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各市州2010年gdp > 白银市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建设规划
  • 白银市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建设规划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14-06-11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白银市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建设规划 (2014年——2020年) 兰州商学院课题组 白银市商务局 二零一三年十一月 目录前言1第一章 规划总则 2 1.1规划范围 2 1.2规划重点 2 1.3规划期限 2 1.4规划依据 2 1.5规划原则 3 1.5.1符合总规与协调一致的原则 3 1.5.2立足现实与率先发展的原则 4 1.5.3系统规划与协调发展的原则 4 1.5.4政府推动与市场决定的原则 4 1.5.5以人为本与便民利民的原则 5 1.5.6与不断增长的城乡居民消费相匹配的原则 5 1.5.7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5 第二章 白银市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发展现状 6 2.1白银市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分析 6 2.2白银市商贸流通产业发展阶段分析 16 2.3白银市商贸流通产业存在问题分析 19 2.3.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第三产业水平低下 19 2.3.2流通产业集中度低,产业带动能力较弱 20 2.3.3商业网点布局失衡,农村网络发育滞后 20 2.3.4双向流通渠道不畅,新兴业态尚在探索 21 2.4白银市城乡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21 2.4.1政策叠加,机遇凸显 21 2.4.2领导重视,规划配套 22 2.4.3交通优越,区位明显 23 2.4.4产业集聚,项目带动 23 第三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24 3.1指导思想 24 3.2发展目标 25 3.2.1总体目标 25 3.2.2具体目标 26 第四章 批发业发展规划 29 4.1规划目标 29 4.2批发市场布局要求及实施意见 30 4.2.1批发市场的布局要求 30 4.2.2 批发市场建设的实施意见 30 4.3重点批发市场建设规划 31 第五章 物流业发展规划 32 5.1 规划目标 32 5.2物流体系建设规划 33 5.2.1选址原则 33 5.2.2建设思路 33 5.2.3构建公铁联运物流枢纽 34 5.2.4 构建两大核心园区 34 5.2.5构建五大物流集聚区 35 第六章 商业零售业发展规划 37 6.1规划重点对象的说明 37 6.1.1商业功能区 38 6.1.2零售商业网点 38 6.1.3商业街 38 6.2商业零售业发展目标 38 6.2.1商业零售业发展总体目标 38 6.2.2商业零售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39 6.3白银市商业零售业商业功能区分级规划 41 6.3.1市级商业功能区(中心) 41 6.3.2区域级商业功能区(中心) 42 6.3.3社区(乡镇)级商业功能区 43 6.3.4村级商业功能区(中心) 46 6.4大中型商业零售业网点规划 47 6.4.1大中型零售网点规划 47 6.4.2小型商业网点规划 49 6.5商业街建设发展规划 51 6.5.1步行商业街 51 6.5.2专业(特色)商业街 52 6.6商业零售业创新经营模式 53 6.6.1连锁化经营 53 6.6.2网络商店 54 第七章 支持政策 55 7.1坚持规划引领 55 7.2加大用地支持 55 7.3保障财政投入 56 7.4减轻税收负担 56 7.5金融服务支撑 57 7.6完善网点配置 58 7.7降低流通费用 58 7.8健全科学监测 59 7.9人才智力支持 59 前言白银市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建设规划,是在兰白核心经济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视野范围内,在科学分析兰州市、兰州新区与白银市产业分工,白银市城乡人口地域分布、城乡收入结构及收入增长趋势、现有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编制而成.规划的重点在于明确目标,分清主线,确定框架,形成规范.规划是纲领性的和指引性的,规划的最终实现基于市场经济的决定作用,通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资源配置功能,以利益为导向,调动各方社会资源,完成规划目标. 白银市位于祖国版图中心,在共和国的建设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今天,白银市融入兰白经济区,成为甘肃省率先发展的核心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要支点、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明星城市,在甘肃省转型跨域发展中发挥着"率先、带动、辐射、示范"的中心作用. 为更好地贯彻中共白银市委和白银市人民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特编制《白银市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建设规划》,提出未来七年城乡商贸流通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重点、流通体系布局和保障措施,以期指导白银市城乡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实践. 第一章 规划总则 1.1规划范围 规划的空间范围为甘肃省白银市.东经103°33′— 105°34′,北纬35°33′— 37°38′. 1.2规划重点 在规划的范围内,系统规划白银市商贸流通体系的架构与空间布局、城乡商品市场的经营方式与结构、城乡商品流通体系运行的设施与环境等,并确立发展建设的重点. 1.3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4—2017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 1.4规划依据 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 29号); 甘肃省"十二五"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规划; 甘肃省政府《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3〕62号) 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甘政办发〔2013〕151号)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意见》; 兰州—白银经济区发展规划; 白银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年); 白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2011—2015); 白银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市政发[2013]256号); 国家零售业态分类标准(GB/T18106-2004);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商建发[2004]180号); 甘肃省地方标准——商业分级设置规范; 1.5规划原则 1.5.1符合总规与协调一致的原则 系统考虑兰州市、兰州新区与白银市的功能分工和产业联系,按照着力建设兰白工业集中区,加快核心经济区率先发展的战略思路,结合"一主两副、多级发展"的兰州市与白银市城镇体系架构,符合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商贸流通明星城市的定位需求,完善白银市商贸流通的服务功能,使商贸流通体系的类型、规模、布局与白银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与周边城乡发展相协调. 1.5.2立足现实与率先发展的原则 充分考虑白银市和兰州市、兰州新区的产业结构、消费水平、经济状况,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合理确定规划期内城乡商贸流通体系的建设目标,并适度超前,以适应未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1.5.3系统规划与协调发展的原则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协调好商贸流通体系建设与工业、旅游、交通运输业、农业、畜牧业等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市域内外城乡市场共同发展的关系,协调好市场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协调好商贸流通体系中生活服务、生产服务与科技服务的关系,使不同地区、行业、业态、规模的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布局合理,互补互利,协调发展. 1.5.4政府推动与市场决定的原则 坚持政府推动,突出市场决定性的主体地位,营造发展环境,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挖掘消费潜力,关注需求变化,创新消费方式,以满足消费,引导消费.以特色商品和名店、名餐饮为基础促进市场特色的形成,以生活方式为基础促进消费特色的形成,以地方风俗习惯为基础促进文化特色的形成,从而促进市场品牌的形成;以市场潜力集聚民资,以提升商气带动人气,从而提高商圈、市场的辐射力. 1.5.5以人为本与便民利民的原则 在进行商贸流通体系的空间布局和业态选择时充分考虑最大程度地方便人民群众的生活,使市场、商业网点的布局和建设做到"日常购物家门口,选择购物一部车,应急购物便利店,休闲购物有逛头",要实现城市商贸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特色鲜明,农村商贸流通实现"三个全覆盖",实现县区市场特色化、乡镇市场富民化,村社市场便利化的目标. 1.5.6与不断增长的城乡居民消费相匹配的原则 白银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支出快速增加,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因此,白银市城乡商贸流通体系的建设必须与不断增长的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相匹配.同时,建设和完善城乡商贸流通体系也是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而商贸流通与消费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有利于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畅通高效的商品流通网络和服务体系,促进即期消费,激发潜在需求. 1.5.7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而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正是促进城镇化发展、建设新型城镇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须通过城乡商贸流通体系的建设加大城乡商贸资源的统筹配置,实现城乡商贸的相互融合与双向互动,助推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 第二章 白银市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发展现状 2.1白银市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分析 2005年以来,白银市国内生产总值、城乡人均收入、城乡人均消费性支出稳步增长,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恩格尔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表明白银市经济社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要求产业分工更加专业化,更加充分地发挥第三产业尤其是商贸流通业对于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2005年以来,白银市国内生产总值始终保持相对平稳的增长状态,从2005年146.54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433.77亿元,年均增长16.77%(见图1).在两区三县中,白银区始终是全市的政治经济社会中心,创造了全市近一半产出(见图2),GDP的年均增长17.36%;除此之外,平川区、靖远县、景泰县、会宁县GDP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6.46%、15.07%、16.9%、17.19%.2012年,全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33.77亿元,比上年增长14.68%,白银区、平川区、靖远县、景泰县、会宁县增长速度分别为15.1%、14.6%、14.8%、14.7%、14.5%;在甘肃省十四个市州中,白银市GDP总量位列第四,处在领先位置(见表一).在全国336个地级市的排名中,白银市人口总量为264名,GDP总量为283名,人均GDP排在244名. 图1 白银市及各区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图2白银市及各区县国内生产总值 表一:白银市在甘肃省GDP总量中的排名(2012年) 排名 市州 GDP总量(元) 同比增长速度 1 兰州市 1563.82亿13.4% 2 酒泉市 573.66亿16.1% 3 庆阳市 529.36亿15.9% 4 白银市 433.77亿14.7% 5 天水市 412.87亿13.2% 6 武威市 340.50亿15.1% 7 平凉市 324.51亿13.8% 8 张掖市 291.93亿12.3% 9 嘉峪关市 269.15亿16.4% 10 金昌市 243.40亿16.5% 11 陇南市 225.98亿12.8% 12 定西市 223.27亿12.7% 13 临夏回族自治州 151.89亿14.8% 14 甘南藏族自治州 96.74亿13% 从GDP的内部结构看,产业结构正在趋于合理,但是工业增加值比重过大,各区县过分依赖工业的特征很突出,而且这种特征尚没有明显改善的迹象(图3-1、3-2).以2012年为例,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33.77亿元,同比增长14.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8.58亿元,占11.2%;第二产业增加值248.6亿元,占57.31%;第三产业增加值136.59亿元,占31.49%.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1.2:57.31:31.49,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白银市所辖两区三县普遍存在这个问题,其中平川区三次产结构比为3.5:79.7:16.8,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工业;靖远县和会宁县三次产业结构比分别为为34:28.7:37.3和30.1:32.2:37.7,属于典型的农业县.这一点也体现在人口分布上.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背景下,白银市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观念必须有所转变,必须认识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必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纵观目前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通常都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商贸流通业,对于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大量的人口分布在农村,而从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来看,又主要集中在城镇,这表明农村消费严重不足,城乡一体化的商贸流通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还没有发挥积极的作用. 图3-1白银市及各区县三大产业产值及其比例 图3-2白银市及各区县三大产业产值及其比例 从工业化及城镇化水平来看,白银市工业化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城镇化水平呈现缓慢增长,但目前整体的城镇化水平还很低,2012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41.54%,提高城镇化的工作任重道远. 图4 白银市工业化水平 图5-1 白银市城镇人口比率 图5-2白银市非农业人口比率 图6白银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及其增长率 图7白银市及各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及其增长率 2005——2012白银市及各区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及农村居民纯收入呈稳定增长状态,2005——2012年间,白银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00%,2012年达到18532.68元,在全省各市州中排名第四;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09%,2012年达到4497元,在全省各市州中排名第七.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年均增长11.91%,2012年达到13906.37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年均增长11.69%,2012年达到4083元.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收入及消费支出在增长的同时,绝对水平及相对速度都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农村地区的消费潜力不容忽视,未来数年农村的家用电脑、空调、照相机、电冰箱、手机等消费需求有极大的空间,因此应该积极引导农村消费观念转变,提升农民消费意愿,挖掘农民消费潜力.同时,必须注意到2011年以来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率呈现出较明显的下降趋势. 白银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10年以来呈明显上升趋势;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变化幅度不大.2012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95%,比上年提高1.31个百分点;农村为44.13%,比上年下降2.99个百分点;其中会宁县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57.97%. 图8 白银市及各区县居民恩格尔系数 以上分析表明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白银市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在这个过程中,必然面临居民消费升级明显,对市场服务的需求正由数量型向品牌型、质量型转变,对商品市场的发展等新的要求. 2.2白银市商贸流通产业发展阶段分析 白银市社会零售总额逐年稳步增长,从2005年的40.54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20.39亿元,年均增长16.82%,其中城镇增长17.54%,农村增长13.24%(图9、10、11);城镇居民社会零售品总额的增长速度远高于乡村.在两区三县中,从总量上看,社会零售总额的一半以上发生在白银区(图12);从增长速度上看,景泰县的社会零售品总额年均增长速度最快(17.62%),随后依次为平川区(17.56%)、靖远县(17.39%)、白银区(16.64%)、会宁县(16.00%).白银市社会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表明居民消费能力逐渐增强,但乡村社会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并没有明显变化,并且2010年以来呈现下降趋势. 图9白银市社会零售总额及其增长率 图10白银市城镇社会零售总额及其增长率 图11白银市乡村社会零售总额及其增长率 图12 白银市社会零售总额各分县区分布 在社会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的占比基本在85%以上,住宿餐饮业占比在15%左右,住宿餐饮业的比重偏低(图13). 以2012年为例,全年白银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39亿元,比上年增长18.10%.城镇零售额102.80亿元,增长19.90%;乡村零售额17.60亿元,增长8.61%.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5.75亿元,增长9.34%;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总额104.64 亿元,增长19.43%,其中批发业零售额9.04亿元,增长13.16%;零售业95.6亿元,增长20.91%.住宿餐饮业、零售业保持较快增长.2012年,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企业规模进一步提升,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41.96%和20.82%. 图13 白银市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增加值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白银市商贸流通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商贸流通方式不断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专业市场等新的上规模的流通业态方式不断涌现.二是商贸流通结构逐步优化.由大型超市、各类市场、配送中心及社区便利店、标准化农家店等多层级的流通结构基本形成.三是商贸流通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已经引进国内知名商业零售企业,如北京华联、大润发等,正在积极引进其它国内外知名的商贸流通企业.四是乡村流通网络初见成效.从2005年开始推行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县乡商品配送中心9家,改造完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200家、放心粮油示范店20家. 2.3白银市商贸流通产业存在问题分析 2.3.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第三产业水平低下 白银市是老工业城市,企业与城市同构的情形在白银区和平川区十分明显.在五个区县中,白银区和平川区的第二产业比重均超过60%,而靖远、会宁、景泰三县则第一产业的比重较高,产业结构呈现出低端化. 在第三产业内部,一是存在传统服务业比重大,新兴服务业比重小的问题.目前,白银市第三产业的主体仍是商业供销、饮食服务、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而与科技进步相关的信息业、技术服务业、咨询业等新兴行业所占的比重较小.二是分布不合理,发展不平衡.目前(2012年),全市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白银市区,占全市人口15.6%的白银区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增加值的52.68%,而其它县区所占比重较小.三是批发业和物流业发育不充分,专业批发市场的吸纳力和辐射力不强.2012年全年白银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0916亿元,批发业销售额仅有9.04亿元.在白银市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的销售额中,批发额只占7%,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体化的流通体系和市场格局基本没有形成,专业批发市场的辐射力还没有发挥出来.四是现代流通方式发展有待深化.连锁经营、供应链管理、网络商店是是现代流通方式.虽然这些现代流通方式已经出现,但尚处于起步阶段.物流配送业局限于初级的仓储和运输功能上,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不强,电子商务在流通业的支撑作用不强,电子商务还处于最初级阶段,也有部分网上交易,但总量极小.五是社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欠佳.我市第三产业的市场体系发育不健全,资源利用不合理,城乡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刚刚起步,不仅经济效益较差,而且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调节和组织以及服务等功能未能发挥. 2.3.2流通产业集中度低,产业带动能力较弱 白银市商贸流通产业中的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现象较明显,商贸流通企业拓展市场的能力不强,能起到龙头带动作用的大型商业连锁企业屈指难数;特色街区特色不明显,缺乏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大型商业综合体;由于零售商业聚客能力差,故而对旅游、交通运输、电信、通讯、金融等行业的带动性较弱,商贸流通业的先导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2.3.3商业网点布局失衡,农村网络发育滞后 由于受地理条件、历史发展过程及产业基础等因素的影响,白银市商业网点布局不均衡,表现为旧城区和新城区布局不均衡、城市和农村布局不均衡的特征.旧城区商业网点较多,整体形象"小、乱、散、多".新城区商业网点有一定规模,但尚未完全启动经营,存在相当数量的"商业盲区",居民购物不方便. 农村商业网点分散、网络不健全、设施不配套、信息不顺畅、综合运行成本偏高,致使广大农村地区商品流通网络未能完全形成,与城市商贸流通的衔接性和互补性较差,影响了白银市市场的整体发展水平. 2.3.4双向流通渠道不畅,新兴业态尚在探索 一方面传统的批发业不断萎缩,另一方面新的商品配送体系没有构建起来,出现了工业品下乡难,农副产品进城难,即双向流通渠道不畅.工业品下乡还是沿袭传统的渠道模式,农副产品进城则主要按照"产地收购—产地市场集散—销地市场集散—城乡商贩零售"的路径进行现货交易,处于原始流通状态.订单农业、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模式,网上交易、代理交易等现代新兴业态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2.4白银市城乡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2.4.1政策叠加,机遇凸显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 29号)明确了兰白经济区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兰白经济区率先发展的要求;白银市作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具有先行先试的优势;《兰州—白银经济区发展规划》将兰州、兰州新区和白银市共同作为西部地区的重点开发区和甘肃省的经济发展带动核心区,国务院批复兰州新区成为国家级新区,国家发改委正式确立白银工业集中区和兰州新区共同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白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甘肃省"3341"项目工程、"1236"扶贫攻坚计划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都为白银市商贸流通体系的建设带来了难得机遇. 2.4.2领导重视,规划配套 白银市委、市政府对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确立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发展战略,并在市第七次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了"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力度,优先考虑中心城区市场建设"等要求.政府组织相关单位先后完成了《白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白银市城市总体规划》、《白银市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等与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发展密切相关的规划编制. 同时提出,要立足白银区域优势,依托"一区六园"平台,以流通产业"规模化物流体系、集群化市场体系、特色化商贸体系、循环化回收体系、诚信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加快流通产业发展,强化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流通体系,优化流通布局,全面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 2.4.3交通优越,区位明显 白银市融入兰白核心经济区,与兰州市联动发展,区位优势得到强化.兰白经济区位于亚欧大陆桥中段,地处新疆、青海、内蒙古和宁夏等西北多民族结合部,是中原地区、西南地区通往西北边疆和中亚西亚的战略通道,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节点城市,陇海、兰新、兰青、包兰等干线铁路和京藏、连霍、青兰等国家高速公路交汇于此,兰白经济区的西北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增强.未来兰州至白银、白银至中川、白银至景泰的快速通道的城际主干线,更是将白银、兰州与兰州新区连成一体,使白银市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具有更加坚实的交通保障. 2.4.4产业集聚,项目带动 按照省委"3341"项目工程,白银市凝聚"3+4"产业集群;整合园区资源,着力打造"一区六园"产业平台,产业集聚,项目带动,助推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以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包括银东、银西、刘川、平川、正路、会宁在内的"一区六园"白银工业集中区空间格局已经初步形成,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成功晋升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色金属新材料、化工、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刘川工业园重点发展以铝为重点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以新能源材料、稀土加工等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煤和石油天然气为主的化工产业,以及装备制造业等重化工业;远期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现代物流等产业.银东工业园含白银公司和银光公司重点开发有色金属合金材料、高精度新材料等材料产业和高性能氟化工、精细化工等化工产业.银西工业园包括白银西区经济开发区和中小企业创业基地,重点发展食品药品加工、仓储物流、生物经济、商贸服务业.平川工业园包括平川经济开发区和银三角非公经济集中区,重点发展陶瓷建材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生物高新技术产业、煤化工、加工制造业.正路工业园包括大唐、喜泉、上沙沃三个片区,建设面向兰白、服务西部的重要建材产业园,重点发展建材产业和仓储和外包物流业.会宁工业园包括会宁西城产业开发区、会宁南城草产业综合开发区和郭城工业集中区,其中,会宁西城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轻纺、服装、电器制造等产业;会宁南城草产业综合开发区重点发展以紫花苜蓿为主的草产业;郭城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玉米等农产品深加工、凹凸棒精深加工等产业.园区的快速发展既提出了对现代商贸流通业的更高求,也为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了扎实基础. 第三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3.1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助推相结合,围绕提高流通效率、方便群众生活、保障商品质量、引导生产发展和促进居民消费,坚持基础先行、创新驱动、远近结合、协调发展,深入实施"3341"项目工程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依托"一区六园"平台,围绕"3+4"产业集群,以加强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商贸流通组织化水平、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引导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主攻方向,以创建有资源转型城市特色的商贸流通体系为目标,以发展现代商品市场为主导,以提高商贸流通业整体竞争力为主线,通过不断增强服务功能和辐射功能,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白银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相适应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先进、配套完善、竞争有序、便民利民的现代城乡商贸流通体系,优化商贸流通布局,降低商贸流通成本,提高商贸流通效率,提升商贸流通现代化水平. 3.2发展目标 3.2.1总体目标 到2017年,基本形成以各类零售网点为基础、各类批发市场和商贸物流中心为骨干、各类商贸流通企业为主体的覆盖城乡的现代商贸流通网络;基本实现城市商贸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特色鲜明,农村商贸流通实现"三个全覆盖"(商品配送中心覆盖到县区,农贸市场覆盖到重点乡镇,农家店和村级综合商贸服务社覆盖到行政村).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统筹、结构优化,制度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现代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比率达到80%以上,网络零售额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以上,城乡连锁化率达到25%左右,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75%左右,凸显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 3.2.2具体目标 1.产业规模.到2017年,利用4年左右时间,使全市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52.86亿元,相对于2012年,年平均增长16%.到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94.69亿元,年平均增长16%. 2.网点体系.规划期内,全市形成四级商业零售业商业功能区网络架构;城区全面推进"双进"工程.农村建立完善商贸流通体系,实现三个全覆盖. 在白银市市域范围内形成四个层级的商业零售业商业功能区网络架构,第一层级:一个市级商业功能区(中心),第二层级:6个区域级商业功能区(中心),第三层级为社区级商业功能区,第四层级为村级商业功能区(中心).城区全面推行"双进"工程.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主题,在开展社区商业示范区创建活动的基础上,规划期内实现城市社区居民购物、餐饮、维修、美容美发、洗衣、家庭服务和再生资源回收等生活需求在社区内能够基本满足,在城区内消除商业盲区. 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挥各类流通组织优势,加强冷链建设、加工配送、产销对接和信息引导等工作,着力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贫困群众实现增收.农村继续大力推行"万村千乡"工程,逐步以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等方式,改造和建立标准化的村级综合服务社,加快形成为贫困地区群众日常生活服务的零售网络.到2017年,努力实现大型超市及配送中心覆盖到县区、农贸市场覆盖到重点乡镇,贫困地区消费环境和便利化程度得到明显改善.在每个行政村培育1家"村级示范店",每个乡镇培育1家"乡镇示范店",形成以城市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商业网络,实现农村便利店覆盖率100%的目标.通过新建农产品贸易市场,提升改造原有市场等手段,退市还路,逐步减少或清退马路市场,力争到2017年全市70%以上的乡镇有1家规范的农贸市场,2020年末全市90%以上的乡镇有1家规范的农贸市场.提升改造乡镇集贸市场,消除占道经营现象.在规划期内彻底消除路边、河边和墙边的"三边"市场. 使商贸流通业与旅游业的互动程度大大提升.对现有的零售网点资源进行整合和提升改造,在白银区逐步形成环银百大楼、环西区人民广场、环文化广场等若干个集聚型的商贸综合体,各县区按照区域性商业中心的总体布局,在城区规划建设1-2个大中型城市商业综合体,重点做好会宁北城商业中心、靖远国鼎大厦城市商业综合体、景泰嘉源商贸城建设;培育成14条业种集聚度大于60%的特色商业街,重点打造人民路综合商业街、东山路休闲酒吧一条街、天津路餐饮一条街、北京路品牌专卖一条街、西区新天地文化产品一条街、环银凤湖观光休闲一条街以及县区城域主要特色商业街区;建成8个地方风味食品夜市,6个特色小商品夜市;规范旅游景点的商业网点销售,重点抓好诚信经营和特色经营.通过发展休闲商业、文化商业、特色食品和特色商品夜市等手段,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并在现有的基础上,使游客在食品、特色商品的支出提高45%. 对零售商业网点的总面积进行适当限制.通过合理促进零售领域的竞争,发展连锁商业,设定零售市场准入条件等手段,按照预期客流量对全区商业网点的总面积进行限制,使零售商业网点的总规模控制保持在适度范围内. 3.业态结构.购物中心、百货店等大型商业业态按照商业中心层级合理布局,专业店、专卖店、超市、便利店等零售业态得到普及.连锁经营比例逐年提高,2017年连锁经营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达到30%以上.物流行业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加快转型,2017年第三方物流占物流市场总规模的比例达到50%以上. 4.企业实力.通过内部培育和外部引入,全市品牌流通企业数量明显增加,龙头企业实力明显增强,规划期内,全市新增销售收入超亿元流通企业5家,三星级及以上酒店数达到22家. 5.现代化水平.规划期内要加快提升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全市电子商务普及率得到明显提高,"虚实结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30%以上的专业市场建立网上交易平台,线上交易比例显著提高,在白银市注册的网店数量突破1000家.物流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管理信息系统及互联网应用得到普及.在新建或提升改造批发市场时,积极探索无形市场.在新建和提升改造批发市场时,选择3-5个市场进行试点.按照"上线浏览、离线交易"的模式,建设企业批发业务站点,探索B-B(企业对企业)和B-C(企业对个人)的电子商务形式. 第四章 批发业发展规划 4.1规划目标 1.根据白银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以及白银市作为兰白经济区次中心、兰州新区毗邻重要城市、西陇海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明星城市的战略定位,白银市批发市场的规划目标是:以促进白银市经济率先、可持续发展以及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为目标,依托交通优势,通过规划建设、提升改造,完善基础设施、科学规划批发市场体系,扩大辐射范围,提高白银市在整个区域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2.通过提升改造、扩建改建和新建市场等手段,扩展网络,内引外联,加快批发业发展,通过合理规划形成涵盖消费品、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再生资源的完整的批发市场、"批发+物流型"市场体系.力保批发业年销售总额增长率达到30%以上,努力使批发业销售总额到2020年突破400亿元;建设专业批发市场体系,在白银市区培育、新建和改造10个专业批发市场;各区县加快建设、提升改造区域性批发市场.依托白银市马铃薯、高原夏菜、果品、牛羊活畜等特色大宗农产品产地,提升改造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指导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对接,开展农产品直接采购和冷链系统及物流配送中心建设试点.切实解决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产品流通环节多、市场服务功能不完善、辐射带动能力弱的问题. 4.2批发市场布局要求及实施意见 4.2.1批发市场的布局要求 要依照商品的流向,依托铁路、公路、航空以及黄河航道,以减少产品的迂回运输.大型批发市场要紧靠铁路、公路货运集散地,并逐步向"批发+物流"型市场发展. 专业市场的地理位置,须符合商品流通的规律和人们的购买习惯.农产品批发市场设在产地附近,工业品批发市场应靠近生产园区,农资市场设立在县郊地区,煤炭市场设立在火车站附近,花卉市场需设立在公园、植物园附近,不得随意圈地建设. 4.2.2 批发市场建设的实施意见 1.调整与新建并行.对已建成并形成一定规模和品牌效应的文化路、园林路、五一街等城区农贸市场,按照明确职责、强化管理、管办分离、分布推进、方便群众的原则,通过迁移一批、提升改造一批、转向一批、新建一批及"农改超"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农贸市场的档次和品位,新建批发市场要严格按照商务部《农贸市场建设标准》建设并逐步向市区中心区域以外发展. 2.基于未来城市发展的要求新建批发市场.各类新建批发市场应考虑未来城市的发展需要,规划建设在各市县区城市边缘地区,县区内不宜迁出的市场(包括:建筑材料,汽车汽配,药品药材,糖酒副食,瓜果蔬菜,粮油食品,家具,通讯器材,海鲜水产和肉食品等市场),应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升改造. 3.严格遵守城市土地规划.批发市场的建设,要严格遵守城市土地用途规划,不得随意变更土地用途. 4.3重点批发市场建设规划 批发市场建设应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依托优势产品,在白银区、平川区重点规划建设或者提升改造工业品批发市场,会宁县、景泰县、靖远县重点规划建设、提升改造农副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围绕景泰县、靖远县黄河航道,构建"沿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带".在全市现有78家农贸市场的基础上,在每个县区新建1个综合农贸市场,改造1个中心农贸市场,新建或改造一批乡镇农贸市场,力争到2017年全市70%以上的乡镇有1家规范的农贸市场,2020年末全市90%以上的乡镇有1家规范的农贸市场.在全市升级改造5家再生资源回收市场. 其中,近期规划重点建设白银区长安路大型综合农贸市场,平川甘肃金地年鲜特色商品交易市场,会宁县颐园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提升改造靖远县瓜果蔬菜批发市场,景泰县南部综合市场等融"一站式功能"于一体规模大、档次高、吞吐能力强、辐射广、服务性好的区域性大型特色商品综合交易市场,以提升白银特色商品在全省、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的增长和流通产业的发展. 除此之外,白银城区重点规划建设以下几个市场:在银西工业园规划建设汽车交易市场、旧机动车交易市场及农业机械工程机械市场各一处;在环城北路规划建设白银东台钢材物流市场;在环城南路规划建设南环路农贸市场;在靖远路中段规划建设靖远路综合农贸市场;在银城巷中段规划建设银城农贸市场;在雒家滩规划建设旧货交易市场;在白银区郝家川规划集家具、木材和煤炭综合交易市场. 力争在2017年前在全市升级改造5家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应由"五区一中心"构成,即:商品交易区、分拣加工区、仓储配送区、商品展示区、配套服务区和培训中心;建设用地规模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城市规划要求和当地再生资源总量而定,集约用地,原则上不少于30亩;不得在城市主干道、排洪道、河道两侧、水源保护地500米区域内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市场. 规划期内,各区县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产业结构特征,适当规划建设3-6家综合或批发市场;提升改造扩建现有的批发市场,初步形成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功能提升、现代化水平较高的现代市场体系. 第五章 物流业发展规划 5.1 规划目标 按照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2013—2020年)》、国务院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以及甘肃省"十二五"规划中发展现代物流业、抢占国家新丝绸之路建设先机,以服务"3341"项目工程和"3+4"产业集群为目标,在规划期内,重点建设"一个公铁联运物流枢纽、二个物流核心园区、五大物流聚集区",着力打造规模化、集约化的物流产业新格局.到规划期末,全面提升物流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培育丝绸之路"黄金段"上迅速崛起的物流城市,基本建成分工合理的物流节点体系,初步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物流服务体系. 至规划期末,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20%左右,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以上,规模以上物流企业物流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第三方物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50%的水平,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降低到16%以下.为了保障总体目标的实现,到2020年培育4A级物流企业5家以上,5A级企业3家,国家二级综合性物流园区2家,引进国内领先的物流企业20家;规模以上连锁超市主要商品统一配送率提高到90%以上,乡镇连锁商业系统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60%以上,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15%左右. 5.2物流体系建设规划 5.2.1选址原则 物流节点选址重点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符合白银市总体规划中的土地利用布局,其周边有较好开发利用前景;②位于城郊结合部各种交通方式交汇地区;③有利于支持白银市生产力布局与产业发展;④物流资源较为丰富,有利于开展区域物流服务;⑤有利于组织市域物流配送. 5.2.2建设思路 根据白银市总体布局和构建物流网络体系的需要,根据各县区实际情况,加快物流业发展.2020年前,要集中力量建设具有自身特色、有一定规模效益、为区域物流服务的现代物流园区.充分考虑市域路网结构,在城市周边集中建立或有效整合数个物流中心,并根据实际情况,分批将区内的原有批发市场和仓库,通过功能扩展和设施改建,建设成为现代化水平较高的配送中心. 5.2.3构建公铁联运物流枢纽 以白银工业集中区为载体,依托白银铁运物流公司等龙头企业,构建铁路运输物流枢纽.实施包兰铁路扩能改造、干武铁路增建二线、白银经会宁至平凉铁路、永登—兰州新区—白银铁路、包兰铁路、包兰铁路红会支线延伸等铁路建设"五大工程",充分发挥白银工业城市特点和较为完备的企业铁路资源.扎实推进银光集团铁路专用线至靖煤集团热电联产项目部分的铁路专用线,靖煤集团热电联产项目至范家窑车站的铁路专用线建设.力争实现园区铁路与国铁红会支线接轨,白银公司和银光集团现有专用铁路线与国铁红会支线,东部与国铁红会支线范家窑车站接轨,形成较为完备的铁路物流枢纽. 5.2.4 构建两大核心园区 构建银西商贸物流园.打造"西北地区商品交易物流中心集散地".以中进(集团)大西北厂家仓储式商品国际采购物流园区项目为龙头,建设"大仓储式国际商贸物流园区".通过现代物联网的一体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管理的应用技术,整合创新铁路、公路、航空三大交通物流资源,整合集成由专业化服务商、专业化供应商、专业化运营商、专业化物流企业、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等为一体的智能化园区.分步实施,分期建设,力争3—5年基本建成国际商品博览看样交易中心、现货交易中心、承接东西部产业转移小微物流、加工企业聚集生产配套区、物流服务区、商品交易物流总部经济区、生活商住配套区. 继续推进银西工业园汽车商贸城项目建设,加快湖北恒信汽车商贸城、甘肃海天国际汽车城、白银金色威龙徐工和重汽4S店等项目投入运营.继续抓好招商引资工作,着力打造汽车贸易服务、汽车博览、汽车文化等为一体的白银汽车城.到2020年,银西商贸物流园打造2家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物流总收入30亿元以上,达到国家二级园区标准. 构建银东工业物流园.以白银有色集团物流园区为基础,整合构建白银工业物流基地.以白银有色集团公司现有西铜线,基建仓库线、药剂厂线、公司站线、六公里线为依托,按照"一个中心园区,五个物流中心"的整体布局,推进综合物流园、银东物流中心、有色仓储中心、西铜建材中心、基建物流中心、刘川物流中心整体建设.到2020年,银东核心物流园区总收入20亿元以上,达到国家二级园区标准. 5.2.5构建五大物流集聚区 1.白银高新区物流集聚区.强化高新区现代物流支撑,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推动高新区各个产业部门协调健康发展,提升高新区招商引资价值链环境.积极做好白银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项目仓储物流配套服务,建设现代化的货运中转站.发展现代化邮政物流服务,建设大型邮政物流配送中心.鼓励工业企业采购部门和销售公司入驻园区,加快推进医药仓库、工业品配送中心项目建设.满足高新区外向型企业需求,建设大宗生产资料物流基地及海关监管库项目,把海关监管库作为"境内海外"的重要平台,把高新区打造成对外开放示范区,物流园区建成白银高新区物流产业核心集聚区及全省现代物流示范基地. 2.刘川工业园物流集聚区.围绕刘川工业园、金三角生态农业科技创业园发展战略,积极构建规模化工业产品物流中心、农产品物流基地.在刘川工业园建设占地面积为800—1000亩,计划投资1.5亿元的工业产品物流中心,按照园区工业产品销售、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和信息发布等服务功能定位,建设工业产品物流中心.以甘肃北方菜业有限责任公司瓜果蔬菜物流集散基地改扩建项目为龙头,进一步完善市场功能,扩大辐射能力,全力打造至全省一流的农业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农产品、农副农资集散基地. 3.会宁工业园区物流集聚区.依托全县农副产品种植和养殖业优势,建设生态农业及绿色农产品加工等现代物流基地.发展以特色农产品、牛羊肉等养殖产品为主的冷链物流,构建冷链和鲜活农副产品和商贸物流业综合物流基地.加快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形成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完整的供应链,解决淡旺季市场均衡,改善农产品物流环境.支持和培育壮大现有的农产品运销企业和物流配送企业,改造升级农产品物流企业和农资配送企业,推动其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4.平川工业园物流集聚区.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和区位优势、整合物流资源,发展综合性现代物流,逐步形成规模化物流基地.以煤炭、建材陶瓷等物资转运为重点,建设煤炭资源配置中心、集散中心和国泰陶瓷建材城为中心的陶瓷建材装饰物流区,着力打造以中恒商贸物流中心为龙头的白银中部物流中心,初步构成以中恒、西太华、凯尔亮超市为中心的日用消费品物流板块,以周家地农贸批发市场,长征市场为中心的农副土特产品板块. 5.景泰正路工业园物流集聚区.对接兰州新区,建设甘肃重要的非金属矿物制品、建材、农畜产品物流仓储基地.依托园区交通优势,加快推进正路工业园区物流园、上沙沃镇景泰科绿普物流园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为主的冷链物流,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集运输、仓储、分拣、配送、加工、分销、物流信息处理等现代商贸服务功能为一体的专业物流园区,逐步实现农业、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联动发展. 第六章 商业零售业发展规划 6.1规划重点对象的说明 主要是对商业功能区、零售商业网点、商业街的布局进行规划.通过规划引导和规范商业零售业布局,为构建白银市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提供合理有序的空间支撑架构. 再者,为了突出商业零售业创新价值,明确阶段性的重点工作任务,该部分设专门内容加以说明. 另外,宾馆酒店、餐饮等生活服务业统合在商业功能区、零售商业网点及商业街规划中,作为功能整合集成的一部分.而且有关数量目标、销售额目标在规划前述内容中已明确.因此,该部分内容中不再单独做系统性规划. 6.1.1商业功能区 重点规划对象为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和辐射能力的商业功能区. 6.1.2零售商业网点 重点规划对象为大中型百货店、大中型综合超市和大型专业店等业态. 6.1.3商业街 重点规划对象为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和辐射能力的商业街. 6.2商业零售业发展目标 6.2.1商业零售业发展总体目标 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发展现代商业流通方式,提高流通资源配置效率.逐步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业零售业服务体系.创新消费服务方式,提升商业零售业综合竞争力,服务城市建设,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市零售业、餐饮业、旅馆业年营业总额年均增长16%,总额接近400亿元. 6.2.2商业零售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阶段性的目标服务于总目标,旨在明确阶段性的工作重心,达到"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效果,提高规划执行的效率.将2014年到2020年七年的规划执行年度划分成三个阶段:初始优化期(2年),创新攻坚期(3年),微调整固期(2年): 1.初始优化期的阶段性目标: 这个阶段包含2014和2015两个自然年度,阶段性的规划目标为:第一,整合现有行业资源,提升商业零售业综合服务水平.主要是对所属区县区域级商业功能区(中心)通过合理规划,资产运作,精心设计,团队化管理进行改造升级,提升为商业综合体或商业中心. 第二,弥补商业零售业网络体系覆盖的薄弱点和空白点.薄弱点和空白点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空间上的,主要存在于城市新区、城市新建住宅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乡镇及村落;二是业态上的,主要表现在适应白银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无店铺零售业态(如网络商店)发育水平低,业态结构不合理;三是业制上的,表现为连锁化经营不发达,商业零售业经营以单店铺为主,缺少连锁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商业零售业总体上呈现低组织化和高零散度的特征. 2.创新攻坚期的阶段性目标: 这个阶段包含2016、2017、2018三个自然年度,阶段性的规划目标为: 第一,大力引入国内外知名连锁经营组织,培育本土知名连锁经营企业,在零售、餐饮、宾馆等生活服务业领域,全面推进连锁经营发展.连锁经营发展的重点放在靖远羊羔肉、早餐加工、美容美发、快捷酒店、便利店、农资店等需要规模经营的小型特色业种上.通过连锁化经营,提升商业零售业的组织化水平,提高市场集中度,实现规模效益,完善市场结构. 第二,大力推进商业零售业技术升级和改造,加速商业现代化的步伐.一是开展商业零售业管理的信息化改造;二是逐步建立现代仓储系统;三是打造生鲜产品冷链系统;四是实现店铺设施设备的现代化改造. 第三,商业零售业领域全面推进深化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电子商务是城市商业零售业发展的助推器,代表了商业零售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在国内已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对商业零售业格局具有革命性的影响.网络商店是电子商务在商业零售业领域的具体实现形式,需鼓励创业者利用电子网络平台,专业购物网站开设网络商店,销售地产名优土特产品.同时,鼓励白银市大型零售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建立网络商店,依托自身的物流配送系统,将店铺经营模式和网店经营模式有机整合,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 3.微调整固期的阶段性目标: 这个阶段包含2019、2020两个自然年度,阶段性的规划目标为: 第一,开展系统化的规划执行微调,保障规划执行到位.伴随着规划前两个阶段任务目标的逐步落实,也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消费结构的变化,新的矛盾和问题会逐步显现,新的商贸流通网络覆盖的空白点也会产生.为此,需要开展一系列的规划执行的微调工作,以保障规划的执行始终与形势环境的变化相适应. 第二,整固规划执行成果,提升规划执行质量.一是对前期规划执行中取得的成果加以整固;二是查漏补缺,寻找空白点和盲点,保证规划执行达到预期目标. 6.3白银市商业零售业商业功能区分级规划 在白银市市域范围内形成四个层级的商业零售业商业功能区网络架构,即: 6.3.1市级商业功能区(中心) 市级商业功能区(中心)为层级框架体系中的第一层级,商贸综合服务覆盖整个白银市,设置在白银市白银区.白银市辖两区三县,面积21209平方千米,人口171.92万人(2012年),形似一片巨大的桃叶.周边与甘肃、宁夏、内蒙古7个市盟和13个县旗接壤.距省会兰州69公里,地处西宁、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中心位置,是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发展历史进程上来看,由于行政区划的变迁,地理地缘关系,自然经济区域等因素的影响,其所属区县在商业零售业方面对白银区的依赖程度较低,实际并未形成能够覆盖所属区县的市级商业功能区(中心).由此导致市域内资源配置、经济联系、区域经济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面临一定的障碍和困难,因此,必须在规划期内加大市级商业功能区(中心)的建设和改造,凸显其城市商业中心地位,以此强化市域内所属区县间的经济联系.实际操作上,应以白银区环银百大楼城市商业中心为依托,并将白银义乌商贸城、环铜城商厦商业区纳入其中,进行综合化商业改造,提升服务层次,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优化业态配置,使其具备市域范围内辐射力和影响力.实际上,这方面已有两个项目进入实际实施阶段.一个是白银环银百大楼城市商业综合体项目.计划建设星级酒店、大型超市、品牌餐饮店、精品服装城、文化影院等商贸、文化设施;另一个是白银义乌商贸城项目.计划建设日用百货、五金电器批发区和精品销售两个功能区以及美食城、KTV歌城、电玩城、电影城、商务宾馆等设施. 6.3.2区域级商业功能区(中心) 市域范围内规划设计6个区域级商业功能区(中心),其中,白银区设置2个,平川区设置2个,靖远、会宁和景泰县各设置1个.采取此种设置格局,主要考虑2个因素:第一,县(区)域产业结构.白银区和平川区,第二产业占主导,具有明显的工业区县特征;而靖远、会宁、景泰第一产业占比明显较高,具有明显的农业区县特征;第二,城乡人口结构及人均购买力状况. 1.白银区区域级商业功能区(中心):1个是覆盖白银西区,以在建的白银环西区人民广场城市商业综合体为主体,提供区域内商业综合服务.计划建设商务宾馆、大型超市、精品服装城等商贸设施;另外一个应当考虑在新建的银西区设置,为此,在银西区开发规划设计中应给予通盘考虑. 2.平川区区域级商业功能区(中心):一个是一号路-平川中路什字商业中心;另一个是宝积路东头什字商业中心. 3.靖远县区域级商业功能区(中心):该功能区以拟建的靖远国鼎大厦城市商业综合体为骨干,覆盖城区及周边乡镇.项目总投资2.4亿元,占地58000平方米,规划建设商贸、住宿、餐饮、娱乐、休闲、文化、康体、会展中心等为一体商贸综合服务设施. 4.会宁县区域级商业功能区(中心):该功能区以拟建会宁北城商业中心为依托,覆盖城区,连接乡镇,覆盖农村.该项目投资2.8亿元,占地2668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4820平方米,规划建设商贸、住宿、餐饮、娱乐、休闲等为一体现代化商流综合服务设施. 5.景泰县区域级商业功能区(中心):功能区以计划建设的景泰嘉源商贸城为核心,覆盖县域所属区县,成为区域内商贸活动的中心.该项目总占地4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0,000平方米,总投资5亿元人民币.规划建设豪华饭店、高档宾馆、购物商场、品牌餐饮店、大型停车场、游泳池、休闲会所、办公楼等设施. 6.3.3社区(乡镇)级商业功能区 社区级商业功能区为层级体系的第三层级.主要由分布于城区和各乡镇居民集中居住区域的社区和乡镇商业网点集聚而成; 1.社区商业集聚区的功能,定位于满足消费者的日常生活需要,重点建设社区零售和社区生活服务两类网点,形成小型商业网点群. 社区级商业中心限制设置:大型百货店、大型超市、专业店和专业批发市场. 社区零售网点群包括:粮、油、肉、菜零售网点;日常消费品便利店;方便快餐店、饮食店、冷饮店、糕饼店;其他适合在社区内开设的零售业. 社区生活服务网点群包括:洗衣、理发、美容、洗浴业;家居用品修理业;缝纫、修补业;住房养护、修缮业;废品收购业. 按照"双进"工程建设要求,具体的布局目标为: (1)所有距离商业繁华区2千米以外的社区,要在2015年前建成社区商业集聚区,2020年前彻底消除社区商业盲点.社区商业集聚区的营业面积,按照每千人700㎡进行配置 (2)新建住宅小区,必须按照人口集聚数量配置生活服务网点. (3)在居民人数10000人的社区,规划建设废品回收网点. 2.新建改造社区肉菜市场.社区肉菜市场建设是商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市、区商务主管部门本着"合理布局、改善环境、方便群众、满足需求"的原则,发挥政府、街道和企业三方面的积极性,大力推进标准化肉菜市场建设,坚持"高规格摆位、高质量选址、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能服务",争取到2015年末新建或提升改造2-4个肉菜市场和30-40个肉菜店,方便居民日常生活消费;到2020年实现肉菜市场和肉菜店主要社区全覆盖,规格质量上进一步提升. 3.到2017年在全市升级改造标准化绿色回收网点500个.其中:白银区120个,平川区100个,会宁县100个,靖远县90个,景泰县90个.基本使90%以上的社区建立规范化的回收网点,使再生资源回收率达到80%以上.按照"便于交售"的原则,在城区每1500-2000户居民设置一个简易收购站点或固定收购站点,每个回收站点周边500米半径内不得设立新的回收站点;乡镇再生资源回收站点设置原则上按每个站点服务2000-2500户居民进行规划设立.市内社区固定收购站点建筑设计及流动收购车的设计采用统一模式,严格按照"七统一、一规范"(统一规划、标识、着装、价格、计量、车辆、管理及经营规范)的要求进行建设.社区固定收购站点营业面积不应低于20平方米,建筑设计及装饰装修要与社区环境相符,要突出绿色环保主题.社区回收站点负责收集居民交售生活垃圾中的可再生资源(主要是废纸、废塑料、生活性废旧金属、废玻璃和废橡胶等).收购生产性再生资源的回收网点在社区原则上不再设置,原有的要逐步就近迁入集散交易市场.社区回收的再生资源要做到日收日清,原则上不作储存,尽量减少对居民生活环境的污染. 4.完善水川镇、四龙镇、王家山镇、东湾镇、北滩镇、芦阳镇、上沙窝镇、郭城驿镇、河畔镇、王岘镇、水泉镇、共和镇、甘沟驿镇、头寨子镇、太平店镇、刘寨镇、北湾镇、五合镇、双龙镇、喜泉镇、草窝滩镇和红水镇等22个小城镇的商业服务配套设施,使其成为县域商业中心的次中心. 5.水川——四龙沿黄河旅游风景线各风景点500米半径范围内,重点建设特色餐饮、休闲娱乐、便利超市和以销售文化、旅游纪念品为主的小型零售商业服务网点,充分满足市民与游客的休闲购物需求. 6.3.4村级商业功能区(中心) 结合商务部"万村千乡"工程建设,在每个行政村规划建设一个村级示范店,或对已建成的村级店进行提升改造.示范店的标准按照是否能够开展连锁经营确定. 加强农村商品配送能力建设,至2020年再新建或改造10个商品配送中心,完善农村物流配送基础设施,稳步提升农家(资)店商品配送率,全力构建全覆盖、多层次的农村商品配送网络.提高连锁农家(资)店覆盖率,加快推进直营店建设,扩大店铺经营范围和服务水平做好农家(资)店规划布局,重点是推进农家(资)店在空白行政村建设,及时替换少量未存活的农家(资)店,巩固并扩大连锁化农家(资)店覆盖面;加快推进农家(资)店"一网多用",推动农家(资)店发展多种经营,扩大药品、电信、邮政等产品和服务经营比重,提升农家(资)店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农家(资)店发展的后劲;探索"一网多用"模式,推动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推进集商业、服务、休闲、娱乐、文化等功能的农村商贸服务中心建设.努力提升农家(资)店信息化水平.把农家(资)店信息化改造作为发展农村现代流通的重要任务,加大农家(资)店信息化改造力度,配置信息化终端设备和安装信息化管理软件,提高统一结算率,提供农产品销售、价格、外出务工等信息服务,促进农村商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商业功能区设置中应注意:高一级的商业功能区除包括比它低一级的商业功能区所拥有的全部商业零售业服务功能而外,还必须配置与其级别相称的其他服务功能. 6.4大中型商业零售业网点规划 6.4.1大中型零售网点规划 零售网点规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大中型零售网点,其主要业态包括大中型百货店、大中型综合超市、大中型专业店;第二个层次是小型零售网点,其主要业态包括小超市、食杂店、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等. 1.大中型零售业态发展与改造导引 大中型零售网点要注重结合商业功能区和商业街的发展,对商业功能区和商业街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在标志性商业功能区,同时注重大中型商业网点的合理布局和与现代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使商业网点从内在功能到外在形态都得到全面的提升.加强对大中型百货店、大中型专业店和大中型综合超市建设的规划导控,合理布局一些层次较高、形象较好的零售、餐饮、休闲服务等商业网点,作为商业景观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1)整体控制大中型百货商店扩张 大中型百货商店一般适宜布局在综合商业街或市、区级商业功能区(中心).白银市大中型百货商店的发展重点在于对原有百货店的改造升级和功能更新,把功能较为单一的传统百货店改造成为功能较为齐全的现代综合百货店. (2)适度发展大中型综合超市 大中型综合超市具备生鲜肉菜、日常生活用品齐全等特点,布局靠近人口密度较高的生活区(但一般不进入住宅小区).大中型综合超市己成为大型零售网点的主要业态,因此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城市人口数量增加、新建住宅区的情况,适度发展大中型综合超市. (3)有序发展大中型专业店 大中型专业店布局具有灵活,可布局在商业街或购物中心内.也单独布局特定的城市空间.大型专业店既具有专业特色,又具有规模效应,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要有序推进家居建材、汽车及汽车配件、图书音像、食品及饮料、家用电器、医药等类型的大型专业店的发展. 2.大中型零售网点数量调控导引 大中型零售网点的数量主要根据人口分布、交通条件、消费水平等因素来规划调控. (1)大中型百货商店 大中型百货商店商圈范围较大,应根据全市人口规模确定大中型百货商店的数量,再根据商业功能区的情况,将大中型百货商店分布在各主要商业功能区内.综合考虑各种情况,白银市大中型百货商店的数量宜控制在10个以内.主要分布在各一、二层级的商业功能区内. (2)大中型综合超市 考虑到白银市所属区县空间结构特征、区域人口分布状况、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居民购买力水平提高等因素,大型综合超市应逐步发展到16个,主要分布在二、三层级的商业功能区内. (3)大中型专业店 大中型专业店的布局较为灵活,布局选址上要考虑周边人口密度和交通状况.考虑到各方因素,白银市大中型专业店数量应控制在20个左右. 综合上述结论,白银市到2020年大中型零售网点控制在46个以内.其中大中型百货店控制在10个以内,大型综合超市控制在16个左右,大中型专业店控制在20个以内. 6.4.2小型商业网点规划 1.小型商业网点布局思路 (1)集中型布局思路 集中型的布局思路是指不同类型的小型网点集中布局在商业街或各级商业功能区.一是形成集聚效应,发挥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二是依托大中型零售服务网点,实现分层经营,拾遗补缺,完善商业功能区服务体系,实现多元化经济. (2)社区型布局思路 社区型布局思路是指小型网点以社区为载体进行布局,为社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便利性消费服务.社区型布局强调商业网点的数量、功能和结构要与社区规模相配套. 2.社区型商业网点布局导引 社区型商业网点以满足居民日常消费为宗旨,围绕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设置完整配套的日用商品购物网点、餐饮网点和日常生活服务网点.要根据不同社区的特点进行商业网点配置.新建社区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占社区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不得低于10%. (1)住宅小区 指由房地产开发商开发的商住小区或由企事业单位自建的职工住宅小区,商业网点配置上要结合人口规模与消费能力综合考虑.此类小区网点配套建设,由规划部门在审批报建规划时具体审核,尽量避免住宅楼底层的底铺形态.要根据住宅楼整体规模和建筑风格,设立相对集中的商业服务网点. (2)街道社区 对原有的城市街区,重点在于改进商业网点的业态,丰富商业网点的种类,改善商业配套设施,提升商业网点的档次和质量,提升网点服务水平. (3)肉菜市场改造 肉菜市场或肉菜店的发展重点是提升现有市场的档次和标准,并根据需要适当新建.扩建、改建、新建的肉菜市场或肉菜店要按照中高标准建设.鼓励各种所有制投资主体参与肉菜市场或肉菜店改造工作,有组织有计划的推进这项民心工程,为市民营造良好的购物环境. (4)社区服务中心 在人口达到10,000人的社区或若干个社区集聚之处,新建改造具有一定规模的社区服务中心,使中小型商业网点集聚发展,业态、业种更齐全,以产生更大的服务效能,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5商业街建设发展规划 6.5.1步行商业街 1. 规划建设2条步行商业街:嘉垣步行商业街、会宁红军南路商业步行街. 提升改造2条步行商业街:白银区中心街商业街、靖远县商业步行街. 2.步行商业街的空间形态,必须有机结合传统与现代建筑元素,形成多元视觉感受,打破封闭、单调的街道空间格局.步行商业街要有标志性景点.这些景点要结合当地历史文化,通过绿化、灯光、建筑形态等的重点设计,是形象鲜明突出.步行商业街要突商品出门类齐全、名品荟萃、紧跟时尚和弘扬传统的特点,除现有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和超市外,大力引进名优品牌,积极提升现有的老字号商店. 3.在步行商业街全部商业设施内,商品经营面积比例占全部营业面积的60%,休闲娱乐和文化消费面积占25%,餐饮经营面积占5%,金融、商务服务面积占10%. 4.步行商业街入口处将行人从人车混杂的状况中分离出来,保障步行者的权利.要合理布置公交车站点,最大限度地给消费者提供方便. 6.5.2专业(特色)商业街 1.白银区规划建设10条专业(特色)商业街:新天地文化商业街、天天来美食城、观澜特色商业街、人民路综合商业街、东山路休闲酒吧一条街、天津路餐饮一条街、北京路品牌专卖一条街、环银凤湖观光休闲一条街、西区苹果第一街. 平川区、会宁县、景泰县、靖远县规划各建设2~3条专业(特色)商业街. 2.专业(特色)商业街的定位主要满足消费者的专门性消费和休闲性消费,通过业种集聚和商品品类、品牌的集聚,给消费者更多的比较、挑选的空间.特色商品街的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品的专门性;二是经营的文化性.商品的专门性要求相同业种要有相当程度的集聚,形成同业间的充分竞争.经营的文化性要求商业街内店铺的店堂环境、商品类别、经营方式既有历史传承,又有时代气息,一店一景,较好地体现文化与时尚的结合. 3.专业(特色)商业街建设或提升改造的基本要求 上述专业(特色)商业街均为业种聚类型商业街,要求同类店铺和相关配套店铺占特色商业街全部店铺总数的60%以上. 专业(特色)商业街在建设时要实现店铺设计专业化、经营商品品牌化、日常管理商场化、服务设施完善化、经营模式市场化. 专业(特色)商业街内或附近须有足够的停车场和公交站点,以方便消费者到达. 专业(特色)商业街主要分布在城区商业功能区(中心)范围内,除本规划确立的专业(特色)商业街外,不得在交通主要干道上新设商业街. 6.6商业零售业创新经营模式 6.6.1连锁化经营 1.商业零售业连锁化经营发展的重点 连锁化经营是实现商业资本扩张,提升品牌效应,快速占领市场,降低流通费用,提高交易效率的有效商业组织形式.基于连锁经营复制性发展模式要求的标准化、统一化、流程化,白银市连锁经营的发展的重点,在业态选择上主要是超市、便利店、专卖店和农资店;在业种选择上以特色餐饮、快捷酒店、美容美发为重点. 2.商业零售业连锁化经营主要形式 白银市商业零售业连锁化经营应主要采取正规连锁和特许加盟连锁两种形式.一般而言,在母体企业商业营运模式成熟,走向连锁化发展之初,主要采取正规连锁形式,以加强总店的财务、人力、业务控制权,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随着企业商誉的建立,快速占领市场、构筑动态竞争体系、获得业务回报成为企业经营的重点.此时采取加盟连锁方式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 3.尝试引入国内外知名连锁组织进驻白银 引入国内外知名连锁组织,特别是全球零售业百强的知名连锁零售集团,对于促进白银市商业零售业的转型升级无疑具有重要价值和积极意义.一是可以形成示范效应,整体带动白银市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提升当地商业零售业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能力;二是有助于整体提高白银市商业零售业的综合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城乡居民的生活消费,完善商业服务体系;三是有效整合区域内商贸流通资源,强化市级商业功能区(中心)的极化效应,建立统一的市域商业零售业网络体系. 6.6.2网络商店 网络商店属于无店铺零售业态,具有有店铺零售业态难以匹敌的优势:第一,全空域,全时段覆盖;第二,低进入门槛,低运营成本,高展示率,高接触率,强价格竞争优势;第三,双向沟通,复式营销,强化信息透明;第四,消费者足不出户,低成本高效率购物;第五,移动终端普及,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购物更具便捷性和私密性,呈快速增长势头. 发展网络商店关键在于优质可靠的特色商品货源的取得.白银市可借助绿色概念将地产小杂粮、中药材、靖远羊羔肉等进行精细商业化包装,通过网店模式组织销售,拓宽地产名优产品的市场空间. 第七章 支持政策 7.1坚持规划引领 已有的商贸流通体系发展规划要能够明确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合理布局流通节点城市和重点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与城市总体规划、交通综合规划和粮食流通、物流业、农产品冷链物流、口岸建设等专项规划及各区域之间规划衔接.在此基础上,坚持规划引领,合理布局,协调有序,科学发展. 科学编制商业网点(包括:商品交易市场、零售业设施、物流设施、配送中心、生活服务设施等)规划,明确商业网点发展建设需求,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镇商业网点建设纳入小城镇建设规划.各地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商业网点的建设需求,做好与商业网点规划的相互衔接. 7.2加大用地支持 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商贸流通业建设项目用地标准,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土地供应计划中统筹安排各类商贸流通产业设施用地.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物流配送中心、重要商品储备基地、便民生活服务网点、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等流通设施用地应优先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鼓励以土地作价入股、土地租赁等形式提供流通业用地.支持依法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发展商贸流通业.对于政府投资建设不以盈利为目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可按划拨方式供应土地,但禁止改变用途和性质.制定政府鼓励的商贸流通设施目录,对纳入目录的项目用地予以支持.依法加强商贸流通业用地管理,禁止以物流中心、商品集散地等名义圈占土地,防止土地闲置浪费. 7.3保障财政投入 积极发挥政府投资促进作用,制定和完善促进商贸流通发展的财政政策.申请市财政设立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各区县财政给予相应配套.制定《商贸流通业发展指导目录》,对列入其中的商贸流通领域基础设施给予资金支持,重点支持粮油仓储、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重要商品储备设施等公益性流通设施、农产品和农村流通体系、物流园区、流通信息化建设以及中小流通企业发展、绿色流通、扩大消费等.积极发挥中央和省市预算内投资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对国家和省支市持的商贸流通领域发展项目,各级财政要积极落实配套资金. 7.4减轻税收负担 在一定期限内免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对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自有的(包括自用和出租)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减按所属土地适用税额标准的50%计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免征符合条件的鲜活农产品流通环节增值税.认真执行国家促进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的税收政策.落实总分支机构汇总缴纳所得税政策,促进连锁经营企业跨地区发展.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纳入国家审批的试点范围,享受营业税差额征税优惠政策.按照国家增值税改革试点的部署,积极推进营业税改增值税工作. 7.5金融服务支撑 针对商贸流通产业特点,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进一步发挥人民银行动产质押登记公示系统融资作用,积极开展动产、仓单、商铺经营权、租赁权等质押融资,全面发展融资租赁、商圈融资、供应链融资、商业保理等业务.改进信贷管理,切实加大对商贸流通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为农产品经销企业提供初级农产品收购资金,加强对农产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的信贷支持,充分发挥典当等行业对小微企业融资的补充作用.创新金融外汇产品,支持外贸流通企业加快发展进出口业务.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改进消费信贷业务管理方式,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集中推进汽车、家电、教育、旅游等与改善民生密切相关的信贷消费发展. 拓宽商贸流通企业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商贸流通企业上市融资,加大对商贸流通企业上市培育力度,增加商贸流通企业在后备上市企业库中的数量,促进改制辅导比较成熟的企业尽快上市.积极推动商贸流通企业在银行间市场的融资,加快开展商贸流通企业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业务.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商贸流通企业设立财务公司,发行公司(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多种方式筹措发展资金.加大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等现代化支付方式推广力度,积极开展"刷卡无障碍商圈"创建,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为流商贸通产业创造优良的支付服务平台. 7.6完善网点配置 保障便民生活服务网点用地.在新建的大型居住区(含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小区、棚户区改造和旧城改造安置住房小区)中,应配套建设占总建筑面积10%的商业和综合服务基础设施.各地要引导和扶持建设一批居民生活必备的商业服务网点,包括社区菜店、菜市场、农副产品平价商店、便利店、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等商业服务网点.各地要制定社区商业网点配置标准,支持社区商业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7.7降低流通费用 降低农产品流通用水用电价格.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的用电、用气、用热价格实行与工业同价,用水价格执行工商业用水价格的较低标准或非居民用水价格.对开展鲜活农产品储藏业务的冷库用电价格实行与工业同价.加快推进商业用电用水价格与工业同价. 切实规范农产品市场收费、零售商供应商交易收费等流通领域收费行为.全面实施收费公示制度.深入推进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坚决取缔各种违规及不合理收费.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确保所有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全部免缴车辆通行费,结合实际完善适用品种范围.利用价格调节基金,支持降低农产品生产流通成本.落实鲜活农产品配送车辆24小时进城通行和停靠政策,鼓励使用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的鲜活农产品专用运输车型.研究制定城市商贸物流配送管理办法,适当提高配送车辆通行许可证发放数量,为商贸物流配送车辆提供通行便利,有效解决城市配送车辆中转配送难、停靠难等问题. 7.8健全科学监测 加快建立科学规范的商贸流通统计调查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完善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不断提高商贸流通统计数据的质量和水平.加强物流业、批发零售、电子商务、居民服务、生产资料流通、重要商品等重点商贸流通领域统计数据的开发应用,健全统计调查和监测制度,提高服务宏观调控和企业发展的能力.扩大城乡市场监测体系覆盖面,优化样本企业结构,推进信息采集智能化发展,保证数据真实、准确、及时,加快监测信息成果转化. 7.9人才智力支持 加强商贸流通领域理论和重大课题研究,完善现代流通产业发展的理论和政策研究体系.大力培养商贸流通专业人才,加快形成高校、科研院所与部门、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招大引强,引高引智,积极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商贸流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干部的服务意识和监管执法能力.加强基层商贸流通管理部门建设,充实一线力量,保证基层商贸流通管理工作通畅有效.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新疆2010各地gdp  2013年湖南各市州gdp  2013年新疆各县市gdp  新疆2014年gdp  2013年人新疆gdp  新疆2010年人口普查  2010年新疆高考文综卷  2010年新疆费用定额  2010年6月新疆洪水  2010年新疆统计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