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0 1 4 年3 月2 6 日 星期三 传奇故事 传奇故事 传奇故事 传奇故事 传奇故事 传奇故事 传奇故事 传奇故事 传奇故事 传奇故事 传奇故事 传奇故事 传奇故事 传奇故事 传奇故事 传奇故事 传奇故事 传奇故事 传奇故事 传奇故事 传奇故事 1 1 执行主编: 刘晓兵 责任编辑: 赵海虹 电子邮箱: t l r b z h h @1 2 6 . c o m 新闻热线:0 4 7 5 —8 2 1 9 2 2 1 汉武帝柏谷遇险 汉武帝刘彻登基以后, 为体察民情、 民意, 就决定微服私访.这天, 他带领着十多名禁军, 化装成普通老百姓, 出了京城长安. 走了一段路程, 他们来到一个叫柏谷的地 方.天色已晚, 他们于是找到当地的亭长, 要他 安排投宿.亭长说: "我们这里地方太小了, 实 在安排不下各位, 请另找地方吧. " 没有办法, 武 帝一行人只好继续往前走, 走出去不多远, 找到 一家旅店.店老板见他们进来, 不客气地说: "你们身高体壮, 有的是力气, 应该勤劳种地、 种 庄稼, 为什么在夜晚拉帮结伙、 兴师动众, 带着 武器来到这里, 你们不是当了强盗, 也是干着淫 乱的勾当. " 武帝沉默不语, 只是请求老板给点 酒喝.老板愤愤地说: "我这里只有尿, 没有 酒. " 说罢, 径自走进里屋去了. 武帝看老板出言不善, 就派人偷偷盯着老板 的行踪, 看他想要干什么.只见老板派小伙计从 店后门出去了, 不一会儿, 呼啦啦来了十多个青壮 年, 人人手里拿着弓、 箭、 刀、 枪.老板对老板娘 说: "你先去稳住他们, 待会儿再收拾. " 老板娘说: "我看这个男子相貌堂堂, 不是平常人, 况且他们 早有戒备, 不好对付, 不如以礼相待. " 老板说: "这 好对付!我敲鼓集合众多相邻来讨伐这群强盗, 还怕不能取胜么! " 老板娘说: "那先把他们安稳下 来, 等他们睡着以后, 才可以对付. " 老板听了觉得 有理, 就听从了妻子的安排. 派去盯老板行踪的人回来, 把刚才听到的 话, 全部告诉了汉武帝.武帝的十多名随从听 到老板的谋划都很害怕, 劝武帝连夜回城.武 帝说: "我们匆匆离开, 必然会招致祸患, 不如先 稳住他们. " 过了一会儿, 老板娘走出来对汉武 帝说: "各位公子, 我丈夫好喝酒, 因而狂妄无 知, 刚才得罪了你们, 还望不要计较.吃完饭后 请放心睡觉, 不会发生什么事的. " 说罢, 命人端 上来酒饭, 款待武帝等人. 老板娘返身回到屋里.当时天气寒冷, 老 板娘给丈夫和他找来的这十多个年轻人斟满了 酒, 最后把他们全都灌醉了. 她亲自捆绑住丈 夫, 其他人见状都吓跑了.然后, 老板娘亲自下 厨, 为武帝他们把酒谢罪.武帝谢过老板娘的 款待, 就去休息了.到天刚蒙蒙亮的时候, 武帝 一行离开了旅店. 武帝回到皇宫, 立即下旨召见旅店老板夫 妇.他赏赐给老板娘千两黄金, 还提拔老板做 了禁卫军的长官羽林郎.从此, 汉武帝吸取了 这次微行柏谷的教训, 出行也不再招摇, 出行的 次数也越来越少了. 文/ 阎泽川 中国古代的 "特殊政策" 秦桧后人清代考中状元 曾机智应对乾隆身世提问 蜜钩 沉 蜜名臣名将 魏瓘的二杆子精神檀渊之盟后, 不知哪位神仙脑子一热就给宋 真宗送来天书三卷.既然天降祥瑞, 那就改元封 禅吧, 于是, 君臣颠颠去了趟泰山, 靡费公帑八百 余万贯, 换来了契丹、 大食等国的贺表.这下子, 朝野亢奋了, 什么 "陛下以神道设教宣化天下" 、 什么"夸示外国、 镇服四海" 的马屁折子, 潮水般涌向 宋真宗案头——万岁爷醺醺然了! 忽一日, 有个叫魏纲的白丁秀才也给皇帝上 了一道奏疏, 大意是: "古有河出图、 洛出书, 今有 祥符, 其实都是居心叵测的人在造假, 当不得真 的. " 宋真宗震怒, 令开封府彻查这个不长眼的家 伙. 这个魏纲是时任开封府仓曹参军魏瓘的门 客, 魏纲流配海南, 魏瓘亦连坐免职.当时开封府 的吏员心里门儿清, 私下里议论: 若非魏瓘主使, 区区门客何敢造次?这个魏大人哪, 真是个 "伍佰" ! 所谓 "伍佰" , 唐时官名也, 长官出门, 有两名 持长竿躯赶路人的小吏, 叫作 "喝道伍佰" .有人 将其戏称之为 "两个五百" , 即两个 "半吊钱" , 逐渐 延伸出 "半吊子" 、 不通情理、 不合时宜的意思.因 为他们持长竿, 所以又叫二杆子.如今俗语里称 "二杆子" 叫 "二百五" , 网络语言里又叫 "很二" , 意 思都差不多, 表示一个人做事鲁莽不动脑子, 不计 后果. 魏瓘是二杆子吗?不是.不过, "二杆子" 精神, 他倒是有几分. 《宋史》 评价他: "瓘所至整办, 与人置对未尝屈……专任机数, 不称循吏. " 大致 意思是说他一根筋, 从不认输, 是个官场里最爱较 真儿的刺儿头, 不能称为循吏. 如今看来, 这种精神很可贵! 《晏子春秋 内篇 杂下》 云: "凡有血气者, 皆有争心. " 也就是说, 爱 较真儿, 认死理, 不认输, 是谓有血气.只要所达 目的是正当的, 那么, 做个 "二杆子" 官员, 也没什 么不好. 魏瓘, 字用之, 官二代荫补入仕, 年轻时就颇 有 "二杆子习气" .在开封府任仓曹参军期间, 有 一年上元节搞气氛, 需要在宫殿前搭起彩山, 张挂 彩灯, 内廷派了太监来督办此事.这个太监借机 贪污受贿、 侵扰百姓.当许多吏员都睁只眼闭只 眼的时候, 魏瓘却把这事儿捅给了皇帝, 太监因此 挨了板子, 丢了饭碗. 南汉后主刘鋹在两广实行按人口收税的方 法, 连常年居住在船舱里的渔民也不放过.这个 政策也被北宋政府所沿用, 以至于雷、 化、 钦、 廉、 高等州许多家庭因为交不起税, 被迫将女眷典卖, 沦为奴隶者, 光邕州一州即有千余人之多.魏瓘 在广南西路为官时, 第一件事就是废除此弊政, 解 放奴隶和无名役, 悉数释还其家.此举触犯了当 地豪强的利益, 也使之前历任官员大失颜面.有 僚属劝他慎重其事, 随大溜儿才好.魏瓘却说: 百 姓的事儿为大, 难道让我跟他们 (前任官员) 学不 作为吗? 魏瓘也做过开封府知府, 跟黑脸包公似的, 人 见人怕.有他撑腰, 下属们个个腰杆子直了起来 ——人人争做 "二杆子" .有个在内东门当值的官 员甚至公然搜查前往内廷的诰命夫人所乘车辆, 居然查出向内廷行贿的赃物, 大张旗鼓地押往府 衙, 好像当时法律面前真的人人平等似的. 皇帝的后宫岂是好惹的?案子还未审呢, 早 有内侍带着某后妃的条子来找开封府要人, 魏瓘 不得不放, 因此吃了瓜落儿, 被谏官吴奎狠狠奏了 一本, 说他无视法律, 贬为越州知州. 宋仁宗时期, 魏瓘升任龙图阁直学士兼知荆 南府.当时下溪州的少数民族彭士羲率众造反, 朝廷打算发兵讨伐.魏瓘却反对: "五溪地形险 恶, 官军却在狭窄的山间鸟道行进; 同时, 将领们 会因为贪功而滋生出诸多事端, 这些对国家有什 么好处? " 他还拟定了三种对敌策略: 以招降敌人 为上策, 以防御敌人为下策, 以主动攻打敌人为失 策.这些建议都被朝野讥笑为 "很二" : 你是个文 官, 懂打仗的事儿吗?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朝廷 最终所采取的计策, 与魏瓘的 "二杆子" 之策不谋 而合. 魏瓘最 "二" 的一件事儿是在晚年的邓州任 上.当时朝廷屡屡提高官员待遇, 工资高, 福利 多, 犯点小错朝廷也不深究, 个个幸福得不得了, 人人都想长期做官不退休, 他却主动上书请求告 老还乡, 是不是犯傻? 暗不欺隐, 表里如一, 求真务实, 为国为民, 大 概是魏瓘之 "二杆子" 精神的核心.他在人前、 台 上表现出的 "机数" , 和他在人后、 台下的所作所为 基本合拍.他不结党营私, 长期与史沆、 王逵等知 名讼棍唱对台戏; 他不揩公家之油, 私生活朴素而 清简.一生数次被贬, 皆是因其负责任、 有担当, 被时人认为是 "很二" 的行为所致, 然而他从不怨 天尤人. 古人云: "人临绝处本性始见. " 为官确乎需要 点儿魏瓘的 "二杆子" 精神, 否则事穷势蹙之时, 还 能不能坚守节操和原则, 值得怀疑. 文/ 赵炎 庆历四年(1 0 4 4 ), "经略使魏瓘知广州, 筑州城 凡五里, 疏东江门, 凿东、 西澳为水闸, 以时启闭 焉. " 这就是宋代的子城. 国有国策, 大凡国策的制定, 都必将影响国 计民生.天下之大, 无奇不有.在我国古代历 史上, 有很多奇特的 "特殊政策" , 如今看来, 相 当雷人. 1 、 西汉商人不许穿丝乘车, 东汉官员贪污 得父子连坐 汉朝初年, 天下乱后方定, 为了尽快恢复经 济, 宽纾民力, 平抑物价, 汉高祖刘邦实行重农抑 商政策. 《资治通鉴》 卷十六记载, 汉高祖 "乃令 贾人不得衣丝、 乘车, 重租税以困辱之" .吕后 当政时更是强调 "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仕吏" . 这些政策使得商人的日子过得很憋屈, 不仅"有钱没地方花" , 而且子孙后代都无缘于官 场.全社会都看不起商人, 实在让商人很没面 子.于是, 当时有骨气有志向的人, 都不会去做 生意, 使得商业发展非常艰难, 物资匮乏, 连军 队都缺少战马. 《资治通鉴》 卷五十还记载, 东汉时期, 政府 规定, 官员如犯了贪污罪, 就会连累儿子一起坐 牢. "清河相叔孙光坐臧抵罪, 遂增禁锢二世" . 这种连坐政策虽然也打击了当时的官场腐败, 但也使无辜者受到牵连, 很不通情理. 于是, 到了汉安帝建光元年 (1 2 1 年) , "居延 都尉范复犯臧罪, 朝廷欲依光比" .这时, 新上 任的太尉刘恺认为: "春秋之义, 善善及子孙, 恶 恶止其身, 所以进人于善也. " 呼吁政策 "人性 化" 一些, 这赢得了其他官员的赞同, 一起说服 朝廷废除了贪污官员父子连坐的 "非人性化" 惯例. 2 、 北魏规定富人帮穷人, 能官可兼多地职 务多给薪俸 《资治通鉴》 卷一百三十三记载, 公元 4 7 3 年, "癸丑, 魏诏守令劝课农事, 同 部之内, 贫富相通, 家有兼牛, 通借 无者; 若不从诏, 一门终身不仕" . 北魏政府发布命令, 号召老百 姓重视农业, 一个地区的富人同穷 人要互相帮助, 富人不能嫌弃穷 人, 富人有多余的耕牛, 必须借给 没有耕牛的穷人.假如富人不肯 借耕牛给穷人耕田的话, 穷人告到 地方政府, 那么, 就要处罚富人, 处 罚的方式是: 富人的家人子弟, 终 身不许走仕途当公务员. 有了这样的政策, 哪个富户还 敢不帮助穷人?这种朴素的古代 "富人帮穷人" , 在政策层面上动真格的, 相当雷 人. 当时, 北魏政府还有一个非常鼓舞官吏的 政策: "县令能静一县劫盗者, 兼治二县, 即食其 禄; 能静二县者, 兼治三县, 三年迁为郡守.二 千石能静二郡上至三郡亦如之, 三年迁为刺 史. " 只要地方官员有真本事真能力, 把自己的 属地管理得好了, 辖地就可以越来越广、 官越做 越大、 俸禄越来越多.这在古代官本位的体制 中, 确属一种根本性的保障措施, 激励性很大, 对促进北魏吏治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效果. 3 、 孝文帝还规定高官娶妻必须看门第, 以 门品定官位 当时战乱纷争, 励精图治的北魏孝文帝出 台了很多 "创新" 政策, 上面两道诏书堪称善政 良策.但是, 急于改革、 倾心汉化的魏孝文帝拓 跋宏也使了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招式, 譬如, "门 第婚姻" 即为一例. 在当时, 皇族元氏 (即拓跋氏) 等级最高, 此外, 鲜卑八个大姓与北方汉人世族崔、 卢、 李、 郑 四姓门第相当, 政府公开鼓励鲜卑人和汉人的 贵族按门第互通婚姻.在这个 "门第婚姻" 上, 拓跋宏身体力行, 率先垂范. 《资治通鉴》 卷一百四十记载, 公元 4 9 6 年, "魏主雅重门族, 以范阳卢敏、 清河崔宗伯、 荥阳 郑羲、 太原王琼四姓, 衣冠所推, 咸纳其女以充 后宫" . 只要是他赏识的贵族名门世家, 拓跋宏就 要纳其女为后宫, 以此提高皇族的高贵血统. 最荒唐的是, 他嫌六个皇弟以前娶的原配妻 子, 身世都不高贵, 拿不出手, 直接给六个皇弟 下令 "前者所纳, 可为妾媵" , 并重新给他们一 一指定了婚配对象, 个个都是出自名门望族的 女子. 这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很多人认为 "诏诸 王改纳室, 则大悖于人伦" . "此诏一出, 天下 何观! " 然而, 魏孝文帝照样实施 "门第婚姻" , 上行下效, 在北魏形成了注重门第、 以门品定 官位的陋习, 逐渐导致了北魏后期吏治的混乱 腐败. 4 、 北周禁止女人施粉黛, 朱元璋只让农民 穿细纱绢布 《资治通鉴》 卷一百七十三记载, 北周的天 元皇帝 "骄侈弥甚, 务自尊大, 无所顾惮, 国之仪 典, 率情变更" .他常常对大臣们说, 自己就是 "天" , 并 "自带绶, 冠通天冠, 加金附蝉" . 为了突出自己, 他下了道 "三不许" 指令: 大 臣们不许用绶带, 不许在帽子上插金蝉, 不许官 员的姓名中有 "天" 、 "高" 、 上" 、 "大" 的字眼.假 如官员的名字中有了这些字眼的话, "官名有 犯, 皆改之" , 譬如改姓 "高" 的人为姓 "姜" , 等等. 政府还颁布圣旨: "令天下车皆以浑木为 轮, 禁天下妇人不得施粉黛" , "自非宫人, 皆黄 眉墨妆" .除非是皇宫里的女人, 民间的女性一 律不许打扮得忒漂亮.车轮必须用浑木做, 女 性不许施粉黛. 真不知道, 这些国策, 让公务人员怎么去监 督实施?然而, 历史上确确实实地存在过. 孟森的 《明史讲义》 中记载, 明朝初年, 朱元 璋实行重本抑末的政策, 洪武十四年( 1 3 8 1 年) 下令: 农民之家, 允许穿细纱绢布, 做生意的家庭, 只许穿布衣裳; 农民之家, 只要有一个人做生意 的, 也不许穿细纱. 细纱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穿的, 只有纯粹的 务农之家才能穿, 商人再有钱, 也只能穿布衣 裳.在那时, 农民连填饱肚子都成问题的话, 还 有什么能力买细纱绢布呢?农民皇帝出台的这 个政策, 真够雷人的! 其实, 在封建专制的古代历史上, "另类" 的 政策, 虽然层出不穷, 但是, 几乎都是昙花一现, 神马都成浮云, 只有得到百姓认同拥护、 推动社 会进步的政令, 才是治国的长久良策. 文/ 李晓巧 不少人可能不知道, 大奸臣秦桧家族也出 了一位清正廉明、 能言善辩的后人. 清代乾隆年间, 位于南京秦淮河畔的一家 府第出了位状元, 名叫秦涧泉 (1 7 1 5 —1 7 7 7 ) , 因 此这个小巷就被地方官命名为秦状元巷.秦涧 泉又名天士, 号秋田老人, 祖籍安徽当涂.他自 幼聪明好学, 1 0 岁便能写诗作文, 少年时书法就 小有名气, 以至所得润笔能养活家人.当时人 称 "制典重高化, 为熊 (伯龙) 刘 (子壮) 嗣响" . 后更是精于书法, 其墨直逼欧柳. 秦涧泉 2 3 岁时在江南贡院考中举人, 但是 此后在科场上并不顺利, 直到3 8 岁才进京赶考, 在皇太后6 0 寿辰的万寿恩科中, 终于大魁天下, 成为清朝开国以来的第4 3 位状元. 机智应对乾隆身世提问 据 《清朝野史大观》 记载, 乾隆十七年, 秦涧 泉考中进士.在殿试时, 乾隆皇帝对他的身世有 所疑惑, 因为他知道大奸臣秦桧就是南京秦淮 人.也许是跟他开玩笑, 乾隆皇帝见面就问: "听 说你是秦桧的后代, 此话当真? " 这的确是一个语 言陷阱, 答 "是" 答 "否" 都不妥, 答 "是" 就意味着承 认自己也可能是奸臣; 答 "否" , 自己的出身是不容 更改的, 弄不好会有欺君之罪、 惹怒龙颜, 吃不了 兜着走.满朝文武都为他捏了一把汗. 可是秦涧泉并非等闲之辈, 他饱读诗书, 智 慧过人.只见他不卑不亢向前施礼回答道: "皇上, 一朝天子一朝臣.宋高宗是昏君, 用的是奸 臣; 而您是明君, 用的自然是忠臣喽! " 果然乾隆 皇帝听后不但没有生气, 反而龙心大悦, 破格点 其为状元, 而同科二甲的梁同书、 翁方纲均成为 一代名臣, 却都排在秦涧泉之后. 诗词成为秦淮佳话 秦涧泉高中状元后, 同诗友相约一起到杭 州游览了西湖.在岳王坟前看见铁铸的秦桧夫 妇跪像, 周身都是秽物, 深感尴尬.诗友们还戏 谑他也姓秦, 是秦桧的后裔, 非要让他题对以记 此游.秦涧泉略一思忖, 挥笔立就: "人自宋后 羞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 表达了自己忠奸分 明, 令在场人无不叹服.从此, 杭州西子湖畔多 了一段佳话. 秦涧泉与金陵名流雅士多有交往.著名文 学家袁枚到南京任江宁县令, 在燕子矶石壁上 见到题诗: "渔火只疑星倒出, 钟声欲共水争 流. " 得知是秦涧泉所题, 甚是欣赏, 亲自登门拜 访, 从此结为莫逆之交.他们曾经一起畅游秦 淮河, 沿河欣赏两岸风光, 看尽六朝金粉、 水月 繁华.秦涧泉触景生情, 咏七绝一首: "金粉飘 零野草新, 女嫱日日枕寒津.伤心慢莫悲前事, 淮水而今尚姓秦. " 尤其是最后一句, 博得袁大 才子的重重喝彩, 一时更是脍炙人口.也正是 这最后一句, 对于秦涧泉来说更有其深意呀. 劝讲皇子读书为国选拔杰出人才 秦涧泉先后授翰林院修撰, 任顺天乡试考 官、 咸安宫官学、 景山官学总裁, 后升为侍讲学 士, 教皇子 (嘉庆皇帝) 读书.他历任考官、 教官, 卷卷尽阅, 尽职尽责.特别是劝讲皇子读书 始终一丝不苟, 还精心为国家培养选拔了许多 杰出的人才. 据史载, 乾隆二十四年, 秦涧泉担任顺天武 乡试副主考, 当时的科举分为文举与武举两种, 武 举得胜者同样称为武举人、 武状元.当时力拔头 筹的是一个叫马全的壮士.许多人都不赞成, 原 因在于马全曾经参加过殿试, 并且被点过武探花, 但是犯过错误.秦涧泉力排众议, 坚持把马全列 为第一.后来在殿试中, 乾隆认出了马全.而马 全将自己立志报国愿望禀明皇帝之后, 也受乾隆 皇帝赏识, 被破格钦点为武状元.后来马全成为 西北边防的一位大将军, 在平叛中屡立战功, 英勇 战死, 乾隆帝还亲自为他题诗赞誉. 秦涧泉有一句廉洁的名言: 正直可以奋镗 廉之气, 意思是正直的品格可以使国家廉节的 风气奋起.所以他从政十多年, 一直廉洁从事, 克己奉公, 深得乾隆皇帝信任.也许正因为这 样的家族背景, 秦家在乾隆、 嘉庆、 道光三朝达 到鼎盛, 子孙中不乏朝中重臣. 晚年喜绘画尤善写竹 乾隆二十八年, 秦涧泉深知宦海风云莫测, 就告老还乡回到老家金陵.时任陕西巡抚的儿 子秦承恩买下了何如宠的府邸, 供养父亲.何 如宠是明崇祯时期的宰相, 门前那段街道由此 而叫大夫第.秦涧泉退任移居大夫第后, 于园 中种植柏、 梓、 桐、 椐四木, 取意 "百子同居" .花 园取名瞻园, 世代书香相承.园中至今还剩一 棵玉兰树, 每到夏日花白如雪, 美丽异常, 也是 当年秦涧泉手植. 人称秦涧泉的诗、 书、 画为三绝, 中状元后 他更加精益求精, 曾奉乾隆之命缮写 《昭明文 选》 .清著名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在 《艺舟双楫》 中把清代书法家分为五品九等, 秦涧泉被列入 "能品" .在其故居的西屋还保存着秦状元用 正、 草、 隶、 篆四体书写的碑刻, 各具形神, 赏心 悦目.秦涧泉晚年喜欢绘画, 尤其善于写竹, 有 时作写意花卉, 生机盎然, 名重一时. 身为金陵人, 秦涧泉在金陵留下了许多遗 迹.尤其是城南一带, 更有不少大士的墨迹题 咏.夫子庙大成殿学宫 "东南第一学" 门匾即由 他题写.致仕回乡的秦涧泉, 或居家, 或出游, 徜徉山水园林, 处处见闲情逸致.牛首山, 摄山, 龙江关, 乌龙潭, 处处印下他的足迹; 龙潭的 涵碧楼, 陶湘的冰雪窝, 无不留有状元的吟诵. 其作颇丰, 有文集 《秦状元稿》 、 诗集 《蓬莱山樵 集》 、 《抹云楼集》 及书法、 绘画作品传于后世, 无 不显示了秦涧泉的才华与气节. 秦家的后世子孙仿佛也学得了秦涧泉的这 种忠君遗风, 在中华书局出版的 《清史稿》 中, 载有 秦涧泉的儿媳妇在文德桥上演过的一段 "忠君投 水" 的故事.咸丰三年, 太平天国攻占南京, 其子 秦跃曾的妻子毕还珠已经 8 0 岁, 为对清王朝效 忠, 不落于太平军之手, 毕还珠率领全家投水而 死, 可谓死得壮烈.只是由于这段历史一直少有 提及, 因此也就鲜为人知了! 文/ 刘永加 山西太原市王家峰村徐显秀墓壁画《宴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