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赣州统计年鉴 > 江西省治涝规划工作大纲
  • 江西省治涝规划工作大纲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14-10-17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江西省治涝规划工作大纲 江西省水利厅 二〇一四年三月三十一日 目录一、总体要求 1 (一)规划目标 1 (二)规划任务 1 (三)规划思路 2 (四)规划范围及水平年 4 (五)基本要求 4 二、组织形式及进度安排 5 (一)组织形式 5 (二)进度安排 5 三、技术要求和主要成果 6 (一)基础资料收集与整理 6 (二)治涝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8 (三)治涝区划和治理范围 10 (四)治涝水文分析计算 16 (五)治涝标准 18 (六)治涝总体布局 21 (七)工程规划 22 (八)非工程措施规划 24 (九)环境影响评价 26 (十)管理规划和保障措施 28 (十一)规划实施意见和效果评价 28 (十二)规划主要成果 28 四、质量保证措施 29 附录1: 30 附录2: 33 一、总体要求 为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积极推进全国易涝地区的治理,保障涝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按照水利部的安排,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于2012年10月编制完成了《全国治涝规划项目任务书》,并通过了水利部组织的审查.2013年11月,水利部办公厅以办规计函[2013]1060号文印发了《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治涝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全国治涝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 根据《全国治涝规划项目任务书》和《全国治涝规划工作大纲》要求,为指导和规范我省治涝规划编制工作,统一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特制定《江西省治涝规划工作大纲》(以下简称《工作大纲》). (一)规划目标 争取用一年的时间,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工作方式,充分利用现有资料,结合全省水利普查等成果,摸清我省易涝地区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研究提出涝区治理的总体思路和对策,使全省涝区治理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为今后全省开展涝区治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统筹协调涝区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合理安排治涝工程布局和非工程措施,通过对我省雨洪涝区治理,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高效运行、管理先进的现代化涝区治理工程体系,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增长、生态环境改善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提供有力支撑. (二)规划任务 规划期内,基本完成我省重点雨洪涝区治理任务,通过对易涝地区排涝骨干工程和配套工程等的建设,扩大排水受益面积,使涝区的排水能力达到设计标准,实现涝区治理工程安全、高效、经济运行.同时,实施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使我省涝区治理工程步入良性运行的轨道.主要规划任务包括: 1、拟定治涝区划.根据全省各易涝地区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地形水系、涝灾成因和涝灾程度等情况,提出涝区分区、分类的初步成果,为科学合理地制定易涝地区的治理工程措施提供基本依据. 2、客观评价现状.充分收集、整理易涝地区的基本资料,结合全省水利普查成果及相关规划和科研成果,全面分析评价全省易涝地区基本情况、现状治涝工程设施及其存在问题. 3、重视治涝水文分析.根据各易涝地区的具体情况,采用适用的水文分析计算方法,复核评价涝区现有排涝能力,提出规划的治涝水文设计成果. 4、合理确定目标.根据流域综合规划等相关规划成果,以及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提出各易涝地区治涝建设的总体目标,分解细化治涝建设的目标任务,合理确定治涝建设标准. 5、明晰规划布局.按照流域综合规划、防洪规划、涝区农业发展布局,以及涝区的自然地理、地形水系、工程现状等实际,确定治涝工程总体布局. 6、制定对策措施.按照拟定的治涝工程总体布局,提出治涝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与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并提出相应的重点项目、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等. (三)规划思路 1、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按照"加强重点涝区治理,完善灌排体系"等要求,针对雨洪涝区存在的突出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水法》、《防洪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治涝工程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和建设生态江西的要求为根本,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治理,通过对重点雨洪涝区治理,采取自排、提排和调蓄等工程措施,并实施大中型工程运行自动化、管理与调度信息化建设,同时改革管理体制、建立良性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治涝标准,扩大涝区治理面积,实现治涝工程安全、高效、经济运行,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2、基本原则 (1)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按照新时期的治水思路全面地编制全省涝区治理规划,既要规划排水、调蓄等工程措施,又要规划涝区环境保护措施,还要建立治涝减灾建设与管理的保障体系;同时,坚持防洪与除涝相结合,治涝与灌溉相结合,并处理好治理与保护、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除害与兴利以及上下游的关系. (2)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按照新时期的治水思路,着力解决涝区群众的生活生产和发展问题;协调好人与水的关系,处理好治理与保护的关系,给涝水以出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突出重点、近远结合.以鄱阳湖周边及五河尾闾、县级以上城市等涝灾问题突出的地区为重点开展治涝规划;同时近远结合,近期以着力解决影响涝区经济社会发展、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的问题为重点,远期以涝区雨洪资源综合利用、信息化管理等为重点. (4)因地制宜、科学治理.在流域综合规划、流域防洪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涝区内湖泊、洼地、湿地等的调蓄作用,按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分片排水、尽可能自排、适当建设提排的原则,合理确定治涝分区和治涝工程布局. (5)深化改革,良性运行.在实施涝区治理的同时,按201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要求,基本建立治涝减灾建设与管理的保障体系;按照国务院体改办《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要求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等水利行业工程管理的技术标准,合理确定治涝工程管理、运行人员及相关费用,达到精简效能、可持续发展. 3、技术路线.系统收集《规划》相关基础资料,充分利用全省水利普查成果等,分析评价涝区治涝现状及存在问题;统筹现状治涝能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粮食生产,合理制定涝区治理的目标任务与建设标准,提出治涝工程总体布局与分区策略;确定治涝主要工程建设与管理规划内容,并提出相应的重点项目、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本次规划按县级规划、地市级协调、全省汇总等三个层次进行上下联动、协调平衡的工作方式,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四)规划范围及水平年 1、规划范围.本次治涝规划的范围为江西省境内有治涝问题的地区,具体包括县级以上城市城区涝区、保护千亩以上农田圩堤涝区、有防洪任务但未列入千亩以上圩区的乡镇等涝区,其他保护千亩以下农田圩堤涝区. 1)规划仅限于雨洪涝地区,其他因引水灌溉排水不畅导致的渍涝地区不列入本规划范围. 2)涉及城市排涝的涝区,应纳入所在区域统筹考虑,涝区治理总体布局和工程措施应注意区域治理规划与城市排涝规划相协调.本次仅对城市排涝的外部骨干工程进行规划(如城市外排的骨干排水河道、主要建筑物、城市排水的承泄区等),城区内部排水管网规划内容不纳入本次规划. 3)双退圩堤涝区不列入本次规划范围. 2、规划水平年.现状年为2012年,近期水平年为2020年,远期水平年为2030年. (五)基本要求 1、有关基础资料和统计口径.现状经济社会指标、耕地面积等基础数据资料应采用权威部门发布的数据,部分缺乏统计资料的数据可进行典型调查,并对所采用的数据进行认真复核分析,保证基本资料的真实、合理.经济社会资料以统计年鉴等统计数据为主,同时应做好与全省水利普查数据的衔接. 2、加强与其他相关规划衔接.规划编制应加强与国土、农业等部门的合作,注意相关规划和成果之间的衔接. 3、规划成果要求.要加强规划的基础工作,深入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对基础数据的合理性进行深入分析,确保规划进度和成果质量,及时提交相关资料与成果.规划方案应进行科学论证;制定的规划目标任务和对策措施应切实可行. 4、《规划》的编制应符合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程、规范要求. 二、组织形式及进度安排 (一)组织形式 按照全国统一部署,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联动、协调平衡"的方式,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1)按照水利部要求,成立全省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 (2)省水利规划设计院作为规划编制技术总负责,组建全省治涝规划编制工作组,负责全省治涝规划的编制工作,编制规划工作大纲,承担编制规划培训相关教材并组织培训等,编制全省治涝规划报告,具体指导、协调和审核各市治涝规划编制工作,负责全国及流域的规划成果汇总及协调的配合工作. (3)各设区市水利(水务)局落实相应机构、人员,落实设计单位,承担技术总负责任务,按时提交本市规划相关成果,并配合做好全省治涝规划汇总、协调工作. (二)进度安排 本规划编制工作计划于2014年12月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周期为1年.工作进度的主要控制节点为: 2014年3月:全面启动及布署规划工作,编制工作大纲,厅内审全省规划工作大纲、治涝区划初步成果后,工作大纲下发至各市;明确规划范围,提出治涝区划初步成果,并将成果提交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2014年4月:4月10日前,召开全省规划编制工作培训会,培训对象为全省各市、县治涝规划编制业务骨干;开展治涝现状、规划范围内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规划、水文气象、地形地质勘测等基础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4月底前各设区市提交本市范围内涝区现状调查表(附表1~附表3);同时开展治涝水文分析工作,提出初步成果. 2014年5月:各设区市于5月底前提交规划表(附表4~附表5); 2014年6月:配合水规总院及相关流域机构,组织开展全省第一次成果汇总,并对治涝水文分析计算成果进行审核和协调. 2014年7月底:完成全省治涝规划初步成果,经领导小组审核后,提交水规总院. 2014年7月~9月:水规总院会同相关流域机构分片区对省级规划初步成果进行审核,并组织开展第二次成果汇总. 2014年10月底:完成省级治涝规划报告初稿,具备审查条件. 2014年12月:完成省级规划报告审核后修改工作. 三、技术要求和主要成果 (一)基础资料收集与整理 1、基本要求 (1)各地市应重视基础资料收集与整理,加强对资料的复核和合理性分析检查. (2)易涝地区的社会经济等相关基础资料应仅统计涝区范围,不应扩展到全流域或行政区. (3)资料统计年限原则上要求到2012年底. 2、基础资料收集与整理 (1)气象、水文 收集与涝区相关的雨量站、水文站历年排涝期的降雨、流量、内外水位等资料,资料系列年限应基本满足有关专业规范的要求. (2)地形、地质 1)收集涝区集水范围和面积,涉及的行政区划;收集涝区的水系图、万分之一~五万分之一地形图,说明涝区范围、面积及分布情况,涝区内调蓄水面情况(蓄水面积、容积),涝区土壤普查资料、区域地质资料,等等. 2)闸、站设计应有必要的工程地质资料,可尽量利用附近已建防洪堤和其它已有建筑物的工程地质资料. (3)历年涝灾资料 收集建国以来主要涝灾资料,重点收集1980年以来历年涝灾情况,分析致涝原因.灾情资料包括受灾范围和面积,淹没水深和历时,受灾人口、耕地、倒塌房屋、重要基础设施损失情况等. (4)涝区基本情况及治涝工程现状 1)收集涝区历次治涝规划和设计文件编报、审批及实施情况. 2)收集涝区现状治理范围、治理标准、治涝分区、工程总体布局和主要建设内容等. 3)收集涝区治涝工程现状资料(撇洪沟、排涝河道(沟渠)、滞涝区和蓄涝水面、排涝涵闸、排涝泵站、外江(湖)承泄区等).应附涝区治涝工程现状图,说明现有排涝河道(沟渠)、涵闸、泵站等工程位置. 撇洪沟、排涝河道(沟渠).收集沟道的长度、宽度、底高程、现状过水能力及相应排洪(涝)标准等. 排涝涵闸、排涝泵站.收集闸站设计标准、设计流量、特征水位、泵站装机容量、调度运用办法等. 滞涝区.收集涝区内滞涝区分布、蓄涝水面面积、蓄涝容积、控制运用办法等. 承泄区.收集排涝外江(湖)承泄区的排涝期水位资料,以及与涝区涝水的遭遇情况等资料. 4)收集治涝工程运行管理现状、管理体制机制、管理运行办法等. (5)社会经济 1)收集涝区内不同高程的城乡人口、耕地面积、房屋、固定资产分布情况,说明涝区粮食产量、生产总值、人均收入情况,涝区土地利用现状、耕地种植结构、水产养殖情况等. 2)收集与涝区有关的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流域(或区域)综合规划、防洪规划、治涝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农业区划等资料. (6)其他有关资料 (二)治涝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1、治涝现状问题分析 我省大部分雨洪涝区水土地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光照条件好,适合于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但长期以来,雨洪涝区的粮食产量不高不稳,其主要原因:一方面自然灾害频繁,尤其是洪涝灾害,经常使农田大范围受淹,甚至绝产,另一方面,大部分涝区开发较晚,农田基本建设基础薄弱,很多地方没有建立起完整的防洪排涝系统和其它抗灾设施,难以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 长期以来,省、市、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涝区建设,逐步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治理涝区,使涝区的耕地面积比建国初期增长了几倍甚至十多倍,目前,许多涝区经开发治理后,成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国家的重点商品粮基地.但是,涝区内水利工程建设落后于土地的开垦,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部分涝区的开发主要以开荒为主,各自为政,零星修建了一些防洪排涝工程,缺乏统一规划,相互脱节,工程范围小、规模低,洪涝灾害仍旧不断发生.目前,我国雨洪涝区治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排涝标准问题.目前我省大部分雨洪涝区的排涝标准是20世纪80、90年代确定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排涝标准低的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由于排涝水文计算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同一标准下的涝水排除时间不同,导致排涝设计流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防洪与排涝的关系研究不够,工程建设不协调.雨洪涝区涝灾与洪灾往往同时发生,两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但多数涝区的防洪工程建设与排涝工程建设存在分离、脱节的现象. ——抽排能力不足.雨洪涝区地势低平,当外江(河、湖)水位较高时,涝区水自流外排困难,抽排能力不足,导致内河水位较高. ——滞涝区、承泄区整治和调蓄问题.目前,我省大部分地区对涝区排涝河道(沟渠)、泵站、涵闸等工程的建设还是比较重视的,但仍有许多滞涝区、承泄区被围垦或填埋,减少了调蓄涝水的空间、挤占了涝水的外排通道,导致排涝不畅,加重了涝区的涝灾. ——制约涝区治理因素.我省雨洪涝区治理面广量大、任务重、全面治理所需的投资多.但治理工程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骨干工程与配套工程的建设脱节等问题,严重制约涝区的治理. 因此,在进行涝区治理规划时,一是要在调查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认真复核涝区范围和面积,分析历年涝灾损失情况及受涝原因;二是针对历年治涝建设情况和治涝工程现状(治理范围、治涝标准、治涝工程布局和非工程措施等),分析治涝工程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涝区治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过去由于洪涝灾害频繁,百业凋零,但只要有效的治涝工程建起来,马上就可呈现出百业兴旺、一片繁荣的景象.许多涝区经过治理后,已成为了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旦遭受洪涝灾害,将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涝区治理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江西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是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实施涝区治理,进一步改善涝区排水条件,对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促进实现我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目标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涝区治理是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雨洪涝区水土地资源丰富,适合于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实施涝区治理,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将直接惠及农业、农村和农民,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涝区治理是是完善我省农村防洪排涝体系的需要.治涝工程是我省防洪排涝减灾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国家投入巨资对大江大河进行治理,但内涝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涝区治理滞后,排涝能力总体偏低,一般仅能达到3至5年一遇,难以承担繁重的排涝任务,损失巨大. ——涝区治理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治涝工程在有效治理受益区的水环境污染、防止土地劣化、阻止疾病传播和蔓延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在进行涝区治理规划时,应根据所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完善农村防洪排涝体系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对治涝建设的需求,客观评价涝区面临的形势. (三)治涝区划和治理范围 1、基本要求 (1)按照易涝地区所处地理位置、地形水系和排水体系情况进行划分涝区治理区划.初步拟定全省的涝区治理区划按四级划分,分为一、二、三、四级区划. (2)在四级区划的基础上,对涝区进行分类.涝区分类按两种口径进行统计,一种是按涝情程度划分,分为三类:重度涝区、中度涝区和轻度涝区;另一种是根据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特征和涝灾成因划分,分为三类:平原洼地(圩区)、山丘坡水区、滨湖圩区. (3)提出涝区区划初步成果,按照附表格式填写相关内容,并提出涝区区划图. 2、治涝区划 (1)治涝区划的划分 针对涝这一特定对象,考虑地形、地貌特点,气候条件以及社会因素等,遵循自然区划的地域分异规律,进行地域和区域的划分,按全国治涝规划统一要求划分.一级区划为大流域片区,我省分属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和珠江三角洲区;二级区划以省划分,我省为江西省区;三级区划以省内的自然地形、河流水系或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划分,为鄱阳湖湖盆区、赣江上游区、赣江中游区、赣江下游区、抚河区、信江区、饶河区、修水区、湘江衡阳以下区(江西境内)、东江区、长江沿岸区和其他水系区;四级区划主要按圩区确定(县级以上城市城区涝区、保护千亩以上农田圩堤涝区及有防洪任务但未列入千亩以上圩区的乡镇涝区单列,其他涝区按县打捆列入). 对三级区划应根据致涝原因按雨涝型或雨渍混合型进行分类. (2)涝区分类 在涝区治理区划的基础上,根据易涝面积、涝灾频次、淹没历时、淹没水深、成灾面积占易涝区面积比重、涝灾损失程度等指标,将四级涝区 表1 江西省治涝区划分级表 一级区 二级区 三级区 四级区 涝区面积(万亩) 涝区分类 备注 重度涝区(万亩) 中度涝区(万亩) 轻度涝区(万亩) 长江中下游平原区 江西省 鄱阳湖湖盆区 xx市城区涝区 xx县城涝区 xx乡镇涝区 xx圩涝区 赣江上游区 xx市城区涝区 xx县城涝区 xx乡镇涝区 xx圩涝区 赣江中游区 xx市城区涝区 xx县城涝区 xx乡镇涝区 xx圩涝区 赣江下游区 xx市城区涝区 xx县城涝区 xx乡镇涝区 xx圩涝区 抚河区 xx市城区涝区 xx县城涝区 xx乡镇涝区 xx圩涝区 续表1 江西省治涝区划分级表 一级区 二级区 三级区 四级区 涝区面积(万亩) 涝区分类 备注 重度涝区(万亩) 中度涝区(万亩) 轻度涝区(万亩) 长江中下游平原区 江西省 信江区 xx市城区涝区 xx县城涝区 xx乡镇涝区 xx圩涝区 饶河区 xx市城区涝区 xx县城涝区 xx乡镇涝区 xx圩涝区 修水区 xx市城区涝区 xx县城涝区 xx乡镇涝区 xx圩涝区 湘江衡阳以下区 (江西境内) xx市城区涝区 xx县城涝区 xx乡镇涝区 xx圩涝区 长江沿岸区 xx市城区涝区 xx县城涝区 xx乡镇涝区 xx圩涝区 续表1 江西省治涝区划分级表 一级区 二级区 三级区 四级区 涝区面积(万亩) 涝区分类 备注 重度涝区(万亩) 中度涝区(万亩) 轻度涝区(万亩) 长江中下游平原区 江西省 其他水系区 xx乡镇涝区 xx圩涝区 珠江三角洲区 江西省 东江水系区 xx县城涝区 xx乡镇涝区 xx圩涝区 其他水系区 xx乡镇涝区 xx圩涝区 备注:1、三级区应注明雨洪型或雨渍混合型. 2、备注一栏应填写平原洼地(圩区)、山丘坡水区、滨湖圩区等. 3、对于较大的四级区应根据分区防护的要求进行治涝分片. 4、四级区中市、县涝区是指规划城区范围,应与城市总体规划范围相一致. 5、三级区中鄱阳湖湖盆区指赣江外洲水文站以下、抚河李家渡水文站以下、信江梅港水文站以下、乐安河石镇街水文站以下、昌江古县渡水位站以下、修水永修水位站以下至湖口县的湖口水文站区域;赣江上游区指栋背水文站以上区域、赣江中游区指栋背水文站至峡江水文站之间区域、赣江下游区指峡江水文站至外洲水文站之间区域;抚河区指李家渡水文站以上区域;信江区指梅港水文站以上区域;饶河区指昌江的古县渡水位站和乐安河的石镇街水文站以上区域;修水区指永修水位站以上区域;湘江衡阳以下区(江西境内)指萍乡市和宜春市境内流入湖南省的湘江区域;东江水系区指流域入珠江的区域;长江沿岸区指九江市九江县、湖口县、武宁县境内流入湖北省和直接入长江的区域,以及九江市湖口县、彭泽县境内直接入长江的区域;其他水系区指洞庭湖环湖区(九江修水县境内流入湖南省汨罗江的区域)、富春江水库以上区(上饶市广丰县和玉山县流域浙江省钱塘江的区域)、韩江白莲以上区(赣州市寻乌县境内流域广东省韩江的区域). 划分为轻度涝区、中度涝区和重度涝区.并根据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等特 征,将四级涝区划分为平原洼地(圩区)、山丘坡水区、滨湖圩区等三类. 3、治理范围的确定 在治涝区划和涝区分类的基础上,应细化提出各涝区的治理范围,提 出涝区治理范围图,明确涝区边界、面积等指标. (四)治涝水文分析计算 1、排涝流量计算 (1)基本要求 1)治涝水文计算排涝流量计算方法选用应结合排水区域地形、作物类型、河湖排蓄条件、排水方式等情况合理选用.不同地区计算方法选择原则应统一,同一排水河道或同一排水区计算方法应统一. 2)采用暴雨洪水计算图集、手册中方法或参数进行治涝水文分析计算时,应依据最新颁布《江西省暴雨洪水查算手册》. 3)根据系列增加情况和下垫面变化等情况应对暴雨、洪水计算参数进行复核. 4)设计暴雨时段和平均排出天数应根据治涝水文计算方法和治涝标准有关要求确定. 5)应对治涝水文计算参数及排水模数进行合理性分析.邻近排水区、同一排水河道或排水区计算参数及排水模数应协调. (2)工作内容 1)设计暴雨分析或复核 ①面积较大的涝区应尽量根据实测暴雨系列分析计算涝区设计暴雨.实测暴雨系列应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 ②面积较小的涝区根据《江西省暴雨洪水查算手册》暴雨等值线图计算.排水区及相邻地区发生较大暴雨时,应根据实测暴雨资料对设计暴雨成果进行复核. ③对设计暴雨参数及成果进行合理性分析. 2)净雨计算 ①采用最新颁布的《江西省暴雨洪水查算手册》中的方法计算. ② 采用径流系数法计算.城区径流系数采用0.95,农田采用0.90. 3)设计排水流量计算 ①分析计算排涝河道主要控制节点设计流量. ②分析计算撇洪沟主要控制节点流量. ③分析计算排水涵闸设计流量. ④分析计算排涝泵站设计流量计算. (3)排涝流量计算方法 1)撇洪沟 撇洪沟设计流量采用治涝标准洪水洪峰流量的70%.设计洪峰流量根据暴雨洪水查算手册,采用综合单位线法或推理公式法计算. 2)自排闸 自排闸设计流量根据以下公式简化计算: Q=(F*R)÷86.4 式中: Q___自排闸设计流量(m3/s); F ___集水面积(km2); R___24小时净雨量 (mm); 3)电排站 电排站排涝流量一般采用平均排除法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Q=(F*R-V+ F′*R′)÷(3.6*t*T) 式中: Q___泵站设计流量(m3/s); F ___集水面积(km2); R___净雨量(mm); V___蓄涝容积的容量(m3),一般按5~15万m3/km2的蓄涝率考虑; F′___撇洪沟集水面积(km2); R′___超导排能力的净雨量(mm),有撇洪沟,按24 h净雨量的20%计;无撇洪沟,R′为零; t ____排涝天数(d),1d或3d; T ___水泵一天开机时间(h),大中型机组开机时间24 h,小型机组开机时间22 h. 当具有较大的涝水调蓄容积时,可采用排湖法(水量平衡法)计算排涝流量. 排涝流量成果应通过排涝模数等进行合理性分析. 2、闸、站设计水位 (1)排水闸设计水位 闸上(内)设计水位:根据我省情况,多数涝区闸上无蓄涝容积.因此,闸上设计水位为排水闸设计排水流量的排水干沟末端的相应水位. 闸下(外)设计水位:我省的排水闸,汛期多数抢排.因此,一般选择低于闸上水位0.1~0.2m的水位,作为排水闸下游设计水位. (2)排水站设计水位 排水站设计内水位(前池水位):无调蓄容积调蓄或调蓄作用较小的涝区,以90~95%的面积涝水能被排除为原则确定设计内水位;泵站前池通过排水河道与蓄涝容积相连时,以蓄涝容积设计低水位,并计及坡降损失求得设计内水位. 排水站设计外水位(压力池水位):取与治涝标准相同洪水重现期的一日(或三日)平均水位作为排涝泵站出水池的设计水位. (五)治涝标准 1、基本要求 (1)涝标准按"重现期+降雨历时+排除时间+排除程度"的方式表述.如20年一遇最大一日暴雨一日内排至不淹重要建筑物或10年一遇最大三日暴雨三日内排至农作物耐淹水深. (2)治涝标准应根据城市排涝区、乡村排涝区和城乡混合排涝区等各种类型的防护对象对排涝的不同要求分别确定,其中城乡混合排涝区的治涝标准应根据其具体情况,综合分析,合理确定. (3)如果排涝区内的某个防护对象,其要求的治理标准高于整个排涝区的治理标准且能够进行单独防护的,该防护对象的治涝标准应单独确定,并采取单独的防护措施. (4)当排涝区内有两种以上的防护对象,又不能分别进行防护时,该排涝区的治涝标准,应按主要防护对象中要求较高者确定. (5)排涝区的人口、耕地、经济指标的统计范围应采用相应标准涝水的淹没范围. (6)治涝标准应以流域或区域的综合规划、防洪规划、治涝规划等为依据,统筹考虑防洪与治涝的关系,及与邻近区域的协调,通过综合分析论证确定. 2、标准拟定 (1)城市 城市治涝标准,是指承泄区接纳市政排水系统排出涝水的标准.城市市政排水系统的排水标准应按市政相关规范的规定确定. 1)降雨重现期.城市治涝标准的重现期应根据城市的防护等级、重要性等确定.设区市设计暴雨重现期一般取20年,县级市设计暴雨重现期一般取10年. 2)降雨历时.设计暴雨历时一般采用24小时. 3)排除时间.城市治涝标准的排除时间原则为24小时.根据调蓄能力实际情况,也可延长或缩短涝水的排除时间. 4)排除程度.均采用排至不淹重要建筑物. (2)乡镇 乡镇包括建制镇、乡(包括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本次规划仅指有专门圩堤对其进行防护的乡镇,其他乡镇在其所在城市或农区相关涝区规划中统筹考虑. 市政排水系统较为完善的乡镇治涝标准指承泄区接纳市政排水系统排出涝水的标准,可参照城市治涝标准的确定.本节所指乡镇设计标准主要是市政排水系统尚不完善的乡镇. 1)降雨重现期.乡镇治涝标准的重现期一般采用10年.特别重要的乡镇治涝标准可适当提高. 2)降雨历时.乡镇的设计暴雨历时采用24小时. 3)排除时间.一般采用24小时. 4)排除程度.按涝区95%的地面不淹为原则. (3)农区 农区包括农田和村庄.一般村庄的治涝标准按农田统一考虑,有特殊保护要求的重要村庄的治涝标准可参照乡镇治涝标准确定. 1)降雨重现期.农区的设计暴雨重现期应根据涝区作物种类确定.作物种类为经济作物,设计暴雨重现期采用10年;作物种类为水稻等其它作物,且圩区保护耕地面积大于5万亩的涝区,设计暴雨重现期采用10年,其他情况采用5年. 2)农区设计暴雨历时、排除时间及排除程度可按下表确定. 表2 农区设计暴雨历时、涝水排除时间及排除程度表 作物种类 暴雨历时 排除时间 排除程度 经济作物 24小时 24小时 田面无积水 旱作物 1日 1日 水稻3日 3日 耐淹水深(50mm) (4)其它 城乡混合排涝区的治涝标准应根据其中城市部分和乡村部分的不同构成、所占比重及对排涝的具体要求,综合分析,合理确定. 工业园区的治涝标准可参照城市排水标准确定. (六)治涝总体布局 1、基本要求 (1)按照因地制宜、分区治理、统筹兼顾、蓄排结合、防洪安全、除涝适度的原则,研究涝区的规划布局,制定区域除涝安全保障方案和工程体系. (2)治涝工程按水流的路径分为田间沟系、输水河道、排水枢纽和承泄区;按除涝工程的功能分为撇洪分隔工程(堤防和撇水沟)、汇流滞蓄工程(河、湖和田间沟系)、排水枢纽(闸和泵站)和承泄区(外河). (3)治涝工程应根据地形等具体条件,按"分片排涝、等高截流;留湖蓄涝、排蓄结合;自排为主、辅以抽排;排灌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合理确定. (4)治涝工程应在流域综合规划、地区水利规划、涝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水土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地形和外排条件,遵照统筹兼顾、蓄排兼施的原则进行布局. (5)应根据涝区实际情况提出涝区主要控制指标,如调蓄水面率、承泄区控制水位等参数. (6)治涝规划方案和工程布局应与防洪规划等其他相关规划相协调. 2、治涝分区及工程布局 应根据涝区的地形地势、水系和承泄区条件,合理划定治涝分区.对各治涝分区,应分析排涝期与外河水位遭遇情况,分析自排的机率和可能性.根据不同分区的治理要求,按照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拟定治涝工程总体布局.应拟定不同的治理方案和措施,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进行方案比选,分析各方案的利弊,提出推荐方案. (1)平原坡水区应充分考虑地形坡度、土壤和水文地质等特点规划排涝和调控地下水位的排水系统.在涝渍共存地区,可采用沟网、河网和排涝泵站等措施.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分片排水,相机自排等原则,因地制宜地采取蓄、排、截等工程措施. (2)滨湖圩垸区应根据自然条件和内、外河水文等情况,采取联圩并垸、修站建闸和挡洪滞涝等工程措施,在确保圩垸区防洪安全的基础上,按照内外水分开,灌排渠沟分设,高低田分排,水旱作物分治等原则,以及有效控制内河水位和地下水位的要求,制定洪、涝、渍兼治的排水体系.按照撇洪、闸排、滞涝、电排相结合的原则,先自排后内蓄再机排;先低后高,先田后湖,先近后远;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等高截流,分区滞蓄的原则,形成"自排、调蓄、电排"相结合的综合治涝体系. (3)蓄(滞)洪区应根据其使用机率、土地利用和耕作计划,以及蓄(滞)洪后生产恢复等要求,选用适宜的和易于修复的工程措施.排水原则上可先利用洼地滞蓄,再开挖外排河道,同时建闸站抽排内水. (4)城镇区应根据建城区规模、地面不透水率和外排出路等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外排河道、内湖与洼地、排水管网、抽排泵站等排水工程体系.选择合适低洼地蓄涝,减小城市外排规模和费用. (七)工程规划 1、基本要求 (1)本次《规划》的治涝措施主要为城乡骨干排涝河道(排涝干沟、支沟)治理、大中型排涝泵站和涵闸建设等,面上治涝工程不纳入本规划. (2)治涝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撇洪沟整治、排涝河道疏浚开挖、滞蓄水面整治、排涝涵闸、排涝泵站建设等.已纳入相关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等建设规划的工程项目应予说明,单列投资. 2、撇洪沟 (1)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原则,规划应研究通过开挖撇洪沟拦截涝区上游高地坡水的方案,以减轻涝区排涝压力. (2)应明确撇洪沟线路布置原则和要求,合理确定其建设标准.一般应沿磅山一侧及涝区边缘布置,并就近汇入排水干沟或承泄区,交汇处应设防冲设施. (3)根据汇水面积大小,提出撇洪沟不同沟段的设计流量. (4)应统筹考虑工程目标、占地拆迁、工程量和投资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论证确定撇洪沟治理长度、断面型式和规模尺寸,提出相应的工程量. 3、排涝河(沟)道(1)新建排水沟道易布置在低洼地带,并尽量利用天然河沟. (2)排涝河道设计排涝流量应根据治涝标准结合考虑滞、蓄能力和作物类别、生长期与耐淹程度等因素分析确定. (3)骨干排水河道的设计排涝水位,应根据排涝要求和缓排面积经技术经济比较论证选定. (4)根据排涝河道设计流量和设计水位值,合理确定河道治理长度、设计纵横断面,提出相应的工程量. (5)排涝河道与灌溉渠道结合使用时,在满足灌溉要求的同时,复核其规模能否满足排涝要求,如不能满足排涝要求,需要进行沟道排水设计,在设计时要考虑灌溉要求.如排涝河道兼有航运等其他要求时,设计时需要统筹考虑. 4、排涝涵闸 (1)根据排涝涵闸所在河段的基本情况、排水和对降低地下水位等的要求等,合理确定排涝涵闸的排涝流量和特征水位值. (2)合理确定涵闸的结构型式和规模尺寸. 5、排涝泵站 (1)充分利用现有湖泊、洼地、沟塘调蓄涝水,合理确定排涝泵站的设计抽排流量,分析确定泵站的内外特征水位值. (2)提出泵站的设计规模和装机容量. 6、承泄区 (1)根据涝区所在地形、水系条件和排水要求,合理确定排涝承泄区(外江、外湖等).根据涝区排涝要求,分析承泄区的特征水位值. (2)当采取涝区内部工程措施不能满足排水区排水要求或者满足排水区排水要求但经济不合理时,就需要对承泄区进行整治.需要通过多方案经济比较确定承泄区整治措施.具体措施包括:①疏浚河道:可以扩大泄洪断面,降低水位;②退堤扩宽:扩大河道过水断面;③裁弯取直,整治河道:以短直河段代替原有弯曲河段,缩短河道流程、变陡比降、加大流速;④治理湖沼、改善蓄泄条件:整治湖沼的出流河道、改善泄流条件、降低沼水位,在湖沼过度围垦的区域,考虑退田还湖,恢复湖沼蓄水条件;⑤修建减流、分流河道;⑥清除河道阻障. 7、占地、移民 本次规划应匡算规划工程的占地类型、数量及相关实物指标等,提出移民安置初步意见. (八)非工程措施规划 1、根据涝区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非工程措施规划内容. 2、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低洼地人口外迁、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退耕还湖、退耕还林,以及提出涝区在预警预报、蓄涝区保护、指挥系统建设、法规制度建设、宣传等方面的内容.非工程措施是排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能好的预防作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注重治涝工程措施的同时,也要重视治涝非工程措施. (1)人口外迁、种植结构调整、退耕还湖 对于一些涝灾频繁且淹没水深大的易涝低洼地,当地群众面临较大的生命财产安全风险,而治涝工程措施往往投入大、效益低,因此,有条件时可研究人口外迁至高地的非工程措施,妥善解决群众受涝问题.同时,为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这些地区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可进行适当调整,以减少涝灾损失. 对于侵占原有河道、湖泊开垦的低洼地,应研究退耕还湖方案和措施,提高当地涝水调蓄能力,减轻洪涝几率和涝灾损失. (2)信息采集系统 涝情的信息采集是治涝非工程措施的基础.我省多为雨洪涝区,为了减轻涝水灾害,必需及时采集降雨、水情、工情等方面的信息.目前许多地区已建设了洪水信息采集系统,可在此基础上,针对涝水的一些具体特点,适当补充有关站点和监测项目,建立涝水信息采集系统,包括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闸泵等工程监控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等. (3)预警预报 根据气象预报,做好涝区及影响区域的雨情、水情预报,提高预报水平,在暴雨到来前,通过水闸、泵站等进行预排,腾出区域内的蓄涝容积,为涝水的消纳提供空间,减轻排涝负担.采取相应的预警措施,及时发布暴雨公告,减少人员外出;及时封闭交通道路,减轻涝灾损失等. 与防洪除涝非工程措施结合,做好涝区及影响区域的雨情、水情预报,提高预报水平,以便预先排空蓄涝容积,滞蓄涝水,减轻排涝负担;针对超标准洪涝灾害和重大洪涝灾情,编制防洪除涝应急预案,以降低涝灾损失风险.③建立排涝预报警报系统,及时预报,争取时间,减小涝灾损失.洪涝灾害的突发性、不重复性、影响经济社会的复杂性及洪水危害的严重性决定了排涝决策难度大、时效性强、风险度高.因此科学的排涝决策要求有充分的信息资源、准确的预测预报和客观合理的可行性调度方案来支持,事前预警预报显得尤为重要. (4)除涝指挥调度系统 1)数据库 排涝调度系统正确的调度决策,是建立在完善的排涝数据库的基础上的.应针对排涝的具体特点,将与排涝有关的历史涝水信息和工程信息,建立涝水数据库.涝水数据库应包括历史暴雨、涝水资料、天气形势、闸站等工程运用资料、涝灾资料、防涝物资等方面的信息. 2)除涝预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第三章第十一条对涝区制定涝水防御方案.除涝预案应对涝灾等级进行界定,并提出对应的应急响应机制,包括排涝设施启用原则、人员组织安排、通信物料准备等.对于超标准涝水还应编制除涝应急预案,研究居民紧急撤离计划和对策,以降低涝灾损失风险. 3)指挥调度 根据降雨和涝水预报,按照除涝预案的安排,科学合理地研究各种除涝方案,统筹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高效地发挥排涝系统的整体效益,把涝灾的损失减到最小,经综合分析比较确定除涝方案,进行除涝调度. (5)完善立法、强化管理 完善除涝立法,依法除涝和救灾,加强水患意识,逐步实行除涝保险.加强排水设施管理和宣传,严禁占用河道、填沟造地、堵塞河床,严禁向河道任意倾倒垃圾,及时做好超标雨洪水的防范措施,保证排水顺畅. (九)环境影响评价 1、环境现状调查分析 收集、调查工程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水环境等资料,分析区域存在的自然及经济社会环境问题,重点分析自然灾害、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并对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确定区域内与涝区治理有关的环境敏感区,尤其是湿地和自然保护区. 从生态完整性角度分析区域生态系统状况,建立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涝区治理开发方式、开发重点、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分析对生态系统变化的影响.重点研究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 2、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1)规划协调性分析 从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论证治涝规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使开发活动与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相适应. 从流域可持续发展、服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视野,站在流域开发利用的整体角度来分析治涝工程规划方案的实施对于环境的整体影响及累积影响并从战略角度分析其合理性. 分析该规划与相关法律、法规及所在区域其他相关规划的协调性. (2)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 根据规划方案,按环境要素预测规划实施的主要环境影响,并分析各规划方案对河流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及流域可持续性的影响;重点分析涝区治理对于生态环境,尤其是湿地、生态敏感与脆弱区的影响;分析涝区治理对区域地表水、地下水的影响;分析水资源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制约关系;对规划的各种环境要素中对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进行综合预测和评价. 3、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1)对策措施 针对该规划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规划调整方案建议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具体包括湿地、地表水、地下水、土地资源、生态等保护措施. (2)环境监测 根据规划的环境影响拟定湿地、地表水、地下水、土地资源、生态、土壤环境等环境监测方案和实施计划. 4、评价结论 从区域角度给出各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结论及总体结论,并推荐环境上可行的规划方案. (十)管理规划和保障措施 1、管理规划 (1)说明涝区现状管理体制、机制、管理机构、管理经费来源等,分析涝区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研究提出涝区在人口、土地、经济建设、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宏观政策的管理需求;提出涝区运行管理的具体办法,为涝区科学、规范、有序管理创造条件. 2、保障措施 从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强化监管、加大投入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十一)规划实施意见和效果评价 1、规划实施意见 根据治涝工程建设现状和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轻重缓急、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对规划项目实施顺序进行安排.选择近期急需建设的工程,按照现行颁布的有关规定、估算办法、估算标准进行投资估算,并提出资金筹措方案. 2、效果评价 规划实施效果评价以宏观分析为主,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治涝建设的效果,治涝工程对宏观经济布局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与效益.对规划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评价. (十二)规划主要成果 1、《江西省治涝规划报告》 2、附图:附图1 江西省涝灾灾情示意图 附图2 江西省涝区区划图 附图3 设计暴雨主要参证站分布示意图 附图4 江西省涝区治理工程现状图 附图5 江西省涝区治理规划工程布置图 3、附表:按《江西省治涝规划技术大纲》要求填报,可根据情况增加附表,详见附录2. 四、质量保证措施 (1)规划须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和本规划技术大纲的要求,进行认真调查研究、分析论证,保证质量、按时完成规划任务. (2)规划须做好不同层面和不同领域之间工作的协调和衔接,广泛听取并充分吸收专家、专业部门等各方面的意见,提高规划成果的质量. (3)规划须严格按照有关规程规范、法律法规等的要求进行,并按有关要求进行必要的质量控制,以保证规划成果质量. (4)各设区市提交最终成果须加盖相关部门公章. (5)其他要求:县城以上城市涝区、保护万亩以上农田圩区涝区须提交规划附表、各涝区文字说明材料和工程布置万分之一地形图(五万亩以上圩堤涝区及设区市城区涝区可采用五万分之一地形图),保护千亩以上万亩以下农田圩堤涝区、有防洪任务但未列入千亩以上圩区的乡镇涝区须提交规划附表和工程布置万分之一地形图;其他涝区仅须提交规划附表.规划文字说明材料要求统一采用Word文档,规划附表均采用Excel电子表格,以便项目的汇总. 附录1: 江西省治涝规划报告编写提纲 前言 1 基本情况 1.1 自然地理 1.2 气象水文 1.3 经济社会 1.4 涝区分布与概况 1.5 涝灾特征与致灾原因 1.6 历年涝灾损失情况 2 治涝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历次治涝规划及实施情况 2.2 涝区治理和管理现状 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2.4 规划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3 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 3.1 指导思想 3.2 规划原则 3.3 规划水平年 3.4 规划任务和目标 4规划范围及涝区治理区划 4.1 规划范围 4.2 涝区治理区划 5 治涝总体布局 5.1 治涝体系和总体布局 5.2 治涝标准 5.3 治涝水文 6 工程规划 6.1 鄱阳湖湖盆区工程规划 6.2 赣江区工程规划 6.3 抚河区工程规划 6.4 信江区工程规划 6.5 饶河区工程规划 6.6 修水区工程规划 6.7 其他水系区工程规划 7 非工程措施规划 8 环境影响评价 8.1 评价依据及环境保护目标 8.2 环境现状分析 8.3 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8.4 环境保护对策及环境监测 9 管理规划和保障措施 9.1 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9.2 人口与经济建设管理 9.3 土地与农业生产管理 9.4 保障措施 10 规划实施意见和效果评价 10.1 规划实施意见及近期工程安排 10.2 工程投资 10.3 项目实施效果评价 附图 附图1 江西省涝灾灾情示意图 附图2 江西省涝区区划图 附图3 设计暴雨主要参证站分布示意图 附图4 江西省涝区治理工程现状图 附图5 江西省涝区治理规划工程布置图 附录2: 附表1 江西省xx县(市)易涝地区基本情况表 三级区 四级区 涝区面积(km2) 涝区耕 地面积 (亩) 涝区人口(人) 固定资产(万元) 房屋面积(m2) 经济作 物产值 (万元) 粮食产量(吨) 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人均收入(元) 涝灾成因 城镇 农村 总面积 其中公用 设施面积 总值 其中:农业 说明:1、三级区指鄱阳湖湖盆区、赣江上游区、赣江中游区、赣江下游区、抚河区、信江区、饶河区、修水区、湘江衡阳以下区(江西境内)、东江区、长江沿岸区和其他水系区. 2、四级区填写**圩区,如为县城区则填写**县城涝区. 3、经济指标填写涝区范围内2012年调查数据,并与统计年鉴协调. 4、涝灾成因为:1)雨洪型;2)雨渍混合型,我省绝大部分属于雨洪型. 5、农区涝区面积按堤防保护面积填报,其涝区耕地面积按堤防保护耕地面积填报;城市涝区面积参照城区规划面积,并根据城市所在区域的实际的地形情况综合确定 6、四级区中县级以上城市城区涝区、保护千亩以上农田圩堤涝区及有防洪任务但未列入千亩以上圩区的乡镇涝区单列,其他涝区按县打捆填报. 附表2 江西省xx县(市)易涝地区治涝工程现状情况表 三级区 四级区 撇洪沟 排涝河道 排涝渠系 排涝涵闸 排涝泵站 滞涝区 现状排涝标准 规划排涝标准 条 长度(km) 条 长度(km) 条 长度(km) 座 设计流量(m3/s) 座 设计流量(m3/s) 装机 (kW) 面积 (km2) 容积 (m3) (年一遇) (年一遇) 说明: 1、涝区内有城镇的,应说明各级城镇的现状排涝标准. 2、如有其他治涝工程措施,可增列该部分内容. 3、排涝河道指对于有二级排的情况且规模较大的骨干河(渠)道. 4、四级区中县级以上城市城区涝区、保护千亩以上农田圩堤涝区及有防洪任务但未列入千亩以上圩区的乡镇涝区单列,其他涝区按县打捆填报. 附表3 江西省xx县(市)易涝地区涝灾损失统计表 三级区 四级区 受灾年份 受灾耕 地面积 (亩) 受灾人口(人) 固定资 产损失 (万元) 粮食减产(吨) 经济作 物损失 (万元) 工业损失(万元) 涝灾损失总量(万元) 备注 城镇 农村 直接损失 间接损失 直接损失 间接损失 合计 合计 说明: 1、受灾年份重点收集1980年以来涝灾情况. 2、四级区中县级以上城市城区涝区、保护千亩以上农田圩堤涝区及有防洪任务但未列入千亩以上圩区的乡镇涝区单列,其他涝区按县打捆填报. 附表4 江西省xx县(市)易涝地区治涝规划工程表 三级区 四级区 治涝片 工程 名称 集水面积(km2) 涝区95%面 积相应高程 (黄海:m) 设计 外水位 (黄海:m) 撇洪沟 排涝河道 排涝渠系 排涝涵闸 排涝泵站 滞涝区 规划排涝标准 (年一遇) 投资 (万元) 工程实施 计划 (近/远期) 备注 条 长度(km) 条 长度(km) 条 长度(km) 座 设计流量(m3/s) 座 设计流量(m3/s) 装机 (kW) 面积(km2) 容积(m3) 说明: 1、四级区为圩区.圩区内分多个治涝片时,分治涝片填写,治涝片有多个工程应按工程逐个填写. 2、各项治涝措施应分新建、扩建、加固等,撇洪沟、排涝渠系分为疏浚、新挖等,排涝涵闸、泵站分为新建、扩建、维修改造、拆除重建等分别填写,并在备注中注明,工程规模要与附表2协调. 3、扩建、新建排涝涵闸和新建排涝泵站等工程需逐座填写,并填写涝区95%面积相应高程(黄海:m)和设计外水位(黄海:m).新建排涝涵闸还是新建排涝泵站由设计外水位确定,设计外水位比涝区95%地面高程高0.5m以上,一般新建排涝泵站;设计外水位比涝区95%地面高程高0.5m以下,一般考虑新建排涝涵闸.设计外水位按工作大纲中排水站设计外水位计算方法确定. 4、滞涝区容积按其面积乘以调蓄水深简化计算,新建排涝泵站滞涝区容积一般按5~15万m3/km2的蓄涝率考虑. 5、排涝泵站中的排涝涵闸在排涝泵站中考虑,不单列. 6、排涝河道主要针对有二级排的且规模较大的河(渍)道,排涝渠系指主干排水渠. 7、对于灌排结合的泵站,按泵站考虑,装机规模可以取两者大值. 8、四级区中县级以上城市城区涝区、保护千亩以上农田圩堤涝区及有防洪任务但未列入千亩以上圩区的乡镇涝区单列,其他涝区按县打捆填报. 9、工程投资参照近期已建或在建类似工程估算确定. 附表5 江西省xx县(市)易涝地区治涝规划非工程措施表 三级区 四级区 退耕还湖、河 退耕还林 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亩) 规划外迁人口(人) 备注 处 面积(km2) 处 面积(km2) 调整前作物种类 调整后作物种类 说明:1、对于一些涝灾频繁且淹没水深大的易涝洼地,治理起来工程投入大、效益低的情况,可以考虑人口外迁至高地的非工程措施;对于这些地区, 可以结合当地自然条件适当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 2、对于侵占原有河道、湖泊开垦的低洼地,可以考虑退耕还湖等非工程措施. 3、四级区中县级以上城市城区涝区、保护千亩以上农田圩堤涝区及有防洪任务但未列入千亩以上圩区的乡镇涝区单列,其他涝区按县打捆填报.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赣州年鉴  赣州金融年鉴  中国统计年鉴  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  中国统计年鉴2013  国家统计年鉴  山东省统计年鉴  河南统计年鉴  统计年鉴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