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nian政治理论知识 > 网络文化的意识形态渗透及其应对
  • 网络文化的意识形态渗透及其应对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PDF   更新时间:2014-02-20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青年文化Qing Nian Wen Hua 中国青年研究→11/ 2010 网络文化的意识形态渗透及其应对 杨文华 摘要:游戏主义的滋生与网络游戏的流行有关.新自由主义在网络文化的喧嚣中被放 大.技术主义源自于对信息技术的崇拜.全球主义借助全球网络化而泛滥.在 宽松的网络环境下,这些非主流或反主流的网络文化渐渐汇聚成流,表达情绪、 传播观点,一点一滴地改变着网络意识,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分进合围.巩 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根本的是要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冲突中的自卫能 力,这就要求它集中网络智慧,转向网络话语,关注网络心理,改进网络创作 方式、包装方式和扩散方式,强化自身的渗透功能. 关键词:网络;文化;意识形态领导权;渗透;反渗透 青年文化 Qing Nian Wen Hua 文化是人的实践的成果,是社会生活的映照;而 任何意识形态都是"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 程的必然升华物" [1] .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意识形 态是一种文化,它反映并体现着客观现实的某种真 实,所不同的是反映的方式和程度或直接或间接,或 抽象或具体,或正确或错误.意识形态的形成离不开 社会文化.网络社会,网络文化成为意识形态的新的 源泉.网络意识形态形成于网络文化之中并且超越于 网络文化之上,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成为人们的网络 生活的一种操纵力量. 一、多重意识形态的网络合围 当下,宽松的网络环境使得网络文化异常兴盛, 一些非主流或反主流的网络文化渐渐汇聚成流,表达 情绪、传播观点,一点一滴地改变着网络意识,推动 网络舆论压力向现实社会压力的转化.这就在某种意 义上行使了意识形态的功能,施行着自网络社会向现 实社会的全面操纵,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劲冲击. 1. 游戏主义 网络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舒缓人类由于经济利益 带来的社会生存压力,使人们在物质生活的紧张和焦 虑中,寻求精神的解放和自由.这种意向不但没有随 着文明的进步而得到消解,反而随着网络游戏的流行 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进而发展成为一种游戏主义 的意识形态. 首先,游戏主义的滋生与网络游戏的流行有关. 网络游戏作为一种寻找快乐的生活策略,是新媒介技 术时代极为流行的文化现象.网络游戏具有虚拟性. 荷兰学者胡伊青加多方面考察了游戏现象,也得出了 "虚拟性是游戏的重要特征"的结论.他这样解释, "游戏不是'日常的'或'真实的'生活. "游戏"只 是假装的" [2] ,"游戏与日常生活的'不同' ,游戏的 诡秘性质,最为生动地体现在'乔装打扮'中.在这 81 中国青年研究→11/ 2010 青年文化Qing Nian Wen Hua 里,游戏的'超日常'性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乔装或 戴面具的个人'扮演'另外的角色、另外的存在物. 乔装者就是这个另外的存在物" [3] .可见,在传统游戏 中,人只是改变了自己的社会角色.而在网络游戏中, 人则可以完全抛弃现实角色的规定性.网络游戏没有 固定的程序与确定的结果,玩家忘却了现实身份、利益、规范等的约束,实现最大的角色转换.他把自己 的喜怒哀乐投射到游戏角色身上,从中获得精神上的 快乐与感官上的满足.由于人在现实社会中难以打破 角色的规定性,只能现实地服从这种规定性,使得网 络游戏的虚拟、快乐对现代人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 其次,网络游戏主义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威胁. 网络游戏除了提供个人想象性的经验之外,也扮演了 重要的媒介功能.它不只是让每一个使用者表达自己 的想象,更是使用者向别人传播其想象的媒介.因此,它可以视为是一种意义控制的新系统.这一系统 弥漫着英雄主义、浪漫主义元素,传递着沉迷享乐、 不负责任的虚无主义人生观.网络游戏实际上是一种 "虚幻想象" ( virtual imaginary ).在拉康看来,想象 不受现实原则所支配,但却遵循着虚幻的逻辑,因此,在想象的层面上形成的自我是虚幻的妄想.与现 实的物理空间相对应,网络游戏空间是一个"虚幻的 世界" .在这里,人们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有形障 碍,进行角色扮演,网络中的角色是现实自己的理想 化映象.这样,网络游戏空间建造了一个理想的"王国" ,人在其间自由驰骋,过一种虚幻的生活,其历 史与社会责任感淡却,思维渐渐游牧化. 2. 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根本特质.西方文化尊崇 个体尊严,信奉个体的神圣不可侵犯性,认为每个个 体都有追求自己利益的自由,个体是自己利益的最佳 判断者."人是一种伦理生物,它独立自主,因而是 非社会的,它负载着我们的最高价值" [4] .西方意识 形态中的某些最深刻的问题,都与自由主义密不可 分.从古典自由主义到新自由主义,个体的概念发生 了微妙的变化,个体的社群性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承 认.这一理论转向使自由主义在网络空间中得到了更 多的认同,成为蔓延于网络的又一意识形态. 首先,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文化的喧嚣中 被放大.新自由主义者把个体置于公共目标之下,试 图调和个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矛盾,把二者统一起来. 尽管其坚持的个体立场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但作为 意识形态的自由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得以提高.T.H.格林认 为,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是统一的,"一个人为自己追 求利益并非是一种持久的快乐,只有当他认识到其追求 的目标是对社会公益作持久的贡献时,这种追求才能 满足其永恒自我" [5] .藉着网络化的发展,自由主义从 西方传播到东方,似乎成为走向完满生活的基本准则. 网络文化崇尚的是绝对的自由.网络中的个体面对的 是一个符号化的世界,他只认为自己是真实的,他人 都是非物质性的、虚幻的;自己在虚拟空间里的行为 可以不受任何外界限制,想干什么、采取什么方式完 全听从自我意识的支配,而不必考虑对他人的义务和 责任.一旦他自己的自由与他人的自由发生了冲突, 其结果是或者自己享受了自由,让他人付出了自由的 代价;或者自己没有得到最大的自由.当绝对的自由 变为网络神话时,新自由主义就成为一种精神慰藉. 其次,新自由主义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威胁.网络 文化在现代网络技术条件下得以发展,其传播依靠网络 这个载体,具有时空虚拟性与超越性.参与者各方完全 可以不必相互认识真实的社会身份,只需通过论坛、博客、电邮、网聊和跟贴等方式,就可以超越时间和空 间,在网上追溯过去,探讨未来;也可以以各种虚拟的 身份发表言论.网络的时空虚拟性导致参与者现实身份 隐蔽不明,为一些政治势力提供可乘之机.在网络的遮 蔽下,一些政治势力打着新自由主义的幌子传播对立情 绪,使得大量政治谣言通过"明慧网"等"法轮功"分 子的网站以及藏独、疆独等民族分裂组织的网站进入境 内.他们在虚拟的空间中隐藏自己的现实身份,发泄某 种情绪、参与某个网络事件、探讨某个话题,以至形成 一致意见,推波助澜,干扰着思想稳定. 3. 技术主义 在网络社会,技术取得了统治地位,成为理解一 切问题的关键.马尔库塞说,"面对着这个社会的极 权主义特点,技术'中立'的传统观念不能再维持下 去了.不能把技术本身同它的用处孤立开来;技术的 社会是一个统治体系,它已在技术的概念和构造中起 作用" [6] .技术统治导致人们的阶级意识淡化,民众 渐渐倾向于非政治化.这就使得技术的意识形态属性 有了更为鲜明的表现. 首先,技术主义意识形态奠基于信息技术.技术作 为一种范式而存在,这种范式决定了新的社会形态—— —网 络社会.卡斯特认为,"网络社会"根植于信息技术,而 信息技术衍生技术主义.这种作为范式的信息技术是 "整个世界最有决定意义的历史因素" ,是生产力和权力 的基本源泉."我们这个'物质文化'的转变,是环绕 82 青年文化Qing Nian Wen Hua 中国青年研究→11/ 2010 着信息技术而组织的新技术范式促成的" [7] .因此,技术 主义可归结为对信息技术尤其是当代的网络技术的崇 尚.随着"去工业化"的进行,技术范式熔铸在新的社 会系统中,"知识产生、经济生产力、政治—军事权 力,以及媒体传播的核心过程,已经被信息化范式所深 深转化" [8] .拥有技术就拥有一切,新技术效果无处不 在.在技术的支持下,网络社会超越了传统工业社会, 它能够良好地适应日趋复杂的互动,使社会重构、扩张 和复苏,从而造就了全新的社会面貌. 其次,技术主义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威胁.由于技 术已渗透到网络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开始让位于技 术,"政治不是以实现实践的目的为导向,而是以解决 技术问题为导向" [9] .从而使技术具有了统治的合法性. 技术与权力二者相互助长、携手并进,这就使得技术的 拥有者能够施行对普通民众的压服.他们把技术作为操 纵命运的手段,对普通民众的不安全感进行操纵和利 用,消解他们的反抗意识,利用技术控制来扩张社会控 制.技术有了对人进行统治、压迫的意识形态机制.技 术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意识.技术的发展使 文化生产得以网络化、信息化,能按照一定的标准与程 序,大规模生产各种多样的文化复制品,如网络视频、 数字图片、数字图书等.生产的自动化、产品的标准化 和管理的科学化,使人的肉体和灵魂变成了网络系统上 的一个附件.文化产品的整齐划一的生产、消费和不断 重复的灌输,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齐一化,剥夺了人的 个性和创造性.网络技术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产品和便捷 的文化享受,使人们的生活富足、舒适.于是人们在尽 情消费、纵情享受中,对社会的思考消失了,对理想的 追求放弃了,价值理性的失却导致文化深度的扁平化. 4. 全球主义 网络化是全球化的一部分,现代信息网络的普 及,使得全球化的发展更为充分.网络文化的碰撞与 交融,推动了全球主义在网络世界的蔓延,全球主义 意识形态的影响渐趋扩大. 首先,网络化是全球主义的物质载体.网络技术 的广泛应用,使得边界的概念、国家的概念受到了冲 击,信息共享正把地球缩小,世界成为一个紧密相连 的整体."新信息科技借助于改变信息处理的过程, 影响了所有人类活动的领域,并使得不同领域间以及 这些活动的要素于作用者之间产生无穷的联系" [10] . 从总体上看,网络化并未使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地球 村" ,而更像是一座"全球都市" ."地球村"所蕴含 的是"天下一家"式的农业文明想象,而现存的全球 体系远未达到公平、公正、合理的理想状态.无论从 技术手段上还是从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上看,以美国为 中心的西方媒体集团占有绝对的优势,处于"全球都 市"的富人区、核心地带,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全 球都市"的边缘地带,它们在融入这个"全球都市" 体系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不公正和不平等的待遇. 全球化不仅是一个物质生产的过程,更是一个精神生 产的过程.网络全球化既是指世界的压缩,又是指世 界作为一个整体意识的增强.随着信息网络的全球 化,精神层面的全球化趋势也日益增强了.网络全球 化的推进使得全球主义意识形态得到了发展.由于 "全球都市"体系尚未实现公平、公正、合理,全球 主义意识形态也并非全球普适的理想追求. 其次,全球主义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威胁.全球 主义意识形态主张全球意识,宣扬全球思维.全球主 义是一种文化意识,它区别于国家主义的世界整体论 和人类中心论.从内涵来看,它是一个观念的体系, 包含着一系列的基本观点:一是人类依存论;二是经 济一体论;三是全球治理论;四是人类价值趋同论; 五是主权过时论.从全球主义文化意识的主流看,其 倡导者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知识分子,他们宣扬全 球主义的背后暗含着全球西方化的主张,其目的并不 是为了全人类的利益,而是为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 是要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全球主 义又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是即将付之行动的社会主张 和构建现实的行为规范.因此,它指向社会实践,并 积极介入社会现实的整合.全球主义者希望发展中国 家,特别是非资本主义国家接受他们的"认知图式" , 从抽象的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解决各项问题甚至是国 家的内政问题,达到全球西化、"不战而胜"的目的. 列宁指出,"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 会主义的思想体系.这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因为人 类没有创造过任何'第三种'思想体系,而且在为阶 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 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 [11] .就目前来看,全球主义并 未代表人类的整体利益,它不是一种人类整体意识, 而只能是一种意识形态,是西方发达国家利益的体现. 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自卫方略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初期,针对蜂拥 而至的西方社会思潮引发的思想危机,邓小平指出, "如果我们不及时注意和采取坚定的措施加以制止, 83 中国青年研究→11/ 2010 青年文化Qing Nian Wen Hua 而任其自由泛滥,就会影响更多的人走上邪路,后 果就可能非常严重" [12] .他分析了任由错误思潮泛滥 的危害,提出必须加强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新的 历史时期,巩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根本的是要 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冲突中的自卫能力,使其 以更丰富的文化意义、更具融合力的网络话语、更 广泛的网络认同创造自身的文化优势,强化自身的 反渗透功能. 第一,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创作,提升其文 化力 这就要求主流意识形态应面向网络前沿,兼容 并蓄地吸收网络文化合理、科学的成分,以文化内 涵的升华,成就自身的文化高度.一是要集中网络 智慧,把鲜活的思想材料吸收到主流意识形态理论 中来,加强理论建设.网站最具活力之处是论坛, 当下,伴随着大小论坛蓬勃的发展,其虚拟社区功 能为网民建立了密切关系,BBS 系统为网民提供了 高水平文化交流、思想交锋的公共平台.很多网民 具有很高的素质,眼光敏锐,思想活跃.他们在论 坛上提出问题,并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虽然 他们的思想不系统、缺乏高度和深度,但有助于专 业理论工作者发现问题、找准问题.专业理论工作 者经常与他们对话,可以开阔视野,促进理论创新. 二是要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网络原创成果的发展. 现在,网民有强烈的理论需求,但是在核心刊物的引 导机制下,专业理论工作者往往不屑于在网络上发表 自己的成果,这就直接影响了网络理论水平.为了使 专业理论工作者重视网络阵地,应鼓励他们将学术成 果在网络中公开发表.为此,要建立与之相应的学术 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使网络原创成果在学术领域得 到正式承认,并且获得一定的物质报酬.并且,将网 络反馈信息纳入学术评价指标体系中,注意收集网民 的反馈信息,总结分析反馈信息,作为评价标准的组 成部分,使网络理论的发展更加接近网民心理,推动 已有成果的发展、完善.此外,党和政府及其职能部 门要承认并重视网络原创成果,并且将党的高层理论 研讨活动更多地放在网络中进行,把已经具有一定影 响力的新闻网站的理论频道列为发表研讨成果的一个 正式渠道,以扩大网络理论成果的影响. 第二,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包装,提升其 传播力 这就要求主流意识形态应转向关注网络话语,并 从中获得网络传播的全新样貌,拓展自身的文化广 度.在党的意识形态宣传工作中,网络媒体具有独到 的优势.传统媒体具有品牌效应,其权威性和理性可 以去浊扬清,有较高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可靠性,但 这一优势却建基于其与普通民众的心理距离和情感距 离之上.而网络媒体虽然易于放大舆论影响,但它更 容易聚拢人心,为舆论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更为广大、 快速的互动平台.而且,传统媒体时效性和报道面往 往不如网络媒体,网络媒体观点的自发性以及传播的 "滚雪球"效应更易催动网络共鸣.随着网络的发展 和普及,网络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执政党应充分运 用网络媒体在构建舆论场方面的优势,将网络平台的 舆论整合功能发挥出来. 我国网络媒体近几年的发展,在技术手段和包装 样式等方面已经与国外先进水平接轨.相比较而言, 在经济、科技、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等领域,我国网 络媒体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很鲜活.而在政治、思想、 意识形态、国际关系等领域则鲜有创新,大多还停留 在照搬照抄文件、讲话或传统媒体中的大块文章的水 平上,这显然不符合网络媒体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趋势. 在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中,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值得 中国借鉴.他们将意识形态通过包装渗透在网络传播 的各个层面,让受众自觉和不自觉地认同于西方价值 观.因此,我国网络媒体既要研究如何将主流意识形 态引入网络传播,进行话语和形式的创新,力求形态 新、包装新、风格新;又要研究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 寻求市场经济、高科技冲击下受众的疑虑点、关注点 和兴奋点,激发受众的兴趣,使受众心悦诚服地接受. 当前,西方发达国家进一步加强了意识形态的 网络控制,全面展开了对网络信息和网络文化的牵 制.它们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尖端优势以及网络全 球化的竞争机制获得了巨大收益,使网络资源不断 向自身集中,并且以物质的强势奠基了文化攻势. 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 反渗透功能,巩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是应对挑 战的必然选择. [ 基金项目:教育部"纪念建党九十周年"专项课 题资助 ( 课题批准号:10JD JN JD 264 ) ] 杨文华: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 杨守建 (下转第 61 页) 84 实证调研Shi Zheng Diao Yan 中国青年研究→11/ 2010 [1] [2]何道宽.媒介即文化 - -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批评 [J ] .现代传播, 2000 (6 ) . [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R] .http: / / research.cnnic.cn/ html/ 1279173730d2350_1.html. [3]华正学.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状、 问题与对策 - - 基于浙江部分高校的调查分析 [J ] .辽宁教育研究, 2006 (1 ) . [4]张啸尘.论网络技术对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J ] .理论月刊, 2001 (4 ) . [5] [7]郑碧强.网络环境下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思考 [J ] .中国青年研究, 2004 (5 ) . [6]张光, 蒋璐.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实证研究 [J ] .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 2006 (6 ) . 参考文献: 面,要引导大学生提高网络政治行为的道德自律, 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网络观,自觉抵制网上不 良政治行为.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在现实社会 实践中去锻炼政治思维,磨练政治技能,积累政治 经验,为未来从事社会政治活动打下良好基础.更 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大学生构建宽松而合理的政治 交往关系,正确鉴别各种政治交往对象,避免与政 治思想偏激、反动和图谋不轨的人建立政治交往关 系;同时,要引导大学生尽可能地利用网络拓展自 己的政治交往范围,不要局限于狭小的政治群体之 中,建立要素完善、结构合理的政治交往圈,以利 于在与不同政治对象和政治群体的交往过程中增长 见识、博采众长、汲取营养,学习各具特色的政治 经验并为我所用,在宽松合理的政治交往环境中促 进政治社会化的健康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网络以其独特的运作方式,正在解构 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传统模式,重塑了当代大学生 政治社会化的全新范式.本次问卷调查表明,不同上 网频率的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网 络为大学生获取和理解政治知识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机 制,但是网络也冲击了主流政治价值观,重度上网者 的政治参与倾向相对消极.当然,对于这一问题的研 究还亟待拓展和深化.一方面,网络是一个复杂的系 统,包括网络技术、网络平台、网络传播、网络文化 等多个维度,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组成要素对于大学 生政治社会化的具体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网民的 构成也具有多元性,需要进一步通过定量研究了解大 学生网络政治社会化程度与其性别、年龄、专业、年级、户籍来源、家庭背景、政治面貌等人口统计学要 素的相关性,并结合文献、访谈等质性方法,运用多 学科知识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度研究. [ 本文为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成果. 项目编号:2010Z57 ] 陈炳:苏州大学政府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浙江海洋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 贝静红:浙江大学思想政治教学部博士研究生 浙江海洋学院数理信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 王珑玲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31. [2] [荷] 胡伊青加.人: 游戏者 [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8.10. [3] [荷] 胡伊青加.人: 游戏者 [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8.16. [4] [法] 路易 · 迪蒙.论个体主义 [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22. [5]Green, T.H. The Prolegomena to Ethics [M] .ed.A.C.Bradley.Oxford: Clarendon Press. 1883 .234. [6] [德] 尤尔根 · 哈贝马斯.作为 "意识形态" 的技术与科学 [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99.7. [7] [美] 曼纽尔 · 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 [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34. [8] [美] 曼纽尔 · 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 [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24. [9] [德] 尤尔根 · 哈贝马斯.作为 "意识形态" 的技术与科学 [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99.60. [10] [美] 曼纽尔 · 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 [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570. [11]列宁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326- 327. [12]邓小平文选: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45. 参考文献: (上接第 84 页) 61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PDF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政治理论知识试题答案  政治理论知识试题  教师招聘政治理论知识  政治理论基础知识要点  公务员政治理论知识  政治理论知识的练习题  加强政治理论知识学习  2014政治理论知识  政治理论基本知识  有关政治理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