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市场信息业务教程编委会
编委会主任:陈晓华
副主任:张合成
沈镇昭
李昌健
隋
斌
主
编:张合成
副主编:张兴旺
陈
萍
王一民
程景民
唐志强
赵佩霞
编
委: (按姓氏笔划排列) 丁 鸿 于湛瑶 牟恩东 宋晓明 李 琼 王 刘 张 昕 涵 国 王 艳 王玉清 孙 静 孔繁涛 何兵存 张汉远 胡定寰 饶珠阳 韵晓雁
牛东来 吴炳科 林海森 赵 明
吕珊雁 张 杨 超 娜
张永金 陈爱云 郭 华
李韶民 赵佩霞 程勤阳
赵宪军 程景民 潘铁英
唐志强 彭建旗
曹庆波 蔡 萍
韩福军
前
言
为全面提高农业市场信息者业务水平, 我们组织全国 30 多位专家历时 3 个月编写了 《农业市场信息业务教程》 一书。 本书分为农业统计、农产品市场预警与调控、农产品市场流 通和农业信息化四个部分,详细介绍了农业市场信息工作者 应知应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梳理了相关法 律法规和典型案例。这本书既可作为农业市场信息系统广大 干部职工日常工作学习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 2013 年全国 农业市场信息业务知识竞赛指定用书。全国农业展览馆牵头 全国农业市场信息业务知识竞赛办公室工作,为编写此书做 出了积极 ,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书中错误和不足在所难免,希望大家多 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不断改 完善并酌时 出版。
编 者 二○一三年九月
目
录
第一章 农业统计............................................1 第一节 农业统计指标......................................1 一、农业统 基本概念.................................1 二、农业统计指标体系...................................9 第二节 农业统计调查方法.................................36 一、调查方法的分类....................................36 二、常用统计调查方法..................................36 第三节 农业统计工作规范.................................42 一、统计工作的组织....................................42 二、农业综合统计工作规范..............................43 三、主要农产品及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监测调查工作规范......46 四、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规范............................48 五、定点批发市场信息工作规程..........................49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释义........................50 第四节 农业统计应用软件.................................59 一、农业综合统计信息采集系统..........................59 二、物价监测信息采集系统..............................72 三、农产品成本调查信息采集系统........................78 四、蔬菜生产者价格速采系统............................85 第五节 农业统计操作实务.................................96 一、基点调查抽样选点..................................96 二、基点数据推算......................................98 三、农作物产量影响因素分析...........................103 四、蔬菜生产者价格速采短信编写.......................106 附录 农业信息统计调查基点调整方案......................107
??
1
第二章 农产品市场预警与调控.............................111 第一节 农产品市场预警与调控的基本概念.................111 一、农产品供给系列概念..............................111 二、农产品需求系列概念..............................113 三、进出口贸易系列概念..............................114 四、市场价格系列概念................................115 五、统计指标与指数系列概念..........................116 六、宏观调控系列概念................................120 第二节 农产品市场预警与调控的理论与方法...............127 一、农产品市场预警与调控的基本理论..................127 二、农产品市场价格预测方法..........................138 第三节 农产品市场信息监测.............................145 一、农产品市场监测内容..............................145 二、农产品市场监测原则..............................147 三、农产品市场监测方法..............................149 第四节 农产品市场分析报告写作.........................152 一、市场分析报告的类型..............................152 二、市场分析报告的撰写..............................153 三、市场分析报告的报送..............................159 四、市场分析报告实例................................162 第五节 农产品市场调控.................................169 一、农产品市场调控主要政策..........................169 二、农产品贸易调控政策..............................175 附录 国外农产品市场预警与调控情况介绍.................178
2
??
第三章 农产品市场流通...................................186 第一节 农产品市场体系.................................186 一、农产品市场体系概念与内涵........................186 二、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历程..........................188 三、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功能与作用....................190 四、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193 第二节 农产品流通主体.................................197 一、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197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199 三、经纪人与经销商..................................200 四、龙头企业........................................202 五、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主体..........................204 六、农业专业服务公司................................205 七、农产品行业协会..................................205 第三节 农产品营销促销.................................207 一、农业展会........................................207 二、网络营销........................................209 三、应急促销........................................211 四、其他促销........................................212 第四节 农产品电子商务.................................217 一、农产品电子商务概述..............................217 二、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220 三、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221 附录一 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案例.......................223 附录二 陕西苹果交易市场案例...........................225
??
3
第四章 农业信息化.......................................229 第一节 农业信息化概述.................................229 一、农业信息化的概念内涵............................229 二、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231 第二节 农业生产信息化.................................234 一、大田种植信息化..................................234 二、设施园艺信息化..................................238 三、畜牧业生产信息化................................242 四、渔业生产信息化..................................247 五、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工作方案..................250 第三节 农业经营信息化.................................257 一、农业市场交易信息化..............................257 二、营销推广信息化..................................266 三、农业物流信息化..................................271 第四节 农业 信息化.................................277 一、农业电子政务涵义................................277 二、农业电子政务内容................................278 第五节 农业服务信息化.................................283 一、农业信息服务体系................................283 二、农业信息服务机制................................288 三、12316 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298 第六节 农业信息网络安全...............................303 一、农业信息网络安全的概念和内涵....................303 二、农业信息网络安全管理............................311 附录一 金农工程一期...................................317 附录二 国外农业信息化介绍.............................325 附录三 农业信息化术语.................................344
4
??
第一章 农业统计
第一节 农业统计指标
一、农业统 基本概念
(一)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 1.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关系 统计总体,又称调查总体,简称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性质相 同的许多个别单位结合而成的整体。构成总体的各个个别单位,称为 总体单位,简称单位。例如乡村从业人员就是一个统计总体,每一个 乡村从业人员就是一个总体单位。 总体和总体单位具有相对性。如调查粮食作物产量,全部粮食作 物就是统计总体,而谷物、豆类、薯类等就是总体单位;而如果单纯 调查谷物产量,谷物就成了统计总体,小麦、水稻、玉米等就是总体 单位。 2.统计总体的特点 统计总体具有同质性、大量性和差异性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同质性。 是指总体中的各个单位必须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或 标志数值。如“某地农作物”这个总体中,每种农作物的共同标志属 性是某地范围内种植的农作物。同质性是总体的根本特征,是构成总 体的前提条件。只有个体单位是同质的,统计才能通过对个体特征的 观察研究,归纳和揭示出总体的综合特征和规律性。 二是大量性。是指总体中包括的总体单位有足够多的数量。总体 个别或很少几 是由许多个体在某一相同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整体, 个单位不能构成总体。总体的大量性,是构成总体的充分条件,它可 使个别单位某些偶然因素的影响——表现在数量上的偏高、 偏低的差 异相互抵消,从而显示出总体的本质和规律性。
— 1 —
三是差异性(或称变异性)。是指总体的各单位之间有一个或若 干个可变的品质标志或数量标志,从而表现出的差异。例如,粮食作 物总体中有谷物、豆类和薯类等不同名称,有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 量、总产量等标志数值的差异。差异性是构成总体的必要条件,也是 进行统计研究的前提条件。 (二)统计标志 统计标志, 简称标志, 是指统计总体各单位的属性或特征的名称。 例如,对于中稻这个总体,品种名称、适宜播期、播种面积、单位面 积产量、总产量这些特征,就是标志。 根据反映总体单位内容的不同,标志分为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 如面积、产量就是数量标志,通常用数字表述;品种名称、品种特性 就是品质标志,通常用文字表述。 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标志分为可变标志和不变标志。可变标志 决定总体的差异性,不变标志决定总体的同质性。 (三)指标 指标是指反映统计总体数量特征的名称和数值。 指标由 5 个要素 构成,即时间范围、空间范围、指标名称、指标数值、计量单位。指 标名称和指标数值是统计指标中最基本的两大要素。 按说明总体特征的内容不同,指标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数量指标是说明总体的规模和水平,又称总量指标或绝对数;质量指 标是反映总体的各种比例关系和一般水平, 通常由两个总量指标相比 求得,表现为各种相对数和平均数。 根据指标数值的表现形式不同,指标可分为绝对指标、相对指标 和平均指标。其中绝对指标为数量指标,如乡村人口数、水稻面积、 牲猪出栏头数等;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为质量指标。 相对指标, 又称统计相对数, 是将两个有联系的指标对比的结果, 用来反映现象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和联系程度。 相对指标通常包括计 划完成相对数、结构相对数、比例相对数、比较相对数、强度相对数 和动态相对数等。 计划完成相对数是计划期内实际完成数与计划任务数对比的结 果,一般用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
— 2 —
计划完成相对数=
计划期内实际完成数 计划任务数
×100%
例: 某县 2012 年计划秋播油菜面积 120 万亩, 而实际只落实 105 万亩,计划完成相对数 公式为: 秋播油菜计划完成相对数= 120 ×100%=87.5% 结构相对数是表明总体各组成部分所占比例的相对指标, 一般用 百分数表示, 公式为: 结构相对数=
总体某部分的数值 总体的全部数值
105
×100%
例:某省 2012 年粮食总产量为 488.36 亿斤,其中,夏收粮食产 量 89.49 亿斤,早稻产量 41.77 亿斤,秋收粮食产量 357.11 亿斤, ,各 食产量所占的比重就是结构相对数。计算公式分别为: 夏收粮食产量所占比重= 488.36 ×100%=18.3% 早稻产量所占比重= 488.36 ×100%=8.6% 秋收粮食产量所占比重= 488.36 ×100%=73.1% 比例相对数是反映同一总体内各组成部分之间数量对比关系的 相对数,用以说明总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数量联系状况和比例关系, 常用几比几表示。计算公式为: 比例相对数=总体某部分的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的数值 例:某省 2012 年夏收粮食作物面积中谷物面积 1633.70 万亩, 豆类面积 91.58 万亩,薯类面积 297.47 万亩,则薯类与谷物类的面 积之比为: 薯类面积:谷物面积=297.47:1633.70 按百分比换算后为 15:85。 在同一总体中,对多个组成部分计算比例相对数,可以说明总体 的结构组成状况。本例中,就可以 谷物类、豆类、薯类三者面积 的比例相对数,用以反映夏收粮食的种植结构。这一比例关系,可以 作为调整优化夏粮种植结构的参考。
— 3 —
357.11 41.77 89.49
谷物面积:豆类面积:薯类面积=1633.70:91.58:297.47 按百分比换算后为 81:4:15。 比较相对数是反映不同总体同类指标数量对比关系的相对数, 用 以说明同类现象在不同条件下的数量联系状况和比例关系。 常用百分 比或倍数表示。计算公式为: 比较相对数= 乙总体同类指标值 比较相对数的分子和分母可以对换,以哪个指标作为比较的基 础,应根据研究目的和具体要求而定。 例:2012 年某省棉花成本调查资料中,甲县的亩物质费用为 510.72 元,相邻的乙县亩物质费用为 692.64 元。则: 比较相对数= 692.64 ×100%=73.7% 结果表明,甲县 2012 年棉花生产的物质投入比乙县低,说明两 县棉花生产管理水平和投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甲县每亩棉花生产效 益明显会高于乙县。 强度相对数是两个性质不同但有一定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的结 果,用来说明不同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计算公式为: 强度相对数=
某一总量指标数值 另一有联系而性质不同 的总量指标数值
甲总体某指标值
510.72
例: 2012 年某省粮食总产量 488.36 亿斤, 总人口 5779.00 万人, 第一产业增加值 2848.77 亿元。则: 人均粮食产量=
488.36 ?? 10000 5779.00
=845.1(公斤/人) =4929.52(元/人)
人均农业增加值=
2848.77 ?? 10000 5779.00
强度相对数常用复合单位表示,有时也用百分数、千分数表示。 复合单位由算式的分子和分母的计量单位构成, 如人 度的计量单 位为人/平方公里,由人口的计量单位和土地面积的计量单位构成。 用百分数(%)、千分数(‰)表示时,分子、分母的计量单位相同。
— 4 —
例如耕地复种指数用百分数(%)表示,人口出生率用千分数(‰) 表示。 动态相对数是某一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量对比而得到的相对 数。它说明同类总体在不同时间状态上的数量对比关系。一般而言, 人们把作为比较标准的时期称为基期, 把用来与基期对比的时期称为 报告期。动态相对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有时也用倍数表示。 动态相对数有两种,一种是发展速度,另一种是增长速度。计算 公式为: 发展速度=
某指标报告期数值 该指标基期数值
×100%
发展速度一般用百分数表示,当比例数较大时,则用倍数表示较 为合适。 例: 某省 2012 年小麦每亩总成本为 381.38 元, 2011 年为 366.63 元,2012 年与 2011 年比,381.38÷366.63=1.04,这就是发展速度, 用百分数表示为 104%,用倍数表示则是 1.04 倍。 其计算 而增长速度则是以相减和相除结合 的动态比较指标, 公式为: 增长速度=
某指标报告期数值-该指标基期数值 该指标基期数值
结果若是 ,则叫增长速度,也叫增长率;若是负值,则 叫降低速度, 也叫降低率。 如上例的某省 2012 年小麦每亩总成本 2012 年比 2011 年的增长速度为: (381.38-366.63)÷366.63=0.04 用百分数表示则为 4.0%。 由上可知: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若发展速度是用百分数表 示的,则发展速度减去 100%即为增长速度。如上例的发展速度 104% 减去 100%,得出增长速度为 4.0%;若发展速度是用倍数表示的,发 展速度减去 1 即为增长速度。同样,某一时期增长速度加 1(或 100%) 则为这一时期的发展速度。 根据采用基期的不同,发展速度分为同比发展速度、环比发展速 同比发展速度简称同比, 环比发展速度简称环比, 度和定基发展速度。
— 5 —
用百分数或倍数表示。环比分为日环比、周环比、旬环比、月环比和 年环比。 平均指标又称统计平均数, 是反映同质总体内各单位在某一数量 标志值上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 平均指标有静态平均数与动态平均数之分。 静态平均数反映总体 各单位在同一时间某一数量标志值的一般水平,如算术平均数;动态 平均数反映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在不同时间上的一般水平, 如 年均增长速度,年均递增速度。 算术平均数是总体标志总量与总体单位标志总量之比。 公式 为: 算术平均数= 总体单位标志总量 以上公式中,分子和分母在经济内容上有着从属关系,分子是分 母单位特征的总和,两者在范围上是一致的,这也是平均数与强度相 对数的区别所在。强度相对数虽然也是两个有联系的总量指标之比, 但它并不存在各标志值与各单位的对应问题。 如职工平均工资是平均 指标,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强度相对指标,它们有着完全不同的意 义。 算术平均数由于掌 资料不同, 分为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 术平均数两种。 当总体各单位没有经过分组, 即掌 资料是总体各单位的标志 值时,可先将各单位的标志值相加得出标志总量,然后再除以总体单 位数,这种计算平均数的方法称为简单算术平均数。计算公式为:
X ?? X2 ?????? Xn = X= 1 n
总体标志总量
??X
n
X1
式中, X ——算术平均数;
, X2 ,…, X n ——总体各单位标志
值; n——总体单位数;∑——总和 符 例:某地连续 5 旬每百斤大豆集贸市场价分别为 313.33 元, 320.00 元,313.33 元,306.67 元和 300.00 元。则,这 5 旬的大豆 平均价格为:
— 6 —
1553.33 31333?? 32000?? 31333?? 30667?? 30000 . . . . . X= = 5 5
=310.67 (元/百斤)
当掌 资料是经过加工整理的变量数列, 并且各组的单位数不 相等时,就需要以各组的单位数为权数,采用加权的办法计算平均指 标。这样计算的平均指标称为加权算术平均数。其 公式为:
X
=
X1 f1 ?? X 2 f 2 ?? ?? ?? X n f n f1 ?? f 2 ?? ?? ?? f n
=??
Xf
??f
式中: X1 , X 2 ,…, X n ——总体各单位标志值 , f 2 ,…, fn ——各组标志值出现的次数 例:某市四个县 2004 年中稻面积、产量情况如表 1-1-1:
f1
表1-1-1
县市名称
县1 县2 县3 县4 全市合计
2004年某市四县中稻生产情况表
播种面积 (千公顷)
26.11 48.36 33.36 33.24 141.07
总产量 (吨)
184370 411118 394483 230519 1220490
平均单产 (公斤/公顷)
7061.3 8501.2 11825.0 6935.0 8651.7
根据上表各县数据 全市平均单产,计算公式如下:
?? Xf
=26.11×7061.3+48.36×8501.2+33.36×11825.0+33.24
×6935.0=1220490
?? f =26.11+48.36+33.36+33.24=141.07
X=
?? Xf ÷ ?? f =1220490÷141.07=8651.7(公斤)
实际工作中,我们还经常计算年均增长速度和年均递增速度,这 两个增长速度虽然都是动态平均数,但所用方法并不相同。前者只需 简单平均,而后者需要开高次方才能求得。 例: 2005 年—2010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和年 均递增速度。
— 7 —
公式如下: 年均增长速度=( 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1)÷5 年均递增速度= 5 (四)指数 指数是一种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动态的相对数。 指数可以测定不能 直接相加和不能直接对比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动态, 如居民消费价格 指数(CPI);可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总变动中各因素变动的影响程 度,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可以研究总平均指标变动中各 组标志水平和总体结构变动情况。 1.指数分类 按所反映的现象范围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前者反映个 体经济现象变动的相对数,如个别商品的价格指数;后者是表明全部 经济现象变动的相对数,如农业总产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按所反映的现象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前者反映 生产、经营或经济活动数量的变动,如商品销售量指数;后者是说明 经济活动质量变动的指数,如产品成本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 按计算形式不同,分为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前者指两个总量 指标对比 出来的指数,后者是前者的变形。 2.几个常用指数 一是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 是反映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总体 变动水平、变动幅度、变动规律和变动趋势的相对数。它是一个包括 全国批发价格个体指数、农产品小类批发价格指数、农产品大类批发 价格指数和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总指数的指数群。该指数于 2005 年 11 月 11 日起由农业部每天在中国农业信息网和《农民日报》等媒体 上发布。 发布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的意义: 有利于掌握农产品批发价 格变化的规律,进而了 产品供给和需求的变化规律、生产和消费 的变化规律;有利于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有利于引导农业结 构调整、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搞活农产品流通
— 8 —
2010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2005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1
和保障农产品供需平 有利于为社会各界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服 务。 二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 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 是对城市居 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综合汇总计算的结果。 常用“CPI”表示,是 Consumer Price Index 的缩写,直译为“消费 者价格指数”,在我国通常被称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利用居民 消费价格指数, 可以观察和分析消费品的零售价格和服务价格变动对 城乡居民实际生活费支出的影响程度。 三是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是反映城乡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的一 种经济指数。 零售物价的调整变动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的生活支出和 国家的财政收入,影响居民购买力和市场供需平 影响消费与积累 的比例。因此, 零售价格指数,可以从一个侧面对上述经济活动 进行观察和分析。 (五)变异和变量 1.变异 变异,是指总体各单位标志间的差异。变异既有品质方面的,如 品种、单位面积产量,也有数量方面的,如播种面积、总产量。变异 是普遍存在的,是进行统计的前提条件,有变异才有统计。 2.变量 变量,是反映数量差异的标志。在数量标志中,不变的数量标志 称为常量或参数,可变的数量标志称为变量。变量表现的具体数值称 为变量值或指标值。 变量按其是否连续分为连续型变量和离散型变量,按其性质不 同,可分为 性变量和随机变量。
二、农业统计指标体系
(一)农业综合统计指标体系 按照市场信息工作职能和业务工作分类, 农业统计分为全面统计 和基点调查, 全面统计包括农业生产统计 (种植业) 和农村经济统计,
— 9 —
前者包括全面定期报表、农业生产年报,后者即农业农村经济基础资 料卡片。基点调查所有指标均取自农业生产统计,在此不单独表述。 1.农业生产统计指标体系 农作物种类繁多, 其生物特性和经济特性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特殊 性。正确统计农作物的生产规模及其产量,需要对农作物进行科学分 类。 农作物按其产品的主要经济用途可分为粮食、 棉花、 油料、 麻类、 糖料、烟叶、药材、蔬菜、瓜类及其它作物等基本类别。农作物按其 播种 可分为秋冬播作物和春夏播作物两大类; 按其收获 可分 为夏收作物和秋收作物两大类。 农业生产统计及其指标体系 基于农作物的分类, 主要统计其 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 根据国家统计局 2013 年农业统计报表制度,主要农作物分类及 指标体系如下: 表 1-1-2
指标名称
粮食作物 其中:夏收粮食 一、谷物 (一)稻谷 1.早稻 2.中稻和一 稻 3.双季晚稻 (二)小麦 1.冬小麦 2.春小麦 (三)玉米 (四)谷子 (五)高粱 (六)其他谷物 其中:大麦 燕麦 荞麦 二、豆类 其中:大豆 绿豆 红小豆
主要农作物分类表
指标名称 指标名称
南瓜 (六)豆类(菜用) 其中:豇豆 四季豆 (七)茄果菜类 其中:茄子 西红柿 (八)葱蒜类 其中:大葱 蒜头 (九)水生菜类 其中:莲藕 (十)其他蔬菜 (十一)食用菌(干鲜混合) 其中:香菇(干品) 黑木耳(干品) 蘑菇(鲜品) 八、瓜果类 其中:西瓜 甜瓜
二、棉花 三、麻类 其中:黄红麻 苎 麻 大麻(线麻) 亚 麻 四、糖料 其中:甘蔗 甜菜 五、烟叶 其中:烤烟 六、药材类 其中:人参 甘草 枸杞 七、蔬菜及食用菌 (一)叶菜类 其中:芹菜 油菜 菠菜 (二)白菜类
— 10 —
三、薯类(折粮) 1.马铃薯 2.甘 薯 经济作物 一、油料 其中:花 生 油菜籽 芝 麻 胡麻籽 向日葵籽
其中:大白菜 (三)甘蓝类 其中:卷心菜 (四)根茎类 其中:白萝卜 胡萝卜 生姜 榨菜头 (五)瓜菜类 其中:黄瓜
草莓 九、其他农作物 其中:青饲料 十、特种农作物 花卉 鲜切花 盆栽观赏植物(包括盆景) 香料 其中:花 椒 八 角
农业生产统计还包括水果、茶叶生产情况,其指标体系如下: 表 1-1-3
指标名称
甲 一、茶叶合计 绿茶 青茶 红茶 黑茶 黄茶 白茶 其它茶 二、园林水果 1.苹果 其中:红富 果 国光苹果 2.梨 其中:雪花梨 鸭梨 3.柑桔类 其中:柑 桔 橙 柚 4.热带亚热带水果 其中:香蕉 菠萝 荔枝
果茶生产情况表
计量单位:吨、千公顷
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数量
1
指标名称
甲 龙眼 5.其他园林水果 其中:桃 猕猴桃 葡萄 红枣 柿子 三、食用坚果 其中:核桃 板栗 松子 四、年末实有茶园面积 其中:本年采摘面积 五、年末果园面积 其中:苹果园 梨 园 柑桔园 香蕉园 菠萝园 荔枝园 桃 园 猕猴桃园 葡萄园
乙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数量
1
— 11 —
2.农业农村经济基础资料 指标体系 农业农村经济基础资料 指标体系, 能从总体上反映一个地方 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条件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总量水平,是了解县域 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如下: 表 1-1-4
指标名称
总人口 其中:乡村人口 乡村劳动力 其中:农林牧渔业劳动力 地区生产总值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农业牧渔业总产值 其中:农业 林业 畜牧业 渔业 农林牧渔服务业 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 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年末耕地面积 1.水田 2.水浇地 3.旱地 机电排灌面积 有效灌溉面积
农村基本情况表
指标名称
旱涝保收面积 受灾面积 成灾面积 农业机械总动力 农用大中型拖拉机数量 农用大中型拖拉机动力 小型和手扶拖拉机数量 小型和手扶拖拉机动力 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数量 农用运输车数量 农业排灌机械数量 农业排灌机械动力 联合收获机数量 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 氮肥 磷肥 钾肥 复合肥 农村用电量 农用柴油使用量 农用薄膜使用量 其中:地膜使用量 农药使用量
计量单位
人 人 人 人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元 元 公顷 公顷 公顷 公顷 公顷 公顷
计量单位
公顷 公顷 公顷 千瓦特 台 千瓦特 台 千瓦特 部 辆 台 千瓦特 台 吨 吨 吨 吨 吨 万千瓦时 吨 吨 吨 吨
— 12 —
表 1-1-5
指标名称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一、粮食作物合计 其中:夏收粮食 秋收粮食 (一)谷物 1.稻谷 其中:籼稻 粳稻 ①早稻 ②中稻和一 稻 ③双 稻 2.小麦 其中:春小麦 冬小麦 3.玉米 4.谷子 5.高梁 6.其他谷物 其中:大麦 荞麦 燕麦 (二)豆类合计 其中:大豆 绿豆 红小豆 蚕豆 (三)薯类(折粮)
其中:马铃薯(折粮)
农业生产情况表
单位:面积:公顷;总产量:吨
播种面积
总产量
×
指标名称
二、油料作物 其中:花生 油菜籽 芝麻 胡麻籽 向日葵籽 三、棉花 四、麻类合计 其中:黄红麻 苎麻 大麻 亚麻 五、糖类合计 (一)甘蔗 (二)甜菜 六、烟叶合计 其中:烤烟 七、药材类合计 其中:人参 甘草 枸杞 八、蔬菜(含菜用 瓜) 九、瓜果类 其中:西瓜 甜瓜 草莓 十、其他作物 其中:青饲料
播种面积
总产量
× × ×
× ×
— 13 —
表 1-1-6
指标名称
十一、茶果橡胶 茶园面积 其中:采摘面积 茶叶产量 果园面积 其中:香蕉园 苹果园 柑桔园 梨园 葡萄园 公顷 公顷 吨 公顷 公顷 公顷 公顷 公顷 公顷 ×
农业生产情况表(续)
总产 量
× ×
计量 单位
面积
指标名称
水果产量 其中:香蕉 苹果 柑桔
计量 单位
吨 吨 吨 吨 吨 吨 公顷 吨 公顷 公顷
面积
× × × × × ×
总产 量
× × × × × ×
梨 葡萄 橡胶面积 干胶总产量 桑园面积 柞坡面积
× × × ×
表 1-1-7
指标名称
十二、畜牧业 大牲畜年末存栏数 其中:牛 其中:奶牛 猪年末存栏数 羊年末存栏数 其中:山羊 绵羊 家禽年末存栏数 当年出栏肉猪数 肉类总产量 其中:猪肉 牛肉 羊肉 禽肉 头 头 头 头 头 头 头 只 头 吨 吨 吨 吨 吨
农业生产情况表(续)
数量 指标名称
兔肉 牛奶产量 禽蛋产量 羊毛产量 蚕茧产量 十三、渔业 水产养殖面积 淡水养殖面积 海水养殖面积 水产品总产量 海洋捕捞 远洋渔业 海水养殖 淡水捕捞 淡水养殖 公顷 公顷 公顷 吨 吨 吨 吨 吨 吨
计量 单位
计量 单位
吨 吨 吨 吨 吨
数量
— 14 —
主要指标 : 乡村人口数:与城镇人 对应的指标。1952-1980 年按行政建 制口径,1982 年以后按常住人口 。指乡村地区常住居民户数中 的常住人 ,即经常在家或在家居住 6 个月以上,而且经济和生活 与本户连成一体的人口。 外出从业人员在外居住时间虽然在 6 个月以 上,但收入主要带回家中,经济与本户连为一体,仍视为家庭常住人 在家居住,生活和本户连为一体的国家职工、退休人员也为家庭 常住人口。但是现役军人、中专及以上(走读生除外)的在校学生、 以及常年在外(不包括探亲、看病等)且已有稳定的职业与居住场所 的外出从业人员,不应当作家庭常住人口。 乡村从业人员:即乡村劳动力。 指乡村人 16 岁以上实际参加 既包括劳动年龄内经常 生产经营活动并取得实物或货币收入的人员, 参加劳动的人员,也包括超过劳动年龄但经常参加劳动的人员。但不 包括户口在家的在外学生、现役军人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也不包括 待业人员和家务劳动者。从业人员年龄为 16 岁以上。从业人员按从 事主业时间最长(时间相同按收入)分为农业从业人员、工业从业人 员、建筑业从业人员、交运仓储及邮政从业人员、信息传输、计算机 服务和软件业从业人员、批发与零售业从业人员、住宿和餐饮业从业 人员、其他行业从业人员。 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的简称。 是指县、 地区生产总值: 市范围内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按市场价 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即国内生产总值(GDP)。GDP 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 态和产品形态。在实际核算中,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 和支出法。按生产法地区生产总值等于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之和。 各产业增加值的 方法是各产业总产值减去中间消耗。 第一产业增加值:指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生产货物 或提供服务活动而增加的价值, 为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扣除农林牧 渔业现价中间投入后的余额。
— 15 —
农业总产值:指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的全部产品总量和对农 林牧渔业生产活动进行的各种支持性服务活动的价值。 它反映一定时 期内农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农林牧渔业总产 值的核算采用“产品法”进行计算,即用产品产量乘以价格求出各种 产品的产值,加总求得各业产值,最后各业相加求出农林牧渔业总产 值。产值按照现行价 。 财政收入: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财政支出: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 农林水事务支出: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的农业支出项目。 政府农林水事务支出包括农业支出、 林业支出、 水利支出、 扶贫支出、 农业综合开发支出等。 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指调查户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他 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 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所得税和社会保障支出以及调查户的记 入。 账补贴后的收入。计算公式: 可支配收入=家庭总收入-交纳所得税-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 -记账补贴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 相应地扣除有关费用性支出后的收入总和。 纯收入主要用于再生产投 也可用于储蓄和各种非义务性支出。 “农民” 入和当年生活消费支出, 人均纯收入按人口平均的纯收入水平, 反映的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农户 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计算方法: 纯收入=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 -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赠送农村内部亲友支出 耕地:根据 GB/T 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对耕地含义 的解释: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 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 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 已垦 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 米、北方宽度<2.0 米固定 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
— 16 —
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按照新的土地分类标准,耕地 =水田+旱地+水浇地。 水田: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 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水浇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 灌溉,种 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旱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 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有效灌溉面积:指具有一定水源,地块比较平整,灌溉工程或设 备已经配套,在一般年景下当年能够进行 灌溉的耕地面积。在一 般的情况下,有效灌溉面积应等于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配套,能够进 行正常灌溉的水田和水浇地面积之和。 (1)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配套,可以灌溉,但由于雨水及时或 所种作物不需灌溉等原因,当年没进行灌溉的,应统计为有效灌溉面 积。 (2)灌溉工程或设备不配套(如只有深水井,没有安装机器)、 渠系不健全(如只有水库,没有修渠)、地块不平 当年不能发挥 灌溉效益的,不应统计。 (3)北方地区没有灌溉工程或设备的引洪淤灌的耕地面积,不 应统计为有效灌溉面积。 (4)南方地区没有灌溉工程或设备,完全靠天雨蓄水的“冬水 田”、“屯水田”、“望天田”、“雷响田”等面积,不应统计在内。 (5)没有灌溉工程或设施,遇到旱年临时点种的耕地面积,不 应统计为有效灌溉面积。 (6)原有的灌溉工程或设备,由于受到破坏等原因不能起灌溉 作用了,这部分耕地面积不应统计为有效灌溉面积。 旱涝保收面积:指在有效灌溉面积中,灌溉设施齐全,抗灾能力 较强,土地肥力较高,遇到较大的旱涝灾害能保证遇旱能灌、遇涝能 排的耕地面积。灌溉设施的抗旱能力和排涝能力,全国各地根据当地 的气候执行不同的标准。一般抗旱能力:南方在 50-100 天,北方在
— 17 —
30-50 天;排涝能力达到 5 年至 10 年一遇的标准,防洪一般达到 20 年一遇的标准,旱涝保收面积应小于或等于有效灌溉面积。 农业机械总动力:指主要用于农、林、牧、渔业的各种动力机械 的动力总和。包括耕作机械、排灌机械、收获机械、农用运输机械、 植保机械、牧业机械、林业机械、渔业机械和其他农业机械〔内燃机 按引擎马力折成瓦(特) 、电动机按功率折成瓦(特) 〕。不包 括专门用于乡、镇、村、组办工业、基本建设、非农业运输、科学试 验和教学等非农业生产方面用的动力机械与作业机械。 按能源又分为 柴油、 汽油、 电力和其他动力。 总动力按法定单位 单位千瓦 。 1 马力=735.5 瓦特=0.735 千瓦特 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指本年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数 量,包括氮肥、 、钾肥和复合肥。化肥施用量要求按折纯量 数量,即各类化学肥料的实际施用量按其含氮、含五氧化二磷、含氧 化钾的比例折成百分之百计算。复合肥按其所含主要成分折算。 折纯量=实物量×某种化肥有效成分含量的百分比 农村用电量:指本年度内, 在农村中的国有工业、交通、基 建等单位的用电量以后的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全年用电总量 (计量单位 千瓦时,按全年累计数统计)。包括国家电网供电和农村自办电站供 电量,不包括在农村的国有单位的用电量。 农作物播种面积:指实际播种或移植有农作物的面积,凡是实际 种植有农作物的面积不论种植在耕地上还是非耕地上, 均包括在农作 物播种面积中。在播种 基本结束后,因遭灾而重新改种和补种的 农作物面积,也包括在内。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合计:是指上年秋冬播种和本年春播、夏播 以及南方地区的晚秋播而在本日历年度内收获的全部作物播种面积 的总和。 粮食产量:指全社会的产量。包括国有经济经营的、集体统一经 营的和农民家庭经营的粮食产量, 还包括工矿企业办的农场和其他生 产单位的产量。粮食除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及其他杂 粮外,还包括薯类和豆类。其产量 方法,豆类按去豆荚后的干豆
— 18 —
;薯类(包括甘薯和马铃薯,不包括芋头和木薯)1963 年以前按 每 4 公斤鲜薯折 1 公斤粮食 ,从 1964 年开始改为按 5 公斤鲜薯 折 1 公斤粮食 。 城市郊区作为蔬菜的薯类(如马铃薯等)按鲜品计 算,并且不作粮食统计。其他粮食一律按脱粒后的原粮 。 夏收粮食:是指上年秋冬播和本年春季播种、夏 获的全部粮 食作物。 秋收粮食:是指本年春、夏 种,秋季收获的粮食作物;在夏 收作物收割后的耕地上播种、秋 获的粮食作物也应 在内。 谷物:包括禾本科的稻、小麦、大麦、元麦、黑麦、燕麦、玉米、 高梁、粟、黍及蓼科的荞麦等,不包括薯类和豆类。谷类作物产量一 律按脱粒后的原粮 。 豆类:用作粮食的豆科作物,按去豆荚后的干豆 产量。 薯类:用作粮食的薯芋类作物, 按五斤鲜薯折一斤粮食计算产量。 油料产量:指全部油料作物的生产量。包括花生、油菜籽、芝麻、 向日葵籽、胡麻籽(亚麻籽)和其他油料。不包括大豆、木本油料和 野生油料。花生以带 花生计算。 棉花产量:按皮棉计算。根据棉花 不同,籽棉折算成皮棉的 比例约为 2.6:1—3.0:1, 也就是 2.6 公斤—3.0 公斤籽棉折 1 公斤皮 棉。不包括木棉。 绿肥作物:是指在某种作物开花前后,利用它的嫩绿茎叶作为肥 料的作物,以及专门种植作为绿肥用的蚕豆、豌豆、黄豆等。 园林水果:指在专业性果园、林地及零星种植果树上生产的水果 (老口径水果)。不包括瓜果类。 年末果园面积:指年末专业性果园面积, 不包括果用瓜种植面积。 水果产量:指园林水果产量,即本年度内从果树上收获的全部水 果产量。不论自食的或出售的,都应计算在内。不包括瓜果类。也不 包括采集的野生水果。 水果的产量按鲜果 , 干枣、 葡萄干、 柿饼、 桔饼等应统一折成鲜果 。 (二)价格监测指标体系
— 19 —
价格监测工作包括集贸市场价格、 批发市场价格和蔬菜生产者价 格,指标体系分别如下: 1.集贸市场价格监测指标体系 集贸市场价格监测共 4 张表, 分别为主要原粮品种、 主要成品粮、 主要经济作物和养殖产品、主要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具体指标如下:
表 1-1-8
品种
早籼稻 中籼稻 晚籼稻 粳稻 小麦 玉米 大豆
全国主要原粮品种价格调查报表
价格单位:元
规格 等级
中等 中等 中等 中等 中等 中等 中等
计量 单位
50公斤 50公斤 50公斤 50公斤 50公斤 50公斤 50公斤
农民 出售价
环比 ±%
同比 ±%
市场 价格
环比 ±%
同比 ±%
表 1-1-9
品种
早籼米 中晚籼米 粳米 标准粉 精粉 玉米面 小米 大麦
全国主要成品粮价格调查报表
价格单位:元
规格等级
中等 中等 中等 中等 中等 中等 中等 中等
计量单位
公斤 公斤 公斤 公斤 公斤 公斤 公斤 公斤
市场价格
环比±%
同比±%
— 20 —
表 1-1-10
规格 等级
中等去 生花生仁 中等 90公斤 15公斤 中等鲜蛋 桶装普通 桶装普通 桶装普通 36% , 10%回潮率 328级 中等 中等 干 壳 量 9.2 桑蚕茧 猪肉 牛肉 羊肉 鸡肉 鲤鱼 鲢鱼 草鱼 带鱼 原料奶 白菜 西红柿 黄瓜 菜椒 土豆 克,上车茧 率100% 五花肉 去骨统肉 去骨统肉 去膛白条鸡 中等 中等 中等 中等 标准乳养殖 户交售价 中等鲜菜 中等鲜菜 中等鲜菜 中等鲜菜 中等鲜菜
全国主要经济作物和养殖产品价格调查报表
价格单位:元
品种
花生仁 油菜籽 生猪 仔猪 鸡蛋 花生油 菜籽油 豆油 籽棉 皮棉 甜菜 甘蔗
计量 单位
公斤 公斤 公斤 公斤 公斤 公斤 公斤 公斤 公斤 吨 公斤 公斤 公斤 公斤 公斤 公斤 公斤 公斤 公斤 公斤 公斤 公斤 公斤 公斤 公斤 公斤 公斤
农民出售价 价格 环比±% 同比±% 价格
市场价格 环比±% 同比±%
— 21 —
表 1-1-11
全国主要农用生产资料价格调查报表
价格单位:元
调查品种
国产复合肥 国产氯化钾 钙镁磷肥 普通过磷酸钙 进口磷酸二铵 国产磷酸二铵 碳酸氢氨 进口尿素 国产尿素 普通棚膜 地膜 农用柴油(0号) 蛋鸡配合饲料 育肥猪配合饲料
单位
吨 吨 吨 吨 吨 吨 吨 吨 吨 吨 吨 升 公斤 公斤
规格等级
氮 含量45% 含量60% 含量15% 含量 12% 有效含量 64% 有效含量 64% 含氮量 17% 含氮量 46% 含氮量 46% 厚 0.10mm( 0.02) 厚 0.014mm( 0.002) 当地主销品种 当地主销品种 当地主销品种
市场价格 价格 环比±% 同比±%
2.批发市场价格监测指标体系 主要对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批发价及交易量进行监测, 以 掌握批发环节的不同价格、 交易量变化规律, 便于分析价格涨跌原因, 及时制定实施市场调控政策。主要指标如下: 表 1-1-12
批发市场:
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监测表
计量单位:元/公斤
品种 名称
大白菜 洋白菜 菠菜 韭菜 芹菜 油菜 菜花
最 高 价
最 低 价
中 间 价
交 易 量
产 地
品种 名称
花鲢活鱼 红椒 芋头 毛豆 空心菜 苋菜 丝瓜
最 高 价
最 低 价
中 间 价
交 易 量
产 地
— 22 —
蒜薹 生菜 黄瓜 豆角 茄子 青椒 西红柿 土豆 胡萝卜 白萝卜 冬瓜 南瓜 莴笋 西葫芦 葱头 莲藕 大葱 平菇 香菇 粳米(普 通) 籼米 (晚籼米) 标准粉 玉米 大豆 一级豆油 ( )
菜油( )
苦瓜 香菜 玉米棒 西洋芹 荷兰豆 绿尖椒 红尖椒 菜苔 韭菜花 油麦菜 西兰花 茼蒿 生姜 茭白 大蒜 蒜苗 瓠子 小葱 马蹄 山药 金针菇 香椿 豇豆 菱角 莲蓬 鸡蛋 樱 桃 西红柿 豌豆 良薯 韭黄
色拉油 活草鱼 活鲤鱼 活鲫鱼 白鲢活鱼
3.生产者价格监测指标体系 为及时掌握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信息,增强政府调控能力,促进产 销衔接,农业部在前期短信速采平台试运行的基础上,于 2012 年 6 月在全国启动了生产者价格采集工作。依据“大宗、重要、敏感”的 原则,农业部先行选择具有全国性影响的 33 个蔬菜品种开展生产者
— 23 —
价格调查。同时,各地兼顾自身种植特色,在国家规定的品种之外可 适当增加地方特色品种。全国生产者价格监测(蔬菜)的主要品种如 下表。 表 1-1-13
品种名称
白萝卜 菠菜 大白菜 大葱 大蒜 冬瓜 番茄 甘蓝 胡萝卜 花椰菜 黄瓜 尖椒 豇豆 韭菜 苦瓜 莲藕 马铃薯 南瓜 平菇 茄子 芹菜 青椒 生菜 生姜 四季豆 蒜苗 蒜薹 莴笋 西葫芦 西芹 香菇 洋葱 油菜
全国生产者价格速采(蔬菜)汇总表
所属地区 价格 计价单位 (元/公斤) 时间
规格
中等级 中等级 中等级 中等级 中等级 中等级 中等级 中等级 中等级 中等级 中等级 中等级 中等级 中等级 中等级 中等级 中等级 中等级 中等级 中等级 中等级 中等级 中等级 中等级 中等级 中等级 中等级 中等级 中等级 中等级 中等级 中等级 中等级
— 24 —
主要指标 : 蔬菜生产者价格:指蔬菜采收后,未经储藏、包装、运输(短距 离搬运除外)、流通、加工,首次出售时的单位产品价格。 中等级:指市场实际交易数量较多的质量等级。 4.大宗农产品价格监测指标体系 大宗农产品价格监测指在大宗农产品集中上市期开展的价格监 测工作。主要针对不同作物的优势产区分类进行。如针对小麦产区、 油菜产区、双 产区、玉米产区、大豆产区等分别开展小麦、油菜 籽、早籼稻、晚籼稻、玉米、大豆等价格监测工作,一般为周报制。 特殊年份,也可能实行日报制。指标如下: 表 1-1-14
填报单位:
小麦每周价格监测表
填报日期: 价格单位:元
规格等级
全县平 均 ***镇 ***镇 ***镇 中等 中等 中等
计量单位
国有粮食企业收购价格 本周 上周 上年同期
个体粮商收购价格 本周 上周 上年同期
50 公斤 50 公斤 50 公斤
表 1-1-15
油菜籽每周价格监测表
价格单位:元
规格等级
全县平 均 ***镇 ***镇 ***镇 附报: 中等 中等 中等 小
计量单位
企业收购价 本周 上周 上年同期
本周
市场价 上周 上年同期
50 公斤 50 公斤 50 公斤 元 元 上年开秤 上年开秤 元 元 麦本年开秤
油菜籽本年开秤
(三)成本调查指标体系 1.农产品成本的构成
— 25 —
农产品成本是指生产一定数量的农产品所支出的各项费用的总 和。通俗地讲就是生产每单位农产品所消耗的物质费用和人工费用。 我们实际工作中的农产品成本调查主要是种植业产品成本调查, 按照 优势农作物区域布局,针对优势产区的主要作物品种进行。包括夏收 小麦、夏收油菜籽、早籼稻、中籼稻、晚籼稻、粳稻、玉米、大豆、 棉花、花生、柑橘等。 农产品成本主要由以下内容构成: 一是生产过程中一次性消耗的生产资料费用,如种子种苗费、肥 料费、农药费、燃料动力费、塑料薄膜费、农机作业费等;二是生产 过程中被部分消耗或需要经过多次使用才能全部消耗的生产资料分 摊费用。如固定资产折旧费、初期生产费、小农具购置和修理费等; 三是直接生产者和经营 人员的劳动报酬;四是经营 费用;五 是与生产有关的其他费用,如生产贷款利息、保险费用等。 2.指标体系 表 1-1-16
项
调查县数?? 调查户数?? 调查面积??
全国种植业生产成本收益与劳动生产率调查汇总表
目 名 称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1?? 22?? 23?? 24?? 25??
品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按地区工价汇总??
计量
个?? 个?? 亩?? 斤?? 斤?? 元?? 元?? 元?? 元?? 元?? 个?? 元?? 个?? 元?? 元?? 元?? 元?? 元?? 元?? 元?? %?? 元?? 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全国平均
每?? 亩??
每百元产值??
?? ?? ?? ?? 主产品产量?? ?? 副产品产量?? ?? 产值合计?? ?? ?? ?? ?? ?? 主产品产值?? ?? ?? ?? ?? ?? 副产品产值?? ?? 物质费用?? ?? 人工成本?? ?? ?? ?? ?? ?? 家庭用工数量?? ?? ?? ?? ?? ?? 家庭用工日工价?? ?? ?? ?? ?? ?? 雇工数量?? ?? ?? ?? ?? ?? 雇工工价?? ?? 土地成本?? ?? ?? ?? ?? ?? 自营地折租?? ?? ?? ?? ?? ?? 流转地租金?? ?? 总成本?? ?? 净产值?? ?? 纯收益?? ?? 成本纯收益率?? ?? 物质费用?? ?? 生产成本??
— 26 —
每百斤主产品平均出售价格?? ?? 主产品产量?? 每一劳动日?? ?? 净产值?? ?? 主产品出售量?? 每亩?? ?? 主产品出售价值?? 附记 1:每亩成本外支出?? 附记 2:每亩补贴收入??
26?? 27?? 28?? 29?? 30?? 31?? 32??
元?? 斤?? 元?? 斤?? 元?? 元?? 元??
?? ?? ?? ?? ?? ?? ??
表 1-1-17
品种:
全国种植业每亩物质费用汇总表
项
目
名
称
序号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9?? ?? 20?? ?? 21?? ??
计量
元?? 元?? 元?? 元?? 元?? 元?? 元?? 元?? 元?? 元?? 元?? 元?? 元?? 元?? 元?? 元?? 元?? 元?? 元?? 公斤?? ?? ?? ?? ?? ?? ?? ?? ?? ?? ?? ?? ?? ?? ?? ?? ?? ?? ?? ?? ??
全国平均
每亩物质费用合计?? 一、直接生产费用小计?? 1.种籽、种苗费?? 2.农家肥费?? 3.化肥费?? 4.塑料薄膜费?? 5.农药费?? 6.畜力费?? 7.机械作业费?? 8.排灌费?? 9.燃料动力费?? 10.棚架材料费?? 11.其他直接生产费用?? 二、间接生产费用小计?? 1.固定资产折旧费?? 2.初期生产费用分摊?? 3.小农具购置及修理费?? 4.管理费及其他间接生产费?? 5.销售费用?? 附记:?? 每亩化肥混合施用量??
表 1-1-18
品种:
全国种植业每亩用工汇总表
序号
1?? ?? 2?? ?? 3?? ?? 4?? ??
项目名称
每亩用工合计?? 一、直接生产用工小计?? 1.播种前翻耕整地用工?? 2.种籽准备与播种用工??
单位
个?? 个?? 个?? 个?? ?? ?? ?? ??
全国平均
— 27 —
3.施肥用工?? 4.排灌用工?? 5.田间管理用工?? 6.收获用工?? 7.初制加工用工?? 8.其他直接生产用工?? 二、间接生产用工小计?? 1.初期生产用工分摊?? 2.积肥用工?? 3.经营管理用工?? 4.义务工与积累工?? 5.其他间接生产用工?? 6.销售用工??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个?? 个?? 个?? 个?? 个?? 个?? 个?? 个?? 个?? 个?? 个?? 个?? 个??
?? ?? ?? ?? ?? ?? ?? ?? ?? ?? ?? ?? ??
主要指标 : 调查面积:指调查户当年播种或移植有某个调查品种的实际面 积(包括因灾重新改种和补种的)。其中间作、套种的,按调查品种 的实际占有面积计算:过去按习惯面积计算的,应重新丈量,据实 登记,或将习惯面积按 667 平方米/亩折算为标准面积 。 主产品产量:指调查品种每亩实际收获量。粮食按原粮 , 其中,大豆按去豆荚后的干豆计算:棉花按皮棉计算;花生按带壳 花生果计算。 副产品产量:除了主产品以外其它可利用的稻草、麦秸、玉米 秸、棉秸、棉籽等副产品的产量。直接出售籽棉的,按收购部门的 折算率计算棉籽产量。 主产品产值:主产品价格与产量的乘积。其中己出售部分按实 际出售价格计算;剩余部分(农民自己留用和待售的)粮食、油料、 棉花按当地大量上市时的平均市场价 ;若国家规定了收购价的 产品,按国家规定的收购价 。 副产品产值:副产品价格与产量的乘积,己出售部分按实际出 售价格计算,未出售的副产品,价值较高的,不管是否加以利用, 凡当地有市场价格的,一律按市价折价 (要 运杂费),没有 市场价格的,利用起来的成本反而超过了其价值,可以不计副产品
— 28 —
产值。 (四)物质费用 1.直接生产费用 指可直接计入某种作物的物质费用。主要包括: 一是种子(种苗)费。外购种子(种苗)按实际购买价格 ; 自留、自制种子根据不同情况,视同商品种子按当地社会同等种子 市场价计算:自育种苗按实际耗用种子 费用,育苗用工、用 肥、物料等相应计入其他成本项目。 二是农家肥费。①人粪尿和畜禽粪肥按当地市价计算费用;② 绿肥、沤肥、积肥只 实际消耗的种子、物料费用 (用工计入“间 接生产用工”的相应项目) ;③自产饼肥按平均集市价 ;④自制 菌肥按制作成本计算。 三是化肥费。按实际购买价格 ;上年结转本年使用的化 肥,按上年购价计算。 四是塑料薄膜费。按当年实际使用的新塑料薄膜数量与价格计 算,使用旧薄膜不需要再分摊费用。 五是农药费。外购农药按实际购买价格 ,自制农药按实际 制作成本 。上年结转本年使用的外购农药,按上年购价 。 六是棚架材料费。指进行温室育苗、作物防寒防冻、防晒等生 产活动扎架搭棚所耗用的材料费用,如木杆、铁丝、竹架、草帘等 费用支出。购买的按实际价格计算;自制的按当地市场价计算。此 处不 塑料薄膜、遮阳网开支。 上述 6 项,凡是外购的均可将实际发生的运杂费用计算在内。 七是畜力费。雇用畜力按实际支出 费用:自养役畜按照当 地市场平均价 费用。 八是机械作业费。雇用机械作业按实际支出 费用;自有农 机作业均按当地市场平均价 费用。 九是排灌费。指调查品种应分摊的排灌费用。外来服务 (包括由 集体统一组织的排灌) 按实际支付的水费、排灌费 ;自有排灌设 备比照外来服务收费标准计算。排灌费用应根据各种作物用水的实 际受益情况进行分摊。此处不计排灌用工和排灌设施折旧。
— 29 —
十是燃料动力费。仅指进行农作物保暖或农产品烘烤等生产活 动所消耗的煤、电、柴油、柴草等燃料动力支出,用于运输、耕作 等的机械燃料费不应计入。 十一是其它直接生产费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但不能 列入上述各项的其它直接生产费用。如保险费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收取的技术服务费等。 2.间接生产费用 指与两种以上作物有关,需要经过分摊才能计入成本的各项费 用。主要包括: 一是固定资产折旧费。指生产用的机房、仓储用房及自建的农 田水利设施等的折旧费,年折旧率统一定为 10%。 二是初期生产费。包括统一秋翻土地(翻、压、耙、 和平整 土地发生的费用支出。 三是小农具购置费。指当年购置小件农具、工具、用具等支出 的费用。凡单价在 30 元以下的,在当年作物中分摊;单价在 30 元以 上的,在购置当年和下年两年分摊。 四是 及其他间接生产费用。管理费包括农户从事农业经营 活动所开支的文具、账册和差旅费,以及上缴给集体经济组织 的管理费。其它费用包括生产性贷款利息、一事一议筹劳以资代劳 款、一事一议筹资款等。 以上 4 项间接生产费用的分摊办法,除利息、公积金、一事一 议筹资款和一事一议筹劳以资代劳款先按产值比重在农、林、牧、 渔各业之间分摊,然后将农业应分摊部分按播种面积在各种作物之 间分摊外,其余主要按各农作物播种面积分摊。 五是销售费用。指到市场销售农副产品所发生的运输、包装、 广告、管理等费用。此项费用按实际发生情况在相应的作物上分 摊。 (五)劳动用工 1.直接生产用工 指可直接计入某种作物的用工,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播种前翻耕整地用工(包括机械作业陪工);
— 30 —
(2)种子准备及播种用工(包括育苗和秧苗 用工); (3)施肥用工; (4)排灌用工(包括外来服务陪工); (5)田间管理用工(包括中耕除草、打药治病虫、看护庄稼用 工); (6)收获用工(包括机收陪工和收打入库用工); (7)初制加工用工; (8)其他直接生产用工。 2.间接生产用工 指需在两种以上作物分摊的用工,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初期生产用工分摊。指与“初期生产费用”相对应所发的 用工,两者分摊方法一致。 (2)积肥用工。指积造农家肥所耗用的工日,按各种作物的施 肥用工数量分摊。此项用工也可以折价计入直接生产费中的“农家 肥”项目,但不能重复计算。 (3)经营管理用工。指进行经营 活动的用工,如购买生产 资料用工、学习生产技术用工等。 (4)一事一议筹劳。依照农业部《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 办法》 规定,为兴办村民直接受益的集体生产生活等公益事业,经民 主程序 的村民出劳行为。出人工的,按实际出工数 ;实行 以资 的,可不 用工,直接将出资额计在间接生产费中的 “管理及其它间接生产费”项目下,要避免重复 。部分地方一 事一议筹资筹劳与投工投劳政策同时施行的,将两项合并计算。 (5)其他间接用工。不能计入上述各项,又与农业生产有间接 关系的用工。 以上 5 项,应按播种面积在各种作物之间进行分摊。 (6)销售用工。指到市场销售农副产品所发生的用工,按实际 发生情况计入相应的作物。相互换工或临时雇工的,区别情况计入 成本。相互换工管吃的,只 用工量,不计算其他开支。 3.标准劳动日 中等劳动力在一般劳动强度下工作一天的工作量为标准劳动
— 31 —
日。具体折算方法,各地有所不同。现统一规定以当地的习惯算法 为准 标准用工数。 4.人工成本 指生产过程中直接使用的劳动力的成本。包括家庭用工折价和 雇工费用两部分。 5.用工数量 指生产过程中生产者(包括其家庭成员)和雇 人直接劳动的 天数。不包括租赁作业时由被租赁方提供的劳动用工。用工数量使 用“标准劳动日”为计量单位。一个中等劳动力 劳动 8 小时为 一个标准劳动日。 用工数量 公式如下: 用工数量(日)=各类劳动用工折算成中等劳动力的总劳动小时 数÷8 小时=家庭用工天数+雇工天数 6.雇工费用、雇工天数、雇工工价 雇工费用是指因雇 人(包括临时雇佣工和合同工)劳动(不 包括租赁作业时由被租赁方提供的劳动) 而实际支付的所有费用,包 括支付给雇工的工资和合理的饮食费、招待费等。短期雇工的雇工 费用按照实际支付总额 ;长期雇请的合同工(一个月以上),先 按照该雇工平均月工资总额(包括工资及福利费等)除以 30 天计算 得出其日工资额,再根据其从事该产品生产的劳动天数 得到其 雇工费用。 雇工天数是指雇用工人劳动的总小时数按照标准劳动日折算的 天数。其 公式为: 雇工天数=雇用工人劳动总小时数/8 小时 雇工工价是指平均每个雇工劳动一个标准劳动日(8 小时)所得 到的全部报酬(包括工资和合理的饮食费、招待费等)。 雇工工价=雇工费用/雇工天数 7.家庭用工折价、劳动日工价 家庭用工是指生产者和家庭成员的劳动、与他人相互换工的劳 动以及他人单方无偿提供的劳动用工。家庭用工天数是指家庭劳动 用工折算成中等劳动力的总劳动小时数按照标准劳动日折算的天
— 32 —
数。 家庭用工天数=家庭劳动用工折算成中等劳动力的总劳动小时 数÷8 小时 家庭用工折价是指生产中耗费的家庭劳动用工按一定方法和标 准折算的成本,反映了家庭劳动用工投入生产的机会成本。 家庭用工折价的计算公式为: 家庭用工折价=劳动日工价×家庭用工天数 劳动日工价是指每个劳动力从事一个标准劳动日的农业生产劳 动的理论报酬,用于核算家庭劳动用工的机会成本。该工价由省厅 统一 后通知各地。 劳动日工价的 公式为: 某地某年劳动日工价=本地上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本地上 年每个乡村从业人员负担人 ÷全年劳动天数(250 天) 注意: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修改后的劳动日工价 公式,全 年劳动天数调整为 250 天(见发改办价格[2010]2004 号) 每乡村从业人员负担人 =乡村人 ÷乡村从业人员数 (相 当于 2001 年以前统计口径的乡村劳动力数) (六)土地成本 土地成本,也可称为地租,指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到生 产中的成本,包括流转地租金和自营地折租。 1.流转地租金 指生产者转包他人拥有经营权的耕地或承包集体经济组织的机 动地(包括沟渠、机井等土地附着物)的使用权而实际支付的转包 费、承包费(或称出让费、租金等)等土地租赁费用。 流转地租金按照生产者实际支付的转包费或承包费净额计算。 转包费或承包费净额是指从转包费或承包费中 该土地应当承担 的税金,统一收取的机械和排灌作业、技术服务、病虫害防治等与 (税金及收取的生产费用应计入相应指标项 生产相关的直接生产费用 目)后的余额。 2.自营地折租
— 33 —
指生产者自己拥有经营权的土地投入生产后所耗费的土地资源 按一定方法和标准折算的成本,反映了自营地投入生产时的机会成 本,是一项虚拟成本。根据我国目前农村土地使用和农村税费改革 现状,该项目暂不计入农产品生产成本。 (七)其他指标 1.生产成本 指直接生产过程中为生产该产品而投入的各项资金 (包括实物和 现金) 和劳动力的成本,反映了为生产该产品而发生的除土地外各种 资源的耗费。其 公式为: 每亩生产成本=每亩物质和服务费用+每亩人工成本 每百斤生产成本=每亩生产成本÷每亩产值×每百斤主产品平 均售价 2.总成本 指生产过程中耗费的资金、劳动力和土地等所有资源的成本。 其计算公式为: 每亩总成本=每亩生产成本+每亩土地成本=每亩物质与服务 费用+每亩人工成本+每亩土地成本 每 50 公斤总成本=每亩总成本÷每亩产值合 每 50 公斤主产 品平均出售价格 3.净产值 指产品产值减去为生产该产品而发生的全部物质投入后产生的 余额。其 公式为: 净产值=产值合计-物质费用 4.纯收益 指产品产值减去生产过程中投入的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全部 生产要素成本后的余额,反映了生产中消耗的全部资源的净回报。 其计算公式为: 净利润=产值合计-总成本 5.成本纯收益率 公式为: 成本收益率 ?? 纯收益 ?? 100%
— 34 —
总成本
6.每百元产值的物质费用和生产成本 公式为:(1) 每百元产值物质费用?? 每亩物质费用 ?? 100
每亩总产值
(2) 每百元产值生产成本 ?? 每亩生产成本 ?? 100
每亩总产值
7.每百斤主产品平均出售价格 公式为:
每百斤主产品平均售价 ?? 每亩主产品出售产值 ?? 100 每亩主产品出售量
8.每一劳动日生产的主产品产量和净产值。 公式为:
每劳动日生产的主产品?? 每亩主产品产量 每亩劳动用工数 每亩净产值 每亩劳动用工数
每劳动日生产的净产值 ??
9.每亩主产品出售量 指按不同的销售方式和价格出售的主产品数量之和。 10.每亩主产品出售产值 指按不同的销售方式和价格出售主产品实际获得的收入金额之 和。 11.成本外支出 指实际已经发生、而不能计入上述各个成本项目的提留、摊派 等费用支出。 12.补贴收入 指国家和各省对于种植某品种所给与的各项补贴费用之和, 包括 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涉及两个 以上品种的补贴费用要进行分摊。
— 35 —
第二节 农业统计调查方法
农业统计调查, 是指具体搜集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相关的第 一手资料的过程,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本环节。 我国农业统计主要是指种植业、 林业、 畜牧业、 渔业的生产统计。 种植业生产统计包括农作物生产、水果生产和茶叶生产统计;林业生 产统计包括营林(育苗、植树造林、抚育、迹地更新)、林产品以及 村及村以下竹木采伐统计;畜牧业生产统计包括牲畜、家禽饲养、其 它饲养和狞猎等生产活动统计;渔业生产统计包括采集、捕捞渔业和 养殖渔业统计。
一、调查方法的分类
农业统计调查有多种分类方法, 按组织形式分为统计报表调查和 专门调查。按调查范围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按时间连续性分 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按信息收集方式分为直接观察法、报告 法、采访法和问卷法。
二、常用统计调查方法
(一)普查 普查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为详细地了 项重要的国情、 国 力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大规模的全面调查。主要用来收集某些不能 够或不适宜用定期的全面调查报表收集的信息资料, 是一种周期性的 统计调查手段。 目前,我国所进行的普查主要有:人 查、农业普查、工业普 查、第三产业普查、基本单位普查等。 农业普查是我国取得有关农业农村经济基础数据、 查清国情国力 的一种基本调查方法,一般每 10 年一次,尾数逢 6 的年份为普查年 度。农业普查也被称为“国情、国力调查”或“国势调查” 。 普查的特点是:收集的信息资料比较全面、系统、准确可靠;主 要调查在特定时点上的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有时,也可以是反映 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现象。由于普查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因此往往 花费时间较长,成本较高。
— 36 —
(二)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从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中,抽选 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 并据以对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的 一种调查方法。抽样调查虽然是非全面调查,但它的目的却在于取得 反映总体情况的信息资料,因而,也可起到全面调查的作用。 1.抽样调查的分类 根据抽选样本的方法不同, 抽样调查可以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 抽样两类。 概率抽样是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 原理从调查研究的总 体中,根据随机原则来抽选样本,并从数量上对总体的某些特征作出 估计推断,对推断出可能出现的误差可以从概率意义上加以控制。在 我国,习惯上将概率抽样称为抽样调查。 2.抽样调查的特点 (1)按随机原则抽选样本;(2)总体中每一个单位都有一定的 概率被抽中;(3)可以用一定的概率来保证将误差控制在规定的范 围之内。 基于以上特点, 抽样调查被公认为是非全面调查方法中用来推算 和代表总体的最完善、最有科学根据的调查方法。 3.抽样调查的几个常用概念 (1)总体 它是根据一定研究目的而规定的 总体是指所要研究对 全体。 所要调查对 全体所组成的集合, 组成总体的各研究对象称之为总 体单位。 (2)样本 样本是总体的一部分, 它是由从总体中按一定程序抽选出来的那 部分总体单位所组成的集合。 (3)抽样框 抽样框是指用以代表总体,并从中抽选样本的一个框架,其具体 表现形式主要有包括总体全部单位的名册、地图等。抽样框在抽样调 查中处于基础地位,是抽样调查必不可少的部分,其对于推断总体具 有相当大的影响。 (4)抽样误差
— 37 —
是指样本指标值与总体指标值之间的数量差, 也就是样本平均数 与总体平均数之间的数量差。抽样误差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登记性误 差,即在调查过程中由于观察、测量、登记、计算上的差错引起的误 差,这类误差是所有统计调查都可能发生的。一类是 性误差,即 样本各单位的结构不足以代表总体而引起的误差。 这类误差可以由违 反随机原则抽样产生,称系统性误差;也可能由于样本内部结构差异 而产生,称为偶然性误差。一般来讲,抽样误差就是指的偶然性代表 性误差。 4.几种常用的抽样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也称为纯随机抽样,是指在进行抽样时,对总体不 完全凭偶然的机会从总体中抽取样本单 进行任何形式的整理和加工, 位的一种抽样方式。 简单随机抽样一般可采用掷硬币、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等 办法抽取样本。在统计调查中,由于总体单位较多,前三种方法较少 采用,主要运用后一种方法。 按照样本抽选时每个单位是否允许被重复抽中, 简单随机抽样可 分为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两种。在抽样调查中,特别是社会经济的 抽样调查中,简单随机抽样一般是指不重复抽样。 当总体单位数不太多时可 简单随机抽样是其它抽样方法的基础。 用简单随机抽样,当总体单位很多时,不宜采用简单随机抽样。 (2)分层抽样 分层抽样又称为分类抽样或类型抽样,它是运用统计分组法,将 总体单位按主要标志划分成若干个互不交叉、互不重复的部分,这些 部分称之为层;然后在各层中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的一种抽样方式。 分层抽样是科学分组与抽样原理的有机结合, 前者是划分出性质 比较接近的层,以减少标志值之间的变异程度;后者是按照抽样原理 抽选样本。因此,分层抽样可以提高样本的代表性,降低抽样误差, 是实际工作中应用较为普遍的抽样方法之一。 (3)整群抽样
— 38 —
整群抽样是将总体中各单位划分成若干个互不交叉、 互不重复的 群;然后以群为单位从中随机抽取部分群,并对选中群的所有单位进 行全面调查的抽样方式。 整群抽样特别适用于缺乏总体单位的抽样框。应用整群抽样时, 要求各群有较好的 性, 即群内各单位的差异要大, 群间差异要小。 整群抽样的优点是实施方便、节省经费;缺点是往往由于不同群 之间的差异较大,由此而引起的抽样误差较大,代表性较低。 (4)等距抽样 等距抽样也称为系统抽样或机械抽样, 它是先将总体单位按一定 标志顺序排列,而后根据样本容量,随机起点,按一定的间隔抽取样 本的抽样方式。 根据总体单位排列方法,等距抽样的单位排列可分为三类:按有 关标志排队、按无关标志排队以及按自然状态排列。 且当对总体结构有一定了解 等距抽样的最主要优点是简便易行, 时,充分利用已有信息对总体单位进行排队后再抽样,可大大提高抽 样效率。 (三)重点调查 重点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 点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重点调查通常用于不定期的一次性调查, 如全国小麦主产区夏收小麦产销情 但有时也用于经常性的连续调查。 况调查、全国水稻主产区销售情况调查等。 1.重点单位的选取 重点调查的重点单位,通常是指在调查总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 能够 总体的情况、特征和主要发展变化趋势的那些样本单位。这 些单位可能数目不多,但有 性,能够反映调查对象总体的基本情 况。 选取重点单位,应遵循的两个原则,一是要根据调查任务的要求 和调查对 基本情况而 选取的重点单位及数量。一般来讲,要 求重点单位应尽可能少,而其标志值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应尽可能 大,以保证有足够的代表性;二是要注意选取 比较健全、业 务力量较强、统计工作基础较好的单位作为重点单位。
— 39 —
2.重点调查的特点 重点调查具有投入少、调查速度快、所反映的主要情况或基本趋 势比较准确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重点调查一般用作全面调查和抽 样调查的补充调查方法。 (四)典型调查 典型调查是指根据调查目的,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全面科学的分 析,然后有意识地从中选取少数个别单位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借以认 识所研究对象的特点和规律的一种非全面调查方法。 典型调查既可以作为统计信息采集的一种方法, 也可以作为分析 研究问题,提出办法的一种工作方法。典型调查的关键是正确选择典 型单位。 典型调查具有调查范围小、调查单位少、灵活机动、具体深入、 节省人力、财力和物力的优点,但也存在典型选择较困难,易受人为 因素干扰的缺点。因此,典型调查在实际工作中属于一种验证性定性 调查方法。 (五)统计报表调查 是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自上而下统一布置,以一定的原始记 录为依据,按照统一的表式、统一的指标项目、统一的报送时限和程 序,自下而上逐级定期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它由一系 列表式和填报说明组成。 1.统计报表调查的特点 统计报表调查具有调查范围广、调查单位多、取得的资料全面、 系统等优点,由于涉及环节多,易受人为因素干扰,因此该方法 步被其它专门调查所取代。 2.统计报表调查的内容 统计报表包括报表主体、填报范围、指标解释、填报单位、统计 负责人、填表人、报送日期等。 报表目录:包括报表名称、填报单位、调查对象、报送日期、报 送程序等事项的一览表。 报表表式:包括表名、表号、填报单位、报送日期、制表部门、 报表主栏及宾栏、补充材料、统计负 、填报人等。
— 40 —
填报说明:包括指标解释、计算方法、实施范围等。 3.统计报表的分类 按实施范围不同,可分为国家、部门和地方统计报表。 按调查范围不同,可分为全面统计报表和非全面统计报表。 按报送周期不同,可分为定期报表和年报。日报、周报、旬报、 月报、季报等属于定期报表,其报送周期短,报送项目少;年报的报 送项目则比较多。 按报送方式不同,可分为电讯报表、邮寄报表和在线填报报表。 在线填报报表是在现代网络技术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包括电子邮 件报表、网页在线填报报表、手机短信报表等。 按填报单位不同,可分为基层报表和综合报表。基层报表由基层 单位填报,它是统计调查的基础资料;由主管部门根据基层报表逐级 汇总填报的报表称为综合报表。
— 41 —
第三节 农业统计工作规范
一、统计工作的组织
(一)统 织机构 农业系统组织的统计工作为部门统计。 目前农业部门统计的组织 机构,按业务流程分,有两套: 1.综合统计 农业综合统计实行由上而下组织,由下而上逐层汇总取得数据, 即采取县级起报,层层汇总的方法取得数据。组织结构为: 县(市、区)农业局市场信息科(股、室)——地(市、州)农 业局(委)市场信息科——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厅(委、局) 市场信息处(中心)——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 2.基点调查 农业基点调查工作实行由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统一组织, 采 取由基点户起报,逐级汇总推算上报的方法取得数据。 组织机构为:基点调查户——基点调查村——基点调查县(市、 区)农业局信息科(股、室)——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 或基点调查户——基点调查村——基点调查县(市、区)农业局 信息科(股、室)——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厅(委、局)市场 信息处(中心)——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 基点调查数据的报送,实行双层体制,即基点县市可直接报送农 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省级数据根据基点数据推算取得,并上报农 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 (二)统计工作流程 从理论上讲,一项完整的统计工作可分为统计设计、统计调查、 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阶段。 1.统计设计 指在统计工作 开始前, 根据统计对象的性质和统 究的目 的,对整个工作进行的通盘考虑和适当安排。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 第一个阶段。
— 42 —
2.统计调查 指根据调查任务和调查方案,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 织、完整系统地搜集第一手资料的过程。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的第二 个阶段。 统计调查工作应达到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四项基本要求。 3.统计整理 指根据统 究目的和任务, 对统计调查所得到的各项原始资料 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汇总,为统计分析提供准确、系统、条理清晰、能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的工作过程。 统计整理是统计 工作的第三个阶段,是统计调查的继续和发展,是统计分析的前提和 条件,在整个统计工作过程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统计分析 指采用一定的统计分析方法, 对经过加工整理后的资料进行有针 对性的分析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领导决策和社会管理的过程。 统计分析和成果应用已成为统计工作十分重要的环节, 越来越受到社 会关注和领导重视。
二、农业综合统计工作规范
为科学、高效地组织开展农业部农业综合统计调查,提高数据的 准 和及时性,2010 年 8 月 25 日,农业部发布了《农业综合统计 工作规范》。 该规范共七章二十八条,从调查内容及方法、数据采集及推算、 数据审核及报告、数据管理及使用、工作督查及保障等五个方面对农 业综合统计工作进行了规范。 (一)调查内容及方法 1.调查内容 农业综合统计调查主要包括基点调查、全面定期调查、农业统计 年报和分县农业农村经济基础资料 (下称分县卡片)等四项统计 调查任务。基点调查、全面定期调查为 性预测调查;农业统计年 报、分县卡片为年度统计调查。
— 43 —
2.调查方法 以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为主,辅之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其它 调查方法。具体为: 基点调查——抽样调查 全面定期调查——全面调查 年报和卡片——全面调查,其中部分指标从相关部门取得。 (二)数据采集及推算 1.基点调查 基点户数据通过农户登记取得, 基点县数据通过基点户数据推算 取得,省级数据通过基点县数据推算取得,农业部通过基点县数据推 算或通过汇总各省数据取得。 2.全面统计 全面统计包括全面定期调查、统计年报、分县卡片三类。全面定 个别地方取得数据 期调查和统计年报均通过层层上报汇总取得数据。 确有困难,可从统计部门或相关部门取得数据。分县卡片,可通过层 层上报也可通过从相关部门年报抄录取得数据。 3.数据推算 数据推算主要指基点报表中意向调查面积、全年作物播种面积、 部分品种的产量预计。根据农业综合统计报表制度,夏粮、小麦、油 菜籽、早稻、中稻、晚稻、棉花、花生等品种需要推算产量。具体推 算方法: 面积:按增减幅度推算。 产量:有三种基本方法,即产量增减幅度推算法、简单平均单产 推算法和加权平均单产推算法。 部分省还使用了简单单产幅度推算法 和加权单产幅度推算法。 (三)数据审核及报告 1.数据审核 重点审核报表数据的完整性、规范性、逻辑性和合理性等方面。 完整性:主要审核要求报告的报表指标及分析说明等是否齐全。 规范性:主要审核统计数据的整理、汇总、推算、报送等过程是 否合乎要求,计量单位是否 '等。
— 44 —
逻辑性:审核表内数据及表间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是否矛盾、数 量关系是否平衡。 合理性: 分析审核报表数据与当地农业农村经济相关指标是否吻 合、发展趋势是否一致。 2.数据上报 省级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本辖区基点调查、全面定期报表、年 报和分县 数据的上报工作。其中,基点调查由基点县通过网络同 时上报部、省业务主管部门。 (四)数据管理及使用 1.建立完善制度 建立和完善严格的数据 制度,尤其是资料 的保管、移交应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2.加快软件建设 加快建立和完善数据库和网上直报系统。 3.积极开展服务 各类数据主要作为农业及相关部门管理决策的 参考依据,同时要面向社会开展服务。 4.增强法律意识 信息的发布和信息服务要遵守 《统计法》 《保 、 密法》等,对属于国家机密、商业秘密的资料,严禁对外发布。 (五)工作督查及保障 1.建立 机制 农业部负 国,各省负责本辖区,下级部门 积极做好配合工作。 2.高标准配备人员 适合“五好”标准,即政治素质好,协调能 力好,业务基础好,工作实绩好,文字水平好。 3.加强队伍 保持调查人员及岗位相对稳定,建立健全信息 。县级调查人员和调查户调整,须报省级同意并备案。 4.加强队伍培训 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培训,不断提高各级调查员 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5.争取经费投入 努力争取本级财政投入,统计调查经费要做到 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挪用。 6.健全考核机制 建立考核通报机制,表彰先进激励后进。
— 45 —
三、主要农产品及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监测调查工作规范
本规范 2010 年 9 月 25 日发布,全文共七章二十九条,从调查内 容及方法、数据采集及审核、数据汇总及上报、数据管理及使用、工 作制度及保障等五个方面对农业物价调查工作进行了规范。 (一)调查内容及方法 1.调查内容 集贸市场价格:指乡镇集贸市场零售价,包括原粮、成品粮、经 济作物、养殖产品、主要农用生产资料等。 农民出售价: 农民直接出售到集贸市场或商贩的价格。 包括原粮、 经济作物、养殖产品价格。 批发市场价格: 指在批发市场进行交易的 30 种蔬菜的批发价格。 生产者价格:指农产品生产者第一手(直接)出售产品时实际获 得的单位产品价格。 大宗农产品价格:大宗农产品集中上市期,主产区农民的实际销 售价格。如小麦、油菜籽、早籼稻、中籼稻、晚籼稻、玉米、粳稻等。 2.调查方法 价格监测以抽样调查为主,其它方法为辅。原始资料的取得,以调 查员“入市到点”调查为主,问卷调查、电话或邮件等方式调查为辅。 (二)数据采集及审核 1.数据采集 采集频率和方式:集贸市场价格和农民出售价格监测为半月报, 前者通过网上直报;批发市场价格监测为日报,通过在线填报系统直 报;蔬菜生产者价格为一周两报,通过手机短信或手机客户端报送; 大宗农产品价格监测为周报,按统一表式通过电子邮件报送。 采集原则: “三定”原则,即“定点、定时、定品种”。 “定点”, 就是无特殊情况,每个品种固定 2-3 个经销户或农户;“定时”,就 “定品 是每次调查时间相对固定,一般为调查当天的集中交易时段; 种”,就是在每类商品中固定一个或几个品种(品牌、规格)。 2.数据审核 重点审核数据“四性”:即完整性、时效性、规范性和合理性。 完整性:主要审核报表指标及分析说明等是否齐全。
— 46 —
时效性:重点审核价格信息是否按规定时间报出等。 规范性:重点审核调查品种规格、等级是否符合规定,计量单位 是否准 合理性:价格波动方向与该品种当前价格走势的一致性。涨跌幅 较大的品种要重点审核。 (三)数据汇总及上报 集贸市场价格、 农民出售价、 蔬菜生产者价格和大宗农产品价格, 由基点县汇总上报到省和农业部,部、省汇总生成全国和各省数据。 批发市场价格,由各市场直接上报部、省,部、省汇总生成全国 和各省数据。 (四)数据管理及使用 尤其是资料的 1.建立完善制度建立和完善严格的数据 制度, 保管、移交应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2.加快软件建设加快各级数据库和价格报送网络的建设和完善。 3.增强法律意识遵守《统计法》和《保密法》。属于国家机密、 商业秘密的价格资料,不得对外公布,严防泄密。 4.积极开展服务各类数据主要作为农业及相关部门 决策的 参考依据,同时要面向社会开展服务。 (五)工作制度及保障 1.建立 机制农业部负 国,各省负责本辖区,下级部门服 从上级部门指导。 2.高标准配备人员人员配备应符合“两好两强一高”标准,即政 治素质好,个人素质好,协调能力强,业务能力强,文字水平高。 3.加强队伍 。保持调查人员及岗位相对稳定,建立健全信息 。县级调查人员和调查点调整,须报省级同意并备案。 4.加强队伍培训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培训, 不断提高各级调查员的 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5.争取经费投入努力争取本级财政投入, 统计调查经费要做到专 款专用,不得截留、挪用。 6.健全考核机制建立考核通报机制,表彰先进激励后进。
— 47 —
四、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规范
为进一步加强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 努力提高调查数据的准确性 与及时性,农业部在充分征求各地意见的基础上,农业部于 2010 年 11 月 30 日发布了《农业部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规范》。 该规范共七章二十九条,从调查内容及方法、数据采集及审核、 数据汇总及上报、数据管理及使用、工作制度及保障等五个方面对农 产品成本调查工作提出了规范性要求, 对于指导农业系统做好农产品 成本调查工作, 提高调查数据的准确性、 及时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1.调查内容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和部分其它经济作物的物质 投入、劳动用工投入及收益测算等。 2.调查方法重点调查为主,抽样调查为辅。 (二)数据采集及处理 1.数据采集、汇总和上报 农产品成本数据通过定期报表方式采 集。流程为:成本调查户——村——县——省和农业部,同时,各省 汇总后,将汇总结果也报农业部。 成本数据的上报,村级采取纸质报表方式,县级采取在线填报和 电子邮件方式,省级采取在线填报方式进行。 2.数据审核 成本调查数据审核主要包括数据的完整性、 时效性、 合理性和规范性等方面。完整性:主要审核报表指标填报是否齐全。 时效性:主要审核是否按规定时间报告调查数据。合理性:主要审核 调查结果与客观情况是否一致。规范性:主要审核调查指标计量单位 是否准 (三)数据管理及使用 1.数据 要建立和完善严格的数据管理制度,尤其是资料的 保管、移交应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2.数据使用 成本数据主要作为农业及相关部门管理决策的参考 依据, 同时要面向社会开展服务。 服务过程中应遵守 《统计法》 《保 和 密法》的有关规定。 (四)工作制度及保障
— 48 —
1.建立 机制 农业部负 国,各省负责本辖区,下级部门 积极做好配合工作。 2.建立内管制度 各省建立 制度, 以保证调查资料的真实性、 时效性。 3.高标准配备人员 各地选配物价调查人员,应符合“两好两强 一高”标准,即政治素质好,个人素质好,协调能力强,业务能力强, 分析水平高。 4.加强队伍 保持调查人员及岗位相对稳定,建立健全信息 。县级调查人员和调查户调整,须报省级同意并备案。 5.加强队伍培训 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培训,不断提高各级调查员 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6.争取经费投入 努力争取本级财政投入,配套上级调查补助资 金,并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挪用。 7.健全考核机制 建立考核通报机制,表彰先进激励后进。
五、定点批发市场信息工作规程
该规程共五章二十四条,对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信息采集、报送 及加强工作保障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一)工作体系 定点批发市场信息工作由农业部市场信息司主管, 部信息中心具 体负 各省农业厅(局、委)市场信息主管部门指导协调辖区市各 市场工作,定点批发市场采集点建设和信息报送,形成了一套完整的 工作体系。 (二)信息采集 定点市场信息采集主要通过商户询问、交易单据、电子结算系统 等方式取得。其中:对于同一规格标准而价格差别较大的商品,采取 商户询问调查时,商户数不得少于 3 户。 尚未施行电子结算的市场,交易量可通过商户交易量的增减幅 度,结合经验和目测等进行估算。 (三)信息处理和报送
— 49 —
1.定点市场审核汇总批发价格、交易量和产销地;通过农产品批 发市场信息网的报价系统,于每天中午 12 点前在线填报。 2.部信息中心审核汇总各市场上报价格,数据入库,生成全国农 产品批发市场价格指数,于当天下午 3 点发布。 (四)保障措施 1.队伍建设定点市场要按“四好”标准选定信息员,即政治品德 好,协调能力好,业务基础好,工作实绩好。部信息中心要落实专门 人员负责信息催报、 审核和数据库维护、 运行工作并组织信息员培训。 2.严格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各市场报送信息的数量、 质量和及 时性、准确性、完整性。考核结果定期通报并与工作经费挂钩。 3.加强 密切媒体合作,加强对各定点市场的推介和宣传报 道。 4.经费保障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安排专项资金,定点市场专款专 用。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释义
2009 年 6 月 27 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 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统计法》(以下称新《统计法》),2010 年 1 月 1 日施行。新《统计法》对 1996 年 5 月 15 日由八届全国人大 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进行了全 面修订,重新规定了统 基本任务、统 理体制、统计当事人的 权利义务关系、统计资料使用管理、统 及统计法律责任。 (一)《统计法》的立法目的 《统计法》第一条 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统计工作,保障统计 资料的真实性、 准 、 完整性和及时性, 发挥统计在了 情国力、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现 建设事业发 展,制定本法。 【释义】 本条是关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立法目的的规定。 统计是人们为了认识、研究客观现象,对其数量特征进行搜集、 整理、分析的活动。国家制定《统计法》的目的主要有四点: 1.科学、有效地组织统计工作。
— 50 —
2.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3.发挥统计在了 情国力、服 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 (二)《统计法》的适用范围和统 基本任务 《统计法》 第二条 本法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 县级以上人民政 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统计活动。 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 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释义】本条是关于《统计法》的适用范围和统 基本任务的 规定。 统计通常有政府统计、 民间统计、 单位内部统计之分。 《统计法》 的适用范围为政府统计活动,即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 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统计活动。 统计的基本任务又称为统计的基本职能,主要有: 1.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统 首要任务是进行统计调查, 以获取所需要的统计信息。 2.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 见,是统计工作的重要任务。 3.实行统计监督。 统计监督是对统计信息和咨询职能的进一步拓 展。 (三)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保障 《统计法》 第四条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各有关部门应 当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为统计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 【释义】本条是关于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保障的规定。 统计工作是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 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为 了科学、有效地开展统计工作,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 部门应当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为统计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 统计工作保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照《统计法》规 定设置统计机构,配备统计人员,加强对统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职业 道德教育,为统计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加强统计法制建设,保障 统计机构、统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
— 51 —
职权不受侵犯,为统计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三是依照《统计法》和有 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落实统计经费,为统计工作提供经费保障。四是 加强统计科学研究,健全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不断改进统计调查方 法,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为开展统计工作提供科学技术保障。 (四)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的权利保障 《统计法》 第六条 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独立行使 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 职权,不受侵犯。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以及各单位的负责 人,不得自行修改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法搜集、整理的统计资料, 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及其他机构、人员伪造、篡 改统计资料, 不得对依法履行职 者拒绝、 抵制统计违法行为的统 计人员打击报复。 【释义】 本条是关于保障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独立行使职权的规 定。 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的法定职权有以下三项,即统计调查权、统 计报告权和统 。 统计机构、统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了个人利益、 局部利益, 职权受法律保护, 以任何方式予以拒绝或者阻碍。 为了防止地方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的负 违法干预统计工 作,《统计法》规定了三项禁止行为: 1.不得自行修改统计资料,即政府、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的 负责人无权对统计资料进行修改,如果统计数据有错误,只能由统计 机构、统计人员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核实订正。 2.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及其他机构、人员伪 造、篡改统计资料,即不得利用职权强令、授意或者以其他方式,要 求他人编造虚假的统计资料或者没有根据地修改统计资料。 3.不得对依法履行职 者拒绝、 抵制统计违法行为的统计人员 打击报复。统计人员依法履行职 行为受法律保护,有关负责人不 得通过调动工作、撤换职务、进行处罚以及其他任何方式,对依法履 行职 者拒绝、抵制统计违法行为的统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
— 52 —
(五)统计调查对 法定义务 《统计法》 第七条 国家机关、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 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 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 真 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 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料。 【释义】 本条是关于统计调查对象依法履行报送统计资料义 规定。 统计调查对象,是指在政府统计调查活动中,提供关于自身情况 的统计资料的单位和个人。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 所需的资料是统计调查对象的基本义务。统计调查对象提供不真实、 不完整的统计资料,或者迟报、拒报统计资料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 的法律责任。 (六)统计调查项目的分类及制定原则 《统计法》 第十一条 统计调查项目包括国家统计调查项目、 部 门统计调查项目和地方统计调查项目。 国家统计调查项目是指全国性基本情况的统计调查项目。 部门统 计调查项目是指国务院有关部门的专业性统计调查项目。 地方统计调 查项目是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的地方性统计调查项目。 国家统计调查项目、 部门统计调查项目、 地方统计调查项目应当 明 工,互相衔接,不得重复。 【释义】本条是关于统计调查项目的分类及制定原则的规定。 鉴于政府统计调查的强制性和调查主体的多元化, 《统计法》在 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统计调查项目分为国家统计调查项目、部 门统计调查项目和地方统计调查项目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为了有效维护 的统计调查秩序,防止“数出多门”,降低统 计成本,减轻基层统计机构和统计调查对 负担,各级人民政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协调与沟通, 明 确各自的分工,不断提高统计信息共享水平,避免重复统计,维护政 府统 公信力。 (七)统计调查表
— 53 —
《统计法》第十五条
统计调查表应当标明表号、制定机关、批
准或者备案文号、有效期限等标志。 对未标明前款规定的标志或者超过有效期限的统计调查表, 统计 调查对象有权拒绝填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依法 停 止有关统计调查活动。 【释义】本条是关于统计调查表的规定。 统计调查表, 是指由统计调查的组织实施者根据统计调查的需要 制发的用以对统计调查对象进行登记、搜集相关原始数据和资料,要 求调查对象按照统一规定填报的表格,具有法定效力,调查对象必须 依法填报统计调查表。 (八)统计调查方法 《统计法》第十六条 搜集、整理统计资料,应当以周期性普查 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综合运用全面调查、重点调查等 方法,并充分利用行政记录等资料。 重大国情国力普查, 由国务院统一领导, 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 组织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共同实施。 【释义】本条是关于统计调查方法及重大国情国力普查的规定。 统计调查方法,是指统计资料的搜集方法,即确定或选取统计调 查对 方法。经常被采用的统计调查方法有:普查、抽样调查、全 面调查、重点调查等。 统计调查方法各有所长和不足,搜集、整理统计资料,应以周期 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综合运用全面调查和重点 调查等方法,并充分利用行政记录,以有效发挥各类统计调查方法的 总体优势。 (九)建立统计调查对 统计资料 制度 〈统计法〉 第二十一条 国家机关、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等 统计调查对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建 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交接、归 制度。 统计资料的审核、 签署人员应当对其审核、 签署的统计资料的真 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 【释义】本条是关于统计调查对象的统计资料管理制度的规定。
— 54 —
为了加强统计基础工作,保障统计资料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 完整性和及时性,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等统计调查对 象应当按照本条规定,建立严格规范的统计资料管理制度。包括:设 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交接、归 制度等。 (十)统计资料的公布 《统计法》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按照国家有 关规定,定期公布统计资料。 国家统计数据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准。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统计调查取得的统计 资料,由本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公布。 【释义】这两条是关于政府统计机构公布统计资料的规定。 为保障政府统计数据的权威性,政府统计机构应当准 及时地 公布统计资料。对于公布数据什么数据由谁公布,《统计法》作了相 应规定,即国家统计数据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准。政府有关部 门统计调查取得的统计资料应当经本部门统计机构、统计负 核 定, 并经本部门负 签署后, 按照统计调查制度规定的内容和方式, 定期公布统计资料。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公布统计资料应当遵守《统计法》和 法规以及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关于统计资料公布权限、 程序、 其他法律、 期限等的规定。 如果各地方、 各部门公布的数据涉及国家统计数据的有关指标且 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不一致的,应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 准。 (十一)部门统 织及其职责 《统计法》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统计任 需要设立统计机构, 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 并指定统 计负 ,依法组织、管理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统计工作,实施统计 调查,在统计业务上受本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指导。 【释义】本条是关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统计机构、统计 人员的设置及其职 规定。
— 55 —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统计工作是我国政府统计的重要 组成部分。由于各部门的实际情况不同,可以设立专门的统计机构, 也可以不设统计机构而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 政府部门在有关 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的,应当指定统计负 和首要责任人,业务上 接受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指导。 (十二)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职责 《统计法》 第二十九条 统计机构、 统计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 如实搜集、报送统计资料,不得伪造、篡改统计资料,不得以任何方 式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不真实的统计资料, 不得有其他违反本法 规定的行为。 统计人员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恪守职业道德,对其负责搜集、审 核、录入的统计资料与统计调查对象报送的统计资料的一致性负 【释义】本条是关于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职 规定。 《统计法》赋予了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独立进行统计调查、统计 报告、统 权力;和依法履责的义务。也就是说,统计机构、 统计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如实搜集、报送统计资料,不得伪造、 篡改统计资料, 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不真实的统 计资料,不得有其他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依法履行职 是对统 计机构、统计人员的原则要求,“如实搜集、报送统计资料”是对统 计机构、统计人员的基本职责要求,“不得伪造、篡改统计资料”和 “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不真实的统计资料” 是对 “如实搜集、报送统计资料”的补充,“不得有其他违反本法规定的 行为”是对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其他法定职 概括。 统计人员在依法履行职 同时, 还应当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精 神, 在统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坚持以统计调查对 真实情况和资料为 依据;要爱岗敬业,以严格的职业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坚持原则,坚 决抵制弄虚作假等统计违法行为;要确保搜集、审核、录入的统计资 料与统计调查对象报送的统计资料相一致。 (十三)迟报或未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的法律 《统计法》 第四十二条 作为统计调查对象的国家机关、 企业事 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迟报统计资料, 或者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原
— 56 —
始记录、统计台账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改正,给予 警告。 【释义】本条是关于作为统计调查对象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 位或者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 迟报统计资料或者未按照规定设置 原始记录、统计台账的法律 的规定。 本条规定了两类统计违法行为:一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或 者其他组织、个体工商户等统计调查对象迟报统计资料。二是国家机 关、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未依法设置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 也就是说,所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法、及时提供真实的统计资 料,并按要求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否则,除被责令改 ,还 要接受处罚以及承担相应的法律 。 (十四)利用虚假统计资料骗取利益的法律责任 《统计法》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法规定, 利用虚假统计资料骗取 除对其编造虚假统计资料或者 称号、 物质利益或者职务晋升的, 要求他人编造虚假统计资料的行为依法追究法律 外, 由作出有关 决定的单位或者其上级单位、 监察机关取消其荣誉称号, 追缴获得的 物质利益,撤销晋升的职务。 本条是关于利用虚假统计资料骗取相关利益的法律 【释义】 的规定。 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搜集、整理统计资料,是为政府 经 济社会事务服 。但是,由于统计资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某个 地方、部门、单位的工作成绩,实践中有的单位和个人为了本地区、 本部门、本单位的局部利益、短期利益,甚至为了个人私利,通过编 造或者要求他人编造虚假统计资料等方式来骗取荣誉称号、 物质利益 或者职务晋升,扰乱了政府管理秩序,损害了政府统 公信力,影 响了政府形象。为此,《统计法》明确规定,对利用虚假统计资料骗 取利益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一是应当追究其编造或者要求他人编造虚假统计资料行为的法 律责任。
— 57 —
二是应当由作出授予其 称号、 给予其物质利益或者职务晋升 决定的单位或者其上级单位、监察机关取消其 称号,追缴获得的 物质利益,撤销晋升的职务。
— 58 —
第四节 农业统计应用软件
一、农业综合统计信息采集系统
(一)浏览器设置 1.在使用系统之前需要首先在浏览器中进行受信任站点设置。 浏 览器版本要求 IE6.0 以上。 打开浏览器, 选择菜单 “工具” 点击 , “Internet 选项(O) …” , 如图 4-1-1。
图 4-1-1 注意: (1)由于操作系统版本不同,上图显示的内容可能有所不同, 但“Internet 选项(O)”是不会缺少的。 (2)如果统计、成本、物价三个系统均为同一用户,浏览器设 置只进行一次;若各系统由不同用户操作,成本、物价系统均需按此 进行浏览器设置。
— 59 —
(3)统计、成本、物价系统为统一登录界面,输入相应的用户 名、密码可认证登录相应的业 统。 在“Internet 选项”弹出窗 ,选择“安全”页,点击右下 “自定义级别(C)…”按钮,弹出安全设置页面,如图 4-1-2。
图 4-1-2 将滚动条拉动至“ActiveX 控件和插件”的“对没有标记为安全 的 ActiveX 控件进行初始化和脚本运行” 选项, 将其更改为 “提示”, 如图 4-1-3。点击【 】保存并返回“Internet 选项”窗
图 4-1-3
— 60 —
在“Internet 选项”页单击选中“受信任的站点”,然后点击 右下“默认级别(D)”按钮,设置受信任站点的安全级别为“低”。 如图 4-1-4。
图 4-1-4 点击“站点(S)…”按钮,在可 点维护窗 添加应用服务 平台域名 http://nyyyw.agri.gov.cn,如图 4-1-5。去掉“对该区域 中的所有站点要求服务器验证”前面的√,点击【添加】、 【关闭】, 返回“Internet 选项”窗
图 4-1-5
— 61 —
最后在“Internet 选项”窗 击【 】按钮保存所有设置。 2.系统登录 数据采集平台的客户端是 IE 浏览器,在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相 应的 URL 地址,显示图 4-1-6 的登录页面:
图 4-1-6 用户登录:在该区域,输入用户名、密码和验证码,系统对用户 的身份进行认证,认证通过后,进入系统界面,进行相关的操作。 3.修改用户密码 登录数据采集平台,单击应用界面右上角的“工具”链接,选中 “修改密码”功能,系统弹出修改密码页面。如图 4-1-7 所示。
图 4-1-7 分别输入登录用户的原有密码、新的密码和重复输入新的密码, 点击【 】保存修改后的新密码。
— 62 —
(二)我的工作 我的工作是业务操作员综合办公的集成功能界面, 集成了包括待 办工作、已办工作、消息管理多项功能,系统可以根据操作员的角色 在不同功能模块上分别显示出该操作员在当前时间需要办理或查看 的数据。提供对登录用户业务的快速办理功能。 功能操作:登录系统,打开我的工作。如图 4-1-8:
图 4-1-8 1.待办工作 点选“待办工作”后,主功能区列出了该操作员当前时间段内应 当办理的工作,处理完成后,相应的工作也减少一条。 填报:点击“操作”列的【填报】按钮,以基点报表早稻产量预 计为例,进入填报页面。如图 4-1-9:
图 4-1-9
— 63 —
用户可以在相应的单元格内输入相应的数据, “灰色”框说明该 单元格是不可填写数据的,一般是通过自动 得来的数据。如果报 表中各指标有校验关系,当用户输入的数据不符合该校验关系,系统 会自动提示用户,让用户修改。 当用户只是暂时保存该数据,可以点击【暂存】按钮,数据不会 提交上级审核,用户可以下 续填写。 当用户填写完数据,点击【提交】按钮完成填报,数据会上报上 级审核。 数据修改当上级驳回用户填报的数据后, 用户在待办列表中能够 看到该条数据,如图 4-1-10:
图 4-1-10
用户可以点击【显示意见】按钮,查看上级的驳回原因,如图 4-1-11:
图 4-1-11 用户也可点击 【修改】 按钮, 对该报表数据进行修改, 如图 4-1-12:
— 64 —
图 4-1-12 修改完成后,点击【提交】按钮,上报上级。 2.已办工作 以县级业务人员的身份登录系统,打开我的工作→已办工作,查 看已经填报完的数据。如图 4-1-13:
图 4-1-13 已办工作列表列出了该操作员当前已经办理完成的工作。 点击“操作”列下的【查看】按钮,可以查看该报表已经上报完 的数据。以春小麦产量预计为例,如图 4-1-14:
— 65 —
图 4-1-14 (三)消息管理 消息 提供对消息的查看、回复、发送等功能。 1.未读消息 以县级业务人员的身份登录系统, 打开我的工作→消息管理→未 读消息。系统显示未读消息查询页面,如图 4-1-15:
图 4-1-15
— 66 —
查询未读消息在查询区域填写查询未读消息的条件, 【查询】 点击 按钮,如图 4-1-16:
图 4-1-16
查看详细的消息内容:点击未读消息列表中的消息标题,进入消 息详细信息查看,如图 4-1-17:
图 4-1-17 发送消息点击图 4-1-15 中【发送消息】按钮,进入消息发送界 面,如图 4-1-18:
图 4-1-18
— 67 —
通过选择“接收单位” ,填写“主题”和“内容” ,上传附件,点 击【发送消息】将消息发送给所选择的“接收单位” 。 注意: (1) 点击查看未读消息的详细内容后, 该消息变成 “已读消息” , 将不会在未读消息列表中展现,而转入到已读消息中展现。 (2)发送消息时,县级能给所管辖的县、市机构发送消息。 2.已读消息 以县级业务人员的身份登录系统,打开我的工作→消息管理→ 已读消息。系统显示未读消息查询页面,如图 4-1-19:
图 4-1-19
查询已读消息在查询区域填写查询已读消息的条件, 【查询】 点击 按钮,如图 4-1-20:
图 4-1-20
查看详细的消息内容:点击已读消息列表中的消息“标题” ,进 入消息详细信息查看,如图 4-1-21:
— 68 —
图 4-1-21
点击图 4-1-21 中的 【回复】 按钮进入消息回复页面, 如图 4-1-22:
图 4-1-22 发送消息:具体操作同未读消息中的发送消息。如图 4-1-23:
— 69 —
图 4-1-23
删除已读消息选择已读消息;点击【删除】 ,将选中的已读消息 从列表中删除。 注意:发送消息和转发时,县级能给所管辖的县、市级机构发送 消息。 3.已发送消息 以县级业务人员的身份登录系统,打开我的工作->消息 -> 已发送消息。系统显示未读消息查询页面,如图 4-1-24:
图 4-1-24
— 70 —
查询已发送消息在查询区域填写查询已发送消息的条件,点击 【查询】按钮,如图 4-1-25:
图 4-1-25
查看详细的消息内容点击图 4-1-24 中已发送消息列表中的消息 标题,进入消息详细信息查看,如图 4-1-26:
图 4-1-26
发送消息操作同未读消息中的发送消息。 删除已发送消息选择已发送消息,点击【删除】 ,将选中的已发 送消息删除。 注意:发送消息和转发时,县级能给所管辖的县、市级机构发送 消息。 (四)业务操作员 该模块提供登录人员的个人信息维护功能。 以县级业务人员的身份登录系统, 打开业务操作员管理->个人信 息维护,如图 4-1-27:
— 71 —
图 4-1-27 修改个人信息,点击【修改】完成个人信息的维护操作。
二、物价监测信息采集系统
本系统分县级、省级和部级三个版本,本节主要介绍县级版本的 操作。 本 系 统 操 作 平 台 为 IE 浏 览 器 , 在 地 址 栏 输 入 http://nyyyw.agri.gov.cn, 后,显示登录页面。用户输入用户 名、密码、验证码,即可认证登录该系统。 用户初登录系统后,一般应对密码进行修改,以保证系统安全。 单击应用界面右上角的 “工具” 链接, “修 选中 用户修改密码时, 改密码”功能,后续操作与统 统相同,在此从略。 (一)我的工作 用户登录系统, 点击我的工作, 系统弹出个人工作台、 待办工作、 已办工作、 消息 等二级细目。 主功能区默认显示个人工作台内容。 1.待办工作 点击待办工作,主功能区上、下部分分别显示待填报和驳回待修 改两个方案列表。
— 72 —
待填报:点击待填报方案的“填报”链接进入报表填报页面,如 图 4-2-1:
图 4-2-1 在表格中填写相关数据,其中上期数据为系统自动带出内容,不 需要填写。数据填写完成后点击“暂存”按钮对数据进行暂存,或点 击“提交”按钮将数据提交到系统。 注意:如果对数据进行暂存,该报表所有数据还可以继续进行修 改,当对报表进行提交之后,则该待办任 束,不能再对本报表数 据进行任何修改。 驳回待修改点击驳回待修改填报方案的“查看”链接,系统弹出 查看驳回意见页面,如图 4-2-2:
— 73 —
图 4-2-2 点击“修改”链接进入指标修改页面,如图 4-2-3:
图 4-2-3 在需要修改的指标中直接修改指标数据, 修改完成之后, “暂 点击 存”按钮将修改结果暂存到数据库,点击“修改”按钮直接将数据再 次提交到上一级。 注意:如果对数据进行暂存,该报表所有数据还可以继续进行修 改。当对该指标数据进行修改提交之后,则该待办任 束,不能再 对该指标数据进行任何修改。 2.已办工作 点击已办工作,系统显示已办工作查询页面。用户可以通过填写 方案名称来进行已办工作的查询。 操作时输入查询条件, 然后点击 【查 询】按钮执行查询操作。查询列表项包括,方案名称、到达时间、办 结日期、操作。
— 74 —
在列表页面点击“第一页”、“上一页”、“下一页”、“最后 页”链接,执行翻页操作。如图 4-2-4 所示:
图 4-2-4 (二)查询统计 登录系统,打开查询统计,系统弹出数据查询和统计分析两个二 级菜单项。 1.数据查询 点击数据查询菜单,系统显示数据查询页面,输入查询条件,点 击【查询】按钮,页面显示查询结果。如图 4-2-5:
— 75 —
图 4-2-5 点击导出 Excel, 系统进入打开或保存对话框, 在此可选择打开、 保存和取消选项。如图 4-2-6:
图 4-2-6 点击打开,系统将以 Excel 格式显示查询结果;点击保存将保存 文件到默认目录;点击保存右边的 ,弹出保存选项;选择另存为, 系统弹出另存为对话框,如图 4-2-7。在图中,选择文件保存的目录、 输入文件名并选择保存类型,点击保存,完成操作。
— 76 —
图 4-2-7 2.统计分析 点击统计分析菜单,系统进入统计分析页面。输入相关条件,点 击统计按钮,系统显示相关价格分析报表,如图 4-2-8:
图 4-2-8 点击导出 Excel,可以 Excel 格式导出统计结果。具体操作与数 据查询相同。
— 77 —
(三)业务操作员 登录系统,点击业务操作员 菜单,选择个人信息维护项,系 统进入个人详细信息页面, 如图 4-2-9, 修改相关个人信息, 【修 点击 改】完成个人信息的维护操作。
图 4-2-9
三、农产品成本调查信息采集系统
(一)我的工作 我的工作是业务操作员综合办公的集成功能界面, 集成了包括个 人工作台、待办工作、已办工作、消息管理多项功能,系统可以根据 操作员的角色在不同功能模块上分别显示出该操作员在当前时间需 要办理或查看的数据。提供对登录用户业务的快速办理功能。登录系 统后显示如图 4-3-1 所示界面:
— 78 —
图 4-3-1 1.待办工作 点选我的工作→待办工作,进入功能后界面如图 4-3-2。
图 4-3-2 如果是被驳回数据,可以点击驳回意见中【查看】链接查看被驳 回数据的驳回意见,如图 4-3-3。
图 4-3-3
— 79 —
点击待填报方案的【填报】链接进入报表填报页面或者点击待修 改方案的“修改”链接进入修改页面。如图 4-3-4:
图 4-3-4 在表格中填写相关数据。数据填写完成之后点击【保存】按钮对 数据进行暂存,或点击汇总表中的【提交】按钮将数据提交到系统。 注意: (1)必须先填写两张基础数据表才能填写汇总表,汇总表中部 分数据将从基础表中带出。 (2)如果对数据进行暂存,该报表所有数据还可以继续进行修 改;报表提交后,则该待办任务结束,不能再对本报表数据进行任何 修改。 2.已办工作 点击选择我的工作→已办工作。系统显示已办工作查询页面。 用户可以通过填写方案名称来进行该用户已办工作的查询。 操作 时输入查询条件,然后点击【查询】按钮执行查询操作。查询列表项 包括,方案名称、到达时间、办结日期、操作。 在列表页面点击“第一页”“上一页”“下一页”“最后页” 、 、 、 , 可执行翻页操作。如图 4-3-5:
— 80 —
图 4-3-5
(二)查询统计 1.上报数据查询 点击【查询统计】,出现上报数据查询和高级数据查询两个二级 菜单。选择【上报数据查询】功能,系统显示数据查询页面。根据屏 幕提示,输入查询条件,点击【查询】按钮,系统列出所有符合条件 的数据列表,查询结果如图 4-3-6 所示:
图 4-3-6
— 81 —
点击“明细”链接,系统自动进入数据查看页面,如图 4-3-7 所 示:
图 4-3-7 点击“导出 Excel”链接,系统弹出打开或保存对话框,如图 5-3-8。
图 4-3-8 用户在此可选择打开、保存或取消,完成不同的操作。选择 上的三角符号,系统自动弹出保存菜单,用户在此可选择 【保存】【另存为】【保存并打开】三种操作。若选择【另存为】项, 、 、 系统弹出另存为对话框,用户选择保存文件夹、输入文件名及文件类 型,点击【保存】 ,Excel 文件就导出成功了。如图 4-3-9:
— 82 —
图 4-3-9 2.高级数据查询 点击【查询统计】,选择【高级数据查询】功能,系统显示数据 查询页面。输入查询条件,点击【查询】按钮,系统列出所有数据, 查询结果如图 4-3-10 所示:
图 4-3-10
— 83 —
在此,用户可以选择导出 Excel 格式文件。点击上图 Excel,系 统弹出导出 Excel 设置选择框,如图 4-3-11。选择相应设置后,点 击 ,系统弹出如图 4-3-8 所示对话框,用户根据屏幕提示, 选择相应操作,完成文件导出。具体步骤与【上报数据查询】中相关 内容相同。
图 4-3-11 (三)业务操作员 以县级业务人员的身份登录系统, 打开业务操作员管理->个人信 息维护,如图 4-3-12 所示:
图 4-3-12 按图中内容修改个人信息,点击【修改】完成个人信息的维护操 作。 成本调查信息采集系统省级版功能更强,更完善,省级用户自已 体验。具体操作见《农产品成本调查系统省级用户手册》。
— 84 —
四、蔬菜生产者价格速采系统
该系统分两个部分,报送部分使用手机短信或手机客户端, 部分,包括业 理、系统管理,使用信息速采系统。 (一)手机短信报送系统 1.报送流程 蔬菜生产者价格手机短信或客户端,需要调查县和省厅配合完 成。工作流程如下: (1)县市编制月度任务表。调查县信息员收集价格采集点每月上 市蔬菜品种,编制《月度采集任务表》并报省厅市场信息处; (2)省厅上传月度任务表。省厅市场信息处及时将《月度采集任 务表》通过电脑上传到信息速采系统; (3)县市编写短信或客户端录数。调查县信息员每周二和周五上 午 8:00-12:00 将各采集点的价格汇总后通过短信或手机客户端上传 到农业部短信平台。 2.编报短信 县级调查员按照指定格式和编码规则, 按手机短信要求或将整理 好的价格逐条录入手机客户端。 通过 12316009999 将价格上传到农业 部短信平台。短信格式如下: 业务编码;计量单位;品种,价格;品种,价格;… (二)信息速采系统 1.用户登录 凡是授权的用户都可以使用本系统, 在地址栏输入如下网址后按 回车键即可进入登录页面(网址: http://scxx.agri.gov.cn)。如 图 4-4-1 所示:
— 85 —
图 4-4-1 输入用户名、 密码, 点击 【登录】 按钮即可进入系统, 如图 4-4-2 所示:
图 4-4-2 2.业务
— 86 —
点击【管理选项】模块下面的【业 理】,在左侧功能菜单栏 就会列出该用户相应权限的功能菜单细目,如图 4-4-3:
“业 理”系统 功能菜单细目
图 4-4-3 【业 理】模块包括上报用户管理、采集内容管理、速采信息 查询、速采信息统计、上报情况统 五大功能。 点击左侧 “上报用户管理” 菜单或其前面的 ” “ 【上报用户管理】 或者“ ”图标 ,即可展开其下的子菜单“上报用户管理”细目, 如图 4-4-4:
“上报用户管理” 系统功能菜单细目
图 4-4-4 点击【用户管理】,屏幕工作区出现现有用户列表信息。如图 4-4-5:
— 87 —
图 4-4-5 点击上图右侧的【修改】按钮,进入用户详细信息页面,用户可 进行修改、重置等操作,完成后点击“我要修改”,【 】后即回 到图 4-4-5 所示画面。如图 4-4-6:
图 4-4-6 注:图中带红色“*”号项为必选、必填项。 点击图 4-4-5 中的【密码重置】,屏幕弹出确认框,两次确定后 密码恢复为“123456”。点击图中【删除】,弹出永久删除页面,两 '定后该用户即从列表中消失。
— 88 —
点击图 4-4-4 中左侧【用户添加】按钮,屏幕出现添加用户信息 页面,如图 4-4-7:
图 4-4-7 按要求填写完成后, 点击 【我要添加】 确定后用户即添加完成。 , 采集内容 点击左侧【采集内容管理】菜单或其前面的“ ” 或者“ ”图标 ,即可展开其下的子菜单【日程管理】细目,如图 4-4-8:
“采集内容管理” 功能菜单细目
图 4-4-8 日程 功能主要用于用户查看本地区每月报送的品种信息, 如 图 4-4-9:
— 89 —
图 4-4-9 速采信息查询点击左侧【速采信息查询】或其前面的【 】或者 【 】图标 ,即可展开其下的子菜单县级汇总查询、报送明细查询 细目,如图 4-4-10:
“速采信息查询” 功能菜单细目
图 4-4-10 县级汇总查询该功能主要用于对本地区的汇总信息进行查询。 在 此可以按“采集类型、采集品种以及采集时间段”进行查询,查询结 果也可以直接导入到 Excel 表中,如图 4-4-11:
— 90 —
图 4-4-11 报送明细查询该功能主要用于对本地区上报用户报送的信息进 行管理,在此可以按“采集类型、采集品种以及采集时间段”进行查 询,查询结果也可以直接导入到 Excel 表中,也可以对某些不符合要 求的采集数据进行编辑修改。如图 4-4-12:
图 4-4-12
速采信息统计点击左侧【速采信息统计】或其前面的【 】或者 【 】图标,即可展开其下的子菜单“县级汇总报表定制”细目。如 图 4-4-13:
— 91 —
“速采信息统计” 功能菜单细目
图 4-4-13 县级汇总报表定制功能主要用于调查县定制本地不同时间段速 采信息报表,如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如图 4-4-14:
图 4-4-14 上报情况统计点击左侧 【上报情况统计】 或前面的 】 【 或者 【 】 图标 ,即可展开其下的子菜单按县级统 目,如图 4-4-15:
— 92 —
“上报情况统计” 功能菜单细目
图 4-4-15 在按县级统计功能区, 用户可以按自己定义的时间段统计本地区 信息上报情况, 其中包括应报人次、 实报人次、 应报条次、 实报条次, 如图 4-4-16:
图 4-4-16 (三)系统管理 点击【管理选项】模块下面的【系统管理】,在左侧功能菜单栏 就会列出该用户相应权限的系统功能菜单细目【系统用户管理】。 点击【系统用户管理】或其前面的“ ”或者“ ”图标 ,即可 展开其下的子菜单 【修改密码】【个人资料修改】 、 细目, 如图 4-4-17:
— 93 —
“系统管理”及系 统功能菜单细目
图 4-4-17 1.修改密码 该功能主要用于用户登录系统后自己修改登录密码。点击【修改 密码】,出现修改密码页面。如图 4-4-18:
图 4-4-18 2.个人资料修改 该功能主要用于用户登录系统后自己修改个人注册资料,点击 【个人资料修改】,出现个人资料修改页面。如图 4-4-19:
图 4-4-19
— 94 —
对于省级用户, 业务 和系统管理模块及其子模块均增加了对 县级和本级相关管理功能,如图 4-4-20,省级用户功能及操作步骤 在此从略。
图 4-4-20
— 95 —
第五节 农业统计操作实务
一、基点调查抽样选点
根据基点调查方案,县级农业部门对某作物进行基点调查选点, 通常按近三年平均单产排序,面积累计,随机起点,对称等距抽样。 下面以某省抽选粮食调查县为例加以说明: 表 5-1-1
村名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某省各县市粮食单产排队表
单位: 公斤/公顷、 千公顷 面积累计 (∑F) 6.93 51.53 81.63 109.53 149.70 209.72 281.76 302.19 348.15 383.67 427.32 464.03 557.27 579.85 609.25 644.29 683.79 707.75 734.05 村名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平均 (合计) 面积累计 (∑F) 786.99 829.50 898.87 927.64 989.86 1085.06 1123.60 1165.62 1203.19 1231.95 1289.20 1323.35 1382.21 1438.22 1507.85 1532.72 1548.54
单产(X) 面积(F) 2586 3176 3269 3300 3306 3331 3384 3437 3556 3585 3656 3895 3900 3916 3944 3976 4022 4022 4027 6.93 44.60 30.10 27.90 40.17 60.02 72.04 20.43 45.96 35.52 43.65 36.71 93.24 22.58 29.40 35.04 39.50 23.96 26.30
单产(X) 面积(F) 4201 4531 4668 4694 4976 5000 5066 5149 5177 5278 5346 5373 5414 5456 5480 5490 5574 4310 52.94 42.51 69.37 28.77 62.22 95.20 38.54 42.02 37.57 28.76 57.25 34.15 58.86 56.01 69.63 24.87 15.82 1548.54
说明:表中▲为抽中单位标志符。 (一) 样本单位数和抽样距离 该省共 36 个县,按低于 35%的比例抽选 11 个调查县(样本单位 数)。根据上表数据计算,抽样距离(k)为: k=
— 96 —
=140.78(千公顷)
(二) 样本单位位置 样本单位位置是指样本单位处于累计面积的哪一个数据所对应 的位置上。因为是随机起点,样本单位数 11 为奇数,中间样本数 6 为偶数,因此第一个样本单位的位置应为 0—140.78 之间的随机数 字。设样本单位为 U,以 r=100 为第一个样本单位的位置,中间样 本为: U6= =774.27(千公顷)
其余按对称等距抽取,各样本单位的位置分别为: U1=r=100 U2=2×140.78-100=181.55 U3=2×140.78+100=381.55 U4=4×140.78-100=463.11 … U10=9×140.78+100=1366.99 U11=11×140.78-100=1448.54 根据抽中调查县的位置确定的各调查县如下表: 表 5-1-2 样本单位位置及对应的调查县
(n=11 r=100)
样本单位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样本单位位置 (千公顷)
100 181.55 381.55 463.11 663.11 774.27 885.43 1085.43 1166.99 1366.99 1448.54
调查县编号
4 6 10 12 17 20 22 26 28 32 35
调查县平均单产 (公斤/公顷)
3300 3331 3585 3895 4022 4201 4668 5066 5177 5414 5490 4377
简单平均
— 97 —
(三)代表性检查 样本 性检查采用简易办法, 即用抽中单位平均单产除以总体 平均单产,二者误差不超过±3%,即为有 性。 根据上表数据 ,样本单位平均单产为 4377 公斤,与总体平 均单产 4310 公斤误差只有 1.6%,低于规定误差±3%的要求,说明该 套样本符合代表性要求。
二、基点数据推算
(一)农作物面积推算 以湖北省 2013 年农市(基)1 表为例,介绍全年农作物播种意 向数据推算过程。 1.采集数据 由基点村调查员将各户意向面积收齐并汇总后报送到基点县, 基 点县调查员将各村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并推算各县数据,形成全县面 积。各基点县向省厅同时上报县市推算数表(如表 5-2-1)和未经推 算的基点汇总数表(如表 5-2-2)。 表 5-2-1 县市推算数表
— 98 —
表 5-2-2
基点汇总数表
2.汇总推算 省厅收齐全部基点县上报数据后, Excel 表汇总并推算全省意 用 向面积。如表 5-2-3 和 5-2-4 所示,分别为县市推算数表和基点合计 数推算表。
— 99 —
表 5-2-3
县市推算数表
— 100 —
表 5-2-4
基点汇总数推算表
(二) 农作物产量推算 1.确定平均亩产 测算平均亩产,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实割实测法,另一种是 入户调查法。从农业市场信息系统的实际工作来看,主要采取入户调 查法。就是基点村调查员根据报表上报时间,通过深入基点户访问,
— 101 —
取得测产作物播种面积, 预计产量等数据, 汇总后报送到县市调查员; 基点县调查员根据各村汇总数据计算单产水平。 实割实测法和入户调 查法单产 公式如下: 实割实测单产: 平均亩产 ?? 样本地块标准亩产之和
全县样本地块数
入户调查单产: 平均亩产 ?? 所有调查户测产作物标准亩产之和
被调查农户数
或: 平均亩产 ?? 所有调查户测产作物总产量之和
所有调查户测产作物面积之和
入户调查 的两种平均亩产数据是有差异的, 前者采用的是简 单平均单产,后者计算的是加权平均单产。如何取舍,依实际情况而 定,直观地讲,计算简单平均单产相对简单,主要用于单产水平相差 不是太大的地方测产; 加权平均单产相对复杂,主要用于单产水 平相差较大的地方测产。表 5-2-5 是某县 2013 年早稻单产计算表: 表 5-2-5 早稻单产 表
上年实际 播种面积 单产 总产量 (亩) (公斤) (吨)
564.8 61.0 17.0 40.5 27.8 67.5 29.0 35.0 60.0 31.0 137.0 3.0 56.0 495.2 432.8 452.9 501.2 399.3 450.4 393.1 451.4 450.0 700.0 500.0 666.7 667.9 505.5 279.7 26.4 7.7 20.3 11.1 30.4 11.4 15.8 27.0 21.7 68.5 2.0 37.4
本年预计 播种面积 单产 总产量 (亩) (公斤) (吨)
基点村合计 三洲曹岭 朱河麦斋 朱河宋河 朱河中南 红城同劳 汴河杨祠 黄歇易杨 汪桥湖湾 周老鲁桥 周老甲港 新沟沙洪 福田杜刘 简单平均单产 565.6 61.0 26.0 28.3 27.8 67.5 29.0 35.0 60.0 31.0 137.0 3.0 60.0 508.1 465.6 500.0 484.1 399.3 450.4 475.9 451.4 450.0 751.6 500.0 666.7 673.3 522.4 287.4 28.4 13.0 13.7 11.1 30.4 13.8 15.8 27.0 23.3 68.5 2.0 40.4
— 102 —
表中绿色标记的单产为简单平均单产, 黄色标记的单产为加权平 均单产。 由于各村面积、 产量所占比重不一样, 单产水平也相差较多, 因此用加权平均单产来推算全县总产量可能更有说服力。 2.推算总产量 在已知早稻面积的情况下,根据总产量计算公式,推算早稻总产 量如下: 按简单平均单产推算: 早稻总产量=46.7 千公顷×522.4 公斤=365908 吨 按加权平均单产推算: 早稻总产量=46.7 千公顷×508.1 公斤=355947 吨
三、农作物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称为农作物产量三要素。根据总产量计 算公式,总产量变化主要受播种面积和单产两个因素影响。因此,定 量分析播种面积和单产对总产量的影响,对于农业部门正确指导生 产,推广适用增产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表 5-2-6 为某地 2012 年和 2011 年水稻生产情况, 以此为例说明 因素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表 5-2-6 某地 2011 年和 2012 年水稻生产情况
单位:万亩、公斤、亿斤
2012 年 播种面积 单产
稻谷 早稻 中稻 晚稻 3026.82 527.66 1879.49 619.68 545.6 395.8 623.0 438.4
总产量
330.28 41.77 234.17 54.33
播种面积
3054.24 519.56 1922.37 612.32
2011 年 单产
529.4 379.3 608.5 408.4
总产量
323.38 39.41 233.95 50.02
(一)总产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上表资料,设 F0 和 F1 分别表示 2011 年和 2012 年的播种面 积,X0 和 X1 分别表示 2011 年和 2012 年单产。 1. 各因素发展速度(指数)及各因素影响程度
稻谷总产发展速度 ??
??F ??F
X1 330 . 28 ?? 100 % ?? ?? 100 % ?? 102 .1 % 323 . 38 0X 0
1
— 103 —
稻谷面积发展速度
??
??F ??F ??X ??X
1 0
?? 100 % ??
3026 . 82 ?? 100 % ?? 99 .1 % 3054 . 2 4 545 . 6 ?? 100 % ?? 103 . 1 % 529 . 4
稻谷单产发展速度
??
1 0
?? 100 % ??
以上三者的关系是: 稻谷总产发展速度=面积发展速度×单产发展速度 即:102.1%=99.1%×103.1% 表明,稻谷总产量增长 2.1%是由于播种面积减少 0.9%和单 产提高 3.1%共同作用的结果。 2. 总产增长量及各因素影响的增长量 稻谷总产增长量=330.28-323.38=6.90(亿斤) 因面积变动增加的产量=(3026.82-3054.24)×529.4÷5000 =-2.90(亿斤) 因单产变动增加的产量=(545.6-529.4)×3026.82÷5000 =9.80(亿斤) 上述三者的关系是: 稻谷总产增长量=因面积变动增加的产量+因单产变动增加的 产量 即: 6.90(亿斤)=(-2,90)+ 9,80 表明,稻谷总产量增加 6.90 亿斤,是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 减产 2.90 亿斤与单产提高而增产 9.80 亿斤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 单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从上面的 结果可以看出, 稻谷总产量的增加主要是因为单产 水平的提高。 稻谷平均单产是由早、 晚稻播种面积 的平均数, 中、 是可变构成指数,它是由于早、中、晚稻播种面积和单产二者变动共 同影响的结果。 1. 平均单产变化各因素的影响程度
— 104 —
平均单产固定构成指数 ??
??F X ??F X
1 1
1 / 0 /
??F1 ??F1
?? 100% ??
545.6 ?? 100% ?? 103.4% 527.6
注:527.6 =(527.66×379.3+1879.49×608.5+619.68×408.4)
÷ 3026.82
平均单产面积结构影响指数 ??
??F X ??F X
1 0
0 / 0 /
??F1 ??F0
?? 100% ??
527.6 ?? 100% ?? 99.7% 529.4
上述三者的关系是: 稻谷平均单产指数=平均单产固定构成指数×平均单产面积 结构影响指数 即:103.1%=103.4%×99.7% 2. 平均单产提高各因素的影响量 因早中晚稻单产提高增加的产量 =(545.6-527.6)×3026.82÷5000=10.90(亿斤) 因早中晚稻面积变动增加的产量 =(527.6-529.4)×3026.82÷5000=-1.10(亿斤) 上述三者的关系是: 9.80=10.90+(-1.10) 结果表明,由于早、中、晚稻单产水平不同程度的提高,使 稻谷总产量增加了 10.90 亿斤;同时,由于单产水平较高的中稻面积 增幅小于早、晚稻面积增幅,因此导致稻谷总产量减少 1.10 亿斤。 注:因单产小数位四舍五入,总产量计算可能存在误差,但不影 响因素分析。 以上分析表明,提高早、中、晚稻单位面积产量仍是今后一个时 期增加稻谷总产的重要途径;同样,提高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也 是促进粮食增产的重要措施。
— 105 —
四、蔬菜生产者价格速采短信编写
根据《蔬菜生产者价格采集实施方案》和《生产者价格采集短信 上报规范》 (以下简称规范), 县级调查员对采集到的蔬菜生产者价格, 汇总后通过手机短信方式上报农业部速采平台。 《规范》还对品种代 码、编写格式、短信长度等作了具体的规定。 短信格式:业 码;计量单位;品种,价格;品种,价格;… 例 1:A;元/公斤;大白菜,2;黄瓜,3.2;番茄,4 或:A;元/公斤;DBC,2;HG,3.2;FQ,4 (一)业 码 从短信格式和示例看,业务编码为 A。 《规范》中明 定, “蔬 菜价格信息速采业务编码为 A”。 (二)计量单位 蔬菜价格统一采用“元/公斤”作为计量单位。 (三)品种规范 蔬菜品种名称使用汉字或具体品种的拼音首字母 (大小写均可) 。 品种名称以《蔬菜生产者价格采集实施方案》规定的品种为准,不得 生造名称。 (四)格式规范 业务编码、计量单位、品种与品种之间用分号“;”分隔,品种 与价格之间用逗号“,”分隔。 注意:所有分隔符均用英文半角符号。 (五)长度规范 因为速采系统使用的是普通短信方式, 而非飞信、 微信、 彩信等, 所以每 信不能超过 70 个字符,如品种过多,超过 70 个字符,应 按两条标准格式短信报送。 (六)短信服务号码 全国使用 12316 平台统一短信服务码 12316009999。
— 106 —
附录
农业信息统计调查基点调整方案
根据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 2009 年农业信息统计工作的通知》 (农办市[2009]1 号)精神,为便于各地切实做好农业信息统计调查 基点调整工作,及时、准确地开展统计、物价和成本等调查,特制定 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主动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变化,密切结合实施优势农 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科学调整农业信息统计调查基点,完善调查报告 制度, 创新工作机制, 狠抓及时性和准 , 因地制宜开展调查工作, 为农业部门加强管理和服务提供信息支持。
二、工作目标
2009 年,以各省(区、市)为总体,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规划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际, 完成本辖区内基点县和基点县调查样 本的抽选调整工作,轮训调查员,衔接好调查任务,按照有关规定、 制度和要求,及时、准确地开展调查工作,充分发挥基点调查在农业 信息采集中的重要作用, 使基点调查成为农业信息统计工作的重要抓 手、信息采集的主要渠道、管理服 有力参谋。
三、基本原则
(一)遵循抽样原理 调查点调整应参照抽样原理,在瞄准辖区 内农业生产调查数据代表性和准 的同时,努力提高物价、成本等 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可以粮食单产为标志排队检验代表性后进行调 整,有条件的地方也可采取“多目标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整。新调整 确定的调查点,其对总体粮食(含主要分品种)调查的抽样误差控制 在±2%以内。 (二)利用已有基础 基点调查已开展多年,现有调查点在人员、 设备配置和信息采集、报告的方法、渠道等方面,大都积累了一定的 基础。各地调整和今后的调查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利用已有基础。不
— 107 —
搞“推倒重来”,不要“全盘否定”。对基础较好的老点,要尽量利 用;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调查方法,要推广普及。 (三)力求一点多用 各地调整落实调查任务时,调查点(样本) 较少的总体,各调查点任务要包括粮食、主要经济作物和物价、成本 等调查;调查点较多的总体,可以只在其中的部分点落实多项调查任 务。一点多用、一套点开展多项调查,即便于管理,又可节省投入, 要大力提倡。 (四)坚持因地制宜 由于各地情况差别较大,可动用的资源和 面对的困难和问题各不相同,基点调整和具体调查工作不强求一致。 各地可参照本方案、报表制度、有关调查方案和要求,在总结实践经 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安排落实。 (五)力求及时准确 调查基点的调整,强调紧扣今后调查工作 的及时性和准 。要认真总结多年来的经验,查找并 工作中存 在的问题,创新工作机制,努力消除 性误差、调查误差和其他影 响调查工作的障碍因子,不断把基点调查工作推向新台阶。
四、主要任务
(一)代表性检验 这是基点调整的依据。主要工作:一是对目 前使用的这套调查点进行代表性检验, 二是根据检验结果进行必要的 调整。代表性检验要根据抽样原理,按规定的误差范围来衡量。调整 可采取增补、替换和设辅助调查点等方法。辅助调查点的设置更多的 是弥补经济作物、个别重要粮食分品种 性不足等问题。 (二)综合考虑定点 重新调整确定的基点,是粮食(含分品种) 和主要经济作物面积、产量的调查点,同时也应大都用于物价和部分 用于成本调查(今后不再单设物价网点和成本调查点)的调查点。对 于个别由于特殊原因难于马上调整更换的物价和成本点, 可视同辅助 调查点过渡。 (三)调查员选聘 集统计、物价和成本等调查为一体的基点调 查,具有“工作任务重、技术含量高、时间要求紧”等特点,各级农 业部门要高标准足额配备调查人员,确保胜任调查工作。县及县以下 调查员选聘标准:
— 108 —
1.县级调查员需符合“五好”的标准 即:(1)政治素质好,能 积极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2)协调能力好,重视组织调动相关 积极因素; (3)业务基础好,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4)工作实绩好, 能开拓性地完成本职工作;(5)文字水平好,有较强的情况分析能 力。 2.县以下调查员需符合“四有”标准 (1)有克己奉公精神,热 心“三农”工作;(2)有较好的群众基础,熟悉农情民情;(3)有 较高文化水平,热爱信息采集;(4)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能积极完 成任务。 (四)调查工作衔接 调整幅度较大的省、县,要具体明 接 的有关要求, 对时间、 步骤、 方法等都要有详细的安排, 做到三个 “到 位”:一是全年调查工作安排要落实到位;二是调整后的调查业务要 培训到位,三是对调整退出的调查点及调查员的工作业绩要肯定到 位。此项工作承前启后,又体现以人为本,须细之又细。 (五)工作总结报告。各地应按部里的统一要求,于今年年底前 完成基点调整工作。各省厅级主管部门要及时总结经验,于 2010 年 1 月 15 日前,向我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报告调整工作总结,并附新 调整的基点县和县级调查员名单、所承担的调查项目等。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基点调整是适应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变化, 及时准 展信息统计工作的重要举措。各级有关农业部门,必须高 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组织协调好具体调整工作。要明 头单位 和各相关单位的责任,制定工作计划,采取措施,确保调整工作按时 完成。 (二)重视技术指导 基点调整在业务方面涉及多项调查、方法 方面依据抽样理论、体系方面需要上下联动,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 作。 为保证工作的顺利推进, 部里将组织必要的巡查, 加强工作指导。 各省厅级农业部门不但要组织完成好基点县调整工作, 还要做好对基 点县样本调整的技术指导,协助基点县解决好调整工作中出现的问 题。
— 109 —
(三)合力增加投入 基点调整工作需要合理安排好人力投入, 保证不走过场并按时完成调整任务。调整后要有效开展调查,在资金 投入方面,一要整合原有资金渠道,捆绑资金合并调查,二要根据调 查的需要,努力增加对基点的补助。从 2009 年起,我部将适当增加 调查补助经费,各地要积极争取当地财政配套, 调查工作的顺利 进行。在物质投入方面,要利用金农工程、三电合一等项目建设的机 会,重点武装省级信息采集平台、添置基点县 机和调查员的信息 采集设备。 (四)强化培训工作 近期,部里将结合各地基点调整工作的推 进,以多种形式对省级信息统计人员和有关负 进行培训,各省级 农业部门必须面向基点县调查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 培训的重 点是抽样调查的基础理论、调查方法和具体工作任务等。各基点县县 以下调查员,主要由各所在县农业部门组织培训,可侧重培训调查的 具体操作规范和调查情况报告的有关要求等。 (五)严格考核评比 为把基点调查工作落到实处,及时准确地 开展调查, 更好地发挥参谋和助手作用, 各地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 进一步规范各项调查工作。部里将严格工作考评,对工作实绩突出的 省级农业部门和基点县给予表彰,将考评结果在系统内通报。 (六)创新工作机制 要把基点调查工作做精、做细、做扎实, 更好地适应农业部门加强 和服 需要,要不断创新工作机制。 一是方法创新,要通过探索与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一整套因地 制宜的科学调查方法。二是技术创新,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 调查数据传输速度和调查工作的技术装备水平。三是渠道创新,当地 已有信息渠道的调查,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参与合作,共享信息。四 是投入创新,要在争取财政投入的同时,对于可公开的信息采集,可 积极寻求合作共建,寻求市场和社会的投入。
— 110 —
第二章 农产品市场预警与调控
第一节 农产品市场预警与调控的基本概念
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与调控,是指综合运用经济理论、信息技 术、应用数学等相关理论方法,对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进 行监测,依托监测数据开展预测预警;当农产品市场运行偏离 轨 道时,即发布警情,实施政策调控。完善的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 能够实现对主要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走势等重要情况的适时跟踪 监测,从而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有效的调控政策提供依据。农产品 市场监测预警涵盖农产品供给、农产品需求、进出口贸易、市场价 格、宏观调控以及统计指数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因此,为了更好地 理解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工作,我们很有必要了解涉及农产品市场 监测预警工作的基本知识。本节将围绕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的工作 内容,介绍相关基本概念。
一、农产品供给系列概念
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 条件愿意并可能出售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农 产品供给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产经营者有出售农 产品的愿望;二是生产经营者有供应的能力。 农产品供给弹性: 农产品供给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相对 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 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其大小用供给的价格弹 性系数来表示。 供给的价格弹性系数=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 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粮食产量: 粮食产量就是一个作物年度的粮食生产总量,是反映 我国农业生产情况的重要指标。粮食产量是粮食经晒干后的原粮产
— 111 —
量。其中,谷物、豆类一律按脱粒、晒干后的原粮折成国家标准含 水率 产量;薯类以 5:1 折算粮食。 粮食产量的计算: 全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产量数据由 国家统计局统一组织派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调查总队对粮食 生产者进行调查、统计并对结果进行审核、计算、汇总及定期公 布。 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 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是指农民生产的农产 品有多少比例可以出售给非农的消费者。农产品的商品率越高,可 出售的农产品就越多,为市场提供的农产品的供给总量就越多。 农产品生产价格:农产品生产价格是指农产品生产者第一手(直 接) 出售其产品时实际获得的单位产品价格。农产品生产价格的提高 意味着农民从单位产品中获得的收入增加,反之,则农民获得的收 入减少。 农产品成本构成:成本构成是指农产品生产成本中各项费用(例 如,人力、土地租金、农机设备、肥料、农药、种子、资金等)所占 的比例或各成本项目占总成本的比重。 原粮:原粮也称“自然粮”,一般指未经加工的粮食的统称。如 稻谷、小麦、玉米、大豆、高粱、谷子等。原粮一般都是具有完整的 外 保护组织,在防虫、防霉以及耐储性能方面都比成品粮高。 贸易粮:贸易粮是粮食流通中 粮食收购、销售、调拨、库存 数量时所使用的粮食品类的统称。贸易粮分为五个品类,即小麦、大 米、大豆、玉米、小米和其他粮食(含薯类)。小麦包括实际小麦和面 粉、挂面等折合小麦数;大米包括实际大米和稻谷折合大米数以及米 粉等折合大米数;大豆包括实际大豆和豆饼(粕)、豆面折合大豆数; 玉米包括实际玉米和玉米渣、玉米面折合玉米数;小米包括实际小米 和谷子折合小米数。 成品粮:成品粮是指原粮经过加工后的成品。面粉、大米、小米 和玉米面等均为成品粮;不需要加工即可制作熟食的,如绿豆、豌豆 等,既是原粮,也是成品粮。
— 112 —
二、农产品需求系列概念
农产品需求是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 在各种可能的价格 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这一概念实际上 包含了形成农产品需求的两个必备条件:一是消费者具有购买意愿; 二是消费者在现行价格条件下具有支付能力。 农产品需求自价格弹性:农产品需求自价格弹性是指某种农产 品需求量的变动对自身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的 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农产品需求收入弹性: 农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农产品需求数 量变动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 或收入变动对农产品需求数量的影响 程度。农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实质是:在农产品价格不变条件下,消 费者收入每变动 1%,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的幅度。 农产品需求的交叉弹性:农产品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指其他相关 农产品价格变动对某种农产品需求数量的影响程度。 互替关系的农产 品需求的交叉弹性为 ,互补关系的农产品需求的交叉弹性为负 值。 国内消费: 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的常住居民在本国境内对 于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最终消费支出。 总消费: 总消费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对于物质产品和服 最终消费支出的合计,或说是指国内生产总值中最终用于消费 的部分。它包括居民个人、企业(集体)和政府部门用于最终消费的 物质产品和服 全部支出。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将家庭 总收入扣除交纳的个人所得税和个人交纳的各项社会保障支出之 后,按照居民家庭人口平均的收入。其中,家庭总收入是指该家庭 中生活在一起的所有家庭人员从各种渠道得到的所有收入之和,包 括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志着居民的购买力,用以 城镇居民收入水平 和生活水平。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农村居民纯收入按 照农村住户人 均的收入。它反映的是全国或一个地区农村居民
— 113 —
的平均收入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一个年度核算指标。其中 农村居民纯收入是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 除有关费用性支出后的收入总和。它等于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总 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之和,再减去生产经营费用和固定 资产折旧、税费支出和赠送农村内部亲友支出。
三、进出口贸易系列概念
农产品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农产品交换活动。农 产品贸易是农产品的国际转移。 农产品贸易由进口贸易和出 易两 部分组成,故有时也称为农产品进出 易。 进口:从别的国家或者地区购进商品或技术的贸易行为。 出口: 与进 对应,是指将国内的货物或技术输出到国外的贸 易行为。 净进口: “净出口”的对称。对于某种商品,一国常常是既有出 有进 在一定时期内,如果进 大于出口数为净进口,净 进口用进 与出 的差数来表示。 净出口: 净出口,或称贸易余额,是指一国在一定时间内的出口 总值与其进 值的差额。净出口为正值时,称为贸易黑字、贸易 顺差、贸易盈余或出超。净出口为负值时,称为贸易赤字、贸易逆 差或入超。 所谓贸易顺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 易总额大于 贸易顺差: 进口贸易总额,又称“出超 ”。表示该国当年对外贸易处于有利地 位。贸易顺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国在特定年份对外贸易活 动状况。通常情况下,一国不宜长期大量出现对外贸易顺差,因为 此举很容易引起与有关贸易伙伴国的摩擦。与此同时,大量外汇盈 余通常会致使一国市场上本币投放量随之增长,因而很可能引起通 货膨胀压力,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贸易逆差: 所谓贸易逆差是指一国在特定年度内出 易总值小 于进 易总值,即贸易逆差。又称“入超”、“贸易赤字”。它 反映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商品贸易状况,也是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 的重要指标。
— 114 —
进口贸易依存度:进口总额占 GNP 或 GDP 的比重称为进 易 依存度,它反映了一国市场对外的开放程度。 关税配额是一种进 限制进口货物数量的措施,对于限额数 量内进口的货物可以适用较低的税率或免税, 对于超过限额后所进口 的货物则适用较高或一般的税率。 我国对谷物、棉花、糖、羊毛等产品进口实行关税配额制度管 理, 配额内进 行低关税, 2002-2004 年期间配额外关税逐年削减, 配额量逐年增大,配额按先来先得的规则进行分配,将一定比例配额 保留给非国营贸易企业,企业为使用完的配额在年内进行再分配。
四、市场价格系列概念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在市场机 制运行过程中, 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与再配置是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变动 最终实现的。在市场经济下,市场机制 通过需求与供给的相互作 用以及灵敏的价格,来支配经济运行,决定着资源的配置与再配置。 农产品价格的形成以农产品价值为基础, 在价格构成上由生产成 本、流通费用、税收和生产纯收益四部分构成。同时,农产品价格受 供求关系、货币价值、国家政策、国际市场价格、以及市场结构等影 响。另外,由于农产品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致使农产品价格 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些因素影响价格背离价值的方向和程 度,并在一定的时期内通过相应方式作用于价格水平。 农产品自身价格: 农产品自身价格是农产品供给的决定性因素。 一般情况下,农产品是市场价格影响到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进而影 响农产品市场的供给。即在农产品价格下降时,农民就要少生产, 价格上升时,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就高涨起来,增加农产品供给。但 是由于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致使农产品生产和价格的波动相比相 对滞后,这种滞后给农产品供给带来了一定的波动性。 价格水平: 价格水平是将一定地区、一定时期某一项商品或服务 项目的所有价格用同度量因素加权计算出来的,反映一定地区、一 定时期所有这种商品或服务项目综合的平均价格指标。某类商品 (服 务) 的价格水平是将同类商品 (服务) 价格通过 得到的平均价格,
— 115 —
反映的是一定地区、一定时期该类商品的绝对价格水平,在数学形 式上是一个绝对数。 价格指数:价格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一组商品(服务项目)价格 水平的变化方向、趋势和程度的经济指标,是经济指数的一种,通 常以报告期和基期相对比的相对数来表示。价格指数是研究价格动 态变化的一种工具。 价格水平和价格指数的区别: 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价格水平是 个绝对数,而价格指数是一个相对数。其次是两者的用途不同:价 格水平反映的是在一定时期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的水平,是一个静 态指标。价格指数是用两个不同时期的价格水平相比较,反映一定 时期内商品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统计指标,是一个动态指标。 了价格变动因素后用来 各种总量指标的价格 可比价格: 就是可比价格。用可比价格比较,可进行不同时期总量指标的对 比。按可比价格 总量指标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用产品产量 乘某一年的不变价格 ;另一种是用价格指数进行缩减。 价格传导: 价格传导是指上游产品价格变化引起下游产品的同向 变化。在实际中,价格传导往往存在传导时间上的滞后及传导内容 上的不一致等情况。
五、统计指标与指数系列概念
(一)统计指标 统计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变动情况,我们常用统计指标来 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统计指标按照其反映的内容或其数值表现形 式,可以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三种。 总量指标: 总量指标是反映现象总体规模的统计指标,通常以绝 对数的形式来表现,因此又称为绝对数,例如土地面积、国内生产 总值、财政收入等。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又可以分为 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时期指标又称时期数,它反映的是现象在一 段时期内的总量,如产品产量、商品零售额等。时期数通常可以累 积,从而得到更长时期内的总量。时点指标又称时点数,它反映的
— 116 —
是现象在某一时刻上的总量,如年末人口数,公司员工数等。时点 数通常不能累积,各时点数累计后没有实际意义。 相对指标: 又称相对数,是两个绝对数之比,如经济增长率等。 平均指标: 又称平均数或均值,它反映的是现象在某一空间或时 间上的平均数量状况,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利润等。 (二)统计指数 统计指数在社会经济领域内应用的非常广泛。 统计指数有广义和 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统计指数是指所有用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时 间变动和空间对比状况的相对数;从狭义来说,统计指数仅指反映不 能直接相加的复杂社会经济现象在数量上综合变动情况的相对数。 统 计指数按照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可以作如下分类: 综合指数是总指数的一种形式。编制综合指数的目的 综合指数: 在于测定由不同度量单位的许多商品或产品所组成的复杂现象总体 数量方面的总动态。综合指数包括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总指数:总指数是反映全部现象总体(即复杂现象总体)数量变 动的相对数。它用于反映某种事物(包括若干个别事物)总的变动情 况,如反映若干商品总的物价变动情况。 数量指标指数: 数量指标指数是指综合反映现象的规模、水平发 展变化的指数。如商品销售量指数说明商品销售额这一经济总体中 商品销售量的变动情况。 质量指标指数: 质量指标指数是用来说明社会经济现象质量,内 涵变动情况的指数。如价格指数、产品成本指数等。 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 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是先综合后对比。即 不同度量单位的问题,使得不能直接相加的现象变得可以相 加,然后再进行对比分析。 由于使用价值、计量单位等的不同,有些现象直接相加没有经 济意义。为了解决这些不能直接相加的问题,得到反映这些不能直 接相加的个别现象数量的总量指标,就需要引入一个因素,使不能 直接相加的现象变为能相加的现象,这个因素就叫做同度量因素。 在编制中,我们要将引进的同度量因素固定,才能够测定指数化因 素的变动情况。
— 117 —
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必须 与指数化指 标相联系的同度量因素;第二是对于复杂现象总体所包括的两个因 素,把其中一个因素(即同度量因素)的时期加以固定,以便消除其 变化,来测定我们所要研究的 因素即指数化指标的变动。需要 注意的是,在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时,指数化指标是数量指标, 以基期的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在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数时,指 数化指标是质量指标,以计算期的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onsumer Price Index, 缩写为 CPI),是度量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水平随着时间变动的 相对数,反映居民购买的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水平的变动趋势和变 动程度。其按年度计算的变动率通常被用来反映通货膨胀或紧缩的 程度;CPI 及其分类指数还是 国内生产总值以及资产、负债、消 费、收入等实际价值的重要参考依据。 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Purchasing price index of farm products),是反映国家收购农副产品价格的 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它研究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变动对农民收 入、财政收支等的影响,是计算工农业产品综合比价指数的依据。 生产者物价指数 (Producer Price Index, PPI) 生产者物价指数: 亦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是一个用来 制造商出厂价的平均变 化的指数。如果生产物价指数比预期数值高时,表明有通货膨胀的 风险。如果生产物价指数比预期数值低时,则表明有通货紧缩的风 险。目前,我国 PPI 的调查产品有 4000 多种 (含规格品 9500 多种) , 覆盖全部 39 个工业行业大类,涉及调查种类 186 个。 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 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 农产品生产者出售的农产品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及幅度的相对数。该 指数可以客观反映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水平和结构变动情况。 定基价格指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比基期固定不 定基价格指数: 变的价格指数。通常以某一年为基期来计算。以固定期价格水平为 100,如果计算期的价格指数高于 100,表示这一时期的价格水平上 升,低于 100,则表明这一时期的价格水平下降。编制定基价格指数 的目的在于观察物价变动长期趋势及其规律。
— 118 —
同比价格指数: 同比价格指数是根据报告期的定基价格指数除以 上年同期的定基价格指数取得的。 环比物价指数: 环比物价指数又称“连比物价指数”。环比物价 指数主要是反映物价逐期的变化情况。是各时期的商品价格都同它 前一时期的商品价格对比而编制的指数。同上月对比 的指数, 叫月距环比指数;同上 比计算的指数,叫 环比指数;同上 年对比计算的指数,叫年距环比指数。 除此之外,与统计数据相比,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也有自身的特 点。 (三)统计计算方法 统计数据是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描述。 恰当的计算方法是我们准 理解统计数据所反映内容的重要手段。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统计计 算方法可以作如下分类: 平均数: 统计学中最常用的统计量,用来表明资料中各观测值相 对集中较多的中心位置。平均数主要包括有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 数、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等。 算术平均法: 算术平均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 据的个数。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或均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 一项指标。把 n 个数的总和除以 n,所得的商叫做这 n 个数的平均数。 加权平均是对不同比重的原始数据进行平均,就是 加权平均法: 把原始数据按照合理的比例来计算。若在一组数中,X1 出现 a1 次,X2 出现 a2 次,…,Xk 出现 ak 次, (X1a1 + X2a2+ ... Xkak)÷ (a1 + a2 + ... + ak)叫做 X1、X2…Xk 的加权平均数。a1、a2…ak 是 X1、X2…Xk 的权。其中,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特殊在各 项的权相等) 几何平均法: 几何平均适用于比率数据的平均,并主要用于 数据平均增长(变化)率。n 个观察值连乘积的 n 次方根就是几何平 均数。根据原始数据的条件不同,几何平均存在加权和不加权两种 情况。几何平均数多用于计算平均比率和平均速度。如:平均利 率、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合格率等。
— 119 —
调和平均法:调和平均数又称倒数平均数,是变量倒数的算术平 均数的倒数。 增长速度: 增长速度是人们在日常社会经济工作中经常用来表示 某一时期内某动态指标发展变化状况的动态相对数。增长速度是表 明社会现象增长程度的相对指标,它是报告期的增长量与基期发展 水平之比。把对比的两个时期的发展水平抽象成为一个比例数,来 表示某一事物在这段对比时期内发展变化的方向和程度,分析研究 事物发展变化规律。 公式为:增长速度=(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基期水平 =增长量/基期水平=发展速度-1 根据采用基期的不同,增长速度可分为定基增长速度、同比增长 速度和环比增长速度。 定基增长速度=累计增长量/最初水平=定基发展速度-1 同比增长速度=同比增长量/最初水平=同比发展速度-1 环比增长速度=环比增长量/最初水平=环比发展速度-1 平均发展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是一定时期内各环比发展速度的序 时平均数,说明某种现象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逐年平均发展变化的程 度。这个指标在国民经济 和统计分析中有广泛的应用,是编制 和检查计划的重要依据。 平均增长速度: 平均增长速度是反映某种现象在一个较长时期中 逐期递增的平均速度;平均发展速度是反映现象逐期发展的平均速 度。计算公式为:平均增长速度 (%) =平均发展速度-1 (或 100%) 。 翻番速度: 在较长时期内速度的描述往往用“翻番”一词,是倍 增的意思,是速度指标的种特殊的表现形式。翻一番是指数量上为 原来的两倍;翻两番是指在原来增加一倍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倍,即 为原来的 4 倍。数学模型为:an=a0×2 ,其中称 2 为翻番系数,m 为 翻番速度,可以是整数或者小数。
m m
六、宏观调控系列概念
在市场经济中, 商品和服 供应及需求是受价格规律及自由市 场机制所影响。市场经济带来经济增长,但会引发通货膨胀,而高潮
— 120 —
后所跟随的 却使经济停滞甚至倒退, 这种周期波动对社会资源及 生产力都构成严重影响。宏观调控是政府实施相关政策措施,通过人 为调节市场供应与需求,以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 (一)宏观经济 国内(地区)生产总值:国内(地区)生产总值,简称 GDP,是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 值总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体规模和经济结构。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流通的货币超过实 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持续而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从 经济表现来看,通货膨胀是指一般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全面、 持续、大幅度上涨的一种经济状态。 我们将时间数列中的每一项指标数值称为对应时间的 发展水平: 发展水平,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或时点上达到的规模或水 平。 动态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将数列中不同时间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在对比中,作为对比基准的 时期的水平称为基期水平,所要研究 发展变化的那个时期的水平称为报告期水平。例如为了比较 2013 年 则 和 2012 年我国小麦播种面积变化情况, 2013 年我国小麦的播种面 积为报告期水平,而 2012 年的播种面积为基期水平。报告期和基期 水平是相对的,根据研究目的和要求不同而变化。 平均发展水平也叫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 是时间数列中各期 发展水平的平均数。 平均发展水平是将经济社会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 数量差异抽象化, 从动态上说明现象总体在一段时间内发展的一般水 平,是根据时间数据计算的。当用我们的监测数据 平均发展水平 时,一般可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法。 增长量: 增长量是报告期内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差,反映 研究对象报告期水平比基期水平增长的绝对量。计算公式为:增长 量=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由于采用的基期不同,增长量可分为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 逐期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差, 说明本期比上期增长的
— 121 —
绝对数量;累计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基期水平之差,说明 本期比某一固定时期增长的绝对数量, 即从某一固定时期到本期内的 总增长量。在实际资料分析中,为了消除 变动的影响,通常需要 年距增长量。 年距增长量等于本期发展水平与上年同期发展水平 之差,年距增长量也称为同比增长量,其 公式:年距增长量=报 告期某期水平-上年同期水平。 发展速度: 发展速度是表明经济社会现象发生程度的相对指标, 把对比的两个时期的发展水平抽象成一个比例数,来表示某一事物 在这段时间对比时期内发生变化的方向和程度,分析研究事物发展 变化规律。计算公式为: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指居民家庭中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 比重。一般来说,随着家庭收入的越少,家庭收入中或者家庭总支 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而随着家庭收入的增 加,家庭收入中或者家庭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将会下降。恩 格尔系数是用来 家庭富足程度的重要指标。 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 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 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 100%的收 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 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 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 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 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 0~1 之间。 (二)宏观调控目标 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有四个主要目标: 1.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 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 也是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 2.稳定物价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 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上升 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
— 122 —
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 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 价格由 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 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 ,以保持 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3.充分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 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 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促进充分就业也是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 重要目标。 4.保持国际收支平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 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 转移。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有利于维护该国的汇率水平,从而有利于国 家经济的平稳发展。因此,政府宏观调控也将保持国际收支平 为 重要的目标之一。 (三)农产品供需 粮食安全: 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 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 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粮食安全就是能确保所有的 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这个概念包 括: (1) 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 (2)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 (3) 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 库存: 库存,是仓库中实际储存的货物。可以分两类:一类是生 产库存,即直接消耗物资的基层企业、事业的库存物资,它是为了 保证企业、事业单位所消耗的物资能够不间断地供应而储存的;一 类是流通库存,即生产企业的成品库存,生产主管部门的库存和各 级物资主管部门的库存。此外,还有特殊形式的国家储备物资,它 们主要是为了保证及时、齐备地将物资供应或销售给基层企业、事 业单位的供销库存。
— 123 —
期初库存: 期初库存就是在一个库存会计时期开始时,可供使用 或出售的存货量。 粮食平 及相关概念: 粮食平 将各种分散的粮食生产、消 费、进出口和库存等数据集合在一起,从供给和需求平衡来综合描 述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的供需状况,全面刻画粮食安全状况。 粮食平 既是重要的基础数据库,又是重要的粮食安全分析工 具,为国内外广泛应用。 粮食平 由供给和需求两部分组成, 其基本原理就是总供给等 于总需求,即粮食的可获得量应该等于粮食的使用量。其中,总供给 中主要包括年度期初库存量、年度产量、年度进 ;总需求则包括 国内需求、国外需求以及库存需求等。供需平 基本表达式如下: 期初库存量+年度产量+年度进口量=出口量+食用量+饲料用量+ 种子用量+损耗+其它用量+期末库存 农产品市场信息是指在一定的时期 农产品市场信息与信息分析: 和空间下,与农产品交易以及与之密切联系的农业生产与市场服务 等有关的各种消息、情报、数据、资料的总称,是农产品流通过程 中物质流和信息流运动变化状态及相互联系的表征。 农产品市场信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概 念,是指有关农产品市场销售的信息,比如农产品销售量情况、农 产品销售价格情况、销售渠道情况和产品的评价等;广义的农产品 市场信息概念,是包括多个方面反映农产品市场活动的相关信息, 如农产品市场供给情况、农产品市场需求情况、农产品进出 况、农产品市场供需平 况、国际市场情况、农产品市场流通情 况、社会经济环境、消费者偏好、竞争者情况以及农产品市场走势 等。 农产品市场信息分析是以农产品市场流通过程中形成的信息流 和物质流为研究对象,以信息科学、经济学、统计学、系统学和管理 学等为基础理论指导, 集成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手段与方 法,以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和信息服务为研究主线,围绕 农产品市场供给、需求、价格等核心内容,开展农产品市场形势分析 研判与监测预警研究。
— 124 —
(四)惠农政策 为了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对农民种粮带来的不良影响, 维护农民的 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我国政府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 目前的惠农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种: 最低收购价政策: 最低收购价政策,是政府为了保护农民利益、 保障粮食市场供应而实施的粮食价格调控政策。一般情况下,粮食 收购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国家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 实行宏观调控。当市场粮价低于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时,国家委 托符合一定资质条件的粮食企业,按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收购农 民的粮食。 四种农业补贴: 粮食直接补贴, 是指国家为了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调动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和促进农民增收,给种粮农民的一项 政策性补贴,简称粮食直补。具体补贴标准按照粮食播种面积、三年 平均粮食产量、粮食商品量各占一定比例进行计算分配 。 农资综合补贴是指国家对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包括化肥、柴 油、农药、农膜等)实行的一种直接补贴制度。 良种补贴是指国家对农民选用优质农作物品种给予一定的资金 补贴。目的是支持农民积极使用优良作物种子,提高良种覆盖率,增 加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产量,改善产品品质,推进农业区域化布 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 和产业化经营。 农机具购置补贴是指国家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 在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时 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作业服 织, 给予的资金补贴。 生猪生产扶持政策:猪肉是我国主要消费肉类品种,为稳定生猪 及猪肉市场,国家相关部门研究提出生猪支持保护政策,并优先、重 点支持相关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国家主要从如下几个方支持生猪产业 的发展。 一是建立能繁母猪补贴制度; 二是启动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 三是实施生猪良种补贴政策;四是推行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 祖代蛋鸡生产扶持政策:鸡蛋是重要的大宗农产品。为了促进蛋 鸡养殖业持续健发展,国家采取多项政策措施,加大对蛋鸡生产的扶 持力度。一是建立祖 种鸡补贴制度;二是将蛋鸡新品种配套系选
— 125 —
育纳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三是对存栏达到一定规 蛋鸡养殖场 (户)经标准化改造达标的给予适当补贴;四是建立蛋 产动态监 测体系;五是切实加强防疫工作,继续安排好禽流感强制免交疫苗费 和强制扑杀补偿费;六是发展鸡蛋现代流通方式;七是加大对蛋鸡养 殖的信贷支持力度。 农产品免税: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 细则的规定,国家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自产自销的初级 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其中农业是指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 业、水产品;从事农业生产是指直接从事农业的种植、收割、饲 养、捕捞等;自产自销是指自己生产,并且用于自己消费的行为。
— 126 —
第二节
农产品市场预警与调控的理论与方法
一、农产品市场预警与调控的基本理论
在农产品市场中,分析产品供求变化、市场价格变动,做好农产 品市场的预警与调控工作,需要成熟的理论支撑。本节将主要介绍供 需理论、蛛网理论、凯恩斯理论以及期货市场的相关知识,以便为后 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一)供需理论 1.供给和需求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决定着市 供给和需求是驱动市场的主要力量, 场上的价格, 决定着市场中产品的数量。 简单的说, 在农产品市场中, 买者决定了一种农产品的需求,而卖者决定了一种农产品的供给。供 需理论主要基于以下三个理论假设:一是完全竞争假设,即市场中有 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每一个生产者和消费者规模都很小,其行为 不能影响市场价格,产品是同质的,市场的进出是自由的;二是“经 济人”假设,即个人追求的唯一目标是其自身利益的最优化,主观上 也不考虑自身的非经济利益; 三是完全信息假设, 既不考虑社会利益, 即市场中所有的买方和卖方都可以随时得到其所需要的各种市场信 息,可以保证做出最佳的市场决策。 农产品需求是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 在各种可能的价格 形成农产品需求 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需要两个必备条件:消费者具有购买意愿,消费者在现行价格条件下 具有支付能力。需求定理是指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商品的需求量随着 价格的下降而增加,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减少。 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 在一定价格水 平上愿意并可能出售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农产 品供给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生产经营者有出售农产品 的愿望;二是生产经营者有供应的能力。供给定理是指在其他条件不 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 在竞争的市场中需求和供给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见下表) ,供
— 127 —
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互变动决定了一种商品的均 格及其变化。 需求水平的变动引起均 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供给水平的变 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引起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表 3-1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移动的原因
需求曲线的移动是由于: ?? ?? 消费人口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供给曲线的移动是由于: ?? ?? 生产者数量 价格 ?? ?? ?? ?? ?? ?? 农产品的价格水平 替代品和补充商品的价格 消费者的偏好 …… ?? ?? ?? ?? 农产品自身价格 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 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
农业科学技术 农产品的生产结构 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 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
2.均 格的形成 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基本过程是由供求决定的, 它反映了农产品市 场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变化。 供求均 根据需求与供给两种力量的变 动来说明价格决定的,这是短期价格形成的理论。一种商品的均 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 在均衡 价格下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如下图所示,供求曲线相交 于 E 点,在该点产品的供给量等于需求量,该点成为均 ,由此决 定均衡价格为 P,均衡数量为 Q。假设市场价格为 P1,高于均衡价格, 在 P1 的价格上,需求量为 Q1,供给量为 Q2,供大于求,这就导致价格 下降,直至降到 P 时才能达到供求均衡。在均 上,所有农产品购 买者都愿意以 P 的价格购买他们想要的数量, 而所有的农产品供给者 也愿意以 P 的价格来销售如此数量农产品,市场上没有短缺,也没有
— 128 —
剩余,市场处于均 态,此时的 P 可以看成是等式 D(P)=S(P) 的解。
价 格 P1 E P P2 D
S
Q3 Q1 图 3-1
Q
Q2 Q4
数量
均 格的形成
3、均衡价格的变动 以上理论的前提是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商品自身价格 变动引起供求的变化,并且实现了均衡。假设其他条件发生变化,供 给和需求也发生了变动, 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可以说明农产品 价格的变动。 如下图所示, 供给和需求曲线的交点 E0 决定了原有的均 衡价格 P0 和均衡数量 Q0。 假设由于消费者实际收入的增加, 在同样的 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消费更多的农产品,因此需求曲线从 D 移动 至 D1。引起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除了实际收入的变动以外,还有人 增加、 消费者偏好的变化等诸多因素。 由于这种需求曲线的移动, 使得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从 E0 移动到 E1,均衡价格会上升至 P1。如果在此基础上,出现了类似于扩大种植面积、农业生产技术进 步等可以引起供给增加的因素,会使供给曲线从 S 向右下方移动至 S1, 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从 E1 移动到 E2,均衡价格就会下降 到 P2。影响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最终都会影响到农产品 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 量。
— 129 —
图 3-2 均 格变动
(二)蛛网理论 蛛网理论是一种动态均衡分析理论, 运用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的 原理分析农产品均衡价格周期波动的原因及对农产品产量的影响。 蛛 网理论的含义是: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农产品供给量和需求量围绕 供求均 呈蛛网状波动。蛛网理论有三个假设前提:一是从开始生 产到产品产出需要一定的时间,且在这段时间内生产规模无法改变; 二是本期的产量决定本期的价格,即 PT=f(QT); 三是本期价格决定 下期的产量,即 QT+1=f(PT)。在实际中,蛛网理论现象是很多的。比 如,某年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西瓜大丰收,导致该年的西瓜价格较 低(本期产量决定本期价格) 。由于该年西瓜价格较低,于是第二年 一些瓜农不再种植西瓜, 第二年西瓜的种植面积减少, 总产量下降 (本 期价格决定下期产量) 。第三年又会有更多的农民种瓜,产量增加, 但产量的增加又会使第三年西瓜价格较低, 这一过程将会不断地进行 下去。 蛛网波动有三种情况,即收敛型、发 和封闭型。 1.收敛型蛛网 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小于需求的影 响。假定某种农产品第一生产周期的产量为 Q1,此时农产品市场需求 量大于供给量,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消费者愿意以较高的价格 P1
— 130 —
购买, 而价格 P1 远远高于均 格 Pe, 于是生产者决定在第二个生产 周期将产量增加到 Q2。由于产量增加,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消 费者以低于均 格的价格 P2 购买,因此,价格下降到 P2。由于价格 再次降低,生产者又决定在第三个生产周期把产量调减到 Q3。如此反 复,价格最后收敛于均 E。
2.发散型蛛网 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 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大于对需求的影 响。当价格上升时,需求下降不多,供给增加较多;而价格大幅度下 降时,需求增加不多,供给大幅度减少。依此循环,生产量调整幅度 越来越大,价格波动幅度也越来越大。
3.封闭型蛛网 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相当。当 价格下降时, 需求增加的幅度与供给减少的幅度相当; 当价格上升时, 需求下降的幅度与供给增加的幅度也相当。 生产量与价格总是对等地 波动。
— 131 —
蛛网理论说明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产品价格与产量发生周期 性波动的原因。想要运用市场机制来克服这种波动,就要利用期货市 场来确定未来价格,以指导生产,减少波动。 (三)期货市场 1.基本概念 期货指双方约定交易时间和价格的标准化合约, 期货交易就是在 期货交易所内集中买卖期货合约的交易行为。 一般分为商品期货和金 融期货。
表 3-2
名称 期货合约
期货市场的基本概念
涵义
经国家证监会批准,由交易所统一制定的,内容中除价格外,其他因素都是固 定的。期货合约中,与交易有关的一些主要内容包括合约单位、合约价值、最 小变动价位、每日限价、合约月份、最后交易日等。 每次买卖的最小单位,即一手。目前国内的商品期货金属类每手数量是 5 吨, 农产品期货类每手是 10 吨。 每手合约的实际价值。以农产品为例,每手是 10 吨,再乘以现在期货价格就 是合约价值。另外,合约价值乘以保证金比例(一般百分之几),就是买或卖一 手期货占用的资金。 期货行情中反映价格是每吨多少钱,目前国内期货最小变动价位是金属类,每 吨 10 元,每手 5 吨,一个点位变动价值是 50 元。农产品类是每吨 1 元,每手 10 吨,一个点位变动是 10 元。 为限制价格剧烈波动,国内期货规定了一定的当日涨跌幅度,涨跌超过 3%即为 涨跌停板。 金属类为 1,2,3,4,5,6,7,8,9,10,11,12 月合约。农产品类为 1,3, 5,7,9,11 月合约。 投资者具体买卖的期货合约是有期限的,一般为一年左右,到期限的 天就 是最后交易日。这时必须平仓,否则就交割。虽然期货有这种时间限制,实际 上并不影响交易。因为期货价格波动频繁,使得开仓很快就能产生较大价差, 从而有机会平仓。少量客户愿做长线的,可以在到期时平掉并同时在远期合约 上建立相应仓,才能达到做长线的目的。
合约单位
合约价值
最小变动价位
每日限价 合约月份
最后交易日
— 132 —
2.基本特点 第一,保证金制度。股票买卖市场公司的股份,需要 100%的资 金。比如 2012 年 5 月 9 日买入中国平安 1 万股(100 手) ,成交价格 是每股 50 元, 需要的资金就是 50 万元(不考虑印花税和 ) 。 期货买卖的是商品,而且是以后交割的商品,所以期货交易只需 要缴纳一定的保证金,比如同样是 2012 年 5 月 9 日,买入 11 月交割 的燃料油合约 1000 吨(100 手),成交价格是每吨 3400 元,如果保证 金是 1/10,只需要 34 万资金就可以了。也就是说,34 万元的资金做 了 340 万元的生意,或者说 10%的资金可以做 100%的生意,从而达到 以小搏大的效果。 第二,双向交易。目前的 A 股市场,由于没有融资融券的功能, 只能实现单向交易。也就是先低价买进,然后高价卖出,赚取中间的 差价。在 2006 和 2007 年入市的股民当时都赚了钱,但是 2007 年年 底市场开始走熊,特别是 2008 年以来,个股普跌,市场基本没有什 么行情。 比如中国平安 2007 年从最低 42 元涨到最高 148 元的过程中, 无论什么时候买进赚钱的机会都是很大的; 但是在从 148 元跌倒最低 38 元的过程中,无论什么时候买进,赚钱的机会都很小,反而可能 攀牢。而且南航权证到期后,目前已经没有认沽权证了,因此在证券 市场下跌时,最好的操作就是空仓等待,但这样一来资金就闲置了。 在期货市场中,可以实现双向交易。期货的低买高卖有两种实现 方式:一种是预期价格将上涨,先买后卖;一种是预期价格将下跌, 先卖后买。前者是做多,后者是做空。这种双向交易性,使得期货市 场不管是涨的还是跌的,都有赚钱的机会。 第三, “T+0”交易。在目前的 A 股市场,当天买了 ,只能等 到下一个交易日卖出,这就是“T+1”交易制度。对于很多短线投资 者来说,在这种交易制度下,股票买进去后一旦下跌也不能很快的卖 出,单日就存在套牢风险。而在期货交易中,采用的是“T+0”交易 制度, 当日建仓, 当日就可以平仓。 因此, 能够较好的控制日内风险。 3.基本功能 第一,回避价格风险。商品生产和经营者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 其中最为直接的风险是价格波动带来的不 — 133 —
定性。价格无论向哪个方向变动,都会给部分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造 成损失。因此,产品能否以预期的价格出售,原材料能否以较低价格 购进是困扰生产者、经营者的主要问题。因而,生产者、经营者在客 观上有着躲避价格风险的要求。 期货市场最突出的功能就是为生产经营者提供回避价格风险的 手段。 即生产经营者通过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业务来回避现货 交易中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锁定生产经营成本,实现预期利润。套 期保值就是买进或卖出与现货数量相应但交易方向相反的商品期货 合约, 以期在未来某一时间卖出或买进期货合约而补偿因现货市场价 格变动带来的损失。套期保值之所以能有助于回避价格风险,其基本 经济原理就在于某一特定商品的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受相同的经济 期货市场通过这种作用机制, 弥补现货市场的不足。 因素影响和制约。 第二,发现价格。市场体制实质上是一套以价格为中心的资源配 置的组织协调体制。价格是否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供求的实际态 势, 决定着资源配置的效率。 真正的市场价格形成, 需要一系列条件, 这些条件包括供求的集中、市场有充分的流动性、市场的秩序化、公 平的竞争等。这些条件使信息集中、市场透明的价格能真实地反映供 求,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市场价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形成的。期货市场 标准化合约的转让 上来自四面八方的交易者带来了大量的供求信息, 又增加了市场流动性,期货市场中形成的价格能真实地反映供求状 况, 同时又为现货市场提供了参考价格, 起到了 “发现价格” 的功能。
小贴士: 期货市场形成的价格之所以为公众所承认,主要是因为期货的价格形成机制有以下 特点: 1.综合性。期货交易的参加者不仅有实际商品的供求者,而且还有众多的投机者, 大量的不同目的的交易者的参与, 市场的流动性;期货交易打破了地区、甚至全国 性市场的局限性,是各局部市场的综合反映。 2.竞争性。期货市场是场地化、集中化的交易场所,自由报价、公开竞争。期货交 易的这种集合竞价方式,避免了“一对一”的交易下容易产生的欺诈和垄断行为,因而 更能反映实际的,供求情况。 3.动态性。期货价格的形成,不仅反映过去和现在的状况,而且反映供求者对将来 供求状况的预测,是对各种预测的实际检验,因而更能反映价格的动态走势。
— 134 —
第三,维护市场和价格稳定。首先,期货市场上交易的是在未来 一定时间履约的期货合约。它能在一个生产周期开始之前,就使商品 的买卖双方根据期货价格预期商品未来的供求状况, 指导商品的生产 和需求,起到稳定供求的作用。其次,由于投机者的介入和期货合约 的多次转让, 使买卖双方应承担的价格风险平均分 参与交易的众 多交易者身上,减少了价格变动的幅度和每个交易者承担的风险。 第四,节约交易成本。任何商品交换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均取决 于其对市场运行效率的改善。交易成本的高低,是决定市场运行效率 高低的主要因素。交易成本是经济运行中的摩擦成本,它包括契约成 本、信息成本和风险成本等。其中契约成本是指供求双方为达成和履 行合同而产生的成本。要达成契约,首先必须寻找契约对象,了解其 状况,由此构成契约成本中的搜寻成本;交换双方必须就有关商品的 数量、质量、价格等条件进行磋商,谈判失败;契约一旦达成,双方 必须就契约的实际履行进行控制,由此构成契约成本中的控制成本。 而期货交易是一种集约交易,即能通过有形市场,以自营和委托代理 方式,组织众多供求者进行大规模交易。每个供求者都能就某种商品 进行交易,而不必寻找交易对象,期货的标准化交易,减少了个别谈 判中的磋商成本。期货交易的结算和交割制度,更减少了个别谈判中 的履约和控制成本。总之,期货市场为交易者提供了一个能安全、准 ,有助 确、迅速成交的交易场所,提供交易效率,不发生“三角债” 于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在占用资金、交易方向、操作方式、交易方 式、结算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多的差异(见表 3-3) 。
表 3-3 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区别
对象 占用资金 交易方向 操作方式 交易方式 结算方式 期货市场 保证金制度(商品价格的 8%-10%) 双向交易 电子化交易 合约交易, 手续简单, 只需少量交易 , 无固定成本,资金周转快。 每日无负债结算制度(每个交易日结束后 资金要结清) 现货市场 全额交易,占用资金比期货占用大 先买后卖 自己找买家和买家 交易过程繁琐,固定成本高, 时间周期长,资金周转慢 一 清或分期付款,易出 问题。
— 135 —
4.国内外主要期货市场 (1)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它是当前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农产品 交易所。19 世纪初期,芝加哥是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最大的谷物 集散地,随着谷物交易的不断集中和远期交易方式的发展,1848 年, 由 82 位谷物交易商发起组建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 该交易所成立后, 对交易规则不断加以完善,于 1865 年用标准的期货合约取 远期 合同,并实行了保证金制度。芝加哥期货交易所除提供玉米,大豆、 小麦等农产品期货交易外,还为中、长期美国政府债券、股票指数、 市政债券指数、 黄金和白银等商品提供期货交易市场,并提供农产 品、金融及金属的期权交易。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玉米、大豆、小麦 等品种的期货价格,不仅成为美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参考价格,而且成 为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权威价格。 (2)郑州商品交易所。它成立于 1990 年 10 月 12 日,是经中国 国务院批准的首家期货市场试点单位, 在现货远期交易成功运行两年 以后,于 1993 年 5 月 28 日正式推出期货交易。1998 年 8 月,郑商 所被中国国务院确定为全国三家期货交易所之一, 隶属于中国证券监 理委员会垂直 。 经中国证券监 理委员会批准, 郑商所上市交易的期货合约有 小麦(WS) 、棉花(CF) 、白糖(SR) 、精对苯二甲酸(PTA) 、菜籽油 (RO) 、早籼稻等,其中小麦包括优质强筋小麦和硬冬(新国标普通) 小麦。小麦、棉花、白糖和 PTA 期货为国民经济服 市场功能日益 显现,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强。1997-1999 年,郑商所期货 交易量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市场份额约占 50%左右。目前,郑州 小麦和棉花期货已纳入全球报价体系,在发现未来价格、套期保值等 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郑州价格”已成为全球小麦和棉花价格的重 要指标。 郑商所会员大会是交易所的权力机构,由全体会员组成。会员大 会是郑商所的权力机构,由全体会员组成。郑商所现有分布在中国 26 个省、市、自治区的会员 200 多家。理事会是会员大会的常设机 构,设理事长 1 人。理事会由 17 名理事组成,其中会员理事 10 名、 非会员理事 7 名。理事会下设监察、小麦交易、交割、财务、调
— 136 —
会员资格审查、技术委员会等 7 个专门委员会,理事会办公室是理事 会的常设办事机构。交易所设总经理 1 人、副总经理 2 人、总经理助 理 1 人。总经理为交易所法定 人。交易所内设综合部、研究发展 部、市场一部、市场二部、交易部、交割部、结算部、市场监察部、 新闻信息部、法律事务部、计算机工程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等 13 个职能部门。 郑商所实行保证金、涨跌停板、大户报告、每日无负债结算、实 物交割等制度,利用交易风险实时监控和风险预警系统,对市场的资 金、交易、持仓及价格趋势进行定量分析预测,及时控制和化解市场 风险。郑商所拥有功能完善的交易、结算、交割、风险监控、信息发 布和会员服务等电子化系统。 会员和投资者也可以通过远程交易系统 或互联网终端进行期货交易。 自行研发设计的计算机交易系统拥有容 纳多种定单类型、支持期权和做市商双向报价等功能,在中国国内居 于同行业领先水平。期货交易行情信息通过路透社、彭博咨讯、易盛 信息、世华信息等 10 余条报价系统向国内外同步发布。 郑商所注重加强与国际期货同业的交流与合作。1995 年 6 月, 郑商所加入国际期权(期货)市场协会。先后与日本关西农产商品交 易所、美国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纽约期货交易所、巴西期货交易所、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东京谷物商品交易所、印度多种商品交易所和蒙 特利尔交易所等国际上多家期货交易所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 (3)大连商品交易所(Dalian Commodity Exchange,缩写:DCE) 是中国最大的农产品期货交易所,全球第二大大豆期货市场,成立于 1993 年 2 月 28 日,是经国务院批准并由中国证监会监督 的四家 期货交易所之一,也是中国东北地区唯一一家期货交易所。经中国证 监会批准,现上市交易的有玉米、黄大豆 1 号、黄大豆 2 号、豆粕、 豆油、棕榈油、线型低密度聚乙烯、聚氯乙烯和焦炭 9 个期货品种。 近几年来发展尤为迅速,2006 年至 2010 年,成交量由 2.41 亿手增 长至 8.06 亿手,成交额由 5.22 万亿元增长至 41.71 万亿元,实现了 跨越式的发展。2010 年在全球交易所期货期权交易量排名中,大商 所位列第 13 名。截至 2010 年底,大连商品交易所共有会员 188 家, 指定交割库 83 个, 投资者开户数超过 120 万户, 分布在全国 28 个省、
— 137 —
直辖市、自治区。从 1993 年开业至 2010 年底,大商所累计成交期货 合 38.04 亿手, 累计成交额 146.56 万亿元, 实现实物交割 1332 万吨, 在发现商品价格、保护农民利益、引导农产品生产与流通、为市场主 体提供避险工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大连区域性金融中心 建设、东北亚航运中心建设和东北地区振兴做出了积极 。大连期 货市场规范稳健运行,有力地保障了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玉米和大 豆期货价格已成为国内玉米、 大豆市场的权威价格, 在保护农民利益、 引导农产品生产与流通、 为市场主体提供避险工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 作用,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粮食市场体制改革作出了积极的贡 献。 近几年更加大了与国际市场的交流力度, 已成为美国期货业协会 (FIA)和英国期货与期权协会(FOA)成员, 并与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 等 15 家境外期货交易所在信息共享、市场开发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 作。
二、农产品市场价格预测方法
农产品市场价格预测是通过对农产品市场价格变化规律的揭示, 掌握价格在一定条件下的规律性必然变化趋势。价格预测有多种方 法,主要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 (一)定性预测法 定性预测以逻辑判断为主,是指预测者通过调查研究,了 际 情况,凭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业务水平,对预测对 发展前景 的性质、方向和程度做出判断来进行预测。定性预测方法有因素分析 法、德尔菲法等。 1.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按照价格预测题目,广泛收集各种有关资料,将影 响价格变化的各种因素加以归纳,具体可从保持价格稳定因素、影响 价格上涨或下降因素进行归纳,并从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情 况,深入分析它们各自作用的强度大小、影响程度高低,在此基础上 再进行综合分析和综合判断,对价格变化趋势做出定性预测。这个预 测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主要适用于对近期和短期的价格
— 138 —
预测。运用这种预测方法的前提条件是,要能全面掌握各种影响价格 变化的有关资料; 重点是要求对各种影响价格变化因素的归纳、 分析、 判断要准确。 2.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又称专家调查法,是专家讨论法的发展。这种方法是在 20 世纪 40 年代末由美国兰德公司创建。与专家讨论法的区别是,它 是采用发调查表形式,以匿名方式,通过几轮函询征求专家们对预测 问题的意见。预测工作小组将专家们每一轮函询意见整理汇总后,作 为参考资料再匿名寄给专家,供专家分析研究提出新的意见。可多次 反复, 直至专家们的意见趋于一致或多数专家不再修改自己的意见为 止。最后由预测工作小组根据专家们最后一轮意见,形成预测报告。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未知因素和不 因素较多的预测题目。 (二)定量预测法 定量预测是指根据准 及时、系统、全面的调查统计资料和信 息,运用统计方法和数学模型,对预测对象未来发展的规模、水平、 速度和比例关系进行测定。主要有时间序列预测法和回归预测法。 1.时间序列预测法 未来能够准 判断农产品 农产品价格是一种时间序列的数据, 价格的未来趋势, 必须利用时间序列的特性对价格未来的走势进行预 测。 时间序列预测是将现象在过去和现在所呈现出来的趋势和规律 进行类推或延伸,借以预测现象在未来时间上可能达到的水平。时间 序列预测总是要借助某些预测模型来实现的。一般说来,对时间序列 的各种构成因素分别进行预测的统计方法, 要比对现象整体进行预测 更加可靠。因此,时间序列预测通常是建立在时间序列因素分解基础 之上的。也就是说,分别对各种构成因素进行预测后,再合成得到所 研究现象的预测值。由于不规则变动是无法预测的,因此,以乘法合 成模型为基础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最一般的形式为:
Yt
?? Tt ?? St ?? Ct
式中,Yt 所研究现象第 t 期的预测值;Tt,St,Ct 分别 第 t 期的趋势预测值、季节指数预测值和循环变动预测值。
— 139 —
对上式中各个构成成分的预测又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因 此,具体的预测方法很多,包括趋势外推预测法、季节变动预测法、 指数平滑法、移动平均预测法。 (1)趋势外推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 就是利用根据时间序列所拟合的趋势方程去预测现 象在未来时间上的长期趋势值。 其方法就是按原来的时间顺序将预测 期的时间变量值 t 带入趋势方程中,即可 出预测期的趋势值。当 时间序列具有某种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并且无明显的 波动时,通 常采用简单趋势外推预测模型,主要包括多项式曲线预测模型、指数 曲线预测模型、对数曲线预测模型、生长曲线预测模型等 4 种。当既 有某种上升或下降趋势,又存在季节性波动时,需要加入季节虚拟变 量。常用方法有截距变动模型、斜率变动模型、截距和斜率同时变动 模型。 以假定预测值同预测 该方法是在已了解价格变化规律的情况下, 期相邻的若干观察期价格数值有密切关系为基础, 将观察期价格数据 按一定跨度进行平均,逐步分期 移动平均值,并将接近预测期的 最后一个移动平均值作为预测期的预测值。 其包括线性趋势外推预测 法和曲线趋势外推预测法。 其中,线性趋势外推预测法,是一种简单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以 一定间隔期的价格平均数为基础,通过逐步分段移动求得预测值,计 算公式为:
Yt ?? Yt ?? 1 ?? Yt ?? N ?? 1 Mt ?? N
式中,Yt——时间序列某期平均价格 N ——时间间隔期数量 T ——时间序列 Mt——第 t 期一 动平均值 运用移动平均法时应注意一个问题是, 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移动 时期 N,取不同的间隔期数量,会得到不同的预测值。一般情况下, 在 3~6 之间选择 N。如果各观察期平均价格波动较大,N 易取大一些, 以减弱短期波动干扰,反映长期趋势变化,在实际应用时,可以同时 取几个不同 N 进行测算,从中选取误差较小的进行预测。 (2)季节变动预测法
— 140 —
农产品市场价格会随着生产、 供求的季节性变化而出现某种有规 律的变动,随着 的转变而按一定的间隔期呈周期性变化。采用季 节变动预测法,是通过消除时间序列中价格的 性变化影响,预测 价格变化趋势。在模型理论中, “季节”一词是广义的,不仅是指一 年四 还包括以周、旬、月为周期的循环变动。 变动预测法将影响时间序列变化的因素分为 4 种: 长期趋势 因素(trend,T),表示随着时间变化按照某种规律稳步上升、 下降或保 持在某一水平上; 变动因素(seasonal,S),表示在 1 个年度内依 一定周期规律性变化;循环变动因素(circle,C),表示以若干年为周 期的变动变化; 不规则变动因素(irregular,I),表示不可控的偶然因 素,如地震、水灾、恶 气、罢工和意外事故等。季节分 用模 型有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 加法模型: Yt 乘法模型: Yt
?? Tt ?? St ?? Ct ?? I t ?? Tt ?? St ?? Ct ?? I t
式中,Y——时间序列值 Tt——长期趋势值 St——季节变动值 Ct——周期变动值 It——随机变动值 (3)指数平滑法 指数平滑法是生产预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也用于中短期经济发 展趋势预测,所有预测方法中,一次指数平滑法是用得最多的一种。 简单的全期平均法是对时间数列的过去数据一个不漏地全部加以同 等利用;移动平均法则不考虑较远期的数据,并在加权移动平均法中 给予近期资料更大的权重; 而指数平滑法则兼容了全期平均和移动平 均所长,不舍弃过去的数据,但是仅给予逐渐减弱的影响程度,即随 着数据的远离,赋予逐渐收敛为零的权数。也就是说指数平滑法是在 移动平均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 它是通过计 算指数平滑值,配合一定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对现 未来进行预 测。 其原理是任一期的指数平滑值都是本期实际观察值与前一期指数 平滑值的加权平均。 以本期实际数和本期预测数为基础,引入 1 个简化加权因子(平 常用的指数平滑法有单指数平滑法、 滑系数)的一种指数平滑预测法。 双 指 数 平 滑 法 、 Brown 二 次 ( 或 高 次 ) 多 项 式 指 数 平 滑 法 、
— 141 —
Holter-Winters 非 季 节 模 型 、 Holter-Winters 季 节 乘 法 模 型 和 Holter-Winters 加法模型。 (4)移动平均预测法 移动平均预测法是采用逐项递进的办法, 将原时间序列中的若干 项数据进行平均, 通过平均来消除或减弱时间序列中的不规则变动和 其他变动,从而呈现出现象发展变化的长期趋势。若平均的数据项数 为 K,就成为 K 期移动平均。移动平均法分为简单移动平均法和加权 移动平均法两种。简单移动平均法将各项数据等同看待, 每个移 动平均值采用简单算术平均。 加权平均法给各期观测值赋予不同的权 数,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来计算每个移动平均值。 (5)时距扩大法 得到由较长时间 时距扩大法是将原时间序列中若干项数据合并, 上的数据形成的新序列。在数据合并过程中,原时间序列各项数据所 对于包含 变动的 包含的不规则变动在一定程度上被相互抵消了; 序列,若将数据的时期扩大到一个季节周期(如将月度或季度数据合 并为年度数据),可使季节变动也相互抵消,因此新时问序列能够更 清晰地显示出现象发展的长期趋势。 2.回归分析预测法 市场价格和其他影响因素之间经常存在某种因果关系, 如一种工 业品产量的大幅增加会导致其市场价格的下降等。对这种情况,需要 对大量的价格和相关经济数据的处理、分析,了解和 它们之间的 因果关系和联系方式,通过回归分析才能做出比较准 分析预测。 这种因果关系往往无法用精确的数学公式来描述, 只有通过对大量监 测数据的统计处理,才能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回归分析预测分为线性回归分析预测法和非线性回归分析预测 法;我们常用的是线性回归分析预测法。按照方程中影响预测价格的 因素的多少, 我们将线性回归分析预测法分为一元线性回归分析预测 法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预测法。 在此,我们重点介绍回归分析的工作程序,其具体的原理略。回 归分析计量模型预测一般程序是: (1)对短期经济变化进行系统分析,建立描述短期经济机制的
— 142 —
理论模型; (2)搜集有关经济变量的统计资料; (3)利用经济计量学方法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 (4)对模型参数的估计值进行检验,判别这些估计值是否满足 要求,是否可靠,如不合标准,则须对模型重新进行估计; (5)预测外生变量,确定滞后变量; (6)应用模型进行预测,并对预测进行评价。 工作程序的 1-6 是构造回归模型的过程, 也是利用回归模型预测 的基础步骤。接下来就要进行模型的估计。模型估计是利用经济计量 学方法对给定的统计资料进行一系列的数值计算。 估计过程包括以下 几个步骤: (7)应用各种识别条件检验模型中各个方程是否可以识别; (8)考察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 (9)选择适当的估计方法(估计方法有普通最小平方法、两阶段 最小平方法等)。估计模型参数时,一般是采用试验程序在计算机上 对各种模型形式进行试验, 以求得模型估计参数的最优值和模型的最 优形式。模型估计出来后,必须对估计结果进行检验和评定,以便 定模型的可靠性。检验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 (10)经济意义检验,即估 模型是否符合经济意义; 统计检验, 即根据统 论检验模型参数估计值的可靠性, (11) 包括拟合程度检验(统计量 R2),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统计量 F), 估计值的标准差检验(统计量 t); (12)经济计量学检验,包括识别条件检验,序列相关检验; (13)模型的实际预测检验,即模型的超样本特性检验。 使用估计的经济计量模型进行事前预测, 首先是预测模型中的外 生变量和确定滞后变量; 其次是将估计的模型(结构模型)改为简化形 式;再次将外生变量和滞后变量 模型求得内生变量数值;最后还 要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价。 —预测外生变量和确定滞后变量。 经济计量模型一般包含若干外 生变量。使用模型进行预测,是以外生变量为已知数来计算内生变量 的数值。因此外生变量要先在模型之外应用其他预测方法估算,或根
— 143 —
据判断做出假设。 模型中包含的滞后变量要在预测前根据有关资料先 行 。 —根据模型计算经济变量的未来数值。 经济计量模型预测一般是 根据模型的简化式进行的。 这需要先将估 模型结构形式改为简化 式,即将要预测的内生变量都用外生变量和滞后变量表示。进行预测 时将外生变量预测值和滞后变量确定值代入简化式即得内生变最的 预测值。在最后 内生变量的预测值时,通常还要根据经济形势和 变化趋势加以判断并反复修 以提高预测的精 。
— 144 —
第三节
农产品市场信息监测
一、农产品市场监测内容
农产品监测包括农产品生产、流通、市场、消费等环节的监测, 其中农产品市场监测主要是围绕农产品的市场供给、市场需求、市场 价格和库存等展开。做好农业信息监测工作,必须依靠先进的监测方 法,明 监测内容和原则,做出准确的监测分析。 农业产品市场监测的内容, 大体上可以分为宏观市场信息和微观 市场信息两类。农业部颁布的《农产品全息市场信息采集规范》等几 部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标准, 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采集和监测进行了 规范。 (一)农产品市场宏观信息的监测 农产品宏观市场信息主要包括市场总需求信息、 市场总供给信息 以及市场环境信息等。 1.农产品市场总需求与总供给信息的监测 农产品市场总需求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具有支付能力的、 农产品总供给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 通过市场交换的农产品需求总量。 内对市场提供的可供交换的农产品的总量, 可供交换的农产品包括生 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类。 农产品供需平 括总量平 结构平衡, 在采集监测农产品市 场总需求与总供给信息时,还需要对农产品供需构成情况进行调查, 只有掌握农产品供需总量、农产品供需构成及变化情况,才能为全面 调控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调整生产结构提供决策依据。 2.农产品市场环境信息的监测 市场环境包括国内环境与国际环境、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等。农 产品市场环境信息主要包括政策环境 (如农业发展规划、 价格、 税收、 财政政策等)、经济环境(如农业生产水平、科技水平、自然资源状 况、国民收入、人 成、居民收入及消费结构、市场价格水平等)、 社会文化环境 (如居民文化程度、 职业构成、 宗教信仰、 生活习惯等) 、 (如地理位置、 气候、 交通运输状况等) 和市场竞争环境 (如 自然环境
— 145 —
同行业的生产能力、生产方式、成本价格、市场占有率等)等,农产 品市场环境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对农产品市场活动和农产品销 售量产生影响。 (二)农产品微观市场信息的监测 农产品微观市场信息监测主要包括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 生产 者对农产品供给信息、农产品销售渠道信息等方面。 1.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信息的监测 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信息是指在一定时期、 一定范围内不同类 型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需求结构、购买能力、现实需求和潜在需 求等方面的信息。 消费心理及购买行为。 消费心理是消费者为满足对农产品消费需 求而产生的认识和意愿,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直接影响。消费者 的需求因人、时间、地点、条件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需求的发展总趋 势却有共同点。通过调查消费者消费心理及购买行为,了 是购买 者、为什么购买、如何购买、在什么时间购买、在什么地点购买、哪 些因素影响购买行为等,其目的是为了按照消费者的需要安排生产, 使农产品适销对路,更好的满足消费者需要,同时提高生产经营者的 经济效益。 消费者购买力与消费结构。 消费者购买力是指消费者个人、 家庭、 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和可支配收入是决定消费 或组织持有货币的数量。 结构的关键因素,从其发展变化趋势可以大体判断购买力投向。消费 结构是指消费者个人、 家庭或组织对各类农产品购买支出占生活消费 总支出的比重。通过对消费结构的调查,有利于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 构,更好的满足居民生活的需求。消费者购买力与消费结构的调查, 主要包括城乡居民购买力、 社会集团购买力和生产资料购买力 3 个方 面。 2.生产者对农产品供给信息的监测 生产者对农产品供给的信息主要包括农产品生产能力、 农产品质 量信息、农产品价格信息等方面。 农产品生产能力信息。农产品生产能力一般包括土地、劳动力、 科技装备等方面的生产能力,是农业综合实力的体现,是市场发展前
— 146 —
景的标志。农产品生产能力调查是指对农产品总的生产量、农林牧渔 等各大类产品的生产能力、分品种产品生产能力等的调查统计,了解 农产品生产能力的开发和潜力情况,以进一步挖掘农业生产经营潜 力,调整产业结构,最大限度的利用农产品生产能力。 农产品价格信息。 农产品价格是生产经营过程中最活跃、 最敏感、 最难以有效控制的因素。生产经营者为产品确定的价格是否适当,关 系到产品的销量、市场占有率与利润的高低。然而,产品定价涉及到 消费者和经销商的利益,不完全是生产经营者单方面所能决定的,受 到市场供求状况、竞争产品价格以及其它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 约。 我国农产品的价格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农产品市场 开放的扩大,已基本具有市场调节的特征。目前,我国在一些农产品 市场特别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已经建立了价格信息采集制度,每天统 计农产品的成交价格和成交量。 农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健康和营 农产品质量信息。 养,也影响到生产经营者的生存和发展。农产品质量信息调查是指了 产品从外在特征到内在特性是否满足消费者需求、 是否达到了产 品质量规范和标识、满足生产经营目标的要求,与竞争者相比是否具 有优势等,以便制定相应的改进策略和措施。 3.农产品销售渠道信息的监测 对产品的储存和运输安排是否 农产品销售渠道的选择是否合理, 恰当,对于提高销售效率、缩短流通周期和降低销售费用有着重要影 响。通过对农产品销售渠道的调查,可以了 同销售渠道的利弊, 既满足农产品保质的要求,又降低农产品市场交易费用,使农产品流 通路径最短、周期最快、费用最低、效益最高。农产品销售渠道信息 的调查,主要内容有各类中间商(包括各类批发商、零售商、代理商 等)的选择、仓库地址的选择、运输工具和运输路线的选择等。
二、农产品市场监测原则
(一)一致性原则 农产品市场监测是市场分析的基础支撑。 农产品市场分析要求监 测的数据、指标应该具有对比性,而这需要市场监测保持一致性,做
— 147 —
到时间长短、总体范围、经济内容、计算价格、计量单位和 方法 的一致。时间长短一致,就是对于时期数列,时期长短要一致,以利 于不同时期的指标值进行比较;总体范围一致,是指时间序列指标值 的大小都与总体范围有直接关系。如果总体范围发生变化,同期的指 标值也要发生变化。变化前后的指标值就不能直接进行比较,此时就 必须将资料进行调整,使总体范围前后一致,进行动态分析;经济内 容一致,根据指标的经济内容对指标数值进行调整,使之所反映的经 济内容达到一致; 价格一致,在时间序列分析时,遇到前后时期 所用计算价格不同,就需要进行价格调整,使其统一,以利于对比; 计量单位一致, 对于实物指标的时间序列, 则要求计量单位保持一致, 如果前后指标的计量单位不一致,则要调整为相同的单位;计算方法 一致,数列中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指标的 方法有直接的关系。 (二)真实性原则 农产品市场监测数据是描述价格走势、市场态势、经济形势的基 础资料,是进行市场分析、宏观经济决策的基本依据,不能有半点失 真。如市场价格变化是判断通货膨胀的基本指标,是判断经济形势的 基础信息,如果价格不真实,那么直接影响着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3 年公布《价格监测规定》中要求价格监 测制定单位要“提供真实可靠的价格监测资料”,保障农产品市场监 测数据的真实性,必须遵循现场采集、正确采集,杜绝估算、替 随意编造等方式采集数据,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凭主观臆断,或者 按照特定意图填报数据,各级市场监测信息采集人员要严守客观、真 实的工作原则,严格执行现场、实点、准确采集的制度要求。 (三)准确性原则 保障农产品市场监测数据的准 才能全面完整的体现出农产 品市场的内在规律和发展态势。 监测数据的准确不单是要保证采集内 容的准 还要延伸到采集时间的准确、报送时间的准 采集单位 的准确等等。要保证市场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第一,必须加强监测数 据的审核。数据的审核要把住多道关卡,一是市场监测数据采集单位 先期审核, 再就是中间报送部门的审核, 另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还可以通过设定特定算法和公式的方法,让后台系统自动审核,与实
— 148 —
际相差太大的数据要发回数据采集员予以确认;第二,要排除多种干 扰因素。市场千变万化,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影响因素也是多种多样, 所以,采集农产品市场监测数据时,必须学会甄别影响农产品市场变 化的核心要素、重点因素,排除干扰,准确采集,这同时也考验着信 息采集人员的 心。 (四)及时性原则 农产品市场供求和价格千变万化,需要我们及时判断形势、采取 应对措施。如果监测数据跟不上市场形势的变化,就会失去时效性, 事后调控,使得调控的力度和影响力大大折扣,甚至出现适得其反的 效果。如 2003 年我国发生了“非典”疫情,粮食、医药、日常生活 用品遭遇抢购,引起市场价格的波动,有关地区的市场信息采集人员 及时采集价格,快速整理上报,使得党和国家第一时间掌握了市场的 变化动态,及时采取了平抑市场波动的措施,防止了市场混乱,保证 了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如果价格数据采集不及时,其后果不堪 设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通讯 技术,实现即时采集、即时传输,保障监测预警工作的时效性。
三、农产品市场监测方法
传统意义上的农产品市场监测方法主要是调查统计方法, 包括常 规统计、 访问调查、 问卷调查、 实地观察等, 数据类型以数值型为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监测方法从“传统静态”走向“智 能动态”,发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市场监测 为农产品市场监测 的一种趋势。 (一)访问调查法 访问调查法也称访谈法,常用于采集农产品市场信息。是指访问 者通过 交谈等方式,向被访问者获取信息的一种方法。根据访谈 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结构性访问和非结构性访问、集体访问和个 别访问、一般访问和特殊访问等。 访问调查法的特点是访问者与被访问者互相影响,相互作用,方 法灵活,时效性强,能够广泛的了解市场现象,并能深入的探讨各类 市场问题。调查法的过程主要分为接近被访问者、提问、引导和追询
— 149 —
等环节,方法简便易行,适应范围广,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可靠。其 缺点在于, 访问调查法比较费时费力, 访问结构不易用于做定量分析。 开展访问调查时,必须先准备好访问提纲,并学习与调查内容相 关的知识,事先选准访谈对象,尽可能多了 访者,同时选好访问 的时间、地点和场合,做好访问调查过程中的相关记录。 (二)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利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 况 或征求意见的方法。问卷调查有多种形式,如送发问卷、留置问卷、 报刊问卷、网上问卷等形式,一般由被访者填写问卷答案后,调查人 员收回问卷并录入、加工信息。 问卷的设计一般应包括前言、主体和结束语 3 个部分,前言是对 调查目的、意义及有关事项的说明,取得被调查者的支持和合作;主 体部分包括调查的问题和回答的方式, 以及对回答的指导和说明等问 是问卷的核心部分; 结束语是简短的对被调查者的合作表示感谢, 题, 并征询其对问卷设 看法和建议,以改善调查问卷的设计。 在问卷的主体部分中,主要是对问题的选择、结构和表达,并对 已选择好的问题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合理的排列组合, 以便被调 查者顺利回答问题。 同时, 在表述问题和答案时, 用词要通俗、 准 文字要简短,提问的角度要客观。 问卷调查法的优点是:无需调查人员到现场调查,能够突破时空 的限制,省时省力;具有匿名性,能够排除人际干扰;获得的信息具 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可控性,便于进行定量研究和分析。其缺点是:问 卷的回复率和有效性有时难以保证; 调查者和被调查者有时在理解上 有所偏差,影响信息的真实性和 '性;受问卷结构和内容的限制, 获得的信息容量有限,而且缺乏弹性。 (三)实地观察法 实地观察法是信息采集人员深入生产和市场实际当中去, 运用自 己的观察能力或者借助科学的观察设备器械,直接了解 发生的、 处于自然状态下农业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中的相关信息的方法。 实地观察法是信息采集中最常用的方法,简便易行,可以随时随地的 开展调查工作;采集的信息具有直观性和可靠性,可以比较客观的、
— 150 —
真实的收集第一手市场信息资料。 缺点在于观察的对象和范围具有较 大的局限性,观察获得的数据容易受到被观察者的影响。 实地观察法根据不同的需要, 实地观察法可以分为直接观察和间 接观察、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静态观察和动态观察、探索性观察 和验证性观察等。实地观察法是市场信息采集中最常用的方法,方法 简便易行,可以随时随地的开展调查工作,可以比较客观的、真实的 收集第一手市场信息资料。实地观察法采集市场信息时,必须遵循 3 点原则: 客观性原则, 调查时要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全面性原则, 要从不同侧面、角度、层次多方面调查事物的全貌;深入性原则,要 深入细致的观察市场情况,防止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市场现象有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在实地观察时,还必须注意 几点:选择好观察的具体对象及所处的环境,根据时间和场合灵活安 排信息采集程序;控制调查活动,尽量减少对被调查对 影响,使 调查的信息处于真实的自然状况;注意对信息采集人员的培训,合理 安排信息采集任务,进行多点对比或重复对比调查,尽量减少观察误 差。 (四)基于现 息技术的信息采集方法 近年来,农产品市场价格的频繁波动和市场风险的显著增加,对 市场监测的时效性、动态性、准确性、针对性的要求越来越强,将信 息技术应用到农产品市场监测已经成为一种迫切需求。 当前,将电话、互联网、手机和便携式采集终端等信息技术应用 到信息采集的做法已经非常普遍, 如农业部开展的农产品市场价格信 息采集就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快速填报系统。在一些问卷调查 中,通过网站和电子邮箱发布和接收调查问卷的做法也很常见。
— 151 —
第四节
农产品市场分析报告写作
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分析写作,是在对市场供求、价格变化深 入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认识和判断,并运用一定的写作和论述方式 形成文字材料。它是市场分析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市场监测分析 成果的集中体现。
一、市场分析报告的类型
一般来说,按照写作要求、内容和特点的不同,市场分析报告 可以划分为市场动态分析报告、市场专题分析报告、经济形势分析 报告、市场预测分析报告、市场预警分析报告、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六种体裁。而在实际的预警和调控工作中应用较多的体裁主要是以 下三类:市场快报、调研报告、专题报告。 (一)市场快报 市场快报是指根据农产品供求及价格变动情况,并进行简要分 析而形成的报告,侧重于反映主要农产品生产供应变动情况、价格 水平及其变动幅度,简要说明变动的原因。是否处于正常变动范 围。 (二)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主要是通过实地调研,从当地政府部门、企业和农户 获得第一手资料和数据,针对某一种(类)农产品价格、生产、供 求、流通、消费等方面的市场情况或者某种农产品市场领域的现象 进行分析,得出有益的结论,并形成报告。 (三)专题报告 专题报告是指对某一重要农产品或某一类农产品供求和价格情 况,从较长时期的变化程度和变动趋势,从生产、供求、流通、消 费等方面,从影响市场变动的主要原因、今后变化趋势等方面所形 成的报告。与市场动态分折相比,专题分析的范围更广、角度更 多,深度更大,时间更长。 以上是从相互比较和便于理 角度对市场分析报告写作体裁 所做的一种划分。值得注意的是,市场分析报告写作体裁之间并没 有非常严格的界限,应根据具体分析工作需要灵活掌握。因此在市
— 152 —
场分析写作中不能拘泥于固定的体裁形式,体裁的运用和具体的写 作方法,应服从和服务于报告所要达到的分析目的。
二、市场分析报告的撰写
市场分析报告要求客观、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及价格变化情 况、变化特点、变化原因,科学预测变化趋势,一切从客观实际出 发。求实、求真、求准是市场分析写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样 才能为市场调控和价格监管提拱可靠的依据。市场监测分析报告撰 写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市场分析报告的写作原则 市场分析报告写作应该遵循真实性、针对性、典型性、系统性 原则。 1.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是市场分析报告首要的、最大的特点。所谓真实性,就 是尊重客观事实,靠事实说话。这一特点要求报告撰写人员必须树 立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求实的精神,彻底抛弃“假大空”的虚伪 作风,不仅报喜,还要报忧,不仅要充分肯定工作成绩,还要准确 反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只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才能写出真实可 靠,对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市场分析报告。 2.针对性原则 这是市场分析报告所具有的第二个显著特点,这是由市场分析 所具有的较强工作针对性所决定的。在市场分析报告的写作上,必 须中心突出,明 出所针对的问题,明 待这一问题所获得的 事实材料,分析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和对策。 3.典型性原则 典型性是指在市场分析报告的写作过程中所采用的事实材料要 具有 性,以及所揭示的问题带有普遍性。这种典型特点在总结 经验和反映典型事件的典型调查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4.系统性原则 市场分析报告的系统性或完整性是指由客观的数据资料所得出 的结论,必须是具有说服力,能将所研究的主题完整地、系统地交
— 153 —
待清楚。不能只摆出结论,而疏漏交待事实过程和必须的环节。因 为这样的疏忽势必造成不严密、根据不足以及不足以令人信服的印 象。这里所说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不是要求在市场分析报告的写 作过程中,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而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要方 面,写出结论的推理过程。 总的来说,市场分析报告就是论证系统,逻辑严密,摆事实, 讲道理,具有强烈的说服力,从而使之成为科学决策的可靠资料。 (二)市场分析报告的写作要求 市场分析报告写作中,一般应遵循以下写作要求: 1.紧扣主题,明确观点 主题是市场分析报告所要表现的核心内容,观点是对分析主题 核心内容的高度概括。鲜明的观点能从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角度,对 市场分析主题的核心内容作出精炼的高度的概括性判断,便于读者 简明扼要地了解和抓住市场分析报告所反映的重点、要点,掌握分 析报告中提出的看法和作出的判断。所以,撰写市场分析报告第一 位的要求是抓住主题、围绕主题进行分析。注意按照分析主题 核心内容,提炼词句、以精炼的语句概括和表达主要观点、看法和 判断。一定要防止对市场变化进行无主题、无观点的分析、只对市 场供求及价格变化现象进行简单的描述,罗列一些数据,堆砌一些 基本情况。使人无法了 场分析报告反映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更 不能从一篇价格分析报告中得到有价值、有用的观点和看法,更谈 不上发挥分析的作用。 2.分析全面,论据充分 市场分析依据的数据材料必须充分而且客观实际,能满足市场 分析主题的需要,能由充分的,符合市场实际的数据材料,推出论 题,作出判断,得出结论。务必防止在论据不充分的情况下,作出 缺乏可靠依据的分析判断;论据与论题之间不能缺少密切联系,不 能简单地搞资料堆砌。数据和资料要能够支持报告所说明的观点, 观点要以统计资料为基础,做到材料与观点的辩证统一。 3.逻辑清晰,论证严谨
— 154 —
市场分析写作也是一个论证过程。撰写比较简单的市场动态分 析资料,一般只需对供求和价格变化基本情况、特点、原因如实地 作出描述性分析和概括即可。但在撰写专题性报告时,由于涉及的 内容多、范围广、时间长、问题复杂,则需按照分析主题,采用一 定的分析方法进行论证,使得出的观点、看法、判断有可靠的事实 依据,合理逻辑规则和逻辑关系。论证是市场分析写作的一个重要 的基本方法。按照写作理论,市场分析主题也叫论题,所依据的供 求及价格数据材料叫做论据,论证则是指在市场分析写作中,按照 逻辑规则,以市场数据为依据,客观实际地对市场分析论题进行论 述的过程,是一种进行科学分析、科学判断、科学预测的推理形 式。 论证是一个推理过程,需要在运用归纳、概括、综合、演绎等 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进而得出市场变化状况、市场形势、市场变化 趋势的深刻、准确的判断和分析结论。因此撰写大的市场分
- virtools4.0教程 > 农业市场信息业务教程编委会
-
农业市场信息业务教程编委会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PDF 更新时间:2011-03-07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PDF格式下载
- 更多文档...
-
上一篇:CN310 CN313 CN360 CN363 CN370
下一篇:2013年度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
点击查看更多关于virtools4.0教程的相关文档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virtools4.0下载 virtools4.0软件下载 virtools4.0破解 virtoolsdev4.0下载 virtools4.0序列号 virtools4.0 virtools4.0formax virtools4.0安装包 virtools教程 virtools视频教程
- 大家在找
-
- · 初一新生入学感想
- · gelikongtiao
- · 大白菜win7怎么装
- · 四连杆门窗
- · cad2007常用快捷键
- · 霍尔转速传感器
- · 关于传记电影
- · 新水浒传第84集
- · 2012国家公务员面试表
- · 后进生教育转化记录
- · 腾讯qq2010软件下载
- · 自动棉签机
- · 华清温泉宾馆
- · 小米与魅族mx对比
- · 论文铁路安全生产
- · 描绘秋天景色
- · acdseepro4注册码
- · 中国船舶辅机厂大全
- · 脙脌脪脕掳眉掳眉
- · asp.net程序开发
- · 东菱打蛋器
- · 芒果汁的做法
- · 深圳市汇利邦
- · 造梦西游2装备修改器
- · 公安机关治安处罚条例
- · 22sasa
- · 上海汽车美容加盟
- · 高级数学计算器
- · 华硕a42j摄像头驱动
- · 乐发发广州人才网
- · 四年级除法简便运算
- · 赵薇版还珠格格演员表
- · 三菱驱动器说明书
- · 兄弟连下载
- · 360.kv130.com
- · 徐海东喋血町店
- · 全国数控大赛理论试题
- · 日语教程mp3下载
- · 2010浙江数学高考题
- ·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
-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