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钳工工艺学钳工技师理论知识考试题河北技校网 > 宣城职教研究
  • 宣城职教研究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11-08-31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宣城职教研究2011.08

    宣城职教研究

    Xuancheng_ Zhijiao_ Yanjiu

    2011年第8期(总第二十期)(电子版)

     

    宣城市教育体育局职业与成人教育科__ 宣城市教育学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 __________________ 2011年8月31日

    ●领导讲话

    宣城市职业教育校企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郑永新

    (2011年8月22日)

     

    各位领导、各位理事、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们在泾县召开宣城市职业教育校企协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这是继2005年3月第一次代表大会之后协会成员的又一次相聚,这次会议将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参加今天会议的既有老朋友,也增加了许多新朋友。我们对前来参加本次会议的各位领导、来宾和理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对一如既往支持宣城市职业教育校企协会工作的社会各界和承办这次大会的泾县教体局、宣城市工业学校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会议我们一方面要总结协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以来的主要工作,另一方面要讨论在新的形势下协会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以务实、合作、创新的精神开创协会工作的新局面。

    下面,我代表协会第一届理事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六年来工作回顾

    多年来,协会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市教体局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坚持为职业教育、企业发展服务的方向,紧密结合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推进校企合作,发挥教育部门的参谋和助手作用,成为联系学校和企业的桥梁与纽带,为促进我市职教事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一)当好桥梁与纽带,推进校企合作办学。

    校企合作办学是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协会成立以来,加强与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的联系,成为校企之间沟通的“纽带”,架构校企合作办学的“桥梁”。

    1.组织开展区域合作交流。协会多次组织学校会员单位赴苏浙沪等东部发达地区寻求合作,先后与上海、浙江湖州、黄岩、宁波、江苏苏州、无锡、常州等地职业学校、企业进行交流洽谈,我市职业学校与发达地区合作办学取得明显的成效。文源职校与湖州技师学院、旌德职教中心与上海旌瑞教育集团的合作办学取得了实质性成果。湖州技师学院为文源职校无偿建成了电子电工实训室,旌瑞教育集团为旌德职教中心援建了2个数控实训室。

    2.承接校企合作交流。组织广德县职教中心、市二职高等会员单位参与省教育厅牵头开展的皖沪合作办学。多次接待苏浙沪等地的企业来宣招工,安排用工企业与职业学校进行毕业生就业合作洽谈,促进职业学校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与安徽中华职教社合作,组织会员单位的学生赴北京九华山庄实习就业。接待上海、浙江等学校职业学校来我市开展合作招生、合作办学,组织与有关学校会员单位洽谈交流。协会还与安徽教育出版社合作,组织开发地方性素质教育系列教材。

    3.组织会员考察学习。协会成立以来,多次组织会员赴外地考察学习,先后赴江苏江阴、福建厦门、贵州贵阳、山西晋中、台湾等地实地考察职业教育,学习借鉴外地先进办学经验,开阔视野,更新发展理念,促进我市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并组织中等职业学校的中层管理人员赴苏浙沪及山东等发达地区职业院校挂职锻炼,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及管理经验。

    4.组织参加各类校企对接会。2009年,组织14个会员学校参加在广德县举办全省职业教育校企对接会。2010年,省教育厅举办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校企对接会,组织会员制作宣传展版8块,选送50余件学生实训作品参展,收效显著。广德县职教中心学生用废旧钢材焊接制作而成的“投篮”、市工业学校的宣纸册页、绩溪县职教中心的徽菜、郎溪县职教中心美术工艺等作品备受青睐,安徽材料工程学校与中鼎精工技术有限公司互签了合作协议。2011年又组织会员参加第二届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校企对接会。制作企业和学校宣传展版13块,展示学生优秀实训作品40件,绩溪职教中心的徽雕和果蔬雕(烹饪)两个专业的学生选手参与了现场才艺展示,市工业学校与南华电机有限公司在对接会现场互签了校企合作协议。通过参加校企对接会充分展示了我市中职学校推进校企合作、改革办学模式的成果。

    5.开展国家信息化计算机教育认证工作。协会是工信部CEAC信息化培训认证管理办公室的合作单位,与CEAC信息化培训认证安徽管理中心合作,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培训认证基地,举办信息化计算机教育认证培训班,组织职业学校教师、学生参加CEAC信息化计算机教育认证,文源职校、广德二职高等校的2000余名师生通过认证取得相关专业技能证书。

    (二)当好参谋和助手,促进职教事业发展。

    1.协助举办技能大赛。先后配合市教体局组织9届全市计算机单项技能大赛和三届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并在全省和全国大赛中屡获佳绩。5年来在全省大赛中共获得94枚奖牌,其中一等奖13个,二等奖25个,三等奖56个;在全国大赛中共获得11枚奖牌,其中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8个。在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市教体局连续5年获优秀组织奖,我市代表队于2010年首次挤入全省第一方阵,获团体总分第6名,2011年继续扩大战果,获团体总分第4名。我市从2009年起,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实行制度化、常态化,经过3年的努力,全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规模由首届166名选手参加的2大类9个竞赛项目,发展到2011年282名选手参加的5大类16个项目,与首届大赛相比,现在的大赛呈现多方面的特色与亮点:一是多部门主办规格高,体现政府行为和竞赛制度化;二是精细化组织,竞赛过程有条不紊;三是竞赛项目增加,参赛选手增多,竞赛难度加大;四是选手竞赛水平提高,获奖学校面扩大;五是企业冠名协办,校企合作深入拓展;六是媒体全程参与,竞赛舆论氛围增强。

    2.协助开展职业教育调研。一是协助市政协对宁国、广德、宣州的职业教育调研;二是协助民盟宣城市委开展职业教育调研和召开职业教育研讨会;三是协助市教体局“职业教育与企业用工对接研究”课题组,组织开展对企业用工情况以及企业员工调查。四是多次与市教体局和市教育学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举办全市职业教育研究会。

    3.协助指导职业学校开展合作办学。市工业学校与皖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宣纸集团公司、泾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30多单位合作办学,开设“南华机电”班、“红星宣纸”班,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安徽材料工程学校成立了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中国海螺集团、上海东方泵业集团、上海神明电子有限公司、安徽飞达集团、安徽中鼎集团等五十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培训关系,开设“五星养殖”班等冠名班,为众多知名企业输送了大批技能型人才。市职教中心与安徽宣酒集团股份公司合作开设的“宣酒”冠名班招生火爆。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各职业学校在企事业单位建有校外实习基地超过500个。

    目前,我市校企合作和校校合作涉及到招生、就业、教学、实训、实习、师训等诸多环节,基本做到了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和实质性的合作,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整体提升,具备了较大规模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能力,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正在由注重规模发展向更加注重质量建设、内涵发展转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下一阶段协会工作重点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协会工作的基本思路是: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为中心任务,以继续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坚持“围绕学校,服务企业,共谋发展”的原则,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强化服务功能,树立创新意识,深化校企合作,创建和谐社团。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积极宣传贯彻全国教育会议精神,抓好具体工作的落实。协会将根据《宣城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安徽省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规划>的实施意见》,协助教育主管部门搞好职业教育发展工作,特别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教育改革创新、农民工培训、中职学校师资培训、企业员工培养培训。并在组织实施、舆论宣传、积极开拓培训市场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利用宣城日报、宣城广播电视总台、“安徽职成教网”、“宣城教体信息网”、《宣城职教研究》(电子版)以及各会员网站,积极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先进事迹;交流中等职院校教育改革的措施和经验。发动会员单位,做好有关干部培训、农民工培训和健全职业技能等级鉴定制度等方面的工作。

    2.进一步推进校企对接与合作。搭建平台,推进校企深度合作。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教材编写、师资培训、实习实训与就业等方面深度合作。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引导企业为教师到企业实践提供无偿服务以及与职业学校合作开展职工培训。建立校企对话机制,加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联系,积极组织校企对接与合作办学。

    3.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创新。协助教育行政部门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支持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探索适合承接产业转移需要的校企一体合作办学模式。鼓励学校开设冠名班、订单班,“引企入校”、“办校进厂”,积极探索“校中企”、“企中校”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使国家示范、国家重点、省示范学校都主动参与探索与合作企业开展一体化办学的实践。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在全市遴选3-5所中职学校作为校企一体、合作办学项目学校进行改革试点。

    4.进一步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平台。加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及行业企业的联系,构建开发区、工业园区管理部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对接平台。举办教育与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主题论坛和校企对接会议,畅通对接渠道,拓展合作领域,密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联系,为有关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竞争实力提供支撑。

    5.进一步加强协会的组织建设。按照协会《章程》的规定,根据全市职业与成人教育发展的实际,进一步抓好组织发展工作,积极吸纳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单位与个人为会员,使会员更具有群众性、广泛性、区域性和代表性,同时,加快协会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协会与各会员单位的网络办公模式,扩大宣传,使会员单位在获取信息、共享资源、反映诉求、维护权益等方面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以此不断增强协会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作为协会常务理事会的办事机构、执行机构,秘书处的自身建设要进一步加强。秘书处要增强服务意识,重调查研究,虚心听取广大会员单位的意见;要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自律机制;要切实把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转化为促进协会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实际举措。

    各会员单位在考虑今后工作时,应把自身放到协会全局工作中,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全市一盘棋中,应该有所作为,各职业学校是职业教育的主力军,要为就业再就业服务,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各企业类的会员单位是职业教育的主战场,要建立工学结合的职工教育和培训体系,面向在职职工开展普遍的持续的专业技术培训,承担培养高级工、技师和技术操作人员的任务。

    本届协会理事会已完成自己的任务,新一届协会理事会即将组成。我代表第一届协会理事会向为协会工作提供支持、帮助的各位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其他有关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向积极参与协会工作并作出贡献的同仁,向全体会员表示诚挚的谢意!我们坚信新一届协会理事会将会继续深入基层、服务一线开展研究;推进校企合作办学,促进职教事业发展,努力发挥好协会组织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同志们,宣城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职业教育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注重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的新的历史阶段。为主动适应我市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区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以发展职业教育为契机,用创新的姿态、务实的作风扎实工作,加快协会发展的步伐,力争把宣城市职业教育校企协会建设成一个服务职能明确、机构设置合理,运行机制有效、辐射作用明显,会员单位拥护、社会各方满意,有凝聚力、有影响力的社团组织!校企合作大有可为,校企协会大有作为,让我们齐心协力,携手同行,集多方智慧,集多重力量,促进校企合作,提升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为企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在全市第二十届职业教育研究会暨市教育学会

    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上的讲话

    郑 永 新

    (2011年8月23日)

     

    同志们:

    为了贯彻落实《宣城市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及中职教育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今天我们召开全市第二十届职业教育研究会暨市教育学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的主题是:“推进改革创新、提升服务水平”。目的就是要研究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全面推进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工作,全面提高我市中等职业教育服务承接产业转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

    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一年来我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主要工作回顾

    去年十一月,教育部出台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今年四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省教育厅印发了《安徽省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及中职教育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为了贯彻落实这些文件精神,市教体局印发《宣城市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及中职教育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着力推进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工作。一年来,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改革创新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抓骨干示范和品牌创建,增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

    一是以创建为抓手,提升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2010年,宁国职高、泾县职高、广德县职教中心进入全省36所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培育学校行列,宁国职高争创成为首批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学校;市职教中心、绩溪县职教中心成功创建国家级重点;江南职校争创省级示范得到专家组认可;广业职高、广德二职高成为市级示范。继市政府批准泾县政府依托泾县职高资源设立“宣城市工业学校”之后,市政府又批准设立了“安徽材料工程学校”、“宣城市机械电子工程学校”、“安徽省徽州学校”、“宣城市信息工程学校”四所普通中专学校。市工业学校、安徽材料工程学校已经省教育厅备案、今年开始正式按普通中专学校招生。省教育厅已批复安徽省徽州学校设立备案。市机械电子工程学校、市信息工程学校已报省教育厅备案。

    二是以创建为抓手,促进专业发展和基地建设。去年以来,市教体局开展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的评估、认定工作,认定了21个市级品牌专业和3个市级特色专业。在打造专业品牌的过程中,许多学校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市工业学校实训中心二期工程投入使用,广德县职教中1.1万㎡的实训中心基本建成,安徽材料工程学校结合国家示范校建设打造数字化校园,绩溪县职教中心9500㎡的实习宾馆进入装饰阶段,江南职校新建教学楼、实训楼,增添实训设备。在省中职“三重”项目争创中,市职教中心成为省重点建设学校;安徽材料工程学校的计算机应用、绩溪县职教中心的烹饪、旅游成为省重点实训基地;市工业学校的宣纸工艺、市机械电子工程学校的数控技术应用、芜湖地区卫生学校的口腔工艺技术、市二职高的学前教育、郎溪县职教中心的数控技术应用、旌德职教中心的汽车运用与维修成为省重点建设专业。

    (二)抓技能竞赛和实践训练,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市教体局、经信委、人社局、财政局成功举办2011年宣城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芜湖地区卫生学校、安徽材料工程学校、徽州学校分别承办了2011年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护理类、计算机类、烹饪类比赛。在安徽省2011年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比赛中,我市获得8个一等奖,11个二等奖和27个三等奖,团体总分第4名的好成绩,市教体局、芜湖地区卫生学校、安徽材料工程学校、徽州学校分别获得优秀组织奖。通过省赛的选拔,我市共有6名选手入选省代表队参加全国大赛,徽州学校的3名选手在烹饪类比赛中,获得3个三等奖和2个优秀奖;徽州学校、市工业学校代表我省参加2011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徽州学校徽州木雕作品获1个一等奖和2个二等奖,市工业学校宣纸工艺作品获2个三等奖。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亲临我市展馆视察,对学生的徽雕、竹雕等作品倍加赞赏。

    市教体局组织全市7所职教中心参加2011年安徽省第二届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校企对接会。共安排展版13块,展示学生优秀实训作品45件,绩溪职教中心的徽雕和果蔬雕(烹饪)两个专业的学生选手参与了现场才艺展示,宣城市工业学校与南华电机有公司在对接会现场互签了校企合作协议,充分地展示了我市中职学校推进校企合作、改革办学模式的成果。

    (三)抓德育创新和校园文化,提升职业教育人才素养

    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规范办学行为·校园文化建设年”活动。一年来,市教体局举办了2010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文明礼仪风采竞赛活动和2011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职教情”文艺汇演。与团市委共同开展全市中职学校“德能双优”学生评选工作,授予68名学生市级“德能双优”称号,我市103名中职学生获省级“德能双优”光荣称号。组织开展了全市第六届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评选工作,评选并推荐了188个优秀作品参加第八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省级复赛。

    (四)抓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发展

    市教体局举办了全市第二届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专业课说课竞赛和首届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师基本功竞赛活动,开展了2011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优秀论文、精品课和优秀课件评选工作,推荐了45件优秀作品参加省级评选。组织安排66名全市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各类培训。8月初,市教体局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了2011年安徽省皖南片中职部分专业课程教学培训班,来自皖南片六个市的180余名中职学校骨干教师,参加了机械类、电子电工类、计算机类三个专业的培训。

    二、未来一段时期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工作重点

    当前,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具备了较大规模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能力,但仍然存在着基础能力薄弱、师资力量不足、专业建设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人才培养质量与用工需求不相吻合等问题。与产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市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因此,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全面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升技能型人才质量。

    未来一段时期,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根本、以发展为主题,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改革方向,按照“保证规模、优化结构、创建品牌、突出特色、规范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加强内涵建设,激发发展活力,提升服务能力,为宣城承接产业转移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撑。

    改革创新的重点任务和主要工作是:

    (一)推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一是开展中等职业学校达标建设。按照突出重点、整合资源、优化布局、适应需求的原则,推动中职学校达标建设。到2012年,骨干示范中等职业学校达到国家设置标准;2015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均达到国家设置标准。二是加强骨干示范中职学校建设。支持学校创建国家示范、国家重点、省示范,建成3-5所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优质特色学校,重点建好省级示范以上骨干学校。三是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围绕我市支柱产业、新兴行业和技能型紧缺专业的人才需求,扶持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和省级重点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市级实训基地;支持项目学校引进企业设备、人员、技术以及生产服务项目,共建共享实训基地。

    (二)推进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办学

    一是推动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教育部门与人社、农业、经信等有关部门及行业组织,重点围绕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建立经常性的对话协商机制和工作平台。每年举办教育与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主题论坛和校企对接会议。二是创新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模式。鼓励职业学校开设冠名班、订单班,“引企入校”、“办校进厂”,积极探索“校中企”、“企中校”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国家示范、国家重点、省示范学校都要探索与合作企业开展一体化办学实践。全市遴选5所国家示范、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校企一体、合作办学项目学校进行改革试点。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重点支持国家示范、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牵头,以专业为纽带,联合相关行业、企业以及其他职业学校组建3-5个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

    (三)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区域合作

    一是推进区域合作办学和交流。加强与皖江城市带各市之间的合作和与皖北及长三角地区之间的合作,推进市内职业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鼓励优质学校开展集团化连锁式办学。二是参与区域职业教育改革试验。积极参与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围绕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探索符合区域特点、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探索转变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的新途径。

    (四)提升农村职业教育服务水平

    一是加快推进农村、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和骨干中职学校建设,鼓励县(市、区)整合区域内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扩大农村职业教育规模,提升办学内涵,做大做强县域职业教育。支持职业学校与高校、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的合作,办好涉农专业,推进设施农业、特色农业专业建设。支持县(市、区)争创“省级农村职业与成人教育示范县”。二是加强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建设一批省、市级示范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健全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基础,覆盖县、乡(镇)、村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五)提升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

    一是加强职业学校专业品牌化建设。围绕我市支柱产业、新兴行业和技能型紧缺专业的人才需求,加强专业建设与管理,推进职业学校专门化发展,优化专业布局和资源配置,重点支持建成一批省级重点、市级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争创国家级精品专业、特色专业,其它所开设专业都达到基本办学标准。二是探索职业教育专业改革试点。抓好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中餐烹饪、民族工艺品制作等专业的国家级和省级试点工作。同时围绕承接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要求,确定观光农业技术、数控技术应用等10个市级改革试点专业。三是推进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各职业学校要贴近职业岗位和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创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方法,开发教学资源和教学技术,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的课程体系,探索课程评价体系,完善课程评价制度。支持学校开发特色课程和创建精品课程,创建30-50门市级精品课程和一批省级精品课程。四是开发地方性教材和校本教材。建立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与使用管理办法,成立市级地方性教材和校本教材审定委员会和开发建设专家库,健全教材遴选、开发、使用管理机制,以国家教学计划和职业标准为依据,针对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变化,对接职业岗位标准,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开发一批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辅助教材,依托企业研发地方特色专业教材和适应新产业,新职业,新岗位的校本教材。

    (六)提升职业教育科学管理水平

    一是加强职业教育科学管理能力建设。完善政府统筹、部门管理、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依法保障职业学校在招生就业、教师聘任、教育教学等方面的自主权。落实和完善学校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等领域的规章制度,推进学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二是加强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坚持“能力为本,德育为先”,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建立教师全员参与、面向全体学生的德育工作机制,探索德育新载体、新途径和新方法,使教学过程与育人过程紧密结合,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文化、技术文化、地方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开展“文明风采”竞赛活动、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和文化艺术体育活动。

    (七)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

    一是建设职业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建设全市职业教育网站,提升职业学校网站建设水平,推进面向全市职业学校学生和社会人员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和面向全市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支持服务系统建设,开发、整合数字化资源,以信息技术创新教与学的方式和环境,为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员方便、快捷地获取优质学习资源、交流信息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学习平台。二是开展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建设全市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服务资源库,构建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加强以省级数字化资源为引领,市级数字化资源为基础、校级数字化资源为支撑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系统建设,推进全市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和推广应用,提升教育教学、管理、科研和决策的信息化水平。

    (八)加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

    一是开展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培训。健全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基本管理制度,形成培养与培训并举,理论进修和企业实践并重,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和认定工作,落实与完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机制。落实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省级培训工作,开展市级培训,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开展市级专业带头人、教坛之星评选,组织参加省级评选,培养一批名师和骨干教师。二是加强职业学校管理队伍建设。组织校长和管理人员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努力开展职业学校管理人员市级培训,提高校长和管理人员的改革创新意识和管理水平,开展市级优秀校长和管理人员评选,组织参加省级优秀校长评选,培养一批名校长和优秀校长,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校管理团队。

    (九)完善和落实职业教育政策与制度

    健全职业教育政策制度执行机制。落实国家和省有关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制度,逐步完善我市保障和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制度,鼓励企业及社会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形成政府主导统筹、部门协调配合、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深度参与,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县级党政领导干部教育督导考核和县市区教体局年度主要工作目标管理考核,推动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发展职业教育责任的落实。

    (十)促进社区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

    实施社区教育促进工程。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构建开放共享的社区教育网络,县(市、区)建设社区教育中心,街道、乡镇建设社区教育学校,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抓手,以精品活动为引领,引导居民参与和享受社区教育,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需求,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社区教育发展格局,推进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建设。创建2-3个国家级、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建立市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创建一批省、市级示范街道、学校。

    同志们,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改革创新、提升质量、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目标已经确立,任务已经清晰,我们要主动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明晰改革创新的新思路,勇于探索、善于行动,推进全市中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着力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我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有全市职教同仁的辛勤努力,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改革创新的发展征程中将会再创新的辉煌,为宣城承接产业转移、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会做出更新、更多、更大的贡献。

    ●文件选登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

    教职成[2011]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有关部门(单位):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动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培养大批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现就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职业教育行业指导重要性的认识

      1. 行业是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各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积极参与举办职业教育,认真指导职业学校办学,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产教结合,密切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确保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内容、培养规格、人才供给适应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离不开行业的指导。

      2. 强化行业指导是职业教育提升服务能力的重要保证。“十二五”时期,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当前,职业教育办学机制还不够健全,与行业企业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加强行业指导,是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是遵循职业教育办学规律,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力的必然要求。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职业教育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充分依靠行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密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同推进改革创新,促进职业教育的规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更加适应国家战略任务的新要求,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二、依靠行业,充分发挥行业对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

      3.大力支持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职责。要支持行业根据发展需要举办职业教育,并对本系统、本行业的职业教育发挥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作用;明确举办职业学校的办学定位,完善管理模式,促进学历教育与培训有机衔接;整合行业内职业教育资源,引导和鼓励本行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发挥资源、技术、信息等优势,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评估、职业技能鉴定及相关管理工作;收集、发布国内外行业发展信息,开展新技术和新产品鉴定与推广,引导职业教育贴近行业、企业实际需要;提出制定行业职业教育规划咨询建议,参与国家对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等工作。

      4.鼓励行业企业全面参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要以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基本依据,遵照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组织教育教学。要依靠行业相关专业优势,充分发挥行业在人才供需、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专业布局、课程体系、评价标准、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师资队伍、企业参与、集团办学等方面的指导作用,促进行业在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5.充分发挥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行指委)的作用。行指委是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牵头组建的职业教育专家组织,是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结合的重要力量。发挥行指委的作用是新阶段保障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机制。各行指委要按照工作职能和要求,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计划、目标和任务,积极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咨询和建议,帮助和指导职业学校开展教学改革,成为职业教育政策的建议者、信息的传播者、校企合作的推动者、职业学校的服务者和相关活动的组织者。 

      三、突出重点,在行业的指导下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6.推进产教结合与校企一体办学,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新机制,指导推动学校和企业创新校企合作制度,积极开展一体化办学实践。通过整合实训资源,共建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和工艺技术服务平台,在企业建立教师实践基地等方式,推动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教学,促进职业学校紧跟产业发展步伐,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

      7.推进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对接职业标准,指导专业设置标准和教学指导方案开发,指导学校加强专业建设,规范专业设置管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探索教材创新,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特别是与区域产业的紧密对接。

      8.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依照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等新的人才培养观念,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指导职业学校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企业积极接受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有效途径。紧贴岗位实际生产过程,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积极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 

      9.推进建立和完善“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积极组织开展本行业所负责的职业资格认证及行业相关专业的“双证书”实施工作试点。依据产业发展和行业企业岗位职业能力标准所涵盖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指导相关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核心课程开发、技能训练和岗位职业能力认证等工作,推动职业学校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推动在省级以上重点学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点,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使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行业岗位职业能力证书。

      10.推进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推进行业内中职与高职及职业培训机构集团化办学。指导推进招生和教学模式改革,改变单一的入学方式和学习形式,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指导推动中、高职协调发展,探索中、高职课程相贯通,职业技能成果与学习成绩的互认和衔接。指导职工在职接受职业教育工作,推动企业委托职业学校并协同优质社会培训机构、各级各类成人继续教育机构进行职工培训,有计划地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技能,满足在职职工继续学习、终身发展的需求。

      四、完善机制,探索和构建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工作体系

      11. 切实加强行指委能力建设。各行指委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业务建设,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要坚持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注重调查研究,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建立完善自律性管理约束机制,努力做到指导到位、有力,服务专业、有效,与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密切沟通、积极配合。要加强行指委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12. 逐步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行业评价制度。要建立社会、行业、企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等多方参与,以能力水平和贡献大小为依据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把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作为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把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作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逐步建立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机制。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教师编制等实施标准,以及专业设置标准、国家级示范校和示范专业点建设等工作都应听取有关行业的意见。

      13. 健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行业指导制度和工作机制。职业学校要建立有行业企业参加的办学咨询、专业设置评议和教学指导机构。要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的实际,针对区域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编写校本教材,培养培训师资,组织实施教学,使学校人才培养最大限度地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相吻合。

      14.加强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工作的组织领导。要把发挥行业指导作用,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之中,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行业指导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部际联席会的作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发挥区域统筹作用,大力支持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为促进区域内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在研究制定职业教育重大政策措施的过程中,要主动听取和征求有关行业的意见和建议。要把行业指导情况,作为职业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

      15. 转变职能,适应办学体制机制改革的新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加强职业教育行业指导的要求,加快转变工作职能、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要在指导思想、工作方法、机构设置等方面与时俱进。要建立行业指导例会制度,经常性地开展教育行政部门、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对话交流。要将应当或适宜由行业承担的工作,通过授权、委托等方式交给行业承担,并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制定实施引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参与办学的宏观政策、政府购买企业培训实训资源的政策。要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鼓励支持行业组织开展相关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探索建立评估行业指导、参与职业教育督导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三日

    宣城市职业教育校企协会章程

    (2011年8月22日宣城市职业教育校企协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通过)

     

    第一章_ 总_ 则

     

    第一条_ 本会的全称为:宣城市职业教育校企协会(以下简称“协会”),英文名称为:Xuancheng Voc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Among Schools & Enterprises(英文缩写为:“XCVEASE”)。

    第二条_ 协会的性质是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间合作与发展的、联合性的、行业性的、地方性的民间组织。协会由个人和相关院校、企业等单位自愿结成,为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第三条_ 协会的宗旨:促进宣城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更好地服务宣城承接产业转移、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加强职业教育和企业、行业的联系,成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和行业企业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促进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优化,推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致力于会员的共同发展。协会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遵守社会风尚和社会公德以及职业道德。

    第四条_ 协会接受业务主管单位宣城市教育体育局、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宣城市民政局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第五条_ 协会住所:安徽省宣城市鳌峰中路43号宣城市教育体育局职业与成人教育科。

     

    第二章_ 业务范围

     

    第六条_ 协会的业务范围:

    (一)促进企业会员单位和职业院校会员单位在专业建设方面对接合作,利用双方优势,根据地方主导产业及周边经济发展状况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实训基地,加强专业标准化、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品牌,增强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吻合度。

    (二)促进企业会员单位和职业院校会员单位在人才培养过程方面对接合作,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创新教育内容,推进产教结合和产学研项目开发等,使职业院校成为企业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基地,使企业成为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基地。

    (三)促进企业会员单位和职业院校会员单位在用工就业方面对接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建设就业、用工网络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合作企业成为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单位,职业院校成为合作企业的首选用工单位。

    (四)促进企业会员单位和职业院校会员单位在职工培训方面对接合作,校企双方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强职工教育培训,使职业院校成为企业在职职工的培训中心和转岗、失业职工的再就业培训基地;使企业成为职业院校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培训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的基地。

    (五)促进企业会员单位和职业院校会员单位在文化建设方面对接合作,校企双方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加强交流与合作,相互学习借鉴,使企业文化元素融入到职业院校文化建设之中,教育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之中,丰富各自的文化内涵,提升各自的文化品位。

    (六)促进企业会员单位与职业院校会员单位之间加强联系与沟通,定期或不定期举行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联谊会、协作会、洽谈会、信息通报会和经验交流会等,为会员之间创造合作、发展的机会,使会员之间在项目、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质性合作;鼓励会员为协会献计献策,为校企双方的改革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第三章_ 会_ 员

     

    第七条_ 协会有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两种,单位会员主要有: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企业和行业组织等。个人会员为宣城市职业与成人教育行政部门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技术教育机构负责人,行业、企业人士以及热心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人士等。

    第八条_ 申请加入协会的会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协会的章程;

    (二)有加入协会的意愿;

    (三)在协会的业务领域内具有一定的影响。

    第九条_ 会员入会的程序是:

    (一)提交入会申请书,填写会员登记表;

    (二)经理事会讨论通过;

    (三)由理事会发给会员证。

    第十条_ 会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协会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二)参加协会组织的活动;

    (三)获得协会服务的优先权;

    (四)对协会工作的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五)优惠取得和利用本会的信息或资料;

    (六)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七)企业会员有优先挑选职业院校会员的毕业生的权利,职业院校会员的毕业生有优先获得企业会员工作岗位的权利。

    第十一条_ 会员履行下列义务:

    (一)执行协会的决议;

    (二)维护协会合法权益;

    (三)完成协会交办的工作;

    (四)按规定交纳会费;

    (五)向协会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

    (六)职业院校会员的特殊义务:1、向理事会报告办学情况。2、接受企业会员的委托,为其培养培训技术人才和职工。3、为企业会员输送合格毕业生。

    (七)企业会员的特殊义务:1、向理事会报告有关用工等情况。2、向学校会员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场所和实习设备。3、优先向学校会员的毕业生提供工作岗位。

    第十二条_ 会员退会应书面通知协会,并交回会员证。会员如果不按规定交纳会费或1年不参加本会活动的,视为自动退会。

    第十三条_ 会员如有严重违反本章程的行为,经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表决通过,予以除名。

     

    第四章_ 组织机构和负责人产生、罢免

     

    第十四条_ 协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会员代表大会的职权是:

    (一)制定和修改章程;

    (二)选举和罢免理事;

    (三)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四)决定终止事宜;

    (五)通过本会的名誉会长、顾问;

    (六)决定其他重大事宜。

    第十五条_ 会员代表大会须有2/3以上的会员代表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会员代表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十六条_ 会员代表大会每届4年。因特殊情况需提前或延期换届的,须由理事会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宣城市教育体育局、社团登记单位宣城市民政局批准同意,但延期换届最长不超过1年。

    第十七条_ 理事会是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闭会期间领导协会开展日常工作,对会员代表大会负责。

    第十八条_ 理事会的职权是:

    (一)执行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

    (二)选举和罢免会长、副会长、秘书长;

    (三)筹备召开会员代表大会;

    (四)向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情况和财务状况;

    (五)决定会员的吸收或除名;

    (六)决定设立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

    (七)决定副秘书长、各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任;

    (八)领导协会各机构开展工作;

    (九)制定内部管理制度;

    (十)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第十九条_ 理事会须有2/3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理事2/3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二十条_ 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情况特殊的,也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

    第二十一条_ 协会设立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由理事会选举产生,在理事会闭会期间行使第十八条第一、三、五、六、七、八、九项的职权,对理事会负责(常务理事人数不超过理事人数的1/3)。常务理事会设协会会长1人,名誉会长2-3名,副会长3-5名,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3-5人。

    第二十二条_ 常务理事会须有2/3以上常务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常务理事2/3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二十三条_ 常务理事会至少半年召开一次会议;情况特殊的也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

    第二十四条_ 协会的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素质好;

    (二)在协会业务领域内有较大的影响;

    (三)会长、副会长、秘书长最高任职年龄不超过70周岁;

    (四)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五)未受过剥夺政治权利的刑事处罚的;

    (六)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十五条_ 协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如超过最高任职年龄的,须经理事会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宣城市教育体育局审查并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宣城市民政局批准同意,方可任职。

    第二十六条_ 协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任期5年。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可连选连任,但最长不得超过两届,因特殊情况需延长任期的,须经会员代表大会2/3以上会员代表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宣城市教体局审查并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宣城市民政局批准同意方可任职。

    第二十七条_ 协会会长为协会法定代表人。

    协会法定代表人不兼任其他团体的法定代表人。

    第二十八条_ 协会会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召集和主持理事会、常务理事会;

    (二)检查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决议的落实情况;

    (三)代表协会签署有关重要文件。

    第二十九条_ 协会秘书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主持办事机构开展日常工作,组织实施年度工作计划;

    (二)协调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实体机构开展工作;

    (三)提名副秘书长以及各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主要负责人,交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决定;

    (四)决定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专职工作人员的聘用;

    (五)处理其他日常事务。

     

    第五章_ 资产管理、使用原则

     

    第三十条_ 协会设立会员活动资金帐户,经费来源:

    (一)会员交纳的会费。会费的标准由会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执行。

    (二)接受的社会捐赠或政府资助。

    (三)在核准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组织会员联合开发项目的利润收入。

    (四)利息

    (五)其它合法收入。

    第三十一条_ 协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会员会费。

    第三十二条_ 协会经费必须用于本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和事业发展,不得在会员中分配。主要有如下方面:

    (一)协会的各项活动。

    (二)资助产教结合等项目研究与开发,资助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课程改革以及技能竞赛活动。

    (三)奖励为协会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四)其它合理支出。

    第三十三条_ 协会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

    第三十四条_ 协会配备具有专业资格的会计人员。会计不得兼任出纳。会计人员必须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离职时,必须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

    第三十五条_ 协会的资产管理必须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接受会员代表大会和财政部门的监督。资产来源于国家拨款或者社会捐赠、资助的,必须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并将有关情况以适当的方式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六条_ 协会换届或更换法定代表人之前必须接受社团登记管理宣城市民政局和业务主管单位宣城市教体局组织的财务审计。

    第三十七条_ 协会的资产,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

    第三十八条_ 协会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保险、福利待遇等,参照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_ 章程的修改程序

     

    第三十九条_ 对协会章程的修改,须经理事会表决通过后报会员代表大会审议。

    第四十条_ 协会修改的章程,须在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后15日内,经业务主管单位宣城市教体局审查同意,并报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宣城市民政局核准后生效。

     

    第七章_ 终止程序及终止后的财产处理

     

    第四十一条_ 协会完成宗旨或自行解散或由于分立、合并等原因需要注销的,由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提出终止动议。

    第四十二条_ 协会终止动议须经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并报业务主管单位宣城市教育体育局审查同意。

    第四十三条_ 协会终止前,须在业务主管单位宣城市教育体育局及有关机关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清理债权债务,处理善后事宜。清算期间,不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

    第四十四条_ 协会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宣城市民政局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后即为终止。

    第四十五条_ 协会终止后的剩余财产,在业务主管单位宣城市教育体育局和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宣城市民政局的监督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用于发展与协会宗旨相关的事业。

     

    第八章_ 附_ 则

     

    第四十六条_ 本章程自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

    第四十七条_ 本章程的解释权属协会的理事会。

    第四十八条_ 本章程自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宣城市民政局核准之日起生效。

     

    宣城市职业教育校企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组织机构候选人名单

     

    一、名誉会长

    姜先进_ 张宣标

    二、会长

    郑永新

    三、常务理事(26人)

    郑永新 王麟沚 戴_ 洪 黄明喆 夏永强 李宏武 韩国卫 高中兴 黄一相 章爱玲 高利兵 袁长清 童兴旺 张华明 俞晓友 李海燕 张正光 李有权 陈圣银 李_ 冰 芮军徽 何建国 许帮金 管_ 兵 倪晓峰 张光胜

    四、秘书长

    章爱玲

    五、副秘书长(5人)

    戴鹿平 刘学忠 陈正宏 洪建平 赵优越

    六、秘书:章学斌

    七、理事名单:

    个人会员(35人):

    郑永新 王麟沚章爱玲 高利兵 章学斌 徐_ 艳 黄明喆 戴_ 洪 袁长清 童兴旺 张华明 俞晓友 李海燕 陈小明 张正光 李有权 程延文 肖_ 凡 陈传胜 胡_ 斌 金良忠 吴建英 许长富 吴传兵 朱本明 徐宗保 郭明星 裴鹏飞 刘昌林 童德明 马春笋 董雁翔 何_ 红 汪荣华 王甫堂

    单位会员(代表54人):

    胡旭明 席启安 程建中 晏国成 王永生 王威麟 洪巧军 陈圣银 夏永强 李宏武 韩国卫 高中兴 黄一相 戴鹿平 刘学忠 陈正宏 洪建平 赵优越 黄志辉 汪_ 柏 邝光杰 乐殷培 张_ 沛 郭营振 李奇林 韦余靖 卫红平 陈圣银 李_ 冰 金_ 莉 王海良 杨焕春 何贤文 胡良玉 陈晓东 许帮金 王_ 军 赵强明 吴_ 琼 芮军徽 林裕雀 何建国 顾中权 夏玉洁 管_ 兵 肖_ 阳 武星红 吴国平 冯小龙 俞绍红 胡荣梅 韦_ 琼 汪国建 万直纯

     

    宣城市职业教育校企协会第二届会员名单

     

    个人会员(59人):

    郑永新 王麟沚黄明喆 戴洪 李冰 夏永强 李宏武 韩国卫 高中兴 黄一相_ 章爱玲 高利兵 戴鹿平 刘学忠 陈正宏 洪建平 赵优越 章学斌_ 徐艳 袁长清 童兴旺 张华明 俞晓友 李海燕 陈小明 张正光 李有权 程延文 肖凡 陈传胜 胡斌 金良忠 吴建英 许长富 吴传兵 黄志辉 裴鹏飞 王甫堂 汪 柏 汪荣华 邝光杰 郭营振 朱本明 郭明星 乐殷培 张沛 刘昌林 吴琼 祝成 芮军徽 童德明 俞绍红 徐宗保 马春笋 董雁翔 何 红 李奇林 韦余靖 吴 晗

    单位会员(69个):

    职业教育系统(26):

    宣城市教体局职教科_ 宣城市宣州区教体局_ 郎溪县教体局_ 广德县教体局_ 宁国市教体局_ 泾县教体局_ 绩溪县教体局_ 旌德县教体局_ 芜湖地区卫生学校_ 天湖职业技术学校_ 宣城市职教中心_ 宣城市二职高_ 周王高级职业中学_ 宣城广业职高_ 安徽文源职业技术学校_ 郎溪县职教中心_ 江南职业技术学校_ 广德县职教中心_ 广德县第二高级职业中学_ 广德县实验中学_ 安徽材料工程学校_ 宣城市工业学校_ 泾县二中_ 南华高级职业学校_ 安徽省徽州学校_ 旌德县职教中心

    行业企业(43):

    香港现代牙科器材有限公司_ 宣城海量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_ 宣城早川电子有限公司_ 日立家用电器(芜湖)有限公司_ 芜湖旭昌汽车部件有限公司_ 迪尼威(安徽)服饰有限公司_ 美的制冷家电集团_ 南京夏普电子有限公司_ 南京逐格动漫制作有限公司_ 常州欧米格光电科技有限公司_ 宣城市金威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_ 安徽动力源科技有限公司_ 安徽祝成动力机械有限公司_ 安徽动力源科技有限公司_ 南京唐风传媒有限公司_ 江苏领先电子有限公司_ 广德电器有限公司_ 安徽飞达集团_ 安徽麦特电器_ 安徽宁国晨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_ 杭州安费诺飞凤通信部品有限公司_ 安徽中鼎橡塑制品有限公司_ 江苏中鲈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_ 皖教书刊发行有限公司_ 宣城新华书店有限公司_ 高等教育出版社安徽省营销中心_ 安徽皖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_ 中国宣纸集团_ 杭州香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_ 旌德县金鹰机械有限公司_ 安徽品悦大酒店_ 安徽绩溪泰昂电力有限公司_ 皖南海峰印刷包装有限公司_ 黄山恒久链有限公司_ 绩溪县烹饪协会_ 宣城市卫生洁具行业商会_ 安徽文鼎机械有限公司_ 达富电脑常熟有限公司_ 新世电子常熟有限公司_ 腾龙金属制品常熟有限公司_ 广东美的芜湖制冷设备有限公司_ 安徽今日文华图书公司_ 安徽教育出版社

    ●职教要闻

    我市成功举办2011年安徽省皖南片中职部分专业课程教学培训班_ 8月3-4日,2011年安徽省皖南片中职部分专业课程教学培训班在宣城宾馆举行,来自皖南片六个市的中职学校的180余名教师参加了培训。此次培训班由市教体局与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高教社共同举办,邀请了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栾学钢等3名专家讲学。

    我市迎接国家级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省级评审_ 8月12日,省评估专家对市工业学校申报国家级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进行现场评审,市教体局副局长郑永新,泾县政府副县长肖永慧,县政协副主席、市工业学校校长李宏武以及泾县教体局、财政局、人社局主要负责人参加评审会。

    市职业教育校企协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泾县隆重召开_ 8月22日,宣城市职业教育校企协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泾县隆重举行。会议由市教体局局长张宣标主持,市政府副秘书长姜先进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市教体局副局长郑永新代表第一届理事会作工作报告。市教体局调研员王麟沚、泾县政府副县长汪玲,各县市区分管职业教育的副局长、职成科长,各职业学校校长及合作企业代表共计8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宣城市职业教育校企协会章程》,选举产生了市职业教育校企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等。

    全市第二十届职教研究会暨市教育学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召开_ 8月22-23日,宣城市第二十届职教研究会暨市教育学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在泾县召开。会议由市教体局调研员王麟沚主持,市教体局副局长郑永新作重要讲话。各县市区教体局分管局长、职成教科长,各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分管校长约5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以“推进改革创新、提升服务水平”为主题,贯彻落实《宣城市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及中职教育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研讨我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课题。会上,安徽材料工程学校校长夏永强和安徽皖南电机公司副总经理宁榕作专题报告。

    我市在第八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省级复赛中成绩突出_ 8月18日,第八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安徽省级复赛评选结果揭晓,我市报送的231件作品获得167个单项奖,其中,一等奖38件,占全省一等奖总数的14.67%;二等奖69件,占全省的15.42%;三等奖60件,占全省的12.64%。市教体局、市工业学校、安徽材料工程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

    我市中等职业学校“三优”评选喜获佳绩_ 2011年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教研论文、精品课和优秀教学课件评选结果8月22日揭晓。我市选送的45件参赛作品获得33个单项奖,其中一等奖6个,二等奖11个,三等奖16个,获奖人数占全省获奖总人数的7.8%,市教体局获得优秀组织奖。

    省教育厅督查调研组莅临我市调研指导工作。_ 8月30日,省教育厅督查调研组一行三人在职成处宋淮副处长带领下莅临我市督查调研,市教体局副局长郑永新汇报了我市中职招生、改革创新以及企业用工调研等工作,市教体局调研员王麟沚、市教育考试院院长赵月辉、宣州区教体局副局长袁长清等出现汇报会。

    ●县市区动态

    广德县召开中职招生工作推进会_ 8月5日,广德县教体局在机关会议室召开中职招生工作推进会,全县22所公民办初中校长、两所职业学校分管招生的校长和招生就业处主任参加了会议。会议由职成教科科长陈传胜主持,副局长张华明作讲话。

    宁国市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晏国成莅临安徽材料工程学校作开学动员讲话_ 8月28日,安徽材料工程学校召开示范校建设项目落地和2011年秋季开学工作动员大会,宁国市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晏国成应邀参加会议,并就如何看待职业学校、如何对待职业学校的学生、如何看待我们自己作了重要讲话。

    省教育厅专家组莅临安徽材料工程学校调研_ 8月31日,省教育厅职成处副处长宋淮率省教育厅专家组一行,莅临安徽材料工程学校开展2011年中职招生专项督查及有关工作调研,市教体局副局长郑永新、职教科科长章爱玲等陪同,宁国市教体局局长晏国成、副局长俞晓友、职成科金良忠、陆勤安、校长夏永强、校级领导班子及学校各处室主要成员参加了调研汇报。

    ●校园简讯

    安徽材料工程学校11秋招新生入学教育暨第40期军训动员会成功举行_ 8月9日,安徽材料工程学校11秋招新生入学教育暨第40期军训动员会在校篮球场隆重举行。夏永强校长、易秉政书记、程胜林副校长、朱本明副校长、程晓辉主席及各处室负责人出席了大会,会议由政教处周建平主任主持。

    安徽材料工程学校隆重举行“唱响校园”新生卡拉OK活动_ 8月14日、15日晚,安徽材料工程学校报告厅灯火辉煌,辛苦训练一周的新生们按照普通班和对口班分成两组,在教官的带领下进入这里,等待即将隆重举行的新生卡拉OK活动。

    市工业学校举行2011年新学期开学工作会议_ 8月29日,市工业学校召开新学期开学工作会议。全体教职工参加会议,学校党政班子成员出席会议,李宏武校长主持会议并发表讲话。

    郎溪县职教中心召开开学工作会议_ 8月28日,郎溪县职教中心召开开学工作会议,副校长宋明玉、刘昌林,工会主席柏平安分别通报了学校相关情况,并对新学期开学工作作了安排和部署。校长陈正宏讲话,认真分析了当前职业教育形势,对全体教职工提出新的要求,鼓励大家树立信心,努力开创职业教育新局面。

    安徽材料工程学校召开新学期第一次全体班主任会议_ 8月30日,安徽材料工程学校召开全体班主任工作会议。党总支书记易秉政、分管政教工作的工会主席程晓辉、教导处主任王廷鸿、总务处主任揭厚胜以及58位班主任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政教处副主任汪文汉主持。

    ●高端言论

    为行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中国职业教育与有色金属行业对话

      本报赤峰8月23日讯(记者 李丹)8月23日至24日,第二届中国职业教育与有色金属行业发展对话活动在内蒙古赤峰市举办。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鲁昕出席并发表讲话。

      鲁昕指出,今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也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关键之年。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一年来的新进展和近期中央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来看,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离不开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离不开技能型人才的有力支撑。教育战线必须紧紧抓住职业教育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增强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鲁昕强调,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必须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适应产业链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和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要,系统培养技能型、高端技能型人才。她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新内涵、树立人才培养的新观念和把握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要点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今年要着重抓好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推进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体系和教材、教育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人才成长途径、教师培养培训、行业指导作用、校企深度合作和教育评价改革等10个衔接,本届政府任期内初步形成架构,10年建成完整体系。

      鲁昕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是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体制基础。与其他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一样,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技能型人才的有力支撑,职业教育要坚持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子,把“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作为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机制改革、制度完善、模式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她对有色金属等已第二次举办产教对话的行业,提出了几点希望:进一步服务国家战略、进一步加强行业指导、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进一步参与人才培养、进一步推动集团办学和进一步联合培训师资。

      同期举办的活动还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座谈,有色金属行业矿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聘任、行业职业院校企业实践基地授牌,行业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建设情况介绍,校企合作与院校交流等。包括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领导、全国性专业协会(学会)负责人和部分职业教育科研机构研究人员、有色金属行业100余家企业管理人员和50余所职业学校校长在内的近300人参加了会议和相关活动。(来源:《中国教育报》2011年8月24第1版)

    程艺在岳西调研时要求:办人民满意教育 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岳西是革命老区,致富奔小康的希望在教育。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希望岳西广大教育工作者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7月29日至30日,这是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程艺在岳西县考察时对岳西县教育工作者给予的厚望!

        在岳西县职教中心新校区,在听取了学校的办学情况、新校区建设情况、发展规划的工作汇报后,程艺充分肯定了岳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做法,并希望岳西县职教中心牢牢抓住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机遇,加强内涵建设,创新教学环境,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环境、实训环境和教室环境。要把实训车间办成工厂,把工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重点建设科学合理、先进实用、设施配套的现代化“技能教室”。要创新专业设置,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企业用人需要和国家颁布的职业岗位,建立专业设置的动态机制。从而把学校办出特色,办成一流中等职业学校,为岳西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来源:安徽职教研究网)

    “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深刻意蕴

    和学新_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党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办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同时让受教育者个人满意的教育,这样就兼顾了人民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是在低水平、低层次办教育,而是在高水平、高层次办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日益需求。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体现教育公平、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关键在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受教育者健康发展,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目标要求,是党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高度强调了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又从指导思想的高度突出了这一要求的重要性。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已经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努力的方向,也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行动指南。由此要求我们必须科学认识和深刻把握“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内涵与意蕴,从而在思想认识和实际行动中贯彻落实。

      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意味着党是以人民需要为出发点的,是为人民谋幸福的。毛泽东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邓小平主张,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来检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效果,并提出了“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从而把执政党的领导作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紧密地联系起来。江泽民明确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这些论述,既是我们理解和践行党的宗旨的指南,也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旨归。人民对教育工作的满意程度,直接反映了党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在教育领域的落实情况。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党的宗旨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符合国家需要的同时让受教育者满意

      “人民”的一般涵义是指“百姓”,即“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在不同的社会政治背景中,“人民”还具有特殊的政治涵义。在专制社会中,“人民”是被统治阶级,官员和人民之间的关系是“父母官”与“子民”的关系。在民主社会中,“人民”是一切“正义、合法与权力”的源泉和基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官员和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与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的范畴。

      在政治学中,“人民”是一个抽象的非实体的总体概念,它与公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人民包括每一个公民,却不能还原为具体的个人或群体。显然,在“人民满意的教育”中的“人民”不能简单地确定为单个的个人或群体,而应该根据教育的服务对象来确定。教育要为人民服务,就是说教育的服务对象是人民,教育要满足人民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既有眼前需要,又有长远需要。眼前需要主要包括学生、家长对升学、就业等的需要,长远需要主要是指学生对兴趣、个性、创造精神等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眼前需要主要体现为个体价值实现的需要,长远需要主要体现为社会价值实现的需要。由此,教育服务的对象——抽象的总体概念“人民”——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就可以具体化为两个实体:一是代表社会价值和利益的国家,一是代表个人价值和利益的受教育者个人及家长。国家与受教育者个人及家长,这两者之间的需要实质上是统一的。

      国家办教育是否体现了人民的公共利益和价值,是从教育政策方面来衡量的。如果把它们具体化,就是从宏观的教育发展指标来衡量,具体可以从教育的人口与社会背景、教育财政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教育公平与发展、终身教育背景下的学习环境和办学条件以及教育发展成就和质量等方面来反映出时代发展对教育发展的需求。这些宏观的教育发展指标,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教育发展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情况。国家或政府代表人民在举办教育时只有不断考虑时代的需求和特征,才能使制定出的政策更符合人民的意愿与心声,教育发展的结果也才能使人民满意。受教育者个人及家长作为接受教育的直接利益相关者,所关心的主要是学校教育是否满足他们对孩子接受教育的愿望或期待。国家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要通过相关政策来具体体现这种统一的要求。所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办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同时让受教育者个人满意的教育,这样就兼顾了人民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教育”在现代社会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它是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终身教育在内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技术手段的综合。如果说以往我们关注的主要是阶段性的学校教育,那么现在则扩充到了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确定的教育发展的奋斗目标那样,“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在这些方面满足人民的需要,是兼顾了人民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教育。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

      “满意”一词属关系范畴,其一般含义为“合意、快意”,即主体对客体满足自己的愿望、符合自己的心意的体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客体自身的属性是构成满意与否的客观基础,主体的需要是构成满意与否的前提和主导因素。可见,“满意”与主体的需要和感受以及客体的属性紧密联系。随着主体需求的变动以及客体属性的变化,“满意”范畴的内在特征也会发生变化。

      “人民满意的教育”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对教育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人民对教育的满意程度也会随着时代的变革而变化。我国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民对教育的要求主要是有学上,教育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建立义务教育制度,满足人民接受教育的基本要求,让所有人民的孩子在解决温饱问题后,能上学、有学上。进入21世纪,人民对教育的要求则是要上好学。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人民已不满足于有学上,而是要求有好的教育质量,要求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对教育工作不断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正是基于对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的深刻思考。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曾有“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口号。因为那个时代仅靠国家的经济实力还不足以办好教育,只能发动人民来投资教育、办教育,以保障教育的基本条件。进入新世纪,我们的国力日益增强,有条件拿出越来越多的钱办教育。也就是说,国家有实力办好教育了。因此,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成为了国家的声音、政府的声音,即所谓“人民教育国家办”。国家办教育就要办好,就要让人民满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是在低水平、低层次办教育,而是在高水平、高层次办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日益需求。

    体现教育公平与遵循教育规律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有自身的规律和特征。在我国,当前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健康发展。提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正是因为教育存在着人民不满意的地方,存在着不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问题。在我国教育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有益探索和改革,如教育投入、教育资源配置、学生入学与升学、学校办学体制等,取得了显著成效。由于历史及现实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虽然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但在区域、城乡、学校之间的差别还比较大,人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愿望还远未得到满足,学生个体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接受公平教育的机会和结果还不能让人满意。

      一般地讲,教育公平主要体现在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方面。人民在满足了起点公平的愿望之后,又不断追求着过程公平甚至是结果的公平。这本是正当的要求,但由于现实条件的制约以及政策和制度实施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实际上在教育领域仍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尤其是当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和物质条件后,人民对教育等精神生活领域的需求会提出越来越高的标准。因此,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要体现教育的公平,尤其是在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学生入学与升学等方面要体现出教育公平原则,在政策制定、制度设计等方面要充分考虑教育公平问题。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健康发展,也就是说,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公平的教育人民是不会满意的,不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教育人民是不会满意的。

      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工作始终是为人民服务的,体现了党的宗旨。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教育上急需解决的主要矛盾不同,教育工作的重点不同、目标不同,要求也就不同。当前,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是基于当今时代的现实状况和条件所作出的选择,更为鲜明地突出了党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会有新的标准、新的内涵。从过去在解决温饱基础上的满足人民群众能上学、有学上,到当前小康水平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享受优质教育,今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个性化教育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只是一句口号,它是受到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有其特定的内涵和标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对教育发展可能提供的条件,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层次、水平和类型等,各方面都有一个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平衡问题。人民满意的教育是逐渐实现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对此必须有清晰的认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在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受教育者健康发展,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来源:《中国教育报》2011年8月2日第4版)

    财政部解读教育投入占GDP4%目标如何实现

      解读人:财政部有关负责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2012年要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以下简称4%目标)。6月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审议了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有关问题,并印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为便于社会公众更好地理解意见精神,财政部有关负责同志对意见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解读。

      多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始终把教育摆在公共财政的突出位置予以重点保障,持续不断地加大教育投入。2001—2010年,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从约2700亿元增加到约14200亿元,年均增长20.2%,高于同期财政收入的年均增长幅度。按照国际通用口径,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包含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2009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59%,2010年这一比例将有所提高。

      财政教育投入努力程度通常用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收入)的比重来衡量。据统计,2001—2010年,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指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中的公共财政预算部分)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4.3%提高到15.8%,教育已成为我国公共财政的第一大支出。我国这一比例略低于美国,高于法国、日本、德国等许多发达国家。

      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支出是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占95%以上。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是实现4%目标的关键。

      为如期实现4%目标,各级财政在年初安排支出预算时,要大力调整支出结构,努力增加教育经费预算,保证财政教育支出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对预算执行中超收部分的安排,也要按照这一原则优先安排教育支出,确保全年预算执行结果达到法定增长要求。

      在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根据现行体制和政策规定,教育的事权和支出责任主要在地方,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支持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今明两年,中央财政在增加中央本级教育支出的同时,将进一步加大教育转移支付力度。2011年,中央财政已安排教育支出年初预算2963.57亿元,比2010年决算数增长16.3%,高于中央财政支出平均增幅3.8个百分点。

      地方财政统筹利用自有财力和中央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税收返还安排的教育支出,占全国财政教育支出的80%左右。各地能否进一步增加财政教育投入,对如期实现4%目标至关重要。因此,地方财政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支出,优先保障教育支出。既要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存量”;又要将新增财力着力向教育倾斜,扩大“增量”。

      为如期实现4%目标,在增加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投入的同时,还要积极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教育费附加制度。自2010年12月1日起,对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及外籍个人,统一按“三税”实际缴纳税额的3%征收教育费附加。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内外资企业的公平竞争,有利于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

      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根据国务院有关部署和要求,2010年11月,财政部印发了《关于统一地方教育附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地统一地方教育附加政策,未开征地方教育附加的省份,要尽快对本行政区域内缴纳“三税”的单位和个人(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及外籍个人),按照实际缴纳税额的2%征收地方教育附加;已开征但征收标准未达到“三税”税额2%的省份,要尽快将征收标准统一到2%。目前,绝大多数省份已将开征方案或调整征收标准的方案报财政部审批。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进一步拓宽了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有利于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

      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计提教育资金。为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经国务院同意,从2011年1月1日起,各地要进一步调整土地出让收益的使用方向,从以招标、拍卖、挂牌或者协议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取得的土地出让收入中,按照扣除征地和拆迁补偿、土地开发等支出后余额10%的比例,计提教育资金。计提的教育资金实行专款专用,重点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的校舍建设和维修改造、教学设备购置等支出。 (来源:人民日报_ 记者 李丽辉)

    ●职教视窗

    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水平 形成经费保障机制

    按照《职业教育法》和国家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要求,全国各地教育部门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初步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学校基础能力和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为中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按照《职业教育法》和国家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要求,全国各地教育部门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初步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学校基础能力和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为中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各地努力落实以政府为主举办中等职业教育的责任,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生均经费保障水平明显提高。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为4549元,比2005年增长88.7%。其中,东部地区的北京、辽宁、上海、浙江等省份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及其增长速度均高于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中西部地区的吉林、内蒙古、陕西、新疆等省份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及其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提高,为中等职业教育连续扩招、规模大发展提供了教育质量的有效保障。

    各级政府加大投入,通过实施专项工程等举措,全国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总量快速增长,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基础能力明显增强。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实验室实习场所面积达到2746.8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377.4亿元,计算机达到266.2万台,分别比2005年增长37.8%、40.4%和55.2%。在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全国有12个省份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仍实现了增长。东部地区8个省份均有增长,其中北京、江苏、浙江、上海增幅超过60%;中西部地区的江西、湖南、安徽和宁夏4个省份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共享普通教育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农村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总量明显扩大。据实地调查,有的地区以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为培训基地,覆盖周边农户;有的地区通过共享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现代信息资源,发挥远程教育点的作用,积极服务“三农”。

    另外,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得到加强,以双师型为主的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初见成效。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数量达到86.9万人,比2005年增加11.9万人。各地通过加大从企业和社会招聘力度、校企合作培养、出台新教师上岗前必须到企业培训的制度等措施,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面向社会和企事业单位聘请具有实践指导能力的兼职教师10万人,比2005年增加1.8万人,增幅大于专任教师增长;双师型教师达到13万人,比2005年增长78.9%,占专任教师的比例比2005年提高了6.7个百分点。

    据了解,天津在加拿大、澳大利亚设立了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立了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设立500万元专款,每年推选 100名青年骨干教师攻读专业硕士,培养400名骨干教师,40名高水平、高技能双师型专业带头人;目前全市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已超过40%。湖北在用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资金1000多万元的基础上,本省又投入900万元,用于培养培训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骨干教师,每年培训1200人。河南实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并由编制部门牵头颁布了《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试行)》,注重教师队伍建设。上海由政府牵头、依托行业开发了中等职业专业教学标准,组织所有相关专业和文化基础学科的专任教师开展新课程的全员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来源:中国教育装备采购网)

    安徽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报告:二季度10职业最缺人

    对年龄不设限的岗位大幅增加

      记者从安徽省劳动就业服务局获悉,2011年第二季度安徽省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发布,餐饮服务员、裁剪缝纫工、普通操作工等成为我省企业需求量最大的职业。

      十大岗位缺工

      据省劳动就业服务局根据各市数据汇总分析,第二季度我省人力资源市场由第一季度的火爆转向平稳,没有出现大范围企业用工短缺问题,但结构性缺工仍然存在。岗位需求和求职人数环比均呈下降趋势,企业用工和求职者都相对趋于稳定。其中以第三产业中的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三个行业需求增加明显。

      据统计,第二季度中,我省企业需求较大的十个职业为:餐饮服务员、裁剪缝纫工、普通操作工、机械冷加工、推销展销员、机械操作工、饭店(旅游娱乐场所服务)员、机械热加工、治安保卫人员、机械(电子设备)装配工。

      此外,行政办事员、驾驶和运输设备操作工、储备干部、营业(收银)人员、财会人员、仓管、工程技术人员、暑期兼职、电子产品维修工、教学人员等十个职业的人数则已经饱和,求职人数远大于需求人数。

      年龄不是问题

      “第二季度中,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年龄结构有所变化。”省劳动就业服务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第二季度企业岗位对16岁~24岁、25岁~35岁、35岁~44岁这3个年龄段需求环比分别下降了4.13、4.74和9.89个百分点;而对年龄“无要求”岗位需求环比增加17.94个百分点,说明一些企业在用人过程中对岗位年龄不设限制,反映了当前某些用人单位的某一类岗位求人心切,不再盲目追求人力资源“高消费”;另一原因是第三产业中的相当一部分服务类企业对年龄要求的放宽,也是本季度这类需求人数增加的一个原因。

      此外,第二季度不论是企业对岗位要求的文化程度,还是求职者进场所持有文化程度来看,均比一季度有大幅提高,这主要是高校毕业生离校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和暑期高校学生进场寻找短期工、季节工所带来的高学历人员的求职高峰所致。

      农民工将回流

      从求职人员结构来看,农村劳动力在本季度求职人群中由第一季度所占总求职比重的36.19%下降到第二季度的21.97% ,环比下降14.22个百分点,比重降幅较大。“预计随着农耕季节性的结束,从第三季度开始此类群体又将开始大量进场求职。”省劳动就业服务局工作人员表示。

      第二季度中,就业转失业人员及其他失业人员本季度比重上升,主要是就业困难群体受年龄、文化程度、技术素质的影响,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再就业难度加大,造成了这部分人呈逐步扩大的趋势。

      此外,求职的职业类院校(职高、技校、中专)、大专、大学、硕士以上4类人员有较大增加,职业类院校、大专环比分别增加了17.02和4.21个百分点,求职人数分别为91130人和83676人,其中职业类院校虽环比增加幅度较大,但根据企业需求来看,其增加的人数明显解决不了企业需求紧张的状况。(来源:中安在线-新安晚报_ 李彦晨、陶娜)

    技能型人才凤毛麟角 职业教育变革在即

    四川新闻网报道:培养符合产业链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合格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人才、应用人才是我国实现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建设面向未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以支撑发展现代产业为目标。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遵循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随着我国"转方式、调结构"宏观经济战略的实施,职业教育不可避免地要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而转,适应市场需求而变。”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近日表示,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教育部将在今年发布关于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集团化办学、校企合作以及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和职业教育园区融合等的一系列文件。

      传统教育与市场的落差

      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均属于智力密集型产业,其对人才的需求跟以往传统学科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过去我国传统学科的人才培养方式是通过大量专业理论知识的灌输,培养研发机器设备的“研究者”,长期忽视对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现在企业缺的就是合格的标准操作人员。站在企业发展角度看,人才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瓶颈,我们公司今年就有将近2000人的缺口,其实我们最需要的还是应用型人才。”51BPO集团副总经理郭艳刚道出了大多数企业的心声。

      统计资料显示,未来几年,我国新兴产业的市场规模将以30%-40%的年增长率高速发展,随之将带来数以百万计的就业机会。但目前市场上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凤毛麟角,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十分突出。

      “实际上,这对高校就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在高校的学习,毕业以后就能够成为符合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就能直接生产上线。”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鲍泓教授表示,“目前国内高校的定位和传统,包括师资理念和师资的培养还无法从容应对市场的需求,但教育部门要适应这种发展趋势,要为这种转变提供人才支撑。”

      人才要适应产业升级需要

      当前新兴产业正呈现出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科学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

      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高等教育应该如何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张晋峰表示,职业教育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的产物,未来应该在深化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上下功夫,积极探索以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的办学机制,搭建高校、企业与政府部门相互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事实上,我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从兴起到目前的繁荣,所经历的时间并不长,积累的经验还不丰富。“21世纪需要的是适应产业升级的人才,需要知识和技术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既有知识又有技能的高水平人才,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工作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中科院院士李京文表示。

      政产学研合作探索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到底如何转变,我们应该怎样培养人,我们培养的人能否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服务于社会,这是当前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鲁昕表示,大力推进职业教育,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之路才是科学的解决之道。

      作为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重要途径,高校在这一领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北京联合大学就是其中的先行者。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黄先开教授表示,关键在于改变高校和企业合作点对点式为主的传统模式,想方设法促进高校和企业集团进行合作。北京联合大学的这一办学机制被业内形象地概括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

      在苏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创造性地提出“教学办公室”理念,依托深度的校企合作,打造出一个基于人力资源的培训、行业研究以及标准制定,以师资培训和人才服务为一体的政校企三方共建的实训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所有资源都向企业开放,并由政府提供支持。

      “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化的教育,不应该是割裂的、断层的。职业教育要系统地培养人才。”权威专家建议,“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应该针对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人才,分别制定规划,有步骤地加强培养。在大力推动政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培养模式,并制定、完善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国家质量标准。(来源:安徽职教研究网)

    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报送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0〕35号)的要求,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各计划单列市、新疆建设兵团教育行政部门报送了2010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2010年3月3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完成技工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

      经整理、汇总、核实,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数为659.05万人,就业学生数为636.40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6.56%。其中,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三类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为537.72万人,就业学生数为519.70万人,就业率为96.65%;技工学校毕业生数为121.34万人,就业学生数为116.70万人,就业率为96.20%。(以下统计数据不含技工学校。)

      就业去向情况:到各种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数为405.18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77.96%;合法从事个体经营的毕业生数为66.75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12.84%;升入各类高一级学校的毕业生数为47.77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9.19%。

      各产业就业分布情况:从事第一产业的毕业生数为33.37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6.42%;从事第二产业的毕业生数为218.76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42.09%;从事第三产业的毕业生数为267.57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51.49%。

      本地、异地和境外就业情况:在本省就业的毕业生数为340.54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65.53%;到异地就业的毕业生数为177.76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34.20%;到境外就业的毕业生数为1.40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0.27%。

      就业渠道情况:通过学校推荐就业的毕业生数为411.91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79.26%;通过中介介绍就业的毕业生数为39.13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7.53%;其他渠道就业的毕业生数为68.66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13.21%。

      二、专业大类就业情况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划分的19个专业类别标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19个专业大类的就业情况如下(按就业率排序):

    从毕业生数量看,加工制造类专业毕业生人数最多,为144.95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6.96%;其次是信息技术类,毕业生数为112.53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0.93%;毕业生数最少的是休闲保健类专业,毕业生数为2.01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0.37%。

      从就业学生数量看,加工制造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人数最多,为141.79万人,占就业学生总数的27.28%;其次是信息技术类,毕业生就业人数为109.58万人,占就业学生总数的21.09%;毕业生就业人数最少的是休闲保健类专业,为1.88万人,占就业学生总数的0.36%。

      三、各地毕业生就业情况

      从各地情况看,深圳、广东、宁波、江苏四地毕业生就业率在98%以上。其中,深圳毕业生就业率为98.52%,广东毕业生就业率为98.33%,宁波毕业生就业率为98.17%,江苏毕业生就业率为98.09%。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区、市)和单位共14个。其中,兵团、大连、厦门、河南、安徽、上海、湖南、天津、四川、福建、江西、浙江、青岛等13个省(区、市)和单位毕业生就业率在97%以上。湖北毕业生就业率为96.70%。

      青海、陕西、北京、云南、广西、重庆、辽宁、山东、河北、贵州等地的毕业生就业率在96%以上。海南、吉林、甘肃等地的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

      宁夏、山西、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毕业生就业率在90%以上,但与全国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西藏、新疆毕业生就业率在90%以下,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说明:1.各地数据均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

      2.统计时间2009年9月1日至2010年9月1日。

    专业类别

    毕业生数(人)

    就业学生数(人)

    就业率

    交通运输类

    264119

    261982

    99.19%

    加工制造类

    1449547

    1417913

    97.82%

    信息技术类

    1125332

    1095796

    97.38%

    财经商贸类

    539804

    521909

    96.68%

    旅游服务类

    254515

    245633

    96.51%

    石油化工类

    60083

    57937

    96.43%

    轻纺食品类

    98585

    95021

    96.38%

    能源与新能源类

    62142

    59484

    95.72%

    土木水利类

    136891

    130672

    95.46%

    医药卫生类

    431196

    410695

    95.25%

    农林牧渔类

    222147

    211334

    95.13%

    其他

    182448

    173358

    95.02%

    资源环境类

    50603

    47999

    94.85%

    公共管理与服务类

    99025

    93220

    94.14%

    教育类

    152768

    143551

    93.97%

    文化艺术类

    175872

    164484

    93.52%

    休闲保健类

    20084

    18781

    93.51%

    司法服务类

    23386

    21424

    91.61%

    体育与健身类

    28603

    25812

    90.24%

    合计

    5377150

    5197005

    96.65%

      从专业分类看,就业情况最好的专业是交通运输类,就业率高达99.19%;其次是加工制造类,就业率为97.82%;信息技术类、财经商贸类,处于就业率的平均水平以上;旅游服务类、石油化工类、轻纺食品类就业率达到了96%以上;其他专业就业率在90%以上。

    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抽样调查

      2010年11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德育与职业指导处在广东省惠州市、河北省张家口市、湖南省株洲市、四川省成都市的71所中等职业学校(包括职业高中、普通中专、技工学校)开展了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抽样调查工作,委托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研究人员进行数据整理、分析。

      一、全国四个城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一)就业人数和就业率

      2010年,71所被调查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年级入学时人数为55771人,毕业学生数47375人,学生巩固率为84.95%。

      2010年,71所被调查中等职业学校总就业学生数46619人,就业率98.40%;对口就业学生数35906,对口就业率为75.79%。

      在就业学生中,进入各级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和从事个体经营的学生人数为42975人,占毕业学生比例为90.71%;升入高一级学校人数为3644人,占毕业学生比例为7.69%。

      (二)就业质量基本情况

      表12010年全国四个城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基本情况总表

    1年及以内

    1-2(含)年

    2-3(含)年

    3年以上

    起薪≤1000元

    1000元<起薪≤1500元

    1500元<起薪≤2000元

    起薪>2000元

    享有三险一金

    享有五险一金

    人数(人)

    占就业学生比例(%)

    人数(人)

    占就业学生比例(%)

    人数(人)

    占就业学生比例(%)

    人数(人)

    占就业学生比例(%)

    人数(人)

    占就业学生比例(%)

    人数(人)

    占就业学生比例(%)

    人数(人)

    占就业学生比例(%)

    人数(人)

    占就业学生比例(%)

    人数(人)

    占就业学生比例(%)

    人数(人)

    占就业学生比例(%)

    17466

    40.64

    15170

    35.30

    4681

    10.89

    2573

    5.99

    4205

    9.78

    20447

    47.58

    11581

    26.95

    6781

    15.78

    22286

    51.86

    10863

    25.28

      2010年,71所被调查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签订就业合同的人数占就业学生比例(“就业学生”即进入各级所有制企事业单位或从事个体经营的学生,不包括升入高一级学校人数)为92.82%,签订一年以上就业合同人数占比52.18%,起薪在1000元~2000元之间人数占比74.53%,享有劳动保险人数占比77.14%。

      1.签订就业合同期限情况

      2010年,71所被调查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有17466人签订1年及以内期限就业合同,占就业学生比例40.64%;有15170人签订1~2(含)年期限就业合同,占比35.30%;有4681人签订2~3(含)年期限就业合同,占比10.89%;有2573人签订3年以上就业合同,占比5.99%。数据表明,签订1年及以内期限就业合同的人数所占比重最大,签订1~2(含)年期限就业合同的人数所占比重次之。

      2.毕业生就业起薪情况

      2010年,71所被调查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有4205人起薪不高于1000元,占就业学生比例9.78%;有20447人起薪介于1000元和1500元(含)之间,占比47.58%;有11581人起薪介于1500元和2000元(含)之间,占比26.95%;有6781人起薪高于2000元,占比15.78%。数据表明,起薪介于1000元与1500元(含)之间人数所占比重最大,接近就业学生数的一半;起薪介于1500元与2000元(含)之间的人数所占比重次之,超过了就业学生数的四分之一。

      3.毕业生享有劳动保险情况

      2010年,71所被调查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享有三险一金的人数为22286人,占就业学生比例为51.86%;享有五险一金的人数为10863人,占就业学生比例为25.28%。数据表明,享有三险一金的学生占比最多,超过就业学生数的一半。

      (三)毕业生获得资格证书情况

      2010年,71所被调查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为40673人,占毕业学生比例为85.85%。(来源:教育部网站)

    “知识蓝领”遭遇生源危机 中职招生三重困境

        一边是高就业率,一边却是招生难。普通中专及职高招生在不断萎缩……

        “你舍得让你孩子去当工人?”这是很多家长在面对“是否对中职校感兴趣”问题时,普遍的回应。尽管中职生就业率高,部分行业中职生的起薪甚至超过了一般白领。但是,今年本市中职招生计划仍超四成未完成——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不能没有“知识蓝领”。

        所谓“知识蓝领”,主要指的是中职校毕业生,具备现代知识的工人阶层,拥有一门技术,调查显示他们的收入呈增长态势。

        然而,日前结束的中招录取显示:今年百余所中职学校的3.1万个招生计划,仅正式录取了近1.8万人,超四成招生计划未完成。

        日渐萎缩的生源规模、高招高录取率的冲击以及考生和家长的偏见,将使中职校面临更严重的生源危机。我们有理由发出疑问:未来建设北京的“知识蓝领”从哪里来?

        近半招生计划未完成

        今年,本市中招招生总计划为8.8万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总计划5.7万人,包括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和五年制高职院校在内的中职院校招生计划为3.1万人。在今年中招正式录取中,中职院校的招生计划仅完成了57.4%,不到六成。

        本月初,市中招办组织未完成招生计划的学校进行补录,参加补录的中职校招生计划竟高达13364人,占补录计划的九成以上。

        据了解,今年本市考生近9.8万人,拥有升学资格的本市户籍考生有8.3万人,比去年减少了5400多人。正式录取后,已有7.3万余人被录取。即便未被录取的中考生,全部报考中职校,仍会出现“倒挂”。

        北京某中职学校负责人坦言,不仅招生困难,而且录取的学生中,还有不报到的,“部分被录取的学生选择复读,托关系上高中,这些二次流动又会压低录取率。”

        中职招生三重困境

        困境1:考生生源少

        应届生源减少的趋势,还将延续到明年。明年参加中考的考生是2009年升入初中的,据市教委的统计,当年初中招生人数比2008年又少1500余人,应届生源的下降将直接导致明年中招考生规模的持续减少。

        依据本市中招多年“学者有其校”的原则,招生规模依然与报名人数相当。虽然今年生源减少,但普通高中尤其是示范高中招生规模稳定,录取率均比去年有所提升。今年中招,普通高中录取率将达68.6%,示范高中招生计划超过2.7万人,几乎占到高中招生计划的一半,名高中的录取率超过32%。对于考生来说,普通高中的吸引力自然高于中职技校,普通高中录取率上升,直接压缩了中职学校的生源规模。

        困境2:大学容易上

        今年,本市高考考生再创新低,只有6.8万余人,但高招录取率比去年又提高了1.4%,已达86%。据了解,每百名参加统考的北京考生中,就有至少58人考上本科;大专录取率也不低。本市专科已连续两年实行高考+会考成绩录取,今年的专科分数线,语数外三科总分仅为150分,线下学生仅有500人。

        如今,考生和家长的要求已经不仅是上大学,而是上“好大学”。虽然上中职也不影响考大学,但专门为中职学生设计的上大学通道只有高职单考单招,如果上了中职,考取本科的机会就会大减。

        受此影响,考生在中考时往往非高中不上,考不上高中宁肯读“初四”,也不愿上中职。

        困境3:不愿当蓝领

        “你舍得让你孩子去当工人?”在很多家长看来,考高中,上大学,就会有白领等体面的工作,而考中职,今后也就是个蓝领技工,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经济收入都会有差别。而目前我国用人标准的“重学历”倾向,也使得不少家长一定要让孩子考大学,用本科学历去当体面工作的“敲门砖”。

        虽然目前中职生就业率高,像汽车等部分急需技术工人的行业,中职生的起薪甚至超过了一般白领。但普遍来看,中职生和本科生第一份工作薪酬还有不小的差距。一般而言,中职生正式工作后的第一份薪水在2000元左右。而我国2011届硕士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为4160元,2011届本科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为2514元,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为2077元。

        破解还需“对症下药”

        据统计,发达国家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50%,而我国只有30%左右,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工作者。目前,北京一些中职学校做了大胆的尝试。

        你下订单我培养

        虽然中职校普遍陷入招生困境,但北京交通学校等佼佼者,依然热门。他们为什么能“过得好”?

        北京交通学校汽车维修专业招生计划每年在500人左右,而市场需求则在3000人,考入该专业的学生年年被汽车厂商提前预订,该专业还与大众、丰田、通用等车企联手,订单培养,使学生未毕业就已落实工作岗位。

        去年,本市又依托北京交通学校组建北京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市轨道建设公司、地铁公司、首发集团等10家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向交通职业教育集团下了“人才订单”;双方还共同设计行业统一人才准入制度,为学校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基地。

        京外招生开口子

        今年中招,各中职校投放到京外的招生计划仅有3000余人。业内人士认为,中职学校适度增加在京外招生的计划,是应对生源危机的有效措施。

        目前,本市部分中职学校已开始招收来京务工人员子女,并获得教育部的肯定,被看做是打工子弟实现在流入地升学的“突破口”。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按北京初中毕业生数量测算,本地毕业生不能满足所有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的接纳量,因此北京的中职校可以通过合作办学等项目从西部省份、周边省市招收学生,同时招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补充生源。

        工学交替终身学

        中职校的生存还需要依靠在职培训。如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就曾为西门子公司开设培训班,大部分拥有本科、硕士学历的西门子员工到中职校“回炉”培训。此外,世界知名工业技术供应商博世旗下的博世力士乐也把员工培训基地设在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专门为公司培训气动技术、电控气动技术、液压技术等方面的员工。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职业学校毕业生可以通过电大、函授、夜大、现代远程教育以及培训等方式,在职接受学历教育或非学历职业教育;职业学校、成人高校将实行宽进严出的学习管理制度,建立弹性学制、学分银行,使学习者可以工学交替、所学学分可以积累转换。“想什么时候学就什么时候学,上班了也没关系,今后工作了想念本科、读硕士也可以随时考,在职学。”

        延伸阅读

        中职校将逐步免费教育

        未来十年我国教改纲要,为中职学校解决招生困境提供了一个有效手段——打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

    此外,为提升中职学校的吸引力,未来十年中职学校不仅将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逐步拆除“考试门槛”,而且还将逐步变成“免费教育”,拆除“经济门槛”。目前,北京已免除了涉农专业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六类学生的学费。此外,高职院校单考单招中职生的比例也将突破目前的5%,高校“专升本”的规模也将扩大,为中职生增加上大专的机会。(来源:北京日报)

    欧盟及其成员国如何按新战略落实2020教育目标

    2010年6月由欧盟峰会通过的“欧洲2020战略”将教育和培训视为欧盟未来发展的核心。在其提出的五项可量化目标中,有一项专门涉及教育,即:到2020年,欧洲的辍学率由目前的15%下降至10%,30-34岁人口中完成高等教育的比例由目前的31%提高至40%。在过去一年中,欧盟推出一系列措施来推动2020目标的实现,并要求其成员国将此转化为各自的国家目标,加快教育改革。

      首推职业教育

      人力资本的质量对欧洲的成功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欧洲2020战略”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以实现“智能型、可持续性和包容性增长”。

      在2020战略颁布后,欧盟委员会首先对职业教育与培训提出了明确的发展要求:必须增强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吸引力。

      欧盟指出,欧洲国家平均有大约50%的高中生选择职业教育和培训,预测表明,未来10年欧洲市场将对具有中高级技能的劳动力产生巨大需求。初始职业教育和培训应使学生掌握与就业市场直接相关的劳动技能,而传统的“培训-就业-退休”的人生模式将逐渐被多次职业变更所取代。“特别是在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职业教育和培训蓬勃发展的形势下,提高欧洲人的技能水平就更为紧迫。”

      为了提高吸引力,欧盟建议各成员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围绕以下方面进行:

      --真正打通职业教育通往高等教育的路径,开发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使初始职业教育与培训成为既高度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又能通向高等教育的有吸引力的学习选择。

      --采用“菜单式”培训,扩大用人企业、传统培训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培训机会。

      --与社会伙伴和国家就业部门合作规划,使职业教育和培训更加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加强教师和培训师的能力建设。提供综合指导和咨询服务,帮助学习者在学习的同时向工作过渡,进行职业选择。

      --加强关键能力的开发,确保学习者和劳动者具备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多地采用基于工作的学习方式。

      --向弱势群体提供充分帮助,帮助其提高技能或变更职业。使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都可获得有效的高级学位。

      --使用“欧洲资格框架”、“欧洲职业教育学分转移系统”和“欧洲通行证”,使学习者资格更加透明,学习成果得到普遍承认。

      --按照“欧洲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要求,在国家层面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制定跨国流动战略,帮助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者建立适当的流动支持机制。     以流动促进就业

      2010年,欧洲15-24岁人口失业率为20.8%。面对青年学生求职者激增和高企的青年失业率,着手帮助欧洲青年掌握劳动市场所需的知识、技能、经验和跨文化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在日益一体化的欧洲劳动力市场中,学习流动性是提高青年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就业能力与学习流动性这两个领域密切相关。

      为了推动2020目标的落实,今年5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了题为《针对就业和学习流动性的教育与培训基准指标》的工作文件,确定了2020年欧洲学生就业和流动的新指标。

      学生就业能力指标提出,20-34岁青年在其毕业的第一至三年的平均就业率至少提高5%。该指标不仅关注找到第一份工作所需的时间,也关注就业的质量。指标参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与国际职业标准分类,测量毕业生的教育程度与其工作内容是否匹配。

      学习流动性指标提出,到2020年,15-34岁青年中有出国学习或培训经历者的比例应翻一番,达到25%-30%。在高等教育领域,至少有20%的大学毕业生有国外学习或培训经历。学生流动包括大学期间的短期和长期留学,最低要求为留学3个月或至少取得15个学分。在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初次参加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欧盟毕业生中至少有10%的人有国外学习或培训经历,在国外学习或培训的时间最短不低于3周。

      随着就业压力日益增大、本国高等教育收费趋势以及国外学习生活对就业能力的扩展,到国外学习在欧洲各国学生中越来越受到欢迎。___ 加大经费投入

      欧盟委员会促进2020战略落实的另一项举措是确保教育经费的投入。近日,欧盟委员会向欧洲议会提交了2014-2020年财政预算建议案,其中教育经费预算增加最多,从87.6亿欧元增至152亿欧元,增幅高达71%。

      欧盟的财政收入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各成员国按本国GDP的比例上交的份额和统一征收欧盟工商增值税等直接收入。欧盟委员会2014-2020年7年期财政预算支出共10250亿欧元,比前期预算增长5%,年财政支出约占欧盟当年GDP的1.05%。

      目前,欧盟教育培训经费主要用于以下方面:促进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伊拉斯谟计划”、促进职业教育跨国流动的“达芬奇计划”、促进师资培养的“夸美纽斯计划”以及关注成人教育的“格伦特维计划”。此外,还有旨在提供更多非正式培训机会的“青年在行动计划”和与非欧盟国家开展教育交流的“伊拉斯谟世界计划”。

      近年来,随着国际流动日益受到学生欢迎,申请各种跨国学习资助的人数不断增加,导致生均奖学金额度下降。在大多数加入“伊拉斯谟计划”的国家,旺盛的需求大大超过欧盟提供奖学金的能力。

      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和教育文化青年委员瓦西利乌在不同的场合都强调,新预算对于年轻人是一个极好的消息,投资教育和青年,就是投资欧洲未来的经济增长。瓦西利乌表示:“目前每年约40万欧洲青年从欧盟支持的赴国外研究、培训和志愿服务项目中受益,但名额仍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增加的拨款意味着每年可以多支持30多万青年的学习需求。”

      同时,欧盟委员会提出了教育培训和青年领域的综合计划“教育欧洲”(Education Europe),以理顺和简化现有各项目的申请和监测评估程序。“教育欧洲”计划包括三个重点优先领域:支持跨国学习的流动性;推动教育机构与产业界的全球合作,以促进教育、创新和创业的现代化;提供政策支持,收集关于教育投资效益的例证,并帮助成员国实施有效的政策。

      目前,欧盟委员会就2014-2020年财政预算已多次同欧盟各成员国政府、社会各界进行谈判磋商并达成基本共识。

      差异带来挑战

      从目前情况看,欧盟2020目标仍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今年4月,欧盟委员会发布《2011年度教育和培训进展报告》,逐一对比了欧盟2020教育与培训框架提出各项关键目标:

      --青少年辍学率低于10%。目前这一比例为14.4%,还需将辍学学生人数减少170万。

      --30-34岁成年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不低于40%。目前这一比例为32.3%,还需增加260万大学毕业生。

      --4岁至小学入学年龄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不低于95%。现在这一比例为92.3%,至少还要解决25万儿童的入园问题。

      --15岁青少年阅读、数学和科学能力较差的比例不高于15%。目前这一比例为20%,还需减少25万方可达标。

      --参与终身学习的25-64岁成年人比例平均要达到15%。目前这一比例仅为9.3%,还需增加1500万成年人参与终身学习。

      欧盟面临的另一个挑战在于各成员国国情千差万别。欧洲统计局今年6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欧盟成员国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分化较大,最高的卢森堡人均GDP为欧盟平均值的283%,而最低的保加利亚人均GDP仅相当于欧盟平均值的43%。

      差异同样反映在教育领域。以青少年辍学率为例,根据欧洲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欧盟成员国中辍学率最低的国家分别是斯洛伐克、波兰和捷克。相比之下,南欧的3个国家情况最糟,西班牙和葡萄牙均为31.2%,马耳他则高达36.8%。在高等教育领域,法国25-34岁人口中,已有42%完成了高等教育,可以说已经提前完成了“欧洲2020战略”提出的目标。而捷克、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仍在20%以下。高等教育的发展非一朝一夕之事,要实现“欧洲2020战略”提出的目标,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过去的一年中,各成员国都向欧盟委员会提交了国家改革计划,其中包括各自降低辍学率和增加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国家指标,并详细阐述完成指标的工作方案。然而,当前欧洲许多国家政府为解决债务危机而大规模削减财政开支,可能加剧目标实现的困难。

     _ 【链接】

      从欧盟战略到国家目标

      欧盟各国距“欧洲2020战略”提出的教育目标有多远?采取了哪些措施帮助实现这一目标?前不久,欧盟三大媒体之一的“欧洲动态”(EurActiv)网站对部分欧盟成员国的情况进行了追踪和分析。

      法国:重点治理辍学和旷课

      在过去几年中,法国政府一直将降低辍学率作为主要奋斗目标。目前,法国有82%的学生完成中等教育学业,而18%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辍学。另外,有5%的中小学生每个月无故旷课4至4.5天。为此,法国推出制定“共同知识基础”和增加个人救助机会等举措。针对城市郊区学生辍学率较高的情况,法国教育部要求城郊学校每年将辍学学生人数减少10%。去年6月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如果学生连续无故旷课,家庭教育补助将被暂停。

      在高等教育方面,法国25-34岁人口中,已有42%完成了高等教育,显然欧盟的目标已不适用。法国自己提出的目标是:现有中小学毕业生中有半数到2015年能拥有高等教育毕业文凭。

      为实现目标,法国政府发起“成功获得学士学位”计划,在2012年以前向高等教育机构拨专款7.3亿欧元,鼓励大学实行导师制,每周增加2小时外语和计算机课程,减少授课时间,增加专题研讨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捷克:高等教育尚需努力

      捷克一向重视发展基础教育,目前中小学生辍学率为5.6%,在欧盟成员国中名列前茅。但是,捷克基础教育专家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家长对学生普遍关心支持不够,许多学生没有达到学校的学业标准。

      欧盟的目标是,到2020年30-34岁人口中完成高等教育的比例平均提高至40%,这对捷克来说无疑是严峻的挑战。根据捷克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捷克的这一比例在18%左右。

      2010年7月,捷克中右翼联盟组成了新一届政府。这届政府意识到,国家未来20年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致力于新一轮教育改革,推出提高教师工资、向大学生收取学费、发放助学贷款等举措。捷克政府强调,大学毕业生必须具备就业能力,以便被劳动力市场充分吸收。据捷克教育部统计,捷克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约为17.3%,未来一段时间内仍有可能上升。

      匈牙利:鼓励学生到国外学习

      匈牙利中小学生辍学率在11%左右,虽经多年努力仍然徘徊不前而欧盟委员会建议的2020年匈牙利国别指标为8.4%。

      匈牙利教育部门称,目前该国20-24岁青年中有69%能够上大学,到2020年时,这部分青年正好是30-34岁。因此,匈牙利不必刻意追求扩大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只要能将目前35%的大学生辍学率降低6个百分点,就有望实现欧盟建议的国别指标。

      欧盟提出的学生流动指标为20%,而匈牙利目前只有4%,10年后可能提高至8%。2010年9月,欧盟委员会推出“欧洲2020战略”七大旗舰项目之一的“青年在流动”项目。匈牙利大力推广这个项目,鼓励本国学生出国学习深造,同时希望到2020年使外国学生人数达到3万人以上。(作者:马燕生,江洋,柯常青,  来源:中国教育报)

    ●域外视点

    河北:将从七个方面扎实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本报讯(记者方素菊)从日前召开的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调度会上获悉,今年下半年,我省将从七个方面扎实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据了解,当前河北省教育改革特别是职业教育改革进入克难攻坚阶段,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式和任务。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课题,职业教育面临着更新人才观念、创新管理体制和培养模式、健全办学机制、完善课程体系等一系列新课题。

    ___ 为此,河北省提出,下半年,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努力完成中职学校招生45万人的任务,继续加大招生宣传、拓展招生渠道,延伸服务范围。二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规范专业建设,重点建设一批骨干专业、特色专业,形成支撑区域产业和行业发展的专业群。三要全力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以推进“双带工程”为核心,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四要大力加强基础能力和师资队伍建设,新建一批实习实训基地。五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深入实施“十二五”涉农专业培养规划,广泛面向农村地区开展职业教育。六要切实规范和加强民办学校管理。七要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水平,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探寻规律的能力以及着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决策、职业教育创新理论、职业教育科研服务实践的能力。(来源:河北日报)

    北京昌平职校探索产教融合 与区域产业发展共赢

      (本报记者 时晓玲)北京昌平职校探索产教融合模式,对接产业设专业,对接岗位设课程,对接车间建基地,对接企业育人才

    与区域产业发展共生共赢

      北京盛景苑花卉有限公司是北京市昌平区在打造“一花三果”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上成立起来的一家企业,主要为发展百合产业服务。眼下,对于公司来说,正是百合国产种球研发的关键期,记者近日在位于昌平区的实验基地看到,负责组培和脱毒原种田间栽培的技术人员正在各自岗位上紧张地忙碌着。

      基地主管赵海涛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百合花生产,主要还是依赖国外进口的一年生种球,高成本、高风险成为百合鲜切花产业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百合种球国产化问题,两年前,公司与北京昌平职业学校进行组培苗脱毒生产、脱毒原种田间栽培及人才培养合作。“如今,公司百合种球繁育基地的组培中心工作人员,从主管到技术人员,几乎都是昌职毕业生。”

      教育链与产业链融合助力产业升级

      作为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北京昌平职业学校紧密结合昌平区经济发展需求,确定了“打造昌平区现代企业人才的储备中心、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助推器和市民终身学习的大课堂”的发展战略,根据区域打造“一花三果”(百合花、柿子、草莓和苹果)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带动产业发展。

      在占地300亩的“昌平职业教育农业文化园区”,学校针对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开展新品种研发、新技术推广、农产品生产及销售示范,促进昌平区农林产业升级,农产品更新换代及技术提升。2009年以来,基地建设了60栋现代化日光温室,进行“一花三果”栽培技术研发及品种选育,并把园区作为农民技术培训基地,带动了昌平区特色农林产业的发展。

      学校充分发挥园林绿化专业的示范专业优势,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在技术研发、生产示范、培训农户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在与北京盛景苑花卉公司的合作中,学校开办了订单式培养的百合定向班,学生一边在学校学习各种理论知识,一边在基地进行阶段性实习,在校学习两年后,学生进入花卉百合基地进行顶岗实习,真正承担起各项实际工作任务。

      2009年5月,针对百合市场的发展需求,盛景苑花卉公司以昌平职校园林花卉专业30名实习生为基础,成立了百合种球研发项目组,专门进行百合种球脱毒实验。经过反复实验,他们最终掌握了百合种球的脱毒技术,填补了国内百合种球脱毒技术的一项空白,初步形成了规模化的百合国产化繁育体系,带动了整个区域的百合产业发展。基地除了为栽种百合的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外,还为农户提供销售服务,真正形成了“新品种研发—农产品示范生产—技术及产品推广—销售服务”一条龙式的百合生产产业链。目前,基地年产百合商品球500万个,基本满足了昌平区百合生产的需求。

     __ 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新型农民

      近年来,昌平区在产业结构变革、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及城镇化进程上发生深刻变革,基于这样的区域社会背景,昌平职校把服务新农村、培养新农民作为学校发展的新增长点。

      2006年,北京昌平职校将昌平区长陵镇康陵村确定为帮扶对象。在服务过程中,学校突破了仅仅提供技术培训的常规做法,聘请明史专家多次深入康陵村调查,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并召集校、村、镇、区领导及专家共同把脉,最终决定开发“正德春饼宴”,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康陵村发展特色民俗餐饮和旅游业。

      学校发挥职教优势,选派烹饪专业老师深入农户家里,手把手教他们制作春饼;对“正德春饼宴”的餐饮服务人员进行了营养卫生、经营管理、服务礼仪等全方位专业化培训,帮助康陵村提高民俗旅游水平,打造民俗旅游品牌。春饼宴很快火了起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到康陵村尝鲜。

      在此基础上,学校还不断开发相关产业,帮助康陵村逐步形成了绿色豆芽生产、无公害野菜种植、柴鸡养殖、绿色生态旅游、明文化旅游的产业链。现在,学校正积极研发“正德皇帝廊下家酒”、“刘娘娘炖菜”、“野菜大棚采摘”、“野菜系列春饼宴”、“柴鸡蛋系列”、“黄芩茶”等可持续发展项目,把“正德春饼宴”产业链进一步做大做强。

      如今的康陵村,仅旅游收入一年就高达300多万元,2010年还被评为“北京市最美的乡村”!康陵村的乡亲们说:“过去天天想钱,现在天天数钱!”春饼宴系列的开发,让当地老百姓看到了致富的希望,更感受到了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独特魅力。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昌平区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城市居民。为了帮助农民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帮助他们就业创业,昌平职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烹饪、计算机、家政、汽修、园林绿化、电工等多种实用技能培训。“十一五”期间,昌平职业学校的农民培训覆盖面已涉及全区17个镇、312个行政村,培训工种达22个,年培训学员上万人次,造就了一批又一批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的新型农民和技术骨干。

      学校积极为农民致富做实事,在羊台子村,学校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开发押花、押花挂历等产品打入市场,形成了羊台子绿色生态旅游产业链,让更多的农民不用出家门就能实现就业增收。学校还针对区域农林产业发展需求,经常派专业教师深入苹果及柿子种植园区,对种植户进行手把手的指导。

    在服务区域发展中彰显职教独特魅力

      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校长段福生坚持一个观点,那就是: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发展经济,职业学校在发展中必须树立“大职教观”,跳出职教看职教,必须站在区域经济社会的需求角度来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关注学校对区域经济社会的贡献力,从而彰显区域职教经济的独特魅力。因此,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昌平职校始终坚持转变发展思路,探索产教融合模式,与产业对接设专业,与岗位对接设课程,与车间对接建基地,与企业对接育人才,使职业教育在与区域产业的合作中共生共赢。

      学校在昌平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统筹下,通过对区域内职教布局调整和昌平区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对职教资源进行跨行业跨校企合理统筹。学校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根据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实现专业结构对接区域产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

      根据昌平区“强二优三精一”的产业发展战略,在一产方向,利用学校实训基地、设备、师资、技术等资源优势,开设园林技术、园林绿化、食品生物工艺等专业,培养农林产业所需人才。在二产方向,学校与“三一重机”和“北汽福田康明斯”等大型企业合作,共同开设数控技术应用、汽车制造与检修等专业,在课程、师资、实训、教材等方面全面合作,共同培育现代制造业初中级实用人才。目前,学校正在与“北汽福田”和“三一重机”就共同成立培训中心进行洽谈,为企业培养国际、国内售后人员,生产和维修员工等作准备。学校还结合昌平区现代服务业、旅游业、体育休闲等产业发展需求,整合旅游专业与体育休闲专业,培养复合型、高质量旅游从业人员。

      学校依托基地促进产业发展,按照“学校办专业,专业办基地,基地产业化,专业基地一体化”的模式经营实训基地,形成了“一校一部三园区”的发展格局。“昌平职业教育农业文化园区”通过进行“一花三果”的生产、教学、科研、培训,现已成为集科技创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示范培训、信息交流和产品推广为一体的现代农林产业研发基地。学校在南口的110亩“昌平职业教育工业文化园区”,则吸引了“三一重机”等大型企业的目光,形成了职教与产业良性互动的关系。另外,学校准备在南口镇高口村建设800亩的“昌平职业教育汽车文化园区”,将以多元经营方式,为在校生提供实习岗位,为周边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并可直接创造经济效益,提升昌平区汽车文化品位。

      据不完全统计,自建校初至今,北京昌平职校已经为昌平区培养了大量技能型实用人才,昌平区17个镇(办事处)中,有多名书记、镇长、副镇长来自昌平职业学校,他们积极投身于区域经济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学校培养了1500名林果业从业人员,对昌平区林果业发展形成了很好的人才支撑。

      学校在多年办学中,牢记“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的办学使命,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发展成才之路,正如2008级计算机专业学生王广洋所说:“学校给予我的并不是学富五车,而是一条路……”

    ■短评

      把软实力转化成贡献力

      一所职业学校要想办出知名度,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办学特色和内涵发展的软实力,二是要有把这种办学软实力转换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贡献力,两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前者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与重视,而后者的努力与到位则会给职业教育带来更大的发展与活力。所谓有为方可有位,这就是北京市昌平职校这些年来走过的良性发展之路。实践证明,职业教育要想做大做强,增强吸引力,就必须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框架里找到学校专业链、人才链与区域发展经济链的契合点,夯实学校办学质量,找准社会服务方向,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在社会发展中切切实实体现职业教育的贡献力。(来源:《中国教育报》2011年8月7日第1版)

    浙江嘉兴政策资金扶持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嘉兴推进职教集团化办学  每年安排600万校企合作专项经费

      本报讯(记者 朱振岳 通讯员 顾朝渔)从2011年起,浙江省嘉兴市将每年从教育资金中安排不少于600万元作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与集团化办学专项经费,资助市属院校教学改革与集团化办学。

      经费主要用于专业结构优化与课程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教学基地与专兼职教学团队建设、师生实践与订单培养补助、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集团建设与发展等。

      近日,嘉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嘉兴市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鼓励和引导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支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等。该市规定,对新批准设立的中职专业,连续3年每年分别给予10万元和5万元的专项补助,专门用于新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教材建设及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来源:《中国教育报》2011年8月10日第2版)

    浙江实施中职学校等级新标准

    取消等级终身制 重视办学绩效 关注可持续发展

      本报讯(记者 朱振岳)为全面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浙江省教育厅日前印发《浙江省等级中等职业学校标准(试行)》,争取今年下半年正式启动评估,2020年前所有中等职业学校都要达到三级以上等级标准。

      据了解,新标准是在2002年《浙江省等级重点高中评定标准(修定稿)》的基础上,历时两年多修改而成的。新标准把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分为3个等级,评估内容包括办学方向与办学绩效、校企合作与社会服务、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办学条件与教育经费、校园管理等6个方面27个子项目。

      浙江省规定,中等职业学校须逐级申报等级,省一级中等职业学校由省教育厅组织评估,省二、三级中等职业学校由省教育厅委托各设区市教育局组织评估;省等级中等职业学校不搞终身制,实行年审和随访制度,年审每3年进行一轮,年审没通过的,要求其限期整改,整改未达到要求的,降级处理或取消省等级中等职业学校称号。

      新标准对中等职业学校申报等级的必备条件提出了要求,包括教育经费来源稳定,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年生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近3年学校没有违规收费现象;中级以上职称、双师型教师数和专业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相应等级规定要求;专业设置合理,有相应等级要求的实训场地和设备,有相应等级数量的省或市级示范(骨干、特色、新兴)专业;近3年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教学事故,无学生犯罪行为等。(来源:《中国教育报》2011年8月16第1版)

    湖北530名中职生通过“技能型高考”进入大学

    湖北探索高校招收中职生以技能操作为主、文化考试为辅办法

      已在工厂当了4年工人的刘伟怎么也没想到,没摸过一天普通高中教材的他,今年能通过“技能高考”进入大学。8月14日晚,随着湖北省最后一批次的高职高专投档,530名和刘伟一样的中职生,幸运地跨进了大学的门槛。

      2011年春季始,湖北开始统一进行高等学校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招生考试改革试点,率先实施以技能考核为重点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院校的办法,力图在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搭建起沟通衔接的“立交桥”。

      “技能型高考”,突破传统高考的“破冰之旅”

      “以往,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升学考试办法,湖北和全国一样,主要是参照普通高考的做法,进行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纸笔考试。”湖北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调研员唐其华说,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现有的招生制度弊端逐步显现。

      2011年1月,湖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招收中职毕业生招生考试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建立以技能操作考试为主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学校学习的制度。

      “所谓‘技能型高考’,就是湖北省今年在全国首创并推行的一项重要高考改革,高校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以技能操作考试为主、文化考试为辅,这一创新性举措为中职学校的学生进入高等院校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唐其华说,今年先在机械类专业开展试点,技能操作考试的内容为车工技能、铣工技能和钳工技能,考生可任选一种,在普通高考前进行;文化考试实行单独命题,文化综合试卷包含常识、语文和数学,与普通高考同步。录取时,技能操作考试成绩占70%,文化成绩占30%。

      今年湖北省内5所优质高职院校首先“试水”改革,面向湖北中等职业学校统一招收机械类应往届毕业生530人,其中湖北工业大学招生50人(本科),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及湖北职业技术学院4所国家级示范高职分别招生120人(专科)。

      “从目前招生结果来看,只要通过了技能考试合格要求的,基本都能被高校录取。”唐其华说,凡经湖北省注册具有正式学籍和湖北省常住户口的中等职业学校(含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机械类相关专业应届或往届毕业生(包括参加工作的工人),均可报考“技能型高考”,因为今年是首次试点,全省只有700余人报名考试。

    根据今年春天的改革试点情况,湖北省教育厅决定明年的“技能型高考”除机械类外,还增加电子类、计算机类两大类专业,目前已有5000多人报名并参加了技能操作考试。该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13年,湖北统一“技能型高考”将覆盖到中职学校主要专业,并逐步走向常态化、制度化。

    招生办法改革,引领中职教育教学改革

      这样的高职对口招生,显然更加符合中职院校学生的知识构造。记者从湖北省机械工业学校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了解到,机械制图、极限与技术测量、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等专业技术性的课程占其中职生培养课程的大部分内容。

      对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新生教授认为,“技能型高考”能引导中职学校进行教学改革,突出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一考定终身”模式,搭建了中职生通过技能操作考试升学的“立交桥”,这也使工人或从事其他工作的中职毕业生有了更公平的上大学机会。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熊仕涛表示,对中职毕业生的招生考试采取以技能考试为主、文化考试为辅的招生考试方法,有利于引导中职教育朝着重视技能的方向发展。“普通高中的学生通过以文化课为主的高考进入高等院校,中职院校的学生通过技能型的对口招生进入高等院校,是高等院校招生改革方向之一。”熊仕涛说。

      电子类主考官、实训技能师李秉玉也表示,过去的中职教育对于职业技能的训练缺乏规范化的指导,各校学生技能的培养水平也参差不齐。而这种对口招生会引导中职学校在未来的中职生培养中,更加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对于引导中职学校技能教育的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人才“立交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浠水理工中专的杨飞在参加完技能考试后开心地说:“感觉考得不错!因为我的数学一直不好,所以如果参加正式的高考肯定上不了好的大学,但是这种针对中职生的对口技能考试,给了我另外一条成才之路。”

      为了给在技能方面有才能的中职毕业生更大的机会上高职,湖北省决定,在高职院校招生录取时,经省高校招生委员会同意,凡获省级中职技能大赛三等奖以上的学生,可以享受有关的优惠政策。从高职招生的制度上保证优秀的中职毕业生更加顺畅地踏上衔接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立交桥”。

      对于技能考试的标准设置,李秉玉介绍说,技能考试是按照初级技工的标准来出题的,主要考查的是考生技能的规范化,并没有特别难操作的内容。可以说考试的内容是为中职学生量身定做的,这样不仅可以最大程度让中职生凭借技能上高等院校,也可以让普通的社会技能型人才圆大学梦,真正建立起终身教育体系。

      如何培养这些通过“技能型高考”进入高等院校的学生?熊仕涛表示,这些学生进来之后的培养方案与普通高考进来的学生是不同的。高中的学生在技能上是零起点,而这些中职生实际上进入高等院校前就已经达到了初级技工的水平。所以学校会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因材施教。对于中职院校考入的学生,学校在他们的培养方案中会重点关注三点:一是他们的专业基础知识培养,二是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三是培养他们的核心技能,让他们有一技之长。

      “今年湖北开放了3个专业进行对口招生,未来我们还会根据湖北省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开放更多的专业。”唐其华对高等学校通过统一“技能型高考”对口招收应往届毕业生,真正构建起终身教育体系表示乐观。

      “构建中高职衔接‘立交桥’,有利于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这种‘技能型高考’不仅为高职学校提供了技能素养高的生源,也能推动高职院校技能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中高职的衔接,是湖北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张金元说,下一步,湖北将逐步扩大专业面和试点学校范围,从专业设置与招生、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过程与评价等3个方面加大中高职衔接,努力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来源:《中国教育报》2011年8月30日第1版 记者 程墨 实习生 姚茜 徐世兵)

    福建执行中职生在校生学籍异动“一月一报”制

    防止套取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补助

      本报讯(记者 龙超凡)记者近日从福建省教育厅获悉,今年该省中职继续实行注册入学制度,各中职学校统一使用“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且必须执行中职在校生学籍异动“一月一报”制度,以防止中职学校套取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补助。

      据介绍,福建中职学校新生入学实行电子注册制度,范围为中等职业学校、高职学院中职部招收的中职新生和五年制高职新生,且只有实际报到入学的新生方可注册,并须采集入学新生的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照片等信息和学校基本信息。若已导入的学生实际没有报到入学或已退学,必须于规定时间内在电子学籍管理平台上办理学籍异动(退学)手续,确保一名学生只能在一个学校注册入学,不办理学籍异动手续的将视为故意虚报学生注册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11年8月28日第1版)

    ●工作调研

    宣州区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调研报告

    宣州区教育体育局

     

    职业教育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遵循人才需求规律。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输送人才的重任,中职学校与企业应积极谋求合作办学,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从而达成共识,实现双赢。

    为适应宣州区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之路,为宣州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持,更好地为宣州区企业的发展壮大和提升竞争力服务,宣州区教体局组织相关中职学校与宣州区经济开发区部分入驻企业开展了一次企业用工与校企合作情况调研,并认真开展2011年宣州区重点研究课题“职业教育与用工对接”的研究工作。

    调研工作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召开校企座谈会。2011年4月8日,宣州区教体局、宣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在宣城市职业教育中心组织召开了校企座谈会,区教体局和开发区管委会的主要领导,市职教中心、市二职高及周王职高等职校负责人,以及来自宣州经济开发区的玉环汽摩工业园、亨元化工、凯欧纺织、晶瑞新材料等企业代表出席了会议。校企双方就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企业用工需求及校企合作办班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此次企业用工与校企合作情况调研积累了第一手资料。第二步,2011年6、7月份,组织部分中职学校深入到区开发区12家企业,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形式,重点围绕 “企业用工与校企合作”这一主题从企业层面开展了调研,侧重于查找问题,提出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调研数据简要介绍

    1、目前企业用工主要渠道:12家企业中,8家选择人才市场,占66.7%;10家选择“公开招聘”,占83.3%;3家选择“合作学校”,占25%;个别选择“人才自荐”和“员工推荐”,“企业自身培养”的没有。

    2、企业对一线员工进行技能培训情况:100%的企业对招聘的员工都进行了岗前培训,其中企业自培的9家,占75%;校企联合的只占25%。所有企业都是根据需要随时培训,没有年度培训计划。

    3、校企合作经历与意愿:3家企业有三年以上校企合作经历(引自浙江的企业),占25%;100%的企业均有进行校企合作的意愿。

    4、愿意进行校企合作的主要原因(可多选):100%的企业选择了“校企合作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是企业人才储备的重要途径”;5家企业选择了“学校能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人才”,占41.7%;6家企业选择了“能缓解企业在生产旺季的用工需求”,占60%。

    5、企业觉得学校可为企业提供的帮助或服务(可多选):选择“为企业提供短期的员工,满足旺季生产需要”的有4家;选择“为企业的员工开展文化素质提升培训”的有12家;选择“为企业提供生产管理的技术支持”的有3家;选择“为企业长期稳定提供专业技术人才”的有12家。

    6、企业可为学校提供的帮助或服务(可多选):12家企业全部选择了“为学校派出技术人员,参与课堂教学”、“为学校提供学生实习场所和设备”、“帮助学校完善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建设”、“为学校开展专业师资培训”、“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训”、“学生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学生到企业就业”。

    7、企业认为可以采用的校企合作方式:选择“紧密型:企业参与教学,学生毕业后全部或部分到本企业就业”的有3家,占25%;选择“松散型:企业少量参与教学,学生毕业后与合作企业进行双向选择”的有3家,占25%%;选择“根据需要双方协商”的有6家,占50%。

    8、企业认为校企合作中,学生在学校学习与在企业实践的合理时间安排:选择“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交替进行”的有10家,占83.3%;选择“‘2+1’模式:学校学习两年后,到企业实习一年并就业”的有2家,占16.7%。

    9、企业认为本单位职工在实际岗位中突出的问题:选择“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节”的有6家,占50%;选择“实践能力薄弱”的有8家,占66.7%;选择“团队配合能力差”的有3家,占25%。

    10、企业对员工素质要求(可多选):根据选择情况所占比例大小,依次是“团队合作与沟通”12家,占100%;“职业道德素养”12家,占100%;“吃苦耐劳”10家,占83.3%;“专业技能”9家,占75%;“积极进取及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的8家,占66.7%;有3家企业另外提出了“创新能力”的要求。

    11、与其他求职人员相比,企业在员工需求中更倾向职高毕业生的哪些素质(可多选):选择“职业道德素养”的12家,占100%;“吃苦耐劳精神”12家,占100%;“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8家,占66.7%;“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4家,占33.3%;“专业技能水平”6家,占50%;“积极进取”4家,占33.3%;“专业基础知识”的3家,占25%;“仪表举止”2家,占16.7%;“职业资格证书”2 家,占16.7%。已聘用中职毕业生的企业(6家)对目前中职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满意的3家,比较满意的2家,不满意的1家。

    12、企业认为“改善技能型人员现有状况”最重要的因素是:选择“政府制定一系列吸引、稳定技能型人才的优惠政策,提高人才待遇”的有1家,占8.33%;选择“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技能型人才的良好氛围”的有1家,占8.33%;选择“企业提高职工待遇和福利”的有1家,占8.33%;选择“制定一套选拔、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机制,让技能型人才能看到自己今后发展的前景”的有3家,占25%;选择“加强企业的科学管理”的2家,占16.67%;选择“技能型人员需提高自身素质”的有4家,占33.3%。

    13、企业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工作(选择最主要的3种):选择情况依次是“技能型人才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加强劳动执法”、“管理团队培训”、“专业性的现场讲座”。

    此外,在企业需要政府部门或行业组织给予哪些具体的优惠政策方面,经归纳,企业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1)按实习工种给予企业人才培养培训经费补助;(2)补助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教育费用,可采取以奖代补形式;(3)实现税收优惠;(4)通过表彰形式给予企业相关荣誉称号,在宣传企业形象方面提供帮助。

    二、调研情况简要分析

    综合校企座谈会记录及问卷调查数据、实地访谈的情况,简要分析如下:

    1、企业认为中职毕业生虽然上手比不上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快,但起薪水平低,数量多,且易于管理,又有一定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强,企业满意度较高,因此,从企业用工的角度说,中职毕业生还是比较受企业欢迎的。

    2、企业更倾向于中职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专业技能水平和积极进取等素质。要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员工,企业认为中职学校迫切需要改进的是:加强与企业需求对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专业技能培养。

    3、被调研的企业普遍反映目前中职毕业生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品行、素养及职业道德等方面。多数企业认为,中职生自我定位不准,眼高手低,缺乏稳定性,自制力差,个人主动意识不强,进取心不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欠缺,自主学习意识差,责任感不强,缺乏自我批评意识,社会经验不足,环境适应能力需提高,心理承受力差。此外,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工作经验缺乏,动手能力有所欠缺。

    4、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政府、学校的重视,但就我区情况来看,企业参与度并不高,校企间的合作缺乏实质性内容,已开展的合作基本属于较浅层面,大多数企业未参与任何形式的校企合作。

    5、制约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有:企业认为政府缺少相关政策引导,缺乏合作机制,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要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企业需要政府部门或行业组织给予以下优惠政策:按实习工种给予企业人才培养培训经费补助;补助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教育费用,可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实现税收优惠;通过表彰形式给予企业相关荣誉称号,在宣传企业形象方面提供帮助。

    6、企业对校企合作项目的参与意向,主要集中在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企业不愿意参与的是在学校建立生产型实训车间、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设施。企业不愿参与的原因,部分企业认为自己无职业培养经验,无闲置设备,以及给企业营销增加负担。当然还有涉及行业机密等方面的因素。

    三、调研初步结论

    1、为了提升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中职学校热切期盼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我区校企合作目前虽有一定的开展,但企业似乎对校企合作还缺乏真正的热情。这些自苏浙沪发达地区招商引资来的企业一方面期盼校企合作以提升其自身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又对我区中职教育的成果结果缺乏信心,对校企业合作的结果都有不同程度的担忧。主要表现在:

    (1)中职学校除了提供劳动力外,很少能为企业提供其真正需求的东西。中职学校在师资、科研等方面力量薄弱,难以为企业培训员工和提供技术支持;中职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在入职初期难以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可用但不好用,不能令企业十分满意。

    (2)中职学生第三年的顶岗实习基本上变成了就业,学校监管和指导不到位,直接把学生推给企业,学生面临着到社会人的角色巨变,由此出现不适应和不稳定等诸多问题。企业则因为没有学校的参与而将学生作为员工而非实习生看待,众多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企业对中职生质量和校企合作持怀疑和不积极态度。

    2、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尚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调研中,部分企业也意识到校企合作的意义和重要性,但企业对中职毕业生还是表现出很多困惑与忧患:吃苦耐劳精神欠缺,自我定位不准,眼高手低,缺乏稳定性,心理承受力差,责任感不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1)学生对自身的定位不准,过分强调待遇而从未考虑自己为企业做了什么,能为企业做什么。

    (2)期望值过高,缺乏对企业的正确认识,过于美化企业的工作环境、弱化工作强度、强化工作待遇,于是当真正走向工作岗位时,现实与想象之间产生了很大的落差,难以接受,于是采取一走了之手段,很多学生还返回学校要求再次寻找工作机会,总幻想后面会有更好的工作。

    (3)制度约束力不够。没有任何措施、制度约束学生随意走开的行为,所以纵容了学生的这一做法。

    (4)对专业没兴趣。许多学生对专业的选择是因为家长的意愿、该行业收入情况、学费的多少而非发自学生内心兴趣,再加上学生年龄小等因素,他们缺乏自制力、没有责任心,难以做到干一行爱一行。

    3、企业因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因,在校企合作技术支持上做得不到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区校企合作的发展。一方面企业很少派技术人员到学校参与专业建设或教学,为学校投入实习实训设备的更少;另一方面企业虽然可以接收学校的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但因为技术和商业信息的保密问题,一般并不情愿学校教师深入企业。

    四、对策与建议

    从调研情况分析情况来看,我们认为,要建立长期、稳定、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关键是要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特别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主要对策建议如下:

    1、争取政府支持,强力推进行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通过政策激励和税收优惠,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建立政府牵头、行业与协会参与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制定和完善有关校企合作的法规,明晰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权利、义务及相互关系,并积极扶植和发展校企合作的第三方服务机构,解除企业对学生安全、学生管理和企业利益保障等后顾之忧。

    2、中职学校要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及管理水平,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人才满足企业的需求。

    (1)加强学生做人教育,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中职教育的职业指向性非常明确,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工作岗位要求,取决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更取决工作态度和责任心。技能水平不足企业可以培养,而责任感欠缺、态度不端正、吃苦精神不足则是致命的缺陷。

    (2)切实做好学生第三年的顶岗实习工作。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是学校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成为社会人的角色转变期和适应期,而事实上顶岗实习已退行为变相的就业,学生的实习管理和指导不能有效落到实处,这就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企业反映的中职生自我定位不准、眼高手低、稳定性差、心理承受力差等诸多问题,这在一定层面上,与其说是品行素养问题,不如说更多归于中职生的适应问题。所以中职学校要监管到位、指导得力,随时洞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化解学生可能产生的孤独无助感。学校要重视学生第三年的实习管理工作,设立驻厂教师,联合企业共同管理学生,严格落实学生实习管理制度,把学生实习期间校企双方综合考核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

    (3)加强有职教特色的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师面向企业的能力培养,严格落实教师(不仅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学校员工管理不同于企业管理,学校员工文化也有别于企业文化,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但教师并不真正了解企业,对企业的了解多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上,所以,很多时候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空洞而苍白。教师必须到企业去学习、调研、见习,有能力的要顶岗实习,亲身体验企业的管理和文化氛围,对其有深层次的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技能学习的层面。

    (4)做好常规教学中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工作。很多中职学校的职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仅限于政治课教师,专业课重技术忽视素养,文化基础课日益被边缘化,其育人功能也日益被削弱,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陈旧实效性差,流于形式,所以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调研中企业反映最多、最强烈的不是学生的技能问题,而是学生的职业态度和综合职业能力问题。

    (5)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合作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下,剖析工作岗位,分解工作岗位能力与素质要求,重新调整课程设置,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课程,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形成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使“以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观不再仅是理念倡导,而且能真正落到实处。

    (6)突出教育特色,实现个性化培养。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勇于承担、善于合作,能应对变化多端的社会,不断或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通过选修课、专业二课堂等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激发潜质,提升专业兴趣,提高综合能力;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涵,目前志愿者活动群体化,对学生品行培养和能力提升等作用有限,学校可以尝试为学生提供到社区、福利和慈善机构做义工、志愿者的机会,一方面使学生了解社会和职业内涵,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历练综合职业能力,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做基本的准备。

    (本文为全市第二十届职业教育研究会暨市教育学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交流论文)

    ●课题研究

    现代企业文化融入中等职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广德县教育体育局

     

    【摘_ 要】既然中等职校必须把素质教育放到重要的战略地位,培养的劳动者必须具有一定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必须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那么,中等职校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融入现代企业文化,必须从现代企业规范要求入手,深入了解企业整体行为规范、组织行为规范、部门行为规范、员工个体行为规范,通过对现代企业文化特别是企业规范的理解、消化和执行来提高其职业道德,同时,拓宽中等职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解决中等职校职业道德教育氛围不甚理想的社会大环境,以达到最终适应企业需要的目的。

    【关键词】现代企业文化_ 职业道德__ 研究与实践

     

    中职学生的行为方式能否适应未来企业的要求,能否适应企业文化,对他们能否立业成才有着重要影响。为了让中职学生感悟企业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较快地适应角色的转换,为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打下坚实的基础,中职学校有必要从新的视角深入探析学校职业道德教育融合企业文化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中职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法与途径研究》是我县职教中心在省职教学会(2007年)和市教科研规划(2008年)立项课题研究,该课题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方法与途径的研究,努力构建符合中等职校实际的完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从而使学生了解职业以及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个性、职业选择、职业理想的基本知识与要求,能够提高职业道德实践能力,能够根据市场需求从业并自主择业、立业、创业的能力,具备职业生涯设计的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初步养成适应职业要求的行为习惯,激发学生提高全面素质。围绕这个目的,即对中等职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内部进行整合,又着手解决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外部环境得适应问题,而现代企业文化融入中等职校职业道德教育则是外部适应的有效方式之一。

    一、现代企业文化融入中等职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为做好课题《中职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法与途径研究》的研究,学校先后多次赴苏浙地区,对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的企业进行了调研。从调研情况来看,学生流失率严重,就业的稳定率只有30%。而流失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企业员工教育缺失,学生不能融入企业文化,对企业职业行为规范、组织行为规范、部门行为规范、员工个体行为规范产生畏惧心理,感觉压力大,不能理解、消化和执行企业规范。

    现代企业文化融入中等职校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优化学生对企业发展、企业文化的认知结构。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质本质内涵的了解,从而优化中职人才能力结构和知识体系,对全面提升中职生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1、有助于加强中职生的职业道德修养

    近些年来,随着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国家十分重视对公民的道德教育,明确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还提出包括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在内的三大领域的具体道德规范。今天,适应这一形势,加强对中职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教育,通过企业文化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尽早树立职业道德的意识和观念,诸如就业心理、工作心态、职业选择以及团队意识、集体主义观念等,不仅有利于学生本人的健康成长,同时也有利于公民职业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提高,推动我国以德治国的进程。

    2、有助于促进现代企业的健康发展

    “国家富强在于经济,经济繁荣在于企业,企业兴旺在于管理,管理优劣在于文化”。于光远的这句话说明了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它作为一种“软”管理手段,虽然是无形的,却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有形价值。因此,在现代社会,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走向成熟、快速发展的持久动力。中职生是未来企业的主力军,他们也必将成为未来企业的主导力量。然而,在中职教育中“企业文化”的教育内容至今还比较欠缺,因此,将现代企业文化融入中等职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将有助于现代企业持续而健康的发展。

    3、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强调在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通过培养公正利他、忠于职守等社会责任感,在企业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进而促进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企业文化强调社会乃企业生命之源。企业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把职业道德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促进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更主要的是以企业精神、职业道德、经营哲学、管理思想、价值准则等文化力辐射社会,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4、丰富了中等职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_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一直注重内部教育和内部的整合,课程主渠道、学生活动开展、专业和文化课堂教学的职业道德教育都局限于内部展开,而忽略了职业道德实践。把企业文化融入职业道德教育,使中职生了解职业道德在实践过程中的人文环境和人文要求从而产生实践体验,解决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过于狭隘、逼仄的环境,解决道德教育氛围不甚理想的社会大环境,从而丰富中等职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二、现代企业文化融入中等职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途径

    现代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这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内容,价值理念中蕴涵着应有的行为规范,行为规范以价值理念为指导,体现着价值理念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充分利用企业文化的教育资源,积极与企业建立联系,校企联合,进行学校教育与企业文化的双向互动,实现共建、共管、共赢,共同促进,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意识和职业习惯,不仅强化专业能力的培训,更要强调职业道德的实践要求,使学生亲身体验、感悟职业道德要求及其重要性。其实践途径如下:

    1、通过企业报告,感受企业文化教育的熏陶

    企业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并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而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则离不开具有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体现的优秀员工,正是这些员工成为企业成长壮大并得以发展的有生力量。在这些员工中,不乏有我们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中等职校通过聘请这些优秀毕业生来校做个人成长、企业发展、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等不同主题的报告,使学生感同身受的了解现代企业,从而对现代企业有所了解,产生职业准备心理。

    2、编撰企业读本,营造企业文化教育的渠道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每一个企业都不尽相同。我们可以有目的的选择文化氛围浓厚、管理规范的企业编撰学生就业企业读本,内容包括企业各种制度、企业经营理念、企业文化活动开展报告等,营造企业文化教育的渠道。

    3、创设企业文化氛围,模拟企业文化教育的情景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学校像工厂,老师像师傅,学生像工人,班级像车间”。职业学校应该在校园创设企业氛围,模拟企业情景,使学生虽身在校园,但如处工厂。

    4、开展企业文化活动,拓展企业文化教育的空间

    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使学生走进企业,了解今后将从事的职业岗位和生产环节,一方面和专业理论课、专业实习实训课的结合,另一方面,拓展企业文化教育的空间,使学生了解企业的职业道德要求和职业规范要求。

    现代企业文化融入中等职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随着对课《中职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法与途径研究》的研究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觉得:如果将现代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相结合,结合我校实际,注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切实解决好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成为符合社会需要和企业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道德人”和“准企业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企业文化融入中等职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很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本文为全市第二十届职业教育研究会暨市教育学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交流论文)

    ●管理探索

    以内涵建设为核心 以提高效能为重点_ 积极建构扁平化管理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机制、办学模式改革的实践研究》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安徽材料工程学校_ 夏永强 谢树方

     

    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是学校为适应知识经济需要,向一个新教育时代转型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随着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探索建立现代中等职业学校制度,正确认识学校管理职能,构建科学管理模式,合理设置学校管理机构,实现机构职责范围关系的优化组合,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此,我校认真遵循“依法治校,规范管理,质量立校”的原则,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注重建立“精简、高效”的现代学校和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努力形成“科学管理、内涵发展、自我约束、群众监督”的管理机制。

    一、改革动议与背景分析

    (一)传统管理模式存在弊端

    1、现状分析。我校内部管理基本上是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是在普高教育管理体制影响下构建起来的以行政管理为特征的层级管理模式。从内涵上分析,是属于等级制度下的“外控管理”模式。从组织形式看,是一种金字塔型的层级组织结构。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我校的管理职能也迅速扩张,学校中层管理机构纷纷扩容,形成复杂的线型结构网络:校长室—职能科室—年级组、教研组—班级、教师---学生,学校内设机构有校长办公室、教导处、政教处、教科室、总务处、实训处、信息中心、招生办、就业办、党总支、团委会、工会等共12个处室。

    应该看到,在社会和市场环境比较平稳的背景下,这种金字塔型的层级管理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深厚的哲学与伦理基础,是一件效率较高的组织形式。这种“外控管理”模式对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和人员的管理,起到了强有力的作用,而且在长期管理实施过程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从而被广泛认同。

    2、两大挑战。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这种管理体制和模式正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是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挑战。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办学必须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快速应变。而管理层次众多的层级管理所缺少的恰恰是一种对变化的快捷感应能力和适应性。以专业建设而言,从市场调查、形成决策、付之实施,往往至少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如果同时开发几个专业,从立项、调研、策划、报批,会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如果由专业部自主应对市场,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减少流转报批环节,则将更快捷高效。另一方面是我校自身规模发展的挑战。机构庞大,层次众多,管理成本提高,信息传递失真,反思我校现行的内部组织机构,突出存在着以下弊端:一是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参与积极性。学校管理权力相对集中于上层,对教育的信息、课程、物资等资源拥有调研、控制的权力,教师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二是管理层次繁多,专业地位不突出。从决策层到执行层,中间有3-4个管理层,造成管理信息失真,管理成本上升。而且由于交叉管理,形成班主任有一种强烈的工具主义色彩。各班级只是疲于应付教学、教育、师资、总务各职能处室组下达的各项任务,而很难凸现专业特色,实现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功能。三是服务理念缺失。各级组织机构讲究的是服从,下级只对上级负责,未能体现现代学校是“服务教育”的实质和“教育服务”的核心功能,造成管理者与教师的矛盾对立,难以营造和谐校园的氛围、实现人文关怀与自我发展的根本目标。四是违背职校规律。年级组管理模式关注的纬度主要是学生的年龄年级,而将不同专业的学生置于同一高度、同一集体内,抹煞了专业的特点,淡化了专业界限,成为学校加强专业建设、推进学分制管理、促进个体发展的体制性瓶颈。

    因此,要突破我校发展的体制性瓶颈,就必须要按照现代学校制度的理念,遵循职教规律,把管理重心下移,运用分权放权、团队协作等原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目标,积极构建校部两级扁平化的管理模式。

    (二)改革需求与发展机遇

    1、是职教快速发展的需求。全国职教发展面临良好的机遇,“十一五”期间我国教育工作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今后将着力推进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大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二是要大力推进“四大工程”的实施。三是要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四是要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五是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教育部、财政部出台了关于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奖励政策;安徽省将重点建设一批实力强、质量优、品牌特色明显的中等职业学校;中央已决定“十一五”期间要安排专项经费40亿元用于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2、是我市经济建设和职教发展的需要。我市经济建设发展迅猛,技术工人严重短缺,从企业人力资源需求来看,急需大量经过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技术人才。同时,我市职业教育经过几个层次的跨越后,职教需要更高层次的发展。

    3、是学校发展与专业建设的需求。从周边省市职业学校发展来看,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的建设上,都远远走在我们的前面,学校近几年的发展与同类学校形成一个较大的滞后反差,使我们感到很大的压力。同时,学校重点专业的建设也停留在早期的水平上,没有专业优势和个性特色,对学校发展贡献不大,因此,学校需要加强内涵建设,形成专业优势。

    4、是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发展的诉求。我校有一大批教学水平与敬业精神都很优秀的教师,有4000多中考失利但志存高远的职校生,但在同级学校中的自信度明显处于弱势,他们希望集体强大,提升自尊与自信,并以此促进个人的专业发展,在争取社会认可与教育地位平等方面,教师与学生是最好的支持者。

    二、理论模型与改革构想

    我们改革的目的是希望强化专业部建设,以点带面,做大做强重点特色专业,并以专业部孵化出更强大的专业群,发挥专业部更大范围的辐射作用。

    (一)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专业设置、梳理专业板块、架构与优化专业部建设

    我校专业部设置要注重前瞻性、实用性、综合性,要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苏浙沪地区的市场需求,结合我校自身发展中已形成信息技术、机械电子2个重点专业和已有的12个专业,学校对今后服务社会、服务经济、服务学生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对现有专业进行梳理,初步进行了2个专业部的试点:信息部和新生部。根据学校专业发展的需要:初步设立信息、数控、经贸、电气、新生、短训、高教共7个专业管理部。

    (二)遵循职教规律、凸现机构功能、提升服务理念、完善保障系统

    我校现有的中层职能处室是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而专业部试点后,管理重心下移,原职能处室的某些管理职能将移交到各专业部,因此,我们应整合学校教育资源、优化机构,对学校管理的职责权限进行重新设计分配,部室制下的学校综合服务处室可以逐步精简,最终设五个处室: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处、教科室、后勤处。专业部和处室重置后,职能处室与专业部不再是线性组织结构,也不再是指挥与服从、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作为学校管理的保障系统,职能处室是校长的参谋咨询部门,是专业部的服务协调部门。

    (三)部室制管理的机构网络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存在管理保障系统(各处室)和管理运作系统(各专业部)两大系统,管理层级只有2个扁平层级。各机构关系如下:

    1、校长与处室的关系——职能处室已不是传统意义上承担上传下达的中层管理机构,各处室在校长的领导下独立地开展宏观规划、政策制订、考核评价、信息服务、协调督查、对外交流等六项工作,为校长的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是校长的参谋咨询部门。校长将根据需要向各职能部室提出任务并督促其完成。

    2、校长与专业部的关系:校长和专业部将建立直接的联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直接通过专业部行使教育、教学、科研、招生、就业、社会服务等职能。专业部在贯彻实施过程中发生的新情况、问题和新设想可以直接向校长反映,在校长的领导下主动开展工作。

    3、处室与专业部的关系:由于各职能部门的功能已发生根本转变,它们对各专业部已不同于过去职能处室对年级组(班级)垂直或交叉的管理关系,也不是线性的指挥、命令关系,而只是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协调、指导、检查、评价、服务等工作,各处室发挥调研、计划、建议和监督作用。

    三、预期效果与评估

    (一)部室制扁平化管理模式的优势

    一是管理重心下移。根据现代管理学原理,组织的规模越大,空间分布越广,越需要分权管理,赋予基层专业部以更多的自主决策权,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一线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给其充分的发展空间。而学校领导层则可以从繁琐的日常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多地考虑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是管理层级减少。扁平化管理机构,主要是两级管理,建立校长与专业部直接领导关系,减少了管理层级,拓宽上下沟通的渠道,提高了管理的灵活性、针对性,能够提高管理时效。

    三是有利深化课改。教师是学校课程开发和改革的真正主体,在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只有当教师、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得到领导的肯定,激发他们主人翁的情感,才能热情地执行课程,开发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管教管导,也才能真正实现“把课程还给教师”的愿景。

    四是符合职教管理规律。专业部室的设置,其管理制度是以同一专业(或专业群)为基础,不仅有利于专业师资对专业的设置、开发和管理,更有利于学分制的推行,满足学生选课、走班学习的需要。

    (二)让教师从课堂的管理者成为学校的管理者

    传统的金字塔型的层级管理模式,由于重控制,轻激励;重量化考验,轻感情抚慰;专注个别事件,缺乏整体系统的思考,这种线性管理下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一个课堂教育管理者,难以从学校全面、系统地考虑问题。

    而以校本管理为核心理念的现代学校制度,本质特征是管理自主化、人本化、个性化。“以人为本”,在学校就是以“两个人为本(教师和学生),特别是以全体教师为本和全体学生为本。

    教育目的:以人为本,关注师生发展。

    学校功能:助人发展,为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向显能发展,实现多元化的人生和个性发展提供条件与服务。

    教育内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教育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主动探索与建构,架构自身知识体系,获得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这种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尊重人的尊严与价值,运用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和学生心智的最大发展的学校文化,才能真正调动每个人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事务,使每个人都会有合理角色位置和有效的工作方法,并在自我岗位上促使学校全面工作的良好运作。

    部室制扁平化管理模式,强调权力重心下移,实行完整的民主管理,追求共同质量,价值观和心智模式。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拥有更多控制教育过程权利,参与预算、人事和课程安排和管理。这种体制在权力结构上强调权力分享和突显教师作为领导角色的作用,以专业部室管理来实施学校发展,形成一种横向与互动的非线性网络,更容易激发起各部室之间的互动及良性竞争,也促使学校内部形成浓厚的合作氛围,激励学校全体人员参与系统思考,建设并管理学校。

    因此,部室制管理模式,我们必须要做好以下调整:

    1、每一位教师完成角色的转换,从单纯的课堂管理者向学校管理者发展,参与学校的目标、任务及各种政策制度,成为课程的主人,成为学校教育资源的配置者。只有当教师成为学校民主管理的参与者,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的时候,现代学校、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才能从体制上得以真正的突破。

    2、要做好理念、机制、人事、干部、管理软件(制度、岗位职责、评价、奖励制度)各方面的充分准备,新老体制的转换,不能出现断裂。

    3、要克服传统是一种巨大的惰性,人们在旧体制下生活惯了等因奉此的请示,上传下达的指示,旧习惯回使人们发生行为的错位、越位、缺位。

    4、要做到充分合理的授权、分权、放权。

    总之,部室制管理模式的实践过程,是我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外延不断扩展、内涵不断深化的过程,是我校管理运行机制不断制度化、操作和评价逐步规范化的过程,也是我校教育教学体系逐步完善、走向成熟的过程。部室制改革试点工作是我校最深刻的一次革命,它是从系统地调整生产关系,解决“制度问题”的层面入手,来解放职业教育生产力,因此,我们要用改良的、渐进的方式完成对于现代学校制度的改造,形成与知识时代、信息时代、全球一体化时代基本相适应,与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相适应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

    (本文为全市第二十届职业教育研究会暨市教育学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交流论文)

    _____________

    主编:郑永新___ 副主编:章爱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责任编辑:高利兵

    地址:宣城市教育体育局职业与成人教育科__ 投稿邮箱:xczjky@163.com__ 联系电话:3033929

    - 46 -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钳工技师考试题  机修钳工技师考试题  采掘电钳工技师考试题  钳工高级技师考试题  钳工理论知识考试题  机修钳工技师理论试题  工具钳工技师理论试题  钳工理论技术考试题  装配钳工技师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