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综合零售业治理组织型态选择之研究 > 第一部分 产城融合发展篇
  • 第一部分 产城融合发展篇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PDF   更新时间:2014-08-26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第一部分 产城融合发展篇 3 第一章 现状综述 一、产城融合发展要素 (一)产城融合的三维基本要素 城市发展是产业、城市化以及人口集聚发展的综合结果,最终体现在城市功能的实 现程度上.从这个意义上讲,产城融合是指在特定发展阶段下,产业、城市、人口三维 基本要素围绕城市功能定位形成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最终实现产业、城市、人口、生态 等多元要素均衡协调发展格局. 基本 要素 产业支撑(产业定位、产业布局、产业要素集聚等) 城市化支撑 (基础设施、功能设施 及产业园区配套等) 以人为本 (生态协调、充分就业、人居 环境优良、智慧城市发展等) 图1.1 产城融合要素示意图 4 其中,产业是产城融合发展的基础,通过推进产业能级提升、优化三次产业结构、 深化产业内涵,提升产业核心竞争优势,加强产业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 人口是产城 融合发展的本质,通过优化人口结构、吸引产业人才入驻,不断实现高端人口集聚,加 强人口对产业及城市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城市化是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加强 城市基础配套、公共服务、居住休闲、商业商务、文化娱乐、医疗教育等建设,不断加 快人口集聚,同时改善和提升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产业发展.同时,产城融合是一项系 统工程,依赖三个层面的共同推进,即规划层面、推进层面和管理层面,将涵盖多项规 划统筹编制和推进、多项举措共同配合以及城市智能化和高效管理等诸多领域. (二)产城融合的发展衡量要素 根据产城融合的三维基本要素,可从产业支撑与引领城市发展水平、城市化建设带 动和促进产业发展水平、人口集聚促进产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升三个角度衡量产城融 合发展程度. 产业支撑与引领城市发展水平主要考察产业发展情况,包括从优化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布局、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反应产业对城市化发展水 平的支撑和引领程度. 城市化建设带动和促进产业发展水平主要考察城市化建设情况,包括从城市基础设 施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反映城市化建设对产业发展水平的带动和促进程度. 人口集聚促进产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主要考察人口情况,包括从人口结构、外来人 口比重等方面反应人口状况对促进产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升的程度. 二、2013 年上海产城融合发展程度 2013 年,上海市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清晰,产业"减重"工作不断 推进,产业发展对城市功能提升及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的作用逐步凸显.同时,上海通过 推动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区域、智慧城市等建设与发展,逐步改善了产业发展环境,推 进产业基地及配套建设,进一步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对产城融合发展的支撑作用. (一)上海产业发展支撑与引领城市发展情况 1.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不断提升 服务经济比重逐步提升,促进上海国际大都市功能发展.2013 年上海三次产业结构 比重为 0.60% ∶ 37.2% ∶ 62.2%,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进一步提高,与纽约、东京等国 5 际大都市服务经济比重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表1.1) . 表1.1 上海历年三次产业结构占比情况 年份 第一产业比重 第二产业比重 第三产业比重 2007 0.82% 44.59% 54.60% 2008 0.79% 43.25% 55.95% 2009 0.76% 39.89% 59.36% 2010 0.66% 42.05% 57.28% 2011 0.65% 41.47% 57.88% 2012 0.64% 39.36% 60.0% 2013 0.60% 37.16% 62.2% 数据来源: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统计年鉴》 同时第三产业增加值快速增长,达到 8.8%,领先于第一、二产业增长,以服务经济 为主导的产业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比 2012 年同期 增长 10.8%,继续领先于各行业增长率.从行业增长看,金融业增长幅度上升 1.1%,交 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幅度下降 4%,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长幅度下降 1.2%(表1.2,图1.2) . 表1.2 2007—2013 年上海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率情况 年份 第一产业增长率 第二产业增长率 第三产业增长率 2007 2.0% 11.5% 15.2% 2008 0.7% 8.2% 11.3% 2009 -1.1% 3.1% 12.6% 2010 -6.6% 16.8% 5.0% 2011 -0.7% 6.5% 9.5% 2012 0.5% 3.1% 10.6% 2013 -2.9% 6.1% 8.8% 数据来源: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统计年鉴》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稳步发展,产业能级持续提升.2013 年上海市全年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 2997.5 亿元,比2012 年增长 7%,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 为13.9%.制造业增加值 1511.14 亿元,增长 4%;服务业增加值 1486.36 亿元,增长 10.3%(见表 1.3) . 6 20.0% 15.0% 10.0% 5.0% 0.0% 2007 第一产业增长率 第二产业增长率 第三产业增长率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5.0% -10.0% 增长率 图1.2 2007—2013 年上海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表1.3 2013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指标 绝对值 / 亿元 比上年增长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 2997.5 7.0 制造业 1511.14 4.0 服务业 1486.36 10.3 服务业 49.59% 制造业 50.41% 图1.3 2013 年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构成情况 数据来源: 《2013 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7 2.产业布局进一步清晰,城市空间布局逐步优化 (1)工业进一步向开发区集中 上海全市工业区工业规模以上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 74.83%, 工业进一步向开发区集中.2012 年,上海市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23606.68 亿元.其中,市级以上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 16379.44 亿元,对全市工业总 产值的贡献率接近 50%.2012 年全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 33186.41 亿元,其中国家 级开发区实现产值 8707.12 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26.24%;市级开发区实现产值 7672.32 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23.12%.两者合计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49.36%,上 海市工业向开发区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表1.4) . 表1.4 上海国家级开发区、市级开发区工业总产值情况 年份 全市工业总 产值 / 亿元 国家级开发区 市级开发区 开发区所占 比重合计 产值 / 亿元 占全市比重 产值 / 亿元 占全市比重 2007 23108.63 6009.43 26.01% 5383.5 23.30% 49.30% 2008 25968.38 6335.32 24.40% 6291.24 24.23% 48.62% 2009 24888.08 6061.96 24.36% 6247.54 25.10% 49.46% 2010 31038.57 7549.93 24.32% 7941.33 25.59% 49.91% 2011 33834.44 7627.52 22.54% 9529.84 28.17% 50.71% 2012 33186.41 8707.12 26.24% 7672.32 23.12% 49.36% 数据来源: 根据《上海市统计年鉴》整理 2012 年,上海国家级开发区企业数量明显增加,市级开发区企业数量逐步下降,其 中国家级开发区企业数量由 2011 年的 770 个增加到 1301 个,增加幅度为 68.9%; 市级 开发区企业数量由 2011 年的 3764 个减少到 2946 个,下降幅度为 21.7%. 从解决就业人口看,国家级开发区吸纳从业人员数量大幅增长.2012 年国家级开发 区吸纳从业人员 64.56 万人,较2011 年增长 16.9 万人; 市级开发区吸纳从业人员 79.88 万人,较2011 年减少 19.64 万人(表1.5,图1.4) . 从效率看,2012 年国家级开发区人均产出为 134.87 万元,较2011 年下降 24.87 万元;企业平均产出为 6.69 亿元,较2011 年下降 3.22 亿元.市级开发区人均产出为 96.05 万元,较2011 年增长 0.29 万元; 企业平均产出为 2.6 亿元,较2011 年增长 0.07 亿元(表1.6,图1.5) . 8 表1.5 上海开发区历年发展情况 年份 国家级开发区 市级开发区 单位数 / 个 从业人员 / 万人 工业总产值 / 亿元 单位数 / 个 从业人员 / 万人 工业总产值 / 亿元 2007 878 41.87 6009.43 3773 80.73 5383.5 2008 1026 40.86 6335.32 4795 85.9 6291.24 2009 943 42.61 6061.96 4719 86.99 6247.54 2010 941 45.3 7549.93 4792 94.94 7941.33 2011 770 47.75 7627.52 3764 99.52 9529.84 2012 1301 64.56 8707.12 2946 79.88 7672.32 数据来源: 根据《上海市统计年鉴》整理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2007 年 国家级开发区单位数 国家级开发区从业人员数 市级开发区从业人员数 市级开发区单位数 2008 年2009 年2010 年2011 年2012 年0120 100 80 60 40 20 0 单位数 / 个 从业人员 / 万人 图1.4 上海开发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情况 数据来源: 《上海市统计年鉴》 表1.6 上海开发区发展效率情况 年份 国家级开发区(按当年价格计算) 市级开发区(按当年价格计算) 人均产出 / 万元 企业平均产出 / 亿元 人均产出 / 万元 企业平均产出 / 亿元 2007 143.53 6.84 66.69 1.43 2008 155.05 6.17 73.24 1.31 2009 142.27 6.43 71.82 1.32 9 年份 国家级开发区(按当年价格计算) 市级开发区(按当年价格计算) 人均产出 / 万元 企业平均产出 / 亿元 人均产出 / 万元 企业平均产出 / 亿元 2010 166.67 8.02 83.65 1.66 2011 159.74 9.91 95.76 2.53 2012 134.87 6.69 96.05 2.60 数据来源: 根据《上海市统计年鉴》整理 国家级开发区人均产出 国家级开发区企业平均产出 市级开发区企业平均产出 市级开发区人均产出 180 0 2007 年2008 年2009 年2010 年2011 年2012 年246810 12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人均产出 / 万元 企业平均产出 / 亿元 图1.5 上海开发区人均产出和企业平均产出情况 数据来源: 《上海市统计年鉴》 (2)稳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发展 经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和市环保局联合认定的生产 性服务业功能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等多个领域,进一步促进二、 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在功能区内集聚发展(表1.7) . 表1.7 经上海市经信委等部门认定的 28 个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情况 序号 名称 所在区县 重点领域 1 上海桃浦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普陀区 商贸流通交易、总部经济、技术服务、 金融商务服务 2 上海长征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普陀区 国际中小企业总部 3 上海市北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闸北区 信息软件、设计创意、总部经济 4 上海低碳经济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虹口区 节能环保展示、交易、集聚和服务 (续表) 10 序号 名称 所在区县 重点领域 5 上海金桥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浦东新区 总部经济、商贸营运、研发设计等 6 上海张江集电港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浦东新区 集成电路、信息技术、软件等 7 上海张江高科技产业东区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浦东新区 医疗器械产业研发、中试、生产、培训、 认证和市场营销 8 上海康桥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浦东新区 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研发、服务等 9 上海南汇工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浦东新区 光电子光伏、装备等研发设计、商务咨 询、技术服务、金融服务以及企业总部 10 上海唐镇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浦东新区 电子商务服务 11 南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闵行区 区域性总部经济、旅游会展经济、科研 服务及创意、时尚产业 12 上海莲花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闵行区 总集成总承包、科技研发、总部物流、 航空配套等总部经济 13 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浦江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闵行区 部经济、研发设计、创新孵化、综合服务 14 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宝山区 展示交易、研发创新、产业集聚、技术 服务、推广宣传、综合配套 15 上海智力产业园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宝山区 纺织设计、研发、展示、休闲、服务外包 16 上海国际钢铁服务业中心(钢领)生产性服务 业功能区 宝山区 钢铁电子信息交易、金融服务、物流分 拨、专业服务 17 上海钢铁金融产业园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宝山区 钢铁金融服务业 18 上海南翔智地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嘉定区 企业总部、文化创意、会展博览、信息 服务、新能源科技研发、电子商务等 19 上海西郊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嘉定区 公司总部、营销设计中心、研发机构 20 上海仓城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松江区 总部经济、商业商务服务、现代物流等 21 上海浦江源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松江区 工业设计、现代物流、软件研发、后台 服务、办公支持、创意产业 22 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松江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松江区 光仪电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集群 23 上海华新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青浦区 物流、仓储、总部型经济等 24 上海淀山湖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青浦区 国内外知名企业地区总部、研发测试中 心、软件和信息服务 25 上海国际化工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金山区 信息咨询、化工交易、会议展示、第四 方物流、金融担保、人才培训 26 上海丽洲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奉贤区 氢能源科技研发等 27 上海南郊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奉贤区 生物医药研发和生物科技 28 上海陈家镇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崇明县 数据产业、总部商务服务、科技研发、 健康管理、金融服务 数据来源: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会 3.产业节能减排进一步深入,城市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2013 年上海工业数据呈现"一减一增"两大趋势——"减"指的是 2012 年上海市完 (续表) 11 成产业结构调整项目 680 项,减少能耗 60 万吨标准煤,2013 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 加值能耗下降 3.99%; "增"则是指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长 6% 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 工业投资比重约 40%,全市工业利润增长 7.1%,工业研发投入占主营收入比重超过 1.1%. (二)上海城市建设带动与促进产业发展情况 2013 年上海城市功能建设进一步加快,其中智慧城市建设是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重 要抓手,包括智慧城市相关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推进等. 1.信息产业稳步发展 2013 年,上海实现信息产业增加值 2216.09 亿元,比2012 年增长 10.8%.其中, 信息服务业增加值 1387.88 亿元,增长 15.1%.信息产业增加值持续稳定增长,同时, 信息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上升(表1.8,图1.7) . 表1.8 2009—2012 年信息产业增加值 指标 2010 年2011 年2012 年2013 年 增加值 / 亿元 1672.14 1891.36 2030.24 2216.09 信息产品制造业 / 亿元 690.76 707.11 信息产品销售业 / 亿元 54.62 61.28 信息服务业 / 亿元 926.76 1122.96 1233.79 1387.88 结构 信息产品制造业占比 41.3% 37.4% 信息产品销售业占比 3.3% 3.2% 信息服务业占比 55.4% 59.4% 60.8% 62.6% 信息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比重 9.7% 9.9% 10.1% 10.3% 信息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比重 信息产业增加值 增加值 / 亿元 2500 10.40% 1672.14 1891.36 2030.24 2216.09 10.30% 10.20% 10.10% 10.00% 9.90% 9.80% 9.70% 9.60% 9.7% 9.9% 10.1% 10.3% 9.50% 9.40% 2010 2011 2012 2013 2000 1500 1000 500 0 图1.6 上海市信息产业增加值情况 数据来源: 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统计年鉴》整理 12 2.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 2013 年,上海已建成 700 处宏基站和 300 处室内分布系统,覆盖中心城区 190 千米2;光纤到户能力覆盖家庭数达 803 万户,比2012 年末增加 123 万户;实际光纤用 户达 360 万户,增加 110 万户;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覆盖家庭 536 万户,增加 126 万户; 城市公共区域 WLAN 接入热点累计达 2.2 万处,增加 5000 处; 国际、国内 互联网出口带宽分别达 650Gbps 和3500Gbps; 各类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机架总量 达3.4 万个,增加 4000 个; 数字电视用户达 525 万户,增加 160 万户; 交互式网络电视 (IPTV)用户达 195 万户,增加 17 万户. 3.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进一步发展 2013 年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取得进一步发展.全年"市民信箱"累计注册用户 为427 万人,比2012 年增加 10.24 万人; "付费通"业务平台交易量达到 15755 万笔, 比2012 年增长 43.9%; "付费通"业务平台交易额为 99.91 亿元,比2012 年增长 37.3%; 交通卡销售额达到 13.09 亿元,比2012 年下降 9.0%;银行卡交易额达到 21403.08 亿元,比2012 年增长 28.9%(表1.9) . 表1.9 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发展情况 指标 2010 年2011 年2012 年2013 年 "市民信箱"累计注册用户 / 万人 399.00 409.00 416.76 427.00 "付费通"业务平台交易量 / 万笔 7483.10 9555.90 10947.14 15755.00 "付费通"业务平台交易额 / 亿元 62.40 70.90 72.75 99.91 交通卡销售额 / 亿元 26.00 13.60 14.39 13.09 银行卡累计发卡量 / 万张 11427.54 13098.00 银行卡交易额 / 亿元 11306.30 13887.70 16608.12 21403.08 # 持卡消费金额 / 亿元 4963.76 6425.12 数据来源: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上海市统计年鉴》 (三)人口集聚促进产业与城市建设发展情况 1.产业人口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趋同 第三产业人口规模占到较大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一、第二产业.根据《上海市统 计年鉴》数据显示,2012 年上海全社会各行业从业人员为 1115.50 万人,比2011 年增 长11.17 万人.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 2011 年增加 8.42 万人,第二产业 减少 5.12 万人,第三产业增加 7.87 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总量为 629.84 万人,占全 社会从业人员的 56.46%.分行业看,制造业、建筑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科学研 13 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从业人员出现了下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从业人员增 长了 1.97 万人,金融业的从业人员增长了 1.64 万人(表1.10,图1.7、1.8、1.9) . 表1.10 上海历年全社会各行业从业人员 单位: 万人 行业 2010 年2011 年2012 年 增长 总计 1090.76 1104.33 1115.50 11.17% 按产业分 第一产业 37.09 37.28 45.70 8.42% 第二产业 443.74 445.08 439.96 -5.12% 第三产业 609.93 621.97 629.84 7.87% 按行业分 农、林、牧、渔业 37.09 37.28 45.70 8.42% 采矿业 0.09 0.05 0.05 0.00% 制造业 341.42 341.41 336.86 -4.55%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6.14 6.27 5.99 -0.28% 建筑业 96.09 97.35 97.06 -0.29%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54.97 58.14 185.81 4.15%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20.03 27.57 60.11 1.97% # 信息传输 2.97 3.05 48.89 1.66% 批发和零售业 180.69 181.66 28.12 0.55% 住宿和餐饮业 47.52 47.23 2.87 -0.18% 金融业 24.11 28.41 30.05 1.64% 房地产业 35.94 35.59 33.36 -2.23%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58.86 62.31 64.64 2.33%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33.11 29.99 29.02 -0.97%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1.94 11.20 11.60 0.40% # 公共设施管理业 2.60 2.49 6.46 3.97%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62.75 58.86 57.93 -0.93% 教育 29.02 30.31 30.11 -0.20%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20.41 20.65 20.13 -0.52% 14 行业 2010 年2011 年2012 年 增长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1.91 10.65 9.58 -1.07%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18.67 19.40 20.49 1.09% 数据来源: 《上海市统计年鉴》 700 609.93 621.97 445.08 629.84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10 年2011 年2012 年439.96 37.09 37.28 45.7 443.74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从业人数 / 万人 图1.7 上海历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情况 数据来源: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上海市统计年鉴》 10 8 6 4 2 0 -2 -4 -6 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信息传输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增长数 / 万人 图1.8 2012 年上海各行业从业人员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上海市统计年鉴》 (续表) 15 制造业 30.20% 电力、燃气及水的 生产和供应业 0.54% 建筑业 8.70%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6.66%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 和软件业 5.39% 批发和零售业 2.52% 住宿和餐饮业 0.26% 金融业 2.69% 房地产业 2.99%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5.79%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 地址勘察业 2.60%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04% 公共设施管理业 0.58% 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 5.19%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1.80%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0.86% 教育 2.70% 信息传输 4.38% 农、林、牧、渔业 4.10%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1.84% 采矿业 0.00% 图1.9 2012 年上海各行业从业人员结构 2.郊区人口比重提升,外来人口加快向郊区集聚 2012 年,上海市常住人口 2380.43 万人,比2011 年增长 32.97 万人,其中外来人 口960.24 万人,较2011 年增长 24.88 万人;人口密度为 3754 人/千米 2 ,比2011 年 增长 52 人/千米 2 . 郊区 7 个区县(浦东新区、嘉定区、青浦区、松江区、金山区、奉贤区、崇明县) 共集聚人口 1225.09 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 51.47%,较2011 年提高 0.2%; 其中外来 人口 580.77 万人,占全市外来人口的 60.5%. 增长 人口密度 浦东新区黄浦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闸北区虹口区杨浦区闵行区宝山区嘉定区金山区松江区青浦区奉贤区崇明县40000 2000 1500 1000 500 -500 0 35000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人口密度/(人·千米 2 ) 增长数 /(人·千米 2 ) 图1.10 2012 年各区县人口密度和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 《上海市统计年鉴》 中心城区 10 个区共集聚人口 1155.34 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 48.53%,较2011 年下降 0.2%;其中外来人口 379.47 万人,占全市外来人口的 39.5%,较2011 年下降 16 0.5%.从各区情况看,宝山区、黄浦区、闵行区总人口增长人数排在前三位,黄浦区、 普陀区、虹口区、杨浦区这 4 个区外来人口出现负增长. 从人口密度情况看,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从高到低前 5 位分别是虹口区、黄浦区、静 安区、闸北区、普陀区.郊区人口密度从高到低分别是浦东新区、嘉定区、松江区、青 浦区、奉贤区、金山区、崇明县.其中嘉定区人口密度为崇明县的 5 倍左右,而虹口区 约为嘉定区的 11 倍. 从人口密度的增长情况看,中心城区中增长最多的是静安区,为1601 人/千米 2 , 普陀区、虹口区、杨浦区的人口密度下降. 表1.11 各区、县土地面积、常住人口及人口密度 地区 土地面积 / 千米 2 年末常住人口 / 万人 人口密度 /(人/千米 2 ) 2011 年2012 年 增长 2011 年2012 年 增长 全市 6340.50 2347.46 2380.43 32.97 3702 3754 52% 浦东新区 1210.41 517.50 526.39 8.89 4275 4349 74% 黄浦区 20.46 68.04 70.48 2.44 33255 34448 1193% 徐汇区 54.76 109.50 111.12 1.62 19996 20292 296% 长宁区 38.30 69.00 69.73 0.73 18016 18206 190% 静安区 7.62 24.36 25.58 1.22 31969 33570 1601% 普陀区 54.83 129.72 129.20 -0.52 23659 23564 -95% 闸北区 29.26 83.80 84.61 0.81 28640 28917 277% 虹口区 23.48 85.16 84.56 -0.60 36269 36014 -255% 杨浦区 60.73 132.43 132.07 -0.36 21806 21747 -59% 闵行区 370.75 248.40 250.80 2.40 6700 6765 65% 宝山区 270.99 193.50 197.19 3.69 7140 7277 137% 嘉定区 464.20 150.62 152.77 2.15 3245 3291 46% 金山区 586.05 75.87 76.16 0.29 1295 1300 5% 松江区 605.64 165.00 169.84 4.84 2724 2804 80% 青浦区 670.14 111.76 116.98 5.22 1668 1746 78% 奉贤区 687.39 110.30 112.99 2.69 1605 1644 39% 崇明县 1185.49 72.50 69.96 -2.54 612 590 -22% 数据来源: 《上海市统计年鉴》 17 三、2013 年上海产城融合发展举措 (一)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能级 1.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工程 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加强战略研究,制订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实 施方案.围绕重点领域和方向,对接产业需求,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协同创新,部 署实施一批专项项目,加快推动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加快新兴产业培 育和发展. 专栏 1.1 2013 年度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工程项目指南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以及《关于本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 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 ,发挥科技在产业培育中的先导性、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 上海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工程,重点围绕产业导向的前沿技术研发、产业支 撑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技术创新工程化平台建设等方面推进战略性 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工作.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工程项目征集指南,项目 征集范围包括: 1.新一代信息技术 聚焦集成电路、大数据、通信和网络、云计算、物联网、卫星及应用、汽车电子 等重点领域,突破核心电子器件、高端芯片、基础软件以及相关装备与工艺等关键技 术,加强示范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和新兴服务业态,为建设智慧城市 提供技术支撑. 2013 年度重点支持:大数据处理分析技术和核心设备;高效能云主机系统;国产40/28 纳米射频 CMOS 工艺及射频单芯片系统集成产品; AVS+ 解码解调 SOC 芯片; 超高清电视图像显示处理芯片; 自主可控的汽车电子基础平台; 自主标准超高频 低功耗 RFID 标签芯片; 北斗多模 SOC 芯片及终端产品; 高精度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GNSS) ; 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DN)的新型数据交换设备; 40 吉比特 TWDM(时 分波分堆叠)PON 光接入系统及关键器件. 2.高端装备制造 聚焦新型显示、航空航天、智能制造、海洋工程等领域,突破高端装备及其核心 18 单元部件的自主设计和制造技术,推进装备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提升智 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极端制造水平,打造产业链高端,推进上海转型发展. 2013 年度重点支持: AMOLED 显示产品及其生产装备、工艺与材料; 激光显示 核心部件与产品; 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大型部件生产装备与工艺; 飞机移动组 装线与应用示范; 3D 打印关键技术、装备及材料; 机器人及其核心部件; 中高档数控 系统及超精密加工制造核心技术; 微技术与智能传感器; 硅基融合的第三代半导体薄 膜淀积设备; 海洋钻探平台与钻井船. 3.生物医药 聚焦化学制药、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生物医药 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和高端医疗器械产品,培 育一批生物医药创新品牌,支撑生物产业的跨越发展. 2013 年度重点支持: 肿瘤和免疫性疾病领域抗体药物研发关键技术及其临床研 究; 中药的国际临床研究; 中高端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及其核心部件的研制. 4.新能源 聚焦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等重点领域,突破新能源利用工艺与生产、 智能电网、检测与监控系统、关键装备与部件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开发一批新能源 核心装备,建设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推进新能源系统综合示范, 培育新能源产业链,提升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2013 年度重点支持: 太阳能光伏电池(薄膜、新型晶硅、染料敏化)生产工艺 与装备; 3 兆瓦以上海上及低风速陆上风电机组、风电关键零部件、大型风场监控系 统; 大容量电力储能电池(钠硫、流体钒、锂)系统与规模化生产装备; 智能微网的 分布式能源接入、保护及能量管理设备与系统; 微小型燃气轮机及其热端部件的设计 和制造; CAP1400 核电装备与关键部件. 5.新材料 聚焦前沿新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先进复合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等重点领域,突 破新材料设计、组织与性能控制、低成本绿色制造、高效与循环再利用等关键技术, 形成制备加工成套技术与工艺,实现关键材料的自给,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大 工程建设和产业转型提供支撑和保障. 2013 年度重点支持: 第二代高温超导材料制备及应用; 12 英寸硅单晶抛光片加 工技术; 航空发动机与重型燃机单晶叶片制造与表面涂层技术; 航空航天用轻质高强 19 合金; 大型铸锻件及高温合金材料; 航空航天及新能源汽车用复合材料部件; 核电工 业核燃料包覆材料; 电池储能材料; 绿色环保高性能工程塑料及其合金化与改性技术. 6.节能环保 聚焦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突破能源高效与梯次利用、污 染物防治与安全处置、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利用的装备和产品,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 建设. 2013 年度重点支持: 高效电机、余热余压利用装备等节能技术与装备; 废旧电 子电器规模化处理处置、废旧机电产品与汽车再制造等技术与装备; 粉煤灰、脱硫石 膏、污泥、生活垃圾、建筑废弃物等大宗固体废弃物深度资源利用工艺与装备; 燃煤 电厂、工业炉窑等设施的烟气脱硫脱硝除尘等大气污染治理技术装备; 高浓度废水处 理、环保药剂、膜生物反应器等水污染治理技术与装备. 7.新能源汽车 聚焦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点领域, 突破整车设计集成以及高性能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形成核心产品,建 设新能源汽车产业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系统,加快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为新能源汽 车整车及零部件的产业化体系建设提供支撑. 2013 年度重点支持: 纯电驱动电动汽车的整车集成与轻量化; 动力系统高压电安 全与综合热管理、高能量 / 高功率密度动力电池系统; 高性能电驱动系统和能量再生 电制动系统; 高效环保增程器系统; 整车生产、动力系统集成及检测评价关键技术与 设备; 新能源汽车示范远程监控与数据处理系统,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 2.完善应用技术研究体系建设 加快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发挥其在应用技术体系建设中的战略规划和决策咨 询、组织协调和网络建设,以及共性技术研发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全运行机制,聚焦 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与智能制造等领域,部署若干重大共性技术研发项目,引 进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继续推进转制院所"新型科研院所"改革试点,引导和鼓励民 办科研机构发展.进一步深化与中科院、中电、中船等国家级研发机构的合作,发挥中 央在沪科研院所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军民科技融合发展,完善军民两用 技术对接转移平台. 20 3.加快创新成果集成应用示范 持续深化崇明生态岛建设科技支撑工作,重点推进生态岛指标体系优化、自然生 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节能建筑与智慧社区、智能能源网架构与应用、生态环境监测监 控等技术体系建设并形成示范.实施上海市科技惠民计划,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开展 创新成果示范应用.继续加强电动汽车国际示范城市建设,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 开展能源科技资源调查和技术发展路线图研究,分领域制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三年科 技行动计划.建设国家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全面落实"科技文化融合三年 行动计划" . 4.制定实施生物医药产业新三年行动计划 研究制定《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 年) 》 ,明确新一轮发展 目标和重点任务.实施医疗器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促进创新产品尽快进入市场.加强 与国家相关部门的沟通,积极研究制定产业政策和创新政策,争取先行先试.坚持"抓 大不放小" ,加强重点企业和产业化基地的跟踪服务,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扶持一批 创新型小微企业. 5.探索园区共赢新模式,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发展 2013 年5月,上海市政府印发了《关于统筹优化全市工业区块布局的若干意见》 (沪府发〔2013〕33 号) ,建立了本市工业区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上海市工业区转 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 (沪府办发〔2013〕56 号) ,重点实施工业区转型"升级、改造、 转型、联动"四大工程,加快推进全市工业区二次开发,加强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推动工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鼓励本市工业区实施"区区合作、品牌联动"发展战 略,通过统筹优化全市工业区块布局、提升工业区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深化探索园区 合作共赢新模式,推进园区产业转型实现新发展,推动地区经济实现新跨越. 近年来,上海市全面开展开发区"区区合作、联动发展"工作,稳步推进品牌开发 区"走出去"战略,积极探索和实践品牌输出,联动发展新机制、新模式、新途径.如 漕河泾开发区以本部为核心,开展异地经营、 "飞地"合作开发和人才输出,形成了"1 区10 园"的联动发展格局,为全市开发区实施品牌联动发展,树立了很好的典型. (二)发展"四新"经济,优化产业结构 1.加强顶层设计,聚焦设计之都建设 2012 年以来,围绕"设计助力产业转型" ,上海从政策、产业及载体等方面阔步迈 进.2013 年,上海市在综合相关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研究编制《上海市设计之都建设三年 行动计划(2013—2015 年) 》 ,目标是到 2015 年把上海初步建成亚太地区领先的设计 21 之都. 根据三年行动计划,到2015 年末,上海的设计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超过 13%,占 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比重的 40% 左右; 设计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超过 4.5%; 培育100 个创意设计类领军人才、100 名左右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引进 10 名以上有影响 力的国际设计师和 100 名左右的海外设计人才; 创建 1~2 个国家级设计产业基地,形成 若干个以行业设计为特色的产业基地以及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通过实施该计划,上 海将初步形成高端、融合的产业创新体系,到2015 年,被认定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的数量超过 4 家; 国内外知名自主品牌设计企业达到 10 家; 引进 1~2 个国际知名设计院 校,培育 4~5 个全国有较强知名度的设计院校和专业,建立 10 个创意设计类人才实训 (培训)基地; 打造 2~3 个设计之都示范城区. "创意设计"正逐渐成为上海创新转型的重要抓手,上海正借设计之都的建设,在转 型中成为全国创意设计的高地,通过将创意融入传统和现代工业,走出一条高附加值的 新型工业化之路. 专栏 1.2 上海市设计之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重点任务 1.初步形成高端、融合的产业创新体系.聚焦优势设计产业领域,瞄准产业的 先进发展方向,通过提升企业设计创新能力,培育自主设计品牌,培育引进设计人 才,促进设计产业规模扩大,能级提升.到2015 年,被认定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数量超过 4 家; 国内外知名自主品牌设计企业达到 10 家; 引进 1~2 个国际知名设计 类院校,培育 4~5 个全国具有较强知名度的设计院校和专业,建立 10 个创意设计类 人才实训(培训)基地.着力实施三项重点工程,即企业设计创新能力提升工程,自 主设计品牌培育推广工程,设计人才培育引进工程. 2.初步形成专业化、系统化的公共服务体系.聚焦服务平台和载体建设,加强 设计之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设计产业基地和园区的建设布局,引导经认定的设 计创新示范企业、企业设计中心向园区集聚,打造特色园区、精品园区,提升基地和 园区的服务功能和建设水平.着力实施两项重点工程,即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工程 和"上海设计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3.初步形成开放、多元、活跃的社会环境体系.提升设计之都建设的国际化水 平,开展国内外合作交流,引进国内外设计资源.推进设计之都示范街区建设,形成 人人参与的社会氛围,提升设计对城市转型、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到2015 年,打造 22 2~3 个设计之都示范城区,形成若干个设计街区或社区.着力实施三项重点工程,即 国内外合作交流工程,设计之都示范街区工程,设计之都宣传推广工程. 4.公平、有序的政策保障体系.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创意设计财政扶持力 度、优化旧厂房产业转型再利用、加大金融对产业的扶持、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做好 基础工作、加强创意设计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等 7 项措施,有力保障计划目标的实现. 2.强化基础支撑,推动软件名城创建 2013 年,上海市"中国软件名城"揭牌,上海成为国内首个获得"中国软件名城" 称号的省级城市.上海将围绕"名企、名人、名品、名园"的培育和建设,打造成为带 动效应明显、知名度较高、特色鲜明的中国软件名城. 一是打造百亿级名企.通过奖励经营收入首次突破一定规模的软件企业、认定市级 重点软件企业、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和兼并重组、加大招商引资等打造 3~5 家经营收入超 百亿元企业.二是塑造名人.通过行业领军人才引进、 "绿色通道"人才落户、设计人员 奖励、高校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等,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 60 万从业人员.三是培育名品. 通过做大重点软件企业品牌、扶持新兴产业、向服务化和平台化转型,形成一批有影响 力的行业专精特新优势品牌.四是建设名园.通过现有国家级和市级软件园园区扩围、 跨区联动、品牌输出、转型发展等方式,不断扩大园区物理空间,形成全市错位发展格 局,同时结合产城融合和工业区转型升级等发展新的产业空间,新增 200 万米 2 产业园, 建设 30 个特色鲜明的信息服务业基地. 同时,上海范围内规模最大、环境最好的信息服务产业基地之一——上海临港软件 园也宣布成立.上海临港软件园全部建成后 , 临港软件园将达 50 万米 2 ,集聚 5 万从业 人员.按照"长远规划、分期开发"和"盘活存量、规划增量"的原则,临港软件园将 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分步开发,以极其优惠的待遇吸引企业入驻.目前启动软件园一期 总用地约 10 公顷,位于南汇新城滴水湖畔,东临环湖西一路,南临瑞木路,西近云娟 路,北靠南绿丽港路,总建筑量 5 万米 2 ,是28 栋临湖的多层楼宇,绿化面积为 37959 米2,绿化覆盖率为 40.2%,距离地铁 16 号线滴水湖站不足 1 千米,银行等商业配套 齐全. 3.引进外资结构趋优,外企发展总部经济 2013 年1—10 月份,上海市合同外资 183.6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148.62 亿美元, 占到全国的约 1/6,在各省市中居全国第三,仍处于全国利用外资的第一阵营. 23 同时,外资以上海为基地,向全国的存量再投资呈快速增长态势,上海作为"外资 运营中心"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截至 2013 年9月底,上海累计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436 家、投资性公司 279 家.2013 年以来,美国默沙东公司地区总部、英国石油地区 总部、通用磨坊研发中心、壳牌研发中心、赢创工业集团研发中心、康宁中国研发中心 相继落沪.在上海制造业吸引外资的成本优势下降的情况下,制造业的跨国企业仍把地 区总部设在上海,形成"两头在沪" ,把上海作为中国区域制造基地的决策中心和管理 中心. (三)扶植试点示范,促进智慧城市发展 1.打造全国领先信息基础设施体,加速构建"智慧上海" 宽带城市建设方面,全市光纤到户(FTTH)覆盖总量达 730 万户,同比增长 17.7%,城镇化地区覆盖比率接近 100%,实际使用用户达到 320 万.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NGB)覆盖家庭达到 450 万户,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和郊区部分城镇的覆盖,成为国内 最大的 NGB 网络; 无线城市建设方面,3G 网络实现全市域覆盖,用户普及率达到 38%. 累计建成 WLAN 接入场点 1.8 万余处,AP 数达 14.1 万个,增长 40%,实现重要公共 区域热点全覆盖,接入场所数和 AP 规模在国内城市名列前茅.作为试点城市之一,上 海市完成 TD-LTE 试验网和扩大规模试验网建设,完成 800 处宏基站和 300 处室内覆 盖系统建设,覆盖中心区域 190 千米 2 ; 在通信枢纽及功能设施建设方面,互联网国际和 省际出口宽带分别达 600 吉和 3000 吉,继续保持城域网出口带宽位居国内首位.各类 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机架总量达到 3.3 万个,增长 22.2%. 作为全市无线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自 2012 年7月起在商业街圈、公 园绿地、医院等 9 类重点公共场所进行公益 WLAN 即i-Shanghai 建设,2013 年又列 为市政府实事项目.现已全面完成在上海市人流密集、窗口功能突出的 450 处公共服务 场所的 WLAN 覆盖,并开通 i-Shanghai 免费服务试运行.目前月均用户已达 73 万个, 月使用时长达 130 万小时,分别比 2012 年底增长约 2.5 倍和 1.7 倍.南京东路商业街、 新天地、上海火车站、上海科技馆等部分区域的 i-Shanghai 流量已超过运营商提供的公 共WiFi 流量. 2.成立上海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联盟,加快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上海推进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相关要求,2013 年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指导下,上海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联盟正式成立,首批 成员单位 130 余家,其中包括电信、联通、腾讯、华为、百度、交通银行、复旦、交大、盛大、银联等企业、院校和机构. 24 联盟成立后,将通过加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加 强产业协同,促进移动互联网各细分领域之间的协作、创新与联动; 推动上海移动互联 网产业示范应用,搭建产业化合作平台,改善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商业创新力以及产业竞争力,从而推动上海移动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 四、2014 年上海产城融合发展重点 (一)进一步发挥重大工程项目辐射带动作用 一是重大工程将向新兴战略型产业倾斜,重点围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中, 重点推进商用飞机发动机、中船长兴基地、上汽集团自主品牌研发中心扩建二期等提升 先进制造业能级项目; 大力推进中科院浦东二期、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增强科技 创新能力项目; 积极推进迪士尼、国家会展、上海中心大厦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 二是重大工程聚焦重点区域的重大项目建设.如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将 着力推进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创新,加快推进贸易监管制度创新,积极落实金融监管制度 创新,继续深化完善投资管理制度创新,制订 2014 年版负面清单并提出先进制造业发 展的开放措施,进一步完善投资备案管理制度,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同时,2014 年 自贸区将积极深化功能拓展,加快推进跨国公司亚太营运中心以及本土跨国企业海外营 运中心建设,发展新兴贸易和服务贸易,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拓展国际中转集 拼,国际船舶登记等航运服务功能. 三是重点推进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便利百姓出行.如围绕完善对外交通,推进浦 东机场 T1 航站楼改造、虹桥机场东航基地扩建项目二期配套和大芦线航道整治二期工程, 加快推进 S6 公路、嘉闵高架延伸等项目; 重点推进 9 号线三期、13 号线、17 号线等轨道 交通工程; 加快推进周家嘴路越江、虹梅路—金海路越江、长江西路越江等工程建设. (二)进一步促进二、三产业联动、融合发展 一是加快推进设计之都建设.贯彻落实《上海市设计之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13—2015 年) 》 ,以创建国际著名的"设计之都"为方向,以提升产业规模和集聚辐 射能力为发展主线,结合国家战略要求和本市实际,大力推进设计产业发展,鼓励"设计 +品牌" "设计+科技" "设计+文化"等新模式和新业态发展,使上海成为高端设计资源 的集聚地,辐射和服务全国设计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源,各种创意充分展现的舞台.主要 包括 4 个重点领域,即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提高产业实力; 加快发展时尚设计,彰显产业 25 魅力; 加快发展建筑设计,提升产业张力; 着力发展多媒体艺术设计,激发产业活力. 二是加快推进软件名城创建.实现产业发展、人才引进与园区建设"多轮驱动" ,加 快建设上海临港软件园,进一步推进园区企业招商、人才吸纳工作,完善园区管理制度 以及配套设施建设; 加快筹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服务贸易总部基地" ,帮助入驻 企业实现"全生命周期"的运作,即从企业注册成立、人员招聘、政策咨询、上下游联 动,再到生活服务等多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 三是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持基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需 求的设计应用研究,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推动工业设计服务领域延 伸和服务模式升级.支持消费类产品提升新产品设计和研发能力,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 时尚的融合,创新管理经营模式,以创意和设计引领商贸流通业创新,加强广告营销策 划,增加消费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健全品牌价值体系,形成一批综合实力强的自主 品牌,提高整体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三)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力度 为进一步推动上海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继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 能力度,根据市委、市政府 2014 年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安排,将继续实施 500 项以上 产业结构调整项目,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风险企业,压减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型、 低效用地型等一般制造业企业,实现污染排放物、安全隐患点、能源消耗量持续减少, 并不断释放存量资源.继续深化推进桃浦、吴淞、高桥、南大、吴泾等重点区域产业转 型,优化钢铁、石化产业布局调整.助推青浦华新镇等一批传统老工业区的转型升级试 点和郊野公园建设区域企业调整.出台一批政策和标准,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 手段推进调整. 专栏 1.3 2014 年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重点任务 1.聚焦重点行业,着力推动减量调整.以高能耗、高污染、高风险行业为重点, 继续推动化工(危化) 、钢铁、印染、有色金属、建材、四大工艺等行业的调整力度, 指导金山区等重点区县分年度落实三年调整计划.以资源利用效率低的行业为重点, 完成本市 37 家烧结黏土砖企业的行业性专项调整,推动奉贤区按照计划腾出低效企 业的用地,推进宝山集装箱堆场专项整治; 以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整治行业为重点, 按照环保新标准,研究制订本市重金属污染企业的集中专项整治方案,加大对挥发性 有机物、二氧化硫排放大的重点风险企业的调整力度. 26 2.聚焦重点区域,着力推动转型发展.北部地区以调整促转型,按照桃浦地区 的转型发展实施方案,启动实施专项调整方案; 结合宝山南大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基 本完成南大一至三期企业专项调整; 按照吴淞工业区转型的体制和机制,推进结构规 划和控制性详规编制等相关工作.南部地区以规划引领调整,深化吴泾地区调整规 划,推进部分企业调整; 研究星火开发区调整转型方案.东部地区以新功能区带动老 区域调整,结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启动研究高桥地区产业定位、规 划与调整方案.西部地区以大虹桥开发辐射周边功能提升,推进青浦华新镇镇域经济 转型.外环生态经济圈通过发展战略规划,推动周边企业调整和条件成熟的老工业区 转型提升. 3.聚焦重点企业,着力推动石化、钢铁布局调整.按照国家核准项目的相关要 求,继续平稳有序推进石化产业布局调整; 明确宝钢吴淞工业区企业布局调整方案, 研究支持其调整后土地的再利用,推进罗泾基地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产业发展. 4.聚焦"195 区域"和"198 区域"工业用地,着力推动转型与减量.一是对 规划工业区块外、集中建设区内的现状工业用地(即"195 区域" ) ,通过存量工业用 地再利用,研究功能定位、产业业态,确定规模、布局、开发强度,进行政策机制创 新,形成工业用地转型发展的规划土地管理意见.二是聚焦集中建设区外低效建设用 地减量化,加大对集中建设区外现状工业用地(即"198 区域" )的减量化力度,压 减乡镇零星工业点和"三高一低"的工业企业数量. 5.聚焦国家任务,着力推动过剩产能化解.一是推进水泥、钢铁的产能化解. 按照《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3〕41 号) ,出台 《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按 照产业布局要求,推进黄浦江沿岸等处的水泥生产企业调整,研究水泥生产企业产能 压缩和调整方案,推进零星钢铁冶炼企业的调整.二是强化对钢铁、水泥等重点控制 行业新增项目把关.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部署,推进本市在部分重点控制行业开展产 业项目产业政策符合性确认试点工作. (四)进一步促进发挥智慧城市的支撑作用 一是进一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贯彻落实国家"宽带中国"战略第二阶段 (推广普及阶段,至2015 年底)和上海市"十二五"发展目标,坚持加快建设和提升 服务并重,继续提升上海市的信息基础设施接入能力和应用水平,打造国际水平信息基 27 础设施体.重点加快在郊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光纤到户、NGB 等设施覆盖; 大力推进以 TD-LTE 为主的 4G 网络建设; 打造品牌,把i-Shanghai 实事项目做实做好,不断提升 用户体验; 全力推进国际旅游度假区、虹桥商务区等重大工程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 试验区等重点区域的基础设施配套及优化建设; 聚焦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园区、大型居 住社区等信号覆盖薄弱区域及用户投诉集中区域,加大信息基础设施改造力度; 加强公 共移动通信基站站址布局规划落地,完善基站设置管理; 加强智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 设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认知度和感知度等. 二是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落实《上海推进大数据研究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3—2015 年) 》 ,围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制、应用示范和模式创新两大重点任务展 开,包括: 不断建立和完善涵盖 3500 万患者的电子诊疗档案库,形成 PB 级的医疗健康 大数据资源,实现支撑 2000 名医生同时在线诊疗的辅助能力; 针对交通规划、综合交通 决策、跨部门协同管理、个性化的公众信息服务等需求,将建设全方位交通大数据服务 平台,其中针对航班正常、安全、有效运行的需求,空中智慧交通的平台将汇聚和整合 机场塔台数据、雷达数据、航空公司数据等,提供飞行流量预测、特殊情况处置等功能, 实现流量控制和航班运行协同决策,为民航管理和指挥提供一站式大数据服务,提高航 班准点率; 除了推进六大公共平台建设,在金融证券、互联网、制造业等 6 个重点领域 开展行业应用研发,并力争在大数据一体机、新型架构计算机、大数据分析软件等技术 方面取得突破. 三是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首先是系统推进云计算示范应用.构建面向个人的云计 算服务网络体系,支持大企业建设私有云,推广行业云服务平台,政府带头示范云计算 应用.不断完善云计算展示体验中心功能,展示和推荐全市云计算优秀产品和示范项目. 其次是规模部署云计算基础设施资源.坚持"高端、集聚、自给"的原则,实现云计算 数据中心的集中式和规模化部署,推动云海数据中心建设,发挥政策资源优势,集聚国 内外专业数据中心运营商.再者是超前布局大数据产业.鼓励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以 数据分析技术为核心,加快非结构化数据处理、非关系型数据库管理、可视化等技术研 发,推动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融合.加速大数据示范应用,面向智 慧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服务需求,在医疗、交通等数据量大的领域,推动行业数据的深 加工服务,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政府服务水平. 四是扶持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首先是扶持龙头型企业和成长型企业.梳理确定一 批移动互联网优秀企业和优秀案例,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融资保障、产业对接等方 面予以重点支持和服务.其次是进一步扩大产业载体.加快移动互联网产业基地公共服 务体系建设,培育发掘具有相当规模和产业体量的新增园区.再者是促进产业对接合作. 28 组建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促进产业对接、项目合作、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攻关等.最 后是提升产业影响力.力争形成市场化程度高、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移动互联网活动品牌. 29 第二章 以新城为核心的区县产城融合发展情况 上海郊区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程度可从产业、人口、城市化三个方面进行衡量和推进, 体现三者良性、互动、融合发展.2013 年上海围绕产业、人口和城市化等方面发展,继 续推进郊区新城产城融合建设,重大工程建设进一步向郊区新城倾斜.以新城为核心的 嘉定、松江、浦东、青浦、奉贤、金山及崇明 7 个区县稳步推进产业与城市发展,较2012 年进一步体现出产中有城、城中有产格局,产业能级和规模进一步提升,城市配套 进一步优化,城市和产业人口进一步集聚.如: 嘉定新城进一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加大"智慧"示范应用项目推广力度; 松江工业区升级为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重"战略; 南汇新城对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打 造专业平台,为临港地区的发展带来新一轮契机; 青浦淀山湖新城持续打造环淀山湖生 态保护区,提升城市功能; 金山区促进化工品交易中心建设,提高绿色化工竞争力; 崇明 稳步推进生态岛建设等. 一、嘉定区(嘉定新城) (一)总体情况 2013 年是嘉定区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着力打造长三角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关 30 键一年.全区积极落实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发展目标,坚持"经济转型发展、城 市品质发展、社会和谐发展"的方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呈现出"稳中有进、进中提质、 好于预期"的良好态势. 嘉定区以嘉定新城为核心,新城分为主城区、安亭和南 - 江(南翔 - 江桥)3 个组 团,是长三角区域的重要节点城市,上海市最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之一. 嘉定新城围绕"汽车嘉定"和"科技城"特色,依托"四大优势" (独特的区位条 件、特色产业、科研资源、 "无线城市"品牌) ,坚持"科技强产、产业兴城"战略,强 化汽车、科技等产业体系建设,强化城市吸纳集聚创新资源和孵化新兴经济力量的功能, 促进现代化汽车城、科技城及"无线城市"融合联动发展. 图2.1 嘉定区(嘉定新城)区位图 2013 年,嘉定新城总人口约为 93.5 万人,占全区总人口 [1] 的56.5%,其中户籍人 口为 37.7 万人,占新城总人口的 40.3%,占全区户籍人口的 65.5%; 来沪人员为 55.8 万人,占新城总人口的 59.7%,占全区来沪人员的 56.4%.其中嘉定新城主城区(包括新 成路街道、菊园新区、嘉定镇街道和马陆镇)总人口 37.3 万人,占全区人口的 22.6%, 其中户籍人口为 16.6 万人,占主城区总人口的 44.5%,占全区户籍人口的 28.8%; 来沪 人员为 20.7 万人,占主城区总人口的 55.5%,占全区来沪人员的 20.9%.安亭组团(安[1] 2013 年全区总人口 165.36 万人,包括: 户籍人口 57.61 万人、来沪人员 98.87 万人、导入人口 8.87 万人(数据来源: 嘉定区统计月报 2013 年12 月) . 31 亭镇)总人口为 26.2 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为 8.8 万人,外来人员为 17.5 万人.南-江组团(南翔镇和江桥镇)总人口为 30 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为 12.3 万人,外来人员为 17.7 万人(表2.1) . 表2.1 2013 年嘉定新城人口统计情况 组团 街镇 户籍人口 / 人 来沪人员 / 人 合计 / 人 主城区 新成路街道 26246 13945 372858 菊园新区 25598 37543 嘉定镇街道 60838 16852 安亭组团 马陆镇 53162 138674 南-江组团 安亭镇 87773 174625 262398 南翔镇 52825 106695 299946 江桥镇 70372 70054 合计 376814 558388 935202 数据来源: 《嘉定区统计月报》2013 年12 月2013 年,嘉定新城实现增加值 155.2 亿元,比2012 年增长 3.8%,占全区增加值的 14.8%,三次产业比重为 0.2: 72.7: 27.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 415.5 亿元,比2012 年增长 -4.1%,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 13.9%. (数据来源: 《嘉定区统计月报》 2013 年12 月,此处嘉定新城数据包括原马陆镇 57.13 千米 2 、工业区 5.36 千米 2 和安亭 镇2.41 千米 2 数据) 2013 年,嘉定区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部分)总产值 511.8 亿元,占全区 工业总产值的 17.2%,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产业增长明显,分别上升 10% 和8.9%,高端装备小幅增长,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和新材料实现负增长(表2.2) . 表2.2 2013 年嘉定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情况 指标 绝对量 / 万元 比2012 年增长 占全区工业产值的比重 战略性新兴产业合计(制造业部分) 5118168 4.9% 17.2% # 新能源 24014 -36.2% 0.1% 高端装备 1484786 5.3% 5% 生物医药 258732 -1.7% 0.9% 新一代信息技术 2315900 10% 7.8% 新材料 788662 -1.5% 2.6% 新能源汽车 134681 -17.5% 0.5% 节能环保 227432 8.9% 0.8% 数据来源: 《嘉定区统计月报》2013 年12 月32 2013 年1~3 季度,全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数 206 家,实现营业收入 1951.6 亿元, 比上年增长 18.8%.其中物流服务营业收入 1883.4 亿元,增长 20.8%,商务服务营业收 入58.9 亿元,增长 -20.7%,专业维修服务营业收入 9.3 亿元,增长 0.9%. (二)2013 年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工作进展 1.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人口集聚 一是推进教育资源聚集.嘉定新城核心区 4 所学校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选址 及概念方案设计工作,预计项目于 2015 年开工建设.该4所学校用地面积共约 63600 米2、建筑面积约 32000 米2,包括 30 个班小学、15 个班幼儿园和 24 个班初中.随着 嘉定新城核心区内楼盘项目陆续交付使用,入住人口不断增加,教育需求随之增大,及 早启动新城核心区 4 所学校项目建设,将有效缓解当前嘉定新城核心区教育资源紧缺的 压力. 二是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嘉定正在加快推进 4GTD-LTE 网络演进,在热点 地区形成百兆无线宽带网络优质覆盖,支撑智慧城市信息化应用.到2015 年,嘉定将 率先启动嘉定新城、大型社区、CBD、产业园等区域 4G 网络建设,最终实现嘉定热点 区域 4G 网络的全覆盖,进一步提升无线宽带网络的能级和质量,全面支撑"智慧科技 城"建设.作为 4G 网络覆盖的基础,目前的"LTE 一阶段工程"已经启动,正处于计 划下达及查勘设计阶段.计划新建 LTE 基站 113 个,覆盖嘉定老城区、菊园新区、嘉 定新城等高业务区域,预计 2014 年4月完成建设和开通.二阶段规划尚在编制中,计 划通过新建 65 个基站,分流疏导高业务流量区域,并进一步拓展 LTE 覆盖范围,预计 明年下半年启动.根据嘉定区政府与上海移动已经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嘉定还将 在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方面运用 4G 网络为基础的 相关应用,让智慧城市运转进一步"提速" . 三是持续关注"增绿" ,提高生态水平.环城林带一期工程(四标)近远香舫北侧绿 化带竣工验收完成.该工程位于沪宜公路、城固路南侧,绿化面积约 1 万米 2 ,工程内容 为土方造型、绿化种植、绿化养护,种植香樟、银杏、桂花、樱花、草皮等苗木,建成 一道集生态、休闲、景观等于一体的绿色屏障. 四是文化事业设施陆续投入使用.历经 3 年筹备,嘉定博物馆、嘉定区图书馆、文 化馆新馆三馆开馆.嘉定区博物馆坐落于博乐路启良路路口,总建筑面积 9770 米2.建 筑采用双园两层布局设计,与秋霞圃相互借景,采用柔美、典雅的色调,配合嘉定特有 的地域元素,营造出古朴、雅致的环境氛围.嘉定区图书馆(文化馆)占地面积 22623 米2,建筑面积 18500 米2,其江南庭院式建筑体现了嘉定新城"古朴风韵与现代气质相 33 融合"的城市特点,把"山水园林"的概念又置入现代建筑中,营造出可读可学可赏的 空间布局.区文化馆新馆启用后,建筑面积达 8000 米2,设有 3 间独立琴房,4 间艺术 教室,3 个功能各异的排练厅,并拥有一个设备齐全的标准化剧场及开放式静态展示厅, 将成为集群众文化、文化交流、辅导培训、文艺创编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中心. 2.上海国际汽车城同济科技园项目启动 上海国际汽车城同济科技园是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首期启动项目.项目以新 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为契机,依托嘉定区完善的汽车产业链,发挥同济大学的学科优势与 知识溢出效应,力争在汽车城核心区开发建设一个集研发办公、商务酒店、配套商业和 居住公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科技园综合体.项目将成为环同济知识经济产业带的 中心. 同济科技园一期工程位于汽车城核心区东北部,总建筑面积 47.3 万米 2 ,北至曹安 路,南至陶其浜、吴塘和杭桂路,东至绿苑路,西至规划道路.该项目是国家级大学科 技园,也是张江高新区嘉定园的重点项目,享受国家优厚待遇和优惠政策.项目建成后, 不仅可以提升汽车城研发产业能级,完善区域城市配套功能,并且可提升汽车城经济、 文化、商务、商业等城市品牌竞争力,进一步促进产城融合. 3.持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在嘉定新城核心区推广一批"智慧"示范应用项目,精心打造"智慧城市" . 嘉定新城核心区内现有 12 个环境监测点,通过物联网技术将环境温度、湿度、 PM2.5 指数等数据实时传送至相关部门,未来还将向市民提供实时数据.通过"智慧公 交"项目,1 名工作人员可以同时监控 4 条公交线路,市民可通过站点电子站牌、手机、 电脑等获知公交车预到站时间、换乘等信息.目前,嘉定 14 路等公交站点上,已实现公 交车到站"倒计时" . 在智慧社区方面,嘉定新城盘古天地小区开展试点,启用智慧导航、智慧物业等. 嘉定新城核心区"智慧城市"建设还将把重点放在试点应用和应用推广方面,持续推 进"三网融合" (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建设,推动各种政府应用的智慧化建 设等. (三)2014 年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工作重点 1. "中医药集聚区"的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启动 位于嘉定新城东区澄浏中路以西、白银路两侧的中医药集聚区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将 启动.嘉定新城中医药集聚区,东至澄浏中路、西至丰兆路、北至银杏路、南至横仓路 区域,规划总用地面积约 0.4 千米 2 ,旨在打造成为独具江南魅力,兼具国际化视野,以34 中医文化为主导、养老健康产业为核心的城市综合功能区域.该区域将根据国家中医药 事业发展总体思路,将嘉定新城区域社会经济与城市产业发展相结合,大力推进"医疗, 教育、科技、养生、文化、产业、国际交流"七位一体中医药发展战略,立足上海,辐 射全国,放眼世界. 2.推进瑞金医院肿瘤(质子)项目落户新城 推进瑞金医院肿瘤(质子)项目落户嘉定新城.瑞金医院肿瘤(质子)项目是全国 首台国产化质子治疗装置,已列为 2014 年上海市重大工程预备项目,对推动全市医疗 产业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瑞金医院肿瘤 ( 质子 ) 中心项目选址于嘉定新城核心区瑞金北院南侧,东至规划依 玛路,南至规划丁单路,西至规划合作路,北至双丁路,用地面积约 2.7 公顷(40 亩) , 总建筑面积为 26370 米2,计划建设一个集门诊、科研、检查、诊断、治疗功能于一体 的肿瘤治疗及临床设施研究中心,包括质子中心楼、能源中心、2 层连廊及一个地下污 水处理站、合建的生活垃圾(医废)暂存点等.该项目计划于 2014 年11 月启动建设, 2016 年底基本建成. 3.推进上市企业总部配套区城市设计工作启动 随着嘉定新城上市企业总部集聚商务区控规获正式批复,嘉定新城上市企业总部配 套区城市设计及控规梳理工作将加快启动. 嘉定新城上市企业总部配套区北临伊宁路,南至双单路,西至阿克苏路,东至横沥 河,基地西侧为上市企业总部集聚商务区,北侧为远香湖、石冈门塘,总占地面积约 120 公顷.嘉定新城上市企业总部配套区规划定位为中高品质的配套商务服务设施,体现"品质精"特点,成为新城核心区内公共活动中心之一,设有餐饮服务、休闲娱乐、 精品购物及会议展示等,以满足商务办公人群的不同需求. 二、松江区(松江新城) (一)总体情况 2013 年,松江区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和自身转型发展压力下,深入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要求,着力克服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 题和新困难.全年经济呈现平稳健康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民生保障明显 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松江区以松江新城为核心.松江新城功能定位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综合节点城市之 35 一,上海市西南部重要的门户枢纽,是松江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服务经济 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具有上海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山水特色的现代化宜居新城. 松江新城围绕"电子信息"和"产业多元"特色,依托"四大优势" (独特的区位条 件、雄厚的产业基础、较好的城市化基础、试点性新城建设) ,坚持"提升产业核心竞争 优势,激活城市功能设施功效"战略,强化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先进重大装 备、生产性服务业等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升城市功能设施支撑效应,促进产业与"一 城两貌"现代化城市及"智慧松江"融合联动发展. 图2.2 松江区(松江新城)区位图 2012 年,松江区户籍人口 588777 人,比2011 年增长 1.7%,其中非农人口 494322 人,增长 2.8%.2013 年,松江区户籍人口 595378 人,比2012 年增长 1.1%,其中非农 人口 501957 人,增长 1.5%. (以上数据来源: 《2012—2013 年松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统计公报》 ) 2012 年,松江新城(包括中山、岳阳、永丰、方松 4 个街道、车墩镇以及松江工业 区)户籍人口数为 28.4 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的 48.2%(表2.3) . 2013 年,松江新城完成工业总产值 2640 亿元,较2012 年下降 0.8%,占全区工业 总产值的 69.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2580.8 亿元,较2012 年下降 1%,占全区 工业总产值 97.7%,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73.8%. 36 表2.3 2012 年松江新城人口情况 街镇 户籍人口 / 人 松江新城 岳阳街道 74091 永丰街道 39247 方松街道 84324 中山街道 36526 车墩镇 35304 松江工业区 14565 合计 284057 全区 588777 数据来源: 《2013 松江区统计年鉴》 表2.4 2013 年松江新城工业产值情况 工业总产值 / 万元 增长率 规模以上工业 总产值 / 万元 增长率 松江新城 车墩镇 2086330 -5.5% 1964281 -5.4% 岳阳街道 78673 1.4% 75073 2.9% 永丰街道 766118 2.1% 539712 -0.8% 方松街道 23196 7.2% 5806 -4.7% 中山街道 1129062 3.4% 901542 -2.6% 松江工业区 6495460 4.6% 6495460 4.6% 出口加工区 15826079 -2.8% 15826079 -2.8% 合计 26404918 -0.8% 25807953 -1% 全区 37952001 1.2% 34952200 0.2% 数据来源: 《松江区统计月报》2013 年12 月2013 年,松江区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部分)实现工业总产值 657.38 亿元, 比2012 年增长 0.2%,占全区产值的比重为 17.3%,所占比重比 2012 年提高 0.5 个百分 点(表2.5) .其中,生物医药、新材料和节能环保增长明显,增幅分别为 20.5%、9.8%、 9.6%,新能源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负增长. 表2.5 2013 年松江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情况 指标 绝对量 / 亿元 比2012 年增长 占全区工业产值的比重 战略性新兴产业合计 657.38 0.2% 17.3% # 新能源 40.14 -18.7% 1.1% 高端装备 159.63 3.5% 4.2% 生物医药 25.3 20.5% 0.7% 新一代信息技术 282.64 -4.9% 7% 新材料 156.34 9.8% 4.1% 节能环保 3.37 9.6% 0.1% 数据来源: 《2013 年松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7 2013 年全区淘汰落后产能企业 153 家,调出土地 105 公顷(1580 亩) ,减少能 耗2.7 万吨标准煤.完成 82 台燃煤(重油)锅炉清洁能源替代及关停工作.新建绿地 57.62 万米 2 ,已建成绿地面积 1967.34 万米 2 ,城区绿化覆盖率 44.06%,人均公共绿地 面积达 24 米2.(数据来源: 《2013 年松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二)2013 年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工作进展 1.推进松江经济开发区西部园区建设,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松江新城西翼的 14 千米 2 产业园的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创业园、佘山环球企业中心两 大项目相继开建.作为松江新城的重要产业支撑,西部园区有着"群围"优势的是对接、 放大"新城效应" ,推进松江下一轮产城融合发展的核心. 西部园区北接辰山、佘山、天马山,西临小昆山,具备人文环境优势.以深坑酒店 为代表的高档酒店群,天马、东方等组成的国家级高尔夫球场群,东北角的松江大学城、 广富林古文化遗址,北片的佘山国际社区,东片的松江新城居住区,西侧南侧两条高速 公路, "群围"效应凸显. 由开发区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联手打造的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创业园,旨在构建一 个集文化创意、设计研发、时尚表达和品牌展示于一体的国家级创新基地,将汇聚数百 家纺织服装及时尚界的精英企业,成为一个"时尚谷" .开发区联手成都置信建设的佘山 环球企业中心,则定位于吸引国际企业的研发、结算等总部经济,形成一个 24 小时产业 综合体的"企业谷" .在此基础上,开发区还计划开发一个占地 32 公顷(483 亩)的上 海松江新媒体产业园——"传媒谷" ,与"时尚谷"和斐讯、新阳等对接,位于西部园区 南端,规划以软件产业、信息产业、动画设计、工业设计、电子商务和相关配套产业为 主,建成后将是西部园区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围绕四大功能带和"谷堆" ,西部园区今后将形成"北有国际级的佘山环球企业中 心,南有国家级的时尚谷,东有高档酒店、购物商场和公寓式酒店相结合的商业综合体, 西有白领密集的创业型、创新型、科技型服务业"的新型产业城格局,进一步放大"新 城效应" . 2.松江工业区破产城融合瓶颈,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松江工业区升级为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将转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 重"战略.随着松江新城的兴起,松江工业区力推"产城融合" ,根据初步规划,西部园 区200 公顷(3000 亩)土地将用于商业、商务.毗邻松江新城的松江工业区一期 2.56 千米 2 范围,将更加注重"产"与"城"的联动.此番升级的区域,还覆盖了新桥、车墩、石湖荡、小昆山 4 个镇的工业园区.园区今后发展必将加快这些区域的城镇化进程. 38 未来,松江还会形成开发园区、松江城区、各镇区、大学城校区、周边社区的"五区联 动"格局.紧跟着园区的转型升级,一批企业在园区设立地区总部,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转型,生产功能则逐步向外地转移. 3.新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 一是加快推进功能性设施建设.松江新城国际生态商务区建设进展顺利,在建面积 达100 万米 2 .东明大酒店加快建设,万达广场主体结构封顶.广富林文化展示区建设 继续推进,文化交流中心、知也寺和古建区建成.基本完成南部新城重点区域城市建设 导则设计初稿.泰晤士小镇业态招商取得较大进展. 二是构建城区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推进有轨电车建设.根据市政府部署,松江新城 和嘉定新城率先试点建设有轨电车. 《松江区现代有轨电车网络规划(2013—2020 年) 》 已经完成公示,计划在松江建设 6 条有轨电车线路,其中率先启动 T1 和T2 一期两条 线路,皆在松江新城辖区范围之内.目前网络规划已经处于报批阶段,环评、项目设计 等具体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有轨电车建设完成后,松江将形成拥有 3 个等级运量 的公共交通格局,即大运量的轨道交通、中运量的有轨电车和常规公交车. (三)2014 年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工作重点 1.推动园区升级、促进经济转型 与漕河泾开发区的"区区合作" ,联合专业团队、综合经营开发、打造 3.0 版本产业 园区的经济转型新路径.联合专业团队开发,实现政府招园区、园区招企业,可以借助 其品牌、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吸引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企业落户.楼宇实现出租, 可以掌握园区业态调整的主动权,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有利于下一轮产业结构 调整.建设集生产、居住、消费于一体的产业园区,能更好地发挥松江新城的新城效应, 集聚高端人才,培育产城融合的产业小镇,创造城市发展的新亮点. 2.推进永丰工业园二次开发,促进总部经济和高端制造业发展 推进永丰工业园二次开发"升级" ,从原先税收、技术含量较低的传统制造业转型成 为生产性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产业园区,同时形成产业提升区,淘汰劣势企业,发展汽车 零部件、医疗器械等高端制造业. 2014 年,计划加快调整基础设施,加快消防设施建设,改扩建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 等,同时对主干道路进行修整,实现从内到外的"大变脸" .将推进企业总部产业园 52 公顷(780 亩)区域的城市风貌设计,做到规划统一、建筑风貌统一、业态控制统一. 其中的部分区块还将承接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势头,定位为文化创意园,部分区块 则作为电子商务聚集区的拓展区域. 39 三、浦东新区(南汇新城) (一)总体情况 2013 年,浦东新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 放,坚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年度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良好,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多 数预期性指标得以实现. 南汇新城是浦东"7+1"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发展区 域和上海重点发展新城之一. 2012 年8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销申港街道、芦潮港镇建制,调整老港镇 部分行政区划,设立南汇新城镇,9 月,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同意上海市临港地区开发建 设管理委员会和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新城镇合署办公.南汇新城镇管辖范围覆盖南汇新 城.根据《2013 年浦东年鉴》 ,2012 年南汇新城镇户籍人口 3.15 万人. 图2.3 南汇新城区位图 南汇新城未来发展定位突出两聚一强化,即集聚高端产业,聚集高端人才,强化产 城融合.在完善功能,做好服务配套方面,正着力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1)依托 16 号 线开通契机,完善交通网络建设和相关配套,为临港地区的企业、居民提供全天候便捷 交通服务; (2)加快推进金辉商业广场、山兰路商业一条街建设,完善新城商业配套服 务; (3)大力推进社区卫生中心和市民广场的建设; (4)继续引进一批品牌中小学和幼儿 园等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新城教育配套服务; (5)加快推进海昌极地海洋世界、天文馆 40 等一批旅游项目资源,把南汇新城打造成上海市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二)2013 年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工作进展 1.创新产业优惠扶持政策、吸引重大项目落地 2013 年, 《上海市临港地区管理办法》正式施行,该办法包含"特殊政策、特殊机 制" ,推进临港建立特别机制和实行特殊政策,并发布《临港三十条实施政策》 .相关优 惠扶持政策包含创新的、有活力的机制体制,吸引了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包括: C919 大 型客机关键部件装配线项目、徐工工程机械研制项目、瑞丰高端 LED 光源研制项目、蒂 森克虏伯曼隆绿色电梯总成及研制项目、康佳 LED 绿色照明基地及节能环保科技产业总 部项目、上汽高性能 SGE 型发动机总成项目、上海国际电影城、亚太环通浦东海洋信息 枢纽项目等.这些项目符合临港集聚高端装备制造和完善城市功能的目标定位,将推动 临港地区城市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常住人口将超过 40 万,其中引进的各类创新创业人 才和配套服务人群将达 6 万人. 临港将在"6+1"产业体系基础上,重点推进民用航空、LED、再制造 3 个专业园 区建设,培育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微电子及光电子等智能制造、节能环保装备和海 洋新兴产业,探索实施一批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物联网等产业示范应用项目. 集聚高端产业的同时,临港将加快产城融合的脚步.未来几年,临港将推动上海极 地海洋世界项目、临港软件产业园、芦潮港远洋深水渔港、上海天文馆等重大功能性项 目建设,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打造若干城市文化旅游亮点.到2016 年,临港将形成年接 待游客达 600 万人次的规模,成为上海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重要载体. 2.加速完善规划研究、推进发展建设 2013 年市政府发布《临港地区中长期发展规划》 ,临港地区将按照"一轴、两带、 双核、四片"的功能布局,建设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和海洋经济的示范基地.本次 规划范围为北至大治河,西至 G1501 高速公路—奉贤浦东新区界,东、南至海岸线围合 区域.由主城区(南汇新城) 、重装备产业区和物流园区、主产业区、综合区以及临港奉 贤园区组成,规划总面积达 315.6 千米 2 . 未来,临港地区将按照"大产业+大生活区"的布局,重点构建"一轴、两带、双核、四片" ,力争快速集聚人气.其中, "一轴"即城市发展主轴.沿临港大道和轨道交 通16 号线,重点展现城市建设风貌,聚集主要服务设施.临港地区发展的长期目标是打 造成为智慧低碳、生态宜居、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到2020 年,临 港地区要基本建成高端制造要素高度集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高效联动的"智造 城" ,宜业宜居、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滨海新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海洋经济发展 41 的示范基地,以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未来 3 年,临 港地区固定资产投入将达 1000 亿元,争取引导 40 万人入住临港. 图2.4 临港地区中长期发展规划图 3.推进人才创业园建设,集聚新兴产业人才 上海市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及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与临港管委会共建"人才创业园" . 创业园将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引进具有较大创新潜力,有望突破核 心技术,能提升产业整体水平的中央和上海"千人计划"人才,或者相应高水平海外领 军人才及其团队,一起进行深度创业和二次创业,实现人才集聚和项目集聚、科技集聚、 资本集聚、产业集聚互动式发展. 随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落地,临港打造上海发展新地标等战略的实施, 根据浦东建设"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的规划,到2016 年,将力争集聚 100 名以上中 央"千人计划"人才,100 名以上上海"千人计划"人才,100 名以上浦东"百人计划" 人才以及 600 名以上金融、航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创新创业人 才.截至 2013 年底,浦东新区已经引入中央"千人计划"专家达 126 人,占全市 1/4, 其中创业类 44 人,创新类 82 人; 同时还吸引到了上海"千人计划"专家 94 人,浦东 "百人计划"专家 23 人. 4.成立上海临港软件园,推进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联动发展 上海临港软件园正式挂牌成立.目前,启动软件园一期建设,位于南汇新城镇滴水 湖畔,由28 栋临湖的多层楼宇组成,项目占地面积 12.2 万米 2 ,建筑总面积 5.01 万米 2 , 距离地铁 16 号线滴水湖站 1 千米左右,将集聚工业软件、数据外包、下一代网络研发、 数字内容产业和专业信息服务业等不同领域的企业.预计到 2020 年,上海临港软件园将 达到 50 万米 2 建筑规模,集聚 5 万软件从业人员,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软件产 42 业创新社区" . 市、区两级政府针对临港软件产业,出台 10 条专项扶持政策,包括公共服务平台扶 持、孵化器资助、创新创业,以及科技机构总部奖励等具有针对性的补贴.此外,还将 出台生活配套服务性补贴,鼓励入驻临港软件园的科技人才在南汇新城内就业生活,促 进产城融合. 临港软件园将与陆家嘴软件园御桥分园、浦软世博园、浦东软件园川沙园等产生联 动,形成多个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集聚的态势,将成为浦东新区下阶段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蓬勃发展的重要基地. 5.开通轨交 16 号线一期,加速资源集聚 16 号线一期已于 2013 年开通运营.一期西起罗山路东至滴水湖共 11 座车站,全长 52 千米,沿途经浦东新区原南汇周康中心镇、航头镇、新场镇、宣桥镇、惠南新城、南 汇现代农业园区等,直抵南汇新城.16 号线是连接南汇新城与上海市中心的一条市域快 速线,在南汇新城内设有临港大道站和滴水湖站,终点站滴水湖站周边有大学城,可方 便上海电机学院、临港科技学校及周边居民出行,加速人员流动和资源集聚. (三)2014 年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工作重点 1.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搬迁南汇新城,发挥辐射效应 2014 年,上海自贸区管委会的办公地址从外高桥保税区内的基隆路 9 号搬迁到南汇 新城的港城大厦,自贸区管委会搬迁范围包括自贸试验区管委会机关、所属事业单位, 以及海关、检验检疫、外汇、海事等中央驻区监管部门和工商、税务、质监、公安等市 政府驻区职能部门.自贸区管委会的落户将带来自贸区效应,让新城变"热城" . 管委会周边未来可能成为临港新商圈的聚集地,将在新城建设自贸区第一保税商品 展示交易中心,建成后将成为自贸区的中央商务中心和临港的城市活动中心,将包括商 品展示、文化剧场、商业办公、酒店式公寓、住宅等功能.此外,新城计划开发文化主 题公园,未来将与迪士尼遥相呼应.主题公园用地面积将达 1 千米 2 ,总建筑面积 50 万米2,园内将有主题公园、植物园、酒店等内容,还将配套免税店及奥特莱斯. 2.对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专业平台 自贸区建设被寄望成为新形势下上海改革开放基因的"培养皿" .2014 年,自贸区 将形成经过实践检验且确实管用有效的基本管理制度,有一套基本监管模式,按中央要 求形成首批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管理制度和监管模式,同时持续有新的升级版制度创 新探索. 自贸区建设将用制度创新统领,细化形成 16 项基本的制度框架; 强化功能拓展,与43 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形成联动机制,重点在金融、航运、贸易 3 个领域形成突破; 同 时强化联动发展,近期将盘活存量,在产业规划和形态规划方面,通过联动发展形成增 量,在南汇新城打造金融、集中保税展示交易中心、文化交易平台 3 个板块.南汇新城 将对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引进具有引领、示范和激发作用的产业,搭建包 括文化产品等在内的十大类进出口专业平台,为临港地区的发展带来新一轮契机. 3.打造国际新能源产业创新合作中心,助推新能源产业发展 新能源产业是当今全球经济中最具生机与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该产业涵盖储能器、 生物能源、太阳能、风能、核能、海洋能、地热能等产业,每一个产业都是多学科科学 技术的交叉,是正在发展的新兴产业. 《关于在临港地区建立特别机制和实行特殊政策的意见》中指出,做强做大高端装备 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发展能源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大型物流 装备及工程机械等.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环保、 数控机床、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等高端制造业都是跟世界接轨的行 业,打造国际新能源产业创新合作中心,将成为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强大助推器, 将推动新能源产业在临港蓬勃发展.未来借助自贸区与新能源产业息息相关的体制改革 和政策创新,将大力推动区内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并创造出更多国际合作的新契机. 4.启动上海天文馆工程建设,推进数字信息化发展 上海天文馆项目选址于浦东新区南汇新城地铁 16 号线滴水湖站 400 米处的建设用 地,西北紧临环湖西三路和临港大道,东南紧临春涟河,总规划用地面积 5.86 公顷.上 海天文馆是一座大型科普场馆,除了通过天文望远镜可以看到星体之外,也会运用一些 高科技技术营造出一片模拟星空.上海天文馆建筑面积为 3.8 万米 2 ,其中地上建筑面积 3.4 万米 2 ,地下建筑面积 4000 米2.拟建有室外场地,室外面积为 21850 米2,其中室 外展示面积为 1.35 万米 2 . 建成后的天文馆将成为科学普及和文化休闲生活的重要场所,将为上海加快科普设 施的数字化、信息化和专业化建设做出贡献. 四、青浦区(青浦淀山湖新城) (一)总体情况 2013 年,青浦区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围绕"建 设生态宜居现代化新青浦"的奋斗目标和"取得四个新突破、形成四个新体系"的具体 44 目标,全区经济呈现平稳健康发展态势,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民生保障明显改善,人民 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青浦区以青浦淀山湖新城为核心.青浦淀山湖新城围绕"绿色水城"特色,依托 "四大优势" (与两省一市交界的区位、淀山湖生态资源、新兴产业加快崛起、品牌文化 旅游资源) ,坚持"水城一体、产城并举、绿色发展、集成创新、三化融合"战略,促 进新城绿色、高端、新兴产业体系与"水城一体"现代化城市及"智慧青浦"融合联动 发展. 图2.5 青浦淀山湖新城区位图 淀山湖新城(青浦城区,包括夏阳、盈浦、香花桥)人口为 33.8 万人,占全区人 口的 28.1%,其中户籍人口为 13.9 万人,占新城总人口的 41.2%,占全区户籍人口的 29.8%,户籍人口与 2012 年持平; 来沪人员 19.8 万人,占新城总人口的 58.6%,占全区 来沪人员的 26.9%,来沪人员比 2012 年增长 5.3%(表2.6) . 表2.6 2013 年淀山湖新城人口统计情况 街镇 户籍人口 / 人 来沪人员 / 人 合计 / 人 青浦淀山湖新城 夏阳街道 52131 62179 114310 盈浦街道 46017 39841 85858 香花桥街道 41354 96547 137901 合计 139502 198567 338069 全区 467382 734510 1201892 数据来源: 《青浦区统计月报》2013 年12 月45 2013 年,淀山湖新城内一园三区完成规模工业产值 871.3 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总 产值的 57.1%.同时,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 370.5 亿元,比2012 年下降 1.6%, 占全区规模产值比重的 27.2%(表2.7) . 表2.7 2013 年淀山湖新城一园三区工业产值统计情况 园区 工业产值 / 亿元 同比增长 青浦工业园区 515.2 5.4% 张江高新区青浦园 148.2 7.8% 出口加工区 208 8.7% 合计 871.3 6.6% 数据来源: 《青浦区统计月报》2013 年12 月 (二)2013 年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工作进展 2013 年,淀山湖新城的建设进入了新高潮,在全面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同时,创造 了多个新城建设的历史高峰,包括: 在建项目总量 564 万米 2 .淀山湖新城城区范围内获 得施工许可证的项目总开工量 564 万米 2 ,占全区开工总量的 58%,相当于 1.5 个朱家 角新市镇(2002—2009 年)的建筑总体量; 在建动迁安置房 160 万米 2 .新城范围内在 建动迁房总面积达到约 160 万米 2 ,其中住宅面积 120 万米 2 ,可提供 12187 套住宅,约 可安置 4062 户居民,建成后,不但可全部解决历史上未安置动迁户的安置问题,还可 完全满足目前新城规划范围内的安置需求; 开发商在建 300 万米 2 .淀山湖新城范围内现 有开发商 41 个项目.其中在建项目 28 个,总建筑面积达 300 万米 2 ; 完成土地储备 127 公顷(1910 亩) ;完成土地管理 665 公顷(9969 亩) .完成预征土地 285 公顷(4278 亩) ,流转土地 252 公顷(3781 亩) ,合计 665 公顷(9969 亩) ; 总现金流量 116 亿元; 公司总资产 184.9 亿元; 设计项目 159 项.2013 年完成项目设计 159 项,涉及房建、道路、绿化、河道等.其中,60 个工程项目顺利开工,99 个项目纳入技术储备; 完成招标 98 次.共完成总包招标、施工监理招标、政府采购、专业分包招标、其他招标共计 98 次.其中通过区招标办完成招标 47 次,占全区招标总量 1/4,招标项目面积和中标金额 占全区总量 1/3; 完成 214 户企业、农(居)户动迁; 完成税收 7.7 亿元,比2010 年翻 了一番. 1.打造环淀山湖生态保护区、提升城市功能 环淀山湖生态保护区是青浦地区经济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善环淀山湖 周边区域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按照规划宗旨,环湖生态带的实施目的是希望通过 46 串接淀峰和大观园风景链,来改造和深化 318 国道现有的绿化资源,并逐步把 30.9 千米 的淀山湖岸线建成沿湖绿色走廊,充分发挥淀山湖生态资源和植被多样性的优势,提升 休闲旅游功能. 环湖生态带 2005 年正式开工以来,逐年建设生态带、生态道、生态木栈道(环湖 栈道) 、水道等形式串联环湖岸线.通过多年建设,湖岸线已变成充满野趣的风光景观 带.据不完全统计,生态带全年接待游客约为 5 万人.目前,淀山湖新城依托淀山湖清 新的空气和原生态的环境,且与都市中心相距咫尺,已日渐成为当代艺术家青睐的创意 文化集聚地和开发商的投资热土.同时在轨交建设契机下,为城市居民享受城郊生态资 源提供了便利,带来更大发展空间和机遇. 2.拓宽融资渠道,破解新城融资瓶颈 随着财政部、发改委、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四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 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 (财预〔2012〕463)的出台,政府对融资平台公司的监管力度 进一步加大,淀山湖新城推进建设面临融资的困境.同时,由于受到宏观调控、规划审 批等多方影响,土地出让节奏放缓,新城相关动迁和建设项目面临巨大资金压力. 新城本着"增加融资主体、拓展融资渠道、增强融资调控能力"的原则,采取土地 储备贷款、动迁安置房融资、资产池融资、发行企业债等多种方式,积极破解融资难瓶 颈,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取得了融资工作的一定进展,包括: (1)积 极推进动迁安置房融资.双桥国际花园一期于年初顺利完成授信审批并部分放贷; 五浦 汇一期 A 区、贺桥公寓、双桥国际花园二期已纳入银监会需银行信贷重点支持的保障性 安居工程项目名单; (2)启动非融资平台公司融资.根据《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政府关于 同意启动上海朱家角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的批复》 (青府发〔2013〕34 号)文件精神,为 了加快推进淀山湖新城的开发建设,同意启动上海朱家角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根据淀山 湖新城的总体规划,参与淀山湖新城的城镇化及相关区域的新农村开发建设.朱家角投 资公司作为非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对融资形势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在银行的协调与支 持下,公司直接融资实现了零的突破,朱家角投资公司的交通银行资金池项目已实现全 额放款,中国银行资金池项目已完成审批并放款; (3)土地储备项目融资.在区土地储 备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建行、工行土地储备贷款实现全额放贷,农商行的土地储备贷款 实现部分放贷,农发行的土地储备贷款银行授信审批中; (4)企业债券.企业债券申报 材料已上报至上海市发改委,结合出台的自查政策完成自查并上报至青浦区发改委,等 待进一步审批. 3.开展中运量集运系统规划研究,解决交通压力 中运量集运系统是指中等运输能力,配合地铁、公交在城市生活中起到积聚客流、 47 疏导交通作用的交通组织形式.2013 年,淀山湖新城委托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 研究院开展"青浦区中运量集运系统规划研究" ,围绕中运量系统发展必要性、系统功能 定位、系统制式选择、规划线路方案等方面内容开展深入研究,建议选择有轨电车作为 中运量交通工具,围绕以新城为核心,兼顾周边新市镇的主导思想,规划道路选线,概 念网全长 42.2 千米. 建议规划中青浦中运量集运系统以淀山湖新城为核心,主要沿盈珠路、复兴路、淀 山湖大道、漕盈路、北青公路、汇金路、城中路、公园路敷设,可与轨交 17 号线东方绿 舟站、朱家角站、淀山湖大道站、漕盈路站、汇金路站衔接; 沿线串联了淀山湖旅游休 闲区、朱家角传统风貌区、朱家角旅游集散中心、三分荡文化及商务中心、新城四站大 型居住区、老城区中心、新城一站大型社区、工业园区核心区、工业园台商工业园社区 及香花桥社区等新城重点发展区域.总网线路全长约 42.6 千米,采用以地面敷设方式为 主的现代化有轨电车. 中运量集运系统利用系统"灵活选线、灵活设站、灵活编组"的特点,让轨交线路 延伸至老城和新城其他区域,扩大轨道交通的覆盖面,缓解水域对地块之间的阻隔以及 所造成的出行压力. 4.加快推进新城商业配套项目建设,形成区域商业联动效应 2013 年,新城开展"五浦汇商业中心项目定位研究" ,围绕整个五浦汇商业地块的 项目定位,研究提出进一步业态规划、产品设计要点等. 五浦汇商业地块位于西大盈港双桥以北,漕盈路以西,正处于朱家角、青浦老城区 两个商圈之间,受到老城区商圈业态齐全、商业氛围浓郁等因素影响.同时,交通便利 度较高,距离 G50 高速出口 10 分钟车程; 依靠东西向的沪渝高速(G50) 、沪青平公路 (G318) 、崧泽大道,可方便进入市区,同时可通过南北向的绕城高速(G15)前往嘉定、 松江等临近区域. 研究为五浦汇商业项目导入"情景化的商业街区"规划理念,使商业物业增值,帮 助项目创造品牌化,有利于推动招商.同时,项目定位于有特色的泛社区商业和特色商 业,将其打造成"商景一体,互以为景"的商业地产项目,以"乐园茂"为主题,通过 不断扩大商圈,来提高物业价值. 另外,吾悦广场、富绅商业中心、尚都里休闲广场、怀盛商业中心、大拇指广场等 一批商业项目陆续启动和开工建设. 5.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改扩建工程正式交接 2013 年,上海市重点工程之一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改扩建工程正式完 成代建方和院方的交接. 48 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是上海市郊建设三级医院的(5+3+1)规划项目之一.总占地 面积 9.5 公顷(142.5 亩) ,总建筑面积 11.6 万米 2 ,建筑总高度 44.6 米,最终建成后总 床位数 1000 张. 改扩建后的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是一所既体现江南水乡特色又具新世纪先进医学科技 设施的现代医院,总体布局综合考虑医院新老建筑的复杂流线及各功能之间的协调统一, 以为病人提供最佳治疗环境,为医护人员创建高效率的医疗管理条件为前提.新建和改 建部分之间用连廊等水平交通设置联系,保证医技等功能设施能在新楼和老楼间形成共 享资源. (三)2014 年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工作重点 2014 年新城将围绕"2 项区政府主要工作任务、130 项政府性投资项目" ,重点加 快推进轨交 17 号线站点周边区域的开发,加快协调关联地块的征收补偿、土地出让、项 目招商和城市设计等工作; 加快南门街改造,推进土地出让及招商工作.此外,动迁安 置房建设、大社区市政、公建配套项目建设、复旦附中青浦分校、青浦大道及各类配套 道路、绿化等项目都将作为重要工作,积极推进建设. 1.推进平台建设,促进融合发展 一是深化招商引资平台,促进增绿发展.坚持"7+7"主导产业体系,严格项目准 入.加强土地源头招商,建立产业项目"闭环"管理机制.加强楼宇招商,提高经济小 区招商能力.加强招商平台建设,创新招商模式.二是深化服务企业平台,促进存量发 展.产业政策引领企业做大做强.服务重点企业发展稳增长.服务产业项目建设促发展. 促进服务企业常态化和专业化.三是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平台,促进质量发展.配合形成 《青浦区产业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4—2016 年) 》 《青浦区工业区转型升 级三年行动计划》 ,加强对重点区域四大行业和落后产能企业的淘汰力度,为实现存量土 地二次开发赢得先机.同时,推进"四新"经济发展,聚焦"一城两翼" ,着力发展现代 商贸、会展会务等现代服务业. 2.加快推进轨交 17 号线站点周边区域的开发 2014 年,轨交 17 号线正式开工建设,新城范围内 5 个站点的开发将进入实质性操 作阶段,公司将在 2013 年开发方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好关联地块的招商工作,切 实引入高品质、实力强的开发商,倾力打造新城地铁上盖及城市综合体项目,进一步提 升新城的城市功能. 3.加强动迁房管理,做好闲置动迁房的管理预案和操作办法 2014 年新城将以物业公司为载体,以各街镇为平台,充分做好闲置动迁房的管理预 49 案和操作办法.同时,将余量动迁房进行处置,盘活资产,释放沉淀资金.随着动迁安 置房建设、大社区市政配套项目的完成,重点研究如何从一级土地开发逐步向二级土地 开发转型,选择好适当的土地,择机进行商品房开发. 五、奉贤区(南桥新城) (一)总体情况 2013 年,奉贤区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主线,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 民生,加快推进"三化两建设" ,全力打造"三区一基地" .全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进 一步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成效进一步显现,社会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 建设进一步推进,实现了"十二五"规划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 图2.6 奉贤(南桥新城)区位图 奉贤区以南桥新城为核心.南桥新城围绕"低碳生态城市"特色,依托"四大优势" (地处上海杭州湾北岸地区地理中心的区位、国家大通道建设机遇、低碳生态城市加快 建设机遇、输配电产业初具规模) ,坚持"低碳生态、科技引领、融合示范、交通联动、 跨越发展"战略,促进新城低碳、生态、科技、多元产业体系与低碳生态现代化城市及 "智慧南桥"融合联动发展. 2012 年,奉贤南桥新城(包括南桥镇部分区域、工业综合开发区 / 奉浦社区和生物 科技园区 / 金海社区)户籍人口为 15.3 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的 29.14%.本地从业人 员为 2.9 万人,较2011 年下降 3.3%.外来从业人员为 7.9 万人,较2011 年下降 10.2% 50 (表2.8) . 表2.8 2012 年南桥新城人口统计情况 街镇 户籍人口 外来从业人员 / 人 本地从业人员 / 人 南桥新城 南桥镇 118872 72678 18591 工业综合开发区 / 奉浦社区 20353 3526 1798 生物科技园区 / 金海社区 13431 2767 8668 合计 152656 78971 29057 数据来源: 《2013 年奉贤区统计年鉴》 ,南桥新城只包括南桥镇部分区域,这里以南桥镇合计. 2012 年,南桥新城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 597.9 亿元,较2011 年上升 5%,占全区工 业总产值的 37.8%(表2.9) . 表2.9 2012 年南桥新城工业总产值统计情况 街镇 工业总产值 / 万元 南桥新城 南桥镇 2329716.1 工业综合开发区 / 奉浦社区 3307458 生物科技园区 / 金海社区 342501 合计 5979675.1 数据来源: 《2013 年奉贤区统计年鉴》 ,南桥新城只包括南桥镇部分区域,这里以南桥镇合计. 2013 年,奉贤区全区"6+8"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 973.8 亿元,同比下降 7.2%,降幅高于平均水平 2.0 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以上产值的 62.1%,比重比 2011 年下降 1.3 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产值下降的贡献率达到 87.0%.其中六大新兴产业实 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 434.1 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27.7%,同比下 降10.7%,对规模以上产值下降的贡献率达到 59.9%.八大优势主导产业实现规模以上 工业产值 539.8 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34.4%,同比下降 4.2%,对 规模以上产值下降的贡献率达到 27.1%.分行业看,年规模以上产值超过百亿元的优势 行业包括精细化工、新材料、汽车配件、输配电、重大装备,分别占规模以上总产值的 11.3%、8.7%、7.5%、7.3% 和7.2%. (数据来源: 《2013 年上海市奉贤区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统计公报》 ) (二)2013 年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工作进展 1.漕河泾开发区南桥园区开工建设 2013 年,漕河泾开发区南桥园区正式开工建设.园区位于南桥新城的核心位置,占51 地面积 113 公顷(1700 亩) ,在交通路网、节能环保、景观商务等方面均采用了创新的 设计理念,建成后将成为以"一部三中心" (企业地区总部、研发设计中心、运营结算中 心、管理服务中心)为产业定位的奉贤南桥新城新地标; 南桥新城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 与漕河泾品牌也将随南桥园区的建设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将带动区域的产业升级和 产城融合. 2.重要道路交通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轨道交通 5 号线南延伸奉贤段完成规划环评公示,基本完成平庄公路停车场水系调 整工程和金海湖站前期地下工程.虹梅南路—金海路越江隧道西线贯通,东线开始掘进. 大居外配套道路项目稳步推进.环城北路沿线动拆迁已全部完成,环城北路、奉浦大道 二座金汇港大桥实现主桥合拢; 团青公路完成初步设计批复.区与区对接道路项目稳步 实施.目前,平庄公路全线贯通,瓦洪公路完成道路贯通,航塘公路抓紧桥梁施工. BRT 快速公交系统(南桥新城—东方体育中心)专项规划获批,完成项目建议书上 报; 启动奉贤区公共交通规划研究.开展南桥新城有轨电车专项规划,完成南桥新城有 轨电车网络规划初步成果及示范线选线工作; 开展金山铁路奉贤支线专项规划研究,预 可行性研究成果已上报市铁路指挥部和市发改委; 深入南桥新城综合交通枢纽研究,启 动南桥新城综合交通枢纽综合开发策划. 3.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学校建设方面,福山实验小学、恒贤小学、青溪中学等 7 所学校建成投入使用,有 效扩大了教育资源增量,实现了新城教育资源高起点配置,新城教育初见成效.学校设 施改造方面,完成了 16 所随迁子女民办小学塑胶运动场建设和灯光改造工程,完成了 31 所初中实验室配备更新和 18 所中小学直饮水工程,学校办学条件有效改善. (三)2014 年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工作重点 1.南桥新城东区结构优化 南桥新城作为辐射奉贤区域发展的高地和先导地区,如何进一步明确地区功能定位, 需对南桥新城东区结构规划进行深化与研究,进一步明确东区优化方案的功能定位和发 展目标,体现东区的"聚焦和辐射"作用; 优化配套设施的布局和能级结构,提倡用地 的集约复合; 加强区域交通联系,以城市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TOD) ,提升和完善交 通系统; 凸显城市特色,以金汇港和浦南运河为载体,打造宜人、特色、生态的高品质 城市环境. 新城将与区规土局联合委托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南桥新城东区结构规划 进行深化与研究. 52 2.智慧城市建设按计划持续推进 奉贤电信已经实现 30 万户光网覆盖,已基本实现全区企事业单位和家庭的光网覆 盖.奉贤区全区"智慧城市"建设共分为 3 个阶段,2011—2013 年为"走进智慧城市" 阶段,2014—2016 年为"迈向智慧城市"阶段,2017—2019 年为"拥抱智慧城市"阶段.2014 年处于"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二阶段,将完成全区家庭用户光网覆盖,户均上 网带宽达到 40 兆; 2015 年,将实现高清 IPTV 的覆盖,100 兆接入能力覆盖率基本达 100%,平均上网速率可达 50 兆; 到2016 年,主流宽带平均上网速率超 100 兆,达到 发达国家水平. 3. "上海之鱼"能源中心北站项目建设程序加快启动 为推进城市低碳发展,配合"上海之鱼"区域内商业、住宅项目的陆续开发,规划 中的"上海之鱼"能源中心加快启动同步建设. "上海之鱼"能源中心北站项目正加快审 批流程,已上报控规实施深化任务书并公示. "上海之鱼"能源中心作为一个现代化、高效的节能减排示范项目,不仅有利于节约 土地资源,也可以减少区域内项目的前期设备投入.根据规划,分为南北两站,其中北 站用地面积 7630 米2,建筑面积 4150 米2,建成后,将承担"上海之鱼"区域内北区的 商业、办公及酒店季节供能及酒店 24 小时生活热水等供能. 六、金山区(金山新城) (一)总体情况 2013 年,金山区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总方针, 扎实有效推进各项工作,全区经济发展、结构和效益进一步提升,民生持续得到改善, 社会发展更为和谐,为实现"十二五"总体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金山区大力推进金山新城建设,规划将新城建设成为金山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立足于上海、辐射长三角南翼环杭州湾产业带的重要门户,具有花园城特色的现代化海 滨新城. 金山新城规划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金山新城的地理位置和优势,两翼的化工集聚区和 北翼的金山工业园区,为实现产城融合打下了基础. 根据上海市金山区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金山新城(包括金 山卫镇和山阳镇)常住人口 15.5 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 21.2%. 53 图2.7 金山新城区位图 2013 年,金山新城完成工业总产值 226.3 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 11.2%(表2.10) . 表2.10 2013 年金山新城工业总产值统计情况 街镇 2013 年规模以上 工业产值 / 万元 2012 年规模以上 工业产值 / 万元 同比 金山新城 金山卫镇 1405228 1244387 12.9% 山阳镇 858136 795598 7.9% 合计 2263364 2039985 9.888% 金山新城范围内的 104 工业区块有向阳工业园区,园区以石油化工衍生产业、机 械制造加工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2013 年,金山区全区完成工业园区产值 782.9 亿元,同比增长 12.1%,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比重达到 85.6%; 产业集群加 快发展,重点产业集群(含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 723.5 亿元,同比增长 14.2%,占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比重达到 79.1%; 三资企业产值完成 326 亿元,同比增长 18.4%. (数据来源: 《2013 年上海市金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二)2013 年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工作进展 1.促进海洋事业新发展 在海洋环境保护上有新突破.加强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加强沿海企业环境监 54 管,加强对入海排污口的监控.加强湿地建设和保护,保持滩涂资源的动态平衡.加强 金山海域环境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逐步推进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监视预警网络建设,充 分发挥环境监测监视预警网络系统在防汛减灾、海域使用、海洋环保、海洋管理等方面 的基础作用. 在三岛保护发展上有新举措.立足金山三岛特殊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特点,组织开展 修编《金山三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保护规划》 .对保护区的功能区划进行优化,落实生 态保护措施,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保护区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 在规范海域使用上有新作为.继续配合市海洋局做好海域使用管理工作.解决历史 遗留项目海域使用证办理问题,争取到 2015 年实现全区 100% 规范用海.为用海单位 在海洋使用申请、用海疑难问题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建立海域岸线巡查机制,强化对 金山海域的监管力度,增强依法用海意识. 在海洋文化建设上有新亮点.以贯彻实施《上海市海洋系统文化建设纲要(2012— 2020) 》为抓手,大力推进海洋宣传活动,普及海洋知识,提高公众对海洋的认识.加 强海洋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海洋环境保护意识.挖掘和弘扬海洋历史文 化、海洋民俗文化和海洋旅游文化,塑造开拓创新的海洋精神.形成热爱海洋、善待海 洋、保护海洋的文化氛围,为海洋事业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重点工程加快推进,产城进一步融合 2013 年金山新城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教育、文化等建设.加快推进金山港区规划建 设、龙泉港西侧圈围工程、上海金山大连广场项目、红星美凯龙项目、G5 安置基地建 设、城市沙滩西侧保滩工程等重点工程项目.文广中心大楼已经全面进入装饰阶段.建 成后的文广中心大楼,将整合金山区文化馆、金山区图书馆、金山报社、金山区广播电 视台等文化资源,建成优质资源集聚的综合性文化设施.同时,开展城市沙滩招商、金 山游艇项目产业招商工作,承办沙滩排球赛、音乐节和烟花节等重大活动.华师大三附 中迁建工程、枫叶国际学校项目、区教师进修学院迁建项目等在加快推进. 2013 年,全区的 48 个重大工程和实事项目中 9 个项目已竣工,32 个项目进入实施 阶段,5 个项目进行前期准备工作,2 个项目在方案阶段,项目开工率为 85.4%.项目竣 工率(以2014 年初计划竣工数计算)为40.9%,总体开工率为 87.5%. 3.促进化工品交易中心建设,提高绿色化工竞争力 按照金经委〔2013〕103 号要求,拟在金山建立上海化工品交易中心,通过"大贸 易、大市场、大服务"的构建与发展,重点聚焦国内外化工品交易(含化工金融等) 、化 工装备交易与研发、化工电子产品研发与交易、化工物流、化工新材料研发、化工检验 检测、化工功能性机构集聚、化工工程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化工总部、化工新技术和新 55 成果发布推介十大板块,打造上海绿色化工产业竞争力促进中心,推动上海成为具有较 强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化工品交易中心. 金山区经委联手上海市经信委委托上海绿色工业和产业发展促进会,通过对金山化 工行业发展现状、基础条件、资源优劣势分析,对建设上海化工品交易中心进行方案策 划,并取得初步成果. (三)2014 年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工作重点 2014 年金山区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实现产业"减重" .包括金山新城在 内的金山区全区 2006-2013 年累计调整"三高一低"项目超过 390 项,减少标煤超过 26.98 万吨.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调整中也遇到了土地规划利用、基层监 管、部门联动等政策机制问题.要进一步发挥镇(街道)工业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处 理好调整与经济发展、区域规划、社会稳定的关系.2014 年继续实施调整"高消耗、高 污染、低效益"项目 55 项以上; 继续推进工业区块化工(危化) 、印染、四大工艺类等 重点行业减量调整,力争提前完成金山区"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 七、崇明县(城桥新城) (一)总体情况 2013 年是实施崇明县"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也是《崇明生态岛建设 纲要》新三年阶段性行动计划的起始之年.崇明县全年坚定不移调结构,努力实现经济 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全县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民 生持续改善.基本达到年初预定的目标和任务. 城桥新城是崇明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新城内主要工业区块主要包含崇 明工业园区部分区域.依据"三岛联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经济社会民生三管齐下" 的发展战略,经若干年建设,新城已经发展成城市轮廓初具、产城融合发展、社会和谐 宜居的现代化滨江新城. 2013 年,包括新城在内的整个崇明县工业生产持续下降,海洋装备业态势低迷. 2013 年,全县工业总产值 348.0 亿元,比2012 年下降 16.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 值318.6 亿元,下降 16.4%,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 91.6%; 六大主导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268.9 亿元,比2012 年下降 15.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77.3% ; 海洋装 备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224.1 亿元,比2012 年下降 17.3%. 56 图2.8 崇明城桥新城规划图 另外,工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淘汰落后产能持续开展.2013 年,淘汰落后产 能项目 8 个(市重点推进 5 个,县推进 3 个) ,超额完成市下达 5 个的目标,拨付专项 补助资金 770 万元,降耗折合标煤约为 1 万吨,腾出土地约 8.5 公顷(128 亩) ,减少产 值4.3 亿元. (二)2013 年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工作进展 1.全面加快新城建设步伐 一是加快现有开发建设项目的推进速度.推进新城商务中心工程建设,启动县档案 馆、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基地和宝岛路西侧绿带等重点项目,按照年度节点推进.协调启 动新城区域内 4 条河道的建设改造. 二是做好后续建设项目的储备工作.对改造团城公路(鼓浪屿路—宝岛路)和鳌山 路(东门路—鼓浪屿路)两条骨干道路的技术储备进行前期准备.完成鳌山路以南沿江 一线滨江地带改造方案的研究论证和细化工作. 2.生态岛建设稳步推进,旅游品牌创建得以加强 2013 年,创建西沙湿地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三民文化村 4A 级景区,生惠、东泰、盛源、安臣 4 家A级旅行社,新崇大酒店 4 星级旅游饭店,聚银庄园、嘉禾苑度假 村2家绿色饭店; 森林公园、明珠湖、高家庄园 3 家市级旅游标准化试点单位通过验收. 旅游市场拓展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制作数码海报、平面海报、投放 LCD 视频等方式对崇 57 明旅游进行宣传,与《东方城乡报》 《新闻晨报·社区报》 《旅游时报》等媒体合作,制 作崇明旅游专版,组织参加多个旅游博览会.旅游节庆活动精彩依旧.2013 年,江南三 民文化村举办了第二届"二月二龙抬头"文化旅游节,东平国家森林公园举办了崇明野 菜节等节庆活动; 成功举办了 2013 自行车嘉年华活动,崇明端午节活动以及崇明森林旅 游节系列活动.东滩科旅一体化进程积极推进. 3.推进科技事业,促进科学研发能力提升 推进张江高新区崇明园建设工作.五大科技示范工程示范效应较为明显 , 在67 个重 点项目中,已经完成 33 个项目.企业研发能力不断提高. "新型三维可变化防堵孔筛网" 等9项课题列入 2013 年度低碳工业及节能减排科技计划项目, "双列滚柱单列钢球连轴 组合轴承"申报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完成了 13 处 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WLAN)覆盖工作.加快协同办公平台应用建设.有关委局和 18 个乡镇共 75 个单位正在进行推广应用.稳步推进崇明新城等区域信息通信基础设施集约 化建设.全县共有市级(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 18 家,已建成科普体验室 5 家. (三)2014 年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工作重点 1.推进总部经济发展,打造崇明岛中西部产业中心 崇明工业园区将打造总部经济园,推进总部经济发展.崇明工业园区作为崇明工业 "一体两翼"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紧扣《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 ,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总体要求,全力打造总部经济园.崇明工业园区总部经济园总 面积 21 公顷(317 亩) ,东至三沙洪河,南至人民西路,西至岱山路,北至无名河.总 部经济园的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借鉴"世博园"低碳理念,主打节能环保品牌.布局采 用庭院方式,以绿化覆盖来降低地表热辐射,建筑设计以低碳、节能、环保为目标,集 成运用雨水收集系统、污水源热泵系统、太阳能屋面供电等多项新技术.建成后,总部 经济园分为金融酒店商业区、商务办公区、企业总部区、公寓楼区和生产研发区. 通过启动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总部经济项目,吸引一批高质量企业落户,使之成 为加快产业集聚、提升发展能级的重要载体,园区发展正实现"华丽转身" .该项目位于 崇明工业园区南部,总用地面积 12 万米 2 ,总建筑面积 15 万米 2 ,功能定位为企业总部 办公基地,将建造高层及独栋办公写字楼,还将打造一个高水准的生活区. 2.加快推进道路交通建设,促进产城融合 规划中的轨道交通 19 号线正在研究通往崇明三岛,而已建成的长江隧桥下部已预留 轨交建设线路.19 号线是联系中心城和郊区城镇的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南起浦东金桥地 区,向东直接接入长兴岛,规划在申江路站与 9 号线三期东延伸段换乘,并有望通过上 58 海长江隧桥接入崇明岛陈家镇,同时设置支线至横沙岛,实现接通崇明三岛的目标.此外,上海至崇明西线通道正由规划部门进行前期研究,该通道位于崇明西面,不再经过 长兴岛,为隧道一线连通,即从浦西宝山罗泾附近至崇明的城桥镇附近,全长大约 16 千米.另外,连接浦东和崇明的轨道交通 9 号线东延伸段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工程预 计在"十三五"期间完工. 59 第三章 重点区县产城融合发展举措 上海除了加快推进郊区新城产城融合发展外,同时还推进作为中心城区拓展区的闵 行、宝山两个重点区的产城融合发展.闵行区、宝山区围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大产 业转型步伐,推动城市配套完善等重点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尝试,不断提高产业和城 市融合发展水平. 一、闵行区突出产业支撑与引领城市发展功能 闵行区在上海市"十二五"规划中被确定为"中心城区拓展区" ,为新一轮发展提供 了新的机遇.两年多来,围绕加快产业升级和推动产城融合等重点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 和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注重产业发展,体现产业支撑与引领城市发展功能 1.推进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工业园区集聚,体现产业支撑城市发展 国家级及市级园区中,莘庄工业区已形成先进重大装备、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 车及关键零部件、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产业集聚度达到 80%,并成功创建国家 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漕河泾开发区浦江高科技园及科技绿洲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 60 新能源等产业,目前已引进了飞利浦、国家核电、柯惠医疗器材、3M 医疗等知名企业; 上海航天产业基地被国家工信部授权设立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民结 合·民用航天) " ,已引入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基地、航瞰信息技术、航天汽车机电等 项目; 吴泾工业基地近年来积极调整,目前已与市经信委等部门开展产业转型发展的战 略研究. 区级园区中,闵北工业区因整体纳入虹桥商务区规划建设范围,原工业用地在规划 上已转为商业用地、教育用地、生态用地等,目前处于停滞开发状态,下一步计划按照 "有进有出、动态管理"的调整程序退出 104 区块; 向阳工业区元江路以北区域以生物医 药产业为主,着力引进低污染、低能耗、高产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以南区域拟与 原元江商务区整体开发闵行国际智慧城,目前正在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 乡镇工业区块中,闵东工业区、欣梅园区总量规模较小,虽已引入英硕聚合物材料、 双立人刀具等知名企业,但产业集聚度不高,总体能级偏低,下一步将加大产业集聚度, 提高产业能级. 2.有序推进 195 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突出产业引领城市发展 195 区域共 23.71 千米 2 ,集聚了一批较为优质的企业.如,梅陇镇众欣经济城,园 区规划工业用地 35 公顷(527 亩) ,由于设立时间较早,目前平均容积率仅 1.2,控高 24 米.园区现有近百家国内外企业,主要分布在印刷、电子等行业,2012 年实现产值 28 亿元,税收 2.1 亿元.随着园区发展不断成熟,众欣经济城在 2011 年12 月被市委宣 传部、市经信委等部门授予第二批 37 家文化产业园区之一,主要目标是从制造业向生产 性服务业转型,最终形成以印刷业为主导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日前,园区被列为全市 乡镇工业区转型升级试点园区,迎来了升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下一步将争取进一步拓 展发展空间,促进区域生产、生态、生活融合发展. (二)加大转型步伐,提升产业带动作用 1.在104 产业区块内搞活开发机制 一是加快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项目.近年来,积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 引进了中航工业与美国 GE 集团合作的 C919 大型客机航电项目、华电集团与美国 GE 集 团合作的航改燃机项目等重点项目.下一步,将围绕龙头企业,在莘庄工业区、上海航 天产业基地等园区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力争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二是创 新开发模式.街镇产业发展局限于造工业厂房和工业楼宇出租,能级不高,管理散乱. 要在"区区合作"的框架下,实现产业区块与品牌开发区联动,例如做实马桥与闵开发、 浦江与漕开发合作机制,积极推动闵东工业区、欣梅园区等乡镇工业区块与一流开发园 61 区实现品牌、管理等方面的联动发展,平衡好各个主体的权益和责任,利用品牌开发区 的招商资源、管理经验、配套能力,形成产业基地 + 产业基金 + 资产证券化基金协同, 打造产业综合体,提升和带动区域产业发展.三是用足用好政策.加快 104 产业区块控 规覆盖,三委两局评审要进一步提高效率,做好后续跟进; C65 试点要尽快落地,扩大 试点,拓展领域. 2.195 产业区块加快转型步伐 闵行的区位处在外环沿线生态经济圈区域的"黄金平衡点"上,既有远郊区所不及 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商业配套功能,又有比中心城区更有竞争力的商务成本和发展 空间,是发展智力密集型、创新创业型、新业态新模式的首选之地.要发挥闵行"黄金 平衡点"优势,利用多年积累的创新创业载体链、资金链、服务链基础,聚焦莘庄、七宝、梅陇等地区,加快产业转型和城市功能建设,特别是为符合"新技术、新业态、新 模式、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提供和保留一片成本较低且配套完善的 孵化成长空间.同时,结合全区人口调控举措,以"以业控人"为抓手,推动产业结构 调整. 二、宝山区通过推进产业转型和城市功能完善促进产城融合 宝山区以"两区一体化"总目标和"五个好"总要求,坚持以"创新机制、深化调 整、转型发展、两化融合"为工作主线,提高产业调整、转型、提升力度和智慧宝山建 设水平,促进宝山区产城融合发展. (一)以功能为先导,推进重点地区调整转型 1.南大地区综合整治力度加大 征收补偿、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工作全面加快,68 个国有土地一级权证地块全 部进场评估,3 家企业率先签约.完成集体企业腾地 115 公顷(1726.6 亩) .撤制村队 和落实弄明保障工作有序推进.环镇北路主题贯通,汇丰路一期等 4 条道路完成开工准 备.推进走马塘等 5 条河道整治.完成南大综合整治收支计划编制、产城融合规划方案 等工作. 2.吴淞工业区战略转型有序推进 积极争取建立健全市级协调推进机构.完成吴淞工业区调整转型概念规划编制,推 进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和城市设计概念规划等研究.启动吴淞科技园建设.上海玻璃博 物馆二期、吴淞工业区整治展示馆等项目加快推进. 62 3.大居建设成效显著 罗店大居基本完成动迁,推进 200 万米 2 市属保障性住房建设、建成 110 万米 2 , 加快陆翔路等 22 个市政公建项目建设,完成"一带两组团"城市设计.顾村大居配套 日趋完善,完成 8.4 千米 2 拓展区规划调整优化方案,53 万米 2 保障房加快建设.共康、 胜通、祁连基地 37 万米 2 市属经适房完成配售. 4.老镇旧区改造稳步实施 罗店古镇基本完成核心区域的修复和整治.大场老镇累计完成动迁 1530 户.顾村 老镇优化规划方案.吴淞西块 90 号地块签约率达 86.4%.综合整治旧校区 109 万米 2 房子,成套改造老旧校区 1.5 万米 2 . (二)进一步推动城市配套完善促进产城融合 1.加快推进生态建设,注重"增绿" 在绿化方面以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区"为契机,在注重产业持续发展之时,对 生态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法律保障、分类推进、创新机制,从"重" "黑" "短" ,向 "轻" "绿" "长"发展,探索走出了一条重工业城市生态建设之路,成为建设城市转型发 展的试验区和示范区.近年来,宝山区绿化面积平均年增长量连续 10 余年保持在 250 公顷以上,占上海全市发展总量的 1/4.全区林木绿化率达到 24.74%,森林覆盖率达到 15.15%,绿地面积及总量达到 6894.8 公顷.建成区各类绿地达到 4710.8 公顷,绿地率 达到 41.3%,绿化覆盖率达到 42.6%,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达到 23.2 米2,高于全市 平均水平. 力争到 2015 年,实现全区新增各类绿地 1000 公顷以上,人均公共绿地 26 米2,绿 地率 42%,绿化覆盖率 43% 的"十二五"规划目标. 2.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进一步融合 在信息化方面,宝山区作为上海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践区,一方面,坚持"智 慧宝山"建设与信息产业同步发展,挖掘、培育出一批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新一代 信息技术企业,为信息化建设的先行先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另一方面,大力推进 "两化融合" ,加强典型示范引领.以骨干企业信息化为典范,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信 息化水平提升,带动产业整体竞争力提高,挖掘、储备了一批具备数字化、智能化、网 络化、集成化特征的企业,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成果展、现场推进会等形式为其余 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营造良好的氛围; 加强服务指导,有序推进数字园区和企业信 息化建设.上海智汇园、宝山工业园区加快推进数字园区建设,宝山工业园区、月浦工 业园区、罗店工业园区被列入上海市产业园区信息基础设施优化建设计划,一批企业信 63 息化建设应用很好的支撑了企业发展.如宝钢物流利用物联网和各类现代通信技术,形 成以"作业自动化、管控信息化、管理智能化"为主的数字化物流体系.汉康豆制品融 合八大信息系统,打造"智能工厂" ,形成了豆制品产品安全的绿色生产循环等.作为全 市评估的组成部分,每年开展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工作,并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 开展专题信息化学习培训. 3.加强公共服务建设,优化城市效率 在公共服务方面,2014 年将进一步创新政府服务方式.加强为企业服务,区行政服 务中心加快"两集中" 、推进"五个一" 、实现"四个化" ,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完善为市 民服务,加快 12 个街镇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标准化建设.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推动政府无 纸化办公,加快部门信息共享.充分发挥社会信用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的作用, 加强政府诚信建设. 4.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产城融合 在人口就业结构方面,注重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强就业保障、社会事业等工作, 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 10.3% 和10.5%.就业促进体系继续 完善.积极应对人口导入、产业调整、综合整治"三碰头"带来的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 性矛盾.推进"上海市创业型城区"创建.新增就业岗位 22500 个;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控制在 3.01 万人以内; "就业困难人员"按时安置率达 100%.就业考核列全市第三名. 在全市率先完成"万人就业项目"队伍调整转制工作.下阶段,宝山区将加大就业和社 会保障工作力度.完善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积极应对"三碰头"引发的就 业问题,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积极争创"上海市创业型城区" .健 全人口总和调控,坚持以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居住为基准,加强人口服务管理,严 格落实以积分制为主的居住证制度,尽最大努力调控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加大落 后产能调整力度,控制就业年龄段人口总量.完善教育、卫生为主的基本公共服务政策, 疏导非就业人口流入.加强城市综合管理,重点抓好城中村改造、拆违控违等工作,调 控管理无序流入人口. 64 第四章 亮点区域产城融合发展思路与特色 近年来,一些区域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完善城市配套,依托优势资源、发 挥自身特色,逐步形成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路与举措.未来,这些区域将成为各具特 色发展前景广阔的产城融合亮点区域. 一、浦东三林镇 三林镇镇域面积 34.19 千米 2 ,集镇范围约 14.44 千米 2 .工业用地小而分散,上南 路两侧有 25 公顷土地,镇北工业园区 0.8 千米 2 ,恒大建材市场,东明路建材市场大约 1 千米 2 ,外环外工业区面积约 1 千米 2 .工业企业以纺织、服装、机械加工等行业为主, 民营企业数量较多,规模普遍较小. "十二五"以来三林镇转型发展步伐加快,镇域经济稳中有进,城市化建设有突破, 社区平台建设有深化,民生改善有实效, "文化软实力"有提升,公共安全有保障.三林 镇正处于后世博发展的重要区域,三林镇靠近前滩,是后世博时期发展的重点区域,为 三林镇将来集中发展居住、商贸等辅助功能和社区服务、文化娱乐休闲等配套功能,主 动接受浦东前滩辐射效应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65 (一)产城融合发展思路与举措 1.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对接前滩发展相关服务功能 三林镇产业增长和发展的载体主要是已经基本建成并处于发展完善中的若干园区和 现有的沿街商业设施.其中,园区及其建设、发展和完善是三林镇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依托三林地区中心、恒大市场、世博创意园、都市产业园、如日创意园,对其进行深入 细致的产业布局和定位等研究,将是三林镇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一项重要工作. 2012 年9月,上海市政府正式发布《黄浦江两岸地区发展"十二五"规划》 ,规划 将前滩纳入上海整个黄浦江两岸地区发展的重点区域之一,其功能定位于重点发展三大 核心功能,即总部商务、文化传媒、运动休闲,同时,围绕核心功能发展居住、酒店、 商业购物等功能.三林镇既是前滩前期开发倚重和依赖的对象,也是前滩开发建成后向 外辐射的第一站,因此三林镇立足现有的良好基础设施,在现有产业园区中考虑相关的 服务功能. 2.依托三林塘老街,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在三林镇日益紧密地融入浦东新区和整个上海的背景下,三林镇文化产业发展前景 广阔.三林镇既有历史文化底蕴,又有大都市背景下的区位优势和发展空间,充分利用 以上优势加强"文化名镇"建设. 三林镇现有的文化产业已经形成汇聚三林老街的格局,老街建设和发展在实践中找 定位,做规划.老街的历史风貌保护区、都市旅游景区、创意产业园区和都市文化休闲 区的建设进一步加快.启动、完成中林和西林区域沿街立面改造工程,并向纵深延伸, 通过改造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培育文化经济实体,努力形成文化产业多个亮点. 3.加强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形态和功能 三林镇的区位逐渐从原来的郊区性质向靠近核心城区的新兴城区过渡,城市面貌和 城市形态将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并实现功能完善,目前主要以动拆迁建设为突破点, 着力完善城市形态和规划布局.包括推进重点地块的开发工作,加大动迁推进力度,实 施民生工程等. 4.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促进人才集聚 一是大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建立就业援助长效机制, 推进区域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在杨思社区就业援助服务工作站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世博、 永泰社区工作站的建立,着力援助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动态 消除"零就业家庭" .建立区域岗位开发负责制,不断扩大用工合作会员单位,建立联网 的人力资源信息库和岗位信息发布平台.二是强化就业培训工作,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 建立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开展职业培训. 66 (二)产城融合发展特色 近年来,三林镇加快实施以三产和总部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首先,在一批生 产型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成功引入龙工控股、鼎为通讯等一批金融科技类企业,进一 步优化了镇域经济结构.其次,通过点上项目推进逐步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目前 已建成 3048 创意园、如日创意园、郭家花园创意园、尚馥骊湾 88 创意园、集发创意园 等5个建筑面积超过 6 万平方米的商务办公园区,另有明通创意园、创慧创意园 2 个园 区在建.此外,2009 年起启动建设三林塘老街,2012 年文化休闲街区项目立项. 1.以三林塘古镇特色文化为引领、打造创意园区 目前以三林塘古镇特色文化为引领,对工业旧厂房进行改造,打造创意产业集聚区. 经过政策引导,功能改造,产业调整,把镇域内多片工业旧厂房改建成城市服务类商务 办公区,加快"腾笼换鸟" ,已建成 3048 创意园、如日创意园、郭家花园创意园、尚馥 骊湾 88 创意园、集发创意园等 5 个建筑面积超过 6 万米 2 的商务办公园区,另有明通创 意园、创慧创意园 2 个园区在建. 2.对接前滩国际中心商务区规划,打造总部集聚功能区 未来将围绕后世博滨江两岸开发,对接前滩国际中心商务区规划,力争打造总部集 聚功能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打造跨国公司总部及企业总部聚集的区域.其中,以外 环线两侧相对集中的经济园区和三林老街地块为重点,力争建设适合跨国公司总部及研 发、销售、运营、财务结算为主的总部商务集聚区,同时配套高端生活休闲区.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综合功能区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三林老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旧改通过政企合作,联合开发的方 式,融入文化休闲街区的大项目开发建设.围绕前滩商务中心、恒大市场地块、三林地 区中心、三林老街地块及经济园区地块等 5 个项目规划,力争将三林镇打造成总部集聚 区,媒体和时尚机构集聚区和城市中产阶级宜居区. 二、闵行区七宝镇 七宝镇位于上海市西南部,闵行区中部偏北.东临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西接松 江、青浦,南靠上海市莘庄工业区,北邻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是虹桥商务区的第一辐射 区.轨道交通地铁 9 号线和 10 号线已投入运营,12 号线正在规划建设中. 2013 年,七宝镇完成社会总产值 178.51 亿元,同比增长 14.03%;完成增加值 75.39 亿元,同比增长 8.54%; 实现财政总收入 33.22 亿元,同比增长 5.94%. 67 (一)产城融合发展思路与举措 1.聚焦重点产业发展,加大对接"大虹桥"力度 一是注重产业转型升级,改造升级,联动升级.如: 丽婴房(原生产婴童服饰的企 业) ,通过厂区外迁转移低附加值生产环节,本地建设总部大楼进行研发和销售,同时将 旧厂房打造为创意园区; 力国企业,转移生产换届后兴建商务大楼,发展楼宇经济,成 为非集体产税最高楼宇,2013 年楼宇产税 3592 万元.此外,还包括国利、名族乐器、 航空电器、欧迪芬等,正向高端制造业转变.二是注重平台经济发展.如七宝生态商务 区,此区域原是加工制造业集聚区,目前引入了文新传媒、世纪出版等项目,着力打造 成文化创意集聚平台; 明谷 8621 科技园,共7栋楼宇,将打造成现代高端服务业平台, 引进高端服务业企业、总部型企业、科技成长型企业入驻. 2.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提升城市内涵 一是注重完善规划、进一步明晰发展思路.紧紧围绕以"大虹桥"为核心的上海国 际贸易中心建设对完善主导功能、推动产业聚集的要求,完成七宝镇"十二五"总体规 划以及教育、医疗等 15 个专项规划的编制,进一步确定了七宝发展的总体目标、功能定 位、空间布局及重点产业.目前产业转型已走上了科学发展的良性轨道.例如通过税租 联动发展楼宇经济等做法很有特色.二是注重出台政策,进一步加速转型进程.通过探 索,坚持实行"一村一策" "一公司一策"的个性化考核,突出转型升级的重点,全力推 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三是注重机制创新,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包括强调问题 发现机制、完善企业服务机制.四是注重智力支持,进一步打造人才团队.推动产业结 构调整,促进产城融合的核心是人才.通过建立"系统性规划、规范式选拔和个性化培 养"的人才模式,通过统筹规划,科学选人,分类培养,畅通晋升,有效推进人才培养 和集聚. (二)产城融合发展特色 1.提升城市功能、打造特色产业 七宝镇重点区域概括起来为"一条主线、四大板块" .以"组团化规划、差异化定 位、互补式发展"为规划原则,总体目标打造上海西部新兴区域商业中心.其中,七莘 路商业主线将串起北、中、南三大片区,以提升能级、集聚规模、提高品质为主要发展 方向,打造中高端的综合性消费商圈; 七宝老街将进一步调整提升,成为新兴民俗文化 体验地,老字号商业集聚地,都市休闲旅游目的地,侧重发展旅游商业; 七宝生态商务 区,以"生态" "文化" "国际"为特色,发展高端商业和商务办公; 中春路功能区以实 现存量工业二次改造,促进集体经济发展为原则,打造"南虹桥休闲商务区" ,以主题型 68 商业为特色,依托产业基础发展科技研发等办公组团. 2.优化交通,聚焦人流,打造商业辐射区域 下一步,将加快实施七莘路已规划的轨道交通线路.另外,城市道路是城市的骨架, 中春路功能区内应当统一路网规划,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适当提高路网密 度,从而有效解决由于开发强度提高而带来的交通拥堵问题,为区域产业结构转型提供 必备条件,提升区域形象.同时,目前凯德龙城、巴黎春天、顺恒广场等多个大型商业 广场聚集的七莘路北片商圈缺乏一个重要的轨道交通站点,造成商圈人流只能依靠地面 交通进行聚焦和分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圈整体商业的发展和能级提升,下一步将继 续推进规划轨道交通站点与商圈地下空间相融合,以充分发挥轨道交通聚集人流、提升 区域商业辐射力的重要作用. 三、青浦区徐泾镇 徐泾镇位于青浦区东北部,东与虹桥枢纽中心接壤,南与松江区九亭镇毗邻,西至 赵巷镇,北至华新镇,属青浦区"一城两翼"战略规划中的东翼地区.全镇总面积 38.16 千米 2 (其中 A5 以东 16 千米 2 现已作为西虹桥商务公司的开发主体) ,保留工业园区东 至虬港、西至明珠路、北至外青松公路、南至崧泽大道,开发总面积 2.46 千米 2 . (一)产城融合发展思路与举措 1.加大产业转型力度,促进产城融合 近年来,徐泾镇始终把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坚持"优二进三"的发展 思路,紧紧抓住"大虹桥"发展的有利契机,以会展中心为依托,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 作,企业改造调整力度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特色产业逐步形成,房地产 业和物流业持续稳步发展,楼宇经济开始起步,以"五天" "e 通世界"为代表的"园中 园"经济渐现雏形,产城进一步融合. 2.聚焦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产业能级 顺应大虹桥发展趋势,根据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致力引进服务、贸易、结算、教 育培训等第三产业和兼具管理中心、研发中心和现代物流运行服务等职能的生产性服务 业,吸纳引进低资源、低能耗、高附加值产出的集约型企业,楼宇招商大多定位明确, 符合虹桥商务区的发展要求,部分优秀园区发展迅速,典型例子为上海五天实业有限公 司和 e 通世界.依托国家会展中心落地效应, "万里国道第一镇"站上了新起点. 69 (二)产城融合发展特色 1.围绕西虹桥产业园,充分完善城市功能 抓住"大虹桥"建设机遇,以"西虹桥商务配套产业区"的定位进行产业调整和布 局.其中 G15 高速以东区域: 建成上海西部面向长三角的总部经济功能区和特色服务业 聚集区,初步建成上海国际贸易中心主体功能区的西部拓展区,以楼宇经济为载体,吸 引商务会展、总部经济、创意设计、贸易运营等高端产业聚集,全力打造"五大功能" (国际贸易中心配套功能、新型商业模式创新功能、创新孵化示范功能、高端生态商务功 能、时尚商旅文娱融合功能) ,把西虹桥地区打造成为特色凸显、布局合理、功能高端的 现代服务业新高地. G15 高速以西区域: 作为 G15 以东高端商务区的配套区,承接相应的配套产业,形 成东西两块区域产业高低搭配. 2.打造生态宜居的乡镇工业转型示范镇 主动承接虹桥商务区和中国博览会综合体的溢出效应,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生产 性服务业、总部经济等载体和项目建设,顺势发展总部经济、商贸物流、设计研发等产 业功能,成为虹桥商务区功能的重要支撑. 四、宝山区淞南镇 淞南镇位于宝山区东南部,东临黄浦江,与浦东新区隔江相望,西以泗塘河为界与 张庙街道为邻,北靠蕰藻浜与杨行镇、吴淞街道接壤,南与杨浦区五角场镇、宝山区高 境镇毗邻,总面积为 13.65 千米 2 .淞南镇是上海市北翼地区一座现代化新型城镇,围绕 "两带一圈"的规划全力实施产业转型的"千百十工程" ,促进区域融合、协调发展,实现"博览淞南、车行天下、创新驱动、和谐淞南"的目标.其中, "两带一圈"为沿逸仙 路M3 线打造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 围绕吴淞工业区转型打造长江路汽车服务产业带; 推进"小五角场"商贸圈建设; "千百十工程"为打造复旦软件园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力 争入驻企业达到 1000 家; 汽车年消费总额达到 100 亿; 镇域范围内格雷科技文化博览产 业达到 10 家. (一)产城融合发展思路与举措 1.推进复旦软件园建设,带动周围区域联动发展 复旦软件园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国家级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之一,也是上海软件园 的重要组成部分.复旦软件园以复旦大学信息化优势学科为依托,与周边 15 所高校和 70 100 多家科研机构和企业相关,是一个集计算机软硬件研发,成果孵化、产业化、风险 投资、管理科学,软件人才培训和学术交流于一体的高科技产业园区. 复旦软件园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位于上海市长逸路 188 号,靠近逸仙路高架,距中环 线入口 1.5 千米、中环线和军工路越江隧道入口约 5 千米,轨道交通 3 号线长江南路站 与园区主楼连接,交通便利发达.复旦软件园分 5 期建设,是宝山区围绕"两带一圈" 的规划全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的"千百十工程"的重要一环. 2.推进长江路沿线产业带发展,加快工业区转型升级 长江路沿线区域产业定位为吴淞工业区转型升级产业带,大力加强与长江路沿线国 有大中型企业的战略合作,通过区域经济合作推动沿线企业"调结构、促转型" ,加快推 动吴淞工业区转型升级,逐步打造形成汽车服务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秉承高新、高效、低碳的产业发展理念,长江路沿线产业带分别有华谊永达汽车 广场、玻璃主题园区、国际节能环保园、汽车梦工厂中成智谷创意园区等转型升级园 区及项目,同时又有宝钢一钢公司,宝钢集团不锈钢材料有限公司,吴淞煤气制气厂 等在未来数年内向创意产业、商业、服务业转型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同一区域内不同 园区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定位,互助互补,互相呼应.其中,上海玻璃博物馆是全国首 家以玻璃为主题的专业性博物馆,由原上海玻璃仪器厂改造而来,下一步将建设高端 玻璃设计研发和进出口贸易中心,同时和国际玻璃艺术家合作,建立国内最高标准的 玻璃艺术工作室.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是"节能环保"主题园区,前身是上海铁合金 厂,通过转型升级,以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数字信息、绿色金融等产业为 发展方向. (二)产城融合发展特色 1.分五期建设推进复旦软件园,稳步推进转型进程 一是复旦软件园一期.位于长逸路建配龙企业集团 A 幢、B 幢写字楼内,总建筑面 积3.4 万米 2 ,总高度 88 米.集聚了一批以安全网络、外包服务、数据分析、互联网信 息、视音频通讯、系统集成等高新技术为发展核心的企业. 二是复旦软件园二期.位于长逸路与一期隔路相望.总建筑面积约 2 万米 2 ,功能分 布为: 1F-3F——商务、会务中心; 4F-12F——办公楼,正在进行招商工作. 三是复旦软件园三期(淞发路商业商务项目) .位于逸仙路西、淞发路南.总建筑面 积约 10 万米 2 ,主要功能为商业、办公.正在进行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四是复旦软件园四期(张行地块) .位于逸仙路东侧(淞行路 233 号) ,占地面积约 19 公顷(288 亩) .其中南块 4 公顷(58 亩)区域计划开工建设.其余 15 公顷(230 71 亩)正加快动迁工作.以可持续性、绿色、商务和文化为建设宗旨,全力打造国内一流 的生态型、花园式高科技产业园. 五是复旦软件园五期(中成智谷项目) .位于长江路 250 号,占地 10 公顷(156 亩) ,建筑面积约 4 万米 2 .通过对仓储厂区、厂房改造,打造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 业态的平台型、功能化示范基地——中成智谷.项目前期以装饰装修为主. 下一步可围绕园区五期建设,进一步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优势资源,扩大基地 规模与辐射力,打造环软件园经济带,带动周边产业融合、联动发展,促进产城融合. 2.推进吴淞工业区转型,打造老工业基地转型示范区 大力推进吴淞工业区转型,努力发展成为宝山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带动区,上海产 城融合发展的重要承载区,我国老工业区转型发展的创新示范区. 区域内已先行转型建设了半岛 1919、吴淞科技园、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上海玻璃 博物馆等一批重点项目,区域环境面貌有了一定改观.同时,宝钢集团吴淞工业区内 8 千米 2 区域进入搬迁准备阶段.下一步将完善调整转型的结构性规划、产业发展等系列 规划研究,推进吴淞工业区转型体制和机制,进一步推进沿长江路产业带发展. 五、杨浦区新江湾城和军工路产业带 杨浦区在推进产业转型,促进产城融合过程中,以"两个优先,两个提升"为产业 发展导向,优先发展知识型现代服务业和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 同时提升转型都市工业,提升发展商旅文体服务业.其中新江湾城和军工路产业带为下 一步打造产城融合的亮点区域. (一)产城融合发展思路与举措 1.进一步加快市政、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建设城区综合交通网络体系、输配电工程、排水系统和生态水系等基础设施建 设,增强城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提升城区功能的基础承载力.完善大容量轨道交通网 络.启动轨道交通 18 号线建设,形成新江湾城西侧南北向客流通道,加强与宝山的联 系.积极协调市相关部门,优化轨道交通 17 号线线路方案,尽可能争取"十二五"后期 轨道交通 17 号线立项,形成新江湾城南部连接虹口、闸北、浦东等区的客流通道. 2.推动产业和人才国际化 建立推动建设国际化社区和氛围的机制,加快产业的国际化和人才的国际化.一是 72 通过深刻分析区域内产业发展趋势,拟定既围绕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产业发展方向,又 符合城市建设的产业导向.充分利用复旦大学等高校的学科和人才优势,以国际科技产 业园为载体,打造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养基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研发 机构、知名企业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科技教育服务企业等入驻.依托相关区域(如新 江湾城)独特的环境资源,打造国际化科研成果集聚和转化基地.二是要完善人才战略 和人才政策,吸引更多的国际性人才.通过引进一批中外著名培训中介机构,吸引外籍 人才和国内一流人才,海外留学生落地创业 , 并为人才提供必要的住房保障资源; 三是加 快推动国际化创新载体建设,推动科教资源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要进一步发挥复旦大学 等高校的研发和技术服务优势,鼓励高校与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搭建实验室、技术中心 和教学实践基地等创新平台. 3.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依托以移动、电信、联通等运营商,加快推动城区光纤及无线宽带覆盖.在社 区、公共服务单位和商业楼宇,推进"城市光网"全覆盖,实现千兆到楼、百兆到户, 百兆宽带覆盖率达到 90%; 继续推进无线城区建设,1 兆以上无线宽带覆盖率达到 90%; 推进 3G/4G 无线宽带覆盖,满足居民、游客、商务人士、公共管理人员等在公共区域的 无线宽带上网需求.二是依托运营商力量,建设城区内高速公共管理网络,推动政务网、 公共卫生网、校校通网融合成为高速公共管理网络. (二)产城融合发展特色 1. "三区融合、联动发展" 杨浦区拥有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独特优势,同 时具备"百年大学" "百年工业"特色品牌.借助以上独特优势与品牌,为推进产学研结 合、功能性机构集聚、特色产业品牌打造、产业内涵提升等提供有效支撑. 2.聚焦亮点区域,提升产业内涵 一是军工路产业带.军工路沿线产业带是杨浦区工业用地较显著的区域,既存在上 海电缆厂有限公司、上海工具厂有限公司等著名企业,也存在上海理工大学、上理工国 家大学科技园、上海电缆研究所等功能区,还存在一批低端低效业态.这导致该区域产 业分散、发展不平衡,各产业发展要素在此区域未能形成合力.下一步可依靠相关大型 企业的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研究所等科技研发优势,在教育、研究、产 业化之间形成合力,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模式,从产学研结合思路探索符合军工路产业带 特色的产业转型方案,实现该区域产业进一步提升发展. 二是新江湾城.目前正重点打造国际化、智慧化、生态化社区,已成为区域发展的 73 引擎,但产业缺乏实体支撑.下一步,可在目前功能定位和现状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 探索服务经济的发展领域和空间,增加生产性服务业内容,即增强功能性机构集聚力度, 打造新的产业功能区和总部经济基地.通过增加产业内容、提升产业内涵和加强融合联 动,使新江湾城区域产业结构完善,比例均衡,虚实结合,实现更好的效益. 六、长宁区临空经济园 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园区位于长宁区西侧,毗邻世界最大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规划 总面积为 5.14 千米 2 .凭借虹桥商务区的区位优势,集聚众多著名企业总部的产业优势, 一流的服务与支持创新的环境优势,完善的政策支持优势,临空园区已成为虹桥新空间、 长宁新名片. 园区已初步形成高端企业总部、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三大产业集聚,集聚了联 合利华、德国博世、美国伊顿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集聚了爱立信、史泰博、携 程网等知名信息服务业企业,集聚了联邦快递、扬子江快运、劲达国际等知名现代物 流企业.园区已入驻企业达 1800 多家,其中总部型企业 300 多家,世界 500 强企业 10 家. (一)产城融合发展思路与举措 1.发挥龙头企业示范作用,带动产业快速发展 在园区支持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大环境下,电子商务企业在园区迅猛 发展,行业龙头企业不断涌现.园区的史泰博和携程网被评为"上海市电子商务示范企 业" ,易贸网成为大宗商品领域的"阿里巴巴" .此外,美国上市公司麦考林主要从事网 络渠道零售业务,着力打造大型 B2C 电子商务平台——麦网.易果网是全国最大的专业 精品水果网之一,是专业从事高品质水果及健康食品销售的网络平台,是水果类电子商 务平台中成立最早、会员数最多、产品最丰富的专业电子商务网站,易果网目前的市场 占有率已牢牢稳居全国水果专业网站龙头地位,2009 年初,易果网被谷歌(Google)评 为上年度上海地区关键词搜索排名第五. 2.优化发展环境,推进产业健康发展 园区在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搜集整理电子商务政策法规,搭建电子商务政策资讯交 流服务平台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一是优化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体系.运用电子商务 手段促进物流外包,实现社会化、专业化的配套物流服务,发挥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 整合优势,支撑和拓宽电子商务的应用.园区已有全球四大物流快递之一的联邦快递和 74 TNT 在园区建立了华东地区运营总部; 全球十大货运企业之一的劲达国际,全球 50 强 的航空货运企业之一的鸿霖国际等分别在园区建立了中国运营总部,为电子商务发展提 供了物流配套环境.二是拓展电子商务企业融资服务.培育以电子商务支付为主要业务 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主要体现在进一步推进民生银行、交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中小 企业贷款,为个人、企业的电子商务活动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子支付服务.三是推动公共 服务平台建设.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园区除了进一步完善已有的常规服务和一门 式服务中心,工商、税务、劳动、财政等部门的现场受理、咨询服务等,更着重在专业 服务平台搭建的特色上突出服务创新,突出高科技园区专业技术的公共服务功能,突出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培育的金融服务功能,搭建了科技、金融、人才、商标、名牌、 贸易等六大服务平台.此外,园区先后获批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化(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基地和上海市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及时将相关政策向企业宣讲,充分落实到这些企业中 去,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园区的发展. (二)产城融合发展特色 1.依托机场,开发虹桥国际机场东片区航空产业园 以"上海国际航空产业综合实验区"为载体,通过一系列扶持航空产业集聚发展的 政策,比如综合保税区的相关保税政策,将临空公司发展形成以航空主题产业地产开发 为主,航空产业股权投资为辅,具备强大的航空产业招商引资与产业整合能力,以及专 业的房地产开发能力的一站式综合型航空产业园建设运营商,从而实质性落实区委区政 府对于航空产业在虹桥机场东片区以及东临空区域内的整合要求. 2.打造虹桥临空园区电子商务平台集聚发展 基于功能定位错位发展的考虑,把临空经济园区电商平台的发展定位为"虹桥电子 商务平台创新集聚区" ,并在目前临空园区已经取得上海市电子商务示范园区的基础上, 力争取得"国家级电子商务园区"的称号. 产业发展应重点聚焦专业垂直型 B2B 平台,但是每个细分行业与临空融合发展上是 有差异,园区应通过分类分析等方法,进一步聚焦、深化、选择和明确行业平台布局. 针对园区现有电商集聚状况,以专业垂直型 B2B 平台为重点的基础上,对其他 B2C、 O2O 等平台也要鼓励发展,特别是园区某细分行业发展良好,在获得一定的扶持后,可 以促进其为行业龙头的企业,比如蜘蛛网、菜管家等.围绕电商平台生态链,从技术、 人才等环节方面考虑,可以相对引进、培育一批支撑配套类企业.如,云计算、移动互 联网、物联网、大数据领域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专业咨询机构、人才培育等企业,为 构建专业化平台提供产业支撑. 75 七、普陀区桃浦科技智慧城 桃浦科技智慧城位于上海中心城区西北部,属于普陀区北部重点产业集聚区,区域 面积 7.9 千米 2 ,约占桃浦镇的 42%,现有约 5000 家企业(含注册型企业) ,以医药、 化工和物流产业为主,传统制造产业和物流业占较大比重,工业用地产出强度 918.71 万元/公顷,只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的 1/6.自2012 年至今,桃浦科技智慧城重点推进区 区合作品牌联动,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附加值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 性服务业,聚焦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发展战略产业,培育发展主导产业.该区域以南何 支线为界,以东主要为居住小区和同济大学沪西校区,规划以保留现状为主,面积约 3.7 千米 2 ; 支线以西为原桃浦工业区区域,规划实施产业转型和功能升级,面积约 4.2 千米2.(一)产城融合发展思路与举措 1.重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为未来发展开拓空间 2013 年9月,桃浦科技智慧城产业规划正式形成.按照桃浦科技智慧城规划定位与 目标要求,桃浦科技智慧城未来要建设成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示范区,产城融合新 亮点,着力塑造"智慧引领、总部集聚、平台创新、生态示范"四大功能,着力发展智 能安防、节能环保及生命健康等产业. 从目前产业能级和现状企业情况看,2012 年桃浦科技智慧城工业用地产出强度 918.71 万元 / 公顷,只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的 1/6,当前桃浦科技智慧城产业能级与未 来发展定位要求尚存在一定距离,需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产业结构调整 力度. 2012 年以来,桃浦地区围绕桃浦科技智慧城总体定位,推进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聚 焦功能、突出核心,已逐步关闭了 31 家停车场,调整了 1001 家低端物流企业和 399 家 仓储企业. 下一步,将在桃浦科技智慧城 7.9 千米 2 范围内,按照不同分区,未来拟形成 5 个 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区域专项计划进行调整,加大调整力度. 2.规划引领,明确产业定位,加强产业对城市的支撑功能 桃浦地区转型发展嵌入科技、智慧、生态、文化、品质等元素,进行全面的功能重 塑和完善提升,着力塑造"智慧引领、总部集聚、平台创新、生态示范"四大功能. 一是智慧引领创新,放大桃浦地区科技智慧功能.引入科技和创新元素,应用智能 识别、数据融合、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全面打造一座科技智慧的城市,以智慧 76 引领产业发展、城市管理、社会服务功能创新.集聚不同行业领域内的头脑型、智慧型 高附加值的功能环节,推进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安全、智慧政务、智慧物流等智 慧产业的集聚发展. 二是吸引功能性总部集聚,打造上海西北区域总部高地.企业总部的集聚,将会对 区域经济产生积极的拉动效应.吸引外埠企业和跨国公司总部入驻,提高区域经济竞争 能力.结合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吸引世界范围内著名的外企、知名央企、国企、国际组 织以及具备巨大发展潜力和行业风向标特征的各类民营企业核心功能环节企业总部. 三是集聚平台要素资源,强化区域创新创业功能.平台经济正以不可估量的速度引 领商业模式的创新.将科技智慧元素融入平台创新,集聚平台要素资源,将平台经济作 为转型发展的新热点.依托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商业模式创新,打造多元化、专业化的 各类功能平台,实现资源链、产业链、价值链、功能链和服务链的高度整合,强化创新 创业功能,提升区域竞争力. 四是构建完整环境修复功能系统,成为污染工业区转型生态新城的典范.桃浦地区 有着 50 多年工业产业发展的历程,作为上海老工业区环境修复再生的试验田,为各类环 境修复再生技术、产业发展主体、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实践场地.转型发展过程中,借 鉴吸收国外老工业区复兴成功的经验,引入污染诊断、土壤修复、环境检测等环境修复 领域龙头企业,创新模式,拓展功能,实现区域生态环境实现脱胎换骨式的转变,努力 成为生态环境修复再生的成功典范. (二)产城融合发展特色 1.聚焦生态及商务功能建设,实现产城融合 在桃浦科技智慧城总体定位和转型发展要求下,第一期区域将聚焦生态保障功能及 核心商务功能,为桃浦科技智慧城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底和优质的商务配套服务功能. 根据桃浦科技智慧城规划,该区域将建设形成 50 公顷(750 亩)生态中央公园,同时该 区域还将建设成为桃浦科技智慧城的商务核心区(经济、金融、贸易等服务业) 、总部办 公区(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功能)及高端商业住宅区. 一是提升环境品质,打造生态文化新区.生态中央公园及楔形绿地等生态休闲带的 建设将会极大提升桃浦环境品质,彻底改变桃浦地区城市生态品质,综合带动周边城市 与自身整体价值的提升.生态休闲带将成为联系安防智慧谷与生命健康园的纽带,成为 上海市西北中心城区绿色之源. 二是搭建休闲载体,力促现代服务业发展.区域内核心商务功能区域定位为高端商 务、金融、科技服务等三大功能,集聚"金领" (高端商务人士) ,建成国际高端商务办 77 公区,产业聚焦数据服务、科技金融产业,同时发展以会计、审计、评估、法律、广告、 咨询策划、知识产权、金融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高端商务人士及现代服务业对环境品 质要求极高,桃浦生态休闲带的建设将会给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支撑. 三是为适时申报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做准备.随着上海国际大都市功能的不断提升, 未来上海将会承办更多的世界级和国家级博览会.根据市委市政府战略设想,未来桃浦 地区可充分结合区域内生态中央公园、楔形绿地等生态休闲带建设,促进桃浦生态城的 打造,为适时申办 2020 年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做准备,进一步向全世界展示上海在旧 区改造过程中通过城市更新的手段实现产城融合、转型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2.重点发展三大战略产业,打造"一谷、两园"产业载体 聚焦发展"安防"一大核心产业,以桃浦安防智慧谷为载体,聚焦发展安防核心产 业.提升发展"节能环保" "生命健康"两大战略产业; 以生态环境修复再生产业为重 点,提升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以传统医药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提升发展生命健康 产业. 一是聚焦安防产业——打造桃浦安防智慧谷.抓住新一轮产业分工调整的重要战略 机遇期,聚焦安防特色产业,以打造全球首创的"上海桃浦安防智慧谷"为载体,建设 一个集科技研发、高端制造、总部销售、系统集成、示范应用等为一体的,涵盖安防产 业链各环节的产业发展基地,成为中国安防智慧产业新的引擎和产业集聚之谷,重点聚 焦"三大重点领域、七项关键技术" .围绕系统集成平台、行业应用创新、服务模式创新 等三大重点领域,重点发展探测技术、识别技术(生物识别、RFID 识别、智能识别)传 输技术系统管理、控制技术、专用芯片技术、安全检查与应急处置技术、安防评测技术 等7项技术. 二是提升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打造上海生态修复示范园不断鼓励机制创新、商业 模式创新,围绕桃浦地区土壤修复、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物等环境修复,引入国 内外先进技术和装备、高效节能产品以及龙头机构和企业主体.重点发展土壤修复、污 水处理与固废处理产业.土壤修复方面,重点发展土壤修复领域实验室研究向实用推广 拓展的技术; 污水处理方面,重点发展污水处理和再生关键技术; 土壤修复方面,重点解 决固体废物处置、回收、利用技术和管理措施. 三是提升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打造上海生命健康产业园.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研发、 医药耗材、医疗服务、健康普及服务等四大领域.生物医药研发重点发展基因工程、细 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生物芯片、基因测序、组织工程、生物信息,以及高附加 值、低污染且具备一定优势的抗体药物研发.医药耗材重点发展医药耗材零配件展示平 台,销售及研发总部,高端医疗器械装备和研发外包服务等.医疗服务重点发展疾病预 78 防、慢性病管理和康复医疗,培育发展医疗服务外包业,打造医药医疗服务业高端品牌. 健康普及服务重点发展保健用品、营养食品的研发和销售,健康理疗、康复调理、美容 整容为主体的健康普及服务产业. 第二部分 总部经济发展篇 81 第五章 上海总部经济的发展现状综述 一、总部经济概述 (一)总部经济的基本特征 1.总部经济的定义 所谓总部经济,是指企业总部在具有优良的基础设施环境与良好的商务服务业基础, 人才、技术、信息、知识、资本等资源比较密集的中心城市(尤其是国际化城市)集聚, 通过包括财务结算、投融资管理、市场营销、技术研发,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总部经济 活动带动总部产业及各类相关服务业发展,形成总部产业集群; 通过企业总部与周边地 区产业基地分工协作形成企业价值链,以及围绕核心产业与关联企业分工协作形成产业 价值链,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形态. 2.总部经济的特征 知识性.企业总部集中了企业价值链中知识含量最高的区段,研发、营销、资本运 作、战略管理等,属于高度密集的知识性劳动. 集约性.企业按照收益最大化原则布局产业空间结构,最大限度取得中心城市服务 业发达、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最大限度利用了生产基地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优 势,形成产业配套,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成本. 82 层次性.总部经济模式在不同城市、不同区域,其产业、功能、规模都各不相同, 具有全球总部、地区总部、国内总部以及行政总部、营销总部、研发总部等多种层次, 从而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形成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合作. 延展性.总部经济形成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经济链条,不但能够实现二产 向三产的延展,而且能够实现知识性服务业向一般性服务业的延展. 辐射性和共赢性.在总部经济这种模式下,可以通过总部——加工基地链条实现中 心城市的信息、技术、人才等区域资源向欠发达的区域辐射,增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 的带动能力.同时,总部经济模式改变了区域之间对同一产业在企业、项目上"非此即 彼"的简单争夺,实现不同资源优势的区域之间通过功能链不同区段的再分工进行合作, 实现共同发展. 3.总部经济的内涵 第一,总部集群对城市经济产生积极影响.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聚发展,通过规 模效应、产业带动效应、知识外溢效应、学习效应等,加快中心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第二,通过总部与制造基地分离来实现不同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总部经济通过企 业将总部与生产制造功能在空间上进行分离——总部布局在中心城市,生产制造布局在 欠发达地区——充分利用中心城市丰富的人才、信息、技术等战略资源优势和欠发达地 区土地、能源、原材料、一般劳动力等常规资源丰富且成本较低的优势,实现企业功能 链、价值链与不同区域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第三,中心城市通过"总部 - 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 发展.总部经济虽然重点反映总部聚集对所在中心城市产生的集聚效应,但总部经济通 过企业总部与生产制造基地的联系,也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促进两个区域的分工合作.并且,这种区域合作是基于市场机制的合作——总部经济以 企业为载体,以区域资源差异为前提,以利益共享为基础,发展总部经济的最终目标是 实现总部和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共同发展. (二)总部经济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 总部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其经济效应是十分明显的,它透过税收贡献效应以企 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税种为所在地区带来丰厚的税收回报; 透过产业乘数效应扩大 所在区域的经济总量,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透过消费带动作用,刺激需求; 透过劳 动就业效应,不仅增加就业机会,同时提升就业结构,增加高智力就业; 透过社会资本 效应,改善一个区域的形象,提升区域品牌.作为总部经济集中体现的总部经济聚集区, 83 它的高端性、知识性、关联性等特征使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企业总部一般从事的是决策、管理、研发、营销等知识型劳动,具有占地面积小, 单位面积的增加值、税收、就业等指标高,产出贡献大的特点,企业总部聚集发展,尤 其是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形成,提高了中心城区经济的集约性,有利于城市经济总量的增 长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在总部经济模式下,大城市不具备资源优势的生产制造环节大量 迁离,使得中心城区突破了土地、能源、水等常规资源的约束.同时,企业总部在聚集 区内集聚,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区的优势资源,使城市战略资源进一步 聚集,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总部经济聚集区不仅依托于城市的战略资源, 各种企业总部的集聚本身就形成了新的战略资源,这些都使得总部经济聚集区成为城市 经济的制高点,主要体现在企业密度大、单位面积产生的 GDP 和税收大大高于其他地区 等方面.比如,北京商务中心区(CBD)面积不足 4 千米 2 ,仅仅是朝阳区面积的 1%, 却承担了朝阳区税收的 1/5,利用外资的 1/4,有27 家外资银行的分支机构入驻 CBD, 全球 500 强有 110 家在 CBD 设有分支机构. 总部经济聚集区还具有明显的劳动就业效应和消费带动效应.首先,总部经济本身 的发展能够带动所在区域劳动就业总量的提升和就业结构的改善.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形 成,为所在区域提供了大量高技术就业岗位,促使高端人才向该区域流动,如东京新宿 就集中了 30 多万高素质就业人口.一方面,各类企业总部及其管理、营销、研发等高 端职能部门为所在城市提供了大量高智力就业岗位,雇佣大量管理、营销和科研等高素 质专业人才,总部经济聚集区成为所在城市不断吸纳高知识性人才的重要渠道.另一方 面,总部经济通过产业乘数效应,带动了围绕企业总部经营活动的相关产业的就业.如 围绕企业总部的需求,带动了金融、会计、信息、中介、咨询、法律、会展等现代服务 业和住宅、交通、教育、餐饮等城市消费产业的发展,这些服务行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 能力较制造业更强,从而增加了更多服务业的劳动就业,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城市的就 业结构. 其次,总部经济聚集区对于所在城市的消费也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主要包括两个 方面: 一是企业总部的商务活动、研发活动及保障商务活动、研发活动所必需的各种配 套消费; 二是企业总部高级白领的个人生活消费,包括居住、购物、交通、子女教育、 健身、休闲娱乐等消费活动. 总之,总部经济聚集区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聚集区,它不仅和一般产业聚集区一样, 具有规模效应、溢出效应,同时,还透过各种乘数效应,扩大了这种影响,因此才能在 较小的区域内,形成巨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不仅为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了明显的 GDP 和84 税收贡献,也扩大和提升了城市就业和消费的规模和层次,成为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 要增长极. 2.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动力引擎 随着现代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空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中心城区制造业不断迁离, 造成城市的空心化,城市产业更替与产业接续方兴未艾.各类企业总部在城市的特定区 域聚集并形成总部经济聚集区,一方面发挥了中心城区的战略资源优势,促进了制造业 向高端环节升级和延伸,提升了制造业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现代服务业 需求,填补了制造业迁出后中心城区的产业空白,并且在聚集区内战略资源的支撑下, 大大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集群化发展. 传统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主要是指生产型企业的经营重心由利润较低的生产制造环节 转向产品研发设计、原料采购、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高端环节.制造业生 产加工环节的高耗能、高污染以及劳动、土地资源的密集性,使得它在中心城区的发展 受到巨大的约束,同时生产加工环节所需要的普通技术工人又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使 得生产制造工厂的外迁具有可行性,因此制造业的生产环节在成本驱动下迁往资源、土 地和普通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城市郊区和工业区,而其总部等价值链和功能链的高端环节 则在中心城区不断聚集,尤其是向总部经济聚集区集聚.这些总部的聚集,又使不同业 态的人才、知识、技术乃至资本得以共享,并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这种溢出效应又进 一步促使其他企业进入聚集区,从而提升产品的性能、强化企业的客户管理和流程管理、 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更重要的是整合各种战略资源,实现企业经营重心向价值链高端 环节的转移,从而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中心城区的产业升级从广义上讲,应当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功能及其功能区划 定后,不同功能区依据资源禀赋的产业定位得以实现.中心城区由于其战略资源丰富, 最适合建成总部经济聚集区,而总部经济的发展则对现代服务业产生了巨大的需求,这 一方面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另一方面,由于总部经济聚集区的集聚 效应,使得现代服务业走向了集群化,这种集群化不仅表现为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 息服务、中介咨询等行业的简单集聚,更表现为现代服务业与总部经济的互动发展,进 而实现二者的双赢.例如,纽约的曼哈顿以华尔街为中心形成金融带,是大银行、金融、 保险等公司的聚集地; 以第五大道为中心的商业区,则云集了世界顶级品牌和娱乐、餐 饮等商业服务业. 总部经济聚集区内大量现代服务业企业的集聚,不仅提升了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发展 层次和整体服务水平,而且这些现代服务企业自身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随着产业内部 分工的不断深化,许多企业总部的一些非核心业务甚至核心业务都逐步外包给一些专业 85 的生产性服务企业.比如,国家开发银行将其 IT 系统整体外包给惠普公司,实现了其 IT 业务的整体外包,这样就使它能专心于核心业务的拓展及服务质量的提高.因此,总 部经济聚集区不仅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集聚,提升了服务业的产业结构,而且有 利于形成总部经济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共赢发展的格局. 3.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 总部经济聚集区归根结底是一种创新性集群.聚集区内大量企业总部及决策、研发、 营销、结算等价值链高端功能环节的聚集,不仅带来了丰富的高素质人才和创新知识源, 而且由于企业总部之间高效率的互动,能够形成强大的知识溢出效应,在企业家精神和 总部经济聚集区内丰富的战略资源的催化下,这种效应能够转变成强大的创新能力,降 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进而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完善和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首先,总部经济聚集区为技术和工艺创新提供动力.在产业集群内,一些龙头企业 的研发和创新具有巨大的示范效应.而在总部经济聚集区内,这种示范效应不仅促使本 行业的提升,还通过聚集区内的"网络范式"和企业总部的乘数效应,实现了技术和工 艺创新在不同行业间的整合,由此产生的技术扩散、成本节约和效益的提升,能够促使 聚集区内的企业总部不断创新,在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这种创新的动力更加 强劲. 其次,总部经济聚集区为市场、资源和管理创新提供肥沃的土壤.现代产业在信息 技术的支撑下,不断走向融合,高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革命及其强大的渗透 力,打破了不同产业的边界,使不同产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新的融合产业. 在总部经济聚集区内,产业融合的趋势则更为明显,这种融合有可能形成一种新的边缘 产业,从而开辟新的市场,如机械仿生、电子商务、网络银行等,都是新兴的边缘产业, 同时电子商务的交易平台等也是一种新兴的资源.由信息技术对传统行业的流程管理改 造,如ERP 系统等,则带来了管理的革命.这些创新只有在总部经济尤其是聚集区透过 企业总部间的业务、技术、人才等资源的互动和共享才能更容易实现. 4.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总部经济聚集区作为城市的制高点,其空间的短缺是无法避免的瓶颈,因此世界上 绝大多数聚集区都采用了高层建筑的方式,发展楼宇经济,并因此伴生了很多城市地标. 例如上海浦东新区,其高层建筑的高度和数量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屈指可数,这不仅代 表了城市建设的水平,也是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见表 5.1) . 总部经济聚集区还具有特殊的品牌效应.区域品牌的构成主要包括 3 个要素,一是 具有鲜明的以地理特征、资源优势、人文历史渊源、自然风貌为底蕴的区域特性; 二是 具有代表一定产品属性、利益、价值观念、个性和文化的品牌内涵; 三是区域内特定产 86 业、产品所具有的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技术和质量水平、产业内部分工合作程度等, 应当与其品牌的影响力匹配,即具备相当的产业实力. 表5.1 上海浦东新区部分地标建筑 名称 发展大厦 上海环球金融 中心 东方明珠广播 电视塔 金茂大厦 上海中心 高度 / 米239 米491.9 米467.9 米420.5 米632 米 楼层 / 层46 101 14 88 118 用途 写字楼 综合 广播 / 旅游 综合 综合 总部经济聚集区的特征与区域品牌的构成要素是相吻合的,首先聚集区具有鲜明的 总部企业空间聚集的特征,它的区域特性、建筑风格、地标等都成为一种标识; 其次, 总部经济聚集区价值观念和文化构成了品牌的内涵; 最后,伴生总部经济聚集区的知识 型、创意型经济高度发达,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业态的聚集区使其影响力获得巨大的提 升.同时,区域品牌的形成具有明显的集群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总部经济聚集区作为 产业集群的高级形态,成为区域品牌最重要的载体. 5.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辐射作用 我国经过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我国在快 速发展的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和区域 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总部经济作为一种基于区域间发展水平和资源差异,以企 业为载体,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区域间合作模式,却为不同区域找到合作的切入点和利 益的共同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总部经济聚集区作为企业总部的云集之地,为"总部 - 制造基地"的模式提供了最 为重要的产业、资本和技术基础,不仅进一步强化了价值链高端,更推动了价值链低端 的提升.一方面,企业总部通过业务和服务的外包与承接不断拓展本行业的内涵,进一 步提升总部价值; 另一方面,还透过技术、工艺、流程的改造提升制造加工的水平,使 价值链的低端部分也融入价值链,为提升传统制造加工业和推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提 供了一条具有现实意义的道路. 综合以上分析,总部经济实现了对于大城市经济产业选择上的思维模式从过去主要 考虑产业选择,即哪些产业符合大城市经济发展要求,扩展到"产业不同功能选择" ,即 将原来认为不符合大城市经济的产业的部分"功能区段"作为经济发展的选择范围,使 城市的发展不再局限于本地的资源,而是跳出本地,通过与周边区域其他城市的合作, 构建总部经济链条关系来实现协调、互动式的发展.同时,在总部经济模式下,企业总 87 部的大量聚集将带动金融、法律、会计、咨询等知识型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带动大城市 的消费和就业,提升城市品位和知名度,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三)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及建设条件分析 1.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定义 总部经济聚集区是总部经济理论的实践,在产业融合、企业模块化的大背景下,它 是产业集群内企业价值链的模块化重构,形成企业高端模块的空间聚合.这一空间区域 具有战略资源优势,集聚了各种价值链高端要素,使之成为企业决策、营销、研发等高 端部门的聚集发展区. 2.总部经济聚集区的特征 第一,企业总部集中.企业总部是承担管理、研发、营销、投融资、采购等职能, 占据企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这些高端部门在总部经济聚集区"扎堆"所产生的集聚效 应和溢出效应,使区域经济发展走向高端化和规模化.例如纽约的曼哈顿 CBD,在曼哈 顿闹市区的华尔街,长仅 1.54 千米,面积不足 1 千米 2 ,在该区域内,集中了几十家大 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的总部以及上百家大公司总部和几十万就业人口,成为世界上 就业密度最高和总部最集中的地区. 第二,高端要素聚集.作为企业价值链高端环节的聚集地,总部经济聚集区还具有 非常密集的高端要素.尤其是人才、信息、金融等高端要素和战略资源都纷纷流向"第 四产业" .还以曼哈顿 CBD 为例,纽约每年毕业的高校学生有 37 万人,还有各国移民 56 万人,外商社团 220 个; 曼哈顿的华尔街不仅是美国的金融中心,也是全世界金融业 的圣地,坐落于华尔街的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交易额在 2007 年就已高达 31.8 万亿美元, 纽约始终是全美金融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 另外,美国 6 家最大会计公司中的 4 家,10 家最大咨询公司中的 6 家都坐落于曼哈顿,使这里也成为世界信息和现代服务业最为发 达的地区之一. 第三,服务体系发达.总部经济能够有效带动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企业总部具有 管理、研发、营销、投融资、采购等不同职能,这些职能的实现对相应的服务业产生强 烈的市场需求,成为这些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市场动力.不仅金融保险、会计审计、法律 服务、信息技术、广告、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快速成长,餐饮、快递、超市等传统服 务业也得到了提升,总部聚集区成为城市服务业体系最完整的区域.例如,举世闻名的 伦敦金融城,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级的专业服务和商业服务中心.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 所在伦敦金融城均设有总部.同时,世界 15 大律师事务所的 5 家事务所源于伦敦金融 城,逾60 家美国律师事务所在伦敦金融城设有办事处.纽约曼哈顿不仅是世界上商务服 88 务业最发达的区域,也是生活服务配套最完善的区域,拥有 36 家百老汇剧院、300 家演 出场所、500 多家书店、400 多家画廊、273 家夜总会式俱乐部、1.7 万家饭店和酒吧, 这些都为商务活动和企业高级员工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第四,产出效益突出.总部经济聚集区内,企业既能最大限度地获取中心城市发达 的现代服务、密集的智力资源、便捷的通讯信息、敏捷快速的物流等资源优势,又能最 大限度地利用生产基地廉价的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优势,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同时,企业总部聚集发展产生竞争效应、示范效应、溢出效应等,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 增强、竞争力提升和品牌影响力增强,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产出效率和收益能力. 第五,创新氛围活跃.总部作为企业的"指挥控制中心" ,集中了研发、营销、战略 管理、资本运营等企业价值链中知识含量最高的区段,其核心就是自主创新,在总部经 济聚集区内,企业的高端环节互相交流,各项技术不断向周围扩展和渗透,同时,企业 为了维持其集群共同利益和提高自身竞争力,也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和改造. 3.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建设的基本条件 从全球总部经济的发展看,纽约、新加坡、香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受到企业总 部的青睐,吸引了大量企业总部特别是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聚集.通过考察这些城市对 企业总部的吸引力,发现企业总部在选址时是基于多因素综合分析的决策,总部选址通 常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待选地区的特征,这是选址决策的外部环境; 二是企业采 取的竞争策略.大多数企业在考虑总部选址时,一般都要对待选地区的环境进行较全面 的考察和评估. 综合企业总部选址的实践观察和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一般认为一个区域要建设发展 总部经济聚集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显著的区位优势.总部经济聚集区所在区域应当具备比较明显的区位优势, 以满足不同类型企业总部的要求.企业总部的选址一般都有明确的战略意图,其中最重 要的因素就是战略要素的成本和可获得性.从成本的角度看,服务型生产企业需要将总 部设立在更加便于和客户接触的地区,制造业企业的总部往往需要距离生产基地更近, 以利于更好地进行采购、运输、生产环节技术调整等方面的良好管理,提高执行效率, 控制成本; 从战略要素的可获得性看,总部经济聚集区或其所在城市应当已经具备一定 的总部型企业的聚集基础,从而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优势和营销、咨询、人才等战略要素 的聚集. 第二,良好的基础设施.企业总部密集的区域信息的交换量非常大,而且其中很多 都是跨国公司的国际交流,因而对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如同轴电缆、光缆、交换机系统、 传输装置、卫星天线等要求很高.同时,总部的商务活动密度和强度很高,因此对便捷 89 的交通系统、发达的交通枢纽、成熟的物流公司、国际饭店设施、国际会展中心、休闲 娱乐场所、购物广场等大型公共设施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规模较大,而且还 必须具备较高的档次,甚至具有相当的国际影响力. 第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无论是从单个企业总部选址的决策来看,还是考察已有 的研究成果,人才因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企业总部最重要的资本就是高素质的人 力资本,高素质的人才和科研教育资源对于企业总部选址具有巨大的影响.香港之所以 是众多跨国公司亚太地区总部办事处首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充足的教育投入保证了这 个地区能源源不断地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第四,完善的专业服务体系.与总部经济相适应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应覆盖金融、 保险、会展、商务、物流电子信息网络等诸多领域.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可以使地区总部 享受外部经济效应.因此,区域内的金融、证券、保险业、房地产业、广告业、市场调 查、会计、法律事务以及信息服务业的发育状况等为跨国公司所关注.对公司总部吸引 力强的城市,服务业在其 GDP 中所占比重都在 70% 以上,例如,香港的服务业比重已 占到 82%.高度发达的现代服务业、鼓励竞争的市场机制、完善的服务业体系是发展总 部经济聚集区的必要条件之一. 第五,良好的制度环境.大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一旦实现总部与价值链低端部分的 分离,运营成本就成为企业的主要成本之一,如果其总部所在的区域制度和法律不规范, 市场环境恶劣,那么无疑将大大提高企业运营的租金.这里的租金主要是指由于制度和 法律的不规范所带来的市场管理者的"寻租现象" ,为了"买通"政府或使政府对法律和 制度做出有利于企业的解释,企业不得不付出大量的"公关成本" ,即租金,这部分成本 是一种效率的损失,浪费了社会资源,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因而,总部经济聚集区 或其所在的中心城市应当拥有比较规范的市场制度,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以便使企业 对未来有较稳定的预期,同时,区域还应当对交易和行业领域的进入施行公开、透明的 态度. 二、2013 年上海总部经济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2013 年上海总部经济集聚区发展现状分析 早在 20 世纪 20 年代,上海就是远东著名的国际化大都市,当时繁华的十里洋场集 聚了众多的国际性公司或者公司总部.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的 30 多年的时 间内,上海作为国内最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几乎囊括了全中国所有的金融市场 90 要素: 上海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交易所、上海钻石交易所、黄金交易所、 金融衍生品交易所、银行间债券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中国资金拆借市场、国家黄 金储备运营中心、国家外汇储备运营中心、上海清算所(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 、中 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央行征信系统中心、支票节流数据处理中心) 、中国四大银行(农行、中行、工行、建行)上海总部、交通银行总部、各大外资银行大中华总部、中国反 洗钱资金监控中心、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中国保险交易所. 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在发展总部经济、建设特色总部经济集聚区方面取得了显 著成效.截至 2013 年末,全市 25 个集聚区的建成面积达 3606 万米 2 ,完成投资总额 2243 亿多元,吸引全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184 家(约占全市的 41%) ,研发中心 26 个, 集聚服务业企业近 4 万家.截至 2013 年末,在上海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 157 个.2013 年内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42 家,其中亚太区总部 11 家; 投资性公司 18 家; 外资研发 中心 15 家.在上海落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 445 家,投资性公司 283 家,外资研 发中心 366 家. 表5.2 2003—2013 年上海跨国公司总部机构数 年份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外商投资性公司 外资研发中心 跨国公司总部机构总数 2003 56 2004 86 105 140 331 2005 124 130 170 424 2006 154 150 196 500 2007 184 165 244 593 2008 224 178 274 676 2009 257 190 304 751 2010 305 213 319 837 2011 353 240 334 927 2012 403 265 351 1019 2013 445 283 366 1094 数据来源: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 当前,上海的总部经济发展呈现出中心城区连绵成片,周边地区点状发展,中心与 外围地区功能互补,各类企业总部分产业、分层次集聚,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及 创意产业联动的区域发展格局.跨国公司、国内大企业总部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的 CBD 地区,外资在沪生产性总部以及技术研发中心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 91 区内,江浙一带的企业在上海周边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集聚.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约有 70%的大公司或大企业的总部选址于"陆家嘴-南京路、淮海路-虹桥经济开 发区"的"总部经济"产业带上,而中小企业的总部出于控制商务成本的考虑主要选址 于城市副中心或者周边的新兴总部经济聚集区.本部分我们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总部 经济集聚区进行简要分析. 1.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是伴随着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上海总部经济核 心区.1990 年,国务院宣布开发浦东,并在陆家嘴成立全中国唯一的以"金融贸易区" 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与上海浦西外滩一江之隔,当时的规划面积 28 千米 2 ,首批开发面积 68 千米 2 ,分为金融中心区、竹园商贸区和花木行政文化区 3 个 重点区域.2004 年10 月,浦东新区在原有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基础上对城区规划进行 调整,提出建设陆家嘴功能区的规划设想,开发面积也扩展到 4344 千米 2 ,并在原有三 个功能区的基础上,规划建设 5 个城市功能集聚区,分别为以小陆家嘴为核心的国际金 融贸易功能集聚区,以新区办公中心为核心的花木行政文化功能集聚区,以上海新国际 博览中心为核心的会展功能集聚区,以新上海商业城为核心的现代商贸功能集聚区以及 以滨江及世纪大道周边组成的都市旅游功能集聚区.目前,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是上海最 主要的总部经济集聚地.据不完全统计,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自成立后,大量中外机构便 开始进驻,其中有许多将地区性乃至全球性的总部设立在了这里.截至 2013 年底,区 域内共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80 余家.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星展 银行、恒生银行、三菱东京日联银行等外资银行的中国总部就设立在陆家嘴.除了金融 机构外,IBM 的全球新兴市场总部也设立在陆家嘴. 在国内机构及企业中,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位于陆家嘴.交通银行、上海银行与 上海农商银行的总部也位于陆家嘴.在保险领域,中国太平洋保险、中宏人寿保险有限 公司把全国总部设立在了陆家嘴.截至 2013 年10 月,已有两家银行在陆家嘴设立了 "第二总部" ,分别为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该类总部是属于总行的一个派出机构, 一个区别于信贷业务而是面向金融市场业务的管理总部.此外,中国农业银行也已将与 金融有关的 8 个部门总部移至陆家嘴的浦江双辉大厦.在制造企业中,中国商飞公司总 部也已入驻陆家嘴.全国主要交易市场——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金 融期货交易所和上海钻石交易所也都位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内. 2.南京西路高档商务区 南京西路高档商务圈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内,是上海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商务 圈之一.这一地区的总部经济的发展最初主要围绕着南京西路恒隆、中信泰富、梅龙镇 92 广场 3 座高档商务楼发展起来的,因此,这3座高档商务楼宇也因此被称为南京西路 "梅恒泰金三角" .目前,南京西路商务楼宇正在"金三角"商务圈的基础上向深度拓展, 增加一个由越洋广场、久光百货和嘉里中心二期组成的西段"越久嘉"商务圈.未来这 一地区的办公楼规划建筑面积将达到 242 万米 2 ,其中甲级写字楼总量达 130 万米 2 ,占54%,乙级写字楼总量达 32 万米 2 ,占13%,商务就业人口将达到 15 万人.依托大量 的商务楼宇,南京西路地区成为上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银行金融机构、现代专业服务 机构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目前南京路地区已集中了中外商务机构 2000 余家,拥有通 用电气、摩托罗拉中国公司、马士基物流、百事投资等一大批跨国公司办公机构.另外, 上海一些本地企业也把公司总部放在了这些地区.如上海久正信息系统有限公司、上海 摩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也有一些企业把具有部分总部职能的部门放在南京西路,如 上海宁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把总部放在金贸大厦,而把营销事业总部放在了南京西路. 3.淮海中路商务楼宇集聚区 淮海中路商务楼宇集聚区的主体位于上海市卢湾区内,主要分布在淮海中路的东段, 西藏南路到重庆南路一段,包括周边的太平桥地区.目前这一区域拥有瑞安广场、香港 广场、力宝广场、香港新世界大厦、中环广场、大上海时代广场、企业天地大厦等十余 幢高档商务楼宇.这些商务楼宇具有面积大、设施全、出入便捷、智能化程度高、坐落 黄金地段等特点,一直是大型跨国公司总部选址的重要目标区域.近几年,这一地区成 功引进美国默克、日本普利司通、三井住友和菲亚特 4 家世界 500 强企业,加上此前引 进的富士施乐、佳能公司地区总部、伊顿公司亚太总部、法国保乐利加公司等,目前入 驻这一地区的世界 500 强企业及其办事机构累计已达 90 多家,包括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18 家,各类总部型企业 53 家.淮海中路国际时尚商务区税收占全区税收比重超过 70%. 全区有 18 栋亿元税收楼宇,其中 11 栋位于该商务区.总部型、领袖级、知识密集型企 业大量入驻 , 新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性总部 20 家,世界 500 强企业超过 100 家. 除大型企业总部外,淮海中路商务楼宇区还是上海咨询服务类产业以及服务外包业 的主要集聚地.企业天地一期 , 作为市中心顶级办公楼吸引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索尼 ( 中国 ) 和甲骨文信息技术公司等一批跨国服务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入驻.目前在卢湾区落 户的规模以上服务外包企业已达 110 家,年营业收入超过 130 亿元,初步形成了以甲骨 文、思科、IBM 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企业集群,以埃森哲、麦肯锡、博思艾伦 为代表的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企业集群,以德讯、起帆、亿嘉、伟士德为代表的物流服务 外包企业集群等.未来几年卢湾将围绕打造都市型服务外包示范区的目标,着力推进以 淮海中路和太平桥地区为核心区、中南部地区 ( 蒙自路局门路地区 ) 为拓展区的服务外包 集聚区建设,使卢湾区成为领袖型、总部型、知识密集型服务外包企业集聚区. 93 4.徐家汇总部经济楼宇区 近年来,徐汇区总部经济发展迅速,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强劲引擎.截至 2013 年底,徐汇区拥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 18 家,占全市的 8.63%,在中心城区排名第一; 投资 性公司 16 家,占全市的 9.64%,居中心城区第二; 外资研发中心 14 家,占全市的 6.57%, 居中心城区第一,总部经济成为徐汇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劲引擎.徐家汇作为上海重要的 商业商务区,是上海重点扶持的 16 家总部经济基地之一,也是徐汇区总部经济发展的重要 空间载体.徐家汇地区约有 30 多栋高端商务楼宇,是徐汇区商务楼宇最集中的地区,有各 类入驻企业 3000 多家.徐家汇的总部经济以跨国公司总部、地区总部和大型民营企业总部 为发展重点,仅美罗城就聚集了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百胜公司、美国微软公司、瑞表公 司等多家世界 500 强企业的中国总部.今后,徐汇区将进一步加强规划,完善城区基础设 施和商务楼宇周边配套设施,为入驻的各类企业总部营造良好的商务环境. 5.张江高科技园区 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于 1992 年7月,是上海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核心区域. 在建设之初,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产业重心集中于高科技产业,并没有过分追求总部经济的 发展,但近年来,随着一批高品质、大体量的写字楼在园区内相继建成,以及园区交通、 服务、生活环境的大幅改善,张江地区的总部经济迅速发展.张江地区的总部经济发展与 其园区发展的产业定位密切相关,主要集中在集成电路、软件和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领 域.目前,张江高科技园区拥有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国 家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国家"863"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 ( 东部)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基地,这些基地内集聚了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 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和国内科技创新型企业总部是张江科技园区总部经济的主要内 容.截止 2013 年底,张江高科技园区拥有 AMD、通用电气、杜邦、霍尼韦尔、诺华、 罗氏、辉瑞、葛兰素史克等跨国公司设立的研发中心,联想、夏新等国内大型电子信息 企业纷纷在张江建立研发中心,盛大、九城等国内大型创意产业企业在张江建立了自己 的总部,创新型中小科技企业如微创、复旦张江、迪赛诺、复旦悦达等也在园区得到快 速发展.按照规划,张江将建设成为创新资源集聚、创新能力较强、特色高新技术产业 集群、现代服务业比较发达、创新创业环境优化、特色鲜明、全国领先的创新型园区. 6.漕河泾开发区 漕河泾开发区成立于 1988 年6月,是在上海微电子工业区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全国 首批 14 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与张江高科技园区相类似,漕河泾开发区也是 以科技创新型企业总部为特征的总部经济聚集区.目前,漕河泾开发区集国家级经济技 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三种功能于一体,拥有信息、新材料、航94 天航空、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五大产业集群,并正培育汽车零部件研发、环保新能源、 移动通讯三大新的产业亮点.开发区汇聚中外高科技企业 2500 多家,其中外商投资企 业500 多家.78 家世界 500 强跨国公司在区内设立 112 家高科技企业.2012 年,开发 区实现销售收入 2469.3 亿元,工业总产值 1068.4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 810 亿元,进出 口总额 161 亿美元,土地单位面积产出 308 亿元 / 千米 2 ,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在全国开 发区排列第一. 高新技术类总部型项目是漕河泾开发区总部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据统计,在漕河 泾开发区不到 4 千米 2 的本部区域,拥有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 1200 多家,世界 500 强 投资企业 70 多家,这些机构 90%以上为研发中心、技术中心、采购中心等知识技术密 集型的高附加值服务业项目.从总部经济集聚来源看,漕河泾开发区内总部机构主要有 两类,一是区外企业首次将其企业总部或者研发中心落户漕河泾,特别是国内其他地区 的一批自主创新的大企业集团或民营企业,近年来纷纷将"头脑"迁入漕河泾开发区, 在区内设立管理中心与研发中心,建立了通往国际市场的桥头堡,成为漕河泾开发区发 展总部经济新的闪亮点.二是早年入驻漕河泾开发区的企业在原来基础上通过增资扩股、 能级提升、创新业务等多种方式将生产型企业脱胎换骨为总部型企业或新建研发中心. 如3M、泰科、飞利浦等早年进区的一批著名跨国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近年 来把握产能升级机遇,纷纷在区内寻求新发展,由最初进区设立高科技生产型企业,逐 步到生产与研发并举,如今又开始新设独立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地区总部等头脑型项 目,带动了开发区总部经济的发展. 7.外高桥保税区 外高桥保税区位于上海市的东北端,濒临长江口,处于中国黄金水道——长江与东海 岸线的交汇点上,保税区成立于 1990 年6月,是全国第一个规模最大、启动最早的保税 区.外高桥保税区规划面积 10 千米 2 ,目前已开发运作区域 8.5 千米 2 .经过 18 年的发 展,外高桥保税区凭借其独特的口岸优势、功能优势、政策优势及服务优势,已经成为集 国际贸易、先进制造、现代物流及保税商品展示交易等多种经济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保税 区.近年来,为了适应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需要,外高桥保税区提出建设跨国公司营运中 心集聚区的规划设想,希望通过成功搭建一个为跨国公司提供更好服务的功能性平台,鼓 励区内成功运作的外资企业,整合分散的销售渠道和关联服务,统一负责总部在中国乃至 亚太地区包括进出口贸易、国内分销和售后服务等业务的功能性地区总部. 近年来,外高桥保税区正式启动了跨国企业营运中心培育工作,包括松下、惠普、 日立、索尼、伊腾忠、ABB、东芝等 12 家知名跨国公司被外高桥保税区认定为首批跨 国公司营运中心.跨国公司营运中心在外高桥保税区内集聚,既巩固了保税区的优势地 95 位,同时也提升了上海国际贸易中心能级.截止 2013 年底,在保税区内驻扎的跨国公 司营运中心已有 65 家,占保税区企业的总数还不到 1%,但这些企业销售额占保税区贸 易企业销售总额和利润总额均达到保税区所有企业总额的 30%以上. (二)2013 年上海总部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分析 2013 年上海市总部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截至 2013 年末,在上海投资的国 家和地区达 157 个,年内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42 家,其中亚太区总部 11 家,投资性 公司 18 家,外资研发中心 15 家.在上海落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 445 家,投资性 公司 283 家,外资研发中心 366 家.在上海的上市公司总部 300 多家,中央企业总部 8 家,中央企业地区总部、重要生产基地或营运中心 100 多家,全国"民营企业 500 强" 企业总部 19 家.上海总部企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 30%,全市 50 幢楼宇税收 超过 1 个亿,仅恒隆广场一幢楼总体纳税就达到 18 个亿. 上海市商务委的最新数据显示,总部经济利用外资已占上海利用外资总额的近 20%,具有极高的"含金量" .在2013 年上海纳税百强企业中,有9家跨国公司地区总 部,包括 IBM、欧莱雅、飞利浦、小松、卡夫、资生堂、瑞表(SWATCH) 、辉瑞、埃 克森美孚等,它们既是市场标杆,也是纳税大户,更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贸易、航运 中心的一种象征. 位处上海"心脏"的黄浦区,近年来致力于发展总部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较 大,具有代表意义.截至 2013 年底,已吸引 116 家总部型企业入驻,其中经市政府认 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有 39 家,位居全市前列.黄浦区正朝着"成为国内外行业龙头企 业与大企业总部的重要集聚地"的目标,力争 3 年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10 家、总部 型企业 40 家,到2015 年全区总部型企业总数超过 150 家.2013 年1—7 月,黄浦区新 引进总部型企业 8 家.依托外滩金融集聚带,新天地国际高端商务区、人民广场商务区 为核心的地标性中央商务区,黄浦区近年来吸引了大批世界 500 强企业、跨国公司地区 总部、国内大型企业总部及行业龙头企业的集聚.116 家总部型企业 2013 年度税收占全 区总税收近 40%、区级税收近 30%,目前,总部经济已与楼宇经济、涉外经济一同构成 黄浦区最为重要的 3 种经济形态,为该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2013 年上海总部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2013 年,上海市在原有大量战略新兴行业和先进制造业总部聚集的基础上,大力吸 引现代服务业总部入驻上海.现代服务业在未来将成为上海市重点培育和发展的行业, 也是上海市"四新"经济中重要的一部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区域服务业发展的载体 96 和阵地,其高起的规划、完善的配套、优越的环境,更成为国际国内各类总部型、功能 型机构争相集结地区. 静安区南京西路专业服务商务区在 1.8 千米 2 的区域面积聚集了辉瑞投资有限公司、 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摩根士丹利商贸(中国)有限公司、罗格朗(上海)管理有限 公司等国际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 21 个,吸纳从业人员 16 万人,2013 年该区域实现税收 123.5 亿元 , 比2012 年增长 3%.世博园区会展商务集聚区原世博 B 片区的央企总部集聚 区项目是世博会后续开发利用的第一个区域,由招商局集团、宝钢集团、中国商用飞机 公司、国家电网等 13 家中央企业入驻发展总部经济,规划用地面积 18.72 公顷.至2013 年底,部分央企大楼实现主体结构封顶.杨浦区大连路总部研发集聚区,主要发展以跨国 公司和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为主的总部经济. 2013 年,在西门子、大陆集团、安莉芳等跨国公司相继落户大连路后,李尔公司、 文通钾盐集团有限公司、中外建投资控股(上海)有限公司、金光创利办公纸品(上海) 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内外总部功能型或行业引领性企业也相继入驻.集聚区当年实现营业 收入约 1130 亿元,实现区级税收 4.48 亿元,比2012 年增长 5.4%.江湾 - 五角场科教 商务区依托知识杨浦的高校、科研院所、技术企业的优势,聚集了一批如 EMC2、易保 软件、IBM 等在内的跨国企业研发总部,如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南南技术交易所、硅 谷银行、湾区委员会等在内的国际国内专业服务机构.2013 年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约 202 亿元,实现区级税收 15.78 亿元,比2012 年增长 38.8%. 除中心城区外,一些郊区集聚区也把目光聚焦在国际国内中小型总部,嘉定新城上 市企业总部集聚商务区以上市总部集聚商务区规划落地为契机,加大总部园区招商工作 力度,着力引进行业龙头、领军企业和知名企业总部,带动区域配套功能和品质的提升. 以绿地集团、中国黄金集团、中国传媒集团、保利集团为首的一批央企总部有意入驻园 区.奉贤南桥中小企业总部商务区致力于打造成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融入上海,国内中 小企业步入长三角,国际中小企业进入中国的桥头堡.在2013 年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入驻企业达到 1200 多家,各项税收完成 2.6 亿,比2012 年的税收总额翻一番. 三、2013 年上海总部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 (一)2013 年上海发展总部经济的主要政策措施 1.上海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导总部经济发展 2011 年底,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下面简称 97 《规划》 ) ,在各个方面对发展总部经济进行了指导: 在生产性服务业布局方面,对于内外环区域,要依托中心城区 CBD 圈层商务楼宇 开发及部分存量工业用地转型和创新开发,集聚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体现产业 高端控制管理功能的总部经济及相关服务,以及与城市功能相匹配的科技研发、创意设 计、非银行金融、专业中介等服务.对于外郊环区域,要依托规划产业区块以外的存量 工业用地,结合区域自身发展特色,集聚发展与特色制造业紧密配套的供应链管理、检 验检测、节能环保等专业型生产性服务业.结合郊区城镇化建设和长三角联动发展要 求,培育发展与城镇功能相匹配、辐射周边区域的总部经济、现代物流、科技研发、电 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对于专业型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中的总部经济型功能区,要依 托中心城区、内外环区域、外郊环区域存量工业用地,着力吸引国内外工业龙头企业总 部落户. 在促进工业高端化发展方面,要集聚发展制造业总部经济.营造促进制造企业集聚 发展总部经济的良好环境,鼓励引导国内外制造企业在上海设立发展各类功能性总部机 构,提升产业综合服务和要素资源配置能力.建立完善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服务平台. 依托有条件的产业园区,积极创建总部经济集聚基地. 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方面,要着力吸引中央企业落户.以对接规划、优化服务、完 善政策为重点,吸引更多中央企业将高端制造项目、各种类型总部和功能性机构落户上 海.深化与中央企业的全方位战略合作,深入对接中央企业投资和战略布局"十二五" 规划,加强与中央企业高层的定期互动和交流,营造更具针对性的用地、人才等政策和 环境.同时,还要提高吸引外资质量和水平.探索新型招商方式,鼓励国外大型龙头企 业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关联配套项目增资,吸引总部、研发、 设计、营销等功能性项目落户.鼓励和引导外资企业与本地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 研发合作,推进开放式创新研发,促进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加大招商引"智"力度,着 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国外优秀人才和团队. 2.上海市吸引外资和境外投资"十二五"规划推动总部经济向高层次发展 "十二五"时期上海吸收外资将进入平稳增长和转型发展期,综合未来 5 年发展环 境和基础条件,预计年均实到外资 100 亿美元以上; 境外投资将步入快速发展期,预计 境外直接投资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 5 年累计达到 120 亿美元以上.努力在外商投 资和境外投资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上海市吸引外资和境外投资"十二五"规划》提 出要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结构,逐步形成外资重点向价值链高端集聚的发展格局.服务 业吸收外资比重要继续保持在 75%以上,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快集聚跨国公司地区 总部和运营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管理、研发、营销、采98 购、结算等功能进一步发展.新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150 家以上,引进外商投资性公 司60 家,吸引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 75 家; 其中国家级地区总部和全球研发中心数量 比"十一五"期间总量实现增长.同时, 《上海市吸引外资和境外投资"十二五"规划》 指出要推动上海总部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支持跨国公司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具体措施 有以下 3 个方面: 第一,促进跨国公司战略布局与上海发展需求的深度融合.顺应跨国公司在全球业 务整合的要求,以促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功能性机构在沪集聚为重点,以提升在沪跨 国公司地区总部能级和拓展总部功能为内涵,促进跨国公司战略布局与上海发展需求的 深度融合,推动总部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第二,促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功能性机构在沪集聚.契合发展需求,集聚各类总 部机构,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在沪设立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研发中心、营运中心、结 算中心、共享服务中心等各类区域总部及功能性机构,扩大集聚效应,进一步提升资源 配置能力.加强规划布局引导,充分利用世博园区、虹桥商务区、浦东耀华地区、徐汇 滨江地区等区域优势资源以及各类特色园区的升级发展机遇,拓展在沪跨国公司地区总 部及功能性机构的发展空间,促进上海形成总部经济新的集聚发展群. 第三,提升总部能级和拓展总部功能.鼓励跨国公司在沪设立亚太区总部、事业 部全球总部、全球研发中心等,扩大区域总部职能范围,提升能级,增强影响力.支 持在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拓展总部功能,整合区域内投资、销售、研发、结算、资金 管理、共享服务、物流分拨等业务,开展区域总部业务一体化运作,重点强化在全球 范围内进行资金调拨、贸易结算、人力配置、研发共享等方面功能,促进上海从跨国 公司全球布局中的生产、销售基地向对各类资源进行协调、控制的区域性乃至全球性 枢纽转变. 3.政府部门联合推出政策,吸引跨国企业总部落户 上海市人民政府一直把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落户申城,作为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 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上海市政府各有关部门以其独特的"智慧"——包括创意、决策、 管理、规划和调整等,如颁发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证书,出台《吸引跨国公司发展总部经 济战略和行动方案》等.截至 2013 年8底,上海市共举行了 23 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颁 证仪式.与此同时,上海市商务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公安局出入 境管理局、人行上海分行、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上海海关、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等8部门修订发布了《关于 < 上海市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规定 > 的实施意见》 (沪府办发〔2012〕98 号) ,此次《实施意见》修订的主要原则是鼓励和支持跨国公司 "提升能级、整合业务、拓展功能" ,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99 第一,进一步加强了财政资金的资助导向 鼓励跨国公司从境外向上海转移更多的总部功能,支持在上海地区总部整合内部股 权,引导具有投资功能的地区总部集聚实体业务. (1)支持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亚洲区、亚太区或更大区域的总部.明确了对更大范 围地区总部给予资助的内容,即: 对新设亚洲区、亚太区或更大区域的总部,且满足一 定条件的,可分 3 年获得 800 万元人民币的开办资助; 对已认定总部升级的,给予一次 性300 万元人民币的资助. (2)支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进一步整合业务.原实施意见没有涉及对非国家级的投 资性公司地区总部进一步集中销售的鼓励措施,对引导在上海地区总部集聚实体业务的 指向性不够.为此,此次修订过程中,在保留原来鼓励政策的基础上,补充了对非国家 级的投资性公司地区总部的奖励,即: 营业额首次超过 10 亿元人民币的,一次性给予 500 万元人民币奖励. 第二,进一步优化地区总部的营运环境,尤其对地区总部的资金管理、人员流动、 通关便利等方面给予支持 (1)积极探索地区总部资金运作的便利化.新修订的实施意见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资金集中运作给予了具体指导,并对地区总部参与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管理、境外放 款的试点表示了支持.根据上海"四个中心"的建设需要,以及更大范围地区总部对包 括外汇在内的资金运作的新需求,外汇管理局等部门已经着手探索便利地区总部资金运 作的新举措.同时,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跨境使用人民币方面提供方便,包括: 开展跨 国公司地区总部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简化业务流程试点,鼓励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开展人民 币经常项下集中收付业务,支持跨国公司将其人民币境外资金结算中心落户上海等. (2)进一步完善地区总部的通过便利措施.在新修订的实施意见中,补充了扩大研 发自用生物材料检验检疫改革试点范围和 A 类以上资信等级的总部企业可以为在上海的 下属企业集中报关报检两项措施. (3)进一步为地区总部人员流动提供支持.为了进一步突出上海的人才优势,此次 修订中,对地区总部人员流动提供了较大的便利,如: 把原来仅对地区总部的外籍人员 长期居留政策延伸到总部所属注册资金达 300 万美元以上的法人企业的外籍高管和部门 经理; 增加了对地区总部直接给予口岸签证商务备案单位资格的政策; 增加了对地区总部 的外籍高管和高技术人才办理"外国专家证"的政策; 增加了对地区总部及其投资设立 的独立法人研发中心引进的外省市优秀人才办理上海户籍的政策等.同时出入境检验检 疫部门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法定代表人以及与总部职能相关的高级管理人员办理健康证 明提供了绿色通道. 100 (二)2013 年上海发展总部经济的主要支持措施 目前,上海市带有总部功能的机构数量居内地各省市首位,业已发展成为亚太地区 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外资总部聚集城市.2013 年上海市总部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一系列 鼓励国外及国内企业总部入驻的政策措施,它们为企业总部扎根上海提供了全方位服务, 有力推动了总部经济的发展.主要的支持措施包括: 1.协调一致的部门联动 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在沪设立总部常常需要与多个政府监管部门打交道,为使跨国 公司设立总部的流程更加方便快捷,配套服务更加系统完善,上海政府不断推动各监管 部门协调一致行动,加快总部经济发展.如浦东区的总部经济发展一直得到海关、出入 境检验检疫、工商、外汇、出入境管理等条线管理部门的支持.为落实、细化"十二 条" ,海关、检验检疫、工商、出入境推出 14 项创新措施,进一步支持总部企业发挥营 销、结算、研发、运营和地区总部的功能,提供一门式、便利化的服务.又如,上海出 入境检验检疫局下属上海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参照上海市"千人计划" ,专门为注册在 浦东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外籍高管提供 VIP 体检服务; 浦东公安分局出入境办公室为 总部企业在出入境、申请永久居留证等方面提供便利化措施等. 2.立体多层的载体建设 为了更好地满足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对办公、研发、娱乐场地的需 求,上海市推动建立了多层次配套载体.如浦东积极推进形成了"两个核心区域、四个 集聚区、八个基地"的总部基地空间布局,具体划分为以下 3 个层次: 第一是总部经济 核心区,即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世博地区; 第二是总部经济聚集区,即临港新城 ( 主城 区)、上海综合保税区 ( 外高桥保税区 )、张江高科技园区、金桥出口加工区; 第三是总部 基地,包括临港产业区、康桥工业区、国际医学园区、南汇工业园区、周浦、北蔡、曹路、唐镇等 8 个基地.多层次的载体建设满足了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差异性需求,也推 动了上海市总部区域规划的明确化. 3.综合完善的平台保障 一个地区总部经济的发展与该地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密切相关,如果没有完善的配 套设施,企业总部执行其职能的能力将被削弱,该地区对企业总部的吸引力也会随之下 降.上海市近年来不断推动建立总部配套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对国外与国内总部的平台 保障.如浦东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总部经济共享服务中心 ( 平台 ),着力打造"八个一"综 合服务体系,支持和促进浦东总部经济发展.包括: 一个总部经济联席会议,定期研究 总部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事项; 一个总部经济网络平台; 一个总部经济服务窗口和一支覆盖 "4+3"地区的总部联络员队伍; 一批总部经济的专业服务机构,提供会计、律师、银行、 101 咨询等专业服务; 一个总部经济的专业委员会,搭建总部企业高管交流平台; 一个总部经 济数据库,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一批专家顾问团队等.系统完善的平台保障进一步增加 了上海市对国际与国内企业将总部落户上海的吸引力. 四、2014 年上海总部经济总体发展重点及措施 目前,上海正处于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有 利于推动上海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和城市功能的转型.同时,总部经济也是上海"经济中 心"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标志,总部经济的能级决定了经济中心的能级,因此,需要认真 总结上海总部经济的优劣势和发展经验,紧紧把握当前上海发展总部经济所面对的机遇 和挑战,整体规划上海总部经济的发展思路、路径和配套政策,才能实现上海从跨国公 司地区总部集聚的国际中心城市发展为本土跨国公司总部集聚的全球城市,进一步提升 上海总部经济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 (一)2014 年上海发展总部经济的基本思路 一个城市对企业总部的吸引是基于其禀赋优势之上的.一个城市的禀赋优势包括两 个方面,即城市的产业基础和城市的功能定位,城市的产业基础决定了城市所擅长发展 的产业领域,而城市的功能定位则决定了城市的战略方向与提供公共服务的模式,由产 业基础与功能定位所构成的城市的禀赋优势差异是城市总部经济竞争力差异的关键.因此,2014 年上海发展总部经济的总体思路是: 第一,紧扣上海产业发展战略,推进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加 速发展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业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引领上海产业的转型; 立足不断 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顺应国内外优势企业总部"在上海、为世界"的发展战略转型的 需求,重点集聚具有实质管理决策协调能力的高能级总部,扩大在沪企业总部的带动力 和影响力,努力实现产业发展战略与企业总部需求二者的良性对接. 第二,鼓励跨国公司将其亚太区总部、业务部门全球总部、全球研发中心等功能性 机构设在上海,鼓励跨国公司依托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对其在华投资企业进行重组 和整合,进一步提升在沪上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能级,扩大带动力和影响力; 以提高辐 射力为导向,重点集聚具有实体业务的地区总部和功能性结构,鼓励跨国公司以在上海 地区总部为平台,整合采购销售、研发、资金管理、共享服务、物流分拨、管理决策等 功能,进一步拓展在上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功能,提升价值和效益.以提高政策和服务 针对性为导向,结合不同类型的总部的需求设计差别化政策,进一步完善跨国公司地区 102 总部营运环境. 第三,按照积极服务好现有企业总部,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新的优势企业总部的工 作思路,着力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水平.打造适宜总部经济发展的营商商务、居 住和人文环境,推动总部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进一步增强上海的禀赋优势,提 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二)2014 年上海发展总部经济的重点路径 2014 年上海总部经济将以以下 5 个方面作为突破口,着重提升上海总部经济的能级 和进一步发挥总部经济在推动上海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着力推动总部经济发展与促进产业转型相结合 密切关注国内外和产业发展走势,重点考虑国内优势企业战略转型与上海产业导向 的匹配性.建立引进总部的发展目录,积极跟进,重点突破.突出"三重"原则,即聚 焦"重点行业" "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 .引导吸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内的企业设立发展总部,特别是引导吸引其设立具有产业链两头高端 环节功能的总部及功能性机构. 2.着力推动上海市区总部经济发展与周边制造业集群发展相结合 根据本地和周边地区制造业发达、金融机构众多的特点,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全球总 部和营运中心,与国内其他地区形成差异化发展,以避免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在上海 大力发展营运、研发、采购和销售总部,在周边地区形成制造加工集群,可以有效整合 资源,变水平恶性竞争为垂直价值链不同区段上的友好合作,实现区域资源要素的最佳 组合与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上海与周边区域各自的资源优势,促进区域全面、协调, 可持续发展. 3.着力推动服务现有与引入新企业相结合、外地引进和本地培育相结合 充分发挥体制机制、市场高地和服务资源等优势,服务好现有企业总部,以增强现 有企业总部的根植性和归属感为主要目标,将服务好上海现有的总部企业作为形成上海 总部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点工作; 遵循上海市产业发展导向,发挥中心城市综合优势, 加强国内外经济合作,深入研究总部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投资及选址趋势,通过完善 相关政策、优化服务、创新招商模式、增强中介服务等措施,主动出击,不断增强对国 内外大型企业总部的吸引能力; 不断创新招商方式,重点引进跨国公司、中央大企业在 上海设立地区总部或职能性总部机构,着力引进国内优秀民营企业总部; 引导一批符合 上海现代产业发展方向,具有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的企业做大做强,在较短时间内提升 "走出去"的实力,加快成长为总部企业. 103 4.着力推动加强行业协会发展与建立政企沟通机制相结合 非政府性质的行业协会,如上海总部经济促进中心、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是政府与 企业之间,企业彼此之间联系的桥梁,在为企业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上海 应加强行业协会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作用,及时将政府的相关新政策和信息 传达给企业,同时也将企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通报给政府相关部门,以求得到尽快解决. 此外,行业协会应积极建立三方定期对话制度,通过企业与政府面对面的对话与沟通, 扩大共识,协商解决问题,同时也扩大上海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5.着力推动有效控制商务成本与加大高素质人才供给相结合 近年来,上海的商务成本逐年偏高,突出表现在土地、写字楼严重偏高,人力资源 成本也在水涨船高.同时,人才紧缺和企业间激烈的人才竞争,导致上海一线人才流动 率较高(每年 20%~30%) ,给企业增加了不少的人才培训费用.过高的商务成本,影响 了企业在上海设立总部经济机构的积极性,个别企业甚至将总部搬离上海.上海市为促 进总部经济发展,必须有效控制商务成本的过快上涨; 此外,上海也可采取从外地引进 以及本地培养的模式,使高素质人才不再稀缺,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 (三)2014 年上海发展总部经济的配套措施 为更好地服务上海总部经济的发展,营造有利于企业总部发展的政府服务,进一步 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引导上海总部经济发展质量的升级,2014 年上海市政府将从 以下 8 个方面努力搭建符合总部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 1.加强战略规划与政策引导,提高总部经济发展的整体性与协调性 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建设周期往往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是一个长期的滚动开发建 设过程,因此,注重聚集区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进行科学性、超前性、综合性 的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明确聚集区定位,引导聚集区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等具有 重要的指导意义.上海市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全市总部经济的空间布局规划,细化总部经 济空间布局.整合上海各专项总部经济扶持政策,在此基础上分类别补充完善,再借鉴 广州、北京、深圳等地发展总部经济的政策规定,出台相关的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对 上海市发展总部经济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扶持重点以及总部企业的认定标准、优惠 政策等方面的内容作进一步明确,形成上海自身的全面发展总部经济的市级政策,构建 涵盖面广、适合上海实际的政策体系.此外,上海推进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建设工作最重 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总部经济聚集区的科学规划,避免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的一哄而上, 造成不同城区总部经济聚集区之间的过度竞争,对已经批准建设的总部经济聚集区要在 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同时根据城市空间布局的拓展和城市经济发展重 104 心的转移增加新的总部经济聚集区,推进整个城市总部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加大总部企业的外地引进和本地培育力度 一是大力引进大型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上海应把引进著名跨国公司的总部资 源作为总部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和提高服务质量,优先引进先进制 造业和生产服务业的国际企业来上海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鼓励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物 流中心、采购中心、研发中心、中介服务中心、培训中心、旅游和会展服务中心,提高 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二是积极吸引国内优秀企业"迁都上海" .在大力引进外资企业的 同时,要把目光转向国内大企业,特别是"国家队"企业的引入.此外,加大力度吸引 长三角地区比较有影响力的企业把总部设置在上海,以及吸引内地省份中一些大型资源 类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或者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成长性企业 " 迁都 " 上海. 三是扶持本土总部企业的发展.积极扶持符合上海产业发展方向、具有品牌优势和规模 优势的本土优秀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支持他们到国内其他地区和境外建立生产加工基 地、分公司,开发外地资源,对外扩张业务,而在上海发展总部经济.对于符合国家有 关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扶持条件的总部企业和优势骨干企业,积极向国 家有关部门推荐申请专项资金支持. 3.围绕上海和"长三角"优势行业,发展特色总部经济 要把发展总部企业与上海的产业特色相结合,充分发挥汽车、石油化工、电子信息 产品制造三大支柱产业的综合优势,引进和培育一批总部企业,并把优秀总部企业和优 势支柱产业结合起来,优化支柱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同时,结合金融、 物流、会展、文化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吸引和培育一批生产性服务业的总部企业.建 设全国性金融中心,支持上海的商业银行加快拓展异地业务,吸引国内外银行、保险、 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在上海设立投资中心、营运中心、研发中心、交易结算中心或后 台处理中心.充分利用上海的交通枢纽地位和上海港、虹桥机场等的物流资源,打造陆、 海、空立体的物流体系,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上海物流的国际化水平,积极扶持物流 业的总部企业跨区域发展.充分利用上海会展业的品牌优势,鼓励会展企业通过"内聚 外联"发展为总部企业,依托会展经济,发展会展业的总部经济.充分利用上海华东文 化中心地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通过文化辐射带动企业辐射,发展文化产业的总部 经济. 4.打造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品牌,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增强总部经济的吸引力和 集聚效应 总部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整体带动的结果,各项配套设施的完善与否是决定这 种带动效果的关键因素,一个城市的配套设施体系越系统完整,这个城市对企业总部的 105 吸引和聚集的力量就越强.为完善配套设施建设,首先要明确总部经济聚集区所应具备 的基本功能.总部经济聚集区作为城市经济的制高点或某类产业发展的聚集地,它应当 具备商务办公、商业、居住和娱乐休闲、文化传播等多元功能,其中核心的功能是商务 办公; 其次,在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协调各种功能占地的比例,既要 为聚集区汇聚必要的人气、积淀必要的文化底蕴,也不能冲淡其商务办公的核心功能; 最后,为增强上海高素质经理人才的吸引力,应在总部经济聚集区规划建设总部独立生 活区,进行半封闭式和国际化的社区管理.在生活区内或周边地区建设健身中心、医疗 诊所、银行、邮政、超市、餐饮、娱乐和高档酒店、国际公寓等配套设施,满足企业总 部成员工作与生活的各种需要. 5.加快周边都市圈融合,推进长三角信息一体化建设,拓展上海总部经济的承载空 间,打造产业腹地 上海发展总部经济离不开所依托的长三角腹地,因此,加强与上海周边城市的区域 合作就成为上海发展总部经济的基础性工作.首先,要积极推动上海与这些城市之间的 交通基础建设,特别是要加快轨道交通线路的铺设.其次,上海要与这些城市在总部企 业的税收分配上达成共识,以减少优秀总部企业进驻上海的阻力,形成以企业为基础的 区域合作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长三角经济、产业合作力度,加强区域内各城 市的协作,形成相对合理的产业分工; 以重点产业的产业链延伸为切入点,推动上海与 长三角省会城市在基础原材料与加工工业、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整机整车制造与零部 件制造业的分工合作.充分发挥上海作为区域中心的产业集聚与辐射效应,拓展上海总 部经济的产业腹地,推动上海总部经济的壮大与发展. 6.根据地方产业基础选择总部资源,增强企业的根植性与归属感 现代企业的竞争更加突出对产业链的整合与控制,总部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正是对 产业链的强劲控制力.因此,企业总部入驻总部经济聚集区考虑的首要因素是,该地区 是否具有相应完善的产业基础和配套服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具备一定技术力量的 产业基础以及相对完善的配套服务等,都能够给企业总部的发展提供广阔产业腹地和产 业链延伸空间,为提升企业在该区域的根植性提供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建设 总部经济聚集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的过程中,要注意立足本地区的产业基础,选择具 有产业基础比较优势的企业总部为发展重点,以实现产业基础与企业总部所属领域的耦 合,这是提高企业总部根植性和归属感的关键.这样,也有助于提升总部经济聚集区的 区域品牌和价值,形成区域特色产业文化,从而提升入驻企业的核心价值,使企业品牌 的扩张与区域品牌的塑造实现互动发展,进一步增强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吸引力、凝聚力 和辐射力. 106 7.构筑发展总部经济的人才支撑体系 加大总部企业紧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总部企业人力资源贮备库.构筑公共 人事人才服务体系,完善各层次人才培训体系.对总部企业接收应届毕业生、海外留学 生和技能人才,实行优先保障和绿色通道制度.鼓励和协助总部企业与境内外高水平大 学和培训机构建立人才培训的渠道与平台,在重点领域积极引进境外高质量的培训机构 和项目. 8.建立有效税收管理机制,避免无序低效竞争 近年来,为促进总部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区政府各出奇招,尤其是通过税收优惠政 策等手段竞争流动性经济资源.应该说,这一办法对吸引总部企业入驻具有显著的促进 作用 , 但是,如果采用过度的税收竞争也会引发投资的超常性增长 , 降低整体投资区域配 置绩效,严重的还会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而不规范的税收政策手段容易导致国家税收 在无形中流失.同时,过分依赖税收政策手段对总部企业的吸引,也容易造成总部企业 "候鸟式"迁移.税收优惠政策是有一定期限的,当总部企业认为该地已无利可图时,势 必外迁以图新的利益.总部企业的这种行为容易引发区域经济和税收收入的波动 , 从而 对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损害.因此,要加强总部企业的税源管理,尽快适应总部经济进 一步积聚发展的新特征,在地税系统成立由市局领导挂帅、相关部门组成的总部企业税 收工作领导小组 , 利用现有的职能设置,专门设立总部企业税收管理办公室,负责指导 协调全市总部经济税源管理工作.在执行层面,各部门应联动配合,通过由工商、税务、 财政等单位和街道办事处共同组成调查小组,形成统一执法的整体合力,对总部经济实 行集中统一的有效管理,避免各自为政,多头管理. 107 第六章 上海总部经济区域案例分析 一、总部经济聚集区的主要类型分析 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分类比较复杂,不同类型的总部经济聚集区之间又存在一定的交 叉,有些总部经济聚集区的特点并不十分鲜明,但是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仍然可以对总 部经济聚集区进行不同的分类.根据发展性质的不同,可将总部经济聚集区划分为综合 性总部经济聚集区和功能性总部经济聚集区; 根据产业的构成,可划分为特色产业总部 经济聚集区和重点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我们对国内外一些典型的总部经济聚集区进行如下的梳理和 归类(见表 6.1) . 表6.1 国内外部分典型总部经济聚集区的类别划分 总部聚集区 以发展性质划分 以产业划分 综合性 功能性 特色产业 重点产业 纽约曼哈顿 √ √ 巴黎拉德芳斯 √ √ 伦敦金融城 √ √ 卢森堡金融区 √ √ 108 总部聚集区 以发展性质划分 以产业划分 综合性 功能性 特色产业 重点产业 东京新宿 √ √ 香港中环 √ √ 法兰克福萨克森豪森 √ √ 北京 CBD √ √ 中关村海淀园 √ √ 上海陆家嘴 √ √ 广州珠江新城 √ √ 重庆解放碑 CBD √ √ (一)综合性总部经济集聚区 综合性总部经济集聚区是指在开发建设中以市场力量为主导,行业多元化发展,以 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总部聚集起来的区域,如上海的陆家嘴.这种集聚区在产业集群 的形成中主要依托的是历史因素和市场选择,是需求推动型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 多是一些老牌集聚区的形成方式,它具有以下两个主要特点: 第一,由于综合性集聚区是以市场为导向,综合发展为目标,自发建设并发展壮大, 开发企业为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需要对商务区各类商务设施的需求市场有较全面的 了解和把握,并以此决定供给.在这一模式下,商务区各种商务设施的建设、供给与商 务设施的需求具有较好的同步性,开发建设的商务设施一般较少存在闲置、浪费等问题, 因此,其市场风险较小. 第二,由于受企业行为的影响,在企业的成本效益核算中,往往产生一些负外部性, 使综合性总部经济集聚区出现布局不合理、环境及社会问题等拥挤效应.因此,在综合 性总部经济集聚区的发展后期,政府对于该类总部经济集聚区的功能提升、空间拓展以 及释放拥挤效应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能够更好地推动总部经济集聚区 持续健康发展. 综合性总部经济集聚区的典型代表之一就是中国香港地区的中环.中环 CBD 发展已 有近百年的历史,19 世纪初,香港中环即是最早以商贸业务为主的发展地区,到20 世纪50 年代,中环区的早期建筑物渐渐被一些新落成的总部大楼所取代,如汇丰银行、中 国银行、中区政府合署和立法局大楼等.20 世纪 70 年代到 80 年代,香港经济从制造业 为主转为以金融服务为中心,市场对办公写字楼的需求大增,在之后的二三十年中,中 (续表) 109 环地区逐渐发展成为贸易、银行业务、商业交易、专业行政和文化活动的核心,成为香 港CBD 的发源地,并最终形成典型的综合性总部经济集聚区. (二)功能性总部经济集聚区 功能性总部经济集聚区是指集聚区的建设投资主要由政府主导,具有明确的战略功 能和强大的辐射作用,能够拉动城市及周边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其突出特点是: 一 般在建立之初就在规划中明晰了集聚区的发展思路、重点产业、主导功能以及开发建设 阶段等关键问题,空间布局较为合理,同时预留足够拓展空间.此外,由于政府主导功 能性集聚区的发展,相关鼓励政策的完善、市场行为的监管和资金的扶持也会随之跟进. 通过政府的规划引导,总部经济集聚区建设能够较好地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 效益,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在有效发挥其功能的同时,促进集聚区内的企业做强 做大. 功能性总部集聚区的优势表现在于功能定位清晰,利于企业吸引大批集团公司总部 所需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入驻,从而带来人才聚集效应,减少企业招聘成本; 利于企 业在集聚区内形规模效应和成战略协同效应,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属于较为典型的功能性总部经济集聚区,其功能集中于发展集 成电路、软件和生物医药三大领域.经过 20 年的开发,园区构筑了生物医药创新链和集 成电路产业链的框架.目前,园区建有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信息产业 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国家 863 信息安全成果产业 化(东部)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 家网游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基地,每年输出成千上万的科技成果,有效地带 动了上海乃至国内相应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其巨大的辐射作用.目前,张江高 科技园区已成为国内最大、实力最强的功能性总部经济集聚区之一. (三)特色总部经济集聚区 特色产业总部经济集聚区是以某一特色产业为主导的企业总部高度聚集的区域,主 导产业单一且优势显著,如金融业总部经济集聚区、战略新兴产业总部经济集聚区、临 空产业总部经济集聚区等.此类集聚区的发展,一般是围绕特色产业企业总部形成较为 完善的产业链.特色产业总部经济集聚区的形成,对所在区域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提 出较高的要求,科技、人才等高端资源丰富的中心城市可以在拥有特色产业基础的区域 打造特色产业总部经济集聚区.特色产业总部经济集聚区一般具有以下 3 个特点: 第一,以某一特色产业为主导的企业总部高度聚集.伦敦金融城、北京金融街和上 110 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都是典型的金融业总部经济集聚区.位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附近的 临空经济区,是较为典型的航空和物流业总部经济集聚区.该集聚区以首都国际机场为 核心,总规划面积 178 千米 2 ,是北京市重点发展的六大高端特色产业区之一,其主导 产业为以航空为主导的现代物流,目前集聚区内拥有各类现代物流企业超过 150 家,投 资总额 110 亿元. 第二,围绕特色产业企业总部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在特色产业总部经济集聚区 内,几乎可以找到该特色产业除了生产制造环节之外产业链内的所有环节,尤其是价值 链高端部分.以伦敦金融城为例,金融城不仅拥有大量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金融前台 机构,还拥有全球最大的金融交易所之一和期货市场等完善的资本交易市场,除此之外, 全球知名的大型保险企业、基金等机构也遍布伦敦金融城.在金融机构的背后是大量的 数据中心、灾备中心、银行卡中心等后台服务机构,从而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金融产业链. 第三,特色产业总部的集聚效应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创新.特色产业总部经济集聚 区形成以后,由于区内各个企业总部分属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其业务往来频繁,从而形 成了一个广泛的、高质量的、松散联结的网络,大量企业总部在空间上的相互接近,在 业务上合作的不断深入,将有利于各种思想、技术、信息甚至缄默知识传播的加快,能 够大大促进该特色产业的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的集聚区创新氛围,并由此使区内企业总 部的经营、管理活动出现一定的模仿和同构化,使集聚区的发展走向成熟和稳定. 特色产业总部经济集聚区可以引导城市经济朝着特色化的方向发展,但在其发展过 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特色产业总部经济集聚区往往对区域资源有较高要求,如以研发设计业为主 的集聚区,需要丰富的科技、人才等高端资源作为支撑,以金融业为主的集聚区则需要 大量的专业金融人才和管理人员.另外,承担某一特色功能的总部经济集聚区的配套服 务业,需要围绕该功能构建专业化较强的服务体系.一般来说,与该总部经济集聚区的 核心功能关联度较高的行业发展较快,例如咨询、信息及研发服务在研发设计业总部经 济集聚区的发展就非常迅速,而其他与研发业需求较远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则相对较为 缓慢,甚至有些业态在特色产业总部经济集聚区内是缺失的.同时,这类总部经济集聚 区的区位选择,往往根据该特色产业及其对高端资源的需求不同而有所取舍,研发设计 业集聚区往往布局在专业技术人才较集中的区域,金融业集聚区一般布局在市场、信息 等发达的区域,物流业的集聚区则会选择在交通枢纽如机场、港口等重要交通节点布局. 第二,由于产业的相对单一性,其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更替,需要关注旧产业的 路径依赖与新产业培育之间的关系.旧有产业由于技术工艺陈旧、产品附加值低、技术 水平落后等原因,需要进行转型升级甚至对其若干环节进行淘汰和转换.特色产业总部 111 经济集聚区的旧有产业环节在进行淘汰和置换过程中,往往会损失大量的财政税收,而 新的产业环节的接续一方面风险较大,另一方面也难以在短期内形成税源,从而使集聚 区在转型期内的经济效益和财政收入出现较大的下滑.因此,如何保证特色产业总部经 济集聚区较为平稳地渡过转型期,平抑它的发展波动,是关系特色产业总部经济集聚区 发展壮大的重要问题. (四)重点产业总部经济集聚区 重点产业总部经济集聚区的业态一般较为复杂,集聚区内普遍具有几个甚至更多的 支柱行业,同时还拥有众多的配套行业,形成一个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产业群簇.这类总 部经济集聚区在产业上具有多元性,地域上具有多核性,功能上具有综合性,是大城市 中金融、贸易、信息等商务办公活动高度集中,并附有高档商业、文娱、服务等配套设 施的综合经济活动的核心区域,其总部的类型较为齐全,包括战略决策、研发、营销等 多种职能的企业总部,它是城市的核心和超景观区域.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多元化产 业的巨大需求下,也呈现出多样化和集群化发展的趋势.具体来说,重点产业总部经济 集聚区一般具有以下 3 个特点: 第一,重点产业的企业总部等高端环节聚集发展.重点产业总部经济集聚区内的企 业总部,不仅涉及金融、科技信息、商务服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而且还聚集了 一批大型制造业的企业总部、地区总部以及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高端环节.在重点产 业总部经济集聚区的萌芽、产生阶段和增长趋同阶段,其产业结构的主要业态仍然是传 统的制造业企业总部.当该类总部经济集聚区由于结构锁定和路径依赖进入成熟和调整 阶段后,在产业融合与分化的趋势下,其产业结构开始发生重大的转变,以金融等为代 表的现代服务业开始逐步替代制造业,成为这类总部经济集聚区的主导产业. 第二,企业总部之间能够形成较好的合作与服务关系.重点产业总部经济集聚区内 的多种产业之间,彼此存在较高的产业关联,互补性较强,相互间能够形成产业链的上 下游关系,不同产业的企业总部间的业务往来也较为频繁.在发展中更容易形成合作和 服务关系,产生并增强区域集聚效应,从而实现不同产业、不同企业的互动发展,进而 推动整个总部经济集聚区的共赢发展. 第三,集聚区内多个支柱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还对其他各种服务业产生巨大的需 求,从而推动区域内服务业的发展.同时,由于产业的多元性和区域内的多核性,也促 使总部经济集聚区内部及周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如东京的新宿, 金融保险、不动产、批发零售等服务业是新宿的重点行业,同时附近的秋叶原、银座等 地还拥有娱乐、休闲、文化等各类配套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高度发达,逐步形成 112 了围绕总部经济集聚区内各种企业总部需求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的独特业态. 重点产业总部经济集聚区的优势固然明显,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关注一些问题. 首先,要注重产业间的关联性.重点产业总部经济集聚区的不同产业间相互融合、相互 关联,在这类集聚区内选择主导产业要注重它和其他产业间的关联度,要选取具有较强 产业带动性、关联性和产业链较长的一些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总部经济集聚区的主导产业. 同时,随着集聚区的发展,主导产业的更替也要注意与其他产业的内在联系,注重与集 聚区内基础产业的耦合,防止盲目追求高端产业.其次,要注重配套服务的完整性.重 点产业总部经济集聚区由于产业的多样性需求,决定了其配套服务和配套功能的多元化、 完整性和综合性.因此,除了具备法律、会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外,生活性服务、 娱乐休闲、居住等其他服务功能也需要有所兼顾,以适应重点产业总部经济集聚区发展 中多样化的需求.第三,重点产业总部经济集聚区是城市功能和总部功能组团式发展的 结果,主要体现在集聚区的多核性特征.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完善每个组团的 配套功能,重点开发建设组团内的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和搭建组团间的交通、信息纽带 等配套设施,使其对周边区域的辐射模式由同心圆式向多核的扇形模式转变. 二、综合性总部经济集聚区案例: 世博园区 (一)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 按照上海市相关规划,上海世博会结束后,世博会红线范围 5.28 千米 2 将重点打造 文化博览区、城市最佳实践区、会展及商务、滨江生态休闲景观带等区域.其中,世博 园区后续开发利用的第一个区域——B 片区将建设成为央企总部聚集区,规划用地面积 18.72 公顷,地上总建筑面积 60 万米 2 ,未来这里将建成 24 幢错落有致、低碳环保的国 内知名企业总部集聚楼宇. 2013 年2月,上海市工商联向上海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递交提案《关于在世博 A 片区集聚民营企业总部的建议》 (下称《建议》 ) ,建议在世博 A 片区集聚民营企业总部. 《建议》指出,总部经济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高端形态,是上海产业转型和"四个中心"建 设的重要抓手.长期以来,上海总部经济的发展一直把目光聚焦在吸引跨国公司上,而 对于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国内大型民营企业落户上海的力度仍有不足.根据上海总部经 济促进中心提供的数据,截至 2011 年9月底,上海已经聚集了 100 多家各级央企总部、 900 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而落户上海的全国"民营企业 500 强"总部仅 17 家.所占比例不足 1.7%. 《建议》表示,根据市规土局公布的规划,占地面积 97.7 113 公顷的世博园 A 片区将发展成为知名企业总部聚集区和国际一流的商务街区,成为促进 上海城市功能转型和中心城区功能深化提升的重要功能载体.在世博园区后续开发中, 建议在世博 A 片区集聚大型民营企业总部,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全国尤其是长三角地区 知名民营企业总部落户上海. 未来几年,世博园区将会吸引大量的不同行业的央企和民营企业总部进驻,打造成 上海市综合性总部经济集聚区的典范. (二)发展策略与配套服务 近年来,世博园区所处的浦东新区一直致力于提升综合优势,加大服务企业和产业 支持的力度,不断优化总部经济发展环境,主要采取了以下发展策略与配套服务: 一是政策先行.选择发展总部经济,源于上世纪 90 年代对金融危机的思考和对产业 发展思路的调整.在观念转变的同时,正是相关政策的出台为此后浦东总部经济的发展 打下了坚实基础.除了早前的"外汇九条" "质检十四条" ,浦东新区又会同海关、检验 检疫、外汇、公安出入境管理等部门,推出了《关于推动浦东新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加 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简称"十二条" ) ,包括支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拓展国际贸易功能、 优化统一运营和管理功能、发挥资金结算功能、拓展服务贸易等新兴业务、引进高端人 才,并与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加强战略合作,进一步突出了政策需求重点,明确了改革试 点方向和路径. 二是研究先导.积极依托第三方咨询机构,通过对浦东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运行环境 及政策现状分析,以及与中国香港地区、新加坡进行对比研究,充分了解大城市发展总 部经济的共性特征,结合浦东发展总部经济的具体实践,为下一步拓展总部经济发展空 间,建设更有利的体制机制保障提出前瞻性建议. 三是部门联动.浦东总部经济发展一直得到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工商、外汇、 出入境管理等条线管理部门的支持.为落实、细化"十二条" ,海关、检验检疫、工商、 出入境又推出 14 项创新措施,进一步支持总部企业发挥营销、结算、研发、运营和地区 总部的功能,提供一门式、便利化的服务.例如,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下属上海国际 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参照上海市"千人计划" ,专门为注册在浦东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外 籍高管提供 VIP 体检服务; 浦东公安分局出入境办公室为总部企业在出入境、申请永久 居留证等方面提供便利化措施等. 四是载体建设.为更好地满足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对办公、研发场 地的需求,浦东积极推进形成"两个核心区域、四个集聚区、八个基地"的总部基地空 间布局,具体划分为以下 3 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总部经济核心区,即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114 和世博地区; 第二层次是总部经济集聚区,即临港新城(主城区) 、上海综合保税区(外 高桥保税区) 、张江高科技园区、金桥出口加工区; 第三层次是总部基地,包括临港产业 区、康桥工业区、国际医学园区、南汇工业园区、周浦、北蔡、曹路、唐镇等 8 个基地. 五是平台保障.浦东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总部经济共享服务中心(平台) ,着力打造 "八个一"综合服务体系,支持和促进浦东总部经济发展.包括: 一个总部经济联席会 议,定期研究总部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事项; 一个总部经济网络平台; 一个总部经济服务 窗口和一支覆盖"4+3"地区的总部联络员队伍; 一批总部经济的专业服务机构,提供会 计、律师、银行、咨询等专业服务; 一个总部经济的专业委员会,搭建总部企业高管交 流平台; 一个总部经济数据库,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一批专家顾问团队等. (三)取得成果 截至 2013 年底,中国商飞、宝钢集团、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华能集团、中国华电 集团、中国铝业公司、中国中化集团、中国建材集团、中国外运长航集团、中国黄金集 团、中国国新控股有限公司、中国中信集团、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等 11 家中央企业今 已与上海世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签约,入驻世博园区后续开发利用的第一个区 域——B 片区.目前,已有 13 家央企入驻世博园区 B 片区,涉及业务板块共有 71 个, 预计注册资金总额将超过 500 亿元,年经营收入累计超过 1.1 万亿元.以下是部分央企 入驻世博园区设立的总部: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燃煤电厂碳捕捉技术研发应用、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研发及应 用、航运、新能源、碳资产管理、风险保障产品研发推广和财务结算等业务总部.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 航改型燃机研发制造销售、分布式供能研发、新能源产业研发 与制造、电力工程(分布式能源 EPC) 、国际贸易、财务金融、保险信托等总部. 中国铝业公司: 资源贸易、运输物流及交易业务结算,金融区域性财务结算,金属 材料加工技术研发和信息工程咨询服务等业务总部.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国际橡胶贸易、船务、农化、能源和医药板块等总部. 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全球港航信息、离岸航运金融、产业投资基金和中小企业融 资服务等总部. 中国中信集团公司: 金属、资源、装备等业务总部.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水泥和建材贸易、进出口和国际工程等总部. 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 航运、海运和空运,国际物流,金融物流,滚装物流 和综合物流,外贸,燃料和国际旅游,船舶重工等业务总部. 中国黄金集团公司: 黄金珠宝交易等总部. 115 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通信网络,接入网络,信息通信终端,光电传输等业 务板块的研发、生产总部. 三、功能性总部经济集聚区案例: 张江高科技园区 (一)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 1.功能定位 2011 年1月,国务院批准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 多年来,张江示范区加快推进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发展重点的转变,努力营造良好 的创新创业环境,取得的成绩显著.2013 年6月科技部批复了《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 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0 年) 》 (以下简称《纲要》 ) . 《纲要》对张江示范区 2013-2020 年的建设发展做了详尽的阐述. 《纲要》中将张江示范区的功能总结为"开 放创新先导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创新创业活跃区、科技金融结合区、文化和科 技融合示范基地"的战略定位即"张江四区一基地战略" ,努力把张江示范区建设成为带 动上海、长三角区域乃至整个东部地区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代表中国参与国际高 新技术产业竞争的特色品牌.以下是关于"张江四区一基地战略"的详细解释: 开放创新先导区.利用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战略机遇,集聚国际创新资源,加 强与国内外创新网络的密切合作,吸引各方力量和智慧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 构建开放的自主创新模式、开放的研究平台、开放的人才平台和开放的资金平台.推动 实施双边或多边科技合作项目,积极参与国际重大科技计划,促进国际、国内技术转移.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围绕国家和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优化创新环境, 聚集创新创业资源,培育发展创新集群,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国家重大科技 项目、高端研发团队、创新基地与服务平台的引进落地,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 支撑. 科技创新创业活跃区.完善金融、产业、研发、人才等方面的政策体系,鼓励支持 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产生一批突破性创新成果.引导、支持多 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培育一批有活力的科技型企业,实现一大批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科技和金融结合区.充分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条件与优势,探索科技与金 融结合的新模式、新途径.大力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拓展 科技型中小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 产业. 116 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部署和上海建设国际文 化大都市战略,建立健全文化和科技融合支撑体系,加强文化专业园区建设,培养文化 和科技跨界创意人才和高端制作人才,为科技促进文化发展提供示范. 2.发展目标 《纲要》将张江示范区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做了细致的规划.短期目标到 2015 年,张 江示范区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第一,知识创造和孕育创新的能力显著增强.硕士以上从业人员占 12%,万名从业 人员拥有有效发明专利 200 件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 5%. 第二,产业化和规模经济水平显著提升.企业总收入达到 3.3 万亿元左右,增加值 达到 7000 亿元左右,上缴税收达到 1500 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 1.2 万亿元. 第三,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显著提升.涌现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 企业,集聚更多跨国公司研发总部及研发中心,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拥有国际有效 专利 1200 件. 第四,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明显进展.科技金融、股权激励等领域的改革创新取得新 突破,探索一批支持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机制、新政策,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人才 队伍建设和环境优化取得显著成效.长期发展目标到 2020 年,示范区企业的第二和第 三产业销售总收入达到约 6 万亿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能 源环保等领域形成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培育出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和具有较强国 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培养和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基本建成世 界一流科技园区(表6.2) . 表6.2 张江示范区主要发展预期目标 考核项 具体指标 2015 年2020 年 知识创造和孕育创新的能力 1.万名从业人员累计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 / 件200 300 2.企业 R&D 经费占销售收入比例 /% 5 6 3.国家级研发机构数 / 个115 120 4.万人当年新增发明专利授权数 / 个45 50 产业化和规模经济水平 5.企业总收入 / 亿元 约33000 约60000 6.增加值 / 亿元 约7000 约13000 7.战略性新兴产业年销售收入 / 亿元 12000 20000 8.税收 / 亿元 1500 2500 9.单位面积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 /(亿元·千米 -2 ) 80 120 117 考核项 具体指标 2015 年2020 年 产业化和规模经济水平 10.建成土地单位面积税收 /(亿元·千米 -2 ) 5 8 11.服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 /% 45 50 12.从业人员人均增加值 /(万元 / 人) 30 50 13.国家级产业服务机构数 / 个150 160 14.上500 亿元超大型企业数量 / 家35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 15.出口额 / 亿美元 600 900 16.从业人员中归国留学人员和外籍常住人员占比 /% 1.5 2 17.高新技术企业出口额占营业收入比例 /% 10 12 18.拥有国际有效专利数 / 件1200 2000 19.跨国公司研发总部及研发中心数 / 家400 500 20.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数 / 个24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21.企业当年新增融资规模 / 亿元 400 600 22.千名从业人员中拥有硕士(含)以上学历人数 / 位120 150 (二)发展策略和配套服务 近年来,张江示范区一直致力于提升综合优势,加大服务企业和产业支持的力度, 不断优化总部经济发展环境,主要采取了以下发展策略和配套服务保障示范区平稳有序 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加大人才培养 首先,服务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张江示范区通过积极承接和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提升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效能等 途径提高张江示范区的自主创新物质和基础设施环境.其次,打造高层次人才集聚的人 才高地,张江示范区通过积极构建与国际接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机制, 完善人才发展环境,集聚高端创新创业人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打造人才集聚区.创 新能力和人才是总部经济建设的保障,也是维持张江示范区总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一. 2.强化企业创新,发展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通过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或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机 构,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通过提高大企业整合运用创新资源的能力,积 极鼓励和引导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创新条件建设,鼓励并购重组、开展委托研发 和购买知识产权,形成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并打造一批由企业牵头的产业技 (续表) 118 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促进行业龙头企业或骨干创新型企业 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中介服务机构,在大飞机、集成电路、嵌入式软件、半导 体照明、激光显示、电子标签、下一代广电网、新能源、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抗体 药物、医疗器械、智能制造等领域,共同构建若干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人才、 资金和技术的倍增效应. 3.优化空间布局提高张江示范区可承载能力 通过统筹规划张江示范区空间、功能和产业定位,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 规划的前提下,研究适当调整张江示范区的空间规模和布局,更好发挥张江示范区的示 范带动作用.鼓励和支持张江示范区的创新要素分阶段逐步向周边尤其是向科技资源和 创新要素比较密集、高新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比较集聚的区域扩散,探索形成功能 梯度布局、产业错位发展的"一核三带多园点"总体格局. "一核"即张江核心园; "三带"即浦东创新带、沿北中环 - 沪宁线的沪北创新带、沿沪闵 - 沪杭线的沪西南创新带; "多园点"即各个分园、区块、专业园及知识密集商务楼群.通过连接各园的轨道交通、 高快速(环)路和信息网络,构建横贯上海东、北、西南部的战略新兴产业带. 4.完善产业布局,实现示范区综合全面发展规划 首先,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 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五大主导产业.并积极培育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 两大先导产业.其次,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 并支持服务贸易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再次,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信息技术与 传统产业融合,支持企业以智能化、数字化等手段优化设计制造流程,着力提高数控机 床、机器人、生产流水线等装备的信息化水平.最后,积极培育发展文化和科技融合的 新型业态.张江高新区通过对新型产业、创新产业和传统产业等分类处理实现了在保持 张江示范区内企业存量质量的前提下,不断吸引新生力量加入. 5.加大与国际国内企业和政府的合作交流 张江示范区首先通过加大引资引智力度,吸引跨国公司入驻和海外人才回国创业或 就业,并且支持国际学术组织、产业组织和公益组织在张江示范区搭建各类创新交流合 作平台,创造条件吸引各类国际产业组织落户.通过交流平台带动海外其他资源入驻. 其次,深化以长三角为核心的国内创新合作.推进跨区域的创新合作.进一步推动张江 示范区与国内其他高新区建立更为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在创新合作模式、招商引资、 品牌输出、产业转移等方面加强衔接合作.发挥张江示范区对其他区域的辐射作用,主 要包括科技创新成果转让、关键及核心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合作、共建研发机构、推进区 域产业联盟等. 119 6.搭建良好的政策和管理环境 自从张江示范区建立至今制定了众多在示范区内实行的政策,例如: 《关于推进张江 核心园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若干配套政策》 《关于进一步推进张江高科技园区自主创 新的实施意见》 《入驻张江园区企业可享受的进出口税收优惠政策》等,众多的关于示范 区建设,产权保护财税支持等政策.这些政策为吸引企业入驻张江示范区起到积极作用. (三)取得成果 经过 20 多年的建设,张江示范区加快推进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发展重点的转变, 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取得显著成绩.2012 年,示范区管理范围内第二、第三 产业销售总收入 1.88 万亿元,增加值 3300 亿元,出口额 575 亿美元,税收 980 亿元, 有效期发明专利 2.2 万余件(占上海市拥有量的 2/3 以上) ,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奠 定了坚实基础.其具体取得的成果如下: 第一,汇聚了大量高端创新资源.在张江示范区,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科学装置上 海同步辐射光源建成并投入使用,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开始建设,中科院浦东科技 园、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中电集团上海基地、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上海科学 院等相继落户,集聚了 300 多家世界 500 强企业、43 所高等学校、50 多家国家科研院 所、34 个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31 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 300 多家跨国 公司研发机构.张江示范区已成为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汇聚地,159 名院 士、380 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 万多名归国海外留学人才、20 多万名科技人员以 及60 多万名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汇聚张江示范区创新创业. 第二,涌现出一大批重要创新成果.在张江示范区,诞生了 4 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 奖等一大批国家级科技奖励,涌现出 22 纳米离子刻蚀机、高端硅基 SOI(绝缘衬底硅) 材料、高温超导材料、7500 吨全回转浮吊、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等一批自 主创新成果.产生了世界首台 20 流明微型激光投影仪、中国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商用微机点陀螺仪、中国首台 MOCVD(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沉淀)设备等创新产 品; 45 纳米离子刻蚀机、100 纳米先进封装光刻机等高端装备实现销售,65 纳米 12 英寸(1 英寸 =2.54 厘米)硅片清洗设备、大型地铁盾构等先进装备走向国际市场,TD- SCDMA(时分同步码分多址)和TD-LTE(时分长期演进)终端基带芯片和射频芯片、 高频语音通信 SOC(系统级芯片) 、模拟移动广播电视芯片、多媒体编解码芯片、CMOS (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图像传感芯片等重要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据重要份额.参与制定 国际标准 749 项,参与制定或承担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 531 项; 累计申请知识产权得到 公开和授权的 10 万余件. 120 第三,培育了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张江示范区是综合性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基地和 国家微电子产业、软件产业(出口) 、生物产业基地,也是高端装备、民用航空等领域 的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通信设备研发制造等特色产业在 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其中集成电路产业产值约占全国的 1/3,形成了国内最为完善、技 术水平最高的集成电路设计研发和产业链; 生物医药领域汇聚了覆盖新药创制各环节的 机构 400 多家,形成了完整的研发和产业链.新能源装备、物联网、云计算、半导体照 明、航空航天等产业快速发展,研发外包服务等高端研发产业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金融 服务、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等产业也具有竞争优势. 第四,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实现了"三区 联动、融合发展" ,示范区内 9 家国家大学科技园、50 家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聚集了 3 万余家科技企业,成为吸收上海和长三角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基地.一大批创业投资、 股权投资机构落户张江示范区, "投贷联动" "投贷保联动" "保贷联动"等金融服务创 新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履约保证保险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创新得到较大 范围的推广.按照"行政效率最高、行政透明度最高、行政收费最少"的要求,建立了 "小机构、大服务"的示范区管理服务体系. 四、特色总部经济集聚区案例: 外高桥 (一)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于 1990 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 9 月正式启动,是全国 第一个,也是全国 15 个保税区中经济总量最大的保税区,集自由贸易、出口加工、物流 仓储及保税商品展示交易等多种经济功能于一体.外高桥保税区批准时规划面积为 10 千米2,位于上海浦东新区,濒临长江入海口,地处黄金水道和黄金岸线的交汇点,紧靠外 高桥深水港区,是全国首个"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和上海国际航运、贸易中 心的重要载体.依托浦东开发开放的优势,坚持对外开放的宗旨,16 年来外高桥保税区 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以国际贸易、现代物流、先进制造业等三大特色为主的口岸产业. 1.国际贸易业 外高桥保税区国际贸易产业经过了起步、探索创新和规模形成 3 个阶段.1992 年初,我国第一家外商独资贸易企业——日本上海伊滕忠商事有限公司经外经贸部批准在 外高桥保税区注册.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保税区贸易功能日趋成熟 , 以跨国公司为主 导的贸易企业纷纷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大规模开展分拨业务 , 分拨面也从单一的国内市 121 场逐步向国际市场拓展,使外高桥保税区成为跨国公司跨区域的货物集散中心之一.在 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依托保税和非保税贸易结合所形成的产业 链优势,外高桥保税区的跨国贸易企业将其功能提升为中国区乃至亚太区的营运中心和 销售总部已成为发展趋势. 2.现代物流业 保税区成立初期,区内部分企业就开展了以保税仓储为主的物流业务,随着市场需 求的变化,保税区物流业务又拓展到仓储配送.在商务部(原外经贸部)和交通部等部 委的积极支持下,全国保税区第一家中外合资的物流企业——上海外红国际物流有限公 司设立在外高桥保税区.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基于外资企业市场运作的需求,以 "保税——滞后纳税"为特征的分拨运作模式在保税区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和壮大,为国 外商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高效的流通渠道.在分拨业务的刺激和带动下,第三方物流 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目前,外高桥保税区已基本形成了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的现 代物流产业体系,集聚了包括美国 APL、英迈,荷兰 TNT,日本近铁、通运和德国飞 鸽等世界知名物流企业在内的 1000 多家物流仓储企业.随着"区港联动"的实施和上 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步伐的加快,将进一步促进国际港航产业与外高桥现代物流产业的 联动发展.外高桥保税区的物流产业将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物流供应链中发挥重要 作用,成为跨国公司在我国及亚太地区的采购中心、配送中心及物流中心的主要聚集地 之一. 3.先进制造业 保税区加工制造业最初的业态是简单的来料、进料加工和轻纺家电产品加工.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保税区紧紧抓住世界制造业向中国快速转移的机遇,积极优化产品结 构,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了由英特尔、IBM、惠普、飞利浦、安靠等企业组成 的微电子产业群,形成了由德尔福、伊顿、通用等企业组成的汽车零部件加工制造、研 发及分拨产业群,先进制造业已成为保税区出口加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保税 区加快了对长三角地区的功能辐射,形成了与长三角地区相配套的较为完整的加工制造 链和产业体系.保税区的现代加工制造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将符合跨国公司实现全球资源 配置的运作模式的需求,实现从单纯的加工制造向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承接国际服务外包 并举的转变,形成高附加值的制造与服务相结合的产业,并成为跨国公司跨地区加工制 造的订单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和研发中心. 从国际贸易、加工制造到现代物流,保税区的三大产业走过了一条从先行先试的探 索到成为区域核心功能的成功发展之路.外高桥保税区未来发展的目标是: 依托贸易带 动物流、以物流促进贸易、贸易对先进制造业的促进,保税区的三大功能相互支撑、融122 合,使保税区的企业经营超越了传统模式,走上复合型发展之路,最终成为世界一流水 平的综合性保税区. (二)发展策略与配套服务 1.发展策略 随着贸易模式的不断创新提升,外高桥保税区已体现出新的发展特点: 贸易和物流、 金融的产业融合日趋紧密; 实体性运作的总部经济特征日益明显; 产业链的打造趋于完 整; 贸易便利化环境与国际惯例逐步接轨; 与国际市场的结合度不断提高.下一步,外高 桥保税区将结合新的发展特点,着力推进以下几项发展策略: 第一,积极打造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使其成为我国最具竞争力的进口贸 易基地.在发挥外高桥保税区进口贸易现有优势的基础上,以成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 新示范区为契机,通过借鉴国际自由贸易区的通行惯例,强化提升进口贸易功能,集聚 高能级贸易主体,努力打造成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国内最具竞争力的进口贸易和进口 贸易服务基地,为我国降低国际贸易顺差,优化外贸结构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第二,加快推进离岸服务贸易功能创新.重点塑造以离岸服务为特点的国际服务贸 易功能,围绕产业融合和先行先试,打造跨国公司全球定价中心、订单中心和结算服务 中心,形成以国际产品第三方检测维修服务为核心、以离岸金融、研发外包、数据外包 等为重点的离岸服务贸易产业集聚区,从而进一步提高保税区企业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 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市场占有率和经营话语权. 第三,探索向自由贸易园区转型升级.外高桥保税区将依托上海国际中心城市的有 利条件,依托浦东开发开放的综合优势,立足于制度创新、功能开发和扩大开放,积极 探索向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自由贸易园区发展,逐步建设成为功能创新领先、增值服务发 达、国际贸易便利、外汇管理宽松、区港运作贯通、物流监管便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海关特殊监管区. 2.配套服务 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管理委员会对外高桥保税区实行特殊管理,货物可以在保税区 与境外之间自由出入,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免验许可证件,免予常规的海关监管手 续(国家禁止进出口和特殊规定的货物除外) ; 在区内可开展保税加工、保税仓储、保税 展示,没有时间限制,保税商品可在区内自由买卖; 区内企业自用设备、建筑材料及 20 种办公用品全部免税,免许可证; 区内企业所得税税率为 15%,生产性企业自获利年度 起两免三减半,非生产性企业自开办之时起一年免两年减按 10% 征税.海关依据《保税 区海关监管办法》实施业务监管. 123 (三)取得成果 1.综合功能逐渐显现 吸取国外类似区域先进的发展理念,根据上海经济与地理的实际情况,上海外高桥 保税区精心规划,发展成为集国际贸易、先进制造、现代物流及保税商品展示交易等多 种经济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还是上海市最重要的现代物流产业基 地之一、上海市最重要的进出口国际贸易基地和上海市微电子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经济拉动作用明显 外高桥保税区成立 20 余年来,经济增加值、工业产值、进出口贸易额、海关及税务 部门税收收入和企业销售经营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都保持了年均 20% 以上的高速增长. 同时,保税区内文化贸易产业发展态势较好.截至 2013 年底,外高桥保税区文化贸易 基地共吸引了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星空卫视等 173 家文化行业企业落户,2013 年文化 贸易总额达 41 亿元. 五、重点产业总部经济集聚区案例: 嘉定工业区 (一)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 上海嘉定工业区是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市级试点工业园区.园区地处上海 西北部 , 位于沪宁发展轴上,北与江苏太仓接壤,南与嘉定新城相连,西邻上海国际汽 车城和江苏昆山,东界上海宝山,是长三角 15 个城市群的中心地带.经过多年的发展, 嘉定工业区的规模和品牌效应不断扩大,已先后建立了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嘉定分区、 国家留学生嘉定创业园、上海中科高科技园区、上海嘉定出口加工区、复旦复华高科技 园区、上海大学国家科技园等 6 个国家级的园区. 目前,园区已形成了汽车零部件、光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制造、新型材料为重点 产业的产业链,集聚了来自世界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400 多家投资商落户,项目总 投资超过 100 亿美元.其中,投资额 1000 万美元以上的项目超过 80%,一批著名的 跨国集团纷纷入驻工业区,如美国杜邦、国际纸业集团、德国宝马、大陆集团,意大 利菲亚特集团、瑞典山特维克、萨帕等.嘉定工业区正以建设"技术先进、产业集聚、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园区为己任,努力把园区打造成满足跨国生产与全球技术转移 需求,具备优势现代服务业配套体系,融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重点产业总部经 济集聚区. 124 (二)发展策略和配套服务 上海嘉定工业区地处上海市西北部,位于沪宁发展轴上,雄踞长三角 15 个城市群的 中心地带,是市场辐射的聚合点.嘉定工业区结合自身的区域特性、合理定位、抓住关 键、有的放矢,制订了一系列具有嘉定特色的发展策略与配套服务措施,其基本方针与 主要特点如下: 1.不断加快产业聚集规划布局 国内已经逐渐形成各种经济聚集区,成为经济国际化的先导.经济聚集区域内的产 业聚集水平已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按照《嘉定区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嘉定全区 以功能定位划分为中、南、西、北"四大板块" ,中部是嘉定新城板块,西部是上海国际 汽车城板块,南部是现代物流中心板块,北部是先进制造业板块.上海嘉定工业区是嘉 定区北部的先进制造业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 2.注重打造产业创新中心,实现辐射全区的布局 上海嘉定工业区(北区) ,按照以核心辐射全区的规划思想,以产业创新中心为核心 启动地块规划布局.产业创新中心区,作为上海嘉定工业区启动的核心地块,是以核心 技术开发、应用技术创新和产业研究为核心的产业聚集区.该区域根据功能主要划分为 产业板块、总部经济板块、公共服务板块、政务管理板块等四大板块,具备产业研发、 示范、总部经济、配套服务、政务管理等多种功能. 3.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并行 嘉定工业区以打造"未来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形成了以汽车零部件、光电子、 机电制造和新型材料等先进制造业以及战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在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同时,嘉定工业区紧紧依托制造业的优势和嘉定新城建设的契机,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在南区, 工业区结合嘉定新城南门商务圈的建设,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和调整业态,完善商业设施, 提升地区品位,各种经济类型的商业企业得以竞相发展.在北区,工业区以产业创新中 心、总部研发基地、广告创意产业总部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的现代服务业. (三)取得成果 1.落户企业的知名度提高,企业经营与纳税能力增强 嘉定工业区目前已经集聚了来自世界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400 多家投资商落户, 项目总投资超过 100 亿美元.其中,投资额 1000 万美元以上的项目超过 80%,一批 著名的跨国集团纷纷入驻工业区,如美国杜邦、国际纸业集团、德国宝马、大陆集团, 意大利菲亚特集团、瑞典山特维克、萨帕等.税收方面,2013 年嘉定财政收入实现 125 659.99 亿元,同比增长 15.1%.其中,中央级收入实现 383.57 亿元,同比增长 14.6%; 市级收入实现 131.03 亿元,同比增长 11.9% ;区级收入实现 145.39 亿元,同比增长 19.6%. 2.园区布局趋于完善,产业聚集度明显提高 经过多年的发展,嘉定工业区的规模和品牌效应不断扩大,已先后建立了上海张江 高科技园区嘉定分区、国家留学生嘉定创业园、上海中科高科技园区、上海嘉定出口加 工区、复旦复华高科技园区、上海大学国家科技园等 6 个国家级的园区.目前,园区已 形成了汽车零部件、光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制造、新型材料等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链. 六、总部经济发展案例经验总结与借鉴 (一)经验总结 2014 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攻坚之年,随着全球经济、贸易和市场需求进入相对低 速增长期,特别是发达国家产业资本的"回流"以及各类资源要素的刚性约束,比如会 影响到上海经济的转型发展,上海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宏观环境下实现经济稳定增 长意义重大.总部经济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推手,必定在未来几年对上海经济的发 展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发展好总部经济是关系到上海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2013 年9月,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该区域将成为推动上海乃至中国 改革和提高开放性经济水平的试验田,随着金融、贸易、航运等领域的开放政策的落实, 必然会影响到上海总部经济的发展,进而可能给上海带来经济发展的多重红利.所以, 上海如何抓住改革的契机,以发展总部经济为路径,以经济转型发展为目标,需要总结 历史,借鉴优秀经验,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纵观上海市总部经济发展的历程,主要 有以下经验: 1.出台统筹性与针对性的配套支持政策 上海在促进外资企业总部方面制定了若干细节政策,专门出台了《上海市关于鼓励 外商投资设立研究开发机构的若干意见》 ,后续还出台了鼓励外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 发中心提升运营水平相关政策.各区政府在推动总部经济发展方面,对总部入驻的相关 载体建设都制定了支持政策.上海推进 29 家总部试点基地建设,依托现状工业用地整体 开发改造形成总部企业集聚区,世博 B 片区通过高标准规划建设和定向供地吸引占据行 业龙头位置的央企总部入驻. 126 2.注重载体建设的规划和保障 各区政府在推动总部经济发展方面,对总部入驻的相关载体建设都制定了支持政 策.上海推进 29 家总部试点基地建设,依托现状工业用地整体开发改造形成总部企业 集聚区,世博 B 片区通过高标准规划建设和定向供地吸引占据行业龙头位置的央企总部 入驻. 3.强调部门间的协调互动 浦东总部经济发展一直得到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工商、外汇、出入境管理等条 线管理部门的支持.为落实、细化"十二条" ,海关、检验检疫、工商、出入境又推出 14 项创新措施,进一步支持总部企业发挥营销、结算、研发、运营和地区总部的功能, 提供一门式、便利化的服务.例如,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下属上海国际旅行卫生保健 中心参照上海市"千人计划" ,专门为注册在浦东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外籍高管提供 VIP 体检服务; 浦东公安分局出入境办公室为总部企业在出入境、申请永久居留证等方 面提供便利化措施等. 4.重视研发、总集成等总部的落户 各地日益重视研发、总集成总承包等总部功能培育发展.上海除出台鼓励外资设立 研发机构政策外,还新出台政策加大对外资研发中心支持力度,包括对其投资总额内进 口的自用科研设备免征关税,对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增值税、消费税; 符 合条件的可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及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优惠政策,鼓励其具有自主知识产 权的技术和成果进入技术交易平台等技术市场交易,与上海所属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 企业开展合作研发活动等.此外,上海还设立了总集成总承包工程专项引导资金,支持 制造业提高总集成能力. 5.设立专业高效的机构 2006 年4月,上海市政府设立了上海总部经济促进中心 , 承担促进上海总部经济发 展的职能,为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服务总部经济提供了一个综合性平台.随着更多企业 总部入驻上海,作为政府和企业之间桥梁和纽带的中介机构,总部经济促进中心所发挥 的重要作用将日益显现.它的主要职能体现在以下 3 个方面: 第一,提供决策建议.总部经济促进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负责上海市总部经济 相关课题研究,开展专题调研,为市区政府制定总部经济促进政策及时提供意见和建议、 为上海市出台相关工作意见和政策提供决策支持.总部经济促进中心提供的可行性建议 将为上海市政府决策的科学合理和总部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第二,组织总部招商.促进中心将积极支持各区县招商工作,按照上海市重点扶持 的16 家总部经济基地布局地图,配合上海市有关部门及各区县积极吸引中央大企业、大127 型民营企业、上市公司以及跨国公司总部和地区总部落户上海,并提供相应配套服务. 上海市招商体系总体发展更加完整,尤其对产业带动作用强和影响力大的企业总部的引 进力度进一步加大,企业总部的聚集度和辐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第三,协调总部经济健康发展.一是以服务企业总部为抓手,促进政府、园区和总 部企业交流沟通,协调解决企业总部发展问题,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是推进企 业总部楼宇及园区开发,为符合条件的基地授牌,据此给予相应优惠政策,刺激不同的 企业总部不断向更高层级提出申请,促进总部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三是权威发布总部经 济发展信息、总部园区政策及服务,保证企业总部基地获得及时可靠的重要信息资源, 为企业总部的正常运行提供便利条件. (二)案例借鉴 在总结了上海市总部经济发展的经验后,上海市还需借鉴国外发展总部经济的优秀 经验,推动上海市总部经济进一步发展.新加坡在发展总部经济方面的方式值得借鉴.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为实现新加坡从"制造基地"向"总部基地"的转变,政府出台 了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总部扶持计划,如针对贸易结算类地区总部的环球贸易商计划, 针对财务管理类总部的金融和财务中心奖励,针对区域和全球两种不同级别的总部分别 出台了区域总部计划和国际总部计划等.上海可以对现行地区总部政策进一步细化,依 据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不同功能进行分类,并设立不同的认定标准; 在扶持力度上,应 与产业和能级挂钩,对符合上海产业发展导向的行业内企业的扶持力度要大于其他行 业内企业,对认定为中国区、亚太区和全球总部的不同能级企业,扶持力度应更具能级 递增. 128 第七章 总部企业发展案例分析 一、总部企业案例一: 国家电网公司 (央企总部入驻世博园区) (一)企业发展情况概述 国家电网公司(State Grid) ,成立于 2002 年12 月29 日,是经过国务院同意进行 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的试点单位.公司作为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 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以建设和运营电网为核心业务,承担着保障更安全、更经 济、更清洁、可持续的电力供应的基本使命,经营区域覆盖全国 26 个省(自治区、直 辖市) ,覆盖国土面积的 88%,供电人口超过 11 亿人,公司用工总量超过 186 万人.公 司在菲律宾、巴西、葡萄牙、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2012 年,公司名列《财富》世界企业 500 强第 7 位,是全球最大的公用事业企业. 2011 年7月20 日,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研发中心正式入驻世博园区,成为世博 园区首批奠基的中央企业总部基地之一.此次智能电网研发中心落户世博园区,将实现 智能电网科研和产业化相整合,对于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努力打造智能电网产业高 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将为上海率先转 129 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改革开放、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新 成立的国家电网上海智能电网研发中心暨上海金融中心包括: 智能发电、智能输电、智 能变电、智能配电和智能调度等业务板块,优先确保上海地区供电保电,确保引进和发 展新业态. (二)企业总部选址原因分析 1.战略发展意义 当前,上海正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坚强的智能电网,国 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研发中心项目落户上海,不仅能够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 清洁、高效的能源保障,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促进城市管理、公共服务、交通物流、商业 与通信等各个系统的的高效协同运转,带动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智能电网 就是电网的智能化,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 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 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其主要特征包括自 愈、激励和包括用户、抵御攻击、提供满足 21 世纪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容许各种不同 发电形式的接入、启动电力市场以及资产的优化高效运行. "十二五"期间,国家电网将投资 5000 亿元,建成连接大型能源基地与主要负荷中 心的"三横三纵"的特高压骨干网架和 13 回长距离支流输电工程,初步建成核心的世界 一流的坚强智能电网.智能电网在提供电力的同时,服务于国家"三网融合"战略,为 用户提供社区广告、网络电视、语音等集成服务,为供水、热力、燃气等行业的信息化、 互动化提供平台支持,拓展及提升电网基础设施增值服务的范围和能力,有力推动上海 建设智能城市的进程,促进上海经济朝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 2.配套服务产业发达 "十一五"时期,上海服务业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达到 12.2%,服务业吸引外商直接 投资合同金额占全市外商投资合同金额的比重提高到 79.4%.上海正在按照市场化、产 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加快打造适合国际大都市特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体 系,未来 5 年,上海将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聚焦金融、航运等重点服务业和 一批新兴服务业,并以世博园区、虹桥商务区、迪士尼乐园、浦江两岸等地区为载体, 努力形成现代服务业的集聚规模效应.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研发中心作为一家以智能 发电、智能输电、智能变电、智能配电和智能调度等业务板块的高科技研发中心,在开 展日常业务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对多种配套服务的需求,而上海发达的现代服务业恰好可 以满足这些需求.上海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为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研发中心的业务开展 130 提供了极大便利,降低了运营成本. 3.高素质国际化人才资源丰富 上海拥有丰富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截至 2013 年末,全市共有普 通高等学校 ( 含独立学院 )66 所,普通中等学校 856 所,共有 53 家机构培养研究生. 2013 年全年招收研究生 4.01 万人,在学研究生 11.9 万人,毕业研究生 3.08 万人.其 中上海电力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主干学科电力特色明显的高等学校,学校在科研成果 产业化方面也得到了蓬勃发展,特别是在电力方面,许多成果在生产中取得了较为显著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项科研成果荣获上海市、国家电力公司(原电力部)科技进 步奖和产学研优秀工程项目,该校每年为电力系统输送大量的人才,有着"电力工程师 的摇篮" 、电力界"黄埔军校" "光明使者"的美称.此外,上海还提供大量的优惠条件, 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如对于跨国公司的研发人员、高层次管理人员可以长期享受个人所 得税返税政策.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研发中心的研发业务具有智力密集型的特征,而 上海丰富的人才储备无疑使得其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 4.强大的城市综合实力 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四大直辖市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经济、科技、工业、金融、 贸易、会展和航运中心.不仅拥有坚实的重工业基础,近几年随着产业结构升级转型, 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蓬勃发展.上海在 GDP 总量、城市服务设施、资金流量、专利 申请数、科技人才数量等方面居于全国领先地位,随着近几年总部经济的发展,上海正 在从单个企业的微观层面走向政策宏观面,以求在双赢中为上海经济新一轮发展提供强 大的外部动力.城市综合的竞争实力吸引了央企的入驻和发展. (三)成功要素总结 1.区域政策对央企布局的影响 由于历史因素,央企总部布局和跨国公司及大型企业的总部布局有着截然不同的特 征.在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是由国家、地方、全球资本三大主体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国 家在区域经济格局的塑造中不仅拥有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力,也可通过实施区域政策和布 局国家资本实现其区域战略意图. 对于在沪央企来说,除了具备作为企业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的"经济人"行 为特征,而且要受到国资委的监管,在经营主业、投资领域和发展目标方面受到约束, 更重要的是还担任着国家战略任务,实现国家战略已经成为央企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 业等方面起到表率作用,体现出"政治人"的行为特征.因此,在国家区域政策的战略 131 布局下,央企兼具"经济人"与"政治人"的行为特征,布局时需要兼顾经济效益和政 治社会效益.在沪央企带给上海的不仅是资金支持、民生保障、就业岗位,更带动了上 海的创新转型,提升了上海的产业能级.从天空、海洋到陆地,在沪央企在战略性新兴 产业的全方位推进,让上海的制造业重新展现出令人欣喜的活力. 2.企业结合自身情况的发展选择 央企在上海经济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20 世纪 70 年代建上海石化股份有限 公司、80 年代建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90 年代建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华虹 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等,现在建大飞机项目,央企对上海经济贡献卓著.这也是与央企所 具有的特点和作用分不开的.通过分析在沪的央企可以发现,央企在上海城市正常运行 保障方面和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方面起到了核心作用. 首先,在保障城市正常运行的电力通信、煤炭石油、交通运输、医疗金融等方面, 央企都占有绝对的规模和数量,既保证了生产生活、城市建设的有序运行,又支撑着城 市的健康发展.如在上海市从事煤炭经营的 280 家企业中,央企数量占比为 4.2%,但销 售总量占到 45.4%; 上海电力股份、华能集团华东公司发电量占全市发电总量为 52.1%; 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三大央企在沪企业成品油销售占到全市总量的 95%,电信、移动、联通在上海的公司则包揽了所有电信运营商的服务.其次,央企也是上海经济社会 发展的重要依托,作出了多方位的重要贡献.尽管在沪央企数量占比不高,但是规模总 量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 20% 以上.2010 年上海市工业、金融业、建筑业、批发、房地 产业、餐饮业、住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其他服务业规模以上在沪央企创造 税收总额累计达到 880 多亿元,提供就业岗位 56 万多,覆盖了全市 17 个区县,大大带 动了区县发展,并形成了凸显区域产业发展特色的各类园区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在沪央企作为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上海政府大力吸引落户的主力企业. 3.政府的支持要素 为吸引更多的央企落户上海,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在 2009 年3月成立了央 企服务处,这是目前地方政府中唯一的专职央企服务部门.央企服务处主要负责与央企 及其总部的对口沟通联系,建立相关制度,落实服务政策,协调央企有关重大项目的规 划和建设,参与协调央企与上海市地方企业的合作和重组工作,促进重大项目落地. 上海市政府从央企总部选址、配套设施建设、搭建沟通平台等各方面给予了支持. 打造在沪央企总部聚集区,比如曾经是上海世博会澳大利亚馆等场馆所在地的世博 B 片区,将被建设成为"央企总部集聚区和国际一流商务区" ; 世博园区 A 片区针对央企总 部的入驻招商已经开始进行,2012 年底,央企服务处会同上海市规土局、世博发展 ( 集团)公司相关部门已与有意向的 14 家央企总部代表召开了通气会; 规划公租房等配套资 132 源建设,深化服务入驻世博的央企总部,做好央企总部及人员的安家落户; 组织部分中 央在沪企业召开工作例会,交流发展情况,学习成功经验,促进共同发展; 联合国家开 发银行上海分行召开"部分中央在沪企业金融服务座谈会" ,搭建银企交流合作平台,通 过发挥政府组织协调优势和金融机构综合金融服务优势,为中央在沪企业提供多方位高 端综合服务; 举办"融合·创新·超越——中央企业在上海"高峰论坛,发布《中央在 沪企业创新转型行动宣言》和《新闻媒体"走转改"深入央企行动宣言》 ,深入研讨中央 在沪企业融入上海、服务上海的最新思考. 终其实质,上海试图借力央企进行经济发展转型,确保稳定增长.对于央企而言, 虽然它有着浓厚的官方背景,但毕竟它终究是一个企业.企业的中心任务就是以提高利 润为目标的不断发展.由于上海是中国目前国际化程度、经济繁荣程度最高的城市,央 企第二总部地址的选择当然非上海莫属. 二、总部企业案例二: 叶氏化工集团 (跨国企业总部入驻张江) (一)企业发展情况概述 叶氏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创办于 1971 年,前身为恒昌行,于1991 年成为香港上市 公司.集团专注于生产及销售化工产品,一直与时并进,发展规模愈趋庞大.集团总部 设于香港,18 间不同种类的生产厂房遍布神州大地,产品分销网络覆盖于中国各大省 市,员工总数近 4800 人.截至 2010 年3月31 日,集团的营业额超过 54 亿港元; 截至 2010 年6月30 日,集团的市值达 43 亿港元.集团的核心业务为溶剂、涂料及润滑油 三大类,并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化工产品制造商之一. 叶氏化工旗下的产品以质优服务见称,品牌享负盛名,包括紫荆花漆油、洋紫荆油 墨、工乐施特种上光油、大昌树脂、Ad-Coat 电子绝缘涂料、柏林彩丝数码电子涂料、 力士润滑油,以及博高特种润滑油.集团于 2005 年被全球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评 选为亚太区 200 家营业额 10 亿美元以下的最佳上市公司之一,充分凸显了集团的雄厚 实力,并肯定了集团出色的表现及在业界的领先地位. (二)企业总部选址原因分析 2013 年5月28 日,叶氏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宣布与上海张江集团下属上海张江生物 医药基地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合同,购买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一幢五层大楼, 133 作为集团旗下子公司叶氏化工研发 ( 上海 ) 有限公司的研发大楼.研发中心将专注于开发 环保、高值、切合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化工产品,包括水性木器涂料、水性塑料涂料、环 保节能建筑涂料等.据分析,叶氏化工集团研发有限公司选址上海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1.中国市场的潜力 据统计,我国建筑涂料市场年均递增速度高达 9.7%,且有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势头. 中国涂料市场在局部区域的饱和程度已经极大,但从垂直细分角度来看,仍有广阔的细 分市场未被开垦.在我国诸如水性涂料、粉末涂料、艺术涂料和功能性涂料等都还处于 发展的初期,涂料细分市场值得成为有开创性及市场远见的涂料厂家下一个目标市场. 叶氏化工集团生产的涂料正好可以填补国内高质量涂料细分市场的空白.通过针对中国 市场的科技研发,有助于将中国打造成叶氏化工集团在华的"国内市场" ,依托中国国内 正在迅速增长的对各类产品的需求,抓住机遇,携手合作,实现更大的盈利. 2.进一步开拓亚洲市场 上海是中国的商业和旅游中心,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发展实力,对于公司 开拓包括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在内的亚洲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便利.这些国家和地 区聚集了众多的 IT 和电子行业的大型全球领先企业,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增长型企业, 地域的接近性也是叶氏化工集团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将总部设立在上海,可以很方便 地将触角延伸至周边地区和国家,有利于开展创新研发与合作. (三)成功要素总结 跨国公司在决定是否在某地建立区域总部时,要对很多因素进行分析,比如: 成本、 人力资源、税收和法律政策、整体市场规模、交通运输、贴近客户和供应链、政府办事 效率等等.企业将根据自身情况来评估上述一系列因素.大多跨国公司都会选择在北美、 欧盟和亚洲设立地区总部.在北美一般会选择纽约,在欧洲选择伦敦、法兰克福或巴黎, 在亚洲则首选新加坡、香港和上海.由此可以看出跨国公司在选择地区总部地点上是存 在一定的规律性的,对于选择上海作为跨国公司亚洲地区总部,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 综合评价: 1.市场要素 市场因素主要从市场容量和中长期成长性、供应商区位和客户区位两个方面进行考 量.首先,区域的市场容量和成长性是关键性因素.一般而言,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 资与东道国的市场容量和成长性形成正比.随着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增加, 其对东道国的生产和服务布点将不断扩散,此时为便于管理和协调这些子公司业务,跨 国公司选择在东道国的中心城市设立地区总部就显得十分必要.中国是亚洲的主要市场, 134 而上海是中国的商业、工业和金融中心,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并日益成为重要的区域 性枢纽中心,是跨国企业向中国其他地区发展的重要桥头堡.而且上海市场消费水平高, 容易接受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通过调查和开拓上海市场,可以实现打开中国市场的 战略.尤其对于欧盟一些跨国企业来说,中国市场要比他们本国市场大得多,在开拓亚 洲新兴市场业务时将总部设在上海,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其次,在供应商区位和客户区位方面,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要承担区域子公司的协调 和管理,有些可以通过先进的会议系统比如视频会议进行沟通,有些则需要直接与供应 商或客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因而选址目标城市与供应商、客户的距离就很重要.上海 所处的长三角地区聚集了大量的上下游产业链企业,不仅跨国公司在沟通管理上节约了 成本提高了效率,而且使得有业务往来的跨国企业聚集在一起促进了商贸与投资,对于 跨国公司来说将地区总部设在上海便利较多. 2.地理位置和交通要素 上海,位于我国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浙两省,北界长 江入海口,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占据优越的地理位置,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长江 三角洲是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这里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 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最大地区,该地区工业基 础雄厚、商品经济发达,水陆交通方便,是全国最大的外贸出口基地.在"长三角"这 个都市圈里,集中了近半数的全国经济百强县,聚集着 100 多个年工业产值超过 100 亿 元的产业园区和众多作为经济发展主力军的企业.这些企业大多规模大、实力强、产品 市场占有率在行业中名列全国前茅,并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世界 500 强企业已 有400 多家在这一地区落户. 长三角地区的生产型企业以及上海拥有的便利的道路、机场、公共交通、海运港口 等交通运输网络,使得跨国公司能够非常便利地部署并管理这一区域的业务运营.作为 "超级巨人"城市的上海,相继建成了一批大桥、隧道、高架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 国际机场、深水港口等标志性重大城市建设工程,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城市基础 设施体系不断完善,为进一步改善上海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城市综合功能创 造了有利条件.目前上海已建成大桥 12 座,越江隧道 13 条,轨道交通线路 13 条,磁 浮线路 1 条,国际机场 2 个,高速公路总里程 806 千米.2012 年,上海市全年货物运 输总量 9.44 亿吨,旅客发送量 1.45 亿人次,港口货物吞吐量 7.36 亿吨,国际标准集装 箱吞吐量 3252.94 万标准箱,机场旅客进出港 7870.84 万人次.毗邻各大市场,周边有 配套生产设施以及物流分销条件,直通世界的国际出行线路,这些对于跨国企业都是非 常重要的. 135 3.海外文化的兼容性 上海早在 19 世纪后期(在中国其他地方对外开放之前)就对世界开放了.因此这 个城市对国际商业、贸易和金融的需求及规范有更好的了解,很多跨国企业认为上海 政府更开放,更容易沟通.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都在上海建立了相关的商 务机构,旨在营造健康良好的商业环境,增进与上海市政府的合作关系,促进本地区 企业在中国的商务交往.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汇聚了多元文化、思想和国际人士, 由此产生了具有活力的经济、艺术以及人文环境,相比中国其他城市更具海外文化的 兼容性,因此跨国公司在派遣员工时可以减少很多顾虑.加之上海正在建设智慧城市, 对在沪人员的生活方面,尤其是居住、医疗保健、子女入学、宗教信仰场所等方面都 在加强建设,努力营造适合外籍人士居住的宜居城市,使得外籍员工在上海的生活将 会感到更加适应和舒适. 4.丰富的人力资源 地区总部在跨国公司区域业务运营中需要在母子公司、子子公司之间的业务上进行 协调,充当了中枢角色,通常会涉及市场、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等各方面,尤其有的 跨国公司还会考虑将研发中心一起入住东道国城市,因此具有熟练英语的中高级管理人 员以及高水平技术研发人才是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需要的.上海拥有丰富的高素质人力 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可以提供跨国公司所需的人才资源.上海不仅拥有数量庞大的普 通高等院校,还形成了多层次的成人教育网络和职业培训,每年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 毕业生源.此外,上海还提供大量的优惠条件,吸引国内优秀人才和海外归国人士选择 到上海来发展,形成了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而且,尽管上 海的商业成本在上升,但相较于中国香港地区和新加坡仍然具有优势,在人力成本上花 费要少些. 5.政府的大力支持 当地政府能否构建一个适合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发展的务实、高效的政策软环境,尤 其是是否制定了一些鼓励地区总部发展的、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显得特别重要.上海政 府一直致力于开放式的经济发展,早在 2002 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就颁布了《上海市鼓励 外国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 .鼓励境外有实力的大型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地 区总部、采购中心和物流中心,并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随后,上海市政府又对该规定 进行了多次修改并颁布了具体的实施意见.随着上海对于设立跨国公司给出了明朗政策, 许多跨国大企业开始将地区总部设在上海,甚至有些将全球总部中的部分职能也设在上 海,以便管理全球业务.专门针对地区总部扶持政策的出台,可以充分表明当地政府对 于总部经济发展具有足够的重视,同时,这些政策也会从侧面对市场因素、人力资源因 136 素、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财务发展方面都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为企业在东道国城市开 展业务降低了成本,提升了便利程度. 三、总部企业案例三: 百度小贷公司 (互联网金融企业总部落户上海) (一)企业发展情况概述 上海百度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在 2014 年1月30 日注册成功,注册资本 2 亿元人民 币.是百度集团设立小额贷款领域的运营实体公司,该公司即将落户于上海嘉定区内. 百度小贷公司经过半年的开业审核验收,有望在 6 月份开展业务. (二)企业总部选址原因分析 1.完善的政策扶持体系 《建设嘉定金融硅谷——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特色功能区五年行动方案(2012—2016 年) 》在2012 年出台,奠定了上海市嘉定区的发展新方向即向金融服务和信息技术等现 代服务业进军. 《2013 年嘉定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扶持意见》提出大力扶植金融服务 业发展,对入驻嘉定的企业在房租税收等方面进行扶植补贴.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百度 小额贷款落户上海嘉定提供了先决条件. 2.活跃的创业氛围 嘉定金融硅谷的设立吸引众多年轻创业者入驻.电子商务、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行 业的创业项目不断涌现.而从一些公开消息中得知百度小贷公司主要面向电子商务、互 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行业提供小额贷款服务.因此将百度小贷公司设立在嘉定也 是市场需求的考虑. (三)成功要素总结 1.金融硅谷的发展促使小贷需求旺盛 嘉定为刺激创业者到金融硅谷创业,制订《2013 年嘉定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扶持 意见》具体对每个细分领域都制订了鼓励支持政策.政府营造了良好的创业外部环境, 嘉定的创业活跃度显著提高,为百度小贷业务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2.强力高效的政策执行力 上海市嘉定区发展规划已经从原始的重点发展第二产业,逐渐开始侧重于第三产业 137 发展.并且在短期内取得了重大的成就,金融硅谷的迅速发展就是很好的例证.高效的 政策执行力和项目审批速度,成为了企业选择落户嘉定的重要因素. 四、总部企业案例四: 上海众人网络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民营四新企业总部入驻上海) (一)企业发展情况概述 上海众人网络安全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人科技" ) ,坐落于上海浦东新区张 江高科技园区,于2007 年9月成立,注册资金 6600 万元,主要从事拥有完全自主知识 产权的 iKEY 身份认证系统及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已通过 ISO9001 质量管 理体系和 ISO27001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众人科技是中国领先的专业身份认证安全技术服务商,所开发的 iKEY 身份认证产 品分别获得由国家密码管理局颁发的国内首张动态口令产品及挑战应答产品型号证书, 同时众人科技研发的可应用于动态口令产品和挑战应答产品的超低功耗专用安全芯片, 也获得了国内首张产品型号证书.众人科技拥有从密码专用安全芯片、终端产品到后台 系统的全产业链自主知识产权,并自主设计了国内第一条,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密码令 牌全自动柔性生产线,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50 多项.众人科技的产品不仅获得了国家 密码管理局的资质,还获得了公安部信息安全产品销售资质,国家保密局涉密产品资质, 同时还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和总装的信息安全产品检测许可等.iKEY 身份认证 产品通过中国科学院科技查新中心评定, "属填补国内空白,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 众人科技的产品系列齐全,可满足不同行业客户的各层次需求,其金融服务身份认证方 案、电信系统安全方案、云安全综合方案等,在相关行业领域均有广泛应用,拥有丰富 的身份认证技术安全服务经验和优良的服务业绩. (二)企业总部选址原因分析 1.IT 人才优势 上海是各类优秀人才的聚集地.上海有 IT 人才培养的高等学府,是各类 IT 人才积 聚之地,上海有很多、很好的 IT 企业基础,给予 IT 人发展、创新的机会.同时,上海 也是各种高端营销、管理人才的集合地,公司的快速成长需要营销人才的市场开拓,公 司的持续发展更需要管理人才的良好经营.这是众人科技发展成为行业内领军企业的根 本的基础. 138 2.市场基础——上海金融中心的地位 众人科技是专业的身份认证安全服务商,众多金融服务机构是企业的直接客户.而 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将来可能是亚洲的、国际的金融中心,各类银行、各种金融 机构聚集,国外的,国内的,国有的,民营的,对众人而言是良好的市场基础,也有着 良好的客户群体,更是各地银行的良好模板,起到领头示范作用.除此之外,上海各类 型的企业众多,而且思想相对开放,易于接受新生事物,推崇创新理念,是众人技术和 产品推广的优质市场,能通过建立更多的应用新模式,从而进一步推向全国各行各业. 其中上海政府的相关部门,也更愿意推动创新,支持创新的发展,提供了不少机会,或 帮助协调,或自己试用,接受并帮助推广新技术. 3.政府执行力强,政策执行规范 上海政府政策执行规范,执行力较强,而且有较好的服务意识.国家对信息行业, 对创新技术,对中小企业都有指导政策,上海政府对政策的推进、落实比较到位; 同时, 上海政府也有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和与国际接轨的各种投资政策,走进企业、扶持服务 企业的意识较强.这些对众人的发展都有大帮助,但如果在扶持政策上能更有的放矢, 针对不同的行业,根据行业的特点给出更切实可行的政策方案,对信息安全这样的特殊 行业,对中小型企业,尤其对初创企业的推动发展将更为有利. 4.良好的国际交流氛围 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和开放的大都市,有良好的国际交流的基础和氛围,也有更多的 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机会.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总部设立于此,更有利于企业面向国 际市场,为未来进入国际市场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地域的限制已经 被突破,总部设立在哪里已经不只是地域的原因,可能更多的在于环境、氛围和理念. (三)成功要素总结 1.丰富高端人才储备 总部经济是人力资源指向型的经济,充足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能使 公司总部以较低的成本进行知识密集性价值活动的创造,是总部经济能够集聚并形成总 部经济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2.配套服务体系是企业总部落户的关键 企业总部所从事的业务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多样性,只有有适当的配套服务体系的 支撑,企业总部才能充分地行使其总部职能.配套服务可以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政 府机构及事业单位可以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公共服务,如政策咨询,项目申报,公共实 验室等; 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吸引一些配套的服务企业的入驻,如会计事务所,律师 139 事务所及咨询公司,这些配套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将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降低 运营成本,充分吸引企业总部入驻. 3.配套平台搭建推动高端产业集聚 高度发达的服务业,完整的服务业发展战略,是提高城市经济效益与经济实力的必 然选择,也是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条件之一.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上海具 有发达的服务业和健全的金融体系,而这些成为吸引跨国公司与内资企业总部入驻上海 的重要原因.随着上海市产业结构日益优化升级,服务业比重不断加大,第三产业企业 之间的带动效应将会日益明显.通过建立健全的第三产业体系,引入如咨询、金融、法 律等配套服务企业进入上海,将会进一步增加上海对企业总部的吸引力. 五、总部企业案例五: 1 号店 (电子商务企业总部入驻张江) (一)企业发展情况概述 1 号店是国内首家网上超市,由世界 500 强戴尔(Dell)前高管于刚和刘峻岭联合 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创立.在加入戴尔之前,于刚曾任亚马逊全球供应链副总裁,他 对亚马逊的供应链进行改造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戴尔,他负责 180 亿美元的采购. 刘峻岭曾被评选为 2005 年中国 IT 十大财经人物和 2006 年计算机世界十大新闻人物. 他们两人领导团队,能够取长补短,而且他们持有相同的价值观——为顾客带来价值. 2008 年7月,1 号店网站正式上线.成立以来,1 号店持续保持高速的增长势头, 2013 年实现了 115.4 亿元的销售业绩.1 号店已成为国内最大的 B2C 食品电商. 截至 2013 年年底,1 号店可销售商品已达 340 万种,覆盖了食品饮料、生鲜、进 口食品、美容护理、服饰鞋靴、厨卫清洁用品、母婴用品、数码手机、家居用品、家电、 保健器械、电脑办公、箱包珠宝手表、运动户外、礼品等 14 个品类.截至 2013 年年 底,1 号店已拥有 5700 万的注册用户,并拥有超过 1500 万的移动端注册用户. (二)企业总部选址原因分析 1.高素质国际化人才资源丰富 1 号店位于张江示范区,区内有 43 所高等学校、50 多家国家科研院所、34 个国家 重点(工程)实验室、31 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 300 多家跨国公司研发机构. 张江示范区已成为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汇聚地,159 名院士、380 名国家 140 "千人计划"人才、2 万多名归国海外留学人才、20 多万名科技人员以及 60 多万名在校 大学生和研究生汇聚张江示范区创新创业. 2.上海自贸区发展为企业进出口和拓展海外业务提供条件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政府设立在上海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园区,属中国 自由贸易区范畴.该试验区于 2013 年8月22 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于9月29 日 上午 10 时正式挂牌开张.试验区总面积为 28.78 千米 2 ,相当于上海市面积的 1/226, 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 ( 核心 )、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 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 4 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为企业进出口和拓展海外业务提供了便捷 通道. 3.企业服务体系完善 张江示范区通过各部门的相互配合,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包括: 项目 申报,政策咨询,人才交流及人力资源服务,风险投资服务,以及审计、会计、律师、 产权交易等中介服务等.园区内企业可以享受一站式服务,仅在园区内就可以完成大部 分企业设立与运营的相关手续,这无疑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 (三)成功要素总结 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和自贸区税收效应明显.税收优惠无疑是最能为企业带来直接利 益加成的方式,可以根据企业总部贡献的大小实施差异化的税收优惠政策,根据不同的 情况给予相应的奖励措施.一方面不仅有对各个产业的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另一方面, 随着上海自贸区的设立(1 号店位于其中)对于 1 号店进口货物也会享有相应的税收优 惠政策.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PDF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台湾零售业的发展论文  为什么选择零售业  零售业电子商务研究  零售业理论研究综述  零售业国内外研究现状  2013年零售业研究报告  社会综合治理组织机构  零售业劳动分配率  成都市零售业运行报告  零售业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