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4日 星期四 责编 / 李静 版式 / 田凤 Email:hotwindbjd@163.com 电话:85202825 14 基弗:大于新表现主义 颜榴 聚光 热风冷眼 有声有色 观剧印象 6月15日下午,北京房山区的阎村镇 张庄热闹非凡, 展洲国际艺术区的开幕 式吸引了附近的村民, 但使更多艺术界 人士赶赴郊区的动力是一个名为 " 穷尽: 德国新表现主义" 的画展. 展览将新表 现主义的六位画家悉数呈现, 其中以德 国当代大师安塞姆 · 基弗地位最高、名声 最著. 这使我想起去年初, 我在德国柏林 自由大学艺术史学院访学期间, 造访汉 堡火车站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情景. 曾经 是候车楼的大厅里陈列着多位欧美后现 代主义艺术大师的作品, 一个个名字如 雷贯耳:沃霍尔、博伊于斯、哈林……那 天我印象最深的是基弗. 他的各式作品多属画作与实物的结 合,战争与死亡的主题弥漫其间,异常震 撼人心. 《 世俗智慧的路径: 条顿堡森林 战役》 ( 1980)一画中,许多西方文化名人 如同幽灵般地在黑色树干间浮现; 《 历史 的天使:罂粟和记忆》 ( 1989),是一架灰 色的飞机残骸.在作品前,观者会被唤起 思考与二战、纳粹、人文主义等概念相关 的命题.当年,由于德累斯顿被炸,茨威 格在别国绝望自杀,理查 · 施特劳斯的音 乐作品也是一种哀悼的情怀弥漫, 与此 景此画两相仿佛. 基弗往往用水泥瓦片 作为材料,东倒西歪地进行堆积,辅助材 料则是工地上废弃的泥灰、碎布、破旧的 木板,植物干枯的根藤、断砖、破瓦等.有 的作品让尸衣直接铺在地上, 已经不见 衣服里那个活生生的人的形象. 他还喜 欢以各种书籍作为创作素材. 但这些大 书通常都被水浸过,像石块垒在一起,形 似山的断层与褶皱. 在基弗的世界里, 我们感受到一场 战争大火之后的浩劫:世界,如同艾略特 诗中所写的 《 荒原》.但这个荒原不是现 代人无聊的荒原, 而是一场浩劫之后留 下的荒原.读解他的作品,可以感到德语 诗人保罗·策兰诗歌中的那种意象:绞索、集中营、杀戮、迫害,沉痛与窒息感充 斥着他的作品. " 人文主义的毁灭"—— —可以说是基 弗作品的唯一主题. 他之所以选择不断 地运用泥土和水作为材料, 热衷泥土皲 裂的肌理, 在于其间表达了西方几百年 的人文主义传统在20世纪政治与军事的 摧残下彻底解体.大地混沌一片,原先那 种温暖的植物业已死亡, 唯一可收割的 只是他画的那些形似花束的黑点, 纠结 在一起的藤条(《植 物的秘密生活》 1997).有时,他会把一个死人或者类似 死人的影子放到干旱的泥土上,孤绝,无望;而一张张像石板一样的床,会让人想 起纳粹的毒气室. 基弗与中国美术界的渊源始于上世 纪80年代中期.中央美术学院的青年教 师从德国留学归来, 带回了新表现主义 画家的信息, 曾经为师生们津津乐道. 1996年, 德国收藏家彼得·路德维希夫 妇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一批西方现代 艺术作品, 其中就包含有基弗的作品. 那应该是基弗 第一次来到中国.2009 年, 基弗作为法国巴士底国家歌剧院一 部歌剧的总导演, 接受了中国 《 南方周 末》的专访.其中,他谈到了自己的艺术 追求以及与中国之间的关系. 基弗在采 访的最后, 表达了愿意在中国办大型展 览的愿望. 基弗1945年生于德国,1970年代在 杜塞尔多夫师从博伊于斯, 从1990年代 起作品开始产生世界性的影响. 这么算 来,他当年来到中国,是其名声世界性传 播的一部分.按照专家的说法,他是一位 " 德国罪行的考古学家", 也一直致力于 传播 " 罪恶".但基弗的生命中有极其复 杂的一面. 在1960年代末, 他有一系列 " 行为艺术"的举动:身穿纳粹军服,高举 右臂,在欧洲的多座城市里拍照,并在德 国展出这些照片. 也许他的这种行为是 为了展览 " 罪行",提示这个世界纳粹的 幽灵还在. 他甚至在许多画面中也经常 画某个政治大人物挥手的动作. 许多他 创作的由碎水泥块堆积的作品, 已经成 为许多后现代派歌剧使用的背景与道 具.一座座充满质感的 " 废墟",呈现的是 这个世界给人的真正肌理.而这二十年,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 给这个世界蒙上了 一层表面看起来非常光鲜的遮羞布,而 基弗的意图,就是撕开这层表皮,呈现流 血的伤口以及里面断裂的骨头. 站在展洲艺术区的1号大厅,我再次 见到了基弗. 这是一幅名为 《 失落的字 母》的照片拼贴,与柏林所见的作品相比 可称为小品,但内里的蕴涵同样震撼.我 们也有恐怖的历史与政治伤口, 但我们 却没有基弗这样的画家.应该说,二十多 年来, 类似于基弗画作中那般肌理效果 的面貌在中国艺术家手下并不少见,但 如要传达浓重的对历史负责的意识、对 人类文明的反思, 于一个画家需要的不 止是表达的手段, 而是要有一颗真正的 " 心".基弗的存在,从反方向证明了我们 对历史的茫然以及主动的遗忘. 从美术史看, 德国的现代主义通常 被表现主义这一概念笼统地囊括, 而后 现代主义又被新表现主义所笼罩, 其实 这两个称谓都不够准确.有人把保罗· 克 利归为表现主义, 正如把基弗归为新表 现主义一样,都是简单的概括.可以说, 克利与表现主义无关, 而基弗的绘画世 界完全大于新表现主义. 他是史诗性的 画家. 我疑惑着画展请柬上的 《 耶稣家谱》 一作为何还未露面,策展人告知,这件作 品将在7月6日至18日现身世纪坛世界艺 术馆.于我这样的 " 基弗迷",这简直是个 福音;不久,还将迎来第三次领悟他的好 时机. 从演员阵容上看, 《 不二神探》囊括了两 岸三地炙手可热的演员,你很难从这个阵容 看出故事发生地在哪.文章与李连杰继 《 海 洋天堂》和《白蛇传说》两度合作之后,终于 以饰演王不二成为主角,李连杰变成了大绿 叶,可却是两人最没有化学反应的一次. 《 不二神探》更像是一部适合出现在贺 岁档的 " 合家欢"电影,它以一个连环凶杀 案为故事内核,串起了一大堆港台明星.它 不走黑色电影路线, 不涉及人性黑暗的批 判,而是用极尽搞笑手法上演的一出闹剧. 它娱乐大众的态度值得肯定, 可是限于导 演功力却只达到了隔靴挠痒的效果. 这是王子鸣的导演处女作,它在气质上 和《最强喜事》系列类似,后者作为1990年代 香港非常受欢迎的类型电影, 依靠本土明 星,关注香港本土的生活,曾创造过辉煌的 票房成绩. 可随着香港电影黄金时代逝去, 这个类型进入大陆之后就有点水土不服, 《 最强喜事》系列现在一直在走下坡路.反过 来,这次大陆演员主演的香港喜剧也显得水 土不服. 文章饰演的警探怎么看都有点不 搭,表演方式基本上是 《 失恋33天》中的王小 贱附体, 以致我在观影过程中不断跳戏.而 李连杰彻底成了酱油党, 电影中他叫黄飞 红,这名字倒与整部电影那种 " 后现代"拼贴 混搭的气质很相符.当年的 《 黄飞鸿》系列成 就了这位 " 功夫皇帝",黄飞鸿一脸浩然正气 的形象成为一代人的记忆.而《不二神探》中 黄飞红却成了整天上班看股票不务正业的 老油条,时不时还负责插科打诨,他就像是 这个英雄失落时代的象征,在浓厚的香港商 业电影气氛中被狠狠开涮.至于片中其他演 员,比如探长陈妍希,始终还处于沈佳宜的 状态,柳岩依旧充当的是 " 人体肉弹". 除了演员阵容的混搭带来的违和感, 电影在故事上乏善可陈, 最主要的问题是 巧合太多近乎不合情理. " 微笑杀手" 的设 定算是最大的亮点, 可是关于神探王不二 如何破案的过程却交代得非常草率. 在佟大 为尸体上发现银针是剧情的关键转折点,可 是为何这么明显的线索法医没看见? 杀人凶 手为何能上飞机混入剧组刺杀演员? 身为同 父异母的姐姐柳岩为何非得抢妹妹的男朋 友?整部片子的剧情就像脆弱的积木,轻轻一 推就会整盘崩塌,完全经不起推敲. 相信导演也意识到了这个致命的问题, 所以他只能靠增加动作场面来弥补, 不管有 没有必要先打一阵再说. 所以就出现了邹兆 龙饰演的反派打完就消失了, 吴京饰演的保 险员几乎就是散打冠军, 最后居然出现王不 二脑海中想象的打斗场面, 这是典型的文戏 不行武戏来填的表现, 本应是一部斗智斗勇 的侦探片却变成一部动作主导的闹剧. 如果说陈可辛的 《 中国合伙人》是香港导 演开始学习如何将商业片手法用于大陆本土 故事叙事中, 那么 《 不二神探》 就还停留在 1990年代香港电影粗糙的叙事. 片中如走马 灯般出现的大陆演员很清晰地表明了它的目 标受众, 可是它戏仿的语境还是香港本土文 化. 我们从中随处可以看到周星驰的影子,陈 妍希对王不二的打骂是 《 功夫》中包租婆的翻 版,天上阴云幻化成蛇形、最后火云邪神附体 的二叔,都是非常明显的致敬.所以整部片子 更像是香港版的《 惊声尖笑》, 但是它又不彻 底,并不是完全后现代的戏仿,它还有探讨亲 情与爱情问题的架势,必要时还会催泪一把. 将喜剧与探案结合其实需要很强的功力. 一方面,喜剧要求的是消解传统正面人物的那 种崇高感,它整体上是放松的,在这一点上 《 不 二神探》做得过犹不及;另一方面,要求导演对 探案剧的规律有很强的掌控能力,需要有缜密 的逻辑推理及揭示案情的精准节奏,是逐步收 紧的. 这一松一紧就需要导演的拿捏非常到 位,在《不二神探》中却完全被撕裂了,过度松 弛导致剧情逻辑漏洞不断,而低劣的特效给人 敷衍了事的感觉.由此看来,香港新生代导演 要想继承前辈衣钵,真正进入大陆市场,还有 很长的路要走. 影片 《 小时代》中有这样一场戏:圣诞 前天,恋情告白遇挫的宛如在漫天飞舞的 雪花中,骑着车给好友顾里打电话,先是 问她家有没有酒, 而后问有没有蛋糕,最 后居然特搞笑地说她想吃臭豆腐.作为四 人中的 " 女王",家境优越的顾里家中,美 酒自然会有的.四个女生的圣诞夜,就是 一起坐在顾里家阳台上豪华的大沙发里, 盖着高级羊毛毯,端着美酒,赏着黄浦江 美丽的烟火度过的,宛如还大喊着要把顾 家的酒全喝光.蛋糕,影片没有交代,但想 来平常.臭豆腐?!开什么玩笑?如此恶臭 的街头小吃,怎么可能会出现在顾里家? 因此,在这部以时尚华丽的都市景观 呈现的影片中,美酒、蛋糕和臭豆腐,结合 电影的整体表述,就成了某种富有意味的 象征,透射出影片对青春梦想和现实人生 的三种认知、想象及其兴致所在.美酒,代 表着梦想实现、成功、品质高端的华美人 生;蛋糕,则是平凡、满足、简单的普通人 生;臭豆腐,则指向失败、黑暗、残酷的 丑陋人生. 显然,影片 《 小时代》毫不犹豫地站 在了 " 美酒"所代表的华美人生这一边, 并让它处处散发着融时尚、华丽、成功、 身份与小我实现于一体的迷人光泽. 影片试图向人们表明,在今天这样 一个物质和物欲都已隐入我们生活背 景的时代,不应该再回避或者遮掩 " 梦想" 中所必然包含的名利与物质成分. 相反,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这种名利和 物质成功造就的外在光环,成为吸引人 们追逐梦想乃至爱情的最初动因.影片 中,顾里面对家境同样优越的男友的质 问,尖锐而又理直气壮地说: " 没有了物 质,爱情就成了一盘散沙."影片的主角 们是年轻美丽、怀揣青春梦想、又刚刚 步入新人生舞台的少女,而且又遭遇这 样一个看起来流光溢彩、高速运转的时 代舞台,她们有什么理由不应该 " 成长 得更美好"呢? 为了制造时代这杯散发着美丽青春、 华丽梦想气息的 " 美酒",整部影片用多种 镜头刻意展示上海摩登炫幻、 奢华时尚的 都市景观, 以至于家境平常的林萧站在渴 慕的杂志大楼下,竟然有些美妙的眩晕;成 功人士宫洺精致、讲究、独特的工作和生活 习惯, 通过凯蒂仪式般庄重冷静的一一交 代, 处处显示着与寻常市井截然不同的气 场;著名专栏作家周崇光的服饰、发型,在 聚光灯和摄影师的一连串 " 咔嚓咔嚓"中, 顿时闪现出时尚、成功的偶像光环.再加上 顾里及其男友浑身上下的名牌、 富太太叶 传萍一身的珠光宝气和高级轿车, 以及影 片结尾直接代表着成功与时尚的国际服装 设计大赛的登场, 都使得这部影片有着浓 厚华丽的物欲色彩和舞台梦幻成分. 如果 《 小时代》仅限于此,或者观众对 影片的观看、理解和接受仅止于此,自然 难免招致过于 " 物质"的责难.幸而影片还 将镜头稍微探进了成功光环下的人们的 努力与疲惫、孤独与焦虑,还有拒人千里 的冷漠外表下的脆弱与温情.宫洺的工作 和生活,看起来强硬、冷静、井然有序,但 背地里的他,却处处预备着 " Plan B"—— — 虽然他行事周密,但不也流露着某种脆弱 的隐忧吗;顾里家境好,喜欢物质也重情 仗义, 但物质恰恰成为她爱情的最大障 碍;光鲜璀璨的周崇光,关起门背后的个 人生活却如同垃圾场, 连蟑螂也无法忍 受,只剩下 " 写不出来"的致命焦虑与折 磨.只有在黑暗和黑夜中,他们才能显露 和面对真实的自己,一个孤独、渺小却努 力发出点自我光芒的 " 小小星辰".在这个 意义上,林萧渴望加入著名杂志 《 ME》,南 湘希望设计出体现自己价值的服装,都将 最终不过是这 " 小小星辰"里的一个. 同时,影片虽然着墨不多,但也没有 舍弃生活中以林萧、简溪为代表的 " 蛋糕" 这一层面,并借 " 白球鞋"表达着对朴实、 平凡、淡然人生方式的赞许;更没有屏蔽以 叶传萍为代表的丑陋现实这块 " 臭豆腐"偶 尔飘过的恶臭气息. 这就使得这杯光鲜的 " 美酒", 华丽中带有几许真实的滞涩感,并 传达着大时代里个人价值的自我选择与重 塑.与把现实处理得光滑无痕、梦想直接等 同于金钱股票、 还把它伪饰成民族尊严的 《 中国合伙人》相比,我倒欣赏这还算实诚 的态度. 这部影片自始至终,都摆明了它是关于 青春、 友谊与梦想的华丽而欢乐的一场微 醉.影片提供的,只是基于俗世的个人的小 时代、小梦想,无关乎精神和普世的大理想. 所以无需也不能用别的尺度来要求和评判 它.作为一部处女作,虽然也有一些小毛病, 演员也无需施展多少演技,但多少避免了多 数国产电影里结构失衡、叙事逻辑和价值呈 现混乱等一贯的老毛病.这就足以让我这个 没看过原著、对郭敬明不甚了了的中年观众 感到满足,乃至于有点惊讶了. 文学作品改编成话剧,总有一 种貌合神离的感觉. 方方的小说 《 树树皆秋色》,是在一种平心静气 的状态中安然读来.而据其改编的 雅皮话剧 《 好听的都是伤心的歌》, 则给了你阅读之外的感受.剧中情 节常常会把你从规定情景中拉出 来, 使你在一种异在的存在中,时 时审视着自己.相对于方方其它情 节跌宕起伏、 感情浓烈的小说如 《 奔跑的火光》、 《 万箭穿心》及刚面 世不久的 《 涂自强的个人悲剧》等, 这有些缠绵的 " 伤心的歌",则略显 轻松和温情了一些. 如果说 《 万箭穿心》中那种悲痛 至极的情绪时时牵动观众心的话, 那么 " 伤心的歌"则是这大悲恸中的 一个插曲片断. 《 奔跑的火光》 时刻 拧着女主人公的情索, 让看官揪心 扯肺, " 伤心的歌" 则像在撩拨你的 心绪.假如 " 伤心的歌"把结局定位 在虚幻的 " 老五"或因车祸或斗殴或 见义勇为丧生, 并在华蓉心中留下 一个惨痛的回忆, 这或许就延续了 方方那类" 悲惨世界" 中的人物命 运.但此剧并未这样穿凿附会,而是 有了既惘然若失又有心理归宿的满 足感. 在两个女人围绕着一个男人 明里暗里争风吃醋时, " 老五" 则是 一个飘忽存在的人物, 他萦绕在华 蓉、梅芜、王志强和观众之间,给了 受众无限的猜测与冥想. 作为方方原创小说的责编,我 在读小说时, " 老五"存在的悬念并 没那么强烈,这多少是受文字静默 所限;而在剧中,由于演出气氛的 烘托,他却是一个切切实实、呼之 欲出的人物—— —这人物一壁之隔, 却难见庐山真面目,无意间引人进 入一个哲学的命题:人生本就是一 场无意义的等待与追寻. 无论是 《 等待戈多》还是 《 伤心的咖啡馆之 歌》,莫不如此.有些观众认为,剧 中把知识分子表现得有些俗气,其 实这也恰是真实的展现—— —知识 分子也同大众一样,是存有七情六 欲的群体. " 伤心的歌",听上去却萦回着 一丝温馨的旋律,这是该剧本身的 一个效应,也在流畅自如的生活流 状态中平添了一些刻意的人为渲 染,如同伴着可乐的麦当劳快餐那 般,有了某种诠释.南方的话剧到 了北方,不知是不是有水土不服之 感?总觉得该剧缺点什么.非专业 演员的加入,是一种尝试,但确也 有不成熟之处—— —专业演员王志 强的扮演者纯熟的演技,映衬出饰 演华蓉的演员演技的稚嫩,形成了 一个反差.但华蓉从开场的貌不出 众到逐渐深入人心,或许正是编导 的用心?此外,从剧场效果来看,场 外旁白似在加强全剧的文学性,却 产生了顾此失彼之感. 但该剧在南方演了逾百场,颇 受欢迎, 对一个民营剧社来说,这 也是件可喜的事.中国话剧需要这 样的尝试,拓展得多了,也就有了 舞台. 该剧尚有精耕细作的空间, 但转而一想,也许它就是这么一碗 清淡的 " 阳春面"吧.或者说,它只 是《树树皆秋色》中的一片落叶. 这个神探有点 " 二" 胡祥 《 小时代》:美酒,蛋糕,臭豆腐 胡玉香 方方小说中的一片落叶 —— —看话剧 《 好听的都是伤心的歌》 王童 安塞姆·基弗 基弗作品:《耶稣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