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 项目编号:lky-2009ywf-18 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 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 研究报告 《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课题组 二〇一〇年三月 课题组成员 课题指导: 刘学民 研究员 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 课题负责人: 苗春雨 助理研究员 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 课题组成员: 赵彤高级工程师 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 王俊舫 副研究员 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 吴厚德 处长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民工司 于军处长 中国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段宜敏 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 刘邦安 调研员 安徽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就业处 李辉科长 安徽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农工办 卢建文 科长 湖北省劳动就业管理局 目录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报告…4 一、引言…4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概述…8 (一)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的现状…8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相关理论…10 (三)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相关概念…13 三、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基本情况…16 (一)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规模…16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案例…20 (三)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义…32 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动因分析…33 (一)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外因…33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内因…41 五、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特点…44 (一)农民工返乡创业者的年龄…44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者的学历…45 (三)农民工返乡创业者的特质…46 (四)农民工返乡创业者的动机…47 (五)农民工返乡创业者的组织结构…48 六、农民工返乡创业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分析…50 (一)困难和问题…50 (二)原因分析…55 七、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对策建议…62 (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政策保障…62 (二)加强职业技术培训,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技能保障…63 (三)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舆论保障…65 (四)保障政策连续性和公平性,激励创业积极性………………68 (五)构建创业服务机构,确保创业成功率…69 (六)创新金融服务,解决创业资金…71 (七)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向小城镇集聚…73 (八)实施积极的人才扶持政策…73 参考文献…74 分报告一: 关于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的文献综述…77 分报告二: 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调研报告…92 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报告 引言 农民工是我国转型期出现的一个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是现代化建设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也是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二元城乡结构和社会政策的结果.我国地少人多的现实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渐放松了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农民工数量逐渐增加.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农民工大量外出的态势.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推算,2005年,我国外出务工劳动力为12578万人,其中,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务工的劳动力占65.1%;2006年我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3212万人,比上年增加634万人,其中,转移到地级市以上的占64.7%,县级市以上的占20.2%.目前我国约有农民工2.5亿人.由于户籍制度等限制,使农民外出就业具有"候鸟式"的季节性迁移的特征.农民工问题的存在和发展变化,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因此,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大量农民工在城市之间流动就业的现象不会是短期的,而将会在一个相当的时间内存在. 农民工问题是我国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也关系到工业化、城市化乃至整个现代化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农民工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而农民工的出路无非是在城市安居乐业,或者利用自己的经验与技能返乡创业.但要真正让所有农民工最终融入城市,在城市安居和生活在短期内是无法解决的.我们要在高度重视让农民工在城市享受平等权利、努力实现安居乐业的同时,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这同样是一条符合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和农民工切身利益的出路. 改革开放以来,亿万农村劳动力离土离乡,进城务工就业,跨地区有序流动,对改变农村面貌,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作出了特殊的重要贡献.在这一进程中,一部分进城农民工经过一段时间外出就业,又返回家乡,利用打工增长的见识、本领,获得的资金、技术和信息,在乡村、小城镇创办企业,发展工商服务业,投资商品性农业,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农民工返乡创业.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的加快,以及中西部发展条件和环境的改善,一个生机勃勃的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潮正在兴起.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成为推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工业化的重要途径,成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有效载体. 我国连续七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以及"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市反哺农村"一系列理念的提出和"新农村建设"的启动,以及取消农业税等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使农民的生存和生活状况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同时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开发"、"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背景下,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和广大农村的基础设施、生产和生活条件也将逐步得到改善.而广大在外务工的农民工,经历了市场的涤荡,磨练了意志,学到了技能,增长了见识,强化了竞争意识,为创业所需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做了必要的储备,加之他们对故土的眷恋,对本地情况和需求较为熟悉等等因素,可以预期,农民工返乡创业将会逐步增加.但这种返乡创业也会呈现出区域差异,即市场经济起步较早,外出务工较早,人数较多的地区,返乡创业人数也会较多,也会呈现出"返乡创业潮". 与对农民外出务工的关注程度相比,在2008年之前,社会各界对于农民工返乡,特别是返乡创业的关注相对较少.而2008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逐渐影响到我国的实体经济,东南沿海大批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由于缺乏订单而停产、倒闭,众多农民工也由此失业,被迫返乡.据广东省统计,2008年下半年全省就有6.7万多家企业倒闭,除少部分属经营不善外,绝大部分是受金融危机影响所至.这直接影响到我国数以千万计的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2009年春节前,约有2000万农民工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失去工作或者没有找到工作而返乡,约占外出就业农民工总数的15.3%.相当数量的农民工集中返乡,给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新情况和新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央政府及各输出地政府及时出台多种措施,解决他们的生活和就业问题.同时强调要抓紧制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具体政策措施,引导掌握了一定技能、积累了一定资金的农民工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地方人民政府要在用地、收费、信息、工商登记、纳税服务等方面,降低创业门槛,给予农民工返乡创业更大的支持.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等,开辟农民工创业"绿色通道".鼓励农民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二三产业、生态农业和县域中小企业.要做好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金融服务工作,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产品支持力度,提供符合农民工返乡创业特点的金融产品,继续加大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推广力度.农民工返乡创业属于政府贴息的项目要按照规定给予财政贴息,帮助其解决创业资金困难等.至此,返乡农民工的创业现象逐渐引起了各级政府、媒体以及学界的空前关注. 相关调查也显示,近年来农民工返乡创业有所增加,在一些地区初步形成规模,对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这种背景下,深入探究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状,对发现农民工返乡创业中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和关注,以更好地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持续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课题组自2009年5月至7月先后赴安徽、湖北、四川、河南等劳务输出大省的9个市16个县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期间,召开各类人员包括政府主管部门、财政、工商、税务、银行以及农民工代表和专家学者等参加的座谈会10余次,发放返乡农民工创业调查问卷等.课题组在收集了大量的案例和数据等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了课题研究主报告以及文献综述报告和调研报告.课题研究主报告深入分析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内因和外因,以此说明农民工返乡创业将成为长期趋势,并对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分析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状和特点,并辅以相关案例,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深入剖析农民工返乡创业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进行重点分析,然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概述 (一)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的现状 农民工返乡创业作为农民外出打工的一种派生现象,是与外出打工相伴而行的.理论界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方面的研究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开始关注农民工的回流及创业.许多学者都曾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进行过相关研究.20世纪90年代,随着"民工潮"的出现,农民工返乡就在悄然进行.特别是在90年代中后期,由于城镇国有企业的战略重组,在"抓大放小,减员增效"的目标要求下,城镇出现了大量下岗人员的失业现象.在城镇就业压力增加的情况下,许多城市采取了"腾笼换鸟"的政策,加强了对外来农民工的限制和管理,至此,出现了一个农民工"返乡"的高峰.根据相关数据显示 ,从1996年-1999年农村进城就业人数增速减缓,有很大一部分农民工"回流".但那时的回流是否带动了"创业潮"的出现,学界的看法并不一致.李沛瑶(1994)、杨汝岱(1997)和庾德昌等(1999)基本支持"创业潮" 的观点;而白南生(1999)则得出了相反的结论,通过调查发现,返乡创业农民工只占返乡农民工的2.5%,大部分是属于被迫返乡. 第二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央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新农村建设"、农业税取消等各项农村利好政策的出台,以及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转移,中西部区域发展战略的提出,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等传统的农民工输出地的吸引力在增加.同时,伴随着外出务工时间的增长,技术和经验增加,一些农民工开始具备了返乡创业的能力和动机.王西玉、崔传义和赵阳(2003)认为进入新世纪以来,返乡农民工很大一部分通过创业实现了在非农产业的就业.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7年的百县调查,301个调查村回流农民工3.7万人,其中返乡创业者占到了16.06%.2007年全国返乡创业农民工总数约为800万人,他们约创造了3000万个就业机会.据对3026名返乡创业农民工的调查,1990年以前返乡创业农民工的只占4%,1990年至1999年返乡创业的占30.6%,2000年之后返乡创业占65.4%.随着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的加快,以及中西部发展条件和环境的改善,新农村建设的兴起,农村劳动力双向流动就业和创业的新局面正在形成. 第三阶段:2008年底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经济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就业的影响,大批农民工因企业裁员而返乡的现象,是近十几年来罕见的.大规模的农民工返乡,为本就严峻的就业问题增加了不少压力,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期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返乡农民工带来的问题以及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方面.一部分学者认为,虽然农民工返乡有主动和被动的原因,但当前形势正是发挥中国"三农"政策的契机,政府应顺势而为.一是要搭建回归创业主体,积极鼓励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积极鼓励各乡镇创办回归创业园、创业街,办好农业基地,引导回归农民有序地向规模种养业转变,土地向能人集中,大力发展种养殖小区(基地)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二是要建立政府回归创业基金、农村小额信贷等相应的启动资金和税收优惠等政策,重点用于支持回归创业项目开发、劳动者培训、创业奖励和创业载体建设.三是要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及时帮助解决遇到的创业困难,把农民工返乡创办企业扶大扶强.一部分返乡创业农民工尽管有了资金、技术,但终究因为文化水平较低,在法律、政策、管理水平上还存在许多缺陷,很容易因为管理不善和适应市场能力不足导致创业失败.政府要有预见性的出台政策,提供帮助,树立起一批创业典型,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营造出良好的发展和创业环境,把劳务经济提升为创业经济,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研究角度从宏观层面的总体判断、原因分析,逐渐转向从微观层面对返乡创业成功者个体特征、创业环境的分析等,显示了研究的逐步深入具体,成果也非常丰富.但总的来看,现有的研究或者偏重于对现象的描述,或者偏重于对某一具体方面的理论探讨.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进行的全面分析和系统研究相对较少.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相关理论 国外对于创业的研究起步较早.总体而言,研究主要集中于创业者的职能、创业者的禀赋和创业过程三方面.自从18世纪法国经济学家坎蒂隆(Richard Cantillon)第一次提出创业的概念,并把创业者和承担责任联系起来,开创了创业者社会经济职能的研究视角,奈特认为创业者是不确定性的承担者,生产组织中的创业者通过承担风险获得剩余,而工人通过转嫁风险获得工资.(奈特,2005)熊彼特认为创业者打破已有经济均衡的"破坏性创造"力,使创业者成为经济体系的架构者.与熊彼特相反,奥地利学派是将创业者看作是非均衡市场中发现和实现潜在利润机会,从而实现促进经济体系恢复均衡的功能(Von,1949).虽然他们对创业者作用的研究基于不同的视角,但都认为创业者作为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独特群体,对经济发展和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创业者禀赋的研究,主要着重于研究这些在经济发展中起着特殊作用的人群具有何种素质,具有何种特质的人能成为成功的创业者,柯兹纳试图将经济学与心理学结合起来,提炼出创业者区别于一般人才的心理认知特征——"敏感"(Kirzner,1973).除了认知特性以外,随后的学者对创业者心理特征的研究还涉及创业者的人品特征、成就感动机、冒险倾向等方面(朱仁宏,2005).总体说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心理学领域就创业者个性心理特证所作的种种研究并没有产生有见地的观点(Baker等,1999).随后的研究有从创业的社会环境中寻找创业者特质的成因,也有关注于创业者如何通过社会网络结构及附着的关系性资源获得创业资源等.朱仁宏(2004)参考了GEM报告和核心期刊的相关论文,将创业环境分为一般环境和创业环境,前者指一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制度环境以及技术、基础设施条件;后者主要指与创业活动相关的环境,如融资环境、专业技术环境、政府支持、文化与社会专业基础设施以及其它经营环境等.叶依广等(2004)通过对创业概念的界定及分析将创业环境分为内涵和外延两个部分,认为创业环境本质上是指政府和社会为创业者创办新企业所搭建的一个公共平台.Keating则专门研究了税收与创业的关系,对有益于创业的政策环境作了界定:它应该包括较低的税率、较少的政府干预和对私人生命财产的有力保障.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的重点逐渐从创业者转向创业过程.对于创业过程的研究,主要是把创业视为资源的配置过程,德鲁克认为"创业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个人特征",创业是"可以组织、并且是需要组织的系统性工作".Stevenson等(1994)认为创业是"在不拘泥于当前资源条件限制下的对于机会的捕捉和利用".认为成功的创业关键在于创业者识别机会、形成战略、整合资源并采取首创行动实现其战略意图. 可见,创业行为不是简单个性心理素质的外化,虽然不能忽视创业者个体在创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创业者培养中人为努力的余地,但创业者独特的禀赋是有其社会经济根源的.只有将创业置于社会经济体系、结构背景中,在创业行为与社会经济体系、结构变化的互动中加以考察,才能认识创业的本质及产生和发展. 创业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贡献,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创业型就业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是美国就业政策成功的核心.他分析了1965–1984年间美国的就业结构,发现就业机会都是中小企业创造的,并且都是创业型和创新型企业创造的.可见,创业为美国经济增添了活力,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支撑了美国经济几十年持续而强劲的发展. 国内对创业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于对创业的分类和定义的整合,对创业者特质的研究,以及对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的研究.但从创业的视角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专题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农民工返乡创业作为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的派生现象,是农民工在城乡推力和拉力的宏观环境作用下,结合自身状况,做出的人力资本流动投资的理性选择.W·舒尔茨曾经指出:"全世界的农民在处理成本、报酬和风险时是进行计算的经济人."农民在决定继续外出务工经商还是返乡创业时也不例外,都要对自己的劳动力合理配置进行选择,这就涉及到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收益的简单核算.加里·贝克尔指出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健康投资、教育投资、职业培训投资和劳动力流动投资四种形式.在现有的有关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中,主要是运用劳动力流动的相关理论,即"推-拉"理论、"二元经济"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新迁移经济学理论等对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原因进行分析,指出农民工返乡创业主要是基于城乡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推力和拉力,在城乡之间流动的人力资本收益和成本的核算,以及基于对整个家庭中成员的利益的考虑进行安排和考虑等,即外出农民工作为理性人,正是基于对这些因素的综合考虑,做出继续在城市务工经商还是返乡创业的决策.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强调"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的同时,特别提出要"鼓励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这是针对新时期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实际作出的重大部署.解决民生问题,出路在就业,关键在创业.创业不仅是创业者自己实现就业,还可以通过发展多元化创业主体和多种创业形式,发挥创业带就业的倍增效应,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当然,创业艰难,自古而然,现代文明也未能完全改变这种状况.美国有统计表明,要成为企业家,失败率是99%.我们由此可以推断,作为农民工要想创业或成功之艰难是可想而知的. (三)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相关概念 农民工返乡创业主要是指一部分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因主动或被动的原因返回家乡,运用在外务工获得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家乡创办企业、投资商品性农业或开办工商服务业.创业有不同的类型,有推动型创业和拉动型创业、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我们研究后按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动机、形式不同,将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分为为生存推动型创业和机会拉动型创业两类. 1.推动型创业和拉动型创业 对于推动型创业和拉动型创业,许多学者对此做过研究,Storey首次将影响创业的因素分为推动因素和拉动因素.但Storey在1994年的研究中并没有更深入地揭示出创业过程中的推动因素与拉动因素有哪些.此后众多学者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推动因素与拉动因素的内容.Raphael Amit从动机的角度进一步将创业划分为"推动"型创业和"拉动"型创业.推动型创业是指创业者对当前的现状不满,并受到了一些非创业者特征的因素推动而从事创业的行为.拉动型创业是指创业者在"新创一个企业的想法"以及"开始一个新企业活动"的吸引下,由于创业者自身的个人特质和商业机会本身的吸引而产生的创业行为.Foti和Vivarelli(1994)的实证研究表明,追求高利润回报是一种非常明显的创业活动拉动因素.Marc Sinonin的研究指出,推动因素主要有家庭收入不足,对当前工作的不满意,寻找工作遇到困难和由于家庭责任而需要一个灵活有柔性的工作时间表;拉动因素主要有独立性、自我实现、为了财富而产生的创业愿望和社会地位以及权利.Uhlaner和Thuri指出,拉动因素是指通过创业可以使得自己的境况得到提高,比如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而被自我雇佣所吸引;而推动因素是指人们当前的状态与预期的状态之间的落差,比如在某些方面的不满. 2.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 正是在前人对推动型创业和拉动型创业的研究积淀的基础上,2001年在GEM报告中,雷诺兹(Reynolds)等人提出了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的概念,并在以后的报告中不断对此概念进行完善和丰富.在2003年的报告中,他们指出生存型创业是那些由于没有其他更好的工作选择而从事创业的人."生存"的字样反映出个体需要某种工作形式,但是决定开创一个企业却并非自愿的.机会型创业者是那些已经感知到商业机会的人,这些商业机会是创业者们所愿意去开发的.这种创业者还有其他的选择,但是他们由于个体的偏好而选择了创业这条路.这种行为被叫作机会型创业,这是因为这种创业是创业者自愿加入进来的.在GEM(2005)报告中,雷诺兹(Reynolds)等人指出:机会型创业者是那些为了追求一个机会而开创企业的创业者,他们是自动自发地开创他们的企业的.与生存型创业者不同的是,机会型创业者更多地是在拥有一个稳定的经济基础之上才开始准备创业活动的.机会型的创业者往往在他们所熟悉或擅长的一个领域里开始创业,这些因素使得他们同生存型创业者相比有较长的生存时间. 3.生存推动型创业和机会拉动型创业 生存推动型创业和机会拉动型创业,是我们结合农民工创业的动机、原因和特点,综合研究推动型创业和拉动型创业,以及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的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 生存推动型创业主要是指,由于难以获得满意且稳定的工作,加之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使个人在生存压力的推动之下,被动进行的创业活动.同时,因为城市就业困难、城市的某种因素的排斥和家庭因素等原因选择返乡创业,这类型创业主要是由于没有其他就业选择或对其他就业选择不满意而从事创业的创业活动,大多以解决自我就业和谋生为主. 机会拉动型创业主要是指,在某种商业机会的吸引下,具有一定创业者特质的个人发现并利用这种机会,主动进行的创业活动.而机会拉动型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对家乡市场考察,发现潜在的机会,进而选择返乡创业,这部分创业者一般具有一定的资金积累,拥有技术、管理经验、产品营销途径中一方面或几方面的较为成熟的准备.这部分创业者或者是初次创业,或者是在外创业成功,而返乡扩展已有的企业规模,或者即使不是在外创业成功,但被原企业派回家乡为原企业扩展规模,开办新的分支企业的创造、更新与创新活动. 三、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基本情况 (一)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规模 农民工外出、返乡及创业作为特有的经济和社会现象,大体上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民工跳出农门到大中城市、发达地区去务工或经商,解决温饱问题;第二阶段在务工或经商的过程中,一些农民工变成了管理者或者老板;第三阶段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返乡.有的回到传统农业、有的在当地企业打工,有的则从"打工者"嬗变为"创业者".据百县调查表明,返乡创业者占回流农民工的13.8%.据对3026名返乡创业农民工的调查,1990年以前返乡创业农民工的只占4%,1990年至1999年返乡创业的占30.6%;2000年之后返乡创业占65.4%,这表明三分之二的返乡创业者是在近6年实现的.其中2003年至2007年4月,就有43%左右的打工者返乡创业,年创业人数相当于90年代每年返乡创业人数的3.1倍.可见,农民工返乡创业步伐正在明显加快,它打破了农村劳动力长期向城市和发达地区单向转移的旧格局,呈现出农村劳动力双向流动的新局面.当然,农民工返乡有的是自愿的,也有的是被动返乡的. 自愿返乡.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301个村的调查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农民工返乡创业步伐明显加快.2006年返乡农民工3.6万多人,占外出农民工16.2万人的约23%,占农村劳动力总数36.8万的约10%.其中,返乡创业者占返乡农民工的13.8%,据对3026名返乡创业农民工的调查,1990年以前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只占4%,1990—1999年返乡创业的占30.6%,2000年以后返乡创业的占65.4%.农民工返乡创业增加,带动了当地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又吸引了一批人返乡就业,这表明,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变化,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流动方向逐步呈现出双向流动的局面,"民工潮"和"返乡潮"并存,而"返乡潮"中蕴含着"创业潮". 被动返乡.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传导到我国,使我国实体经济受到很大影响,许多以出口为主的企业经营发生困难,大量在这类企业就业的农民工失去工作,被迫返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08年12月初完成的一份《金融危机对就业影响最新数据调查报告》显示,截至11月底,十省份(四川、重庆、河北、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甘肃等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民工返乡数据总计有485万名,占2008年9月底外出务工人员的5.4%.国家统计局对几个农民工输出大省的调查显示,截止2009年1月打工农民工回家的大概占1/4.在回家的农民工中,大致有40%是回家团圆过年.40%左右是回家创业、有的回家办事等等,回家的农民工中大约有20%的人确实是因为他所在的工厂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停产、半停产而回家.据此推算,因金融危机被动回流的大约占农民工总数的5%左右.农民工确实有返乡的,但不是非常严重,没有成潮.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认为,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并不是特别大,农民工失业返乡仍处于可控范围内.而在2009年2月2号,农业部披露,在其对农民工输出比较多的15个省、150个村进行的抽样调查情况来看,到春节前大概返乡的农民工占到38.5%.在返乡的农民工中间,有60.4%的农民工是正常的春节回家探亲;有39.6%的农民工,大约有两千万人由于经济不景气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就返乡了.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截止2009年2月,已返乡的农民工有97.5%的将继续务工,其中,有41.2%的打算在家乡务工,58.8%离乡务工.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2008年全国农民工总数有2.2亿人,其中,就近就业的有0.9亿人,外出务工的有1.3亿人,两者比例约为41%和59%.在被动返乡中一部分人,有一些人选择了个人创业.虽然这种创业和主动创业相比有很大不同,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自身生存和就业,但这种创业占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相当的数量,有很大的示范意义. 早在这次金融危机之前,政府和学界对回流就有过一些讨论和研究.讨论主要集中于,农民工回流中的创业,以及产业转移、区域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用工荒"等对回流的影响以及与回流的关系等.而政府,特别是农民工流出地的政府,主要关注的是农民工的回流创业对本地的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特别是关注如何在在实践中吸引本地农民工中的精英阶层返乡创业,带动就业. 按照农民工生存推动型创业和机会拉动型创业,综观创业成功的案例,农民工返乡创业成功的多是属于机会拉动型创业.创业者具有较为明显的创业者特质,敢于承担责任,是风险偏好者,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这些农民工多数在外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管理经验、资金和市场及社会资源等,通过对家乡机会和市场的发现,返乡投资.也有一部分是在外创业成功,返乡投资创业.而生存推动型创业,主要以解决自我就业和谋生为主,这部分创业者如有有更好的打工机会则会会选择打工,这类创业表现为家庭小工厂、小作坊、小卖店、小餐馆之类,对资金、技术和管理的要求不高.这类型创业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约束和困难,特别是地方政府对这部分创业政策支持和服务扶持力度相对较弱,对地方经济拉动力不足,在创业中面临着更多的困难. 对于机会拉动型创业,虽然创业者的情况各不相同,采取的创业形式也千差万别,但一般在技术、资金、管理经验和市场等方面都有较充分的准备,创业成功的例子也比较多,从各地的经验来看,对他们都有比较多的关注和帮助,但创业有风险.对于生存推动型创业,则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为了确保少走弯路,最重要的是理清思路.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掌握必要的技术.生存推动型创业要以技术为依托,从微型小型企业做起.除了参加政府举办的培训班,农民工还要主动"充电",对自己所涉行业的知识、技术等做到心中有数.第二,要了解市场.生存推动型创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要了解相应的市场,切忌一哄而上,盲目跟随.第三,要充分利用优势资源.一般来说,资源也存在局限性,宜商宜工,宜种宜养,农民工要摸清底数,因地制宜,合理、高效利用或配置资源,才能避免蛮干、乱干.第四,由于创业牵涉到方方面面,返乡农民工在创业前一定要了解相应的政策,程序和相应的可以获得帮助的机构等,以保证在遇到问题时能得到相应的指导.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案例 1.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河南省林州市继上世纪80年代"十万大军出太行"之后,9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一部分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热潮.近几年返乡创业的步伐加快,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是发展工业,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一部分原始积累较多的民工返乡后选择创办企业,比较突出的是林州市姚村镇,现在该镇凭借着强势的工业发展被授予"全国重点镇"、"河南省经济强镇"等称号.目前,全镇共有工业企业300家,形成了以汽车配件为主,兼有煤机、铁路配件的铸造加工、钢铁冶炼、钢材加工、石墨碳素等产业.这300家企业中,65%是由返乡农民工创办的,因为姚村镇的劳务输出较早,因而返乡创业也较早,创业成果更加突出. 该镇返乡农民工创办的经济实体上百家,解决了2000余人就业,实现年产值5亿元,税收1000多万元.其中,工队长王万顺创办的恒丰铸造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安排农民200余人,实现年产值3000万元,2006年纳税100万元;申玉德创办的天河通用机械厂投资500万元,安排劳动力160人,实现产值2000万元,2006年纳税70万元. 二是开发种养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林州市农民外出打工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从事建筑业的人数多,全市仅项目经理(过去称为包工头)就有5000多人,外出民工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在包工队干体力活,大多数都是普通工人,没有机会学习其他技术,返乡后只能从事种养业或服务业.而具有一定规模的养猪场因其对投资和技术要求不太高,场地也容易解决,就成了许多返乡创业者选择的一大产业,加之林州市人多地少,发展种植业潜力有限,他们扬长避短,发挥山多坡广、饲草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2006年,林州市畜牧业总产值完成10亿元,占全部农业总产值19.5亿元的一半还多,养殖业已经成为林州农业的一大产业.目前,林州市有各类规模养殖场7000多个,畜牧业"龙头"企业9家;该县原康镇十分重视和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投资养殖业的热潮,大力加快当地养殖业的发展.截至2006年底,全镇养殖小区达到37个,各类专业养殖场户达到1800余个.全镇年生猪出栏18万头,畜牧业年产值达到2.25亿元.原康村支书高俊兴,他以前在山西太原市搞建筑,2004年返乡创业,投资1600万元,建成诚泰牧业公司,公司以生产种猪为主,年出栏种猪25000头,年产值2500万元. 三是发展第三产业,为群众的生活提供方便.林州市民工返乡创业大多数从事的是第一、三产业.2002年以来林州市两镇的10个村民工返乡投资最多的行业是服务业,占59%,其次是种养业;占29%,只有12%的企业主投资加工制造业,比例很小.据调查,从事第三产业的返乡农民工大多从事的是交通运输业、商业、餐饮业、旅游业等,为群众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四是创造就业岗位,带动大批剩余劳动力就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不仅带回了项目、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和市场,还将发达地区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带回家乡,引导当地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拓宽了家乡人的视野,改变了家乡人的观念,带动了农村文明程度的提高,为农村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办的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养殖业,虽然目前规模还不大,但用工量大,能够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而且比较适合专业技能相对较低的农民就业,使用的劳动力都是就近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企业的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人数不断增加.我们调研的这10个村创办企业数为736个,带动就业2185人,平均一个企业带动3个人就业.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返乡创业农民工兴办企业和经济实体1.1万个,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就业17.6万人,极大带动了当地富余劳动力的就业. 五是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以来,林州返乡创业人员累计向乡镇企业投资8.7亿元;向农田水利建设投资3亿元,打机井56眼;向城乡公路建设投资1.8亿元,修建公路1000多公里;向社会公益事业捐款4亿元,办学校、幼儿园、养老院56所. 2.带技术、资金返乡,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和熟练工人,返乡创办企业提升传统产业发展. 河南省固始县三河尖乡位于淮河岸畔,当地的柳编产业悠久的历史,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这门手艺,但历史上柳编只是编制简单的农具.生长于此的农民万正和1986年到安徽曹集的一家柳编厂打工,他发现这些柳条还能编制各种容器、桌椅、沙发等家具.打工两年时间,他学会了技术,并对市场有所了解之后,回到家乡创办了第一家柳编厂,在当年的广交会上获得了大批订单.目前,固始县的柳条种植面积达到7万多亩,有数万名编工,产品出口到86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4000多万美元.固始县郭陆滩镇吴军在外务工中对三合板生产技术和经营都有一定的经验,对市场也有一定的了解,想返乡创业,他的表弟在广东创业成功,有资金积累,也想在家乡投资.他与表弟合伙,开办三合板厂,他负责经营管理,并投资100万,算两股,表弟投资1700万,算三股.固始县郭陆滩镇一位农民工是广东东莞市一港资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由于产业转移背景下,沿海的生产成本增加,他便和原企业合股返乡创办纺织企业,原企业提供资金、市场等支持,他进行经营管理,在县工业园区创办了400多人的针织企业,并把订单分散到一些农村小厂、家庭作坊等进行生产.目前该公司总资产3000多万元,员工1100人.在北京创业成功的农民工王刚,在固始县投资1.3亿元创办永和高中,投资9000万元开发旅游风景区,开发了家乡尚未开发的私立教育和旅游市场.在家乡招商引资政策的引导下,固始县在外创业成功的人士,投入大量资金,开办了幼儿教育、医院、小商品批发市场、旅馆等.信阳市平桥区龙井乡红山村的谭征,在外打拼多年,在深圳有一效益不错的中型餐馆,他看到家乡落后的面貌和未被充分利用的自然资源,不仅触动了他,而且使他从中发现了商机,他毅然转让了自己的餐馆,带着自己的积蓄回到家乡.2003年,他承包了原村属的700余亩荒山,依托山地坡差优势,进行科学管理,开发养殖水面30余亩,挖穴植树3万余棵,建鸡鸭舍20余间,进行林、渔、牧综合立体开发,2004年,他又养殖麻鸭和固始鸡4万余只,2005年,又将荒山拓荒面积扩大了300亩,新植树30000余株,2005年年纯利润近20万元,还解决了10多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并美化了环境,不仅为自己带来了利润,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而且有着积极的社会效益.如今,一走进谭征的综合开发园区,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塘中鱼儿嬉,岸边鸡鸭鸣,山中鸡犬吠,四季瓜果香"的美丽画卷. 3.承接产业转移,依托原有市场,利用家乡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返乡创业. 重庆开县的大德乡自2008年以来,一年之内陆续出现了19家针织厂,而这些企业都是返乡农民工开办的.大德乡及附近并没有任何纺织加工的基础原料,这些农民返乡创业的原因在于产业转移,以及当地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优势,特别是本地有丰富的熟练劳动力.原来在浙江办厂的大德乡盈进针织厂厂长王楚元告诉记者"沿海劳动力及土地成本逐年看涨,而且随其产业转型,各类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向内地转移.虽然返乡办厂增加运输费用,但综合成本仍比沿海低得多".而自上世纪80年代起,该乡大量农民以"亲带亲,邻帮邻"的方式到沿海针织企业务工,目前有7000余人拥有针织企业的从业经验.这些熟练劳动力也是吸引他们选择返乡创业的原因之一. 4.在外创业成功,返乡创办与原产业相关的企业,产业转移背景下整体搬迁. 由于农民具有通过亲缘地缘介绍外出务工的特征,这就使同一乡镇、县域的务工人员有可能集中在某一城市务工,而且务工的行业也很接近,如果他们外出务工较早,有一批创业成功的人士,则他们可能会在某一行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在产业转移背景下,就有可能使他们的整个产业向家乡迁移.比如,浙江的水暖加工向固始的搬移就使一典型案例.浙江温州的梅头镇是我国水暖工业的三大基地之一,那里80%的从业人员都来自固始.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就有农民工在梅头镇足底办翻砂厂,生产水暖器材半成品,向较大企业供货.固始农民工创办的小厂逐步发展到承担该行业的大部分粗加工.近年,他们在温州办厂的土地租金,已由10多年前的每亩每年4000元增加到4万元左右,于是一些人商议返乡办厂.2005年起,陆续移植返乡,形成近百家成品加工与炉间、焊接配套企业组成的水暖器材城. 5.在外创业成功,返乡创业并带动乡亲一起致富. 这部分人一般对社会需求和成就需求的追求较高,具有很强的回报家乡的责任感,在外创业成功后,想带动乡亲一起致富.湖北钟祥市石牌镇彭墩村张德华就是这样的典型事例.张德华16岁外出打工,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张德华创办了荆门市最大的餐饮连锁企业"苏州府",他的酒店是荆门市餐饮行业的龙头企业,是湖北省鄂菜十大名店,并跻身于湖北省餐饮50强,张德华自也获得"全国优秀餐饮家"、2006年第七届全国"创业之星"等荣誉称号,"苏州府"成名了,张德华成功了,酒店每年纯利过千万的收入让张德华高枕无忧,可张德华并不满足,他反复思量: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哪儿?我赚的钱下辈子都用不完,有什么意思呢?如果那一天我张德华不开酒店了,我什么都不能给别人留下,那有什么价值可言呢?这时,家乡父母官伸出橄榄枝,邀请张德华返乡创业,张德华开始思考如何改变彭墩村的落后面貌,反复酝酿,想到自己的餐馆每年所需原材料价值超过2000万,于是在彭墩村荒芜的坡地上投资5000万元,建立了华科农业园,在科技园的示范带动下,2007年,彭墩村建大棚50个,发展无公害蔬菜2000亩,种植优质水稻6000亩,出栏生猪2000头,出笼肉鸡5万只,农村人均增收近1000元.在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迁村腾地,让农民以土地入股,发展规模农业;并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模式,目前彭墩村在张德华的带领下,已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 无独有偶,许多怀有回报家乡之心的在外创业成功的农民工能选择的大都是这种市场在外,把生产加工迁回家乡的做法,而农村的特点又使得以农业、养殖业为产业链前端的企业最能发挥发展高效农业、提升传统产业、带动农民在家门口致富和改善农村面貌的作用.位于安徽舒城县的安徽夏星食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夏义发,也是在江苏创办了:苏州市夏星食品有限公司和徐州市夏星食品有限公司,主要进行冷冻肉禽加工.自2005年起,他在江苏的公司年销售收入就突破了10个亿.在家乡招商引资政策和家乡领导的关怀下,在2006年返乡投资办厂,依托江苏,开发安徽,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基地+养殖大户"的模式,达到了"农户增收致富、公司做大做强"的双赢目的. 6.产业政策导向下,带动农民工返乡创业. 安徽省安义县有近8万人在全国各地从事铝合金塑钢门窗型材加工、销售和安装,掌控着全国铝塑型材60%至70%的市场份额,形成了独有的特色产业.近年来,安义县把发展本土建材特色产业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抓手,充分发挥建材经销市场优势,变市场优势为产业优势,出台了"发展建材产业16条意见",大力实施"人才回归、资金回流、创业返乡"工程,把安义的能人吸引返乡创业,创办建材有根产业,打造"华东地区最大建材产业基地".通过"三回"工程的实施,全县共引进企业17户,投资金额超过30个亿,引进生产线430多条.建材产业已占据安义工业经济"半壁江山",至2009年底,安义县共有建材企业43家、铝型材生产线278条、塑钢生产线169条、不锈钢生产线140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亿元.江西荣凯铝业是去年在安义县工业园区投产的一家建材企业,是由安义籍在外经销建材的创业人士熊正根创办.在安义县发展建材产业优惠政策的引导下,熊正根返乡投资1.5亿元创办荣凯铝业.熊正根说:"安义县投资环境好.我们以前在北京搞铝材建材销售积累了一点资金,所以就响应政府号召返乡办厂.各级政府对我们的支持力度很大,我们有信心把企业做大做强."雄鹰铝业有限公司也在政府优惠政策的扶持下,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江西最大的铝型材企业.去年,江西雄鹰铝业有限公司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实现产销两旺,销售收入14亿元,同比增长20%,上交税收5000多万元. 在以劳务输出和劳务经济为各中西部省市主要劳动就业目标下,各省市都曾培育过一些劳务品牌.如江西培育的"十大劳务品牌"——"吉安菜农"、"资溪面包军"、"余江眼镜人"、"高安汽车队"、"临川建筑军"、"南康木匠"、"鄱阳缝纫工"、"玉山铁路维护工"、"宜春焊工"、"武宁装饰工";湖北培育的一系列劳务品牌——"荆楚家政妹"、"楚天豆腐郎"、特别是近年来湖北培育的十大劳务品牌"石首建筑防水工"、"浠水窑炉工"、"鄂州金刚石刀具工"、"恩施、松滋沼气工"、"阳新鞋匠"、"洪湖司机"、"监利玻铝商"、"襄阳柳编技工"、"天门草编技工"和"团风钢构技工"等.各劳务输出大省在劳务输出时要引导形成一定的劳务品牌,在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时,就可以依托这些劳务品牌,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引导这些当年的打工者返乡创业,因为他们必然在这些行业和领域积累了技术、管理经验、市场,并培育了大量的数量工人.在产业转移和产业政策导向下,他们很容易返乡创业,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7.相关优惠政策的出台,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扫清障碍. 习永波是益阳市桃江县鸬鹚渡镇的返乡农民工.2008年,在广东打拼多年的习永波瞅准了"家乡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时机,拿出这些年打工攒下的钱,联合另外三个股东,回到家乡桃江县鸬鹚渡镇创办鑫悦鞋材厂.刚回来准备办厂时,习永波等人也有所顾虑:"沿海因为先发展,外部硬环境都已经很齐备,软环境也相当成熟.我们不知道我们在家乡办厂,家乡这边目前是个什么样子."然而,令习永波没有想到的是,当得知习永波等人要回家乡办厂时,桃江县和鸬鹚渡乡两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依据桃江县委县政府的指示精神,鸬鹚渡镇还派出镇人大主席李庆华和镇招商办主任刘迪周专门负责我们的项目."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在习永波的鞋厂手续办理中实行了全程服务,"只一周时间,我们就办齐了全部手续,也只用了半个月就正式开工投产."目前,习永波的鞋厂已有鞋材加工机械60台(套),一线工人180人,管理人员5人,2008年投产当年完成产值300多万元,创利税40多万元,企业效益比在广东办厂提高25%左右.目前,习永波正打算要在2009年再投入200多万元增加一条流水线,"那时候,还能够给家乡人民增加150个左右的工作岗位,年产值将突破600万元." 桃江县已经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了各类优惠政策,放宽准入限制和场地限制,简化登记程序.凡法律法规未禁止的所有行业和领域,一律向各类创业主体开放.对申办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取消了对其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此外,桃江县委、县政府还成立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县乡镇和部门推进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进行督促指导.并将扶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纳入了县绩效考核内容,同时制定举报监督办法,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8.政府相关部门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创造条件. 2009年,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建设作为创业促进就业的重要载体,吸纳农民工就近转移就业,"四个立足"稳步推进全市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建设.1-6月,20个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新增入驻企业361家(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143家),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3.6万人,其中农民工2.47万人,占就业总人数69%,园区吸纳就业能力逐渐凸显.一是立足搭建创业平台.在20个区县挂牌建立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入住园区企业1915家(农民工返乡创业517家),吸纳城乡劳动力18.3万人,其中农民工12.8万人,占就业总人数70%.各区县也创建了一批区县级、想征集农民工创业园区(工业园、特色农业园、创业市场、创业示范街、商贸城等),一些区县还依托工业园区创建了农民工创业商贸城、文化产业园.二是立足搞好服务体系.印发《关于做好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建设工作的通知》,并于今年6月召开园区建设工作会,各区县成立相应工作组织机构,分别制订了《园区工作方案》,强化工作组织保障.知道各区县建立园区信息台帐、创业项目库、招商引资、企业招聘和统计月报制度等服务体系,实行"点对点、保姆式"的直通服务,完善园区服务功能.三是立足优惠政策落实.将园区返乡创业企业纳入"小额信贷、重点企业贴息、政策培训项目、创业培训补贴"等优惠政策重点有限落实范畴,对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给于一次性50万元的开办经费补助.各区县积极通过无偿为农民工提供担保、开辟农民工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绿色通道、提高贴息限额等扶持政策,有效促进农民工入园创业,广泛吸纳城乡劳动者就业.四是立足营造良好氛围.指导园区通过媒体及其他渠道加强宣传造势.各区县分别采取制作广告牌、宣传展板、宣传册等形式开展创业宣传,营造了良好的全民创业氛围;建立定期上报园区简报和创业典型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园区师范带动效应;拟开展"返乡创业之星"、"优秀返乡创业企业"等评选表彰活动,促进全市形成强有力的创业激励机制. 根据区域经济规划和当地资源和需求情况,自贡市返乡农民工创业(孵化)园下辖三个分园,即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创业(孵化)分园、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分园和商贸物流创业(孵化)分园.凡具备以下条件的可入园创业:创业(孵化)项目成熟,符合创业(孵化)的总体规划;创业(孵化)项目符合统筹城乡发展的产业政策,具备一定的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创业(孵化)项目具有较强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且预期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凡具备法人资格的创业实体入驻创业(孵化)园,应当产权清晰,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还应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相应条件;有创业(孵化)所需要的一定资金;创业(孵化)项目无环境污染或者经过处理后无污染物排放.认定程序分申请、评审、签约三部分,创业(孵化)时间原则上不超过三年.进驻创业(孵化)园的创业人员,将根据其不同情况,分别给予土地使用、小额贷款、减免行政收费、税收减免、创业培训、社保补贴等相关扶持政策.土地使用:入园的创业者,在创业孵化期内,按照协议达到年度既定经济发展目标的,由创业 (孵化)园办公室免费提供经营场所.小额贷款:符合小额担保贷款条件的创业者,可申请5万元以内的小额担保贷款.减免行政收费:入园创业者,三年期内免收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等行政性收费,并由创业(孵化)园办公室免费为其代办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有关手续.税收减免:入园创业者,由区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认定,经税务机关批准后,可享受3年免征营业税、个人所得税、教育费附加和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照顾.创业培训;入园创业者,可免费参加公共培训机构举办的创业培训.社保补贴:入园创业者或吸纳符合享受社保补贴对象,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三年. 河南针对返乡农民工中有很多人怀有创业愿望,但由于缺项目、缺技术、贷款难、抗风险能力差等种种问题,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试点实行了"公司+银行+农户"的特殊合作模式,即由政府牵头;由行业龙头企业提供创业项目、技术指导、产品回收;由专业担保公司负责对数个返乡农民工统一实行担保;保险公司为创业户提供相关保险;银行提供贷款等一条龙服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民工的创业风险,保障收益率,实现三方共盈."参加这种合作创业模式,有银行的贷款支持,还有大企业的技术靠山和销售渠道,我可不用担心创业风险了!"11月30日,鹤壁浚县白寺乡农民张红涛高高兴兴地领到了5万元贷款,加入返乡农民工集体与当地龙头企业合作经营的创业项目,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和他一样,当地504户返乡农民工都不约而同选择了这一崭新的创业模式,2520万元小额担保贷款也全部发放到位. 湖北省兴山县由县委组织部牵头,联合劳动、农业、信用社等部门成立了返乡农民工创业项目评审组,对符合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在项目、技术和资金上优先扶持,力争培养100 个创业大户.同时建立项目库, 推行项目管理, 现已确定了102 个返乡农民工重点创业项目.兴山县的做法值得推广, 中西部各省份在支持农民工乃至大学生创业方面,都可借鉴此法. (三)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义 农民工返乡创业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增收、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我国现代化和城镇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1.农民工返乡创业,使资金、技术等资源回流,有利于弥合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农民工在外务工多年,经过市场"大熔炉"的锻炼,练就了多项本领,在技术、资金、产品市场、社会资源等方面都有所积累.他们返乡创业,多把这些资源综合带回农村,促进农村的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有利于弥合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 2.农民工返乡创业,将直接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就要改变中西部省份和广大农村单一发展劳务经济的经济发展策略,单一的劳务经济造成的农村"空心化"现象,以及农村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等,不仅带来诸多的社会问题,而且不利于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提高,不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更不利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弥合.如果农村长期以来一直靠单一的劳务经济支持,新农村建设将会成为镜花水月,空中楼阁.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特别是在外创业成功的"能人" 返乡创业,将直接推动新农村建设,湖北钟祥市彭墩村能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就得益于在外创业成功的张德华的返乡投资并带领乡邻共同致富. 3.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利于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城镇化进城,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大都积聚在小城镇发展,推进了小城镇发展,提高了小城镇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成为推动我国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4.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了建设现代农业的步伐.由于我国广大农村的农业处于粗放式经营阶段,这对我们的土地资源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农民工通常会发现这些资源的潜在价值,并能投入相应的资金,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经营模式,走发展高效农业的道路,这将有力地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步伐. 5.农民工返乡创业,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解决当地农民的就业和增收的途径.农民返乡创业,将带来更多的投资,更多的需求,解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在投资的乘数效应的作用下,将直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并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动因分析 (一)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外因 农民工选择返乡创业还是继续在外务工,是农民工在宏观环境下的理性选择的表现,是农民工在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在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下进行劳动力流动的选择.如果按照生存理性选择----经济理性选择----社会理性选择的顺序,分析农民在这个阶段的选择,则对大多数的农民而言,都可以用经济理性选择和社会理性选择来分析.目前,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状况的好转,大部分农民已能解决基本温饱问题,生存压力已不是农民流动的根本动因.而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理性和向往美好生活的社会理性选择,已成为主导性的动因. 1.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拉力 首先,农村收益增加,导致一部分人农民工返乡创业.自从2004年以来,连续六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关注点放在"三农"问题上.分别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和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主题,共同形成了新时期加强"三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政策体系,对城乡发展,确定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框架,这预示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的转变,开创了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局面,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政策依据,创造了有利的大环境,尤其是出台的许多惠农措施,使农村的创业环境更稳定、更优化,对农民工返乡创业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而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对农民的具体的"多予、少取"政策,农业税的取消,各项支农政策出台,支农资金增加,都使农民在农村收益大大增加.此外,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增加,使农村的生活环境有所改善.这都吸引一部分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在农村状况好转后,选择返乡创业. 特别是在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出台后,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许多农村开始统筹规划农村土地的集中化经营,这吸引许多农民工返乡创业,进行新型农业开发.而农村经济状况的好转,使农村的消费能力有所提高,带动了相应的商业服务业等的发展,这也使部分农民工发现了其中的机会,返乡投资商业服务业的投资,进行创业. 其次,产业转移,带动了一部分农民工返乡创业.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和差异性,使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客观上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目前这三大地带由于地理位置、科技水平、经济基础、制度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经济发展的整体梯度,按照产业转移理论,这些区域之间可以进行产业的区域转移和吸纳. 而目前,转移的主客观条件均已具备,就客观环境而言,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在经过约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土地、能源、劳动力成本都在不断增加,原有的优势已面临挑战,需要加快产业升级,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向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而中西部,经过这么多年的经济发展,加之近年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开发"、"中部崛起"等区域战略推动,在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基本具备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必要条件,且相对于东部而言,土地、劳动力,以及能源等都更为低廉和丰富,所以,中西部已具备了一定得硬件设施和制度环境,可以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就主观而言,东西部地区都已意识到这种产业转移和吸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都意识到这种产业结构转移不仅有利于东部发达地区的其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对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是有利的.在主客观条件的共同作用下,东西部地区已经在实践中积极进行产业转移,比如广东高度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施所谓"腾笼换鸟"的产业转移.而中西部地区也纷纷强调"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已做好了产业承接和吸纳的准备. 在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下,中西部地区的经济逐渐得到发展,随着许多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整体或其制造、加工部分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地区出现了潜在的创业机会.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不仅伴随着劳动力需求的转移,也催生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潮.许多在外务工的农民工顺应了劳动密集产业的区域转移的趋势返乡创业,不仅成为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基本力量,而且带动了当地就业.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产业工人到大批技术管理人员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甚至一些生产企业是由农民工开办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些产业中成为技术管理骨干或企业家的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过程.温州80%的水暖工人都是固始县的农民工,一些农民工90年代初期还在温州租地办厂,从事水暖器材生产.当时租地办厂的租金每亩3000多元,到2003年,租金提高到每亩地3万多元.2004年下半年,60多家水暖企业从温州整体迁至固始县. 再次,农民工返乡创业成本降低,返乡创业人员增加.随着一系列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出台,和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迹象出现,中西部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在2008年下半年遭受危机影响,为了解决回流农民工的就业,各地更是加大了对返乡创业农民工的支持力度.主要针对农民工创业从审批、资金、场地、信息技术和税收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一定优惠.河南对返乡创业农民工在审批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在资金方面推出贴息贷款制度,在税收等方面,按照就业在就业政策给与税收减免,并提高营业税起征点等,对创业场地业放宽了限制,只要是村镇闲置地、房等都可以利用,并通过建立农民工创业基地提供相应帮助,并提供信息、技术、创业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该省各级政府先后成立了招商引资返乡创业服务领导小组,纷纷出台优惠政策与措施, 通过放宽市场准入政策, 给予资金扶持,优化投资环境,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营造良好氛围,积极引导和鼓励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安徽、湖北、山东、江苏等地也出台了相应政策,鼓励和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在这诸多政策的吸引下,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成本大大下降,许多农民工开始考虑或已经实施了返乡创业.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百县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调查显示,85.6%的被调查者在外出打工时就已有返乡创业的打算.现在,原本就有的返乡创业愿望,进一步得到强化.据对301个村的调查发现,回流农民工3.7万多人,占外出农民工的23%,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0%.其中返乡创业者占回流农民工的16.06%.据对3026名返乡创业农民工的调查,1990年以前返乡创业农民工的只占4%,1990年至1999年返乡创业的占30.6%,2000年之后返乡创业占65.4%.其中2003年以后就有43%左右的打工者返乡创业.据对河南林州10个村的调查,2002年至2006年返乡创办企业的人数增长了97.8%,返乡创办的企业总数增加了57.8%.据对江西省信丰县10个村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调查,2002年至2006年返乡创办企业的人数增长了203%,返乡创办的企业增加了250%,返乡创业人数的67%是2003年以后增加的.企业总数中的71.5%是在2003年以后创办的.加之金融危机下,中央和各级地方支付高度重视农民工就业,对返乡创业出台了更多的优惠政策,使农民返乡创业人数更是有所增加. 2.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推力 农民工的流向从单纯的外出务工到返乡创业,这种多元化选择出现,除了随着环境变换,传统的农民工流出地的吸引力增加的拉力外,城市推力也是农民工选择返乡创业的主要原因之一. 首先,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护问题突出.这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主要推力.在2004年"民工荒"出现后,各种调研密集于珠三角地区,调研的结果基本都显示,珠三角等地区的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问题突出,导致一部分农民工向长三角地区、环渤海经济圈、甚至原本不太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转移. 工资偏低是导致农民工分流的主要原因.对于农民工而言,外出就业,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工资水平的高低.但据相关报告显示,到2004年的12年间,珠江三角洲外来农民工月平均工资仅增长了68元.与珠江三角洲年均20%多的GDP增速比较起来,农民工的工资增长显然是微不足道的.若把物价上涨计算在内,实际工资不升反降.即使如此,企业还经常克扣、拖欠农民工的工资,使他们那原本微薄的工资收入都难以保障. 工时长、加班加点严重,却不能按相关劳动法规发放加班工资是另一主要原因.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所作的调查,2004年全国1.2亿农民工的平均工作时间是每周工作6.4天,每天工作9.4小时;有些地方,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间在11个小时左右,每月工作时间在26天以上.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工每天工作12至14小时者占46%,没有休息日者竟占47%.这种长期、长时间的加班加点.超出了劳动者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甚至出现"过劳死".这也使农民工不再一味地流向传统的珠三角地区,而是选择条件相对较好的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地区. 此外,用工不规范,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等合法权益难以保障,劳动条件恶劣,企业随意处罚工人、扣押身份证、暂住证等时有发生.而这次金融危机下,工作的不稳定和无保障,也使农民工对城市务工的信心下降,在城市就业的心理成本大大增加,使其实际收益大打折扣.这形成了对农民工返乡的主要推力. 其次,珠三角传统流入地就业成本增加.珠三角地区传统企业主要是从"三来一补"起步的,经营的都是纺织、服装、陶瓷、玩具、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很大一部分是外向型企业,其竞争优势在于其价格的低廉.近年来,随着人民币升值,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等,使这些优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当地产业升级已是迫在眉睫.为拓展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一批生产成本高的资源型、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大举内迁.也有部分企业因原有优势已不复存在,又不能适应环境变化,顺利进行产业升级,或顺利转移,而被市场淘汰.而随着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金融危机,逐渐影响到我国的实体经济,特别是对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珠三角的实体经济的影响尤为严重.在这种背景下,珠三角的就业机会减少,增加了农民工在珠三角地区职业搜寻的成本. 再次,农民工在城市缺乏归属感.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依次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随着低层次需求的满足,人们对高层次的需求会逐渐得到强化.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不仅基本解决了温饱,并在2000年实现了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虽然总体小康还是较低水平的小康.但这也从侧面说明农村状况的逐渐好转,绝大多数农民的温饱等基本生理需求已得到满足,而目前在向逐渐转向追求安全和社会需求.这就使他们在城市就业,不再仅仅追求聊以糊口的工资收入,而开始关心安全和情感方面的需求.就安全而言,主要是工作中的劳动保护、职业安全等;就情感需求而言,主要包括友爱的需要和归属的需要,比如同事之间的融洽相处,良好的关系以及保持忠诚的友谊和爱情等;而归属的需要主要则是指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系和照顾.具体对农民工而言,就是对所在企业、社区、甚至城市的归属感.而这些恰恰是他们在城市难以获得的. 此外,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也使农民工很难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据调查,有41.9%的返乡创业者认为他们在外面打工遇到最大的困难是没有户口.在农民工很难找到稳定、体面的工作,33.4%返乡创业者认为没有稳定的就业是外出打工第二大困难,他们大多干一些脏、苦、累的活,还经常受到就业歧视和工资歧视.农民工不能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平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就医贵、学费高、养老难等问题短时间内难以得到解决. 调查还显示,大部分返乡创业者都反映外出打工很辛苦,生活条件差、劳动强度大.返乡创业者认为外出打工的苦处按大小排序依次是太累、受到歧视、生活条件差和管理苛刻.且城市生产生活成本相对农村普遍偏高,农民工选择在城市创业需要更多的启动资金和更大的创业风险.可见,农民工在城市打工所面临的许多限制,反过来也成为促使其离开城市回到家乡进行创业的推力.虽然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政策措施,改善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生活环境,但短期之内存在着的问题很难有大的改变,促使他们向农村回流.而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就业机会有限,所以回流中的很大一部分人返乡后选择自己创业.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内因 我们说,返乡创业是在个人、家庭、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农民工对输出地和输入地收益比较后,做出的一种理性选择.农民从外出务工经商,到返乡创业,看似从起点又回到了起点,但外出务工经商的经历却对他们思想意识的转变、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的积累起了关键的作用.所以说外出务工经商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孵化器",而我国传统的家族、家庭观念和对故土的眷恋情结也在农民工的返乡创业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1.农民外出务工的经历对他们返乡创业意识的萌发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农民在外出务工中,通过市场的涤荡,磨练了意志,强化了竞争意识,开始意识到小富即安、求安求稳思想在现代社会有诸多的局限.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即使是适度的物价上涨,也会使自己的储蓄不断缩水,加之在外出务工过程中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他们意识到长江后浪推前浪,不进则退等观念的现实性,逐渐使他们抛弃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显得不合时宜的小农社会的思想,不再有钱就存起来,逐渐具备了投资意识、风险意识和经营意识等.这些,对他们创业意识的萌发具有重要意义. 2.农民工外出务工为返乡创业所需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做了必要的储备.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百县农民工返乡创业调查显示,创业者认为打工对返乡创业而言,首要的是积累了资金的占54%,认为首要的是学到了技术的占26%、认为首要是获得了市场经济头脑的占3%.可见,外出打工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积累了必要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这些资本互相配合,成就了农民工的返乡创业.外出打工为农民工返乡创业起到了孵化器的作用. 第一,物质资本.打工期间农民工所积累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是实现其返乡创业梦想的基本条件.农民工一旦萌发了创业意识,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就会更加努力,更加用心地为创业积累必要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以及相关的社会资本等.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301个村的调查显示,2006年农民人均收入均值为3020元,其中外出就业收入达到1244元,占农民总收入的41.2%. 超过了农业收入,是当地非农业收入的近1.9倍. 第二,人力资本.农民工外出打工的收获不仅在于获得一定劳动报酬,更重要的是打工者本人的成长:掌握从事工商服务业的技能、行业知识,积累务工经商的经验,社会经济观念和生活理念、追求的转变等.通过市场经济的陶冶,接受了相关的观念,具备了一定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等,而这些意识可以帮助他们发现市场机会,提高创业能力,进而提高收入.这部分无形的意识的变化,属于人力资本的增长.总的可概括为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提高.一些人市场经济意识、竞争进取观念增强,逐步取代满足温饱、小富即安的保守观念,萌发创业的冲动.有了钱不再是存起来,而是以此做资本.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提升,成为返乡创业的前提,更确切地说,返乡创业是他们借机施展打工积累的人力资本.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100多个劳务输出示范县的调查显示,返乡创业者外出之前,仅有28.5%接受过技术培训,经过外出打工的锻炼后,几乎所有的返乡创业者都掌握了1-2门专业技能,如养殖、烹饪、制衣、电工、驾驶、电器维修、土木建筑等,还有的掌握了财会知识和企业管理经验等.而返乡从事建筑业、服务业、工业创业的人中,分别有70%、62.5%、48.2%的人从事过相关行业工作,返乡从事农业开发者有51.7%属于农业打工者. 第三,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结构中,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科尔曼),.而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中有相当多一部分在市场信息、行业技术、客户资源、营销渠道、资金支持等方面,都是从在外务工工作中所构建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得.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半数仍于打工地保持密切的联系,保持技术、销售、资金和其他经济合作的分别占24.9%、24.4%、9.3%和15.7%. 3.对于生存型创业的农民工而言,很多是基于家庭的整体利益考虑而选择返乡创业的.由于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和老年护理制度很不完善,农村基本都还是靠儿女养老,而很多农民工也是自己在外或夫妻在外打工,年老的父母在家照顾孩子,而一旦父母健康状况出现问题,不仅父母需要他们回家照顾,而且孩子也需要他们回家照顾,所以很多40岁左右的,"上有老,下有小"的农民工考虑到父母赡养和子女教育问题,有一些会选择回流.而回流后,本地就业渠道缺乏,他们会利用自己在外所积累的资金,所学得的技能,进行创业. 4.对家乡的感情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使一部分在外有所成就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回报家乡.农民工有着传统的乡土观念和"根"文化,愿意为家乡的发展和荣誉去打拼、去贡献.同时,农民工对自己家乡的资源情况、人事关系和投资环境比较熟悉,也掌握了家乡内外的市场信息.正如荆门市荆富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钟祥市石牌镇彭墩村村委主任张德华说起自己选择返乡创业时所说, 虽然自己在外开办餐饮业创业成功,每年纯利过千万,但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哪儿?自己赚的钱下辈子都花不完.如果自己哪一天不开酒店了,自己什么也不是,也没有给别人留下什么.而家乡是生养自己的热土,有自己熟悉的父老乡亲,这种想法促使他选择返乡创业,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张德华的想法是许多在外创业成功的农民,在扩展企业规模时通常都会选择返乡创业的主要原因.有创业需求,而家乡创业最能满足成就感,"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诠释人的心理,使农民工在外有所成就后,更愿意选择返乡创业. 五、农民工返乡创业者的特点 (一)农民工返乡创业者的年龄.根据调查发现,农民工创业以中年男性为主.25岁以下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只占调查总人数的8%,这一年龄段可以认为是创业的起步阶段.而26岁至30岁是创业的上升期,从创业的人数上看有一个明显的增加.31岁至40岁则成为返乡农民工创业的高峰期,这个年龄段的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占到了调查总人数的55%,它说明,这一年龄段的农民工在外打工多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也学到了一些专业技术或初浅的管理经验,为创业奠定了基础.(见下图) 根据调查发现,男性创业者为78%,女性创业者占22%.男性创业的比例远远超过女性创业的比例.这不仅仅是由于男性、女性在生理上存在着差异所造成的创业比例上的悬殊,它还充分反映出我国文化传统的一个特点,即在家庭里生活中"男主外,女主内"的一种传统理念.这种理念的影响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可以说是越来越小,但是在广大的农村,这种理念还是根深蒂固的.另外,男性创业比例远远高于女性,也反映出男性在家庭经济收入中所承担的责任要更大一些.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者的学历.根据调查发现,农民工中返乡创业者以初高中以下学历为主,且大多未接受过相关培训.调查发现返乡创业者中,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只占调查总人数的2%,而初中文化程度的创业者占4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39%,大学文化程度的占12%.外出前,仅28.5%接受过技术培训.(见下图) 另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虽然和农民工的整体情况相比,返乡创业者在受教育水平、技能和经验等方面相对处于优势,但这些技能和受教育水平和其他群体创业者相比具有很大差距. (三)农民工返乡创业者的特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创业者特质不明显.创业者特质是指作为一个成功创业者所需要具备的一些主要素质.一般而言,具有这些素质的人更容易进行创业活动,也更容易创业成功.全球创业教育和研究最著名的商业学院美国百森学院企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管理学专家威廉·D·柏格雷夫曾将优秀创业者的基本禀赋归纳为:理想、果断、实干、决心、奉献、热爱、周详、命运、金钱、和分享.全美青年创业者奖的获得者马丁·J·格伦德认为成功创业者的素质有:选择一个爱好,制定一个目标,与成功者为伍,相信自己,以己之长发财致富,敢于提问,不循规蹈矩,不墨守成规和努力工作.中国内地富豪榜的开创者胡润则提出了创业者 "十大财富品质".他认为,作为成功的创业者,100位中国内地最大的富豪们共同的品质有十项,依次是:诚信、把握机遇、创新、务实、终身学习、勤奋、领导才能、执着、直觉和冒险.我国《科学投资》杂志在研究了国内上千例创业者案例后提出,"中国成功创业者十大素质"是欲望、忍耐、眼界、明势、敏感、人脉、谋略、胆量、与他人分享的愿望、自我反省的能力".从前人的总结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成功创业者,首先要有强烈的创业动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并把握一定的机遇;在创业的过程中要勤奋实干,善于整合和驾驭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自信执着,这样才能更容易创业成功.但作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由于很多是生存推动型的创业,整体而言,创业者特质不太明显,是因为没有更好的就业机会,被逼无奈下选择创业,更多的是为了解决自己就业,其他的素质也相对较弱. (四)农民工返乡创业者的动机.按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动机,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分为生存推动型和机会拉动型,其中生存推动型创业占较大比例,企业规模较小.虽然在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之前,社会各界对农民工返乡创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关注,但那个时候更多的是关注在外有成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各级农民工输出地的政府更多是从招商引资的角度关注农民工返乡创业.但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政府提出了"以创业促就业"、"建设创业型城市"、"全民创业"的口号,关注的重点转向了通过返乡创业解决农民工返乡就业,而这种以解决就业为目标的创业就是属于生存推动型创业. 据对全国100个劳务输出示范县的调查显示,创业农民工2006年个人年平均收入为71,987元/年,其中从企业利润中分成占74%.多数返乡创业人员的收入高于未外出人员的收入,也高于自己仍留在外地打工的预期收入.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创办的企业以个体工商户和小型企业为主,多数属于生存推动型创业,根据对301个村3026个返乡创业农民工的调查,2006年年收入在2万元以下的有1184人,占40.7%,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占60.2%,可见大部分属于生存推动型创业.另一类是通过创业获得了较高的利润,从收入上可以看出,年收入在3万以上的有39.9%,有21.7%的人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其收入水平高于很多城市居民的年收入,还有不止10%的人年收入超过10万元,这部分可以看作是机会拉动型创业(见下图).一般而言,农民工返乡创业大都是以生存推动型和机会拉动型并存进行的. 由于生存型创业主要是解决自身的生存和就业问题,单个的生存推动型创业对当地的税收、就业等贡献都比较小.有研究发现,生存型创业对于经济发展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我国农民工的生存推动型创业更是主要以解决自身生存和就业为主,甚至很多可以归于非正规就业的范畴,和机会拉动型创业相比,他们对本地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这使的地方政府对他们的重视程度也有限. (五)农民工返乡创业者的组织结构.农民工返乡创业组织形式以个体私营为主,多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具有行业聚集性.农民工返乡创业中很大一部分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集约化生产,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还有一部分产业是进行农产品的加工,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还有一些利用当地的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利用产业结构转移的契机,承接从东部转移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者制造业,或者是受原公司委托,返乡开办新的加工企业,或者是把自己原有的在外的企业向家乡转移搬迁.也有部分投资较多,具有现代企业水平的发达企业.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产业分布情况是:第一产业占28.3%,第二产业占30.7%,第三产业占32.1%,其他8.9%.经营形式以个体和私营为主,企业规模较小.个体经营占68%,私营企业占20.2%,股份制企业占6.5%,承包、租赁经营占4.6%.从企业规模看,以中小企业(包括微型企业)为主.返乡农民工半数选择在离家较近的小城镇创业和居住.农民工返乡创业创造了一批新的就业载体,以创业促就业,带动了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根据百县调查,平均每名创业者带动就业3.8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当地不能外出就业的中年以上农民和从沿海打工回来的农民工.根据对301个村的调查,返乡创业者及带动就业的人数约占留村劳动力的18%.目前,农民工返乡创业总体人数和比例都还不高,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工总体上外出大于返乡的格局不会改变.但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加快,农民工返乡创业前景广阔. 六、农民工返乡创业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分析 (一)困难和问题 1.农民工创业能力有限,降低了创业的成功率.创业本身就很难,对农民工来说则是难上加难.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中,虽然有不少人经过多年闯荡城市的历练,有敏锐的洞察力,眼界宽,善于发现机会并有强烈的创业动机,并有一定的技术和经验,不乏创业人才.但总体而言,大多数农民工创业属于生存推动型创业,由于知识和技能有限,对机会发现和把握能力相对不足,可用于投资的资金有限,这都降低了他们对财富、利润回报的预期,而对利润的低预期,使他们难以产生强烈的创业动机;而由于缺乏保障,使他们对创业中可能遭遇的风险具有较低的承受能力,这也使他们在创业过程中趋于保守,缺乏足够的开拓创新能力.知识水平低,经营现代企业所需要的经营和管理知识和经验有限,则直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据对全国100个劳务输出示范县的调查显示,自1990年以来,近80%的乡镇都发生过农民工返乡创办企业倒闭的情况.导致企业倒闭的原因主要是管理不善,对市场趋势和走向预期出现偏误. 2.农民工创业项目单一,缺乏发展潜力和后劲.对于初始创业者而言,创业项目的选择至关重要.大多数返乡创业农民工,由于资金有限,投资失败后会直接影响其家庭的生活和生存.所以用有限的资金,选择一个恰当的创业项目尤其重要.如果选择一个有着广阔市场前景的项目,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而他们很多人是初次创业,在返乡之初,他们可能有朦胧创业的想法,但具体选择什么行业、产业,并不是十分明确.虽然他们生长在农村,但在外打拼多年,对家乡的环境、市场需求等都不是非常了解.对适合在当地生存和发展的项目并不是十分了解,这就使他们在返乡创业项目获取和选择上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缺乏有效的项目评审和筛选机制,创业项目单一.返乡创业农民工项目选择单一,很多都集中在种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目前社会上市场前景广阔、操作性强的项目与广大的生存推动型创业的农民工相比非常有限;而各地针对本地市场需求和资源状况的项目更是如凤毛麟角,这极大地束缚了弱势群体创业的积极性和创业成功的概率.由于市场上有针对性的优质创业项目供给不足,而返乡农民工自身在获得创业项目资源上存在很多困难,在创业中处于弱势群体.但目前各地政府为他们提供服务不足,针对农民工创业的项目库构建缺乏多层次、针对性,更新和扩充缓慢;缺乏项目评审和筛选机制,很多项目缺乏实用价值.具有适用价值的项目为数不多,致使许多人在创业项目选择上雷同,导致相互之间机械模仿,恶性竞争,影响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其次,农村缺乏积极有效的产业指导和项目指导,使他们在产业选择上容易选择一些高污染项目,缺乏发展潜力和后劲. 3.农民工创业培训不足,影响了可持续发展.农民工返乡创业,由于自身创业技能、知识和经验的局限,缺乏发展后劲.他们在企业的创办、管理和发展过程中尤其需要得到相关的培训和指导.而目前对农民工返乡创业中在培训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十分有限,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民工创业的可持续性. 第一,培训资金不足.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培训存在投入大,回收周期长,受益对象主要是农民工本人的特点,政府投入但没有直接的利益回报,因此,很多地方政府消极怠工,宁愿将财政的钱投向别处,有的甚至将国家对农民工返乡培训的专项补贴也挪作他用.即使政府重视培训,对于一些中西部的欠发达地区,尤其是革命老区县,县级财政十分困难,保吃饭都要靠国家转移支付,县财政在保障农民工创业培训经费投入工作中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些资金投入方面的不足严重制约着农民创业培训工作的开展. 第二,培训体系不完备.农民工创业培训体系不完备主要表现在我国缺乏对返乡创业农民工培训的机构和培训体系.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缺乏针对性.目前尽管各地开办的各种各样的技能培训班,返乡农民工都可以参加,但由于不是专门的农民工创业培训机构,缺乏针对性和适应性.对农民的创业培训,一类是以服务农民为主的.比如农广校等,但这类学校主要是以培训农民技能和技术为主的,主要是以种养殖技术,以及农民外出就业所需的一些技能等,培训实用技能和技术,缺乏对创业系统全面的开发和培训;一类是主要针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培训机构.而针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创业培训起步较早,按照国家的要求,从20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对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开展创业培训,返乡创业农民工也可以参加这类型的培训,但这种培训主要针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对农民工返乡创业业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有些地方发放给农民工的《创业指南》的小册子,首页便赫然写着《XX市下岗失业人员创业指南》.这些培训,也没有根据农民工的年龄、技能、文化程度和创业意愿等实施分类培训,因此缺乏针对性、适应性.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对农民工创业培训多是短期的集中培训,缺乏对创业愿望的激发—创业项目的推荐和培训—企业创办相关流程的介绍—后续服务支持等系统化的内容设置. 第三,培训基础设施差.虽然近年来,政府投入了一定资金建起了乡镇农民学校,以县区来看,设施好于乡镇.但大都有名无实,既没有专职教师,又没有好的设备,最多配备了一台电视机,致使开展规模创业培训困难重重. 4.农民工创业扶持政策不足,制约了创业的进行. 第一,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认识不够.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投资和消费不足,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的高度重视,而更多地把经济发展的动力寄托在招商引资上,并对此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对农民的就业和发展,则更多倾向于发展以输出为主的劳务经济,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特别是对生存推动型的返乡创业,认识不够.这类型创业,以解决自我谋生和就业为主,对经济增长贡献不大,纳税少,发展慢,对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作用不明显,地方政府在主观上对此并不看好,也不鼓励,认为这不过是"小打小闹",有的鼓励和支持更多的是停留在讲话和邀请上,缺少具体的政策.由于缺乏政府的有效引导和支持,很多地方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创业者的自发行为,难以形成气候. 第二,政策不公平,不能一视同仁.许多地方政府在扶持经济实体发展上存在"重大轻小,重外轻内"趋向.许多地方政府引进的外商和大企业进工业园区,实行优惠政策和一系列的配套服务,对于许多需要政府支持的农民工生存推动型返乡创业的创业弱势群体,则由于资金投入量少,进不了工业园区,也享受不到外资企业和大企业所能享受到的各项优惠政策,这不仅使他们在起步之初得不到政府的支持,而且还不能和外资以及大企业处于公平竞争的地位.据对百县3026名的调查返乡创业农民工的调查,60%的被调查者认为"优惠政策缺乏或不能落实".虽然很多地方都在实行"凤还巢"工程,但所谓的"凤"都是在外创业成功或具有较多积累资金的农民工.很多地方建立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业园",但入园企业更多针对有一定资金规模的大企业,比如安徽省《和县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入园企业管理办法》规定,"原则上要求每个入园经济实体带动就业不少于10人以上(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少于30人以上),其中虽然没有对资金做出直接的规定,但能雇佣30个劳动者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远不是生存推动型创业和小规模投资者所能为.所以,虽然一些创业园对入园企业具有一系列优惠政策,这些政策主要是针对大企业的,而小规模投资的创业者却缺乏"孵化"地. 第三,政策层次较低,得不到相关部门认可.各省市相继出台了一些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但总体来看,这些政策层次较低,由于缺乏高层次的统一系统的政策,目前农业、劳动、扶贫等部门都有服务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职能,但这些散落的政策也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去负责落实.不仅使这些部门工作难以协调,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合理利用,部门之间难以形成协同合力.而工商、税务、金融等等机构则对政策认识不够,甚至不太认可相关政策,这使许多政策难以落到实处. 第四,政策出台时间短,创业者有顾虑.虽然许多地方都出台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相关政策,很多省市的相关政策早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安徽省在2000年开始实施"凤还巢"工程,促进"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陕西省在2007年,河南省在2008年初就下发了《认真做好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的通知》,是在全民创业背景下,作为全民创业中的一部分提出的.但真正引起农民工和相关部门关注主要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出台的一些政策.这些政策是金融危机下,政府为缓解城市就业压力而出台的应急措施.这就使很多农民工,甚至一些相关机构都感觉政策只是暂时的,所以相关部门执行时,缺乏对政策执行的长效机制,满足于当期的应景之作,而返乡创业者则对此心存疑虑,不敢放手去干,这也使许多优惠政策难以得到有效落实. (二)原因分析 课题组经过深入调研和综合考察,认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存在的问题较多,但仔细分析,直接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或创业成功率的主要原因是人才、资金和服务. 1.缺乏人才.返乡创业农民工由于自身条件所限,创业所必须的技能和知识经验十分有限,存在诸多不足,其中生存推动型创业者更是如此.所以在企业初创和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经营特别是管理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企业创业成功和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多数返乡创业农民工反映,管理、营销、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难招,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返乡创业者大多农民出身,创办的实体大多属微利项目,生产结构以劳动密集型和手工操作为主,产品科技含量偏低,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条件困难,加之农村的生活水平、环境和物质文化条件等缺乏竞争优势和吸引力,导致外地技术人才和优质劳动力不愿来,本地技术人才和优质劳动力则向外流失.即使是普通的非熟练工人,也存在供给问题,特别是新成长起来的农村劳动力总认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更多的机会,即使在本地务工和外出务工收入差距不大,也宁愿背井离乡外出到相对发达的城市地区打工,而不愿再本地的中小企业就业,这使得一些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企业在发展壮大时,出现了用工尤其是熟练技能人才的短缺问题.特别是由于资金有限,更难以聘到高精尖人才,严重地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缺乏资金.资金不足成为创业发展的瓶颈.根据调查统计,返乡农民工在创业中资金不足是最大问题,占到70%.资金不足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已经创业的返乡农民工在经营过程中希望不断地扩大经营规模,这样就需要更多的流动资金进行周转,因此,可以说已经创业的农民工缺少的是周转资金.返乡农民工创业初期需要大量的启动和周转资金,农民工打工积蓄仅够创办门槛较低的小企业和维持小规模生产,缺乏扩大生产规模或创办一定规模企业的资金,有的企业因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垫资,而不得不放弃部分定单.二是想创业的农民工手中积蓄了一部分资金,但要创业在资金上还有一定的缺口,迫切希望得到政府扶持创业的小额担保贷款,因此,想创业的农民工缺少的是创业启动资金.但是,小额担保贷款难的问题一直很难得到彻底解决,门槛高、手续繁、额度低一直困扰着初次创业者,如办理小额担保贷款需要由公务员或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员工来提供担保、办理贷款要填写几十张表格,办完一笔贷款大约需要半年的时间等.从下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资金不足是返乡农民工创业过程中最大的困难. 据调查统计,创业者中有49%的人更希望政府在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希望得到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持的各占15%,有12%的创业者希望得到税收支持.据相关调查显示,近80%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没有得到金融机构支持.根据对3026名返乡创业者的调查显示,把资金筹集困难排在第一位的占71.7%.创业投资发育不充分,创业企业缺少直接融资渠道.据相关资料介绍,中国少于20人的小企业只有2.3%的运营资本来自银行,而印度是29%.企业规模越小,来自正式融资渠道的融资越少. 德国设立创业型自有资金援助贷款,期限一般为10-20年,年息低于市场一般水平,此项贷款由国家担保.韩国新企业设立两年后,可以通过地方中小企业培育基金,获得期限在8年内的创业贷款支持.美国为小企业提供创业投资和经营资金的长期贷款支持,10万美元以内提供不超过80%的担保,10-75万美元才提供75%的担保.创业资金的缺乏一直是困扰生存型农民工创业的瓶颈.许多有志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由于得不到有效的资金支持,被迫放弃了自己的创业理想,改投他路.也有一些农民工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发现了潜在的商机和创业项目,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无法予以实施,最终错过了大好商机.由于生存推动型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多数企业经营规模小,底子薄,信用基础差,所以融资难问题十分突出.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前的金融制度和服务满足不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需要. 第一,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供给不足.农民工返乡创业最突出的问题无疑是贷款需求.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供给存在严重不足受制于多种因素,如资金来源,贷款产品,贷款机构等.据对江西赣州、河南信阳、安徽六安等地的调查显示,虽然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县域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大幅度增长,2000-2006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年增长率在15%-20%之间.这种存款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外出农民工寄回和带回现金的相当部分转化为储蓄存款.而这些存款存入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的占60%以上,这些机构存款主要在系统内资金上存,再回流到大中城市,基本上不为返乡创业农民工放款.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的供给渠道主要是农村信用社,而农村信用社吸收的存款只占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40%左右,导致农民返乡创业资金供给不足. 第二,农民工返乡创业缺乏信用贷款,抵押贷款存在诸多不足.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特别是忽视对中小企业、农民工返乡创业信用制度的建设,使农民工返乡创业难以获得信用贷款.抵押限制严格,更加大了返乡创业农民工贷款的困难.农民工返乡创业大都是生存推动型创业,抵押物本来就缺乏.而金融机构对农村小企业资产抵押也存在着不公平,很多地方小企业的设备等不能抵押.国家虽然提出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经营权、商品林权、农房、农业生产用房等作为抵押担保方式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贷款.但由于农村土地与集体林权制度正在进行改革,现行农村土地政策暂不允许土地进入市场,致使农村土地及房屋无法作为担保物为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提供担保.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按照规定于2010年6月底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改革真正到位还需要时间.在法律法规没有明确农村土地与集体林权可以作为质押物时,基层金融机构均难以接受农村土地与集体林权质押. 第三,信贷担保体系发育迟缓,加剧贷款困难.金融机构为返乡创业农民工提供信贷支持,前提是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但返乡创业农民工资金实力薄弱,难以为银行贷款提供有效担保,而很多地方担保机构的担保业务发展迟缓.有的地方建立了民间商业性的担保机构,但保费加上银行贷款利率成本过高,返乡创业农民工难以承受. 第四,金融优惠政策或政策难以落实.虽然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5号文件,人民银行也出台了配套文件,要求金融机构积极创新信贷产品,完善信贷管理制度,改进对农民工就业的金融服务,比如扩大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对象,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但许多地方在执行中存在主观和客观的困难,如有些地方并没有细化相关的规定,没有把小额贷款适用于农民工,有些地方虽然有细化规定,但没有建立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机构,有的即使建立了,但由于地方政府财政困难,每年仅提供满足于下岗职工自主创业的担保基金都比较困难,无法顾及向农民工返乡创业安排抵押担保资金,因此贫困地区开展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有政策但难以落实.其他的政策性贷款和财政扶持政策也极少,比如,创业贴息贷款政策在很多地方农民工并不了解,政策宣传和办理存在不足. 第五,金融服务存在不足,增加贷款难度.绝大多数返乡创业农民工均反映,当前与金融机构不仅打交道难,而且申请贷款也不容易.由于农民工长期在外地工作、生活,与当地金融机构打过交道不多,当地金融机构对其不甚了解,返乡农民工创业单方申请贷款,很可能被金融机构否决,须通过一些迂回程序才能获得金融机构认可,不仅需要自己父母出面作证,村组牵头协调,且在全面落实抵押担保后,金融机构方可受理.但贷款额度、期限,返乡农民工绝对没有发言权,仍得听从金融机构的安排.金融机构往往会依据家庭现有的资产折算贷款额度,且贷款审批过程也需要2-3个月,难解返乡创业者的燃眉之急. 3.服务滞后.目前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微观创业环境不利,服务跟不上,直接抑制了农民工创业的积极性,影响了创业的成功率. 第一,创业门槛较高,新设立企业程序复杂.现行公司注册的门槛高,与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不符;在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的核定上过于严格,缺少灵活性;在知识产权的投资比例上限制过死,以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的,一般金额不得超过公司注册资本的20%;以技术等生产要素投资创办中小企业,其作价金额可占注册资本的35%.据调查,创办一般小企业费用平均为5000元左右,涉及卫生、安全、环保等许可要求的,则需1-2万元.创业者从提出申请到领取执照平均需要92天,而国际上只需要47天.许多国家为了减少新创企业的创业成本和困难,大都设立了专门的创业申办点,可以一次性完成申办手续.法国政府设立了"企业手续中心",新创立小企业可在24小时内办完一切手续.巴西推出了"中小企业方便计划",即在联邦、州和市三级政府统一办公,业主在一天时间内可以办完消防、环保、卫生、工商、税务注册等手续.而我国一些地方政府还未能真正摆正企业和政府的关系,未能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创业服务意识不够,相关部门办事效率低下.虽然近年来有些地方设立了"一站式"服务大厅,为创业者提供服务.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审批部分多、费用高.许多企业从开户申请到正式投产运行,中间审批部门多、收费项目多、程序繁琐、办证时间长,农民工开办企业或经商需要经过多部门的审批,而且存在不规范收费、不公正收费、搭车收费等现象.集中表现为某些部门以服务、培训为名,收取费用而不开展服务,导致农民工返乡创业初期成本过高.地方官员的吃、拿、卡、要现象仍较严重,有关部门乱收费、乱摊派和乱罚款,导致农民工返乡创业初期成本过高,加重了返乡创业者的负担,这对资金相对短缺的农民工而言可谓是雪上加霜,严重挫伤了返乡创业者的热情,破坏了创业环境,不少创业者的感受是"业未创,心先疲".有些人指出,返乡前受到当地政府的热情款待,介绍各项优惠政策,提供相关服务,办厂时也有人服务,但企业一旦落地,再找相关部门办事、解决问题据十分困难.根据对返乡创业者的调查统计,认为"审批项目或立项难"的占59.6%,认为"政府部门乱收费、企业负担重"的占40%-50%,认为"政府部门乱收费"是返乡创业面临的第一位困难的占18.2%. 第二,相关的咨询和中介配套服务缺乏.农民工返乡创业,特别是生存推动型的返乡创业,由于自身在项目选取和获得,企业创办程序、相关的法律政策、会计和税收、企业经营管理等信息和知识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政府提供相关服务,而目前相关的咨询和服务机构较少,仅有的也大多是盈利性的,而对农民工这个创业中的弱势群体,政府应该为他们提供相关的公共服务,而目前配套服务严重不足. 第三,当地创业环境不利加大农民工创业的难度.一些地区或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环境不好,或是金融服务的外部环境不好,致使金融机构不敢向农民工返乡创业进行信贷投入.如有些地区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掺杂了较多的行政干预因素,政策环境不佳,财政支持不够,使创业成功预期受到诸多不可预测因素限制,增加了金融机构贷出资金的风险;又如当地信用环境较差,特别是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的企业和个人(如乡镇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地方党政干部等)在银行有不良信用记录等,这些都使金融机构在向处于起步阶段的返乡创业农民工贷款时采取谨慎态度. 七、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对策建议 (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为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提供政策保障.政府要努力为促进农民工创业的全面开展搭建一个平台服务.要制定出创业的总体发展规划,明确国家鼓励创业发展的领域及行业.制定鼓励创业的扶持优惠政策,并不断完善,如目前我国出台的鼓励创业的税收减免、培训补贴、资金补贴、场地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并抓好政策的落.实践表明,创业者在创业机会集中、创业资源丰富以及创业氛围浓厚的环境中往往更容易获得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而促使其创业成功.而政府要及时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围绕返乡农民工现象及时调整政策、措施,搞好指导引导和配套服务.一是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必须树立"小政府大服务"的工作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增强为返乡农民工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各种便捷服务.当前,要积极组织人员深入农户,做好返乡农民工的排查登记,建立档案,全面掌握返乡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和思想动态,做好返乡农民工安抚工作,尽力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二是要为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提供帮助,在办理就业创业相关手续过程中,本着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为返乡农民工开设 "绿色通道",提供上门服务,最大限度地简化程序,缩短审批时限,适当减免有关收费标准,并在用工管理、社会保险、降低就业创业风险等方面提供服务.三是要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对返乡创业人员在用地审批、税收等方面提供方便,对返乡办企业的农民工应享受城市下岗职工经商办企业的优惠政策.要吸纳社会闲散资金设立返乡农民工创业专项基金,放宽返乡农民工信贷审批政策,为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提供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四是要对本地信誉较好、生产规模较大、生产效益较高的企业实施挂牌保护,实行领导联系制度,帮助解决企业生产和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鼓励企业为返乡农民工提供更多就业创业机会.五是要建立专门机构,及时收集发布各地用工信息,让返乡农民工随时了解掌握劳动力市场行情,积极为他们"牵线搭桥",指导他们重新外出择业或自主就业创业. (二)加强职业技术培训,为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提供技能保障.各级政府要重视返乡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工作,把它作为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推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长远工作来抓,在建立完善返乡农民工就业培训制度、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成果转化上狠下功夫,使农民工就业转移逐步走向制度化、规模化,大幅度提高农民工自身"造血"功能,增强进入就业市场竞争力.要加强对职业技能培训的监督指导,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扩大培训设施建设规模,完善培训工作机制,提升培训工作水平,使农民工就业转移技能培训真正成为转变农民增收方式,扩大就业渠道,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对返乡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要围绕促进就业、短期受用的方针,坚持统筹规划、结合实际、分类指导的原则进行,对文化素质偏低、无专业技能、缺乏经营管理经验的返乡农民工,可采取送科技下乡、开展专家面对面技术讲座活动、实行技术能手"传、帮、带"等方式,向他们传授农村适用技术,引导他们围绕农村市场找出路,增强自主创业本领;对有一定文化知识和一技之长、头脑比较灵活的青年民工,结合自身优势,利用 "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计划"、"阳光工程"等国家培训项目,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他们就业创业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自主创业的能力.为此,创业培训模式的构建需要以创业培训的重点为核心,以农村经济特点、农民文化素质及心理特点为依据,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师资、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强农民的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培训,以提高创业素质. 1.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各类资源作用.根据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涉农培训项目,各地都有相应的培训机构和培训基地,各培训机构和培训基地要有效地利用国家实行的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农民知识化培训工程、公民职业化工程等,各地也出台了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的具体措施,在实践中,一方面要充分整合培训项目和培训资源;另一方面,虽然农民创业培训有政府的支持,但仍要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不同的培训机构和培训基地要用市场运作方式,经营农民创业培训项目,将有限资源、有效资源完全投入到培训工作上,让返乡创业农民工真正得到实惠. 2.完善培训目标,探索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模式.要对培训目标进行完善,很多培训机构长期以来一直以农民工转移就业为主要培训目标,要提高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认识,完善培训目标,以培训和转移相结合,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农民工的自我需求和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对那些具有强烈的外出愿望的仍以技能培训为主;而对那些没有强烈往外就业的愿望,但对创业又心存畏惧,没有太多想法,或有朦胧的创业想法的要进行多元培训,可以借鉴SIYB(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的培训体系和方法,激发培训对象创业意识,让其掌握创协企业的基本技能,为其提供政策、融资、信息咨询等综合服务,增强其创业能力.培训的专业内容要根据当地的区域经济特点,认真分析周边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与市场需要状况,确定相适宜、好发展的创业培训,通过案例、实习、参观、座谈等多种方式,提高其创业能力. 3.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激发农民工创业热情.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既能保持劳动者技能稳定性,又能提高就业质量.当前,国家专门组织的各类农民工培训就显得必要和及时,除了专业的技能培训外,更应注重加强农民工的创业培训教育,包括其在创业的观念、创业准备和一些基本的财务、策划、经济知识的培训,激发其自主创业的激情. (三)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舆论保障.抓好对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宣传引导,有利于促进社会对返乡农民工的正确认识,增强社会各界对返乡农民工的理解和支持,促使返乡农民工积极就业创业,确保社会稳定.为此,各级宣传部门要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宣传媒体,加大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及返乡农民工就业安置政策的宣传力度,宣传推介一批返乡农民工自力更生、就业创业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呼吁社会关注返乡农民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引导返乡农民工尽快由"打工者"向"创业者"的角色转换.同时,对农村中涌现出的返乡创业成功典型和有影响力的农村经纪人进行大力表彰,使他们在广播上有声,电视上有影,报纸有文,增强他们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以带动更多的返乡农民工积极创业.此外,各类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也要结合自身沟通广泛、号召力强的特点,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搞好宣传引导,通过组织召开座谈会、联谊会、社会调查、印发乡情宣传资料等形式,宣传本地区发展优势和优惠政策,营造"输出劳动力,带回生产力;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的社会新观念,为广大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1.培育良好的创业文化,树立全民创业精神.创业文化的核心是追求财富、创造价值.鼓励全民创业,培育创业文化就是要让这个核心理念融进每个人的思想,成为全民的一种现实需要和价值追求,激发出人们内心深处创业致富的欲望和热情,并由此形成无所畏惧的全民创业行动.培育全社会能够认同和接受的创业的价值观念,形成共同的价值准则.创业的价值观念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创业有功,合法致富光荣"的价值取向;二是社会公平正义."创业有功,合法致富光荣",体现了实现个人价值的原则,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才是硬道理"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民族崛起的要求,体现了"三个有利于"的价值原则.它把个人的创业致富同国家民族的富强结合起来,个人的价值实现同社会价值实现统一起来.而促进社公平正义,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和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社会价值观的这两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在创业中既要信任和依靠具有积极性、主动性的能够带头致富的社会群体,又要帮助和救济困难和弱势的群体,促使他们也能努力创业,摆脱贫困. 2.要广泛宣传、典型引路,使创业者明确创业方向,提高创业成效.要加大对不同领域创业典型的宣传与激励,正确引导社会价值舆论,尤其是对创业型企业家的宣传.创业型的企业家是推动自主创业的重要力量,是创业活动的核心,也是创业的成功者,更是创业的领导者,他们具有与众不同的、适应市场挑战不断进行创新活动的素质和品格,在创业文化建设中起着示范、引导、凝聚和传播的作用.总结宣传他们的先进典型和事迹,能加快创业文化生成、发育、升华和丰富的进程,使形成的创业文化产生应有的导向、激励和辐射作用,进而对整个社会产生良性影响.对尚未返乡、但已经在外地创业有成就、想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进行帮助,引导、鼓励他们返乡创业.要制定完善的优惠配套政策,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开辟"绿色通道".除了大力宣传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实意义外,还要制定和出台相关文件,明确农民工返乡投资和外地客商一样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创造宽松环境.要保持农民工所办企业发展后劲.比如:定期免费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进行文化、法律、政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不断给他们"充电".有关部门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国内、省内的有关专家给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授课或做现场指导,使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尽快具备企业家必备的个人素质和创业能力.又比如:帮助返乡创业农民工建立返乡创业者协会、返乡创业基金会和行业协会等民间团体,保障返乡创业农民工的多种权益. 3.要加快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创业精神.创业精神把职业要求内化为信念、道德和心理的力量,使创业者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旺盛的斗志、乐观的情绪、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在任何环境下都能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市场规则、公序良俗.一方面要激励正在创业的人,使他们在创业过程中学会拼博与发展;另一方面鼓励更多的尚未创业的人尽快加入到创业大潮中,并能以昂扬的斗志和良好的心态对待即将面对的事业. (四)保障政策连续性和公平性,激励创业积极性. 1.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要保证返乡农民工创业这项重大工程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确保相关政策的连续性.创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它需要一个过程, 可能会很长.在这段时间, 政策的些许变化, 都会给创业者的信心造成波动, 影响创业的持续进行.基于此, 就要求各级各部门在制定政策的时候, 要有发展的眼光, 不能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杜绝朝令夕改的短期行为, 要把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持续下去. 2.保证政策公平性,激励返乡创业者积极性.应摒弃"重外轻内,重大轻小、喜优嫌弱"的观念.给予返乡创业农民工享受和其他招商引资对象同样的待遇,享受同样的优惠政策.给予返乡创业农民工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同等的重视程度,享受同样的优惠政策.我国在对外开放中实行了二三十年的外商投资优惠政策,受惠地区主要是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背景下,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实行一定的优惠政策是合理的. 具体而言,其一,可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对返乡农民工创办企业业,在登记注册后,3-5年内可暂不征税,或征收后进行全部或部分返还,支持企业进一步发展.对返乡创业农民工从事个体经营的,可适当提高营业税的起征点.其二,对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吸纳城乡就业困难群体进行税收减免、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等,鼓励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招用农村就业困难对象(农村建卡贫困户、农村低保人员、农村残疾人、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人员等)或城镇就业困难对象. 3.享受产业发展和中小企业优惠政策等.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农民工,按规定享受扶持发展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优惠政策,把返乡农民工兴办的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纳入农业产业化扶持范围. (五)构建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机构,确保创业成功率.帮助农民工返乡创业成功,需要构建创业服务的平台,以提高创业的成功率.配合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整合现有资源,创建创业服务平台,针对农民工主要位于农村,居住分散的特点,要进一步完善乡镇公共服务体系,并着力构建乡镇农民工创业服务平台. 1.设立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库.梳理和创新产品,通过不同的产品来满足不同层次农民工的创业需求.根据农民工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找项目,提高创办项目成功率主要包括项目征集和项目评估两方面内容.首先,是项目征集.可以采取政府开发、社会征集、个人提供和有偿设计四个渠道,为返乡创业农民工,特别是生存推动型返乡创业农民工储备创业项目;其次,按照社会化运作模式,引进社会项目评估公司,对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和发展前景进行评估论证,把那些投资少、见效快、易操作、市场前景好的项目积极向返乡创业农民工进行推介,要防止创业过程中高污染项目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2.强化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过程服务.主要开展政策服务、资金服务、法律服务、指导服务和后续扶持等方面的跟踪服务.一是积极协调劳动社保、工商、税务等部门,积极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相应的扶持政策,降低创业门槛,努力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二是突出创业孵化体系建设,为初期创业者提供生产经营场所,形成功能完备的创业孵化基地,抓好创业工业园、创业商贸园区建设,面向创业者提供低成本、零费率、一站式的创业环境.三是成立农民工返乡创业,特别是生存推动型创业基金,并争取劳动部门和金融机构的支持,为返乡农民工推动型创业提供资金服务,帮助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四是成立农民工返乡创业专家指导团.由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企业界成功人士和专业技术人员及社会各界的专家组成为创业人员提供专业咨询服务的专家指导团,采取开设专家"坐堂门诊"、"上门出诊"服务形式,免费解答农民工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为开业过程中有困难的提供个性化、精细化和专业化的咨询服务,协助解决创业中遇到的现实困难.四是成立返乡创业农民工法律援助中心,组建生存型创业者法律顾问团,为生存型创业者以及企业发展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五是组织地方性农民工创业协会,加强创业交流. 3.充分运用网络等多种资源,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信息管理系统.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就是市场,信息就是财富.广泛了解和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就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大部分在乡(镇)、村从事创业活动,处地偏僻,消息闭塞,这无疑会对其创业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地方政府应充分利用网络等各种信息资源,建立信息系统,并通过多种方式,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农民工.其一,围绕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政策咨询、法律服务、市场分析、人员聘用等,开发相关栏目,建立创业项目查询系统和企业开业指导、经营管理等有关创业知识的查询系统,最大限度提供创业信息.其二,建立创业项目库;其三,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才库,将与农民工返乡创业相关的企业家、专家等建库管理,建立创业进展情况和开业成功人员档案管理服务系统,建立生存型创业者俱乐部、创业者协会等,加强创业交流.其四,建议每个乡(镇)配备相应的机构和人员,通过网络和其他多种途径(如印发简易的市场信息报、设立市场信息专栏等)及时把各种信息告知创业农民工,帮助他们开拓市场. (六)创新金融服务,解决创业资金. 1.完善相关政策和配套机制,落实对中小企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金融扶持.国家要综合运用财税杠杆与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鼓励现有的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信贷支持力度.对金融机构在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信贷支持中所产生的风险损失,应依据金融机构贷款损失情况,及时给予足额的补偿,适当降低金融机构的营业税率,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损失准备率,允许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给予税前减免,促进金融机构稳健发展.要将信贷投放、票据承兑贴现、利率浮动、新业务开办等政策向欠发达地区倾斜,积极促进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信贷支持.同时政府应出台扶持政策,及时成立农民工返乡创业风险基金,对金融支持的农民工返乡贷款形成风险损失的区分情况提供一定的风险补偿. 2.加强金融服务,实行优惠利率.其一,建立返乡人员创业贷款绿色通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简化贷款手续,设立专人和专柜办理,在3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其二,建立务工人员返乡回流信息台账,金融机构与政府劳务输出部门和各地方政府加强沟通联系,及时、准确掌握务工人员返乡回流的动态信息,了解务工人员返乡回流的规模和速度,掌握返乡人员所具备的技能和再就业、自主创业意愿,并建立台账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金融服务计划和措施;其三,对返乡务工人员贷款实行利率优惠,原则上执行人民银行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对于创业困难、资金紧张、信用程度好的人员,还可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下浮动10-20%.其四,加大农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向农民开展金融知识宣传,大力普及返乡创业者的金融常识,提高金融知识水平,使其顺利办理存、贷款等金融业务. 3.创新金融产品.金融机构要为农民工返乡创业量体裁衣,合理设计,适时推出相关信贷产品,切实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资金缺乏问题.其一,要改革现行的贷款授信制度,应充分考虑基层金融机构实情,适当扩大基层机构的贷款审批权;其二,要利用房屋产权、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大件耐用消费品,扩大农村有效担保范围,在拓宽农户小额信贷的基础上,适当放宽贷款准入条件;降低贷款抵(质)押标准,试行推广市场摊位使用权、矿业权、土地和山林权形式的动产及权利抵押、质押;对于农村产业基地和小企业,推行仓单质押贷款和订单农业贷款等,通过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有效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其三,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等信贷产品创新,加大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并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等.福建武平县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开办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商标权质押贷款等;完善中小企业授信风险定价、独立核算、违约信息通报等;简化信贷操作流程,改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方式.刚用林权证作抵押贷款40万元的桃溪镇返乡创业人员李际盛说林权证可以像房产证一样作质押贷款,解决了他周转金不足的问题.据了解,从去年到现在,武平县已为返乡企业的创业人员提供了林权质押贷款2749万元,抵押林权92.7万亩. (七)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向小城镇集聚.根据各地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规划,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形成既各具特色,又有一定互补和竞争的产业集群的产业.需要配合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的相关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通过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也可以在现有的一些园区中,安排必要场地,建设一定比例廉租厂房,吸引农民工向小城镇集聚,力求实现基础设施共享、集中污染治理、集约利用土地、培育发展产业集群.要加强产业指导,引导其走 产业化经营、新型工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之路,要规划先行,保护生态环境,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和高污染企业向不发达地区转移. (八)实施积极的人才扶持政策.除大力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对创业农民工免费进行创业培训,提高他们自身的创业理念和创业水平,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外,对在农民创业者的企业务工的农民工也应根据需求进行免费或优惠的技能培训,为农民工创办的企业提供高技能员工;鼓励机关、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技人员入企兼职兼薪或以技术、专利入股参与分配,搭借农村基层人才振兴平台为企业招聘急需人才,比照大学生村官选派模式为企业选派管理和技术人才,破解返乡农民工创办企业人才不足的问题,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为企业输血,为本地储备更多更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白南生 宋洪远:《回乡,还是进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蔡昉:《中国的二元经济与劳动力转移---理论分析与政策建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蔡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005、2006、2007、2008 蔡昉 白南生:《中国转轨时期劳动力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蔡昉:《中国流动人口问题》,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蔡昉:《刘易斯转折点—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蔡志海:《农民进城—处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国农民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常凯:《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常凯:《劳动关系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陈锡文 赵阳 罗丹:《中国农村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人民出版社,2008 崔传义:《农民进城就业与市民化的制度创新》,山西出版集团,山西经济出版社,2008 韩俊:《中国农民工战略问题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王郁昭等:《农民就业与中国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庚德昌、王化信(主编) :《外出农民回乡创业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邱永汉:《创业与人生规划》,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宋克勤:《创业成功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葛宝山:《创业融资:理论与实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 张玉利:《企业家型企业的创业与快速成长》,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美]杰弗里·蒂蒙斯、小斯蒂芬·斯皮内利著,周伟民、吕长春译:《创业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左传长:《创业投资与资本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林斐:"对安徽百名打工回乡创办企业人员的调查和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2(3) 林斐:"对90年代回流农村劳动力创业行为的实证研究",《人口与经济》,2004(2) 王西玉 崔传义 赵阳:"打工与回乡:就业转变和农村发展---关于部分进城民工回乡创业的研究",2003(7) 王西玉 崔传义 赵阳:"中国二元结构下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其政策选择",《管理世界》2000(5). 崔传义:"进城打工孕育创业,创业推动发展就业",《2001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研讨会论文》 郑启新:"'民工潮'促'创业潮'、'开发潮'、'建城潮'",载王郁昭等主编:《农民就业与中国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赵阳:"农村劳动力暂迁流动若干问题的研究与政策述评",DRC《调查研究报告》,2000年第146号 赵阳 孙秀林:"暂迁流动与回乡创业的政策效应",《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6期. 黄建新:"农民工返乡创业行动研究———结构化理论的视角",《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绍文革 张志坚 唐建勋 吴飞良:"创业教育与创业型人才",《教育与职业》,2003(1) 时洪彦:"开创创业教育是职校必然选择",《中国技术教育》,2000(6) 田培仁:"探索农民创业培植培训的新路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2) 余祖光:"创业教育一21世纪中国职业教育的新特点",《职教论坛》,2000(9) 褚伟:"构建与完善中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人大复印期刊》,2004(5) 林强 姜彦福 张健:"创业理论及其架构分析",《经济研究》2001(9) 朱仁宏:"创业研究前沿理论探讨——定义、概念框架与研究边界",《管理科学》,2004(8) 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中国创业活动评述--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要点",《中国人才》,2003(8) 沈超红 欧阳苏腾:"国内创业环境研究综述,"《企业技术开发》,2004(9) 赵珍 池仁勇:"剖析'浙江现象'的创业环境",《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2) 阳立高 廖进中:"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基于对湖南省的实证分析",《经济问题》,2008(4) 郭军盈:"影响农民创业的因素分析",《城乡统筹》,2006(5) 张辉金 萧洪恩:"农民工回流现象的深层思考",《农村经济》,2006(8) 韩俊:"从战略高度看待农民工回乡创业",《农村金融研究》,2008(5) 赵曼 刘鑫宏 顾永红:"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规律、制约瓶颈与对策思考———基于湖北省15县67名返乡创业者的纪实调查",《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6) 韩俊 崔传义:"做好农民工回乡创业这篇大文章",《农村金融研究》,2008(5) 沈年耀:"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现状及对策",《孝感学院学报》,2007(9) 刘平青 姜长云:"我国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与思考",《上海经济研究》,2005(9) 郝明亮:"建立返乡农民工创业项目库",《三峡日报》, 2009-05-07. 长子中:"农民工创业需要全面政策支持",《农民日报》, 2009-04-27. 张忠法 刘宁:"鼓励和支持民工回乡就业创业的经验与思考",《政工研究动态》,2009(4) 赵西华 周曙东:"农民创业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江海学刊》,2006(1) 温锐:"农民增收关键在强化农民自我创业四项功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郑风田 孙谨:"从生存到发展——论我国失地农民创业支持体系的构建",《经济学家》,2006(1) 邓明忠 刘沛明 邓学实:"重视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新重庆》,2008(10) 楚国良:"目前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几个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2008 国研专稿:"河南省林州市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调研报告",2008 分报告一: 关于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的文献综述 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作为外出打工的派生现象,自80年代初末"民工潮"形成后变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在90年代中后期,国有企业大量下岗职工再就业与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的双重压力,一些城市对用人单位招用外来农村劳动力采取了限制性措施,全国外出农村劳动力数量增长放缓,一些地方出现了外出农村劳动力短期回流现象后,更是引起了学者们的深入研究.尤其是2008年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民工作为最先受到冲击的目标,农民工成为就业形式逆转的最大受害群体,因此农民工就业,返乡创业问题在金融危机后再一次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基本情况判断 从学者们的研究可以看出来,从80年代末"民工潮"开始到现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步伐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在逐步加快,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中的普遍现象,成为推动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工业化的重要途径,成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有效载体. 早在1994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的一批学者通过农村调查提出了"一潮带三潮"的发展方向,即农民打工(民工潮)回流为农业开发向深度广度进军(开发潮),为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创业潮)作出了贡献,并成为新兴小城镇的重要建设力量(建城潮).李沛遥(1994)根据对衡山县、浙江台洲1、台洲东塍镇等地的情况调查,估计全国2000 多万跨区流动的农村劳动力中,已有2-3%即20-30 万人返乡创业.上述调研把创业放到回流里进行讨论的研究,基本结论都肯定了"民工潮"背后将有一个返乡"创业潮"的判断.据此,该会与有关部门合作,于1994 年召开了首届"创业之星"经验交流表彰大会,旨在推动"民工潮"向"创业潮"转化.此后,又有一些调研继续从工作案例出发,论述农民返乡的"创业潮"正在到来.1997 年召开的"创业之星"经验交流表彰大会指出,据典型调查,100 个打工者中已有4 个人走上创业之路;按全国6000 万民工测算,已有240 万人成为创业者;按每个创业者安排5 个农民就业计算,回流创业者已安排1200 万农民就业(杨汝岱,1997).因此,会议判断,农民返乡"创业潮"已经到来. 庾德昌等(1999)对安徽省阜阳市2 县10 村进行了调查.1997 年,10 村共有劳动力1.18 万人,外出率占27.4%;回流劳动力639 人,回流率19.8%.回流劳动力中兴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的"创业者"占18.5%.118 名"创业者"共办企业(含个体户)84 个,雇佣劳动力262 人,平均每个企业雇佣3.1 人.他们又根据其他地区的一些调查情况指出,在回流劳动力中,返乡创业者占30%,务农者占50%,闲逛者占20%. 白南生、何宇鹏(1999)对"创业潮"的形成提出了质疑.在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从1997 年底开始,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课题组对回流问题进行了为时四年的研究.白南生、何宇鹏(1999)组织对安徽、四川两省农户1999 年62 县、5484 户、22402 人、14561 个劳动力抽样调查后,发现以返乡投资为目的的回流仅占回流劳动力的2.5%.在农民工回流过程中,虽然不乏返乡创业的生动案例,但调查结果并不支持"创业神话";虽然很多外出者曾经有过返乡创业的梦想,事实上,绝大部分回流者回到了传统经济结构之中,返乡创业只是个别现象;显然,并不是所有的回流地都适宜创业;数据显示,回流农户的平均经济水平明显低于外出农户,与未外出农户不相上下;只要环境条件适合,一半以上的回流劳动力可能再次外出. 王西玉、崔传义、赵阳(2003)于1997年在9省(市)的13个县,对136个村的返乡农民工进行了一项大型的问卷调查.为了考察变化情况,2002年又对其中3个县市30个村进行了追踪调查.他们认为,返乡农民工的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非绝大部分"回到了传统经济结构之中",随着打工时间的延伸,这种变化愈加明显,其中返乡一大部分人从事非农产业,是通过创业实现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作为外出打工的一种派生现象,对拓展农村就业,发展县域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刘光明、宋洪远(2002)基于对安徽、四川两省四县71 位返乡创业者的案例分析基础上,认为返乡创业是外出劳动力对输出地和输入地的投资成本和效益进行比较后的一种理性选择. 林婓(2004)在从2000年底开始,对安徽省61个县市有代表性的193位打工后返乡成功创办企业的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和跟踪调查基础上认为,外出打工是返乡成功创业的重要基础,打工农民选择返乡创业目的明确,是基于较高的创业预期回报和对创业环境的选择.尽管当前这种创业活动只是个人行为的结果,在短期内不可能形成等同"民工潮"规模的"创业潮",但回流农村劳动力的创业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激发区域经济运行活力. 赵西华(2005)在对江苏省洪泽县和吉林两地对创业培植的农户及创业培植的单位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其结果说明农民外出打工的经历对其返乡创业能产生正面的显著影响,打工是创业"孵化器".调查中发现,外出打工对创业农民的影响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打工经历促进了农民个人人力资本的提高.第二,打工积累为创业提供技术、信息、市场和资金等必要条件. 黄建新(2008)从结构化理论视角来看农民工返乡创业,认为返乡创业是农民工流动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现象.对于农民工的返乡创业要放在特定的社会结构变化中进行分析.由农民到农民工再到创业(包括返乡创业)这一过程,说明部分农民工流入到新的社会阶层,又需要新的社会结构的容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8)对安徽省无为县、江西省南康县、信丰县、于都县、河南省固始县、林州市、安徽省舒城县、潜山县等县市进行了实地调查,与此同时,组织对全国100多个劳务输出示范县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课题组认为,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的加快,以及中西部发展条件和环境的改善,一个生机勃勃的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潮正在兴起. 农民工返乡创业原因 农民工在决定是否返乡创业时的考虑往往不是单因素的,而是多重原因的共同作用. 1.农民工自身的一些个人因素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个人因素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民工自身创业条件的产生和提升,包括自身人力资本的提升和打工所积累的资源.王西玉、崔传义、赵阳(2003)认为返乡创业所具备的自身条件包括:自身的人力资本的提升,带回的工资,是启动资本的主要来源,带回市场信息或销售渠道,有的则是直接给原打工企业加工产品.赵西华(2005)认为打工是创业"孵化器",他在调查中发现,外出打工对创业农民的影响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打工经历促进了农民个人人力资本的提高.随着打工经历的增加,知识阅历的丰富,技术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提高,返乡创业时拥有比一般的创业农民更多的资本;第二,打工积累为创业提供技术、信息、市场和资金等必要条件.打工为创业提供了人力和物力资本的积累.二是返乡创业人员个人主观意愿和客观上的一些需要推动农民工返乡进行创业.刘光明、宋洪远(2002)认为返乡创业是个人和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因此,个人生活史中的重要事件和家庭中的各种因素,都会对返乡创业选择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在其所访问的70 多个返乡创业案例中,因为个人和家庭因素回流的占1/ 3 左右,其中子女抚养和教育、照料父母等家庭因素起着主要作用.个别人是因为年龄大了,要"落叶归根",或者是结婚后配偶反对外出而返乡创业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8)调查研究发现,强烈的创业愿望和与家乡的天然联系是农民工选择返乡创业的自身动力.农民工返乡创业既有主观意愿,也有客观需要. 2.环境因素拉动农民工返乡创业.一方面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改善,输出地政府的支持和鼓励.刘光明、宋洪远(2002)认为地方政府的支持和鼓励.输出地政府将返乡创业作为招商引资措施的一部分,鼓励和支持外出劳动力中的成功者返乡创业,这是返乡创业者中投资规模较大的群体回流的主要原因.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是返乡创业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王西玉、崔传义、赵阳(2003)认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加快小城镇发展是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历史机遇;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地方政府改善条件,鼓励支持和提供服务,是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保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8)调研组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由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扩散转移是农民工返乡创业较快发展的有利背景,中西部地区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改善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要条件. 3.社会结构的因素推动农民工进行返乡.王西玉、崔传义、赵阳(2003)认为返乡创业并非民工外出的初衷,而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派生物.民工返乡创业不是一种偶然现象,是城市对乡里人歧视排斥和民工基于改变职业和自身发展双重压力的结果.刘光明、宋洪远(2002)认为返乡创业者在输入地的就业和生活中,或多或少感觉到了制度的不平等,有些人还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这些对他们的回流起到了推动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8)调研组认为城市二元体制的排斥是促使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外界推力,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使农民工很难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特征 人口特征.农民工返乡创业人员以30-45岁为主,符合我国创业高峰年龄段,同时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主要以男性创业为主,返乡创业者受教育程度普遍偏高.据调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8),返乡创业者以中年男性为主,且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根据对3026位返乡创业者的调查,返乡创业者的平均年龄为39岁,年龄在30岁至45岁之间的占了63.9%,返乡创业者中男性占90.9%,女性只有9.1%.返乡创业的人群受教育程度普遍要高于农村地区平均的文化程度.返乡创业者中,具有小学学历的占10.2%,具有初中学历的占64.8%,高中及以上学历占24.2%.这些返乡创业者平均累计外出务工5.8年,他们在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外出前,仅有28.5%的劳动力接受过技术培训,经过外出打工的锻炼后,现在几乎所有的返乡创业者都掌握了1-2门专业技能,如养殖、烹饪、制衣、电工、驾驶、电器维修、土木建筑等,还有的积累了丰富的财会知识和企业管理经验.创业者的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他们在打工中不断学习,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返乡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行业分布.一直以来,农民工返乡创业以从事非农产业为主,并且从事非农产业比例不断增加.据调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8),农民工返乡后在很多领域进行创业,如特色种植养殖业、加工业、小型工矿企业、餐饮服务业、运输业、经商、农村旅游业等.从总体上看,农民工返乡创业在一、二、三产业的总体分布情况: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占到28.3%,第二产业的工业、建筑业占30.7%,第三产业占32.1%,其他8.9% (见图3).虽然创业者大多从事非农产业,但根据调查也可以发现98.5%的创业者所在家庭还有承包耕地,他们和农业之间的天然联系仍然存在. 王西玉、崔传义、赵阳(2003)在早期的调查也支持这一观点.其调查的13县的数据显示:返乡农民工依然从事传统种植业的占48.5%,而已经转变职业从事非种植业的其他行业占到返乡农民工的51.5%;即使排除其中从事有一定规模的开发性农业的1.5%及未确定从业的4%,保守地估计,返乡农民工中,至少有4成以上已经不再从事传统的农业产业!其具体的行业分布依次为工业18%,建筑业11%,商业9%,运输业6%,服务业3%,农产品加工业1%.这说明,相当大比例的返乡农民工已不再退回到原来的农业劳动.他们利用打工获得的人力资本和资金、信息,乃至社会关系等发展非农产,开创新的就业岗位,以追求人力资本的更高回报.这一论点,在国外学者使用同一数据库所作的另一项研究中得到了计量检验(John2.Ma,1999;赵阳、孙秀林,2001). 创业组织形式.农民工返乡创业多以家庭组织为主要单位,侧重自我组织创业.刘光明、宋洪远(2002)认为,返乡创业者兴办的企业多数属于个体经济,只有少量的属于依靠雇工的私营经济,个别的发展到股份制经济.这是因为,除了个别人在外出期间已经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兴办了相当规模的企业以外,绝大多数返乡创业者在外期间积累的资金有限,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资金又投入到了建房、购买电器等耐用消费品上,因此,他们可用于创业的自有资金是有限的.同时,农村的资金供给不足,他们很难得到所需要的贷款.另外,在他们当中,多数人积累的经验、学到的技能都局限在适合个体经营的、规模较小的服务业、商业、养殖业领域,这对他们选择企业的类型也有较大影响. 同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8)对返乡创业农民工的调查结果也支持这个观点,返乡创业最主要的经营形式是个体经营,所占比例为68%,其次是私营企业,所占比例为20.2%,股份制为6.5%(主要是在第二产业,分别有12.2%的工业企业和13.5%的建筑业企业采用股份制的方式运营),另外有4.6%的承包、租赁经营,主要属于商品农业开发. 资金来源及企业规模上看,农民工返乡创业主要以自由资金为主,企业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刘光明、宋洪远(2002)通过对返乡创业者分析发现,返乡创业者的资金多数依靠自身积累和亲朋支援,只有极少数投资金额达到数十万元的人得到了银行贷款.由于农民缺乏信用力,他们很难得到普通银行的贷款,而现有制度又没有提高农民信用力的措施,因此,多数返乡创业者只能以自有资金为创业的起动资金.在创业规模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8)通过调研发现,企业初次投资规模在5万元以下的占近7成.企业用工在2人以下的占四成,10人以下的占七成(见图6).年产值在10万以下的约五成. 创业空间及市场发展上看,农民工返乡创业受当地经济影响和自身条件的影响,其创业过程存在很大的风险.刘光明、宋宏远(2002)研究中指出,相对而言,农民工返乡创业所从事的服务业和商业是门槛较低的行业.同时,也是主要服务于本地的行业,其市场容量取决于当地的购买力和消费能力.因此,这些行业较容易形成过度竞争.郭军盈(2006)在其报告中也指出,打工创业可进一步分为复制性创业和模仿型创业.前者是农民工复制其原打工单位的经营模式,创新成分低,缺乏创业精神含义;而后者通过模仿别人,开创一个新事业,虽然创新成分很低,但要冒很大的风险. 创业区域选择上看,农民工返乡创业投资地点较为分散,受投资行业影响较大,但大部分返乡创业者都选择离家较近的村庄或集镇.刘光明、宋宏远(2002)调查发现,返乡创业者的投资地点较为分散.在71 名返乡创业者中,有23 人在县城或城郊投资;有21 人在乡镇所在地投资;有25 人在所居住的村里投资;有2 人的投资地点没有有效回答.投资地点受投资行业的影响较大.投资养殖业的,其投资地点主要集中在返乡创业者户口所在地的乡、村;投资服务业的,其投资地点以县城较多;投资商业的,其投资地点较为分散,村、乡、县城都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8)调查结果显示,返乡创业者选择在村创业的占总调查人数的46%,其他54%的创业者则集中(集)镇.选择在村居住的创业者占总调查人数的51.1%,在(集)镇居住的创业者占48.9%.这说明大部分返乡农民工所选择的创业和居住地点是离家较近的村庄或(集)镇,和农村的天然联系决定着他们的创业可以直接造福广大中国农村.根据调查,已经获得城镇户口的占13.5%,未取得城镇户口的人中,约三分之一(32%)希望取得城镇户口.这说明,总体来看,返乡创业者还处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大部分返乡创业者虽然回到城镇创业,但是仍然没有实现举家迁移,也没有取得城镇居民身份. 农民工返乡创业遇到的问题 资金问题.一般认为,农民工返乡创业中资金缺乏是一个普遍现象,融资难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突出问题.胡明文、黄峰岩、谢文峰(2006)以江西万年县的调查来看,被调查者中88%的人认为返乡办企业最缺的是资金.如果政府和银行不给予较大力度的支持,如果资金问题不能解决,多数返乡农民工只好空有一腔返乡的热情,根本无法实施创业计划和施展自己的才能.刘光明、宋洪远(2002)认为,在创业之初,返乡创业者的大多数是以自有资金为起动资金的.只有少部分人或者属于政府扶持对象的得到了银行贷款,或者通过亲朋筹集到了资金.因此,创业之初,几乎没有人反映资金缺乏且无处贷款.但是,当企业需要扩大规模或资金一时周转不开时,他们中的多数人往往就会发现没有针对他们的融资制度,他们很难得到银行贷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8)调查显示,把资金筹集困难排在第一位的占70%以上,远远高于交通不便、人才不足、缺乏配套产业等其他因素.同时,调查还详细分析了返乡创业融资难的原因:一是农村资金回流城市,供给农户和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二是贷款利息高.三是缺乏信用贷款,只有抵押贷款.四是信贷担保体系发育迟缓,担保机制难以适应.五是政策性贷款和财政扶持贷款极少. 政策制度问题.制度的缺失,以及体制性障碍,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阳立高等(2008)在基于湖南省的实证分析上认为,湖南目前返乡创业农民工仅占外出务工农民人数的2.66%,这与政府服务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思想不够明确关系很大.一是总以为农民工"返乡",就是返回到原来居住的乡村,这与把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从农村转移到城镇中去以统筹城乡发展相悖.二是总觉得农民工返乡"创业",就是要创办有相当规模的企业,要创办大而强的企业而不是小企业,这是与绝大多数返乡农民工的经营管理能力与财力物力相去甚远的.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些实质性的问题,不从返乡创业农民工最大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就不会有大的起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8)也认为,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认识不足,未能公平对待,缺乏优惠政策,一是没有把服务农民工返乡创业视同招商引资一样重要,二是政策上不公平,三是扶持政策制定滞后. 创业环境问题.李岭梅等(2005)认为,一切经济活动皆在市场中进行,创业必然离不开市场,而目前市场体系尚不完善,农民创业最担心的就是产品的销售途径,尤其是生鲜产品,一旦积压就将全部亏本.因此,在市场体系还没有完善的前提下,农民创业有很大障碍,胆子就不大.阳立高等(2008)认为,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企业发展需要,不可避免会直接导致交通运输成本高、产品交易周期拉长等问题,无形之中也增加了企业的投资附加成本,降低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和市场竞争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8)发现,办事难,"三乱"现象时有发生,开办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手续复杂,程序繁多,辗转多个部门,差不多是环环收费.农民工返乡创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规模较小,结构单一,产品科技含量低,加上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多数投资只有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一些政府部门的违规行为无疑加重了创业者的经济负担. 用地问题.胡明文、黄峰岩、谢文峰(2006)认为,土地分散性大,制约返乡创业人员的规模经营.阳立高等(2008)发现,很多农民工刚返乡创业时都是租用厂房或民房,或是用自家住房进行生产运营,但这对正规化作业和日常管理非常不利,当企业需要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时,就直接涉及到用地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8)跟据调查,近4成返乡创业者要在小城镇获取生产经营用地.这种转移和返乡创业在进入新世纪后才明显发展,遇到了用地指标少、规定的出让价格高的问题. 自身素质问题.打工农民在打工过程中的资金积累、人力资本的提升以及新的思想观念和企业家精神等,既是创业的基础和条件,也是创业的原动力(王西玉等, 2003).然而,在创业过程中农民自身素质偏低,构成农民创业的重大障碍.王西玉等(2003)把部分民工企业倒闭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农民自身素质和条件.李岭梅、赵鹏程(2005)的调研指出,返乡农民工返乡创业失败受阻,其主要因素是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还没有跟上来,农民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农民创业的需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8)调查显示,66.5%的人自创办企业以来没有进行过任何进修或培训.由于农村在总体上缺乏人才和技术的支持,发展环境较为落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返乡创业企业缺乏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转而走机械模仿、恶性竞争、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等粗放的发展道路.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建议 针对资金问题.学者普遍认为应加快信贷改革与创新步伐.除建立专门面向中小企业融资的中小金融机构外,还要加快融资机制的创新,其重点是加快信用评估和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的建设,鼓励企业依法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性融资担保,并有条件地、有计划地推进县域企业信用征集、信用评级等体系建设(凌斌,王勇, 2006).坚持支持其它商业银行到农村地区设立营业网点或巩固其已有营业网点,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信贷服务(刘正华等,2008,关于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调研报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8)经过调研也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一是加大政策性金融对中小企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扶持.二是发展重点服务中小企业和农村社区的金融组织,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为农业、中小企业服务的作用.三是国有商业银行要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活跃的市县分支机构授权,按照商业银行规范提供贷款.四是适应创业者多样化的需求,开办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动产质压贷款、个人委托贷款、自然人担保贷款和同一区域、行业、优质民营企业联保互保贷款等;对有市场、有效益、有技术、有发展前途的采用信用贷款与抵押贷款组合、整贷整还等方式,放宽贷款额度和还贷时间.五是放宽农村地区抵押物的范围,如允许小城镇的企业地产包括集体所有土地的使用权,以及农村宅基地、自留山的使用权、房屋产权做抵押.六是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和返乡创业的信贷扶持担保机制.财政和金融结合,给予贴息等优惠政策. 针对政策制度和创业环境问题.要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持续发展,必须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制度上的支持和创造一个好的创业环境.创造—个宽松的创业环境,积极寻求体制上的创新与突破,打破部门分割,体制和制度的束缚,克服部门关卡多,办事难等问题,真正树立起小政府大服务目标,强化市场、技术信息的服务职能,努力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各种便捷的服务;多方拓展创业融资渠道;树立良好的区域形象,形成社会诚信、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林婓,2004)要放宽制度管制、规范执法、清理各部门的乱收费和罚款,改变不利于创业的政策与体制环境,从对创业的管理转向服务,从单一的行政审批、收费、监管转向多方面的支持与服务.各级政府应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返乡创业.(黄建新,2008) 针对用地问题.将农民工创业用地纳入城乡发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坚持执行国家严格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政策,因地制宜,妥善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用地问题.一是充分利用小城镇和乡村的存量非农建设用地.二是允许地方通过农村集体土地整理折抵建设用地,并从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用地.三是根据中西部不发达地区许多县市山区丘陵多、耕地少的情况,在不影响水土保持,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污染,不浪费的前提下,适当扩大荒山、荒坡、荒滩等非耕地的利用,来用于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其他工商服务业的发展.四是符合城乡规划、市(镇、村)容、安全、环保、卫生、消防等要求的前提下,返乡创业者家庭住宿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可视为经营场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8) 针对自身素质问题.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除了资金因素外,还有技术、管理知识、市场知识、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等,这些因素都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教育及培训情况有关.所以要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就必须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技术水平、增加农民工的管理知识、市场知识以及提高农民工创业意识.(郭军盈,2006)一是加强创业辅导、培训和信息、技术服务.鼓励与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关的政府机构、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培训机构、行业组织和其他社会中介机构,分工合作,相互协调,形成多方参与的中小企业与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网络.有条件的地区可依托现有机构成立返乡创业者指导(服务)中心和中小企业情报中心,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市场信息、开业指导、管理咨询、融资指导、企业诊断等服务,并组织交流活动、科技讲座和政策咨询,提高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二是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培训.指导和配合返乡创业者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开展职工上岗前和在职得培训.要将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员工纳入各地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可按规定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8) 参考文献: 白南生 宋洪远:《回乡,还是进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林斐:"对安徽百名打工回乡创办企业人员的调查和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2(3) 林斐:"对90年代回流农村劳动力创业行为的实证研究",《人口与经济》,2004(2) 王西玉 崔传义 赵阳:"打工与回乡:就业转变和农村发展---关于部分进城民工回乡创业的研究",2003(7) 王西玉 崔传义 赵阳:"中国二元结构下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其政策选择",《管理世界》2000(5). 崔传义:"进城打工孕育创业,创业推动发展就业",《2001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研讨会论文》 黄建新:"农民工返乡创业行动研究——结构化理论的视角",《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阳立高 廖进中:"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基于对湖南省的实证分析",《经济问题》,2008(4) 郭军盈:"影响农民创业的因素分析",《城乡统筹》,2006(5) 赵西华 周曙东:"农民创业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江海学刊》,2006(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民工回乡创业现状的调查与政策建议",2008 崔传义:《农民进城就业与市民化的制度创新》,太原:山西出版集团,山西经济出版社,2008 李玲梅 赵鹏程:"以县农广校为基地构建创业培训新模式",2005 分报告二: 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调研报告 2009年5月19日-24日,刘学民书记就"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课题率课题组一行4人赴安徽调研.调研组主要在六安市、巢湖市展开了调研,共走访了2市、2县,12返乡创业园及企业. 安徽省返乡创业基本情况及政策措施 (一)基本情况 1.外出务工人员持续增长.安徽省户籍人口6740万人,农业人口5160万,占总人口78.26%,,农业劳动力3100多万,其中富余劳动力1250万人.截止2008年底,已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116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825万,省内就业340万.从流向上来看,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等经济发达地区.从行业分布看,主要从事电动缝纫、餐饮服务、家政服务、机械加工、电子操作、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工种.据测算,2008年安徽省劳务输出净收入约700亿元,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安徽省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2.农民工曾双向流动趋势.今年春节前,全省返乡农民工615.8万人,占全省1165万农民工的52.9%.与去年相比节前返乡人数增加了20%,约123万人.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失去岗位的农民工101.4万人,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16.5%.春节以来,全省有602.1万农民工外出务工,占节前返乡的97.8%,其中445.5万农民工返岗到原企业务工,外出重新寻求就业岗位156.7万人,分别占节后外出农民工总数的74%、26%.据调查,目前仍留在农村返乡农民工70%以上已将在当地实现就业转移,其余人员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或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3.返乡创业成为新亮点.截止2008年底,安徽省有70多万农民工返乡创业,创办各类经济实体30多万家,吸纳22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其中,2008年返乡创业农民工5.26万人,创办经济实体1.47万个,带动就业27.25万人. (二)主要政策措施 1.积极引导、激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安徽省已经召开2届安徽省"孔雀杯"农民工返乡创业之星表彰会,先后表彰245名返乡创业带头人.安徽省劳动厅还与安徽省电视台共同制作了反应安徽省返乡创业这故事集专家访谈的《人在他乡》、《中国民工潮》等系列节目.宣传部门利用媒体优势,大力宣传返乡人员创业典型.安庆市在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的选举推荐中有限安排业绩优秀的返乡创业人员.六安市舒城县2004年建立了返乡创业协会,把分散的返乡创业人员组织起来,加强与政府间的联系.建立了县领导与返乡创业人士联系制度,到企业召开现场办公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时向企业提供各种有价值的市场供求、技术设备、企业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合肥、六安、阜阳、宿州等市县每年定期召开在外农民工、返乡创业人员座谈会.宿州市灵璧县每年拿出10万元奖励打工状元和返乡创业先进个人.宁国市妇联、农业局、发改委等部门结合行业特点开展一系列服务工作,着力打着返乡创业"绿色通道". 2.进一步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去年年底,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皖政办【2008】67号),把返乡农民工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在完善扶持政策、建设农民工创业园、加大创业培训力度、开展创业实训活动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明确相关政策.省委、省政府于今年春节前紧急出台《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就业工作的意见》(皖发【2009】7号),制定23政策措施,着力解决返乡农民工等就业群体就业创业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进一步放宽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准入限制,将近年来出台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县域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的复制政策扩展到农民工.二是对方向创业农民工给予一次性创业补助,对吸纳登记失业的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的给予一次性就业奖励.三是对返乡创业农民工从事种植、养殖业所需的荒山、荒滩、荒地,可通过拍卖取得开发使用权,期限最高可延长至50年.四是将返乡创业农民工作为小额担保贷款重点支持对象,从事个体经营或赴境外就业的,吸纳登记失业的农民工达到一定比例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及财政贴息.五是统一农民工创业园扶持政策,对各类创业实体自进园之日起3年内,按规定实行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就业支持项目;对3年孵化期满后出园的微型企业,符合劳动密集型的小企业,可提供二次小额担保贷款扶持. 3.着力改善创业服务体系.安徽省加快了就业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向农民覆盖.截止2009年3月底,安徽省1273个乡镇中,1131个已建立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占总数的88.1%;服务机构工作人员有2693人,其中聘用人员969人.下一步,安徽省厅还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尽快使所有乡镇全部建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逐步形成城乡一体、上下贯通、平台到村、联系到户、服务到人的工作体系,让广大农民和农民工在家门口享受到用工信息、政策咨询、职业培训、社保续接、创业扶持等就业服务.(和县的情况:完全覆盖) 4. 加快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园.从2005年开始,安徽省发出了"全民创业"的号召.2006年,劳动部门组织实施了"你创业,我扶持"为主题的"创业扶持工程".截止今年5月底,安徽省已建成创业园124个、创业街123条,这些创业园(街)都向农民工开放,并享受与下岗人员同样优惠的政策. 2007年,安徽省借鉴城市就业创业园的经验和做法,加快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建设.安徽省先后制定了农民工创业园选址原则、申报程序、建设标准等文件.文件要求,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占地面积不少于5亩、厂房面积不少于3000平方米、入园企业每租用15平方米至少带动1名农民工就业;组织起来就业项目安排1.55亿元资金,每个农民工创业园补助150万元.截止3月底,已经有46个农民工返乡创业园投入使用,建成厂房31.54万平方米,引进116户企业进园创业,带动农民工就业1万人,其余将于今年6月底全部建成,解释可引进创业项目1500个,带动4.2万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2009年,安徽省还将建设150个农民工园. 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特点 农民工作为研究的主体,在其返乡创业的过程中,具备了创业者所应该具有一般共同特性,比如创造力、胆量、进取精神等.但与一般的创业主体相比较,农民工在其返乡创业过程中有其特殊性.返乡农民工特殊性对其创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创业初期对机会选择、组织的成立、资源调动等方面. 从返乡创业人员自身看,他们经过打工积累了一定的资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创造能力,也具有强烈的创业欲望.在创业初始阶段,资源是比较稀缺的.返乡创业农民工通过进城务工,增长的见识、本领,获得的资金和信息,这些正是创业初期所必需的资源.在有了这些积累作为基础,伴随着中西部发展条件和环境的改善,输出地政府对返乡创业的鼓励支持,其他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示范,加上城市经济、制度、社会关系的排斥,返乡创业已经成为农民工改善自身环境、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在这次调研访谈的返乡农民工中,50%返乡创业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30%返乡创业是为了改善生活. 在访谈和参观后发现,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主要有3种类型:一是已经在外地创业成功,返乡投资创业;二是已经经成为企业骨干农民工返乡创业;三是普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在返乡创业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农民工返乡进行创业,根据掌握的资源不同,其诉求也有明显的不同. 从创业机会选择上看,主要来源于对打工期间积累的延伸、复制.创业机会并不简单等同于新产品、新服务、新原料和新的组织方式;创业机会是通过把资源创造性的组合起来,迎合市场需求并传递价值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讲,创业者能否成为创业者的先决条件,是其能否掌握各种机会信息和识别机会.返乡的农民工大多到市场经济和工业化最活跃的沿海发达地区打工,所经受的锻炼,所得到的开放的观念和学习的本领,以及获取的信息,是在输出地区无法获得的.这些返乡的农民工,经过务工经验的积累,他们所获得的并不只是资金、技术的原始积累,更主要的是还包括信息渠道以及识别机会的能力.因此在返乡创业的机会选择上,多数是对打工期间所获得的信息、技术、资金等,以及经验的积累的延伸和复制.比如安徽省巢湖市和县诚信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其老总利用打工期间担任食品企业的技术员,利用所了解的市场信息返乡创业,建立了稳定的国际市场,2008年进出口总额2133万美元,完成两税700万元. 从创业的组织形式上看,农民工返乡创业最主要的经营形式是个体经营,创业的领域在农产品加工业、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养殖业等行业均有所涉及.农民工外出打工大多从事非农产业,其积累的知识、技术也相应的与农业无关,再加上二、三产业收益率比较高,所以农民工返乡后大多从事非农产业,且多数是个体、私营企业.但受到家乡条件的限制,能够取得一定发展的企业,大多是利用当地生产成本低廉或者集约开发当地的自然资源等.比如六安市浩源朋制衣公司是利用当地人力成本优势创业,六安市安徽夏星食品公司是利用当地养殖成本和加工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创业. 在创业资源获取方面看,返乡创业初期农民工大多以自有资源为主,但随着创业活动的不断深入,需要更多资源的支持其发展的时候,农民工则处于弱势地位.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尤其是生产要素市场发育滞后,制约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对资源的获得.在市场体制下,资源总是流向收益高的地区和行业,而资源的自由流动要求有健全的市场机制和发育完善的市场作为基础,但是,受我国农村市场发育滞后的影响,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发育滞后,导致资源流动性差,抑制了农民工返乡创业活动.农民工返乡创业所需要的资源,来自于资金、土地、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但由于生产要素的供求差异以及国家政策导向差异,农村要素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公共服务体系薄弱,相比较城镇居民,农民工获取这些资源将付出更高的成本. 存在问题 少数地方、部门对农民工返乡创业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一是部分地方、部门在组织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中,缺乏具体措施和办法,存在着部门责任不明确、责任制不落实等问题,致使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不高.二是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是要创办有相当规模的企业,要创"大而强"的企业而不是"小而多"的企业,这与绝大多数返乡农民工的财力、物力与经营管理能力相去甚远.三是少数部门、少数基层工作人员,在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存在吃、拿、卡、要的问题. 扶持政策不够健全.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还不全面、不系统、不配套,一些难点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安徽省将近年来出台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县域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扩展到农民工,但由于国家缺少对返乡创业的明确政策,在援引利用外商及城市就业政策上,税务、金融、财政等部门认为根据不足,难以操作.比如,相比较下岗失业人员,可以颁发下岗失业证,但对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界限不清,获取担保难度大,有效抵押物普遍不足,缺乏相关规定. 创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民工流动速度不断加大,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但现有的服务设施难以满足不断变化、不断增加的创业服务需求.当前农民工返乡创业人员在经营理念、企业管理等方面不适应的问题比较突出,风险意识薄弱,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比较脆弱.尤其是涉农产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弱,商业保险机构一般不对农业生产提供自然灾害险种服务.一旦出现水旱灾害或畜禽大面积死亡,规模种植、养殖,从事农副产品加工以及"公司+农户"等生产活动同样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 用地难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土地资源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应当要建立一级土地资源使用权交易市场,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在当前土地使用制度下,农民工返乡创业普遍存在地难批的问题,严重地制约着企业的规模发展. 返乡创业融资困难.首先是缺乏优惠的金融政策支持环境.从目前看,政府和金融机构资金主要侧重于支持农民工培训和劳务输出,对返乡农民工创业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金融体系发展滞后制约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目前返乡创业企业所在地金融机构网点很少,难以及时获取所需信贷资金和金融服务;农村正规金融体系的缺陷,使返乡创业人员无法像城市创业者那样便捷地完成创业融资.再次,融资手段少,金融服务业务单一,难以满足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需求.农民工贷款需求曾逐年递增趋势,而农民大额贷款满足程度较低.主要原因是农村住房、土地等有价资产均未做等级,难以办理抵押担保手续.现有的返乡创业人员所需要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由资金、民间借贷和其他一些方式筹措. 培训资源分散,效果不明显.农民工培训,作为提升农民工综合素质,是提高其创业成功的重要渠道.各级政府已经深刻认识到农民工培训的重要意义,组织了大量的农民工培训项目.但是,现有农民工培训内容难以满足农民工返乡创业需要.首先,负责培训机构多,培训项目多,但没有做到统一管理,导致培训内容重复,要求不统一,同时对政府来讲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其次,培训补贴费用标准低,培训缺乏针对性,难以分开档次.农民工返乡创业涉及到各个产业,也涉及到从管理、技术、营销等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所以他们对培训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而现有的农民工培训课程种类单一,课程设置方式呆板,难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导致培训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真实需求存在误差. 政策建议 提高思想认识,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农民工返乡创业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必然产生的一种现象.从宏观角度看,我国产业升级转移速度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改善,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有利背景和条件.从返乡创业人员的角度看,农民工是在对输入地和输出地收益比较,并考虑个人、家庭、宏观社会环境后,做出的理性选择.同时,农民工返乡创业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在这种有利的背景以及个人强烈的愿望下,我们采取正确的措施和营造有利的环境,将能够更好地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活动的发展,也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返乡农民工回避风险.因此,在对待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上,我们应该实行尊重创业、因势利导,积极扶持,完善服务的方针. 完善制度建设,尽快出台鼓励和扶持政策.一是统筹城乡发展,给予返乡农民工平等的地位;制定专门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扶持政策,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社会保障制度.二是进一步完善乡镇企业、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做好农民工返乡创业后的衔接扶持工作,保证农民工返乡创立的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 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创业服务.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将能有效的引导和配置创业资源.一是在县以下的乡镇和街道分别建设综合性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包括创业在内的相关服务,按照"一站式"服务的要求,实现进一个门、找一个人、办所有事的目标,真正做到方便群众.二是设立创业信息库.梳理和创新产品,通过不同的产品来满足不同层次农民工的创业需求.充分运用网络等多种资源,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信息管理系统.三是强化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过程服务,主要开展政策服务、资金服务、法律服务、指导服务和后续扶持等方面的跟踪服务. 建设创业园区,提供创业平台.将返乡创业生产经营场地纳入城乡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园区建设.根据各地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规划,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形成既各具特色,又有一定互补和竞争的产业集群的产业.需要配合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的相关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通过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也可以在现有的一些园区中,安排必要场地,建设一定比例廉租厂房,吸引农民工向小城镇集聚,力求实现基础设施共享、集中污染治理、集约利用土地、培育发展产业集群.要加强产业指导,引导其走 产业化经营、新型工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之路,要规划先行,保护生态环境,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和高污染企业向不发达地区转移.可在现有的各类园区中,安排必要的场地,建设一定比例的廉租厂房,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改善金融服务,拓宽融资渠道.一是加快信贷改革步伐,创新金融服务.要深入开展返乡创业农民工金融服务需求调研工作,了解返乡农民工创业活动对金融服务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和创新符合农民工实际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二是开展农村地区金融知识宣传活动.开展金融知识和相关政策宣传解释工作,开展征信知识宣传活动,增强返乡创业农民工的信用意识.三是拓宽多种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发展乡村和城镇社区中小金融机构,尽快发展乡村、集镇等社区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贷款公司,扶植民间融资,特别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这些农村金融机构要把农村中小企业作为其主要目标客户,提供贷款服务,尽可能解决他们的融资困难问题. 统筹培训资源,提高培训效率.统筹现有的培训资源,将有限的培训资源有效地投入到创业培训当中.针对返乡者在创业不同形式和创业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健全以创业培训中心、技工学校等为主体,培训与创业紧密联系的创业培训体系,为城乡有培训需求的创业者提供多种形式的创业培训,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实训设备,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水平,满足创业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