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七年级上册 >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和下册) 修订说明
  •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和下册) 修订说明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14-08-24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和下册) 修订说明 1.教材修订前后的内容和编排变化. 根据本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依据、基本原则和目标,结合实验区的调查结果和反馈意见,在大力强化教材原有特色、完善原有体系、优化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密切关注教材内容的时代性、科学性、思想性、基础性、过程性、实践性和可行性.重点从以下七个方面对教材进行梳理、完善和优化提质. (1)教材内容的增加. 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新增的内容标准、教材编写建议,以及实验区师生对教学内容增加的合理建议,增加了部分教材内容.例如, 在"学会看地图"中,增加了遥感图像、电子地图等正文内容(七上P11); 在"亚热带的气候类型"的活动中,增加了武汉与杰克逊维尔气候的比较(七上P91); 在"大河众多的亚洲"中,将亚洲河流特征改为从水系特征方面进行描述,增加了阅读"流域和水系"(七下P9);等等. (2)教材内容的精简. 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精简的内容标准、教材编写建议,以及实验区师生对教学内容精简的合理建议,精简了部分教材内容.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发展差异"一章中,对原来第二节"国际合作"作了较大的删减,删除了原来第三节"重要的国际组织"; 在"亚洲的人口与国家"中,对阅读"亚欧政治地图的变化"的内容作了精简,删除了阅读"亚欧的民族"(七下P11);等等. (3)教材内容的更新. 我们根据最新的国际、国内统计年鉴,对地理数据进行了全面更新,并将地理热点以及学生感兴趣、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素材吸收进教材. 例如,在"海陆变迁"这一节中,将阅读"智利大地震"替换为"东日本大地震"(七上P45). (4)教材内容的调整. 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变化、教材编写建议,以及实验区师生的合理建议,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 例如,对七年级下册许多章节中过多的"目"标题进行了梳理和压缩,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整合; 在"认识地球"这一节中,先讲述静态的地球,再讲述动态的地球,增加了正文内容"地球的运动",并将原来"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一节中的活动"演示昼夜更替现象"移到这里(七上P27);等等. (5)教材内容的校准. 针对教材中文字表述不够精准等不足,着力进行修改. 例如,对"'盖天说'与'浑天说'"(七上P16)、"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七上P17)、"南极探险"(七下P66—67)等阅读材料进行了校准. (6)教材活动的优化与提质. 在进行教材活动设计时,我们努力达到以下五个方面的质量要求: ①结合基础地理知识,紧扣基本地理技能的培养点、提高点、拓展点,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点,引导教师突出活动开展中的过程与方法,为学生的地理学习作好铺垫、提供思路、归纳方法,达成以教材活动为载体,有效提高地理学习质量、发展地理学科能力的学习目标. ②针对初中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行设计,在照顾初中学生形象思维的前提下,引导初中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合理发展;做好地理能力培育规划,引导学生的地理能力呈螺旋式提升. ③选择恰当角度对正文内容进行适度拓展,力争让学生通过一个具体的活动掌握一种类型的问题,体现案例学习的精髓. ④立足课堂,引导学生查漏补缺,及时反馈;关注活动设计的可操作性,为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活动作好铺垫,搭好梯子. ⑤关注地理课程的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等. (7)教材呈现方式的创新. 在教材内容的呈现上,我们采取了地图、照片、文字叠加的方式,使图文完美结合、融为一体;采取了多图组合的方式,来展现地理事象的变化过程;采取了整体与局部图像组合的方式,以突出地理事象的特征;等等. 例如,阅读"荷兰的风车"(七上P4)、活动"日本樱花开花时空分布"(七下P71)、正文"文化与旅游"(七下P88)、阅读"亚马孙热带雨林"(七下P98)等. 2.教材修订前后的难度调整.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通过删减内容、修改行为动词等方式,减少了部分内容,降低了一些要求,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本教材以此为依据,结合实验区教师的具体意见,使修订后的教材在难度上有所降低.教材的难度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删减内容,控制容量. 教材以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减轻学生负担出发,大胆取舍教材内容. 首先,删除《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已删除的内容. 其次,删减某些与其他学科有交叉重复的内容. 再次,减少不必要的地理概念和数据,淡化地理成因. 最后,删减或修改一些实验区教师反映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 例如,删除了原"国际合作"、"重要的国际组织"两节中的大部分内容,删除了原"东南亚"一节中让学生"结合资料,说明泰国为什么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的活动,等等. (2)分散难点,化整为零. 教材将部分地理学习难点分散到各章,如将地球和地图知识分散编排在七年级上册的一、二、四章和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中.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安排了部分地图知识,如地图方向、比例尺、图例与注记等;有关地形图的知识,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将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放在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中.这样做主要是降低地理课程开始时的难度,增强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材将"地球的运动"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等内容整合在一起,更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这个知识点的理解. (3)教材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教材通过知识铺垫,强化了教学内容的衔接;通过绘制大洲地形简图、构建地理"知识树"等方式,使教材更为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自然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难度较大,对此我们采取了许多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述知识的来龙去脉.例如,"学看地形图"部分,教材按地形鸟瞰图、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线索来组织内容,并且伴有玲玲、贝贝的提示,文字解释生动,表现形式活泼,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和理解. (4)教材活动数量适中,易于操作. 本次修订对教材中的活动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归并,并按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降低了难度,删除了有一定实施难度的活动内容. 教材活动题的数量与难度适中,学生在课堂上基本能够完成.此外,还增加了活动实施的过程设计.例如,"用乒乓球制作简易地球仪"、"学会绘制海陆轮廓略图"等活动中,教材都提供了详细的活动步骤. *教材修订后凸显的特色 * 1.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紧扣课程改革理念. (1)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人们的服饰、饮食、旅行等,无一不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中的全新理念,它表明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程要找准定位,从生活入手,学习身边的地理. 教材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与认知特点,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了解我们时时刻刻都处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之中,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学习地理知识能够增强我们生活和生存的能力.教材的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经常遇到的地理问题.在教材修订时,我们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一是从生活中提取地理素材,以社会热点为重点,以增强教材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以阅读材料为例,"荷兰的风车"、"地球在变暖"、"'地球之肺'"、"印度的牛"、"以色列的节水农业"、"欧洲联盟"、"德国慕尼黑啤酒节"等,都有着丰富的地理内涵.教材活动设计多取材于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使学生有"鲜活"的感受.教材选材时,紧扣时代脉搏,既贴近生活实际,又反映地理科学的发展动态,如遥感技术、电子地图、大气质量监测等. 二是从生活中提出地理问题.问题反映了人们的不解与困惑,使学生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教材从设问入手,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翻开我们的地理教材,跃入眼帘的就是一连串的问题:地球在太空中怎样遨游?她怎样形成了今天的面貌?……在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教材从生活中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教材中随处可觅的地理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探究,解开地理之"谜",这正是地理教育的目的之所在. (2)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培养学生掌握"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一切为了孩子"是现代教育的全新理念,"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地理课程不仅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更重视地理技能、地理观念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材结合现实生活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深入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养成地理基本素养. 例如,在学习气温的测量时,教材提出"有时候,我们的体感温度与天气预报中的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会有明显的差别.想一想,这是为什么?"(七上P72);在学习主要降水类型时,让学生结合降水的形成条件,说一说夏天从冰箱中拿出冷冻的饮料后,会在容器表面形成大量水珠的原因(七上P75);等等. (3)着力拓宽学习空间,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 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课程,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一是教材内容的开放性.课堂教学素材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来源于发展中的地理科学、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以及学生的自身经验与地理学习活动本身.地理内容具有时代性,而教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不断更新学习内容,构建开放的地理教材,显然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通过调查访问或从报纸、网络上收集资料,写一篇短文,介绍地震发生时安全逃生的方法,并与同学共享"(七上P46);"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发展水平产生差异的原因"(七上P105). 二是教学实施的开放性.为满足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内容,如问题研究、课题设计、实验操作、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 例如,问题研究———"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七上P53活动)、 课题设计———"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七上P76—77活动)、实验操作———"观察地球上的昼与夜"(七上P27活动)、社会调查———"你的家乡引进外资的优势以及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外商进行合作"(七上P107活动)、实地考察———"在北半球测量当地纬度"(七上P20活动)等等. 因此,教材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掌握"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着力拓宽学习空间,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符合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体现了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学生个性发展对地理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 2.重视地理技能,突出能力培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在技能方面的要求主要包括: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 在教材的修订过程中,我们注重从问题分析入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从地理学习能力的类型看,我们加强了对学生五大能力的培养:读图能力、实践能力、信息能力、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与此同时,关注学生能力层次的提升:记忆、理解和应用. (1)教材通过学生活动突出技能训练的过程性,并利用图解的方式辅助教学. 这种深入浅出、分步实施、图文并茂的处理方式,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本技能. 例如,在"用乒乓球制作简易地球仪"活动(七上P22)中,教材设计了五个步骤,并绘图示意其制作过程,确保学生直观易学. 再如,"学会绘制海陆轮廓略图"(七上P32)、"非洲与南美洲的拼合"(七上P42)、"探究太阳直射与斜射下的温度差异"(七上P78)、"探究海陆温度变化的差异"(七上P82—83)、"绘制地形剖面图"(七下P42—4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能力. 例如,"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七上P72)旨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探究太阳直射与斜射下的温度差异"(七上P78)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用不同方法制作的地图"(七上P24)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七下P2)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解释历史上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原因"(七下P21)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材采取多种方式,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 (3)教材关注学生地理能力层次的提升. 以读图能力训练为例,在"日本"一节中,"读日本地形图,找出岛屿、海洋、海峡、山峰与平原"(七下P69),这是要求学生记忆日本的地理知识;"读日本樱花开花时空分布示意图,解释北海道樱花开花的时间比九州要迟1个多月的原因"(七下P71),这是对学生"理解"层面的要求;"归纳日本的主要地理特征"(七下P75)是培养学生"应用"层面的能力. (4)通过能力递进的设计,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 例如,在教材中有这样的序列设计:通过"绘制平面草图"(七上P7)、"学看地形图"(七上P37—38)、"绘制地形剖面图"(七下P42—43),由浅入深,使学生对地形图知识有系统的了解. 再如,"学看气候统计图"(七上P76—77)、"学看气温和年降水量分布图"(七下P18)、"学会判别气候类型"(七下P27),也是基于这样的思路,使学生在读图、用图的过程中,熟能生巧,举一反三,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5)在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时,教材以"明""暗"两条线索延伸展开."明"线表述地理知识,多以正文方式呈现;"暗"线培养地理能力,从地理基本技能入手,多以活动方式呈现."明""暗"两条线交织融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培育地理基本技能.因此,教材重视地理基本技能的培育,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主动探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且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人际交往,增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 3.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德育教育. (1)教材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教材根据地理课程的特点,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理念,提升了地理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价值.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2)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地理'一词的来源"(七上P2)、"'盖天说'与'浑天说'"(七上P16)等内容,反映了我们先祖对地理科学的认识,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中国的极地科学考察平台"(七下P67)等内容增强了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教材尊重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 "阿拉伯人服装与地理环境"(七上P6)让学生了解到民族服饰特色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种与地理环境"(七上P57)让学生了解到人种的差异;"世界的宗教"(七上P59—61)让学生了解到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4)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七上P17)、"'地心说'与'日心说'"(七上P26—27)、"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七上P42)、"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七下P68—69)等内容,包含着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内涵. (5)教材注重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灾害观和发展观.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此,在内容选择上,教材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例如,"拯救阿布?辛拜勒神庙"(七上P67)、"'地球之肺'"(七上P90)、"处境艰难的地球"(七上P55)、"地球在变暖"(七上P88)、"亚马孙热带雨林"(七下P106)等,都包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与教育内容. 因此,教材在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方面,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4.重视教学方法指导,倡导多样学习方式.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教师应因材施教,因生施教,还必须针对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多采用比较、归纳、综合分析等方法. 在学习方法的运用上,学生应针对地理问题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尝试运用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教与学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按照以下程序来设计教学过程:"提供一个背景→提出一个问题→收集一些材料→组织一些活动→得到一点启示". 我们在教材修订时,对教法的指导和学法的引导方面下了不少工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地图和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区域地理特征. 在了解某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时,可采用读图和查阅资料的方法. 例如,在"亚洲及欧洲"一节(七下P2—14)中,教材安排了"亚欧大陆轮廓"、"亚洲和欧洲地形分布"、"亚洲和欧洲气候类型分布"、"亚洲和欧洲人口分布"等一系列地图,以及相关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区域人口、国家的分布等. (2)运用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区域地理特征. 区域的某一特征是区域内相关地理要素组合的体现,比较适合运用归纳的方法去认识.归纳的方法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或特殊到一般,本身就含有探究的成分. 七年级下册的"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走近国家"三章的第一节内容,分别比较详尽地介绍了亚洲及欧洲、东南亚、日本的区域地理特征,其编写时使用的是归纳的方法.采用这种方式来进行编排,既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所要讲述的区域的相关知识,也为后续学习其他大洲、地区和国家的区域地理提供了方法指导. 教师也可以运用演绎的方法,先告诉学生某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再到地图上进行验证,使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特征.但这种引导学生掌握归纳的方法,更有助于学生独立去认识一个新的区域. (3)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区域地理成因. 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来了解区域地理特征的成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这种综合分析实际上是一个发现影响某一地理特征形成的诸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找出主导因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各个影响因素并确定其对该地理特征形成的影响程度是一个分析的过程,将不同因素的影响结果联系起来勾画地理特征形成的全貌,则是一个综合的过程. 如"城市问题"(七上P61—62)、"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原因"(七上P63)、"世界的人口问题"(七上P51-5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七上P78—86)、"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差异"(七上P104-105)、"俄罗斯"(七下P81—85)等,都需要综合分析,从成因上来探究地理现象的原因.学生初步掌握这个综合分析的过程,就有可能独立去认识一个新区域的地理特征形成原因. (4)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区域地理差异. 比较法是区域地理学习中经常会用到的方法.每个地理区域都有其独特的地方,可通过比较法来认识区域间的异同.比较相同或类似的地方,可加深学生对地理规律的认识;比较不同的地方,可帮助学生认识地理区域的独特性,加深对"因地制宜"的理解,同时有助于理解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 教材中要求运用比较法来学习的一个典型案例就是"亚洲及欧洲".教材将"亚洲"作为学习的主线,而对于欧洲则以阅读、活动等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借鉴学习"亚洲"的方法,学生进行比较研究,掌握欧洲的地理特征.因此,教材对地理教与学的方法指导比较清晰、准确,方便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5.优化教材内容体系,科学控制教材容量. 教材体系的构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交叉编排,并适当增加了人文地理的比重.教材不拘泥于学科体系的完备性,而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将重点、难点合理编排到相关章节中. 七年级上册以介绍世界地理为主,突出以人为本,始终贯穿人地关系这一主线.教材的内容安排是:地球的面貌→世界的居民→世界的气候→世界的发展差异,其中第二章和第四章属于自然地理,第三章和第五章属于人文地理. 教材将教学难点适度分散.例如,将地图知识、地球的运动、气候的成因分散到多个章节进行学习;在介绍大洲地理时,"非洲"一节侧重于气候分析,"美洲"一节侧重于地形分析. 因此,本教材整体容量适当,教师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教材内容的选取与学生储备的基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较为适应. 6.落实课标评价建议,激励学生有效学习. 地理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及过程,激励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在教材修订中,为了落实好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我们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获得情况,而且密切关注了学生地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 (1)对地理知识的评价,我们依据"内容标准"的行为动词来确定评价的层次要求. 对于要求描述、说出的内容,将评价标准定位在评价学生的表述状况; 对于要求学会、运用、举例、用实例说明、用图说明的内容,我们重在评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运用水平与进步状况,即评价学生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质量以及能否将相关地理知识迁移到具体情境之中. 比如,在教材活动所设计的问题中,使用的行为动词保持与课程标准一致,以便于教师准确把握对地理知识评价的层次要求. (2)对地理技能的评价,我们主要关注学生对地理技能的方法和要领的了解程度,选择应用地理技能的合理程度,以及运用地理技能的熟练程度. 课程标准重视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以及简单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基本技能.我们在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类型的活动中,都列出了较为详细的操作步骤,以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对地理技能的评价. (3)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我们重点关注了学生参与地理学习活动过程的表现以及地理方法的掌握与运用状况. 在教材修订中,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为学生创设了大量实地观察与调查,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资料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学习地理知识、技能和方法. 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地理方法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去追踪地理思维的轨迹,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地理思维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引导教师关注地理方法教育的成效的评价,会使教师更加重视地理方法教育在学生自我发展和提高中的作用,注意在科学认识论的指导下组织地理教学,按相应的认识方式呈现知识和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地理方法的教育. 比如,我们在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中安排了"描述欧洲的地理位置"、"认识欧洲地形"、"了解欧洲气候"、"熟悉欧洲水系"、"'我们最关注的大洲'学习方案"等一系列活动,渗透认识大洲自然地理特征的基本方法. (4)我们有意识地通过教材活动、阅读材料、地理照片和地理插图等内容,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引导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在地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由仅仅关注知识与技能转向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7.栏目定位特色鲜明,教材呈现方式创新. (1)从教材栏目的设置看,教材由定位清晰的正文与非正文两部分组成. 正文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为全书的骨架.正文行文严谨,内容科学,与传统教材相比,减少了地名和数据,淡化了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降低了学习难度,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 非正文部分则包括地图、照片、插图、阅读材料和学生活动等. 从教材内容构成来看,正文约占35%,学生活动约占35%,阅读材料和地理插图各约占15%.符合地理科学和地理教育的要求. (2)教材突出教学重点,简化地图信息,重视降低学习难度. 例如,在"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一节(七上P87—98)中,将每一种气候类型用一张图来表示其分布地区,简单明了,主题突出. 教材中的地图表现形式多样,有利于学生读图能力的提高.例如,"乡村演变为一般城市示意"(七上P62),采取地图、插图与活动相结合的呈现方式,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3)教材精选了许多精美照片,更加突出地理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地理事象. 一部分地理景观照片,比如"荷兰的风车"、"巴拿马运河船闸"、"极昼和极夜"、"热带荒漠景观"、"梵蒂冈"、"莱茵河"、"塞纳河与巴黎圣母院"等,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 有些照片"出血"排版(如"塞纳河与巴黎圣母院"等),有些照片、地图与活动有机整合在一起(如"荷兰的风车"、"日本樱花"、"东非大裂谷"等),不仅丰富了图文信息,还创新了地理知识的表现形式. 在本次修订中,我们安排专人负责遴选照片,思考照片的呈现方式,所增加或替换的照片都是从众多备选照片中精心遴选出来的,照片的呈现方式是经地理编辑与美术编辑反复讨论后确定的. (4)教材的地理漫画形象生动,增添了教材的可读性与亲切感. 一些枯燥的地理问题,通过地理漫画的形式来表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使其在讨论中获取地理知识. 教材中还穿插了两个卡通人物:玲玲与贝贝,他俩经常讨论一些有趣的地理问题,比如观测北极星、东西半球的判定等.通过他俩的夸张表现来展示其学习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他俩的对话所营造出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欲望.在这个讨论过程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玲玲和贝贝就好比学生的同桌,与学生在学习中共同成长,共同提高. (5)阅读材料是对正文的解释、补充和延伸. 为了加深学生对正文的理解,教材精选了大量短小精悍的阅读材料.这些短文选材紧扣正文,内容生动. 例如,"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七上P42),全文仅200多字,并配有魏格纳的照片.学生阅读后形成了"地壳是运动的"观点,同时也为魏格纳执著的科学钻研精神所感染.阅读材料能够丰富和补充地理知识,加深学生对教材重点、难点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材修订中需特别说明的内容 ** 1.经请示外交部,苏丹和南苏丹暂不划界,非洲国家和地区的划界维持原状.因而,教材中非洲的国家和地区数仍为59个. 2.教材的用词规范以商务印书馆2005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2011年出版的《新华字典(第11版)》为准. 3.教材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世界统计年鉴(2011年)》等权威版本.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地理七年级上册读图题  七年级上册地理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  七年级上册地理视频  七年级上册地理课本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试卷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