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如歌文/姚旭初 本报地址: 奉贤区南桥镇江海路246号四楼 电话: 67110518 (办公室) 67110519 (传真) 发行67110518 邮编: 201499 奉贤报印务照排 电话: 67110518 上海浦东彩虹印刷厂承印 8 2014年7月11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 陆建国 古华风 FENGXIAN NEWS 诗以言志 岁月情怀 作/吴宜恩 宁静的村落 (油画) 又是麦收时 文/王国兴 (一) 结朋交友记心胸, 临墨近朱大不同. 从善如流求进取, 天天向上越高峰. (二) 待人宽厚友情增, 律己从严塑自身. 理想腾飞华彩梦, 心灯闪亮照前程. (三) 夫妻情份靠经营, 相敬如宾爱恋深. 琴瑟和鸣交响起, 天长地久不离分. (四) 铭记爹娘养育恩, 回家探望更须勤. 嘘寒问暖常关切, 风雨同舟骨肉亲. (五) 金钱地位诱人心, 名利官衔醉鬼神. 四者均为身外物, 请君放手莫痴情. (六) 固守清贫苦涩寒, 冷观浊富立场坚. 满腔热血江天洒, 赤子情真境界宽. (七) 自力更生创业艰, 丰衣足食合家欢. 助人为乐添春色, 锦绣江山幸福绵. (八) 一身正气撼群山, 两袖清风苦亦甜. 百姓心中悬日月, 是非成败共评圈. 官迷文/吴垂斌 小小说"噼噼啪, 噼噼啪, 大家来打麦……" . 《大家来打麦》 的童 谣声, 徐徐开启了农村 "三夏" (夏收、 夏种、 夏管) 大忙的帷 幕.她, 像羊肉串, 串起我一连串的回忆; 她, 宛如电影, 在我 脑海里放映着农民们挥洒汗水、 热火朝天的打麦场景. 那时七八岁吧, 是在茅草房的教室里朗朗读书时.当时 的夏天, 好像比现在还要早几天, 仿佛还要热几度.我们午 睡不久, 学校泥地操场上就响起 "噼噼啪, 噼噼啪" 的打麦 声.声音突然响起时, 有些小学生像在梦魇中一般差点摔 倒.你若不信, 那高低不平的教室泥土地坪便是最好的见 证. 其实, 大人们也无奈, 一个生产队一二百亩的大麦熟了, 一个小小的仓库场地怎能摊得下.再则, 打麦要趁晴天, 一 天要打好几场麦.一场麦要分两遍打, 第一遍打好后, 把它 翻身过来, 晒太阳几许, 然后再打.中间大人们不是闲着没 事, 而是立马去田里干其他活, 真是分秒必抢.所以, 有些生 产队还利用学校操场打麦. 麦要打干净, 摊麦, 有技巧有讲究.摊麦, 一定要一排一 排地摊, 厚薄均匀, 麦穗对麦穗, 麦秆根对根.打麦是两人相 对的, 一人工具起, 边打边向前进; 一人工具落, 边打边往后 退.这样重叠打麦子, 两人的工具不会打架.打麦的工具是 谁发明的无法考证, 我们这里沪语叫 "楗" , 不知普通话叫什 么. "楗" 是从供销社农资供应部购买来, 由四样配件组成: 一 根柄竹, 根部略有点翘起, 在此钻上一个洞孔; 六条五六十公 分长的毛竹片; 一根牛皮条; 一根约二十来公分长的销子. 割麦打麦大都是女人的活, 当然男人也有份, 但男人主要是 肩上的活, 把刚刚割下沉甸甸的麦, "呼哧呼哧" 地挑回来. 打麦场地要平整是基础, 所以每到 "三夏" , 队里派人浇水把 场地弄糊, 再由老农用石滚把场地压平, 四周围上稻草绳, 不 允许任何人进入已推平的场地. 小时候, 午睡也觉得累, 双手互搭着放在课桌上, 头斜 着, 脸贴在双手上.一节午睡课下来, 手麻木, 额头出汗.诚然, 大人们在那滚烫的地面上打麦, 顶着炎炎似火烧的烈日 打麦, 再被尖锐的麦芒骚扰全身, 热、 痒、 汗、 累, 是何样的滋 味, 是何样的感受?我看见, 大人们一边把楗举得高高的不 停地打麦, 一边忙着把脸庞靠向左右肩胛不时地擦汗.虽然 人人头上戴着大锅盖似的麦秆编制的草帽, 但也挡不住炙烤 的滚滚热浪.汗水湿透了大人们衣裳, 像从河里爬上来一 样.可是, 大人们依然若无其事, 边打麦, 边说笑.我不懂, 大人们为什么这样? !也许是一种高尚的劳动任务, 也许是 一种神圣的社会责任, 也许是一种基本的养家之情, 也许是 一种炽热的革命精神——让大家生活过得更美好! 时光, 稍纵即逝. 一晃, 七八岁的我们长大了, 那时风华 正茂青春旺盛的大人们, 脸上已刻出条条皱纹. "该轮到我们 打麦了. " 然而, 幸运的是我们赶上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好时 光. 我们一代打麦不用摊场子打麦了. 在仓库水泥场地上, 已 由昂首挺立的滚动式稻麦脱粒机担当全队脱粒麦子的任务. 它不仅减轻农民劳动强度, 还减少了麦子的浪费. 只是, 割麦、 挑麦一度还得由人工完成. 秋播一熟麦,夏收万斤粮; "三夏"烈日舞,汗滴淋衣 服.一眨眼, 又是麦收时.而今, 在那虫鸣鸟叫的夏日, 农村 再也见不到烈日炎炎下汗流浃背割麦、 挑麦、 摊麦、 打麦的人 们; 再也听不到 "噼噼啪, 噼噼啪" 此起彼落的打麦声. 公交车沿着川南奉公路一路东去.车厢里乘客济济, 座位已满, 还有不少人站立着.车到一个招呼站, 上来了几 个乘客, 其中有位老人, 挤挤轧轧来到边座, 一位乘客站了 起来让坐, 人们用敬重的眼光看着他.售票员过来边卖票 边说 "谢谢" .当售票员走到刚落坐的老人身边, 老人向售 票员提出要与黄座位对调, 售票员和气地说: "人家已给你 让座, 快快坐稳, 当心跌跤. " 谁知那老人不知好歹, 突然站 立起来大声呼斥: "这黄座位规定给老人坐的, 为什么不给 我调?我要打电话给你们经理, 投诉你不执行规定.你当 我是一般性的老头子, 我是副局级干部, 退休工资八九千, 我是懂规定的人. " 车厢里顿时闹猛起来了, 你一言我一语, 纷纷谴责老人 的无理.但这老人非但不接受众人的意见, 反而说乘客不 懂规定、 纵容腐败, 一边还拿出手机拨弄着号码…… 车到奉城站, 老人悻悻然走下了车; 而车厢里又热闹起 来了, 有的说他是真的(副局级), 有的说他是李鬼; 有的叹 息, 有的气愤; 还有的激愤得说了些难听的话, 给党和政府 的形象抹黑. 我的心一阵纠结, 眼睛从人镜中突然看到一位 "迷人" , 一个和 《儒林外史》 里那个临终还要伸出几个手指头不肯咽 气的财迷严监生一样的官迷——耄耋暮年, 垂垂老矣, 还要 口不离 "副局级" , 摆尽官架子, 叫卖 "八九千" ! 我合十, 我祈祷, 菩萨保佑他不是真的, 要不然这样的 "副局级" 在他占据的那份权位中能有几分姓 "人民" 的呢! 自由与不自由的思考 ——传统文化的传承应秉持法律的约束 文/张枫近日来,一则广西玉林狗肉节的新闻引起轩然大波, 食狗者与护狗者两个团体爆发了激烈争论,前些日子甚至 还为此发生了肢体冲突,让人唏嘘.其实,在一个多元化 的社会里,本就应该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传统习俗和思维. 他们应该共存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不是格格不入甚至针锋 相对.吃狗肉在人类历史上已经流传了很久,不仅在中 国,在国外也有不少国家有这样的习俗.目前只有香港在 1950 年香港法例第 167A 章 《猫狗规例》 第22 及23 条上明 确规定, "任何人不得屠宰任何狗只或猫只以作食物之 用,不论其是否供人食用. " 对于中国这个有着56个民族和5000年历史的国度,很 多神话和小说中流传着宣扬狗肉美味的桥段,如济公传 说、金庸的武侠小说,说明我们对于狗肉的美味和营养价 值的认识古已有之.在我国,有着很多关于食物的禁忌, 比如回族不吃猪肉、壮族不吃蛙肉等.他们都没有引起什 么争议,为什么偏偏狗肉却能掀起这么大的风浪呢?这关 键在于互相的理解和法律的规定.从法律上看,我国的法 律明文规定要尊重各民族的传统习惯和宗教信仰,因此这 些民族的特有风俗被保留和承认.这就让我想到今年高考 的题目《自由与不自由》 ,不禁要发问: "我们是否有饮食 的自由?我们是否有选择食物的自由?那些爱狗人士的行 为是否妨碍了我的自由?那他们的行为又是否是他们的自 由呢? " 在经过思考后,就食用狗肉这件事来看,笔者有了如 下建议: 首先,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有禁食狗肉的相关习俗的, 适用我国关于尊重各少数民族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的规 定,这些地区对于食用狗肉,要严格管理,禁止食用. 其次,对于上高速拦车、以爱狗为由寻衅滋事的要严 格按相关交通法规处理.对于使用不法手段捕狗、杀狗的 必须予以严惩 (如毒狗和偷狗行为等) . 最后,不妨允许自养自食狗肉的饮食自由.完善相关 法律法规的规定,修订完善《动物保护法》和《犬产地检 疫规程》 ,在狗肉经营贸易中,动物检验检疫部门必须做 好检验检疫工作,狗肉上市也要有检验检疫章,如果发现 有违规经营者,一概查处. 作为有吃狗肉传统的人口大国,我国的狗肉需求量其 实很大,农业部应鼓励形成大型的肉狗养殖基地,让大家 吃到放心狗肉、安全狗肉.同时,打击没有经营资质、卫 生许可的狗肉经营商,各地狗肉节也要进行严格监督,不 能为了传承文化就脱离了法律的约束. 俗话说, "闻到狗肉香,神仙要跳墙" .狗肉的美味和 滋补功效自古以来为人所称道,这是我国饮食文化的一部 分.随着时代的进步,对于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动物,人类 已经有新的认识和观点,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应该顾及 这些认识和观点,这就要求我们互相体谅,互相包容,更 重要的是要有法律勾画的框架,让狗肉的经营与食用有一 定的规则和流程可循,不滥杀、不乱吃.传统文化的接力 是我们对于历史的继承和延续,不能让她偏离了法律的约 束,这样才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与环境下让传统文化散发新 的魅力. 贤人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