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收材料目录
.................................................................. 1、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验收申请书.................................................................. 1~14 ........................................................................ ........................................................................15~22 2、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合同书........................................................................ 15~22 ............................................ ............................................23~26 3、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法人身份证明............................................ 23~26 .................................................................................... ....................................................................................27~38 4、上年度财务审计报告.................................................................................... 27~38 ............................................................................................ ............................................................................................39~42 5、项目总结报告书............................................................................................ 39~42 ........................................................................................ ........................................................................................43~55 6、研究报告(摘要)........................................................................................ 43~55 ...................................................................................... ......................................................................................56~177 7、研究报告( )...................................................................................... 56~177 ....................................................................................... 8、项目经费决算表....................................................................................... 178~182 ................................................................................... 9、项目研发投入台账................................................................................... 182~203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验收申请书
项 目 编 号 : RKX201009270033A 所属指南领域:其它 所属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 深科工贸信计财字 下 达 文 件 号:[2011]19 号
大厅受理编号: 申请项目类别:公开申报 所属二级学科:产业经济学
20130423141927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
验收申请书
项 目 名 称 : 深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路径研究 申 请 单 位 : 厦门大学深圳研究院 (盖章)
单 位 地 址 : 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南四道 019 号虚拟大学园 A601 项 目 负 责 人 : 林民书 项 目 联 系 人 : 林民书 单 位 网 址 : www.xmusz.cn 移动电话:15306927213 移动电话:15306927213 申请日期:2013 年 04 月 23 日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制 二〇一二年九月
1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验收申请书
填表承诺书
本单位(人)承诺遵守《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 暂行办法》(深府 [2004]195 号)和《深圳市科技研发资金 暂行办法》(深府[2004]205 号)以及填表说明等相关文件规定,并自愿作出以下 : 1、本单位(人)对本申请材料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 如有虚假,本单位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 。 2、本单位(人)同意将本申请材料向依法审批工作人员和评审专家公 开,对依法审批或者评审过程中泄露的信息,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免予 承担 。 3、本单位(人)承诺所申请验收的项目无知识产权争议。 4、本申请材料仅为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申请验收制作并已自行备份, 不再要求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予以退还。 特此承诺。
法定 人(或者被委托人)/个人签字:
办公电话: 移动电话:
(单位需加盖公章,被委托人签字的提交法定 人授权委托书)
2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验收申请书
一、单位基本情况
单位名称 单位地址 注册资本 组织机构 厦门大学深圳研究院 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南四道 019 号虚拟大学园 A601 314.0 万元 45574921-0 注册时间 2000-05-08 00:00:00.0 国税登记证号 地税登记证号 注册所在区 南山区 (高 新区除外)
440300455749210 440300455749210 无 事业单位
营业执照注册号 45574921-0 基本户开户银行 开户银行帐号 单位网址 单位资质
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高新 单位 等级 园支行 755915853410401 www.xmusz.cn 登记注册类型
经营范围 (按营业执照)
高层次人才培养、科技开发、科研成果转化、兴办高新技术企业、为深圳经济 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主营产品 (只写品名) 所属行业类别 (大类)
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软件,电子商务,LED,集成电路, 机及外围设备, 通讯设备及终端 82 教育
2
所属行业类别 (中类) 生产用房面积
824 高等教育 1000m
2
研发及办公面积 1480m 海外营销机构数 0 证券交易市场
所属技 术领域
其它
海外研发机构数 0 上市时间 股 权 结 构
主要股东名称(前 5 位) 厦门大学
出资额(万元) 314.0 货币
出资方式
所占比例(%) 100.0
3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验收申请书
二、单位人员情况
男职工数 年末从业 人员总数 26 参加社保人数 外籍专家人数 16 13 0 人员结构 按工作性质分 行政 人员 市场营销人员 研发设计人员 加工制造人员 其他人数 4 0 14 0 8 按学历分 博 业人数 硕 业人数 本科毕业人数 大专毕业人数 其他人数 10 9 5 2 0 相关人员信息 姓名 法定 人 最高 学历 职务 姓名 单位联系人 最高 学历 职务 金能明 博 院长 黄木印 硕 科研主管 移动电话 身份证号 13352981239 350102197207150330 移动电话 身份证号 13352981239 350203196310114036 按技术职称分 高级职称人数 中级职称人数 初级职称人数 其他人数 14 3 0 9 女职工数 留学归国人员数 新增高校毕业生 10 10 0
4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验收申请书
三、单位财 况(事业类填报,单位:万元)
项目类别 年度总收入 (一)生产经营活动收入 (二)科技活动收入 1.部、省科技收入 2.地方政府科技收入 3.政府之外科技收入 (三)其他收入 年度总收入增长率 年度总支出 1.生产经营活动支出 2.科技活动支出 3.其他支出 年末资产总额 年末固定资产原值 1.年末科研用房原值 2.年末科研设备原值 3.其他固定资产原值 固定资产增长率 科研设备资产增长率 年末负债总额 年末货币资金余额 年末借入款项余额 548.1 292.0 249.0 0.0 240.0 9.0 7.1 0.3 472.6 338.2 130.7 3.7 838.0 51.3 0.0 0.0 51.3 4.0 0.0 357.8 770.9 0.0 上年 437.3 341.2 90.0 0.0 90.0 0.0 6.1 -0.3 548.8 336.7 210.0 2.1 776.7 49.3 0.0 0.0 49.3 1.0 0.0 257.8 418.3 0.0 前年 110.8 -49.2 159.0 0.0 150.0 9.0 1.0 0.6 -76.2 1.5 -79.3 1.6 61.3 2.0 0.0 0.0 2.0 3.0 0.0 100.0 352.6 0.0 增长量
5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验收申请书
四、单位科研活动情况
项目名称 科研经费全年支出总额 上年末(2012 年) 前年末(2011 年) 130.7 210.0 5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79.3 -20.0 8 8 0 0 3 3 0 0 25 25 0 0 0 0 0 0 0 增长量
研发支出占全年总收入的比例(%) 30.0 累计专利申请数 发明新型申请数 实用新型申请数 外观设计申请数 累计拥有有效专利授权数 有效发明专利授权数 有效实用新型授权数 有效外观设计授权数 累计发表论文数 累计出版科技著作数 累计拥有软件著作权数 累计拥有 IC 布图版权数 累计拥有注册商标数 累计参编技术标准数 累计发现植物新品种 累计获取新药证书数 累计获得国家、省、市奖励 8 8 0 0 3 3 0 0 25 25 0 0 0 0 0 0 0
6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验收申请书
五、单位科研资助情况
资助类别 国家项目数量 国家资助额(万元) 国家科技奖项 省级项目数量 省级资助金额(万元) 省级科技奖项 市级项目数量 市级资助金额(万元) 市级科技奖项 重点实验室数量 国家级/省级/市级 工程中心数量 国家级/省级/市级 上年末(2012 年) 0 0.0 0 0 0.0 0 8 315.0 0 0 0 / 0 / 1 0 0 / 0 / 0 前年末(2011 年) 0 0.0 0 0 0.0 0 7 160.0 0 0 0 / 0 / 1 0 0 / 0 / 0 0 0.0 0 0 0.0 0 1 155.0 0 0 0 / 0 / 0 0 0 / 0 / 0 增长量
近三年获市政府资助概况 项目名称 资助部门 资助金额 (万元) 40.0 20.0 20.0 30.0 20.0 资助时间 2010-08-29 00:00:00.0 2011-04-13 00:00:00.0 2011-04-13 00:00:00.0 2011-04-13 00:00:00.0 2011-04-15 00:00:00.0 (预期)验收时间 2012-05-31 00:00:00.0 2011-10-13 00:00:00.0 2011-10-13 00:00:00.0 2011-10-13 00:00:00.0 2014-03-06 00:00:00.0
基于人体异常行为理解的视 深圳市科工贸 觉监控系统及其产业化 信委 深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 深圳市科工贸 本内涵和基本路径研究 信委 深圳外资工业企业技术创新 深圳市科工贸 与产业升级研究 信委 深圳经济变迁和社会转型研 深圳市科工贸 究 信委 基于超宽带混沌脉冲的交通 深圳市科工贸 流计量系统关键技术研发 信委
7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验收申请书
六、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所属主要 技术领域 所处阶段 项目第一 合作单位 项目组总 参与人数 深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涵和基 本路径研究 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 二级学科:产业经济学 样机 无 博 人) 7 硕 人) 5 2 资助金额 (万元) 20.0 合同起 止时间 所属关联 技术领域 计划类别 项目第二 合作单位 2010-08-15 00:00:00.0 至 2010-10-15 00:00:00.0 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 二级学科:区域经济学 软科学研究计划 无
本科(人) 0 本科以下 0
负责 人
出生年月 最高学历 单位及职务 承担任务 学教师;
项目组主要成员(含项目负 ) 1960-06-01 职称 教授 移动电话 00:00:00.0 博 专业 经济学 身份证号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总体设计与第一、三部分
15306927213
360111196008010056 签名: 承担工作量:6 个月
林民 书
1978,7——1982,6,厦门大学经济系学生;
1982,7——1985,9,华东交通大
1985,9——1988,6,厦门大学经济系硕 究生; 1988,7——1993,9,
主要 简历
华东交通大学讲师; 1993,9——1994,6,福州榕动活动房有限公司; 1994, 7——2001,9,福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1998,9——2001,6,厦门大学经济研究 所博 ; 2001,10——厦门大学教授,博 导师。
出生年月 姓名 最高学历 单位及职务 郭其友 承担任务 出生年月 姓名 最高学历 单位及职务 赖小琼 承担任务 出生年月 姓名 最高学历 单位及职务 贺东伟 承担任务
1963-06-01 00:00:00.0 博
职称 专业
教授 经济学
移动电话 身份证号
13806086599 签名: 承担工作量:3 个月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第二部分 1958-07-01 00:00:00.0 博 职称 专业 教授 经济学 移动电话 身份证号
18959285711 签名: 承担工作量:2 个月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第四部分 2013-04-01 00:00:00.0 博 职称 专业 博 经济学 移动电话 身份证号
15960286130 签名: 承担工作量:6 个月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第五、第六部分
8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验收申请书
七、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从项目总结报告书中摘录,限 1500 字之内)
概述项目涉及的技术领域、工艺范畴, 的关键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原理、技术方法、技 术路线以及工艺流程,项目的主要技术创新点,涉及的相关知识产权等。 我们首先分析指出我国的经济现处于粗放式的增长道路上,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大量的投资拉 动,重复投资现象严重,投资效率低下,造成了很大程度的社会资源浪费。在我国现有的体制下, 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各地方政府必然引起新一轮的投资热潮,不可避免的,就会造成重复建设, 重复投资,造成资源浪费,而这本身就是粗放式的增长方式。我们研究认为,在目前全国还处于 粗放式增长的大背景下,需要寻找在全国又处于粗放式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现转变深圳经济 发展方式的可行路径。我们用大量的篇幅详细分析了珠三角和深圳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所存在的 关系。总的来看,深圳经济增长过程中,要素投入起到了最为重要的作用。未来深圳为了发展新 兴产业,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依靠要素投入具有客观必然性。在模型中,可以看出现代服务业的 发展在深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其次,深圳的工业和服务业都在深圳的经济快速增长和 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体现出了重要作用,但是相比较而言,深圳服务业的增长和 更为稳定,同 时产业结构升级的范围也更加全面。这就决定了深圳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在保持增速和提升经 济结构水平方面服务业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对深圳不同产业发展的限制分析,报告指出了未 来深圳的经济增长来源应该来自于高端制造业以及第三产业特别是现 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 传统工业则需要向高附加值的高科技新兴产业转型。报告特别分析了深圳金融业发展。深圳金融 业产值对全国、广东、深圳 GDP 都具有出了较为明显的相关系数,但是对于全国和广东的相关关 系数更高,其中全国的最高,这表明,深圳作为金融中心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深圳、珠三角本地 区,更多的是通过对广东乃至全国范围内的辐射带动作用体现出来的。通过对深圳和珠三角地区 制造业区域扩散和服务业区域集中趋势的分析,从不同侧面研究了深圳和珠三角制造业发展转型 和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和方向。由此我们认为深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实就是以围绕提高资源使用 效率,在空间资源限制的状态下,发挥中心城市综合生产、交易、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围绕增强 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扩大城市资源配置范围,提高要素资源价值创造能力,通过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未来深圳产业发展主要路径是通过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加快高附加值制 造业、现 务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发展,提高深圳组织跨区域生产经营的能力,增强深圳组织 跨区域生产经营和资源配置的能力,扩大深圳资源配置的空间范围。具体路径如下: 1、加快推 动传统制造业转型,积极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产业自我发展的能力,大力发展以 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增强区域资源配置的能力,引领产业 发展方向,推动深圳产业结构的优化,促使深圳的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 2、 积极帮助深圳的制造业企业及时转变角色,创新企业盈利模式,逐步将低附加值的生产加工转移 到低成本地区,通过产品价值链的重新整合,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增强企业营销和研发环节建设, 提高跨区域生产经营的组织能力。由此推动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如营销、广告、市场调研,金融、 会计等的发展和全面升级,为区域资源配置中心的建立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3、在珠江三角洲 地区各城市的产业升级趋势背景下,深圳如果能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大力发展高 端生产性服务业,转变城市功能,建立以深圳为生产运营中心的产业发展合作体系,吸引来自周 边地区企业生产运营中心入住深圳,从而在促进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自身提高对要 素的支配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契机。 4、建立区域生产经营运营中心,主要思 路在于通过产业分工协作,建立珠三角企业生产运营中心,将大量低附加值的生产、加工环节转 移到周边地区,而深圳主要掌 发、设计、订单、销售等环节,通过生产服务,在对生产过程 的调控中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 5、创新区域合作模式,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加快推进珠三角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通过加强和珠三角区域的产业分工协作,在更广的空间上谋求深圳的发展。 建立利益补偿机制,推进珠江口区域内各行政区的经济合作以促进产业的合理空间布局,加快区 域经济整合,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6、资源配置中心的建设,就是要加快完善金融市场 服务功能。通过引进国外先进金融业务,采取特殊政策,开发新型金融产品,加快金融创新,通 过引进国外先进金融业务,采取特殊政策,开发新型金融产品,完善金融服务功能,通过区域性 金融中心建设,提高区域资源配置能力。需要创新区域合作模式,突破行政区划限制,通过加强 和珠三角区域的产业分工协作,在更广的空间上谋求深圳的发展。首先,以金融、保险、物流等 为重点,探索深圳的服务业企业跨区域开展业务模式,拓展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实现新型金
9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验收申请书
八、项目实现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从项目总结报告书中摘录,限 1500 字之内)
概述在技术进步、工艺创新方面已实现的成果,形成的产业前景,培养的技术人才,以及对解 决产业发展问题的 。 无
10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验收申请书
九、项目实施进度
简述项目实施期内不同阶段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阶段起止时间、技术经济指标、资金使用 情况等。研究成果应该清晰、正确地定性或定量描述。(每半年为一个阶段,原则上以两年为期限) 阶 段 起止时间 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 本课题主要研究依据国际产业发展历史经验,分析比较深圳经济 发展与国际经验所存在的不同。对深圳三大产业结构特点与存在的问 2010-08-15 00:00:00.0
至
题进行实证分析, 分析深圳产业发展阶段性特征, 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具体分析深圳制造业发展转型存在的问题,寻找深圳制造业结构调整 方向和途径。分析深圳服务业发展内部结构,研究服务业内部结构演 变路径和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从深圳地理和在全国所处的地位,以 及现 务业发展趋势,定位深圳服务业发展方向。探讨深圳制造业 与生产服务业调整与发展途径,分析深圳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向及其政 策路径。 完成课题的总体研究,提交研究报告,结题
第 1 阶段 (半年)
2010-09-15 00:00:00.0
第 2 阶段 (半年)
2010-10-15 00:00:00.0
至
2010-10-15 00:00:00.0 根据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并提交修改稿
第 3 阶段 (半年)
2010-12-15 00:00:00.0
至
2011-04-15 00:00:00.0
至
至
11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验收申请书
至
12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验收申请书
十、项目经费使用情况 (单位:万元)
项目投 20.0 资总额 市财政资助额 20.0 国家/省 资助额 0.0 单位自筹 0.0
项目经费支出情况 序号 01 02 人员费 设备费 (1)购置设备费 (2)试制设备费 (3)设备改造与租赁费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材料费 测试化验加工费 燃料动力费 差旅费 会议费 国际合作与交流费 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 事务费 劳务费 专家咨询费 费 其它 经费支出类别 3.0 0.0 0.0 0.0 0.0 0.0 0.0 1.0 7.0 0.0 0.0 0.0 3.0 2.0 1.0 3.0 合计 市财政经费 3.0 0.0 0.0 0.0 0.0 0.0 0.0 1.0 7.0 0.0 0.0 0.0 3.0 2.0 1.0 3.0 国家/省经费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单位自筹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购置的仪器设备清单 序号 01 02 03 04 05 06 仪器设备名称 数量/单位 单价 (万元) 备注
13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验收申请书
十一、本申请所附材料清单
序号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附件名称 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登记证书复印件 法定 人身份证复印件 税务登记证复印件(非事业单位提供) 上年度财务审计报告或通过审查的事业单位财务决算报表复印件(注册未满一年的可提 供验资报告) 项目合同书复印件 项目总结报告书 项目所获成果、专利一览表(含成果登记号、专利申请号、专利号等)及证书的复印件 第三方提供的有关产品测试报告或检测报告复印件(基础研究项目除外) 本项目购置的仪器设备材料清单、购置发票、合同及银行支付凭证复印件 政府资助资金使用明细表(包括会计凭证号)复印件 本项目有关的经济指标证明材料复印件 其他有关项目完成情况的证明材料
其他说明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010 年度深圳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深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涵和基 本路径研究
研究工作汇报
厦门大学深圳研究院 2012 年 7 月
39
课题组负 :林民书 课题组主要成员: 郭其友 赖小琼 贺东伟 林 仲 张 敏 利 明 教授 教授 研究生 研究生 研究生 研究生
教授
40
课题工作汇报
一、研究进程:本课题立项后,先后分几个阶段展开研究工作。 第一阶:2010-08-15 至 2010-11-15 完成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进行实地调研,运用相关理论,对深圳经济发展 进行实证分析, 探讨分析深圳转换经济发展方式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报告的 基本思路。 第二阶段:2010-11-15 至 2011-04-15 课题组讨论研究报告内容,讨论深圳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变发展状况的模型 设计,对计量模型数据进行分析,完成报告初稿写作。 第三阶段:2011-04 第四阶段:2011-08 至 2011-07 补充调研,完善报告内容,按时提交中期研究报告。 至 2011-10 对中期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完成将近 10 字的课题报告。 二、课题研究成绩 课题立项后,课题组成员通过实地调研,在充分掌握一手资料后,对深圳经 济发展方式进行了广泛研究, 确立了独特的研究视角,从中心城市资源配置能力 入手,考察深圳产业发展领导力和控制力。探讨深圳扩区域资源配置的能力,围 绕增强深圳地区资源配置能力, 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寻求深圳转变发展方 式的路劲。由于视角上的创新,结合深圳实际,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创 新。 1、通过实证分析了指出我国的粗放式经济增长状况仍无法彻底扭转。导致 粗放式增长的因素还没有消除,粗放式增长仍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 2、实证分析了深圳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状况,投入在在深圳的经济快速增 长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体现出了重要作用。相比较而言,深圳服务业的增长和贡 献更为稳定。在保持增速和提升经济结构水平方面服务业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3、 实证分析了珠三角地区出现了深圳周边地区制造业扩散和服务业向中心 城市集聚的新趋势,分析了深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其产业转型与升级与周 边地区产业发展所存在的内在联系,指出深圳产业转型和发展方向。 4、分析了深圳中心城市地位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联系,提出来围绕提高 资源配置能力, 建设资源配置中心作为深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提出通过 扩大区域资源配置范围,分享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成果。 5、从制造业转型推导出深圳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服务,建设生产运营中 心。增强深圳产业发展领导力。提出传统制造业转型的具体路径。
41
6、实证分析了深圳金融业发展与周边地区经济的关系,指出发展跨区域服 务与扩大资源配置空间的关系,指出深圳金融业发展的具体方向。
三、研究总结 能够根据规定,按时完成研究任务。课题组成员能够投入足够的时间,结合 深圳实际, 通过实地调研, 所提出具体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和路径具有很 强的针对性,避免一般空泛的政策研究。达到了研究目的。
42
2010 年度深圳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深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涵和基 本路径研究
内容摘要
厦门大学深圳研究院 2012 年 7 月
43
课题组负 :林民书 课题组主要成员: 郭其友 赖小琼 贺东伟 林 仲 张 敏 利 明 教授 教授 研究生 研究生 研究生 研究生
教授
44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和我国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特点
(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内涵 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取决于各种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 经济增长的结果也正 是资源配置效率的最终体现。 影响经济增长效果的生产要素种类纷繁复杂,这些 资源要素又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经济发展路径与方式, 经济的运行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组合方式。因此,我们将经济增长 方式定义为生产要素的分配、 投入、 组合和使用方式, 并且在明晰概念的基础上, 从资源1配置的角度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展开分析。 学者们普遍将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增量来扩大生产、 增加产品总量的方式称 为粗放型经济增长; 将通过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来增加产品总量的方法称为集 约型经济增长。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是注重增加资金、劳动力、原材料、 能源等的投入,依靠生产要素量的扩张,投入产出率较低,创造的附加值相对不 大;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靠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 组合提高经济效益,其结果是低消耗、高质量、高效益。 由于经济发展存在复杂的生产要素组合,这些资源要素又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通过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经济增长路径与方式, 经济的运行效率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这些要素的组合方式。因此,我们认为,产业结构的考察对要素资源的有效 组合与资源的再分配给予必要的关注, 为经济增长途径的分析提供了更为准 方向,对 '理解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积极作用。 (二)对我国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的实证分析 虽然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令人瞩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持了 30 多年的 高速增长,但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的是投资的扩张而 不是技术进步。虽然也经历过几 济起伏,然而,每当需要进行结构调整,生 产开始下降的时候, 为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增加社会就业所进行的政府投资 规模的扩大,使得我国不同时期都能够在持续不断的投资和国内外需求的支持 下,找到粗放式增长的市场基础。 经济增长靠的是大量的资本、能源、原材料以及劳动力的投入,而科技进步 或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小。在这种粗放式增长模式下,虽然经 济增长的速度可以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但是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却没有得到足够 的重视,必然导致低效率的经济增长结果。事实上,我国的高速增长付出了极大 能耗成本并且承担了极大技术安全风险, 如果再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 损失纳入考虑范围,则经济增长的社会总效率更低。
1
这里的资源指广义的资源,包括能够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如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制度资源、技术 资源、资金资源、市场资源、区位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与政策资源等等。
45
(三) 、粗放式经济发展的内在原因分析 过比较我国和欧美及东亚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特征将有助于分析我国粗 放式增长方式的形成原因。以四个具有 性的国家来进行比较:中国、日本、 美国和英国。 分别 这四个国家在 1981—2009 年间的 GDP 增长率和投资增长 率,并用 Eviews 进行简单回归。结果如下: 即投资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在英国会拉动经济增长约 0.66 个百分点,在日 本会拉动经济增长约 0.83 个百分点,在美国会带动经济增长约 0.32 个百分点而 在中国只会拉动经济增长约 0.12 个百分点,中国的投资所带来的收益最低。通 过与发达国家作比较, 我国经济中的投资效率太低,这说明在投资过程中存在着 极大的资源浪费, 而且又由于我国的经济一直是依靠大量的投资来拉动,资本存 量越来越大,由于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因此,随着资本的增加投资所带来的收 益就会越来越小,是典型的粗放式增长模式。 从时间的角度再次考察各市场经济国家的投资率以及其与我国的差异, 从上 图不难发现,作为西方国家的代表——美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率一直较低,80 年 来一直维持在 0.15 左右。同样作为亚洲国家的日本,其投资率逐渐下降, 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逐渐转为由技术进步带动,09 年的投资率已经降到与美国 相同,仅为 0.2。再看我国投资率的情况,我国的固定资本投资率从 1981 年到 2009 年一直都呈上升趋势,在 09 年更是达到了 0.65 的超高水平。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增长的转变,为何在 我国难以做到?这主要还是和我国现有的体制因素有关: 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的 主要问题是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而轻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另外,各地方政 府迫于政绩考核的压力片面追求 GDP 总量的增长,这是造成我国经济粗放式增 长的主要原因。在我国现有的体制下,政府主导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本身就是 悖论。 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 各地方政府必然将会为了各自的政绩考核的需要而 进行 “经济锦标赛” 纷纷大力投资高兴技术产业, , 这将引起新一轮的投资热潮, 不可避免的,就会造成重复建设,重复投资,造成资源浪费,而这本身就是粗放 式的增长方式。
二、 深圳经济增长状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深圳 GDP 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但是值得注 意的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深圳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已 经在逐渐缩小, 2009 年, 到 深圳的增速为 10.7%,而全国平均增速则达到了 9.3, 深圳与全国之间的差距已经缩小到不足一个百分点。 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 得利与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 另一方面也部分归因于深圳在改革开放初期所 享受到的一系列优政策优势。
46
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从经济机制内部来看,体现出了对投资较强的依赖 性。 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伴随着深圳投资的更快速的增长同时进行的了,特别 是在 1995 年之前, 深圳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明显快于 GDP 的增速。进入新世纪 以来,这一势头有所缓解,固定资产投资速度基本与 GDP 增速持平,但是 2009 年后,这一势头又开始出现了逆转的趋势。 报告还对深圳经济发展过程中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展开了分析。主要 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深圳经济发展中各要素 率分析 深圳经济增长过程中, 要素投入起到了最为重要的作用,这也就决定了深圳 的经济增长机制依然是一条要素投入型的发展道路。 这也反映了在缺乏既有产业 基础的情况下,为了发展新兴产业,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依靠要素投入具有客观 必然性。 在模型中, 可以看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深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 出。 其次, 深圳工业和服务业都对深圳经济增长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但是服 务业对于深圳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为稳定, 而且工业的推动作用的发挥与服务 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2、深圳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利用率分析 深圳经济发展更多的还是依赖于以资本和劳动力为主的要素投入。 深圳经济 发展过程中,资本的收益虽然继续保持了增长的态势,但是增速明显已经放缓。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资本投入的回报增速逐渐放缓的时候,深圳单位 劳动力产出却在增加,并增速明显。这说明随着深圳经济的发展,深圳的生产中 劳动力附加值、劳动者素质都越来越高。这说明深圳在发展过程中,其积极发展 方式在逐渐发生转变,而且是向好的方面转变。
三、 深圳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涉及到产业发展现状和转型升级问题。为此我们 专门对深圳产业发展和产业基础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 、深圳农业发展状况分析 受农业发展空间的限制, 单纯的农业生产对于深圳农业产业的发展难以起到 持久有力的推动作用, 这一方面是由于深圳的农业生产历史及基础较为薄弱,另 一方面也是由于深圳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拉动所致。 虽然在未来的深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 深圳农业生产面临着竞争力不足的缺 陷,但是深圳农业生产的不足却给深圳发展农产品集散、交易、流通带来了一定
47
的机会。 深圳在未来的农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适度强化农业生产,但另一方面更 为重要的是要依托深圳强大的农产品消费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 将深圳打造成为 珠三角地区农产品集散、消费、流通、配置中心。通过强化深圳对农产品的消费 配置能力, 转换发展思路, 将深圳的农业水平的不足转换为提升深圳农业资源配 置能力的机遇,进而提升对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 、深圳工业发展状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深圳工业发展迅猛。第二产业占 GDP 的比重也由 1979 年的 20.5%上升至 2009 年的 46.7%。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深圳经济的增长,深圳 工业增长的速度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这一方面是由于随着深圳经济的快速 发展,深圳工业经济总量规模持续扩大,经济增长的边际速度放缓,但另一方面 也表明深圳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寻找新的增长点 以扭转增速持续下降的趋势。 深圳工业产值结构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通信设备、 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 造业, 深圳工业发展过程中, 技术水平较高, 各类高息技术产业的作用日益重要, 而原材料初级工业等轻工业的促进作用日益降低。 这一方面体现了深圳的工业的 产业结构程度更为高级和合理, 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深圳市工业产业升级趋势明 显。 (三) 、深圳服务业发展状况分析 深圳服务业起步较早。凭借政策、地理等方面体制优势,深圳靠商贸起步, 服务业起到了推动深圳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改革初期,由于缺乏产业基础, 深圳主要是靠商贸开始了特区的建设,此时,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超过 了制造业。作为国内对外经贸活动的窗口,深圳成为全国对外经贸活动的中心, 大量国外率先通过新技术、 新产品深圳介绍的国内,深圳由逐渐由此确立起在全 国中的地位。然而,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到了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制造业比重逐 渐上升,甚至到了 1999 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首次超过了服务,但即使深圳制 造发展迅速,深圳服务业地位并没有失去发展的势头,而且,随着深圳城市功能 的提升和制造业转型升级, 深圳第三产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将发挥十分重 要的作用。 近五年来, 深圳服务业的增加值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较快稳定增长,其中餐 饮、交通等传统行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有下降的趋势,而金融业、信息业等高附加 值、 更能体现出一个城市的现代服务业水平的生产型性服务业则保持着较快的增 长速度, 这一方面说明深圳服务业的增长效率在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反映了深圳 服务业的结构升级、功能提升成效显著。 在对产业发展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在深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工业和服务
48
业都体现出了较高的发展水平和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但是,二者的发展效率和贡 献效率又具有以下几个不同特点。 第一,近几年来服务业的发展较之于工业更加稳定。2005——2009 年深圳 的服务业各行业总体上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增速比较稳定。 第二, 服务业的整体结构升级优化更为明显。深圳的工业产业升级主要通过 通信设备、 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的增长率的稳定提升和其他 原材料初级加工业的比重下降来体现。 而服务业的升级发展则通过各个行业全面 发展来体现,相比较而言,深圳工业的结构优化升级的突破点较少。 (四) 、深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深圳一直以来所依赖的资源投入型增长模式在进入新世纪以来面临着一系列 的挑战, 突出的就体现在投资和劳动力这两项主要要素投入的边际产出出现了明 显的下降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从总体上看,深圳的要素边际回报率出现了 下降的趋势, 但是不同的产业的变化趋势却又有所不同。深圳的第二产业的边际 投资回报率的下降趋势明显要比第三产业更为明显 这表明深圳的经济增长结构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不同产业间的边际回报率, 将改变资本投资的方向, 必然影响到深圳产业的发展,使得未来深圳不同产业发 展轨迹呈现出不同的趋势。 在要素投入型发展模式依然是深圳经济增长模式为主 要特征的背景下, 具有更高边际回报率的第三产业必将在未来深圳经济发展过程 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五) 、深圳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分析 从整体上来看,深圳经济发展呈现出了以下几个主要特点,并且都将从不同 层面对深圳未来的经济发展机制和发展重点产生影响。 第一,要素投入的拉动作用明显,但边际回报逐渐下降。从整体上看,深圳 的经济发展依然呈现出了要素拉动型的粗放式增长特征。 其中资本投入的作用尤 为明显。 但是各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回报却在降低,其中工业领域的下降尤 为明显。 这也就意味着在未来要素投入型增长背景下,服务业的发展效率将会超 过工业,因此服务业将是未来的投资重点。 第二,深圳经济增长的产业增长点在逐渐发生变化。深圳的经济发展主要依 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而第一产业的贡献率则明显不足。进入 90 年代 后期,随着深圳的产业升级,重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 等产业成为了深圳工业增长的主要来源。第三产业的 在上世纪比较稳定,进 入 21 世纪之后,服务业开始逐渐超过了第二产业的 ,但其第三产业并没有 因此突破发展瓶颈, 并没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发展过程制造业所起的作 用仍不可忽视。 第三,外向型导向的经济结构遇到了严重挑战。深圳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外
49
向型特征突出, 外贸依存度极高。 这就使得深圳经济的增长面临着一定不确定性, 其中工业所受到的冲击影响最为明显。 转变发展方式,未来深圳的经济增长来源应该来自于高端制造业以及第三 产业特别是现 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而传统工业特别是出口导向型的初级加工 业等产业已经从不同侧面表现出了增长乏力的特点, 需要向高附加值的高科技新 兴产业转型。与此相适应的,深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从培育产业升级能 力,提升城市功能着手,发展高端制造业,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将深圳打造成 珠三角地区的企业总部中心、现 务中心。强化深圳的高端产品制造能力,逐 步淘汰转移那些既无法带来研发技术的提升, 也无法带来市场影响力的简单外包 加工业,而要着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生产型服务业,增强深圳对珠三角地 区聚集扩 力, 提高区域要素配置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完善城市的综合功 能,提高深圳对周边地区资源配置能力,从而摆脱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真 义上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 深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影响因素分析
深圳作为珠三角的重要经济中心城市, 一方面对地区经济增长起着重要推动 作用, 但另一方面, 其经济发展方式也会受到全国和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影 响。现有体制下,地区间的竞争,全国特别是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将直接影 响到深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因此,必须从全国和周边地区相互联系的角 度,考察深圳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 (一) 、深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外部环境 1、中国的经济发展机制分析 从我国十二期间各地区的发展规划来看, 在多数地区的计划中 GDP 增长速度 都在 10%以上,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规划增速更快,而国家整体的增速将突破 8% 左右,在技术进步短期内没有巨大飞跃的情况下,要维持如此高的增速,这就必 然意味着未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依然将会以要素投入拉动型的粗放式增长为主。 由于经济增长机制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所以中国未来的 经济增长过程中要素投入依然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珠三角经济区位结构背景 总的来看,珠三角地区的核心经济中心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四市, 而这其中,深圳、广州的核心地位最为突出。广州的优势更多的体现在总量规模 和服务业水平,而深圳的优势则体现在工业水平方面。
50
3、地区间经济空间相关性与产业相关性背景 虽然珠三角地区各市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并不强,但是从整体上看,空间相 关性却体现出了不断增强的趋势,其中第二产业的空间相关性增加尤为明显。这 体现出了珠三角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在不断加强,产业扩散(尤其是第二产业) 、 技术外部性、知识外溢等地区间的空间影响作用在不断加强。 从变量分布的 图的变化也可以看出这一趋势,这也表明珠三角地区各城 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在不断加强。 4、地区产业集 势背景 在过去几年中,珠三角地区各市的 GDP 变异系数由 2005 年的 0.94 下降至 2009 年的 0.911,这表明珠三角地区各市之间的经济差距在缩小。这表明珠三角 各地市之间的经济扩散已经开始出现。 与 GDP 相类似的,珠三角地区的第二产业也出现了明显的扩散趋势。这表 明随着深圳等中心城市的要素成本、经营成本、生产成本等成本的上升,使得部 分传统工业企业已经开始向周边地区转移,形成了产业扩散的趋势。 在珠三角地区整体经济分布和第二产业分布出现扩 同时, 珠三角第三产 业以及主要生产服务业各行业却出现了集聚的趋势, 这说明珠三角地区的第三产 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水平在逐步提高。 深圳市在未来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外部经济环 境将呈现出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仍将以要素投入为主要推动力。在外部 竞争压力下,深圳为了保持必要的发展速度,要素投入的作用依然不能忽视。 第二,珠三角地区出现了制造业向周边城市扩 服务业向中心城市集聚的 新趋势。这一方面是中心城市随着土地成本、要素成本等方面的上升,城市服务 能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伴随在珠三角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在不断加强,随着周边 地区制造业发展成熟, 他们将更多利用深圳城市综合功能完成产业的转型升级过 程。 这就为深圳市更好的发挥地区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地区的辐射、带动提供了 广阔空间, 有利于巩固深圳继续保持其在珠三角资源配置的中心城市地位。 因此, 深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其产业转型与升级与周边地区产业发展所存在着 密切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对深圳产业转型和发展方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深圳可以利用珠三角地区企业 转型升级的需要, 将这些的核心功能如研发、 运营、 营销中心整合到深圳来完成。 随着珠三角地区各产业、各企业的核心功能转移、集聚到深圳,必然一方面会大 大提升这些企业的运营效率,进一步加快珠三角地区各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升 级, 另一方面也会大大促进深圳城市综合功能的转型升级,使之成为珠三角地区 产业发展的引领者,成为生产组织中心、信息管理中心、企业运营中心。不仅能 够由此 起在珠三角乃至更大范围内的资源配置中心地位, 还能帮助周边地区
51
完成产业转型升级并分享其产业发展的成果。 (二) 、中心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理分析 从模型分析结果来看,深圳对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引力作用弱于广州,造成这 种结果出现的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广州地处珠三角地区中部, 地理位置相对优越, 与各城市之间的距离相对较短, 而深圳则与各城市之间的平均距离较远,二是广 州的经济结构更为全面,而且,产业结构转型较快,便于从总量方面特别是服务 业方面对于珠三角地区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而深圳的引力作用优势更多的体现在 第二产业方面。 但是从 2005、2009 年的 结果对比可以看出,深圳对于珠三角地区各城 市的引力作用 加强, 与广州的差距 迅速缩小,特别是在总量引力作用和 第三产业引力作用方面,体现出了明显的快速增长势头。 深圳市的空间辐射作用低于广州,造成这种结果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深圳 市和广州市不同的产业辐射以及广州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中心, 特别与省会城市 所具有全省范围的行政权有关。深圳对周边城市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 而广州市的辐射影响力优势则体现在第三产业,由于深圳受行政区划的限制,跨 区域服务成本高昂, 限制了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导致服务业辐射半径受到限 制。而广州的省会城市的政治中心地位以及空间地理上的中心位置,在信息、政 策以及商业等方面具有相对比较优势,便于商贸聚集,开展跨区域经营活动,自 然使得广州的辐射范围更广。 深圳的资源配置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先发产业优势所带来的资源 集聚效应。 二是深圳自身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带来的资源配置能力。深圳的资源配 置能力主要来源于极其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发达的金融配置能力。 深圳同时还是南 中国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拥有包括深交所在内的一系列雄厚的金融机构,而 金融资源则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这种强大的金融服务功能必将 使得深圳成为重要的资源支配中心 深圳金融业克服了行政区域的限制,在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非常明 显。弹性系数达到了 0.369888,虽然弹性系数小于物流商贸,也小于研发创新, 但如果比较深圳金融业在全商的区位商,就会发现,金融影响力是深圳服务业中 最具影响力的部门, 弹性系数小更能说明深圳金融业的影响力已经超出了珠三角 的范围,是深圳资源配置范围扩大的表现,是资源配置能力较强的体现。 考虑到到资本要素在现 济增长中、特别是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下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金融业又是配置资本要素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选取 金融业作为 深圳要素资源配置能力指标。但是从计量分析结果来看,深圳金 融业对珠三角地区的影响辐射作用弱于深圳交通运输、仓储等初级生产性服务 业,造成这种统计结果出现的原因的由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金融业具有较强的波动性。金融业尽管是现 产性服务业的核心产 业, 但是它在通过强大的资本要素配置能力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同时,本身具
52
有较强的波动性。 二是金融业的辐射半径更大。金融业具有鲜明的虚拟经济特征,突出的体现 在其能够突破空间限制, 有效的支配本区域外资本要素等经济要素。而深圳作为 中国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其作用也就不仅仅体现在对本地区的辐射带动,而更 多的体现在对深圳、珠三角以外的地区的影响辐射。深圳金融业产值对全国、广 东、深圳 GDP 都具有出了较为明显的相关系数,但是对于全国和广东的相关关 系数更高,其中全国的最高,这表明,深圳作为金融中心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深 圳、 珠三角本地区, 更多的是通过对广东乃至全国范围内的辐射带动作用体现出 来的。 因此, 在仅以珠三角地区作为辐射对象时, 不能反映深圳金融总体影响力。 随着产业扩散的持续,大量企业将生产部门迁向其他地区,企业核心部门能 否留在深圳, 并持续吸引周边地区其他类似企业的总部、生产经营的运营中心向 深圳迁移, 是深圳生产经营控制能力的重要体现。而企业总部的迁入更多考虑的 因素城市的综合服务配套功能是否完善。 房地产的发展水平体现了城市整体建设 水平和生活设施配套水平,同时间接反映着城市生活水平,从全国来看,发达城 市的房地产发展规模普遍高于欠发达城市,因此,在深圳服务业中,我们选取房 地产业作为间接 企业总部、生产经营营运中心的标准。从方程(5)来看, 深圳与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弹性系数显著为 这表明,深圳总部和营运中心 的作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挥。
五 深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基本思路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依靠投资粗放式经济增长,推 动了深圳迅速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需要重新配置 要素资源,将粗放式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具体而言,外部环境上,全国范围 内粗放式增长方式仍是主流, 投资仍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因应来 自周边地区的竞争, 深圳地区经济仍需要保持一定在发展速度,其制造业在地区 中的领导地位需要在转型升级中得到加强和维持,但就整体而言,深圳经济发展 重点应是围绕提高其周边地区资源配置能力,需充分利用周边地区资源,引领产 业发展方向,将深圳建设成区域资源配置中心。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在特区优惠政策和投资的推动下,深圳产业结构在经 济发展过程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经济发展方向和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跟随实 际进行调整。就微观经济活动主体而言,当企业原有生产经营模式遇到困难时, 经济活动主体就会及时转变经营模式,调整发展思路,提高要素资源使用效率, 从而影响到企业发展方式,进而逐步转变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方式。具体而言, 深圳转变发展方式内涵,就是围绕资源配置效率,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综合生产、 交易、管理等方面的功能,提高经济主体价值创造能力。通过增强城市集聚和辐
53
射能力,建设区域资源配置中心,引领地区乃至全国的产业发展方向。深圳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 需要充分考虑周边发展环境和所提供的机遇,加快与周边地区的 产业整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未来深圳产业发展主要路径是通过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加快高附加值制 造业、 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发展, 提高深圳组织跨区域生产经营的能力, 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 突破企业跨区经营空间限制,增强深圳组织跨区域生产经 营和资源配置的能力, 扩大深圳资源配置的空间范围,分享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成 果, 提高要素使用效率。深圳制造业在地区中的领导地位需要在转型升级中得到 加强和维持, 但发展重点是围绕提高周边地区资源配置能力,充分利用周边地区 资源,引领周边地区产业发展方向,将深圳建设成区域资源配置中心。通过先进 制造行业和生产者服务业, 提高深圳对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扩大深圳资源 配置影响范围, 广泛参与这些地区的经济活动过程, 增强深圳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并借助生产服务业, 分享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成果,将深圳建设成珠三角乃至全 国资源配置中心,实现深圳发展模式的转变。
六、 深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路径和政策举措
根据深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内容, 我们认为深圳转变发展方式的途径 在于通过投资,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培育产业自我发展能力, 主导区域产业发展。 促进企业区域生产运营中心和企业总部建设,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 业,提升深圳资源配置能力,形成区域资源配置中心,由此深圳才可以继续保持 产业领导者的地位, 获取作为经济发展先导的高额收益并引领全国经济往可持续 方向发展, 实现深圳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具体路径和政策举措主要如下: 1、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积极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产 业自我发展的能力,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二、三产业 协同发展,增强区域资源配置的能力,引领产业发展方向,推动深圳产业结构的 优化,促使深圳的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 2、积极帮助深圳的制造业企业及时转变角色,创新企业盈利模式,逐步将 低附加值的生产加工转移到低成本地区,通过产品价值链的重新整合,提高价值 创造能力,增强企业营销和研发环节建设,提高跨区域生产经营的组织能力。由 此推动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如营销、广告、市场调研,金融、会 的发展和全面 升级,为区域资源配置中心的建立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3、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的产业升级趋势背景下,深圳如果能抓住机遇,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大力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转变城市功能,建立以深
54
圳为生产运营中心的产业发展合作体系, 吸引来自周边地区企业生产运营中心入 住深圳, 从而在促进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自身提高对要素的支配能 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契机。 4、建立区域生产经营运营中心,主要思路在于通过产业分工协作,建立珠 三角企业生产运营中心,将大量低附加值的生产、加工环节转移到周边地区,而 深圳主要掌握研发、设计、订单、销售等环节,通过生产服务,在对生产过程的 调控中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 5、创新区域合作模式,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加快推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 化进程, 通过加强和珠三角区域的产业分工协作,在更广的空间上谋求深圳的发 展。 建立利益补偿机制,推进珠江口区域内各行政区的经济合作以促进产业的合 理空间布局,加快区域经济整合,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6、资源配置中心的建设,就是要加快完善金融市场服务功能。通过引进国 外先进金融业务,采取特殊政策,开发新型金融产品,加快金融创新,通过引进 国外先进金融业务,采取特殊政策,开发新型金融产品,完善金融服务功能,通 过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提高区域资源配置能力。需要创新区域合作模式,突破 行政区划限制,通过加强和珠三角区域的产业分工协作,在更广的空间上谋求深 圳的发展。首先,以金融、保险、物流等为重点,探索深圳的服务业企业跨区域 开展业务模式,拓展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实现新型金融服务在深圳的集聚, 加大深圳对更大区域的实体经济的管控能力加大深圳对更大区域的实体经济的 管控能力。
55
2010 年度深圳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深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涵和基本 路径研究
厦门大学深圳研究院 2012 年 7 月
56
课题组负 :林民书 课题组主要成员: 郭其友 赖小琼 贺东伟 林 仲 张 敏 利 明 教授 教授 研究生 研究生 研究生 研究生
教授
57
内容摘要 我们首先通过具体研究认为, 全国大部分地方仍将循着既有粗放式增长模式继续发 展下去。在目前全国还处于粗放式增长的大背景下,深圳由于受发展空间的限制,粗放 式增长已经难以维系,为了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得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们用大量的篇幅详细分析了珠三角和深圳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在产业发展过程 中相互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分析了制造业区域扩散和服务业区域集中的趋势,从不同侧 面研究了深圳和珠三角制造业发展转型和服务业发展的特点、 趋势和对深圳转变发展方 式的影响。由此我们认为深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实就是以围绕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在 空间资源限制的状态下,发挥中心城市综合生产、交易、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围绕增强 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扩大城市资源配置范围,提高要素资源价值创造能力,通过调整 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未来深圳产业发展主要路径是通过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 级,加快高附加值制造业、现 务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发展,提高深圳组织跨区域生 产经营的能力,增强深圳组织跨区域生产经营和资源配置的能力,扩大深圳资源配置的 空间范围。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 深圳制造业在地区中的领导地位需要在转型升级中得到加强和 维持,但发展重点是围绕提高周边地区资源配置能力,充分利用周边地区资源,引领周 边地区产业发展方向,将深圳建设成区域资源配置中心。应通过先进制造行业和生产者 服务业,提高深圳对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扩大深圳资源配置影响范围,将深圳建 设成珠三角乃至全国资源配置中心。 要将深圳建设成为具有地区乃至全国性的资源配置 中心,其中的关键则是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发展生产服务业, 可以促使珠三角地区乃至泛珠三角地区的资源要素配置部门、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企 业运营中心等关键领域能够在深圳聚集,达到扩大深圳资源配置的空间范围。深圳可通 过提高跨区域资源配置能力,参与对周边地区资源配置,广泛参与这些地区的经济活动 过程,分享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成果,有效拓宽经济发展空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 变。 具体路径如下: 结合宏观经济发展背景以及地区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 根据深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的思路内容,我们认为深圳转变发展方式的途径在于通过投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 进企业转变经营模式,引导本地企业逐步向产品研发设计、产品销售、企业营运中心转 变,推动企业将低附加值的生产加工过程向周边地区转移,组织跨区域生产经营,提高 价值创造能力,站在产业链高端,并通过产业链,提升深圳企业对周边地区传统制造业 的控制力,既能有效防止产业空洞化,又能扩大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企业区域生产运营 中心和企业总部建设,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深圳资源配置能力, 形成区域资源配置中心,由此深圳才可以继续保持产业领导者的地位,获取作为经济发 展先导的高额收益并引领全国经济往可持续方向发展, 实现深圳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 转变。
58
增强企业跨区域生产经营的组织能力。积极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产 业自我发展的能力,推动产业发展转型,不断提升产品价值链,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 业为 的现 务业。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增强区域资源配置的能力,引领产业发 展方向,确立起深圳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领导地位,以影响周边地区制造业的 发展,从而达到增强深圳资源配置的能力。推动深圳产业结构的优化,促使深圳的经济 发展方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 要促进深圳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实现其产业转型升级和地区乃至全国性的资源配 置中心的形成,关键是要推动深圳现 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发展生 产服务业, 促使珠三角地区乃泛珠三角地区的资源要素配置部门、 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 企业运营中心等关键领域能够在深圳聚集,达到扩大深圳资源配置的空间范围。在这种 情况下,虽然深圳地理空间有限,但其经济影响力将不再局限于深圳地区本地,而是通 过提高跨区域资源配置能力,参与对周边地区资源配置,广泛参与这些地区的经济活动 过程,分享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成果,由此提高深圳单位要素投入的回报率,有效拓宽 经济发展空间,实现要素规模报酬的递增,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深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已经与周边地区产生密切的联系,其产业扩 产业 转型升级都与周边地区产业发展存在着互动, 其二三产业发展方向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形 式都是在与周边地区的互动过程中完成。因此,深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考虑到这 种相互关系对它所产生的现实影响,需要在在区域产业发展互动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就要创新区域合作模式, 突破行政区划限制, 通过加强和珠三角区域的产业分工协作, 在更广的空间上谋求深圳的发展,需要有跨域行政区的区域经济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 要以金融、保险、物流等为重点,探索深圳的服务业企业跨区域开展业务模式,拓 展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应积极探索与香港的合作模式,加快推进前海深港现 务 业合作区建设。利用合作区的体制优势,抢占产业发展先机,大力通过引进国外先进金 融业务,采取特殊政策,开发新型金融产品,完善金融服务功能,通过区域性金融中心 建设, 相关产业在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提高区域资源配置能力,实现新型金融服 务在深圳的集聚, 加大深圳对更大区域的实体经济的管控能力, 转变深圳经济发展方式。
59
目录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和我国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特点 ........................ 1 (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内涵 ......................................... 1 1、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内涵 ........................................... 1 2、学术界对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原因的考察 ................................. 2 3、小结 ............................................................... 4 (二)对我国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的实证分析 ................................ 4 1、我国粗放式经济增长状况 ............................................. 4 2、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迫性 ........................................ 8 (三) 、粗放式经济发展的内在原因分析 .................................... 16 1、欧美和东亚等国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差异 .............................. 17 2、我国经济粗放式增长的体制因素分析 .................................. 19 二、 深圳经济发展状况 ................................................... 25
(一) 、深圳经济增长概况 ................................................ 25 1、增速快 ............................................................ 25 2、外向型特征明显,市场化程度高 ...................................... 26 3、产业结构相对合理 .................................................. 27 4、效率高 ............................................................ 28 (二) 、深圳经济发展的特点 .............................................. 28 1、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 ................................................ 28 2、投资拉动型增长特征明显 ............................................ 29 3、增长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 31 (三) 、深圳经济发展机制分析机制 ........................................ 31 1、深圳经济发展中各要素贡献率分析 .................................... 31 2、深圳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利用率分析 .................................... 36 3、深圳经济发展中的产业贡献率分析 .................................... 38 三、 深圳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 40 (一) 、深圳农业发展状况分析 ............................................ 40 (二) 、深圳工业发展状况分析 ............................................ 42 1、深圳工业发展概况 .................................................. 42 2、深圳工业结构分析 .................................................. 43 3、深圳工业效率分析 .................................................. 45 (三) 、深圳服务业发展状况分析 .......................................... 48 1、深圳服务业发展概况 ................................................ 48 2、深圳服务业结构分析 ................................................ 49 3、深圳服务业效率分析 ................................................ 50 4、深圳市工业与服务业比较 ............................................ 51 (四) 、深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52 1、经济发展模式出现瓶颈 .............................................. 52
60
2、政策优势与区位优势已经不明显 ...................................... 55 3、资源约束压力增加 .................................................. 59 4、各地区间竞争压力加剧 .............................................. 60 5、外向型经济结构不利于深圳的可持续发展 .............................. 61 (五) 、深圳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分析 ........................................ 61 1、深圳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 61 2、深圳经济发展与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 62 四、深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影响因素分析 ..................................... 64 (一) 、影响深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外部环境 .............................. 64 1、中国的经济发展机制分析 ............................................ 64 2、珠三角经济区位结构背景 ............................................ 66 3、地区间经济空间相关性与产业相关性背景 .............................. 67 4、地区产业集 势背景 .............................................. 69 5、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 73 6、小结 .............................................................. 75 (二) 、中心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理分析 .............................. 76 1、中心城市功能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 .................................. 76 2、实证分析 .......................................................... 78 (三) 、深圳经济发展过程城市聚 力比较分析 ............................ 80 1、经济带动功能分析 .................................................. 80 2、空间辐射功能分析 .................................................. 84 3、产业集聚功能分析 .................................................. 87 4、制造业区域影响力分析 .............................................. 88 5、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分析 .............................................. 91 五、 深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基本思路 ........................................ 97 (一)、深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 97 (二)、加快制造业发展转型,培育深圳自我产业升级能力 ..................... 98 1、深圳制造业自我产业升级能力条件分析 ................................ 98 2、深圳制造业结构调整方向与途径 ...................................... 99 (三) 、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机制分析 ................................... 101 1、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特征 ........................................... 101 2、深圳服务业的发展机制 ............................................. 102 3、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高深圳资源配置能力 ........................... 103 六、 深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路径和政策举措 ................................. 105 (一)、二三产业协同配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 105 1、在遵循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关系中调整产业结构 ............... 105 2、增强深圳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领导力 ................................... 106 3、促进制造业转型,为生产性服务业拓展发展空间 ....................... 106 4、抓住产业升级的趋势,建立地区生产运营中心 ......................... 107 (二) 、建设区域性生产经营营运中心 ..................................... 107 1、区域产业发展与生产经营营运中心可能性 ............................. 107 2、建立区域生产运营中心的基本思路 ................................... 108
61
3、创新物流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便捷物流平台 ........................... 108 (三) 、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提高城市资源配置能力 ......................... 108 (四) 、深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策举措 ................................... 109 1、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构造深圳产业竞争优势 ....................... 109 2、加快创新步伐,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 ......................... 110 3、以投资为推力,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 110 4、加强地区合作,提升产业竞争力 ..................................... 110 5、建立区域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 ....................................... 111 5、深化与香港合作,加快推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 111 参考文献 ................................................................ 112
62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和我国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特点
(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内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一直备受我国政府与理论界的关注,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 我国就提出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从外延粗放式为主向内涵集约式为主转变。 党的十二大进 一步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要以速度为中心向以效益为中心转变; 十三大提出经济建设 必须转换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的轨道上来,强调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效益等问题。 “十 一·五”时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推进被视为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与最紧迫 的任务。近几年,随着粗放式经济增长遇到越来越大的困难,各级政府都在重新思考发 展模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然而,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效果并不显著,我国的经济增长 总体上仍呈现出粗放式特征。这种经济发展方式虽然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高速增 长过程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如经济总量过剩, 结构调整出现瓶颈, 高耗能产业 “高 烧不退” ,资源、环境承载过大压力,外贸条件日渐恶化等问题。迫于我国经济发展现 状与世界经济形势的外在压力,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1、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内涵 经济发展方式概念是从经济增长方式逐渐演变过来的。 经济增长不一定能够带来经 济的发展,这是因为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社会财富量的增加,更强调经济系统内部的协调 性、 结构的调整、 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等方面的内容, 因此,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用 “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替 经使用的“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最先出现在钱纳里 (H.Chenery,1989)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后来世界银行在其 研究报告《东亚奇迹》中曾用过“growth pattern”一词。我国学者对经济增长方式的最 初认识主要来源于马克思的论著及前苏联一些经济学家的分析,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 有了比较全面地理 目前在中国,关于经济的增长方式的提法很多,对其内涵也有不 同的认识,但总体来看,对经济增长方式定义的认识差别不大,只是分析的侧重点有所 不同。因此,笔者将诸多观点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侧重于增长方法、道路与形式的统一, 另一类观点则侧重于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本质上取决于各种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 经济发展的结果也 资源 配置效率的最终体现。影响经济发展效果的生产要素种类纷繁复杂,这些资源要素又不 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经济发展路径与方式,经济的运行效率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组合方式。 因此, 我们将经济增长方式定义为生产要素的分配、 投入、组合和使用方式,并且在明晰概念的基础上,从资源 1配置的角度对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的问题展开分析。
这里的资源指广义的资源,包括能够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如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制度资源、技术资源、资 金资源、市场资源、区位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与政策资源等等。 1
1
63
如今,学者们普遍将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增量来扩大生产、增加产品总量的方式称 为粗放型经济增长; 将通过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来增加产品总量的方法称为集约型经 济增长。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是注重增加资金、劳动力、原材料、能源等的投入, 依靠生产要素量的扩张,投入产出率较低,创造的附加值相对不大;集约型经济增长方 式主要靠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提高经济效益,其结果是 低消耗、高质量、高效益。 在生产要素的扩张中,往往也有一定程度的经济效益的提高。如扩大投资,上新项 目,如果采用的技术是原有的技术,既没有生产技术的提高,也没有 技术的改善, 其结果仍然是高消耗、低效益,这既是外延式的,也是粗放型的。如果所增加的项目采 用新的生产技术,生产时原材料消耗少、劳动生产率高,产品质量高、利润也高, 这种扩大再生产虽然是外延型的,但不是粗放型而是集约型的。同样的,在生产要素使 用效益的提高过程中,也有一定程度的数量增长。尽管集约型增长更多地具有内涵式增 长的特征,强调的是对生产要素的节约使用,强调的是“低投入、高产出” ,但它本身 并不排斥高技术和高效率基础上的外延式生产规 扩大。
2、学术界对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原因的考察 由于经济发展存在复杂的生产要素组合,这些资源要素又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 过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经济增长路径与方式, 经济的运行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要素 的组合方式。尽管西方学术界对经济发展的考察很少明 提出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 但是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 我们认为, 学界对经济发展方式产生与变化机制的考察, 主要有产业与体制两个重要切入点。 (1)产业结构决定论 围绕着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效果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很多学者进行了深入探 讨。如 1941-1960 年,西蒙·库兹涅茨通过研究各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发现了国民收 入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部门之间相对比重的变化规律,农业部门在国民生产 总值中所占份额显著趋向下降,而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所占份额却趋于上升。在此基 础上,库兹涅茨还提出并使用了“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概念 2,得出了第一产业的比较 劳动生产率越是低于第二和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就越低的结论。 以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经济学将需求结构变量及劳动力结构变 量引入多部门模型中,发现了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及其效率有着密切联系。在结构 论者看来,无论是需求结构的变动,还是资源的重新配置,都是一些中间过程,而对经 济增长产生最终影响的是各部门间产值比重的变动,既结构变动才是经济增长的中心。 他们认为,经济增长是生产结构转变的一个方面,生产要素不同的组合与作用方式对经
比较劳动生产率等于某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与该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的比值。参见:纪玉山.网络经济[M].长 春:长春出版社,2000,P17-18 2
2
64
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都产生深刻的影响,劳动、资本等生产资料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 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从而使资源得以优化配置。结构主义的观点得到了广泛的实证 支持,如何通过调整不同生产要素的组合结构从而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率,成为经济学界 讨论的热点。 我国学者金相郁 (2007) 利用 1999—2004 年期间中国 28 个省市区 29 个制造业行 业的数据来分析产业结构和动态外部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一个初步的结 论, 1999 —2004 年期间多样化的行业结构更有利于制造业行业的增长, 在 即多样化的 区域产业结构更有利于产业整体的发展。何永芳(1997)和赖明勇(2005)等分析了产 业结构优化对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及影响。曹新(1996)认为,产业结构优化是资源重 新配置的过程,有利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改善,主导产业更替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的主导 力量,而社会分工与技术进步作为结构优化的源泉,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产业结构 优化过程中,集约型生产方式的采用和扩 使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联动性变动,从而实 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2)体制决定论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以诺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者深入阐述了制度对经济增长的 内在决定性作用,并建立融入制度因素的新的增长模型。诺斯开拓性的将制度因素内生 于经济体系,认为即使在没有发生技术变化的情况下,通过制度创新也能提高生产率, 实现经济增长。诺斯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有效率的组织产生 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定产权以便对人的经济活动产生激励效应, 激发人们的创新 活动。 制度学派的思想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考察注入新的活力, 很多学者试图从体制角度对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成因与转型做出合理的解释。吴敬琏(2005)认为之所以中国难以 告别旧的经济增长模式,关键在于一些旧的体制和政策遗产在起作用,主要包括资源配 置非市场化,干部业绩考察标准不科学,税收与产值挂靠,行政手段干预要素价格等。 刘世锦(2005)认为动态地观察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的“低成本竞争” 模式主要源于体制变迁的影响。靳涛、踪家峰(2005)指出从目前中国经济体制转型过 程中,政府并没有在配置资源和组织生产的所有领域退出,而且在生产许可证的发放、 行业准入、区域投资行为和投资主体、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等方面还在超越市场,发挥重 要的作用,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完善与深化,为了走出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政府职能的 回归与重新定位非常必要与迫切。王晓通、刘东(2008)认为政府对市场机制的扭曲是 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最大障碍,他们从土地这一资源出发,研究了增长偏好型政府扭曲 土地市场价格的行为对不同技术类型企业产生的影响, 分析粗放式增长方式路径依赖的 形成。雷家骕(2008)指出之所以我国粗放增长的特征没有多大改观,中央政府的政策 规制与宏观调节乏力是另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中央政府的政策规制和宏观调节乏力, 中央政府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在地方层面也就很难落实, 传统制造业的粗放发 展得到地方政府庇护,加大了传统制造业转变增长方式的难度。
3
65
3、小结 通过前面的分析, 我们认为产业结构的考察对要素资源的有效组合与资源的再分配 给予必要的关注,为经济发展途径的分析提供了更为准 方向,对正确理 济发展 方式具有积极作用。但是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中观主体,其动态变动是在经济环境中的 微观主体作用下得以实现的,对行业结构问题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行业结构受企业 主体经营模式的制约,在某种程度上,产业结构的变换 微观行为主体行为模式转变 在中观层面的反映。因此,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原则出发,产业和行业结构调整优化 的根本环节在于优化企业的战略选择。所以,从产业这个层面进行分析,必然在经济发 展方式的形成与转换的 方面存在一些障碍,在政策建议方面的指引过于宽泛,针对 性不强。 而体制方面的考察又过于宏观,更重要的是制度的选择不是随心所欲的,只有尊重 现实的生产力状况的制度选择才能获得现实的奖励, 它不可能自己给自己提出变迁的要 求,规定变迁的方向,因此单纯从制度方面进行探讨,而不研究制度的特殊性是如何作 用于微观主体,从而改变其行为选择的机制的进程,会使得分析的深入性不足甚至造成 政策制定上的不切实际。 因此,解读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困难的根本原因,必须摆脱研究中广泛采用的 单一宏观分析方法,从我国经济运行的内生性因素去找,从企业层面探寻中国陷入粗放 式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因,从中寻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可行途径。 (二)对我国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的实证分析 1、我国粗放式经济增长状况 虽然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令人瞩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持了 30 多年的高速增 长,1979—2009 年间的 GDP 年均增长率为 9.8%,2010 年,GDP 按可比价格计算,同 比增长 10.3%,GDP 总量也已经超过了日本,但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 主要依赖的是投资的扩张而不是技术进步,虽然也经历过几次经济起伏,然而,每当需 要进行结构调整,生产开始下降的时候,为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增加社会就业所进 行的政府投资规模的扩大, 使得我国不同时期都能够在持续不断的投资和国内外需求的 支持下,找到粗放式增长的市场基础。从新中国建立至今,不管是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 开放后的三十年,粗放式增长一直没有得到持续,如果说改革开放以前,粗放式增长是 计划经济的产物, ,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经济的影响在逐渐衰退,而市场的作用在 加强,甚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大量企业仍对粗放式增长情有独钟,转变经济增 长方式主张似乎没有获得可观基础的支持,其中的原因,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而且,虽然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中国经济总量一直以接近于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但 经济质量和效益却不尽人意。经济增长靠的是大量的资本、能源、原材料以及劳动力的 投入,而科技进步或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小。在这种粗放式增长模式
4
66
下,虽然经济增长的速度可以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但是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却没有得到 足够的重视,必然导致低效率的经济增长结果。事实上,我国的高速增长付出了极大能 耗成本并且承担了极大技术安全风险, 如果再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损失纳入 考虑范围,则经济增长的社会总效率更低。 为了对经济增长方式现状与转变轨迹进行更为客观的评价, 众多学者尝试从不同的 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最具代表性并且得到广泛应用的经济指标是全要素生产 率。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推算出全要素生产率(TFP) 率。普遍认为,全要素 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率的 份额小于 30%的经济发展方式为粗放型, %~50 %的为半 30 集约型,50 %~70 %的为集约型,70 %以上为高度集约型。 很多经济学家通过对我国不同历史阶段内相关数据的分析与 , 得出我国现阶段 经济粗放式增长的现状。Chow and Lin(2000),王小鲁(2000) ,Wang and Yao(2003)分 别对我国改革开放及以后的二十年中的全要素生产率及 TFP 对经济增长的 率进行 测算,得到的 率分别为 27.96%,17.59%,25.4%,表明 TFP 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 献率从来都没有高过 28%。按照胡鞍钢、郑京海(2008)的研究,1995 年以来,中国 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明显下降。郭庆旺、贾俊雪(2005)对中国经济 1979-2004 年总 共 26 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进行测算,他们的结论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我国 1979-2004 年的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 9.46%,而要素投入增长的平均 率高达 90.54%。这表明,此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要素投入增长,是一种较典型的粗放型 增长方式。 鉴于现有文献对全要素的测算得出的结论已比较准确, 我们不准备再次测算全要素 生产率,而是将在现有结论的基础上加以补充与完善。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文献对全要 素生产率的测算,并没有将土地纳入经济增长模型的决定要素之中。在经济学中,土地 还包括能源、水、原材料、矿产等等。我们将依据我国生产过程中能源的消耗量对经济 增长的贡献作一个定性的判断。 为了对经济增长与能源投入之间的关系进行更加深入的 分析,我们将从下面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方程开始对二者关系的探讨: Y=AKαLβRγ Y:实际 GDP; K:当年的资本存量; L:就业人数; R:能源消费总量 两边取自然对数,得到:lnY=lnA+αlnK+βlnL +γlnR 通过查阅相应的统计年鉴和 整理,得到下表:
5
67
表 1-1
我国 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员及能源消费总量 GDP K(百万) 按 1990 年不变价 格 4182800 4593700 5052400 5511900 5995500 6485000 7009200 7710700 8701800 9779400 10898400 12107700 13413200 14936900 16574700 18364400 20363800 22705600 25640000 29133500 29171810 29221844 29289657 49873 51282 52783 54334 55329 64749 65491 66152 66808 67455 68065 68950 69820 70637 71394 72085 73025 73740 74432 75200 75825 76400 76990 76682 80850 86632 92997 96934 98703 103783 119170 115993 122737 131176 138948 137798 132214 133831 138553 143199 151797 174990 203227 224682 246270 265583 14.05465 14.13899 14.24875 14.3558 14.39599 14.43328 14.52129 14.65407 14.78071 14.89938 14.99922 15.09089 15.17523 15.25034 15.31893 15.39589 15.46821 15.54795 15.6387 15.72946 15.88321 16.0814 16.32692 10.817 10.845 10.874 10.903 10.921 11.078 11.090 11.100 11.110 11.119 11.128 11.141 11.154 11.165 11.176 11.186 11.199 11.208 11.218 11.228 11.237 11.244 11.251 15.24649 15.3402 15.43537 15.52242 15.60652 15.685 15.76273 15.85812 15.97904 16.09579 16.20413 16.30935 16.41175 16.51935 16.62339 16.72592 16.82927 16.93812 17.05966 17.1874 17.18871 17.19043 17.19275 11.247 11.300 11.369 11.440 11.482 11.500 11.550 11.688 11.661 11.718 11.784 11.842 11.834 11.792 11.804 11.839 11.872 11.930 12.0721 12.222 12.322 12.414 12.490 L (万人) R (万吨标 准煤) Ln(Y) Ln(L) Ln(K) Ln(R) 每吨标准 煤消耗所 产生的 GDP 1656.399 1709.257 1780.218 1845.771 1843.407 1879.163 1951.602 1940.96 2263.328 2408.476 2490.151 2576.548 2826.68 3175.856 3360.245 3505.383 3646.028 3724.991 3538.256 3336.071 3519.039 3914.269 4639.704
年份
(百万) 按 1990 年 不变价格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270159.9 1381934 1542238.4 1716511.3 1786888.2 1854790 2025431 2313042 2625302 2956091 3266480 3580062 3895108 4198926 4497050 4856814 5221075 5654424 6191594 6779796 7906648.1 9639671.1 12322265
通过表格 1-1 数据,可以清晰的发现,我国的经济增长伴随着巨大的能源消耗量, 并且消耗能源的量呈高速增长的趋势。如 1998-2007 这十年间,我国能源消耗量便翻了 一番,然而其利用效率却呈现出降低的趋势。每吨标准煤消耗所实现的 GDP 增长缓慢, 通过我们 的结果, 我国每吨标准煤消耗所实现的国民生产总值不足 700 美元, 而美、 日、法、德、英等发达国家每吨标准煤所实现的国民生产总值为 2165-6388 美元,该指 标说明我国能耗所产生的经济效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远。 按照我们得出的能源消耗与 GDP 的关系,如果想维持我国经济 9%的增长速度, 能源的损耗量需要以 10.84%的速度递增。 按照我国 2007 年能源消耗量为基数, 按 照这样的一个能耗增加速度,到 2020 年我国的能源消耗量将超过 100 亿吨标准煤,这
6
68
种巨额的能源消耗量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表 1-2 我国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回归分析结果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5/30/11 Time: 10:21 Sample: 1985 2007 Included observations: 23 Variable K L R C R-squared Adjusted R-squared S.E. of regression Sum squared resid Log likelihood Durbin-Watson stat Coefficient 0.572848 -0.104048 0.828251 -2.887122 0.987471 0.985493 0.077691 0.114681 28.32696 0.768016 Std. Error 0.094963 0.309617 0.151778 2.556628 t-Statistic 6.032297 -0.336054 5.456976 -1.129270 Prob. 0.0000 0.7405 0.0000 0.2728 15.06040 0.645027 -2.115388 -1.917911 499.1625 0.000000
Mean dependent var S.D. dependent var Akaike info criterion Schwarz criterion F-statistic Prob(F-statistic)
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水泥消耗的第二大国,如 果按照这种能源消耗的速度,我国国内的资源将面临枯竭的危机,在我国自身的能源不 能满足生产需求时,必然会产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巨额能源需求,因此对国际能源市场 的依赖程度将日益加深。从图 1-1 可以看到,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能源需求总 量已经超过生产总量,供需缺口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一旦能源供给国通过提高能源价格 来获取利润, 我国相关的生产企业将面临成本上升的危机,这给我国经济发展的可 持续性埋下隐
7
69
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 300000 250000 200000 150000 100000 50000 0
(万吨标准煤)
能源生产总量 能源消费总量
1978 1985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 图 1-1 1978 年—2007 年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
2、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迫性 前面我们对我国能耗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 从能耗投入方面证实 了我国经济增长的粗放式特征, 同时也揭示了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下我国在全球资源竞 争中面临的严峻挑战。事实上,除了能源瓶颈的压力,我国一直以来的粗放式增长引起 的经济发展环境中许多外部条件的变化也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迫切要求, 主要体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长高速与投资低效并存
表 1-3 中国近 10 年 GDP 增长速度 年份 增长率 2000 8.4 2001 8.3 2002 9.1 单位:% 2003 10 2004 10.1 2005 11.3 2006 12.7 2007 14.2 2008 9.6 2009 9.2 2010 10.3
原始数据来源:2010 年《中国统计年鉴》 ,经笔者整理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保持了近 10% 的年均增速, 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 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然而,高速度并不 高效率。总体 来讲,经济增长的动态效率只有在长期均 长路径上才能得到较好的考察,其中最简 单的判别准则是运用索洛模型提出的“黄金法则” 。在索洛模型中,当一个经济单位有 效劳动的资本存量 GR*) (k 达到这样一个水平, 使得在该水平上的边际生产率 (kGR*) (f' ) 恰好等于人口增长率(n) 、劳动生产率增长率(g)和资本折旧率(δ)之和时,经济就 处于最优均衡增长路径上,即:f'(kGR*)=n+g+δ 此时单位有效劳动的消费最大,满足上式的 k GR* 被称为黄金率资本存量。由于 f ('k)-δ是实际报酬率,它的直观度量是真实利率,n+g 等于总产出增长率,据此,一
8
70
般可以把真实利率与经济增长率相比较来判断经济的动态效率,即当真实利率大于、小 于和等于经济增长率时,经济分别处于动态有效、无效和最佳状态。经济的动态无效意 味着经济运行过程中资本积累过度。袁志刚(2003)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测算发现,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至少在大多数年份,中国的实际经济运行处于动态无效区域,笔者 认为,他的结论是基本可信的,因为中国的高资本积累率已是不争的事实。下图 1.2 中 显示的 k*点处于动态无效区域,在 A 点的切线斜率小于持平投资线斜率 n+g+δ。
每 单 位 有 效 劳 动 的 产 出 与 投 资 B
A (n+g+δ)k
f(k)
sf(k)
k*GR 图 1.2 平 长路径上的产出、投资与消费
k*
k
由此可以推断,尽管中国的投资规模每年都在持续扩大,但投资水平并不能代表其 配置是有效的,甚至造成了总体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因为过度的投资必然会带来一种 现象: 投资边际回报率降低, 即投资的效率下降。 “增量资本产出比”(Incremental Capital Output Ratio, ICOR), 是评价宏观投资效益的重要指标。 它反应资本增量(ΔI )和 GDP 增 量 (ΔG) 之间的比例关系,即 ICOR =ΔI/ΔG。当 ICOR 提高时,说明增加单位总产 出所需要的资本增量增大,也就意味着投资的效益下降。反之,当 ICOR 降低时,说 明增加单位总产出所需要的资本增量减少,也就意味着投资的效益提高。根据我国发改 委统计,发达国家的 ICOR 是 1-2,我国的 ICOR 是 5,而根据国际的经济资料库的数 据,我们最近三到五年的 ICOR 是 5-7。另有文献表明,其他发达国家在其经济高速增 长时期的 ICOR 明显低于我国的数值,在 20 世纪 60 年代的经济快速增长时期,日本的 ICOR 接近 3,20 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韩国的 ICOR 在 2 和 3 之间。
在固定资产投资过度的情况下,产生大量的重复建设,如果未来缺乏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求支 持,将成为过剩或者是无效的投资,尽管能够形成当年的GDP,但不能够形成长期的生产能力,不 能够形成有效存量。也就是说,很多短期投资并不能带来经济的长久收益,这种行为模式造成了我 国无效投资的大量存在。林民书、张志民(2008)参考美国的资本—产出比,将美国的资本—产出
9
71
比视为经济发展的常态,依据下面的计算公式:有效资本存量 K=中国每年总产出×美国的资本产 出比,计算出中国每年的有效资本存量,得出结论:1978—2005年由于投资决策的失误等原因,中 国平均无效资产率达到40.23%,即只有59.77%的固定资产真 挥出生产效能。2005年无效投资高 达 33244亿元,大约相当于当年 GDP的 18%,约等于当年全国居民消费总额的 47%。
(2) 以高昂环境成本为 前面的论述主要从要素投入的效果来衡量经济增长是否有效, 并没有将环境成本纳 入考虑的范畴。事实上环境污染与生态的破坏,一方面降低了社会大众的福利水平,造 成社会总效应的损失;另一方面,对环境的治理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在很大程度上降 低了社会的总产出水平。正如赫尔曼·E.戴利(2001)所说,如果经济的增长超越了生 态所能承载的极限,将变为非经济的增长(即成本高于效益的增长) ,这使我们更加贫 困而非更加富有。 由于我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不完善, 资源等要素价格失真, 对环境污染的监管不力, 使得经济的高速增长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全国接近 70 %的河流湖泊被重度污染, WHO 有报告称三分之二的中国城市的空气质量不达标,其中九个城市位列全球污染最 严重的十大城市,其中一氧化碳的污染尤为严重。政府测算表明,每年有约 400000 人 死于与空气污染相关的疾病 (Hunt , 2006) 。据相关资料测算,我国单位 GDP 二氧化硫 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 8-9 倍,日耗水量与日均污水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如 此大的污染物排放量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早已突破环境 承载力。根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员的研究表明,如果满足硫沉降临界负荷的要求,中国 二氧化硫的排放水平应最终控制在 1620 万吨左右。但是,从 2003 年开始,仅是工业生 产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已经超出这一指标,而全国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则从 1981 年起便 超过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降解能力范围。 可见,这种济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使我国付出了巨额的社会 ,本文试图选择工 业生产产生的废水、SO2 和烟尘、工业粉尘、固体废物等 4 种因子,将环境污染造成 的社会总效益的损失做相应的量化分析,以得到较为直观的结果。 过程中,环境污染物排放边际社会成本应用杨友孝、蔡运龙(2000)研究成果 3, 并对粉尘、 2 和烟尘排放的边际社会成本作适当调整, SO 按照整个城乡环境是农村的1.5 倍计算,按可比价格折算出1997-2007年的排污边际社会成本。
3
该文献中环境污染的边际社会成本的估算过程借鉴 Wilson F A. 对英国环境污染的评估进行调整,按英国的相应比
例调整到与国内所研究 SO2 和烟尘的社会边际成本相协调的水平上, 按汇率折算成人民币当年价格。在此基础上, 考虑到英国社会福利和劳动生产率大大高于国内, 对健康损失的补偿过高, 它所研究的粉尘造成的健康损失费也就明 显的高于国内, 按其 1/10 折算。 10
72
图1-3
1991-2007工业污染物社会经济成本
通过估算结果(见图1-3) ,可以发现:我国工业增长伴随的环境损失不容乐观,环 境污染的经济成本总体呈波动上升的趋势。比较特殊的是,2006年—2007年这段期间环 境污染的社会成本成下降趋势。对此计算结果可以做如下 :首先,在本文的 过 程中,1997-2007年各种污染物排放的社会边际成本是直接按照价格比折算得来。实际 上,随着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社会边际成本会有递增的趋势。如果将这一因素纳入考 虑范围,环境损失的实际量还将有大幅度的增长。第二,我国对环境污染重视程度不断 上升,因此该数据结果一定程度上能够证明90 年代中国政府所制定的一系列环境保护 的政策性文件、对策、方案和计划已经发挥作用。值得关注的是,由于采集的数据标本 并未涵盖所有污染排放物的种类,因此只能反映环境损害造成的部分损失。另外,即使 污染物的排放增速有所放缓,但随着污染物的不断积累与污染程度的逐渐加深,排放的 污染物存量不断提高,而自然环境消 染物的能力又会下降,环境损失将以更快的速 度上升,并且付出更为高昂的治理成本。 事实上,近几年,我国治理环境污染所付出的经济代价仍是非常沉重的。2003-2007 年我国投资于环境污染的治理费用从1627.7亿一路攀升至2007年的2935亿元;用于环境 治理的投资总额占相应年度的GDP的比重也一直在1.2%的区间上下浮动, 环境污染的治 理费用使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背负经济负担。 (详情见表1-4)
11
73
表1-4 近5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 指 标 2003 1627.7 2004 1909.8 2005 2388 2006 2566 2007 2935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亿元)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 GDP 的比重(%)
数据来源:2008中国统计年鉴
1.20
1.19
1.30
1.22
1.18
可见,环境的日趋恶化,使整个社会付出了高昂的生活效益成本与经济代价。这种 粗放低效型的经济增长是有时间维度而难以长久维持的。 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带动经济的 增长会带来更大规 污染物排放量,很可能突破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的极限与边界, 付出的代价更会难以估计。因此,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必须从高物耗、高污染的增长模 式,转变为低物耗、低污染的增长模式。 (3)对外加工贸易低附加值 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以出 汇为主要经济目标,政府通过颁布优惠措施, 吸引外资,扩大出 量,这种外向型发展战略使得进出 额占 GDP 的比重逐年提 升, 2008 年, 至 全年货物进出 额为 25616 亿美元(见表 1-5), 2007 年增长 17. 8%。 比 如果再加上服务贸易,这个比重会更高。
表 1-5 货物进出 额 GDP 比重% 2000—2007 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占 GDP 比重 (单位:亿元) 2000 39273.2 99214.6 39.58 2001 42183.6 109655.2 38.47 2002 51378.2 120332.7 42.7 2003 70483.5 135822.8 51.89 2004 95539.1 159878.3 59.76 2005 116921.8 183217.4 63.82 2006 140971.4 211923.5 66.52 2007 166740.2 249529.9 66.82
数据来源:2008 年《中国统计年鉴》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的外向型经济主要靠加工贸易而得以支撑,2001-2007 年之间, 我国进出 工贸易总额占全国外贸总额比重一直保持在 45%以上 (见图 1-4) 至 2008 。 年,我国进出 工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总额高达 10536.8 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 比重已达到 48.8%。加工贸易的迅速增长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它已成为我国对外贸 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涉及我国绝大部分产业。 然而,我国加工贸易相当大一部分尚处于简单加工和装配型发展阶段,技术含量不 高,产业链条短,生产加工能力集中于下游产业,零部件和原材料(尤其是技术含量高 的关键零部件)大量依赖进 加工的产品仍集中于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的一般性 工业产品。2007 年,中国机电和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额占到总出 的 65%以上。许 多外商投资的加工贸易的生产基地, 多为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 既不使用国内原材料, 也不存在对其他企业的示范效应和扩张效应,而仅仅是利用优惠政策建立的加工基地, 一些行业和项目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 这种类型的加工贸易对我国中下游产业的
12
74
带动作用小,出口加工的大部分产品普遍存在 低、增量不增价的问题。
加工贸易进出 额占全国外贸总额比重 0.49 0.48 0.47 0.46 0.45 0.44 0.43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图 1-4 2001—2007 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外贸总额比重
资料来源:2008 年统计年鉴,经笔者计算整理
加工贸易进出 额占全 国外贸总额比重
低附加值的出口加工贸易过分依赖生产要素的投入, 区域资源的过度消耗给当地的 能源安全供应带来巨大的压力。根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研究院的研究,2007 年以来, 虽然主要能源、资源的产能和运力有所扩大,但仍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国际原油 期货价格近半年上涨了近 20%。2008 年上述情况也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国际市场石油、 铁矿石、有色金属等能源资源产品价格仍在高位运行,对于以消耗资源为基础的中国加 工型企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粗放型的出 工使中国承受国外转移来的环 境污染。由于发达国家的企业面临环保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大,迫使其将劳动密集型的传 统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进行转移。同时,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外资, 就业和拉动经 济增长,降低环境标准,导致了“环境污染避难所 (pollution haven)”的产生。我国 的环境标准尚未完善,这就为高污染的外贸加工提供了生存空间,使我国的环境污染状 况伴随着外贸依存度的升高的日渐加剧,环境的承受能力接近极限。 (4)三次产业结构不协调 根据经济学的“木桶定律” ,产业结构不协调状态下的增长,会有相当一部分是无 效增长。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合理而高效的产业 结构是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实现经济集约增长的基础条件。我国产业结构不协调、产 业结构矛盾加剧的问题仍十分突出,严重制约着经济的整体增长和总体效益的提高。 第一产业基础脆弱,第二产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未能改变,虽然 我国工业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工业内部结构也不协调,传统产业、低技术含量 和低附加值的产业仍占主导地位, 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比重低。 工业技术装备水平落后, 许多关键设备都要依赖进口。能源、原材料消耗高,产品的层次和附加值低,产业竞争 力较弱。服务业不发达,就不能为其他产业提供便捷、高效、质优、价廉的服务,就难
13
75
以促进其他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和技术创新,影响竞争力的提高,并最终降低经济增长的 效益。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不仅难以满足和促进农业和工业转型升级对其所提出的更高 要求,而且也弱化了第三产业吸收农业和工业“双重挤出”的劳动力就业的功能,加大 了就业压力,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 由上面的分析可见,中国的经济增长粗放式特点十分鲜明,其发展主要依靠不断增 加硬要素投入的方法维持经济增长。经验告诉我们,合理的经济增长不在于名义增长率 的高低 (当然名义增长率隐含着经济发展的经验事实, 而且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更重 要的是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增长趋同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般而言,如果一国的 GDP 增长带动了就业率的上升和社会福利的增加,这种 GDP 增长才是经济的。反之, 如果一国 GDP 出现高速增长,但是社会福利增长较慢或者不增长,那么这种经济增长 则是不经济的。 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率及居民消费占 GDP 比率来进一步分析我国 经济的粗放式增长特点。
图 1-5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率和居民消费率
分析图 1-5 可以发现,1981 年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率(I/GDP)呈逐年上升 趋势(仅在 1989、1990、1991 三年间有大的回落)。在 2001 年前,我国的固定资产投 资率相对稳定,维持在 0.2~0.35,属于合理水平。但是 2002 年以后,我国的固定资产投 资率大幅上升,在 09 年已近达到 0.65 的超高水平,超高的固定资产投资率预示了我国 的经济增长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靠大量的资本投入来维持,经济效率低,增长难以持续, 符合粗放式经济增长的特点。与固定资产投资率呈上升的趋势相对应,我国居民消费占 GDP(居民消费/GDP)呈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居民消费占 GDP 的比率可以作为一个 有效的 居民福利的指标, 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居民消费占 GDP 比例较高, 1981~1990 年期间都维持在 0.5 以上,即 GDP 中有一半以上用于居民消费,但 90 年代以后,虽然 我国的经济保持了高速的增长,但是居民消费占 GDP 的比率却下降了,2008 年我国的 居民消费/GDP 仅为 0.34,即 GDP 中仅有 34%用于居民消费,比 1981 年下降了两十个 百分点。这说明虽然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但是居民从高速增长的经济中却没有获得太
14
76
大的益处,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处于粗放式增长道路上,经济增长不是依靠 技术的创新和效率的提高,而是依靠物质资本的投入,同时,由于我国特殊的体制,各 级政府片面追求 GDP 总量的快速增长, 为了能够保证经济的高速增长, 就不得不将 GDP 中很大的比例用于投资而不是用于居民消费。 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最终目标是要提高社会福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像我国这 样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虽然 GDP 总量上去了,但是居民的生活水平却没有随着经 济的快速增长而有所提高,这样的增长毫无意义;同时,为了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必 须要将 GDP 中的很大比例用来物质资本投资,由经济学原理及索洛增长模型的相关知 识可以知道,由于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由资本的增加所带来的增长将越来越小,因此 这样的增长也是难以持续的。 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我国投资效率进行分析,来进一步说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问题。 目前比较公认的考察经济中投资效率的指标是增量资本产出率,即 ICOR,如果 ICOR 提高, 则说明增加单位总产量所需的资本量增大, 也即投资效率降低; 相反, 如果 ICOR 降低,即增加单位总产量所需的资本量减少,投资效率上升。可见,ICOR 是一个能够 很好的反应经济中投资效率的指标。
图 1-6
我国增量资本产出率
通过考察我国的 ICOR 指标发现,近几年来我国的 ICOR 有上升的趋势(见 1-6)。 1981—1996 年期间,我国的 ICOR 维持在 1.5~2.0 之间,和国际上其他国家的 ICOR 指 数较接近,此时的 ICOR 指标相对合理。但 1998 年以来我国的 ICOR 普遍偏高,1999 的 ICOR 指数为 5.66,不过这是由于 1998 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处于低落时期,国家为了 刺激内需而大力增加公共投资,因此,1999 年 ICOR 暂时性的上升属于 现象。但是 在 2000 年以后我国的边际资本产出比率却一直维持在 3.5~4.0 的偏高水平,即 GDP 每 增加 1 单位所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大约是 3.5~4.0 个单位,比 1981~1996 期间提高了将 近一倍,这说明我国的投资效率大大下降了,和 1999 年的情况类似,08 年的国际金融 危机也使得 09 年的 ICOR 出现大幅上升,高达 8.49。为了防止经济受到国际经济波动 的影响而进行大规模投资从而使得当年的 ICOR 出现短暂的提高属于较 的现象(如
15
77
99 年和 09 年),不必为此而担心;但如果边际资本产出比率长期处于高位,一直高出 水平,正如我国 98 年以来的情况,就不得不使得我们对此提高警惕。 我国的 ICOR 指数近年来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说明了我国的投资效率最近几年一直 偏低,即由投资所带来的收益正在下降, ,为了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就必须依赖更 高的资本投资。 由古典经济学的增长模型,厂商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就必须在边际产出等于资本 的租金,即真实利率和折旧率之和处进行生产。如果假定资本是唯一的投入要素,并且 真实利率 r 和折旧率保持不变,那么产出变化 DY 与资本存量变化 DK 及投资之间的关 系可以简单的表示如下:
DY=(r+δ)DK=(r+δ)(I—δK) (1) (2)
在(1)式两边同除以生产总量 Y,可得到下式:
DY/Y=(r+δ)(I/Y—δK /Y)
上式说明了固定资产投资率 I/Y 对经济有 作用,即可以拉动经济增长,而资本 产出比率 K /Y 对经济增长率却具有削减的作用。由(2)式,为了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 目标,就必须提高 I/Y,但是,一个社会中的固定资产投资率是存在上限的,而且随着 投资的不断上升,会使得社会中的资本存量不断增加,即 K /Y 提高,此时经济增长率 会随着 K /Y 的提高而下降,保持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目标将难以实现。因此,要想保 持经济长期的高速增长,只有改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的经济体系产生内生增 长机制,经济增长不再依靠投资来拉动而是依靠技术进步来实现,打破资本边际产出递 减的新古典假设,在生产函数中加入表示技术进步的变量 A,即生产函数为 Y=AK,则 式(2)右边的资本产出比将为固定的,此时,即便投资率保持不变,也可以保持经济 的增长率不变。 由于我国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大量的投资使得我国的资本产出比不断上升,为了维 持经济增长所需的固定资产投资率也就不断提高。1978 年我国的资本产出比为 1.92, 27%左右的固定资产投资率就能实现经济 10%的增长,而到了 2007 年我国的资本产出 比已上升为 2.67, 此时, 为了实现经济 10%的增长目标, 需要 51.6%的固定资产投资率。 通过上述分析,我国的经济现处于粗放式的增长道路上,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大量的 投资拉动,重复投资现象严重,投资效率低下,造成了很大程度的社会资源浪费。在资 源越来越紧张的当今社会,如果还按照我国现有的增长模式,我国的经济增长将难以为 续,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为了能够实现 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们必须首先清楚造成我国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的原因。 (三) 、粗放式经济发展的内在原因分析 我国经济粗放式增长方式的存在既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工业化阶段)有关,也 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关。 特别是与我国的经济体制内部存在缺陷有 关。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的进程中,由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转变,但是,由于我国 的市场结构不完全, 经济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我国政府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重要和核心的 作用,这就使得中央鼓励的行业,各个地方为了政绩考核的需要而加大在该行业上的投
16
78
资,投资遍地开花,重复建设不可避免。这是我国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形成的内在体制 因素。 1、欧美和东亚等国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差异 过比较我国和欧美及东亚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特征将有助于分析我国粗放式增 长方式的形成原因。以四个具有 性的国家来进行比较:中国、日本、美国和英国。 分别 这四个国家在 1981—2009 年间的 GDP 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并用 Eviews 进 行简单回归。用 Y 表示 GDP 增长率,用 X 表示投资增长率,回归结果如下:
图 1-7-1
图 1-7-2
17
79
图 1-7-3
图 1-7-4
英国投资增长率和 GDP 增长率的关系为 Y=0.661X+0.021; 日本投资增长率和 GDP 增长率的关系为 Y=0.830X+0.022; 美国投资增长率和 GDP 增长率的关系为 Y=0.316X+0.009; 中国投资增长率和 GDP 增长率的关系为 Y=0.126X+0.137; 即投资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在英国会拉动经济增长约 0.66 个百分点, 在日本会拉动 经济增长约 0.83 个百分点,在美国会带动经济增长约 0.32 个百分点而在中国只会拉动 经济增长约 0.12 个百分点,中国的投资所带来的收益最低。通过与发达国家作比较,我 国经济中的投资效率太低,这说明在投资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的资源浪费,而且又由于我 国的经济一直是依靠大量的投资来拉动, 资本存量越来越大, 由于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 因此,随着资本的增加投资所带来的收益就会越来越小,是典型的粗放式增长模式。
18
80
图 1-8
美国、日本、中国投资率
从时间的角度再次考察各市场经济国家的投资率以及其与我国的差异,从上图 1-8 不难发现, 作为西方国家的代表——美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率一直较低, 年代以来一直 80 维持在 0.15 左右,最低的 1980 年曾达到 0.10,近几年由于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美国 的民众认识到了储蓄的重要,投资率相应的也有所提高,09 年达到了 0.2。同样作为亚 洲国家的日本,在上世纪 70 年代也处于经济转型期,产业结构由以纺织、食品等劳动 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向以机械、化工等为主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在这一时期,日本的固定 资产投资大幅上升, 固定资产投资占 GDP 的比例一直维持在 0.3 以上, 而且经济在这一 时期也高速增长,与我国现阶段的情况相似。但是日本在经历了 20 世纪 70 年代的高速 增长之后,其投资率逐渐下降,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逐渐转为由技术进步带动,09 年的 投资率已经降到与美国相同,仅为 0.2。再看我国投资率的情况,我国的固定资本投资 率从 1981 年到 2009 年一直都呈上升趋势,在 09 年更是达到了 0.65 的超高水平。为什 么日本在经历了 70 年代的高速增长以后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而我国却走上了粗放 式增长的道路?为什么欧美等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存在粗放式增长的困扰呢?
2、我国经济粗放式增长的体制因素分析
市场经济发源于欧美,早在 15 世纪末,市场经济就已经在欧洲萌芽,而到了 19 世 纪 30 年代,英国完成工业技术革命,实现机器大生产,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市场经济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所以,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市场经济已经经过 了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它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也遇到一些难题,但是经过不断 的摸索,不断的创新,才会有今天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这对我国的市场经济有 一定的启示作用, 地说,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在 1978 年才开始起步,在这之前, 我国一直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晚,起点低,因此, 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必须正确看待我国经济在转轨中 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源,不断地加以改进,进行创新,才能使我 国的市场经济之路走得更远。
19
81
而像日本、韩国等一些东亚国家,虽然市场经济起步较晚,但在经济发展方 面借鉴了西方国家很多成功的市场经验,避免了发展过程中很多不必要的挫折, 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与这些国家不同,我国是在公有制计划经济的 基础上进行市场化改革,由于旧体制的束缚,经济增长方式难免受到计划经济的 影响。从所有制的角度看,无论是东亚的市场经济还是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都属 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市场经济。从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来看,它们之间又有所不 同,东亚的市场经济属于政府导向型市场经济,而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西欧和北 美的市场经济大都属于市场导向型市场经济。 而政府导向型市场经济主要表现为政府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向以及配置方式具有 更大的权利, 政府可以运用一些相应的产业政策诱导社会资源向政府调控的领域和方向 配置,也可以通过与企业建立“保护”关系,保证企业投资和管理符合政府的产业调控 的方向,或者是运用政府计划和财政政策对社会资源进行直接配置。 但是不管是东亚的政府导向型经济还是西方的市场导向型经济, 其政府对经济的干 预作用都不如我国政府大, 我国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和支配着国家和地方的资源使用 权,而且由于我国官员的政绩考核以 GDP 为核心,这就使得在“GDP 竞标赛”中,各地 方政府为了自己政治前途的考虑,片面追求 GDP 的高速增长,出现了“投资热” ,很多 建设投资项目都是政绩形象工程,并没有经过科学规划和严格论证,也没有实质性的社 会价值,造成了大量的投资浪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增长的转变,为何在我国难以 做到?这主要还是和我国现有的体制因素有关: 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问题是重视 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而轻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另外,各地方政府迫于政绩考核的压力 片面追求 GDP 总量的增长,从而导致重复投资,资源浪费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是造成 我国经济粗放式增长的主要原因。 在我国现有的体制下, 政府主导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本身就是悖论。由集约式增长的内涵知道,集约式经济增长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主要 依靠效率的提高、知识的创新、技术的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投资来拉动经济的增长。而政 府为了转变我国粗放式经济增长的模式,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各地方政府必然将会为 了各自的政绩考核的需要而进行“经济锦标赛”,纷纷大力投资高兴技术产业,这将引 起新一轮的投资热潮,不可避免的,就会造成重复建设,重复投资,造成资源浪费,而 这本身就是粗放式的增长方式。
20
82
图 1-9
我国固定资本投资增长率
由图 1-9 不难看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呈现了周期性增长的特点,并且长期有上升 趋势。大体是每个五年计划的前两年,我国都会出现投资高峰,投资增长率都会比以后 几年要高一些,如 1992、1993 我国的投资增长率分别为 44.4%和 61.8%,比以后几年的 增长率要高出了 10 多个百分点。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我国特殊的体制造成的,我国政 府由于拥有对社会资源进行配置的权利,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每隔五年, 政府就会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为国 民经济发展的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这就是所谓的国家“五年计划”。地方政府考虑到 自己的政治利益,就会对照中央政府制定的五年计划目标,对中央鼓励的行业进行大量 投资,从全国范围来看,这样就势必会使得投资增长率提高,重复投资现象严重,很多 “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都是在这期间产生,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转变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早在上世纪中叶,原苏联 的一些经济学家就提出 “要保持经济的不断增长, 必须改变粗放式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 走集约化内涵型增长道路”的观点,80 年初,我国经济学界在总结我国前 30 年经济建 设的经验教训时, 就提出了扩大再生产要从以外延型为主向以内涵型为主转变的经济发 展战略。几十年来,我国的很多学者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很多 独到的见 建议。但是,即使如此,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粗放式经济增长的道路上。 我们认为之所以难以改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经济粗放式增长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要想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就必 须依靠大量的投资来拉动。虽然经过了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发展,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仍然没有改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基础差,底子薄,这 就决定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推动投资是其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因此我们从上文 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其产生
21
83
的客观必然。虽然大量的投资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导致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但这种 增长仍实现了社会福利的总体水平的提高, 尤其对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而 言,适度的投资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而且 通过大规 投资,在上世纪 的五十代,基本建立起现代工业基础,而改革开放,通过投资,我们成为了世界制造业 的中心。同样,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仍将依靠投资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转型。因此,经 济发展主要依靠效率而不是投资,转变既有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一蹴而 就,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为了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大幅减少投资,就会使得我国的经 济发展动力不足,阻碍经济发展,可能会造成我国经济的退后甚至是萎缩,在这样的情 况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更不可能实现了。 (2)经济增长粗放式的制度原因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应该只充当“守夜人”的角色,而不应该 充当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或者直接去干预微观经济行为。但是,在现实的经济中,由 于市场中存在着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和信息不对称等不完善的结构问题,就势必要 求政府对经济行为进行适当的干预,因此,现 济学理论认为政府在经济中应该充当 “守护人”的角色。 然而,在由国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 过程中,各级政府随着中央政府的分权 和财政包干,逐渐掌握了参与当地资源配置的权利。而且由于中央政府考核各地方政府 是以 GDP 为核心指标,这就使得地方政府参与调节当地资源配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 大增强。地方政府为了各自的“政治前途”考虑而进行“经济锦标赛”,为了能够在较 短的时间内实现“GDP”最大化,他们之间“拼招商”,“拼项目”,在这个过程中, 地方政府为了能够吸引外来投资,不惜成本,以行政方式取 场,大大压低土地等生 产要素的价格,常常会以低于市场供求的价格出让土地和其他资源;同时,我国是劳动 力大国, 存在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而且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又有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 带来了更多廉价的劳动力, 低于市场价格的生产要素和廉价的劳动力就使得投资者在扩 大再生产时不会考虑提高生产效率、走集约式发展的道路,因为走粗放式的简单扩大再 生产路线对他们来说可能更有利可图。因此,地方政府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对要素 市场进行干预而造成的要素价格扭曲是我国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难以转变的主要原因。 实现我国从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就要着力发展科技含 量高、产品价值高的新兴产业。但是,按照产业的发展规律,一个产业的发展要有一个 培育的过程,新兴产业的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然而,培育新兴产业需要一个过程,而 我国大部分地区又都缺乏新兴产业所需要的产业基础,在地区竞争的压力下,各地新兴 产业的发展主要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于是,出现各地竞相发展新兴产业的投资热潮, 形成一股新的投资。纵观东、西方国民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史我们能够发现:一个新兴 产业在成为一个社会的支柱产业之前,实际上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培育过程。而在我国 现有体制体制下,政府政策的鼓励支持,不够有无条件,各地政府都竞相投资,在没有 对所选产业予以长期充分有效的观察和论证的情况下,各地政府就竞相投资,重复投资 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降低投资效益。形成粗放式的新兴产业发展模式。
22
84
(3)对外资的依赖度高使得我国经济转型难以实现 此外,借助成本,吸引外来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虽然是我国经济取得成功的重 要原因。而且,在资本缺乏年代,FDI(外国和港澳台直接投资)是中国资本形成的一 个重要源泉。1981 年,外商直接投资为 36.1 亿元,而 2009 年为 4623.7 亿元,位居世界 第二,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 FDI 接受国之一。我国对外资依赖度高,一方面,不 可否认,外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国内企业生产率,利用外资能够让我们学习外资企 业中先进的生产方式和 方式,从而可以提高我国的生产率水平。但另一方面,大多 数外商在我国投资都是看中了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都是为了能够利用我国低价的生 产要素,因此,我国引进的外资企业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即使是一些大型跨国公 司在中国投资建立的公司,是其核心技术和生产经营都是掌握在母公司中。技术的扩散 十分缓慢, 导致在我国所从事的大多只是低附加值的, 处于生产链低端的产品加工过程。 因此, 吸引外来投资, 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实现产值的增加, 但这种借助低成本生产优势, 也是促成我国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难以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4)就业的压力大是我国粗放式增长的另一主要原因 我国是人 国。2009 年末,我国的人口总量已达 13.35 亿,其中城镇人口为 6.2 万,农村人口为 7.1 万,就业人口合计为 7.80 亿(2010 中国统计年鉴) 。近几年来,我 国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平均每年有约 1000 万到 2000 万的农民进入城市,而且随着政 府征用农地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将会有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与此同时, 我国每年有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 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得我国必须保持较高的增 长速度,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来满足社会的就业需求。为了增加就业,就 要增加投入,从而最终导致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 这种高投资—高增长的经济增长方式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 帮助 我国的就业难题,1990—2009 年,平均每年增加就业人口为 662.3 万,平均增 长率为 0.97%,高于同时期的人 然增长率。在现阶段,通过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 化,以增长促就业,是导致我国粗放式增长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在中国,或许由于就业的压力,每年需要增加的大量就业人口以及其他社会问题的 存在,都需要我们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但对于速度的追求,容易造 成对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忽视,加大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困难。因为,经济增长方 式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日积月累的结果,改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 改变。而如果企业能够在既有的方式下获得发展,自然就没有改变经营方式的动力。因 此,转变增长方式首先需要改变改变进行粗放式增长的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经营行为。 具体而言, 需要市场对企业粗放式经营行为形成压力, 迫使企业改变其粗放式经营模式。 然而,现有以促进 GDP 增长为目标的体制下,为了保持增长速度,每一次调整都由于政 府过多的行政干预和扩张性的宏观政策而弱化了市场对企业粗放式经营的压力。 市场需 求压力的降低,以至于本该淘汰放弃的生产模式能够继续得以生产,企业粗放经营仍能 获得较好的生存。虽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但市场在要素配置中的
23
85
基础性作用仍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资源配置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决策的影响。而 政府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各项政策,扭曲了市场价格,客观上鼓励高资源投入、低经济 效益项目的扩张。尤其在当前金融危机环境下,本来是进行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 最佳时机,但为了保增长所实行的信贷规模快速扩张和大规 政府投资,带来的一个 直接后果可能就是投资的低效, 极有可能将本应进行的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的努力 化为乌有。 所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影响某一经济发展方式的众多因 素不会短时间内迅速消亡。转变我国现有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就是要通过消除导致粗 放式增长的各种因素,从而达到集约化增长之目的。虽然转变发展方式提出多年,但我 国的粗放式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状况仍没有看到被彻底扭转的局面。 虽然转变经济增长 方式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只要导致粗放式增长的因素还没有消除,这种增长模式仍 将得以存在。我们从我国地方政府以公布的“十二五”发展目标就可以发现,只有少数 几个地方将经济增长速度确定在 10%以下,由此可见,粗放式增长仍将是中国经济增长 的主要特征。 因此,我们认为,我国现存的粗放式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我国内在的各种因素特别是 体制的原因造成的, 在不改变这些因素的前提下来谈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 实现的。 当然, 在这种粗放式增长的大背景下, 各个地方增长方式将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对各个地区的迫切程度也就不同。例如,根据 2010 年中国统计年鉴,我国的西部地区 占有全国 71.5%的土地面积,但其生产总值只占全国生产总值的 18.3%;与此相反,我 国的东部地区只占有全国 9.5%的土地面积,但其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生产总值的 53.8%。西部和东部的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刻不容缓的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却显得没有那么迫切,而且西部有些地区 鉴东部 沿海地区的经验,借助中央政府支持中西部加快发展的各项政策,重复沿海地区发展模 式,继续采取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推进经济发展。 而东部沿海地区则与中西部不同,对于东部沿海地区而言,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以刻不容缓。近些年来,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与中西部地区相比已经没有优势,甚 至还落后于后者,如何继续维持东部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如何缓解东部地区资源、环 境的压力?唯一的出路就是转变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 化道路,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和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产品中的技术含量,把资本和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走集约式发展的道路。作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 典型 之一的深圳, 其自身一些独特的条件使其具有在全国粗放式增长的大环境下实 现自身增长方式的转变的可能性;而且由于一些自身条件的限制,深圳要想继续保持其 经济的高速增长,保持其综合竞争的实力,也不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新 发展方 向。
24
86
二、
深圳经济发展状况
深圳作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其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深圳被批准 为经济特区之初的 1980 年,其生产总值只有大约 2 亿元,而到了 2010 年,深圳的 GDP 总量已达到 9510.91 亿元,位列全国第四。然而,受到行政区划限制,深圳市全市总面 积为 2020 平方公里,市区面积小、人 度大使得深圳不得不改变原有的经济发展方 式,实现集约式增长。然而,作为经济特区的深圳,如何在其有限的空间内,充分发挥 既有优势,顺利完成发展转型,实现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就需要通过充分总结深圳过 去发展所形成的独有经验,深入探讨在全国经济粗放式增长的大环境下,深圳实现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特点和路径。 (一) 、深圳经济增长概况 深圳经过了三十年的发展,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原来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 一跃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经济重镇之一。 深圳国民生产总值从 1979 年的 1.9 亿元, 而到 了 2010 年,奇迹般达到 9510.91 亿元。在这一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深圳经济也呈现出了 鲜明的自身特色。 1、增速快
图 2-1
1980——2009 年全国与深圳国民生产总值增速比较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深圳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
自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经济就始终保持的快速增长的势头。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到 1995 年期间,深圳 GDP 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980 年至 1984 间,深圳的 经济增长速度甚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 40 个百分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进入 21 世纪 以来,深圳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已经在逐渐缩小,到 2009 年,
25
87
深圳的增速为 10.7%,而全国平均增速则达到了 9.3, 深圳与全国之间的差距已经缩小到 不足一个百分点(见图 2-1)。 2、外向型特征明显,市场化程度高
图 2-2
2009 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示意图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深圳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深圳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外向型特征明显。如图 2-2 所示,在 2009 年 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港澳台和外资企业分别占到了 28.19%和 35.07%,二者总计占 到了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 63.26%。 这一方面体现出了深圳经济的国际化、 市场化程 度高,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深圳经济对外资依赖过大,这也直接导致了深圳市经济增长 的外貌依存度水平非常高。
图 2-3
2009 年深圳经济外贸依存度示意图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深圳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
从图 2-3 可以看出, 1985 年以来的深圳市经济发展外贸依存度一直显著高于全国平 均水平,1985 年——2009 年的深圳外贸依存度平均达到了 289%,而同期全国平均最高
26
88
水平仅为 39%。尽管较之于 1993 年的峰值水平(539%) ,深圳外贸依存度出现了下降趋 势, 其中 1992 年——199 年之间外贸依存度的下降趋势尤为明显, 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这一趋势有所回升,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外貌条件改善带来的契 机,另一方面也与深圳自身的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新的贸易机会有关。总的来看,自改 革开放以来至今,深圳市经济增长的外贸依存度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3、产业结构相对合理
图 2-4
1980——2009 年深圳三大产业所占比重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深圳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深圳产业结构相对合理,二、三产业分布比较平均,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进入八十年 期就开 始逐渐萎缩。特别值得一提的深圳靠商贸起家,第三产业起步较早,从八十年代初期一直到 90 年代 中期都是深圳经济的主导力量,在 1995 年第三产业产值依然占到了深圳国民生产总值的 50.1%。并 且近几年来,随着深圳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房地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在深圳经济发展的地位又开 始反超第二产业,重新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支柱。2009 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达到了 53.2%,而第二 产业仅为 46.7%(见图 2-4)。
27
89
4、效率高
图 2-5
1980——2009 年全国与深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深圳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
深圳经济在迅猛发展的同时还兼顾了效率的提高。 突出体现在深圳市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一直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品。2009 年,深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 92772 元,而 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仅为 25575 元,前者是后者的 3.62 倍。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深圳国 民生产总值的增速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深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全国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差距却呈现出了逐步扩大趋势。 说明深圳经济发展已经开始由 数量扩张型向集约高效性开始转变。
(二) 、深圳经济发展的特点 1、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 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得利与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另一方面也部分归因 于深圳在改革开放初期所享受到的一系列优政策优势。 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迅速推动深圳等特区城市的发展,在全国起到改革开放的示 范带动作用,中央政府在经济政策方面给予了深圳等特区城市以相当宽松的经济政策, 使得深圳在吸引外资、推行体制创新、快速推进市场经济建设方面较之于当时享受到政 策优势较少的地区具有了明显的先发优势。 同时由于深圳毗邻港澳地区, 并具有天然出海口的区位优势, 使得深圳在招商引资、 发展对外贸易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这些也都成为了深圳早期迅速发展的一个重 要推动力量。
28
90
2、投资拉动型增长特征明显
图 2-6
1980——2009 年深圳国民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图 2-7 深圳 1979—2009 年投资率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深圳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从经济机制内部来看,体现出了对投资较强的依赖性。从 图 2-6 可以看出, 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伴随着深圳投资的更快速的增长同时进行的了, 特别是在 1995 年之前,深圳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明显快于 GDP 的增速。进入新世纪以 来,这一势头有所缓解,固定资产投资速度基本与 GDP 增速持平,但是 2009 年后,这 一势头又开始出现了逆转的趋势。
29
91
表 2-1
1983——2009 年深圳经济增长中各要素相关系数矩阵 Gdp 固定资 产投资 1 0.9956 0.9873 0.9977 1 0.9859 0.9934 1 0.9839 1 金融服 劳动力 务业发 展水平 政府效 率 进出口 总额 基础设 施水平 第二产 业产值 第三产 业产值
Gdp 固定资 产投资 劳动力 金融服 务业发 展水平 政府效 率 进出口 总额 基础设 施水平 第二产 业产值 第三产 业产值
0.5836 0.9128 0.9915 0.9995 0.9979
0.5711 0.8965 0.9856 0.9938 0.9921
0.5929 0.8517 0.975 0.9856 0.9865
0.5784 0.9168 0.9907 0.9973 0.9975
1 0.4442 0.583 0.5727 0.5789 1 0.927 0.9197 0.9176 1 0.9905 0.9961 1 0.9973 1
高投资率和快速的投资增长速度, 也使得深圳的经济增长与投资拉动具有密切的关 系。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们建立 1983——2009 年深圳市经济增长相关的各要素相关 矩阵。其中政府效率由深圳 gdp 与政府财政支出值比重表示,基础设施水平有深圳港口 吞吐量来表示。从表 3-1 可以初步看出深圳市的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拉动的特征。在与 经济增长相关的各要素之中,相关系数最高的几项都与投资有着密切关系,其中第二产 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基础设施水平、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关关系数最高,这表明 在深圳的经济过程中,投资拉动起到了主要作用。
30
92
3、增长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图 2-8
1980——2009 年深圳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速比较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深圳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在整个 30 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深圳经济的增长速度是十分迅猛的,但是这一过程 中也出现数次阶段性波动。如图 2-8 所示,深圳经济增长最迅猛的是在“六五”“八五” 、 期间,平均增速分别高达 50.3%和 22.4%,而进入“九五”期间后,深圳经济的增速则 明显放缓下来。 (三) 、深圳经济发展机制分析机制 1、深圳经济发展中各要素贡献率分析 为了考察深圳经济发展中各种投入要素的 , 我们采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分 析,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数化, 并加入条件变量, 设定深圳经济增长模型如下, 模型中各变量经济意义如表 2-2 所示,各指标据根据历年《深圳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 理。 为了更好的分析要素投入在深圳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将采用逐步回归的方 式来进行分析。其中方程(1)仅考虑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投入对深圳经济的影响,方 程(2)(3)综合考虑各因素总体总深圳经济的影响,为了考察二、三产业对要素投入 、 等因素的分解作用,我们设定了方程(4) ,考察剔除产业因素影响后其他因素对深圳经 济的影响,方程(5)(6)分别考察工业和服务业对深圳经济的影响作为对比。计量分 、 析由 stata 11.0 软件完成。
??ln fin ?? ln gdp = c + α ln inv + β ln lab + χ ?? ?? + δgov + γ ln sec ond + θ ln edu + φ ln port + ε ??ln third ??
31
93
表 2-2 深圳经济增长机制计量模型中各变量 方法与经济意义说明 变量名 Lngdp Lninv Lnlab Lnfin Lngov Lnedu Lnport Lnsecond Lnthird C ε 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1983——2009 年深圳市 GDP 对数值 1983——2009 年深圳市人均资本存量对 数值 1983——2009 年深圳市社会从业人数对 数值 1983——2009 年深圳市金融机构各项存 款对数值 1983——2009 年深圳市政府支出与 GDP 之比对数值 1983——2009 年深圳市普通高校在校人 数对数值 1983——2009 年深圳市港口吞吐量对数 值 1983——2009 年深圳市第二产业产值对 数值 1983——2009 年深圳市第三产业产值对 数值 截距项 误差项 衡量现代服务业在深圳经济增长的促进作 用 衡量政府效率深圳政府在经济增长中的作 用 衡量技术进步在深圳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衡量基础设施在深圳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衡量制造业在深圳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衡量在服务业深圳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衡量除上述因素外其他因素的作用 经济意义 衡量深圳市经济发展水平 衡量要素投入在深圳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表 2-3 深圳经济增长机制计量模型中各变量描述性统计量
变量 国内生产总值 固定资产在投资额 社会劳动者总数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 政府支出与 GDP 之比 普通高校在校人数 港口吞吐量 第二产业产值 第三产业产值 注:以上数据均为对数值 观测值 27 27 27 27 27 27 27 27 27 均值 15.69252 14.67854 5.356549 16.06001 2.146496 9.080347 7.950226 14.97787 15.95712 标准差 1.9597 1.548472 1.128919 2.114424 0.141697 1.363161 1.488239 1.974715 2.285385 最小值 11.78457 11.59284 3.107721 11.63119 1.811188 5.375278 4.94876 10.87332 11.18499 最大值 18.22239 16.65409 6.540294 18.94767 2.428447 11.11173 9.958213 17.5923 18.8819
32
94
表 2-4
深圳经济增长机制计量分析结果
被解释变量 变量 Lninv 相关系数 1.004704 0.355114 -0.95726 0.420706 0.082419 0.051993 0.257305 0.081513 -0.32189 0.639659 -0.69977 0.168197 -0.16918 0.141811 -0.08607 0.041282 0.801318 0.149732 -0.11254 0.544866 0.600013 0.269324 0.213563 0.106807 1.114226 0.439502 0.061599 0.270007 0.082512 -0.36104 0.709539 标准差. 0.135441 0.185776 1.021169 0.117958 0.204536 0.173229 0.171823 0.06063 0.211669 0.303725 1.084349 0.041691 0.069714 0.058919 0.025451 0.067279 0.067995 0.082802 0.328151 0.118698 0.152548 0.206607 0.060363 0.131639 0.927734 0.097661 0.187986 0.162697 0.059145 0.162887 0.190554 T 7.42 1.91 -0.94 3.57 0.4 0.3 1.5 1680.98 Lnedu Lnport Lnsecond C Lninv Lnlab Lngov Lnedu 1.34 -1.52 2.11 -0.65 4.03 -2.43 2.41 -3.38 13922.19 Lnport Lnthird Lnsecond C Lninv Lnlab Lngov 0.61 11.78 1.81 -0.34 4.59 3.93 1.3 1527.18 Lnedu Lnport C Lninv Lnlab Lngov 3.54 0.81 1.2 4.5 0.33 1.66 2054.6 Lnedu Lnport Lnsecond 1.4 -2.22 3.72 33 0.9984 0.9979 0.9973 0.9966 0.9998 0.9997 0.9984 0.9978 1551.16 0.9923 0.9917 F R2 AR2
方程(1)
Lngdp
Lnlab C Lninv Lnlab lnfinancial Lngov
方程(2)
Lngdp
方程(3)
Lngdp
方程(4)
Lngdp
方程(5)
Lngdp
95
C Lninv Lnlab Lngov 方程(6) Lngdp Lnedu Lnport lnthird_ C
-0.86938 0.159231 -0.11327 0.13043 -0.08235 0.142931 0.871857 0.234915
0.904164 0.043682 0.065933 0.061817 0.026769 0.039009 0.058769 0.280707
-0.96 3.65 -1.72 2.11 -3.08 3.66 14.84 0.84 14586.45 0.9998 0.9997
从表 2-4 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方程(2)和方程(3)在进一步加入了影响经济增 长的其他因素之后,R 平方项和调整 R 平方项都有所提高,这说明加入其他因素后,模 型的 力进一步提升,其中方程(2)的提高更为明显。下面分别分析各要素的作用 机制。 (1)要素投入分析 在三个模型中,深圳经济增长都体现出了明显的要素拉动型特征。在方程(1)中, 要素投入弹性都显著为正,固定资产投资弹性到达了 1.004704,而劳动弹性到达了 0.355114,这表明,资本和劳动在深圳经济增长中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 方程(2)和 方程(3)在进一步加入了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之后,要素投入的作用依然最为显 著,其中投资产出弹性在方程(2)和方程(3)中分别达到了 0.420706、0.168197,虽 然较之于方程(1)中有所下降,但依然显著。造成资本投入产出弹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也在引入的政府支出、基础设施、等要素都是固定资产投入产生作用的重要途径,因而 分解了资本投入的部分作用。 劳动力投入的作用在方程(1)中的作用都十分显著,产出弹性达到了 0.355114,但 是在引入了其他经济因素后,劳动产出弹性有所下降,其中方程(2)中的产出弹性为 0.082419,方程(3)为-0.16918,造成方程(2)、(3)中劳动产出弹性下降的主要 原因在于,引入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因素,而劳动密集性工业和服务业在深圳经济中 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因素被引入后,劳动力因素的产出弹性被大大 分解了。从方程(4)可以看出,当剔除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因素的时候,劳动力产出 弹性达到了 0.600013,这也印证了我们的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方程(2)和(3)中劳动力的产出弹性的下降趋势有所不同,其中 方程(3)的下降趋势更加明显。这是由于方程(2)中衡量的是现代服务业因素的产出 弹性,而在现代服务业中,劳动力要素的作用相对较低,但在服务业整体中,劳动力的 因素更为明显。
34
96
(2)服务业 方程(2) 、方程(3) 、方程(5)中,服务业的产出弹性都显著为正,分别达到了 0.051993、0.801318。这说明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其 中方程(3)中第三产业比重项的弹性系数大于方程(2)中的金融业弹性系数,这表明 从整体上来看,现 务业在深圳经济增长中体现出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其中现代 服务业的作用相对不够显著。特别是与方程(6)的对比也可以看出,工业因素的引入 并没有显著降低第三产业的产出弹性, 产出弹性仅从 0.871857 下降至 0.801318。 这说明 的服务业的作用发挥的更加稳定。 (3)工业 方程(2)(3)中第二产业的产出弹性都为正,但是方程(2)中的弹性更为显著, 、 达到了 0.639659,而在方程(3)中为 0.149732。方程(5)中可以看出,在不考虑服务 业因素的情况下, 深圳工业的产出弹性为 0.709539, 这表明当涵盖更广范围服务业被引 入后,其促进作用明显下降,而现 务业则没有明显分 业的产出弹性。这一方面 表明深圳工业的发展对于服务业整体有着较强的依赖, 这是由于深圳的工业经济中出口 加工业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进出口活动对于物流、仓储、运输等基础服务业有着较 强的需求。 但另一方面表明深圳金融业等现代高端服务业对于深圳工业的促进还不够显 著,其服务对象已经超出了深圳的范围,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已经显现,由此也说明了 深圳发展金融等现 端服务业,必须突破行政区划空间的限制,大力开展跨行政区服 务。 (4)其他因素 政府效率项的 产出弹性在方程(2)(3)中都为 这说明政府在深圳经济增长中 、 也起到了比较明显的作用,一方面表明深圳政府的运作管理的高效率,另一方面也表明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增长中,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调控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使在深圳 这样一个开放程度、市场化水平都较高的城市也是如此。 技术进步项的产出弹性在方程(2)都为正分别达到了 0.124862,但是在方程(3) 中仅为-0.08607,这表明尽管在深圳的经济发展中,技术进步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但是只有在金融业等现 产性服务业的促进下,作用才会更加明显和直接。 方程(2)和(3)中的基础设施水平项的产出弹性分别仅为-0.32189 和 0.041282, 都不显著。这说明基础设施水平在深圳经济增长过程的中推动作用并不十分显著。造成 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深圳本身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位置,对于交通 设施等基础设施的依赖不是十分明显,二是由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来自原固定资产投资, 而这一作用会被固定资产投资项所部分分解。
35
97
(5)小结 总的来看,深圳经济增长过程中,要素投入起到了最为重要的作用,这也就决定了 深圳的经济增长机制依然是一条要素投入型的发展道路。 这也反映了在缺乏既有产业基 础的情况下,为了发展新兴产业,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依靠要素投入具有客观必然性。 在模型中,可以看出现 务业的发展在深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其次,深圳工业和服务业都对深圳经济增长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但是服务业对 于深圳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为稳定, 而且工业的推动作用的发挥与服务业的发展有着 密切的关系, 2、深圳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利用率分析 (1)经济资源利用率
图 2-9
1979——2008 年深圳单位投资产出与单位劳动力产出示意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深圳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深圳经济发展更多的还是依赖于以资本和劳动力为主的要 素投入。深圳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的收益虽然继续保持了增长的态势,但是增速明显 已经放缓。 我们以单位固定资产可以带来的国民生产总值为例, 2007 年单位投资产出为 5.05,而到了 2009 年,已经下降到了 4.79,这说明,单纯依靠投资拉动已经越来越后续 乏力(见图 2-9) 。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资本投入的回报增速逐渐放缓的时候,深圳单位劳动力产出却在增 加,并增速明显。这说明随着深圳经济的发展,深圳的生产中劳动力附加值、劳动者素质都越来越 高。这说明深圳在发展过程中,其积极发展方式在逐渐发生转变,而且是向好的方面转变。
36
98
(2)能源利用率
图 2-10
2005——2009 年深圳单位 GDP 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深圳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图 2-11
2005——2009 年深圳单位 GDP 电耗(千瓦时/万元)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深圳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撑,但是深圳却恰恰是一个能源资源匮乏的城市。 所需能源绝大多数都需要从外地引入。这就对深圳有效利用能源资源提出了较高的要 求。可喜的是,从图 2-10、2-11 可以看出,深圳单位产出所消耗煤炭和电力都明显出现 了下降的趋势。这说明深圳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能源利用效率越来越高。
37
99
3、深圳经济发展中的产业贡献率分析
图 2-12
1980——2008 年深圳三大产业贡献率比较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深圳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深圳经济发展过程三大产业的贡献率呈现出了比较明显的阶段性。 突出体现在在不 同阶段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 率此消彼长(见图 2-12) 。如在 1984 年— —1986 年、和 1994 到 1996 年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为突出,而到了 1982 年——1984 年间、2002——2006 年间,第二产业的拉动作用更为明显。这一方面 体现出了深圳总体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深圳各个在深圳经济发展 的不同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作用。
图 2-13
1980——2008 年深圳三大产业贡献率比较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深圳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从图 2-13 可以看出,深圳各产业在经历了特区开创初期的爆炸式增长后,从 80 年 期开始增速开始放缓。从三大产业的增长波动情况来看,第一产业的增长率波动较
38
100
大,并且自进入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第一产业的增速始终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而第二、第三产业的增速尽管也趋于放缓,但是却保持在了一个较高水平上。从整体上 来看,深圳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增长,三大产业 1980——2009 年的 平均增速分别达到了 9.5%、38.6% 和 34.7%。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进入 90 年后 期以来,第三产业的平均增速开始逐渐超过 了第二产业,1994 年——2009 年第二、第三产业的平均增速分别为 21.45%、22.05%, 而 2005——2009 年第二、第三产业的平均增速分别为 11.82%、16.32%,第三产业增速 超过第二产业 4.5%,这说明,随着深圳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作用愈加凸显。这一 作用在遇到外部经济负面冲击的时候尤为明显,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时, 第二产业增长 速度为 21.45%,而同期第三产业增速为 22.05%。在遭遇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深圳 第二产业增速在 2008 为 13.0%, 而同期第三产业增速为 16.0%, 这表明第三产业在推动、 保持深圳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开始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圳的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过 高, 容易受到外部经济冲击的影响, 而第三产业的发展更多来自于国内经济增长的带动, 因此受到外部冲击影响相对较低;二是由于深圳市地价、工资等上升,提高了制造业产 经营成本,促进了深圳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并向周边成本较低的地区扩散的现象,造成了 深圳工业生产的增速放缓, 而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则充分发挥深圳城市综 合服务功能,很好消化了要素成本的上涨压力,获得了快速发展,并且随着深圳的产业 转型升级与扩 第三产业的发展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39
101
三、 深圳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 、深圳农业发展状况分析 我国是人 国,农业在我国具有个别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 业在深圳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下降。
表 3-1 1980——2009 年深圳农业发展状况 年份 1980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农业总产值(亿元) 1.7 4.6 5 7.4 9.9 10.8 11.9 14.3 18.5 19.3 22.5 23.3 27.3 27.1 29.8 30 31.1 32.7 34.1 33.7 30 21.7 18 17.1 18.8 15.5 农业增加值指数(%) 85.4 119.2 116.5 111.8 119.4 112.1 115.2 109.3 99.2 92.9 96.1 101 114.2 101.7 104.3 107.9 102.4 103.7 107 109.8 111.7 87.8 75.3 89.2 84 87.1 农业产值占 GDP 比重(%) 28.9 6.7 7.9 8.3 6.6 5.9 4.1 3.4 3.3 2.4 2.1 1.5 1.4 1.1 1.0 0.8 0.7 0.6 0.6 0.4 0.3 0.2 0.1 0.1 0.1 0.1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深圳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从表 3-1 可以看出,深圳的农业较之于深圳的第二、第三产业明显处于弱势地位。
40
102
深圳农业产值仅仅从 1979 年的 1.7 亿元增加到了 2009 年的 15.5 元, 仅增长了 9.11 倍, 较之于深圳整体的经济发展状况,差距是十分明显的。与此相对应的就是农业在深圳经 济中的地位逐渐萎缩弱化,农业占深圳 GDP 的比重由 1979 年的 28.9%下降至 2009 年的 不足 0.1%。
表 3-2 市 广 深 珠 佛 惠 东 中 江 肇 别 州 圳 海 山 州 莞 山 门 庆 2009 年珠三角各市农业产值分布 农林牧渔业 总产值 295.62 15.48 51.62 195.03 147.91 25.31 77.77 193.09 256.81 农业产值 150.08 4.26 8.64 50.4 90.06 13.19 22.77 56.62 123.15 林业产值 2.17 0.21 0.07 0.83 2.14 0.22 0.04 3.98 18.42 (单位:亿元) 牧业产值 61.2 5.6 9.12 57.13 39.37 5 10.64 59.81 85.4 渔业产值 53.61 3.96 28.07 76.98 14.06 6.06 43.4 69.32 27.43 农林牧渔服 务业产值 28.56 1.46 5.72 9.7 2.28 0.83 0.92 3.36 2.41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当地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而且,受农业发展空间的限制,从整个珠三角地区来看,深圳的农业生产也缺乏竞 争优势。深圳农林牧副渔各产业产值都在珠三角地区各城市中排名靠后,仅林业、牧业 产值分别略高于中山和东莞。从表 3-1 和表 3-2 可以看出,单纯的农业生产对于深圳农 业产业的发展难以起到持久有力的推动作用, 这一方面是由于深圳的农业生产历史及基 础较为薄弱,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深圳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拉动所 致。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初期,如何快速实现发展、多快好省的提升城市经济实力深圳 更为迫切的任务,农业生产的特点显然是无法完成这一任务的。因此农业的发展不仅没 有得到提升,反而有所削弱。 虽然在未来的深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深圳农业生产面临着竞争力不足的缺陷,但 是深圳农业生产的不足却给深圳发展农产品集 交易、流通带来了一定的机会。由于 深圳发达的经济基础以及较高的生活水平,使得深圳的农业产品消费能力极强,2009 年深圳常住人 食品消费支出达到了 671.56 亿元,占到了广东全省的 11.19%,而深 圳的农业生产总值仅占到了广东省的 0.039%。这其中的缺 然要通过深圳对农产品 资源的消费、配置能力来 。 因此,深圳在未来的农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适度强化农业生产,但另一方面更 为重要的是要依托深圳强大的农产品消费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 将深圳打造成为珠三角 地区农产品集 消费、流通、配置中心。通过强化深圳对农产品的消费配置能力,转 换发展思路,将深圳的农业水平的不足转换为提升深圳农业资源配置能力的机遇,进而 提升对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影响。
41
103
(二) 、深圳工业发展状况分析 1、深圳工业发展概况
图 3-1
1980——2009 年深圳工业发展状况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深圳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工业发展迅猛,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由 1979 年的 0.61 亿元增长 至 2009 年的 15416 亿元, 增长了 25272 倍。 第二产业占 GDP 的比重也由 1979 年的 20.5% 上升至 2009 年的 46.7%。1979 年——2008 年的工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速达到了 42.42%, 其中轻工业平均增速达到了 38.59%,重工业平均增速达到了 53.74%。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深圳经济的增长,深圳工业增长的速度却呈现出逐年下降 的趋势,如图 3-1 所示工业总产值的增速由 1981 年最快的 151.1%下降至 2008 年的 13.8%,其中轻工业的产值增速由 1981 年的最高值 171.7%下降至 2008 年的 26.2%,重 工业则由 1983 年的最高值 230.6%下降至 2008 年的 7.6%。这一方面是由于随着深圳经 济的快速发展,深圳工业经济总量规模持续扩大,经济增长的边际速度放缓,但另一方 面也表明深圳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寻找新的增长点以扭 转增速持续下降的趋势。
42
104
图 3-2
1980——2009 年深圳轻重工业比重比较比较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深圳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在深圳工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深圳工业也逐步完成了重工业化的过程。如图 3-2, 深圳轻工业所占比重由 1980 年的 83.8%下降至 2009 年的 24.8%, 而重工业比重则由 1980 年的 16.2%上升至 2009 年的 75.2%。这说明深圳的工业体系已经逐渐完备,具备了大力 发展具有更高附加值同时也是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重工业的条件, 为深圳经济的 进一步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 2、深圳工业结构分析 从表 3-3 可以看出,2009 年深圳工业产值结构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通信设备、计算 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排在前几名的也分别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 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表明深圳工 业生产已经初步摆脱了依靠劳动力、原材料密集投入的初级加工工业阶段,已经进入了 比较成熟的现 工业阶段。
43
105
表 3-3
2010 年深圳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行业分布 比重(%) 产值(亿元) 9044.9 1166.4 440.3 433.3 421.6 316.8 322.4 315.3 239.2 196.7 165.0 171.2 155.0 138.9 132.7 124.0 126.9 110.5 112.8 109.8 86.7 73.9 54.7 41.2 42.9 51.5 21.4 13.2 18.3 1.3 58.7 7.6 2.9 2.8 2.7 2.1 2.1 2 1.6 1.3 1.1 1.1 1 0.9 0.9 0.8 0.8 0.7 0.7 0.7 0.6 0.5 0.4 0.3 0.3 0.3 0.1 0.1 0.1 0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塑料制品业 金属制品业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纺织服装、鞋、 帽制造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医药制造业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家具制造业 纺织业 饮料制造业 食品制造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烟草制品业 橡胶制品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然料加工业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深圳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44
106
3、深圳工业效率分析 (1)工业生产效率分析
表 3-4 行业 深圳合计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食品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烟草制品业 塑料制品业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家具制造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金属制品业 纺织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橡胶制品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饮料制造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深圳规模以上主要工业行业 2007——2009 工业增加值增速比较 2007 年 -21.60 -12.75 -58.54 -41.76 -8.99 -14.59 -43.06 -28.23 -31.38 -20.35 -29.32 -22.07 -25.01 -6.99 -20.65 -33.92 2.41 -2.38 11.54 -16.03 -15.71 -3.89 -10.48 -27.57 -24.79 65.14 -17.32 -20.29 -19.69 -19.82 2008 年 -6.43 -30.42 -9.44 0.43 -24.39 -41.87 -29.86 -17.73 -15.21 -20.20 -14.60 -3.59 1.90 -22.57 -13.56 -14.99 -20.50 -20.69 -2.71 -19.33 -2.24 -20.10 -31.97 27.89 5.72 -87.87 -15.90 1.20 0.92 -32.58 单位:% 2009 年 30.06 161.90 130.90 110.68 99.18 86.82 86.43 57.39 56.40 53.01 48.65 42.53 42.37 41.56 37.60 34.99 32.82 24.19 23.81 18.54 9.90 5.41 1.13 1.11 -2.33 -6.17 -9.02 -10.65 -28.40 -74.17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深圳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从表 3—4 可以看出,近几年深圳的工业生产效率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比较明显。
45
107
2007、 2008 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 使得深圳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受到了明显的冲击, 都呈现出负增长的态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占深圳工业产值比重最大的通信设备、 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 2007 年增速下滑后迅速就在 2008 年实现正增长, 特别 是在整体工业增加值大都为负增长的情形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的迅速恢复尤为突出。 而到了 2009 年, 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淡化以及国内采取了有力的宏观经济救市 政策,使得深圳工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明显的回升。从整体上看,大部分行业都实现了增 加值的 长,但其中重化工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原材料初级加工产业的增长依然为 负。 从整体工业增加值增速上来看,深圳的工业各行业体现出了以下三个特点:第一, 整体效率较高。2009 年的大部分行业的增加值增速都在 30%以上,其中个别行业的增 速达到了 100%以上。第二,深圳工业的外向型特征明显。突出的体现在受到国际经济 形势的影响较大。特别是 2007 年、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两年,深圳的各行 业工业产值增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第三,深圳工业特色行业的效率较高且发展稳定。 深圳的工业结构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从增加 值的增速情况来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发展相对稳定。尽管在 2007 年也出现了下滑,但是 2008 年迅速就完成了由负增长向 长的抓变,表现出了 较强的竞争力,特别是对经济形势波动的抗风险能力和适应调整能力。
46
108
(2)工业贡献率分析
表 3-5 行业 深圳规模以上主要工业行业 2006——2008 工业增加值贡献率比较 2006 2007 161.92 17.87 7.61 4.32 1.33 3.30 5.57 4.52 0.81 3.41 1.21 3.75 -1.82 0.99 1.35 -0.03 0.01 3.17 1.80 2.14 -0.44 1.27 0.17 -0.66 0.20 3.04 3.92 0.15 0.71 2.91 0.89 -3.97 7.49 87.43 21.91 0.48 12.63 8.31 1.75 7.85 11.25 1.76 3.01 3.03 3.73 0.47 5.08 2.22 1.22 0.31 1.58 0.61 3.03 -0.09 0.78 0.47 -0.10 0.00 5.70 0.17 1.32 0.74 1.69 2.43 3.09 11.50 单位:% 2008 114.08 15.91 10.84 9.69 7.99 5.02 4.53 4.30 4.17 3.60 3.47 2.69 2.47 2.36 2.21 1.71 1.31 1.31 1.31 1.27 0.54 0.50 0.45 0.16 0.13 0.05 -0.03 -0.37 -0.60 -1.13 -1.15 -1.43 -4.86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金属制品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塑料制品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食品制造业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饮料制造业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橡胶制品业 烟草制品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纺织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医药制造业 家具制造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深圳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与深圳工业产业结产值结构相似,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贡献 率已然是深圳各工业产业中最高的(见表 3-5),2006 年——2008 年平均贡献率达到了 121.14%。而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木材加 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橡胶制品业等原材料初级加工业的 率却不显著,
47
109
并且还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这表明在深圳工业发展过程中,技术水平较高,各类高息技 术产业的作用日益重要,而原材料初级工业等轻工业的促进作用日益降低。这一方面体 现了深圳的工业的产业结构程度更为高级和合理, 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深圳市工业产业 升级趋势明显。 (三) 、深圳服务业发展状况分析 1、深圳服务业发展概况 表 3-6
1980 年 1985 年 1990 年 1995 年 1996 年 1997 年 1998 年 1999 年 2000 年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2004 年 2005 年 2006 年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
1980——2009 年深圳第三产业业发展状况
第三产业产值(亿元) 1.2 20.1 87.7 407.9 527 665.2 776.1 888.4 1085.8 1236.7 1488.1 1754.1 2058.6 2298.6 2746.5 3378.1 3918 4367.6 第三产业比重(%) 45.1 51.4 51.1 48.4 50.3 51.3 50.6 49.3 49.6 49.8 50.1 48.9 48.1 46.4 47.3 49.7 50.3 53.2 第三产业产值指数 209.5 111.4 122.7 127 118.4 117.9 114 113.4 113.3 114.6 114.1 113.5 113.6 112.2 117 115.6 112.5 112.5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深圳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深圳服务业起步较早。由于经济特区所处的特殊经济功能,凭借政策、地理等方面 体制优势,深圳靠商贸起步,服务业起到了推动深圳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改革开放以 来,深圳第三产业一直以来都保持了年均 11%以上的高速增长态势,由 1980 年的 1.2 亿元增长至 2009 年的 4367.6 亿元, 增长了 3639 倍。 然而虽然深圳第三产业长期保持高 速增长,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相对稳定,但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则有所不同,从图 3-6 可以看出,在改革初期,由于缺乏产业基础,深圳主要是靠商贸开始了特区的建设, 此时,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超过了制造业。作为国内对外经贸活动的窗口,深 圳成为全国对外经贸活动的中心,大量国外率先通过新技术、新产品深圳介绍的国内,
48
110
深圳由逐渐由此确立起在全国中的地位。然而,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到了上世纪的九十 年代,制造业比重逐渐上升,甚至到了 1999 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首次超过了服务, 但即使深圳制造发展迅速,深圳服务业地位并没有失去发展的势头,而且,随着深圳城 市功能的提升和制造业转型升级,深圳第三产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将发挥十分重 要的作用。
图 3-3
深圳三大产业结构变化
2、深圳服务业结构分析
图 3-4 2010 年深圳第三产业产值行业分布演进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深圳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图 3-4 显示出了深圳第三产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1980 年,交通运输、仓储 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相对初级服务业分别占到了深圳第三产业产 值的 14.10%、37.30%、12.60%,而更能代表一个城市的现代综合功能的金融业仅为 19.00%,但是到了 2009 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 的比重分别下降到了 7.10%、19.50%、3.90%,而金融业则上升到了 25.40%,成为服务
49
111
业中最重要的产业,充分体现出了深圳现代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提升。 3、深圳服务业效率分析 (1)主要服务行业的发展
表 3-7 深圳服务业各行业增加值指数 年份 2005 年 第三产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件业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金融业 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 勘查业 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教育 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公共 和社会组织 13.3 17.8 54.1 10.9 7.8 13.6 14.8 13.9 11.2 -2 -7.3 11.8 16.3 10.5 12.7 -2.9 5.8 2.8 31.1 16 12.1 -8.2 12.8 13.3 10.4 10.7 12 13.8 2.4 -5.1 8.7 15.8 49 11.2 16.8 18.9 -25.3 10.6 4.6 50.2 7 5.9 -9.6 5.2 10.2 18.9 19.2 -12 28.6 50.3 40.4 11.5 4.2 16.5 28.6 9.4 5.4 -0.1 12.2 19.9
2006 年 17 16 10.8
2007 年 15.6 11.4 19.5
2008 年 12.5 1.7 30.8
2009 年 12.5 2.5 11.6
信息传输、 机服务和软 21.9
水利、 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 21.4
卫生、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17.5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深圳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从表 3-7 可以看出,近五年来,深圳服务业的增加值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较快稳定 增长,其中餐饮、交通等传统行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有下降的趋势,而金融业、信息业等 高附加值、 更能体现出一个城市的现代服务业水平的生产型性服务业则保持着较快的增 长速度,这一方面说明深圳服务业的增长效率在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反映了深圳服务业 的结构升级、功能提升成效显著。
50
112
(2)服务效率 从图 3-5 可以看出,深圳服务业各行业对深圳 GDP 率都很显著,但是各行业在 不同的时间段却体现出了不同的作用。在早期,在深圳 GDP 率最高的是批发零售 业、和交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分别占到了 16.14%和 8.45%,而金融业和包含了科研服 务、社会服 其他行业仅占到了 10.01%和 8.81%。但是到了 90 年代初期以后,深圳 服务业的效率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主要体现在综合服务业和金融业等现 务业的贡 献率明显提升,尤其是进入 2001 年以后,势头尤为明显,分别在 2009 年达到了 34.08% 和 29.52%,而交通运输业则下降至 2.58%。这充分说明,在深圳经济发展过程中,在服 务业整体服务效率提高的同时,现代服务业的服务效率的地位更加重要。
图 3-5
深圳服务业各行业对 GDP 率比较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深圳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4、深圳市工业与服务业比较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深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工业和服务业都体现出了较高 的发展水平和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但是,二者的发展效率和贡献效率又具有以下几个不 同特点。 第一,近几年来服务业的发展较之于工业更加稳定。表 4-7 表明,2005——2009 年 深圳的服务业各行业总体上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增速比较稳定,即使在金 融危机最为严重的 2007 和 2008 年, 除了房地产业外的服务业各行业的增速也没有明显 下降。 而工业各行业的增速则明显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严重影响,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各行业增速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这就使得保持深圳经济增长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 服务业的发展来完成的。 第二,服务业的整体结构升级优化更为明显。深圳的工业产业升级主要通过通信设 备、 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的增长率的稳定提升和其他原材料初级加 工业的比重下降来体现。而服务业的升级发展则通过各个行业全面发展来体现,相比较
51
113
而言,深圳工业的结构优化升级的突破点较少。 总的来看, 深圳的工业和服务业都在深圳的经济快速增长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体现 出了重要作用,但是相比较而言,深圳服务业的增长和 更为稳定,同时产业结构升 级的范围也更加全面。这就决定了深圳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在保持增速和提升经济结 构水平方面服务业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 、深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发展模式出现瓶颈 (1)要素投入边际产出开始下降 由于缺乏产业积淀,深圳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的拉动,但这种投资拉动型经济增 长模式,在既有结构模式下遇到愈来愈大的困难。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深圳的投资 边际产出开始逐渐下降,如果不加改变,在原有模式结构下,继续一味以投资为导向推 动深圳经济沿着粗放式模式增长,必将导致经济增长中的深层 盾积聚、恶化。
图 3-6
2001——2009 年深圳固定资产投资投资边际回报率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深圳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图 3-7
2001——2009 年深圳劳动力边际产出示意图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深圳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52
114
从图 3-6 和图 3-7 可以看出,深圳一直以来所依赖的资源投入型增长模式在进入新 世纪以来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突出的就体现在投资和劳动力这两项主要要素投入的边 际产出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其中固定资产投资的边际产出由 2007 年的 13.85 下降到 2009 年的 1.71,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则由 2007 年得 122.58 下降到 2009 年的得 18.78。
图 3-8
1996——2009 年深圳二、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边际回报率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深圳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从总体上看,深圳的要素边际回报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是 不同的产业的变化趋势却又有所不同。从图 3-8 可以看出,深圳的第二产业的边际投资 回报率的下降趋势明显要比第三产业更为明显,其中拐点出现在 2004 年。在 2004 年之 前,深圳第二产业的投资边际回报率基本上高于第三产业(除了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 1998 年) ,而在 2004 年之后,第二产业的边际回报率开始明显低于第三产业,并且呈现 出了更明显的下降趋势。同时,第三产业的投资边际回报率在进入新世纪后还出呈现出 了一定的上升趋势。并且在两次金融危机的时候,第三产业的投资边际回报率的下降都 明显比第二产业要缓和。 这表明深圳的经济增长结构已经开始发生变化, 不同产业间的边际回报率, 将改变 资本投资的方向,必然影响到深圳产业的发展,使得未来深圳不同产业发展轨迹呈现出 不同的趋势。在要素投入型发展模式依然是深圳经济增长模式为主要特征的背景下,具 有更高边际回报率的第三产业必将在未来深圳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2)城市功能升级不明显 2009 年深圳人均 GDP 已经达到 10000 美元以上, 就深圳地区局部而言已经进入了中 等发达国家行列。依照产业升级的规律,这时的经济增长方式应该已经开始步入后工业 化时期,其圳在传统制造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益缩小,导致传统制造业比较效益降 低, 而随着城市地价和工资成本的上升, 传统制造业在深圳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越来越少, 在制造业发展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深圳经济结构却没有及时调整,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 依然不够明显。即从城市功能角度来看,深圳发展方面没有改变,制造业比重过高,中 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足。这就限制了深圳的城市发展效率的提高和中心地位的发挥。
53
115
与国内其他主要城市相比,深圳经济结构中的主要问题突出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图 3-9
1980——2008 年 深圳、北京、上海、深圳第三产业产值规模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深圳、上海、北京、广州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第一, 第三产业的规模偏小。 虽然深圳的第三产业都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速度增长, 但与北京、上海、广州先比,其规模仍然偏小。我们选取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作 为深圳的比较对象,从图 3-9 可以看出,深圳的第三产业规模始终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 水平。2009 年北京、上海、广州的第三产业产值分别为 7682.07 亿元、7872.23 亿元、 4890.325 亿元,而同期,深圳市仅为 4367.55 亿元。这种规模,明显与深圳在全国中的 地位不相适应。虽然北京、上海、广州都为地区乃至全国经济政治中心,发展服务业有 更为优越的便利条件。但从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北京、上海、广州所占比重 存在明显的上升趋势,而深圳却保持基本的稳定,这从另一方面表明深圳在第三产业发 展上,处于相对的滞后,以致三产比重相对最低。
图 3-10
1980——2008 年 深圳、北京、上海、深圳第三产业比重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深圳、上海、北京、广州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54
116
第二,产业结构优化速度较慢。从图 3-10 可以看出,北京、广州、上海第三产业 有一个明显持续的上升过程, 虽然深圳第三产业比重在 90 年代中期以前一直高于广州、 北京、 上海, 但是深圳的第三产业比重一直以来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 发展较慢, 仅从 1980 年的 45.07%增长至 2009 年的 50.32%,而同期,广州、北京、上海的第三产 业比重则从 1980 年的 34.64%、26.76%、21.06%分别增长至 2008 年 59.01%、73.25%、 55.95%。这表明广州、北京、上海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显著,经济发展逐步转向服务业, 制造业的作用在下降,服务业的发展成为这些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与这些城市相比, 深圳产业结构滞后,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影响到了深圳未来的发展,这就使得深圳的 城市功能中的服务中心、运营控制中心部分的功能无法得到发挥。
图 3-11
1980——2008 年 深圳、北京、上海、深圳第三产业贡献率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深圳、上海、北京、广州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第三,服务业 率较低。如图 3-11 所示,与第三产业比重相类似的,深圳第三 产业对 GDP 的增长贡献率在 90 年代中期之前,保持了较高的水平,而进入 90 年代后 期, 率明显不如其他三市。2009 年,广州、北京、上海的第三产业 率分别达到 了 63.26%、82.79%、66.70%,而同期深圳仅为 54.81%,这表明深圳与地区性乃至全国 性的综合服务型中心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 2、政策优势与区位优势已经不明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之前授予深圳等经济特区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已经逐渐惠及全 国大多数地区,深圳在吸引外资、发展对外贸易具有的政策优势已经逐渐被削弱,甚至 由于深圳经济的深入发展,深圳的生活成本、土地成本、生产成本等一系列成本都不断 上升,使得深圳在发展传统制造业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不仅不再突出,甚至较之于一些内 陆地区还具有比较明显的成本劣势。
55
117
(1)政策优势逐渐削弱
图 3-12
1980 年——2008 年深圳与北京、上海、广州 GDP 增速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深圳、上海、北京、广州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第一,特区政策对深圳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在深圳发展的早期,深圳享受着 较为优厚的特殊优惠政策, 这也使得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速度呈现出了跨越式发展的惊 人速度。 1980 年——2008 年北京、 上海、 广州的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 9.20%, 7.50%, 12.19%,而同期深圳达到了 39.35%。但是 1992 年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普遍化,深 圳的政策优势有所减弱,突出的体现在其他三市的经济增长速度与甚至深圳相比,差距 明显缩小,1992——2008 年的北京、上海、广州的平均 GDP 增速分别达到了 11.52%、 12.45%、15.42%,同期深圳的平均增速为 19.04%,尽管依然具有一定增速优势,但总 整体上看,已经没有深圳发展早期的 绝对优势。图 3-12 则明显的表现出了这种趋 势。 第二,特区政策在吸引要素方面的优势不再明显。在深圳经济发展的早期,外资的 投入对深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与北京、上海、广州相比,深圳在发展早期, 在外资吸引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进入 80 年代后期开始,特别是如表 3-8 所示, 90 年代后期以来, 深圳在吸引外资方面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 并且在吸引外资水平方面 开始被上述城市所超过。2009 年北京、上海的 FDI 分别达到了 60.81 亿美元、和 100.84 亿美元,而同期,深圳仅为 40.3 亿美元。 这一方面表明深圳的特区政策优势已经不够明显, 另一方面也对深圳的经济增长方 式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外资进入优势被赶超的情况,如果依然坚持以往的外向型经 济发展模式,必然也使得深圳经济增长优势被削弱。
56
118
表 3-8 年份 1979 1980 1985 199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1979—2008 年深圳、北京、上海、广州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深圳 0.0548 0.2755 1.7989 3.8994 13.0989 20.5065 16.6112 16.6357 17.7839 19.6145 25.908 31.9101 36.2344 23.4994 29.6872 32.6852 36.622 40.3018 北京 0 0 0 2.7696 14.0277 15.529 15.9286 20.6415 22.3004 24.5799 17.7 17.8964 21.4675 30.8354 35.2638 45.5191 50.6572 60.8172 上海 0 0 0.6242 1.7719 32.4996 47.1578 48.0816 36.3786 30.4772 31.6029 43.9159 50.2951 58.5022 65.4073 68.4965 71.0689 79.1954 100.8427
(单位:亿美元) 广州 0.0984 0.3013 1.5782 2.7263 22.5298 26.0002 28.9379 30.4467 31.76 31.1541 33.2746 26.5299 30.6409 24.7696 28.4128 30.5477 34.1138 37.7413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深圳、上海、北京、广州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第三,国家政策开始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作为我国最早开 辟的经济特区之一,除了发展当地经济之外,还承担着建设经济特区的示范作用、改革 开放政策的实验作用。在深圳发展早期,中央政府给予深圳相对于其他地区极为优厚的 各种政策,希望通过政策优势来实现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更进一步的通过深圳发展的 成果一方面对其他相对落后地区发挥示范作用, 另一方面也通过深圳的发展来验证改革 开放政策的有效性。 深圳通过自身的快速发展, 很好的体现了上述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 在深圳等改革开放的先发地区快速发展的示范作用的带动下, 全国各地纷纷结合自身优 势仿效特区等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政策, 并在随后推行的分权式改革带来的晋升激励和收 益激励的带动下,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快速发展。同时,深圳等特区城市的快速发 展也证明了改革开放、出 向型经济、市场化取向改革等经济政策的 '性,这些在 改革开放初期尚存一定争议的政策现在已经基本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可以说,深圳已 经基本完成了特区示范作用和改革开放政策实验作用。 随着全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经济发展速度、市场程度、外向型水平等方面,国 家政策已经全面向中西部地区覆盖,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国家的重点政策倾斜对 象已经逐步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从图 3-13 可以看出,1978——1988 年间,我国新增 特殊经济政策区域(特殊经济政策区域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国家级经济技术
57
119
开发区、国家级国科技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工业园区、国家级保税区,国家级边境合作 区等享受特殊相关政策的区域) 绝大多数都集中在东部地区, 而中西部等区总计仅 1 个。 1998 年后,这一趋势发生逆转,在新增特殊经济政策区域中,西部地区占到了 67%, 东部地区仅占到了 1.2%,这意味这特殊经济政策为包括深圳在内的特区城市所形成的 政策比较优势已经被大大削弱。
图 3-13 各时期东中西部地区新增特殊经济政策区域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开发区网(www.cadz.org.cn)相关数据整理。
总的来看,深圳的城市定位,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政策“实验田”和地区经 济中心城市的双重身份开始向地区经济中心的单一身份转变。而兼具政策“试验田”时 期的政策优势在这一时期显然不复存在。 (2)成本优势逐渐消失
图 3-14
2009 年珠三角各市工资水平比较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深圳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58
120
图 3-15
2009 年珠三角各市房价水平比较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广东统计年鉴》和各市各市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深圳经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业, 在现阶段我国整体技术水平的限 制下,这些行业发展依然依赖大量的要素投入,但是随着深圳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深 圳的要素成本也出现了上升趋势,特别是近几年来,从整个珠三角地区来看,深圳的要 素成本优势已经开始丧失。从图 3-14 和图 3-15 可以看出,深圳的人均工资水平仅次于 广州,而房价水平则为最高,这说明深圳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已经在珠三角地区没 有了竞争优势。 3、资源约束压力增加 (1)土地压力 深圳市总面积为 1952.84 平方公里,其中可建设用地 931 平方公里,不到上海、苏 州等地辖区总面积的 1/4,不到北京辖区总面积的 1/8。除去已建设用地和各种不可建设 用地,目前深圳剩余可开发用地仅 200 多平方公里,且绝大部分集中于原来的关外。按 照传统土地开发速度,深圳在今后数年内将面临无地可用的局面。土地瓶颈问题已直接 影响深圳市工业发展的增长后劲, 既影响新增项目的落户, 使得合同外资远远落后于苏、 沪等兄弟城市,同时也影响现有项目增资扩产。 (2)水资源和能源压力 在水资源、能源方面,深圳均极度匮乏,深圳市是全国七大严重缺水城市之一,人 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4 和广东省的 1/5, 深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 已下降到 20 年前的 1/18。 2004 年起, 自 深圳用水每年以约 7000 万立方米的速度增长, 2010 年深圳每年总需水量将达 21.05 亿立方米, 深圳将缺水 8.46 亿立方米, 每天缺水量 高达 250 万吨。作为一个能源极度贫乏、外向依存度非常高的城市,深圳经济发展所需 的一次能源的全部和主要二次能源都需要从内陆或港 入。
59
121
(3)人力资源压力 在人 面,据统计,目前深圳实际 人口已超过 1200 万人,人 长速度过 快,户籍人口和外来人 例严重倒挂,人 质偏低,人口因素与城市不协调、不平 衡影响城市现 进程。目前深圳正丧失劳动力成本优势,特别是教育资源稀缺,与北 京和上海两地丰裕的教育资源根本不能相比,也落后于广州,对人才吸引力已落后于上 海、北京两地。 4、各地区间竞争压力加剧 由于我国的特殊的政治体制环境,使得我国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既是合作又有竞争 的关系。各个地区之间为了提高本地经济规模、发展当地经济,常常在土地成本、税收 优惠等各个方面不断相互竞争,而如前所述,仅仅从这些成本方面和政策方面深圳的竞 争力已经不够突出。 (1)产业竞争
图 3-16
2006——2009 年珠三角地区各市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广东统计年鉴》以及珠三角各市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珠三角地区各市间的产业竞争、 特别是制造业竞争日趋激烈, 尽管深圳市的制造业 总量依然是珠三角的龙头城市,但是从历年的工业增加值的的增长速度来看,深圳的优 势已经不再明显。从图 3-16 可以看出,在珠三角地区各市中,深圳市工业增加值增速 已经落后于肇庆、佛山、惠州等城市,2006 年——2009 年,肇庆、佛山、惠州三市的 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分别达到了 35.8%、23.1%、21.0%,而深圳市仅为 13%。 这一方面说明随着深圳市生产经营成本的增加, 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开始放缓, 而 周边城市则由于其相对较低的生产经营成本吸引了大量的深圳市工业企业外迁转移, 带 来了工业增加的快速增加。 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深圳工业产业结构中原有的工工业出 附加值模式的边际回报也已经出现递减,无法持续带给深圳更为持续、高效的的增长动
60
122
力。 (2)政策竞争 在我国现阶段的政治晋升机制的影响下,各地市的 GDP 规模与增长速度对各地官 员的升迁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对县市一级的领导干部影响尤为明显。这就导致各地间 为了扩大经济规模、提升增长速度,竞相推出一系列各种优惠政策,以吸引企业、投资 的进入。这些优惠政策大多以土地、资金、税收等要素成本和经营成本为主要目标,但 是深圳由于本身的发展水平较高,导致其经营成本和要素成本普遍高于其他周边地区, 使得深圳在这种政策竞争中明显处于不利地位, 很难在成本方面推出更有竞争力的优惠 政策。 5、外向型经济结构不利于深圳的可持续发展 深圳经济中外向型特点突出,国际化、市场化的程度都比较高。但是这些在深圳的 外资企业大多是仅仅把深圳当成是廉价生产车间, 并没有将核心竞争力随着投资的引入 和引入深圳。使得深圳的工业生产规模虽然很大,但是并不具有向内的辐射力和向外的 支配力。在产品研发、定价、渠道控制、资源流动等方面处于被动地位。而一旦国际经 济形势发生变故,单纯的车间式经济模式极易受到冲击。 (五) 、深圳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分析 1、深圳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从工业化的不同阶段来看,深圳经济发展经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八十年 发展期。 深圳工业是在 80 年代初期香港制造业北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二十几年的 发展工业企业由最初的数十家发展到上万家, 工业企业由封闭作坊式向现 型企业发 展。在工业化的起步阶段,深圳承接了主要来自香港和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梯度转移的 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同时因为大量的香港资本的拥入,它也继承了香港的“三 来一补” 、两头在外的生产加工模式。三来一补企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手续简便等 特点,深圳利用中央和广东省赋予的特殊优惠政策和灵活的措施,充分发挥毗邻香港、 多、交通便利、劳动力价格低等优势,大力吸收香港和国外其他的资本发展三来一 补企业,电子、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玩具钟表等轻型劳动密集型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初期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成为深圳国民经济的支柱,为工业的发展 和结构的升级积累了大量的资金。深圳工业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构,除了香港因素外,还 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20 世纪 80 年代 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国家在 60、70 年代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型工业的发展使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发生扭曲。轻工 业的发展滞后严重的妨碍了国民生产和生活,迫切需要发展轻型工业,并为重工业的发
61
123
展提供原料和积累资金;第二, 深圳是国家只给政策不给资金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 深圳 建立之初就缺乏资本支持,这样,深圳不可能象中国 80 年代之前 建立以重化工业 为主导的重型工业产业。这些客观因素造成了深圳工业一开始形成轻型、劳动密集型的 加工组装业的特征。 第二个阶段是进入九十年代后的调整期。 进入 90 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在全球范围的重新调整,在工业普遍向 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的条件下,深圳的产业结构也面临着升级换代的要求和必要。 深圳根据自身工业发展调整的需要, 将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一部分向中西部地区转 移,另外一部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则利用高新技术加以改造,使其产品更新换代, 开拓新的市场,开始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更新换代,进而推动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形 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和主导的产业结构。
图 3-17
1980——2008 年深圳轻重工业对 GDP 增长 率比较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深圳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从图 3-17 也可以看出上述特点,在 80 年代初期到在 90 年代初之前,轻工业对深 圳经济的 率明显高于重工业,1980 年——1992 年轻工业平均 率为 75.04%,而 重工业仅为 35.38%,但是进入 90 年代后期,重工业的作用开始凸显,重工业的 率 显著超越了轻工业,1998 年——2008 年的轻工业平均贡献率仅为 26.25% , 而重工业 却达到了 353.89%,特别是重工业和轻工业贡献率之间的差距较之于 90 年代之前明显 扩大。这表明,深圳的经济增长中对重工业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同时重工业的高附加 值、高技术含量的优势也更充分的体现了出来。 2、深圳经济发展与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从整体上来看,深圳经济发展呈现出了以下几个主要特 点,并且都将从不同层面对深圳未来的经济发展机制和发展重点产生影响。 第一,要素投入的拉动作用明显,但边际回报逐渐下降。从整体上看,深圳的经济 发展依然呈现出了要素拉动型的粗放式增长特征。其中资本投入的作用尤为明显。但是
62
124
各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回报却在降低,其中工业领域的下降尤为明显。这也就意味 着在未来要素投入型增长背景下,服务业的发展效率将会超过工业,因此服务业将是未 来的投资重点。 第二,深圳经济增长的产业增长点在逐渐发生变化。深圳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二 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而第一产业的贡献率则明显不足。其中第二产业的内部增长结 构在不同阶段也呈现出了不同特点,即在深圳发展初期,以原材料初级加工为主的初级 加工业、轻工业是深圳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而进入 90 年代后期,随着深圳的产业升 级,重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等产业成为了深圳工业增长的主 要来源。第三产业的 在上世纪比较稳定,在进入 21 世纪之后,服务业开始逐渐超 过了第二产业的贡献,但其第三产业并没有因此突破发展瓶颈,并没有成为新的经济增 长点,经济发展过程制造业所起的作用仍不可忽视。 第三,外向型导向的经济结构遇到了严重挑战。前面的分析表明,深圳经济的一大 特点就是外向型特征突出,外贸依存度极高。这就使得深圳经济的增长面临着一定不确 定性,其中工业所受到的冲击影响最为明显。但是深圳的第三产业所受到的国际经济形 势变动的影响相对较小,特别是在两 济危机中,服务业的稳定的 率较之于外向 型导向工业体现出了可持续性更强的特点。 转变发展方式,未来深圳的经济增长来源应该来自于高端制造业以及第三产业特别 是现 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而传统工业特别是出口导向型的初级加工业等产业已经从 不同侧面表现出了增长乏力的特点,需要向高附加值的高科技新兴产业转型。与此相适 应的,深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从培育产业升级能力,提升城市功能着手,发展 高端制造业,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将深圳打造成珠三角地区的企业总部中心、现 务中心。 强化深圳的高端产品制造能力, 逐步淘汰转移 既无法带来研发技术的提升, 也无法带来市场影响力的简单外包加工业,而要着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生产型服 务业,增强深圳对珠三角地区聚集扩 力,提高区域要素配置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通 过完善城市的综合功能,提高深圳对周边地区资源配置能力,从而摆脱传统的经济增长 模式,实现真 义上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63
125
四、深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影响因素分析
(一) 、影响深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外部环境 深圳作为珠三角的重要经济中心城市,一方面对地区经济增长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但另一方面,其经济发展方式也会受到全国和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现有体制 下,地区间的竞争,全国特别是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将直接影响到深圳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的方向。因此,必须从全国和周边地区相互联系的角度,考察深圳地区经济发展 方式转变问题。 1、中国的经济发展机制分析
图 4-1 中国 GDP 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较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深圳经济发展方式的形成虽然有自己的特点,但也与我国粗放式增长密切相关。我 们从投资与 GDP 增长可以看出(见图 4-1)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动 力来自于投资拉动,即总体上看,中国的经济增长机制属于要素投入拉动型的粗放式增 长模式。 这首先体现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高投资率。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过 程中,投资率一直保持着较高水平,基本都保持在 35%以上,特别是 2001 年以后,我 国的投资率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从 2000 年 35.3%迅速上升至 2009 年的 47.7%。 其次,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产的增长速度一直都明显高于 gdp 的增长速度。与投资 率类似,这一趋势在进入 2000 年以后,也出现了明显的扩大趋势,2009 年的经济增长 率为 9.6%,而固定资产投资产增速却高达 24.8%,着充分说明我国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 中,投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对中国个主要宏观增长变量的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时间序列分析,这种粗放式 增长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依据 Cobb-Douglas 增长函数,我们设定以下增长模型,并加入政府作用和技术进步
64
126
的效果:
ln gdp = c + α ln inv + β gov + ln tec + ε
表 4-1 中国经济增长机制模型中各变量 方法与经济意义说明 变量名 Lngdp 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1981——2008 年 gdp 的对数 值 1981——2008 年历年固定资 产形成额的对数值 1981——2008 年政府财政支 出与 GDP 之比 1981——2008 年专利申请数 量对数值 截距项 误差项 各变量的 方法和经济意义如表 4-1 所示,各数据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各 变量的 OLS 回归结果如表 4-2 所示。 表 4-2 中国经济增长机制模型中分析结果 被解释变量 变量 方程(1) Lngdp Lninv 截距项 Lngdp 方程(2) Lninv Lntec Gov 截距项 相关系数 0.9530359 1.415245 1.036087 -0.1162999 1.636062 1.62187 标准差. 0.019122 0.199977 0.092419 0.108859 1.174476 0.260781 t 49.84 7.08 11.21 -1.07 1.39 6.22 826.23 0.994 0.9928 F 2484.1 R2 0.9932 AR2 0.9928 经济意义 衡量经济增长水平
Lninv
衡量历年要素投入水平
Gov
衡量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政府作用和政府效率水平
Tec C ε
衡量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技术进步的作用 衡量除上述因素外其他因素的作用
从表 4-2 可以看出,当只加入资本投入变量作为解释变量时,资本投入的相关系数 显著为正,达到了 0.9530359。当加入了政府作用和技术进步的相关变量后,投资的作 用依然十分显著,同时政府的作用也十分明显,相关系数达到了 1.63,这同时表明我国 的经济增长中政府的干预程度较深。但是在我们模型中,技术进步的作用并不明显,相 关系数仅为-0.1162999,说明,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经济增长机制依然是要素依赖型的 粗放增长模式。 从我国十二期间各地区的发展规划来看,在多数地区的计划中 GDP 增长速度都在 10%以上,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规划增速更快,而国家整体的增速将突破 8%左右,在技 术进步短期内没有巨大飞跃的情况下,要维持如此高的增速,这就必然意味着未来我国 经济增长方式依然将会以要素投入拉动型的粗放式增长为主。 由于经济增长机制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所以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
65
127
过程中要素投入依然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对深圳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主要 体现在:1、全国粗放式增长模式下,其对深圳发展方式的转变有何影响?2、受产业发 展水平的限制,要素投入在未来深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将起到什么作用?3、深圳经济 发展方式的转变思路必须建立在这一基础上, 即重点应放在如何提升要素投入的效率和 要素支配能力上。 2、珠三角经济区位结构背景
图 4-2
2009 年珠三角 区 GDP 空间分布图
深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其产业的转型升级都涉及到其与周边地区的经济特别是产 业发展的互动。就珠三角空间经济分布而言,从图 4-2 可以看出,珠三角地区经济生产 主要集中于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四市,而其中广州、深圳所占比重最大,分别达到 了 28.43%、25.51%,二者合计占到了珠三角地区总量的 53.94%。而其他城市则相对较 小,惠 州、中山、江门、肇庆、珠海总计才到了 31.07%,这就决定了珠三角地区的总 体经济带动力量将来自在于深圳、广州二市。
图 4-3
2009 年珠三角 区第二产业空间分布图
66
128
从图 4-3 可以看出,珠三角地区工业经济生产同样主要集中于广州、深圳、佛山、 东莞四市,但其中深圳、佛山、广州所占比重最大,分别达到了 26.8%、21.3%、20.8%, 三市者合计占到了珠三角地区总量的 68.9%, 珠三角的工业辐射带动力量主要来自深圳、 佛山和广州,而深圳等对周边地区产业辐射,将改变自身产业发展方向和经济发展的方 式。
图 4-4
2009 年珠三角 区第三产业空间图
从图 4-4 可以看出,珠三角地区第三产业分布生产依然主要集中于广州、深圳、佛 山、东莞四市,其中广州、深圳所占比重最大,分别达到了 34.76%和 27.30%,并且较 之于其他各市,广州、深圳的比重份额更加突出,体现出了珠三角地区服务业的集聚趋 势。 总的来看,珠三角地区的核心经济中心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四市,而这其中, 深圳、广州的核心地位最为突出。广州的优势更多的体现在总量规模和服务业水平,而 深圳的优势则体现在工业水平方面, 这种优势对形成具有深圳特色的发展方式转变有着 深刻的影响。 3、地区间经济空间相关性与产业相关性背景 (1)研究方法 检验区域经济变量的空间相关性存在与否, 空间统计学一般使用空间统计量—— 空间自相关指数 Moran’s I。 ?? Moran’s I 定义如下:
Moran ' s
I=
∑∑W
i =1 j =1
n
n
ij
(Yi ?? Y )(Y j ?? Y )
n n
S 2 ∑∑ Wij
i =1 j =1
67
129
??
其中,
S2 =
1 n 1 n (Yi ?? Y ) , Y = ∑ Yi , Yi 表示第 i 个地区的观测值,n 为地区总 ∑ n i =1 n i =1
数, Wij 为二进制的邻近空间权值矩阵,表示其中的任一元素,采用邻近标准或距离标 准,其目的是定义空间对象的相互邻近关系。 Moran’s I 可看作各地区观测值的乘积和, 其取值范 围在 -1 到 1 之间, 若各地区间 经济行为为空间正相关,其数值应当较大,负相关则较小。具体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 依赖性问题上,当目标区域数据在空间区位上相似的同时也有相似的属性值时 ,空间 模式整体上就显示出正的空间自相关性, 而当在空间上邻接的目标区域数据不寻常地具 有不相似的属性值时 ,就呈现为负的空间自相关性 。 通过绘制的空间相关系数的指数 Moran’s I 图,可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分为 4 个象限的集群模式 ,分别识别一个地区及其与邻近地区的关系。图的右上方的第Ⅰ象 限,表示高水平的地区被高水平的其他地区所包围 ,说明这一象限体现出了 空间 相关关系。左下方的第 Ⅲ象限表示低水平的地区被低水平的其他地区所包围,这一象 限则体现出了负相关关系。左上方的第Ⅱ象限,表示低增长的地区被高增长的其他地区 所包围,右下方的第 限表示表示高水平的地区被低水平的其他地区所包围 ,这两 个象限表明空间相关性不明显。 下面将对珠三角地区各市(深圳、广州、东莞、中山、珠海、佛山、江门、肇庆、 惠州)2005 年与 2009 年的人均 GDP、第二产业产值增加值指数、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数 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地图资料来源于国家测绘局网站,计算与绘图由 GEODA0.0.5 软 件完成,数据来源于珠三角各市历年统计年鉴。 (2)研究结论
0
68
130
图 4-5 珠三角各市 2005 年、2009 年人均 GDP、第二产业产值增加值指数、第三产业增加值 指数空间相关图。
从图 4-5 可以看出, 虽然珠三角地区各市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并不强, 2005 年和 2009 年的相关 结果显示,Moran’s I 指数都为负值,但是从整体上看,空间相关性却体现 出了不断增强的趋势。人均 GDP、第二产业产值增加值指数、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数的 Moran’s I 指数分别由 2005 年的-0.3959、-0.3499、-0.2168 增加至 2009 年的-0.3375、 -0.1749、-0.1891,其中第二产业的空间相关性增加尤为明显。这体现出了珠三角地区之 间的经济联系在不断加强,产业扩散(尤其是第二产业) 、技术外部性、知识外溢等地 区间的空间影响作用在不断加强。 从变量分布的 图的变化也可以看出这一趋势, 2005 年的 图中, 变量大量分 布于第二、第四象限,而 2009 年的 图中,变量开始出现向第一象限集中的趋势, 这也表明珠三角地区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在不断加强, 由此表明地区间产业发展联系 互动的密切,并影响到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 4、地区产业集 势背景 在过去几年中,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以下几个新趋势。
69
131
(1)珠三角地区间经济差距缩小 指标选取:国内学术界经常采用的地区差距 指标主要有三个,一是基尼系数, 二是泰尔系数,三是变异系数。从原理上,基尼系数更接近 样本的真实性,但基尼 系数的计算方法却不统一 4; 泰尔系数对样本的要求较高 5, 因而我们主要选取变异系数 作为衡量地区差距的主要指标。计算公式为: 变异系数=
s
??
??
,其中,S 为样本标准差, x 为样本均值。
x
研究范围界定: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惠州、佛山、中山、江门、肇庆。
图 4-6 珠三角地区 GDP 变异系数变化示意图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广东统计年鉴》以及珠三角各市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图 4-7 珠三角各市 GDP 占珠三角地区比重变化示意图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广东统计年鉴》以及珠三角各市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4
基尼系数的基本算法是通过 统计区域中以洛伦兹曲线划分两个区域面积之比得到, 但是无论是洛伦兹曲线还是 两个区域面积的算法,从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来看,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5 从学术界目前研究状况来看,泰尔系数的算法也并不统一,其中关于人均值的泰尔系数的计算标准较为统一,国内 学术界在衡量地区差距时也通常采用人均产值的泰尔系数作为衡量指标,但由于本文的数据体系并不以人均值为主, 为了保证指标的一致性,本文在这里以变异系数作为主要衡量变量。 70
132
从图 4-6 可以看出,珠三角地区各市的 GDP 变异系数由 2005 年的 0.94 下降至 2009 年的 0.911,这表明珠三角地区各市之间的经济差距在缩小。图 4-7 也说明了这一点, 特别是深圳市占珠三角地区 GDP 比重有 2005 年的 29.4%下降至了 2009 年的 27.5%, 这 表明珠三角各地市之间的经济扩 经开始出现。 (2)珠三角第二产业出现产业扩散趋势
图 4-8
珠三角地区第二产业变异系数变化示意图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广东统计年鉴》以及珠三角各市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图 4-9
珠三角各市第二产业产值占珠三角地区比重变化示意图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广东统计年鉴》以及珠三角各市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与 GDP 相类似的,珠三角地区的第二产业也出现了明显的扩散趋势(见图 4-8,图 4-9),地区第二产业变异系数由 2005 年的 0.92 下降至 2009 年的 0.86,同时各地区占珠 三角地区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其中深圳市的比重由 2005 年的 30.6% 下降至 2009 年的 26.8%。这表明随着深圳等中心城市的要素成本、经营成本、生产成 本等成本的上升,使得部分传统工业企业已经开始向周边地区转移,形成了产业扩散的 趋势。
71
133
(3)珠三角第三产业出现集聚趋势
图 4-10
珠三角服务业各行业变异系数变化示意图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广东统计年鉴》以及珠三角各市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72
134
从图 4-10 可以看出,在珠三角地区整体经济分布和第二产业分布出现扩散的同时, 珠三角第三产业以及主要生产服务业各行业却出现了集聚的趋势, 2009 年第三产业、 交 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以及其他服务业的分布变异 系数较之于从 2005、2006 年的水平都有了明显提升,这说明珠三角地区的第三产业特 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水平在逐步提高。 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第三产业或生产性服务业的发 展基础更依赖于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和城市综合服务配套水平,较之于第二产业、制造业 对要素成本相对不敏感, 因此在深圳等珠三角中心城市综合水平发展的过程自然而然会 吸引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向中心城市集中。二是随着城市的综合实力的发展, 对现 务业的需求大大增加,这就为服务业、现 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 发展空间。 5、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珠三角地区各市经济发展呈现出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产业转型升级明 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图 4-11
珠三角 2007—2009 年轻重工业工业增加值增速示意图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广东统计年鉴》以及珠三角各市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第一,重工业比重上升。从图 4-11 可以看出,珠三角地区重工业增加值增速在 2007 年时仅为 14.03%,明显低于轻工业增速,但是,进入 2008 年以后,珠三角地区的 重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两年都超过了轻工业。这表明珠三角地区的工业结构开始由纺 织、原材料加工等轻工业开始向重工业开始转型升级。尽管 2009 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 响, 珠三角地区的整体工业增加值增速有所放缓, 但是重工业的增速依然超过了轻工业, 这表明重工业的抗击风险冲击能力较之于轻工业更强。
73
135
表 4-3 项
珠三角 2007——2009 年主要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变化 单位:% 目 2007 年 20.17 12.02 6.63 6.37 7.07 4.66 3.64 2.87 3.22 2.61 1.95 2.01 2.04 3.43 2.05 1.39 0.69 1.90 2.27 1.21 1.22 1.23 1.24 1.46 1.08 1.09 1.04 0.86 0.35 0.72 0.54 0.16 0.36 0.35 0.02 2008 年 20.95 11.80 6.43 6.70 5.72 4.77 3.62 2.84 3.34 2.42 2.27 2.23 2.04 3.43 2.05 1.51 0.58 2.08 1.97 1.41 1.26 1.34 1.45 1.36 1.10 0.92 0.93 0.78 0.47 0.65 0.52 0.32 0.35 0.21 0.01 2009 年 21.65 11.83 7.01 6.41 5.46 4.79 3.60 3.04 2.99 2.49 2.37 2.03 2.02 1.95 1.89 1.84 1.84 1.76 1.66 1.31 1.28 1.27 1.26 1.20 1.15 1.11 1.08 0.89 0.66 0.55 0.54 0.38 0.34 0.19 0.03
74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金属制品业 塑料制品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纺织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食品制造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家具制造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医药制造业 饮料制造业 烟草制品业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橡胶制品业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136
第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上升。从表 4-3 可以看出,2007——2009 年珠三角地区工 业增加值中各行业比重的变化体现出了珠三角工业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特征。 突出的体 现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 制品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所占比重都有所上升,而纺织业、塑料制品业等一些传统 轻工业的比重则有所下降。这表明珠三角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已经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6、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深圳市在未来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所 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将呈现出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仍将以要素投入为主要推动力。在外部竞争压 力下,深圳为了保持必要的发展速度,要素投入的作用依然不能忽视。但是与其他地区 不同的是,深圳的要素推动型增长的原因不在于低附加值的传统加工业的生产规模扩 张,而是在保持一定的投资情况下,以提高要素使用效率为中心,在传统产业扩散背景 下促进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其中投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周边地区企业的生产运营、研发设计中心向 深圳集中带来的建设投资需求,二是来自深圳自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投资,由于缺乏 既有产业基础,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必然要通过增量来推动,因此投 资必不可少,三是为了适应深圳城市功能的升级、转变而所需要的城市改造投资需求。 这些需求决定着在深圳未来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素投入、特别是资本要素的投入依 然将扮演着重要角色。 第二, 珠三角地区出现了制造业向周边城市扩 服务业向中心城市集聚的新趋势, 产业的扩 调整,促进了城市经济结构的改善。这一方面是中心城市随着土地成本、 要素成本等方面的上升,城市服务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伴随珠三角地区之间的经济联 系的不断加强,周边地区制造业发展成熟,他们将更多利用深圳城市综合功能完成产业 的转型升级过程。这就为深圳市更好的发挥地区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地区的辐射、带动 提供了广阔空间,有利于巩固深圳继续保持其在珠三角资源配置的中心城市地位。 第三,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其中重工业的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的 发展尤为明显。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着不同于传统轻纺工业,虽然其高附加值、高回 报,但投资大,风险高,而且高科技产业发展在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研发等方面 具有更高的要求,要求企业具有更高的要素配置和整合能力。而这些能力,一方面依赖 于企业自身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依赖于企业所处地区的城市综合功能所提供的支持。 而这种能力在珠三角地区的其他中小城市显然无法具备, 就给深圳利用珠三角地区产业 升级的机遇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契机。因为深圳在研发力量的支撑、综合服务 水平、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上较之于其他珠三角中小城市有着明显的优势,深圳可以利用 珠三角地区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将这些的核心功能如研发、运营、营销中心整合到深 圳来完成。随着珠三角地区各产业、各企业的核心功能转移、集聚到深圳,必然一方面 会大大提升这些企业的运营效率,进一步加快珠三角地区各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75
137
另一方面也会大大促进深圳城市综合功能的转型升级, 使之成为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 引领者,成为生产组织中心、信息管理中心、企业运营中心。不仅能够由此 起在珠 三角乃至更大范围内的资源配置中心地位, 还能帮助周边地区完成产业转型升级并分享 其产业发展的成果。 (二) 、中心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理分析 深圳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的发展和结构的优化,主要是通过资本投入的推动来实现 的。而且,今后深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然与要素特别是资本的投入密不可分。不仅 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升级与扩散还是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都需要深圳 能够通过投资来完成。目前,珠三角地区除广州和深圳以外,其他中小城市都不具备推 动、促进地区产业升级的研发基础、信息平台以及现 务业水平,而深圳则可以借助 其三十多年所积累起来的产业基础、强大的创新能力、良好的现代服务业,推动其高新 技术产业、企业的研发、营运中心、现 务业的发展,引领地区产业的发展。深圳未 来的发展重心就是充分发挥其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通过相关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 构,使其成为珠三角乃至全国的资源配置中心,从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中心城市功能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 (1)城市功能的阶段性特征 确定深圳转变发展方式方向,需要结合深圳中心城市的地位来考虑。作为区域中心 城市所具有的城市综合功能, 其发展方式必然与周边地区不同。 城市功能主要包括生产、 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城市作用于外围经济地域系统的能力,是城市内部关系 和外部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是城市对外联系的作用能力。城市功能孕育于 区域,同时,又反馈于区域。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城市功能体现出了不同特点。 在工业化初期,城市功能主要体现在工业生产集成、 商贸流通集成。从国际发展 经验来看,这一时期形成的中心城市大都属于的工业经济的城市、 商贸流通经济的城 市, 譬如英国曼彻斯特、 利物浦、 德国的汉诺威等就是典型的工业城市,美国纽约、 中国香港、 东南亚新加坡等就是典型的商贸流通产业城市。在这一阶段,制造业等基 础行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经济发展更主要的推动力量来自于经济要素的投 入,整体经济增长方式呈现出粗放式增长的特征。 在工业化中后期,随着新国际产业地域分工的深入,中心城市逐渐发展成为社会资 源配置的中心,形成了组织生产经营、 创新研发、现 方面的功能,譬如美国 纽约、日本东京、英国伦敦等就演变成了生产管理控制功能集成系统的城市,成为全球 重要的资源配置中心。在这一阶段,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推动 力量,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来自于技术进步、要素的集约化利用与规模经济,整体经济 增长方式呈现出集约化增长的特征。
76
138
(2)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制分析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城市功能的发展不同阶段,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也将呈现 出不同的特征。在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特别是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 表的现代服务业水平将对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化增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 用。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城市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 作用机制来形成。 第一,通过提高城市跨区域资源支配制能力,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效率。 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可以大大提升城市中各个企业的使用资本的技巧, 提高生产经营能力,使得企业的产业链可以依据各地区间的比较优势,在不同地区之间 转移延伸。 如深圳的制造业在深圳要素成本高企的情况下, 必须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 但是这种转移却受到企业跨区域 控制能力的制约。 如果缺乏强有力的跨区域控制管 理能力,必然使得企业的转移只能在企业总部附近地区进行,无法充分发挥不同地区之 间的要素比较优势,或者将导致企业的整体迁移,造成城市产业空心化得出现。而城市 综合服务功能的提升则可以帮助企业扩大支配控制范围, 在将低附加值的产品生产制造 过程转移到低成本区域, 而将公司总部或生产经营运营中心留在更能够提供高水平的综 合服务功能的中心城市。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经营陈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 业直接促使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变化。 第二,提升产业附加值推动相关产业升级转型。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深化,对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生产性服 务活动已成为决定现代制造业附加值的重要因素,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 依赖于服 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随着工业化进入到纵深阶段,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推动产业向高加工度化、 高技术化、 高附加值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目前在国际分工比较发达的制造业中,产品价值链发生了重大改变,由于制造加工技术 的普及,产品制造加工过程价值增值能力下降,商品价值增值主要发生在产业价值链两 端的研发和营销等服 节。特别是随着制造业的全球分工和产业链的延伸,企业所创 造的价值更多的来自于研发、营销等价值链两端的生产性服务活动。中心城市生产性服 务业的效率对整个产业链条乃至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 第三,交易成本的降低促进地区城市以及地区生产效率的提高。 我国企业的各类交易成本却居高不下。商业信用体系、第三方物流、金融保险业、 法律服务、社会治安、政府管理等所存在的不足,都会影响到交易成本,从而在很大程 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效率。目前包括深圳在内的许多城市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与城市 功能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缺失有很大关系同。竞争的环境下,较低的交易费用就具有 竞争优势。完善而发达的生产性服务,可以通过专业化分工、范围经济、规 济、网 络通讯与信息以及研发以及制度创新等,降低交易费用达到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从 而提高要素使用效率,实现增长方式的。
77
139
2、实证分析 经济发展方式的 标准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素产出效率,即如果经济发 展方式是粗放式的, 其要素产出率会比较低, 反之则会比较高。 由于地理区位差别, 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经济发展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虽然我们前面已经分析了深圳的经 济发展特点,此处我们将从城市功能的角度,用深圳市历年的单位资本、劳动产出率来 进一步 深圳经济发展模式。考虑到城市功能主要通过服务业发展水平来体现,因此 我们将采用深圳市制造业产值、 第三产业及各生产性服务业产值的对数值作为各主要城 市功能的衡量指标。并设定分析模型如下。各指标数据根据历年《广东统计年鉴》以及 珠三角各市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计量分析由 stata 11.0 软件完成。
??ln sec ?? ??ln sth ?? ?? ?? ??ln sjt ?? ?? zccc ?? ?? ?? ??ldcc ?? = c + α ??ln spf ?? + ε ?? ?? ??ln sjr ?? ?? ?? ??ln sfdc ?? ??ln sqt ?? ?? ??
表 4-4 深圳城市功能与经济发展方式相关关系分析模型变量计算方法与经济意义说明 变量名 Zbcc 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深圳市 1979——2009 年单位资本产 出 深圳市 1979——2009 年单位劳动产 出 深圳市 1979——2009 年第二产业产 值对数 深圳市 1979——2009 年第三产业产 值对数 深圳市 1979——2009 年交通运输业 产值对数 深圳市 1979——2009 年金融业业产 值对数 深圳市 1979——2009 年批发零售业 产值对数 深圳市 1979——2009 年其他服务业 产值对数 截距项 误差项
78
经济意义 衡量资本要素的利用效率
Ldcc Lnsec Lnsth
衡量历年劳动力要素利用效率 衡量衡量深圳市制造业业发展水平对深圳经济 增长方式的影响 衡量衡量深圳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对深圳经济增 长方式的影响 衡量深圳市物质要素配置水平对深圳经济增长 方式的影响 衡量深圳市资本要素配置水平对深圳经济增长 方式的影响 衡量深圳市生产服务水平对深圳经济增长方式 的影响 衡量深圳市科技服务水平对深圳经济增长方式 的影响 衡量除上述因素外其他因素的作用
Lnsjt Lnsjr Lnspf
Lnsqt C ε
140
表 4-5 深圳城市功能与经济发展方式相关关系分析模型计量结果 Zbcc 方程(1) 变量 Lnsth 截距项 方程(2) Lnsec 截距项 Lnsjt 截距项 Lnspf 截距项 Lnsjr 截距项 Lnsfdc 截距项 Lnsqt 截距项 相关系数 0.370941 -2.423774 0.308601 -1.79202 0.4090125 -2.042053 0.4022559 -2.286824 0.3704279 -1.834075 0.3160572 标准差 0.0521464 0.757095 0.045421 0.70084 0.0593372 0.7265498 0.0549387 0.7173733 0.0536429 0.695691 0.0457006 T 7.11 -3.2 6.79 2.56 6.89 -2.81 7.32 -3.19 6.91 -2.64 6.92 -1.67 6.95 -2.16 46.1 0.6142 0.6009 F 50.6 R2 0.6357 AR2 0.6231
方程(3)
47.51
0.621
0.6079
方程(4)
53.61
0.649
0.6368
方程(5)
47.69
0.6218
0.6088
方程(6)
-0.9511769 0.569966 0.32925 -1.346052 0.047398 0.6228741
23.24
0.6241
0.5972
方程(7)
48.25
0.6246
0.6117
Ldcc 方程(8)
变量 Lnsth 截距项 Lnsec 截距项 Lnsjt 截距项 Lnspf 截距项 Lnsjr 截距项 Lnsfdc 截距项 Lnsqt 截距项
相关系数 1.14477
标准差 0.1356331
T 8.44 -6.39 8.2 5.95 8.41 -6.23 8.95 -6.72 8.13 -5.9 7.93 -5.22 8.17 -5.65
F 71.24
R2 0.7107
AR2 0.7007
-12.57634 1.969208 0.960623 -10.7514 1.275849 0.117178 1.808046 0.151682
方程(9)
67.21
0.6986
0.6882
方程 (10)
70.75
0.7093
0.6993
-11.56175 1.857258 1.248813 0.139531
方程 (11)
80.1
0.7342
0.725
-12.24874 1.821954 1.14311 0.1405852
方程 (12)
66.11
0.6951
0.6846
-10.75549 1.823239 0.9672387 0.1219685 -7.932932 1.521159 1.01508 0.124311
方程 (13)
62.89
0.6844
0.6735
方程 (14)
66.68
0.6969
0.6864
-9.237195 1.633614
从分析结果来看, 深圳的要素投入产出率与各主要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了明显的正 相关关系, 这表明深圳的城市服务功能的发展 对深圳经济发展方式起到了明显的促 进作用,这也验证了我们之前的结论。
79
141
从资本效率来看,交通和零售批发业的产出弹性最高,分别达到了 0.409 和 0.402, 而金融和其他服务业的弹性略低,为 0.37 和 0.329。劳动力投入产出效率也呈现出了相 似的情形,交通和零售批发业的产出弹性最高,分别为 1.27、1.24,金融和其他服务业 的弹性为 1.143、1.01,这表明,在初步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深圳市的经济增长方式对 要素配置和生产服务功能的需求更大, 而深圳的资本配置能力和科技能力的作用还没有 充分体现。 作为对比,我们也考察了制造业对于深圳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从方程(2)和方 程(8)可以看出,深圳作为地区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其制造业对于经济发展方式的影 响也显著 关。对于资本产出率和劳动产出率的弹性系数分别达到了 0.308601、 0.960623,但是却低于第三产业的 0.370941、1.14477,同时方程(1)和方程(7)的 R2 和调整 R2 两项均高于方程(2)和方程(8) ,这表明深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 动力依然来自于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 、深圳经济发展过程城市聚 力比较分析 深圳作为珠三角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其城市发展与广州存在着竞争,因此, 我们讨论深圳转变发展方式,必然要通过与广州的比较,才能 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具体努力方向。作为地区中心城市,其城市功能体现在产业的聚集与扩散聚功能、产业 发展的示范与引导、区域资源配置以及技术创新等几个方面。 1、经济带动功能分析 (1)深圳、广州对珠三角地区各市经济带动作用分析 我们以深圳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珠三角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平之间的相关关系作 为 深圳市对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带动功能的衡量标准,并设定面板数据模型如下。考 虑到地区效应相对固定,我们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为了更好的说明问 题,我们还同时将深圳的经济带动作用与广州进行了比较。各指标数据根据历年《广东 统计年鉴》以及珠三角各市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计量分析由 stata 11.0 软件完成。 ?? sz ln pergdp ?? ln pergdpi = c + α ?? ?? + βinvi + νgovi + θ ln perfdii + ε ?? gz ln pergdp ??
80
142
表 4-6 深圳、广州对珠三角地区经济带动计量模型各变量 方法与经济意义说明 变量名 Lnpergdp Szlnpergd p Gzlnpergd p Inv Gov Lnperfdi C ε 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2005——2009 年珠三角各市人均 GDP 对数值 2005——2009 年深圳市人均 GDP 对 数值 2005——2009 年广州市人均 GDP 对 数值 2005——2009 年珠三角各市投资率 2005——2009 年珠三角各市政府财 政支出与 GDP 比值 2005——2009 年珠三角各市人均外 商直接投资对数值 截距项 误差项 经济意义 衡量珠三角各市经济发展水平 衡量深圳市对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带动作用 衡量广州市对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带动作用 衡量资本要素投入在珠三角地区各市经济发展过 程中的作用 衡量珠三角各市政府效率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衡量珠三角各市市场化水平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衡量除上述因素外其他因素的作用
表 4-7 深圳、广州对珠三角地区各市经济带动作用计量模型结果 被解释变量 变量 方程(1) Lnpergdp lnszpergdp 截距项 Inv Gov 方程(2) Lnpergdp lnperfdi szlnpergdp 截距项 Inv 方程(3) Lnpergdp lnperfdi 截距项 相关系数 标准差. 1.242176 0.032144 -3.383679 0.361916 0.2291792 0.166331 -0.3600791 0.593963 0.0485953 0.05966 t 38.64 -9.35 1.38 -0.61 0.81 15.59 -5.2 1 9.2 8.82 50.71 0.7717 372.831 0.9816 F 1493.33 R2 0.9797
1.203977 0.077204 -3.287118 0.632305 0.5537548 0.555225 0.9615557 0.104535 4.963347 0.562543
被解释变量 变量 方程(4) Lnpergdp gzlnpergdp 截距项 Inv 方程(5) Lnpergdp Gov lnperfdi
相关系数
标准差. 1.072814 0.031264
t 34.31 -3.92 -0.06 0.7 1.43
F 1177.49
R2 0.9743
-1.370227 0.349229 -0.0117968 0.194873 0.5309946 0.760699 0.0934066 0.065219
294.01
0.9767
81
143
gzlnpergdp 截距项 Inv 方程(6) Lnpergdp lnperfdi 截距项
0.9705785 0.067943 -0.7894861 0.517062 0.5137069 0.536931 0.9555869 0.101237 4.996161 0.552313
14.29 -1.53 0.96 9.44 9.05 52.02 0.7762
计量分析结果如表 4-7 所示,方程(1)(2)(3)表示深圳对珠三角各市的经济 、 、 带动作用,方程(4)(5)(6)表示广州对珠三角各市的经济带动作用。方程(3)和 、 、 方程(6)的 R2 值在加入了深圳、广州的分析变量后,分别从了 0.7717、0.7762 显著提 升到了 0.9816、0.9767,这表明加入深圳、广州的分析变量后,模型对珠三角地区各市 经济发展机制的解释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从计量结果来看,深圳、广州对珠三角地区各 市的经济带动作用都很明显,其中深圳的带动弹性更高,达到了 1.242176,而广州仅为 1.072814,作为对比,在加入了其他主要经济增长要素后,深圳、广州对珠三角各市经 济带动作用依然很显著,但是广州的带动弹性却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仅为 0.9705785, 深圳的带动弹性仅小幅降低,达到了 1.203977。这表明深圳地区作为地区经济中心对周 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更为显著的带动作用。 (2)深圳与珠三角地区的引力模型相关分析 为了进一步说明深圳、广州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带动效应,我们利用引力模型来进一 步说明。 空间交互理论的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Tij = kPi Pj
2 d ij
, ( i ≠ j , i = 1,2,3...., n, j = 1,2,3...., n, )
其中 Tij 是经济体 i 和经济体 j 之间的引力,n 为经济体的数量, Pi 和 Pj 是经济体的 “质量” 通常以该经济体的经济总量 GDP 乘以人口总数来 其经济规模,d ij 为两地 , 间的距离, k 为系数。学术界通常在研究同质化经济环境中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引力作用 时,通常将相关系数 k 取为 1。 下面将对深圳对珠三角各地区的经济引力作用进行分析, 并与该地区的另一中心城 市广州进行比较。 T1 j = 令
kP1 Pj d12j
和 T2 j =
kP2 Pj
2 d2 j
分别为深圳和广州市对珠三角地区的引力,
82
144
kP1 Pj
同时令 T0 j =
T1 j T2 j
=
d12j kP2 Pj
2 d2 j
,如果 T0 j > 1 ,则说明深圳对该地区的引力大于广州对该
地区的引力,反之,则 深圳对该地区的引力小于广州对该地区的引力,如果 T0 j = 1 则说明深圳与广州对该地区的引力作用相同。 下面将从经济总量、第二、第三产业三个角度对深圳、广州对珠三角地区的引力作 用进行计量分析。其中,距离我们将采用上述地区之间的高速公路里程来 。经济总 量相关数据我们将分别采用深圳、广州 2009 年的GDP、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业产值 和各产业从业人口来计算。 6
表 4-8 深圳、广州对珠三角地区各城市 GDP 引力作用 结果分析 GDP 广州 珠海市 佛山市 惠州市 东莞市 中山市 江门市 肇庆市 2.7E+06 3.3E+08 1.4E+06 1.4E+07 3.9E+06 1.7E+06 2.0E+05 2005 深圳 6.1E+06 7.7E+06 4.2E+06 8.1E+06 3.0E+06 5.4E+05 4.2E+04 T0j 2.267 0.024 3.071 0.563 0.778 0.328 0.215 广州 1.1E+07 1.5E+09 5.8E+06 5.9E+07 1.6E+07 8.0E+06 1.1E+06 2009 深圳 2.6E+07 3.8E+07 1.9E+07 3.5E+07 1.4E+07 2.8E+06 2.5E+05 T0j 2.430 0.025 3.293 0.604 0.834 0.352 0.231
从表 4-8 可以看出与广州相比较,深圳对珠三角地区各城市的经济总量辐射有比较 明不如广州,仅对珠海市、惠州市的引力作用超过了广州,而对于其他城市,特别是珠 三角地区的周边城市如江门、 肇庆市的引力作用则不够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 较之于 2005 年的 结果, 2009 年深圳对周边城市的经济总量辐射作用虽然仍落后于广州地区, 但 是差距却在明显缩小,而对珠海、惠州市的优势地位却得到了加强。 从表 4-9 可以看出与广州相比较,深圳对珠三角地区各城市的第二产业辐射呈现出 了不同的特点,深圳除了对珠海市、惠州市的引力作用超过了广州外,对于中山市的第 二产业引力作用也超过了广州,同时,对于引力作用弱于广州的城市,其引力作用与广 州市的差距较之于经济总量也比较小。同时,较之于 2005 年的 结果,2009 年深圳 对周边城市的经济第二产业辐射作用虽然仍落后于广州地区,但是差距也明显缩小,而 对珠海、惠州市的优势地位同样得到了加强,对中山引力也在增强,而去对东莞的引力 也稍微超过广州。
6
由于历史原因,深圳农业基础较弱,发展水平较之于广州差距非常大,从计量结果来看,不具有可比性,因而我们 只考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情况。 83
145
表 4-9 深圳、广州对珠三角地区各城市第二产业引力作用 结果分析 第二产业 广州 珠海市 佛山市 惠州市 东莞市 中山市 江门市 肇庆市 165627.53 17238523.50 113157.54 554831.42 249021.19 80075.91 6075.93 2005 深圳 654576.46 713384.53 605876.87 544594.78 337579.26 45774.88 2280.64 T0j 3.95 0.04 5.35 0.98 1.36 0.57 0.38 广州 1.1E+07 1.5E+09 5.8E+06 5.9E+07 1.6E+07 8.0E+06 1.1E+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PDF格式下载
- 更多文档...
-
上一篇:简 明 清 史
下一篇: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教授)申报书
点击查看更多关于材料教授电话的相关文档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个人对照检查材料 都教授 对照检查材料 党支部对照检查材料 刘教授 材料帝国 党员对照检查材料 防水材料 烧烤材料清单
- 大家在找
-
- · 还珠格格赵薇版
- · 广州石化招聘
- · 秘书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 · 2011丧尸大片
- · 机修钳工技师课件
- · 安徽宿州职业技术学院
- · 90平米房屋装修图
- · 昆山华恒焊接
- · 3gpmp4电影
- ·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 · 数字ic设计流程
- · 画壁演员表
- · 泰州公务员网上学习
- · 百里杜鹃招考报名系统
- · 深圳大学考研
- · 中央财经大学考研论坛
- · 长春藤漆好不好
- · 杭州图纸会审资料表格
- · 桐梓四小贴吧
- · 家用微波治疗仪
- · lgc630
- · 三菱欧蓝德
- · 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件
- · 监禁千雨脱出第4章
- · 惠民龙马重工怎么样
- · 看pdf文件的软件下载
- · 百度唐人街多人视频
- · 单机游戏cs修改器
- · 酒坛子图片
- · 用matlab求矩阵的逆
- · 学车到蝴蝶庄技巧
- ·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提纲
- · 数控车床怎么换刀
- · 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3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课文翻译和答案
- · 林志玲被多少人上过床
- · 辽宁省公务员招生
- · 人大社会学分数线
- · 中职语文试卷
- · 我的军阀生涯全集下载
- · cad2008图层
-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