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博物馆教育在社会和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极为重要.它与专业教育不 同, 实属公众教育, 兼具有社会化教育、 辅助性教育、 休闲性教育、 业余知识型教育等特点, 因 而博物馆是一个广泛性的教育资源.博物馆免费开放后, 教育功能显著增强, 社会影响日益 扩大, 本文拟在对国外博物馆多样化教育进行剖析的基础上, 就探究具有我国博物馆特色的 多样化教育形式和手段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 博物馆 教育 多样化 一 博物馆教育的特点 1974 年, 世界博物馆理事会在哥本哈根举行的第十次全体大会上明确指出, 全世界博 物馆越来越成为所在地区居民服务的文化中心,即博物馆不再被认为是一个简单的保护国 家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贮存机构, 而是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强有力的教育工具. 博物馆的教育 功能尽管派生于收藏与研究两项基本职能, 但是, 如今已发展成博物馆的主要社会功能. 博物馆一切有目的地影响观众的活动都属于博物馆教育的范畴.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从 内容到形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它是一个以实物、 标本为基础, 通过陈列展览进行形象教育 的社会教育场所, 是任何其他形式机构所不能替代的. (一) 强调自发性学习 博物馆是一个非正规的学习机构, 来这里的观众大部分是自愿的、 业余的, 他们可以自 由地观看陈列, 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所感兴趣的知识.博物馆作为巨大的教育资源, 为观 众提供了广阔的自由学习的环境. 中国博物馆多样化教育浅议 冀瑞334 (二) 适合全民学习的终身教育场所 自全国各地大多数公益性博物馆免费开放后, 参观博物馆不再是一种恩赐, 而是社会公 众的权利. 博物馆是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服务的文化教育阵地. 一个国家, 上至主席、 总理, 下 至普通公民、 男女老少, 有文化的没文化的、 健康的或残疾的, 都可以进入博物馆的大门, 都 可以从这里找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 (三) 丰富的教育内容 博物馆作为一部 "形象的立体的百科全书" , 体现了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如今, 这里已成 为社会历史和自然界的缩影, 体现了人们生活的过去、 现在乃至将来, 在这里教育和娱乐失 去了界限, 人们为了增进知识、 提高情操、 游乐休闲都可以走进博物馆. (四) 直观的教育形式 博物馆是 "诉之于眼" 的教育机构, 它为观众创造了直接从感性上来认识事物的条件, 这 种直观形式的教育是在欣赏中进行的, 往往同 "精神娱乐" 联系在一起. 随着时代的转变及普通教育水平的提升, 公众期望博物馆是一个充满乐趣、 寻求知识的 地方, 博物馆更应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来发挥多方位的社会教育功能. 二 国外博物馆多样化教育的动向 (一) 国外博物馆教育职能发展概观 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从博物馆产生之日就随之产生, 并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博物馆 教育职能的发展史可分为为神学服务、 为私人服务、 为公众服务三个历史时期. 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 目前西方公认是始建于公元前 290 年左右的亚历山大博物馆. 早 在公元前 4 世纪,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把搜集和掠夺的许多珍贵艺术品和稀有古物交给 他的教师亚里士多德整理、 研究. 亚里士多德曾利用这些文化遗产进行教学, 传播知识. 公元 前290 年左右, 托勒密 · 索托在亚历山大里亚城创建了当时最大的学术和艺术中心—— —亚历 山大博学园, 其中有图书馆、 动植物园、 研究所, 还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神庙.缪斯神 庙是为祭奉希腊神话的文艺女神缪斯而创立的, 这是目前西方公认的世界最早的博物馆. "文艺复兴" 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博物馆的诞生, 期间所收藏古物的传承流布, 也成为今天 西方博物馆文化的基础.15、 16 世纪的博物馆, 开始出现在欧洲的首都城市, 如佛罗伦萨、 马 德里、 巴黎和伦敦, 博物馆开始变为少数学者和富人专门研究学问的场所.欧洲文化的古物 收藏一开始就在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具备了展示功能,并逐步发展完善成为现代博物馆文化 的模式, 成为科学、 文化、 艺术研究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7 世纪 80 年代, 大英博物馆建立并首次向公众开放, 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向公众开放的 大型博物馆.其后西欧一些先进国家的博物馆相继建立, 如爱尔兰国家博物馆、 维也纳自然 中国博物馆多样化教育浅议 335 历史博物馆等, 都成为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博物馆成为后来世界各民族展示文化、 正视历 史、 认知自身、 启蒙觉醒, 并保有民族可持续发展的 "国民教育" 培育基地. 1793 年法国罗浮宫的开放, 开创了博物馆社会化的起点.过去仅供宫廷和封建贵族赏 悦的珍藏室, 转化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博物馆. 博物馆事业成为国家文化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 部分. "博物馆文化" 也正是在扩大观众面的前提下逐步形成的, 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显示出 重要的社会功能.博物馆建设的发展, 正是 "国民教育" 的自觉需求而繁荣起来的. 19 世纪的博物馆, 由于陈列方法的改革, 博物馆更加社会化、 群众化, 它的社会职能进 一步加强.1906 年美国博物馆协会提出 "博物馆应成为民众的大学" , 这种有关博物馆社会 教育的思想和主张, 给予博物馆很大推动. 20 世纪, 西方以种种国际博物会吸引公众参观展览, 开启了博物馆面向公众的先河.博 物馆成为一种国家性质的教育机构, 为国家担负着开启智慧的国民教育任务. (二) 国外博物馆多样化教育的实践 韩国韩国是亚洲地区博物馆事业较发达的国家, 韩国博物馆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 无论是历 史类还是美术类, 都十分重视馆内资源的充分利用.针对各馆特色, 其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 体验和文化教育活动, 其突出的教育特色有三点: 1.体验式教育 韩国博物馆以展厅为阵地, 依托陈列展览而设计体验式项目, 复原古代的居住场景, 提 供可供触摸的传统生活用具的复制品, 让学生体验课本里所描述的民俗生活; 让儿童通过现 场学习、 传统游戏、 传统厨艺、 舞蹈、 制陶技法等, 来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 感受传统文化 的魅力; 儿童通过 "零距离" 接触可供触摸的兵器、 铠甲等, 了解古代战争面貌, 重温民族历史. 2.博物馆研究人员定时做专题讲解 韩国博物馆提供讲解任务的不仅有专职讲解员、志愿者讲解员,还有博物馆的研究人 员.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是一座充满历史气息和文化力量的博物馆, 该馆自 2006 年起, 每周 星期三晚上 6 点左右, 请院内不同业务部门的 5 名研究人员, 分别在展厅内针对不同的陈列 主题进行形象生动的讲解.这种讲解针对性强, 学术文化含量高, 或介绍展出文物的考古发 掘情况, 或介绍文物背后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或将自己对展出文物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 浅出地介绍给观众.博物馆通过这种交流方式, 不仅实现了与观众的良性互动, 达到了教育 者与受教育者双赢的效果, 而且创新了讲解形式, 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 感受博大精 深的民族文化. 3.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一是针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延伸和补充学校教育, 开设青少年民俗教室, 开办传 统文化讲座等.二是针对成人开办传统文化课程班,增强国民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兴 山西博物院学术文集 (2011 年) 336 趣, 针对成人开设纸绳工艺教室、 闺房工艺、 韩国服饰教室等. 美国美国博物馆始终把教育作为它们最重要的职责之一, 它们将 "顾客是上帝" 的理念注入 观众服务中, 并强调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美国博物馆将观众的范围从儿童到大学, 一直延伸 到研究所、 科研机构, 且绝大多数的博物馆都有幼儿到少年的教育项目, 有一部分由政府制 定, 有的则由教育部门策划. 1.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优质的服务能够更好地传播知识和宣传文化, 美国博物馆公众服务的最主要特点是 "以 人为本" , 美国博物馆一般在教育部门设有观众调查机构和人员. 他们会定期进行观众调查, 得到各种数据, 包括不同观众特点、 主题展览的效果、 教育活动的评价、 观众对展示和宣传效 果的喜好等.这样能及时了解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提供给观众更加丰富的文化大餐.纽约 大都会博物馆每年举行导览、 学术讲座、 馆外教学与规模不等的公众教育活动达 2 万余次, 并将此作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指数. 2.丰富多彩的展览形式 美国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形式非常多样. 博物馆内的展览除了常规性展览外, 还包括巡回 展览、 合作展览、 外借藏品、 主题文化节、 预约专家展览等多种形式. 美国博物馆界认为, 藏品应当为公众充分利用, 以达到传承文明的作用. 因此, 在条件允 许的情况下, 应当尽可能地让更多的藏品与观众见面. 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采用密集陈列方 式, 常年上陈的文物达 100 万件. 当然, 由于对陈列展示形式等存在不同认识, 有些博物馆则 以精品陈列为主. 美国博物馆为了满足教育界对博物馆的需求, 还特别设计制作有各种类别、 不同层次的 教师工具包等辅助教具, 给相关的大、 中、 小学免费发放, 为教师进行相关课程讲授提供丰富 多样的教育手段. 3.健全的博物馆会员和志愿者组织 美国博物馆无论规模大小, 一般都设立有相应的博物馆会员组织. 这些会员一般都通过 每年缴纳数额不等的会费来保持其会员的资格.博物馆也会根据会费贡献的多少给予其相 应的特别待遇, 以鼓励这些会员继续参与和支持博物馆的发展. 如给予普通会员一年内无限 次免费参观、 在馆内购买纪念品时享有一定折扣等待遇. 美国博物馆的志愿者数量众多.据资料统计, 1999 年美国博物馆共有志愿者约 38 万名, 是当时全美国博物馆正式员工数的 2.5 倍.志愿者除承担讲解咨询等常规工作外, 还参 与到诸如行政事务、 服务经营、 藏品管理、 业务研究等博物馆运营的方方面面. 日本日本博物馆的展览、 教育的理念和做法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日本学者提出了一个新的 中国博物馆多样化教育浅议 337 概念, 叫作 "文化资源学" .相对于博物馆而言, 它强调从历史、 教育与经营的角度, 发掘文物 的深层社会价值, 谋求活用之道, 实现文物的最大价值. 从文物资源学的角度, 博物馆除了收 藏文物本身, 还有文物所蕴含的各种 "信息资源" . 这将推动博物馆从一个新的角度掌握其收 藏的价值和意义, 并促使展示与教育工作从鉴赏 "物" 的本身, 扩展到 "物" 背后所拥有的各种 文化与社会意义. 日本国立博物馆特别重视藏品的研究和展览更新, 一般文物展览时间不超过半年, 重要 文物和国宝级文物不超过两个月, 库内所藏适宜展出的文物也常更换展出.可见, 日本博物 馆藏品利用率是很高的.一则是出于保护文物考虑, 二则是让观众能够欣赏到更多展品, 了 解更多文物所承载的文化艺术内涵, 让观众接受更加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 三 中国博物馆多样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一) 中国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发展 博物馆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而产生、 存在和发展的.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 之一, 虽然在我国古代没有博物馆这一专用名称, 但很早就有皇室或私人文物收藏所, 以及 贵族苑囿.有关文物的考释、 编目著述也早有问世.作为博物馆的萌芽, 源远流长. 早从商代起, 王室和贵族已重视文物的搜集和保存, 殷商的文物多集中于宗庙.公元前 5 世纪在山东曲阜的阙里孔子故居建立的庙堂是中国的纪念类博物馆.这类型的博物馆意 在追念前贤, 纪念他们的业绩, 宣扬他们的品德与思想, 对广大劳众进行社会教育. 到了宋代, 搜求古物与古物鉴赏研究之风大盛, 宋代皇室曾专建稽古阁、 博古阁、 尚古 阁, 出现了欧阳修、 赵明诚等著名的收藏家以及 《考古图》 、 《宣和博古图》 、 《集古录》 、 《金石 录》 等文物著述. 清代收藏鉴赏之风更盛, 并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收藏鉴定家. 皇家及私人对 文物的收藏只是供一姓一氏玩赏, 还不是后来意义的博物馆.但是, 这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 祖国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 为近代博物馆的产生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为考古学、 文物学 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机构,中国的博物馆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905 年,张謇创办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的博物馆—— —南通博物苑.他认为博物馆是社会教育机 构, 是政治、 学术参考的重要部门, 是学校教育的有力助手. 随后, 中国国家博物馆、 故宫博物 院、 南京博物院等相继建立.不过旧中国的博物馆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烙印, 博物馆 所起的社会教育意义不大.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党和国家比 任何时候更加重视博物馆工作, 许多不同类型的博物馆陆续在各地建立起来, 如陕西临潼秦 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北京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 中国煤炭博物馆、 中国丝绸博物馆、 中国铁 山西博物院学术文集 (2011 年) 338 道科技馆等. 近几年, 国家还投入大量资金新建了一批大型博物馆, 如陕西历史博物馆、 浙江 博物馆、 山东博物馆、 西藏博物馆等. 这批新建成的大型博物馆体现了现代化的水平, 显示了 中国博物馆的新面貌.博物馆成为我国进行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基地, 为 广大观众提供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服务, 为在校学生校外教育服务, 为成人终生教育服务, 为科学研究服务, 为旅游观光和文化休闲服务. (二) 中国博物馆多样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教育是博物馆的主要社会职能之一. 当代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博 物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活动的创新.现在博物馆教育中传播给观众的知识信息量越来 越大, 知识的传播不再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的单向传播, 而是双向交流, 互相影响. 我国博物馆学者认为 "博物馆是通过为观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而实现教育目的的" .在 这种教育新观点的指导下, 我国博物馆结合自身特点在教育方式、 方法上已进行了多样化的 探索和实践. 如山西博物院与太原市迎泽区教育局建立固定联系, 经常到其所辖中小学开展 活动, 如共同主办"山西博物院小小讲解员" 活动, 将课堂搬进博物馆, 让学生担任小讲解 员, 鼓励孩子们自主探究, 大胆实践, 不仅大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参与实践的兴趣, 而且培养了 学生的观察力、 想象力、 表现力和创造力.为了充分展示山西博物院馆藏文物亮点和艺术的 精髓, 该院特推出 "山西博物院珍品流动展" , 走进社区, 走进军营, 走进高校.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被北京市 200 家大中小学校和社会团体命名为教育基地和校 外实践基地.抗战馆充分利用本馆资源, 发挥纪念馆的优势, 在寒暑假期间为广大青少年朋 友推出 "抗日主题一日游" 活动, 带领学生参观馆内基本陈列、 参观半景画、 参观 "七七事变" 爆发地卢沟桥等.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用历史知识教育人, 纪念馆 在多所学校推出了 "抗战歌曲校园行" 、 "理想之歌—— —党课进校园专题演讲" 等系列活动. 国际友谊博物馆由于没有自己的展厅, 在开创 "开放型" 博物馆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 验, 尤其在巡展方面, 宣传内容更是丰富和精彩.2005 年本馆推出了以 "国礼神州行" 为品牌 的国礼系列巡回展览活动, 意在向广大观众展示多彩的世界艺术, 宣传新中国辉煌的外交成 就, 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廉洁自律的高风亮节, 加大了教育功能的力度. 南京市博物馆和江苏旅游广播电台合作了专业节目 《走进历史》 , 节目立足于该馆并延 伸到南京市各家场馆的介绍和文物的鉴赏, 并通过电话连线, 直接回答听众特别是青少年们 关于博物馆的问题. 这不仅能使博物馆爱好者与专家学者进行直接交流, 而且使广大听众重 温历史, 更加热爱博物馆, 热爱祖国优秀的物质文化遗产. 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方式方法, 是多种多样、 丰富多彩的. 我国在教育方式、 方法上已经创 造了很多成功的经验,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总体上看来, 我国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开展得还 不够, 还未能真正成为学生的 "第二课堂" 、 学校的教育基地、 专家的科研机构. 国外的一些先 进的教育实践活动, 在发展思路和实践途径方面为我们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 中国博物馆多样化教育浅议 339 1.体验式教育是博物馆社会教育的重要途径 现代教育提倡体验式教育.西方博物馆学者认为: 博物馆教育的目的不在 "教" , 而在帮 助观众 "学" . 体验式教育就是博物馆为观众提供一个真实的或模拟的情景, 一个供体验的空 间, 让观众自己通过积极的自我体验与自主探索来学习知识、 提高技能. 博物馆本身有着开展体验式教育的先决条件: ①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是在一定空间内, 以 文物标本为基础, 配合适当辅助展品, 按照一定的主题、 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而成的展品群 体. 观众参观陈列的过程就是在一个重构的历史熏陶中获得精神愉悦的过程, 这个过程也是 一个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索的过程. 博物馆带给观众的这种穿越时空和身临其境的体验, 是其 他文化教育机构无法替代的. ②博物馆可为广大观众提供可供触摸的文物复制品或仿制品. ③博物馆拥有一批从事文物研究、 陈列展览设计和社会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 可针对少年儿 童的兴趣特点和个性需求, 创意设计出类型多样的体验式展示项目. 博物馆有着独特的文物资源、 教育资源、 空间资源, 只有努力地去创造富有博物馆教育 特色的思想和实践, 博物馆教育才能在社会大教育体系中独树一帜, 释放出博物馆教育的特 殊价值. 2.由博物馆研究人员担任讲解员 讲解员是连接陈展和观众的桥梁和纽带, 是博物馆的形象代言人. 在国外博物馆尤其是 西方发达国家的博物馆, 专家学者担任博物馆讲解已成常态.首先, 从强化博物馆教育职能 的角度来看, 从事陈列展览设计和文物研究的专业人员或熟悉陈列展览内容, 或了解相关文 物的来龙去脉, 由他们讲解可以激发观众的好奇心, 提高参观和自主学习的热情.研究人员 通常采用交流式的讲解方式, 活跃了讲解气氛, 丰富了讲解形式. 对研究人员来讲, 他们能够 走上一线, 与观众面对面地交流, 有助于了解观众的真实参观需求和建议, 同时也在参与和 奉献中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 由博物馆研究人员担任讲解, 不仅能满足高层次观众的需求, 而且对于构建博物馆多层 次的讲解服务体系, 也有着积极意义.近些年, 我国一些博物馆在推进人员参与讲解方面已 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 但将其规范化和制度化, 还需我们不断地努力. 3.组织 "博物馆之友" 是开展群众教育工作的有效形式 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 从本质上说, 它既是为了服务社会公众而办, 又必须依靠社会公众来办, 而且它必须依靠社会公众的支持、 赞助才能办好.在美国, 支持、 帮助和赞助博物馆的公众性团体称为博物馆会员, 在欧洲叫做博物馆之友. 博物馆学学者肯 尼斯 · 赫德森曾经写道: "把博物馆作为一个人们可以属于它,每年并为它付出认捐额的机 构, 这种概念在美国是广泛流传和根深蒂固的.美国人是爱参加各种组织的人, 如果一个人 不是某个组织的成员的话, 那么几乎不能说他存在. " 毫无疑问, 美国的博物馆靠这种办法获 得了大量的支持和资金, 极大地推动了群众教育工作的开展. 山西博物院学术文集 (2011 年) 340 我国博物馆在 20 世纪 50 年代建立博物馆之友组织,但真正建立这种组织并开展活动 的博物馆并不多, 其发挥的作用并不大. 目前, 我国许多博物馆面临着资金困难的问题, 如何 体现既为服务社会公众而办博物馆, 又要依靠社会公众的支持、 赞助来办博物馆?学习国外 经验, 广泛开展博物馆之友、 博物馆会员和志愿人员的活动, 是有效的途径. 这有助于进一步 激发公众对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关注和参与, 并进而唤起社会各界对博物馆的支持, 是推动博 物馆事业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外部力量之一. 在可预见的未来, 相信其会成为我国博物馆发 展建设中重要的着力点之一. 四结语社会的发展, 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推动博物馆教育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博物馆工作者 必须重新审视博物馆教育在博物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立足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解放 思想, 创造条件, 积极学习国外博物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 推进我国博物馆的社会 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2. 文化部文物局教育处.文物博物馆基础课纲要.1983 3. 中国博物馆通讯.2009 (1) 中国博物馆多样化教育浅议 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