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 >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14-09-19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共有三个单元,分别为:《生活中的消费》、《生活中的习俗》、《安全的生活》.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和节日习俗.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行为与能力目标: (1)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五、教学措施: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六、学困生帮扶措施: 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讲,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中的一切."学生透过老师的行为来判断老师的人格,一旦他认可了老师的人格,他就会接纳之,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只要我们用一种合理的、民主的鼓励和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用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用满腔热情和期望去塑造学生的性格,相信耕耘就会有收获! 1、课堂内外尊重个体. 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这种爱又必须是真诚的.打开孩子心里的那扇门,当我们与学困生建立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时, 他们就会主动向我们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与我们交朋友,这样他们就会亲其师而信其师,喜欢听教师的课,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也乐于接受.马克思曾说:爱需要用爱来交换,心灵需要用心灵来塑造.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模一样的人,也不应该这样要求学生.因而,尊重学生,还表现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又具个性特征的人. 2、点燃自信、磨砺性格. 自信是成功的保证,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战胜自我很重要,要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老师永远都在关注他们,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希望.在困境中重拾信念. 教师要创造、利用各种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使一些观念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就是形成性格.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体验困难,让他们亲身经受一下艰难的磨练及痛苦的洗礼. 3、欣赏、鼓励、张扬优点.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性深处,无不渴望被赞赏." 激励永远是教育的态度.给学生一些鼓励,可以唤起后进生的上进心,张扬他们的优点,从而感受到成功感.针对学生发展倾向方面的特点,积极鼓励引导,奖励学生发展中的优势倾向,发展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个性特长,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长处,都能保持强烈的自信心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是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因势利导,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在教育过程中让我们永远记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尊重学困生,就要让他们在接受教育和参与学习的活动中享受平等的待遇. 七、学科实践活动安排: 1、开展一次超市购物活动. 2、开展一次"我家喜事"交流会. 3、收集生活中有关交通安全的实例,开一次"交通安全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 八、教学进度安排. 每课二课时.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品德与社会七年级  六年级上册品德社会书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  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书  七年级品德上册导学案  人民版七年级上册品德  七年级上册品德课本  七年级上册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