firstly, control the population growth. Secondl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come level of food-growing and the farmers' planting initiative, the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should be put into effect. Thirdly, improving the farmland conditions so then the destructive power of natural calamities can be decreased. Fourthly, to rise the per unit yield, we should optimize the farmland structure and increase the re-cultivated index. Last but not the lease, we can increase the farmland' s quantity by exploiting untouched arable land resources. Key words: cultivated land; pressure index; dynamic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pressure; the Red Triangular Economic Circle 0 引言 "红三角" 经济圈战略构想首次由霍英东先生在 2002 年提出, 对其经济发展的研究, 绝大部分学者是 以市级单位进行的, 如朱丽、 张安录[1] 分析说明市级地 区在整个 "红三角" 经济圈的优势、 问题, 提出自身的发 展途径.不少学者从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和土地利用变 化环境安全等不同侧面, 对全国或者某些典型区域耕 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如胡守庚等[2] 、 李中才[3] 、 何世明[4] 等.朱红波等[5] 分析总结了中国耕地压力指数时空规 律, 耕地问题研究取得不少进展.很少学者是以整体 区域进行研究的, 而何世明[4] 虽是以区域整体研究, 但 其是从宏观角度叙述农业发展, 并没有细化和专门研 究 "耕地及其压力" 这一问题.因此, 笔者的研究对 "红 三角" 经济圈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基础性的实际意义. 耕地是人类粮食的重要生产基地, 是人类生存和 社会发展的基础, 其作用具有不可代替性[2] .农业生 产离不开耕地, 它是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其变化必将影 响到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3] .区域粮食安全是国家粮 食安全的保障基础, 因而, 研究区域粮食安全对中国粮 食整体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6] .近些年, 受从业 人口的产业转变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等影响, 耕地资 源利用率降低. "红三角" 三市 (韶关市、 赣州市、 郴州 市) 毗邻发达的珠三角地区, 在农业发展方面有着得天 独厚的区位优势, 农业基础较好, 农产品产量多、 质量 好, 颇受广东及港澳市场, 甚至东南亚国家的青睐.三 市以南沙为平台, 面向珠三角、 港澳以及整个东南亚地 区, 农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4] .为此, 笔者试图借鉴耕 地压力指数并通过测算 "红三角" 地区三市 2000— 2010 年的耕地压力指数来反映 "红三角" 地区耕地压 力变化状态及其主要成因, 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提出 合理建议.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红三角" 经济圈是指粤、 湘、 赣3省相连处的韶 关、 郴州、 赣州3地市, 因这3市同是革命老区, 且所处 地貌多是红砂岩, 故称红三角[4] . "红三角" 经济圈的农 业人口多, 农业比重大, 耕地资源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 基础. 1.1 数据来源 所需各年份的总人口数 (万人) 、 耕地面积(hm2 )、 农作物播种面积(hm2 )、 粮食播种面积(hm2 )、 粮食单产 (kg/hm2 )等数据主要来自历年各地的统计年鉴, 人均粮 食需求量取420 kg, 粮食自给率λ取100%. 1.2 研究方法 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5,7-8] 及耕地压力指数模型[5,7] , 分析了 "红三角" 经济圈 2000—2010 年实际人均耕地 面积、 最小人均耕地面积、 耕地压力指数的动态变化,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导致耕地压力变化的成因, 并 提出优化措施. 1.2.1 耕地压力指数 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实际人均耕 地面积之比.计算如式(1). K = Sm Sa 1) 式(1)中, K为耕地压力指数; Sa为实际人均耕地面 积; Sm 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 耕地压力指数可以衡量 某一区域耕地资源的紧张程度[2,4-5] , 可作为耕地保护 的调控指标[7] .当耕地压力指数K<1时, 耕地无明显 压力; K=1 时, 需加紧保护耕地, 保证人们正常的粮食 需求; K>1 时, 耕地压力明显, 不能保证区域内人民 群众的正常粮食需求, 容易引发粮食危机.同时, 某 一特定点的K值与1的偏离程度表示了最小人均耕地 面积值和实际值的离合度, 偏离越大, 安全或压力的 程度越强[2] . 1.2.2 最小人均耕地面积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 一定粮 食自给水平和耕地生产力条件下, 为了满足人口正常 生活的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9] .计算如式(2). Sm = λNa pqμ 2) 式(2)中, Sm 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 Na 为人均粮食 黄小兰等: "红三角" 经济圈耕地压力动态变化研究 · · 145 中国农学通报 http://www.casb.org.cn 需求量; λ为粮食自给率; p 为粮食单产; q 为粮食播种 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 μ为复种指数[2] . 2 结果与分析 依据 2000—2010 年的基础数据, 分别测算出韶 关、 郴州、 赣州的耕地压力指数, 进而分析其动态变化 特征及成因. 2.1 耕地动态变化 2.1.1 总耕地面积的动态变化 2000—2010 年 "红三 角" 经济圈的总耕地面积有所上升.其中, 韶关市耕地 资源总体平缓而稍微下降, 其比例为 1.22%.赣州市 与郴州市则略有增加,增加比例分别为9.77% 和5.23%.韶关市的总耕地面积在2000—2005年间呈上 升趋势, 而在 2005—2010 年间呈下降趋势; 赣州市的 总耕地面积在 2000—2007 年间呈下降趋势而后在 2007—2010年间上升; 郴州市的总耕地面积在2000— 2007年间呈下降趋势, 2009年后回升. 2.1.2 人均耕地面积的动态变化 从表 1 可以看出, 2000—2010 年3市的人均耕地面积均有所下降, 导致 区域整体人均耕地面积下降.其中, 韶关市处于逐年 减少状态; 赣州市总体上为先减后增的趋势, 从2000 年一直下降, 直到2007年开始回升, 但到2010年仍然 低于 2000 年的人均耕地面积; 郴州市的变化略有波 动, 2000—2003 年下降后在 2004 年上升, 2004 年以后 又开始回落, 2008年回升后又下降.区域内耕地总面 积、 人口数量变化和政府相关土地政策如实施土地开 发复垦及整理等, 都是导致人均耕地面积出现变化的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总耕地面积/hm2 区域整体 798204 794589 757405 739681 744753 744143 745307 754788 826691 819479 841086 韶关市 223333 223360 223263 223962 223997 224264 223869 223814 223800 221976 220600 赣州市 342311 339809 310982 295709 293486 292919 294438 304094 368447 362903 375753 郴州市 232560 231420 223160 220010 227270 226960 227000 226880 234444 234600 244733 人口数/万人 区域整体 1503.637 1561.052 1572.561 1577.069 1587.333 1597.532 1607.386 1617.715 1630.751 1642.281 1667.013 韶关市 310.93 312.63 313.74 314.85 316.98 318.66 320.32 321.19 323.09 325.54 328.10 赣州市 739.747 792.962 800.581 806.949 812.643 817.992 824.046 830.135 836.661 842.881 836.843 郴州市 452.96 455.46 458.24 455.27 457.71 460.88 463.02 466.39 471.00 473.86 502.07 人均耕地面积/hm2 区域整体 0.5308 0.5090 0.4816 0.4690 0.4692 0.4658 0.4637 0.4666 0.5069 0.4990 0.5045 韶关市 0.0718 0.0714 0.0712 0.0711 0.0707 0.0704 0.0699 0.0697 0.0693 0.0682 0.0672 赣州市 0.0463 0.0429 0.0388 0.0366 0.0361 0.0358 0.0357 0.0366 0.0440 0.0431 0.0449 郴州市 0.0513 0.0508 0.0487 0.0483 0.0497 0.0492 0.0490 0.0486 0.0498 0.0495 0.0487 表1 2000—2010年耕地面积的变化 注: 根据历年统计年鉴、 农业统计资料整理分析获得.下同. 影响因素. 2.2 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动态变化 依据相关文献资料[5] , 将研究区间的人均粮食需求 量(Na)定为420 kg/人, 粮食自给率采用100%, 粮食单产、 粮食播种比重、 复种指数数据来源于统计年鉴和农业统 计资料.计算出韶关市最小人均耕地面积 (见表2) 以及 赣州市、 郴州市的最小人均耕地面积 (见图1~3) . 从表 2 和图 1~3 中可以看出, 韶关最小人均耕地 面积呈波动变化, 2000—2003 年平缓上升后回落, 至2007 年迅速上升, 之后有呈缓慢下降趋势, 但相比 2000年有所增加.赣州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起伏, 在2003年和2008年出现2个上升的峰值, 而后分别下 降, 2004—2007 年变化平缓, 2008 年峰值较 2003 年大 且下降幅度较小, 使得 2010 年与 2000 年相比略有增 加.郴州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变化微弱, 仅在2008年出 现一次小峰值后回落, 2010年与2000年相比无明显变 化.在研究期间内出现这样变化及趋势的原因有: (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生活条件和水平的改善与提高, 人均粮食的需求量不断增大, 导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 随之提高; (2) 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增长的原因主要有: 社会需求发生变化, 导致农业结构随着改变、 相应农业 投入不足, 使得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和复种指数降低; 农 业产业政策调整; 异常气候影响等. 2.3 耕地压力指数的动态变化趋势 通过测算, 韶关市、 赣州市、 郴州市3市耕地压力 指数变化如图 4 所示.从图中可以发现, 三市耕地压 力指数总体上均呈现出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 势, 其平均压力指数从2000年的0.5447上升到2003年··146 0.9632, 随后又下降到2006年的0.5982, 2007年回升至 0.7716和2010年的0.7388.这说明当前 "红三角" 地区 总体耕地压力逐渐增大.数据显示, 韶关的耕地压力 在2007 年达到 1.2189, 形势不容乐观, 2008 之后呈现 下降趋势, 主要与国家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进行土 地开发整治的政策有关. 2.4 耕地压力市域差异对比 由图 1~3 可见, 耕地压力指数大小与最小人均耕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粮食单产/(kg/hm2 ) 6395.75 6142.80 5929.14 6034.18 5640.35 5745.22 5606.19 5415.32 5388.82 5414.81 5441.56 粮食播种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 76.2861 70.9785 70.7210 69.9381 75.6846 75.5544 77.0395 69.2077 70.0285 71.5558 71.8103 复种指数/% 170.33 160.19 164.83 148.11 155.76 156.96 160.32 131.94 134.63 138.71 141.70 人均粮食需求量/kg 420 420 420 420 420 420 420 420 420 420 420 最小人均耕地面积/hm2 0.0505 0.0601 0.0608 0.0672 0.0632 0.0616 0.0607 0.0849 0.0827 0.0781 0.0758 表2 2000—2010年韶关市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表 图1 韶关市K、 Sm、 Sa值变化图 图2 赣州市K、 Sm、 Sa值变化图 黄小兰等: "红三角" 经济圈耕地压力动态变化研究 Sa Sm K Sa Sm K · · 147 中国农学通报 http://www.casb.org.cn 地面积联系最紧密.图4反映出了韶关市、 赣州市和 郴州市3市K值变化及其作为 "红三角" 区域而言的平 均耕地压力指数, 对比分析3市的耕地压力指数, 其变 化特点略有差异, 数值差异则较大, 呈现出以下明显特 征: 韶关市耕地压力最大, 赣州市次之, 郴州市无明显 耕地压力. (1) 郴州市耕地压力指数均小于0.5, 表明耕 地无明显压力, 其变化较为平缓, 只在 2008 年和 2010 年略微上升.由于当年气象灾害严重, 粮食总产量和 单位面积产量下降, 使得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增加从而 导致了2008年耕地压力略有上升; 而2010年回升则是 由于人口增加幅度较大所导致. (2) 赣州市耕地压力指 数较高, 在2003 年和 2008 年出现峰值.2003 年粮食 播种面积明显下降, 导致其占总耕地面积的比重小而 使Sm值上升, K值也随着上升; 2008年K值上升原因主 要是粮食播种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和复种指数偏低造 成. (3) 韶关市耕地压力指数在区域中最高, 甚至大于 1, 耕地压力最明显.该市复种指数和粮食播种面积占 总面积的比重最低, 在2007 年出现一个极值, 导致 K 出现峰值达到1.2. 2.5 区域整体耕地压力 "红三角" 经济圈耕地压力指数在 2003 年和 2008 年出现2个明显峰值.受粮食播种面积占总面积的比 重和复种指数的明显下降影响, 2003年K值较大; 2008 年雪灾对 "红三角" 地区影响较为严重, 造成粮食产量 减少; 此外, 粮食播种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和复种指数 下降也导致K值增大.近10年 "红三角" 经济圈的耕地 压力指数K值处于小于1状态, 但呈明显上升趋势. 3 问题与建议 3.1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人均耕地面积下降"红三角" 经济圈近 10 年的 耕地面积并无显著变化, 虽有部分耕地已被非农产业 所占用, 但有以开发后备耕地资源形式进行填补.由 于区域内人口增长较快, 导致人均耕地面积呈现出下 降态势. 3.1.2 复种指数低下 复种指数的降低与经济发展、 农 民耕作积极性下降密切相关[10] . "红三角" 经济圈面向 珠三角发达地区, 近些年承接其产业转移, 从业人口类 型逐渐由农业向工业转变, 经济发展较为迅速, 地区生 图3 郴州市K、 Sm、 Sa值变化图 图4 K值变化图 Sa Sm K · · 148 活水平提高.由于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工资水平增长 较快, 导致农户将劳动力更多地分配至非农活动上[11] , 以致土地粗放经营, 冬闲田普遍.其次是农村规模化 水平低下, 主要为自给自足的经营状态, 无力运用科技 实施套种、 间种及轮作技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导致 农作物的复种指数低下. 3.1.3 粮食单产低下"红三角" 经济圈以红壤为主, 土 壤肥力较低, 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不高.该区域地处亚 热带季风气候区, 主要为低山丘陵地貌, 由于夏季降水 强度较大, 水土流失严重, 受自然灾害影响, 粮食单位 面积产量较低. 3.1.4 非农占用耕地速度有所加快 由于工业化、 城市 化的推进, 城市的边界不断蔓延, "红三角" 经济圈耕地 大量被非农建设占用, 耕地数量不断减少, 导致耕地数 量减少的速度有所加快. 3.1.5 农业用地结构改变, 粮食播种面积占总面积的比 重下降 市场需求改变农业产业结构是粮食播种面积 占总面积的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发达地区对瓜果蔬 菜需求量大且农民在其中的收益较大, 导致耕地被越 来越多地用于其中, 如韶关市由于农业内部结构调整[1] , 改部分粮食耕地为茶园果园等降低了粮食的播种面积 比重. 3.2 建议 3.2.1 加大宣传力度, 发扬苏区精神, 实现人口、 粮食、 耕地协调发展"红三角" 经济圈人口增长较快, 在很大 程度上加剧了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13] , 应加大宣传力 度, 发扬苏区精神, 转变观念, 文明用餐, 勤俭节约, 实 现人口、 粮食、 耕地三者关系的协调发展. 3.2.2 采取措施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由于目前粮食种 植的相对收益较低, 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 复种指数偏 低. "红三角" 经济圈应实施鼓励政策, 对农户和耕地保 护行为进行补偿, 以此提高粮食种植的收益和农户种 粮积极性. 3.2.3 改善农田条件, 减少自然灾害对耕地的破坏 该 区域位于季风区, 地形又以山地丘陵为主, 多旱涝灾 害.因此, 应合理改造宜耕坡地, 并恢复植被, 提高森 林覆盖率, 保持水土; 兴修水利工程, 控制水土流失, 减 少自然灾害对耕地的破坏, 由此减轻粮食损失. 3.2.4 限制非农占用耕地, 合理开发后备耕地资源 耕 地资源是粮食生产的根本[14] , 是稳定粮食产量的基本 保证, 应严格保护耕地[15] .控制耕地减少的速度, 有关 部门应通过经济手段调控耕地利用方式.例如, 降低 耕地农用价格而大幅提高非农占用耕地的价格与征税 标准; 加大违法用地的处罚力度, 严厉打击各种靠卖耕 地牟利或任意占用耕地的现象.通过土地整治, 合理 开发后备耕地资源等. 3.2.5 优化用地结构, 增加复种指数, 提高粮食单产 在 保证耕地数量的同时要兼顾耕地的质量, 改变传统耕 作方式, 优化农作物生产布局、 间混套作及复种方式, 从而提高粮食播种面积占总耕地比重; 精耕细作, 加大 农业的科技投入, 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水平. 4 结语 区域耕地压力研究涉及多个要素的相互制衡与协 调, 是个复杂的系统研究.基于资料的可收集与数据 的易获取, 笔者首次将韶关市、 赣州市、 郴州市的耕地 问题以 "红三角" 的区域形式提出并进行研究, 对相关 学者提出的 "红三角" 区域概念与单独市级耕地问题进 行有机融合, 分析展现了 "红三角" 的耕地压力情况, 并 对本区域耕地保护和农业发展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建 议, 以期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朱丽,夏斌,徐建华.韶关市耕地资源态势及宏观驱动力研究[J].湖 北农业科学,2006,45(1):8-11. [2] 胡守庚,刘越岩,吴新群,等.鄂西北山区耕地压力动态变化特征及 成因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7):765-769. [3] 李中才.内蒙古耕地压力的组合预测模型及动态分析[J].农业系统 科学与综合研究,2010,26(4):385-389. [4] 何世明.红三角经济圈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韶关学院院报:社 会科学版,2003,24(10):48-51. [5] 朱红波,张安录.中国耕地压力指数时空规律分析[J].资源科学, 2007,29(2):04-108. [6] 杨忍,任志远,徐茜.宁夏粮食生产与耕地压力变化的分析与预测 [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12:47-50. [7] 蔡运龙,傅泽强,戴尔阜.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资源调控 [J].地理学报,2002,57(2):127-134. [8] 郝瑞彬,尹力军,刘杰.唐山市耕地压力动态变化与调控策略[J].水 土保持研究,2010,17(5):138-141. [9] 李玉平,蔡运龙.区域耕地-人口-粮食系统动态分析与耕地压力预 测——以河北省邢台市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1(3):1-5. [10] 张建中,黄光庆.广东省耕地压力变化与耕地保护[J].农机化研究, 2008(5):51-54. [11] 辛良杰,李秀彬.近年来中国南方双季稻复种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 [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58-65. [12] 董元华,杨林章.长江三角洲耕地资源态势与保护对策[J].长江流 域资源与环境,1998,7(2):148-154. [13] 张素娟,赵先贵,任桂镇,等.江西省耕地压力时空差异分析与预测 [J].土壤,2009,41(1):142-146. [14] 袁中友.基于耕地压力状况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粮食安全战略[J].广 东农业科学年,2011,4:199-202 [15] 严彦召.关于确保宁夏粮食安全几个问题的探讨[J].中国粮食经 济,2006,11:46-50. 黄小兰等: "红三角" 经济圈耕地压力动态变化研究 · · 149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PDF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赣州年鉴  赣州金融年鉴  中国统计年鉴  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  中国统计年鉴2013  国家统计年鉴  山东省统计年鉴  河南统计年鉴  统计年鉴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