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委副秘书长姚中凯 > 暴雨科研情报
  • 暴雨科研情报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PDF   更新时间:2014-08-26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暴雨科研情报 2006 年第 2 期 总第 15 期 武汉暴雨研究所《暴雨·灾害》编辑部编 2006 年7月7日本期编辑:杨荆安 审:袁恩国 湖北省省长罗清泉主持办公会议专题研究气象科技创新工作 本报讯 记者王章敏 通讯员吴恒乐报道 7 月3日上午,湖北省省长罗清泉主持召开省长办 公会议,专题研究气象科技创新工作.省政府领导、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交 通厅、省水利厅、省政府法制办、政策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的负责人以及省气象局 的有关人员出席会议. 会议听取了省气象局局长崔讲学"关于全国气象科技大会精神"的汇报. 在贯彻大会精神 的具体措施中,湖北省气象局提出,结合湖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天气气候特点,细化落实 回良玉副总理提出的气象科技"五大突破",拟建设"一个平台":湖北省防汛决策服务信息共 享平台;"两个基地":鄂东暴雨监测外场试验基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人工增雨外场 试验基地;"三个系统":湖北省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湖北省交通气象服务系统、长江中 游气象水文预报与服务系统. 为把科技项目落到实处, 湖北省气象局向省政府提出三条建议: 一是以省政府名义尽快下发贯彻国发[2006]3 号的配套文件;二是落实"十一五"规划四大工 程项目配套资金; 三是将气象科技发展纳入湖北省及当地科技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 确 保对气象科技持续稳定的投入. 会议充分肯定了全国气象科学技术大会精神, 并就省气象局提出的科技项目和三条建议 进行了讨论.湖北是一个多灾的省份,不是涝就是旱,湖北经济是抗灾经济.省领导认为, 气象工作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很大,在全国气象部门很有地位.气象局提出的"一个平 台"、"两个基地"、"三个系统"科技建设项目很好,贯彻大会精神的思路明确,措施具体. 作为区域气象中心所在省,"十一五"规划项目中国气象局给予了倾斜,省政府的配套资金一 定要落实到位,要从各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与会的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水利厅等有关 部门负责人均表示要重视和支持气象工作,认真落实"十一五"规划建设项目的配套资金. 省长罗清泉在总结性讲话中说, 气象科技创新对湖北很重要, 天气气候预报预测任务很 重,回良玉副总理提出的气象科技"五大突破"非常及时、非常重要,省政府要高度重视气象 1 科技创新工作,要通过"十一五"建设,使湖北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测能力有较大地提高.罗清 泉对气象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气象局过去的工作做得很好,很出色,灾害性天气的 预报预测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公众气象服务工作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 气象局的工作在全国气象部门也很出色.根据会议讨论情况,罗清泉明确表示,气象局所提 的项目和建议,省政府完全同意,并当场指示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对项目资金给予落实. 来源: -中国气象报 发布时间:[2006-07-03] "美国气象科学技术动态专题讲座"在暴雨所举行 2006 年6月22-23 日, 由武汉暴雨所与美国NOAA国家强风暴实验室 (NSSL) 共同主办的"美 国气象科学技术动态专题讲座"(US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minars) 在武汉召开.该次讲座特邀请了美国NSSL的Jian Zhang和Pengfei Zhang、NWS(天气局)的Thomas Donaldson、ESRL(地球系统研究实验室)的Stephen Weygandt以及OU/OCS(俄克拉 荷马大学气候研究所)的Jeffrey Basara等专家,介绍美国中尺度观测网、双偏振雷达、短 时预警系统、 中尺度模式资料同化技术和水文气象等方面的最新动态. 武汉暴雨所还特意邀 请了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李黄研究员、 中科院大气所周晓平研究员和高守亭研究员以及安徽 省气象局胡雯副局长参与了本次中美学术交流活动.另外,来自中科院大气所、武汉气象区 域内的各省气象局、安徽四创电子公司等单位的科研、业务人员也参加了该次讲座活动,了 解学习美国气象科技的最新动态和发展. 讲座活动结束后,武汉暴雨所还与美国专家就双方共同关心的科学技术问题进行了讨 论, 就双方如何开展进一步的交流和合作进行了友好的洽谈和沟通. 通过本次中美间的学术 交流活动的举行, 有助于我们加强对国际上中尺度气象最新进展的了解, 增进中美气象专家 之间的互相沟通, 为武汉暴雨所与美国相关科研和业务机构今后开展更广泛、 更具有实质性 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武汉暴雨所) 来源: 武汉暴雨所 发布时间:[2006-07-03] 2 全国气候和气候变化科技创新论坛在武汉举行 6 月22 日, 国家气候中心和湖北省气象局在湖北武汉联合举办了"全国气候和气候变化科 技创新论坛".此次论坛旨在贯彻落实国务院三号文件精神和全国气象科学技术大会精神, 进一步做好国家级与区域和省级气候中心在气候和气候变化轨道建设中的沟通与合作, 推动 气候和气候变化轨道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明确各级气候和气候变化业务和服务的规范和流 程,促进气候和气候变化轨道快速发展.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为会议发来贺信,中国气象 局副局长宇如聪、 湖北省委副秘书长姚中凯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来自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 司、预测减灾司,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中科院大 气所、寒旱所、光激所,兰州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各区域和省级气候中心负责人近 80 人出席会议. (湖北省气象局科技发展处) 来源: 湖北省气象局科技发展处 发布时间:[2006-06-28] 武汉暴雨所与武汉中心气象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5 月11 日上午,武汉暴雨研究所和武汉中心气象台的领导、 科研和业务人员在暴雨所学术厅 开展了一次学术交流活动, 就当前科研与业务结合以及暴雨预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 讨.气象台由王仁乔台长带队,包括短时、短期一线的预报人员,暴雨所三位领导及参加汛 期值班的科研人员一起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首先由王仁乔台长介绍了他本人在暴雨预报实践中的一些认识, 包括预报员制作预 报应遵循的流程,当前暴雨预报的难点问题,如对数值预报形势场的订正,暴雨落区和强度 的预报等. 王台长在报告中还提出了暴雨预报中令人困惑的几个科学问题: 华北干区和西南 低涡对湖北省暴雨的作用,梅雨期三级扰动机制,连续暴雨不稳定层结重建的物理机制,中 小尺度地形对暴雨增幅作用,盛夏副高外围局地突发性暴雨的机制等.随后,暴雨所廖移山 副研究员介绍了一次暴雨过程的分析报告. 他通过对 2005 年7月9-10 日淮河流域暴雨过程 的细致分析, 探讨了在天气形式分析和数值模拟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暴雨所和武汉中心气象 台的其他人员也纷纷踊跃发言讨论, 互相交流在业务和科研工作中的体会, 对如何具体开展 科研与业务相结合的工作献计献策.整个会议气氛十分活跃,发言讨论不拘形式,达到了互 通信息、交流思想和分享经验的会议目的. 3 最后, 暴雨所崔春光常务副所长总结了这次讨论会. 他指出两家单位共同的工作目标都 是提高暴雨预报准确率, 因此加强暴雨预报科研与业务单位的互动, 增进科研与业务人员的 互相了解,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途径.崔春光表示暴雨所今后将会同气象台,继续推动科 研与业务单位的学术交流活动, 以及科研合作和人员交流等, 共同推进暴雨预报研究型业务 工作的落实和发展. (王晓芳 李俊 王斌) 来源: 中国气象局科技司 发布时间:[2006-05-16] 气象知识 暴雨洪涝气候特征 暴雨日数的时空分布 长江中上游地区暴雨多出现在 4~10 月,并主要集中于夏季风盛行的 5~8 月,暴雨日 数年变化曲线一般呈单峰型. 随着夏季风的进退和消长, 雨带在 1 年中发生阶段性南北位移, 暴雨日数的逐月变化在地域上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长江中游地区以 6 月暴雨最多, 次多月 江南出现在 5 月,江北出现在 7 月.长江上游地区鄂西和川东一般以 7 月最多,8 月或 6 月 其次,川西是以 8 月最多,7 月其次.而巴中、万县等地次多月出现在 9 月. 暴雨日数的地域分布,因地形影响呈现出多中心.其特点是高山多于平原、迎风坡多于 背风坡、盆地边缘多于盆地中心.从图集中多年平均 4~10 月暴雨日分布看,暴雨多发地一 是四川盆地的西缘,一般在 5 天以上,峨眉、雅安和北川等站超过 6 天,其中峨眉山多达 7.0 天为全区之冠.二是武陵山地,一般在 4 天以上,处于迎风坡的鹤峰达 5.8 天,高山站绿 葱坡达 6.4 天.三是九岭山和幕阜山以及大别山的西南侧也在 4 天以上,蒲圻、咸宁、英山 等站超过了 5 天,庐山达 6.5 天仅次于峨眉山和雅安.暴雨最少的地区 是鄂西北、一般 不到 2 天,其次是鄂北和川东南,也只有 2~3 天. 本区各地大暴雨日数大多介于 0.4~1.0 天之间,其分布特点相似于暴雨日数的分布特点. 出 现最多的仍是川西的峨眉山、雅安以及北川一带,平均每年超过 1.0.大暴雨最少的区域仍 是鄂西北,平均每年大多不到 0.2 天. 暴雨日数的年际变化 各代表站暴雨日数的逐年变化看,大部分台站暴雨日数的年际变化比较大,暴雨多的年 4 份有些站可达 10 天,少的年份可为 0.因暴雨有时是局地性的,故各地暴雨日数年际变化 的大小也不尽相同.在32 个代表站中变化较大的有宜春、荆州、郧县、常德、金佛山,暴 雨日数平均年变率为 60%-65%,变化小的有庐山、巴东、英山、长沙、沅陵、雅安、南充、 万县、巴中、暴雨日数平均年变率仅 30%~39%.代表站年变率的平均值为 46%. 暴雨日数出现最多和最少的年份也存在地域的差异,就全区而言,1959~1991 年暴雨 出现最多的 1 年是 1969 年, 平均每站达 5.5 天,暴雨出现最少的 1 年是 1978 年,平均每站为 2.2 天. 表1列出了全区和各省处于前 6 位的多暴雨的年份和少暴雨的年份及其平均每站出 现天数. 由表 1 看出各省处于前 6 位的年份不完全相同, 暴雨最多的 1 年湖北、 四川是 1983 年,湖南是 1969 年、江西是 1973 年.暴雨最少的 1 年湖北是 1966 年、湖南是 1972 年、江 西是 1978 年、四川是 1971 年.暴雨多的年份,一般是洪涝严重的年份,暴雨少的年份常是 干旱严重的年份. 暴雨的日变化特征 根据 32 个代表站 1959~1991 年4~10 月暴雨日和暴雨过程逐时降水资料统计,本区暴 雨的日变化特征显著. 表1各省暴雨较多和较少的年份及平均天数(天/站) 多1983 年(6.8)、1980 年(6.1) 、1969 年(5.7)、1991 年(5.0)、1979 年(4.8)、1989 年(4.8) 湖北少1966 年(1.5)、1961 年(1.8)、1976 年(1.9)、1978 年(2.2) 、1972 年(2.3) 、1985 年(2.5) 多1969 年(7.2) 、1962 年(5.1)、 1973 年(4.7)、1980 年(4.6)、1970 年(4.5)、1988 年(4.5) 湖南少1972 年(1.9)、1985 年(1.9)、1978 年(2.0)、1959 年(2.3)、1960 年(2.3)、1984 年(2.4) 多1973 年(6.8)、1970 年(6.6)、1969 年(6.6)、1962 年(6.6)、1983 年(6.5)、1989 年(5.9) 江西少1978 年(2.0)、1963 年(2.1)、1985 年(2.8)、1991 年(2.8)、1964 年(3.0)、1968 年(3.0) 多1983 年(4.2)、1984 年(4.0)、1981 年(3.9)、1974 年(3.9)、1973 年(3.8)、1967 年(3.8) 四川少1971 年(2.4)、1976 年(2.4)、1986 年(2.6) 、1978 年(2.6)、1959 年(2.8)、1970 年(2.8) 多1969 年(5.5)、1983 年(5.3)、1980 年(4.8)、1973 年(4.8)、1962 年(4.5)、1970 年(4.5) 全区少1978 年(2.2)、1985 年(2.6)、1976 年(2.6)、1959 年(2.7)、1966 年(2.7)、1972 年(2.7) (1)暴雨日降水量的日变化 暴雨逐小时平均降水量的变化特点是大部地区夜间雨量明显地大于白天,长江上游尤 为显著,如宜宾夜雨量为 64.6mm,昼雨量只有 16.8mm,雅安夜雨量为 67.5mm,昼雨量 20.8mm. 从各地昼夜雨量所占日雨量的百分率看,长江上游夜雨量比昼雨量所占的比例平均高 20%左右,长江中游平均高 10%左右.暴雨降水量日变化的另一特点是降水量日变化幅度上游大于 5 中游,山地的迎风坡大于背风坡.高峰值上游地区多出现在夜间 23~04 时,中游地区多出 现在清晨前后 04~08 时.低谷值上游和中游一般都出现在傍晚前后.日变幅较大的宜宾和 雅安一带, 峰、 谷值之差分别达 8.3mm和7.3mm. 日变幅较小的是两湖平原和鄂西北,如常德、 九江、郧县,峰、谷值之差仅 2~4mm. (2)暴雨过程各级降水强度频率日变化 从代表站历次暴雨过程各时降水强度≥10mm/h、≥15mm/h、20mm/h出现频率看,同一站 三条曲线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但不同站日变化趋势则不尽相同. 长江上游各站高频时段一 般出现在夜间 21~04 时, 中游各站 04~10 时. 各级降水强度频率的日变幅和降水量日变幅 相似,也是上游大于中游. 摘自"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 泥石流与暴雨 泥石流是一种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洪流,当它突然爆发时,来势凶猛,历 时短暂,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泥石流的发生除与地形和地质条件有关外,暴雨是诱发的重要因素.凡是山高坡陡,沟 壑纵横,植被较差、土层薄,没有高大森林,也没有灌木丛林的山地;当遇有暴雨或大暴雨 时,最容易发生泥石流.据福建南平地区调查,在容易发生泥石流的地形和地质条件下,24 小时雨量达 140 毫米以上时,就有可能诱发泥石流.降水越强,出现泥石流的机会越多,灾 害也越严重.当24 小时雨量达 300 毫米以上时,会诱发形成较重和严重的泥石流. 泥石流并不一定在一次暴雨过程结束以后才发生, 而往往在暴雨过程中由于短时间内强 集中降水诱发形成.当日雨量达 140 毫米以上的暴雨过程中,如若出现 1 小时、3 小时和 6 小时最大降水分别为 40 毫米,80 毫米和 100 毫米以上就会诱发泥石流发生.而当日雨量达 300 毫米以上时, 若出现 1 小时、 3 小时和 6 小时最大降水量分别为 60 毫米、 100 毫米和 200 毫米以上,会诱发形成较重或严重的泥石流.1988 年5月21 日发生在闽北地区的一次严重 泥石流,就是在特大暴雨过程中,1 小时最大降水量达 68.7 毫米,4 小时 20 分内最大雨量 达141.7 毫米的情况下形成的. 6 通常认为泥石流的发生与前期有较长时间的降水有关.在先有较长时间降水的情况下, 由于土层含水饱和,径流系数加大,汇流时间缩短,使地表滑动力和内水压力加大,又遇突 发性强暴雨,就更容易发生泥石流.但调查分析还认为,即使前期少雨的情况下,短时间内 强集中暴雨同样也可以诱发泥石流,只是在这种情况下,暴雨的强度比前者要大.因此,汛 期季节是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季节. 泥石流是一种危害很大的自然灾害,近年来在我国各地时有发生.因此,积极作好预防 泥石流的发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为了防止和根除泥石流的发生, 必须根据当地地质地 貌情况,适宜地植树造林,防止植被破坏.以及修建导流堤、拦挡坝和停淤场等措施.另外, 加强对地质条件的调查、分析、研究;加强对天气预报的了解,掌握好雨量情况,及时作出 综合分析判断,注意采取早期和应急防范措施,以避免和减少泥石流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来源:中国气象局专业气象台 观点与认识 张继焦博士谈气候变化对长江源影响社会调查 2006 年6月27 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张继焦研究员应邀在气 候变化科学前沿论坛作了题为"气候变化对长江源地区影响的社会科学调查"的学术报告. 张继焦研究员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 心、玉树州三江源保护办公室等单位的研究人员通过实地考察,采取文献调查法,即入户访 谈了和问卷调查方式, 对位于青海省长江源区通天河两岸的青海省玉树州治多县和曲麻莱县 200 户藏汉牧民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气候变化的事实、气候变化对长江源地区的总 体影响、气候变化对草场(包括高寒沼泽草场、高寒草甸草场、高寒干草原草场)退化、沙化、草场减少的影响及气候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畜牧经济的不利影响进行分析等方面内 容. 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得出结论:长江源区冷季变暖、变长,暖季变短明显;气候变化 对牧草质量变差和草地鼠害增加等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并对长江源区藏族牧民的生计产 7 生了明显不利影响;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在长江源区存在着地域差异性, 不同草场有不同的响 应,北部比南部更明显. 张继焦研究员特别指出,最近一些年来,长江源地区的野生动物、生态环境状况和保护 等,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然而,在设计长江源地区的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恶化适应性 对策时,不可忽视当地牧民的实际情况. (国家气候中心 章真 张雁) 来源:气候中心发布时间:[2006-06-30] 我国进入气象灾害频发期 造成至少 349 人死亡 2006 年07 月03 日20:16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穆东)记者3日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今年6月中国气象灾害事 件频繁发生,造成至少349人死亡,99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约202亿元. 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副司长王邦中在6月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和未来天气气候预测新 闻发布会上说,中国在6月进入主汛期,南方暴雨天气频繁,部分地区发生洪涝并引发山洪 及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其中,福建、湖南、贵州受灾严重. 数据显示, 6月暴雨、 洪涝及其引发的山地灾害共造成至少267人死亡, 99人失踪, 直接经济损失约167亿元. 6月上旬以来, 中国西北地区以及湖北、 重庆、 河南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5至8成, 加之部分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天气,造成土壤干涸,旱情严重.据统计,此次旱情受灾人口1 200多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近150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 此外,6月份全国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出现了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等局地强 对流天气,共造成8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约25亿元. 王邦中预测,未来10天内,西南地区东部、华北南部雨水较多,四川、陕西、黄淮、 江淮等地将先后出现一次暴雨或大暴雨过程, 对缓解旱情、 缩小高温天气范围起到一定的作 用. 专家预测还指出, 今年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的热带风暴和台风个数明显多于去 年,在中国登陆的个数较常年偏多.预计7月,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有5-6个热带风 暴(中心风力大于8级)或台风(中心风力大于12级)生成. 根据预测, 今年第3号强热带风暴"艾云尼"中心将在8日前后经中国东部海域转向偏 北方向移动.受其影响,9日前后,中国东部海域和近海地区将出现较大风雨天气.中国气 8 象专家正在严密监视"艾云尼"的动向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每年约有7-8个台风登陆中国. 台风是 中国东南沿海最严重的灾害性天气.中国气象局的统计数字显示,1988-2004年, 中国平均每年因台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230亿元,死亡440人左右. 来源:新华社 研究综述 次天气尺度与中尺度暴雨间相互作用的研究综述 陈建萍 1 , 尹小飞 2 , 丁可清 3 (1.江西省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西 南昌 330046; 2.江西省环境预报中心,江西 南昌 330046;3.江西赣象服务中心,江西 南昌 330046) 摘要:参考了近年来有关次天气尺度与中尺度暴雨间相互作用的文献,主要论述了低空急流与中尺 度暴雨、高低空急流耦合与中尺度暴雨之间的关系.指出暴雨的研究主要是使用滤波、数值模拟及诊断分 析;暴雨的诊断研究还是集中在垂直速度、水汽通量、辐合辐散等方面,有必要寻找并研究新的指数和物 理量. 关键词:次天气尺度 中尺度暴雨 研究 综述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尤其是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之一, 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 了严重威胁.而且经济越发展,灾害造成的损失也越大.其中,作为主要灾害影响的是暴雨 及强对流活动,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暴雨出现最频繁,年暴雨日一般在 5 d以上.每年由不同范围的暴雨造成的全国洪水面积达几十万km 2 ,最严重的洪水受灾地区是江 淮流域、黄河和华南地区.例如:1975 年8月5~7 日河南大暴雨 3 d雨量达 1 605 mm;1963 年8月上旬华北大暴雨持续了 10 d左右; 1991 年5~7 月江淮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暴雨和洪涝, 造成了高达 6*10 10 元的直接经济损失;1998 年夏季长江全流域相继发生大范围连续性暴雨, 给国民经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9 暴雨是一种中尺度天气现象, 在我国造成暴雨的天气系统尺度也较小, 大都介于中尺度 和次天气尺度之间,这类系统的强烈发展往往与暴雨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次天 气尺度系统与暴雨的相互作用有重要的意义. 1 研究结果综述 1.1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研究 近年来,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MCS 是一种深对流系统,其尺 度远大于雷暴单体,在中高层常有大片层状云砧,水平尺度广达数百 km.这种云系的一般 生命史达 6~12 h.MCS 是一种主要的降水系统.位于 MCS 之中的雷暴或强对流单体可引起 暴雨和灾害性强风,有时还会产生冰雹和龙卷.根据大量的研究已概括出各种 MCS 的模式, 这包括热带和中纬度飑线,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等概念模式.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经常以对流复合体的形式存在. 所谓"对流复合体"泛指由若干对流单体或孤立系统及其衍 生的层状云系所组成的对流系统. 最简单的是二维的线状对流系统, 最大而复杂的要算一种 具有近于圆形的团状结构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MCC 是MCS 的一种重要类型,经 常在中纬度观测. 主要发生在水汽供应丰富和水平风切变线较弱的环境中, 是中尺度重要的 降水系统.自从 Maddox(1980)关于 MCC 的开创性论文以后,许多学者对全球各地的 MCC 进 行了大量研究. 早在 1985 年, 方宗义就指出中国长江流域梅雨期的暴雨就是由 MCC 造成的, 并从多个个例分析总结出发生 MCC 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的概念模型: MCC 发生在西南季风北端、 准静止的东西向切变线或锋面的西端和 500 hPa 西风带槽线南端这三者的交汇处.其后,李 玉兰、 项续康等又进一步对我国MCC发生最多的西南和华南地区的MCC发生环境进行了研究, 得到了和方宗义相类似的结论. 但这些研究结果都是建立在个例分析的基础上. 为了弥补个 例分析的不足, 最近郑永光等对黄海地区 MCC 的发生环境进行了合成分析, 主要是对一段长 达数天的 MCC 活跃期中每天 2 次的高空环流进行合成. 1.2 低空急流的研究 早在 70 年代,人们已注意到低空急流与暴雨有很好的相关性,以及在暴雨过程中的动 力和热力作用. 低空急流对大暴雨的产生起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为未来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 所需要的大量水汽; 另一方面也使得未来暴雨区的低层大气增温, 为大暴雨的发生累积了大 量的不稳定能量,有利于产生对流不稳定.1975 年朱乾根等指出,低空急流与暴雨关系密 10 切,并了解到低空急流往往存在与西太平洋高压的西北侧的西南气流中,其高度大约为 850~700 hPa,急流的左侧经常有切变线和低涡活动,伴有大片的降雨带,是辐合上升运动 区.而高守亭、孙淑清认为低空急流可以延伸到印度洋,并将那里的水汽输送到中国东南地 区形成暴雨.Means 指出,低空急流输送感热和水汽,在风暴形成前建立潜在不稳定.孙淑 清在低空急流及其与暴雨关系一文中指出, 低空急流被认为是对中纬度暴雨和强风暴提供热 力学和动力学条件的重要天气过程. 低空急流的研究到目前为止, 已达成以下共识: (1) 低空急流建立时的天气形势可归结 为低槽类和切变线类 2 种. 2 类低空急流的形成与华南沿海的升压、 华西的降压以及这种升、 降压的程度有关.特别是副高的强度与位置是否适中,是急流形成的基本条件.(2) 低空急 流在我国经常出现的是低空西南急流,一般出现在 3 000~1 500 m 的中低空.一般有 12 m/s 左右的强西南风,有时可高达 16 m/s,其平均长度为 1 000~2 000 km,宽度约数百 km, 对我国有较大影响的低空急流—西南风低空急流, 常在华南前汛期和江淮梅雨期间出现. (3) 超低空急流经常出现,约占低空急流的 50%左右.但超低空急流与低空急流连为一体,它 们之间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4) 低空急流的强度有明显的日变化和脉动现象. (5) 低空急 流具有暖心结构,急流所在高度的温度和假相当位温比周围高,而且这种现象可延伸到 500~400 hPa. (6) 低空急流具有超地转特征,且其主要是由变压风叠加在地转风场上所致, 高层辐散引起低层辐合,上下层质量调整是造成低层出现变压风的 1 个重要原因.(7) 在暴 雨过程中,中低压和雨团的发生、发展及其活动,通常都在低空急流轴的左侧,只有极少数 出现在急流轴的右侧.(8) 暴雨多发生在低空急流建立后的 0.5~3 d,而暴雨中心常出现 在急流强风中心的左前方 2~3 个纬距. 值得注意的是降水的潜热反馈对低空急流的形成和加强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中 尺度急流的生成尤其显著.很多研究表明,次天气尺度低空急流多次形成于降水加大之后, 在强降水发生时, 也有风速的加强. 这说明次天气尺度的急流在暴雨过程中发生或加强起来. 急流在暴雨过程中的发生(加强)是通过如下物理过程实现的:降水产生凝结潜热,潜热释 放使空气柱增暖,根据热成风关系,在暴雨区北侧高空风加大(高空急流生成或加强),造 成空气质量的大量流出,即高空辐散加强,同时低层出现减压和辐合,暴雨周围低层出现了 大的气压梯度.由于气压梯度的加大而使水平风速加大,于是急流便形成或加强,可以认为 暴雨潜热的反馈作用对低空急流而言,主要起了加强和维持的作用. 11 当然低空急流作为一种天气系统,还存在着尺度上的差别,可分为大尺度低空急流、次 天气尺度低空急流以及边界层急流 3 类. 如索马里急流是大尺度的急流, 它的成因受大尺度 的位涡守恒所制约. 在暴雨期间伴随出现的局地范围的低空急流, 其成因与垂直对流动量有 关.与暴雨最为密切的是次天气尺度的低空急流,因为它常发生在暴雨之前,不仅对暴雨区 起着暖湿输送带的作用,而且起着动力上的抬升和触发作用.普查天气图发现,此急流生成 区与明显的 700 hPa 或850 hPa 上变高梯度区相对应.从这一事实很容易想到,变压风叠加 在基本流场上可引起急流. 王德瀚等在 1 次低空西南急流暴雨分析中提到, 造成这次急流的 原因是变压风.L.W.Uccellini 和D.R.Johnson 从高低空的相互耦合关系出发,指出变压风 对这类急流形成的重要作用. 高守亭、 孙淑清则指出暴雨对急流的反馈的直接效果是增加其 变压风.边界层急流发生在大气边界层内,其特点是垂直切变强,但水平切变弱,而且有明 显的日变化.朱乾根等指出,暴雨区与边界层 925 hPa 的水汽辐合有关.据统计,暴雨时段 内有 50%以上的水汽集中在边界层内,边界层的水汽辐合量是暴雨生成和维持的主要水汽 来源.因此,几乎每次边界层急流都伴有暴雨过程.陶勇等在分析 1981 年6月27 日的梅雨 锋降水中指出,这次降水除了 500 hPa、850 hpa 有急流外,还存在边界层急流,边界层急 流发生在降水之前,急流的前部造成空气辐合上升,并输送水汽,为降水的产生创造了有利 条件. 1.3 高、低空急流的耦合研究 暴雨是一种深对流系统,它与高、低空的环流形势有着密切相关.因此,研究高、低空 环流的相互作用是一个重要内容.许多研究表明,高、低空急流的耦合及边界层急流与暴雨 有密切的关系.黄安丽等对 1973 年和 1975~1979 年共 6 a 的6月份暴雨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后得到在暴雨过程中,低空急流和高空急流相联系而出现的暴雨占 60%.同样,寿绍文在 中尺度天气动力学中指出:在高、低空急流耦合的情况下,特别是在高空急流出口区的高、 低空急流的耦合常常有利于强对流风暴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 低层低空急流造成暖湿空气 输送,高空急流则造成干冷空气平流,从而加强了大气潜在不稳定,而且高、低空急流耦合 产生的次级环流上升支将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另外,Uccellini 和Johnson 从研究高空急流轴上水平风速分布不均匀出发,描述了低 空急流的发展与高空急流出口区的质量和动量调整的耦合过程, 指出处于高空急流出口区的 反环流下支里的低空急流很大部分是由于气压梯度力增大所致. 在中国的梅雨过程中, 也存 12 在这种高低空耦合关系. 俞樟孝等人指出, 副热带高空急流入口处右侧辐散可引起低层变压 风的发展,从而利于低空急流的发展和加强.而陈受钧则在对中国初夏、盛夏暴雨的数值试 验中发现了暴雨区与高低空西风急流和南压东风急流之间的联系, 对流层上下层的耦合主要 发生在低空急流和南压东风急流之间,以北部上升、南部下沉为主要特征.孙淑清研究江淮 流域梅雨期高低空急流位置时也发现,江淮地区梅雨过程中,副热带西风急流大致位于 40°N 以北,与低空急流轴北端相距 10 个纬距左右,而东亚大陆沿岸地区盛行东北风,因 而青藏高压东侧的偏北风与西风急流之间在 30°N 以北处构成了 1 个气流的辐散区, 这个分 流正好位于低空急流轴的前端和低层切变线的上方, 由此构成高层的东北风和低层的西南风 之间的东北—西南向的次级环流.显然,这是另一类高低空环流的耦合. 最近,周伟灿、张海霞从高空急流、低空急流及边界层急流三者耦合方向入手研究了武 汉强暴雨的天气演变特征,并从理论上进行了动力机制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 低空偏西 风急流先于强暴雨形成,在降水最强时,低空急流也达到最强.强暴雨发生在有利的大尺度 环流背景场下,中尺度扰动起激发、加强大尺度闭合经向垂直环流的上升气流作用,在强暴 雨过程中中尺度扰动起决定性作用.(2) 925 hPa 等压面上的边界层偏南风急流是暴雨区水 汽最大提供者, 南北向的水汽输送量与强降水成正比. (3) 低空急流左侧和高空急流入口区 右侧有明显的超地转特征和非热成风梯度, 随着急流的加强超地转现象也加强. (4) 高空急 流入口区右侧及低空急流左侧非热成风梯度的存在, 使得不稳定波的波振幅出现空间不稳定 的现象. 高空急流右侧不稳定波的波振幅和低空急流左侧不稳定波的波振幅向暴雨区都是增 加的,暴雨区应是波振幅叠加最大的地方. 2 主要的研究方法 2.1 滤波分析 大气运动是一种多尺度复杂的过程, 目前的天气图资料描述了这一过程.研究不同尺度 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最常用的方法是谱分析. 用富氏级数将扰动展成不同尺度的波, 计算波 与波之间的动能转换函数. 这种方法的缺点一方面是只能用于沿整个纬圈的半球分析, 不能 考察某一特定地区、特定系统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在某些情况下傅里叶谱缺乏实际的天 气意义. 13 另一种方法是应用 1 个滤波器来分离某一类尺度谱与另一类尺度谱的运动. 适当地选择 滤波器的响应函数,可以决定分离的尺度谱特性.在中期预报中曾应用过这种方法.其优点 是可以分析 1 个特定区域内的扰动,并且有明显的天气意义.Holopainen 推广这个方法用 来研究次网格运动在急流出口区的加速作用. 选取适当的滤波方法,有助于揭示暴雨这类多尺度过程.可以设想,在今后的研究和业 务工作中,可以采用滤波技术处理资料,并且可以使用反应各类不同尺度的"滤波天气图"来 补充目前实况天气图.例如可分为行星尺度、天气尺度、次天气尺度、中尺度等不同尺度运 动经滤波处理的流场及其它要素场,以这些尺度分离的要素场来分析、研究各类天气,丰富 不同尺度天气系统的天气学、 动力学的内容. 这样做在理论和实践上将可能收到比目前使用 的"多尺度迭加"的实况天气图更好的效果, 这对不同尺度系统演变特征及暴雨等多尺度复 杂物理过程的研究会带来更大的方便.关于天气尺度、次天气尺度、中尺度系统的分离及相 互作用的研究有关文献已阐明. 2.2 数值模拟 普遍认为,中尺度模式对中尺度暴雨有较好的预报效果.目前,美国大气研究中心和宾 夕法尼亚州大学研制的 MM5 流体非静力模式, 是世界上公认的可业务化的中尺度模式, 具有 完全可压缩、支持多网格嵌套的特点.但是 MM5 模式最初是针对美国的情况设计的,地形、 湿过程和植被状况等许多物理过程的处理方案对我国都不太适合. 所以, 国内现阶段的研究 主要集中于四维资料同化、对流参数化、行星边界层参数化、大气辐射参数化等方面. 在理论研究方面, 廖洞贤提出, 设计大气模式的原则是应尽可能包含达到目的的有关制 约大气物理过程的物理因子和物理机制,模式整体性质要合理,计算稳定精确,有合理的网 格和分辨率,适当的计算域和模式各部分协调.张大林认为,随着中尺度模式分辨率的不断 提高,考虑尽可能合理的各种非绝热物理过程极为重要.丑记范则在《论过去资料在数值天 气预报中的使用的理论和方法》一文提出了与数值预报相关的 3 个反问题. 目前,四维资料同化(FDDA)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张驰逼近法和四维变分同化法.张驰 逼近法的优点是资料同化容易实现, 但这种方法不能直接同化模式不能预报的量. 四维变分 同化可以把模式中相关联的资料同化进来, 但做起来较难. 王建捷对不同对流参数化方案的 比较实验后发现,KUO、GRELL、KAIN-FRITSCH、BETTS-MILLER 4 种方案下模拟的水平环 14 流特征有较好的一致性,但模拟的云物理特征和垂直运动特征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 在预报和模拟中应考虑预报和研究对象的特点对参数化方案选择使用. 孙建华对华南大暴雨 模拟研究后认为 KUO 能较好地模拟大范围的雨区, GRELL 对强暴雨中心的模拟似乎比其它方 案好;行星边界层(PBL)现在研究较多的是总体行星边界层方案和高分辨率的行星参数化 方案. 孙建华比较实验后发现: 高分辨率的行星边界层相对而言对改善暴雨中心的模拟更有 作用. 3 结语 低空急流与暴雨有很好的相关,低空急流为暴雨的发生提供动力、热力作用,而暴雨的 发生发展对低空急流又有很好的反馈作用. 高空急流、 低空急流及边界层急流的耦合与暴雨 有密切的联系,并且这种高低空环流耦合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暴雨的研究主要是使用滤波、 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 然而以前对暴雨的研究大都是通过 个例分析得到的, 缺乏普遍性, 而且不同地区的暴雨相应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场和高低空环流 的配置以及暴雨发生的温湿和动力条件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因此, 有必要对某一地区的多个 暴雨进行共同分析,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另外,暴雨的诊断研究还是集中在垂直速度、水 汽通量、辐合辐散等方面,因此,有必要寻找并研究新的指数或物理量,以便能更好的揭示 暴雨发生发展的规律. 本文是在南京气象学院硕士生导师周伟灿教授悉心指导下完成,在此深表谢意! 摘自《江西气象科技》第25 卷第 3 期 参考文献 1 丁一汇.暴雨和中尺度气象学问题[J].气象学报,1994,52(3):275~283. 2 寿绍文.中尺度气象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 3 李玉兰,王倩熔,郑新江,等.中国西南-华南地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研究[J]. 大气科学,1989,13:417~422. 4 项续康, 江吉喜.中国南方地区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J].应用气象学报, 1995, 6: 1~17. 5 高守亭,孙淑清.次天气尺度低空急流的形成[J].大气科学,1984,8(2):179~187. 15 6 朱乾根.低空急流与暴雨[J],气象科技资料,1975,21(8):12~18. 7 孙淑清.低空急流与其暴雨的关系[A].见:暴雨文言集.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8 朱乾根.大尺度低空急流附近的水汽输送与暴雨[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5,(2): 131~139. 9 黄安丽, 高坤.对流层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的动力学分析[J].杭州大学学报, 1982, 9 (3) : 356~364. 10 翟国庆,高坤,孙淑请.梅雨期高层流场对低层急流及中尺度系统的数值试验[J].气象 学报,1997,55(6):715~725. 11 张海霞, 周伟灿.高低空急流耦合下的中尺度暴雨物理机制及动力学研究[D].南京: 2000 年南京气象学院,2000. 12 陈受钧, 谢安. 次天气尺度与天气尺度系统间动能交换的诊断分析[J]. 气象学报, 1981, 39(4):409~415. 13 陈麟生.中尺度大气数值模式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J].高原气象,1999,18(3). 14 廖洞贤.论大气模式的设计[J].气象学报,1999,(57):513~523. 15 张大林.各种非绝热物理过程在中尺度模式中的作用[J].大气科学, 1998, (22) : 549~ 561. 16 王建捷.MM5 模式中不同对流参数化方案的比较实验[J].应用气象学报,2001,12(1): 42~53. 汛期天气气候事件 2006 年6月我国主要气候事件 2006 年6月,全国平均气温为 20.2℃,比常年同期偏高 0.7℃,为1961 年以来第 5 位;全 国平均降水量为 99.5 毫米,接近常年同期.月内,南方暴雨天气频繁,部分或局部地区发 生暴雨洪涝或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其中福建、湖南、贵州等地受灾较重;西北地区东部及 湖北、重庆、河南等地旱情发展,东北西部及内蒙古东北部旱情基本解除;全国有 20 多个 省(市、区)出现了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等局地强对流天气,其中浙江、江西、山东等 省受灾较重;月内,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热带低压"杰拉华"在广东 湛江登陆.6 月主要气候事件有: 16 1. 南方暴雨频繁,福建、湖南、贵州等省暴雨洪涝灾害较重 6 月,我国南方多次出现大范围降雨天气过程,暴雨天气频繁,南方地区月平均暴雨日 数比常年同期明显偏多,局部地区还降了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其中海南海口(273.1 毫米), 广西梧州(270.5 毫米),广东汕尾(212.3 毫米),贵州罗甸(211.4 毫米),福建建瓯 (187.4 毫米),江西广昌(162.2 毫米),浙江瑞安(155.7 毫米)等地 24 小时降水量超 过150 毫米.由于降水量集中、强度大,江南、华南及西南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发生了较为 严重的暴雨洪涝及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其中福建、湖南、贵州、广西、广东等地受灾较重. 6 月2~10 日,长江以南大部地区降水普遍有 50~100 毫米,江南中东部、华南大部及 贵州南部有 100~300 毫米, 广东汕尾 (503.8 毫米) , 福建建瓯 (445.3 毫米) 、 屏南 (441.9 毫米)和广西梧州(428.0 毫米)等地超过 400 毫米.由于降水持续时间长、强度强,福建 、广东、江西、广西、贵州、浙江、湖南等 7 省(区)受灾.其中以福建省灾情最重,福建 省闽江主要支流建溪发生了约 50 年一遇的洪水, 闽江富屯溪发生了约 15 年一遇的洪水, 闽 江干流发生超 30 年一遇的洪水,霍童溪发生 50 年一遇的洪水; 6 月13~18 日,南方地区再次出现强降雨过程,过程降水量一般有 50~150 毫米,局 部超过 150 毫米.强降水引发山洪.其中贵州罗甸从 12 日晚 9 时至 13 日7时累积降水 211 毫米,望谟从 12 日22 时至 13 日2时累积降水 196 毫米. 6 月下旬,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范围降水,南方部分地区又发生暴雨洪涝灾害,其中 湖南、贵州、重庆、四川等省损失较重. 2. 西北地区东部及鄂、渝、豫等地旱情严重;东北西部及内蒙古东北部的旱情基本解除. 5 月下旬以来,江淮、江汉、黄淮南部、西北东部以及内蒙古中西部、重庆、四川东北 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普遍偏少,特别是 6 月上中旬,上述大部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 5 至8成以上,加之同期气温偏高,部分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天气,造成土壤失墒过快,旱情持 续或发展,其中湖北、重庆、陕西、河南、安徽等地旱情较为严重. 6 月下旬,上述旱区出现明显降水过程,降雨量一般有 20~50 毫米,江淮及湖北西部、 重庆北部等地有 50~100 毫米,旱情有不同程度的缓和,但由于降水不均,降水量少,至月 末,甘肃、宁夏、湖北、安徽、重庆等省市区的部分地区仍有中到重旱. 月内,东北大部、内蒙古东北部有 100~200 毫米,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前期 旱区的旱情基本解除. 17 3. 局地强对流天气发生频繁 据不完全统计,6 月份全国有 20 多个省(市、区)出现了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等 局地强对流天气,其中浙江、江西、山东、河北、吉林等省受灾较重. 6 月7日下午,河北石家庄市、衡水、廊坊和邢台等地部分地区遭受风雹灾害. 6 月10 日,浙江省出现雷雨大风和冰雹,造成杭州、绍兴、金华、衢州、台州、丽水 的21 个县(市、区)受灾. 6 月10 日,山东省烟台市栖霞、招远、莱阳、海阳等 4 县(市)遭受冰雹袭击. 6 月20~21 日,吉林省的双辽、农安、九台、公主岭、梨树、蛟河、辉南、敦化等县 (市)遭受风雹袭击. 6 月24~25 日,陕西省渭南、咸阳部分地区遭遇大风、冰雹袭击. 6 月22~28 日,江西省有 22 个县市遭受雷雨大风、冰雹袭击. 4. 我国中东部出现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 6 月,我国中东部出现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日数,我国中东 部大部分地区及新疆普遍有 2~5 天,华北中南部、黄淮中西部、江淮中西部、江汉及重庆 北部、浙江大部、新疆东南部等地有 5~10 天,局部地区超过 10 天. 6 月中旬,华北、黄淮、江淮、江汉、西北东部等地出现今年入夏以来第一次大范围持 续高温天气.河北、山西、河南、安徽、湖北、陕西及重庆的部分地区极端最高气温达 38~ 40℃, 局地超过 40℃, 如陕西西安 42.9℃, 重庆巫溪 42.4℃、 奉节 40.6℃, 河南偃师 41.8℃、 济源 41.4℃、三门峡 40.8℃、安阳 40.6℃、郑州 40.1℃,山西运城 40.8℃.山西、陕西、 甘肃、四川、湖北的一些地区最高气温突破历史同期极值.河南省高温范围大、强度强,其中16 日有 24 站最高气温超过 40℃,19 日又有 29 站超过 40℃;6 月11~20 日,全省平均 高温日数和平均最高气温均为 1951 年以来历史同期之最. 高温晴热天气对冬麦区北部小麦收割晾晒有利, 但持续高温少雨, 加速了部分地区干旱 发展.另外,持续高温天气对人们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影响较大. (宋艳玲) 来源: -中国气象报 发布时间:[2006-07-03] 贵州望谟特大暴雨引发山洪已造成 19 人死 31 人失踪 2006 年06 月13 日21:33 18 新华社贵阳6月13日电 (记者何云江)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12日夜至 13日凌晨突降特大暴雨,引起山洪暴发,截至记者发稿时,洪灾已造成19人死亡,31 人失踪. 据黔西南州委、州政府提供的最新情况,12日22时许,望谟县复兴镇、油迈乡、效 纳乡等突降特大暴雨,时间持续到13日凌晨,总降雨量达到196毫米,造成这些乡镇多 处地方山洪暴发, 一些居民房屋被冲毁. 据初步统计, 洪灾已造成19人死亡, 31人失踪. 灾害发生后,黔西南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带领交通、电力、民政等部门的同志赶赴望 谟县组织指挥抢险救援工作.目前灾区群众已基本脱离危险. (来源:新华社) 湖南隆回县特大山洪灾害死亡人数升至 21 人2006 年06 月29 日21:04 新华社长沙6月29日电(记者 明星)湖南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青山坳村25日清晨发生 特大山洪灾害,截至29日17时,死亡人数已上升至21人,仍有6人失踪. 据介绍,新发现的5具遗体是在距离青山坳村6公里的下游河谷找到的. 对于这次特大山洪的成因, 湖南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周雨华分析说, 这是局地骤发性特 大暴雨造成的,提前预报比较难.地质专家分析认为,发生特大山洪的青山坳村位于河谷, 背靠陡峭的高山,山上很多巨石已经风化剥裂,经特大暴雨冲刷和袭击,形成强度很大的泥 石流,导致巨大人员伤亡. (来源:新华社) 1.16亿中央应急资金下拨洪涝灾区 据新华社北京6月14日电 民政部会同财政部14日向福建、 江西、 广东、 广西等4省 (区) 下拨中央救灾应急资金1.16亿元,其中福建4000万元,江西3500万元,广东2 19 000万元,广西2100万元,用于帮助解决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 5月25日以来,我国南方连续出现大范围强降雨天气过程,造成浙江、福建、江西、 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等9省(区、市)发生严重洪涝. 初步统计,灾害已造成137人死亡、39人失踪,紧急转移安置113.5万人,因 灾直接经济损失113.1亿元. 《人民日报》 ( 2006-06-15 第02 版)淮河流域出现持续强降雨 本报讯 中央气象台今天上午发布天气预报指出:6 月28 日至 7 月3日,我国华北大部、 黄淮、江淮北部、汉水流域、华南南部和辽宁大部、内蒙古中部偏南地区以及西北和西南两 地区东部的大部地区出现了 20~40 毫米的降雨.其中,甘肃陇东、陕西北部、山西南部、 河南北部和东部、山东南部和半岛地区东部、安徽和江苏两省中北部以及辽宁西南部、四川 东北部和盆地南部、重庆北部、贵州西部、云南南部以及广西南部沿海、广东雷州半岛、海 南东部等地降雨量达 60~120 毫米(附图),前期干旱的西北东部、西南地区东部、华北、淮 河流域以及辽宁和广东雷州半岛、海南等地旱情已明显缓解,有利于夏播作物的生长发育. 但是,河南东部、苏皖两省的沿淮及淮北地区降雨量有 150~220 毫米,局部地区达 250~ 300 毫米,普遍出现了内涝灾害. 预计:3~5 日,我国主要降雨带位于黄河中下游到淮河流域至四川盆地一带;5 日开始 至7日,降雨带逐渐南压到江淮、江南北部至西南地区东部一带.3~5 日,华北南部、黄淮、江淮、汉水流域、四川盆地、贵州北部、云南等地将有 10~40 毫米的降雨,其中山东、 河南、江苏、安徽中北部、湖北、四川盆地东部等地降雨量有 50~90 毫米,局部地区可达 100~150 毫米,并有短时雷雨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6~7 日,江淮、江南北部、四川 盆地东部等地将有 10~30 毫米的降雨,其中安徽南部、江苏南部、湖北东部、浙江北部、 江西北部、湖南北部、贵州北部、四川盆地东部降雨量有 40~70 毫米,局部地区 80~100 毫米. 另外,受热带低气压的影响,今明两天,海南和雷州半岛也将有 10~40 毫米,部分地 20 区50~120 毫米的降雨. 中央气象台提醒有关部门,近期的强降雨将有利于旱区旱情的进一步缓解、水资源的增 加.但也将加剧淮河流域附近地区内涝灾害,并有可能使淮河部分河段水位进一步抬升、产 生汛情.同时要加强强降雨引发的山洪、山地灾害以及强对流天气带来的雷电、大风等灾害 的预警防御工作.(庞记) 来源: -中国气象报 发布时间:[2006-07-03] 安徽连降暴雨紧急转移安置 4 万余人 新华网合肥 7 月5日电 (记者蔡敏) 安徽省沿淮、 淮北和江淮之间近日连降暴雨到特大暴雨, 形成严重内涝,受灾人口 412 万人.5 日安徽省启动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四级响应,目前已紧 急转移安置 4.44 万人. 据安徽省民政厅救灾处介绍,6 月28 日以来,安徽滁州、宿州、蚌埠、淮北、亳州、 阜阳等市连降暴雨. 截至 5 日, 初步统计受灾人口 412 万人, 因灾死亡 3 人, 饮水困难 2. 54 万人,紧急转移安置 4.44 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 571 万亩,直接经济损失 8.1 亿元. 安徽省民政厅 5 日启动省级救灾应急预案四级响应, 派出工作组赴灾区察看灾情, 慰问 受灾群众,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救灾部门及时掌握后续灾情和救灾工作进展情况;视情 况下拨救灾应急资金,安排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据气象部门预测, 5 日之后, 沿淮地区暴雨将暂告一个段落, 但阴雨天气可能还将持续. (完) 泥石流突袭兰新铁路 10 人遇难 2006 年07 月05 日14:29 新华网 21 新华网乌鲁木齐7 月5日电 7 月4日下午,兰新铁路吐鲁番胜金台至火焰山段突发泥石流, 造成在此路段施工的中铁 21 局一公司劳务队的 11 名民工被掩埋,其中 10 人死亡,1 人获 救.灾情发生后,吐鲁番地区迅速派出抢险队赶赴现场,进行救援抢险.目前此段铁路已经 恢复通车. 新疆阿勒泰暴雨引发山洪 5 名牧民死亡 2006 年07 月05 日14:29 新华网 新华网乌鲁木齐7 月5日电 (谭继峰、王晓明)7 月5日10 时,新疆阿勒泰地区有关领导和 水利专家紧急赶往库尔特山区指挥救援. 截至目前, 暴雨引发的山洪致使当地 5 名牧民死亡. 据阿勒泰市公安边防支队介绍,7 月4日21 时30 分左右,阿勒泰市库尔特山区后山一 带遭受特大暴雨袭击,洪水顺山而下,冲毁了 4 户牧民毡房,目前已造成 5 人死亡,其中 4 人遗体已经找到. 洪灾发生后,阿勒泰市公安边防支队 12 名官兵协同阿勒泰市委、行署、武装部和公安局组 成的约 60 人的搜救队迅速赶往受灾地点进行搜救. 目前,阿勒泰市民政局已经启动紧急救灾预案,救灾物资正在调运之中.(完) 重庆特大暴雨引发洪灾 85 万人受灾 4 人死亡 2006-07-06 07:44:43 重庆晚报 重庆市还有 8 个区县也遭受洪灾,截至发稿时已造成 4 人死亡,1 人失踪 本报讯 昨日凌晨,一场 50 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突然袭击重庆石柱县,导致该县 27 个乡 镇12.5 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市长王鸿举作出重要批示,市委常委、副市长陈光国昨日下午 已率市政府救灾办、 市民政局等市级部门负责人赶赴受灾严重的石柱县指挥抢险救灾, 慰问 受灾群众. 22 据石柱县委盛书记介绍,大暴雨目前造成 2560 间房屋损毁,倒塌房屋 560 间;同时有 18 万多亩农作物受灾, 3 万多亩绝收, 并使 36 户工业企业全面停产. 洪水同时冲毁路面 4.3 万平方米,垮塌路基 35 处8700 立方米;全县共冲毁桥梁 14 座,冲毁河堤 5 条25 公里,有 两座学校被淹.目前已知死亡 2 人,失踪 1 人,受伤 1 人.目前初步统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9100 万元. 昨日上午 10 时许,洪水达到最高峰.巨浪将大歇乡双笕村包围,村里有 9 位村民被困, 营救困难. 市政府王鸿举市长接到此报告后, 曾关切批示让市救灾办现场决定是否需要空军 支援,后经当地军民共同努力,9 位村民被平安救出. 又讯 除石柱外,7 月4日晚至 5 日,我市万州、奉节、巫山等 8 个区县遭受暴雨洪灾袭击. 来自市防洪办的消息说,7 月4日晚暴雨袭击长江、嘉陵江水位暴涨,最高达 8 米,但未超 警戒水位. 昨晚 9:00,市政府救灾办新闻发言人何凌云发布消息称,经初步统计,截至昨日下午 5:30,全市受灾人口 85.2 万人,因灾死亡 4 人、失踪 1 人,紧急转移安置 1.2635 万人, 房屋倒塌 12415 间,直接经济损失 1.61 亿元. 何凌云说, 受灾区县党政领导已组织灾区群众开展抗灾自救. 重灾区县党政主要负责人 及时赶赴受灾现场,电力、交通等部门全力抢修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民政部门深入灾区 看望慰问灾民.目前,灾区人心稳定,社会安定,抗灾救灾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四川暴雨洪灾死亡及失踪人数增至 16 人2006-07-01 21:22:30 新华网成都 7 月1日电(记者杨三军白洁)记者从四川省政府救灾办公室了解到,截至 7 月1日20 时,连日来的暴雨已使该省因灾死亡人数增至 14 人,此外仍有 2 人失踪.目前, 灾区各地的抢险救灾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23 自6月28 日晚开始,四川省泸州、巴中、达州、凉山、攀枝花等地先后遭受暴雨袭击, 部分地方发生洪水、泥石流等灾害. 泸州市的古蔺县 20 个乡镇、近21 万人受灾,因灾死亡 9 人,重伤 2 人;叙永县有 1 人被洪水冲走而失踪;达州市有 4 个县(市)、100 个乡镇、约84 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因 灾死亡 3 人,失踪 1 人,房屋倒塌 513 间;凉山彝族自治州有 4 个县、26 个乡镇、2.4 万 人受灾,因灾死亡 2 人,房屋倒塌 23 间. 据了解,这次四川大范围的暴雨灾害中,人员伤亡的原因主要是房屋倒塌和山洪暴发. 辽宁葫芦岛洪水造成 8 人死亡 1 人失踪 2006-07-03 11:36:07 新华网沈阳 7 月3日电(记者姚剑锋)记者 3 日从辽宁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获悉,辽宁 葫芦岛"6·29"洪水伤亡情况经过核查确定 8 人死亡,1 人失踪.目前受灾损失情况正在 核查当中,灾后重建工作也陆续展开. 受前期高空槽及后期加强发展为低涡的天气系统影响,6 月29 日0时至 30 日8时,辽 宁省西部降大暴雨, 葫芦岛部分地区遭受不同程度洪涝灾害, 最大点降雨为葫芦岛地区兴城 站243 毫米,葫芦岛市平均降雨量超过 120 毫米.流经市区的五里河、连山河发生洪水,沈 山北路桥至赤山北桥地段多处决口;兴城、绥中、龙岗、连山等低洼地区地段平房大面积进 水,部分城区积水达到 1 米. 葫芦岛市城区这次大水是 1991 年以来最大的一次,除了因为降雨量大、降雨急骤等原 因外,赶上涨潮也是成灾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 本次降雨后辽宁全省大江大河水势基本平稳. 辽宁省水利厅已派出工作组赶赴葫 芦岛市协助抗洪抢险,灾后重建正在有序展开. 24 高温灼烤南粤大地 广东 43 个市县高挂高温预警 本报记者杨绮薇报道 进入 6 月下旬以来,广东晴热少雨,高温迅速蔓延. 6 月下旬初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日加强西伸,稳定控制了华南地区,在庞大的副 热带高压脊影响下,广东连日烈日高照,暑气逼人.至24 日,广东出现了大范围的高温天 气,全省有 43 个县市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 35℃,其中连州和连南超过 37℃,南雄、罗定和 大埔等地也超过 36℃.24 日,广州市上空云量比前两天明显减少,阳光特别强,高温肆无 忌惮地灼烤着南粤大地.五山观测站在下午 2 时13 分记录到 35.9℃的最高气温,这也是广 州市今年首次出现 35℃以上的高温. 25 日广东再度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 全省有 43 个县市 最高气温超过 35℃,其中蕉岭达 37.2℃,罗定、英德等 6 个县市超过 36℃.广州市五山观 测站下午 2 时23 分记录到 35.9 的高温,平了 24 日的记录. 目前,广东已有 42 个县市发布了黄色高温预警信号,连州发布了橙色高温预警信号. 据省气象台预测,27 日广东北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区高温仍然维持,最高气温在 35~36 ℃之间,局部 37℃,南部 34~35℃;28 日珠江三角洲和东南部有阵雨或雷阵雨,局部大雨, 其余地区有分散阵雨,西北部、中部偏西地区和西南部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仍然髙至 35~ 36℃. 2006/06/26 福建出现今年极值最高的高温天气 橙色高温预警信号首次启用 本报讯 烈日炎炎,酷暑当头.连日来,福建被高温主宰,7 月2日大部分县、市最高 气温超过 36℃,福州、三明、南平、宁德共有 8 个县、市最高气温超过 38℃,尤溪县极端 最高气温高达 39.3℃.这是入夏以来福建第一次出现范围最广、极值最高的高温天气.自7月2日起,福建省气象台连续 3 天发布了高温橙色预警信号,这是《福建省突发气象灾害预 警信号发布试行办法》正式实行以来首次启用该信号. 自6月19 日雨季结束以来,福建省出现了持续 2 周的晴热天气.截至 7 月3日最新旱 情监测结果,有8个县、市连旱日数达到或超过 16 天,达到小旱的气象条件.八闽大地四 处热浪灼灼,连树上的知了叫得声嘶力竭.如此"热情"的天气令人们直呼吃不消,大家都 尽量躲着午间毒辣的太阳,不得不外出的行色匆匆,连呼吸都感觉是烫的. 烈日无情人有情. 福建省气象局要求各级气象部门全力以赴做好高温和中考预报服务工 作.全省广大气象干部职工严密监视天气,提供准确、贴心的气象服务,让高温中的人们感 25 受到更多的和谐和舒畅.6 月27 日,福建省气象局向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高温信 息, 并指出本省中南部沿海部分县市将出现干旱或小旱, 有关部门要注意做好蓄水防旱工作. 福建省气象局还通过"福建气象"网站、电视、广播、12121、手机短信等方式向公众发布 高温预警预报, 提醒注意做好中考防暑及日常避暑措施. 福建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针对连日高 温天气,向广大农民提出防止大面积病虫害的农事生产建议.福建省气象影视中心已连续 6 天制作播出包含衣食住行各方面的高温避暑建议, 并详细介绍全国各避暑旅游胜地, 以及家 电避暑常识,全面开展高温气象服务. 持续高温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全省各级政府、各部门根据气象预报,迅 速落实防暑降温措施.建瓯、永定等市、县积极做好灾后重建和灾民避暑工作.教育部门根 据气象部门的建议, 提前部署中考期间考场通风和防暑降温工作. 卫生部门指导灾区群众提 高防暑、防疫的意识和能力,水利部门科学调度全省 17 座大型水库蓄水,旅游部门及时部 署各大景点避暑工作,建筑等部门对户外或高温作业人员采取各项防护措施. (江然 周榕贞) 来源: -中国气象报 发布时间:[2006-07-05] 湖北省 22 个县(市)发生干旱 据省民政厅最新报告:6 月20 日,荆门市、襄樊市南漳县和枣阳市、恩施州鹤峰县上报 遭受旱灾.截止 6 月20 日15 时统计,干旱已造成我省十堰、襄樊、荆门、随州、宜昌、恩施、神农架 7 个市州的 22 个(县、市)285.6 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 269.2 千公顷,其中绝 收10.6 千公顷;54.6 万人、33.6 万头牲畜发生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 2.8 亿元. 今年以来,荆门市降雨量为正常年景的 60%左右,加上近期持续高温少雨,造成该市京 山县、钟祥市、沙洋县、东宝区、掇刀区和屈家岭管理区遭受不同程度的旱灾.据统计,旱 灾造成该市农作物受灾 27.6 千公顷,其中重旱 2.9 千公顷;3.92 万人、2.33 万头大牲畜出 现不同程度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 1200 万元. 5 月中旬以来,襄樊市南漳县持续出现晴热高温天气,5 月13 日至 6 月19 日,该县有 10 个乡镇降雨在 40 毫米以下,有的不足 30 毫米,比历年同期平均降雨少 60%以上.持续高 温干旱,致使该县旱情较重.据统计,旱灾造成农作物受灾 16.3 千公顷,其中绝收 800 公顷;4.41 万人、2 万头牲畜出现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 800 万元. 26 目前,全省已有 92.3 万人投入抗旱,投入抗旱机动设备 11.3 万台套,各级已投入抗旱 资金 2962 万元. 来源: 武汉中心气象台 发布时间:[2006-06-21] 甘肃省局部地区可能出现百年一遇干旱 入春以来,甘肃省河东部分地区温度持续偏高,降水持续偏少,出现较大范围严重干旱. 环县自 2004 年9月至 2006 年5月降水比常年同期少 11%; 特别是今年 3 至4月降水只有 1.9 毫米,是1957 年以来降水最少的年份. 据农业部门统计,今年初春以来的干旱可能为百年一遇.日前,依照中国气象局业务技 术体制改革的要求并落实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2006 年预测减灾业务服务专项能力建 设"任务, 通过一段时间的积极筹备, 兰州区域气候中心近期正式启动"重大农业气象灾害 监测评估和预报预警服务"业务. 该中心从 4 月下旬开始制作 《甘肃省重大农业气象灾害信息专报》 , 利用遥感监测与地面 温度、 降水及土壤墒情等观测资料, 综合分析干旱发生的实际状况及发展趋势并对农业生产 提出相应对策,根据干旱发生发展实况不定期向决策部门提供服务. 此项产品时效快、针对性强,得到了部门内外的高度重视和肯定.省政府农林处对该项 产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对监测信息反映出的严重干旱状况非常重视. 兰州区域气候中已经把 "甘肃省重大农业气象灾害信息专报"列入日常主要业务, 并根据实际需求, 不断对产品内 容进行完善和改进. 目前已发布"重大农业气象灾害信息专报"6 期, 内容涉及到干旱监测、 干热风预报等,为决策部门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有效依据. (王德民 万信 方锋) 来源: -中国气象报 发布时间:[2006-07-03] 2006 年6月国外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 本报讯 中央气象台近日发布了 2006 年6月国外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具体内容如下: 一、洪水袭击孟加拉国 6 月初,大雨引发的洪水造成孟加拉国 5 人死亡,数百间房屋被毁. 二、印度东北部遭遇严重洪水 6 月中旬,受季风暴雨的影响,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特里普拉邦遭受有正式记录以 27 来的最大洪水袭击和山体滑坡影响. 截止 6 月16 日, 已造成 2600 万人受灾, 约130 人死亡, 至少 80 人失踪. 三、新西兰遭遇强暴风雪袭击 6 月12 日,新西兰奥克兰市遭遇强暴风雪,使该市发生 50 年来最严重的停电,70 万人 失去电力供应数小时;交通受阻,航班停飞,部分房屋受损.据估计经济损失约 7000 万新 西兰元. 四、印度尼西亚东部发生洪水和泥石流 6 月中下旬,大雨使印度尼西亚东部苏拉威西省多个地方发生洪水和泥石流,截止 22 日,已造成 200 多人死亡,300 多人失踪. 五、美国遭暴雨袭击 6 月18-19 日和 24-27 日,美国西南部和东部分别出现持续暴雨,导致休斯敦和马里兰 州海岸发生洪水,城内主要道路积水严重,交通瘫痪.(庞记) 来源: -中国气象报 发布时间:[2006-07-01] 美国东部暴雨成灾 16 人死亡 20 万人撤退 连日暴雨,使美国东部海岸地区的新泽西州、纽约州、马里兰州以及宾夕法尼亚州成为 泽国.路透社报道说,目前已有至少16人丧生,不少沿河城市面临"水漫金山"的危险. 水位距河堤仅1米 威尔克斯巴尔当地政府担心2005年新奥尔良决堤事件重演, 已急令近20万居民撤 离.28日日落之前,已有15万民众撤离家园.与此同时,美国海岸警卫队、国民警卫队 以及当地警方共出动十几架直升机,陆续救起近70名被困在屋顶的民众. 美联社说,萨斯奎汉纳河水位将在28日深夜至29日凌晨达到最高峰,届时,水位将 达到37英尺 (约合11.3米) . 威尔克斯巴尔河堤2004年进行的加固最新高度——4 1英尺(约合12.5米)将在28日晚接受最具挑战的冲击. 至少16人死亡 东部地区暴雨目前已造成至少16人死亡,多人失踪. 在弗吉尼亚州,一名8岁女孩跌入涨水的溪流中,后被冲入涵洞溺水而死.州警察说,数天 来,已有8名驾车者因降雨原因丧生. 在纽约州,因降雨而引发的车祸导致3人死亡.一辆卡车被冲进一个很深的污水坑,车 上两人丧生.暴雨还使多条公路、桥梁及基础设施被洪水淹没、冲毁. 乘坐直升机视察受灾地区后, 纽约州州长乔治·帕塔基预测, 纽约州一地的财产损失可 能高达1亿美元. 降雨还影响受灾地区企业机构的正常运转.位于华盛顿的国家档案馆、独立研究所,以 及包括司法部在内的一些主要政府部门大楼关闭. 连白宫也受到暴雨的冲击, 白宫前草坪的 一棵百年老树在雨中轰然倾倒. 叶平凡(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印度暴雨成灾水淹孟买 至少 24 人死亡,孟买居民生活大乱 发布时间: 2006-07-05 10:07 来源:新京报 28 印度持续的大雨引发一系列洪灾和塌方,仅3日晚至 4 日晨一夜间就造成东部和南部至少 24 人死亡,中西部商业中心孟买两天内也有至少 7 人 死亡,当地居民生活大乱. 印度官员 4 日说,暴雨造成印度东部一些河流决堤,并引发泥石流,奥里萨邦和恰尔肯 德邦至少 22 人死亡,其中 9 人乘船在当地根赫尔河航行时,因船只倾覆而死亡.南部的安 得拉邦数百座村庄洪水泛滥,两人被冲走,另有 10 名渔民失踪,数千人无家可归."一座 水库的 4 座闸门被泛滥的洪水卷走, "安得拉邦斯里加古兰区官员维什努说, "我们已经从 水淹的村庄疏散了 1.5 万人." 印度海军船只和直升机已派到受灾地区, 救援那些站在房顶上的灾民, 并向他们空投食 品、药物和水. 孟买 4 日一些学校被迫停课.由于当地正值雨季,孟买连续两日大雨,24 小时最大降 雨量达到 100 毫米, 造成当地已有 150 年历史的排水系统自 3 日早晨崩溃, 许多地方雨水不 能及时下泻,积水及膝. 孟买洪灾部门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官员说,孟买 4 日有两人死亡,加上前一天至少 5 人死亡,孟买这两天至少 7 人因触电、溺水和房屋倒塌死亡. 路透社援引印度气象部门官员的话说,由于东部沿海低压正向马哈拉施特拉邦方向移 动,近日将给该邦首府孟买带来更多降雨. 国外论文摘要 用大涡动模拟对影响对流边界层的地形特性尺度的评估 S. G. Gopalakrishnan 等 此项研究旨在评估地形特性尺度对对流边界层(CBL)内湍流结构和一般特性的重要影响程 度. 为此目的研究人员使用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研制的区域大气模拟系统实施了大涡度模拟作 业.模拟研究发现湍流对于地形特性呈非线性相关.在不到 5km 的水平长度尺度情况下,地 形对于 CBL 的一般特性的影响极小,即使是 CBL 的高度为山丘高度的 30%的情况下亦如此. 29 但是,这种情况下对于涡动的结构都有明显的影响.在较大的水平尺度时,地形特性仅为 CBL 高度的 10%的情况下,对CBL 一般特性有某种程度的影响.研究人员注意到了对"离散" 统计(即水平和垂直速度变化和较大动量)的明显影响.更为引人注意的是,平均湍流动能 廓线描述了两种高值.分别在近地面和 CBL 顶部附近.此时存在相应的强水平气流.这类强 水平气流是在近地面生成的,回流气流在 CBL 顶部,是由涡度结构所产生的.在地面层为 CBL 提供能量的较大的感热通量所造成的影响并不那么重要. 结论是在一种极不规则的地形 上,地形的垂直尺度至少为 200-400m 且较大的垂直尺度大于约 5km 的情况下,在中尺度和 大尺度大气模式中所用的 CBL 湍流参数化以及扩散模式均需进一步改进. (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 57(2)赵希友译) 方位雷达取样导致的中尺度气旋特性振荡 Vrncent T. Wood 等 当一个与多普勒雷达相关的雷暴中尺度气旋改变其范围时, 所推断的多普勒速度中尺度气旋 特性平均旋转速度与核心半径便发生前后振荡. 尽管雷达射束的物理宽度随着变化范围而发 生一致性变化. 作者使用一模式气旋和一个模拟的多普勒雷达考察了上述振荡. 所收集的资 料方位取样间隔为 1°.研究人员发现这类振荡为变化资料点分离的结果.而这种点分离程 度与中尺度气旋特性多普勒速度峰值相关. (Journal of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Technology 17(1)赵希友译) 1991 年江淮流域强降水的区域模式模拟 I. 降水量和环流统计学 Wei-Chyung Wang 等 受大尺度环流影响较强的华东夏季梅雨天气为东亚气候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如, 梅雨常常给 江淮流域带来大的降水.作者使用观测资料和一种区域模式对 1991 年夏季江淮流域洪水期 间梅雨锋及其相关的大尺度环流作了研究.此项研究分两部分.本文为第一部分,主要分析 30 了大的梅雨锋水与相关大尺度环流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由 W. Gong 等对与潜热边界层条件 处理相关的模式误差作了研究考察.且作为区域模式的振动场. 观测资料表明 1991 年5月18 日至 7 月14 日梅雨季期为以往 40 年间最长的梅雨期. 发现江 淮流域的大降水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中纬对流层顶西风带和对流层低层西南风及水汽通 量密切相关. 区域模式较合理地模拟了区域平均地面气温和降水, 特别是降水量的变化及其 相关的梅雨期间的大尺度环流. 但是, 模式模拟的降水强度较小, 部分原因是模式偏冷偏干. 这种模式大气条件是由此项研究中使用的简化陆面过程方法和连续低空云造成的. (Journal of Climate 13(1)赵希友译) 1991 年江淮流域强降水的区域模式模拟 II.模式偏差 Wei Gong 等 本文是使用观测结果和区域模式模拟对 1991 年江淮流域(YHRV)强降水过程进行研究的论 文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梅雨锋及其与大尺度环流的关系, 本文则给出了区域模式中侧 边界处理引起的各种偏差. 对偏差的两种特性进行了研究, 一个是提供了大尺度边界强迫的 驱动场; 另一个是具体说明该模式是如何采用这种强迫的耦合方案. 前一偏差定义为模式的 非确定性,这是因为它与模式本身有关;而后一偏差(以及那些由其它源引起的偏差)被看 作为模式误差. 通过使用不同的驱动场 (ECMWF-TOGA 客观分析、 ECMWF 再分析以及 NCEP-NCAR 再分析)和耦合方案(张驰逼近系数的分布函数和缓冲区的宽度)分析该区域模式对 1991 年夏季 YHRV 强降水来对这两个偏差进行研究.还使用了谱分析来研究偏差的频率分布. 分析结果表明,对梅雨演变有重要影响的 200 百帕风、500 百帕位势高度以及 850 百帕风与 水汽混合比对大尺度边界强迫敏感. 特别是, 青藏高原附近和西太平洋上空 500 百帕位势高 度、850 百帕水汽混合比基本上决定于驱动场.另一方面,对流层低空水汽、各层次的风以 及降水型更容易受到该耦合方案中张弛逼近处理的影响. 令人感兴趣的发现是两种常用的耦 合方案即侧边界耦合及谱耦合能给模拟域提供相似的大尺度信息, 当然, 前一方案要使用更 宽的缓冲区和更强的张弛逼近系数. 模拟域北端的系统模式误差是对低空逆温层状云的预报 过高造成的. 31 分析结果还表明, 张弛逼近方法的不同处理对模式中尺度信号无重要影响. 但随着缓冲区宽 度和张弛逼近系数的增加,模式的性能特别是月平均降水及其空间型得到明显改进. (Journal of Climate 13(1) 高良成译) 根据对一深厚对流云的多普勒雷达反演的 动力学和微物理学 Bing Wu 等 使用一个由具有液相和冰相微物理学参数化的三维时变云模式组成的四维变分数据同化系 统将雷达数据同化到一个云模式中. 对Buntsvill 合作气象试验期间观测的一个强雷暴的资 料进行了同化, 并把结果与一个常规分析进行了比较. 该分析系统能反演出风暴的全部重要 特性,但在某些细节上有所不同.而这一反演数据集的一致性使结果具有可信性. 还发现该算法对微物理学和端流参数化方案中的几个系数非常敏感. 模拟结果无法重现该风 暴的演变, 既使将参数化系数设置为能产生合理的风暴演变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这一结果对 于对流过程的短期预报具有一定的意义. 这样的预报要求必须使用与本研究一样的观测结果 才能导出的初始场. 同化雷达观测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说明需要对参数化方案进行改进, 设计 出能使模式更为准确模拟实际观测的风暴的参数化方案. (Journal of the Atmosphere Sciences 57(2) 高良成译) 对流热强迫对飑线周围三维环流的影响 Rajul E. Pandya 等 中纬飑线的后部一般是具有明显中尺度气流特征的大范围层状云和降水, 包括一个后部气流 上升锋、下沉的后部入流急流、线端涡旋以及随后的中尺度对流涡旋.本研究表明,尾部层 状云区的中尺度环流基本上由前缘对流线中的时间平均增温和冷却型决定. 对垂直于线的环 流的分析表明, 它是在热力产生的重力波从前缘线扩展开来时形成的. 中空线端涡旋是时间 平均热强迫产生的水平涡度非绝热顷斜的结果. 存在有柯氏力的情况下, 对称热强迫产生了 32 与在真实系统中观测到的逗号形层状云砧一样的非对称层状环流和一个垂直位移型, 这表明 中纬飑线后面的云和环流的非对称性不一定是前缘对流线中非对称性造成的. (Journal of the Atmosphere Sciences 57(2) 高良成译) 33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PDF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姚中凯  湖北省委副秘书长武勇  湖北荆州市委副秘书长  湖北省政府副秘书长  湖北副秘书长张洪简历  湖北省副秘书长赵凌云  湖北副秘书长分工  湖北省政府梅副秘书长  广东省委副秘书长名单  湖南省委副秘书长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