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潮州市枫溪区 > 新老潮州人"互通互融"
  • 新老潮州人"互通互融"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PDF   更新时间:2014-09-23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czms110@126.com 视点 责编:江马铎 电话:2275188 2014年9月22日 星期一 11 古巷模式: 试点三级服务管理平台 如今, 在潮安区古巷镇打工的3万多 外地务工人员,随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 " 组织". 这些遍布古巷镇19个村 ( 居)的 组织,就是当地政府着力构建的异地务工 人员服务管理站点. 一年多来,该镇摸索 出"镇一个中心,村一个站,企业一个互 助组" 的异地务工人员三级服务管理平 台, 为外来人口提供细化、 贴心的服务, 并借助管理平台调解纠纷. 全方位服务和管理 位于潮安区中部的古巷镇,是"中国 卫生陶瓷第一镇", 全镇户籍人口6.6万人,外来人口3万多,大约每3个常住人口 中就有一个是外来务工人员." 由于外来 务工人员数量多,成分比较复杂,目前在 古巷尚未有外地商会,管理无序很容易引 发群体性事件. "古巷镇委副书记蔡泽钦 告诉记者,在原来试点 " 编外村官"的基 础上,当地政府决定探索构建三级服务管 理平台, 在企业内部建立异地员工互助 组,在村里建立异地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工 作站,在镇里设立异地务工人员服务管理 中心,全方位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服务和 管理. 从老家重庆来到潮州打工的覃春滑, 在古巷镇已经居住了12年,是该镇第一批 的" 编外村官", 也是镇异地务工人员服 务中心的副主任,还是古二村服务站的站 长, 所在企业的互助组组长." 厂里有哪 个老乡的孩子要读小学了,我就会帮着跑 腿给他办六证,没事就上村里那些老乡们 的出租屋里坐坐, 多了解他们的情况,努 力为他们谋福利. " 虽然叠加身份很多, 但覃春滑很清楚自己肩负的职责,他要做 的就是让老乡们在古巷镇里过得更有归 属感和幸福感. 老乡出面调解纠纷 从互助组到服务站再到服务中心, 每一个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的地方, 都有了一个管理服务组织. 而借助这些 深入到基层的管理组织, 调解矛盾纠纷 也变得容易多了. 今年初,覃春滑就协助调解了发生在 古巷镇的一宗工伤事故. 当时,在古巷一 家企业当厂长的江西人王某,为工厂修补 屋顶时不慎摔下死亡.亲属纠集了一群亲 朋好友,从江西开着摩托车赶来. 隔天夜 里两点, 一大群人来到工厂附近想讨说 法." 这种情况, 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发 生群体性事件,正好服务站里有个副站长 是江西人, 便安排他出面和亲属谈话. " 覃春滑回忆说,由老乡介入谈话,那件事 一天就顺利解决了,家属们通过协商也很 快拿到了赔偿的40万元. 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自异地务工 人员三级服务平台建立以来,古巷镇借 助该平 台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情绪疏导150人次, 调解矛盾纠纷280人次,将 矛盾及时消除在萌芽状态,维护了当地 社会的和谐稳定. 贴心关怀无微不至 调解纠纷只是三级服务管理平台的 一个功能. 站在更长远的角度来看,三级 平台的建立, 更重要的是为外来务工人 员提供细化、贴心的服务,让他们产生归 属感,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生活. 古巷镇异地务工人员服务中心主 任莫远泽,在当地做医生,日常医疗实践 中留意到, 一些外地妇女不重视妇科检 查,给身体埋下不少隐患. 他积极向当地 政府部门反映,并得到了上级的支持. 区 卫计局派专车和专门人员深入企业,先 后为外地妇女进行了计生妇检7200多人 次,为她们送上无微不至的关爱. 同时, 许多服务站的工作人员, 也不时和外来 务工人员谈谈心,了解他们的需求,及时 为他们送上就业服务、法律援助、助学资 教、卫生救治、文化娱乐等量身定做的服 务项目. 古巷镇探索的三级服务管理模式, 体现的 是当地政府对外来人口从"管理"到"服务"思路的转变,换来的是外 来务工人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以及本 地人与外地人的和谐相处. " 现在本地人 和外地人讲话, 用的是一种我们叫' 潮普'的话,比如肚子饿了就叫 ' 肚困',困 了就叫 ' 目涩',将两种语言混在一起彼 此都更好懂. "覃春滑说,语言的相通是 本地人和外地人心灵沟通的第一步,以 后大家的心肯定会越来越近,感情也会 越来越深. 我市积极探索外来人口管理新模式 新老潮州人 " 互通互融" 如今,走在潮州的街头巷尾,总能听到全国各地的方言. 从漂泊异乡的 " 外来打工仔",到扎根第二故乡的 " 新潮州人",许多外来人口已经融入本地百姓的日常生活. 而从排斥到接纳,本地人对外来人口的看法和态度, 也正悄然发生转变.这点点滴滴的变化,源自于近年来我市对外来人口管理之策的不断探索.枫溪区的 " 五通"外 来务工人员管理项目,被列为2013年"广东省社会创新试点项目". 古巷镇的编外村官、三级管理模式,成为2014 年市级社会创新管理项目. 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的融合,让古城日益显现出时代活力. 文/本报记者 蔡妙芝 图/本报记者 庄园 2011年6月6日发生的 " 古巷事件",让宁 静的潮州古城, 第一次因为外地人口管理问 题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3年后的今天,人们 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外来务工人员以 " 新潮 州人"的身份,与"老潮州人"在同一片天空下 相互尊重、和谐共处. 现状:20万外来人口涌进古城 以陶瓷、不锈钢、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为传统产业的潮州, 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外 来务工人员. 在枫溪区的陶瓷工业区、潮安区 的不锈钢作坊里,总能见到操四川、重庆等外 地口音的人在辛勤劳作, 他们早已成为潮州 传统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劳动力资源. " 从相关部门的数据统计来看,列入当地 管理的外来务工人员每年在20万人左右. "市 社工委专职副主任吕良桐告诉记者, 由于潮 州企业多为中小型规模, 因此潮州外来人群 呈现规模不大、分散居住及流动性强的特点, 管理难度较大. 在部分潮州本地人眼中, 外来人口给本 地的社会治安埋下了隐患, 从心理上排斥外 来人口,而对于外来人口而言,在潮州生活总 觉得低人一等, 部分甚至对本地人产生敌对 情绪. 这些潜在情绪的蓄积,容易引发两者之 间的矛盾,给社会稳定造成威胁. 探索:打破本地外地人沟通屏障 " 古巷事件"是导火索,也是契机. 回忆起 2011年这宗因劳资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吕良桐至今仍感触很多." 古巷事件暴露出来 的,是本地人和外地人沟通不畅,导致了矛盾 的升级. "吕良桐说,市社工委2012年成立之 初, 就把探索外来人口管理列入社会管理的 重点工作,致力探索创新管理,寻找本外地人 互通互融的方法. 聘用编外村官的古巷样本,通过外来务工 人员担任村官,架起本地人和外地人沟通的桥 梁.本地人和外地人一起分享村务信息,进行村 务治理.而以 " 五通"为亮点的枫溪样本,则从民 俗、文化等方面入手,搭建平台将新老枫溪人拉 在一起参加活动,让双方彼此认识,逐步建立起 信任,促进彼此感情的融合. 在吕良桐看来, 虽然枫溪样本和古巷样 本的管理模式各有侧重, 但两者的管理理念 却是统一的, 就是致力促进本外地人的互通 互融. 实践证明,这两种尝试都取得成效. 去 年以来,枫溪区、潮安区古巷镇几乎没有发生 外来务工人员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而在 此之前,这两个地方的社会稳定问题,受到各 级党政领导高度关注. 推广:以点带面促进社会和谐 全市人口超过250万的潮州,每年大约 20万的外来务工人员,占据了全市人口大 约10%的比例. 对外来人口的管理,考验着 当地城市管理者的执政智慧." 枫溪区、潮 安区古巷镇经过管理模式的创新后,外来 人口管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但在潮安区 的庵埠镇、彩塘镇等地,外来人口管理压 力仍然不小. "吕良桐直言,接下来要做 的,就是将枫溪样本、古巷样本中的管理 经验进行总结、完善,并逐步在全市铺开 推广. 然而,由于涉及部门较多,外来人口的管 理工作难度依然不容小觑." 关键在于各级政 府部门的重视程度, 只有将外来人口管理真 正当成城市管理的重点工作, 才能够更好地 促进新老潮州人的交融. "吕良桐说,枫溪模 式注重外来人口管理的长期规划, 这是在全 市范围推广外来人口管理创新模式必须具备 的远见. 枫溪样本: 外地人本地人实现 " 五通" 全市外来务工人员最为集中的枫溪 区, 自2012年该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 理项目被列为省第一批社会创新观察项 目以来, 便积极探索外来务工人员管理 模式,提出了通语、通俗、通情、通婚、通 业的 " 五通"措施,着力破除本地外地人 的文化壁垒, 用情感的纽带将新老枫溪 人连在一起. " 通婚" " 通俗"进而 " 通情" 今年是管妃从扬州老家来到枫溪的 第6个年头. 嫁了个本地郎,生了个乖巧女 儿,连最难学的潮州话,都能说个四五成, 她俨然成为半个潮州人了." 我很喜欢潮 州人的拼搏、热情,老公也是有事业心的 人,现在公婆替我们带女儿,我们两个一 起奋斗事业. "管妃笑着告诉记者,她在广 东松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担任电商项目 的负责人,事业刚刚起步,生活也很甜蜜. 和管妃一样,近两年来,枫溪区已 有100多例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人" 通婚",其中有几十个外地男子 " 入赘"当 了潮州女婿. 而随着联姻的本外地人越 来越多,一些外地务工人员也渐渐融入 了当地的民俗生活." 正月池湖一些自 然村闹热, 住在这一片的外地大妈,也 会买些供品到祠堂祭拜,可以说是和本 地人 ' 通俗'了. "枫溪区南苑社区居委 会副主任陈淑芬说,平日里本外地的大 妈们经常一起跳广场舞,举行文娱活动 时居委会也主动邀请外来务工人员参 加. 遇到一些纠纷,本外地人愿意坐下 来慢慢沟通,心与心贴得更近,实现了 真正的 " 通情". " 通语" " 通业"体现平等尊重 如果说 " 通情"、 " 通婚"、 " 通俗"让枫 溪的外来人口感受到本地人的细腻温情, 那么, " 通语"、 " 通业" 则让更多外来务工 人员感受到平等与尊重. 潮州话被誉为" 古汉语的活化石", 潮州人一向以讲方言为豪, 彼此几乎都 用潮州话来打交道. 对于外来人口而言, 难学的潮州话成为双方沟通最主要的障 碍. 在一家陶瓷厂工作了几年的江西人 洪先生对此深有体会." 刚来潮州那会 儿,就算我们在场,本地人也习惯讲潮州 话,感觉我们外地人是被排除在外的. 但 这两年,公司明文规定,只要有外地员工 在场,一律都要讲普通话. "语言上的相 通,让他感觉自己成了圈子里的一员,获 得了和本地人平等交流的机会, 也感受 到了本地人的尊重. 以陶瓷产业为支柱产业的枫溪区,近 年来越发注重产品的科技、 设计含金量, 引入了不少优秀外地人才. " 以前,本地老 板怕掌握了技术的外地人另立门户,拉走 客源, 总是千方百计限制外地人才的发 展. 但实行 ' 通业'后,区社工委做了很多 工作,让一些本地企业主改变理念,帮助 外地务工人员实现创业梦想,促进双方的 合作共赢. "枫溪区社工委专职副主任陈 喜钿给记者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最近两 年来,该区外来人口独立开办的企业超过 200家, 而在枫溪区参加省级陶瓷艺术创 作创新比赛获奖的作品中,由外地务工人 员独立完成或参与合作的获奖作品占了 六成. 破除文化壁垒实现心相通 外地青年主动参加湖厦村中秋烧瓦 窑活动、本地大妈操着 " 半咸甜"普通话和 外地人聊天、外来务工人员当上义务协管 员、外地务工人员一站式服务管理、优秀 外地务工人员的评比、外地务工人员入户 政策逐步完善、随迁子女的当地就学…… 一个个细微的变化, 折射出枫溪区委、区 管委对外来人员管理的重视;一项项举措 的背后,凝聚着枫溪区社工委和当地群众 的心血. 2013年底,枫溪区外来务工人员 服务管理项目顺利通过评审,升格为 " 广 东省社会创新试点项目". 在陈喜钿看来,枫溪区的 " 五通"模式 破除了本地人、外地人的文化壁垒,通过文 化相融、 文化相亲让本外地人实现心灵的 沟通, 让外地人真正地融入了本地人的生 活." 接下来,我们将依托一些村级志愿团 队, 发动志愿者的力量为本外地人的相融 做一些服务项目,弥补政府部门财力、人力 不足的缺陷,将这个模式进行完善. " 古巷镇异地务工人员服务中心为来自外地的务 工人员提供帮助,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 枫溪社工委的工作人员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送上学习用品.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PDF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广东省潮州市枫溪区  潮州枫溪区邮政编码  潮州市枫溪区  潮州枫溪区厂房出租  潮州枫溪区陶瓷陈列馆  潮州枫溪区云步小学  潮州枫溪属于哪个区  潮州市枫溪区民政局  潮州市枫溪区租房  潮州枫溪区詹厝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