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Feature责任编辑:梁小岛 版面设计:谢锦辉 传真:2873 2453 电邮:feature@wenweipo.com 本版逢周一、周三刊出 N城记:上海/北京 A31 2012年7月25日(星期三) The New York Times 《纽约时报》22/07: 普利策获奖作家 Amanda Bennett出版 了最新回忆录The Cost of Hope,讲述 了她的先生Terence Foley和病魔搏斗的 故事.在这本书里,作家一方面非 常坦诚地回忆了两 人婚姻中的起起落 落,另一方面则记录了在美国医疗体系下为丈夫求 医的挣扎和苦涩.有一些细节很有趣,比如她的先 生在一次聚會上,如何使用巧计成功吸引她的注意 (当时其先生是驻北京的黄豆销售公司贸易代表,而 她是华尔街日报的记者);也有让人动容的地方, 比如她如何看到自己的另一半在儿子12岁生日上忍 受疾病的折磨.这本书对全家人在对抗疾病上所做 的巨大开销也做了直接的陈述. The Economist 《经济学人》14/07-20/07: 经济危机的爆发和延续,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美国的 经济体制的有效性深表质疑.社會主义的那套如今日趋式 微,但美国式的资本主义,现在看来,似乎也没太好的日 子过.也有捍卫资本主义的学者认为,资本主义是唯一通 往自由之路和经济增长的制度.而没有失败过的资本主义 就像不包容罪恶的宗教一样不存在.资本主义的主要问题 是,所谓这个制度创造的 公平,实际上催生了越来 越多的行政部门,也就 是,让纳税人埋单,但交 税本身已形成了不公平. 在新书A Capitalism for the people这本书中,学者 Luigi Zigales通过对意大利 和美国的对比,就政府在 税收等作为上展开了讨 论.最后他认为,应该加 强资本主义和工作伦理之 间的关系. Time 《时代周刊》23/07: 超长马拉松运动 员Scott Jurek在他的 畅销书Eat&Run里, 谈到他在长跑过程 中出现的呕吐和幻 觉如家常便饭,但 他仍乐在其中.这 位在明里苏达的北 部长大的运动员说,从小就已经习 惯帮家人做各种繁 重和枯燥的体力活,一方面是没有选择的事 情,另一方面,他也逐渐学會了苦中作乐.而 对於饮食,他也彻底作了改变.过去他曾是一 个常吃快餐的人,但现在他成为了素食主义 者,不吃肉、蛋、奶制品,而以豆制品为主. 他认为,生活和马拉松长跑有很多相似之处, 比如,我们常常會问自己,做这件事的意义在 哪里?尽管难以回答,但你會让自己更坚强. The Guardian 《卫报》22/07: 作家E.L.James凭借小说50 Shades of Grey创 造了世界上电子书销售最快的纪录,也正因为 此,很多图书出版商时时刻刻盯 那些走自助 出版道路的作者,看看还有谁會成为下一个 E.L.James,后者是娱乐性和市场性兼备.目前,作为全球重要的出版公司之一的企鹅出版 社,就已经买下了不少自助出版小说的大纲. 小说The End of the Wasp Season的作者Denise Mina就认为,电子书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 的阅读方式,也改变了书籍的出版方式,特别 是对作品的长度给予了极大的自由度.有业内 人士相信,企鹅的做法,让其他出版社都有了 行动的参照和信心. 要刊书事 图、文:Cate 纯文学杂志《天南》的第八期主题是「Femme Fatale」 (法语:致命的女人),这大概也是有文学 以来最久远的主题之一了.7月21日的上海沙龙 邀请了在本期杂志发表作品的几位作者,包括作 家、译者和编辑,来到一家独立书店,与读者互 动,探讨致命女人的魅力. 《天南》杂志将它的特别策划分为两个部分: Femmes vu par... (凝视女性)和Un Certain Regard (女性凝视).本期沙龙的嘉宾之一,台湾女作家 张慧菁的《虫阵》被收入前一部分,这位历史学 博士,从历史和神话的视角,回归人类的原始时 代,以一篇奇幻小说寻找致命女人的原型.第二 部分收录了嘉宾走走的《黄色评论家·金牛女· 编辑三》 、包慧怡的《岛屿生活》 、鲁敏的《西天 寺》与张怡微的《嗜痂记》 ,展现当代中国女性 写作的丰富面向. 在琢磨如何翻译femme fatale的时候,总有一些 对应的词语跳出来,比如「毒如蛇蠍」 .夏娃因 为聽信蛇的谣言,诱惑亚当吃了禁果,从那时 起,蛇就成了致命女人的代名词,她们在漫长的 人类文明史上扮演了一个个让人心痒难耐的角 色.蛇蠍女的另一个原型是希腊神话里的美杜 莎,她长得美又心术不正,在雅典娜的神庙里诱 惑了海神,遂被毁坏面容,头发里长出蛇,你若 敢盯 她看,就會变成石头.保守的中国人在他 们的上古神话里,造人(暗示 性繁殖)的女娲 也是人首蛇身. 中国人后来将这些致命的女人与狐狸联系了起 来,比起蛇的蛮荒式的性感,狐狸倒多出了几分 可爱娇俏的意味.她们是祸国殃民的宠妃在民间 的传说,有时也化身美女与读书人在借宿的寺庙 里乱来,她们大概觉得做狐狸很无聊,修道又少 了乐趣,就来人间汲取男子阳气.狐狸精有时也 化身真善美,最后还能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 彩,这种堕入世俗大团圆喜剧的狐狸精,比起心 狠手辣的蛇蠍女,可惜少了几分诱惑. 致命的女人,其诱惑程度,与她们的危险度相 关.越致命的,越教人欲罢不能.丽塔海华丝的 吉尔达,玛琳黛德丽的蓝天使,这些致命的女人 啊,连希特勒都受不了!有多少人看007电影, 倒不是看邦德与女间谍如何滚床单,精彩的在於 滚完床单之后,看这些女间谍如何将邦德绑起 来、吊起来、锁起来的景象,再看邦德如何死里 逃生.大概007是男人所能想像到的,能够对付 蛇蠍女人的最佳典型了吧. 诗人锺情致命的女人,尤其是那些只和妓女约 會的坏小子,比如波德莱尔.这些来路不明的女 人,身上蕴含了太多不可捉摸的命运感,在诗人 的作品里被反覆吟唱.波德莱尔的名作《致一位 过路的女子》 ,就写了一个面容悲伤的女人,她身黑色丧服,眼中酝酿 铅色风暴,迈 大理 石般光洁的双腿走过,那一瞥使得诗人浑身战栗 —— 爱比死更冷,美尤甚. 文:小蝴蝶 致命的女人 據报道,2011年盖蒂研究所举办的早期中国摄影展, 是美国自1978年以来在同主题内举办的规模最大、影响 最深的一次.摄影收藏展的策展人范德珍(Frances Terpak ) ,是盖蒂研究所摄影收藏的开创者、组织者和研 究者,也是《丹青与快门》一书的编辑之一.在准备展 览前,她邀请所内另一位同事、建筑史专家郭杰伟 (Jeffrey W.Cody)加入合作,后者曾在中国工作生活长达 10年. 2003年,盖蒂研究所购进一组中国早期摄影作品约2千件.随后,他们便展开对此新的收藏领域的研究,发掘 那些以往未被人注意的新领域.和过去曾举办的中国摄 影作品展只关注西方摄影师作品不同,范德珍和她的同 事们将注意力给予那些学习、并积极参与摄影活动的中 国摄影师.而在随后编辑出版的论文集《丹青与快门: 早期中国摄影》中,摄影在清代以来的中国的普及和流 行,不同种类(肖像、风景和全景)摄影作品内涵的解 读,以及对中国摄影师的历史脉络的整理,也体现了编 辑兼策展人和研究者的用意. 为了更好的了解《丹青与快门》背后的策划和研究工 作,记者通过电邮对两位编辑进行了采访. 美国民间艺术收藏及研究机构盖蒂研究所(Getty Research Institute) ,去年为一批馆藏的极为珍 贵的中国早期摄影作品举办了一次展览,取名「丹青与快门:早期中国摄影」 (Brush and Shutter:Early Photography in China) ,并同时推出同名的学术论文集.该书入选2012年克朗兹图书 奖(Kraszna-Krausz Book Award ) ,后者是影像艺术类的图书的至高荣誉. 中国摄影史特别是早期摄影史的研究,近年来在海内外学术界不断升温,也引起了收藏界的关 注.而对摄影作品的不同读解,对深入艺术史甚至对中国社會的演变的探讨,也提供了不同的参考 依據和资源. 香港大学出版社近日推出《丹青与快门:早期中国摄影》的中文版,而在上周开幕的香港书展 上,此书也作了华丽的亮相. 文:香港文汇报记者 梁小岛/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问:可否介绍一下编辑这本早期中国摄影论文集的背 景?从书中我们了解到还有一个与此书同时进行 的同名图片展「丹青和影像」 .能具体谈谈这个 情况麽? 答:坐落在洛杉矶的盖蒂研究所,作为盖蒂中心 (www.getty.edu)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全世 界的人保存和展示世界上优秀的艺术遗产. 在准备这本出版物和相关展览期间,我们举 办了一个为期2天的工作坊,并邀请中国的 以及世界各地的亚洲学者共同前来鉴赏这批 中国早期的摄影作品.作为工作坊的成果, 我们邀请了4位学者为本书写了论文,并与 去年2月开幕的「丹青和影像」图片展(www.getty.edu/research/exhibitions_events/exhibiti ons/brush_shutter/index.html)配合起来. 我们希望这些学者以各自不同的学术背景,能对 这批摄影作品提出不同的观点.因此,你會看到 这四位学者中,有3位来自中国不同的地区:北京(巫鸿) 、台湾(胡素馨)和香港(黎健强) . 我们出版刊物和举办展览,其中一个目的是希望 能尽可能多的探索早期中国摄影的问题.另一个 目的是,我们也希望展示19世纪中国画艺术(以 毛笔为象徵)和新的摄影媒体(以快门为象徵) 之间的历史渊源.此外,因为这本书和这次展 览,来自世界各地方的学者能够对盖蒂在中国摄 影领域的收藏给予更多的关注,并利用这些收藏 进行更多的学术研究. 问:从这本论文集的一些论文中,我们了解到中国早 期摄影活动其实比我们想像的要活跃得多,尽管 曾有种说法是那时的中国人害怕摄影,因为担心 他们的灵魂會被带走.但这些论文告诉我们事实 并不尽然,而且摄影甚至帮助了中国的现代化. 这是此书想带出的观点麽? 答:关於如何定义「中国现代性」的问题會很容易成 为本书的一个主题,尽管我们并没有刻意将摄影 直接和「现代」这个复杂的概念联系起来.相反,我们觉得如何去理解中国清朝摄影作品里丰 富的文本含义更为重要.中国艺术史方面的杰出 学者巫鸿,在本书序言里就介绍了如何研读中国 早期摄影作品的不同方法,而本书中的其他论文 也尽量从这个方向出发. 我们努力做的是为这些摄影作品打开更多读解的 窗口,而不是去合成某个完整的学术体系.中国 历史性的摄影作品研究,相对而言是比较新的领 域,因此我们希望能深化这个领域并总结出一些 观点和结论,也将摄影作品作为理解人文历史、 殖民主义、科技、美学等领域的一个侧面去更好 地理解和鉴赏. 问:这本研究中国早期摄影的论文中,有很多跨学科 的研究方法和角度.跨学科是摄影学术研究的一 个趋势麽? 答:摄影作为重要的研究工具,本身就为跨学科的学 术研究所用,因为摄影作品可以被不同学科的学 者们「读到」 ,而不像一般文体有时需要先被翻 译.所以,盖蒂研究所的一个目标之一就是要让 我们在中国摄影方面的馆藏,通过展览、出版乃 至互联网,让更多的人看到. 问:这本论文集里也谈及了不少中国的摄影师和他们 的作品,也讨论了早期中国摄影的普及和接受问 题,后者一直被学术界忽略,而香港学者黎健强 的论文,更指出摄影理论早在中国古代就有记 载.是否摄影在中国的接受过程也是本书关注的 重点之一?为什麽这些问题对你们而言这麽重 要? 答:从1839年摄影技术被发明以来,它就是世界範围 内,人们理解某个地区和事件最重要的手段.中 国之所以在摄影历史上占據一个特殊的位置,是 因为从晚清到共和国这段时期,摄影发生之早之 快,是世界上很多其他地方所没有的.此外,摄 影也与当时中国发生 的丰富的文化转变有效的 融合在一起.从很多方面看,早期中国对摄影的 欢迎程度— —比如很多中国摄影师对此技术的应 用不断创新,也令当时的中国在全世界制造业、 科技和艺术处於领先位置. 摄影在早期中国的接受问题尽管是这本论文集的 重要主题,但也只是被早期研究者忽略的主题中 的一个. 问:这次收录在这本书里的图片是盖蒂研究所於2003 年买下的.能否介绍一下盖蒂研究所对中国早期 摄影图片这个历史资料整理和收藏的情况? 答:在盖蒂研究所拥有的中国摄影图片,年份主要集 中在1850年到20世纪早期之间.我们有超过2千 件的藏品,包括相册、单幅摄影图片、折叠的全 景图、以及名片格式肖像(CDV) .拍这些摄影 作品的摄影师,既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我们希 望能继续扩大对中国摄影的收藏,这样可以为将 来举办更多的展览,启发更多的学者进行创新性 的学术研究,这也是我们的使命. 问:有哪些其他有关早期中国摄影的项目正在进行 中? 答:盖蒂研究所的摄影藏品内容非常广泛,可以支持 不同领域的学术研究.特别是我们持续外借我们 的馆藏,并免费提供藏品的复制品.比如著名的 华裔新闻摄影师刘香成(Liu Heung Shing)就曾 复制了一些我们在2011年时举办1911年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的展览作品,之后他将这批作品带到北 京世界艺术馆以及中国其他城市进行展览. 我们的使命是支持学者和公众,因此我们非常愿 意通过更深入的合作建构我们在中国摄影方面的 收藏,并让它们为更多人所知、所用.比如,今年10月10号到13号将在北京大学举办、由盖蒂资 助的名为「相遇清代:中国与西方的艺术交流」 大會(http://qingencounters.weebly.com ) ,摄影 研究将會是交流會其中一个主题. 我们也希望这本书《丹青与快门:早期的中国摄 影》的中文版,能引发更多的人对中国早期摄 影、乃至对中国的兴趣,以及中国学者对我们藏 品有任何新发现,我们都将非常高兴. 重读中国早期摄影作品 问:记者 答:编辑郭杰伟(Jeffrey W.Cody) 、范德珍(Frances Terpak) 李鸿章肖像 摄影:梁时泰,1878 同兴(Tung Hing)中国摄影师/工作室拍太平湖,1860—7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