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史记 责编: 许发夫 电话: 0558-5580682 美编: 李季 审校: 张玲 2014 年7月14 日 星期一 L ishi Sanye 历史散叶 S hihai Mizong 史海觅踪"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 70 年前, 也就是 1942 年的 3 月, 为保护中国 与盟国最后陆上国际交通运输线——滇缅 公路, 由第 5 军、 第6军、 第66 军组成的中国 远征军第一路入缅援英抗日——这是自甲 午战争以来, 中国军队首次到国境外作 战.经此一役, 尤其是之后的大撤退, 中国 军人伤亡惨重.今天, 我们借由这些从缅 甸战场上幸存下来的中国老兵之口, 来回 忆这场战争的惨烈, 来祭奠那些捐躯异国 的烈士英灵. 在战史上称为缅甸防御战的一系列战 斗中——第200 师在同古孤军苦战 12 天, 伤亡达 2000 多人, 歼敌 5000 多人……同古 之役, 日军哀叹为 "自旅顺口攻城以来最为 艰辛之一役" ; 新38 师113 团经浴血奋战, 解救出被日军围困在仁安羌地区的英缅军 7000 多人. 然而, 中国远征军入缅时仰光已失陷, 错过了保卫滇缅公路的最好时机, 加上盟 军之间的勾心斗角、 指挥机构叠床架屋, 中 国远征军此前在缅南的苦战, 其结果是 —— "徒使战士之血膏于原野" . 缅甸防御战失利后, 在中国远征军第 一路入缅参战的 3 个军、 9 个师分道撤往印 度东北部、 滇南和滇西, 这支中国军队真正 的溃败、 灾难与悲剧由此开始, 而杜聿明将 军率领第 5 军主力(缺第 200 师)经野人山撤 退, 更是记录着中华儿女埋骨异域的永远 悲怆. 在缅北野人山的撤退中, 还有两支部 队的境遇至为悲惨且较少提及. 一支是由 第5军96 师副师长胡义宾率领的师部及 287 团, 辗转奔驰, 于1942 年8月中旬经江 心坡回国, 仅存病弱官兵 300 余人, 损失兵 员共 2500 多名, 副师长胡义宾遇袭身亡. 另一支是新 28 师83 团(含84 团1营与 3 营1连),这支部队的撤退线路与胡义宾部 基本相同.战史记载,该路军于 9 月5日返抵云南碧江,从缅甸抹谷至碧江,图上 计算约 1300 公里,足足走了 4 个月,2000 人最后剩下不到 200 人…… 有多少中国士兵倒在异域撤退的归途 中?以第 5 军为例:该军动员时为 42000 人,阵亡7300 人,在撤退中损失14700 人,剩余 2 万人.据杜的估算,中国远征 军动员总数约 10 万人,仅余 4 万人,如果 加上新 28 师的数字,至少有 16500 人的中 国士兵倒在野人山一线. 今天呈现给大家的这些口述,来自真 正"九死一生"的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幸 存者. 70 年前, 他们是热血的青年, 是同古孤 军中的一员, 是仁安羌与敌搏杀的勇士, 是 野人山的绝境中挣扎回返的赤子…… 他们从众多牺牲者中生还, 烽烟散尽,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 他们从那个时代艰 苦跋涉而来, 将当日的惨烈赤裸裸地展现 人前. 不只是一个老兵在记者面前褪去衣 裳, 袒露出一个枪疤弹洞, 衰老的肌肤包裹 着难愈的伤口……在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 战争中, 每一场战斗都同样伟大, 每一次牺 牲都同样悲壮, 每一个亡灵都令人崇敬, 每 一段历史都值得我们铭记! 来源: 《广州日报》 中国远征军: 十万将士忠骨漫山几人归 看过香港女星佘诗曼主演的 《金枝欲 孽》 的观众, 可能对其中的皇帝选妃情节记 忆犹新, 细节再现堪称全方位.而近两年 屡屡被曝的富豪相亲派对, 其盛况其性质, 与古代帝王选秀亦何其相似. 那么, 古代富豪又是如何相亲的呢? 富豪不能绝对主导婚姻 男尊女卑, 固然是两千年封建社会的 主流形态, 体现在富豪相亲上, 女性尊严被 完全矮化.那么, 古代真是这样吗?答案 是, 不一定.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一定程度地削弱 了古代婚恋自由, 但女子在选择权上, 也不 是完全没有, 男方想绝对主导婚姻, 恐怕只 是传说, 否则也不会出现 《列女传》 了.有 的时候, 贵为天子的皇帝在选择后妃方面 尚且不能做到随心所欲, 商贾富豪安能? 这是一个历史认知的盲点. 一方面, 古代男女之间其实没那么多 禁忌.先秦时期, 《周礼·地官·媒氏》 曰: "仲春之月, 令会男女, 奔者不禁. " 政府非 但不反对两性交往, 还在春暖花开之际组 织大规模的 "相亲会" .秦朝之后各代, 对 男女之妨进行了立法, 如 "防隔内外, 禁止 淫佚" 、 "男女授受不亲" 等, 但在每年的上 巳节、 元宵节和七夕节, 政府并不反对女子 抛头露面, 游园聚会, 包括 "相亲" . 另一方面, 婚姻的选择, 不仅取决于男 方是否有钱, 是否想娶妻, 而在于女方或女 方家长对未来女婿发展前途及其家族背景 的研判, 选择权是公平的.我发现, 越是礼 教笃甚的时期, 这种现象越明显.比如北 宋大儒程颐有个侄女, "幼而庄静, 不妄言笑; 风格潇洒, 趣向高洁; 发言虑事, 远出人意; 终 日安坐, 俨然如齐; 未尝教之读书, 而自通文 义.举族爱重之, 择配欲得称者.其父名重 于时, 知闻遍天下, 有识者皆愿出其门.访求 七八年, 未有可者" , 25岁还没出嫁. 以二程的地位与名望, 找个乘龙快婿 该不是难事, 但能否让侄女满意, 却是个难 事.其中, 女子的权利自觉或许起了关键 作用. 曾巩在父亲死后面临着为 9 个妹妹找 丈夫的重任, 他坦言自己 "大惧失其时, 又 惧不得其所归" .这已然是选择性纠结了, 既怕耽误了几个妹妹的终身大事, 又怕所 选非人, 让妹妹们未来不幸福. "郎财女貌" 在古代并不吃香 古代富豪选妻子, 可不会这么简单草 率, 婚姻大事, 岂能钱情交易当儿戏?而是 要考虑诸多配置, 比如是否符合门当户对、 联姻策略、 聘礼与嫁妆对等、 女方识字率、 品貌等原则, "郎财女貌" 在古代并不吃香. 传统戏剧里, 像牛郎织女、 陈世美与秦 香莲等, 之所以均是悲剧, 门不当户不对恐 是根源.我无意贬低其中的真善美元素, 只 是就客观现实说一个道理, 你让一个名门闺 秀嫁给一个大字不识的村夫, 她会幸福吗? 另外, 儿女婚姻历来也是父母及家族 的一种策略, 上到皇帝用公主和亲, 下到庶 民 "嫁娶先近邻" (白居易) , 无不体现了多 种登对配置的重要性和策略色彩.实际 上, 官员与官员家族联姻, 官员与富商家族 联姻, 以及 "亲上加亲" 或 "累世婚姻" 等, 在 历史上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洪迈曾讲述黄左之的故事,黄左之1180 年赴京城赶考, 遇见一位姓王的富绅, 二人成为好朋友, 王不但供给黄左之生活 费用, 还许诺如果黄左之通过了考试, 就把 女儿许配给他为妻.黄左之后来果然中了 举, 得到新娘和 500 万钱的嫁妆.这个故事 既寓意婚姻投资策略, 又寓意聘礼 (中举进 仕途) 与嫁妆的对等.有500 万钱嫁妆作保 证, 起码可以使新娘子不会因为是商人女 儿而被夫家瞧不起. 试想一下, 若一个富豪单以 "女貌" 选 择应选女子, 而不考虑其他配置, 那么, 他 的婚恋观就很难被人认同. 《新唐书》 说: "敬宗饕沓, 遂以女嫁蛮 酋冯盎子, 多私所聘. " "敬宗为子娶尉迟宝 琳孙女, 多得赂遗. " 《大唐新语》 说: 敬宗 "又纳资数十万, 嫁女与蛮首领冯盎子及监 门将军钱九陇 (子) " . "九陇本皇家隶人, 敬 宗贪财, 与之婚姻, 曲为九陇叙其阀阅. " 他 将一个女儿嫁给富豪冯盎之子, 又将另一 个女儿嫁给本是皇家奴仆、 后升监门将军 的新贵钱九陇的儿子, 为儿子娶的则是名 将之后, 动机虽说都是贪图钱财, 但不排除 有门当户对、 联姻策略的考虑. 来源: 《呼伦贝尔日报》 灯笼, 又叫灯彩, 是一种汉族传统 工艺品, 起源于西汉, 流传至今已有 1800 多年, 据说与点灯敬佛的佛教仪 式有关.它综合了绘画艺术、 剪纸艺 术, 以及竹编、 铁箍、 纸扎与刺缝等工 艺技术, 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元素和符 号.从种类上分, 有宫灯、 纱灯、 吊灯、 走马灯等; 从造型上分, 有人物、 山水、 花鸟、 龙凤、 鱼虫等. 灯笼是日子红火, 团圆幸福的象 征, 一支民谣说出了它的喜庆色彩和 功能: "正月十五闹花灯, 五月端午挂 红灯, 六月无风放天灯, 七月十五莲花 灯, 八月十五玉兔灯, 九九重阳孔明 灯. " 无论世界各地的哪一个地方, 一 见灯笼如见亲人.老北京有 "灯笼 行" , 繁华闹市有灯笼铺, 灯笼手艺人 凭借自己的绝活维持生计.现在, 您 在城市地图上还可以找到灯市口大 街、 灯笼库胡同等地名. 来源: 人民网 灯笼起源于西汉 与点灯敬佛仪式有关 古代富豪相亲: "郎财女貌" 并不吃香 宋代无名氏 《鹧鸪天·上元》 词云: "日 暮迎祥对御回, 宫花载路锦成堆.天津桥 畔鞭声过, 宣德楼前扇影开.奏舜乐, 进尧 杯, 传宣车马上天街.君王喜与民同乐, 八 面三呼震地来. " 这首词描写的是宋徽宗时 候首都汴梁元宵节车水马龙的盛况, 皇帝 与民同乐, 大官小吏前呼后拥, 老百姓蜂拥 而至, 人人头上都戴着各式各样的花, 一路 看去, 姹紫嫣红, 光彩耀目, 恍若花海. 如果说宋人戴花是一种潮流与时尚, 那么接受皇帝赏赐的花, 便是一种身份与 殊荣.宋真宗东封 (到泰山封禅) 前夕, 分 别任命陈尧叟、 马知节为东京 (首都) 留守 和大内都巡检使.封官完毕, 宋真宗把他 俩留在宫中宴饮庆贺, 君臣三人头戴鲜艳 的牡丹, 喝到高兴处, 宋真宗从自己头上取 下一朵最名贵的牡丹, 亲自为陈尧叟戴上, 让陈尧叟感激涕零.宴罢出宫, 一阵风扑 面而来, 吹落了一片花瓣, 陈尧叟赶忙叫侍 从拾起, 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 还说: "此乃 官家所赐, 不可弃之" , 郑重之情, 溢于言 表. 对于官方来说, 戴花是上下级之间联 络感情的方式, 更是一种礼仪, 凡圣节庆 寿、 立春入贺、 闻喜赐宴、 祭祀天地祖先之 类的活动中, 人人皆戴宫花. 《宋史·礼》 记载: "前二刻, 御史台、 东上阁门催班, 群官 戴花北向立, 内侍进班齐牌, 皇帝诣集英 殿, 百官谢花再拜" , 皇帝召集朝会, 戴花是 百官必须履行的程序. 花有生花与像生花之分, 生花即时令 鲜花, 像生花是假花, 由绢类织物制作而 成.宫花属于像生花一类, 是宫廷特制的 赏赐品.什么身份戴什么花, 什么级别戴 几朵花, 都是非常讲究、 有明文规定的. 不过, 像生花再美, 毕竟是假花, 远不 如娇艳名贵的鲜花受人青睐.像与王公大 臣交心谈话、 宫中举行 "钓鱼宴" (皇帝牵头 组织的文娱活动) 等场合, 皇帝赐予的, 大 都是鲜花, 而且身份越尊贵, 赐予的鲜花也 越珍贵.然而, 珍贵鲜花难得, 在运送京城 的过程中又有保鲜等一系列问题, 这让当 时的人们伤透了脑筋.宋真宗时代, 洛阳 牡丹闻名遐迩, 姚黄、 魏紫等牡丹珍品更是 冠绝一时.但洛阳距京城两百多公里, 以 当时骡马帆舟等落后的运输条件, 要把那 些牡丹极品完好地送到京城, 几乎是不可 能完成的任务.为此, 洛阳留守们想尽了 办法.比如, 为了防止花瓣掉落, 并做到保 湿不干, 他们把花放置于竹笼, 在花的周围 塞满了嫩绿的菜叶; 为了保证枝茎的稳固, 他们发明了 "蜡封花蒂" 的办法, 即用蜡封 好花蒂, 花可数日不落; 为了抢时间, 他们 还要求送花府校快马加鞭, 昼夜兼程, 以 "特快专递" 方式送达京城, 以博帝王一 笑.虽说只是一朵小花, 却实在是一个艰 苦卓绝的任务.套用小杜的名句, 那真是 "一骑红尘君王笑, 无人知是牡丹来" . 宋人爱花戴花之习, 从官方层面来说, 除了一定的文化爱好和笼络人心的因素之 外, 主要是追求奢华和贪图享乐的表现. 什么叫奢侈?用最通俗的话说, 就是成千 上万老百姓夜以继日地劳作, 也只能供他 们片刻的欢娱、 瞬间的消遣, 这就是奢侈. "小楼一夜听春雨, 明朝深巷卖杏花. " 陆放 翁的诗句, 浓浓的愁绪, 反映着民间的疾 苦, 流泻出心底的愤怒.如果他们能少一 些奢侈和荒淫, 那叫卖声或许不至于如此 悲苦吧?由于统治者穷奢极欲, 荒淫无度, 从而导致了 "靖康之耻" , 国都被占, 皇帝被 俘, 曾经辉煌于世的大宋王朝就像一朵即 将凋谢的花一样, 偏安一隅, 苟延残喘, 最 终走向了衰败和灭亡. 来源: 央视网 宋朝男人 缘何喜爱赏花戴花 追求奢华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