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缘起 2014年5月26日 星期一 责编 / 张记合 版式 / 李响 Email:zhangjihe85@163.com 电话:85202857 19 烟雨楼 任小田 作 简持 陈巨来 作 北京, 古曾称幽州, "幽州之地, 左环沧海, 右拥太行, 北枕居庸, 南襟河济" . 这段话形象地刻画了京津冀山水相连之景象, 也正是基 于此地脉, 自古以来三地形成了人文政商的交融关联—— 京津冀地脉文脉商脉的相通相融 罗保平 孙冬虎 孙成尧 今年 2 月26 日, 习近平同志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 报时指出: "北京、 天津、 河北人口加起来有 1 亿多, 土地面积有 21.6万平方公里, 京津冀地缘相接、 人缘相亲, 地域一体、 文化一 脉, 历史渊源深厚、 交往半径相宜, 完全能够相互融合、 协同发 展. " 这段话深刻揭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在联系.当前, 实 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的一个重大战略.那么, 历史上 京津冀地区有着怎样的地缘关系?基于这种地缘关系形成了什 么样的文脉和商脉?京津冀协同发展如何积极用好历史人文 资源?本刊特邀专家对此进行探讨和解答. 京津冀都在华北平原 的北部, 地理联系密切, 在 地图上呈 "牛头" 形状 主持人: 有人称, 京津冀在地 图上呈 "牛头" 形状.河北邢台、 邯 郸是牛嘴, 石家庄、 衡水是牛鼻子, 保定、 廊坊、 沧州、 天津是牛脸, 唐山、 张家口是牛眼, 承德、 北京是牛 鼻梁, 秦皇岛、 张家口部分是牛耳 朵.这话形象, 似可说明京津冀一 体化的程度.那么, 京津冀在真实 的地形、 地脉上有何联系, 呈现出 什么特征? 孙成尧(北京师范大学博士 生) :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东北边缘. 毗邻渤海湾, 上靠辽东半岛, 下临山 东半岛.北京与天津相邻, 并与天 津一起被河北省环绕.西部是太行 山山脉余脉的西山, 北部是燕山山 脉的军都山, 两山在南口关沟相 交.诚如古人所言: "幽州之地, 左 环沧海, 右拥太行, 北枕居庸, 南襟 河济, 诚天府之国" . 天津位于海河下游, 地跨海河 两岸, 是北京通往东北、 华东地区铁 路的交通咽喉和远洋航运的港口, 有 "河海要冲" 和 "畿辅门户" 之称. 东、 西、 南分别与河北省的唐山、 承德、 廊坊、 沧州地区接壤. 总的来说, 京津冀地区位于华 北平原北部, 北靠燕山山脉, 南面 华北平原, 西倚太行山, 东临渤海 湾, 西北和北面地形较高, 南面和 东面地形较为平坦.由西北向的 燕山—太行山山系构造向东南逐步 过渡为平原, 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 的地形特点.海河流域以扇状水系 的形式铺展在京津冀地区. 罗保平 (北京地方志学会秘书 长) : 正因为有如此密切的地理联 系, 京津冀地区很久就形成了相互 协作、 共同发展的显著特点, 正是这 种相互促进、 相互协作精神, 使京津 冀地区具有了巨大经济活力, 并取 得了辉煌成就, 而北京始终是这一 地区的核心, 也是京津冀地区发展 的基本动力源. 自西周初年黄帝或尧帝后裔受封于蓟城以 来, 幽州、 冀州作为地方 最高一级行政区划, 与当 代京津冀三省市所辖区 域相当.历魏、 晋、 南北 朝而不改 主持人: 京津冀的起源可追溯 到何时?真正崛起又是何时? 孙冬虎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 究员) : 据 《礼记》 和 《史记》 记载, 北 京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武王伐纣 不久封黄帝或尧帝的后裔于蓟城 的西周初年, 此后某个时期蓟国被 南面的燕国吞并, 蓟城又做了燕国 的都城, 秦汉至隋唐五代时期成为 北方军事重镇幽州的治所.五代 后晋天福元年 (936) 把俗称 "燕云 十六州" 的幽蓟地区奉送契丹, 两 年之后的辽会同元年 (938) , 幽州 被提升为五京之一的陪都 "南京" (亦称 "燕京" ) , 这座城市开始被赋 予更多的政治功能. 与北京相比, 天津的崛起要明 显晚一些.这里扼守着漕运咽喉与 海河出口, 在元朝是河间路所属的 海津镇, 明永乐二年 (1404) 筑城置 戍, 次年设天津三卫.清雍正三年 (1725) 改置天津州, 九年 (1731) 升 为天津府, 治所在天津县 (今天津 市) .同治九年 (1870) 以后, 直隶总 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多驻天津, 冬季 才回到保定.进入民国, 天津继续 作为直隶 (河北) 省会. 孙成尧: 战国时期, 在河北建都 的北有燕国, 南有赵国, 中部还有北 方少数民族狄人建立的中山王国. 汉朝, 分全国为十三刺史部 (又 称十三州) , 河北北部主要属幽州刺 史部, 中南部属冀州刺史部, 张家口 地区北部为匈奴、 乌桓活动的地 区.汉代以后, 幽州、 冀州作为地方 最高一级行政区划, 在河北境内, 历魏、 晋、 南北朝而不改. 隋朝统一中国以后, 文帝废郡 置州, 以州直接辖县.到炀帝时, 又 更州为郡, 以郡统县.郡治在河北 的有北平、 恒山等 14 郡.从隋朝 始, 冀州、 幽州作为一级政区之名消 失于史籍. 唐朝初年, 以山河大势将全国 分为十道.今河北辖域主要为河北 道, 小部分属河东道和关内道. "河北" 一词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就 出现了, 但作为大行政区的名称是 从唐太宗贞观元年 (627) 并省分道 后才出现的. 明朝初年, 今河北大部为北直 隶省, 明永乐十九年 (1421) 迁都顺 天府 (今北京) , 改北京为京师, 今河 北省大部分地区归京师管辖.清朝 继续实行行省制度, 河北为直隶 省.中华民国成立后, 当时国民政 府建都南京, 今河北境域主要属直 隶省,后因直隶省名不符实,于1928年改为河北省. 北京作为元明清等朝代的首都, 更是加强了 与周边地区在数百年间 始终保持着的行政关系 上的 "一体化" 主持人: 在辽金元明清时期, 北 京成为首都, 对天津和河北有何影响? 三者的地位和行政区划有何变化? 孙冬虎: 金代海陵王贞元元年 (1153) 从今黑龙江阿城迁都燕京之 后, 拓展旧城并改称 "中都" , 历史上 的北京由此成为北半个中国的首 都, 城市故址在今广安门一带.元 代在中都旧城东北郊建设新城后, 宏伟壮丽的元大都成为统一国家的 首都, 此后的明清北京、 民国北京 (北平) 以迄现当代北京, 城市范围 虽有伸缩, 但所在地点大体未变. 从辽南京时代算起, 历史上的北京 基本连续地保持首都 (或陪都) 地位 已达千年以上, 在此基础上才产生 了源远流长的京津冀关系. 帝都时代作为政治中心的元 大都、 明清北京, 城市范围仅限于 城墙之内, 至多扩展到城门附近的 关厢地区.以行政区域划分与政 府机构设置为显著标志的管理系 统, 并未导致国都与周边政区的分 离.换言之, 它们在数百年间始终 保持着行政关系上的 "一体化" . 如, 金朝据有淮河以北地区, 以 中都城为治所的中都路, 范围与辽 代的南京道大体一致.再加上河北 东路、 河北西路、 大名府路, 以及西 京路东部、 北京路南部诸州县, 与当 代京津冀三省市所辖区域相当. 又如, 明代永乐年间迁都北京 后, 首都所在的 "点状" 城市及其周 边由顺天、 永平、 保定、 河间、 真定、 顺德、 广平、 大名八府构成的 "片状" 省级政区, 都以 "京师" 相称. 驻在京城的顺天府所辖地域与元 代大都路相仿, 北京因此亦称 "京 师顺天府" . 清代以原 "京师八府" 所属区域 与长城以北新设的承德府、 口北三 厅组成直隶省, 当代河北省的基本 轮廓即直接承袭于此.顺治十八年 (1661) 直隶总督驻大名府 (今河北 大名) , 康熙八年 (1669) 直隶巡抚、 雍正二年 (1724) 直隶总督驻保定, 此地始为直隶省会. 主持人: 依您之见, 那时北京虽 然是首都, 但与津冀还未分离, 在行 政区划上区分并不十分明显? 孙冬虎: 综合清代之前国家政 治中心与周边地区的政区设置及其 演变过程, 我们可以看到, 其间存在 着以首都 (或陪都) 为治所、 管辖若 干州县的路、 府 (辽代的 "道" 只涉及 海河以北地区, 可以置而不论) , 但 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未上升为国家最 高级别的行政区域之间的矛盾.金 代以中都城为治所的中都路虽是国 家的第一级政区, 但在今天的京津 冀三省市范围内, 同时却有河北东 路、 河北西路、 大名府路、 北京路、 西 京路等与之相互制衡, 不致形成首 都地区一家独大的局面.元代的大 都路是中书省所辖诸路之一, 明代 顺天府是 "京师八府" 之一, 清代顺 天府也是直隶省诸府之一 (顺天府 归直隶, 但治权归中央, 顺天府和直 隶都只管到城门外) , 它们都是省级 之下的第二级政区.这样, 这个区 域内的行政区划系统长期在 "一体 化" 的格局中正常运转. 在近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 京津冀三者关系 比较复杂, 时而一体, 时 而分家 主持人: 那京津冀三者的行政 区划关系是何时及如何变化的? 孙冬虎: 放眼整个京津冀地区, 民国年间的行政区划系统变化更加 显著.1912 年顺天府改为直属于 中央政府的京兆地方, 1913年直隶 省各府州统一废改为县.1928 年 迁都后, 直隶省改为河北省, 京兆地 方并入省内; 在天津县城区设立直 属行政院的天津特别市, 1930 年6月改为天津市, 10月降为河北省辖 市, 1935年再度升为院辖市. 就是从这个时刻开始, 北平、 天津两个特别市与周边围绕它们 的河北省, 形成了地域相接、 级别同 等、 互不统辖的关系, 原来的 "一体 化" 变为 "三足鼎立" .城市近代化 水平的继续提升, 势必要求把自身 占据的地理空间向相邻的河北省拓 展, 以期获得更多的土地、 水源、 能源、 交通、 旅游等方面的支撑.京 津市域的拓展也就意味着河北辖 境的萎缩. 主持人: 这一时期, 三者关系比 较复杂, 时而一体, 时而分家. 孙冬虎: 是的.京津冀三角关 系的另一方面, 是平、 津两市作为省 级特别市或降为省辖市的某些阶 段, 都曾做过河北省会, 其间的政区 分合、 等级升降与治所迁移, 显示了 三者之间时而 "一体" 时而 "分家" 的 关系.在天津与河北之间, 这种关 系更是一直延续到 1949 年以后. 1928 年6月设立北平特别市、 京兆 地方各县划归直隶省 (7 月改称河 北省) 后不久, 河北省会 10 月由天 津迁到北平.这样, 北平既是河北 省政府所在地, 又是行政院直辖的 特别市.1930 年7月北平降为河 北省管辖的普通市, 但河北省会却 于10 月复还天津, 1935 年再迁保 定.当1946 年2月北平市拟定新 市界草案时, 河北省显然依旧没有 萎缩自己、 壮大对方之理.行政区 划关系的反复变更, 使北平市域一 直不能向外拓展, 河北省治也多次 往复迁移.如果从清初的直隶总督 驻地算起,迄 今已历经大名(1661)→ 保定(1669)→ 天津(1870) → 北平(1928) → 天津(1930)→ 保定(1935)→ 天津(1958)→ 保定(1960)→ 石家庄(1968) 这一连串变动, 其频繁程度 在全国绝无仅有. 几千年来, 燕赵地处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 界地带.两种文化碰撞的 地方, 最容易产生新思想、 新文化.燕赵大地可谓民 族融合最频繁的地方 主持人: 在北京定都且产生重 大影响的朝代中, 5 个当中有 4 个, 即辽金元清是少数民族政权, 为什 么?他们为什么都选择定都北京? 罗保平: 北京由我国的北方重 镇演化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除了地 理位置因素之外, 我国政局的演变 与北方民族关系的变化起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在历史上北京虽然立都 13次, 但真正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的只有辽金元明清五代, 而在这五 代政权中就有四代是少数民族政 权.每当我国北方民族矛盾加剧 时, 北京都是少数民族南进中原的 桥头堡, 而对南方的汉族政权而言, 北京则是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 前沿阵地, 因此汉族政权对都城的 选择更重视中原一带. 孙成尧: 几千年来, 燕赵大地可 谓民族融合最激烈最频繁的地方.两 汉与匈奴的交兵, 魏晋南北朝的纷争, 隋唐时期的内乱, 五代十国的更替, 北 宋与辽、 西夏的对峙, 南宋与金、 蒙古 的博弈, 元灭南宋, 明灭元, 清灭明, 以 及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 每一次冲突, 都伴随着一次民族大融合. 历史上, 燕赵地处农耕文化与 游牧文化的交界地带.两种文化碰 撞的地方, 最容易产生新思想、 新文 化.一方面, 它使得中原文化融入 了大量剽悍、 刚烈的北方游牧民族 的新鲜血液; 另一方面, 它又使得中 原文化和农耕文化传播到北方的广 阔地区, 带去了以儒家文化为中心 的温文尔雅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加 快了交流的步伐, 促进了燕赵文化 特征的最终形成. 北京的地名, 不少是 从明清继承下来的, 其中 一些地名和相应的移民史 实相联系 主持人: 北京有一部分街巷, 如 苏州胡同、 苏州街、 镇江胡同、 陕西巷、 山西街、 山西营、 四川营、 河南新营、 安徽义园等, 以外省县地名命名, 这 些地名已传承许久, 有何特殊含义? 与天津上海的外省地名有何不同? 孙成尧: 这些地名与天津、 上海 以全国省区和重要城市为街巷命名 的情形不同.如天津的 "河北路" 、 上海的 "南京路" 等大多数此类地名 是辛亥革命国民政府时期改的新 名, 而北京的这类地名主要是从明 清继承下来的.其中一些地名和相 应的史实相联系, 如 "四川营" 就是 历史上秦良玉率蜀军驻扎的地方, "安澜营" 是明代南方少数民族俘虏 获得赦免以后的安置地. 北京的一些外省地名与移民有 关.明朝成祖迁都北京时, 除官员、 贵族、 家属之外, 还把大批外地人口 迁入北京.因为当时的北京城屡经 战乱几近荒芜, 大规模的迁民有三 次, "永乐二年秋九月, 徙山西民万 户实北京" 、 "甲戌, 徙直隶、 苏州等 十郡, 浙江等九省民实北京" 、 "丁巳, 徙山西民万户实北京" .俗传 "京师商贾皆晋人" , 今大兴、 顺义区 有大量的山西地名, 如: 长子营、 屯 留营、 蒲州营、 大同营、 忻州营等. 屯田和驻军是一种集中移民的 方式, 这些移民地名多以 "营" 、 "屯" 命名, 多分布于人口稀少的郊区, 例 如昌平集中分布了一系列的 "屯" 地名.像 "山西大木厂" 、 "扬州胡同" 、 "镇江胡同" 等是以工商业者为主的 城区移民地名. 罗保平: 深厚的历史基础成为 一种纽带, 把京津冀紧紧联系在一 起, 在长期的交往中, 京津冀不仅形 成了相同的文化基础与生活习俗, 还形成了相互协作、 共同发展的良 好传统. 元朝直沽盐运司任意 拦截商船, 造成商船 "狼顾 不前, 使京师百物涌贵" . 可见直沽的商业集散地位 对当时的大都来说是多么 重要 主持人: 能否用具体的事例来说 明京津冀历史上繁荣的商业来往? 孙成尧: 从12世纪中叶开始, 北 京便成为金王朝的首都.由于区位 上的优势, 天津开始成为首都粮食供 应的储运枢纽和经济辅助城市, 也是 北京的门户和天然出海口, 两地经济 发展的联系越来越密不可分.据 《元 史》 上的一则记载说, 由于元朝直沽 盐运司经常借向大都运盐之名, 任意 拦截商船, 并向载运米粟的富商索要 重贿, 造成商船 "狼顾不前, 使京师百 物涌贵" .可见直沽的商业集散地位 对当时的大都来说是多么重要. 因为天津地处渤海湾地区的中 心, 加之商业发达, 与北京的经济联 系密切, 所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 后, 虽然加开了许多商埠, 但仅 "于牛 庄、 天津、 登州三口设立办理通商大 臣, 驻扎天津, 专管三口事务. " 天津 开埠, 标志着京津冀地区的传统商品 市场开始与世界商品市场联结起 来.各种外国商品越来越多地通过 天津口岸输往环渤海地区或更远的 腹地.与此同时, 中国北方特有的农 副土特产品, 如河北北部的畜产品、 开平的煤、 北京的地毯……也因天津 出口贸易需求量大而不断得到开发. 古代北京对周边地区 的影响, 在采伐森林与石 材、 烧制石灰和木炭、 开辟 城市水源之外, 更多地体 现在政治、 军事方面 主持人: 历史上北京成为首都后, 京津冀三者之间的商业往来作用是否 减弱了?政治作用是否加强了? 孙冬虎: 京津冀地区在辽、 元、 明、 清时期没有两三个一级政区并 存的现象, 金代作为一级政区的中 都路也与这个范围内的其余诸路大 致均衡.首都或陪都对周边地区的 影响, 在采伐森林与石材、 烧制石灰 和木炭、 开辟城市水源之外, 主要体 现在政治、 军事方面. 北京作为国家政治中心及其周 边津冀作为 "畿辅重地" 虽近千年之 久, 但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唐宋时期就 已转移到南方.当代迅猛发展的长 三角、 珠三角地区, 历史上就以产业 经济为纽带形成了彼此分工、 相互依 存的密切关联, 带动城市崛起的因素 也大多出于经济方面.帝都时代北 京以粮食为主的物资供应, 一直依赖 江南漕运而不能就近解决.周边区 域与北京的经济关联比较薄弱, 促进 主要城镇发展的因素往往是作为府 州县治所或军事要地的需求. 主持人: 在军事方面, 北京对津 冀地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里? 罗保平: 津、 冀地区是北京安全 的外围保障, 很多军事机构和设施都 分布在这里.天津最早只有盐场和 管理盐务的机构, 明永乐时开始筑城 设天津卫, 后又设天津左卫与天津右 卫, 成为京东的重要门户, 天津的重 要性日益显现, 所以到了清代先后被 升为州、 升为府, 清末还成为直隶总 督的驻地, 其影响日益扩大. 保定是京南大邑, 蒙古时期重建 城池, 明代将北平行都司更名为大宁 都司后迁驻于保定, 专门负责京畿附 近的护卫与安全.保定一名即有保 卫大都、 安定天下的意思.保定所辖 的涿州与北京的关系更为密切.涿 州紧邻北京, 为京南名城, 秦代的广 阳郡、 三国时的范阳国都治于涿县, 唐代始置涿州, 元代一度升格为路, 政治地位颇高, 清时涿州隶属于顺天 府, 为首都北京的南大门. 在北京管辖的区域中, 延庆县 的身份比较特殊, 北京现今所属的 区县明清时期大都属顺天府管辖, 只有延庆除外, 明代延庆直隶京师, 清代则隶属直隶宣化府, 1958年才 划归北京市.延庆地势险要, 南有 八达岭长城, 直接控扼居庸北口, 是北 京西北部的军事重地.明代除驻于京 城的12京卫之外, 在周边还有外卫, 分别驻于通州、 密云、 良乡、 三河、 武清、 涿州、 蓟州、 遵化、 丰润、 玉田、 香河、 平谷、 宝坻等地, 这些军事设施 便形成了北京安全的坚固屏障. (主持人: 张记合) 欧洲版画描绘的京杭大运 河的繁荣码头.大运河漕运给直沽 等带来了繁华.据 《元史》 记载, 由 于元朝直沽盐运司经常借向大都 运盐之名, 任意拦截商船, 并向载 运米粟的富商索要重贿, 造成商船 "狼顾不前, 使京师百物涌贵" . ?此图为直隶总督署大门. 从清初的直隶总督驻地算起, 迄今已历经大名(1661)→ 保定(1669)→ 天津(1870) → 北平(1928)→ 天津(1930)→ 保定(1935)→ 天津(1958)→ 保定(1960) →石家庄 (1968) 这一连串 变动, 其频繁程度虽在全国绝无 仅有, 也反映了京津冀历史上的 行政区划联系. ?京津冀在地图 上呈 "牛头" 形状. 顺天府: 明清 两代北京地区称为 顺天府,顺天府的辖区在清初多有变 化,乾隆八年(1743) 开始固定下来, 共领 五州十九县,又混称为顺天府二十四 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