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教学设计
_____________ _____ 长海二中_ 宁士昆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从1957年到1965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历史。中共“八大”的召开,以及大会分析了当时我国的主要社会矛盾、当时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中共“八大”后,出现了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一系列“左”倾错误,使我国的经济建设遭到了重大损失。为了克服困难,中国共产党对国民经济计划进行了全面调整。党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艰苦奋斗,在各条战线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段历史向我们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是在艰辛、曲折的探索中前进的。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开展;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我国国民经济面临的严重困难;中共中央全面调整国民经济及国民经济全面好转;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2.思想教育:通过讲述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取得巨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3.能力培养:通过对社会主义道路在探索过程中的失误和挫折的讨论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分析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调整国民经济任务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2.难点:社会主义建设严重失误的原因及应吸取的教训。
【教学方法及手段】讲述、课堂讨论的方法,课件演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为学生唱《社会主义好》,然后让学生回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哪一年基本完成的?②一个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在改造旧有的经济之后,下一步应该怎样做呢?课件展示《社会主义好》歌词(提示学生回答略)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新课题。课件展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①利用“大会部分代表”和“大会通过的报告”课件演示介绍会议情况。
②根据三大改造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重点分析“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③大会产生了新的中央委员会。
④引导学生分析“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有关加强党的建设的内容,归纳其历史意义。
讨论1:八大的工作方向是否正确?
教师小结:中国共产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课件演示)
1.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1957年开始,我国进入全面经济建设时期。人民群众焕发出冲天的干劲,忘我地进行生产。农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大规模地展开,各地大兴水利。工业建设全面进行,各项建设工程进展神速。那时,北京著名的十大建筑在短短的时间里拔地而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人民大会堂。它屹立于天安门广场西侧,设计宏伟壮丽、庄严古朴,仅一年时间就建成了,创造了建筑史上的奇迹。
2.党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课件演示)
1958年6月,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的愿望,但忽略了客观经济规律。由于党对经济建设缺乏经验,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急于求成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实际上是一次不切实际的高指标下的“大冒进”。当时,工业指标普遍提高一倍,如提出1958年的钢产量比1957年要翻番,达到1070万吨。为了达到这一指标,全国掀起了大炼钢铁的运动。几千万劳动大军上山挖煤砍树、采矿炼铁,全国出现了上百万个小土高炉。全民炼钢的结果是1958年生产出的1108万吨钢中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课件演示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在大炼钢铁的同时,全国农村一哄而上,大办人民公社,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国出现了26000个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大”就是办社规模大,“公”就是财产交公。当时,全国刮起一股“共产风”,农民的利益被侵害,按劳分配原则遭到践踏,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课件演示浮夸指标及漫画)
讨论2:你认为总路线、“大跃进”怎样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总路线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客观地看待我国当时经济基础薄弱和生产力较低的现实,盲目求快,必然导致不切实际的浮夸风和高指标。违背经济规律,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1958年的历史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4.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