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 我学习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认识键盘'的教学设计研究"和"中小学信息技术'使用计算机'的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教学策略"内容之后.对我现在学校的教学体验总结,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是怎样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的: 小学信息技术具体内容的教学设计 经过了远程培训课程中内容的培训,听了许多次的信息技术教学,隐隐约约中似乎对新课程教学有了一些理解.可这时代变化太快,还没等教师们反应过来,有些专家又开始否定这个,肯定那个,在教师面前又出现了那么多的岔路,分不清楚哪一条是真正通往新课程的路.我自己是工作在第一线的一名普通的信息技术老师,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新课程给我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有许多的痛苦.参加了农村教师远程教育培训后,我感到如沐春风,豁然开朗.对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设计,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 制定切实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目标和要求,参照教材所规定的目标和要求,联系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制订集中、明确、适切的,有针对性、层次性的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是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重点呈现一堂课的主要任务,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表述时应尽可能地将三者加以整合."明确"是指所制订的目标指向清晰,表述具体得当,以便操作和评价,如Word文档、文本文档的新建等,应具体到在什么条件下能操作并达到怎样的程度等;.教学目标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不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并有一定的针对性:在制订重点精读课文的目标时,要注意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在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对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则必要学生动手,选一、二方面作重点表述即可. 每一堂课的目标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是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教师备课时应从学生的知识积淀、心理期待、文化准备等诸方面做全面地分析,结合单元目标、学期目标和年段目标作整体思考,使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具体目标和一般目标有机结合. 二、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 (一)分析学生情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但是,究竟该怎样以学生为主体?如何了解学生的需求?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要找到答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学情调查.我们都知道,科学的学情调查是新课程下优化教学的一种手段.可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有意识地作过学情调查和预测,很难真正了解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关于学情调查的相关研究很少,可供参考的书目和资料也很欠缺.因此,要想优化教学、渐渐读懂学生,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作好学情调查."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因此,学情调查不仅要调查学生的学习起点,还要调查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速度、自主行为能力、能力倾向、兴趣点、学习动机、情感态度的性格表现、情绪的性格表现、意志的性格表现,等等.新时期以来,我们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自主权,但这并不是让教师袖手旁观或是任其自然.相反,这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学情是客观的,只要有教学、有学生,就有学情问题.与此同时,学情又是不断变化的.在教学活动中,时间过了,内容换了,难度改了,甚至天气变了,都会对学情产生影响.因此,每一个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每一次学习活动,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关注了学情,掌握了学情,教师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导"的重点.另一方面,学情的多样和多变,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了解和把握学情.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观察、访问,可以察言观色,可以举一反三,可以旁敲侧击,还可以检视他们的学习效果.总之,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去改变学情,使之调整到最为适宜教学活动展开的状态. (二)组织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努力使学生保持持久的、稳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是要重视设置问题情境,把教材知识内容巧妙地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二是要遵循思维规律,抓好感悟、理解、实践三个环节,精心创设突破难点、激活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思维能力的学习情景;三是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使现代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改进评价方式 教师应始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要考虑每一个学生的起点,使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检测要注意体现日常性、选择性和开放性.注重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尊重学生个体读文的独特体验,重在激励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总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以上我所谈到的仅是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不成熟的观点.相信只要我们每个教师精心专研,细化教学环节,不断地自我否定和超越,课堂教学设计一定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