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分公司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公示本) 评价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 证书编号:国环评乙字第 3232 号 国环评乙字第 3202 号 编制日期:二〇一四年四月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目录 I 1 总则 1 1.1 项目由来.1 1.2 编制依据 2 1.3 评价的目的.5 1.4 评价程序.5 1.5 产业政策及相关规划符合性分析.6 1.6 项目拟建地周围环境情况介绍 7 1.7 环境污染控制与保护环境的目标.9 1.8 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和筛选.10 1.9 评价专题、评价重点.13 1.10 评价等级.13 1.11 评价范围.15 1.12 评价标准.16 2 现有工程概况 19 2.1 元陆 7 井概况.19 2.2 元坝首站概况.20 3 工程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22 3.1 工程项目概况.22 3.2 工程分析.33 4 项目建设地区环境概况 55 4.1 自然环境概况.55 4.2 社会经济环境概况.63 5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评价 66 5.1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66 5.2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及评价 79 5.3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及评价.80 5.4 声学环境质量现状及评价 80 5.5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及评价 80 6 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81 6.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81 6.2 对文物古迹的影响分析 94 6.3 对公路的影响分析 95 6.4 对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95 6.5 对饮用水源影响分析 96 6.6 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96 6.7 对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97 6.8 对声环境影响评价 97 6.9 管道置换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99 6.10 探伤影响分析 100 6.11 地下水影响分析 100 6.12 拆迁影响分析 100 7 营运期环境影响评价 101 7.1 对自然保护区影响.101 7.2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103 7.3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103 7.4 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103 7.5 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104 7.6 声环境影响分析 104 8 水土保持 107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目录 II 8.1 拟建输气管道沿线水土流失现状.107 8.2 工程建设与生产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107 8.3 水土流失预测.108 8.4 水土流失防治方案.113 8.6 水土保持投资.118 9 环境风险评价 120 9.1 环境风险识别.120 9.2 重大危险源辩识及评价重点 122 9.3 环境敏感点及社会关注区 123 9.4 同类事故案例与事故原因分析.124 9.5 源项分析.125 9.6 后果计算 126 9.7 风险防范措施 129 9.8 事故应急预案.133 9.9 风险评价结论 135 10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136 10.1 施工期的环境保护措施 136 10.2 营运期环境保护措施 150 10.3 环保投资估算 152 11 清洁生产和总量控制 153 11.1 清洁生产分析 153 11.2 节能.158 11.3 循环经济.159 11.4 总量控制.160 12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161 12.1 经济效益分析.161 12.2 社会效益分析 161 12.3 工程环境损益分析 162 12.4 结论 163 13 环境管理及环境监测 164 13.1 施工期环境管理及监理 164 13.2 营运期环境管理 167 14 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 168 14.1 公众参与的目的和作用 168 14.2 公众参与调查方法 168 14.3 调查结果分析与评价 169 14.4 公众参与调查结论 171 15 线路比选、拟选线路环境可行性.173 15.1 线路比选.173 15.2 选线合理性分析.173 15.4 站场选址合理性分析.175 16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及环境保护对策建议.176 16.1 评价结论.176 16.2 环境保护对策、建议及需完善内容 181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总则 1 1 总则 1.1 项目由来 四川盆地地处我国腹部,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天然气开采和利用已达数千年 之久,直至现代,仍然是我国天然气生产主要基地之一.近年来,随着川东北普光气 田的开发投运,川气东送管道工程的建成投产,中石化天然气事业得到了突破性的发 展,石油天然气上游产业几乎是日新月异.元坝陆相气田的发现,更是给中石化天然 气上游产业带来了新的希望. 为加快元坝气田的勘探开发,将元坝气田丰富的天然气输往阆中、苍溪、南部等 能源短缺的地区,弥补当地的用气缺口,进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调整当地的能源 结构,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拟进行元坝气田"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 建设.该工程的建设将完善元坝气田的天然气集输管网结构,为气田的顺利开发,输 气提供有力的保障.因此,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的建设是十分必要 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国务 院第 253 号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 的有关规定, 本项目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第 2 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 有关规定,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为环境影响报告书.据此,中石化油西南油气分 公司委托西南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进行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接受任 务后,西南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在西南油气分公司的协助下,进行了实地 踏勘、资料收集,现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 价技术导则》等相关技术规范,以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对工程项目进行了实地 勘察、工程分析和相关环境要素的分析后,编制完成了《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 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现呈上,请各位领导、专家审批.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总则 2 1.2 编制依据 1.2.1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12.2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77 号, 2002.10.2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10.2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2008.2.28;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2000.4.29;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 防治法》 ,2004.12.29;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1996.10.29;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2002.06.29; (9)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 253 号,1998.11.29;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国务院第 3 号) ;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国务院第 120 号) ;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条例》 ,国务院 204 号令,1996.9.30;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国务院 257 号令; (22) 《建设项目分类管理名录》 (2008 年环保部第 2 号令) ; (23)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 ,川府发(1996)142 号 文件; (24)国务院国发[2007]15 号文"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总则 3 (2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 9 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1 年本) 》 ; (26)国务院 国发[2005]22 号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 . (27)国务院关于"十一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的批复(国函〔2006〕70 号) . (28)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加强工业节能降耗工作实施意见》的通 知(川府发〔2007〕31 号) . (29)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川 府发〔2007〕39 号) . (30) 《四川省饮用水源保护管理条例》 .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 (国函〔1986〕57 号) ; (32) 《关于坚决制止乱捕滥猎和倒卖、走私珍稀野生动物的紧急通知》 (国发 [1987]77 号) ; (33)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 (国发[1998]36 号) ; (34)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通知》 (国发[2000]38 号) ; (35) 《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 (国发[2003]31 号) ; (36) 《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若干意见》 (环发[2001]4 号) ; (37) 《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联 合颁布的财综[2002]73 号) ; (38)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 农业部第 1 号令). (39)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农业部第 4 号令); (40)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 (水利部[1995]第5号令) ; (41)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 (水保[1994]513 号文) . (42)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国务院 167 号令,1996.9.30; (43) 《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 1.2.2 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有关文件 (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HJ2.1—2011) ; (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HJ2.2—2008) ;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总则 4 (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 (HJ/T2.3—93) ; (4)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HJ610-2011) ; (5)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 (HJ2.4—2009) ; (6)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 (HJ19—2011) ; (7)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HJ/T169-2004) ; (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辩识》(GB18218-2009); (9)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6】28 号《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 ,2006 年2月14 日; (10)关于发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编制要求》的公告,中华人民共 和国环境保护部公告 2012 第51 号; (11) 《石油化工企业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SH3024-95) ; (12)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 (GB50253-2003) ; (13) 《原油和天然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 (SYT0015.1-98) ; (14) 《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50183-2004) ;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 (2010.10.1) ; (16)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国家安监局,2004.4.8) ; (17)国家经贸委等六部委国经资源(2000)1015 号《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 意见》 ; (18)国家环保局、建设部环发【2001】56 号"关于有效控制城市扬尘污染的通 知" . (19)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1】4 号"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 护的若干意见" . (20)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防范环境风险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法 【2005】152 号,2005.11.28; (21)四川省环境保护局关于依法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 川环发【2006】1 号,2006.1.4;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总则 5 1.2.3 项目依据 (1)关于开展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前期工作的通知,西南油气 【2012】133 号; (2)苍溪县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就项目线路走向的意见; (3)四川省环保厅关于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通过省级自然保护区 实验区的批复,川林审批函【2014】25 号; (4)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批复; (5)苍溪县环境保护局《关于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执行环境标准的 函》 ; (6)管线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7)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版次:0) ; (8)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委托书; (9)公示及公众参与调查反馈意见表; (10)苍溪县环境监测站监测报告; (11)工程对省级自然保护区影响评价专题报告 (12)建设单位提供的其它环境及工程有关基础资料. 1.3 评价的目的 ⑴调查了解管道沿线、输气站周围生态环境、环境空气、地表水环境、地下水环 境、声环境等现状及工程沿线限制性环境要素. ⑵提出集气站、 管道建设、 营运过程中拟采取的污染物治理措施和生态恢复措施, 减少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1.4 评价程序 本评价工作程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准备阶段、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分 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总则 6 1.5 产业政策及相关规划符合性分析 1.5.1 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2011 年)第9号、国家发展改革 委第 21 号令公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修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 >有关条款的决定》修正》 ,集气管道工程属于第一类"鼓励类"第七项"石油、天然 气" 第三条 "原油、 天然气、 液化天然气、 成品油的储运和管道输送设施及网络建设" , 并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分公司西南油气[2012]133 号立项批复,因此 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1.5.2 工程建设与当地城镇规划符合性分析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位于苍溪县.苍溪县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 局、苍溪县国土资源局出具意见同意管线路由,项目不在沿线乡镇规划区内. 1.5.3 项目与西南油气分公司发展规划符合性分析 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十二五"元坝气田中浅层勘探远景规划和元坝气田管 网建设规划,近期元坝陆相气田天然气开发部署的重点是元陆 5 井、元陆 7 井的试采 工作,并对元陆 5 井、元陆 7 井配套相应的外输天然气管道.在取得相应的试采经验 后,后续将陆续增加其他的陆相气藏开发井.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的建 设符合元坝气田管网建设规划. 1.5.4 项目与省级自然保护区规划符合性分析 根据工程方案,工程集气管道在保护区内总长度约 3.737km.根据省级自然保护 区总体规划,保护区共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部分.工程建设有 3.737km 位 于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 工程实验区临时用地范围内主要为农田, 人类耕作活动频繁, 主要植被为人工种植的季节性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等.从工程施工方案看,自 然保护区内管道开挖全面采用人工开挖作业,管道全部为沟埋敷设,施工完毕后通过 恢复、修复和补偿等措施,施工区域内的植被可全面进行恢复,生态环境及功能可得 到全面的恢复,生态景观也能得以有效恢复.四川省林业厅以川林审批函【2014】25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总则 7 号就工程项目通过实验区进行了批复,同意元坝气田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 程3.737km 输气管道通过省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 1.6 项目拟建地周围环境情况介绍 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新建集气管道 33km,新建元陆 7 井集气站 1 座,新建线路阀 室5座,改造元坝首站.工程位于苍溪县,站场、阀室和管线沿线环境情况概述如下: 1.6.1 站场及阀室周围环境情况介绍 本工程建设主要内容包括场站(集气站及放空区)、集气管道及阀室(包括放空 区).各单元外环境关系情况如下: ⑴ 元陆 7 井集气站 元陆 7 井站位于苍溪县三川镇,地处山顶平地,井场周围较空旷.站场地处四川 自然保护区实验区, 周围生态系统主要为农业生态系统, 主要土地类型为旱地、 水田、 林地,农田间有零星农户分布.根据调查,距工艺装置区 300m 范围内有农户 28 户、 117 人. 放空区位于站场的西北面,放空管位于农田内,放空管周围 60m 范围内无人居, 60~500m 范围内有农户 67 户、291 人. ⑵ 2#阀室 2#阀室位于苍溪县元坝镇,其放空区位于阀室东北面,距阀室约 66m.阀室建设 地为猕猴桃种植地,阀室周围农业生态系统,以种植猕猴桃为主.放空管周围 60m 范 围内无人居分布,60~500m 范围内有 50 户、228 人,其余为人工种植的猕猴桃,以 及道路和水塘等. ⑶5#阀室 5#阀室位于苍溪县中土乡,其放空区位于阀室西南面,距阀室约 84m.阀室建设 地为农田,阀室周围生态系统为农业生态系统,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其间有少量人工 种植的林木分布.放空管周围 60m 范围内无人居分布,60~500m 范围内有 47 户、204 人,其余为人工种植的林木和农作物,以及道路和水塘等. ⑷元坝首站 元坝首站为本次集输工程的终点站,也是"川东北—川西输气联络线工程"中间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总则 8 输气站,位于苍溪县中土乡.元坝首站所在地在元坝气田天然气净化厂用地范围内, 站址北面和东面为元坝气田天然气净化厂占地,目前正在进行施工建设,300m 范围 内无居民分布.站场南面和西面为农业生态系统,主要土地类型为旱地、水田,农田 间有零星农户分布.根据调查,站场南面和西面 300m 范围内没有散居农户分布. 工程事故等放空依托净化厂高架火炬燃烧后排放,高架火炬位于首站东南面,距 首站约 175m.根据调查,高架火炬北面为净化厂,东面局部为净化厂用地,南面和东 面为农业生态系统,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其间有少量人工种植的林木分布.火炬周围 120m 范围内无人居,120~500m 范围内有 2 户、9 人,其余为人工种植的林木和农作 物,以及道路等. 1.6.2 项目集气管道周围环境情况介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的有关规定,管道沿线两侧 5m 范围内不能有居民.根据现场调查,拟建集气管道线路沿线两侧各 5m 范围内没有农 户分布,集气管道右侧 5~200m 范围内有农户 504 户、约2411 人,集气管道左侧 5~ 200m 范围内有农户 522 户、约2478 人. 集气管道自元陆 7 井出站后,至1#阀室之间有 3.737km 位于自然保护区实验区, 其余管段位于自然保护区外.管道沿线两侧 200m 范围内无学校、医院、风景名胜区、 文物古迹等. 1.6.3 社会关注点及环境敏感点调查 场镇居民:评价范围内场镇 10 个,居民总计 17900 人 学校:共有中小学 14 所,师生共计 6470 人 卫生院:共有卫生院 9 所,床位总计 180 张,医护人员共计 179 人1.6.4 管线沿线主要场镇饮用水情况调查 根据调查,工程沿线场镇饮用水源为地下水和地表水.结合管线与各场镇饮用水 源位置关系,以及工程河流穿越方案,项目不在其饮用水源保护区内.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总则 9 1.7 环境污染控制与保护环境的目标 1.7.1 环境污染控制目标 ⑴控制和减轻管沟开挖、穿越工程、施工便道建设对地表植被和土壤的破坏而造 成的水土流失,特别注意控制对生态环境敏感区(自然保护区)的影响,使管沟开挖、 施工便道建设的影响尽可能降至最低程度,以保护土地环境资源,保护土壤环境和生 态环境,保护管道沿线的农业生态环境. ⑵实施防止灾害对策,避开自然环境内的灾害危险性高的地区和不良地质地段, 预防和减轻由于管沟开挖、施工便道建设而引发的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以保护 沿线的土壤和地表植被,同时保证管道的安全运行. ⑶控制沿线河流穿越施工对地表水体的影响,特别注意控制开挖穿越的东河、插江. ⑷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和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对策措施,使污染物全面达标排放, 并满足当地区域总量控制要求,使区域环境功能不因项目建设而发生变化. ⑸控制和减轻施工活动对管道沿线及站场周围居民的影响. 1.7.2 环境保护目标 本工程环境保护目标包括大气环境、地表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声环境、生态环 境保护目标等.本工程主要保护目标见表 1-1. 表1-1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 类别 方位及距离 主要保护目标 规模及性质 元陆 7 井集气站 (包括放空区) 周围 500m 范围 散居农户 67 户、291 人2#、5#阀室放空区周围 500m 范围 散居农户 97 户、432 人 大气 环境 元坝首站周围 300m 范围、 净化 厂火炬区周围 500m 范围农户 散居农户 2 户、7 人 元陆7井集气站周围200m范围 散居农户水井 水井 17 口,供71 人饮用. 管线两侧各 200m 范围内 散居农户水井 水井 1026 口,水井取水深 度6~10m, 供4889 人饮用. 元坝首站周围 200m 范围 散居农户水井 / 地下水 环境 站场周围及管道沿线两侧 200m 范围 浅层地下水 其环境功能类别不因项目 建设而受影响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总则 10 元陆7井集气站周围200m范围 内 散居农户 17 户、71 人 元坝首站周围 200m 范围内 散居农户 / 声环境 集气管道沿线两侧 100m 范围 散居农户 612 户、2920 人 白溪沟 插江 工程穿越处上游 0.5km 至下游 5km 东河 水质及功能不受影响 地表水 环境 管线南面约 0.53km 东河,中土乡场镇居民 生活饮用水取水点 饮用水源水质不因项目建 设而发生变化,900 人 元陆 7 井站至 3.737km 处管段 自然保护区 满足自然保护区环境功能 要求 生态 环境 拟建集气管道两侧各 200m 范 围内 管道施工区及施工区 以外植被、沿线水土流 失保持 不因本工程的实施而使区 域生态环境受到较大影响、 水土流失加剧. 社会 环境 场站及管道周围 5km 范围 场镇居民、学校、医院 场镇居民: 评价范围内场镇 10 个,居民总计 17900 人 学校:共有中小学 14 所, 师生共计 6470 人 卫生院:共有卫生院 9 所, 床位总计 180 张, 医护人员 共计 179 人 (场镇居民、学校及卫生院 分布情况见表 1-5) 1.8 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和筛选 1.8.1 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本项目施工期的环境影响主要为管道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运输、施工作业带的整 理、管沟的开挖、布管等施工活动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一种影响是对土壤扰 动和自然植被等的破坏,这种影响是比较持久的,在管道施工完成后的一段时间内仍 将存在.另一种是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三废"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种影响是 短暂的,待施工结束后将随之消失. 在营运期,由于集气管道敷设在地下,进行天然气的密闭输送,管道进行了防腐 处理,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有污染物排放.本项目在营运期污染源主要为站场产生的 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及噪声. 1.8.1.1 施工期影响 ⑴施工期非污染生态环境影响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总则 11 工程施工期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施工期间管沟开挖引起自然地貌的改变 和自然及人工植被的破坏,引起对土地利用的改变,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变化,由此引 起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施工中临时道路、临时施工场地、占用耕地、林地及其它土地 导致农业、林业生态系统发生较大变化;穿越河流等产生的弃渣和施工行为对当地地 表水环境容量的影响;工程线路对沿线敏感生态目标的干扰、阻断影响和破坏. ⑵施工期污染影响 管道施工期废水主要来自施工人员在施工作业中产生的生活污水、 管道安装完后 清管试压排放的废水.施工废气主要来自地面机械开挖和运输车辆行驶产生的扬尘及 施工机械(柴油机)排放的烟气. 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生活垃圾、废弃泥浆、工程弃土、工程弃渣和施工 废料等. 噪声源主要来自施工作业机械, 如挖掘机、 电焊机、 定向钻等, 其强度在 96-100dB (A) . 1.8.1.2 营运期影响 正常工况下, 场站水套加热炉燃气废气和清管作业排放的少量天然气对大气环境 的影响;非正常工况时,系统超压和站场检修时排放废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站场产 生的生活污水和气田水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站场产生的生活垃圾、清管作业废渣对 环境的影响.站场设备噪声对场界及声环境质量的影响. 根据环境影响矩阵表,分析环境影响因子的影响类型和影响程度,其结果见表 1-2. 表1-2 环境影响矩阵表 工程施工 正常运行 事故状态 类别环境因 子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显著影响 一般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显著影响 一般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显著影响 一般影响 地表水 地下水 √ √ 环境空气 环境质量声环境 自然地形地貌√√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总则 12 生态环境 土壤 √ √ √ √ 生态环境植被 农业生产√√√√劳动就业√√交通 √ √ √ √ 社会经济 人体健康√√√√景观 √ √ √ √ 旅游 √ √ √ √ 社会环境减少温室效应 √ √ √ 1.8.2 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筛选 根据工程分析及沿线现有污染源状况,本项目评价因子见表 1-3. 表1-3 拟建项目评价因子表 评价要素 评价类型 评价因子或对象 备注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林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水域 生态系统、土壤和水土保持、自然保 护区等生态敏感区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预测及评价 林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水域 生态系统、土壤和水土保持、自然保 护区等生态敏感区 拟建集气 管道沿线 环境空气质量调查 SO2、NO2、PM10 大气环境 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甲烷 站场所在 区域 地表水 环境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及评价 pH、CODCr、氯化物、硫化物、NH3-N、 石油类、SS 拟建集气 管道穿越 河流处 地下水环境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及评价 pH、挥发酚、氯化物、石油类、氨氮、 硫酸盐、色度、总大肠菌群 管道沿线 声环境 声环境现状调查及评价 站场及敏感点 LAeq 站场所在 区域 社会环境现状调查 社会环境 环境风险评价 管道、站场周围 5km 范围内敏感区和 社会关注点 管道沿 线、站场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总则 13 1.9 评价专题、评价重点 1.9.1 评价专题设置 根据工程特点,以及项目环境特征、国家和四川省环境保护要求,本次评价设有 以下专题:工程分析,周围环境现状调查及评价,施工期环境影响预测评价,营运营 运期环境影响预测评价,自然保护区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水土保持,环境保护 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清洁生产及总量控制,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环境管理 及监测计划,公众参与,评价结论和建议等 13 个专题. 1.9.2 评价重点 根据本项目实际建设情况、污染物的排放特征及周围环境状况,确定评价重点为 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水土保持及管道运行期的环境风险. 1.10 评价等级 1.10.1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本项目营运期无废水排放.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 (HJ/T2.3-93)提供的等级划分原则与方法,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根据"导则"第4.3 条规定,并结合项目实际情况,本项目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仅对废水产生情况及去向情况进行说明,并进行简单的环境影响分析. 1.10.2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本项目营运期(包括正常和非正常工矿)排放的废气为天然气燃烧烟气,本工程输 送天然气和使用的天然气均不含硫化氢,燃烧产物主要为 CO2、H2O,根据《环境影响 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HJ2.2-2008)中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原则,本项目大气环 境评价为三级评价. 结合本项目具体情况,本项目仅对营运期废气产生情况进行说明,并进行简单的 环境影响分析.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总则 14 1.10.3 声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本施工期噪声主要来自施工作业机械,营运期噪声主要来自站场分离器、水套加 热炉等,预计建成后噪声级增量小于 3dB(A),受影响人口变化不大.但建设项目所处 的声环境功能区为 GB3096 规定的 2 类地区, 因此, 按照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 环境》 (HJ2.4-2009)中推荐的声学环境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方法,本次环评声环境影 响评价等级定为二级. 1.10.4 生态影响评价等级 本项目管道总长 33km,工程建设影响区约 0.46km 2 (管道施工作业带、阀室放空 区、施工便道等) .项目输气管道有 3.737km 位于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实验区, 为特殊生态敏感区;有29.263km 地处林地和农业生态环境中,为一般区域.根据《环 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评判,评价级别为一级.划分评价工作等级的依据 见表 1-4. 表1-4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表 工程占地(水域)范围 影响区域生态敏感性 面积≥20km 2 或长度≥100km 面积 2km 2 -20km 2 或长度 50km-100km 面积≤2km 2 或长度≤50km 特殊生态敏感区 一级 一级 一级 重要生态敏感区 一级 二级 三级 一般区域 二级 三级 三级 1.10.5 地下水 本项目为天然气管道集输工程,施工期和营运期都不排放废水,项目建设对地下 水水位基本不构成影响,建设范围内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属于不敏感,项目建设可能 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弱,项目建设会对当地地下水环境产生影响.根据《环境影 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 (HJ610-2011)提供的等级划分原则与方法,本项目 地下水环境评价等级为Ⅰ类三级.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总则 15 表1-5 工程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判别 类别 评价等级 分级指标 建设项目(供水 排水)规模 项目建设引起 地下水变化范 围 建设项目场地 地下水环境敏 感程度 建设项目造成 的环境水文地 质问题大小 Ⅰ类 三级 小小不敏感 弱1.10.6 环境风险评价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HJT169-2004)中关于风险评价等级的划分 方法见 1-6. 表1-6 环境风险评价等级划分原则 剧毒危险性物质 一般毒性危险 物质 可燃、易然危险 性物质 爆炸危险性物质 重大危险源 一二一一非重大危险源 二二二二环境敏感地区 一一一一本项目输送介质为天然气,属易燃、易爆的危险物质,管道中天然气存在量未超 过《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18218-2009)中临界量,非重大危险源.项目 有约 3.737km 管道位于自然保护区内实验区内,属环境敏感区,故本次环境风险评价 等级为一级. 1.11 评价范围 本次环境影响评价范围见表 1-7. 表1-7 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环境要素 评价等级 评价范围 地表水环境 三级 沿线河流穿越处上游 500m 至下游 8.5km 范围内的区域 大气环境 三级 以站场周围 300m 范围、 站场和阀室放空立管为中心半径 500m 范围内的区域 声环境 二级 施工期:沿线两侧各 100m 范围内的村庄或居民区 营运期:站场厂界及 200m 范围内的村庄或居民区 生态环境 一级 为管道沿线两侧各 200m,长33km 的带状区域 地下水环境 三级 站场、管线周边 200m 范围内的区域 环境风险 一级 管线、工艺站场:以管道、站场为圆点半径 5km 的圆形区域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总则 16 1.12 评价标准 1.12.1 环境质量标准 ⑴大气 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 ⑵地表水 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Ⅲ类水域标准. ⑶地下水 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93)Ⅲ类标准. ⑷声环境 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中2类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限值见表 1-8. 表1-8 评价所采用的环境质量标准限值 环境要素 采用标准 项目 标准限值 pH 6~9 CODCr ≤20mg/L BOD5 ≤4mg/L 石油类 ≤0.05mg/L 硫酸盐 ≤250mg/L NH3-N ≤1.0mg/L 氯化物 ≤250mg/L 地表水 环境 GB3838-2002Ⅲ 类水域标准 挥发酚 ≤0.005mg/L pH 6.5-8.5 色度 ≤15mg/L 总硬度 ≤450mg/L 硫酸盐 ≤250mg/L 氯化物 ≤250mg/L NH3-N ≤0.2mg/L CODMn ≤3.0mg/L 地下水环 境GB/T14848-93 Ⅲ类标准 总大肠菌群 ≤3.0 个/L 1 小时平均 日均值 污染物 一级 二级 一级 二级 SO2 0.15 mg/m3 0.50mg/m3 0.05 0.15mg/m3 NO2 0.12mg/m3 0.24mg/m3 0.08 0.12mg/m3 PM10 / / 0.05 0.15mg/m 环境 空气 GB3095-1996 二级、TJ36-79 H2S 小时均值或一次浓度:0.01mg/m3 昼间 60dB(A) 声学 环境 GB3096-2008 中2类夜间 50dB(A)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总则 17 1.12.2 污染源排放控制标准 ⑴废气 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中二级标准. ⑵废水 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中一级标准. ⑶声环境 施工期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523-2011)中的相关标准. 营运期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348-2008)中2类标准. ⑷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有关规定妥善处置, 不得形成二次污染. 本项目污染物排放标准限值见表 1-9. 表1-9 评价所采用的污染物排放标准限值 类型 采用标准 项目 标准限值 pH 6~9 CODCr ≤100mg/L BOD5 ≤20mg/L 石油类 ≤5mg/L NH3-N ≤15mg/L SS ≤70mg/L 水污 染物 《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中一级排放标 准 挥发酚 ≤1mg/L 昼间 70dB(A) 施工期执行 GB12523-2011 夜间 55dB(A) 昼间 60dB(A) 噪声 营运期执行GB12348-2008中2类标准 夜间 50dB(A) 污染物 允许排放浓度 允许排放速率 (H=20m) SO2 ≤550mg/m 3 4.3kg/h 大气 污染 物GB16297-1996 中2级标准 非甲烷总烃 ≤120mg/m 3 17kg/h 1.12.3 水土流失分级 水土流失分级标准见表 1-10.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总则 18 表1-10 土壤侵蚀强度分极标准(SL190-2007) 等级 侵蚀模数(t/km 2 ·a) 平均流失厚度(mm/a) 微度侵蚀(容许侵蚀) <500 <0.37 轻度侵蚀 500-2500 0.37-1.9 中度侵蚀 2500-5000 1.9-3.7 强度侵蚀 5000-8000 3.7-5.9 极强度侵蚀 8000-15000 5.9-11.1 剧烈侵蚀 >15000 >11.1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2、原有污染物概况 19 2 现有工程概况 本工程起于元陆 7 井,止于元坝首站,主要工程量为新建集气管道 33km、新建 集气站 1 座、 新建线路阀室 5 座、 改造场站 1 座. 新建集气站在现元陆 7 井站内进行, 场站改造在元坝首站内进行. 评价就现有的元陆 7 井和元坝首站基本情况作如下介绍. 2.1 元陆 7 井概况 2.1.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情况及项目基本情况 元陆 7 井钻井工程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 保护法》 、国务院第 253 号《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等的有关规定进行了环境影响 评价,四川省环保厅以川环审批[2011]52 号进行了批复. 2.1.2 钻井过程中"三废"处理情况 经现场勘察和调查可知,元陆 7 井在钻井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钻井作业,对 产生的钻井废水、放喷废气、固废等进行了集中收集和处置,采取积极有效的噪声控 制措施,同时与井站周围当地农户积极进行沟通.整个钻井过程中未发生井喷、废水 外溢、施工噪声扰民等事故,当地环保局也未接到当地居民的投诉. 2.1.3 主要环境问题 经现场调查和监测,元陆 7 井在钻井过程中均严格按照环评要求对产生的污染物 进行治理,项目拟建地声环境、地下水环境、大气环境等均能满足相应的环境功能类 别要求,钻井期间当地环保部门也未收到关于项目环境问题的投诉,元陆 7 井钻井工 程无遗留环境问题.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2、原有污染物概况 20 2.2 元坝首站概况 2.2.1 环境影响评价及基本情况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分公司"川东北—川西输气联络线工程"位 于四川省境内,起于达州市的普光站,至于德阳市的德新站,途径巴中市、南充市、 广元市、德阳市,全长 430km.工程设计输送净化后天然气 110 亿m3 /a,设计压力 10MPa. 全线共设 6 座输气站场, 15 座线路截断阀室. 本次集气管道工程的终点为 "川 东北—川西输气联络线工程"中6座输气站场的元坝首站. 川东北—川西输气联络线工程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 《中华人民 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国务院第 253 号《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等的有关规定进行 了环境影响评价, 2007 年12 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以环审 [2007]542 号进行了批复. 元坝首站位于苍溪县中土乡.主要功能为天然气越站旁通、清管器收发、站场紧 急截断和放空、站场附近气井产气进入干线功能. 2.2.2 污染物产生及治理措施 元坝首站目前正在建设中, 尚未投入运行,其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根据环评来确 定.根据环评报告,元坝首站营运期主要有清管作业废气、清管废水、清管废渣和放 空噪声.环评拟采取的治理措施为: ⑴废气 废气为清管废气.清管作业一年 1~2 次,每次排放量约 30m3 .废气通过元坝气 田天然气净化厂高架火炬燃烧后排放,火炬高度为 95m. ⑵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为清管废渣,主要成份铁锈和机械杂质.年产生量约 0.03t,送环保部 门指定地点填埋. ⑶噪声 噪声系统超压放空造成的气流噪声,声级值 110~120dB(A).环评提出选用低噪 声设备,放空管安装消声器.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2、原有污染物概况 21 类比调查石油天然气天然气开采行业同类工程采取的污染治理措施, 基本上与环 评提出的措施相同,且能满足国家及地方相关标准要求.评价认为环评提出的污染治 理措施可能. ⑷清管废水 根据环评报告,清管每年 2 次,每次废水产生量约 1m 3 ,废水产生总量为 2m 3 /a. 废水主要主要污染物为 COD、SS 等.废水进入站内废水罐,然后送回注井回注.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3、工程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22 3 工程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3.1 工程项目概况 3.1.1 项目名称及性质 项目名称: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 项目性质:新建,属管道运输业 建设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分公司 项目投资:12600 万元 3.1.2 建设内容及地理位置 本项目建设内容为新建集气管道 33km、新建集气站 1 座、新建线路阀室 5 座、改 造集气站 1 座.工程位于苍溪县境内 3.1.3 输送介质 本工程输送介质为元坝气田所产的不含硫化氢天然气. 3.1.4 主要工程量 工程主要工程量见表 3-1. 表3-1 集气管道主要工程量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数量 备注一线路总长度 km 33 二 管道组焊 1 直管 D406.4*8.8(11) L360MB km 33 LSAW 钢管 三 穿越工程 1 穿越小型河流(开挖) m/处544/18 2 穿越中型河流(定向钻) m/处751/1 3 穿越县道 m/处36/3 DN1200 水泥套管 4 乡村公路 m/处96/28 DN1200 水泥套管 四 管道防腐 1 三层 PE 防腐(一般地段采用 普通级,穿越段为加强级) km 33 经防腐处理的预制管道,施工 现场仅对补口等进行防腐处理 2 阴极保护 套1设置在元陆 7 井集气站内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3、工程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23 3.1.5 项目组成及主要环境问题 本工程建设内容包括集气管道、集气站和阀室改造,项目组成及主要环境问题见 表3-2. 表3-2 项目组成及主要环境问题 主要环境问题 工程 类别 建设规模及主要内容 施工期 营运期 备注 集气管道 新建 D406.4*8.8(11)集气 管道 33km.其中,穿越县道 3 次、乡村公路 28 次,小型 河流 18 次,中型河流 1 次. 设计规模 200*10 4 m 3 /d 作业带内植被、农田受到影响 和破坏; 土壤容量、 土体结构、 土壤抗蚀指数变化;作业带内 树木被砍伐;农作物损失等; 交通、道路运行的影响;对河 流水质影响,施工作业机械设 备噪声,固体废物和生活污水 等 环境 风险 新建 元陆 7 井集气 站 工艺装置 1 套(含水套加热 炉、分离器、脱水装置), 清管发球装置 1 套.采气规 模为 20*10 4 m 3 /d 废水、扬尘、噪声、固体废物 废气、废水、噪声、固体废物、 环境风险 新建 线路阀室 集气阀室 3 座,截断阀室 2 座 对生态环境影响 事故放空废气 和噪声 新建 主体工程元坝首站 新增清管收球装置 1 套、流 量计 1 套 废水、扬尘、噪声、固体废物 废气、废水、噪声、固体废物、 环境风险 新增 元陆 7 井站 新建放空管1套, 高度为20m / 废气、噪声 新建 线路阀 室 新建放空管2套, 高度为20m / 废气、噪声 新建 放空系统元坝首 站 利用现有 20m 高放空管 1 套/废气、噪声 现有 元陆 7 井站 用电负荷 65kW, 由站外 10kV 线路"T"接引入 / / 新建 供配电元坝首 站 无用电负荷 / / 原有 元陆 7 井站 供水车量定时拉水至站内, 储备在水箱内供站内使用 / / 新建 供水元坝首站利用现有供水系统,且能满 足工程需要 / / 现有 元陆 7 井站 站内设废水储罐 1 台,有效溶 积50m 3 (常压) / 气田水 新建 废水处理元坝首 站 利用现有废水储罐 1 台,有效 溶积20m 3 (常压) / 清管废水 现有 施工便道 新修施工便道3.8km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 新建 辅助 公用 工程 管道保护 在元陆 7 井站内设阴极保护 系统 1 套//新建 元陆 7 井站 值班室及休息室 116.64m 2 废水、扬尘、噪声、固体废物 生活垃圾和生 活污水 新建 办公生活设施 元坝首站 不新增劳动定员,利用现有 值班室 / / 现有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3、工程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24 3.1.6 管线工程 3.1.6.1 管道材料 集气管道沿线为二级地区,采用 D406.4*8.8 直缝埋弧焊管 LSAW,公路、河流穿 越地段采用 D406.4*11 直缝埋弧焊管 LSAW.管道材质均为 L360. 3.1.6.2 地区等级 根据《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 (GB50251-2003) ,沿管道中心两侧各 200m 范围 内,任意划分成长度为 2km 并能包括最大聚居户数的若干地段,按划定地段内的户数 划分为四个等级. 一级地区:户数在 15 户或以下的区段; 二级地区:户数在 15 户以上、100 户以下的区段; 三级地区:户数在 100 户以或以上的区段,包括市郊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发展区以及不够四级地区条件的人口稠密区; 四级地区:系指四层及四层以上楼房(不计地下室层数)普遍集中、交通频繁、 地下设施多的区段. 根据上述原则,确定"元陆 7 井~ ~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全线地区等级长度划 分,线路经过均为二级地区. 3.1.6.3 管道敷设 ⑴管道埋深 集气管道全线采用沟埋敷设.为确保输气管道安全运行,不受外力破坏,根据不 同的土地类型采用不同的埋深,管道最小埋设深度(管顶至地面)要求见表 3-3. 表3-3 管道埋深最小深度(m) 土地类型 旱地 水田 林地 公路、机耕道 石方类 管道埋深(m) 0.6 0.8 0.6 1.2 0.5 ⑵管沟开挖成型 管沟沟底开挖宽度根据施工方法及土壤性质不同而确定.本工程管线施工采用机 械开挖和人工开挖的组合方式,沟下组装,以人工开挖为主.对特殊地段根据现场实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3、工程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25 际情况确定(包括公路、河流,穿越方式包括开挖和定向钻等) . ⑶管沟回填 为保护管道防腐层和减少磨损,管沟回填应先用细土回填至管顶以上 0.3m,才允 许用土、砂或粒径小于 100mm 的碎石回填并压实.管沟回填土高度应高出地面 0.3m. 两侧呈弧形平缓过渡至地面,以利散水. 石方地段的管沟应超挖 0.2~0.3m,并采用细土垫实超挖部分,以保护管道外防 腐层. 3.1.6.4 施工作业带 集气管道沿线为水田、旱地和林地.根据工程沿线地形地貌特征,集气管道建设 以人工开挖为主,辅以机械施工,其作业带宽度见 3-4. 表3-4 施工方式及作业带宽度 序号 施工地段 单位 数量 作业带宽度 1 农田(旱地和水田)和机耕道等 km 29.5 14m 2 林地段 km 3.5 10m 施工作业带只进行临时性征用土地, 施工完毕后立即还耕复种, 并恢复原有地貌. 3.1.6.5 穿越工程 ⑴公路穿越 集气管道穿越公路 31 次,其中县道穿越 3 次,乡村公路穿越 28 次.穿越公路基 本特性见表 3-5. 表3-5 穿越公路基本特性表 序号 道路名称 路面状况 穿越次 数(次) 路面宽度 穿越长度(m) 穿越方式 1 县道 沥青、水泥36~7 36 开挖,钢筋混凝土套 管保护 2 乡村公路 碎石、水泥28 2~5 96 开挖,钢筋混凝土套 管保护 合计 31 / 132 — 公路穿越段采用开挖沟埋敷设,并加钢筋混凝土套管保护穿越.套管两端与内壁 之间的环形空间应进行防水密封.套管顶距路面埋深不小于1.2m,距公路边沟底面不 应小于0.9m,套管两端伸出公路路阶或边沟长度不小于2m,公路穿越段两端设置管道穿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3、工程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26 越公路标志桩. ⑵河流穿越 集气管道建设穿越河流 19 次,其中小河穿越 18 次,中型河流穿越 1 次.穿越方 式有开挖和定向钻. 3.1.7 线路附属工程 3.1.7.1 线路阀室 为了减少发生事故时天然气的损失和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保证安全输气和保护 环境,输气管道每间隔一定的距离应设置线路截断阀室.截断阀室的位置应选在交通 方便、地形开阔、地势较高的地方,并与穿越截断阀室以及站场统一考虑.根据《输 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1-2003,布置原则为: 一级地区:最大间距不宜大于 32km; 二级地区:最大间距不大于 24km; 三级地区:最大间距不大于 16km; 四级地区:最大间距不大于 8km. 本工程线路沿线为二级地区,并结合管道沿线环境特征,工程设线路阀室 5 座,主要 功能为线路截断和事故紧急放空、线路附近井站来气进入集气管道.元陆 7 井集气设 有出站截断阀,元坝首站设有进站截断阀,具有线路截断功能. 3.1.7.2 管道标志桩 埋地管道相隔一定距离应设置线路标志桩,管道标志桩有里程桩、转角桩等.有 转角处应设置转角桩和里程桩,转角桩和里程桩可合并设置.转角桩设置在管道水平 转角处,位置在管道正上方;公路、河流等穿越处设置标志桩;对易于遭到破坏的管 段设置警告牌,并采取保护措施,田坎及有建筑物处刷漆警示.工程设置线路标志桩 252个. 3.1.7.3 警示带的埋设 管道敷设时,应在管道上方设置警示带.管道下沟回填至距管顶 500mm 处埋设警 示带,警示带上应注明"下有天然气管道",并留有管道管理单位的名称、管道规格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3、工程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27 和报警电话.警示带长度为 33km. 3.180 管道防腐 3.1.8.1 管道外防腐层 本工程线路一般地段用普通级三层 PE 防腐层,河流和公路穿越采用加强级三层 PE 防腐层;热弯弯管外防腐采用聚乙烯复合带防腐层;管道补口、补伤采用聚乙烯热 收缩带; 站场露空管道采用脂肪簇聚氨酯涂料;埋地管道采用加强级三层 PE 和聚丙烯增 强纤维防腐胶带加强级. 本工程使用管道为经防腐处理的预制管道,施工现场仅对补口等进行防腐处理, 不设置临时的防腐层施工场地. 3.1.8.2 阴极保护 ⑴阴极保护方案 本工程采用强制电流阴极保护法.在元陆 7 井集气站内设置阴极保护站. ⑵阴极保护标准 保护电位要求:-0.85V~-1.15V(相对于饱和硫酸铜参比电极,考虑 IR 降) . ⑶阴极保护设施 ①绝缘接头 为避免阴极保护电流在站内漏失,保证受保护管道与其它非保护管道或站内接地 系统点绝缘.本工程要求在管线进出站场处和阀室内安装绝缘接头或绝缘法兰,对沿 线的管墩、管架、跨越管段的桁架、管托、拉索等都应与被保护管道实施电绝缘.此外,为保护绝缘接头或绝缘法兰不受高压电涌或强电冲击,所有安装的绝缘接头或绝 缘法兰都使用锌接地电池进行保护. ②阴极保护测试桩 每1km 设置 1 支电位测试桩,8km 设置 1 支电流测试桩. 3.1.8.3 管道内腐蚀监测 为了了解和掌握集输管线内腐蚀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及时发现存在的问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3、工程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28 题,有针对性地制定、调整和优化腐蚀控制措施,确保生产设施的安全运行,对站场 内的管线采用挂片法进行内腐蚀监测. 结合工艺流程,选择关键部位安装内腐蚀监测装置,通过金属挂片损耗量确定整 个试验周期内的平均腐蚀速度、 腐蚀类型 (点蚀或其它局部腐蚀) 及腐蚀速率等参数. 3.1.9 焊接和探伤 ⑴管道焊接 管道环向焊缝的焊接采用手工焊或半自动焊,为保证焊接质量,管道焊接采用下 向焊焊接工艺,管道对口采用外对口器,根焊完成 50%以上才可拆除,并且所完成的 根焊均匀分布在整个圆周上.根焊完成后并尽快进行热焊.每层焊道焊完后,应认真 清渣和打磨突起部分以及表层缺陷,外观检查合格后进行下一层焊道焊接.根据现场 的地形,采用沟上或沟下组装焊接.为保证焊接质量,现场的焊接应严格按现行标准 《钢质管道焊接及验收》 (SY/T4103)执行. ⑵焊口检查 管道焊缝质量在外观检查合格后需进行无损探伤检查. 本线路管道采用超声波和 X 射线探伤对焊口进行检查,探伤作业聘请专门机构进 行.探伤达到《石油天然气钢质管道无损检测》 (SY/T4109-2005)Ⅱ级标准且无未熔 合为合格. 3.1.10 清管 管线组装完毕,经焊缝质量检验合格后分段试压前,应采用清管球(器)进行清 管.清管球充水后直径过盈量应为管内径的 5%-8%.清管前,应先确认清管段内的线 路截断阀处于全开状态,设临时清管器收发装置,清管器接收装置应选择在地势较高 且50m 内没有建筑物和人口的区域内,并应设置警示装置.在具备清管条件后,将清 管球(器)并注入压缩空气推动清管清管球(器) ,清管接收开口端不再排出杂物为 合格.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3、工程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29 3.1.11 管道试压、干燥及置换 3.1.11.1 管道试压 按《油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369 33-2006)与《天然气管道运 行规范》 (SY/T5922-200)的相关要求,强度试压介质为清洁水,严密性试压的介质 为清洁水.试验压力值见表 3-6. 表3-6 试验压力值、稳压时间及允许压降值 强度试压 严密性试压 系统试压 名称 介质 压力 MPa 时间(h) 介质 压力 MPa 时间(h) 集气管线 清洁水 8.75 4 清洁水 7.0 24 合格判别 不破裂、无渗漏,压降率≤1% 不破裂、无渗漏,压降率≤1%且不大 于0.1MPa 管道试压采取分段试压,用泵将清洁水注入管道内,水强度试压应先升至 30%强 度试验压力,稳压 15min;再升至 60%强度试验压力,稳压 15min.稳压期间对管道进 行检查,无异常现象,升至强度试验压力 70%,稳压 4h,管道无泄漏为合格.升压 时,应控制升压速度,避免引起冲击,管接头应定期检查是否泄漏.一旦升压至管道 试验压力的 80%-90%时,升压速度应减慢,尤其是当试验压力接近 100%管道系统试验 压力时.强度试压合格后,缓慢开启卸压阀,将压力降至严密性试验压力,稳压 24 小时,压降不大于 1%试验压力值为合格.试压完成后,先通过卸压阀将管线压力卸 除,利用管线内原有的双向清管器用空压机将管线内的水排出.排水口设置沉淀池, 将试压废水沉淀后就近排入沟渠等. 3.1.11.2 管道干燥及置换 管道试压、清管结束后应进行干燥.干燥采用吸水性泡沫清管塞反复吸附,后用 干燥气体(空气或氮气)吹扫,在管道末端配置水露点分析仪,干燥后排出气体水露点 应连续 4h 比管道输送条件下最低环境温度至少低 5℃、变化幅度不大于 3℃为合格. 投入运行前,须用氮气进行置换空气工作,以保证安全.管道干燥结束后,应充 入干燥氮气进行置换,保持内压大于 0.12-0.15MPa(绝)的干燥状态下进行密封,防 止外界湿气重新进入管道,否则应重新进行干燥.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3、工程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30 3.1.12 站场及阀室 本项目新建元陆 7 井集气站 1 座,新建线路阀室 5 座,改造元坝首站. 3.1.12.1 元陆 7 井集气站 主要功能为:①气井来气节流降压、加热;②天然气脱水、除尘、分离、流量计 量;③清管器发送;④站场自动控制;⑤站场截断和放空. 3.1.12.2 线路阀室 阀室的主要功能是:线路截断和事故事紧急放空. 3.1.12.3 元坝首站(改造部分) 主要功能为: ①元陆 7 井来气进入元坝首站; ②清管接收功能. ③进站截断; 3.1.13 工程拆迁 项目建设无工程拆迁. 3.1.14 工程占地 本项目工程占地包括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永久占地 1.0936hm 2 ,主要是场站及阀 室占地.临时占地 45.46hm2 ,包括管道敷设、穿越工程、新建施工便道等占地. 3.1.15 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 劳动定员:项目劳动定员 12 人(含巡线工),实行轮班制,每班工作人员 6 人. 工作制度:集气和采气实行连续 24h 不间断运行,年运行 330 天. 3.1.16 施工组织方案及施工平面布置 ⑴施工组织方案 本项目施工期为 2013 年12 月-2014 年6月. 为减少管道施工对环境影响,项目采用分段开挖、分段回填的施工组织方案,避 免全线开挖,预计每段施工时间最长为 1 个月.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3、工程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31 ⑵施工平面布置 ①本项目施工人员多数为当地农民工,故现场不设施工营地. ②开挖、回填土方量基本平衡,故不设永久渣场. ③在施工过程中因分段开挖,故需临时设置渣场,临时渣场全部选择在管道施工 附近的荒地或空地上,不占用农田、经济林和林地.渣土未运走前,采用毡布覆盖, 并设置围栏;渣土运走后,及时对临时渣场进行绿化,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 3.1.17 站场及阀室平面布局及合理性分析 站场包括元陆 7 井集气站和元坝首站,阀室为线路沿线 5 座截断阀室. ⑴元陆 7 井集气站 元陆 7 井集气站包括工艺装置区、放空区、污水罐区、值班室等,其平面布置见 附图 10.通过对各站场平面布局分析可知: ①场站建设严格执行了国家有关规范、标准. ②站内道路满足《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50183-2004)第5.3.2 条、 第5.3.3 和第 5.3.4 条的有关规定. ③根据 《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3.2.3 规定, 本元陆 7 井集气站为五级站. 根据《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4.0.4 规定,集气站与周围居民区、交通线等的 防火间距见表 3-7. 表3-7 站场工艺装置区与周围居民等防火间距 名称规范要求防 火间距(m) 站场周围是否涉及居民区、 铁路 等,以及距工艺区距离 是否满足防 火间距要求 100 人以上的居住区、村镇、公 共福利设施 22.5 不涉及 满足要求 100 人以下散居民房 22.5 涉及,最近农户 42m 满足要求 相邻厂矿企业 22.5 不涉及 满足要求 国家铁路线 22.5 不涉及 满足要求 工业企业铁路线 15 不涉及 满足要求 高速公路 15 不涉及 满足要求 其它公路 7.5 涉及,最近距离 19m 满足要求 35KV 及以上独立变电所 22.5 不涉及 满足要求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3、工程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32 从表 3-7 可见,元陆 7 井集气站场站布局满足《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4.0.4 规定. ④元陆 7 井集气站放空管布置在工艺装置区的北面,当地主导风向为西北风,结 合当地风向及对应频率看,放空管在其所在地的相对小频率风向的上方侧,满足《石 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4.0.8 规定.元陆 7 井集气天然气放空通过放空管点火燃 烧后排放,根据《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4.0.4 规定,放空管与周围设施等的 防火间距按可能携带可燃液体的火炬间距减少 50%, 放空管与周围设施的防火间距见 表3-8. 表3-8 放空管与周围居民等防火间距 名称 规范要求防火间距(m) 放空管周围是否涉及居民区、 铁路等,以及距工艺区距离 是否满足防火间 距要求 100 人以上的居住区、 村镇、 公共福利设施 60 不涉及 满足要求 100 人以下散居民房 60 涉及,最近距离 65m 满足要求 相邻厂矿企业 60 不涉及 满足要求 国家铁路线 40 不涉及 满足要求 工业企业铁路线 40 不涉及 满足要求 高速公路 40 不涉及 满足要求 其它公路 30 涉及,最近距离 46m 满足要求 35KV 及以上独立变电所 60 不涉及 满足要求 从表 3-8 可见, 放空管设置满足 《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4.0.4 相关规定. ⑤站场营运期噪声为气流摩擦噪声,由于设计规模小,噪声源声级值低,站界噪 声和敏感点噪声均能满足相应标准要求. ⑵线路阀室 本工程线路设阀室 5 座(即1#阀室、2#阀室、3#阀室、4#阀室、5#阀室),其中 1#、3#、4#阀室为集气阀室,2#、5#阀室为截断阀室.截断阀室主要功能为线路截断、 放空功能. 事故情况下, 集气管道内天然气放空通过放空管点火燃烧后排放, 根据 《石 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4.0.4 规定,放空管与周围设施等的防火间距按可能携带 可燃液体的火炬间距减少 50%,放空管与周围设施的防火间距见表 3-9.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3、工程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33 表3-9 线路阀室放空管与周围居民等防火间距 放空管周围是否涉及居民区、铁路 等,以及距工艺区距离 名称 规范要求防 火间距(m) 2#阀室 5#阀室 是否满足防火 间距要求 100 人以上的居住区、 村镇、公共福利设施 60 不涉及 不涉及 满足要求 100 人以下散居民房 60 涉及, 最近 79m 涉及,最近 93m 满足要求 相邻厂矿企业 60 不涉及 不涉及 满足要求 国家铁路线 40 不涉及 不涉及 满足要求 工业企业铁路线 40 不涉及 不涉及 满足要求 高速公路 40 不涉及 不涉及 满足要求 其它公路 30 涉及, 距离 34m 涉及,距离 137m 满足要求 35KV 及以上独立变电 所60 不涉及 不涉及 满足要求 从表 3-9 可见,阀室放空管设置满足《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4.0.4 相关 规定. 3.2 工程分析 本项目建设对环境的环境影响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工程建设期和生产营运期.根 据该管道工程建设特点,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生态的影响,营运期对环 境的影响表现在站场的排污和运行噪声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管道营运过程中存在的环 境风险. 3.2.1 施工期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3.2.1.1 施工过程分析 管道施工一般可分为管道施工和站场施工,整个施工由具有一定施工机械设备的 专业化队伍完成.其过程概述如下: ㈠管道建设 工程管道全线长度为 33km.从管道沿线生态环境敏感性看,3.737km 位于特殊生 态敏感区, 29.263km 管道地处一般区域. 从工程沿线地形地貌看, 工程区域为低山区. 结合这些特征,为最大限度的降低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自然保护区内管沟开 挖采用人工开挖,一般区域低山段和林地施工采用人工开挖,具备机械施工条件的地 方采用人工和机械相结合的作业方式.施工工序为: 机械/人工进行扫线和场地清理;新建和整修施工所需的公路和施工便道;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3、工程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34 机械、人工进行管沟开挖,石方地段采用人工凿石的方法,河流穿越采用开挖、 定向钻,公路穿越采用开挖; 采用吊管机进行机械布管,内对口器进行组对,采用国内外应用技术较为成熟的 全自动焊进行焊接,沟下组焊,采用带环氧底漆三层结构辐射交联聚乙烯热收缩套进 行环焊缝补口; 对管道进行清扫、试压;进行覆土回填;对作业现场进行清理,植被和地貌恢复; 验收合格后,投入运行. 管道建设施工过程见图 3-1. 图3-1 管道建设施工过程 作业线路、场地清理 开挖管沟 管道组焊 下管入沟 试压、置换、覆土回填 清理现场、植被恢复 竣工验收 投入运行 破坏植被、农作物 破坏植被和土 质、水土流失 土壤结构变化 生态恢复 公路、河流穿越 补口焊接、防腐、探伤 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 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 施工便 道整修 破坏植被和土质、 水土流失 噪声、扬尘、生 活垃圾、废泥浆 等 试压废水、噪声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3、工程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35 ⑴陆地开挖施工方式 工程陆地开挖采用机械和人工开挖.管道建设采用分段开挖、分段施工方式,避 免全线开挖. 管线穿越农田、林地等地段和道路时采取开挖方式施工,管道安装完毕后,立即 按原貌恢复地面和路面. 在农田、林地等地段开挖时,熟土(表层耕作土)和生土(下层土)分层堆放, 管沟回填按生、熟土顺序填放,保护耕作层.回填后管沟上方留有自然沉降余量(高 出地面 0.3m) ,多余土方就近平整.管线转弯处和出土端设置固定墩,以保持管道的 轴向稳定性.在管线沿途设置线路三桩(里程桩、转角桩和标志桩) . 为加快本工程建设进度,管沟开挖采用机械施工和人工开挖相结合的施工方式, 以人工开挖为主.针对不同土地类型和施工方式,其施工作业带宽度有所不同,总体 施工宽度在 10-14m 之间. ⑵穿越工程 穿越工程包括河流、公路穿越.本工程穿越中型河流 1 次,小型河流 18 次;公路31 次. ①公路穿越 公路穿越包括县道和乡村公路穿越,采用开挖沟埋加套管保护穿越. 人工在县道或机耕道一侧开挖至管道埋深,用钢板铺垫开挖管沟,便于人员和车 辆通行, 然后进行另一侧管沟开挖, 当开挖至管道埋深时, 将管道保护套管置于沟内, 并将天然气管道放入套管内,最后将开挖的土石等回填至管沟和恢复道路原有特性, 同时进行护基和完善排水设施,确保路基稳定和管道安全. ②河流穿越 工程穿越小河 18 次,中河 1 次.穿越方式有定向钻和开挖. 定向钻 定向钻作为非开挖的一种施工工法, 目前利用该技术已成功地实现了黄河、 长江、 汉江、黄浦江、辽河等大中型水域的穿越.该技术主要特点为:完全可以保证管道设 计埋深,大型水域管道埋深一般可在河床以下 20m(不低于 6m) ;施工过程既不影响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3、工程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36 河道两侧的堤坝,又不影响航运和船舶抛锚,对水中生物也无影响;施工周期短;施 工人员少;距离穿越水域的水面一般都较远,施工作业废水和固体废物不会污染. 定向钻机由钻机系统、动力系统、控向系统、泥浆系统、钻具及附助机具组成, 它们的结构及功能介绍如下: a 钻机系统:是穿越设备钻进作业及回拖作业的主体,它由钻机主机、转盘等组 成,钻机主机放置在钻机架上,用以完成钻进作业和回拖作业.转盘装在钻机主机前 端,连接钻杆,并通过改变转盘转向和输出转速及扭矩大小,达到不同作业状态的要 求. b 动力系统:由液压动力源和发电机组成动力源是为钻机系统提供高压液压油作 为钻机的动力,发电机为配套的电气设备及施工现场照明提供电力. c 控向系统:控向系统是通过计算机监测和控制钻头在地下的具体位置和其它参 数,引导钻头正确钻进的方向性工具,由于有该系统的控制,钻头才能按设计曲线钻 进,现经常采用的有手提无线式和有线式两种形式的控向系统. d 泥浆系统:泥浆系统由泥浆混合搅拌罐和泥浆泵及泥浆管路组成,为钻机系统 提供适合钻进工况的泥浆. e 钻具及辅助机具:是钻机钻进中钻孔和扩孔时所使用的各种机具.钻具主要有 适合各种地质的钻杆,钻头、泥浆马达、扩孔器,切割刀等机具.辅助机具包括卡环、 旋转活接头和各种管径的拖拉头. 定向钻施工分别在河流两岸进行.根据施工场地条件,一侧安装钻机,钻机中心 线与确定的管道入土点和出土点的延伸线相吻合.围绕钻机安装泥浆泵、泥浆罐、柴 油机、微机控制室、钻杆、冲洗管、泥浆坑、扩孔器和切削刀等器材.另一侧布置焊 管托滚架,在钻孔完成后,应提前完成整根管道的组装焊接、探伤、试压、防腐补口 等工作,并在入土点和出土点的延伸线上布置发送托管架或发送沟,摆放好管道,同 时要挖好泥浆坑. 具体定向钻施工过程为:根据设计提出的入土位置、出土位置和管道坐标,用定 向钻钻导向孔,并逐节加入套管.在钻进过程中,随时通过控向装置掌握钻头所处位 置,通过调整弯管壳的方向.使导向孔符合设计曲线.导向孔完成和冲洗管出土后, 钻杆全部抽回,在冲洗管出土端,连接上切削刀、扩孔器、旋转接头和已预制好的管 道,然后开始连接回拖,即在扩孔器扩孔的同时,将钻台上的卡盘向上移动,拉动扩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3、工程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37 孔器和管道前进,管道就逐渐地被敷设在扩大的孔中,直到管端在入土点露出,完成 管道的穿越.钻孔和扩孔的泥屑均随泥浆返回地面. 施工中泥浆起护壁、润滑、冷却和冲洗钻头、清扫土屑、传递动力等作用,成份 一般主要为膨润土和清水、少量(一般为 5%左右)的添加剂(羧甲基纤维素钠 CMC 等) ,无毒及无有害成分.实施施工过程中,设泥浆回收池 1 座,有效容积 100m3 . 在定向钻过程中,泥浆的返浆汇流到泥浆回收池,在泥浆回收池里进行初步沉淀,体 积较大的岩屑被分离;然后由螺杆泵将回收浆送至除砂器,经过两级振动筛后,大部 分的固相(砂粒)被清除,泥浆送至配浆罐或者储浆罐,砂粒等固相暂存在泥浆池内. 工程完成后剩余泥浆和砂粒等固相在泥浆池内干化后覆土掩埋恢复种植.定向钻穿越 不开挖扰动河床,对航道、河道影响很小,扰动地表面积小,土石方开挖量小,施工 周期短.从环保角度看该穿越方式是最合理可行的. 开挖 小型河流、沟渠采用围堰导流开挖管沟或经降水后直接开挖管沟埋设的方式穿 过;管沟穿越处的岸坡采用浆砌石护坡、护岸措施;管道埋设在穿越河流河床设计冲 刷线以下稳定层内. 鉴于本工程穿越小河及沟渠流量小, 采用直接开挖管沟法, 即根据河流河床地质、 水量和流速情况,分别通过人工或挖掘机进行管沟开挖,至稳定层后将天然气管道放 置在管沟内,并用钢筋混凝土墩稳管,然后回填管沟.回填物由下至上由细到粗,河 床底砌筑干砌片石,两岸陡坡设浆砌块石护岸. ㈡站场建设 站场建设内容包括仪表值班室、工艺装置区、放空管等.工艺流程如图 3-2 所示. 图3-2 场站建设施工期流程及产污图 建(构)筑物 基础工程 施工噪声 弃土、建筑固废 声学环境 绿化、场地平整 装饰、 绿化等 工程 公共设施、 设备 安装工程 工程验收 扬尘、废气 大气环境 主体工程 生活污水 农田施肥 站场附件农户旱厕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3、工程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38 3.2.1.2 施工期影响因素分析 本工程施工期环境影响主要来自管道施工过程中开挖管沟、建设施工便道、穿越 工程和施工机械、车辆、人员践踏等活动及工程临时占地、施工产生的固体废物等对 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工程管道施工为线性工程,且为分段施工,施工队伍除业主方的施工技术人员 外,其余均雇佣当地的民工,施工技术人员的吃住一般依托当地的旅馆和饭店,民工 则在家中吃住,施工现场不设施工营地.此外,东河穿越采用定向钻,需要布置钻机 系统、泥浆系统、发电系统等,现场需要布置 1 个施工作业场. ㈠生态影响因素分析 管道施工的作业带清理、施工便道和管沟开挖总是同时进行,弃渣、土可以相互 利用,其对环境的影响也大致相同.但由于管道是线性工程,沿线所经地貌和生态环 境有一定差异,因此,在不同的区段施工产生的影响不尽相同. ⑴开挖管沟 管沟开挖是施工期间对土壤和生态构成影响的最主要的活动.本项目管道工程挖 方量约 16.3436 万m3 ,填方量 13.1658 万m3,表土剥离 1.0598 万m3沿管线线路平铺, 综合利用 3.1478 万m3.管沟施工时将使农田农作物等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管沟中心两侧 2~3m 的范围 内,植被破坏最严重.施工时管沟弃土及施工机械、人员践踏等活动也将造成地表植 被的破坏和土地扰动,即使工程完工后部分土地可复垦复植,但开挖管沟造成的土地 扰动则使土壤的结构、组成及其理化特性等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土壤的侵蚀状况及植 被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⑵管道穿越及管道堆场 本工程穿越包括河流、公路等穿越,以及管件堆放地.挖方量约 0.4225 万m3,填方量 0.2347 万m3,剩余 0.1878 万m3覆土. 公路穿越:采用开挖穿越方式.穿越工程将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造成水土 流失.此外,还会对公路交通的运行、道路基础等造成影响. 河流沟渠穿越: 项目穿越大型及中型河流采用定向钻, 小河及沟渠穿越采用开挖.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3、工程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39 工程施工时造成河水中泥沙含量增加;管沟回填后多余土石方处置不当可能造成河道 淤积和水土流失.施工时施工人员的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包括机具车辆的洗污水、生 活污水等.但这种影响都是短暂. ⑶场站、阀室及道路工程 本工程站场及阀室建设将永久征地,改变土地使用功能,主要对农业生产造成一 定的影响.站场和阀室挖方量约 0.2774 万m3,填方量 0.1037 万m3,表土剥离 0.054 万m3绿化覆土,用于道路工程 0.1197 万m3.站场和阀室挖方全部回填,无弃土产生. ⑸弃渣场 在施工过程中因分段开挖,局部开挖、穿越处将产生多余土方,故需设临时置渣 场.临时渣场若不对渣土进行覆盖,使用完毕后若不及时复耕和复植,则易产生扬尘 和水土流失. ⑹建设施工便道 建设施工便道是施工期间对土壤和生态环境构成影响的另一重要活动.本工程主 要利用现有的公路,另外新建、整修施工便道 3.8km.道路的路基面填方土层得不到 有效保护,一旦遇到降雨,特别是暴雨季节将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此外,还将破 坏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改变地表的土地利用类型. ㈡"三废"及其它环境影响因素 ⑴管道建设 ①废气 施工废气主要来管沟开挖、运输车辆行驶产生的扬尘及施工机械(柴油机)排放 的烟气. 由于管道敷设为分段施工,每段施工期较短,在加强管理的情况下,管沟开挖过 程产生的扬尘较少. 管线在定向钻穿越和管沟机械开挖等施工中,由于使用柴油机等设备,将有少量 的燃烧烟气产生,主要污染物的 SO2、NO2、CmHn 等.由于废气量较小,且施工现场均 在野外,有利于空气的扩散,同时废气污染源具有间歇性和流动性,因此对局部地区 的环境影响较轻.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3、工程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40 ②废水 管道施工期废水主要来自施工人员在施工作业中产生的生活污水,以及管道强度 试压废水. a.生活污水 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产生量按 75L/人日计算,CODcr 浓度按 300mg/L 计算.根据 类比调查,一般地段管线施工生活污水和 CODcr 排放量分别为 37.5m3 /km 和11.25kg/km;在穿越施工工地,施工速度为 15m/天左右,生活污水和 CODcr 排放量 分别为 250m3 /km 和75kg/km. 本工程线路总长度 33km, 其中各类穿越总长约 1.427km, 施工期生活污水产生总量 1540.8m3 ,CODcr 排放总量约为 462.2kg. 根据以往施工经验,施工队伍除业主方的施工技术人员外,其余均雇佣当地的民 工,施工技术人员的吃住一般依托当地的旅馆和饭店,民工则在家中吃住,施工现场 不设施工营地.本集输干线工程为分段施工,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局部排放量很小, 因此施工期施工技术人员生活污水处理主要依托当地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处理,民工生 活废水则依托农家厕所处置. b.试压废水 管道试压采用分段试压方式进行强度和严密性试压,试压介质为清洁水.试压时 会产生试压废水,试压废水所含污染物主要是机械杂质、泥沙等.由于污染物相对简 单,这部分废水在排水口处挖一沉沙池,经沉沙后直接排入相邻的地表水体中. ③固体废物 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生活垃圾、废弃泥浆、工程弃土、工程弃渣和施工 废料等. a 生活垃圾 施工人员生活垃圾产生量按 0.12kg/人日计算. 根据类比调查, 一般地段管线施工 生活垃圾产生量为 0.06t/km.在穿越施工工地,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为 0.4t/km.本项目 施工期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约为 2.65t,集中收集后送当地城镇垃圾场处置. b 工程弃土、弃渣 本工程为输气管道工程, 工程土石方主要来源于管沟开挖、 穿越工程、 道路工程、 站场阀室工程开挖等. 根据《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1-2003 的规定,天然气管道工程在回填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3、工程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41 完成后管沟面回填高度应高于原地表 300mm, 以便让地表土进行自然沉降从而确保天 然气管道的埋深及输送安全.根据此规定,天然气管道在埋设于地下所占有的回填空 间则有了弥补,故可以实现线路管道的土石方挖填基本平衡.石方大部分回填,较大 块石二次利用于线路构筑物,作干砌块石挡墙或护坡;多余土方就近平整,无弃方. 道路工程在主体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均为估算数据,新建临时运管道路并未进行 初步定线,根据以往管道工程施工经验,道路工程土石方主要来自边坡开挖、路基回 填,基本挖填平衡,少量弃渣拦挡于路基边坡挡墙内;多余土方就近平整,无弃方. 中型河流穿越采用定向钻,采用泥浆池收集穿越时带出的泥浆及泥沙,开挖泥浆 池的时候有少量临时堆渣,由于此部分土量较少,可将其就近填平坑凹处置;另外, 在定向钻施工结束后,由于工程所用的泥浆以膨润土、Na2CO3 为主,呈弱碱性,无 毒性,采用固化就地填埋的方式处置.工程泥浆产生量约 90m3 . 穿越县道和机耕道时,会产生多余土方.该部分多余土方主要为泥土和碎石,就 近用于地方乡道建设填料或道路护坡,无弃方. 施工便道开挖出的土方就近调配,由于施工区属低山丘陵区,基本能做到挖填平 衡,无弃方.输气站场设在地形平坦处,基本实现挖填平衡,无弃土弃渣场. 由于管道项目走向为垂直等高线开挖,工程的施工作业带及管沟均是按地形、地 貌施工,因此整个工程的建设不存在高填深挖的问题.工程项目建设土石方平衡情况 见表 3-10. 3-10 本项目土石方平衡表 挖方(m3 ) 填方(m3 ) 调入方(m3 ) 调出方(m3 ) 剩余方(m3 ) 项目 名称 表土 剥离 挖土方 挖石 方 合计 综合 利用 填土方 填石 方 合计 来源 数量 去向 数量 去向 数量 站场、 阀 室工程 540 2234 2774 270 767 1037 道路 工程 1197 覆土 540 集气管 道工程 10598 115032 37506 163136 2875 111905 16878 131658 覆土、 综合利 用31478 道路 工程 0 1117 1117 2314 2314 站室 工程 1197 0 堆管场 及穿越 1878 2347 4225 2347 2347 覆土 1878 合计 13016 120730 37506 171252 3145 117333 16878 137356 1197 1197 33896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3、工程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42 从上表可知: 主体工程挖方总量为 171252m3 ,其中剥离方 13016m3 ,挖土方 120730 m3 ,挖石 方37506m3 ,剥离表土 13016 m3 用于后期绿化覆土,综合利用开挖石方中有 20628m3 经碎石处理,达到规范要求,用于工程的防护及排水等,挖方利用率达到 98%.其余 挖方 252m3 平铺于集气管道沿线. 主体工程填方总量 137356m3 ,其中填土方 117333m3 ,填石方 16878m3 ,回填利 用3145m3 ,回填料均来源于开挖料. 剩余方 33896m3 ,其中剥离方 13016m3 ,综合利用 20880m3 ,剥离方临时堆放用 于后期绿化覆土, 综合利用开挖石方 20628 m3 用于建筑物防护用的石料, 本工程不设 永久弃渣场. c 施工废料 施工废料主要包括焊接作业中产生废焊条、防腐作业中产生的废防腐材料及施工 过程中产生的废混凝土等.根据类比调查,施工废料的产生量约 0.2t/km,本项目施工 过程中产生的施工废料量为 6.6t,施工废料部分可回收利用(如废焊条等) ,剩余废料 (废混凝土等)依托当地环卫职能部门有偿清运. ④噪声 噪声源主要来自施工作业机械,如挖掘机、电焊机等,其强度在 85~100dB(A) ,各 噪声源强度见表 3-11. 表3-11 管道工程施工机械噪声强度测试值 序号 噪声源 噪声强度 dB(A) 序号 噪声源 噪声强度 dB(A) 1 挖掘机 92 6 混凝土搅拌机 95 2 吊管机 88 7 混凝土翻斗车 90 3 电焊机 85 8 混凝土震动棒 105 4 定向钻机 90 9 切割机 95 5 推土机 90 10 柴油发电机 100 ⑵站场及阀室建设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3、工程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43 ①废气 由于工程量小,而且土方开挖采用人工开挖,不需要大型机械设备,仅运输建筑 材料的机动车排放含碳氢化合物、CO、NOx 等汽车尾气,同时车辆运行、装卸建筑材 料时将产生扬尘. ②废水 施工期间混凝土采用人工拌和,基本上无混凝土拌和废水产生.建设民工均为当 地农民工,施工现场不设食堂和住宿,使用站场周围农户旱厕. ③噪声 施工过程中,进出车辆、装修钻机等会产生噪声,噪声级约 79~95(dB)A. ④固体废物 站场及阀室建设挖方量 2774m3 ,填方量 1037m3 ,表土剥离 540m3 用于覆土,道 路工程填方 1197m3 .场站建设无弃土石方产生. 本工程施工期污染物产生及治理措施情况见表 3-12. 表3-12 施工期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统计表 污染类型 污染源 排放量 排放方式 主要污染物 排放去向 车辆行驶、管沟开挖开 挖、道路穿越等 少量 间断 粉尘 环境空气 废气 施工机械、运输车辆尾气 少量 间断 SO2、NO2、CmHn 环境空气 施工人员生活污水 1540.8m3 间断 COD:300mg/l 462.2kg 依托当地生活污水 处理系统和农家旱 厕 废水 管道试压排水 1400m3 间断 少量铁锈、泥沙 经沉淀过滤后排放 生活垃圾 2.65t 间断 收集送当地城镇垃 圾系统处置 废泥浆 90m3 间断 泥土 在泥浆池内固化填 埋 固体废物 施工废料 6.6t 间断 碎铁屑、废弃混凝 土、废焊条等 部分回收利用, 剩余 收集后委送至就近 垃圾站处理 噪声 施工机械、运输车辆噪声 85~105 dB(A) 间断 噪声 声环境 3.2.2 营运期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输气管道敷设在地下, 进行密闭输送, 管道进行了防腐处理, 在正常情况下, 不会有污染物排放. 本项目在正常工况下污染源主要为各工艺站场产生的废水、 废气、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3、工程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44 固体废物及噪声. 3.2.2.1 营运期工艺过程分析 ㈠天然气流向 天然气经脱水处理并经计量后进入拟建集气管道,再进入元坝首站,最后进入联 络线(川东北~川西联络线). ㈡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 高压天然气经节流降压加热, 经过滤分离处理、 然后调压、 计量外输至元坝首站. ⑴节流降压、加热、分离 天然气生产井生产流动压力约 41MPa,进入水套加热炉加热,第一级加热炉加热 后的天然气经节流降压至 15MPa 后进入第二级水套加热炉加热,再次加热后的天然气 经节流降压至 6.5MPa 后进入立式分离器,分离出的游离水排入废水罐,天然气则进 入脱水塔脱水. ⑵脱水及脱水剂再生 经分器后的天然气中仍然还有一定的水分,不能达到管输标准要求,需进行脱水 处理.目前国内外较为成熟的脱水方法有三甘醇脱水工艺和分子筛脱水工艺.本工程 采用三甘醇脱水工艺. 三甘醇 TEG 脱水工艺主要由甘醇吸收和再生两部分组成.含水天然气(湿气)先 经过分离过滤器除去气体中携带的液体和固体杂质,然后进入吸收塔.在吸收塔内原 料气自下而上流经各塔板,与自塔顶向下流的贫甘醇液逆流接触吸收天然气中的水 汽.经脱水后的天然气(干气)从塔顶流出.吸收了水分的三甘醇富液自塔底流出, 与再生后的贫甘醇液换热,再经闪蒸、过滤后进入再生塔再生.流程中设置的闪蒸罐 可使部分溶解到富甘醇溶液中的烃类气体在闪蒸罐中分出.富甘醇在再生塔中提浓和 冷却后,转入缓冲罐,再泵送至吸收塔循环使用. ⑶计量、紧急切断 经脱水塔脱水并达到管输标准的天然气,经站内计量装置计量后输入新建集气管 道,通过元坝首站进入川东北—川西输气联络线. 紧急截断是在管道或站场出现非正常工矿时,可通过井口安全液压截断系统、出 站紧急截断阀实施紧急切断.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3、工程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45 ⑷清管发送和清管接收 清管目的是清除管道内淤积的水和杂质.清管工作是不停气工矿下进入的,在元 陆7井集气站清管发送装置内放入清管器,通过天然气压力推动进入元坝首站清管接 收装置,清管过程中清除的水和杂质进入接收装置,然后排入污水罐内. ㈢污染物种类及发生量分析 营运期站场污染物类型及产生环节见表 3-13. 表3-13 站场污染物种类及产污节点表 类型 元陆 7 井集气首站 元坝首站新增污染物种类 废水 分离器和 TEG 再生排水、生活污水、检 修废水 清管废水、检修废水 废气 水套炉和 TEG 再生燃气烟气、检修或事 故站内设备和管道内放空天然气、清管 时清管发送装置排放少量天然气 清管排放天然气、 事故情况下拟 建集输管道放空天然气 噪声 分离器、节流阀、事故放空 事故放空、阀门 固废 生活垃圾 清管废渣、废水 ⑴废气 从表 3-23 可见,站场及阀室产生的废气包括天然气燃烧烟气,清管作业和设备 检修时排放的少量天然气,以及在非正常工况下系统超压时排放的天然气.清管、设 备检修和事故排放天然气经过 20m 放空管点火燃烧后排入大气.由于本工程输送天然 气不含硫,燃烧后产生 CO2 和H2O. ①天然气燃烧烟气 元陆 7 井的井口生产流动压力约 41MPa,冬天井口流动温度为 27℃,由于井口流 动温度较低,非常接近该压力下水化物生成温度(P=41MPa, 水化物生成温度 24℃) , 因此天然气须进加热炉加热后方可进行节流.当天然气加热至 55℃时,可安全降压至 15 MPa(温降 30℃)此时温度 25℃,高于该压力下水化物生成温度(P=16MPa, 水化 物生成温度 21.5℃) ,经2次加热至 55℃时,可安全降压至 6.5MPa.加热方式采用水 套炉进行加热,水套炉加热燃料为天然气.此外,TEG 再生用燃料为天然气. 根据工程规模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水套加热炉和 TEG 再生年使用天然气约 80*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3、工程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46 10 4 m 3 /a,燃烧烟气通过 10m 高排气筒排放.废气排放量约 1016*10 4 m 3 /a.由于项目拟 使用的天然气为清洁能源,且不含硫化氢,其燃烧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故本评价不 对其进行污染物的计算. ②清管作业废气 清管的目的在于清扫集气管道内的杂物、积污,提高管道输送效率,减少摩阻损 失和管道内壁腐蚀,延长管道使用寿命.清管周期是由管道输送介质的性质、输送效 率和输送压差等因素决定的.一般每年进行二次清管作业.清管作业时收发球筒有少 量天然气将通过工艺站场外的放空管燃烧后排放.根据类比调查,每次清管作业时, 发球装置和收球装置各排放天然气约 30m3 ,且是瞬时排放. ③非正常工矿排放废气 检修和系统超压等放空排放的天然气,分别通过站场放空管点火燃烧后排放.事 故情况下,集气站内放空天然气通过集气站放空管燃烧后排放;集气管道内天然气通 线路阀室和元坝首站放空管燃烧后排放. 项目营运废气及污染物产生情况见表 3-14. 表3-14 营运废气及污染物产生情况统计表 站场 污染源或排放源 使用天然气量或排放天然 气(m 3 /a) 排放废气量 (m 3 /a) 水套炉、TEG 再生 80*10 4 1016*10 4 元陆 7 井集气站 清管发送装置 60 762 元坝首站新增 清管接收装置 60 762 ⑵废水 营运期废水包括分离器排水(凝析水)、清管废水和检修废水和生活污水. ①采气废水(凝析水) 元陆 7 井所产天然气经节流降压、加热后进入分离器进行气液分离,分离的废水 进入废水罐.TEG 再生后分离排水.根据类比调查,废水产生量约 2m 3 /d,主要污染物 为COD、氯化物和 SS. ②清管废水 本工程清管废水产生在元坝首站.根据类比调查,一般每次废水产生量约 1m 3 , 一年清管 2 次,废水产生总量为 2m 3 /a.废水主要主要污染物为 COD、SS 等.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3、工程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47 ③检修废水 为确保站场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定期对设施进行检修.在进行检修作业时,将 产生一定量的废水.经类比调查,元陆 7 井集气站检修作业一次产生废水量约 1m3 , 一年检修四次,产生废水约 4m 3 .废水主要污染物 COD、石油类、SS 等. 元坝首站新增工艺部分,检修作业一次产生废水量约 0.5m 3 ,一年检修四次,产 生废水约 2m3 .废水主要污染物 COD、石油类、SS 等. ⑷生活污水 本工程劳动定员 12 人, 实行轮班制, 每天工作人员 6 人. 生活污水产生量 0.6m 3 /d, 主要污染物为 COD、NH3-N 等. 项目营运期废水及污染物发生量见表 3-15. 表3-15 营运期废水及水污染物发生量统计表 污染物浓度及发生量 COD SS 石油类 氯化物 NH3-N 站场 废水类型 废水量 (m 3 /a) 浓度发生 量浓度发生 量 浓度 发生 量 浓度 发生 量浓度发生 量 采气废水 660 400 264 50 33 / / 12000 7920 / / 检修废水 4 300 1.2 200 0.8 50 0.2 / / / / 元陆 7 井 集气站 生活污水 198 400 79.2 200 39.6 / / / / 50 9.9 清管废水 2 80 0.16 300 0.6 / / 12000 24 / / 元坝首 站(新增) 检修废水 2 300 0.6 200 0.4 50 0.1 / / / 注:浓度单位为 mg/m 3 ,发生量单位为 kg/a. ⑶噪声 输气管道采用埋地敷设,在正常生产过程中不会产生噪声污染.站场运行期间, 气流在设备中流动、以及天然气节流降压等产生噪声,根据类比调查,噪声级一般在 70~75dB(A) . 事故情况下,放空天然气通过放空管点火燃烧后排放,期间会产生噪声.根据类 比调查分析,噪声级一般在 90~110dB(A) . ⑷固体废物 本项目营运期固体废物包括生活垃圾、清管废渣渣等.清管作业时将产生少量的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3、工程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48 固体粉末,根据类比调查,废渣产生量约 1.75kg/km,一般为一年清管二次,集气管 道长 33km,清管废渣产生量约为 115.5kg/a,其主要成份为机械杂质和铁锈粉末,为 一般工业固废.生活垃圾每人每天约 0.5kg,集气站每天产生量约 3.0kg.固体废物 产生量及类别见表 3-16. 表3-16 项目固体废物产生情况 场站 固废名称 固废类别 主要成分 产生环节 产生量 元陆 7 井集气站 生活垃圾 一般固废 生活残渣等 员工生活 0.99t/a 元坝首站(新增) 清管废渣 一般固废 机械杂质、铁锈 清管 115.5kg/a ㈣事故状态 管道运行期间在事故情况下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大,尤其是在短期内这种影响是 显著的.通过类比调查,管道潜在的各种灾害大体可分为: ①自然因素造成的灾害 自然因素造成的灾害包括雷击、地震、地质灾害(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因素, 造成天然气的泄漏等. ②人类活动造成的灾害 人类活动造成灾害是指修路、建筑开挖等人类活动造成输气管道破裂,造成大量 天然气的泄漏,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也将对周围的环境产生较大影响. ③人为破坏等 人为破坏是指人为在管线上开孔取气、盗取设备材料等,造成天然气的泄漏,发 生火灾或爆炸事故. 3.2.3 工程拟采取的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 3.2.3.1 生态保护措施 ㈠保护措施及要求 ⑴加强施工管理,确保施工期间的环境管理,并接受当地环保、林业和水土保持 主管部门的监督; ⑵管沟开挖时对土壤实行分层开挖、分层堆放和分层回填的方法,并保证施工完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3、工程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49 成后恢复管道沿线的植被和地貌,对作业区外缘被破坏的植被进行复种,其覆盖率不 得低于原有水平.回填后多余的土应平铺在田间或作为田埂等,不得随意丢弃; ⑶尽量利用已有公路运输管道等物资,施工车辆、机械和人员走固定线路; ⑷加强施工人员管理,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带范围,并防止人为对沿线动植物造成 破坏. ⑸管道线路的选择上,尽量避开沿线的不良工程地质灾害地段. ⑹加强教育,规范施工人员的行为,爱护花草树木,严禁砍伐、破坏施工区外的 作物和植被,严禁采摘花果.不准乱挖、乱采野生植物,不准随便破坏野生动物巢穴, 严禁捕杀野生动物施工应尽量避开农作物生长季节,减少农业生产的损失.约束其在 非施工时间的活动范围. ⑺减少夜间作业,避免灯光、噪声对夜间动物的惊扰. ⑻在林地施工,要减少施工作业人员,尽量采用人工作业,少用机械,以减少对 林木的破坏. 不的破坏作业带以外的林木, 同时做好还林、 补林和林木移栽工作措施. ⑼管材临时堆放处应选择土地相对贫瘠处堆放,施工后应及时恢复地表植被. ⑽穿越工程(河流、公路等)弃渣及时清运并进行妥善处置.不能及时清运至处 置场, 应设挡土墙和建排水沟. 施工结束后, 对弃渣临时堆场进行地貌和植被的恢复. ⑾施工结束后,应按国务院的《土地复垦规定》复垦.凡受到施工车辆、机械破 坏的地方都要及时整,恢复原貌. ⑿妥善处理施工期产生的各类污染物,防止其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特别是对河 流和土壤的影响.在河流穿越尤其是东河和插江穿越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在未运走前, 应堆放在指定的地方, 并对弃土场采取遮盖措施, 四周设挡土墙, 防止弃土进入河中, 对河流水质产生影响. ⒀对于林地的破坏,应做到损失多少,恢复多少,可原地补偿或异地补偿. ⒁场站施工过程中,场内弃土因结构松散,易被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为减少 水土流失量,挖出土方应及时回填和用于绿化,尽量避免长时间、不加围栏的露天堆 放;施工场地道路采用硬化路面;场地四周设排水沟,排水先经工地临时沉淀池沉淀 后排放. ⒂对于林区内的管道施工,应预先编制施工安全预案,确保林区内的施工安全. 林区段管沟开挖严禁采用爆破方式进行;管沟成型组焊前,应清除管沟附近的树枝、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3、工程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50 树叶,组焊建议采用沟下焊方式. ⒃在施工线路及附近区域,开展巡护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有损野生动植 物和生态环境的砍伐、采摘、偷猎、野外用火等行为及时处理,坚决杜绝. ㈡施工期环境监理 建设单位应指派环境监理人员,对工程施工期的环保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巡查,确 保工程符合环保要求,监督环评报告提出的环保措施的落实,对存在环境问题的施工 区随时进行跟踪检查. 施工期环境监理工作应对工程承包商的以下工作进行现场监督管理:动植物保 护、噪声污染控制、水质保护、挖填方回填情况、固体废物处置(包括生活垃圾、废 焊条、废包装材料等) 、水土保持工程等,检查环保措施的落实情况. 3.2.3.2 污染防治措施 ㈠水污染防治防治措施 ⑴施工期 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根据工程项目特点,施工人员为当地农民工,其生活污水进 入管道沿线农户家旱厕,然后用于农田施肥. 试压废水:项目试压采用分段试压,试压废水主要成分为成分为机械杂质和悬浮 物,在排放口设置沉淀池,试压废水经沉淀后就近排放. 防止饮用水源污染的措施:鉴于工程管道穿越东河穿越处河段为中土乡饮用水源 二级保护区,试压废水不得直接排入二级和一级保护区.泥浆回收池应设置足够的容 积,确保泥浆回收池泥浆等不外溢;泥浆四周设置排水沟,防止雨水进入泥浆池,造 成泥浆的外溢;施工完毕后立即进行固化和覆土.动力系统区域地面硬化,并设置导 流沟和集污池(兼隔油池),防止含油水进入地表水体. ⑵营运期 营运期废水包括生活污水、采气废水、清管废水、检修废水.生活污水经旱厕收 集后,用于周围农田施肥.采气废水、清管废水和检修废水等进入集气站设置的废水 罐内,然后用密闭罐车运至位于回注站回注. ㈡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3、工程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51 ⑴施工期 管道施工全部采用人工和机械开挖管沟相结合的方式;避免大风天气进行管道工 程开挖和穿越. 穿越工程现场对渣土进行遮挡、 毡布覆盖、 施工现场定期洒水等措施. 站场建设时基础工程等采用人工进行开挖,进出站场设置防尘垫、定期进行洒水 等,降低扬尘产生量. ⑵营运期 水套炉和 TEG 再生燃烧烟气分别通过高度为 10m 排气筒排放;事故、检修和清 管等排放的天然气,通过高度为 20m 的放空管燃烧后排放. ㈢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⑴施工期 施工时各种机械、车辆等排放的废气和噪声,将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但 各种机械、车辆不是集中在一个点上,并且这类影响是短暂的,一旦施工完成后影响 即可消失或完工后较短时间内消失.工程建设期间拟采取的噪声控制措施为: 选用低噪声设备. 对居民相对集中地段避免中午 (12:00~14:00) 和夜间 (22:00~ 6:00)施工,同时做好与受影响的居民的协调工作;施工机械、设备(如空压机等) 应布置在远离农户 50m 以上的距离,对于由于地势等原因不能满足要求的,设置隔声 屏障,确保农户的生活等不受影响.场建设时严格控制噪声源作业时间,并对高噪声 设备采取密闭作业. ⑵营运期 由于项目噪声源主要集中在集气站内,为此,项目为有效控制噪声,首先在平面 布置时进行合理布局,控制气流速度,减少站场工艺管线的弯头、三通等管建,降低 输气站内噪声;其次,选用高效低噪声的过滤器和和调压设备.此外,站场设置围墙, 一是确保站场的安全,二是起到隔声作用. ㈣固废处置措施 ⑴施工期 施工产生的废焊条和废包装材料回收;生活垃圾通过设置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 或城镇垃圾收集桶收集后,送城镇垃圾处置场处置. 泥浆:施工完毕后,定向钻产生的泥浆在泥浆池内进行固化,然后覆土进行复耕 和复植.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3、工程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52 固体废物收集和处置要求:施工过程中,应对产生的固体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并 根据固体废物的特性采取分类处置.施工现场应严格做到人走场清,严禁将固体废物 随意堆放和丢弃. ⑵营运期 清管废渣:随清管废水一道进入废水罐,然后送石龙 2 井回注站进行沉淀,分离 的固体废物然后运至公司钻井泥浆固化现场固化. 生活垃圾:站场设置垃圾收集桶或收集坑,然后送当地乡镇垃圾处置场处置. ㈤防止地下水污染措施及要求 ⑴施工期 定向钻施工现场泥浆池池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并进行防腐和防渗漏处理.防腐 和防渗漏按"三布四油" (满涂一层防腐油,缠一层玻璃布,再满涂二层防腐油,缠 二层玻璃布,最后满涂一层防腐油)处理,防渗系数到达 1.0*10 -7 m/s 以上.泥浆池 池体建设完毕后,用清水进行试漏,在无渗漏的前提前下方可投入使用. ⑵营运期 元陆 7 井集气站设污水罐 1 座.为防止地下水的污染,污水罐周围设置围堰,污 水罐基础、围堰采用"混凝土+2mm 高密度聚乙烯膜"防渗.同时应定期按时对废水进 行转运,避免罐内污水的外溢. 元陆 7 井天然气脱水采用 TEG 脱水, 撬装区设置导流沟和事故池, 事故池容积 1m 3 . 修建导流沟,引至混料池.事故池、导流沟采用"混凝土+2mm 高密度聚乙烯膜"防渗. ㈥其它措施及要求 ⑴工程穿越小河 18 次、中型河流(东河)1 次.东河穿越采用定向钻,对河床和河 岸无影响.其他小河穿越采用开挖穿越,施工完毕后应采取相应的护堤、挡土墙护堤 措施,护堤宽度大于松动过的土壤宽度,同时要求施工时应与原有坡衔接,挡土墙基 础应置于稳定的地基上. ⑵工程穿越道路共计 31 次,在施工完毕后,按公路原有路面特征及时进行恢复, 并用浆砌石护基,确保道路的通行不受影响. 3.2.3.3 治理措施及污染物排放量统计表 本工程建成后污染物排放情况见表 3-17.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3、工程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53 表3-17 工程营运期污染物排放情况统计表 站场 类型 污染源 排放规律 主要污染物 废水产生/废气产 生量 污染物发生量/噪 声源源强 工程拟采取的治理或处置措 施 排放量或处理后达到 的效果 最终去向 COD 264kg/a 氯化物 7920kg/a 分离器、 TEG 再生 分离 间隙 SS 660m3 /a 33kg/a / COD 1.2kg/a 石油类 0.2kg/a 设备检修 间隙 SS 4m 3 /a 0.8kg/a 进入站内 50m 3 废水罐中,定 期用密闭罐车运至回注站回 注/回注井地层 COD 79.2kg/a 废水 员工生活 间隙 NH3-N 198m 3 /a 9.9kg/a 经旱厕收集后用于农田施肥 / 农田施肥 水套炉、TEG 再生连续 / 1016*104 m 3 /a / 使用不含硫化氢天然气,通过10m 高排气筒排放 / 废气 清管发送装置 间隙 / 762m3 /a / 通过 20m 高放空管点火燃烧 后排放 / 大气环境 分离器、节流阀 等 连续 噪声 / 70~75dB(A) 合理布局、选用高效低噪声 过滤器 70~75dB(A) 噪声 非正常放空 偶然 噪声 / 90~110dB(A) / 90~110dB(A) 声环境 元陆 7 井 集气站 固废 生活垃圾 间隙 生活残渣等 / 0.99t/a 送当地乡镇垃圾场处置 得以妥善处置 当地垃圾处置场 COD 0.16kg/a 氯化物 24kg/a 清管接收装置 间隙 SS 2m 3 /a 0.6 kg/a / COD 0.6kg/a 石油类 0.1kg/a 废水 设备检修 间隙 SS 2m 3 /a 0.4kg/a 进入站内 20m 3 废水罐中,定 期用密闭罐车运至回注站回 注/回注站地层 废气 清管接收装置 间隙 / 762m 3 /a / 通过元坝气田天然气净化厂 高架火炬燃烧后排放 / 大气环境 噪声 非正常放空 偶然 噪声 / 90~110dB(A) / 90~110dB(A) 声环境 元坝首站 (新增污 染物) 固废 清管废渣 间隙 机械杂质和铁锈 / 115.5kg/a 与清管废水一并转运至回注 站 得以妥善处置 公司钻井泥浆固化 现场固化 注:表中氯化物浓度和量以氯根计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3、工程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54 3.2.3.4 "以新带老"措施和新老污染源"三本帐" 从第 2.2.2 节分析可知,元坝首站环评提出的措施可行有效,能满足环保要求, 不存在环境问题.工程项目实施后,主要依托原有的设施包括废水罐和放空系统.放 空系统主要用于清管时少量天然气的放空,其排放规律本身为间隙排放,此外,联络 线和本工程管道清管不同时进行,其满足本工程建设的需要.废水罐容积为 20m 3 ,扩 建前废水产生量 2m3 /a,扩建项目新增废水量 4m 3 /a,况且产生的废水可及时运走,故 废水罐能满足工程需要. 项目实施前后"三本帐"见表 3-18. 表3-18 项目实施前后元坝首站"三本帐" 扩建前 产生量 工程项目实施后产生量 排放量 项目 单位 现有工程现有工程扩建工 程 扩建后总 产生量 扩建前 扩建后 排放量变 化情况 发生量 m 3 /a 2 2 4 6 0 0 0 CODCr kg/a 0.16 0.16 0.76 0.92 0 0 0 氯化物 kg/a 24 24 24 48 0 0 0 废水SS kg/a 0.6 0.6 1.0 1.6 0 0 0 废气废气量 m 3 /a 762 762 762 1524 762 1524 +762 工业固废 kg/a 30 30 115.5 145.5 0 0 0 注: "+"表示增加, "-"表示减少 从表可见,元坝首站扩建后,尽管废水、固体废物和废气产生量较扩建前有所增 加,但项目由于使用的不含硫化氢天然气,产生的废水和固体废物都不排放,对环境 影响可接受.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4、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简况 55 4 项目建设地区环境概况 4.1 自然环境概况 4.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苍溪县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中游,东河中下游,巴山东障,剑门西横,古 称秦陇锁阴,蜀北屏障.隶属广元.地处东经 105°43′~106°28′、北纬 31°37 ′~31°10′之间,东接南江县、巴中,南抵阆中市,西靠剑阁,北临广元市、旺苍 县.北上广元 128km,南下重庆 385km,西至成都 380km.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全线位于苍溪县.管道所经地段,有县道 197, 以及众多的乡村公路,交通一般. 4.1.2 地形、地貌 全县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 600~900m,以九龙山主峰为最高,海拔 1369.2m;嘉陵江出境处涧溪口最低,海拔为 352m.整个地貌由低山和深 丘及河谷平 坝构成. 工程区域地形地貌受米仓山、大巴山构造控制,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北部横 着海拔 1000m 以上的黑猫梁、九龙山、龙亭山和龙干山.山脉呈北、北东弧形走向. 最高九龙山主峰海拔高程 1377.5m.回水、石门、歧坪一线以南为低山深丘区,山丘 多呈桌状和台阶状,沿江可见河谷阶地.最低八庙乡涧溪口海拔高程 353m.境内江河 纵横,切割剧烈.地形复杂,岭陡谷深,平坝、台地、丘陵、低山、低中山和山源皆 有,以低山为主. 4.1.3 工程沿线地质及地震概况 ⑴地质资料 区域地层主要第四系冲洪积层和残坡积层及少量崩坡积堆积层,一般厚度较小, 下覆基岩埋藏较浅, 部分已出露地表, 主要为白垩系下统苍溪组和白龙组砂岩和泥岩.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4、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简况 56 ①第四系(Q4) a、冲洪积层(Q4pl+al) :主要为砂卵石层,为稍密~密实,上部含砂较重,下 部卵石逐渐增多, 卵石成分主要为砂岩、 石英岩, 少量花岗岩和变质岩, 直径 5~12cm, 最大 35cm,最小 10cm,呈次园状,磨园度较好,分选性较差,主要分布在河床及漫 滩中. b、崩坡积层(Q4col) :岩性主要为粘土和砂岩块石,松散,块石较大,最大 8cm, 最小 0.20cm,主要分布斜坡地带. c、残坡积层(Q4al) :为褐色,棕红色粉质粘土,韧性中等,切面稍有光泽.沿 线均有分布. ②白垩系下统苍溪组(K1 C ) :岩性主要为黄灰、浅灰、灰色块状中~细粒长石 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夹棕红色泥岩和粉砂岩,底部见透镜状钙质细砂岩,分布于全线 路段,局部出露地表. ⑵构造及地震 区域属中国东部层型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四川盆地西缘之川西褶带和川中褶带, 以苍溪向斜为界,其西北为川西褶带,其东南为川中褶带.川中褶带构造形迹微弱, 一般无明显线形构造,主要为平缓多高点弧形褶皱,鼻状背斜、短轴背斜,发育在其 它构造体系中.川西褶带与川中褶带构造特征基本相同,由一系列宽缓的背、向斜和 穹隆构造构成,轴向以北东或北东东向为主,岩层倾角 1~3 度,轴部出露白垩系下 统苍溪和白龙组砂岩和泥岩,地质构造较简单. 总体上区内地质构造较简单,岩层产状较平缓,断裂构造不发主育,地表未见活 动断裂构造.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 A 的有关规定,苍溪县地震动峰 值加速度 0.05g,反应谱特征周期 0.35s.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 度值为 0.05g. (3)沿线灾害性地质情况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4、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简况 57 根据管道沿线不良地质作用和管道建设过程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的类型、特征、分布规律,结合地质环境条件、灾害的危险性和危害性、治理的难易程度、 经济效益等综合因素,项目拟采取以下地质灾害防治及处理的措施: ①不稳定边坡 管道沿线主要为沟谷斜坡区,沟谷切割深,斜坡坡度陡,大量存在陡坎、陡 斜坡及陡崖.管道通过高陡坎或顺陡斜坡敷设时,可进行阶梯状降坡,充分利用 现有平台,分段开挖,逐级施工,采用条石堡坎分级护坡、稳管;管道横切陡斜 坡或沿陡坡脚敷设时,应尽量避开雨季施工,开挖过程中要密切注意斜坡上方土 体的稳定性,管沟宜分段开挖、及时回填,以避免对斜坡土体造成过大的扰动. ②溪沟冲刷 沿线河流或溪沟多具山区河流暴涨暴跌之特点,雨季山洪来势汹猛,对沟底 及两侧有很强的冲刷破坏作用.本段线路多次穿过小溪沟和小河流,施工中对过 沟段管道需适当深埋,并应对沟底及两侧采取防浮、防冲刷稳管措施. 4.1.4 水文水系 4.1.4.1 地表水 苍溪县境嘉陵江、东河迂回曲折纵贯南北;插江、深沟河等 12 条较大支流结成 河网;红花溪、九盘溪等 180 多条河流呈树枝状展布全境,皆属于嘉陵江水系,仅县 境东部毛河等属渠江水系.其中,嘉陵江水系流域面积 619km 2 ;东河水系流域面积 954km2 ;插江水系流域面积 392.4km 2 ;江河过境水流总量达 228.96*10 8 m 3 . ⑴插江 又名凿水.源头有两支,一为雍河,源出苍溪县雍河乡甘家沟和鸡叫寨,流经雍 河月儿坝纳月儿坝河,经龙王镇至两河口;一为桥河,源出广元大南山南麓火把山韩 家垭,流经卫子、清水、文村出广元元坝区后汇入两河乡至河口与雍河合流,经三川、 石门两乡,最终注入东河.插河全长 68km,河床平均比降 0.7‰,河谷狭窄,上游呈 "U"型河谷,河段为荒溪,落差较大,正常流量 0.6m 3 /s,洪水期最大洪峰流量 4000m 3 /s.管道拟在龙王镇以南约 1.5km 河段穿越插江.多年平均常年(平)水位(4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4、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简况 58 月~5 月、10 月~11 月)384.05m,此时水面宽度约 76.80m,水深 3.65m;多年平均 洪水位(6 月~9 月)386.70m,此时水面宽度约 88.82m,水深 5.90m;五十年一遇洪 水位(发生于 1966 年)394.80m,此时水面宽度约 274.30m,水深 14.40m. ⑵东河 亦称宋江、宋熙水、东游水.源头有二:东源,出自米仓山南坡南江县上两区戴 家河坝,海拔 2200 余米,过大坝至焦家河,经白头滩入旺苍县境内陈家岩、邓家地、 两河口,流入宽滩河于两河口汇入干河,穿英萃、正源至双河,与西源盐井河相汇. 西源, 盐井河, 又称西河, 源于米仓山北坡西南郑黎坪以东松坪里七眼泉, 海拔 2209m, 经宁强县毛坝河入旺苍京麻线滩,经万家、盐井、国华、双河与东源汇合.两源相汇 直向南下,经鹿渡、罐子、县城、百丈、嘉川、友坝、张华等乡镇,入苍溪县境.经 东溪镇、漓江镇、歧坪镇,至张王乡东南有插河汇入,向南经元坝镇、王度乡、东兴 乡,在阆中县城东北汇入嘉陵江.东河全流域面积 1370km2 ,年平均流量 19.37 m 3 /s, 最大流量 10300m 3 /s(1981.8.15) ,最小流量 6.04 m 3 /s(1972.12.30) .管道拟在东 河河口附近穿越东河. 东河是县内汇入嘉陵江的最大支流,发源于南江大巴山南麓,自东北向西南至袁 家岩入阆中县境,在文成乡五郎村注入嘉陵江,全长 290km,流域面积 5353km 2 .平均 比降约 1.4%0,流经阆中段全长 34.5km,其中与苍溪共有河道长 9km.河床大部份在 第四系全新统近代洪积层上,呈"U"形河谷,河曲发育.河宽在 80~250m 之间.实 测年平均径流量 34*10 9 m 3 ,年平均流量为 10 8 m 3 /s,年最大流量为 5740m 3 /s.1973 年9月6日洪峰流量达 11000m3 /s.据调查,穿越断面最高洪水位(发生于 1981 年, 相当于百年一遇洪水位)357.18m,此时水面宽度约 308.95m,水深 15.18m;勘察期 间水位 352.3m(2009.11 实测) ,此时水面宽度约 269.81m,水深 10.3m.东河无封冻 现象. 根据现场调查,管道沿线乡镇饮用水源有地下水和地表水.结合当地饮用水源保 护划分情况,以及工程项目采取的穿越方式,项目位于饮用水源保护区外. 4.1.4.2 地下水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4、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简况 59 本工程所经区域座落在四川盆地东北部,地貌形态承袭了台坳区的Ⅲ、Ⅳ级构造 基本轮廓,台穹、山穹的相对隆起和断陷的相对沉陷,构成了起伏连绵的低山、丘陵、 河谷等地貌景观.管道工程沿线地层岩性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和白垩系、侏罗系 陆相沉积的砂岩、泥岩.受其地貌、岩相岩性控制和气候的影响,沿线地下水深度及 含水层厚度以地形影响最为显著,地形切割严重潜水埋藏一般较深,切割微弱潜水埋 深不大.按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 和碎屑岩类风化裂隙孔隙潜水两类. 第四系全新统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山、丘间凹地、河谷、沟谷及其 两岸阶地.其特点是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岩性、结构变化都很大,水文地质特征 也各不相同.山、丘凹地含水介质多为粘性土,间有透镜状滞水带,受透水性较弱的 岩层阻隔,雨季水位普遍较高,埋藏变浅.河谷、沟谷及其阶地区,上游较窄,且多 具间歇性水流,阶、滩地不发育,含水层厚度小,分布窄; 中下游阶、滩地发育, 堆积层通常具双层结构,透水性强、往往接受地表水的补给,水量丰富,埋藏浅.地 下水主要接受地表水和大气降水补给,向河流、冲沟和低洼地带排泄.松散堆积层孔 隙潜水埋深普遍较浅,部分地段与地面水之间存在密切的转化关系. 碎屑岩类风化裂隙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低山和丘陵区.地下水赋存于碎屑岩裂 隙、孔隙中,水量因裂隙、孔隙成因和发育程度而有较大差异.风化裂隙孔隙潜水主 要来自大气降水补给,水位季节性变化性明显,而且与地形关系很大,山、丘坡体降 水易于流失,地下埋深大,水量小;洼地、谷地和簸箕地段易于降水汇聚,基岩裂隙 孔隙水最多.在刚性中等岩石形成的风化裂隙孔隙水,其水量一般较大,在泥岩中裂 隙张开小或被风化泥质充填,水量较小.风化裂隙孔隙水的深度取决于风化深度和隔 水层位,一般埋深 5~50m,主要以泉的(下降泉)形式排泄. 工程区域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和碎屑岩类风化裂隙 孔隙潜水,也是工程沿线散居农户的饮用水源,取水深度一般在3~10m范围内. 4.1.5 气候气象 工程区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受地形影响,形成了冬暖、夏季多雨、秋冬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4、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简况 60 多雾等气候特点.根据苍溪气象站多年观测资料,多年平均气温 16.7℃,极端最高气 温为 39.3℃,极端最低气温-4.6℃.多年平均风速 2.0m/s,主导风向为 NNW.多年平 均降雨量为 1023.4mm;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 1318.6mm;平均相对湿度为 73%;多年 无霜期为 288 天,日照时数为 1490.9 小时. 4.1.6 土壤 ⑴土壤 项目拟建地土壤分为 4 个土类、6 个亚类、10 个土属及 45 个土种.成土母质包 括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白垩系下统城墙岩群、第四系更新统冰水沉积物、第四系全 新统近代河流冲积物.区域北至南为棕紫泥、黄红紫泥、紫色潮土、老冲积黄泥及灰 棕潮土,土层由薄增厚,质地由沙到粘. ⑵矿产资源 北部九龙山天然气储量极为丰富,属川北米仓山前带南缘一个大型圈闭构造,地 下无大断层,构造完整,是一个大型独立气田,其地质储量达 30 余万立方米,九龙 山矿区 A 级储量 10 亿多立方米,天然气质量好,甲烷含量在 98%以上,已输送到县城 和部分乡镇.嘉陵江苍溪段沿岸沙金储量丰富.且县境内还含有磷矿、沥渣和黄铁矿 等矿点分布. 4.1.7 生物多样性 本工程集气管道全线位于苍溪县境内,管道全长 33km,其中 3.737km 位于自然 保护区实验区内. ⑴自然保护区段 ①植物多样性 保护区有苔藓植物 16 科29 属30 种;蕨类植物 24 科50 属75 种;裸子植物 6 科13 属15 种;被子植物 124 科435 属772 种,计有高等植物 4 门170 科892 种. 在四川植被的区划中,保护区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一川东盆地及川西南山 地常绿阔叶林地带,川东盆地偏湿性常绿阔叶林亚带,盆地底部丘陵低山植被地区,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4、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简况 61 川北深丘植被小区" .共分出4个植彼型组,6个植被型,6个植被亚型,12个群系组, 19个群系. ②动物多样性 保护区内共有哺乳动物7目18科41种,鸟类16目45科158种,爬行类2目7科15属21 种,两栖类2目5科8属13种,鱼类5目9科35属11种. 属国家I、II保护的野生动物包括猕猴、豺、水獭、大灵猫、小灵猫、鸳鸯、鸢等 21种. ⑵一般地段生态环境 ①植物多样性 根据《四川省森林资源分类区划》 ,工程一般地段所经区域属于低山丘陵区,地 处坡度较缓、立地条件较好的低山丘陵区,是人工用材林和经济林.该区主要是柏 树林. 苍溪县地带性植被属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区.植物群落有乔 木、 灌木、 草本及地被植物层. 乔木主要有柏树、 马尾松、 桤木、 青?、 枫杨 (Pterocarya stenoptera) 、 枫香、 苦楝 (Melia toosendan) 、白桦树(Betula platyphylla) 、香椿(Toona sinensis) 、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 、皂角(Gleditsia sinensis) 、楠木(Phoebe nanmu) 、银杏(Ginkgo biloba) 、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 、 油桐 (Vernicia fordii) 、 核桃 (Juglans regia) 、 板栗 (Castanea mollissima) 、 漆树、棕榈(Phyllostachys sulphurea) 、梨树(Pyrus sp) 、柑桔(Diaporthe citri) 、杜仲(Eucommia ulmoides) 、铁坚油杉(Keteleeria davidiana) 、菩提树(Ficus religiosa) 、 千丈、黄柏(P.chinense schneid) .其中银杏、楠木、红豆、香樟、铁坚黄杉、菩提树 属珍稀树种. 灌木主要有黄荆、 马桑 (Coriaria nepalensis) 、 紫穗槐 (Amorpha fruticosa) 、 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等.藤本植物主要有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葛藤(Pueraria lobota) 、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葡萄(Vitis vinifera)等.草本植 物主要有白茅、 芭茅 (Miscanthus floridulus) 、 狗尾草 (Setaria viridis) 、 野鸡尾 (Onychium japonicum) 、蒲公英(Taraxacum officinale) 、青蒿(Celery wormwood) 、党参(Radix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4、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简况 62 Codonopsis) 、沙参(Radix Adenophorae) 、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金钱草 (Desmodium stvracifolium) 、山药(Dioscorea japonaca) 、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和黄菊花(Flos Chrysanthemi)等. 经过调查,工程一般地段评价范围内无珍稀保护植物,无生态公益林. ②动物多样性 两栖动物:两栖动物 9 种,隶属 1 目5科7属.其中,蛙科 1 属6种;姬蛙科 2 属2种.蟾蜍科、雨蛙科、树蛙科均只有 1 种. 爬行类:爬行动物 7 种,隶属 1 目5科6属.其中,游蛇科 3 属4种;黄颌蛇科 1 属1种;石龙子科 1 属1种;壁虎科 1 种. 鸟类:鸟类 28 种,隶属 9 目20 科21 属.鴷形目 1 科1属1种;隼形目 1 科1属1种;鸡形目 2 科2属2种;鸽形目 1 科1属2种;鹃形目 1 科1属1种;佛法僧 目2科2属2种;鸠鸽目 1 科1属1种;鸽形目 1 科1属1种;雀形目 11 科12 属15 种. 兽类:兽类 8 种,隶属 6 目7科8属,其中食肉目 1 科1属1种;偶蹄目 1 科1属1种;啮齿目 3 科2属3种;兔形目 1 科1属1种;猬形目 1 科1属1种;翼手 目1科1属1种. 根据现场踏勘和调查,工程一般地段评价区域内附近未发现珍稀濒危及国家、省 市级保护动物栖息场所. 4.1.8 土地利用及土壤侵蚀 4.1.8.1 土地利用现状 苍溪县土地总面积为 2330km2 ,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占34.42%) ,其次是园地 (占16.35%) 、耕地(占11.62%) 、草地(占10.57%) 、水域(占9.38%) 、未利用地 (占6.56%) 、交通用地(占6.01%)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5.09%) . 4.1.8.2 水土流失现状 现场调查和遥感解译结果表明,项目区所在的苍溪县水土流失类型主要是水力侵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4、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简况 63 蚀,伴有重力侵蚀;以微度侵蚀为主,微度侵蚀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 60.0%,轻度侵 蚀面积站 22.5%,中度侵蚀面积占 9.5%,强烈侵蚀面积占 5.5%,极强烈侵蚀面积占 2.3%,剧烈侵蚀面积占 0.2%. 4.2 社会经济环境概况 4.2.1 行政区划及人口等 ⑴行政区划及人口 苍溪县辖 22 个镇、17 个乡,2011 年幅员面积 2330km2 ,户藉总人口 79.25 万人, 人口密度为 340 人/km 2 .全县非农业人口约 12.59 万人,农业人口 66.66 万人. ⑵综合 2011 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72.44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 14.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23.18 亿元,增长 4.2%;第二产业增加值 25.88 亿元, 增长 28.6%;第三产业增加值 23.38 亿元,增长 11.6%.人均生产总值 12922 元,增加2789 元.产业结构调整为 32.0:35.7:32.3,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 3.3 个百 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上升 4.4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 1.1 个百分 点. ⑶工业和农业 2011 年,工业增加值 15.1 亿元,增长 30.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 11.1 亿元,增长 29.4%,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73.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 务收入 40.8 亿元,增长 28.8%.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增加值 4 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 企业 6 个,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 30 个.全年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 15.7 亿元, 增长 21.8%. 2011 年,粮食播种面积 95.4 万亩,其中:小春粮食 31.6 万亩,与去年持平; 大春粮食 63.9 万亩,增长 0.5%.全年粮食产量 41.4 万吨,增长 1.2%.油料 4.6 万吨,增长 2.2%.水果产量 16.4 万吨,与去年持平.全县肉类总产量 9 万吨,下降 3.2%.蚕茧产量 1300 吨,增长 4%.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4、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简况 64 ⑷交通运输及邮电 2011 年, 完成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 2.5 亿元. 全社会公路货运量 650 万吨, 公路货运周转量 36400 万吨公里; 公路客运量 828 万人, 公路客运周转量 42000 万人公里.全年完成信息传输业增加值 1.4 亿元.完成邮电业务收入 2.7 亿元;城乡 电话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固定电话年末用户 10.3 万户,减少 0.7 万户,其中:城镇 住宅电话 2.3 万户,增加 0.2 万户;农村住宅电话 7.7 万户,减少 1.2 万户.全县移 动电话用户 40.6 万户,净增 6.8 万户,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 51 部.国际互联网注册 及安装了 ADSL 宽带网用户 29968 户. ⑸社会事业 2011 年,全县有卫生机构 74 个,医院、卫生院床位 1952 张,医院、卫生院技术 人员 1932 人. 2011 年,有文化馆 1 个,体育场 1 个,剧场、影剧院 2 个,博物馆、展览馆 4 个,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 154 千册.新增光纤通村 5 个,累计 766 个;有线电视新 通村 2 个,通村率 98%.启动并实施全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新增城乡有线电视 用户 2000 户,累计入户 14.88 万户,其中农村 12.83 万户.完成电视转播时间 29.25 万小时.广播混合覆盖率 99.7%,电视混合覆盖率 98.5%. 2011 年有小学 45 所,中学 52 所.在校学生 10.9 万人,有教职工 7217 人,专任 教师 6423 人.小学在校学生 48266 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 56373 人. 4.2.2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等 本工程位于自然保护区,不涉及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等. 4.2.2.1 自然保护区性质 保护区是广元市人民政府于 2003 年以广府函[2003]15 号文件批准建立,2010 年3月,正式升级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是集保护、科学研究、科普宣传、生态旅游开发 和可持续利用为一体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保护区管理机构为"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行政级别为副科级. 4.2.2.2 自然保护区类型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4、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简况 65 保护区内有林麝、红腹锦鸡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并分布有在整个川 北地区都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森林群落及生境形成的生态系统.根据《自然保护区 类型和级别划分原则》( GB/T14529-93),将该保护区定为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 保护区. 4.2.2.3 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 ⑴林麝、红腹锦鸡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和森林植被. ⑵区内面积 5529.65hm 2 自然植被,主要为马尾松林、柏木林和栎类灌丛、亚热带 草丛及其各种过渡类型. 4.2.2.3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简介 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 8048hm2 , 保护区分为核心区、 缓冲区和实验区 3 个功能区.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5、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评价 66 5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评价 5.1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5.1.1 管道沿线土地利用现状 本工程集气管道位于苍溪县境内,起于三川镇柏溪村,途径石门乡、元坝 镇,止于中土乡.管道沿线两侧 200m 范围内土地利用现状见表 5-1. 表5-1 管道沿线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表 序号 土地类型 面积(hm 2 ) 比例(%) 1 旱地 572.99 49.91 2 水田 204.39 17.80 3 林地 308.34 26.86 4 河流、居民用地及交通用地 62.41 5.44 合计 1148.13 100 由表 5-1 可见,工程沿线两侧 200m 范围内土地类型主要是是丘陵区旱地, 占49.91%,其次为丘陵区林地和水田,分别占 26.86%和17.80%,由此可见,拟 建集气管道沿线主要是以农业生态系统为主. 5.1.2 管线沿线生态环境敏感性调查 工程集气管道长度约 33km,根据集气管道走向及现场调查,有3.737km 位 于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其余地段位于农业生态环境.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 导则 生态影响(HJ19-2011)》 ,工程有 3.737km 地处特殊生态敏感区(自然保护 区),有29.263km 地处一般区域. 5.1.3 特殊生态敏感区(自然保护区)生态调查 为评价项目建设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委托四川 省林业科学院进行了《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对省级自然保护区自 然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主要保护对象影响评价专题报告》 .本评价引用专题报 告成果进行自然保护区的现状评价.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5、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评价 67 5.1.3.1 调查范围 根据集气和输气管道的影响因子、影响特点,结合线路在保护区内的走向 方案以及评价范围能够说明影响区域的生态整体性特点的原则,确定本次调查 范围. 区段:以集气站所在位置为起点,至输气管道离开保护区的范围,共约 3.737km 长. 范围:评价区范围南面以保护区边界为界,东西北三面是以集气站中心点 或输气管道中心线向东西北延伸约 300m 为界,评价海拔范围 400-750m,评价 区域面积 427.78hm2 . 重点为工程直接占地区域:即集气站建设区、管道开挖和铺设段. 5.1.3.2 调查方法 采用植物区系、植被、两栖、爬行、鸟类、兽类和鱼类等专业的野外工作 规范要求,设置动植物样线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访问,结合历史 资料,采用生态机理法与类比法,对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 5.1.3.3 调查方法 采用植物区系、植被、两栖、爬行、鸟类、兽类和鱼类等专业的野外工作 规范要求,设置动植物样线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访问,结合历史 资料,采用生态机理法与类比法,对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 5.1.3.4 植物物种多样性 ⑴物种组成 通过野外现场调查对现场采集的照片及实物标本查阅《中国高等植物图 鉴》 、 《四川植物志》以及《中国植物志》等相关专著进行鉴定,物种调查资料 源于实地调查、访问和参考省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和总体规划等,评价 区域植物组成见表 5-2.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5、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评价 68 表5-2 评价区维管植物组成统计表 门类 科数 比例(%) 属数 比例(%) 种数 比例(%) 蕨类植物 8 9.09 8 3.85 12 4.55 裸子植物 3 3.41 4 1.92 4 1.52 种子植物 被子植物 77 87.50 196 94.23 248 93.93 合计 88 100.00 208 100.00 264 100.00 评价区蕨类植物常见的为凤尾蕨科(Pteridiaceae)的植物. 裸子植物中常见的为柏科(Cupressaceae)植物,最具代表性的是柏木 (Cupressus funebris) ,是构成评价区植被的主要物种,构成的柏木林的分布面 积最大. 区内植物区系的主体成分是被子植物.虽然从面积上而言被子植物的覆盖 度要小于裸子植物,但其属、种的数量都占总属、种数的 90%以上.其中菊科 (Asteraceae) 、 禾本科 (Poacaea) 、 蔷薇科 (Rosaceae) 、 蝶形花科 (Papilionaceae) 等的种类较多. 总体而言,评价区内草本植物的属、种多于木本植物;木本植物中灌木的 属、种多于乔木. ⑵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根据国务院 1999 年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 》 ,通过 查阅相关资料及现场调查,在评价区内无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 评价区内虽分布有银杏、水杉、香樟、楠木、喜树等保护植物,但均为人 工栽培的经济树种,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人工栽培的植株不属于国家法律保护 范畴. ⑵古树名木调查结果 根据《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 ,通过现场调查,评价区内未见经 过当地林业主管部门认定的古树名木分布. ⑷植物多样性现状评价 从物种组成来看,评价区共有维管植物 88 科208 属264 种,其中蕨类植物 8 科8属12 种,裸子植物 3 科4属4种,被子植物 77 科196 属248 种.虽然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5、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评价 69 评价区内次生植被分布广泛,但较低海拔下湿热的气候条件,在次生林下仍然 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所以评价区植物种类相对丰富. 评价区内无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分布. 5.1.3.5 植被 ⑴评价区域植被分类体系 评价区的自然植被可分为 6 个植被型组,6 个植被型和 6 个群系;另还有 2 种人工栽植植被类型,见表 5-3. 表5-3 评价区植被分类系统 植被型组 植被型 群系 针叶林 I 暖性针叶林 一、暖性常绿针叶林 1 柏木林 二、杨桦林 2 桤木林 II 落叶阔叶林 三、温性河岸落叶阔叶林 3 枫杨林 阔叶林 IV 竹林 四、暖性竹林 4 慈竹林 V 落叶阔叶灌丛 五、山地落叶阔叶灌丛 5 黄荆、马桑灌丛 灌丛和灌草 丛VI 灌草丛 六、暖热性灌草丛 6 白茅草丛 7 一年两熟水田作物组合型 栽植植被 8 一年两熟旱地作物组合型 ⑵评价区域植被现状 评价区位于盆地边缘,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川东盆地及川西南山地 常绿阔叶林地带-川东盆地偏湿性常绿阔叶林亚带-盆地底部丘陵低山植被地区- 川北深丘植被小区". 评价区海拔范围为 400-750m 左右,沿途多为柏木林,另有慈竹林、桤木林 及其混交林零星分布,沿河除柏木林、桤木林和农田外还有少量枫杨林分布. 平坦地段为以水稻、小麦、油菜为主的农田植被.由于来自人类生产活动的干 扰较重,植被类型较单一,植被类型均为人工和次生植被类型. ⑶陆生植物群落生物量 为了分析施工对评价区生态系统和景观生态体系完整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对评价区主要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的生物量进行了调查.地面部分生物量的测定 参照冯宗炜等著《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生产力》中的方法,其中灌丛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5、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评价 70 生物量参用实测值;乔木生物量由《四川森林》 、 《四川森林生态研究》等专著 参考和实际测立木胸径和高度通过材积表计算所得. 森林采用区域生物量的估算方法中的蓄积量推算法: B=Vtotal*EF 式中:Vtotal 为该种林型的木材蓄积量, EF 为木材转换为生物量的常数,一般取 0.52(Marland, 1988) . 通过此方法估算评价区域生物量见 表5-4. 表5-4 评价区主要植被类型的生物量调查结果 植被类型 蓄积量(m 3 / hm 2 ) 生物量(t/hm 2 ) 柏木林 240.38 125 桤木林 63.8 33.18 枫杨林 135.5 70.46 慈竹林 37.5 黄荆、马桑灌丛 78(保护区外相似地实测) 白茅草丛 19.8(保护区外相似地实测) 耕地 10.88(向农民咨询计算) 注:实测地点位于保护区外的灌草丛中,具体位置在第 18 样点下游 50-150m 的河边和耕地边. 5.1.3.6 野生动物多样性 评价区范围内有脊椎动物 22 目52 科90 种,其中,鱼类 3 目4科5种,两 栖动物 1 目3科6种,爬行动物 2 目6科9种,鸟类 11 目30 科52 种,兽类 5 目9科18 种.陆生动物组成见表 5-5. 表5-5 评价区陆生脊椎动物物种组成 类群 目数 科数 物种数 数据来源 鱼类 3 4 5 野外观察实体、访问、查阅资料 两栖动物 1 3 6 野外观察实体、访问、查阅资料 爬行类 2 6 9 野外观察实体、访问、查阅资料 鸟类 11 30 52 野外观察实体、访问、查阅资料 兽类 5 9 18 野外调查实体及活动痕迹、访问、查阅资料 合计 22 52 90 ------ ⑴鱼类 经实地调查、访问和查阅资料,拟建工程评价区域河段中的鱼类有 3 目4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5、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评价 71 科5种(附录 6).其中以鲤形目的种类最为丰富,占评价区域河段中鱼类总 数的 60%, 以鲤 (Cyprinus carpio) 、 鲫(Carassius auratus) 、 大口鲶 (Silurus meridionalis)为代表. 评价区域河段中现已无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鱼类. ⑵两栖动物 根据调查,评价区域内有两栖纲动物 1 目3科6种.主要包括:活动在稻 田、水塘及其附近灌草丛中的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a)、峨 眉林蛙(Rana omeimontis)和沼蛙(Rana guentheri);活动在潮湿旱地中的 泽陆蛙(Fejervarya limnocharis)和饰纹姬蛙 (Microhyla. Ornate);活 动在灌草丛中的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 ⑶爬行动物 根据调查,评价区域内有爬行纲动物 2 目6科9种.主要包括:栖息于溪 流和稻田中的乌龟(Chinemys reevesii)、鳖(Pelodiscus sinensis);活 动于农田和居民区生境中的蹼趾壁虎(Gekko subpalmatus)、赤链蛇(Dinodon rufozonatum)、黑眉锦蛇(Elaphe taeniura);活动于森林、灌草丛的北草 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铜蜒蜥(Sphenomorphus indicum)、翠 青蛇(Cyclophiops major)、黑眉锦蛇(Elaphe taeniura)、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 ⑷鸟类 根据调查,评价区域内有鸟纲动物 11 目30 科52 种.其中非雀形目鸟类 15 种, 占评价区总种数的 28.85%; 雀形目鸟类 37 种, 占评价区总种数的 71.15%. 在52 种鸟类中,有留鸟 30 种,占总种数的 57.69%;夏候鸟 18 种,占总种数 的34.62%;冬候鸟有 3 种,占5.77%;旅鸟有 1 种,占1.92%. 评价区域鸟类有:生活在农田、村落环境中的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 、麻雀(Passer montanus) 、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 、 家燕(Hirundo rustica) 、金腰燕(Hirundo daurica) 、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白鹡鸰(Motacilla alba)、珠颈斑鸠(Streptopelia chinensis) 等;生活在灌丛生境中的雉鸡(Phasianus colchicus)、黄臀鹎(Pycnonotus xanthorrhous)、领雀嘴鹎(Spizixos semitorques)、白颊噪鹛(Garrulax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5、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评价 72 sannio)、棕头鸦雀(Paradoxornis webbianus)、红头长尾山雀(Aegithalos concinnus) 和大山雀 (Parus major) 等; 生活在森林生境中的雀鹰 (Accipiter nisus) 、 红嘴蓝鹊 (Urocissa erythrorhyncha) 、 灰头绿啄木鸟 (Picus canus) 、 山斑鸠(Streptopelia orientalis) 、四声杜鹃(Cuculus micropterus) 、大 杜鹃(Cuculus canorus) 、柳莺(Phylloscopus spp.)等;生活在溪河和稻田 生境中的鸟类.如白鹭(Egretta garzatta)和金眶鸻(Charadrius dubius) 等. 调查确认,评价区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雀鹰 1 种.四川省级保护鸟类 鹰鹃(Cuculus sparverioides)分布. ⑸哺乳类 根据调查,评价区域内有哺乳纲动物 5 目9科16 属18 种.主要包括生活 在农田、村落环境中的微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灰麝鼩(Crocidura attenuata)、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伏翼(Pipistrellus pipistrellus)、黄鼬(Mustela sibirica)、鼬獾(Melogale moschata)、 花面狸(Paguma larvata)、豹猫(Felis bengalensi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小家鼠(Mus musculus)和黄胸鼠(Rattus tanezumi)、草兔 (Lepus capensis)等;生活在灌丛、森林生境中的鼬獾、花面狸、豹猫、岩 松鼠(Sciurotamias davidanus)、赤腹丽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 草兔等. ⑹评价区保护动物种类、分布及数量 经实地调查、访问并结合相关历史资料,确认拟建工程评价区内有国家Ⅱ 级重点保护动物 1 种,即雀鹰;四川省重点保护动物 2 种,包括豹猫和鹰鹃. 评价区内保护动物的种群数量都很稀少.其分布情况见表 5-6. 表5-6 保护动物种类、分布及其种群数量 种名 保护级别 种群数量 分布 雀鹰 国家Ⅱ级重点保护 稀少 森林及林缘灌草丛、农田、村落 鹰鹃 四川省重点保护 稀少 森林及林缘灌草丛、农田、村落 豹猫 四川省重点保护 稀少 森林及林缘灌草丛、农田、村落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5、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评价 73 5.1.3.7 景观生态体系现状调查 景观评价区内的斑块类型划分针叶林、阔叶林、灌草丛、农田、公路和水 体6种类型.农田类型斑块在斑块数占比是最高的,斑块面积最大,占总面积 比例也是最高的.从平均斑块面积比例来看,针叶林斑块最大. 从优势度看,农田是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控制性组分,针阔叶林对该区 域的环境质量有重大的辅助作用.水体和公路属廊道,面积和景观比例值均较 低. 从破碎度指数(FN)看,针叶林的破碎化程度最低;其次是公路,连通性 也较高;评价区为典型农耕区,农田的连通性也较高;阔叶林的破碎度明显高 于前三种;灌草丛和水体是评价区景观体系中较分散,连通性较差的类型. 5.1.3.8 生态系统多样性 评价区域内生态系统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⑴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是评价区内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面积 141.00 hm2 ,占评价区总面积的 32.96%.由于过去区内的原始林遭受过破坏, 现以次生林为主.分布的主要植被为柏木为主的暖性针叶林以及桤木、枫杨为 主的落叶阔叶林. 森林生态系统及其林下灌丛由于植物的多样性和富于层次的结构, 为鸟类、 兽类和其它动物提供了丰富的栖息地和食物,是其生存、生活的天然场所.森 林生态系统内多种多样的鸟类是各类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动物种类之一,生活 其中的种类有雀鹰、红嘴蓝鹊、灰头绿啄木鸟、山斑鸠、四声杜鹃、杜鹃、柳 莺等鸟类;主要分布的兽类有鼬獾、花面狸、豹猫、岩松鼠、赤腹丽松鼠等. ⑵灌丛及灌草丛生态系统 评价区内有因森林砍伐演替形成的和自然生成的灌丛生态系统,常见的有 黄荆、马桑、小果蔷薇、火棘、白茅等植物,面积 37.37hm 2 ,占评价区总面积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5、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评价 74 8.74%.此外,林下还广泛分布藤本等灌草植物.灌丛和灌草丛植物与森林类型 互为补充,在评价区内或成独立分布,或分布在林下、林缘等地,与森林在物 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有着密切联系,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森林与灌丛的 关系密切,有的灌丛可在将来演替成为森林,是该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保障. 灌丛生态系统在多样性方面不及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食物的丰富度和结 构层也不如森林.生活在灌丛生态系统中的兽类主要是一些食虫目、啮齿目的 小型兽类,栖息的鸟类有雉鸡、黄臀鹎、领雀嘴鹎、白颊噪鹛、棕头鸦雀、红 头长尾山雀和大山雀等. ⑶湿地生态系统 评价区的湿地类型多样,有河流、库塘、水田等多种类型,面积 22.67 hm 2 , 占评价区总面积 5.30%.为评价区内柏溪沟主河道与大型支沟水域,柏溪沟在 评价区主河道平均宽度不足 10 m,年平均径流量在 0.5 m3 /s 以下.区内降雨较 多,河谷狭窄,落差较大,水力资源相对贫瘠,无水库或水电站.评价区的水 田湿地主要分布在农耕区,主要种植水稻.区内的库塘较分散,多分布在居民- 农耕地周围,大多为一些小库塘,供小范围灌溉用. 这类生态系统最重要的非生物因子是水体的营养物质含量、温度和化学成 分;生产者为浮游植物.湿地生态系统除了其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生态服务 功能外,还维系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两栖类、鱼类、水生无脊椎动物等完全 或主要依靠湿地生态系统生存.同时,湿地生态系统还是许多鸟类的重要栖息 地或活动场所,如白鹭、金眶鸻等. ⑷农田生态系统 评价区包含了三川镇的 2 个行政村范围村落,当地留守家中的居民主要以 种植业和养殖业为生,每家每户基本都有农耕地,所以农田生态系统也是区内 比较主要的生态系统,面积 210.07 hm 2 ,占评价区总面积 49.10%.农田生态系 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区内,人类从事农业生产、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 以及与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在人工调节和控制下建立起来的各种形式和不同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5、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评价 75 发展水平的农业生产体系.该生态系统既有自然的特征,也有相当的人类影响, 是一种半人工的生态系统,它依赖于人的长期管理,人的作用非常突出.其主 要组成成分是人工种养的生物,抗逆性较差,营养结构简单,稳定性较低,易 受到旱涝灾害和病虫害的影响,如果没有人的管理,生态平衡很容易遭受破坏. 它是人类粮食的生产基地和工业原料生产基地,为人类提供食物及化工原料. 该系统主要分布在农户居住区周围,主要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玉米、 蔬菜等.农田生态系统里常见的物种有白头鹎、麻雀、八哥、家燕、金腰燕、 棕背伯劳、白鹡鸰、珠颈斑鸠等鸟类和小型啮齿类、食虫类动物. 5.1.4 一般区域生态调查 一般区域生态系统包括农业生态系统和林地生态系统. 5.1.4.1 农业生态系统调查 ㈠农业耕作制度 评价区内耕作制度主要以一年两熟制为主,耕作制度的形式主要有: ⑴稻田 稻田的耕作形式主要有小麦-水稻、油菜-水稻等.稻田两熟制的扩大, 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有利于大、小春作物生长,促进小麦、油菜面积的扩大 和产量的增加,以及水稻产量的稳步上升. ⑵旱田 旱地的主要耕作形式有小麦(洋芋)-玉米-红薯、小麦(洋芋)-红薯 (玉米)+大豆、小麦(洋芋、胡豆)—红薯、小麦—玉米、小麦(洋芋、胡豆) 等. ㈡主要粮食作物及产量 评价区内的粮食作物,大春有水稻、玉米、红薯、大豆、绿豆、高粱等, 小春有小麦、洋芋、豌豆、胡豆等.评价区内主要的农作物是薯类、稻谷、大豆、小麦和玉米等,其产量见表 5-7.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5、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评价 76 表5-7 评价区主要农作物产量统计表 作物 稻谷 小麦 大豆 玉米 薯类 油料 产量(公斤/亩) 512 329 327 369 950 152 评价区内单产量薯类最高,其次为稻谷、玉米和小麦. ㈢工程占地农业生态调查 工程永久性和临时占用农田包括旱地、水田和林地,根据工程进度安排, 施工期间主要作物为小麦.附近乔木多以柏树为主,夹有马尾松、青冈、桤木 等,田埂上种有桑树等.灌木主要以柏树幼树、青冈为主. 5.1.4.2 林地生态系统调查 ㈠植物多样性 ⑴植被类型及特征 根据《中国植被》分类原则、系统、单位和野外实际调查区的结果,植被 类型见表 5-8. 表5-8 评价区维管植物组成统计表 植被型 群系 . Ⅰ 亚热带针叶林 1.柏树林 . Ⅱ 亚热带落叶、阔叶林 2 桤木林 3 枫杨林 . Ⅲ 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灌丛 4.马桑、山胡椒、黄荆灌丛 Ⅳ. 亚热带草丛 5. 叶荩草、鸢尾丛 农业植被 小麦、水稻、玉米、红薯、马铃薯、油菜,一年 2 熟制 总体而言,该区地处人类活动频繁区域,人类对当地自然植被的改造痕迹 随处可见,人类活动对植物区系组成影响较大.维管植物组成中,草本植物的 属、种多于木本植物;木本植物中灌木的属、种多于乔木;乔木树种中以阔叶 乔木的属、种为多;该区人工栽培的作物、乔木物种也极为多样. ①亚热带针叶林 a.柏树林 在评价区范围内低海拔区域分布较广.郁闭度达到 50%,树高 5-12m,胸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5、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评价 77 径平均为 8-11cm,灌木优势种为黄荆、马桑、檵木,平均高度为 2-3m.草本有 狗脊、铁芒箕、五节芒、凤尾蕨、苔草、田字草、甜根子草、土麦冬、蜈蚣草、 五节芒、细柄草、纤毛鸭嘴草、小二仙草等,其中苔草、蕨类是优势种,层盖 度平均为 60%左右. ②亚热带落叶、阔叶林 a 桤木林 桤木林在评价区内呈小块状分布于河流两岸、河滩及人居附近,多为人工 林. 群落外貌深绿色,结构较简单.乔木层郁闭度 0.5 左右,桤木占绝对优势, 树高常在 10-15m,最高可达 20m.群落中常混生枫杨、化香、盐肤木、油桐等. 因人为活动相对频繁,林下灌木种类不多,变化较大,常见种类有悬钩子、 蔷薇、马桑等.草本层盖度可达 60%,主要有白茅、狗牙根、马唐、蕺菜、车前、龙牙草、爵床等. b.枫杨林 多见于沿河两岸,呈窄带状分布.群落外貌绿色,林冠整齐,结构简单. 乔木层郁闭度 0.3-0.5,枫杨为单优势种,树高 8-15m,胸径 18-40cm.其他伴 生种有桤木、构树、油桐等.灌木层盖度 30-40%,高1-3m.常见种类有柳、 蔷薇、悬钩子等.草本层盖度 50-80%,以空心莲子草、水蓼、狗牙根为主,其 他常见种有蒿、牛膝等.层外植物有葎草等. ③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灌丛 e 马桑、山胡椒、黄荆灌丛 评价区内出现的马桑灌丛较多,灌木丛中马桑为优势种盖度达到 53%,其 次是黄荆,盖度约为 10%,另有山胡椒、苦槠、竹叶椒、毛瑞香,本层植被种 类丰富,有白茅、金发草、土麦冬、五节芒、纤毛鸭嘴草、大油芒、苔草、黄 背草、细柄草、野古草、加拿大蓬、五加皮草、蓬蒿菊、鱼腥草、清明菜、车前、蜈蚣草、竹节草、鸭趾草、画眉草、小二仙草、马鞭草、野古草、益母草 等.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5、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评价 78 ④亚热带草丛 叶荩草、鸢尾丛.在评价区主要分布在弃耕地、荒山坡.调查区的农业植被 主要以小麦、水稻、玉米、红薯、马铃薯、油菜为主,一年 2 熟制. ⑵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珍稀濒危植物 根据国务院 1999 年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 》 ,评价 区内无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 ⑶古树名木调查结果 根据《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 ,通过现场调查,评价区内未见经 过当地林业主管部门认定的古树名木分布. ㈡管道沿线野生动物调查 ⑴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主要采用路线调查、走访和资料搜集相结合的方法. 调查区域涉 及管线两侧 200m 区域内的河流、农田、林地以及居民点等. ⑵保护级野生动物调查结果 经实地调查, 管线评价范围内未发现有珍稀野生动物分布,也没有保护级 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越冬地等敏感场所分布. ⑶管道沿线野生动物调查结果 由于野生动物活动范围一般较大, 主要通过走访调查的方式调查管线所经 地段的野生动物出没情况.管道沿线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管道沿线 200m 范围 内,主要野生动物有燕子、麻雀、蝙蝠、家鼠、田鼠、壁虎、蛙、蟾蜍、斑鸠、 蛇及一些小型兽类. 5.1.4.3 景观现状及评价 评价区域内的景观主要由林地(柏树林、马尾松林、青冈林) 、灌木林地、 河流(池塘、水库) 、水田、旱地及河滩地、城镇及建设用地组成(图) ,景观 类型比较丰富,但由于评价区地貌类型多样,各景观缀块数目较多,破碎化程 度较高,景观形状不规则,如河流、道路(高速公路、快速通道除外)就是评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5、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评价 79 价区内形状最不规则的景观,一些临近城镇的林地、农田,由于受人为影响大, 因此在这些范围内的景观一般形状不规则,稳定性较差.农田景观、城镇及建 设用地景观则是受到了人为作用的景观,一般集中连片,地块规整. 评价区内的景观特征总体上呈现"基底——廊道——缀块"的结构特征,如 在苍溪县境内构成景观基底的是林地景观,包括灌木林地,在南部县境内则是 农业用地(水田和旱地) .河流及道路为主要的景观廊道;其他类型的景观以缀 块的形式分布于评价区之内. 5.1.5 生态评价结论 工程集气管道长度约 33km,根据集气管道走向及现场调查,有3.737km 位 于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有29.263km 地处一般区域. 特殊生态敏感区和一般区域生态系统以农田生态系统为主, 其次为林地生 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耕作制度主要以一年两熟制为主, 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 小麦、玉米、红薯等.林地生态系统主要植被为柏木为主的暖性针叶林以及桤 木、枫杨为主的落叶阔叶林. 评价区内没有发现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物种和古树名木分布,调查期 间,在管线穿越自然保护区评价区域发现有评价区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雀 鹰1种,四川省级保护鸟类鹰鹃(Cuculus sparverioides)分布.工程施工期 间,会对上述保护动物的活动造成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栖息地的占用、噪 声干扰和人为捕捉.但鸟类具有飞翔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特点,在采取合理 的施工方案,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机械设备,加强保护管理,影响可以降到 最小,不会对其种群数量等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5.2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及评价 项目拟建地境空气中 SO2 和NO2 小时平均值、 PM10 和TSP 日均值均能满足 《环 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二级标准要求;H2S 一次浓度值能达到《工业 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 》中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限值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5、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评价 80 要求. 5.3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及评价 评价期间,工程穿越河流各项监测指标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中Ⅲ类水域标准要求. 5.4 声学环境质量现状及评价 项目建设区域昼间、夜间噪声均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 2 类标准要求. 5.5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及评价 监测及评价结果表明:监测期间,监测点各项监测指标均能满足《地下水 质量标准》 (GB/T14848-93)中Ⅲ类标准.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6、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81 6 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6.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本工程元陆 7 井集气站及 3.737km 的集输管道位于自然保护区实验内,其余工程 内容地处一般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包括自然保护区影响评价和非敏感区地段生态环 境影响评价. 6.1.1 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6.1.1.1 植物多样性和植被的影响 管线施工过程将破坏植被,减少野生植物,特别是管沟两侧的植物.以管沟为中 心两侧 2.5m 的范围内,植被将遭到严重破坏,原有植被成分基本消失,植物的根系 也受到彻底破坏;在管沟两侧 2.5-5m 的范围内,由于挖掘施工中施工人员活动的碾 压、践踏以及挖出土的堆放,造成植被的破坏较为严重;管沟两侧 5-10m 的范围内, 由于施工人员活动较少,对植被的破坏程度相对较轻.以管沟为中心两侧 2.5m 的范 围,被破坏的植被要恢复到原有的程度相对比较困难;管沟两侧 2.5-5m 范围内,由 于表土被碾压,践踏程度重,不但破坏了地表植被,也破坏了植物的浅根系,因此, 施工作业中对管沟两侧 5m 范围内自然植被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特别是林地植被的 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 总体而言,沿线的植被以水稻、油菜、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为主,另有柏木林、 少量枫杨林、慈竹林及黄荆+马桑灌丛.上述受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植物种类和植被类 型在评价区乃至保护区内都广泛分布,所以集气管道施工会改变这些植被的面积和植 物种类的植株数量,但评价区的植被组成及植物物种总数不会因此改变. 6.1.1.2 对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和古树名木的影响 评价区内无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分布,施工不会对其造成影响. 6.1.1.3 对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⑴对鱼类的影响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6、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82 集气站距离白溪沟直线距离大约 100m, 输气管道从集气站下山坡后穿越白溪沟 5 次,然后在河道左岸与河道走向平行铺设,平均距离约 30m.穿越河流主要泥鳅、鲢、 鲤、鲫等种类,穿越处及下游无鱼类三场分布.工程穿越采用分段开挖施工,将导致 下游河段泥沙增加,但这种影响是局部的,在河水流过一段距离后,由于泥沙的重新 沉积会使河水的水质恢复到原有状况,对河流水质影响较小.施工完毕后,恢复原有 河床特性,对鱼类的生境影响小.工程的施将导致其临时离开施工河段,不会改变鱼 类的生存环境,不会造成鱼种类和数量的减少. ⑵对两栖动物的影响 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导致河流下游水体变的浑浊,对喜欢在清澈河流中生存的 两栖类会带来不利影响;施工机械可能导致部分两栖类被碾压致死;施工产生的垃圾 进入河流,对其水质造成影响,对下游的两栖类会带来不利影响.结合管道沿线两栖 动物的种类看,峨眉林蛙分布在山坡林地和草丛种,隐蔽性较强,受影响相对较小, 但在林地施工时其生境将遭到破坏, 这种影响也是暂时的, 施工结束后便可得以恢复. 中华蟾蜍适应性较强,能在多种生境栖息,所受影响较小.总体而言,工程的施工对 两栖动物的生境造成暂时的影响,但不会造成种类和数量的减少,工程施工对其影响 较小. ⑶对爬行动物的影响 施工过程中的开挖和人员的噪声等会对爬行动物的正常活动造成一定干扰,噪声 的干扰可能导致这些爬行动物迁离原有栖息地而避开噪声干扰;集气管道的掩埋也可 能会直接破坏一部分爬行动物的栖息地,导致爬行动物栖息地面积减少.爬行类中的 乌龟和鳖, 在评价区已多年未见, 且分布区在河流中, 陆上的施工活动对其影响有限. 蹼趾壁虎主要分布在民居,基本不受影响.铜蜓蜥和北草蜥体型较小,容易隐蔽,影 响主要是栖息地丧失.蛇类中仅黑眉锦蛇较常见,因为具备食用和药用价值,黑眉锦 蛇将面临较大的捕猎威胁,蛇类其余种数量稀少,所受威胁不大. ⑷对鸟类的影响 由于鸟类能够飞翔,运动能力强,施工一开始,它们就可以迅速离开施工场地. 另一方面,施工项目按规划走向呈狭窄的线状分布,评价区鸟类不需要飞行太远距离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6、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83 就能离开施工现场. 临时占地上的鸟巢和栖息地将被破坏,栖息地造成临时影响,但因占地小,影响 面积有限, 施工结束后其栖息环境得以恢复. 猛禽雀鹰飞翔能力强、 大多在高空飞行, 施工使它们觅食地面积略有缩小,影响有限.一般小型鸟类种群数量较大,个体小, 繁殖力强,种群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较强.它们施工期可以迅速离开现场,施工结束 后影响可较快消失. ⑸对兽类的影响 评价区大多是小型兽类,其活动较隐蔽,且活动范围非常宽广,受影响较小. 总体而言,施工活动可能对野生动物造成惊吓,妨碍其迁徙.但由于管道敷设是 分标段进行、非机械施工方式,每个标段施工期仅为 30 天左右,因此,管道施工活 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较小,且是短时的、可逆的. 6.1.1.4 对国家级和四川省级重点保护动物的影响 经实地调查和资料,评价区域的国家和四川省重点保护动物物种如表 6-1.评价 区域共有国家 II 级重点保护动物 1 种,为雀鹰.有四川省重点保护动物 2 种:包括鹰 鹃和豹猫(调查) . 表6-1 评价区国家和四川省重点保护动物 保护动物 类群 I 级II 级 四川省 两栖动物 无无无爬行动物 无无无鸟类 无 雀鹰 鹰鹃 兽类 无无豹猫 工程建设对雀鹰、鹰鹃产生干扰,主要表现在各种噪声,如机械运行、施工人员 等产生的噪声对保护鸟类栖息地的直接影响.由于雀鹰和鹰鹃的适应能力和迁徙能力 皆较强,保护区内还有较多适于其生活的环境,拟建工程对它们都没有太大的影响, 更不会对其种群造成灾难性的破坏. 省级保护兽类豹猫在评价区域的林区、 郊野灌丛和林缘村寨附近分布, 偶见粪便, 少见实体.受到惊扰会迅速远离该区域,工程结束后又会慢慢回到原来的栖息地.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6、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84 所以施工期对国家和四川省重点保护动物影响较小.但要防止捕捉豹猫赏玩. 6.1.1.5 对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 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林麝、红腹锦鸡等珍稀动物及其栖息地, ,工程项 目与主要保护对象的位置关系见附图17. 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林麝、红腹锦鸡等动物的主要分布区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和 缓冲区,在工程影响范围内没有分布.根据保护区科考报告,保护区内的红腹锦鸡分 布在海拔800-1200m的针叶林和阔叶林,在针叶林内相对比较常见,分布点距评价区 最近的直线距离约2.1km. 而林麝属于典型的山地动物,多分布于山区阳坡林地和疏林草地上.保护区内现 存的林麝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北部海拔1100m以上的针叶林、阔叶林和阔叶灌丛中. 本工程影响评价区的海拔范围在400-750m之间,与林麝分布海拔下限的垂直距离为 350m,与评价区边缘距最近的林麝分布点的直线距离约3.3km.因此,工程施工对这 些主要保护对象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施工期间大量工程人员的进驻是对林麝的潜在威 胁,须防止施工人员擅自进入保护区核心区对它们造成的干扰. 而保护区内的自然植被也主要分布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评价区以农田等 人工植被为主,且施工结束后将进行植被恢复,因此工程的实施会对自然植被造成一 定的影响,造成不同植被类型面积的改变,但不会减小保护区内自然植被的面积. 6.1.1.6 对景观生态体系的影响 ⑴景观类型的变化 景观生态体系主要变化是增加了工程用地斑块;另一方面,因开挖、填埋使某些 斑块数减少,各斑块面积相对大小改变.由于集气管线不能种植根系发达和根系深的 树种,在工程完工后虽农田复耕、植被恢复,但输气管道上原有的针叶林和阔叶林斑 块将永久变为灌草丛斑块. 表6-2 预测了工程运行后评价区斑块的类型、数量、平均面积和总面积,把它们 和评价区施工前的现状比较,可以定量分析输气管道工程对景观生态体系结构的影 响. 由上表可见,输气管道进入运行期后,因管道 10m 带内无公路和水体分布,其斑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6、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85 块数量不发生变化.针叶林和阔叶林斑块面积减少,灌草丛斑块面积增加,其他斑块 面积无变化.评价区景观格局发生微小改变,但其破碎化程度变化很小. 表6-2 工程运行后评价区景观生态体系基础信息的变化 斑块数量比例(%) 面积(hm 2 ) 斑块平均面积(hm 2 /块) 斑块类型 施工后 变化 施工后 变化 施工后 变化 针叶林 12.51 -0.13 127.87 -0.46 1.2477 -0.0104 阔叶林 3.71 -0.01 12.43 -0.24 0.4221 -0.0002 灌草丛 27.09 1.45 49.54 +6.13 0.1799 0.0061 农田 43.55 -1.31 204.74 -5.33 0.5857 0.0054 公路 2.73 -0.00 16.67 0 0.7577 0.00 水体 9.41 -0.00 22.67 0 0.2983 0.00 ⑵景观格局的变化 工程前后评价区各类斑块优势度值的变化见表 6-3. 表6-3 评价区各类斑块优势度值的变化 斑块类型 施工前(%) 施工后(%) 变化(%) 针叶林 23.06 22.86 -0.20 阔叶林 3.04 3.03 -0.01 灌草丛 13.59 13.02 -0.57 农田 50.10 48.55 -1.55 公路 3.42 3.42 0 水体 6.79 6.79 0 从表可见,在集气管道施工后,各施工项目将占用针叶林、少量阔叶林、灌草丛 和农田,使它们的优势度值都有所下降;对水体和现有公路这些斑块几无侵占,它们 的优势度值不变. 管道在施工结束后,管道中心线两侧 5m 范围不能恢复为林地,因此,输气管道 穿越林区段在施工结束后将形成条状景观切割带,森林景观连续性、整体性降低.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演替之后,这种带状景观切割将越来越弱. ⑶景观生态体系稳定性 景观生态体系的内环境稳定机制有两种类型,即抗干扰稳定性和恢复稳定性.前 者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干扰不离开稳定的能力,后者是指生态系统受到干扰离开稳定后 的恢复能力.该工程对自然景观体系稳定状况的影响可以从抗干扰稳定性和恢复稳定 性两个方面来度量.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6、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86 生态系统或景观生态体系的抗干扰稳定性,是指它们在一定强度和频度的干扰 下,维持其稳定的能力,该能力可以用景观异质性所受影响大小来度量. 表6-3 中的数据显示,无论施工期评价区各种斑块优势度值如何变化,它们优势 度值的大小顺序却没有变化, 减少的比例在 1.5%以下, 农田作为评价区域景观基质的 地位没有受到影响.各个景观斑块的功能地位没有变化.这说明施工对评价区景观异 质性影响较小,变化幅度尚未超出其景观生态体系抗干扰稳定性的耐受范围. 生态系统或景观生态体系的恢复稳定性,是通过计算生态学意义上的生产者的各 斑块生产力和总生物量(即生物量*该斑块的总面积)的变化大小判断的.生产力和 总生物量越高, 该斑块或生态系统的恢复稳定性越强; 生产力和总生物量的变化越小, 该斑块受到的干扰也就越小.工程项目的实施使区域自然景观生态体系的总生物量降 低见表 6-4. 工程的实施,使针叶林、阔叶林、灌草丛和农田 4 种类型景观斑块的总生物量减 少了.与评价区各斑块的总生物量比较,损失比例最高的是针叶林和农田,为0.83% 和0.28%(表6-4) . 表6-4 评价区各类景观斑块生物量变化 斑块类型 面积减少值(hm2 ) 生物量减少值(t) 生物量减少比例(%) 针叶林 -0.46 57.50 -0.70 阔叶林 -0.24 16.77 -0.20 灌草丛 -0.77 37.74 -0.46 农田 -5.33 57.99 -0.71 总计 6.80 170.00 -2.07 农田的生物量减少比例最大,其次是针叶林和灌草丛.阔叶林的生物量减少比例 相对较小.而整个评价区总生物量减少的比例为 2.07%,故评价区景观生态体系的恢 复稳定性将不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6.1.1.6 对保护区环境质量的影响 工程施工人员的生活依托沿线农户,其生活污水进入农户旱厕,用于农田施肥, 不排放,对地表水环境影响小;河流穿越直接开挖穿越,会造成开挖段下游较短河段 水质 SS 增加,但对地表水环境质量无明显影响.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6、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87 工程建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施工产生的扬尘和设施排放的废气.工程 管道建设和穿越采用人工开挖,并在穿越处进行洒水,有效控制了扬尘的产生和废气 污染物的排放量,对保护区大气环境影响甚小. 管道施工产生的废包装材料、生活垃圾和焊接废料等,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置,对 土壤和生态环境质量不会造成污染影响. 施工期间人员的活动和设施会对管道沿线附近区域的声环境造成影响,这种影响 为临时的,随着施工的结束,影响即刻消失. 总体上看,工程建设对自然保护区环境质量影响较小. 6.1.2 一般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通过调查,非敏感区地段地生态系统包括农业生态系统和林地生态系统. 6.1.2.1 林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⑴林地面积损失 本工程一般区域林地施工采用人工作业,施工作业带宽度为 10m,累计破坏林地 3hm 2 .根据《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规定,项目管道占地中心线两侧 5 米范围内的 林地不能得到恢复,不能恢复的林地面积 3hm 2 .项目林地占用情况见表 6-5. 表6-5 林地占用面积统计表 类型 临时占用林地面积 (hm 2 ) 可按原有树种恢复面 积(hm 2 ) 不能恢复为原有树种,可恢 复为草本植物面积(hm 2 ) 管道施工作业带 占地 3.0 / 3.0 合计 3.0 / 3.0 施工结束后,对于能恢复的林地,周围植物逐渐侵入,开始恢复演替过程.再 加上采用人工植树种草的措施,恢复进程可以大大加快,林地中的草本层 2~3 年可 恢复,灌木层 3~5 年可恢复,乔木层 10~15 年可恢复.需要指出的是,恢复的含 义并非是完全恢复原施工前的植被种类组成和相对数量比例,而只是恢复至种类组 成近似,物种多样性指数值近似的状态,但仍有所降低. 根据《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规定,石油天然气管道中心线两侧 5m 范围内禁 止种植深根系植物,因此,集气管道林区段施工结束后中心线两侧 5 范围内的林地不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6、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88 能恢复,而5m 范围外的林地可以得到恢复.对于不能恢复的林地,将改变现有土地 利用的类型、性质和功能,林地将变为荒草地和农业用地等.这些不能恢复的林地在 评价区范围内呈小斑块状和短带状零星、分散分布,改变局地土地利用方式,但就整 个评价区而言,小面积林地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不足以影响到所在地域的土地利用格 局. ⑵生物量损失 本工程建设过程中破坏林地的总面积为 3hm 2 , 施工结束后恢复为非林地. 工程建 设过程中破坏的林地,施工结束后恢复为非林地的部分必然造成生物量的损失;工程 建设过程中破坏的林地,施工结束后恢复为林地的部分,截至其林木数量和长势恢复 到施工前的水平以前,也会造成生物量的损失.工程建设造成生物量损失最大的时期 为施工期间和运营初期,即林地破坏后尚未进行恢复的时期;工程建设造成生物量损 失最小的时期为运营中后期,即恢复的林地的生产力恢复到施工前的水平的时期. 根据项目区域生态系统生物量统计数据,乔木层生物量为 30.29t/hm 2 ,灌木层 生物量为 43.46t/hm 2 ,草本层生物量为 1.97t/hm 2 ,单位面积生物量 75.72t/hm 2 .据 此可计算得到工程项目的建设最大生物损失量为 227.2t,施工结束后恢复为草地, 恢复生物量约 5.91t,由此可见,项目的建设会造成约 221.29t(最大损失).为确保 区域生物量不减少,对不能按原有林地恢复而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然后有当地林 业部门进行异地补偿,做到损失多少补偿多少. ⑶经济林损失 工程集气管道的建设将穿越经济林地,以猕猴桃为主.施工方式为人工作业,施 工作业带宽度为 10m,累计破坏林地 1.83hm 2 .根据当地猕猴桃种植和产能情况,每公 顷约 450 株,株产 150kg/a,单价 22 元/kg,工程建设将造成经济损失约 14.85 万元/ 年.鉴于工程的建设,给经济林种植者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建设单位应与受损方友 好协商解决,并给予受损方经济补偿,由其异地种植,确保受损方的生活不受影响. ⑷野生动植物影响 项目管线路非敏感区地段由于人类活动较为频繁,根据现场踏勘、走访调查、公 众参与调查和政府部门的证明显示,无珍稀野生动植物. 该工程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工程建设阶段,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主要 体现在:管线敷设过程中的对野生动物的惊吓和干扰;施工人员及施工机械车辆对野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6、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89 生植物的践踏、碾压和破坏. 管线穿越林地时,施工活动可能对林地内野生动物造成惊吓,妨碍其迁徙.但由 于管道敷设是分标段进行,每个标段施工期仅为 30d 左右,因此,管道施工活动对野 生动物的影响是短时的、可逆的.施工结束,虽然输气管道中心线两侧 5m 范围内不 能再种植深根系植物(即不能恢复为林地) ,但由于这个距离很短,并不会对动物的 迁徙造成隔断或阻隔.另外,受管线工程影响的林地生态系统为柏树林、青冈林和马 尾松林生态系统,属普通林地生态系统,在工程区分布范围较广,因此,不存在因局 部林地破坏而导致野生动物生存环境骤减或消失,管线施工对野生动物生长影响不 大. 管线施工和站场的建设过程将破坏植被, 减少野生植物, 特别是管沟两侧的植物. 以管沟为中心两侧 2.5m 的范围内,植被将遭到严重破坏,原有植被成分基本消失, 植物的根系也受到彻底破坏;在管沟两侧 2.5-5m 的范围内,由于挖掘施工中各种机 械、车辆和人员活动的碾压、践踏以及挖出土的堆放,造成植被的破坏较为严重;管 沟两侧 5-8m 的范围内,由于机械、车辆和人员活动较少,对植被的破坏程度相对较 轻.以管沟为中心两侧 2.5m 的范围,被破坏的植被要恢复到原有的程度相对比较困 难;管沟两侧 2.5-5m 范围内,由于表土被碾压,践踏程度重,不但破坏了地表植被, 也破坏了植物的浅根系,因此,施工作业中对管沟两侧 5m 范围内自然植被的影响是 非常严重的,特别是森林植被的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但是,工程区野生植物均属一 般常见种,其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局地植被破坏对区域生物总量和植被的生物多 样性影响不大. ⑸林地景观影响及类比分析 工程建设过程中将占压土地,破坏林木,使森林景观生态系统斑块数量增加,破 碎度增加, 建设用地景观的作用将增加. 但由于占用的林地分布较为分散, 面积较小, 因此只会对局部景观格局产生轻微的影响. 管道在施工结束后,管道中心线两侧 5m 范围不能恢复为林地,因此,集气管道穿 越林区段在施工结束后将形成条状景观切割带, 森林景观连续性、 整体性降低. 但是, 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演替之后,这种带状景观切割只会越来越弱.如下图,为管道敷 设三年后灌木林地景观切割实景.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6、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90 图6-1 管道敷设植被恢复情况 6.1.2.2 农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⑴耕地面积影响 工程建设对耕地的影响主要为施工期临时占用耕地、场站放空区等永久性占用耕 地. 工程临时性占用耕地包括管道在施工过程中的施工作业带占地和施工便道占 地.施工作业带和施工便道在施工结束后即可恢复生产,管道施工分标段进行,每 个标段的施工周期较短,一般不超过 1 个月,因此,施工作业带和施工便道临时占 地只影响耕地一季的生产活动和土地利用方式.工程施工临时占用耕地 39.53hm2 , 其中旱地为 22.48hm2 ,水田为 17.05hm2 . 工程建设永久性占地为集气站放空区、线路阀室和标志桩占地,将永久性改变 土地的利用方式,使其由耕地变为建设用地.新增永久性占用耕地为 0.4336hm2 .该 土地不属于基本农田保护区内,施工前只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要求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不会造成工程区耕地的显著减少. ⑵耕地土壤影响 工程临时占地因重型施工机械的碾压、施工人员的践踏、土体的扰动等原因,管 道施工沿线的耕作土壤或自然土壤的理化性质、肥力水平受到一定的影响,并进一步 影响地表植被恢复.这种影响预计持续 2~3 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最终使 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①扰动土壤耕作层、破坏土壤结构 土壤结构是经过较长的历史时期形成的,管沟开挖和回填必将破坏土壤的结构. 尤其是土壤中的团粒结构,一旦遭到破坏,必须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对农田土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6、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91 壤影响更大,农田土壤耕作层是保证农业生产的基础,深度一般在 15cm~25cm,是 农作物根系生长和发达的层次.管道开挖必定扰乱和破坏土壤的耕作层,除管道开挖 的部分直接受到直接的破坏外,开挖土堆放两边占用农田,也会破坏农田的耕作土, 此外,土层的混合和扰动,同样会改变原有农田耕作层的性质.因此在整个施工过程 中,对土壤耕作层的影响最为严重. ②混合土壤层次、改变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因地形和土壤形成条件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即使同一土壤剖面,表 层土壤质地与底层的也截然不同. 输气管道的开挖和回填, 必定混合原有的土壤层次, 降低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易受风蚀,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植被的恢复;在农田区 将降低土壤的耕作性能,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最终导致农作物产量的下降. ③影响土壤养分 土体构型是土壤剖面中各种土层的组合情况.不同土层的特征及理化性质差异较 大.就养分而言,表土层远较心土层好,其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钾等含量高,紧 实度、孔隙状况适中,适耕性强.施工对原有土体构型势必扰动,使土壤养分状况受 到影响,严重者使土壤性质恶化,并波及其上生长的植被,甚至难以恢复.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 集(输)气管道工程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与土壤的理化性状密切 相关.在实行分层堆放,分层覆土的措施下,土壤中有机质将下降 30~40%,土壤 养分将下降 30~50%,其中全氮下降 43%左右,磷素下降 40%,钾素下降 43% . 这表明即使在管道施工过程中实行分层堆放和分层覆土等保护措施,管道工程对土 壤养分仍有明显的影响,事实上,在管道施工过程中,难以严格保证对表土实行分 层堆放和分层覆土,因而管道施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更为明显,最后导致土地生物 生产量的下降. ④影响土壤紧实度 管道铺设后的回填,一般难以恢复原有的土壤紧实度,施工中机械碾压,人员践 踏等都会影响土壤的紧实度.土层过松,易引起水土流失,土体过紧,又会影响作物 生长. ⑤土壤污染 施工过程中将产生施工垃圾、生活垃圾以及焊渣、废弃外涂层涂料等废物.这 些固体垃圾可能含有难于分解的物质,如不妥善管理,回填入土,将影响土壤质量,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6、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92 影响土壤耕作和农作物生长.另外施工过程中,各种机器设备的燃油滴漏也可能对 沿线土壤造成一定的影响. ⑶农作物影响 ①临时占地施工期农业损失 据工程分析,由于管沟开挖填埋、机械与车辆碾压,人员践踏等影响,将会破坏 农作物,影响农作物的产量. 对农作物的带来的损失有以下公式计算: Y = ∑ i i W S * 式中:Y——农业损失,kg/a; Si——每一农业区每一土地类型占地面积,hm2 ; Wi——每一农业区每一土地类型施工前单位面积作物产量,kg/ hm2 ·a. 管道沿线所涉及农作物大多为粮食作物,以管道施工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作为评 价标准,水田耕作为一年两熟,即水田按小麦—水稻;旱田耕作为一年三熟,即以 小麦——玉米——薯类,产量以当地产量平均值计,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价格以市 场价计算,从而计算农业生产损失情况. 表6-6 施工期农作物产量损失及农民收入损失统计表 单价 产量 一季经济 收益 最大经济 损失 工程 类型 耕地 类型 作物 类型 面积 (hm2 ) (元/kg) (kg/hm2 ) (万元) (万元) 最小经济损 失(万元) 小麦 21.03 2.36 4936 24.5 玉米 21.03 2.64 5528 30.7 旱地 薯类 21.03 0.9 14254 27.0 82.2 24.5 小麦 16.45 2.36 4936 19.2 施工 作业 带 水田 水稻 16.45 1.84 7676 23.2 42.4 19.2 小麦 1.45 2.36 4936 1.7 玉米 1.45 2.64 5528 2.1 旱地 薯类 1.45 0.9 14254 1.9 5.7 1.7 小麦 0.6 2.36 4936 0.7 临时 施工 便道 及定 向钻 水田 水稻 0.6 1.84 7676 0.8 1.5 0.7 合计 131.8 46.1 由于管道的开挖和铺设是分段进行的,每段施工的期限为 1~2 个月,因而只会 影响一季度的农作物收成,施工结束后,第二年将会恢复种植.由于具体施工时间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6、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93 不确定,施工破坏的农作物种类也不确定,但从表中可以看出,临时占用的耕地一 年可以产生的经济效益为 131.8 万元,工程施工期可能造成的最大农业经济损失为 131.8 万元,最小农业损失为 46.1 万元. ②临时占地营期农业损失 农业损失的计算公式为: Y = ∑ 2 1) )(n ( - + m i m W W S (土地恢复期) 式中: Y ——农业损失,kg/a; Sm——每一农业区每一土地类型临时占地面积,hm 2 ; Wi——每一农业区每一土地类型施工前单位面积作物产量,kg/hm 2 ·a; Wm——每一农业区每一土地类型施工后单位面积作物产量,kg/hm 2 ·a; n——土地产量恢复至施工作业前状态所需要的时间,a. 根据对土壤进行熟化培肥恢复生产力的经验,受破坏耕地生产力的恢复期一般为 2 年,第3年完全恢复产量.施工临时占地恢复期第一年的作物产量以正常作物产量 的50%计算(损失 50%) ,恢复期第二年以正常作物产量的 75%(损失 25%) .从表知临 时占地一年产生的农业经济效益为 131.8 万元,据此计算临时占地运营期的农业经济 损失见表 6-7,临时占地运营期造成的农业损失将达到 98.85 万元. 表6-7 临时占地运营期农业损失统计表 一年效益 第一年经济损失 第二年经济损失 运营期经济损失 131. 8 65.9 32.95 98.85 ③永久占地农业损失 对于永久性占地的农业损失以征地费计,征地费为 8 万元/亩,永久占用耕地 0.4336hm2 ,征地费为 52 万元. ⑷农田景观影响及类比分析 工程建设过程中将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使农田景观生态系统斑块数量增加,破 碎度增加,建设用地景观的作用将增加.但由于占用的耕地面积较小,因此只会对局 部景观格局产生轻微的影响. 管道工程在施工结束后,覆土回填,土壤经过 1~2 年的恢复期,农作物产量恢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6、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94 复到施工前的水平,带状斑块效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农田生态景观几乎不受影响. 现场踏勘时类比其他管道工程施工结束后农田景观的恢复情况见下图 6-2 和图 6-3. 图6-2 水田恢复后的作物生长情况 图6-3 旱地恢复后作物生长情况 6.1.3 对生态系统影响 工程评价区内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有林地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为人工生态 系统类型. 工程施工过程中,上述生态系统类型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施工地表的开 挖、管道的埋设、设备的运输以及各种生产生活设施的修建都需侵占保护区内的部分 生态系统,一定程度上将造成保护区内各类生态系统局部区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 力的降低.施工扬尘、生产生活废水、生活垃圾等对工程区附近的大气、水、土壤环 境造成污染,也将使工程区附近的森林和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有所降低,对这些 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造成影响,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动植物的栖息环境,可 能使这些系统中原有的某些物种减少或消失.但总体来讲,因工程建设区域很小,工 程建设不会造成动物栖息地大面积的隔离和破碎化,对动植物的迁移和生态系统的连 通性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6.2 对文物古迹的影响分析 根据对拟建管道沿线的调查,管道沿线 200m 范围内无文物古迹,故不存在对文 物古迹的影响. 天然气管道 天然气管道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6、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95 6.3 对公路的影响分析 本工程管道穿越道有县道和乡村公路(31 次) .穿越方式为开挖加套管保护穿越. 开挖公路时采取分段开挖、分段施工,施工结束后,立即恢复到道路原有特性,对公 路和交通的影响较小. 6.4 对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6.4.1 施工方式对地表水影响分析 ⑴定向钻 东河穿越采用定向钻穿越.定向钻技术在河流河床下 10m~20m 处穿越,不会对 堤岸工程、河流水文、水力条件、水利设施、水质和水体环境等产生影响;施工地点 距离穿越水域的水面一般较远,施工中泥浆起护壁、润滑、冷却和冲洗钻头、清扫土 屑、传递动力等作用,成份一般主要为膨润土和清水、少量(一般为 5%左右)的添加 剂(羧甲基纤维素钠 CMC 等) ,无毒及无有害成分.在施工期间设置泥浆坑,重复利 用,工程完成后剩余泥浆作为废物处置,一般采用自然干化后覆土掩埋恢复种,对地 表水环境无影响. ⑵开挖 ①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 工程穿越小河采用开挖穿越,将对河流水质产生短期影响,主要是使河水中泥沙 含量增加.工程建设将导致下游河段泥沙增加,但这种影响是局部的,在河水流过一 段距离后,由于泥沙的重新沉积会使河水的水质恢复到原有状况,施工结束后,原有 河床形态得到恢复,不会对水体功能和水质产生明显影响. ②对水生生物及下游用水影响 本项目管线穿越小河流选择在枯水期进行,破坏河床面积较小,施工完毕后按原 有河床进行恢复,施工时不会对河床和水生生物产生影响. 开挖施工采用直接开挖方式穿越, 不会对水进行截流, 不会对下游用水造成影响. 6.4.2 对河道航运及河道设施的影响分析 工程穿越河流仅东河在穿越区为三级航道.根据航运主管部门了解,东河通航的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6、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96 最大吨位为 1000t,短期内无河道疏浚的规划.东河穿越采用定向钻工艺,不会对东 河水运交通和河道设施产生明显影响. 6.4.3 施工废水对地表水影响分析 管道施工期废水主要来自施工人员在施工作业中产生的生活污水、管道安装完后 清管试压排放的废水. 根据以往施工经验,施工队伍的吃住一般依托当地的旅馆和饭店或者管道沿线农 户,同时,施工是分段分期进行,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局部排放量很小,施工期生活 污水主要依托当地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或者农户旱厕收集并用于农田施肥,不会造成水 体污染. 施工期管线试压分段进行,为节约用水,避免水资源的浪费,部分试压用水过滤 后可重复使用.该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含少量机械杂质、泥沙等悬浮物,工程通过在 排放处设置简易的沉淀池沉淀后,就近排入附近沟渠、河流,不会对受纳水体产生大 的影响. 6.5 对饮用水源影响分析 工程穿越合流采用定向钻和开挖.定向钻穿越河流即在河床基岩稳定层下穿越, 这种施工方式的最大优点就是整个工程的施工均不涉水,不会改变河流的流量,不会 对河流水质造成影响,因此,不会对下游取水点的水量和水质造成影响. 开挖选择在枯水期,穿越处下游河段泥沙增加量有限,影响范围在几米到几十米 之间,而下游场镇居民生活饮用水取水点距穿越处约 14km,不会对其水质造成影响. 但建设单位应加强施工过程中管理,避免淤泥、机械设备、机油等进入河流,以确保 下游场镇居民饮用水安全. 6.6 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⑴施工弃土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项目开挖土石方量约 17.1252 万m3,全部回填或用作堡坎等,无剩余土方,不会 对周围环境造成明显影响.但施工期间,应及时回填和利用,严禁长时间放置,造成 水土流失.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6、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97 ⑵施工期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经分类收集,采取分类处理、回收、处置等措施,不 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 6.7 对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管道开挖大部分采用人工开挖,避开大风天气进行施工,开挖工程量少,起尘量 少,且管道施工为分段施工,管道施工产生扬尘对环境影响较小;此外,根据对管道 沿线的调查,拟建管道沿线两侧 100m 范围主要敏感点为散居的农户,无学校,而且 管道距居民点等至少在 5m 以上的距离,因此,管道建设扬尘对敏感点的影响较小. 此外, 公路穿越和场站建设过程中会产生一定扬尘, 项目采取在施工现场和周围洒水、 对土方进行遮盖等措施,以控制扬尘产生量,降低穿越施工扬尘对环境的影响和居民 的影响.总之,工程项目建设产生的扬尘量少,对环境影响小. 6.8 对声环境影响评价 6.8.1 施工期噪声源 本工程穿越山地、丘陵,经工程分析施工对噪声环境的影响中主要是由施工机械 和运输车辆造成. 各施工区段内随着项目进展,将采用不同的机械设备施工,如在挖沟时采用挖掘 机,布管时使用运输车辆,焊接时使用电焊机及发电机,管线入沟时采用吊管机,回 填时使用推土机,这些施工均为白天作业,根据施工内容交替使用施工机械,并随施 工位置变化移动. 根据类比调查和现场踏勘监测以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的主要设备选型等 有关资料分析,设备高达 85dB(A)以上的噪声源施工机械有:挖掘机、吊管机、电焊 机、定向钻机、推土机、混凝土搅拌机、切割机、石料运输车等,具体见表 6-8.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6、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98 表6-8 主要施工机械声级值 序号 噪声源 声源强度(dB (A) ) 序号 噪声源 声源强度(dB (A) ) 1 挖掘机 92 6 混凝土搅拌机 95 2 吊管机 88 7 混凝土翻斗车 90 3 电焊机 85 8 切割机 95 4 定向钻机 90 9 柴油发电机 100 5 推土机 90 6.8.2 施工期噪声影响评价 ⑴噪声预测公式的选用 当声源的大小与预测距离相比小的多时,可以将此声源看作点源,声源噪声值随 距离衰减的计算公式如下: 1 2 1 2 r r 20lg L L - = 式中:r1、r2 为距声源的距离(m) ; L1、L2 为声源相距 r1、r2 处的噪声声级 dB(A); ⑵预测结果及评价 通常施工场地上有多台不同种类的施工机械同时作业,它们的辐射声级将叠加, 其强度增量视噪声源种类、数量、相对分布的距离等因素而不同.施工噪声随距离衰 减后的预测值见表 6-9. 表6-9 施工噪声随距离的衰减情况 单位:dB(A) 距离,m 10 20 40 80 100 200 250 400 挖掘机 80 74 68 62 60 54 42 48 吊管机 76 70 64 58 56 50 48 44 电焊机 73 67 61 55 53 47 45 41 推土机 78 72 66 60 58 52 50 46 混凝土搅拌机 83 77 71 65 63 57 55 51 混凝土翻斗车 78 72 66 60 58 52 50 46 切割机 83 77 71 65 63 57 55 51 柴油发电机 88 82 76 70 68 62 60 56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6、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99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昼间距发电机 80m 以外, 其它机械 40m 以外就能满足 《建 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523-2011)要求;夜间距发电机 300m 以外, 其它机械在 250m 就能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523-2011)要求.根据对管道工程沿线调查,管道沿线两侧均有农户,为避免施工机械设备噪声对 其构成影响,建设方应采取的噪声控制措施为:选用低噪声的设备;对农户相对集中 的地段避免中午(12:00~14:00)和夜间(22:00~6:00)施工,同时做好与受影响 的居民的协调工作.通过采取这些噪声控制措施后,项目施工噪声对农户的影响能降 至最小程度,影响也是可以接受的. 总体来讲,管道建设施工产生的噪声存在于整个施工过程中,但影响时间相对较 短,即施工期的这些噪声源均是短暂的,只在短时期对局部环境造成影响,待施工结 束后这些影响也随之消失,对声学环境不会造成明显影响. (3)施工噪声对敏感点影响分析 从上述分析可知,由于管道工程为线形工程,采用分段施工的方式进行,施工时 间较短,且不在夜间施工,因此工程对沿线声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是暂时的,影响很 小,工结束后影响也随之消失,影响属可接受范围. 6.9 管道置换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在项目投入生产前,管道有空气存在,必须对管道进行置换.采用氮气(氮源为 液氮)置换管道内空气,再用天然气置换管道内氮气.由于本工程为新建输气管道, 置换气体主要成份为氮气和少量天然气, 通过站场或阀室的放空管排放, 并经空气稀 释扩散后,对大气环境不会造成污染影响.但注氮作业氮源为液氮,存在发生冻伤的 可能;置换放空气可能引起人员窒息等危害.为防止液氮冻伤、人员窒息等事故的发 生,业主在进行上述作业时,应做到: ⑴置换过程中混合气体应通过站场和阀室的放空系统排放; ⑵注氮作业现场周围设 20m 警戒区, 并有明显警戒标志, 与注氮作业无关的人员 严禁入内,注氮作业人员应佩带标志; ⑶注氮作业人员进入现场前,必须进行安全培训、技术和任务交底,并明确各自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6、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100 职责; ⑷不要触摸液氮低温管线,防止冻伤; ⑸现场应配置鼓风机,以保持注氮施工现场通风,防止液氮大量泄漏造成人员缺 氧窒息. 6.10 探伤影响分析 管道施工完毕后,需对管道全部环焊缝进行 100%X 射线和超生波检查保焊缝质量 满足《石油天然气钢质管道对接焊缝射线照相及质量分级》 (GB50235-97)焊缝标准 要求,确保管道运行安全.探伤施工单位在实施探伤前,应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在相关 部门办理手续. 6.11 地下水影响分析 本工程的管道敷设埋深一般在地表以下 1.2m 范围内,在施工过程中的辅料、废 料等在降水的淋滤作用下产生的浸出液进入地下含水层,将对地下水造成不同程度的 影响,其影响程度决定于下渗量及其饱和地带的厚度、岩性和对污染物的阻滞、吸附 分解等自然净化能力. 由管道通过地区沿线的表层土来看, 均有一定的自然净化能力, 对地下水的影响很小.施工过程中不设营地,均依托民居与招待所,生活污水、生活 垃圾利用现有设施进行处理处置,对地下水的影响很小.因此,正常的管线埋设对地 下水造成影响的很小. 河流定向钻施工时灌注的泥浆可能进入浅层地下水,但由于泥浆量小,且泥浆成 分主要为主要成分是膨润土和少量 (一般 5%左右) 的添加剂 (羧甲基纤维素钠 CMC) , 无毒无害成分,因此,进入浅层地下水的泥浆对其影响很小. 本工程管道所经过区域没有地下水源保护区,工程施工不会对地下水源保护区造 成影响. 6.12 拆迁影响分析 项目无工程拆迁.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7、营运期环境影响评价 101 7 营运期环境影响评价 7.1 对自然保护区影响 7.1.1 对植物和植被的影响 集气管道有 3.737km 位于保护区实验区内,占地主要为临时占地,仅有少量的永 久性占地.从沿途的植被现状来看,自然植被以柏木林和次生灌草丛为主,栽培植被 以水稻、小麦、油菜等为主.集气管道沿线涉及的植被类型都在评价区分布广泛,是 常见的植被类型. 集气管道投入运营后,选择的主要是适生的灌木和草本种类,植被将逐渐恢复, 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将得到逐步恢复. 进行恢复时应防止引进外来物种, 避免生态入侵. 管道营运后对保护区可能的影响主要是管道的正常维护和检修期间,人员进出方 式为徒步,过程可能会对所经区域的植物和植被造成一定的践踏,但因为维护和检修 工作毕竟不是每天都要进行,而且所涉工作人员数量较少,对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植物 和植被的影响较小.进行恢复时应防止引进外来物种,避免生态入侵. 7.1.2 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管线铺设好后,施工点人员、机械设备均撤除现场,对动物的栖息地的干扰将大 大降低,因为管道埋设遭到破坏的植被、植物物种进入恢复期.按照防火的要求和输 气管道安全要求,评价区除农田外植被恢复原则为原有草地的恢复为草地、原有灌丛 的恢复为灌丛,林区内则只能种植一些根系不发达的灌木和草本. 施工结束,虽然输气管道中心线两侧 5m 范围内不能再种植深根系植物(即不能 恢复为林地) ,但由于管道占用林地长度仅 0.5km,线路本身也位于林区大环境中,恢 复所用的灌草本均为本地乡土种,并不会形成大的阻隔带,对动物的迁徙造成隔断或 阻隔.另外,受管线工程影响的植被类型为柏木林、枫杨林和桤木林,在保护区分布 范围较广,因此,不存在因局部林地破坏而导致野生动物生存环境骤减或消失.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7、营运期环境影响评价 102 7.1.3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集气管道建成运营后, 建设期间开挖的地表被重新恢复, 加之建设区域气候温和, 地表植被会很快得到恢复,各种野生动物也会逐渐恢复在该区域活动,生态系统质量 会得到逐步的改善和提高. 7.1.4 对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 由于评价区内无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分布,工程不会对其造成影 响. 营运期,施工活动结束,人员撤离,临时占地被恢复,保护动物会逐步回到原有 的栖息地,开始正常的生活,影晌较小. 7.1.5 废气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正常集输气期间,集气管道无废气排放;元陆 7 井集气、采气和集输气期间,仅 水套加热炉和 TEG 再生燃气会排放一定的废气.其燃料为清洁能源天然气,且使用 的天然气不含硫化氢,排放废气主要成份为 CO2 和H2O,对自然保护区影响微小. 7.1.6 废水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项目营运期产生的废水包括采气废水(凝析水)、清管废水、检修废水和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后用于周围农田施肥,不外排;采气废水(凝析水)、清管废水和检 修废水收集后用密闭罐车运至石龙 2 井回注站回注,不外排.总体上讲,项目营运期 无废水排放,对自然保护区无影响. 7.1.7 固体废物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营运期固体废物有清管废渣和生活垃圾.清管废渣随清管废水一并转运至石龙 2 井回注站进行分离后(自然沉淀), 然后进行固化填埋; 生活垃圾送城镇垃圾系统处置. 项目投入营运后,无固体废物外排,对自然保护区无影响. 7.1.8 噪声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营运期噪声主要产生在元陆 7 井集气站,噪声源声级值小,能做到达标排放,对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7、营运期环境影响评价 103 自然保护区声环境质量影响不明显. 7.2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营运期采气废水、检修废水和清管废水等工艺废水全部送回注站处理后回注 至地层,无外排.生活污水经旱厕收集后,用于站内绿化或周围农田施肥.由此可见, 项目营运期不会对站场周围的地表水环境造成影响. 7.3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营运期管道沿线表层地质结构受到破坏,渗透性增大,有利于地面污染物随降水 渗入地下含水层,由于本工程所经区域为自然保护区外围保护带,地表污染物很少, 因此由于地表破坏而造成的地下水影响很微小. 营运期,正常工况下,由于输气管线是全封闭系统,采用外防腐层和强制电流阴 极保护联合方式, 如不发生泄漏事故, 对地下水不会造成影响. 当管线发生破裂事故, 其泄漏的天然气绝大部分进行大气环境中,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对地下水 基本不会造成影响. 营运期,站场产生的工艺废水均不外排,生活污水收集后用于周围农田施肥,对 浅层地下水影响微弱. 7.4 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燃气烟气来自水套加热炉和 TEG 再生,燃料为天然气,属清洁能源.本工程使用 的天然气不含硫化氢,污染物量较少,并通过 10m 高排气筒排放后,对周围环境空气 影响可接受. 项目建成后, 全线采用密闭输气工艺, 在生产运行初期不会出现天然气泄漏情况. 据类比调查,经过长期的生产运行后,集气站内各类装置设备,可能会因密封材料的 腐蚀、损耗或接头松动等原因引起天然气泄漏.泄漏出的甲烷稀释扩散很快,对环境 影响小,对站内、站外敏感点的影响可接受. 检修、清管等非正常工矿排天然气通过 20m 高放空管燃烧后排放,由于放空时产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7、营运期环境影响评价 104 生的污染物量低,排放时间不定,排放频率低,在经空气稀释扩散后,对环境影响可 接受. 7.5 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经分类收集,并根据固体废物性质采取分类处置,使固体废 物能得以妥善处置,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 7.6 声环境影响分析 7.6.1 场站噪声源情况 管道运营期间,正常生产时,集气站的噪声主要来源于阀门及调压设备、分 离器等,噪声大小与天然气输量有关.事故放空时,由极高速气体粒子和周围的 低速气体粒子发生湍流混合形成喷射气流,使周围大气稳定度受到破坏,发生紊动而 产生的气流啸叫声.场站噪声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过滤分离器、阀门及调压 设备和放空系统.站场各噪声源声级值见表 7-1. 表7-1 站场的主要噪声源及声级强度 工艺站场 噪声设备 最大声级 dB(A) 运行状态 分离器 70 阀门及调压设备 70 正常工矿 元陆 7 井集气站 放空系统 110 放空作业 元坝首站 放空系统 110 放空作业 7.6.2 评价方法及模式 噪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主要采用类比调查和模式预测等方法进行. 预测时考虑声源要传播过程中经过距离衰减,忽略障碍物屏障、阻隔等,计算可 能最大的贡献值,采用评价导则中公式. ( ) 0 0 / lg 20 - ) ( ) ( r r r L r L A A = 式中:LA(r)——距离声源 r 米处的声级值,dB(A); LA(r0)——距离声源 r0 米处的声级值,dB(A);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7、营运期环境影响评价 105 r--- 受声点距声源的有效距离,m; r0--- 测点与声源的直线距离,m; 7.6.3 噪声预测 ⑴正常工矿 ①噪声达标排放分析 站界噪声预测值见表 7-2. 表7-2 元陆 7 井厂界噪声预测值 预测值[d B(A)] 达标情况 站场名 称 预测点 编号 昼间夜间昼间 夜间 预测点位置 1# 41.3 41.3 达标 达标 东面厂界 2# 48.1 48.1 达标 达标 南面厂界 3# 42.8 42.8 达标 达标 西面厂界 元陆7 井站 4# 46.7 46.7 达标 达标 北面厂界 备注标准值:昼间 60d(B)A,夜间 50d(B)A 从表 7-2 可知,站场的站界昼夜间均能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348-2008)中的 2 类标准,做到了达标排放. ②元陆 7 井站周围声环境质量变化及敏感点处噪声预测分析 声环境质量及敏感点处噪声预测结果见表 7-3. 表7-3 声环境质量及敏感点处噪声预测结果统计表 现状值[d B(A)] 预测值[d B(A)] 达标情况 站场名 称 预测点 编号 昼间夜间昼间夜间昼间 夜间 预测点位置 1# 48.3 40.1 49.1 43.8 达标 达标 声环境质量 2# 48.3 40.1 51.3 48.7 达标 达标 声环境质量 3# 48.3 40.1 49.4 44.7 达标 达标 声环境质量 4# 48.3 40.1 50.6 47.6 达标 达标 声环境质量 元陆7 井站 5# 50.8 41.3 51.1 42.7 达标 达标 敏感点 备注标准值:昼间 60d(B)A,夜间 50d(B)A 从表 7-3 可见, 项目投入营运后, 声环境质量和敏感点处昼夜间噪声均能满足 《声 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中2类标准,项目营运期不会造成噪声扰民. ⑵事故放空 考虑放空高度为 20m, 放空噪声源强为 110dB(A)时, 在距声源不同距离的贡献值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7、营运期环境影响评价 106 见表 7-4,各站场的声环境本底见表 7-5. 表7-4 事故放空噪声在距声源不同距离的贡献值 距声源距离(m) 50 100 200 300 400 500 备注 贡献值,dB(A) 76.02 70.00 63.98 60.46 57.96 56.02 声源 110 表7-5 站场噪声最大本底值 噪声源 线路阀室 元陆 7 井集气站 元坝首站 昼间(dB(A)) 47.6 50.8 48.2 夜间(dB(A)) 41.9 41.3 40.6 根据声源特性,本工程事故放空时产生的噪声为偶发噪声,按GB12348-2008 中 "夜间偶发噪声的最大声级超过限值的幅度不得高于 15dB(A)"的规定,工程区域的 环境质量标准为 2 级即夜间为 50 dB(A), 则本工程的夜间偶发噪声上限值为 65 dB(A). 根据表 7-4 和表 7-5 的数据可以看出,工程夜间放空时,200m 范围就能达到相关标准 的要求.因此,本工程场站夜间放空时会对周边 200m 的敏感点造成影响,但由于放 空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 30min,而且放空的频率一般为一年 1~2 次,同时每个站场 周边除了一些散居的农户外,没有其他学校、医院等对环境噪声有特别要求的敏感目 标,因此影响属可接受范围. 综上可知, 站界和敏感点处噪声可达到相关规定要求; 事故放空噪声对周边 200m 范围内农户的影响较大,但由于放空时间较短,频率低,影响属可接受范围.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8、水土保持 107 8 水土保持 8.1 拟建输气管道沿线水土流失现状 本项目集气管道起于苍溪县三川镇,终点在苍溪县中土乡.管道沿线 200m 范围 内土壤侵蚀情况见表 8-1. 表8-1 拟建集气管道沿线水土流失情况统计表 序号 侵蚀类型 侵蚀面积(hm 2 ) 平均侵蚀模数(t/km 2 ·a) 侵蚀量(t/a) 1 微度侵蚀 208.71 2 轻度侵蚀 303.12 3 中度侵蚀 301.86 4 强度侵蚀 334.44 5 极强度侵蚀 / 合计 1148.13 3642 41814.9 由表 8-1 可见,拟建集气管道沿线两侧 200m 范围内土壤侵蚀类型以强度水力侵 蚀为主,其次为轻度和中度水力侵蚀,平均侵蚀模数为 3642t/km 2 ·a.管道两侧 200m 范围内侵蚀量为 41814.9t/a. 8.2 工程建设与生产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 8.2.1 工程占地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本项目共计占用土地面积46.5536hm2 ,其中工程永久占地1.0936hm2 (利用原有井 场占地0.66hm2 ,新增占地0.4336 hm2 ),临时占地45.46hm2 ,临时占地以耕地为主,管 道埋设后,可进行复耕,因此,工程占地对项目区水土流失影响较小. 8.2.2 工程施工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在施工期,集气管道沟槽开挖和填筑将使地表植被、地面组成物质和地貌受到扰 动和破坏,使占地范围内的表层土裸露或形成松散堆积体,失去原有植被的防冲、固 土能力,形成的边坡若不加以防护容易产生冲刷现象,增加新的水土流失.施工结束 后,通过采用复耕、植树造林等措施,水土流失将逐渐降低,恢复到破坏前的水平. 8.2.3 其它施工过程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在主体工程施工过程中, 汽车运输、 修建堆管场及施工生产生活场地等临时设施,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8、水土保持 108 需临时占用土地,破坏植被,扰动地表,导致水土流失. 8.3 水土流失预测 8.3.1 新增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 本项目工程在建设生产过程中新增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于人为扰动地表、破坏植 被、构筑人工再塑地貌等活动,在侵蚀营力的作用下产生的,其形成包括自然因素和 人为因素两种. ⑴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因素,其中降雨是形成土壤侵蚀的 自然动力因素. ①地貌:拟建的集气管道大部分从山脚经过,尾端经过相对平缓的山坡及阶地, 地表坡度起伏较大,在5~35°之间.在自然状况下,水土流失随地表坡度的增大而 增大. 在工程施工等外营力作用下, 地表坡度加大对水土流失的作用随之大幅度加大, 水土流失强度成倍增加. ②降雨:降雨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动力因素,项目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020.0mm左右,降雨量分布在5~10月份,在人工扰动地表条件 下,降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将随之加大,成为项目区影响工程施工新增水土流失的主 要自然因素. ③植被:项目区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为主,植被盖度约 80%,有利于水 土保持, 但在工程施工过程中, 植被破坏后, 裸露地表易受雨水冲刷而产生水土流失. ④土壤:项目区周围为低山地貌,土壤类型为黄壤、紫色土,在人工扰动下极易 产生水土流失. 土壤侵蚀是在地貌、岩性、土壤、植被、降雨量、风力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在工程施工等扰动作用下,削弱甚至破坏了土地的水土保持功能,水土流失随之大幅 度加大,水土流失强度成倍增加. ⑵人为因素 由于人为因素损毁原有地貌和地表植被,改变了侵蚀营力与土体抵抗力之间形成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8、水土保持 109 的自然相对平衡,破坏了土地的水土保持功能,使潜在的自然因素在人为因素的诱发 下发挥作用,导致原地面水土流失加剧. 本项目建设施工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主体工程工程施工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主体工程施工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主要发生在集气管道沟槽开挖施工面及产生一 定量的土石方和集气管道开挖料临时堆放的松散表面,如防护不当,造成的水土流失 较大,侵蚀形式以水力侵蚀为主. ②其它施工活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虽然工程线路较短,但工程的施工、施工机器的移动、车辆运输以及施工人员的 生活和活动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项目区水土流失. 8.3.2 水土流失预测范围及时段划分 ⑴水土流失预测范围和预测单元 本项目的预测范围包括主体工程施工区和临时施工区,其中主体工程区包括集气 站工程区、集气管道工程区、临堆管场,总面积 46.5536hm 2 . 根据各项工程水土流失分布、施工特点和对土地的扰动强度,将项目区划分为集 气站工程区、集气管道工程区、进站道路工程区、堆管场区等 4 个预测单元. ⑵水土流失预测时段划分 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 (GB 50433—2008) ,本工程水土流 失预测时段包括施工准备期、施工期和自然恢复期.本工程不需修建临时生活设施, 施工准备期主要是材料采购运输和施工前测量等准备工作期间,将施工准备期并入施 工期一起预测. 在施工期间,工程开挖和填筑、建筑材料堆置及机械碾压等施工活动,破坏了项 目区原稳定地貌和植被,扰动土体结构,改变了现状地形,开挖面、松散裸露面无植 被覆盖,土地抗蚀能力降低,在风力、水力等侵蚀作用下水土流失增强,因此施工期 是本次预测的重点,在土建工程施工结束时,水土流失强度达到最大.根据主体工程 设计,集气管道工程分段施工,每一施工段时间较短,约1个月,施工期避开了雨季 施工,根据地面扰动时间,同时考虑工程影响的后续效果,按照最不利的情况考虑,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8、水土保持 110 因此将施工期预测时段均确定为 0.5 年. 工程施工结束后, 因施工引起水土流失的各项因素逐渐消失, 地表扰动基本停止, 水土流失将明显减小,在自然恢复期仍有一定量的水土流失,根据项目区有关资料, 该区自然恢复期大约需要 1 年时间,因此本项目各单元自然恢复期按 1 年计算. 8.3.3 水土流失预测内容和方法 根据工程建设期施工活动与水土流失的相关性分析,项目建设对原地表扰动、破 坏的主要施工时段和施工活动是项目施工期管基、施工便道等各单项工程的各种施工 活动.按照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有关规程规范,为全面预测工程建设活动对水土流失 的影响,将以无工程建设时的水土流失现状为背景,首先对工程建设期不同施工活动 扰动、 破坏原地表面积和损坏水土保持设施进行统计, 通过管道沿线土石方平衡分析, 按照水土流失类型和形式相似的原则,结合管道施工进度安排,采取类比工程调查分 析法确定不同单项工程水土流失预测时段和水土流失量,并对其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 危害进行分析,为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布置及水土保持监测提供指导意见.水土流失预 测内容及方法见表8-2. 表8-2 水土流失预测内容及方法一览表 预测项目 预测内容 技术方法 扰动、破坏 原地表面积 根据各单项工程征占地面积, 结合施工 布置, 对工程永久和临时占地范围内扰 动、破坏原地表地类及面积进行统计. 查阅主体工程设计资料、图纸,区域 农林业规划和管道沿线地类实地调查 确定. 损害水土 保持设施 在扰动破坏原地表面积中对具有水土 保持功能的耕地、 林地及荒草地面积按 行政区域进行统计. 根据四川省有关规定, 结合现场调查, 确定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各类设施. 水土流 失背景 值 在无工程兴建时, 工程区原地貌的原生 水土流失量. 根据区域遥感资料,结合现场调查和 资料分析,参照规程规范进行确定. 工程兴 建水土 流失 预测水土流失范围内在自然因素影响 下, 因工程施工活动可能产生的水土流 失量. 在类比工程调查分析基础上,根据不 同建设工程水土流失特点,采用类比 方法估算流失量 水土流失量新增水 土流失 量 水土流失预测年限内工程水土流失增 量. 工程建设期水土流失范围内水土流失 量与无工程建设时水土流失量之差 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危害分析 分析预测水土流失对土地资源的破坏 和影响、对工程及周边生态环境的影 响、对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行的影响等. 根据水土流失预测结果及沿线水土保 持防护对象重要程度,定性和定量分 析和预测新增水土流失可能产生的影 响.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8、水土保持 111 本工程水土流失包括地表流失及围堰流失两部分,其中围堰流失量根据同类工程 施工经验, 结合本工程施工围堰土石方量、 围堰形式、 河道流量及流速综合确定为 58t. 地表流失量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预测.对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 流失量,采用加速侵蚀法、调查研究法进行定量预测;对于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 作定性的分析和阐述(见表 8-2) . 水土流失量计算公式如下: (8-1) 新增土壤流失量计算公式: (8-2) (8-3) 式中: W——扰动地表土壤流失量,t; W——扰动地表新增土壤流失量,t; i ——预测单元,1,2,3,……, n; k ——预测时段,1,2,3,指施工准备期、施工期和自然恢复期; Fi ——第i个预测单元的面积,km 2 ; Mik——扰动后不同预测单元不同时段土壤侵蚀模数,t/(km 2 .a) ; Mik——不同单元各时段新增土壤侵蚀模数,t/(km 2 .a) ; Mi0 ——不同预测单元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t/km 2 .a; Ti ——预测时段(扰动时段) ,a. 8.3.4 水土流失预测 8.3.4.1 扰动面积 项目区占地面积 46.5536hm2 ,工程建设过程中,将对占地区面积进行全部扰动, 扰动原地貌面积共计 46.5536hm2 ,详见表 8-3.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8、水土保持 112 表8-3 项目区扰动原地貌面积汇总表 单位:hm 2 预测单元 水田 旱地 果园 灌木林地 河流及道路 合计 站及阀室工程 0.00 1.0936 0.00 0.00 0.00 1.0936 集气管道工程 16.45 21.03 1.83 3.5 0.6 43.41 施工便道及穿越 工程作业区 0.6 1.45 0.00 0.00 0.00 2.05 合计 17.05 23.5736 1.83 3.5 0.6 46.5536 8.3.4.2 弃渣量分析 主体工程挖方总量为 171252m3 (剥离方 13016m3 ) ,填方总量 137356m3 ,回填料 均来源于开挖料,挖方中综合利用 20628 m3 ,剥离表土用于后期绿化覆土,无弃方. 8.3.4.3 新增水土流失量 根据预测时段、土壤侵蚀模数、水土流失面积等,对施工期和自然恢复期土壤侵 蚀量、水土流失预测总量及新增侵蚀量分别进行定量计算,预测中均包括临时堆土的 流失量,计算结果详见表 8-4 和表 8-5. 表8-4 水土流失量汇总表 施工期(t) 序号 预测单元 地表流失 河流穿越流失 小计 自然恢复期(t) 合计(t) 1 站及阀室工程区 142 142 20 162 2 集气管道工程区 6294 58 6352 3233 9585 3 道路及施工作业区 164 164 104 268 5 合计 6600 58 6658 3357 10015 表8-5 新增水土流失量预测表 土壤侵蚀模数增加值 新增水土流失量(t) 施工期 序号预测单元 施工期 (t/km2 ?a) 自然恢复期 (t/km 2 ?a) 地表流失 河流穿越流失 小计(t) 自然恢复 期 合计 (t) 1 站室工程区 11900 5900 130 130 17 147 2 集气管道工程 区13400 6500 5817 58 5875 2765 8550 3 道路工程、穿 越施工作业区 6700 5500 137 137 85 222 5 合计 6084 58 6142 2867 8919 以上分析预测结果表明,项目区在施工期和自然恢复期的水土流失总量为 10015t,其中新增水土流失量 8919t.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8、水土保持 113 8.3.4.4 水土流失危害 ⑴工程建设过程中,集气站由于扰动和破坏了原地貌,加剧了建设区水土流失, 如果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在降雨作用下,流失的泥沙将对项目区周边的耕地造成不 利影响. ⑵集气管道总长 33km,管道埋设沿线地表起伏较大,沟槽开挖料需用作回填料, 如不采取临时拦挡措施,开挖料堆放将扩大压占地表面积,增加施工扰动范围,对管 道沿线的耕地、园地、林地造成影响. ⑶集气管道穿越河流,施工过程在河道内进行,施工导流围堰布置在河道内,开 挖料临时堆放,如防护不当或河水漫入堆料区,可能造成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这些 泥沙将进入下游河道,增加下游河流的泥沙含量.施工围堰在拆除过程中,如施工方 法不当, 大量松散的填筑料将随河水流入下游河道, 增加下游河流的泥沙含量, 同时, 如围堰拆除不彻底,将对河道产生淤积. ⑷施工堆管场及穿越工程在作业过程中, 如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 控制扰动范围, 可能对地表造成大面积扰动,对占地区周边的耕地及林地造成影响,水土流失量将成 倍增加. 8.4 水土流失防治方案 8.5.1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水土流失防治总体目标为:预防和控制集气管道工程建设新增水土流失,在工程 顺利建设和安全的前提下,保护并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恢复和重建项目区生态环境. 项目区为四川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容许值为500t/km2 ·a.根据《开发建 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GB50434-2008)相关规定,结合本项目主体工程属于水 源保护地建设的实际情况,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定为建设类二级标准,水土流失 防治目标基准值见表8-6. 由于地形地貌、降雨量、土壤侵蚀强度的差异,对表 8-6 中的标准值根据地形地 貌、降雨量、土壤侵蚀强度作适当修正,结果见表 8-7.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8、水土保持 114 表8-6 防治标准值 标准值 项目 执行标准 施工期 试运行期 扰动土地整治率(%) ﹡ 95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 95 土壤流失控制比 0.7 0.8 拦渣率(%) 90 95 林草植被恢复率(%) ﹡ 97 林草覆盖率(%) 建设类一级 ﹡ 25 注:表中"*"号表示的指标值,根据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的过程中监测获得,该值为动态值,无 强行指标,但该值的监测资料要作为竣工验收的依据之一. 表8-7 防治标准值修正值表 标准规定值 修正值 采用标准值 项目名称 施工期 试运行期 降水量 修正值 土壤侵蚀强 度修正值 地形修正值 施工期 试运行期 扰动土地整治率(%) ﹡ 95 * 95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 95 3 * 98 土壤流失控制比 0.7 0.8 0.2 0.9 1.0 拦渣率(%) 90 95 -5 85 90 林草植被恢复率(%) ﹡ 97 3 * 100 林草覆盖率(%) ﹡ 25 3 * 28 注:表中"*"号表示的指标值,根据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实施的过程中监测获得,该值为动态值,无强行指标, 但该值的监测资料要作为竣工验收的依据之一. 本项目施工期水土流失防治目标为:土壤流失控制比 0.8、拦渣率 85%;试运行 期 (设计水平年)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为: 扰动土地整治率 95%、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 98%、 土壤流失控制比 1.0、拦渣率 90%、林草植被恢复率 100%、林草覆盖率 28%,详见表 8-2. 8.5.2 水土保持措施 8.5.2.1 集气管道工程区水土保持措施 ㈠工程措施 ⑴护面墙 对管道沿线地表坡度在 15°~30°之间的地段,采用 M7.5 浆砌石护面墙防护, 防护高度在 2~4m 之间,防护长度在 3~15m 之间,护坡厚度 0.3m,基础宽 0.6m, 基础埋深 0.6m,共布置护面墙 4868m2 ,共布置 102 处.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8、水土保持 115 ⑵挡土墙 对管道沿线地表坡度大于 30°的地段,采用砌石挡墙防护,挡土墙采用 M7.5 浆 砌石结构,顶宽 0.6m,面坡比与原坡面基本一致在 1:0.2~1:0.4,背坡比 1:0.3m,墙 趾宽 0.3m, 墙高 2.5~8m, 基础埋深 0.8m, 挡土墙间距 20~60m, 每段挡墙长度在 8~ 14m 之间,共布置挡土墙 1456m. ⑶复耕 在施工结束后,对占地区为耕地及果园的区域进行复耕,由施工单位及时清理施 工废弃物,平整翻松土地,恢复占地区原有的使用功能,复耕面积约 39.53hm2 . ⑷覆土平整 管道施工结束后,对占地区为灌木林地及内陆滩涂的区域进行覆土平整,以备植 被恢复.首先对地表进行疏松,疏松厚度不小于 0.2m,然后进行覆土,土料来源于管 槽开挖前剥离表土,共布置覆土平整 8.04hm2 ,人工覆土 10598m3 . ⑸砖砌排水沟 在阀室建筑物周边布置 M5 浆砌砖盖板沟,净空尺寸为 0.26*0.4m(宽*高) , 排水沟盖板采用 C20 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厚0.12m,共布置排水沟 455m.排水沟沟底 纵坡与场地纵坡一致,且不低于 1%,排出口与自然沟道顺接. ⑹疏松平整 阀室施工结束后, 对征地区域未硬化的地表进行疏松平整, 疏松厚度不小于 0.2m, 以备植被恢复. ㈡植物措施 根据当地植树造林的成功经验,林草种选择当地乡土树种,采用乔、灌、草结合 的方式布置,即侧柏+马桑+蒿草、巴茅的方式配置.共布置种草面积 3.5 hm2 . 侧柏、马桑沿管道中心线两侧 2.0m 以外的区域的布置,侧柏株行距 3.0m,马桑 株距 1.0m、行距 1.5m,人工栽植侧柏 3380 株、马桑 12480 株. 蒿草、巴茅混合撒播,每公顷用种量 30kg,其中蒿草 20kg,巴茅 10kg. ㈢临时措施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8、水土保持 116 ⑴表土剥离 在集气管道经过灌木林地的区域,对表土进行剥离,并集中堆放,用于后期绿化 覆土,表土平均剥离厚度 0.18m,表土剥离土方量 10598m3 . ⑵编织布压盖 剥离表土料临时堆放在开挖沟槽两侧, 堆放边坡不得小于 1:1.5, 堆放高度不得超 过2.0m,利用编织布进行覆盖,坡脚用大块石或编织袋土埂进行压重,防止编织布被 风吹起,临时堆土回填结束后将编织布进行回收.共布置编织布覆盖面积 5520m2 . ⑶临时排水沟 在管道沿等高线布置时, 在施工作业带内侧布置临时排水沟, 采用梯形土质断面, 底宽 0.4m,深0.4m,边坡 1:0.5,沟底纵坡与地表坡度一致,且不低于 1%,排出口 与自然排水沟道顺接.施工结束后,对排水沟进行回填,共布置临时排水沟 2410m. ⑷编织袋土埂 在管道沿等高线布置时,地表横坡度大于 8°时,在堆土侧用编织袋土埂防护, 编织袋宽 0.6m,高度在 0.6~1.2m 之间,编织袋按一丁一顺利砌筑,施工结束后,对 编织袋土埂进行拆除,将编织袋回收,共布置编织袋土埂 1928m. ⑸围堰拆除 施工导流结束后,对围堰进行拆除,拆除的土石料用于导流明渠回填.围堰拆除 时应自下游向上游拆除堰体,对在拆除时散溢在河道的填筑料,用挖掘机进行清理, 拆除后的河床高程不得低于原自然河床高程.共布置围堰拆除 720m. 8.5.2.2 集气站工程区水土保持措施 ㈠工程措施 ⑴砖砌排水沟 在建筑物及站内道路两侧布置 M5 浆砌砖盖板沟,净空尺寸为 0.26*0.4m(宽* 高) ,排水沟盖板采用 C20 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厚0.12m,共布置排水沟 152m.排水沟 沟底纵坡与场地纵坡一致,且不低于 1%. ⑵覆土平整 站场施工结束后,对站区围墙与征地范围线之间的区域进行覆土平整,首先对地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8、水土保持 117 表进行疏松, 疏松厚度不小于 0.2m, 然后进行覆土, 土料来源于场地平整前剥离表土, 共布置覆土平整 0.29hn2 ,人工覆土 587m3 . ㈡植物措施 根据主体设计资料,站区绿化面积为 0.29hm2 ,主要植被为种草. ①整地播种:撒播种草之前应先对施工场地区进行平整压实,使下部土体的保 水能力达到草被植物生长的要求. ②播种:季节以春、夏两季为宜,春播需在土壤温度稳定通过3℃以上、土壤墒 情较好时进行,夏播要选在雨季来临和透雨后进行.大粒种子深播,小粒种子浅播. 土壤墒情差的土地深播,土壤墒情好的土地浅播.土质沙性大的土地深播,土质粘重 的土地浅播.播种后覆土1~2cm,进行镇压. ③抚育管理:播种翌年,对缺苗断垄处进行补播,能够防止表土冲刷即达目标. 确定封禁区域周边界线,确保封禁区内草皮能自然恢复. 8.5.2.3 道路工程及穿越工程区水土保持措施 ㈠工程措施 ⑴覆土平整 在堆管场、穿越工程场地使用结束后,对地表进行覆土平整,以备植被恢复.首 先对地表进行疏松,疏松厚度不小于 0.2m,然后进行覆土,土料来源于场地平整前剥 离表土. 共布置覆土平整 0.93hm2 ,人工覆土 1395m3 ,其中 2#堆管场覆土平整 0.49hm2 , 人工覆土 735m3 ,2#施工生产生活场地覆土平整 0.44hn2 ,人工覆土 660m3 . ⑵地表平整 在穿越工程场地使用结束后,对占地区进行地表平整,以减少水土流失量,共布 置地表平整面积 0.21hm2 . ⑶复耕 在堆放管使用结束后,对占地区进行复耕,由施工单位及时清理施工废弃物,平 整翻松土地,恢复占地区原有的使用功能,复耕面积 0.23hm2 .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8、水土保持 118 ㈡植物措施 在堆管场、穿越工程场地布置植树造林,林下撒播种草,共布置植树造林面积 0.93hm2 ,种草面积 0.70hm2 . 根据当地植树造林的成功经验,林草种选择当地乡土树种,采用乔、灌、草结合 的方式布置, 即侧柏+马桑+蒿草、 巴茅的方式配置. 侧柏株行距 3.0m, 马桑株距 1.0m、 行距 1.5m,人工栽植侧柏 1031 株、马桑 2062 株. 蒿草、巴茅混合撒播,每公顷用种量 30kg,其中蒿草 20kg,巴茅 10kg. ㈢临时措施 ⑴表土剥离 在场地使用前,对占地区的表土进行剥离,并集中堆放,用于后期覆土,表土平 均剥离厚度 0.16m,共布置表土剥离面积 1.16hm2 ,剥离土方量 1878m3 . ⑵编织布压盖 剥离表土临时堆放在堆管场占地区内, 堆放边坡不得小于 1:1.5, 堆放高度不得超 过2.0m,利用编织布进行覆盖,坡脚用大块石或编织袋土埂进行压重,防止编织布被 风吹起,临时堆土回填结束后将编织布进行回收.共布置编织布覆盖面积 940m2 . ⑶临时排水沟 在场地占地区周边布置临时排水沟,采用梯形土质断面,底宽 0.4m,深0.4m, 边坡 1:0.5,沟底纵坡与地表坡度一致,且不低于 1%,排出口与自然排水沟道顺接. 场地使用结束后,对排水沟进行回填,共布置临时排水沟 1035m. 8.6 水土保持投资 本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投资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施工临时工程和独立费用四 个部分组成. 本工程水土保持投资估算成果详见表8-8.经投资估算,本工程水土保持总投资 为460.83万元,其中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项目的投资为198.06万元,新增 投资为262.77万元.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8、水土保持 119 表8-8 水土保持投资概算表 建安 植物措施费 序号 工程及费用名称 工程费 栽植费 种苗费 主体已列 独立费用 合计 第一部分 工程措施 24.69 194.61 219.30 1 站室工程 1.60 16.88 18.48 2 集气管道工程 10.60 176.39 186.99 3 道路工程及穿越工程区 12.49 1.34 13.83 第二部分 植物措施 3.88 13.97 3.45 21.30 1 站室工程 0.34 6.61 3.45 10.40 2 集气管道工程 2.92 5.38 8.30 3 道路工程及穿越工程区 0.62 1.98 2.60 第三部分 临时工程 22.85 22.85 (一) 临时防护工程 22.00 22.00 1 站室工程 0.62 2 集气管道工程 19.36 19.36 4 穿越工程区 2.02 2.02 (二) 其它临时工程 0.85 0.85 第四部分 独立费用 94.77 94.77 1 建设管理费 0.85 0.85 2 水土保持监理费 12.00 12.00 3 科研勘测设计费 28.00 28.00 4 水土保持监测费 35.92 35.92 5 竣工验收技术评估报告 编制费 18.00 18.00 一至四部分合计 358.22 基本预备费 9.61 水土保持补偿费 93 水土保持措施总投资 198.06 460.83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9、环境风险评价 120 9 环境风险评价 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 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 , 引起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泄露,或突发事件产生的新的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 的对人身安全与环境的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 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9.1 环境风险识别 9.1.1 物质危险性识别 本工程输送的介质为天然气,属易燃、易爆气体.天然气组分见表 3-2.由表可 见,天然气中主要物质为烃类,不含硫化氢.烃类物质中,以甲烷为主,其占天然气 98%(体积比) ,而且属于《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标准》 (GB3690-92)中的气相爆炸 物质,其爆炸极限范围为 5~15%(体积比) . 当空气中甲烷浓度达到 10%时, 就使人感到氧气不足; 当空气中甲烷浓度达到 25~ 30%时,可引起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速、精细动作障碍等;当 空气中甲烷浓度达 30%以上时可能会因缺氧窒息、昏迷等. 甲烷为易燃、易爆气体,其爆炸极限范围为 5~15%,遇火燃烧,在爆炸极限范围 内遇火花和高温可引起爆炸. 其危险性和危害特性见表 9-1. 表9-1 CH4 的危险性和危害特性 中国 MAC 未制定标准 接触限值 前苏联 MAC 300mg/m 3 侵入途径 吸入 毒性 及健 康危 害 健康危害 ·当空气中甲烷浓度达 25~30%时,可引起头痛、头晕、乏力、 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速等 ·当甲烷浓度更高时,可能使人出现窒息、昏迷等 燃烧性 易燃 建规火险等级 甲 闪点(℃) -188 爆炸下限(V%) 5 自燃温度(℃) 538 爆炸上限(V%) 15 燃烧爆炸危险性危险特性 · 甲烷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当在爆炸极限范围内遇 明火、高热能时引起燃烧爆炸 ·甲烷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甲烷与氟、氯等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9、环境风险评价 121 项目施工期主要材料有管材、水泥、氮气、清洁水、焊接材料,以及定向钻使用 的泥浆.泥浆主要作用是带出管道内的岩泥,冷却钻头等.主要成分有膨润土、Na2CO3 为主,呈弱碱性,无毒性. 9.1.2 施工期和营运期潜在危险因素识别 ⑴东河穿越处定向钻泥浆池容积不能满足要求,造成泥浆外溢;泥浆池垮塌造成 泥浆外溢;泥浆池周围排水系统不完善,造成降水进入泥浆池造成泥浆的外溢. ⑵集气管道因管材、制造工艺、安装、腐蚀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发生天然气泄漏. 如果泄漏的天然气遇火,将产生喷射火焰,发生火灾甚至爆炸事故,从而引起热辐射 和爆炸伤害. ⑶集气站内分离器、 脱水塔等设备可能因法兰密封不严或破裂, 引发天然气泄漏, 可能造成火灾或爆炸事故. ⑷集气站和阀室检修时,违规动火造成火灾或爆炸事故. ⑸操作人员不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⑹污水罐连接管线或阀门出现腐蚀,没有及时转运废水,造成废水泄漏或外溢. 事故主要原因及后果见表 9-2. 表9-2 事故原因及后果统计表 序号 类别 可能泄漏或事故的原因 可能性后果 1 泥浆池 泥浆池容积不能满足要求,排水措 施不当,泥浆池设置不合理等 造成泥浆外溢, 进入地表水环 境,对饮用水源造成影响 2 管材因素 使用管材质量不合格 易于形成砂眼、 裂缝, 甚至爆 管,造成天然气泄漏 3 管道连接 因素 管道连接严重错边、焊接材料不符 合要求、焊缝未焊透、未按焊接规 程操作 管道连接处裂口、 爆管等, 造 成天然气泄漏 4 腐蚀因素 防腐措施不当,造成集气管道腐蚀, 废水罐连接管道腐蚀 腐蚀减少管壁厚度,形成砂 眼、裂纹,爆管;造成天然气 和废水泄漏 5 穿越因素 穿越时,埋深不够,被洪水冲断等 易于形成砂眼、 裂缝, 甚至爆 管,造成天然气泄漏 6 密封因素 法兰、阀门、盘根等密封不严 造成天然气或者废水泄漏, 引 发安全事故和环境污染 7 操作失误 如管道置换时,没有按规定和要求 进行置换;没有及时进行气田水的 转运 可能达到爆炸极限, 形成爆炸 事故, 造成环境污染和危及人 身安全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9、环境风险评价 122 9.1.3 自然灾害和社会环境危险因素识别 ⑴ 营运期间,由于农田耕作,施工作业,挖石、土等操作,造成对天然气管道 的破坏等. ⑵公路穿越和河流穿越为安全的敏感点.穿越公路的管道若埋设深度不够因车辆 通过而受压,使其管径受到影响,严重时导致管道疲劳而引发天然气泄漏.穿越河流 时,管道可能因稳管施工质量差,而使管道裸露,严重时使管道压力不均,拉裂管道, 引发事故; ⑶由于管道敷设对地形破坏,增加了坡体滑塌的几率,若护坡堡坎设计、施工存 在缺陷,对管道安全将造成隐患. ⑷地震造成天然气管道破裂,站场及阀室内设备和管道出现破裂. 自然灾害和社会因素潜在的危害因素见表 9-3. 表9-3 自然灾害和社会因素对管道的危害 序号 危险目标 事故引发原因 事故类型 1 山体滑坡、垮岩 拉裂、折断管道 2 地震 站场及阀室设备及管道破 裂,集气管道折断、破裂 3 自然灾害 洪水冲刷 拉裂、折断管道 4 当地施工作业 压破、挖断管道 5 挖石、挖土 影响管道基础,拉裂、折断 管道 6 地面标识不清,耕作时破坏 拉裂、挖断管道 7 人为因素 高压线路 杂散电流影响阴极保护效 果,造成管道腐蚀速度加快 9.2 重大危险源辩识及评价重点 9.2.1 重大危险源辨识 本工程是由集气站、集气管道和阀室组成的天然气集输系统,且为密闭输送,输 送介质为不含硫化氢天然气.通过对工程拟建设内容分析,元陆 7 井井口有紧急截断 系统,天然气出集气站有截断阀,线路设有 5 个截断阀室,总体可分为集气站、集气 管道等 6 个单元.根据工程设计压力,天然气集输规模,站场设施等综合分析,集气 管道内天然气在线量最大,集气管单元中以 2#和3#阀室间集气管道内的天然气量为 最大.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9、环境风险评价 123 按《物质危险性标准》 (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附录 A.1 表1) 、 《危 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进行识别,其结果见表 9-4. 表9-4 重大危险源识别表 序号 单元名称 长度(km) 天然气在线 量(t) 地区类别 临界量(t) 1 集气管道(2#阀室至 3#阀室) 7.5 45.9 二50 由表 9-4 可以看出,本项目各单位内天然气在线量小于其临界量 50t,故本项目 属非重大危险源. 9.2.2 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第4.2.3.1规定,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级 别划分原则见表9-5. 表9-5 评价工作级别的划分 剧毒 危险物质 一般毒性 危险物质 可燃、易燃危 险性物质 爆炸危险性 物质 重大危险源 一二一一非重大危险源 二二二二环境敏感地区 一一一一项目拟建地为自然保护区,属环境敏感区;营运过程中输送介质为易燃、易爆危 险性物质,并根据重大危险源辩识结果,项目为非重大危险源.综合表 9-5 可见,本 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等级为一级. 根据风险评价技术导则要求,评价范围为集气站和集气管道周围5km范围内. 9.2.3 评价重点 本次环境风险评价将天然气集输过程中发生事故时,对管线沿线和站场周围边界外 人群的伤害、环境质量的变化和生态系统影响预测分析,以及防护作为评价重点. 9.3 环境敏感点及社会关注区 场镇居民:评价范围内场镇 10 个,居民总计 17900 人 学校:共有中小学 14 所,师生共计 6470 人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9、环境风险评价 124 卫生院:共有卫生院 9 所,床位总计 180 张,医护人员共计 179 人9.4 同类事故案例与事故原因分析 9.4.1 事故经过 2005 年,川渝某净化气输气管道发生断裂事故,天然气从管道断裂处迅速释放, 随即着火燃烧,事故现场周围人群迅速向周围安全处逃离,在逃离过程中共有 19 人 发生不同程度的高温灼伤,其中 1 人18 天后死亡. 9.4.2 事故原因 经调查该事故的主要原因为当地村民的建筑施工,在利用挖掘机、推土机进行土 地平整施工时发生,虽经管道管理人员多次协商和阻止,但施工方仍不遵守协议,违 法进行施工作业,将大量土石方堆积在管道侧上方,由于堆土加重引发的滑坡拉断管 道,导致事故发生.这是一起典型的由于违法征地、野蛮施工造成的责任事故. 事故发生时事故点管道压力为 2.7MPa,输气量为 300*10 4 m 3 /d.事故发生 7 分钟 后,由于管道压力的急降,连接管道的两站迅速截断了输气管线进出站阀门,并迅速 放空,同时向当地政府报告. 9.4.3 事故分析 据对该管线的事故调查统计,其事故发生的机率,随着管道使用年限的延长,不 断的技术改造, 使由于管材或施工质量本身的问题逐渐减少. 但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 城镇建设,该管道从 1998 年开始发生的四次事故均为第三方破坏造成的. 目前由第三方施工作业造成管道受损的情况频发、呈逐年增多的现象.该管道的 事故统计结果与国内关于管道事故发生机率的一般性分析是相符的,与国内其它地方 石油、天然气管道所遇的情况类似. 9.4.4 事故分析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为保证管道的安全运行,除了技术上的保证外,还应加强对对管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9、环境风险评价 125 线沿线村社、居民对管线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 然气管道保护法》的有关规定的宣传,即在管道 5m 范围内不得"种植乔木、灌木、 藤类、芦苇、竹子或者其他根系深达管道埋设部位可能损坏管道防腐层的深根植物; 取土、采石、用火、堆放腐蚀性物质、使用机械工具进行挖掘施工;挖塘、修渠、修 晒场、修建水产养殖场、建温室、建家畜棚圈、建房以及修建其它建筑物、构筑物" . 9.5 源项分析 9.5.1 事故概率分析 本工程无论从管材、防腐还是施工工艺方面,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因此,采 用美国 1990~2004 年的事故统计值,即0.15 次/10 3 km?a.本项目管线全长 33km,由 此预测项目可能的事故率为 4.95*10-3 次/a. 据美国和欧洲的统计:所有输气管道事故中,小孔泄漏占 80%,大孔占 15%,破 裂占 5%.管道大孔泄漏事故引起火灾的可能性为 2.7%,小孔事故引起火灾的可能性 为1.9%,管径小于 406mm 的管道破裂后着火的可能性为 9.9%,管径大于 406mm 的管 道破裂后着火的可能性为 23.5%. 根据风险评价导则,最大可信事故是事故概率不为零,对环境危害最大的事故. 从事故概率统计表可以看出,在集气站或集气管道出现天然气管道断裂的情况下,对 环境的危害为最大事故,因此,本工程的最大可信事故概率为 2.48*10-4 次/·a. 9.5.2 最大可信事故泄漏量 场站及集气管道泄漏典型特征及损坏尺寸见表 9-6. 表9-6 管道泄漏典型泄漏与损坏尺寸 典型特征 损坏尺寸 集气管道泄漏 100%或20%A 站场接头泄漏 100%或20%A 站场法兰泄漏 20%A 站场分离器 100%或20%A 集气站管道 100%或20%A 注: A 为管道或容器横截面面积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9、环境风险评价 126 从设计上看,站场及集气管道设计压力相等,而且站场设施为地面设施,集气管 道为埋地敷设,因此,站场管道发生事故危害相对集气管道要大.从发生事故的概率 看,管道断裂对环境危害最大. 假定事故状态,事故发生 5 分钟后,由于站场和管道压力的急降,井口截断和站 场出站截断阀室能紧急截断气源,站场内管道和设备内天然气通过站场放空管燃烧排 放,集气管道内天然气通过线路阀室放空管燃烧排放.最大可信事故概率下,主要物 质泄漏量见表 9-7. 表9-7 最大事故概率下泄漏量 泄漏源 元陆 7 井集气站 输气量 20*104 m3 /d 压力 7.0MPa 介质温度 常温 泄漏物 甲烷 持续泄漏时间 5min 泄漏速率(kg/s) 1.62 泄漏量(气态) ,kg 486 9.6 后果计算 9.6.1 事故后果 天然气泄漏后,发生事故的情况共分为 3 种类型,即:①泄漏后,在泄漏口立即 燃烧,形成喷射火焰;②泄漏后不立即燃烧,而是推迟燃烧,形成闪烁火焰或爆炸; ③泄漏后不立即燃烧,也不推迟燃烧,形成环境污染. 鉴于泄露后燃烧和爆炸事故属安全事故,纳入安全预评价,为此以下关于火灾、 爆炸等危害引用安全预评价结论,本报告中主要对管道事故状态下泄漏的天然气对生 态环境和人群健康的危害进行分析. 9.6.2 危害分析 9.6.2.1 火灾、爆炸事故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事故状态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管道泄漏产生燃烧、爆炸后对生态环境的影 响.管道泄漏产生的燃烧热,将对产生点周围植被产生灼烧影响,但事故后可进行复 植,因此,热辐射对生态环境影响是暂时的,可逆的. 若林地内或自然保护区内天然气管道发生泄漏引发燃烧或爆炸,对管道周边植物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9、环境风险评价 127 产生灼烧,并引发林木燃烧,导致林地或自然保护区火灾,将对林地或自然保护去内 植被造成影响,甚至是彻底性的毁灭.事故发生后,林地内或自然保护区内的树木采 用人工植树种草进行恢复,再加上生物演替过程,在2~3 年内即可恢复. 9.6.2.2 天然气泄露影响分析 危害/后果计算主要是利用前面算出的事故源项,通过大气扩散模型进一步计算事 故发生时有毒有害物质在环境中的扩散及浓度分布. ⑴预测用气象参数及预测模式 ①预测气象参数 根据阆中市多年地面气象资料统计, 主导风向为 NNW 风向, 多年平均风速 2.0m/s. ②常用预测模式 事故后果采用多烟团模式进行预测,模式如下: 式中:C(x,y,0)—下风向地面(x,y)坐标处的空气中污染物浓度(mg/m 3 ) ; X0,y0,z0—烟团中心坐标; Q—事故期间烟团排放量,mg; σxσyσz—x,y,z 方向扩散参数,m;通常 σx=σy ⑵事故后果计算 经预测可知,在事故条件下,环境空气中甲烷最大浓度为 841mg/m 3 ,远低于甲烷 造成人窒息浓度(374285.7mg/m 3 ) ,因此,事故状态下,不会造成人员窒息现象. 9.6.2.3 事故状态下对敏感点的影响分析 事故状态下,发生天然气泄漏、火灾、爆炸等事故将对管线和集气站周围的敏感 点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在单纯天然气泄漏情况下,不会对周围敏感点产生影响. 9.6.2.4 次生污染物对环境影响分析 在事故状态下,若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天然气燃烧生成的主要产物为 CO2、H2O, 仅在事故刚发生时有少量甲烷、乙烷和丙烷等释放,且很快就能扩散,不会长期影响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9、环境风险评价 128 空气质量,对项目拟建地环境空气质量不会造成污染影响,对自然保护区的环境质量 不会造成影响. 事故时天然气燃烧主要用灭火器等进行灭火,若引发林地火灾时,会产生一定的 消防水,但该类消防水不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对项目拟建地周围地表水环境不会造成 污染影响. 9.6.2.5 对饮用水源的影响分析 东河穿越施工时, 由于泥浆池设计容积等因素造成泥浆外溢, 并进入地表水环境. 由于泥浆主要成分以膨润土、Na2CO3 为主,呈弱碱性,无毒性,对地表水环境影响不 大. 管道发生事故时,产生的消防水不含有毒有害物质,一旦进入地表水环境,对饮 用水源无影响. 9.6.2.6 地震对管道的影响分析 天然气输气管道工程为埋地敷设,在发生强烈地震时会由于地面沉降、开裂等地 质活动而影响到本工程的正常输送.本工程所经区域地震烈度为Ⅶ度,不在 5.12 特 大地震的危害范围内,发生因地震而造成管道安全的可能性不大;同时本工程采用了 紧急切断系统(ESD) ,在发生管道开裂、断裂时可以自动截断上游来气,不会由于大 量的天然气泄漏而带来相应的环境、 安全风险. 因此地震对管道的影响属可接受范围. 9.6.3 环境风险可接受分析 风险可接受分析采用最大可信灾害事故风险值 Rmax 与同行业可接受风险水平 RL 比较.当Rmax≤RL 则认为本项目的建设,风险水平是可以接受的;Rmax>RL 则对该项目需 要采取降低安全的措施,以达到可接受水平,否则项目的建设是不可接受的. R=P·C 式中:R--风险值; P--最大可信事故概率 (事件数/单位时间); C--最大可信事故造成的危害 (损害/事件); 本项目发生最大可信事故的情况下,泄漏的天然气不会造成人员窒息和死亡事件 发生, 经计算风险值低于目前国内石化行业的风险值 8.33*10-5 , 环境风险水平可接受.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9、环境风险评价 129 9.7 风险防范措施 9.7.1 风险防范措施 本工程按照《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 、 《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等标准 的要求设计,对管道材质和管型、壁厚、线路走向等均根据不同地区等级进行设计, 其主要采取的措施如下: ㈠设计阶段 ⑴工程输气管道选线避开人口密集区和城镇规划区. ⑵合理选择线路走向,尽可能绕避不良工程地质段,对不能避让的不良地质地段 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⑶管道穿越公路,根据 GB50251-2003《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要求设计管道强 度系数. ⑷场站的建设和布局,应严格按照设计规范要求进行设计,确保站场安全. ㈡施工阶段 ⑴对于林区内的管道施工,加强对施工人员的防火宣传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防 火意识和法制观念;管沟开挖严禁采用爆破方式进行;管沟成型组焊前,应清除管沟 附近的树枝、树叶,组焊建议采用沟下焊方式;焊接过程中,应对焊接区一定范围设 置临时的隔阻材料(如钢板) ,防止电弧和火花进入林区;严禁在树林边或树林内吸 烟、引弧;对于材料中的易燃物质,应设置于空旷的场地且远离焊接区;施工中应配 备一定数量的移动灭火器;林地内不得进行与管道建设无关的其它动火行为;施工现 场配置专门的消防管理人员,并加强其监督管理,确保经济林地施工林地安全. ⑵设备和管线焊接和检验,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本工程线路管道焊接推 荐采用半自动或全自动焊接工艺,该焊接工艺技术成熟,应用广泛,且质量能有效保 证. ⑶管道的强度结构按设计规范,采取强度设计系数,提供强度储备来保证管道不 发生强度爆炸和减小爆炸的危害性. ⑷选用符合 GB/T8163-1999 标准的管子,保证管道所用管不因质量问题而发生爆 管.集气管道沿线为二级地区,采用 D323.9*8.8 直缝埋弧焊管 LSAW,河流穿越地段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9、环境风险评价 130 采用 D323.9*11 直缝埋弧焊管 LSAW.管道材质均为 L360. ⑸本工程管道全线采用三层 PE 普通级防腐和阴极保护. 在穿越断上下游两岸通视 醒目的地方分别设置标志牌. ⑹管线经过陡坡、陡坎时,为防止雨水冲刷管沟,管沟内每隔一定距离作一道截 水墙. ⑺在河岸及陡坡、陡坎上开挖管沟时,在有汇水的河流、冲沟两岸及陡坡、陡坎 上做护坡或护岸墙. ⑻泥浆回收池应设置足够的容积,确保泥浆回收池泥浆等不外溢;泥浆四周设置 排水沟,防止雨水进入泥浆池,造成泥浆的外溢;施工完毕后立即进行固化和覆土. 动力系统区域地面硬化,并设置导流沟和集污池(兼隔油池),防止含油水进入地表水 体. ㈢运营阶段 ⑴严格控制天然气的气质,定期清管,排除管内污物. ⑵定期检查管道安全保护系统(如截断阀、安全阀、放空系统等),使管道在超压 时能够得到安全处理. ⑶管道标志桩应尽可能清晰,特别是管道穿越河流时,标志桩可从不同的方位和 角度看清.巡线员定期巡线,发现危及管道安全的情况及时处理和汇报. ⑷在困难地段招募当地农民为义务巡线工,增加困难地段的巡检频次,减少第三 方破坏、地质灾害等引发的环境风险事故. ⑸场站应按配备足够数量的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及空气呼吸器气瓶压力相应的空 气压缩机等.配备相应的安全设施,如井口安全系统、放空系统、灭火器、消防砂池、 警示标志、逃生门、防雷和防静电措施、报警系统、风向标、高音喇叭等. ⑹站场周围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并告知附近居民可能性危险、危害及安全 注意事项.调查附近居民分布情况,掌握有效的联系方式等. ⑺结合站场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编制详细的应急救援预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宣 传,并定期演练. ⑻加大巡线频率,提高巡线的有效性,发现对管道安全有影响的行为,应及时制 止、采取相应措施并向上级报告. ⑼制订应急操作规程,在规程中应说明发生管道事故时应采取的操作步骤,规定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9、环境风险评价 131 抢修进度,限制事故的影响,另外还应说明与管道操作人员有关的安全问题. ⑽根据《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规程》的规定,管道使用单位应制定定期检验计划, 并报主管部门备案:除日常巡检外,一年至少一次外部检验,由使用单位专职人员进 行;全面检验每五年一次,由中国石油质量主管部门认可的专业检验单位承担. ⑾建设单位设有应急抢、维修指挥中心,并在其下属各作业区设有抢、维修队伍 和装备,但由于本工程管道部分地处山区,路况较差,为能及时处理事故,营救伤员, 建议配备性能优良的抢险车辆,保证事故后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⑿管道穿越林区时,应根据《森林防火条例》制定森林防火应急预案.如果管道 穿孔或破裂后,泄漏天然气在林区段引发火灾时,应及时切断气源并同时联系当地消 防部门灭火. ⒀对管道两侧700m范围和站场厂界1000m内的受管道风险事故影响的集中居民区 和社会关注区的居民、医生、病人、教师、学生、风景区管理人员和游客等作好事故 应急宣传,保证一旦发生天然气泄漏事故时,能作出正确反应.巡线工应加强集中居 民区段和社会关注区段的巡线工作,发现隐患及时汇报和处理. ⒁建设单位应与当地有关部门做好沟通,并加强对管线沿线居民对管线保护的宣 传工作,特别是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的有关规定的宣传, 即在管道 5m 范围内不得"种植乔木、灌木、藤类、芦苇、竹子或者其他根系深达管 道埋设部位可能损坏管道防腐层的深根植物;取土、采石、用火、堆放腐蚀性物质、 使用机械工具进行挖掘施工;挖塘、修渠、修晒场、修建水产养殖场、建温室、建家 畜棚圈、建房以及修建其它建筑物、构筑物" . 降低第三方破坏管道引发环境风险事 故的可能性. 9.7.2 风险防范措施及投资 风险防范措施及投资估算见表 9-8.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9、环境风险评价 132 表9-8 风险防范措施及投资估算表 序号 主要风险防范措施 投资 (万元) 一、施工期东河穿越 1 设置足够大的泥浆池,容积应大于泥浆产生量的 20%.泥浆四周设置 排水沟;施工完毕后立即进行固化和覆土.泥浆池为设置位置为地质 稳定,且为下陷型. 计入工程 投资 二、站场部分 1 设置气体可燃气体报警系统,火警报警系统,保护器等设置双回路电 源及备用电源,以保证正常生产和事故应急. 2 设置截断阀、气动球阀等安全性阀门,保证事故发生时及时切断天然 气来源 3 设置放空系统,放空火炬采用手动、自动点火 2 种方式,确保放空天 然气经燃烧后排放 4 站内设置防雷和防静电措施 5 设置风向标 6 配备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正压式防毒面具等 7 采用先进的 SCADA 系统对站场等进行控制,保证站场正常运转,采用ESD 紧急关断系统,在事故状态下,对生产设备自动关闭,保护人 员、生产设备、周边环境的安全 8 应急预案及管理措施建设;加强生产的安全管理,制定严格的岗位责 任制度,安全操作注意事项等制度. 三、集气管道部分 1 采用符合要求的优质管材,防止因管材质量问题而发生事故 2 集气管道采用三层 PE 普通级外防腐层加阴极保护联合保护方案 3 提高输送气体流速,定期清管 4 合理选择线路走向,尽量避开敏感区域和不良地段,对不能避让的,采取 切实可靠的工程措施,确保管道安全 5 设置干线截断阀室,减少事故发生时的天然气泄露量 6 公路穿越处加套管 7 插江等小河穿越处加混凝土加重块稳管 8 设置必要的护坡、保坎、护岸墙等,保护管道安全 9 设置里程桩、警示牌等 10 按规范进行管道施工和验收 11 加强巡视、检查和日常宣传 计入工程 投资 9.7.3 事故应急监测 9.7.3.1 目的事故应急环境监测目的是通过当管道或站场发生事故时,对污染监测和周围环境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9、环境风险评价 133 的监测,及时准确掌握污染状况,了解污染程度和范围,分析其变化趋势和规律,为 加强事故应急环境管理,实施环境保护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 9.7.3.2 事故应急环境监测计划 当发生重大、特大大气污染事故时,企业必须配合当地环境监测站对周围环境 (包括环境空气质量)的污染情况和恢复情况进行监测. 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的实施计划,对污染趋向、污染范围进行跟踪监测,监测 数据应急救援指挥部和上级环境监测中心站.事故应急环境监测计划表,见表 9-9. 表9-9 环境应急监测计划表 监测点位 监测项目 类别 位置 距离 发生泄漏事故 监测频率 环境空气 站场及管道四周 0-1000m 范围内敏感点 非甲烷总烃、 NO2、 SO2 1 次/小时 注:监测单位为气矿或当地环境监测站 9.8 事故应急预案 9.8.1 应急预案主要内容 ⑴说明工程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周边情况(占地面积、居民和学校情况、气象状况 等) 、生产规模与现状、道路及运输情况等内容. ⑵明确危险源的数量及分布. ⑶确定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设置和职责. ⑷准备必要装备并确定通讯联络和联络方式. ⑸组织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的,明确他们的任务,并经常进行训练和演习. ⑹事故发生后,应立即与当地环境监测站取得联系,并对事故现场进行监测和流 动监测. ⑺制定重大事故的应急处置方案和救援程序. ⑻发生事故后, 抢险人员应根据事先拟定的方案, 在做好个人防护的技术基础上, 以最快的速度及时堵漏排险、消灭事故. ⑼发生事故后,对受伤人员进行及时有效的现场医疗救护.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9、环境风险评价 134 ⑽发生重大事故可能对人群安全构成威胁时,必须在指挥部统一指挥下,紧急疏 散与事故应急救援无关的人员,疏散方向、距离和集中地点,必须根据不同事故,作 出具体规定.总的原则是疏散安全点处于当时的上风向.对爆炸、热辐射可能威胁到 的居民,指挥部应立即和当地有关部门联系,引导居民迅速撤离到安全地点. ⑾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建设单位抢险救援力量不足或有可能危及社会安全时,指 挥部必须立即向上级和相邻单位通报,必要时请求社会力量援助.社会救援队伍进入 现场时,指挥部应责成专人联络,引导并告知安全注意事项. ⑿确定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结束,通知本单位相关部门、周边社区及人员,事故危 险已解除. ⒀对应急救援人员进行培训,对社会或周边人员应急响应知识的宣传. ⒁明确演练计划. 9.8.2 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执行要求 ⑴严格执行公司已有的 HSE 管理体系. ⑵根据本工程特点,补充完善已有的事故应急预案.典型事故预案主要包括但不 仅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泥浆外溢事故应急计划 ②集气站紧急停电事故应急预案; ③集气站天然气泄漏火灾爆炸事故应急反应计划; ④集气管道天然气泄漏火灾爆炸事故应急反应计划; ⑤破坏性地质灾害事故应急反应计划. ⑶针对本工程实际情况,在编制事故应急预案时,应建立完善的事故救援通讯网 络,加强与地方相关部门的联系,及时变更联系方式.并将本工程的应急预案纳入地 方林地火灾事故应急预案中. ⑷在编制事故应急预案时,应将附近居民、学校、单位纳入其中,在组织演练时, 应召集附近居民进行配合演习.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9、环境风险评价 135 9.8.3 风险防范措施可行性分析 项目营运潜在的危险因素包括焊接、腐蚀、穿越,以及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管 线破裂,造成天然气泄漏而发生事故.对此,项目在设计时,对管道走向存在的不良 地质,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确保了管道安全;集气管道选线避开人口密集区;集气 管道采用 L360 直缝埋弧焊管 LSAW,并严把施工质量关;严把输气质量关;管道等焊 接时采用优质焊条,并对焊接质量进行检查,在投入运行时进行试压,合格后方可投 入运营;定期对管道沿线进行巡视,避免违章建筑和作业造成管道破裂等事故;事故 时集气站能及时关闭井口采气装置和出站截断阀,截断气源,将事故危害降至最低. 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后,项目事故概率较小,其风险等级为可接受水平,因此,项目拟 采取风险防范措施是可行、可靠的. 9.9 风险评价结论 本工程通过采取以上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其发生事故的概率较低,落实应急预案 后,能将事故危害降至最低.因此,从环境风险的角度分析,本项目的风险水平是可 以接受的,项目建设可行.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0、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136 10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10.1 施工期的环境保护措施 10.1.1 施工期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10.1.1.1 施工前的管理措施 项目在实施前,应成立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小组,保护区管理人员、建设方、施工 方组成.小组主要职责如下: ①加强对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宣传教育, 特别是法制教育. 对施工人员进行 《中 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 植物保护条例》 、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 《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 《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教育和宣传. ②在施工区及其主要交通要道,设置一定数量的宣传牌和标语,告诉人们这里的 施工与自然保护区关系密切,野生动植物和自然生态系统等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并禁止野外用火. ③在施工线路及附近区域,开展巡护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有损野生动植 物和生态环境的砍伐、采摘、偷猎、野外用火等行为及时处理,坚决杜绝. ④对施工人员进行防火教育及灭火培圳,以便及时扑灭小火. ⑤与施工单位签订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防火等方面的责任书. 10.1.1.2 建立高效、务实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 ⑴建设单位应结合项目事情情况,成立临时成立本项目安全环保管理机构,制定 相应的环境管理办法. ①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成果,制定系统的、分阶段的环境管理目标、方针,确定与 项目建设有关单位的环境保护义务、职责和管理办法. ②确定环境管理措施效果的监督体系,必定激励和奖惩措施. ③开展施工期的环境保知识普及和宣传活动. ④监控、评价和改进施工期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0、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137 ⑵委托有资质的环境监测单位进行施工期污染监测,落实施工期污染控制措施. ⑶促使施工期建设管理与环境管理的有机结合,为实现工程的环境管理目标提供 充足的资源保证,包括合格的环境管理人员、管理和资金的到位等. ⑷充分利用支付的调节手段,将工程的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实处. ⑸做好工程施工期环境保护工作文档管理工作. 10.1.1.3 加强招、投标工作的管理 ⑴招标阶段 ①招标文件编制应体现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成果,明确制定在每一标段中的环境 保护目标,明确工程承包商对国土、生物多样性、水等环境资源保护以及生态保护、 水土保持、人群健康和环境整治的责任和义务. ②对各标段的施工组织计划提出具体的环境保护要求,要求编制环境保护实施计 划,并配备相应的环境管理人员和环保设施. ③规范标底的编制和审定工作,保证工程承包商的合理利润,使其能够实施其环 境保护计划. ⑵投标阶段 ①投标文件必须相应招标文件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要求,制定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的施工组织计划和实施措施,配备相应的环境管理人员和相应的设施. ②指标文件报价应根据标段的具体环境保护要求,合理地制定其实施环境保护管 理和对策所需的投资费用预算. ③工程承包商要承诺其环境保护责任和义务,不得发生层层转包、层层提取管理 费的现象,自愿接受建设单位和地方环保单位的监管. ⑶评标阶段 ①建立高素质的评标专家队伍,注意引进高素质的环保专家参与评标. ②加强投标单位的资质、实施能力、管理水平和业绩的审查工作. ③认真审查其施工组织计划有关环境保护和施工文明的内容,尤其应对其环境保 护保障条件加强审查,禁止那些旨在中标而随意压低环保投入的工程承包商入围.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0、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138 ④加强中标价格的评价和审定工作,保证工程承包商的合理利润,从根源上避免 其因追求利润而牺牲环境的现象发生. 10.1.1.4 加强工程的环境保护监理工作 ⑴建设单位 ①加强工程监理的招投标工作,保证合理的监理费用,使工程监理单位能够独立 开展工程质量、环境保护的监理工作. ②通过招标选择优秀的监理队伍,严把监理上岗资质关、能力关,明确提出配备 具有一定环保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相应的检测设备的要求. ③保证工程监理工作的正常条件和独立行使监理功能的权利,并将包括环境监理 在内的监理权力的内容明确通告施工单位. ④建立工程监理监督考核的有效体制,杜绝建立人员的不端行为. ⑵工程监理单位 ①按监理合同配备具有一定的环保素质的监理人员,并就监理服务的内容强化所 有现场监理人员的环境保护知识培训,提高监理人员的环保专业技能. ②监督符合环保要求的施工组织计划的实施,工程变更必须经过环保论证,经监 理单位审批后方可实施. ③建立单位应加大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土方工程监理力度,包括有肥力土层的 剥离和临时存放等,避免土壤资源浪费和土壤侵蚀现象的发生. ④在施工单位自检基础上,进行其环境保护工作的终检、评定和验收,确保工程 正常、有序地进行. ⑶施工单位 ①作为具体的施工机构,施工单位行为直接关系到能否将环境的影响和破坏降低 到最小程度.施工单位必须自觉遵守和维护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教育好队伍施 工队员爱护施工段周围的一草一木.在施工前对施工平面设计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规 划,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以尽量少占农田、林地为原则,施工中严禁乱挖乱 弃,做到文明施工,规范施工,按设计施工.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0、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139 ②施工单位应合理进行施工布置,精心组织施工管理,严格将施工作业活动控制 在施工作业带内,在管沟开挖作业中,尽量减少和有效控制对施工作业区生态环境的 影响范围和程度. ③合理安排施工季节和作业时间,优化施工方案,减少废弃土方的临时堆放,并 尽量避免在雨天进行开挖作业活动,避免加重沿线水土流失的危害. ④强化施工迹地整治工作. 10.1.2 生态保护措施 根据本项目集气管线建设的特点,结合管道沿线环境特点,提出以下生态保护的 措施. 10.1.2.1 土地利用现有格局的保护和恢复措施 ⑴严格控制施工占用土地 ①对永久性占地合理规划,严格控制占地面积. ②按设计标准规定,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带面积,不得超过作业标准规定,对管线 敷设施工宽度控制在设计标准范围内,并尽量沿道路纵向平行布设,以减少土壤扰动 和地表植被破坏,减少裸地和土方暴露面积. ③一切施工作业尽量利用原有公路,沿已有车辙行驶,若无原有公路,则要执先 修道路,后设点作业的原则进行.杜绝车辆乱碾乱轧的情况发生,不随意开设便道. 管线尽量沿公路平行布置,便于施工及营运期检修维护,避免修筑专门施工便道. ④现场施工作业机械应严格管理,划定活动范围,不得在道路站场意外的地方行 驶和作业,保持路外植被不被破坏. ⑵恢复土地利用现有格局 ①施工结束后,应恢复地貌原状.施工时对管沟开挖的图壤做到分层堆放,分层 回填压实,以保护植被生长层,降低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尽快使土壤恢复生产力,同 时减少水土流失. ②对管沟回填后多余的土严禁大量集中布置,应均匀分散在管线中心两侧,并使 管沟与周围自然地表形成平滑过度,不得形成汇水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管线所经地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0、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140 段的原始地表村在局部凹地时,若有集水的可能,需采用管沟多余土或借土填高以防 地表水汇集.对敷设在较平坦地段的管道,应在地貌恢复后使管沟与附近地表自然过 渡,回填土与周围地表坡向保持一致,严禁在管沟两侧有集水环境存在. ③道路施工中挖填方尽量实现自身平衡.若要取土,则就近取两侧土为宜,若有 弃土要堆放在天然洼池中,且平整,避免形成小土丘.路基加固处理所需砂砾石尽量 就近取材.对管线建设中产生的弃土区及取土、取砂砾料区,都要平整,然后洒上一 次水,再让其自然恢复. 10.1.2.2 野生动物保护措施 工程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来自几个方面的因素:栖息地的破坏,污染和偷猎,因此 要减免工程建设对动物的影响就必须从这些方面入手. 首先,只要实施集气管线的建设项目,土地利用方面的改变就不可避免,对陆生 脊椎动物栖息地的影响就无法避免.要减免对栖息地破坏的影响,首先要严格把工程 施工占地控制在最合理、最小的面积,同时在工程完成后尽快恢复占地区域的植被. 其二,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污染包括施工产生的噪声、废渣、废气和废水污染, 其中燃油泄漏最为普遍和严重;还有施工人员和临时派驻工地管理人员的生活污染, 减免工程对脊椎动物的影响就得从污染控制入手.根据国家规定,废水必须处理达标 后排放,弃渣和生活垃圾必须运至渣场.施工单位若能完全按照国家规定对各种废弃 物(包括废水、废渣及生活垃圾等)进行及时妥善的处理,则对评价区域的环境的伤 害将比较小. 其三,加强管理:工程评价区域分布的部分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都是偷 猎的对象,两栖类中的泽陆蛙,爬行类中的乌龟、鳖、翠青蛇、乌梢蛇等,鸟类的领 雀嘴鹎、金眶鸻等,兽类的豹猫、草兔等.减免工程对野生动物影响的措施是当地政 府和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采取多种方式,打击偷猎和野生动物贸易等速法行为. ⑴对两栖动物的保护措施 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管道施工区外植被的保护,把施工活动限制在预先计划定 的区域内,这样可以为工程区内的两栖动物提供备选栖息地.工程结束后尽快恢复工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0、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141 裎区内的植被,使两栖动物的栖息地得以尽快恢复.坚决保护好现有植被,尽量减少 对管线两边植被的破坏,特别是在沟谷施工段,严防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保证河流 的水质,保护两栖动物的栖息地.对生产、生活废物集中、快速处理,防止生产和生 活废水、废渣、垃圾污染环境.因为两栖动物对环境质量非常敏感,防止水体污染是 保护两栖动物最重要的措施.另外,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监督力度,防止他们捕食两栖 动物(如黑斑侧褶蛙、泽陆蛙) . ⑵对爬行动物的保护措施 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管道施工区外植被的保护.工程结束后尽快恢复工程区内 的植被,使它们的栖息地得以尽快恢复.对工程废物进行快速处理,防止对环境造成 污染.要向施工人员宣传爬行动物对农林卫生业的作用.蛇类、壁虎类、蜥蜴类要吃 掉大量农林卫生业上的害鼠、害虫,对人类有益.另外,禁止捕杀蛇类,特别加强对 可食用蛇类如乌梢蛇和黑眉锦蛇的保护. ⑶对鸟类的保护措施 严格把工程占地限制在批准的范围以内.尽量减少施工对植被的破坏,施工后加 强对植被的恢复,尽量为鸟类营造一个较为稳定的栖息环境.防止施工和生活用火引 发森林火灾,以免造成对森林植被的毁灭性破坏.同时要降低施工机械噪声,最大程 度减少对鸟类栖息环境的噪声干扰. 施工中要尽可能地防止燃油泄漏,对工程废物进行快速、集中处理,坚持集中和 实时处理生活污染,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水体的清洁,减少环境污染对水鸟和 其它鸟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特别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监督, 禁止偷猎雉鸡、 白头鹎、 雀鹰等鸟类. ⑷对兽类的保护措施 由于评价区域内的兽类以小型兽类为主,大型兽类种类和数量都较少,迁徙和逃 逸能力较强,因此工程不会对它们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我们必须在工程进行时尽量保 护好现有的植被,对工程废物和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进行快速处理,尽量避免废物为 鼠类等疫源性兽类提供生活环境,同时也可减少工程对兽类栖息地的破坏.杜绝偷猎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0、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142 大中型兽类的行为,特别是偷猎花面狸、豹猫等.另外,杜绝夜间施工对夜行性野生 动物的影响. ⑸对鱼类的保护措施 在建设期间,沿线的人员将猛增且流动性大,车辆亦增多,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 压力,捕鱼的人也可能增加.为此,搞好工程施工管理就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要求对 施工人员进行宣传教育,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管理,不准下河进行网鱼,更不准炸 鱼、毒鱼和电捕鱼,对鱼类资源严加保护,最大限度减少对鱼类资源的损害.在各项 施工过程要按规范施工, 尽量减少开挖的大量坭砂推入河中, 这样对河床的危害甚大, 使原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己形成的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 尽量减少施工人员的数量, 减少活动范围.对噪声和粉尘及各类污染物等亦应按己制订的污染源治理方案落实到 位,严防污染水环境,特别是对粉尘及油污等对河流水质危害严重的污染源,要严加 管理,以此保证施工期间不至于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危害.在施工前和施工期内应 耐有关工作人员及当地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张贴告示,发送宣传材料,向广大群众宣 传鱼类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与自身利益的关 系.同时可以发动周边的居民参与保护工作,把他们组织起来共同管理,严禁外来人 的捕鱼活动,这样有利于保护工作得到落实. 10.1.2.2 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由于工程区域有林木分布,有受火灾威胁的可能,并且火灾扩散面积大,对自然 生态系统有毁灭性影响.由于工程建设期外来施工人员的增加,这就要求施工管理方 一定要加强防火宣传教育及采取相关防范措施,建立施工医防火及火警警报系统,确 保工程区周边林木资源的安全,这同时也是保护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种群资源. 建设投资方在工程建设同时,应与保护区管理部门密切合作,以便施工期间和运 营期间保护区管理局能及时有效进行保护管理. 施工方在施工建设前,应与保护区管理局签定保护自然生态和野生动植物的协 议.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施工人员进行自然生态及动植物资源保护方面的宣传工 作,严格要求施工队伍有组织、有计划的施工,要与施工方签定森林资源保护和动植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0、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143 物保护的责任书,把保护责任落实到单位和责任人,以建立完善的保护责任人制度. 保护区管理局应加大施工区的巡护力度,设立专人负责工程生态保护监理工作, 做到随时有人在现场,对施工单位要划定施工范围,加强监管,对出现的违法、违规 事件要及时制止,严禁施工人员进入施工区外破坏植被或乱捕野生动物. 在保护区内施工占地区周边和施工人员活动区域周边由建设投资方出资,保护区 管理局根据需要设立保护宣传标牌. 施工期间产生的建筑垃圾及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在施工期间 和施工结束后要仔细清理,并保证全部清运出保护区进行处理,以免对野生动物和自 然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10.1.2.3 植被保护和恢复措施 ⑴植被保护措施 植被保护的一般原则为:首先应尽量保存施工区的熟化土,对于建设中永久性占 地、临时用地占用耕地部分的表层土予以收集保存,施工结束后及时清理、松土、覆 盖收集的耕作土,复耕或选择适宜植物及时恢复植被. 在项目植被恢复建设过程中除考虑选择适合当地速成树种外,在布局上还应考虑 多种树种的交错分布,既提高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又不至于太大改变原有的生态组分, 增强其稳定性.另外修复树种种苗的选择应经过严格检疫,防止引入病害.对于森林 防火要采取措施,对国家重点保护的物种要列入工程建设中注意的事项.针对工程沿 线植物资源分布的特点,对不同的保护对象提出如下的保护措施: ①对工程建设中无法避让的需要保护树种,要进行异地移栽 施工便道的选线应避免和尽量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和影响.工程结束后,立即 对施工便道进行恢复.管线施工过程中,尽可能不破坏地形、地貌;施工完毕后.尽 可能将施工地带、地形恢复至施工前时的地形地貌.根据现场调查,施工区域没有发 现需要保护特别保护的树种,在具体施工中,如发现特别需保护的树种并且无法避让 时,应进行移栽. ②加强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0、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144 不随意砍伐织物,在开挖的过程中,如发现有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要报告当地 环保和林业部门,立即组织挽救,移栽他处. ③加强环境管理 对已经发现的保护物种,环境监理的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尤其在施工期,工程 单位与环保部门要合作,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使之有法可依,执法有效,确保国家 重点保护植物资源的安全.同时也要加大宣传的力度,并采取各种方式,如宣传栏、 挂牌等,让施工人员了解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宣传植物的显著特征,使施工人员会识 别分布在此地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⑵植被恢复措施和建议 对于原农业用地,在覆土后施肥,恢复农业用地.对不能复垦为耕地和作为其它 用地,根据气候条件采取种树种草绿化措施,树种等的选择要选择本土树种,防止外 来物种入侵. ①绿化设计原则 临时用地范围内植被恢复:对作为农用地以外的部分应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农用 地周边结合当地的农田林网营造绿化林带.施工中应加强施工管理,对边界外的植被 应不破坏或尽量减少破坏,两侧植被恢复除考虑管道防护、水土保持外,使水保、绿化、美化、环保有机结合为一体. 草种、树种的选择:在"适地适树、适地适草"的原则下,树种、草种的选择应 以当地优良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新的优良树种草种,保证绿化栽植的成活率. ②绿化工程实施 站场工艺装置区周围种植油脂含量少、枝冠小、干蒸低矮的小灌木和草皮.在值 班区等地种植富余观赏性的常绿乔木、设置花坛等,使之有良好的自然引入和空间引 入,充分利用空地进行绿化,但不得种种高大的树木. 10.1.2.4 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措施 尽管工程项目约 3.737km 处于自然保护区实验区,但工程项目集气管线沿线大多 为农业生态系统,项目建设应加强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确保农业生产能力的影响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0、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145 降低到最小程度. ⑴在工程的总体规划中必须考虑施工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将农业损失纳入工程的 预算中. ⑵本项目涉及的永久性占地和临时占地都应按有关土地管理办法的要求,逐级上 报有审批权的政府部门批准.对于永久性占地,应纳入地方土地利用规划中,并按有 关土地管理部门要求认真执行. ⑶临时占用的农田, 使用后立即实施复垦措施; 可与农民协商, 由农民自行复垦. ⑷提高施工效率, 缩短施工时间, 以保持耕作层肥力, 缩短农业生产季节的损失, 因地制宜地选择施工季节,尽量避开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期,减少农业当季损失. ⑸管道施工中要采取保护土壤措施,对农业熟化土壤要分层开挖,分层堆放,分 层复原的方法,减少因施工生土上翻耕作层养分损失农作物减产的后果,同时要避免 间断覆土造成的土层不坚实形成的水土流失. ⑹施工完成后做好现场清理及恢复工作,包括田埂、水渠妥善治理等,尽可能降 低施工对农田生态系统带来的不利影响. ⑺由于施工设备基本不属于重型、庞大类别,在施工时,应避免农田基础设施碾 压而失去正常使用功能.例如:灌渠、灌溉暗管等水利设施的损坏,会导致灌溉区受 益范围内农作物生产受影响. 管道施工时,除了上述耕地恢复的措施外,在开挖地表土层土壤时,在地形地貌 允许的地方,应尽可能的把土层单独堆放,放到编织袋内临时堆放.回填时,把表土 覆盖在最上面的地表层,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土壤生产力恢复的时间,减少工程影响时 间. 10.1.2.5 林地恢复措施 ⑴加强施工人员及施工活动的管理 ①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禁止施工人员对野生植被滥砍滥伐,严格 限制人员的活动范围,破坏沿线的生态环境. ②工程施工占有林地和砍伐林树木,应向林业主管部门申报.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0、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146 ⑵施工后的植被恢复 ①总体原则 管道开挖填埋土方工程完成后,沿线区间尽早植树种草,原为草地的要种草,原 为林地的要植树.由于在管线两侧 5m 范围内不能种植深根系作物,不能植树的地方 (管道两侧 5m)可种草. ②植被恢复措施 本管道工程植被措施主要布设在站场内部空地及周边、管道作业带、管道穿越工 程施工场地、施工便道等工程单元.林草措施分为铺种草皮、人工种草、种植乔木、 种植灌木、种植攀援植物、植物护坡等 6 种类型. ③植物种类选择 a 根据项目区植被分布及植被类型,尽量选用当地乡土树种或适生树种作为本方 案的绿化植物种. b 乔木树种选择抗逆性强、形体优美的树种,主要有杨树、柏树、香樟、刺槐、 小叶榕等;灌木树种选择耐瘠薄、生长迅速的树种,主要有紫穗槐、马桑、灌木柳、 夹竹桃等,以及景观灌木种金叶女贞、小叶黄杨等;种草选择适应性强、耐瘠薄、易 繁殖草种,主要有草坪草等. c 对于管道沿线较大面积的林地中,施工中严禁带入病害的外来物种,从而避免 病虫害及森林树种的竞争等. ④抚育管理 栽植、播种后,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浇水、除草等. ⑤植物措施管理技术要点 a 幼林抚育管理包括补植、松土、除草、灌水、修枝和平茬,对于成活率低于 85% 的林地要进行苗木补植,同时要禁止放牧和人为破坏,做好病虫还防治工作. b 植苗造林所用的苗木必须未受冻害、未损伤、根系较完整、失水少且经过较短 时间和距离运输的苗木,尤其以附近苗圃繁育的优质状苗为佳;草坪草播后洒水,保 持土壤湿润至全部苗出.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0、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147 c 乔木树种选用 2 年以上的实生状苗.为提高成活率,每穴栽植两株. ⑶站场绿化 ①在总平面设计中,采取综合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的设计方法考虑绿化系 统设计, 绿化重点放在生产区和辅助生产区. 布置小片绿地和行道树(不宜种植高大树 种),形成宜人的工作环境. ②为防止站场场地水土流失,提高站场景观生态效果,以花灌、草坪为主要建植 方式对站场空地及周边实施绿化. 工程山体穿越段, 由于地表土层较薄, 施工后植被恢复较慢, 特别是穿越山体时, 山坡植被没有完全郁闭,地表部分露出.在必要的工程防护基础上,尽可能覆土以恢 复植被;局部难以治理地段,可考虑异地治理;同时妥善处理沟谷河道的弃渣,渣场 要覆土恢复植被. 10.1.2.6 生态景观保护和减缓影响的措施 景观体系是一个紧密联系的动态体系.因为集气管线的建设,景观类型在面积、 斑块数方面发生了数量上的变化,输气管线廊道的干扰进一步增强,所以对景观体系 应该采取一定的恢复和保护措施,减轻工程带来的影响. 施工期对景观的保护主要是尽量少的破坏原生植被,以保护森林和灌丛景观;尽 量减少开挖面,减少水土流失和水源污染,以保护溪流景观;杜绝生活垃圾、生产废 物在自然保护区内随意丢弃,以保护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不受污染. 为减少项目建设对自然生态景观的影响,主要采取以下保护措施: ⑴施工过程中,文明施工,有序作业,减少临时占地面积,尽量减少农作物的损 失和对林地的破坏. ⑵施工人员、车辆及各种设备应按规定的线路行驶、操作,不得随意破坏已有的 设施和景观等. ⑶对必须要毁坏的树木,予以经济补偿或异地种植,种植地通常可选择在公路两 旁、河渠两侧等. ⑷尽量缩短施工期,使土壤暴露时间缩短,并快速回填.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0、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148 ⑸管道穿越公路等地段时,施工期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如开挖面支撑;施工结束 后,立即采取防护措施,如人工绿化、水泥护坡等. ⑹临时堆放场应选择较平整的场地,且场地使用后尽快恢复植被. 10.1.2.7 生态保护预期效果 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局部植被、农田以及土壤环境等的影 响,无论是施工期还是在事故状态下,其影响都是短暂的、可逆的.况且建成后站场 按一定比例进行绿化,有效削弱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此外,项目施工主要为临时占 地,施工周期短,植被的破坏为临时性影响,施工结束后,对临时占用的土地进行农 业恢复和植被恢复,对砍伐的林木进行局部恢复和异地补偿.通过类比调查同类集气 管道沿线土地和植被的恢复情况可知,农业生产恢复较好,作物等生长未受到影响, 尽管工程局部深根系植被不能恢复,但可用灌木、草本类植被恢复,不会破坏生态系 统的结构和稳定性. 10.1.3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及预期效果 10.1.3.1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⑴尽量避开雨季施工;在河流穿越时,尽量避开汛期施工,以减少洪水的侵蚀; 分段施工,做到随挖、随铺、随压,尽量不留疏松地面,减少风蚀导致的水土流失. ⑵划定施工作业带范围和路线, 不随意扩大. 并严格控制机械和车辆的作业范围, 尽可能减少对土壤和农作物的破坏,以及由此引发的水土流失. ⑶提高工程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工期. ⑷施工时禁止材料的随意堆放,划定统一的堆料场,防止对植物破坏范围扩大. ⑸管道在河流穿越时,将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对于原有砼护砌的河道,采取与原 来护砌相同的方法恢复地貌.对于土体不稳定的河道,采取浆砌石护岸措施.施工完 毕后及时运走施工材料和多余土石方,恢复河道,避免阻塞沟渠、河道. ⑹施工破坏的植被地带,施工结束后,及时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对于穿越 的林地,管线敷设后,土方回填不仅遵循设计规范要求,还将遵循下石上土、下粗上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0、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149 细、肥沃的在上贫瘠的在下的原则.回填后管线两侧 5m 范围内栽种根系不发达、生 长性强的植被.对于耕地,施工结束后,遵循上述相同的原则,进行复耕. ⑺水土保持和水工保护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互结合,分区进行布 局. 10.1.3.2 水土流失防治预期效果 项目根据工程特点, 将管道施工区、 弃渣临时堆场等作为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区, 通过采取优化设计、规范施工、强化管理等预防措施和堡坎、护坡等工程措施,以及 复耕、 种草等措施相结合. 利用工程措施的控制性和速效性, 有效控制新增水土流失; 通过植被措施保护新生土地,改善生态环境,发挥植被措施的观赏性和后效性达到保 护水土资源的目的.通过对同类工程的调查,工程建设后植被恢复良好,水土流失得 到有效控制,而且有的还好于施工前的水平. 10.1.4 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 10.1.4.1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废气主要来自管沟开挖和运输车辆行驶产生的扬尘及汽车尾气等. ⑴施工扬尘 为减少施工过程扬尘产生量,工程采取的措施为: ①施工作业尽量采用人工开挖; 定期对作业面和土堆洒水, 有效抑制扬尘产生量; ②避免大风天气施工.有风时对堆放的建筑材料采取遮盖措施. ③保持运输车辆完好,不过满装载,采取遮盖、密闭运输 ,减少运输过程中扬 尘产生量. ⑵汽车尾气和设备废气等 这些废气为燃料燃烧烟气,污染物的排放也是分散在施工点和运输路线上.而且 项目工程量少,属短期排放,随着施工的结束就消失.量小,对环境影响小,且为局 部影响. 总之,项目施工期废气污染物产生量少,且为短期影响,因此,施工期采取的废 气污染防治措施可行.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0、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150 10.1.4.2 水污染防治措施 工程施工期废水为生活污水和试压废水.工程建设过程中不设施工营地,生活依 托当地饭馆或农民家,少量污水进入农户家用于农田施肥.试压废水主要污染物为悬 浮物,项目拟通过简易沉淀后排放,可有效去除废水悬浮和机械杂质.施工期采取的 水污染防治措施可行. 10.1.4.3 固体废物处置措施 施工期主要固体废物为生活垃圾、工程弃土和施工废料等.生活垃圾集中后送当 地城镇垃圾系统;多余土方均分布在管线两侧;施工废料全部回收.因此,施工期采 取的固体废物防治措施可行. 10.1.4.4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期噪声主要为一些设备产生的噪声.主要采取措施为:在离居民区较近的地 方施工,严禁夜间施工,若要施工,必须经当地环保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施工;在施 工中严格控制作业时间,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施工作业.与周围居民做好沟通工 作,力争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防止噪声扰民现象.运输车辆应尽量减少鸣笛,尤 其是在晚间和午休时间. 10.2 营运期环境保护措施 10.2.1 废气污染防治措施 天然气开采过程中,为防止水合物的形成,工艺装置区设施了水套加热炉,燃料 为天然气,属于清洁能源.非正常情况下排放的废气,是以甲烷为主的烃类物质,采 用放空管点火燃烧处理后排入大气环境,其燃烧转化率在 99.9%以上.烃类物质转化 成CO2 和H2O,对环境影响较小.因此,评价认为,本项目大气污染物采取的防治措施 是可行的. 10.2.2 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⑴采气废水和清管废水 采气废水、清管废水和检修废水等进入集气站或阀室设置的废水罐内,然后用密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0、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151 闭罐车运至回注站回注,不外排. 废水转运: 废水转运由四川仁智石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承担, 废水转运期间, 应对转运线路进行优化和环境敏感点的排查.转运线路应避开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环境 敏感区域. 回注站接纳能力分析: 隶属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川东北气矿. 该回注站设计 回注能力为 100m3 /d,回注层可储水量约 4.76*10 4 m 3 ,现累积回注量约 1.65*10 4 m 3 , 项目建成后需回注水量约 668m 3 /a,回注井回注能力能够满足本工程回注的要求.因此,评价认为项目采取的废水处理措施是可行的. ⑵生活污水 场站生活污水经旱厕收集后用于周围农田施肥.站场所在地为农业生态环境,主 要作物为季节性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以及各类蔬菜等.这些作物都需要进行 施肥,而生活污水不仅满足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而且能减轻由于使用化肥等造成的 面源污染问题,因此,生活污水用于农田施肥是可行的. 综上所述,项目拟采取的废水治理措施是可行的. 10.2.3 固体废物处置措施 营运期固体废物为清管废渣和生活垃圾. ⑴清管废渣 随清管废水一道进入废水罐,然后送石龙 2 井回注进行沉淀,分离的固体废物然 后运至公司已有固化场处置,不会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影响. ⑵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通过在站内设垃圾收集设施,并送当地垃圾系统处置,不会对环境产生 二次污染影响. 综上,项目采取的固体废物处置措施可行. 10.2.4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平面布置时进行合理布局,控制气流速度,减少站场工艺管线的弯头、三通等管 建,降低输气噪声;其次,选用高效低噪声的分离器和调压设备等.采取这些措施后,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0、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152 通过现场实测,站场场界噪声和敏感点处噪声均能满足相应的环境功能类别要求.因此,噪声污染防治措施经济技术可行. 10.3 环保投资估算 本项目环保投资估算见表 10-1. 表10-1 环保投资估算一览表 项目内容环保投资 (万元) 备注水土保持 新增水土流失防治及设施 262.77 生态恢复等 施工作业区域地貌恢复、 植被恢复等, 砍 伐林木异地补偿.总恢复面积 45.46hm 2 182 扬尘治理 穿越工程现场渣土遮挡、 毡布覆盖; 站场 进出口设防尘垫;定期洒水等 5 废水治理 河流开挖简易沉淀,试压废水简易沉淀 8 施工期定向钻废泥浆 设废泥浆池 1 座,以及泥浆处置 15 废水治理工程 旱厕 1 座,50m 3 废水罐 1 个5废气治理工程 元陆 7 井集气站放空系统 1 套20 固体废物收集 设施及处置 固体废物收集及处置 2 站场绿化 绿化面积 2900m 2 5.8 地下水污染防 治 污水罐水设置围堰, 污水罐基础、 围堰采 用"混凝土+2mm 高密度聚乙烯膜"防渗; 元陆 7 井脱水区防渗,1m 3 事故池 1 座5营运期风险防范 设置足够的泥浆池, 周围设排水沟; 阴极 保护、三层 PE 防腐、井口截断系统、出 站截断阀、 应急预案编制及演练, 远程控 制系统等 纳入工程投 资合计510.57 项目总投资 12600 万元,其中,环保投资 510.57 万元,占总投资的 4.05%.环保 投资用于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以及放空火炬建设等,符合该项目的实际特点,投资 方向正确.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1、清洁生产及总量控制 153 11 清洁生产和总量控制 11.1 清洁生产分析 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 术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 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 和环境的危害.将污染物消除或削减在生产过程中,使生产过程处于无废或少废的一 种全新生产工艺.它着重于过程控制和源头削减,通过采取清洁的生产工艺、强化管 理等多种手段,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对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使污染 物减量化和最小化,最大程度地降低终端污染负荷. 天然气的输送,其清洁生产的内容包括输送过程的节能降耗、减少管道沿线天然 气的泄漏量,以及提高管道和站场的安全运行. 11.1.1 产品清洁性分析 本项目为天然气输送,天然气为清洁能源和化工原料.天然气单位热量所产生的 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是煤炭的 1/2 左右,比石油还少 1/3.天然气、煤、原油燃烧三废 产生量对比见表 11-1. 表11-1 天然气与原油、煤燃烧的排污量对比 燃烧产物 天然气 原油 煤 灰分 1 14 148 SO2 1 400 700 NO2 1 5 10 CO 1 16 29 CO2 3 4 5 *表中数据按单位热值计 由表 11-1 可知,天然气为清洁能源,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 11.1.2 工艺清洁性分析 ⑴加热工艺 元陆 7 井的井口生产流动压力约 41MPa,冬天井口流动温度为 27℃,非常接近该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1、清洁生产及总量控制 154 压力下水化物生成温度 (P=41MPa, 水化物生成温度 24℃) ,必须采取多级加热节流的 措施. 目前,国内、外防止水合物形成的措施,通常有加热和注醇.这两种方法的优缺 点对比见表 11-2. 表11-2 加热、注醇方法比较 方法 优缺点 加热 注醇 优点 ·就地利用天然气作燃料 ·经营费用相对低 ·投资相对低 缺点 ·投资相对较高 ·需复敷设燃料气管线 ·需设置水套炉温控及火焰监视自控系统 ·运转费用相对较高 ·甲醇有毒,灌装不方便 ·含醇废水需处理 工程采用的水套加热炉加热工艺具有费用低、操作方便、技术成熟,无二次污染 问题, 目前已在天然气生产井站得到广泛的应用, 故项目采用的加热工艺为清洁工艺. ⑵脱水工艺 为了减少外输天然气管线的含水量,确保天然气管道安全,应对外输天然气进行 脱水分离处理.目前国内外较为成熟的脱水方法有三甘醇脱水工艺和分子筛脱水工 艺.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对比见表 11-3. 表11-3 脱水方案比较表 脱水方案 优缺点 三甘醇 TEG 脱水方案 分子筛脱水方案 优点 1、应用广泛,技术成熟可靠,脱 水效果好, 脱水深度 -15℃,符合 外输气质量标准. 2、操作简单. 3、在操作条件下性质稳定,吸温 性高,容易再生,蒸汽压低,气态 携带损失小. 1、应用广泛,技术成熟可靠,脱 水后干气含水量可低至 1ppm, 2、操作简单. 3、占地面积小. 4、对进料气的温度、压力流量变 化不敏感. 5、脱水深度 -15℃ 缺点 1、 一次性工程投资较大,操作费用 较高. 2、每年运营费较高. 3、需增加操作人员进行操作管理 1、由于分子筛的使用寿命仅为 2~3 年,需定期进行更换,运行 成本高. 2、废弃分子筛的处理困难. 通过两种方案的比较,两种工艺脱水后天然气均能达到管输标准要求,都具有工 艺操作简单等有点,具有运行费用高的缺点,但分子筛脱水方案需定期更换分子筛, 需对更换后的分子筛进行处理,三甘醇 TEG 脱水方案脱水剂经再生后可循环使用,仅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1、清洁生产及总量控制 155 补充少量的消耗.由此可见,采用的脱水工艺为清洁工艺. 11.1.3 生产设备的清洁性分析 ⑴管材 本项目天然气输气管道均采用 L360 直缝埋弧焊管 LSAW 等,从而大大增加了管道 的抗硫化和应力腐蚀能力,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⑵管道防腐 目前常用于天然气输送管道的涂料有石油沥青、煤焦油瓷漆、聚乙烯、熔结环氧 粉末,其特性见表 11-4. 表11-4 防腐涂料性能比较 项目 沥青(5mm 厚) 煤焦油瓷漆 (6mm 厚) 聚乙烯 (2.5mm 厚) 环氧粉末 (0.4mm 厚) 温度范围,℃ 5~30 0~40 -40~80 -40~80 抗冲击特性(重锤:1 ㎏落下,高度0.5m) 冲击 4 次穿透 冲击 5 次穿透 冲击 100 次也无异常 100 次以上 涂层硬度(肖氏 硬度 D 级) 1 14 64 100 以上 吸水性,% 0.03 0.02 0.01 以下 0.83 抗酸性 尚可 尚可 好 较好 抗碱性 差差好较好 特性 低温时发生裂纹, 高温时易软化,适 用温度范围窄, 抗 酸碱特性弱 比沥青适用范围 稍微广,但也存 在同样的缺点, 抗酸碱性弱 适用温度范围广,由 于涂层较厚,不易发 生损伤,可以得到均 匀的涂层 因涂层薄而装 卸或在埋设时 易发生损伤 由表 11-4 可知,以上几种防腐涂层,其性能最好的是聚乙烯,它品种多,用量 大,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和强的机械性能.本项目输气管道拟采用聚乙烯防腐涂料, 提高管道安全性,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11.1.4 提高管道的安全性能,防止天然气泄漏 ⑴设计阶段 ①通过现场踏勘,对管道线路走向进行优化,线路尽可能避开了滑坡、垮塌等不 良工程地段.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1、清洁生产及总量控制 156 ②管道强度设计按(GB50251)中有关规定,以提高管道抵抗外部可能造成破坏 的能力. ⑵施工阶段 严格执行各项制度、施工等有关标准、规定,严格控制施工和设备、材料质量, 防止由于施工和材料缺陷可能导致的事故. ⑶营运期 井口设置了紧急截断系统,天然气出站设置了应急截断阀、线路设置了 5 个截断 阀室,在管道发生断裂或重大泄漏、站场发生事故时,设置的截断阀将自动关闭,将 管输天然气的损失减少至最低程度.管道检修时,也可通过关闭截断阀,来减少天然 气的放空量,将管输天然气的损失控制在局部范围内. 11.1.5 运输方式的清洁性比较 本项目天然气采用管道输送,与铁路、水路、公路等运输方式相比,不同的运输 方式清洁生产综合指标比较见表 11-5. 表11-5 不同的运输方式清洁生产综合指标比较 运输方式 指标 管道 铁路 公路 内河(驳船) 海运 (远洋油轮) 运输成本 1 4.6 20.68 1.6 0.4 能耗 1 2 8.5 水运:0.5 运输周期损耗率 0.2-0.3% 0.71% 0.45% 水运:0.45% 事故伤亡人数 (人/t·km) 1 33 333 / / 事故发生率 1 5.9 16.7 / / 注:表中数值除运输周转损耗率外,均是其他运输方式与观点运输比值 管道运输具有运输能耗低、运输周转损耗小、成本低、安全性高、环境污染小等 方面的优势. 11.1.6 "三废"处理 ⑴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进行了分流, 生活污水经旱厕收集后, 用于周围农田施肥; 采气废水和清管废水等暂存污水罐内,定期送回注井回注至地层.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1、清洁生产及总量控制 157 ⑵生活垃圾集中后进行送当地城镇垃圾收集系统,并送垃圾处置场处置,避免了 对环境的污染影响.清管废渣随同清管废水一同运往回注井站,分离的固体废物然后 运至公司已有固化场处置. ⑶通过采取合理布局和选用低噪过滤器及调压设备等,使噪声源声级值降至最 低,确保了站界噪声的达标排放. ⑷水套加热炉燃料为不含硫化氢天然气;检修或系统超压等排放天然气,经放空 管燃烧后排放,对环境影响小. 11.1.7 施工期采取的清洁生产控制措施 ⑴加强施工管理,规范施工过程,实施工期环境监理 选择具有石油天然气管道建设、平原管道施工工艺及经验等专业资质和业绩优秀 的施工队伍,在实施工程监理的同时,实施环境监理工作,以加强施工管理,规范施 工行为,最大限度减轻施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⑵缩小施工作业带宽度,减少临时占地和生态破坏 本工程施工作业带控制在 14m 范围内,尽可能减少临时占地,减轻了对工程沿线 生态环境的扰动和破坏. ⑶施工队伍依托社会解决,减少污染物排放 在施工期内,不设置施工营地,施工队伍租用当地民房或旅馆,施工人员的生活 污水和生活垃圾依托当地民用设施解决,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 非技术施工人员在当地农民招募,并依托沿线居民住房等现有设施,降低了对环 境的影响. ⑷作好生态恢复,水土保持,减少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工程建设分段进行施工,每段完工后,对临时占地及时恢复原有地貌,对管道占 用的耕地及时复耕,占用的经济林采用种植其它的浅根系经济作物等措施. 11.1.8 清洁生产小结 本项目输送介质为天然气,属清洁能源;通过采用先进的输送工艺,减少"三废"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1、清洁生产及总量控制 158 排放源,从工艺技术、能耗、防腐、节水、施工管理、污染物排放、运营管理等方面 均符合清洁生产原则.工程从集气管道选线、站场工艺及施工工艺来看,均最大限度 的减少了生态破坏、污染物排放及能源消耗,最大限度的保证了管道的安全运行及管 输能力,降低事故的发生和对环境的危害.因此,评价认为,本项目贯彻了清洁生产 的原则. 11.2 节能 11.2.1 降低管输能耗 ⑴采用合理管径,不消耗其它能源,靠天然气自身压力能进行输送; ⑵尽量提高管道输送压力,减少管输能耗; ⑶采用优质钢管,尽量减少由于管壁粗糙而造成天然气输送摩擦阻力增大,损失 天然气的压力能. ⑷优化站场工艺流程,采用节能设备; ⑸全线定期采用密闭不停输的清管工艺,减少管输压力损失,提高输送效率; ⑹加强焊接质量的检验,减少由于焊接质量的不达标而造成天然气泄漏的可能性. 11.2.2 减少天然气放空的损失 ⑴元陆 7 井集气站设有出站截断阀和井口紧急截断系统, 事故时能及时截断气源, 防止事故扩大,达到减少天然气损失的目的; ⑵站场工艺流程中通入大气的放空阀采用密闭性和可靠性良好的球阀(平板闸 阀)和节流截止放空阀双阀控制; ⑶埋地钢质管道采用阴极保护,使管道腐蚀率下降,极大避免了因管壁腐蚀穿孔 渗出天然气对环境造成影响; ⑷选用密闭性好的阀门,减少天然气漏失量. 11.2.3 减少生产、生活过程中水、电、气的消耗 ⑴加强管理,树立节能意识;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1、清洁生产及总量控制 159 ⑵生产用自耗水、电、气安装计量表进行控制; ⑶采用节能电气设备; 11.2.4 减少因设备、管道等密封不严造成的泄漏 ⑴放空、排污选用耐冲刷、关闭严密的阀门,减少天然气内漏损失; ⑵站场设置可燃气体检测仪,可发现天然气的泄漏并及时进行处理,预防事故的 发生,减少天然气的漏失量 11.2.5 建筑节能措施 ⑴加强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门窗洞口尽量小开,采用密闭中空玻璃塑钢 门窗,适当加大屋面保温层的厚度; ⑵尽可能减少建筑面宽,减少外墙面积,建筑选择最佳朝向,保证冬季的日照及 夏季的通风; 11.3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遵循的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行为准则,形成"自然资源-产品- 再生资源"的整体社会循环,完成循环经济的物质闭环运动,就天然气开发而言,资 源的循环经济主要如下: 天然气可以代替煤炭、油等用于发电和供热,由于天然气燃烧产生的污染物少, 因此加快了天然气发电的使用,同时天然气的消耗又加速了他的开采;另外以天然气 为原料的化工行业也会得到快速发展,天然气化工行业生产的一些化学试剂又是天然 气钻井、开采过程中所需要的试剂,因此,从整体上看,天然气的使用符合循环经济 的要求;然而,天然气也属于不可再生的能源,会有枯竭的一天,在开采过程中需考 虑天然气的开采量.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1、清洁生产及总量控制 160 11.4 总量控制 11.4.1 总量控制因子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国发(2011)42 号,十二五期间总量控制指标 有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氨氮.结合工程项目特点,本项目总量控制指 标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11.4.2 总量控制指标 本工程营运期无废水排放,水套炉和 TEG 再生使用燃料为不含硫化氢天然气,故 本工程不设总量控制指标.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2、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161 12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一项主要内容, 设置的目的在于衡量建 设项目所需投入的环保投资和能收到的环保效果,以评价拟建项目的环境经济可行 性.因而在环境经济损益分析中除计算用于控制污染所需投资费用外,同时还需估算 可能收到的环境与经济效益,以实现扩大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致于造成区域 环境污染,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12.1 经济效益分析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的建设,将加快元坝气田天然气资源的开发, 更好的完善元坝气田的天然气集输管网结构,为气田所产天然气的外输提供有力的保 障.同时,天然气资源输往阆中、苍溪、南部等市场,弥补当地的用气缺口.工程的 建设,不仅可以提高西南油气分公司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调 整当地的能源结构. 12.2 社会效益分析 工程的建设有利于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扩大内需.通过实施本工程,可以扩大 内需,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还有利于提高沿途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改善 生活环境,注入新的能源.本工程建设需要一定数量的人力,除施工单位外,还需在 当地招募民工,因而可给当地居民和农民增加收入.另外,管道工程建设需要大批钢 材、建材及配套设备,可带动机械、电力、化工、冶金、建材等相关工业的发展. 工程的实施将促进管道沿线,特别是阆中、苍溪、南部等地的能源结构调整减少 污染排放,改善大气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本工程是造福沿线人民的幸福工程,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 部地区经济发展、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和充分利用天然气资源等方 面不但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因此,该项目具有良好的社会效 益.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2、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162 12.3 工程环境损益分析 12.3.1 工程造成的环境损失分析 本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临时和永久占用土地,主要为农田和林地.临时性占 地对农田和林地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暂时的,在工程施工结束后,经过 一定时间皆可恢复其原有功能,一般来说,环境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 损失指由于项目建设对土壤、地表植被及其生境破坏所造成的环境经济损失,即土地 资源破坏的经济损失,从而减少耕地和林地面积;间接损失指土地资源损失而引起的 其它生态问题,如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及生产力下降等生态灾害所造成的环境经济损 失.间接损失的确定目前尚无一套完整的计算方法和参考数据,因此,仅通过计算直 接农业生态和林地损失来代表环境损失. 12.3.2 环境效益分析 ⑴天然气利用可减少环境空气污染物的排放量,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研究表明, 以天然气置换煤作燃料,每利用 1*10 8 m 3 天然气可减少 SO2 排放量约 1210t,减少 NOx 排放量约 1650t,减少烟尘排放量约 4070t,本工程输气量为 0.66*10 8 m 3 /a,以此推 算,可减少 SO2 排放量约 798.6t/a,减少 NOx 排放量约 1.089t/a,减少烟尘排放量约 2686.2t/a,可见,本工程建设对于加速利用天然气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具有巨 大的环境效益. ⑵天然气的利用可节省污染物处理费用,以SO2 处理为例,据统计,处理 SO2 所需 费用为 1.0 元/kg,用气量达到 0.66*108 m 3 /a 时,每年可节约 SO2 治理费约 80 万元. ⑶天然气的利用可以降低由环境空气污染引起的疾病,进而减少治疗疾病所花的 医疗费及误工费. ⑷减少由于运输带来的环境污染. 管道输送是一种安全、 稳定、 高效的运送方式. 由于天然气采用管道密闭输送,运输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利用煤炭或者石油, 需要车船运输,运输中会产生一定的大气污染物,如汽车尾气、二次扬尘,因此,利 用天然气避免了运输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保护了环境,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2、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163 12.3.3 外部环境损失分析 本工程的建设在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势必产生一定的外部环 境损失,可量化的外部环境损失仅经济林损失、临时占地施工期农业损失、临时占地 运营初期农业损失. 12.4 结论 综上述分析可知,工程实施后,对提高天然气利用水平,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改 善环境空气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当管输量达到 0.66*108 m 3 /a 时,可减少 SO2 排放量 约798.6t/a,减少 NOx 排放量约 1.089t/a,减少烟尘排放量约 2686.2t/a.同时,对 于减少慢性气管炎、肺心病等疾病的发病率,以及这些疾病医疗费的支出,节约污染 物处理费用同样具有重大意义.由此可见,本工程实施后所带来的环境经济效益,比 工程在施工中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要大得多,因此,本工程实施后,产生的环境经 济效益是显著的,项目建设符合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的原则.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3、环境管理及环境监测 164 13 环境管理及环境监测 13.1 施工期环境管理及监理 管道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在施工期,为确保各项环保措施的落实,最大限度地 减轻施工作业对环境的影响, 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引入环境监理、 监督机制尤为重要. 本工程施工期环境管理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分公司负责,苍溪 县环境保护局进行监督. 13.1.1 施工期环境管理措施 ⑴贯彻执行国家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 ⑵组织制定本部门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和标准,并监督检查其执行. ⑶选择环保业绩优秀的施工承包方.施工期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与施工承包方的素 质和管理水平有很大关系.在承包方的选择上,除实力、人员素质和装备技术等方面 外,还要考虑施工承包方环境管理水平. ⑷对施工承包方提出明确的环保要求.在承包合同中应明确规定相关环境保护 条款,如承包施工段的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应采取的水、气、声、生态保护及水土保持、 珍稀动植物保护等,将环保工作的执行情况作为工程验收的标准之一.要求承包方按 公司要求,明确人员、职责等.要求施工承包方在施工前,按照其施工段的环保要求, 编制详细的"环境管理方案" ,并并连同施工计划一起承包公司管理部门批准后方可 开工. ⑸根据管线各区段不同的环保目标,负责制定或审核各区段施工作业的环境保 护监理、监督计划,根据施工中各工种的作业特点和各区段的敏感目标,分别提出不 同的环境保护要求,制定发生环境事故的应急计划和措施. ⑹监督施工期各项环保措施的落实情况,负责环保工程的检查和预验收,负责 协调与环保、水利、土地等部门的联系,以及沿线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调查处理管道 施工中的环境破坏和污染事故. ⑺审定、落实并监督实施生态恢复和污染治理方案,监督恢复治理资金和物质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3、环境管理及环境监测 165 的使用;负责有关环保文件、技术资料和施工期现场环境监测资料的收集建档. ⑻监督检查保护生态环境和防止污染设施与管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 时投入使用的执行情况. ⑼组织开展管道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等. 施工期环境管理方案的重点监控内容见表 13-1. 表13-1 施工期环境管理方案的重点监控内容 重点地段 重点建立内容 目的 沿线农田 ·是否严格执行了"分层开挖、分层堆放、分层回填" ; ·施工作业场地设置是否合理,施工、运输车辆是否按 制定路线行驶; ·施工人员是否超越施工作业带施工; ·施工人员是否超越施工活动范围; ·垃圾、废物是否有指定地点堆放,是否及时清理; ·施工结束后临时用地是否彻底恢复. 减少对土壤和农作 物的破坏 自然保护区 及沿线林地 ·减少管道穿越林地造成的破坏; ·施工人员是否有捕食野生动物的行为; ·施工人员是否超越施工作业带施工; ·施工是否利用现有便道; ·施工是否按要求进行施工. 保护林地,保护野 生动植物,保护自 然景观,减少损失 管道沿线农 户、居民等 ·施工噪声对居民的影响; ·施工路段、灰土拌和场地是否定时洒水; ·粉状材料堆放时是否覆盖. 防止施工噪声影响 居民的正常生活; 减少施工扬尘对居 民的影响 13.1.2 施工期环境监理 ⑴环境监理人员要求 ①环境监理人员必须具备环保专业知识,精通国家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了解 当地环保部门的要求和环境标准. ②具有一定的集气管道建设的现场施工经验. ⑵环境监理人员主要职责 ①监督施工现场对"环境管理方案"的落实. ②及时向部门负责人汇报环境管理现状,并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③协助部门负责人宣传贯彻国家和当地政府有关环境方面的法律和法规. 在施工阶段,业主和施工单位的专兼职环保人员,应监督施工期环境监理方案的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3、环境管理及环境监测 166 实施情况.环境监理的主要内容见表 13-2. 表13-2 施工期环境监理的主要内容 序号场地 监督内容 1 管沟开挖现场 ·是否执行了"分层开挖、分层堆放、分层回填"的操作制度; ·施工作业是否超越了作业带宽度; ·管沟回填后多余的土方处置是否合理. 2 穿越河流段 ·穿越河段的水工保护,施工是否严格按设计方案执行,施工质 量是否达到要求 3 新建集气站 ·站场环保设施,施工是否严格按设计方案执行,施工质量是否 达到要求; ·站场绿化是否达到要求 4 敏感区段 ·禁止夜间施工地段是否禁止了夜间施工; ·夜间施工的灯光和噪声是否对动物活动产生了惊扰,对周围居 民是否产生了影响; ·施工时是否对珍稀动物的生存、繁殖造成了影响; ·施工时是否对珍稀植物产生了影响. 5 其它 ·施工结束后是否及时清理现场、恢复了地貌,是否及时采取了 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措施; ·施工季节是否合适; ·有无砍伐、破坏施工区以外的作物和植被,有无采摘花果,捕 食野生动物等行为. 13.1.3 施工期环境监测 施工期的环境监测主要是对作业场所的控制监测和事故发生后的影响监测.主要 监测对象有土壤、植被、施工作业区废气、废水和噪声等.对作业场所的控制监测可 视当地具体情况,当地环保部门要求等情况而定,如:在人群密集区施工可适当进行 噪声监测,在重要河流穿越施工时进行水质监测等.对事故监测可根据事故性质、事 故影响的大小等,视具体情况监测气、土壤、水等.本工程监督、监测计划见表 13-3. 表13-3 施工期环境监督、监测计划 项目 监督、监测内容 报告制度 实施单位 施工现场 清理 施工结束后,施工现场的弃土、石、 渣等, 生态环境恢复情况; 监督频率: 施工结束后 1 次 监督点:各施工区段 报业主 业主和施工单位专、兼职 环保人员 事故监测 根据事故性质、事故影响的大小,视 具体情况监测大气、土壤等 报建设单位和环保局 当地环境监测站 水土保持 影响水土流失的因子;水土流失量; 水土流失灾害;水土保持设施效益 报业主 在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协 调下,委托当地水保监测 单位完成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3、环境管理及环境监测 167 13.2 营运期环境管理 ⑴搞好环境监测,掌握污染现状 定时定点监测集气站环境,以便及时掌握环境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促进环境管理 的深入和污染治理的落实,消除发生污染事故的隐患,环境监测方案见表 13-4. 表13-4 营运期环境监测计划 序号 监测内容 监测项目 监测点位 监测时间及频率 1 噪声 厂界噪声 厂界外 1~2 点1次/年2生态调查 植被恢复 管道沿线非农业区 运行后前三年,1 次/年3应急监测 非甲烷总烃、 NO2、SO2、H2S 事故位置 1 次/小时 ⑵加强环保设备的管理 建立环保设备台帐,制定主要环保设备的操作规程及安排专门操作人员,建立重 点处理设备的"环保运行记录"等. ⑶落实管理制度 除加强环保设备的基础管理外,尚需狠抓制度的落实,制定环保经济责任制考核 制度,以提高各部门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在管道运行期,环境管理除做好监督与检查配气站各项环保设施的运行和维护工 作外,工作重点应针对管线破裂后天然气泄漏着火爆炸、站场事故排放和着火爆炸等 重大事故的预防和处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不同于一般的环境污染,它没有固定的排 放方式和排放途径, 具有发生突然、 危害严重、 污染影响长远且难于完全消除等特点. 为此,必须制定相应的事故预防措施、事故应急措施以及恢复补偿措施等.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4、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 168 14 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 14.1 公众参与的目的和作用 通过公众参与,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拟建项目的意义及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求 得公众的支持和谅解,也有利于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此外,公众参与对提高全民的 环境意识,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公众调查,获得 公众对项目建设发表的意见、要求和愿望,使项目的规划设计更完善、更合理、环保 措施更切合实际,从而使项目发挥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14.2 公众参与调查方法 公众参与按环保总局环发[2006]28 号关于 "印发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行办法》 的通知"的相关要求进行.采用发放调查表格和在线调查投票相结合的方式. 在线调查:在线调查分两次进行公示,每次为期 10 个工作日,第一次是在建设 单位委托我部后,进行第一次公告,公示日期为 2012 年9月28 日至 10 月17 日;第 二次是在报告书完成后进行的,公示日期为 2013 年3月29 日至 4 月12 日.在线调 查网站和网址为苍溪县人民政府(http://www.cncx.gov.cn) ,在线调查公告及内容见附 件8. 发放调查调查表:第二公示期间,向站场周围 500m、管道沿线 200m 范围内居民, 以及项目所在地政府机关相关职能部门等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人群发放 100 份调查表,征求他们对该项目建设的意见.调查对象为: ⑴调查对象 人员构成:农民、公务员、个体、职工等. 人员年龄构成:24-79 岁. 文化程度:大学、大专、高中(含中专) 、初中、小学、文盲等. ⑵ 调查人数 参与调查人数 100 人,完整回答问卷 100 人,问卷回收率达 100%.网上公示期间 未收到反对项目的反馈信息.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4、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 169 14.3 调查结果分析与评价 14.3.1 基本情况调查结果统计 本次公众参与调查人员基本情况见表 14-1. 表14-1 公众反应调查人员构成情况表 职业 公务员 个体 农民 工人 其它 合计 人数 13 1 82 4 0 100 百分比% 13 1 82 4 0 100 年龄段 20-29 30~39 40~49 50~59 ≥60 合计 人数 4 8 34 32 22 100 百分比% 4 8 34 32 22 100 文化程度 大学、大专 高中、中专 初中、小学 文盲 未填 合计 人数 10 9 73 8 0 100 百分比% 10 9 73 8 0 100 从表 14-1 可看出: 本次参与调查的主要为站场和管线沿线的农户、居民,调查人员的整体文化程度 较低,这真实反映了项目周围居民的人员构成及文化程度的实际情况. 在参与调查人群中, 20-29 岁人占 4%; 30-39 岁人占 8%; 40-49 岁人占 34%; 50-59 岁占 32%;60 岁以上人占 22%.整体来讲分布较均匀,他们发表的意见具有一定的真 实性和代表性,对项目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这次调查无论从被调查者的年龄段、涉及的行业还是文化程度的高低来看,应该 说是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公众对本项目环境影响问题的态度和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参与 意识. 14.3.2 公众参与调查意见统计 ⑴网上公示 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环发 2006[28 号]《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有关规 定,我们在苍溪县人民政府(http://www.cncx.gov.cn)上向公众公开了项目建设的有 关环境保护信息(下载网页见附件 8) ,未收到反对项目的反馈信息. ⑵调查表统计 调查结果见表 14-3.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4、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 170 表14-3 公众参与调查结果统计表 调查统计结果 序号 调查内容 回答结果 人数(人) 不了解 6 有所了解 84 1 您对建设项目情况的了解程度 很了解 10 关心 76 一般 19 2 您对本工程的环保问题是否关心 不关心 5 废水 4 废气 28 噪声 12 固体废物 5 占用土地 45 植被和农作物 67 3 本项目的建设,您最担心的是什么 方面的环保问题 环境风险 13 居民生活 2 土壤 43 植被、农作物 67 4 您认为本工程环境影响在什么方面 空气 22 不可靠 0 较可靠 89 5 您认为项目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可靠 性如何 很可靠 11 满意 68 一般 30 6 您对区域环境质量现状是否满意 不满意 2 空气 8 地表水 31 地下水 37 土壤 19 7 您认为本区域环境污染体现在哪方 面 声环境 5 有利 36 一般 62 8 本项目建设是否有利于本地区的经 济发展 无利 2 支持 83 反对 0 9 你对本项目建设的态度 无所谓 17 14.3.3 公众参与调查意见分析评价 从以上调查意见统计结果可看出: ⑴接受调查的人员中,有84%对项目有所了解,10%对项目很了解,6%对项目不了 解,说明此次调查有充分的代表性,可反应当地居民、农户的真实想法. ⑵在被调查人中,对本工程建设的支持率为 83%,有17%认为无所谓,无人反对 项目建设.有36%的人认为项目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有利,62%的人认为一般,2%的人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4、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 171 认为对当地经济无利,据此,本工程得到了公众的广泛支持. ⑶接受调查人员中,76%的人对本工程的环保问题关心,因此说明现在环保问题 已深入民心,居民希望项目能有效治理项目产生的污染物,不影响当地的环境;绝大 多数人员最担心的环保问题是项目占用土地(占45%) 、破坏土壤农作物和植被(占67%) ,项目建设主要环境影响为工程建设破坏土壤农作物和植被(占67%) 、土壤(占43%) . 由此说明公众对项目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针对公众担心的环保问题,工程主 要采取的措施为:通过合理选线,控制施工作业带宽度,严格施工作业人员的管理, 采用人工开挖管沟, 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地貌和植被恢复, 同时进行异地补偿等措施, 将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限度.采取有效的污染物治理措施,减少污染 物排放,减少对居民生活影响. ⑷接受调查人员中,68%人对目前环境质量现状满足,30%人认为目前环境质量现 状一般,不满意的占 2%.在认为本区域哪方面污染较重时,31%的人认为是地表水, 37%的认为是地下水. ⑸在对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方面,被调查人普遍反映,应减少占地,保护农 田;控制废水、废气、噪声等排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保护水体、土壤和当地声环 境;加强绿化和生态补偿,减少水土流失;加强管道安全运行,防止火灾、爆炸等事 故发生. ⑹在其它意见和建议中,要求合理拆迁,提高补偿费,补偿费由油气公司直接发 放;施工时注意文明施工,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等.尤其是对待补偿费发放方式和 文明施工的意见较大.这点希望建设单位予以重视. 14.4 公众参与调查结论 本次公众参与调查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调查结果真实可靠.调查问卷充 分反映了当地市民的民心、民意,他们对本项目建设持积极态度(83%支持) ,同时也 反映出了他们的忧虑和担心,即担心项目施工建设对植被、土壤的影响,以及对环境 的污染等,建设单位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有效的补偿措施,及时恢复被破坏的植被和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4、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 172 地貌,加强环保措施和风险防范措施及事故应急预案,将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降至 最低.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5、方案比选 173 15 线路比选、拟选线路环境可行性 15.1 线路比选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线路走向依据"元坝陆相地面管网规划方案"以及 现场踏勘、沿线井位布置、地形、交通等实际情况,并结合当地规划,对元陆 7 井~ 元坝首站集气管道线路走向提出以下两个比选方案,见表 15-1. 表15-1 线路走向方案比选表 项目方案 1 方案 2 管道长度,km 33 38 沿线敏感点 自然保护区内长度 3.737km. 穿 越东河 1 次,工程采用定向钻, 位于饮用水源保护区外,不涉 及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等. 自然保护区内长度 3.737km. 穿越东 河2次, 1 处为饮用饮用水源准保护 区, 1 处为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 不 涉及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等. 天然气开发的协调性 经过了元坝陆相开发井布置 区,便于该区域后期集输工程 的扩容建设,管道沿线新建集 气站通过集气支线与集气干线 的阀室预留头相连即可进行天 然气外输,减少后期建设对生 态环境的影响 经过了元坝陆相开发井布置区,便 于该区域后期集输工程的扩容建 设,管道沿线新建集气站通过集气 支线与集气干线的阀室预留头相连 即可进行天然气外输,减少后期建 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主要河流穿越及对水 环境影响 定向钻,对河流水质无影响, 对河流流量无影响 定向钻,对河河水质无影响,对河 流流量无影响 场镇规划 位于规划区外,对沿线场镇规 划实施无影响 位于规划区外,对沿线场镇规划实 施无影响 生态环境影响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方案 2 短5km,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方案 1 长5km 施工方式对生态环境 的影响 以人工为主,机械施工为辅. 自然保护区采用人工开挖,林 区采用人工开挖 以人工为主,机械施工为辅.自然 保护区采用人工开挖,林区采用人 工开挖 经比选可知,方案 1 经过的敏感点较方案 2 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案 1 较方案 2 少,因此,从环境保护角度而言,评价推荐方案一. 15.2 选线合理性分析 结合本工程特点、管线所经地地形、环境、地质条件、交通,以及输气站与周围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5、方案比选 174 环境的相容性等,分析本项目选线的合理性. ⑴天然气的运输方式包括管道、罐车等输送方式,管道运输具有运输能耗低、运 输周转损耗小、成本低、安全性高、环境污染小等方面的优势.工程结合当地环境特 征,进行了方案比选,拟选线路长度约 33km,穿越林地约 3.5km,为最优方案. 管道的建设通过采取有效的控制(控制施工作业带宽度等)和植被恢复措施(给 受损方一定经济补偿,由受损害方进行植被恢复,可原地恢复或异地补偿等措施) , 对生态环境影响小,对常见野生动物的生境等不会造成破坏影响.集气管道输气过程 中无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场站使用清洁能源,废气污染物排放量少,对区域环境空气 质量影响不明显;场站工艺废水均送回注站进行回注,不外排,生活污水经处理后用 于农田施肥;噪声源声级值小,营运期能做到达标排放,对区域声环境质量影响不明 显. ⑵工程穿越中型河流采用定向钻.定向钻穿越河流即在河床基岩稳定层下穿越, 这种施工方式的最大优点就是整个工程的施工均不涉水,不会对河流水质造成影响, 因此,不会影响到下游取水口的水质. ⑶拟建输气站和输气管道沿线 200m 范围内无文物古迹、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等. 而且本工程所有管道均为沟埋敷设,对当地自然生态景观不会造成影响. ⑷集气管道走向位于当地农田生态环境和林业生态环境中,苍溪县城乡规划建设 和住房保障局、苍溪县国土资源局出具意见同意管线路由,项目与当地规划相容. ⑸根据《元坝气田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 估报告》 ,适宜性为适宜、基本适宜、适宜性差.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后,工程建设用 地基本适宜集气管道工程建设.但管道沿线存在山洪冲刷、崩落、掉块、不稳定边坡 等地质灾害和不良地质作用隐患,工程设计采取采用条石堡坎分级护坡和稳管、严格 禁止采用爆破施工、防浮和防冲刷稳管等工程措施后,可确保管线安全. ⑹管道沿线有乡村公路可利用.但由于管道沿线地形地貌原因,需要建设施工便 道,便于管道和施工设备的运输,施工后按原有地貌进行恢复,对生态环境影响小. ⑺拟选线路走向避开了人口密集区.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5、方案比选 175 ⑻该集气管道走向经过了元坝陆相开发井布置区,便于该区域后期集输工程的扩 容建设,管道沿线新建集气站通过集气支线与集气干线的阀室预留头相连即可进行天 然气外输,减少后期工程投资. 综上可知,工程沿线交通方便,无不良地质现象,不涉及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 与当地城镇规划相容,项目与环境相容,项目选线是合理的. 15.4 站场选址合理性分析 ⑴元陆 7 井集气站建设在原元陆 7 井钻井工程井场内建设, 站场建设不新增占地, 仅放空区需新增占地.结合当地规划,苍溪县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出具意见确 认项目不在其所在乡镇规划区内. ⑵拟建站址地震地质条件稳定.拟选站场周围为坡地和陡坎,无不良地质灾害, 能满足场站建设的需要. ⑶社会依托条件好,供电、给排水、生活及交通便利等均能满足站场建设条件. ⑷站场工艺装置区防火间距内无民房、村镇、公共福利设施、工业企业、仓库等 设施,也无民房、村镇、公共福利设施、工业企业、仓库等设施.场站建设满足《石 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3-2004) 》规定的防火间距要求. ⑸站场营运期排放废气主要是天然气燃烧烟气,使用的天然气不含硫化氢,主要 产物为 CO2 和H2O,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小.营运期设备中的气流噪声强度低,对周围 声学环境和敏感点不会产生噪声污染影响.营运期无废水排放,对区域地表水环境无 影响. 综上所述,站场所在地沿线交通方便,不涉及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与当地城镇 规划相容,项目与环境相容,项目站场选址是合理的.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6、评价结论及建议 176 16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及环境保护对策建议 16.1 评价结论 16.1.1 项目基本情况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新建集气站 1 座(元陆 7 井站)、 改造场站 1 座(元坝首站)、新建集气管线 33km、新建线路阀室 5 座.集气管道设计压 力7MPa,管径 D406.4.9*8.8(11) ,集输能力 200 万m3/d;集气站设计压力 7MPa, 设计规模 20 万m3 /d. 工程项目临时占地 45.46hm 2 , 永久性占地 1.0936hm 2 (其中利用原有井站 0.66 hm 2 , 新增占地 0.4336hm 2 ).项目总投资 12600 万元,其中,环保投资约 510.57 万元,占 总投资的 4.05%. 16.1.2 产业政策及规划符合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2011 年)第9号、国家发展改革 委第 21 号令公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修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 >有关条款的决定》修正》 ,集气管道工程属于第一类"鼓励类"第七项"石油、天然 气"第三条"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的储运和管道输送设施及网络建设" , 并经中国 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分公司西南油气[2012]133 号立项批复,因此项目符合 国家产业政策. 苍溪县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苍溪县国土资源局出具意见同意管线路由, 项目与当地城镇规划不冲突;项目建设符合西南油气分公司发展规划. 16.1.3 环境现状评价结论 ⑴生态环境 工程集气管道长度约 33km, 根据集气管道走向及现场调查,有3.737km 位于自然 保护区实验区,有29.263km 地处一般区域. 特殊生态敏感区和一般区域生态系统以农田生态系统为主,其次为林地生态系 统.农业生态系统耕作制度主要以一年两熟制为主,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小麦、玉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6、评价结论及建议 177 米、红薯等.林地生态系统主要植被为柏木为主的暖性针叶林以及桤木、枫杨为主的 落叶阔叶林. 评价区内没有发现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物种和古树名木分布,调查期间, 在管线穿越自然保护区评价区域发现有评价区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雀鹰 1 种, 四川省级保护鸟类鹰鹃(Cuculus sparverioides)分布. ⑵环境质量 工程项目所在地环境空气质量、声学环境、地下水及地表水均能满足相应的环境 功能类别要求. 16.1.4 清洁生产 本项目输送介质为天然气,属清洁能源;通过采用先进的输送工艺,减少"三废" 排放源,从工艺技术、能耗、防腐、节水、施工管理、污染物排放、运营管理等方面 均符合清洁生产原则.工程从选线、集气工艺、站场工艺及施工工艺来看,均最大限 度的减少了生态破坏、污染物排放及能源消耗,最大限度的保证了管理的安全运行及 管输能力,降低事故的发生和对环境的危害.因此,评价认为,本项目贯彻了清洁生 产的原则. 16.1.5 达标排放 在正常生产情况下,场界噪声能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2 类标 准.水套炉燃气为不含硫化氢天然气,污染物产生量少,能实现达标排放;系统超压 和检修排放天然气, 属间歇排放, 且排放量少, 经放空火炬燃烧后, 污染物能达到 《大 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中的二级标准. 生活污水经旱厕收集后, 用于周围农田施肥, 不外排;清管作业、分离器排水和检修废水等暂存于站场废水罐内,定期送回注井回 注, 不外排. 清管废渣送公司钻井泥浆固化现场固化, 生活垃圾送当地垃圾场处置后, 不会形成二次污染.因此,项目做到了达标排放.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6、评价结论及建议 178 16.1.6 总量控制 本项目不设定总量控制指标. 16.1.7 污染治理及生态保护措施的可行性 评价认为,项目拟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经济技术可行;采取的生态保护和恢复、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可减轻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降低水土流失,有利于生态 保护和水土流失的控制,生态保护措施可行. 16.1.8 工程环境影响结论 ⑴施工期影响 ①对土壤的影响 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按原有土壤层次进行分类堆放,同时控制管沟开挖土壤堆放范 围和施工人员活动范围,按原有土壤结构回填,并按 HSE 有关规定将产生的固体废物 清除干净,对土壤的影响较小. ②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管道穿越地土地主要为林地和农田,施工完毕后,通过复耕复植措施,恢复至土 地原有功能,管道经过地区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可持续利用性没有受到影响;永久性占 地极少,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大,且管线位置、站场、阀室位于当地城镇规划区 外,项目建设对城市发展、农田等用地不会造成影响. ③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集气管道有 3.737km 位于自然保护区实验区, 生态系统为农业和林地生态系统构 成,以农业生态系统为主.通过恢复植被后,地面上的生态系统仍能连成一片,保持 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并且也没有破坏物种的多样性. ④对植被的影响 管道建设施工对管沟两侧 5.0m 的范围内植物造成影响,但施工完毕后,通过复 耕复植,生态环境状况基本能得以恢复.总之,施工期对农作物等的影响是短暂的, 可逆的.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6、评价结论及建议 179 ⑤对景观的影响 本工程管线埋在地下面,进行植被恢复后,对地面景观没有无影响.但在施工期 间,将会对局部景观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通过采取分段施工,尽快恢复,对景观影 响能降到最小. ⑥对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 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林麝、红腹锦鸡等珍稀动物及其栖息地.林麝、红 腹锦鸡等动物的主要分布区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在工程影响范围内没有分 布,对其无影响.自然植被也主要分布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评价区以农田等 人工植被为主,且施工结束后将进行植被恢复,不会减小保护区内自然植被的面积. ⑦水土流失 本工程集气管道施工时,通过采取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及时复耕复植和还林措施 后,水土流失可得到控制,仍维持在现有水平. ⑧对公路和交通的影响 本工程公路穿越采用开挖加钢筋混凝土套管保护穿越方式.开挖公路时采取分段 开挖、分段施工,施工结束后,立即恢复到道路原有特性,对公路和交通的影响较小. ⑨对地表水、取水口影响 管道穿越小河采用开挖穿越,中河采用定向钻方式.同时,加强施工期管理,避 免两岸施工现场洒落机油和泥浆等流入河内,防止开挖的土石方进入河流,施工结构 后立即恢复原有河床特性等,对河流水质不会造成明显影响. 集气管道穿越东河,采用定向钻穿越方式,并加强施工过程中管理,避免淤泥、 机械设备、机油等进入河流,不会对下游饮用水取水点产生影响. ⑵营运期影响 ①地表水 项目营运期无废水排放,不会对周围地表水环境造成污染影响. ②环境空气 营运期排放废气为天然气燃烧烟气,项目使用的天然气为不含硫化氢天然气,燃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6、评价结论及建议 180 气废气污染物排放量少,对环境影响可接受. ③噪声 输气管道采用埋地敷设,正常输气过程中不会造成噪声污染影响.场站通过合理 布局、选用低噪过滤器及调压设备等,站界和敏感点噪声能满足标准要求,对周围环 境影响较小. ④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经有效收集和处置后,对周围环境不会造成污染影响. ⑤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林麝、红腹锦鸡等珍稀动物及其栖息地,主要分布 区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在工程影响范围内没有分布,不会对其造成影响. 项目营运时无废水排放,固体废物的处置是可行的,废气污染物排放量少,噪声 源声级值低,对自然保护区不会造成影响. 16.1.9 水土保持 拟建集气管道沿线两侧 200m 范围内土壤侵蚀类型以强度水力侵蚀为主,其次为 微度和中度水力侵蚀,平均侵蚀模数为 3642t/km 2 ·a.管道两侧 200m 范围内侵蚀量 为41814.9t/a. 工程占地范围新增水土流失量8919t. 16.1.10 工程选线、站场及阀室选址的环境可行性 工程沿线有乡村公路可满足工程需要,不涉及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与当地城镇 规划相容,项目建设与环境相容,项目选线、选址是合理的. 16.1.11 环境风险评价 本工程通过采取报告提出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其发生事故的概率较低,落实应 急预案后,能将事故危害降至最低.因此,从环境风险的角度分析,本项目的风险水 平是可以接受的.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6、评价结论及建议 181 16.1.12 公众参与调查 本次环评公众参与采取网上公示(两次公示)和发放调查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公示期间未收到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参与问卷调查的市民,他们对本 项目建设持积极态度(83%支持) ,同时也反映出了他们的忧虑和担心,即担心项目施 工建设对植被、土壤和动物的影响,以及营运期对环境的影响等,建设单位针对这些 问题拟定了有效了生态保护措施和风险防范措施及事故应急预案.从同类项目建设实 际情况看,只要将各环保措施和风险防范措施落实到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降至可 接受程度,环境风险也是可以接受的. 16.1.13 综合评价结论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分公司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 属清洁能源采输工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与当地规划相容.项目避开了城镇规划发 展用地,工程选线、站场选址合理;贯彻了"清洁生产、总量控制、达标排放"原则; 采取的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可行,污染治理措施经济技术可行;风险防范措施可靠. 在施工期和营运期,只要认真落实本报告书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生态恢复、水土保 持措施,风险防范措施,并建立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后,对环境的影响能降到最低,环 境风险属可接受水平.公众调查表明,其对项目持积极支持和认同的态度.因此,从 环境角度而言,本项目在苍溪县境内拟选站址和线路建设是可行的. 16.2 环境保护对策、建议及需完善内容 16.2.1 环保对策 ⑴项目施工期应认真落实噪声、固体废物、扬尘等污染防治措施,以及生态恢复 措施,并保证所需资金;营运期应必须认真落实废气、废水、垃圾清扫和收集等治理 措施,确保达标,不污染环境. ⑵营运期应认真落实各类风险防范措施和制定详细的事故应急预案,定期进行演 练,并要求周围居民生参加. 元陆 7 井—元坝首站集气管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6、评价结论及建议 182 ⑶本报告未涉及的安全方面内容,应严格按《安全预评价报告》的有关要求进行 逐一落实. ⑷加强日常工作中对站场设备、阀门的泄漏检测,避免大量天然气泄漏,导致环 境污染和安全事故发生. ⑸加强对沿线居民的宣传教育工作, 并与地方政府保持密切联系, 共同营造良好 的生产环境. ⑹对易遭到破坏的管段设置警告牌,并采取保护措施. ⑺植被恢复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有详细计划,并有足够的资金保证. ⑻水土保持工程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确保水土保持工作的落实, 以免留下后患. ⑼管线沿线有少量不良地质地段,项目选线时尽量避开此地段,对无法避让的, 通过采取降坡、锚固、护坡堡坎和截排水等设施,确保管道安全. ⑽项目在设计阶段, 应结合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优化管道走向, 尽量减轻项目 建设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16.2.2 建议 ⑴建设单位应随时与当地规划部门保持联系,确保管道安全. ⑵建议应采用户外广告、招贴画、广播等形式,大力宣传管道保护法律、法规, 使沿线群众熟悉和了解管道保护的意义和方法.重点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 气管道保护法》 . ⑶建议加强外部联系,积极与地方环保部门和安全部门精密结合,避免第三方对 管道的破坏,保障管道运行安全.并以地方医疗、消防、社会保障系统为依托,建立 健全应急保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