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獻研究述評 > 网络行为研究现状一个文献综述
  • 网络行为研究现状一个文献综述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PDF   更新时间:2011-09-16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文档基本属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标题:网络行为研究现状 一个文献综述
    文档作者:TTKN Co., Ltd
    关键词:
    主题:
    单位:
    文档创建者:TTKN CAJ2PDF
    创建时间:
    上次保存时间:
    修订:
    点击这里显示更多文档属性
    Page 1
    兰州大学学报 牡会料学版 第
    称策 期
    年 月
    ?
    网络行为现状 一个文献综述
    黄少华‘
    武玉鹏
    兰州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 ,
    甘甭 兰州
    仪以
    共青团河北经贫大学委员会 ,
    河北 石 家庄
    《沁
    内容摘要
    国内外学界对网络行为的研究 ,
    涉及社会学、
    传播学、
    心理学、
    人类学、
    民族学、
    治学、
    经济学、
    管理学、
    文化研究等诸多学科。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 ,
    简要梳理和介绍了国内外学
    界在网络空间作为社会行为场域、
    网络行为特征与行为类型、
    网络行为影响因素、
    网络行为后果
    等网络行为研究墓本议题上的研究现状和主要成果。
    关 键 词
    网络空间 网络行为
    文献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国内外学界对互联网的社会科学研究 ,
    涉及社
    会学、
    传播学、
    心理学、
    人类学、
    民族学、
    政治
    学、
    经济学、
    管理学、
    文化研究等诸多学科。
    由于
    这些学科大都是在回应现代性社会转型过程中形成
    和发展起来的 ,
    是对现代性进行理性反思的知识形
    态 ,
    因此其理论视角、
    研究主题、
    问题意识和概念
    架构虽有所不同 ,
    但也多有交叉和重叠
    加上互联
    网在技术上囊括了以往所有媒介的特点 ,
    或者说 ,
    互联网概念的关键在于 ,
    它不是为某一种需求设
    计的 ,
    而是一种可以接受任何新的需求的总的基础
    结构
    ,
    ,
    ,
    此 ,
    不同的社会科学学科目前对网络社会与网络文
    化的研究 ,
    虽然在研究方向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
    但更多体现出来的特点是各学科相互交叉重叠甚至
    整合。
    而对网络空间的社会行为的探讨 ,
    在各门社
    会科学有关网络社会与网络文化诸议题的研究中 ,
    更是重点和热点之一。
    目前 ,
    社会科学对网络行为
    研究 ,
    主要集中在以下议题。
    作为行为场域的网络空间的社会特性
    网 络 空 间 指 的 是 由 组 成 互 联 网 的 全 球
    电脑 网 络 形 成 的 互 动 空 间 ,
    包 括 即 时 通 讯
    聊天室、
    电子邮
    件 、
    新 闻组 、
    讨论 列表 、
    万 维 网 等可
    以展开 实时或延 时社会行为的场域 。
    网络 空间
    的形塑 ,
    为那些 身处不同地理空间的人们 ,
    供 了一个便利交流的平 台。
    通过使用像 电子邮
    件 、
    聊天室、
    等互动媒介 ,
    人们
    公开或私下讨论大量有关游戏 、
    娱乐 、
    交往 、
    学 习甚至工作的话题 。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 ,
    络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交流媒介 ,
    而且也是一个
    社会 互 动 媒介 ,
    在 网络 空间 ,
    人们 可 以持续
    地 展 开一 对一 、
    一 对 多以及 多对 多的社会互
    华 莱士 ,
    吉登斯 ,
    ,
    ,
    ,
    或者
    说 ,
    在今天 ,
    网络空间已不再只是传递信息的媒
    介 ,
    而且是一个实时、
    多媒体、
    双向互动的社会
    行为与社会生活场域 ,
    人们能够在其中进行社会
    互动 ,
    而不只是交流信息。
    这意味着 ,
    网络不是外
    在于我们的媒介 ,
    而是把我们吸纳进去的空间。
    正是网络空间形成所具有的最重要的社会意义。
    且作为一个全新的社会行为场域 ,
    网络空间是由共
    识或共同兴趣形塑的想像的社会互动场域 ,
    在网络
    空间 ,
    “ 距离” 、
    “ 身体” 、
    “ 内外” 等概念被赋予了全
    新的含义。
    例如 ,
    网络空间改变了现实社会行为中
    物理场所的重要性 ,
    使得物理地方 与社会地方相脱
    勾 ,
    物理地方不再是构成社会地方的前提。
    由此 ,
    网络形塑了一个全新的行为场境 ,
    并因此而导致了
    各种全新社会行为的产生
    尼葛洛庞帝 ,
    黄厚铭 ,
    梅罗维茨 ,
    黄少华 、
    陈文
    江 ,
    汤普森 ,
    ,
    这一随互联网崛起而形塑和开辟的全新社会行为
    场域的技术与社会特性 ,
    不同学科的学者已展开
    了各种各样的理论思考与实证研究
    例如卡斯特
    提出流动空间与无时间之时间
    收稿日期
    以】吞 孚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和兰州大学
    工程项目
    资助
    作者简介 黄少华
    ,
    男 ,
    浙江诸暨人 ,
    副教授 ,
    博士生 ,
    从事网络社会学、
    民族社会学和网络传播学研究
    赞少华 ,
    武玉鹅 ? 网络行为现状
    一个文麟旅述
    的概念 ,
    以与地方空间与钟表时间相对照 ,
    借此阐
    明网络技术为社会时间一空间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卡斯特认为 ,
    因网络技术出现而形塑的网络空间 ,
    是环绕着流动而建构起来的 ,
    因此可以称之为流动
    空间 ,
    与它相对的是具有历史根源 ,
    且人们共同经
    验的空间组织 ,
    即地方空间
    流动空间的出现 ,
    表现出与以地方空间为基础的
    社会文化之间的脱落
    在卡斯特
    看来 ,
    流动空间由三个层次的物质支持构成
    一层次由电子脉冲回路所构成 ,
    它促成了一种无
    场所的非地域化社会 ,
    在流动空间中 ,
    没有任何地
    方是自在自存的 ,
    因为位置是由流动交换界定的
    第二层次是由节点和枢纽所构成的网络 ,
    它连接
    了具有特定社会、
    文化、
    物质、
    功能、
    特征的具体
    场所 ,
    节点的区位将地域性与整个网络连接起来 ,
    以整合进一个以信息流动为基础的全球性网络之
    第三层次指由占主导地位的管理精英所发动、
    构想、
    决定和执行的空间组织 ,
    它促成了一种非
    对称、
    不均衡的组织化社会 卡斯特 ,
    吉登斯
    则强调 ,
    理解互联网
    对 日常社会生活影响的关键 ,
    是分析互联网对社
    会时间一空间伸延和分离的影响。
    互联网模糊了全
    球性与地方性之间的界限 ,
    为社会沟通和互动提
    供了新的途径 ,
    从而导致空间与地理场所相分离。
    由于通讯、
    电话、
    互联网等科技和社会组织方式的
    推动 ,
    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
    在场的
    东西的作用正越来越被在时一空意义上缺场的东西
    所取代。
    换言之 ,
    时间与空间的无限伸延 ,
    导致社
    会生活被不断重组 ,
    使人们越来越多的日常活动和
    工作可以在网上完成
    吉登斯 ,
    ,
    不过 ,
    与吉登斯强调互联网的时一空伸延面向不
    同 ,
    像鲍曼
    和哈维
    这些学者在概括互联网的社会影响时 ,
    强调的是时一空压缩
    向,
    鲍曼甚至强调 ,
    “ ‘时一空压缩 , 这一术语概括了
    目前正在进行的人类状况参数的多层面改变”
    曼 ,
    ,
    而黄厚铭等学者则
    深入探讨了互联网既隔离又连结的媒介特性 ,
    其对公私领域划分的复杂影响 ,
    认为网络在导致
    公私领域交错 、
    重组的过程中 ,
    恢复和重构了部
    分私密空间的表现。
    黄少华则全面分析了网络空
    间真实与虚拟 、
    身体与心灵、
    全球与地方、
    个人
    空间与公共空间、
    前台行为与后台行为等一系列二
    元交织的空间特性
    黄厚铭 ,
    黄少华、
    翟本
    瑞 ,
    在对网络空间的空间特质进行理论分析和概
    括的同时 ,
    更多的社会科学研究对网络空间的技
    术和社会特性进行了具体的梳理 ,
    不仅揭示 了
    网络 空间的去中心 、
    互动性
    民主、
    草根 与多
    匿名
    边缘与多重认同
    快速复制与传
    虚拟与去空间
    冷媒介、
    虚拟多重空间、
    内爆、
    有限感官体验、
    时一空伸延
    与压缩等基本
    特征
    郑陆霖、
    林鹤玲 ,
    王 卫东 ,
    蔡佩 ,
    ,
    而且对各种具体网络空间如虚拟
    社区、
    聊天室、
    网吧等的场域特性 ,
    进行
    了梳理和分析 。
    例如 ,
    关于
    的空间特性 ,
    人将其归纳为文字界面、
    即时性、
    累积性、
    匿名
    性、
    去情境化和丰富性 ,
    并且强调这些新的空间
    特性 ,
    会导致有创意、
    无顾忌、
    言语攻击行为的
    产生
    周倩 、
    方紫微 、
    方凤琪 ,
    ,
    ,
    又如 ,
    有学者认
    为 ,
    是一个由玩家打造而成的想像世界 ,
    结合了人际交往的两大功能
    互动性与 自我再现
    ,
    ,
    具有多元沟通
    玩家可以即时
    地与一人或多人互动
    ,
    角色扮演
    玩家可以扮演
    自己想要成为的角色 ,
    甚至同时扮演多个角色、
    种性别、
    多种人格
    ,
    抑制解除
    匿名造就的安全
    感 ,
    使玩家产生不需负担行动后果的感觉 ,
    真实生
    活里不敢做的或是不能做的 ,
    中都可以尝
    试 ,
    如果不想承担责任或义务 ,
    可以选择逃避
    ,
    丰富隐喻
    是一个文字塑造的场景 ,
    具有丰富
    的隐喻 ,
    这种由文字构筑的虚拟世界面貌 ,
    只有玩
    家才能体会
    ,
    想像空间
    的文字界面 ,
    要玩家借助自己的想像填补文字情境中所缺乏的社
    会指标 ,
    玩家依赖想像进行交流互动 ,
    拥有很大的
    心理空间
    ,
    虚拟社会
    是一个与现实社会
    不尽相同的社会情境
    等特点
    特克 ,
    吴筱
    玫 ,
    ,
    ,
    ,
    再如 ,
    有学者将对网络空间特性的分析 ,
    进一步扩展到了网吧空间 ,
    认为网吧作为一个网
    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彼此互动的特殊场所 ,
    现实生
    活与虚拟生活在其中常常彼此渗透并相互指涉 。
    换言之 ,
    网吧是一个真实与虚拟同时存在并相互
    交织的双重空间 ,
    在这样的双重空间中 ,
    幻想、
    真实与虚拟之间界限模糊甚至相互交织 ,
    使用者
    也借此展开多元的社会生活 ,
    并获得特殊的行为
    感受。
    正因为如此 ,
    网吧往往对青少年有着特别
    的吸引力。
    作为 目前青少年重要的上网场所 ,
    吧 己经远不只是一个物理地点 ,
    而是一个能快速
    通向虚拟世界的社会行为场域。
    对于许多沉迷网
    蔑州大学学报 牡会料学版
    年布 期
    吧的青少年来说 ,
    网吧指向的 ,
    是一个颠覆、
    放的世界 ,
    是一个能让他们逃避现实世界 ,
    重新
    塑造 自我的空间场所。
    真实和虚拟在其中相互渗
    透、
    相互指涉、
    相互交织 ,
    想像、
    真实与虚构相
    互聚合成为一个虚实交织的世界。
    同时 ,
    网吧还
    导致了原本属于个人的网络使用行为 ,
    具有了社
    会意义的面向 ,
    其中最为重要的面向 ,
    是为青少
    年次文化认同与形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渠道 ,
    让青
    少年能在网吧这一虚实交织的环境中交换资源、
    现互动 ,
    并由此形塑同辈群体间的社会认同
    简欣
    瑜 ,
    纪慧怡 ,
    流心 ,
    黄少华、
    翟本瑞 ,
    ,
    网络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迄今为止 ,
    社会科学对网络行为的研究 ,
    大致
    从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对网民的网络使用行为 ,
    包括网络使用方式、
    时间、
    频率、
    地点等进行实
    证调查与定量研究 ,
    二是对网民在网络空间的行为
    模式、
    行为类型与行为逻辑进行实证调查与理论分
    析。
    网络使用行为 。
    对于网民的网络使用行
    为 ,
    国内外 己经进行 了大量的实证调查 ,
    这些
    调查一般都将重点放在 网民的网络使用习惯 、
    倾 向 、
    网龄 、
    上网频率 、
    上网时间 、
    上网动机
    等问题上 。
    例如“ 美国在线” 与
    调查公
    司合作从
    起通过电话对美国网络用户的追踪
    调查 ,
    就将重点放在了解人们的网络使用行为以
    及网络使用对 日常生活的影响上 。
    年 ,
    们还专门针对 、
    岁青少年的网络使用行为进行
    调查。
    结果发现 ,
    青少年的上网频率 ,
    会随着年
    龄的增长而增加 ,
    岁的孩子每周上网的时间
    天 ,
    岁的孩子则为
    交流是青少
    年最喜欢的网上活动 ,
    的人通过网络给朋友
    写信 ,
    的人使用即时聊天
    而在 、
    岁的孩子
    中 ,
    网络游戏最受欢迎
    的人更愿意上网而
    不是看电视 ,
    的人更愿意通过网络而不是电
    话交谈 ,
    的人通过网络下载音乐 ,
    的人通过
    网络与朋友举行视频会议 ,
    还有
    的人在网上看
    卡通或录像。
    对于网络的作用 ,
    的青少年说
    网络增加了他们对事物的兴趣 ,
    的人说网络增
    进了朋友间的友谊 ,
    的人说网络提高了写作和
    语言水平 ,
    的人说网络帮助他们在学校表现得
    更好
    彭兰 ,
    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发起并于
    年启动的世界互联网项 目
    人〕
    ,
    则尝试通过对不同国
    家和地区网民的网络使用状况进行问卷调查 ,
    对互
    联网的社会影响进行评估
    目前己有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瑞典、
    中国、
    台湾、
    香港
    和澳门、
    新加坡、
    日本、
    韩国等 多个国家和地区
    参与了该项目。
    年开始 ,
    己经连续六
    年发布了美国互联网调查报告 ,
    并从
    年开始发
    布各国比较研究的数据。
    在国内 ,
    中国互联网络信
    息中心从
    年开始 ,
    每年发表两次统计报告 ,
    今己发表 次统计报告。
    报告对我国互联网的宏观
    状况
    包括网民人数、
    上网电脑数、
    域名数、
    网站
    数、
    国际出口带宽等
    网民的行为意识
    包括网
    民性别、
    年龄、
    文化程度、
    职业、
    个人收入、
    上网
    地点、
    上网时间、
    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 功能、
    互联网的满意度、
    使用即时通讯、
    网络购物、
    网络
    游戏等
    进行定期报告
    ,
    除此以外 ,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中心进行
    的作为“ 世界互联网项目” 组成部分的“ 中国互联网项
    目” ,
    对中国城市网民的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进
    行了连续多年的调查 ,
    并通过与国际调查数据的比
    较 ,
    了解中国网民的人口分布和网络使用状况
    良、
    卜卫 ,
    鉴于在中国互联网用户中 ,
    少年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
    因此该项 目还专门针对
    青少年网民的特征 ,
    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使用行为 ,
    以及网络使用对其学习、
    休闲、
    人际互动的影响等
    进行
    调查。
    其中的 《
    年北京、
    上海、
    广州、
    成都、
    长沙、
    西宁、
    呼和浩特青少年互联网采用、
    使用及其影响的调查报告 》显示
    七城市青少年的
    平均上网比例为
    ,
    其中在家上网的青少年比
    例最高 ,
    ,
    其次是亲戚朋友家 ,
    ,
    以下依次为学校、
    父母或他人办公室以及网吧等公
    共休闲设施。
    的青少年用户认为 ,
    使用互联
    网对学习“ 几乎没有影响” ,
    认为有“ 好影响” 和“ 不好
    的影响” 的各占一半。
    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主要 目
    的依次为
    满足交流的需要
    ,
    满足学校学习功
    课的需要
    ,
    满足有人作伴的需要
    ,
    满足摆
    脱孤独的需要
    ,
    满足娱乐的需要
    卜卫 、
    刘晓红 ,
    值得强调的是 ,
    目前己有越来越
    多的调查开始结合网络进行 ,
    甚至完全借助于网
    络展开 ,
    例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对我国网民
    网络使用行为的调查 ,
    采用了电脑网上自动搜寻、
    网络连线、
    电话抽样、
    相关单位上报数据等调查方
    法。
    ,
    访
    ,
    关于信息消费行为的调查
    ,
    ,
    则完全是运用网络调查完成的
    除了对网络使用行为和使用 目的进行一般性
    调查研究之外 ,
    人们还对某些特殊群体、
    边缘群
    费少华 ,
    此玉鹅 ? 网络行为研究砚状 一个文狱旅姚
    体、
    弱势人群、
    少数族群的网络使用行为和使用状
    况进行了实证调查
    黄育馥、
    刘霓 ,
    冈特利
    特 ,
    ,
    ,
    网络行为的实质、
    特征、
    类型与影响因素。
    迄今为止 ,
    学界对网络社会行为实质与特征的分
    析 ,
    主要侧重于理论上的梳理与分析。
    角上 ,
    基本上延续了社会学的两种传统视角 ,
    者将解释的焦点放在个人行为对社会结构的建构
    上 ,
    或者将解释的焦点放在社会结构对个人行为
    的制约上。
    不过这两种视角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 ,
    就是强调网络行为与人们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的行为
    之间的区别 ,
    并且从这种区别入手分析网络行为的
    实质和特征
    李一 ,
    例如冯鹏志基于帕森
    的行为理论 ,
    认为网络行为
    与一般的社会行为之间在“ 规范取向” 、
    “ 条件” 、
    “ 手
    段 ” 三要素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
    具体体现在网络
    行为的“ 非功能的制度化和强制性” 、
    “ 超越地域性和
    不可通约性” ,
    以及“ 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可塑性”
    鹏志 ,
    而魏晨则通过对网络角色的分析 ,
    认为网络角色隐匿了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符号共享
    意义系统 ,
    由此导致在网络空间社会规则和社会结
    构的隐匿 ,
    从而使得社会结构对于个人行为的制约
    在网络空间被彻底消解 ,
    网络行为因此成为一种不
    受现实社会规则和结构制约的虚拟行为 ,
    人们在行
    为中更重视的是虚拟 自我
    的情感宣
    泄 ,
    这种行为呈现出鲜明的“ 价值合理性” 意义
    晨 ,
    对于网络行为的特征 ,
    学界也进行了具体的描
    述与分析。
    屠忠俊、
    吴廷俊认为 ,
    网络行为具有
    个性化
    体现在行为选择多样化、
    行为制约减弱、
    行为评价个性化三个方面
    自由性、
    虚拟性、
    快速性 、
    匿名性、
    技术依赖性等特征
    屠忠俊、
    吴廷俊 ,
    冯鹏志在对网络行为结构进行分
    析的基础上 ,
    认为网络行为具有虚拟性 、
    角色交
    互性
    行动者可以扮演多个角色
    超时空性和
    符号互动性等特征
    冯鹏志 ,
    李一通过与
    现实行为的比较 ,
    将网络行为特征概括为生成的
    技术性 、
    形态的隐匿性、
    方式的间接性、
    场域的
    流变性、
    内容的多样性和本质的社会性六个方面
    李一 ,
    黄少华基于对网络空间全球与地
    方、
    虚拟与真实、
    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
    前台与
    后台二元交织的场域特性 ,
    以及网民在这一二元交
    织的网络空间生存状态的分析 ,
    认为网络行为呈现
    出身体不在场、
    戏剧化、
    审美化、
    去中心化、
    拟像
    化、
    狂欢化、
    平面化、
    碎片化等后现代特性
    黄少
    华 ,
    不过 ,
    学界更多的关注和研 究 ,
    主要集 中
    在对各种网络行为类型的理论梳理和实证分析
    上 。
    由于网络空间的匿名和 身体不在场特征 ,
    导致了网络空间行为模式的诸 多改变 ,
    对此 ,
    国内外学界都给予 了充分的关注 ,
    并且对各种
    形式的网络社会行为 ,
    如网络交往行为
    黄厚
    铭 ,
    黄少华 、
    陈文江 ,
    刘中起 、
    笑天 ,
    孟威 ,
    ,
    ,
    ,
    ,
    ,
    ,
    ,
    认他
    ,
    网络 游 戏 行 为
    特 克 ,
    陈怡 安 ,
    许 晋 龙 ,
    郑 朝 诚 ,
    吴 声 毅 、
    凤 钗 ,
    张 玄 桥 ,
    林 鹤玲 、
    郑 芳
    芳 ,
    ,
    ,
    网 络 浏 览 行 为
    张 德 仪 ,
    林 珊
    如 ,
    ,
    赵光正 ,
    翟本瑞 ,
    巢 乃 鹏 ,
    张 郁 蔚 ,
    陈 祥 、
    蔡 裕
    仁 ,
    ,
    ,
    ,
    ,
    网 络 书 写 行 为
    黄 少 华 、
    本 瑞 ,
    王 家 茗 ,
    虚 拟 社 区
    行 为
    郭 茂 灿 ,
    王 甘 ,
    刘 华
    芹 ,
    ,
    ,
    ,
    行 为
    崔鬼 ,
    龚洪训 ,
    白淑英 ,
    网 络 集 体 行 动
    郑 陆 霖 、
    林 鹤 玲 ,
    林 鹤 玲 、
    郑 陆 霖 ,
    翟 本 瑞 ,
    博 客 行 为
    邱 承 君 ,
    ,
    网络沉溺行为
    周倩 ,
    文军
    等 ,
    ,
    ,
    ,
    ,
    角色 扮 演 行 为
    特 克 ,
    魏 晨 ,
    黄 少 华 、
    陈 文
    江 ,
    虚拟 性 爱
    欧德 萨 ,
    陈佳
    靖 ,
    胡敏琪 ,
    曾坚朋 ,
    等 ,
    展开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不少学者基于这种对网
    络行为的具体分析 ,
    进一步对网络行为进行了类
    型概括。
    例如霍华德
    等人
    通过对
    岁以上的美国成年人网络行为的调查 ,
    将网络行为区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以兴趣和娱乐
    为主要取向的网络行为 ,
    如网络游戏、
    浏览网页
    以获取信息为主要取向的网络行为 ,
    如阅读
    新闻、
    获取金融信息等
    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网络
    行为 ,
    如从事工作或学习
    在线交易 ,
    如买卖股
    兰州大拳学报 牡食料学版
    年常 期
    票、
    订票等
    ,
    ,
    而陈
    等人将网络行为区分为工
    具性使用
    如获取信息、
    服务等
    和娱乐性使用
    如网上冲浪、
    网络游戏等
    两种类型。
    他们发
    现 ,
    网络的工具性使用与娱乐性使用并不冲突 ,
    相反 ,
    两者能互相帮助和促进
    ,
    。朗
    ,
    屠忠俊、
    吴廷俊则对网络传播
    中的网民行为进行了分析 ,
    认为网民行为的基本
    模式是“ 参与一对话” 模式 ,
    具体包括 以下几种方
    “ 参与一讨论” 方式 ,
    例如
    公告行为
    “ 参
    与一诉说” 方式 ,
    例如网上聊天行为
    “ 参与一发
    布” 方式 ,
    例如新闻组发布行为
    “ 参与一建设” 方
    式 ,
    例如个人主页、
    个人网站的营造行为。
    而网
    民的具体行为方式 ,
    可区分为“
    上网行为” 与“ 网上
    行为” ,
    其中网民的网上行为包括娱乐消遣、
    通信
    联络、
    张贴言论、
    互相交流和主动交流五种基本
    方式
    屠忠俊、
    吴廷俊 ,
    朱美慧基于文献
    分析 ,
    梳理了学界有关网络行为的各种界定 ,
    网络行为类型概括为工具性网络行为、
    积极性社交
    网络行为、
    自我肯定网络行为、
    信息性网络行为、
    玩乐性网络行为、
    逃避性社交网络行为和虚拟情
    感网络行为等 ,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网络行为归
    纳为利用网络进行人际互动的虚拟社交行为、
    利用
    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的网络信息行为、
    利用网络从
    事休闲娱乐的网络休闲娱乐行为 ,
    以及利用网络找
    寻一夜情或虚拟爱情的虚拟情感行为四种基本类型
    朱美惫 ,
    王卫东则根据行为取向 ,
    将网
    民的网络行为区分为工具性取向的网络行为
    目的
    是通过理性方式获取一定的资源 ,
    如信息、
    社会地
    位等
    和情感性取向的网络行为
    目的是满足情感
    上的某种需要或获取愉悦感
    两种基本类型
    王卫
    东 ,
    童星等从网络交往过程的角度 ,
    将网
    络行为区分为保守型行为、
    理性型行为、
    开放性行
    为和游戏型行为四类
    童星等 ,
    郭玉锦、
    王欢认为网络行为包括通邮行为、
    聊天行为、
    交友
    行为、
    游戏行为、
    获取信息行为、
    求助行为和利他
    行为、
    交易行为等
    郭玉锦、
    王欢 ,
    周林
    从心理学的角度 ,
    将网络行为区分为交互式行为与
    非交互式行为两类 ,
    前者是指网络使用者为增加或
    促进社会交往而使用网络功能 ,
    如聊天室、
    在线游
    戏等 ,
    后者则是指网络使用者将网络作为完成某种
    任务或搜集信息的工具 ,
    如信息查询、
    资料收集、
    浏览网页等
    周林 ,
    李一则根据多种分类
    标准 ,
    对网络行为进行了分类。
    他认为 ,
    根据网络
    行为主体身份特征和角色定位的不同 ,
    可以把网络
    行为划分为“ 机构导向” 和“ 个人导向” 两种类型
    据网络行为是否合乎既有社会规范的要求 ,
    可以把
    网络行为划分为“ 合规的” 与“ 失范的” 两种类型
    据网络行为是否具有危害性后果 ,
    可以把网络行为
    区分为“ 有害” 与“ 无害” 两种类型
    根据网络行为目
    的及内容 ,
    可以把网络行为区分为信息类行为、
    往类行为、
    休闲类行为、
    服务类行为和管理类行为
    等不同类型
    李一 ,
    比较而言 ,
    国外学者
    在这一议题上的研究 ,
    主要侧重于实证分析 ,
    而国
    内学者则更注重于理论分析。
    关于网络行为的影响因素 ,
    是一个尤其受
    到学界关注的问题 。
    在这一 问题上 ,
    虽然 己有
    呈现 出多种多样的概念和逻辑 ,
    但这些
    概念和逻辑背后涉及的主要变量 ,
    仍是性别、
    年龄 、
    教育程度 、
    收入 、
    职业等个人和社会资
    源 ,
    以及社会规则和制度等社会结构因素
    美慧 ,
    龚洪训 ,
    郭良、
    卜卫 ,
    郭 茂 灿 ,
    ,
    ,
    其中一种理论视角 ,
    强调上述这些结构性社会因素对网络行为的影响和
    制约作用。
    例如针对虚拟社区中的网络行为 ,
    郭茂
    灿认为 ,
    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观、
    同济的
    评价及对规则的尊重 ,
    是制约人们的虚拟社区行为
    的主要因素
    崔鬼认为 ,
    虚拟社区中的私人交往行
    为虽然具有相当的选择性 ,
    但选择性本身构成了对
    选择 自由的制约
    易徽则认为 ,
    人们在虚拟社区中
    的行为 ,
    受着文化因素的影响和限制。
    又如 ,
    白淑
    英通过对
    互动结构的分析 ,
    认为
    中的网络
    交往行为仍然受日常惯例等因素的制约
    龚洪训通
    过对
    的分析 ,
    认为人们在
    中的行为受
    着相应规则的约束 崔鬼 ,
    龚洪训 ,
    易徽 ,
    白淑英 ,
    郭茂灿 ,
    而另一种理论视角 ,
    则强调网络空间的结构性特
    征 ,
    消解了现实社会分层和社会制度等社会结构
    因素对网络行为的制约作用。
    例如魏晨等人认为 ,
    互联网的匿名特征 ,
    导致了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
    符号共享意义系统隐匿 ,
    由此导致在网络空间社
    会规则和社会结构的消解 ,
    传统旧的社会差异与
    分层被打破 ,
    人们的行为可以不受年龄、
    性别、
    业、
    收入等现实因素的约束和限制
    而尼葛洛庞帝
    也强调 ,
    传统社会分析中的性别、
    年龄、
    收入等人口 统计学单位 ,
    对分析和把握网
    络时代的个人已经失去了作用 ,
    因为个人不再是人
    口 统计学意义上的一个“ 子集
    ” 。
    总之 ,
    会规则和社会资源对于个人行为的制约 ,
    在网络空
    货少华
    武玉鹅
    ?
    网络行为研究砚状 一个文狱稼述
    间被彻底消解了 ,
    网络行为是一种不受现实社会规
    则和资源制约的虚拟行为。
    尤其是在网络互动中 ,
    社会标准变得相对不重要 ,
    从而使沟通和互动行
    为变得冷淡而 自由 ,
    沟通行为缺乏社会回馈与社会
    互动规范 ,
    并且从关注他人转向关注信息本身 尼
    葛洛庞帝 ,
    魏晨 ,
    李宜芳 ,
    一 、
    霍尔韦 ,
    ,
    除了
    这些侧重分析社会结构因素与网络行为的关系的理
    论视角 ,
    也有学者强调分析和梳理网络认知和网络
    价值观念与网络行为之间关联的重要性。
    例如黄少
    华等人通过对网络交往和网络游戏行为的分析 ,
    为网络互动和网络游戏之所以能为青少年提供一个
    新的自我认同重塑空间 ,
    是因为在网络互动和网络
    游戏空间中 ,
    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在相当程度上被
    搁置一旁 ,
    青少年关心的只是一种“ 悬搁了价值判
    断” 的叙事技巧。
    比方说 ,
    在现实生活的价值观中 ,
    武力并不能代表一切 ,
    但在网络游戏中 ,
    角色的
    等级和功力成为了人们能否继续生存 ,
    能否成为重
    要人物的关键。
    因此 ,
    青少年的网络价值观 ,
    他们
    对于网络空间的认知和态度 ,
    是影响其网络行为不
    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黄少华、
    陈文江 ,
    李耀
    安 ,
    除此以外 ,
    学界对网民的网络行为动机、
    网络
    行为的社会差异等问题 ,
    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实证
    研究或理论分析 。
    例如蔡芬媛通过对台湾
    使
    用者的研究 ,
    指 出其主要行为动机包括 自我肯
    定、
    匿名陪伴 、
    社会学习及逃避归属四项
    而董
    家豪则通过分析网络游戏行为 ,
    将网络行为动机
    区分为休闲娱乐 好奇、
    人际沟通、
    自我肯定、
    名陪伴和逃避归属五项
    韩佩凌通过对台湾高中
    学生的调查 ,
    发现青少年的主要上网动机包括搜
    寻资料、
    获得最新的消息、
    打发时间、
    结交新朋
    友和替代传统联系方式等
    蔡芬媛 ,
    韩佩
    凌 ,
    董家豪 ,
    在网络行为的社会差
    异方面 ,
    学者对网络行为的性别、
    教育程度、
    业、
    年龄差异 ,
    以及不同网络使用群体之间的行
    为差异 ,
    进行了较多的实证分析。
    例如杨对网络
    沉溺群体与非沉溺群体的网络使用行为和依赖程
    度差异进行的实证分析和理论梳理
    陈金英对台
    湾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的性别、
    专业背景、
    年级
    和学校差异进行的实证分析
    刘幼俐等人对网络
    宽带使用者和拨号上网者的网络使用行为与使用
    经验差异 ,
    从网络使用频率、
    使用时数、
    使用时
    段 、
    使用 目的、
    经常浏览的网站、
    使用满意度等
    指标进行的比较分析
    卜卫等对城市青少年上网
    地点、
    网络使用年限、
    使用频率、
    使用时间、
    使
    用功能、
    经常浏览的网站等的城市差异进行的实
    证调查
    黄育馥、
    刘霓对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两
    性差异 ,
    以及女性网络游戏行为中外差异的比较分
    析等 黄育馥、
    刘霓 ,
    刘幼俐等 ,
    卫 、
    刘晓红 ,
    陈金英 ,
    ,
    ,
    ,
    互联网的行为后果
    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 ,
    给社会科
    学提出了大量巫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随着互联网
    的不断普及 ,
    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态、
    行为方式和
    价值观念都在发生着明显的改变 ,
    由其所造成的
    社会后果和社会问题也正在不断凸显 ,
    以致许多
    学者强调 ,
    互联网在今天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 一
    种隐喻与象征 ,
    它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现实行为
    发生着越来越明显的影响 ,
    正在逐渐形塑一个以
    内在期望 、
    需求与恐俱为内涵的虚拟社会
    陈金
    英 ,
    ,
    对互联网所造成的行
    为后果 ,
    尤其是其负面后果的分析 ,
    在今天也己经
    成为社会科学的热门话题。
    社会沟通与互动行为。
    互联网对社会生活
    的一个重要影响 ,
    就是模糊了全球性与地方性的界
    限 ,
    从而为人们的沟通和互动提供了新途径。
    迄今
    为止 ,
    社会科学针对互联网对社会互动的影响 ,
    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
    归纳起来 ,
    主要有
    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网络世界以新的电 子关系的形
    式提高或补充了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互动 ,
    扩大和
    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网络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
    互联
    网只是增加了人们之间的间接互动 ,
    这反而增强了
    人们的自我隔绝 ,
    增强了社会的隔离与原子化 ,
    社会变成了一个不完整的、
    没有人情味的世界
    登斯 ,
    等人通过对美国匹茨堡地区
    家庭网络使用的 ,
    发现使用网络越多的人 ,
    常其社会网络规模越小 ,
    与家人和朋友的沟通也较
    少 ,
    而且容易感受孤独、
    压力等消极情绪
    ,
    斯坦福大学
    “ 网络
    与社会” 课题组通过对
    个美国家庭的
    名成人
    研究 ,
    认为互联网是一种 导致社会疏离的技术 ,
    网民会因为沉溺于上网而减少与他人的接触与沟
    ,
    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互
    联网项目的调查却显示 ,
    大部分人在家里 上网
    后 ,
    与家人呆在一起的时间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
    ,
    卡兹等人的
    计 也证明
    了互联网扩展了人们的社群、
    信息和友谊网络 ,
    蔑州大学学报 牡会料学版
    年布 期
    加了在线甚至离线的互动 ,
    是一个增加社会资本的
    重要资源
    ,
    同时 ,
    有学者强
    调 ,
    由于互联网屏蔽了所有的身份识别标志 ,
    因此
    对于女性或其他弱势群体特别有利 ,
    会激发这类人
    群的社会互动 杨伯淑 ,
    ,
    网络暴力行为。
    由互联网引发的网络暴力
    行为问题 ,
    是广受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所谓网
    络暴力行为 ,
    是指那些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和安
    全产生持续伤害的在线行为 ,
    这种伤害包括肉体、
    心理和感情等层面
    具体而言 ,
    学界将网络暴力
    行为区分为四种类型
    由网络造成的现实伤害、
    络攻击、
    在线困扰和网络色情
    ,
    有人认为 ,
    网络空间是一个匿名、
    可以自由发表
    言论且信息快速流通的虚拟世界 ,
    由于不知道彼
    此的真实身份 ,
    故不必害怕他人对 自己的评价 ,
    亦毋须担心 自己的表现 ,
    因此在网络空间经常会
    发生言语冲突与怒火
    比起面对面的沟
    通 ,
    在网络空间有较多的言语侵犯、
    不避讳的言
    语论述与不适当的吵架行为。
    同时 ,
    由于网络空
    间的对话常常是不假思索的即时响应 ,
    并且是一
    种无法抹掉的文字书写 ,
    由此网络容易让人走向极
    端 ,
    为了极力捍卫自己说过的话而变得固执己见
    由此造成网络沟通中常常出现语言攻击行为。
    时 ,
    由于网络空间缺乏作为社会控制基础的非口语
    线索 ,
    也使得肆无忌惮的行为更容易发生
    ,
    ,
    ,
    ,
    ,
    而青少
    年在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行为及其可能引发的后果 ,
    尤其受人关注 。
    有不少学者强调 ,
    青少年较多地
    接触暴力游戏后 ,
    他们的行为和话语会变得比较激
    烈、
    具有攻击性 ,
    并且会变得不愿意帮助他人
    常接触暴力游戏 ,
    会让青少年对暴力变得麻木 ,
    会强化攻击信念 ,
    增强控制感 ,
    从而增加攻击行为
    发生的可能性
    金荣泰 ,
    陈怡安 ,
    网络沉 溺 。
    虽然 互 联 网在全 球范 围 内
    极大地扩展 了人们的交往空间 ,
    提升 了人们的
    信息 、
    娱乐资源获取能力 ,
    但 由于网络的高度
    可接近 性 、
    使用 上 的方便快捷和 内容上 的丰
    富性 ,
    从而潜在地存在着过度使用的可 能性
    ,
    ,
    伴随着互联网
    的日益普及 ,
    网络沉溺尤其是青少年的网络沉溺
    现象 ,
    己成为一个严重困扰人们的社会问题
    此 ,
    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心理学、
    病理学、
    教育学、
    社会学等视角 ,
    做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证
    综合来看 ,
    讨论主要集中在网络沉溺的概念和判
    定标准、
    青少年网络沉溺的原因以及矫正对策三个
    问题上。
    “ 网络沉溺”
    最早是由美国纽约精
    神病医生依凡 ,
    金伯格
    提出的 ,
    但实证性的研究则主要从匹兹堡大学心理学家金
    伯利 ?
    ? 杨
    飞 开始 ,
    她将网络
    沉溺区分为五种基本类型 ,
    即色情网络沉溺
    括网上的色情音乐、
    图片和影像等
    网络交往
    沉溺
    包括用
    聊天室等在网上进行人际交
    流与沟通
    网络强迫行为
    包括强迫性地参加
    网上赌博、
    网上拍卖或网上交易
    强迫信息收
    包括强迫性地从网上收集无用的、
    无关的或
    者不迫切需要的信息
    电脑沉溺
    包括不可抑
    制地长时间玩网络游戏
    她还提出了判断网络
    沉溺的八项指标 ,
    认为网络的匿名性、
    方便性和逃
    避现实性
    特点 ,
    是造成青少年网络沉溺
    的重要因素
    ,
    关于导致青少年网
    络沉溺行为的原因 ,
    国内学者还特别强调从青少年
    群体的身心发展特点、
    网络空间的互动性和内容丰
    富性、
    传统媒体的不恰当导向、
    网络管理尤其是对
    网吧缺乏有效的监控等角度进行分析的重要性
    亮 ,
    彭阳 ,
    龙菲 ,
    除此 之 外 ,
    社 会 科 学 界 还 从 网络 对 公共
    领 域 与 公 共 生 活 的影 响 、
    网络对 组织 模式 的
    改变 、
    网络对 自我 形 貌的重 新形 塑 、
    黑 客行
    为 以及 网络 犯罪 等角度切 入 ,
    对互 联 网崛起
    所 造 成 的行 为后 果 ,
    进 行 了 多层 面 的 分 析
    和 探 讨
    特 克 ,
    哈 贝马斯 ,
    赖 晓
    黎 ,
    文军等 ,
    张彦 ,
    黄少华、
    翟本瑞 ,
    ,
    【 白淑英 基于
    的网络交往特征
    数字化与人文精神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
    英 齐格滚特 ? 鲍曼 全球化 人类的后果【 郭国良,
    等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蔡芬媛 网路虚拟和区域形成
    之初探性研究【 台中 台湾交通大学传播研究所硕士论文 ,
    ?
    ’蔡佩
    ?
    复合媒介的成瘾现象探讨
    资讯社会 ,
    陈金英
    ?
    网路使用习性、
    网路交友期望与社交焦虑之分析
    资讯社会研究 ,
    程亮
    ?
    青少年网络沉溺的心理机制及其矫治
    当代教育科学 ,
    偷少华 ,
    武五鹅 网络行为研究视状 一个文狱旅坟
    崔克 在虚拟与现实之间 一塌糊涂
    虚拟社区
    北京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论文 ,
    冯鹅志 网络行动的规定与特征
    网络社会学的分析起点
    学术界 ,
    峨维 ? 冈特利特 网络研究 数字化时代媒介的重新定向
    』彭兰 ,
    等译 北京 新华出版社 ,
    龚洪训 虚拟世界” 的真实表述
    以北京大学一塌糊涂
    为例
    北京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论文 ,
    【 」郭良,
    卜卫
    年北京、
    上海、
    广州、
    成都、
    长沙、
    西宁、
    呼和浩特青少年互联网采用、
    使用及其影响的调查报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中心 ,
    【 郭茂灿 国内互联网研究述评
    中国社会学年鉴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德 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曹卫东 ,
    等译 上海 学林出版社 ,
    【’ 华莱士 互联网心理学
    」谢影 ,
    等译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 』黄厚铭 虚拟社区中的身份认同与信任
    台北
    台湾大学社会学所博士论文 ,
    【 黄少华 ,
    陈文江 重塑自我的游戏 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
    」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
    黄少华 ,
    翟本瑞 网络社会学 学科定位与议题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黄育馥 ,
    刘冤
    时代的女性
    中外比较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英 安东尼 ? 吉登斯 社会的构成
    结构化理论大纲
    」李康 ,
    等译 北京 三联书店 ,
    份 纪惫怡 真实与虚拟空间的对话
    网咖族的内在经验意义探讨
    台北
    世新大学传播研究所硕士论文 ,
    」简欣瑜 网路咖啡厅的虚拟世界探讨
    中沥
    中原大学室内设计研究所硕士论文 ,
    即』美 曼纽尔 ? 卡斯特 网络社会的崛起
    」夏铸九 ,
    等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价 」赖晓黎
    ?
    网路的礼物文化
    资讯社会,
    夕 』李明安 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 在网路出现之后
    台北
    台湾清华大学社会学所硕士论文 ,
    李一 网络行为 一个网络社会学概念的简要分析
    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夕 』刘中起 ,
    风笑天 青少年基于
    网际互动的基本结构研究
    对武汉、
    黄石、
    鄂州、
    赤壁四市的调查
    刘流心 自我的他性
    当代中国的自我谱系
    常妹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
    』龙菲 青少年上网沉溺的原因浅探
    青少年犯罪问题 ,
    美 约书亚 ? 梅罗维茨 消失的地域
    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口 孟威 网络互动
    意义诊释与规则探讨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
    牌 克丽欧 ? 欧德萨 虚拟性爱
    」台北
    新新闻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 」彭兰
    ?
    数字化用户画像【
    ?
    ?
    』雪莉 ? 特克 虚拟化身 网路空间的身份认同
    』谭天 ,
    等译 台北 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困 屠忠俊 ,
    吴廷俊 网络新闻传播导论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吉尔 ? 瓦伦丁 ,
    萨拉 ?
    霍尔韦 网络少年 青少年的网络和非网络世界
    曹荣湘 解读数字鸿沟
    技术殖
    民与社会分化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
    娜 王卫东 关于互联网方法和行为的研究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博士论文 ,
    咚 魏晨 论网络社区的社会角色和行动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
    邮 文军 ,
    等 网络阴影
    网络问题与对策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
    』吴筱玫 解析
    之空间与时间文化
    新闻学研究 ,
    美 金伯利 ?
    ? 杨 网虫综合症
    网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以刃
    ’」杨伯椒主编 因特网与社会
    论网络对当代西方社会及国际传播的影响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张彦 计算机犯罪的多因素分析与犯罪社会学的发展
    社会学研究 ,
    』郑陆霖 ,
    林鹤玲 社运在网际网路上的展现
    台湾社会运动网站的联网分析团 台湾社会学 ,
    周倩 ,
    方紫薇 ,
    方凤琪 高中师生对
    的认知与态度研究
    娜】朱美蔽 我国大专学生个人特性、
    网路使用行为与网路成瘫关系之研究
    彰化
    大叶大学资讯管理研究所硕士论
    文 ,
    ,
    兰州大学学报 牡会科学版
    年第 期
    【 」
    ,
    叮,
    ,
    ,
    以 〕
    【」
    ,
    ,
    ,
    【 」
    【』
    ,
    ,
    ,
    麟,
    【 」
    ,
    盯【』
    ,
    ,
    【』
    ,
    ?
    ,
    ?
    ,
    。以〕
    【 』
    【 』
    一叭触
    ,
    网际网路与社会
    』王乐成 ,
    等 ,
    译 台北 弘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
    【 』七
    尽 盯
    ,
    ?
    」七
    ,
    ,
    【 」
    ,
    ,
    一入、。‘
    物一娜。尹
    ,
    ,
    ,
    ,
    ,
    ,
    ,
    ,
    ,
    ,
    ,
    ,
    ,
    ,
    ,
    ,
    ,
    ,
    淡料
    责任编辑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PDF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文献述评  国内政府回应研究述评  公众参与研究述评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贸易述评  医患关系述评  教师专业技术工作述评  新闻述评范文  什么是新闻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