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诗的《圆觉》意象与思想 183 东坡诗的《圆觉》意象与思想 萧丽华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 摘要《圆觉经》自唐宗密大力宏传以来,对中国文人与禅宗丛林影响 深远,自中唐以降至两宋期间,一直是禅者研修的重要典籍,其中显 示的修行途径,处处妙合禅法,直显圆满觉悟之心,是佛陀「入於神 通大光明三昧正受」时所讲的大圆镜智,也是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 萨宣说的圆觉妙理与观行法门,可以说是经中法王. 《圆觉经》中重要法门与象徵如「清净摩尼宝珠」 、 「大光明藏」 、 「幻翳空华」 、 「如幻三昧」…等,对苏轼诗文意象有丰富的影响.如 苏诗〈北寺悟空禅师塔〉云: 「空里浮花梦里身」 ,用的是《圆觉经》 「幻翳空华」的观念; 〈次韵吴传正枯木歌〉云: 「万象入我摩尼珠」 , 用的是《圆觉经》 「清净摩尼宝珠」的观念等等. 本论文的目在藉东坡诗来彰显《圆觉经》重要禅法,同时也藉《圆184 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十一期(2006 年) 觉经》来突显东坡诗禅,期望藉此研究过程,爬梳东坡诗中的佛经意 象,厘清《圆觉经》在中唐以后对北宋诗歌的影响,达成诗歌史与佛 教史双向的观察研究. 关键词: 《圆觉经》 、东坡、苏轼、宋诗、意象 东坡诗的《圆觉》意象与思想 185 The Yuan Jue Sutra' s Images and Thought in D o n gP o ' s Poetry Li-hua Hsiao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 Taiwan University Abstract: "Yuan Jue" Sutre mad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Chinese scholars and Zen since it was advertised by Zong Mi , a master of Middle Tang Dynasty. It always is the important ancient book which people practice Buddhist rules. It shows the way of pious life and directly reveals heart of the complete consciousness. It is the words of wonderful principle that Buddha says in a magical powers and a greatly bright secret time. Also is the words of good method said from Wen Shu, Pu Xian and so on 12 Bodhisattvas. We can call it the king of Dharma in Sutre . The important methods and symbols of "Yuan Jue" Sutre are like " P u r e ly clean Mani jewel" , " G r e a t l y b r i g h ts c r i p t u r e s " , " I ma g i n a r y nebula and flowers in the sky " , " i ma g i n a r ys e c r e t " . . . a n ds oo n ,there are rich influence on the images in Su Shih 's Poetry and prose. 186 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十一期(2006 年) I expect to take advantage of this research and reorganize the images of Buddhist literature with the process of studying Su Shih 's Poetry and show the context of Zen in Su Shih 's Poetry. It' s also my purpose to make sure of the influences of "Yuan Jue" Sutre in the poetry of Tang and Northern Song Dynasty. Finally, I hope to achieve the bidirectional observation of poetry history and the Buddhism history. Key words: Yuan Jue Sutra, Dong Po, Su Shih, Song Dynasty 's Poetry, image 东坡诗的《圆觉》意象与思想 187 东坡诗的《圆觉》意象与思想 萧丽华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 一、前言诗体的发展由唐入宋,最大的不同在唐诗主「情韵」 ,宋诗重「议论」1 .东坡诗素以「以议论为诗」的哲理诗闻名2 ,加上其诗笔之「游 戏三昧」3 ,嬉笑怒骂,被视为北宋诗文革新的关键人物4 ,是宋诗新 1 唐宋诗之辨自张戒《岁寒堂诗话》 、严羽《沧浪诗话》已肇其端.张戒对东坡「以 议论为诗」深表不满、 《沧浪诗话》 「诗辨」条认为唐诗主「兴趣」 ,宋诗则「以文 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叶燮《原诗》外篇也认为唐诗主「情性」 , 宋诗主「议论」 .宋代以降至於今人,对唐诗与宋诗体制风格之辨者多,笔者在拙 著《元诗之社會性与艺术性》中有专节讨论,此不赘述. (台北:国家出版社,1998 年)页317-324.张高评《宋诗之新变与代雄》一书, 「壹、宋诗特色之自觉与形 成」一章对此讨论尤精. (台北:洪叶文化,1995 年)页1-10. 2 多数东坡研究者多注意到坡诗这种特徵,例如朱靖华《苏轼论》 (北京:京华出 版社,1997 年)页27、57-77.木斋《宋诗流变》 (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 年) 页166-182. 3 苏轼参禅以自在解脱为目的,其〈龟山辩才师〉诗云: 「羡师游戏浮沤间,笑我 188 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十一期(2006 年) 变的关键人物.笔者窃以为东坡诗笔得自於佛经的地方不少,历来有 关东坡诗的评论也早已注意到其中应有得自於佛经之处5 ,但近代学者 只少数泛论东坡思想与文学6 ,至如佛经意象与东坡诗的关系上则很少 人涉论7 .笔者不揣浅陋,已经完成数篇东坡诗歌意象与佛经关系的作 品8 ,但这之前只从禅宗史演进与禅宗思想本身来观察东坡诗,终究是 见树不见林,对於东坡诗禅的语言来源,仍未能全面清晰地掌握. 荣枯弹指间.」 〈六观堂老人草书〉云: 「云如死灰实不枯,逢场作戏三昧俱.」 惠洪《石门文字禅》卷一九曾赞叹说: 「东坡居士,游戏翰墨,作大佛事,如春形 容藻饰万象.」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下也说: 「东坡谪居齐安时,以文笔游戏三 昧.」这就是东坡的「游戏三昧」 .有关东坡笔墨游戏与禅的关系详见周裕锴〈游 戏三昧:从宗教解脱到艺术创造--略论苏轼、黄庭坚诗中文字游戏的意义〉 , 《中 国第十届苏轼研讨會论文集》 (山东:齐鲁书社,1999 年)页269-291. 4 朱靖华〈苏轼与宋诗的议论化理趣化〉认为: 「宋诗的议论化散文化格调,虽然 前有中唐韩愈『以文为诗』的滥觞,复有北宋中期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的开 路,中经王安石、王令等人的拓展,而最后完成者却是苏轼与黄庭坚.而此二人, 又以苏轼为其关键性人物,因为至苏轼,宋诗体制的多方面风貌已经具备,堪称 宋诗体制的奠基人.」见前揭书《苏轼论》页57. 5 例如陈善《扪虱新语》卷四云: 「僧惠洪觉範尝言: 『东坡言语文字,理作通晓, 盖从《般若》中来.』 」又赵翼《瓯北诗话》云: 「 ( 〈书焦山纶长老壁〉 〈闻辨才复 归上天竺〉 )二首绝似《法华经》 《楞严经》偈语.」等,见曾枣庄《苏诗汇评》 (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 年)页2103、2165. 6 目前以东坡佛禅为论的论文约有:朴永焕《苏轼禅诗研究》 (北京:北京社會科 学出版社,1995 年) 、王渭清〈佛家中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社會科学版)2001 年02 期、林碧珠〈苏东坡禅诗的形成〉 , 《中国文化月刊》224 期、李慕如〈谈东坡思想生活入禅之启迪〉 , 《屏东师院学报》11 期、锺美玲〈苏 轼禅诗山水意象的表现〉 《中国文化月刊》246 期. 7 笔者近期发现几篇专著已有这方面的进路,如张宏生〈苏轼与《楞伽经》 〉 , 《人 文中国学报》第8期、周裕锴〈梦幻与真如苏、黄的禅悦倾向与其诗歌意象 之关系〉 , 《文学遗产》2001 年03 期、罗宗涛〈苏东坡梦中作诗之探讨〉 , 《玄奘人 文学报》第1期、史国兴《苏轼诗词中梦的研析》国立台湾师範大学国文研究所 1996 年博士论文、杨仲〈在江流月影里寻找灵魂——试论苏轼笔下的水月形象〉 , 《衡水师专学报》2003 年02 期. 8 截至目前为止,笔者已发表东坡相关论文凡: 〈东坡诗论中的禅喻〉台大佛学研 究中心学报第六期、 〈佛经偈颂对东坡诗的影响〉2003 年3月中兴大学「第四届通 俗与雅正文学学术研讨會」 、 〈苏轼诗禅合一论对惠洪「文字禅」的影响〉2003 年4月玄奘大学「佛学与文学学术研讨會」 、 〈东坡诗中的般若譬喻〉 ,2004 年12 月11 日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圣传与诗禅:文学与宗教国际学术研讨會」 、 〈从庄禅合 流的角度看东坡诗中的舟船意象〉成功大学文学院「中国近世文学国际学术研讨 會」2005 年10 月14-16 日. 东坡诗的《圆觉》意象与思想 189 笔者根據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的注文资料,统计东坡诗与佛 经的关系,发现东坡凡用《大毘婆娑论》2 次、《大般若涅槃经》10 次、《景德传灯录》144 次、《六祖坛经》2 次、《心经》3 次、《四 十二章经》4 次、《法苑珠林》10 次、《法华经》38 次、《金光明经》 2 次、《金刚经》17 次、《阿弥陀经》9 次、《高僧传》22 次、《智 度论》3 次、《华严经》25 次、《圆觉经》18 次、《楞严经》113 次、 《维摩诘经》78 次,9 这个数據透显出东坡佛学与佛教信仰的几个面 向:一、东坡以禅宗为主轴,《景德传灯录》144 次是最明显的痕迹; 二、禅之外,交融著华严宗与天台宗思想,如用《法华经》38 次、《华 严经》25 次;三、东坡同时融合著净土信仰,如对《金光明经》《阿 弥陀经》的接触.虽然学术上,学者都将东坡佛学修养归属为禅宗或 禅净双修10 ,但从其用《华严经》25 次、《圆觉经》18 次的频率,东 坡与华严思想必有某种程度的绾合.一般东坡诗研究者都认为东坡最 明显的主题是人生的虚幻不实,即〈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 所云「吾生如寄耳」的一贯思维11 ,这是东坡从人生中实际体证经典 的道理,又由经典中流现而成文学的譬喻.但如果从佛经来爬梳东坡 诗,可以发现东坡以「人生如梦幻」此一人生主题的重要创造,是结 合著般若空观与《圆觉经》的「如幻三昧」而来,这正显出宋代禅宗 的华严走向.东坡另一艺术创造的「游戏三昧」12 说也是如此. 9 本统计依據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以下引苏 轼诗均以此版本为據. 10 东坡的禅学主要属云门与临济法脉,黄启江《北宋佛教史论稿》指出大觉怀琏 为云门五世, 「苏轼与怀琏交游最久,深赞其为人及学问,曾为作〈宸奎阁碑〉以 记其事.」又与苏洵相善的圆通居讷、与苏轼相善的佛印了元均为云门僧侣. (台北:商务印书馆,1997 年)页248、252.周裕锴《文字禅与宋代诗学》详考苏轼 与云门禅师往来有大觉怀琏、灵隐云知、云居了元、玉泉承皓、慧琳宗本、…… 等二十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年)页59-62.孙昌武《禅思与诗情》 则详载「苏轼与云门学人关系表」 、 「苏轼与临济学人关系表」 , (北京:中华书局, 1997 年)页448.而东坡的净土信仰则属带有因果报应观的禅净兼修方式,黄启 江《北宋佛教史论稿》认为东坡重禅轻讲. (北京:中华书局,1997 年)页214、 454.阿部肇一《中国禅宗史》则说东坡禅带著因果报应观. (台北:东大图书公 司,1991 年)页347、539. 11 见吉川幸次郎《宋诗概说》 (台北:联经出版社,1979 年)页144-164. 12 见周裕锴〈游戏三昧:从禅宗解脱到艺术创造〉一文, 《中国第十届苏轼研讨 會论文集》 (山东:齐鲁书社,1999 年)页268-291. 190 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十一期(2006 年) 因此,笔者拟从华严禅的角度思惟,对东坡诗禅的认识再做进一 步的补充,本文先以《圆觉经》作观察,下一步再另文以《华严经》 作观察,以期完整探究出东坡诗禅的各个面向. 二、宋代华严禅的走向与《圆觉经》的流行 唐會昌法难之后存在的中国佛教宗派,主要是禅宗,净土宗虽然 也很流行,但此宗对知识分子的影响远不如禅学,知识分子大多有结 交僧侣或出入於佛老的经验,他们接触的禅宗,多数是融入了华严宗 以及其他教门思想的禅,因此出现了所谓「华严禅」. 根據学者的考察,华严禅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看其含义. 广义而言,华严禅是宗密所代表的以真心爲基础,内融禅宗之顿渐两 宗、佛教之禅教两家,外融佛教和儒道两教的整合性的思想体系,这 一体系的最核心内容,是华严宗和荷泽禅的融合,宗密以荷泽思想阐 释华严,又以华严思想阐释荷泽禅,视两者合一;狭义而言,华严禅 体现出融合华严理事方法论的思想,以理事分析和理事无碍、事事无 碍的方法融入禅的禅法中.不论是狭义或广义的理解,华严禅体现出 的一个核心特徵就是融合,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交流、沟通与整合, 而这两种意义上的华严禅,在宗密之后的唐末、五代和两宋时代,都 很流行.在禅宗的五家分灯中,对於华严宗理事方法的运用,非常普 遍.这种方法,可以说是狭义意义上的华严禅,是融教入禅.13 临济宗人的四宾主方法,宾看主,主看宾,主看主,宾看宾,正 是理事方法的体现.在浮山法远的「九带」中,有所谓理贯带、事贯 带和理事纵横带,分别相当於华严宗的理法界、事法界和理事无碍法 界的意义.《人天眼目》卷二云:「通贯实际,圆融理事」,正是这 个道理.临济宗人非常推崇这些方法,纷纷作颂,比如大慧宗杲颂理 事纵横带说: 「法法实际本和融,举体全该事理同,应物行权无定法, 随缘立理绝罗笼.竿头有路通车马,棒下无生触祖翁.出没纵横全体 13 见董群〈论华严禅在佛学和理学之间的仲介作用〉 , 《中国哲学史》2000 年2期. 东坡诗的《圆觉》意象与思想 191 用,夕阳西去水流东.」(《人天眼目》卷二)至於云门宗的方法, 可以用三句概括:涵盖乾坤句、截断衆流句和随波逐浪句.从华严理 事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涵盖乾坤,指理,截断衆流,指事,随波逐浪, 指理事无碍.14 可以看出宋代禅宗之一斑. 华严禅藉教悟宗方法的运用,使得禅宗人十分重视"圆融"类经 典,特别是《圆觉经》和《华严经》.《圆觉经》经过宗密的大力推 崇,成爲宋代禅宗的重要经典.天童正觉、大慧宗杲也都有颂,克勤 则两经并重,「《圆觉》伽蓝豁开户牖,《华严》刹海大座当轩.」 (《佛果禅师语录》卷二)禅僧的开悟,也有因研习《圆觉经》和《华 严经》而悟者,比如,大慧宗杲是聽《华严经》到第八會时而有悟, 云门宗人圆通居讷也因《华严经》而悟,圆通法秀是通过研究《圆觉》 和《华严》两经而悟.对这两经的重视,是华严禅的一个重要标志. 北宋从太宗力设「译经院」(后改名为「传法院」)之后,群臣 多数深谙内外典,佛经新旧译注事业鼎盛.吕夷简编《法宝录》、赵 安仁与杨亿奉诏编修大藏经录、晁迥推崇《楞严》、《圆觉》二经、 张商英注《金刚经》《法华经合论》;而各地僧俗除禅宗法脉外,有 京师大相国寺慧林禅院圆照宗本禅师讲论《华严经》、东吴僧道原编 《景德传灯录》、临济宗人惠洪觉範绾合「教乘」与「宗门」,《法华》、《楞严》、《华严》、《圆觉》、《金刚》、《起信》、《宗 镜录》等经论无所不通、释契嵩作《辅教编》……等等.15 宋代知识分子在结交僧侣的同时,也注重研习佛经,特别对於华 严宗类经典,《华严经》、《华严法界观门》,都成他们关注的重点, 《圆觉经》因此备受重视.杨时对《圆觉经》有过分析,解释此经讲 的作、止、任、灭四种禅病,「作即所谓助长,止即所谓不耘苗,任、 灭即是无事」(《龟山学案》,《宋元学案》卷二十五).朱熹评论 《圆觉经》说:「前半部还可以看看,后半部就一段淡如一段了,至 於最后的二十五种修行法(二十五定),那简直可笑.」(《朱子语 类》卷一二六)《圆觉经》的前半部著重讲本觉,讲顿悟本觉.至於 14 同上. 15 参看黄启江: 《北宋佛教史论稿》 (台北:商务印书馆,1997 年)页5. 192 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十一期(2006 年) 具体的修行方法,朱熹不感兴趣.陆九渊则说「某虽不曾看释藏经教, 然而《楞严》、《圆觉》、《维摩》等经,则尝见之」 (《与王伯顺》, 《陆九渊集》卷二).话说得比较谦虚,其实是很有研究,很有心得 的.这些都可看出宋代华严禅与《圆觉经》的影响,连理学家朱陆都 要拿《圆觉经》作文章. 《圆觉经》16 是一部「十方菩萨之所归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 的圆顿经典17 ,阐释大乘圆顿妙理及如何观行实践的方法,内容结构 严谨,譬喻精彩,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也摄受一切渐修群品.此经以 如来藏为根本思想,在中国佛教具有重要的地位,与《楞严经》、《大 乘起信论》合称「二经一论」,而受到华严、禅宗、天台、密宗等各 宗派全面的重视. 《圆觉经》在教禅之间的盛行与弘传,实倡始於唐?圭峰宗密禅 师,宗密上承贤首(法藏)、清凉(澄观)的华严教系,又承荷泽(神會)、荆南(惟忠)、遂州(道圆)的南宗禅系,对於本经极为欣契, 精详地显发了本经的义蕴.在华严和禅宗盛行的当时,由於宗密的弘 扬,致使本经广行流传.而宗密的疏钞即为后世学人依凭的要籍.宗 密为它作大小疏钞修证仪18 ,宰相裴休为它作序,从中唐开始盛行于 世,历宋代而愈兴,南宋后流通更广. 由於密宗身兼教、禅二宗祖师:教逢圆觉,并传华严大法,知见 体系,均依四祖清凉国师;禅遇南宗顿悟门的荷泽宗,大弘圆顿教. 16 《圆觉经》一卷,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的略称,又名《大方广圆觉 经》 、 《圆觉了义经》 、 《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 《大方广圆觉陀罗尼》 、 《修多罗了义》 、 《秘密王三昧》 、 《如来决定境界》 、 《如来藏自性差别》等.唐?罽宾三藏佛陀多 罗,於武后长寿二年(693)四月八日译於白马寺,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册.此经 由於译者生平事迹不详之故,古德多有所疑,但都相信其契合佛理. 《开元释教录》 卷九: 「此经近出,不委何年.……但真诠不谬,岂假具知年月耶?」 ( 《大正藏》 第五五册,页565 上) 17 就宗密教判的观点而言,见《圆觉经大疏》序, 《卍续藏》14 册,页217 上. 18 宗密共为《圆觉经》作了「经略疏四卷」 、 「大疏钞科三卷」 、 「经略疏之钞二十 五卷」 、 「圆觉经大疏十二卷」 、 「大疏释义钞十三卷」 、 「经略疏科一卷」 、 「经略疏 注四卷」等,可见其提倡之力. 《圆觉经》在禅门享有盛誉,与宗密的大力弘传密 切相关.宗密《圆觉略疏序》谓: 「禅遇南宗,教逢圆觉.一言之下,心地开通. 一轴之中,义天朗耀.」 《卍续藏》14 册,页217 上. 东坡诗的《圆觉》意象与思想 193 他既继承华严四祖澄观大师的慧业,又跟随荷泽道圆修学南宗的顿悟 禅,可以说是教禅合一、华严宗与禅宗合流的起点.19 《圆觉经》的 弘传也就是在宗密这种学风的影响下而开展.《圆觉经》所说「圆觉 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 十方故」,又说「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是经唯 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20 ,这都合乎华严宗圆摄一切诸法、 直显本来成佛的圆教旨趣故收入华严部.裴休说﹕「统众德而大备, 烁群昏而独照,故曰圆觉.……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罗,盖诠此也. 然如来垂教,指法有显密﹔立义有广略﹔乘时有先后﹔当机有深浅﹔ 非上根圆智,其熟能大通之.故如来於光明藏,与十二大士,密说而 显演,潜通而广被,以印定其法,为一切经之宗也.」21 故圆觉经乃 是一切如来的本起因地,是因行的根本.宗密大师为了能彰显此经圆 照清净,依觉相泯绝果相的殊胜,特开「十所为」来分析,22 这就是 宗密「教禅一致」,以禅结合华严的具体成果.又《圆觉经》显示的 修行方便,处处与禅法相合,在禅门中也传习甚广.其奢摩他、三摩 钵提、禅那三种禅法及二十五种清净定轮,乃至远离作、止、任、灭 四种禅病,这些教旨都适用於禅门修学,因而《圆觉经》在禅宗丛林 中也极盛行流传.23 这就构成了《圆觉经》的华严禅属性. 19 由於宗密见到当时的教家的学理像华严、天台、唯识等均著重於理论义相的探 讨与阐述,不太著重於实践修证,又看到宗下的荷泽、洪州、牛头、北宗等都是 偏重於实践的修证,而欠缺理论的探究,因此他便从佛教的根源理路来阐述,认 为教禅二家应该可以相辅相成,所以他要极力调和禅与教的纷争,强调如来一音, 大小并陈,众生随机领解各别,祇要我们能随顺圆音而起圆解,则一音中具足百 千音.宗密不仅促成佛教各种宗派的修行可以融通,即使儒道两家的思想知解也 可引入,他把佛教中的心性业报思想与儒道两家思想的人生界与生命界,均可用 混一元气的真心所变,开拓了三教融合的先河.见杨政河〈宗密大师学风研究〉 , 《华冈佛学学报》第六期,1983 年7月,页227-240. 20 经文见《圆觉经》 〈文殊章〉 〈普贤章〉 〈贤首章〉 ,经旨与华严圆教旨趣的关系 见高观如论述,收於张保胜释译 《圆觉经》 (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 年) ,页278-285 . 21 裴休〈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序〉 , 《大正藏》第卅九册,页523 中-下. 22 见杨政河〈宗密大师学风研究〉 , 《华冈佛学学报》第六期,1983 年7月,页241. 23 见张保胜释译《圆觉经》 (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 年) ,页251-252. 194 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十一期(2006 年) 《圆觉经》以「以圆照觉相为宗」,「离幻证真为用」,24 因此 其中的「如幻三昧」是其法门核心,由之开展的「梦幻观」、「空花」 与「第二月」,是其重要譬喻;「舟船」意象、「眼翳」、「摩尼宝 珠」等遮诠手法25 也一一产生(详见下节东坡诗所开展的《圆觉》思 想与意象之论述).如果以《圆觉经》的十二位菩萨来象徵十二种法 门26 ,则「第一位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代表智慧成就」,智慧圆满而后 起「行」,因此以大行大愿的普贤菩萨为第二品;此后开展出「如幻 三昧」的各色法门,如《圆觉经?普贤品》所说的:「知幻即离」「离 幻即觉」法门、《圆觉经?普眼品》说的:「四缘假合,妄有六根」 的灭一切幻垢法门,为了现「清净摩尼宝珠」,因而有「乃至八万四 千陀罗尼门」.《圆觉经?金刚藏品》又提出:「又如定眼,由回转 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譬如幻翳,妄见空华.」 以云月、舟岸与幻翳、空花为喻,以臻「妙觉圆照,离於华翳」,如 此拈出先断「无始轮回」的根本法.到《圆觉经?威德自在品》时, 提到「游戏如来大寂灭海」,《圆觉经?净诸业障品》也提到「游戏 诸根」 ,这又构成了悟后的神通自在,游戏三昧.其他如由 「奢摩他」 、 「三摩钵提」和「禅那」所构成的「二十五种清净定轮」,更为开发 自性提供丰富门径.以上是《圆觉经》思想与譬喻法门略说,这些思 想内涵与象徵意象反覆出现在东坡诗中,本文将於下节再详加讨论. 三、东坡诗化用《圆觉》思想与意象的几个重心 东坡的禅学主要受临济宗与云门宗的影响27 ,此两宗的华严禅走 24 释憨山《圆觉经直解》序(香港:北角法喜莲社,1979 年) ,页5. 25 许宗兴〈寂灭与普照-谈《圆觉经》的佛性论〉一文将《圆觉经》的譬喻分为 遮诠与表诠法,有单遮、双遮,单表、双表等等.收入《第一届生命实践学术研 讨會论文集》 (台北:万卷楼,2002 年)页199-258. 26 南怀瑾《圆觉经略说》 (北京:师範大学出版社,1993 年) ,页12-13. 27 东坡的父亲苏洵虽以儒学为宗,但亦结交蜀地名僧云门宗圆通居讷和宝月大师 惟简,东坡自幼便受两位云门禅僧的影响.熙宁四年(1071)出为杭州通判后,东 坡更是遍游佛寺,向怀琏、慧辩、元净、契嵩、惠勤、参寥等高僧参法.黄州时 期,东坡寓居黄州定惠院,随僧蔬食,更是禅学思想深刻化的阶段.从宝月大师 到杭州、黄州名僧,东坡接触最多的是云门法脉,另有一部分为临济学人.有关 东坡学佛因缘与法脉可参考笔者: 〈东坡诗论中的禅喻〉一文,台大佛学研究中心 东坡诗的《圆觉》意象与思想 195 向已如上述. 《圆觉经》所开展的思想内涵与象徵,也自然而然影响到 东坡. 以华严禅之《圆觉经》意象为例来看东坡诗,则「人生如幻」这 一类一般东坡诗研究者所认定的东坡诗中最明显的主题,正是禅宗般 若空观与《圆觉经》所谓的「如幻三昧」观的结合.吉川幸次郎认为 这种思想使东坡从「人生为长久持续的时间」 ,走向「人生如梦幻」的 超脱与旷达.28 东坡以人生实际的体验证明经典的道理,又由经典中 流现而成文学的譬喻. 《圆觉经?普贤品》说:「若彼众生之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 以幻还修於幻?……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 幻.」29 东坡诗中也有许多「幻」喻,凡25 笔,多数作色身、念头与 人生之观察,并常常与「梦」字合用,如: 〈王巩清虚堂〉 云: 「愿君勿笑反自观,梦幻去来殊末已.」 ( 《苏 轼诗集》卷十七) 〈赵阅道高斋〉 云: 「公心底处有高下,梦幻去来随所遭.」 ( 《苏 轼诗集》卷十九) 〈和陶停云〉 云: 「梦幻去来,谁少谁多.弹指太息,浮云几何.」 ( 《苏轼诗集》卷四十一) 〈题次公蕙〉云: 「幻色虽非实,真香亦竟空.」 ( 《苏轼诗集》 卷三十二) 〈戏书〉云: 「四十年来同幻事,老去何须别愚智.古人不住亦 不灭,我今不作亦不止.」 ( 《苏轼诗集》卷三十三) 在华严禅「如幻三昧」的观照下,万法不过是幻师变化出来的种种生 命,或动物或人或山川草木,看来栩栩如生,有声有色,实际是六根 对妄境所生,并无实相.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四之上云:「众生 幻心,还如幻灭.诸幻灭尽,决心不动」30 .都可见「幻」是万法的 学报第六期. 28 见吉川幸次郎《宋诗概说》 (台北:联经出版社,1979 年)页144-164. 29 智崇居士《圆觉经现代直解》 , (台北:圆觉文教基金會,2003 年)页25-27. 30 《卍续藏》第十四册,页582 上. 196 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十一期(2006 年) 特性,生命如是,心念如是,一念、一物、一生、一宇宙,无不是幻. 《圆觉经?文殊品》说:「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31 东坡诗因 此也充斥著人生如幻,寻求梦觉的自我提醒. 《圆觉经》又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 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 中华及第二月.」32 众生所处的人生是「六尘缘影为自心相」的幻相, 如「空花」,如「第二月」.东坡诗中也有许多「空花」的意象,如: 〈北寺悟空禅师塔〉云: 「已将世界等微尘,空里浮花梦里身.」 ( 《苏轼诗集》卷八) 〈次韵乐著作野步〉云: 「眼晕见花真是病,耳虚闻蚁定非聪.」 ( 《苏轼诗集》卷二十) 〈赠眼医天彦若〉云: 「空花谁开落,明月自朏朒.」 ( 《苏轼诗 集》卷二十五) 〈病中夜读朱博士诗〉云: 「君诗如秋露,净我空中花.」 ( 《苏 轼诗集》卷三十四)33 世界如空中花,此身如梦幻身,东坡这种出自《圆觉经》的思想,其 实也是来自《华严经》,《华严经》上说:「如目翳人,见空中花.」 34 空本无花,病者妄见,这是东坡在华严禅中所构筑起来的世界观. 因此他充分认识世界的虚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望云楼〉 云:「阴晴朝暮几回新,已向虚空付此身.出本无心归亦好,白云还 似望云人.」35 幻身在虚空中,无来无去,正如《华严经》所云:「如 莲花不著水,功德清净如最胜.」36 31 智崇居士《圆觉经现代直解》 ,页19. 32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一,见《大正藏》第三十九册,页533 下. 33 以上引诗见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页368、1004、1263、1761. 34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十九, 《大正藏》第九册,页777 中. 35 见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页638. 36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 《大正藏》第九册,页459 中. 东坡诗的《圆觉》意象与思想 197 《圆觉经?普眼品》将清净本性喻为「摩尼宝珠」说:「善男子! 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於五色,随方各现.」37 东坡诗也常用此喻. 〈云师无著自金陵来见予广陵,且遗予支遁鹰马图,将归以诗送之且 还其画〉诗云:「好问君家黄面翁,乞得摩尼照生灭.」〈次韵吴传 正枯木歌〉云:「东南山水相招呼,万象入我摩尼珠.」〈廉泉〉诗云:「君看此廉泉,五色烂摩尼」38 些作品中,东坡或向禅师乞法, 清净法如摩尼宝珠;或以山水、幽泉如摩尼宝珠可映照万象,这些作 品均为《圆觉经》做了最佳注脚. 佛家说圆觉智慧之心,如「大圆镜」,《圆觉经》因此常以圆镜 譬喻此心.《圆觉经?普眼品》说灭幻如磨镜:「譬如磨镜,垢尽明 现.」《圆觉经?弥勒品》也说:「慧目肃清,照耀心镜,圆悟如来 无上知见.」39 东坡诗中也出现不少心镜的譬喻,〈吴子野将出家赠 以扇山枕屏〉云: 「谁知大圆镜,衡霍入互牖.」 〈和陶归去来兮辞〉: 「梦良是而觉非.…廓圜镜以外照,纳万象而中观.」40 此大圆镜如 明月入户,可以朗照万象.东坡还因之而有一梦,〈数日前梦一僧出 二镜求诗,僧以镜置日中,其影甚异.其一中芭蕉,其一如莲花.梦 中与作诗〉云:「君家有二镜,光景如湛卢.或长如芭蕉,或圆如芙 蕖.飞电著子壁,明月入我庐.月下合三璧,日月跳明珠.问子是非 我,我是非文殊.」全诗如同一首圆觉镜智的寓言,梦中僧人的二镜 和东坡内在心镜合为三璧,引发东坡是我非我之思. 东坡另一艺术创造的「游戏三昧」41 说也与《圆觉经》有些相关. 《圆觉经.威德自在品》云:「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 如来大寂灭海.」又《圆觉经.净诸业障品》云:「我相坚固执持, 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42 虽然《圆觉经》用「游戏」二字, 已达开悟境界,东坡未必能把握到如此深刻的内涵,但他点化二字成 为文学艺术与人生之用,也产生文学与艺术上很大的创发.他不仅将 37 智崇居士《圆觉经现代直解》 ,页52. 38 见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页1807、1862、1943. 39 智崇居士《圆觉经现代直解》 ,页52、87. 40 见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页1875、2202. 41 有关「游戏三昧」见本文注 3. 42 智崇居士《圆觉经现代直解》 ,页133、178. 198 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十一期(2006 年) 此从容的智慧用於人生哲学,写了不少闻名的谐戏诗,也用在艺术评 论上,论诗、论书、论画.他以谐戏诗戏友人,有时也戏佛、戏僧, 如〈禅戏颂〉、〈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琖,戏书勤师壁〉、〈醉 僧图颂〉等等,特别是与佛印之间的文字嘲戏,见载於《东坡禅喜集》 卷九.用在象徵自在解脱的,如〈龟山辩才师〉诗云:「羡师游戏浮 沤间,笑我荣枯弹指间.」用在艺术评论上的,如〈题文与可墨竹〉: 「斯人定何人,游戏得自在.…兼入竹三昧.」〈六观堂老人草书〉 云:「云如死灰实不枯,逢场作戏三昧俱.」43 他把《圆觉经》的「游戏」与禅宗的「游戏三昧」44 融合起来,运用在艺术创作与人生思惟 中,求其酣畅自在,形成东坡禅的独特面向. 四、结论太虚《圆觉经略释》谓《圆觉经》「托本在佛」,是解读《圆觉 经》第一重应知之义.他经立说,或依於心,或依衆生、五阴、六尘, 乃至般若,此经则依於佛地心境,以佛果境界作爲经义的根據.45 学 者吴言生也说:「《圆觉经》是了义经,即直接、完全彰显佛法的经 典,是在第一义的立场上所说.《圆觉经》讲一乘圆教,没有大乘小 乘之分,只有见性成佛,是无所偏的圆教.……《圆觉经》以其大乘 了义,深刻地影响了禅宗思想、禅悟思维.作爲禅悟载体的禅宗诗歌, 在运思方式、取象特点等诸多方面,也深受其影响,流漾著圆觉了义 不二圆融、玲珑剔透的意趣,形成了独特的美感特质.」46 宏智《圆 觉经颂·金刚藏章》云:「黄金出矿断前疑,岸走舟安觉所欺.动目是 渠摇湛水,聚萤无我灼须弥.翳消便见飞华尽,机迅将知击电迟.识 得堆堆庵内主,外魔那得到藩篱?」(《宏智广录》卷八)学者吴言 生指出此偈诗意系隐括《圆觉经》而成.47 我们因之可以看到《圆觉 43 见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页1218、1392、1702. 44 如《古尊宿语录》云: 「不思议解脱力,神通游戏.」见《卍新纂续藏经》第 六十八册,页280 上. 45 释太虚: 《圆觉经略释》 (高雄:净心文教基金會,1996 年)页1-5. 46 吴言生《禅宗思想渊源》 (北京:中华书局,2001 年)页321-322. 47 吴言生《禅宗思想渊源》 (北京:中华书局,2001 年)页334. 东坡诗的《圆觉》意象与思想 199 经》经文所说的「如销金矿」、「譬如动目,能摇湛水」、「云驶月 运,舟行岸移」、「如取萤火烧须弥山」、「譬如幻翳,妄见空华」 等诸多意象,都能化成禅者展示思想的语言. 从本文的举证,清楚可知东坡以《圆觉经》思想与语言入诗,有 时传达《圆觉经》所谓的「如幻三昧」 ,有时脱化出《圆觉经》的「空花」、「第二月」与「摩尼宝珠」等意象,有时化用《圆觉经》的「游戏」意涵,形成北宋惠洪诗为「文字禅」48 的前导作风,东坡诗本身 也成了《圆觉经》思想之「文字禅」隐括.这不但呈现出东坡诗禅的 特质,也映显北宋佛教文化丰富的侧影. 以诗禅交涉与北宋诗风来说,禅的语言是比兴的语言,巴壶天 《禅 骨诗心集》说:「禅宗语言正是用比兴诗的方法.……禅宗所表达的 绝对体的自性,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因而不得不藉重比兴诗.」 东坡以禅入诗,正好把玄虚杳渺的佛经至理藉由诸般譬喻呈现出来, 因此成就了以诗喻禅的理趣诗典範.加上东坡本身是文字的洪炉,沈 德潜《说诗晬语》云:「苏子瞻胸有洪炉,金银铅锡,皆归熔铸;其 笔之超旷,等於天马脱羁,飞仙游戏……韩文公后,又开辟一境界也.」 参寥曰:「老坡牙颊间别有一副炉韝,他人岂可学耶?」从东坡诗我 们可以看到佛经意象如何投入东坡的胸中洪炉与牙颊炉韝,而后淬链 成章,由之融汇著人生哲思与诗人对人世深刻的思辨,形成东坡诗的 思辩性与议论性.这正是北宋诗风走向「超越或扬弃个人悲哀」、议 论性、哲学性(吉川幸次郎《宋诗概说》语)的重要原因,我们可以 说东坡诗禅打开了宋代理趣诗的发展,对宋诗艺术创变有巨大的贡献. 48 「文字禅」一般公认创始於释惠洪,但笔者认为以诗禅交涉的角度来看,应以 北宋苏轼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笔者曾专文以苏轼诗论与惠洪《天厨禁脔》 、 《冷 斋夜话》 、 《石门文字禅》为主,比对二者诗禅合论的理论,藉以观察狭义「文字 禅」之内涵及其在北宋发展之轨迹. 详见萧丽华、吴静宜〈苏轼诗禅合一论对惠 洪「文字禅」的影响〉 ,玄奘大学「佛学与文学学术研讨會」92 年12 月25 日. 200 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十一期(2006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