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群英葬何处? 江南橘子 三国时期,战事纷纭,群雄奋起. 那么, 这些一代名英的墓冢又落 在何处了呢? 刘备墓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南郊之 武侯祠. 祠中现存 "汉昭烈帝陵" 系 刘备与甘、 吴二夫人合葬墓. 关羽墓有两处. 史载: 东汉建安 二十四年, 关羽与孙吴战于临沮, 关 羽不敌败走麦城时被杀, 吴主孙权将 其首级献于洛阳曹操, 尸身则以诸侯 礼葬于今湖北当阳县西北 3 公里处, 史称 "关帝陵", 陵前现存 "汉寿亭 侯关云长之墓", 碑为清人补立; 今 河南洛阳市南 7 公里处尚有 "关林", 实为曹操所厚葬关羽之头颅冢. 张飞墓在今四川省阆中县城西街 张桓侯祠内, 现存祠为清代重建, 后 殿藏有 "汉张桓侯神道碑" 和张飞塑 像. 曹操墓在今安徽亳县城南之曹家 孤堆, 为曹操宗族墓群, 可惜曹操墓 因年代久远已无法辨识确认. 周瑜墓在其故里, 今安徽省庐江 东1公里处, 明正统七年庐江知县黄 金兰于墓前立 "吴名将周公瑾之墓" 碑. 墓侧有其妻小乔墓. 诸葛亮墓在今陕西勉县定军山下, 周侧尚存武侯坪、 武侯祠等人文 景观. 亦有人认为此墓为衣冠冢, 真 墓早在晋代便已淹没无处可觅了. 庞统墓在今四川省德阳罗江镇白 马观侧, 名 "龙凤祠". 祠内殿壁刻 有晋陈寿撰写的 《庞靖侯传》 全文. 鲁肃墓在湖南、 湖北两省各有一 处. 之一, 原在湖北武汉龟山南麓, 1955 年因建长江大桥迁至山南腰,清嘉庆年间由汉阳知县裘行恕重修事, 史学界疑其为衣冠冢, 但尚无定 论;之二,在今湖南岳阳市西门东侧, 墓前有 "吴大夫鲁公肃墓", 碑 为清光绪年间立. 旅行社的由来 晋原 旅行社的创始人是英国人托马斯 · 库克. 1841 年7月15 日,他组织了一个有 500 人参加的旅游团,从莱斯出发,到劳佛 市去参加戒烟协会召开的大会. 这次旅行 得到了铁道部门的大力协助,英国中部郡 铁路公司特地为这次旅行开出了专列. 从1844 年起,库克与中部郡铁路公司签订了 长期合同,组织周末团体旅行. 次年,他作 为旅游团的陪同,足迹遍布欧洲大陆. 1892 年, 托马斯·库克去世后,其 子梅森继承父业,在世界各地组建旅行 社,创立了全球范围内的旅游业务. 法 国于 1945 年对设在本国的托马斯父子 公司实行了国有化,该公司是法国一家 历史最悠久的旅行社. 汉语盲文之父 —— —黄乃 晓川 黄乃是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 辛亥革命陆军大元帅黄兴的儿子, 被 人们誉为 "汉语盲文之父". 黄乃早年留学日本, 回国后奔赴 延安. 他精通 5 国语言, 曾任新华通 讯社国际部主任. 几十年来, 他牢记 父亲手书的 "笃实" 二字的家训, 他 对此的理解就是: "它蕴藏着对人要 忠厚老实重信义;对事情要实事求是;对学问要专注深入3种含义." 为此, 这永久的遗训鞭策他不敢有丝 毫的懈怠. 然而, 就在新中国迎来胜 利的曙光时, 常年工作于昏暗油灯下 的黄乃双目失明了. 周恩来总理得知 后, 亲自批示, 送他去苏联医治, 但 终究未能复明. 黄乃回国后对生活、 事业的执着 追求, 激励他多方了解当时中国的盲 文. 由于 受战争的影响,盲字符号因地而异,给盲人事业的发展带来诸多不便,他于是萌发了统一汉语盲文的念头.经过刻苦研究,1953 年,黄乃首次设计了一套以北京语 言为标准音, 以普通话为基础的汉语 盲文, 很快被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批 准实施. 纵横 2014年3月18日 星期二 ZONGHENG 责任编辑:杨洁 版式策划:杨慧军 图片制作:王涛 安宁 14 联系电话:穴0471雪66353 75 邮箱:zonghengfukan@163.com " 咸"字本义是 " 杀" 晓荷 我们常说:"一咸三分味,一辣到十 成."其实,这个咸淡的"咸"字,在古代, 不挨盐的边,没有一点"咸"味. 它是一 个人拿着武器把另一个人的头砍掉的 意思. "咸"的甲骨文右边是一件叫"戌" 的兵器,形状像个长柄斧;左边是一个 人的 "口", 就是 "用大斧砍了人头". "咸"是一个会意字,从甲骨文、金文、小 篆一直到现在,它的"戌""口"结构都没 有多大变化,只是稍微移动了一下"口" 的位置.可见,"咸"是一个汉字古化石, 已经经历不少年代了. "咸"字的结构 没变,字义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凶残的动词"杀"慢慢地变成了今天 的副词"都". 《书·君袆》:"咸刘厥敌. "《逸周 书·世俘篇》及《汉书·律历志》中都有 "咸刘商纣王"之语,这里的"咸""刘" 都是"咸"的本义"杀"的意思. 清朝王 引之认为"咸"在上古时代就是"杀绝" 的意思. 正是"咸"的"斩尽杀绝"之义,引 申出了"全部""都"的新意,也才有了 《说文解字》中的"咸,皆也,悉也"之说, 这在古代曾经大量使用. 《书·尧典》: "庶绩咸熙. "《诗·大雅·崧高》:"周咸喜.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村中闻有 此人,咸来问讯. "还有王羲之《兰亭诗 序》:"群贤毕至,少有咸集. "以及我们 现在还在使用的 "咸受其益"、"老少咸 宜"等等,这里的"咸"都是"都""全部" 之义. 至于咸淡的"咸"字,在古代,与其 根本不是一回事,不是同一个字. 咸淡 的"咸"字,"从卤,咸声",是另一个"咸淡"的"咸"字. "咸淡"的"咸"字在汉字 简化过程中,与兵器的"咸"字合二为一 了,就变成了如今的多义字"咸"字了. 灰菜旗杆 石厚 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田里长着一种叫灰菜的野生植物, 有三四 尺高,大叶片, 杆儿有指头粗. 这种 野草扎根深, 吸收水肥多, 对农作物危害极大, 锄地时必须连根锄掉, 否则 它影响农作物的成长. 村里要是有人蛮不讲理, 死乞白赖地想占便宜大家就 称他灰菜旗杆, 这意思就是说灰菜杆 哪能做得旗杆, 如果你不自量力, 不知羞耻硬要充当旗杆的材地, 也只能 叫 "灰 菜 旗杆". 人民公社大集体时期,我们村就有一个称作灰菜旗杆的人. 他的大名叫甄义, 细高个儿, 小脑袋, 眯缝眼, 却长着个大嘴巴,从小到大不学好,馋吃懒作, 讹人跌痞, 是个 见了便宜钻头不顾身子的人. 小时候 不好好念书, 旷课迟到, 打架斗殴, 一连念了五个一年级, 他爹只好让他 退学回家劳动. 别看这小子念书一窍 不通,玩邪的却很有一手. 有年夏 天,村子里的大姑娘小媳妇聚在村前 的小河边洗衣裳, 正洗着, 忽然一阵 恶臭顺风而来, 再看水里漂着大粪, 赶忙从水里往出捞衣裳, 不少衣裳上 已沾上了大粪. 众人抬头望去, 甄义 正光着屁股蹲在水里屙屎呢. 女人们 起身去追打他, 眨眼之间便跑的无影 无踪.甄义十七八岁时, 生产队派他 和几个老农锄小麦, 半前晌就说腰疼 , 喊着要收工, 几个老农都是正儿八经的庄户人, 没人理他,继续锄着.他扛着锄头,跑到前面的麦垅里,用锄刨了个坑,屙了一泡屎, 拔了一苗二 三尺高的灰菜栽上去, 就躲到了一边 . 一个老头锄到这里看见有一苗大灰 菜,就弯腰用手去拔,灰菜没用劲就拔起来了,却沾了一手屎糊糊, 气得 老汉破口大骂. 队里派农活时,他挑肥拣瘦,轻活也要挣高工分,否则便叫闹不休.时间长了,队干部也不想和他生气,看田、 下夜, 便成了他干 的活儿.可下夜他在家睡觉, 看田在村子里闲逛. 生产队长图个省事,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去搭理他. 好在全 村人养他一个人也养得起, 不闹事就行. 山转水流,日子不知不觉就到了包产到户的年月, 村里 的人都各自忙着耕种自己的责任田, 很少有人跟他打交道. 他已经过惯了 以前那种优裕的日子, 一下没了便宜 可占,就觉得不顺心, 为一点小事就 和人吵架,走路遇块石头也得用脚踢几下才解气.占惯了便宜总得找点便 宜,没几天他又有了歪点子, 凡是挨 着他的责任田的人家, 他总想占人家 几垅.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人家不 让他,拉着他用尺子量, 尺子是公道 的,他只好红着脸连青苗也退给了人 家.这偷鸡不成丢把米的营生干的次 数多了,他就像得不到水分的灰菜, 变得蔫头搭脑了, 不到两年就得了病 , 去医院一检查, 确诊为食道癌, 五十几岁就死了. 村里人说起他得病的原 因,很简单就几个字: 气出来的. 留法勤工俭学的绥远三学子 陈贵敏 编前 1918 年, 由蔡元培、吴 稚晖、 李煜赢诸先生发起成立了留法勤工俭学团体"华法教育会", 主要负责输送留法勤工俭学 青年和负 责处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滞法 的华工教育问题,当时在法华工约有 10 万之众. 赴法留 学生团体 由各省组成,人数多少不一,多者如湖南省约有 500 人左 右,蔡和森、蔡畅、向警予等皆为学 员 ;广 东 、四 川等省各有300 人左右,陈毅、邓小平、聂荣臻等皆为四 川籍学员.因绥远地处 边陲,当 局 无人操办此事,因而 3 名绥籍留法 学生中李士林、阎伟随北京组团成 行,而在天津南开中学就读的巴文 俊则随天津团赴法.这3位绥籍留 法勤工俭学青年,学成后毫不留恋 国外的富裕生活,先后回到风雨飘 摇的祖国,用他们的学识、能力,服 务于社会. 一 李士林,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城关镇人, 生于 1895 年. 父亲李儒生原 为晋籍小商贩, 后定居清水河, 娶妻 生子. 李士林幼年入私塾读书, 后转 入小学, 毕业后于 1915 年考入绥远甲 种矿业班学习. 他学习刻苦, 成绩优 异, 于1918 年考入北京高等法文专修 学校. 1920 年, 他随北京同学一道赴 法勤工俭学. 李士林赴 法后,即考入巴黎大学地质系. 1922 年, 他担任了巴黎大学 理学院中国学生同学会秘书.1926 年, 他在巴黎获地质硕士学位后,继续到巴 黎科学院矿物研究所作矿业专门研究. 1932 年,他提交《河北承德南云斜黝石 变质岩》之论文,深受法国地质界赏识, 获博士学位, 法国地质界以月薪 1000 法郎的高薪聘他留法工作, 他婉言辞 谢,于1935 年回国返归故里,受到绥远 省主席傅作义热情款待. 1936 年, 李士林应阎锡山的邀请, 任晋绥矿产测控局技正. 正当李士林 全身心地投入到地质勘测工作之中时, 抗战爆发. 日寇入侵归绥、 太原, 李 士林逃难到晋南平陆县, 翻译出了百 余万字的法文地质著作.1941 年春,他到甘肃工作, 写出 《甘肃西部之金 矿》 和 《甘肃玉门油矿储藏量的勘测 报告》 等很有学术价值 的论文.1943 年秋,他又到了宁夏.从1947 年到1949 年间, 李士林先后在察绥矿产调 查所、 北京地质调查所工作, 足迹踏 遍西北数省. 全国解放 后,李士林调到全国地质指导委员会工作. 1952 年, 在建立 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时, 李士林 带 领地质学院学生为纪念碑选择了优美、 坚硬的建筑材料. 1953 年, 李士林调 往地质部华北地质局任工程师, 他撰写了 《内蒙古温都尔庙铁矿储藏量 的 勘测报告》 《河北省下花园煤田的 展望》 《山西五台山系和震旦纪地层 的 划分》 等非常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为 华北地质资源开发利用, 提供了丰 富 的资料. 1957 年, 李士林调国务院地 质部博物馆任工程师, 从事岩石、 矿 物和矿床的鉴定工作. 1975 年, 他病 逝于北京, 享年 80 岁. 二 巴文俊, 1903 年生于包头市一个 蒙古族家庭, 巴家是包头的望族, 家 庭殷实富裕. 巴文俊自幼入土默特 旗第三小学堂读书,完成小学教育后,到天津南开中学读书. 1920 年, 他与 同学周恩来一道赴法勤工俭学. 到法国后, 他因家庭富有, 未曾工作, 直 接入学专攻化工染料专业. 1927 年, 巴文俊学成后归国. 在 李石曾、 于右任举荐下, 他受到蒋 介 石的器重, 不久蒋便委派他带团出 使 尼泊尔. 他以娴熟的英、 法语出现 在 外交场合, 受到尼泊尔国王及诸大 臣 的尊重, 回国后受到蒋介石称赞. 不久, 国民政府委任他为蒙藏委员会 蒙 事处处长, 担负起促进边疆蒙民稳定 与团结的任务. 1933 年夏, 国民政府派巴文俊以 视察专员的身份, 到内蒙古、 察哈尔、 绥远等地区,深入各盟旗调查访问.1934 年, 巴文俊升任中央政府监察院 监察委员. 4 月23 日, 蒙古地方自治 政务委员会 (简称蒙政会) 在百灵庙 成立,不久,巴文俊受命中央政府,返绥与傅作义商谈接洽筹备成立绥境 蒙政会事宜, 傅并委托由巴文俊出面, 向在蒙政会保安队任职的土默特旗籍 蒙族青年军官云继先、朱实夫游说,希望他们脱离德王之蒙政会, 参加正 在筹备中的绥境蒙政会中来. 巴文俊 由南京返绥, 邀请云继先、 来世富等 回绥. 1936 年2月, 绥境蒙政会在归 绥正式成立, 国民政府委任巴文俊为 绥境蒙政会委员, 并兼该会驻京办事 处处长. 不久, 在国共两党的引导争 取下, 云继先、 朱实夫在百灵庙发动 武装暴动, 率千余名爱国官兵离开百 灵庙, 到归绥附近驻扎改编. 1937 年"七七事变"后,归绥、包头 沦陷,绥境蒙政会委员兼秘书长荣祥携 带该会印鉴, 从包头渡过黄河来到伊 盟,将该会印鉴等交给该会会长沙克都 尔扎布(简称沙王).1938 年,经巴文俊、 荣祥、 沙王等人联合报请中央批准,恢 复并改组绥境蒙政会, 会址设于沙王 府,巴文俊担任秘书长和驻渝办事处处 长,负责经费的筹措和联络工作,他经 常往来于重庆、伊盟两地. 1945 年8月, 日寇投降后, 巴文 俊返回伊盟, 征得委员们同意, 将绥 境蒙政会从扎萨克旗迁到包头西的公 庙子暂驻办公. 是年 10 月, 巴文俊与 荣祥组织 "蒙古青年同盟", 以便为争 取蒙古自治积蓄力量. 1948 年, 贺龙 部第一次围攻包头前, 巴文俊带领绥 境蒙政会部分人员, 由公庙子撤往宁 夏. 1949 年, 德王受蒋介石指使, 从南京飞往定远营(今 阿拉善盟盟所在地), 组建所谓"西蒙自治政府",以抵制 中共在内蒙东部地区成立的内蒙古自 治政府.此时,巴文俊所领绥境蒙政会 正在宁夏,见此时机,他便赶往定远营, 与达里扎雅、白海风等人组织了"西蒙 自治委员会",巴文俊为委员,并兼任秘 书长.不久,彭德怀率大军西进,德王与 李守信仓惶逃往蒙地,巴文俊、白海风 和达里扎雅通电起义. 1952 年, 巴文俊应周恩来总理电 邀, 率阿拉善盟参观团赴京. 返回内 蒙古后, 巴文俊担任内蒙古政府秘书, 兼任内蒙古政协常委和全国政协委员, 后调任内蒙古林学院任 副院长.1987 年, 巴文俊因病去世, 享年 84 岁. 三 阎伟, 1895 年生于绥远省托克托 县河口镇. 阎伟家中兄弟 4 人, 长兄 阎懋,前清廪生,曾任东胜县知事;二兄阎杰, 经商早逝; 三兄阎肃 , 民 国大学毕业, 曾任绥远通志馆副馆长. 阎伟 7 岁在家乡入私塾读书, 成绩出众.1911 年, 考入归绥中学读书; 毕业 后, 于1919 年考入保定育德中学附设 的高等预备留法补习班.1920 年冬,他 乘船赴法国,不久进入法国最大的兵工 厂—— —蒙沙南铁工厂做清洁工.因他身 材矮小, 虽已 25 岁, 厂方却以幼工付 酬,除伙食开销外,所剩无几.他又进入 初级纺织学校学习, 边学法语边 学劳技,2 年后肄业,转入比利斯国立勿尔维 耶高等毛纺大学学习,4 年后毕业,获纺 织工程师学位. 1928 年3月,阎伟从法国归国,经人推荐到工商部孔祥熙部长那里,不久委任技士.1934 年初, 绥远省主席 傅作义邀阎伟返绥,担任绥远省政府委 员兼教育厅厅长,他携眷北返,于1934 年2月1日接任代理厅长. 上任之初, 正逢学潮迭起, 阎伟采取平和手段,不 偏不袒,很快平复了学潮,学校恢复了 正常教学秩序. 他在女中附设幼儿园, 这在绥远开幼儿教育之先河.1935 年, 他建图书馆、 体育馆和国术民众 教育馆,亦时常到全省各校视察,绥远省教 育出现了生机盎然之气象. 1937 年10 月, 日寇侵占归绥, 阎 伟辗转来到太原. 不久, 傅作义 令绥远省各厅处人员转赴西安, 在西 安略事休息, 由汉中乘船到达汉口, 晋谒教育部部长陈立夫请示工作. 陈立夫令阎伟筹办国立第四中学, 收容 沦陷区各省教员及学生, 适遇察哈尔 省骑兵第二师师长张砺生, 张恳请阎 伟将察哈尔省与绥远省合办教育, 阎碍于邻省之情谊, 贸然许诺, 张荐北 大毕业生胡子恒与阎共同办学, 阎任 校务委员会主任, 胡任校长, 遂在陕 南安康寻找到一破大庙, 可容五六百 名学生,并在西安招收流亡教员和学生,共招教师300 余名,学生七八百名,每百余名学生组成一队, 每队由 数名教员率领徒步穿越秦岭行走七八 天方可到达安康, 前后约 10 余批. 学校设 高中、 初中两部, 高中部由胡子 恒任校长, 后因高中部经费开支不清 与校务委员会发生冲突, 而胡却暗中 向教育部诬告生滋, 阎伟愤而辞职, 并请求在绥远陕坝另成立一所国立中学,陈立夫欣然同意,任阎伟担任校长.阎等一行到达陕坝后, 随即派人 到沦陷区乡县招收学生, 教员队伍非 常整齐, 有如曹诚斋等名师任教, 经阎伟推荐, 张淑良担任校长. 1939 年, 阎伟改任省府委员兼秘 书长, 潘秀仁任教育厅长兼绥中校长. 阎伟因创办国立四中与国立绥中 , 受 国民政府奖掖. 1949 年5月, 阎伟举 家赴台,任农林总公司总务部经理,台湾省党部监察委员. 1985 年, 阎伟 因病去世, 享年 90 岁. 战地慰劳团 1936 年11 月,驻绥远前线的傅作 义部队攻克被 日寇占领的百灵庙,胜 利的消息传到后方, 广大人民群众欢 欣鼓舞. 为扩大影响,中共上海地下组 织动员各界人士慰问前线将士, 电影 演员陈波儿是第一个响应这一号召的 社会活动家. 她以"青年妇女俱乐部" 的名义,组成上海妇女儿童慰劳团,赴 绥远前线,慰劳抗敌守土的将士,并在 百灵庙前亲自与著名演员崔嵬合演《放下你的鞭子》, 受到前方将士的热 烈欢迎. 文/晓洁 珍档解读史事留痕历史广角文踪史迹史事经纬乡村人物陈波儿(左一)率战地妇女儿童考察团与邓拓(左二)合影留念.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