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代西方学校管理的新模式——校本管理
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简称为"ISM",是西方80年代学校改革运动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在国外教育管理领域非常有影响.过去一,二十年中,一些学校在这种新的管理理念指导下,运作学校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在,人们致力于提升这种理念,以使它在学校教育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校本管理最基本的定义,是将权力下放至学校."权力下放"的意思是指教育当局给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和自由,按学校自己的情况去决定资源分配,对学校的财政预算,课程设置,教科书选择,学校人事决策等方面实施改革.其目的是改革学校的管理系统,优化教育资源,以提高教育质量.校本管理采用一种由集体管理学校资源的方式,集体的组成人员如下:学校委员会,学校监督,校长,教师,社区成员以及学生.
目前,"校本管理"的理念已经深入教育管理者之心,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考虑到这种新的管理模式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推广的可能,在此特加以介绍.
一,"校本管理"产生的缘由
过去的学校管理方式,主要以"外控"为主,它使得学校制度变得异常庞大,复杂;"外控"的管理方式,也使得学校缺乏相应的应变能力,追不上时代的需要.这些因素使学校管理产生了很大的困难.
在过去几十年里,学校行政职权不是掌握在本来应该掌握权力的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一些社区人员等手里,而主要由一些教育行政机构掌握.教育行政机构不但掌握着一些教育政策的制定,而且还握有一些学校常规管理,比如教学,财务,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权力.教育行政机构对教育,教学等方方面面的决策负最终的责任.这样,整个教育系统不但变得高度权力集中及十分官僚化,科层化,整个学校制度也变得异常庞大,复杂.
在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中,学校运作主要是为了满足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按照上面规定的条例行事,并力求以不违犯规则为主要原则.但是面对着时代的转变和社会对教育产生的越来越高的期望,以过去的管理方式,学校就不能灵活地作出相应的对策去满足新需要,因为学校的应变能力受到许多僵化规则的限制.
在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中,学校资源的运用效率极其低下.校长虽身为学校教育最直接的负责人,但在资源运用方面的权力却很小,他处处受制于上一级教育行政机构.上级教育行政机构又不是每天都面对着学生,又不能够接了解学生各方面的需要,却是资源运用的决策者,校长的责任没有清楚地界定,也不需要在资源运用上的错误上负太大的责任.在这些因素互相影响下,资源未能有效被运用,学生的真正需要也未能得到满足,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
当整个学校系统变得异常庞大,复杂时,学校管理就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了.在庞大的学校教育系统中,依据"外控"的管理哲学,施行教育管理,会产生许多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权力下放应是可行及唯一的方法.要提高效率,学校的管理应由"外控形态"转为"内控形态".在这个转变当中,上级教育行政机构的角色,主要应当是各种政策,法制的制订者,而它们过去承担的监察学校的工作就可以相应地削弱.这样,学校管理的权力就可以由上级教育行政机构下放至学校,校长就得到更大的决策权及决策的灵活度.这些改变可让学校有更大的主动性,发挥性及应变能力.
当学校的资源决策权增大时,学校就可以有更长远的发展目标,学校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对工作的满足感也会随之提高.正因为权力下放可使学校灵活运用资源,学校也就必须小心谨慎地去检查自己的需要,按优先次序排列资源,配合所需.另外,学校亦可以将节省得来的资源,投入新的教育计划,切合学生的真正需要,最大限度地发展学校.
二,"校本管理"的产生是一种管理哲学的改变
"校本管理"的产生是一种管理哲学的改变.如前所述,这场改变是教育管理哲学从"外控形态"到"内控形态"的转变.
传统的管理哲学有以下的假设:
1.一个理性的行政管理科层结构是必须的,从管理的策略讲也应当如此;
2.集权化乃至于权力统一在中央或者中心机构是在所难免的;
3.机会均等是基于平均地给予各组织应有的资源.
"外控"的管理形式基于以上这些假设.如教育系统保持在雏形或简单的结构上,"外控"管理形式也可以发挥相对有效的作用.但当教育系统变得庞大及复杂时,"外控管理"就不能覆盖系统内部的每一单位或细节.整个系统的运作及其成败,就全凭各单位的互相配合,以及看它的主体性是否得到发挥."外控"的教育管理哲学比较适合于传统农业社会中结构相对简单的学校,在现代工业社会,学校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外控"的教育管理哲学很难适合它的需要,也很难跟上它瞬息万变的变化.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