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芜湖交通违章查询1303 > 安徽省"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 安徽省"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14-08-27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安徽省"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加快建设安全、便捷、高效、和谐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 (一)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持续扩大."十一五"期间,全省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40亿元,较"十五"增长150%,综合交通网总里程增加7.8万公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综合交通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能力增加最多的时期.至2010年底,全省综合交通网总里程16万公里,干线铁路、高速公路通达全省16个市,高速铁路从无到有,油路水泥路基本通达行政村,水运、航空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天然气管道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铁路网加快形成.大力推进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城际铁路、能源运输通道建设,加快完善全省铁路网.建成合宁、合武客运专线和铜九铁路,完成合肥、阜阳客站和既有京沪、京九铁路电气化改造;开工建设京沪高速、宁安城际、合蚌客运专线、合福客运专线和宿淮、阜六等铁路."十一五"期间,全省铁路建设完成投资750亿元,是"十五"的14倍,新增铁路营业里程491公里,总里程达到2878公里,其中快速客运铁路329公里.至2010年底,在建铁路1268公里,其中快速客运铁路1000公里. 公路网日趋完善.境内国家高速公路建设基本完成,地方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加快建设.建成合铜黄、合淮阜、沿江等高速公路1428公里,开工建设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阜新、徐明等高速公路1469公里,改扩建国省干线公路550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7.3万公里."十一五"期间,全省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051亿元,是"十五"的1.5倍,其中高速公路投资641亿元.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929公里. 水运条件显著改善.内河高等级航道整治力度加大,主要港口建设步伐加快.建成淮河蚌埠复线船闸、合肥港综合码头一期、芜湖港朱家桥集装箱码头、安庆港马窝港区一期,开工建设芜申运河和合裕航道巢湖、裕溪复线船闸等工程."十一五"期间,全省整治航道300公里,新增千吨级生产性泊位148个,完成投资91亿元,是"十五"的6倍.全省港口年吞吐能力达到3.9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30万标箱,分别较"十五"末增加171%、150%. 机场建设进一步加强.完善民航机场布局,提升吞吐能力.实施合肥机场迁建工程,开工建设池州九华山机场,进行合肥骆岗、黄山、阜阳机场改造,完成全省现有机场安全专项整治."十一五"期间,全省机场建设完成投资23亿元,是"十五"的3.6倍. 油气管道快速延伸.安庆—合肥成品油管道投入使用,建成"川气东送"安徽段工程,初步形成"西气川气同供、南北管网联通"的双气源供应格局,天然气管道覆盖范围由"十五"末的4个市增加到13个."十一五"期间,管道建设完成投资125亿元,是"十五"的1.97倍,新增输气管道1040公里、输油管道376公里,全省油气管道总长达2168公里. (二)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升.推进科技创新,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实施信息化提升改造,交通技术水平跃上新台阶. 设施水平显著提高.全省第一条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第一个4E级干线机场、第一座两千吨级内河复线船闸投入建设,第一个沿江汽车滚装码头和淮河千吨级复线船闸建成使用.铁路电气化实现零的突破,电气化率达到29.3%.公路沥青水泥路面铺装率达到50%,较"十五"末增加37个百分点.国省干线公路二级及以上比例达91%,较"十五"末提高6个百分点.城市道路技术水平普遍提升,合肥市公交地铁开工建设. 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国产高速动车组列车、重载货运列车投入运营.省市际公路客运班车的中高级客车占85%,货运重型车、专用车、厢式车占44.7%.船舶平均吨位较2005年增加40%以上,船舶标准化率达到30%.民用机场导航设备全面升级,旅客运输机型普遍更新.施工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内河千吨级专用浮吊、900吨轨道架梁机等大型成套装备投入使用. 生产技术不断创新.高速铁路建设采用无砟轨道技术,高速公路推广胶粉沥青路面,跨江桥梁应用大体量塔墩深水沉井基础施工,跨越繁忙铁路干线桥梁使用转体施工方法,港口煤炭、矿石等大宗散货和集装箱装卸集疏采用一体化工艺.邮政投递初步建立信息实时管理系统,报纸发运实现全程监控. (三)运输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省综合运输能力显著提高,服务范围不断扩大,交通安全明显提升,客、货运输量年均分别增长16.98%、27.72%,周转量分别增长13.26%、35.49%. 服务范围持续扩大.铁路运输覆盖各市,开通至东北地区的直达旅客列车;公路运输覆盖所有乡镇和绝大多数行政村,乡村两级客车通达率为100%和98%;民用航线通达城市由"十五"末的30个增加到39个,开通至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等地区航线;沿江五港开通集装箱运输定期班轮,江海联运和直达运输得到加强;邮路总长度较"十五"末增加15864公里,邮政普遍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铁路客运全面提速,货运能力得到释放;道路班线客运和旅游客运公司化经营比例分别达56.4%、90%,公路集装箱运输全部实现公司化经营;省内各市基本实现同城一、二级汽车客运站联网售票,部分市在全国率先开展邮政代理联网售票;全省高速公路货运车辆实行计重收费,交通运输行业全面开展"微笑服务";合肥快速公交系统和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投入使用,宣城市实施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工程. 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全省和沪苏赣地区高速公路收费系统完成联网,实现不停车收费.治理道路运输超载,全省增设59个二类治超站,建成并投入运行省和各市治超监控中心.高速公路恶劣气象条件监测预警系统和省路警联合指挥中心投入建设,水上安全监控中心和一类渡口视频监控系统建成使用,空管新技术推广应用,交通应急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交通事故次数和人员伤亡数持续下降. (四)交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推行公路和水运重点工程"省市共建",完善交通运输市场体系,建立以合资方式为主的铁路投融资模式,实施成品油价格税费改革,建立完善长江岸线资源管理机制.推行以县为主的农村公路建设模式,初步建立农村公路管养体制.在全国率先组建省级港航建设投资公司,开展收费航道试点.组建新的交通运输行业管理部门,探索综合交通运输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立模式.推进邮政行业政企分开,实行普遍服务与竞争业务分业经营.加强综合交通建设协调,建立交通线路交叉穿越问题协调机制. "十一五"期间,全省交通运输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路网布局不完善,覆盖广度和通达深度不足;不同交通运输方式衔接不畅,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滞后;城市交通拥堵严重,公共交通发展不足;农村交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公路养护机制不够完善;交通安全保障能力不足,运输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运输市场体系不健全,交通体制改革尚需继续深化. 二、"十二五"发展形势 "十二五"时期,交通运输行业将进入整合资源、推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从分散独立发展转向建立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历史新阶段,既是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期,更是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要求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能力."十二五"时期,是安徽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客货运输需求将持续稳定增长,预计全省旅客运输量年均增长10.2%、周转量增长10.3%,货物运输量年均增长8.1%、周转量增长8.4%.为适应运输需求的快速增长,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必须继续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高客货运输能力. 国家宏观政策要求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时期,我国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继续是扩大内需的重点投资领域;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加快中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适应宏观调控新形势的客观要求,必须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推进我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要求不断提高交通运输服务品质.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和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规划实施,产业和消费结构将不断优化升级,客货运输需求结构也将随之发生变化.煤炭、建材、矿石等大宗货物运输需求稳步增长的同时,小批量、高价值、多频次货物运输需求将快速增长.旅客运输需求将呈现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特征,城际和城市客运需求将迅速扩张.综合交通运输必须适应运输需求结构的变化,不断调整运输方式、提高服务水平、提升运输效率,实现需求供给的动态平衡.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建设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十二五"时期,我省将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城市优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大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推动皖江城市带率先崛起,支持皖北地区加快发展,推进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建设,促进皖西地区开放发展,建设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建立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可持续发展要求建设绿色和谐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生产消耗占用的能源资源多,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大,如果不加以有效控制,将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合理配置和整合交通运输资源,优化运输结构,发挥各种交通方式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综合运输,提升运输系统的整体效率,实现绿色发展、和谐发展.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着力完善基础设施网络,继续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大力增强城市公共交通能力,加速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促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紧密衔接,全面提高运输服务能力和品质,构筑安全、便捷、高效、和谐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二)基本原则. 加快发展.围绕"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继续加大投入,加快消除交通"瓶颈"制约,全面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能力,加速形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适度超前.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优化建设资源配置,科学规划、有序实施,在满足现阶段客货运输需求的基础上,使交通基础设施能力适度超前. 突出重点.以完善网络、提升能力、构建枢纽、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为重点,加快快速客运网、大容量货运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轨道交通和农村公路建设. 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合理配置和整合交通运输资源,优化运输结构,统筹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在区域间、城乡间、城市内的协调发展,建设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安全可靠.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把安全贯穿于交通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全过程,全面提高运输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保障能力. 绿色发展.强化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实现绿色发展. 改革创新.不断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创新,建立有利于发挥政府和市场职能作用的体制机制,增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发展目标.全省交通网络布局更加完善,运输结构基本合理,城乡交通方便快捷,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可靠,体制机制协调有效.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合肥、芜湖、蚌埠、阜阳、安庆、黄山为综合交通主枢纽,以综合交通通道为主骨架,以快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高等级航道网和普通铁路网、普通公路网为支撑,航空运输服务覆盖全省、天然气管道覆盖所有市县、邮政服务覆盖所有乡村、城市公交站点基本覆盖建成区,与长三角和周边地区一体化的"两主、五网、四覆盖"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在全国综合交通网中的地位根本提升,合肥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具体目标如下: 综合交通通道和枢纽.基本形成由两种以上交通干线构成、联结各市、对接国家综合交通网络的"两纵、五横、三联"综合交通通道;建成以合肥为中心,芜湖、蚌埠、阜阳、安庆、黄山为支撑,其他各市为节点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全省客货运输能力全面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和功能进一步完善,多种运输方式间的换乘和衔接水平进一步提高. 专栏1 "两纵、五横、三联"综合交通通道 纵一:徐州—淮北—宿州—蚌埠—淮南—合肥—芜湖—铜陵—宣城—黄山 纵二:商丘—亳州—阜阳—六安—安庆—池州—景德镇 横一:淮安—宿州—淮北—亳州 横二:南京—滁州—蚌埠—淮南—阜阳—漯河 横三:南京—滁州—合肥—六安—武汉、西安 横四:南京—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九江 横五:杭州—黄山—景德镇 联一:杭州—宣城—芜湖—合肥—淮南—阜阳 联二:合肥—安庆—九江 联三:宣城—黄山 铁路.基本建成以合肥为中心,布局合理、内联外畅、功能衔接的快速铁路网和普通铁路网.快速客运铁路联结所有市,能源运输通道能力显著提高,初步实现主要铁路通道客货分线运输."十二五"期间,建设铁路3100公里. 公路.基本建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干线公路为支撑、农村公路为基础的高速公路网和普通公路网.到2015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200公里以上,力争达到4500公里,基本建成"四纵八横"高速公路网,省内所有县城半小时内通达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基本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其中一级公路达到3500公里.农村公路通行条件进一步改善,抗灾能力显著提高. 水运.基本建成以长江水系千吨级、淮河水系高等级航道为主通道,支流航道为基础,主要港口为依托的内河航运网,码头结构进一步优化,港口吞吐能力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1500公里,港口吞吐能力超过5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100万标箱. 民航.形成以合肥新机场为中心、支线机场为节点、通用机场为补充的机场布局,吞吐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升,航空运输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到2015年,全省开通民航运输机场达到6个,建成若干个通用机场. 城市交通.初步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导、多种交通方式相互衔接,基本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的安全便捷的城市交通系统,城市交通设施明显改善,公共交通能力全面提升,公交出行分担率明显提高,城市交通拥堵得到初步缓解. 管道.基本建成通达所有市县的天然气管道网络,成品油管道基本延伸至全省各市.到2015年,全省油气管道总长度达到6268公里,其中天然气管道3761公里、成品油管道1729公里、原油管道778公里. 邮政.邮政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邮政普遍服务体系和便捷高效、竞争有序、技术先进、服务优质的快递服务体系,实现乡乡设所、村村通邮. "十二五"期间,全省交通建设总投资3200亿元.其中,铁路1400亿元(含城市轨道交通200亿元),公路1300亿元(含高速公路850亿元),航道、港口200亿元,民航50亿元,管道80亿元,综合交通枢纽170亿元. 四、主要任务 (一)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综合交通通道建设,完善网络布局结构,提升技术水平和保障能力,增强整体功能. 铁路.以完善快速客运铁路网和保障能源运输为重点,着力推进客运专线、城际铁路、能源运输通道和主要铁路枢纽建设,加强既有普通铁路改造,支持工矿、港口等支线和专用铁路建设,提高路网质量和技术装备水平."十二五"期间,建设快速客运铁路2200公里,普通铁路750公里,复线改造330公里,电气化改造1410公里. 专栏2 铁路重点建设项目 快速客运铁路.建成京沪高速、合肥—蚌埠客专、南京—安庆城际、合肥—福州客专、合肥铁路枢纽南环线,开工建设郑州—徐州客专、黄山—杭州客专、皖赣铁路扩能工程、商丘—合肥—杭州客专、合肥—安庆城际、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六安城际,推进安庆(池州)—九江城际、南京—合肥城际、合肥—巢湖—芜湖城际、宿州—淮北—徐州城际等项目前期工作. 能源运输通道.建成阜阳—六安、宿州—淮安铁路,开工建设庐江—铜陵、六安—安庆—祁门(景德镇)、界首—临泉、亳州—宿州、裕溪口—郑蒲港—浦口等普通铁路,推进六安—庐江、铜陵—宣城等铁路项目前期工作. 既有铁路改造.完成漯河—阜阳、西安—合肥复线电化和阜淮、淮南、水蚌铁路电化,实施合肥—杭州、合肥—九江、皖赣、宁芜铜铁路电化和符夹铁路扩能改造. 公路.高速公路以完善路网为重点,加快区域通道建设,联通断头路.干线公路以升级改造现有道路为重点,对经济干线、高速公路连接线、出省通道、旅游干线、交通枢纽连接线等,实施等级提升、路网延伸和路面改造工程,全面提高路网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十二五"期间,续建高速公路1078公里,开工建设1773公里,改扩建501公里,建成高速公路1271公里以上;新改建普通国省道7000公里,其中一级公路3000公里. 专栏3 高速公路重点建设项目 续建许昌—宿州—泗洪、周集—六安、合肥新桥国际机场高速公路、芜湖—雁翅、淮南—蚌埠—凤阳、阜阳—新蔡、黄山—祁门、东至—九江、铜陵—南陵—宣城、徐州—明光、宁国—绩溪、宣城—宁国—千秋关、滁州—马鞍山—巢湖、望东长江公路大桥北岸连接线等高速公路. 开工济南—祁门、宿州—扬州、溧阳—广德—宁国、天长—滁州、巢湖—无为—安庆、武汉—岳西及东延工程、阜阳—淮滨、蚌埠—五河、滁州—淮南、狸桥—宣城、繁昌—黄山、南京—和县、申嘉湖高速西延、黄山—千岛湖、扬绩高速黄山连接线、铜陵长江公铁两用大桥公路接线等高速公路. 扩建合巢芜、合宁、合安、合徐等高速公路拥挤路段. 水运.以建设高等级航道、提升港口专业化水平为重点,整治长江、淮河干支流航道,加快沿江、沿淮和合肥等集装箱、煤炭和件杂货码头建设,发展皖江港口群,把芜湖建成长江流域重要的航运枢纽."十二五"期间,新增高等级航道416公里,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1亿吨,其中集装箱70万标箱. 专栏4 水运重点建设项目 航道.建设长江干流、淮河干流(三、四级)、合裕线(三级及以上)、沙颍河(四级)、芜申运河(三级)国家高等级航道;整治石门湖、水阳江、店埠河、滁河、派河、秋浦河、青通河、顺安河、漳河、姑溪河、兆西河、涡河、浍河、西淝河、泉河等重点高等级航道(四级及以上);开展引江济淮(含引江济巢)航运配套工程、新安江航道整治项目前期工作. 港口.建设合肥港综合码头二期、循环经济示范园码头、巢城港区二期,马鞍山港人头矶港区一期、和县郑蒲港区一期,芜湖港外贸码头二期、港储配煤码头、奇瑞多用途码头,铜陵港外贸码头二期、江北配煤中心,池州港江口港区三期、梅龙港区一期,安庆港长风港区一期、马窝港区二期,蚌埠港集装箱码头、新港二期,阜阳港颍州港区一期、六安港周集作业区二期、淮北港南坪港区一期、淮南煤化工基地码头等工程. 民航.以完善民航机场布局、提升航空运输能力、改善通航保障条件为重点,加快新机场建设,加大机场改造力度,发展通用航空运输.建成合肥新桥、池州九华山新机场,完成黄山、阜阳机场改造,建设芜湖、安庆民航机场,启动通用机场建设. 专栏5 民航机场重点建设项目 建成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池州九华山机场,完成黄山、阜阳机场改造. 新建芜湖、安庆民航机场和蚌埠机场民航站,开展亳州等民航机场规划研究. 编制通用机场布局规划,启动若干通用机场建设. 跨长江通道.重点建设干线铁路、高速公路和城市干道跨江通道,基本满足综合交通通道布局和皖江城市带发展需要."十二五"期间,建成跨长江公铁两用桥1座、铁路桥1座、高速公路桥2座,开工建设公铁桥1座、公路桥2座、城市桥1座.到2015年,全省开通运行的跨长江桥梁达到7座. 专栏6 跨长江通道重点建设项目 建成合福铁路铜陵长江公铁两用大桥、宁安城际安庆长江铁路大桥、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望东长江公路大桥. 开工建设商合杭铁路芜湖长江公铁大桥、池州长江公路大桥、芜湖长江公路二桥、安庆长江公路二桥(城市兼公路桥),建设部分连接江心洲交通通道. 开展马鞍山长江二桥(城市兼轨道交通桥)项目前期工作. 管道.以扩大天然气、成品油管道覆盖范围和原油管道输送能力为重点,加快通达县城的天然气、通达各市的成品油支线管网和仪征至安庆原油输送管道建设."十二五"期间,增加天然气支线管道2200公里、成品油输送管道1500公里、原油输送管道400公里. 专栏7 管道重点建设项目 天然气管道.建设江南、皖北联络线,十字镇—宁国—黄山、池州—铜陵、芜湖—江北集中区—和县、利辛—界首—阜南—颍上、蚌埠—五河、怀宁—宿松、淮北—砀山、宿州—泗县等天然气支线. 成品油管道.建设安庆—合肥—淮南—阜阳—亳州、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淮南—蚌埠、合肥—六安、合肥—巢湖等成品油管道. 原油管道.建设仪征—安庆—九江(安徽境内)原油管道复线. 结合煤制天然气和煤层气开发,配套完善输气管道系统.开展西气东输第四线安徽段研究. (二)构建综合交通枢纽.按照零距离换乘和无缝衔接的要求,依托全省主要客货运输站场和港口,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综合交通客运枢纽.依托快速铁路、公路重点客站和主要机场,建设多种交通方式一体化的综合交通客运枢纽.完善枢纽布局和功能,有机衔接铁路、公路、城市轨道、地面公共交通、私人交通,强化配套设施建设,建立与主体交通设施能力相适应的旅客集散和中转系统,实现多种交通方式之间便捷、安全、顺畅换乘. 综合交通货运枢纽.依托铁路重点货站和主要港口,建设与公路等不同交通方式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货运枢纽.优化货运枢纽布局和功能,有机衔接不同交通方式,建立能力匹配的铁路、公路、水路等集疏运配套系统,加强集装箱、大宗散货等专用联运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物流化运输,实现不同交通方式间的无缝衔接.机场、铁路、公路、港口等大型运输站场配套建设邮政设施,加强邮政枢纽建设. 建立综合交通枢纽规范标准体系.制定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办法,明确规划内容和范围,加强与城市总体、土地利用、综合交通网络等规划的衔接协调,强调规划的先导性和严肃性.制定综合交通枢纽设计建设规范,按不同交通方式一体化的要求,明确各类综合交通枢纽设计建设原则、主要参数、技术标准、投资划分等,并作为行政审批管理的依据.制定综合交通枢纽运营管理规则,按统一管理、提高运营效率的原则,明确各类枢纽的管理办法、责任界定、经费保障等. 专栏8 综合交通枢纽 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合肥、阜阳、蚌埠、芜湖、安庆、黄山,其中合肥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综合交通客运枢纽:依托合肥高铁南站、京沪高铁蚌埠站、宁安城际芜湖、铜陵、安庆客站、合福铁路黄山北站、京九铁路阜阳站,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池州九华山机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客站,建设综合交通客运枢纽. 综合交通货运枢纽:依托合肥铁路北货场、芜湖塔桥集装箱站,合肥港综合码头、和县郑蒲港区、铜陵港江北港区、池州港江口港区、芜湖裕溪口煤炭港区、合肥港中派港区、蚌埠新港,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货场,建设综合交通货运枢纽. (三)加快发展城市交通.坚持规划先行、公交优先,加快发展城市交通,加速建设城市公共交通系统,逐步建立规模合理、网络完善、结构优化、换乘便捷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强化交通规划引导.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统筹城市发展空间和土地资源,引导城市功能布局、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有序建设公共交通设施,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 加强城市交通能力建设.加快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路网交通和城市交通发展,优化城市交通体系,推进城市智能交通建设,合理引导需求,提升城市交通承载能力.合理布局建设城市出入道路和客货运枢纽集散通道,疏解城市交通压力.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发展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经济实用的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扩大公交网络规模,提高公共交通站点覆盖率,合理分配城市道路资源,落实地面公共交通路权优先政策,积极发展快速公交,科学引导和调节出租车、私人机动车使用.建立及时、全面、双向的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提高城市交通疏导能力和效率. 积极推进城市及市郊轨道交通建设.发挥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骨干作用,支持人口规模较大城市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开展以地面轻轨、有轨电车为主的城市及市郊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支持有条件的城市根据经济发展和通道交通量增长情况,适时建设城市及市郊轨道交通系统. 专栏9 城市及市郊轨道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合肥地铁1号、2号线,调整合肥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近期建设规划,启动后续线路前期工作.开展淮南、芜湖、马鞍山等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研究,适时开工建设部分主干线路. 市郊轨道交通:开展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合肥—肥西—庐江、合肥—肥东—巢湖,无为—芜湖—繁昌—南陵、芜湖县—芜湖,当涂—马鞍山—和县、安庆—新机场—天柱山、池州—九华山、淮南—凤台、蚌埠—怀远等市郊铁路规划研究,并适时建设. (四)加强农村交通建设.继续改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公路技术标准,增强抗灾能力,增加通达深度,加速城乡交通一体化. 加强县乡公路升级改造.优化农村公路网络布局,升级改造重点县道和乡道,提高县乡道路铺装水平.加强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和皖北地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地区学校、旅游景点和国有农林场通乡村结点道路改造.到2015年,全省县乡道沥青水泥路面占比达到50%以上. 加大农村公路桥梁建设力度.全面加固改造县、乡、村道路现有危桥,到2015年基本完成.推进渡改桥和农村公路新桥建设,到2015年基本解决农村公路"有路无桥"问题. 实施农村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加强农村公路安全隐患排查和损坏路段修复,建设农村公路标识、标线、护栏等安全设施,提高农村公路安全保障、抗灾防灾和服务水平.到2015年,实现新建农村公路和县乡道受限路段的安全保障设施基本到位,其中县道安全保障设施到位率达到100%. 推进农村公路客运站点建设.加快重点乡镇、行政村招呼站、候车亭建设,新建农村客运站300个、候车亭5000个.到2015年,85%的乡镇建有等级客运站,90%的行政村建有候车亭或招呼站. (五)提升技术装备与运输服务水平.按照以人为本、安全可靠、先进高效、经济实用、绿色环保、综合交通的要求,不断提高技术装备和运输服务整体水平. 提升交通运输技术和装备水平.加强现代交通技术研发和应用,在全面提高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同时,加快运输装备和生产工艺的技术进步.加快既有铁路电气化改造,提升铁路先进装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铁路开行动车组、空调客车、专用货车比例.积极发展公路专用运输车辆、大型厢式货车、多轴重载大型车辆和城市配送车辆,推进客货运车辆结构升级和节能化进程,加快老旧车辆更新,提升幼儿园、小学、中学校车安全技术性能.加快推进内河运输船舶标准化,加速淘汰老旧船舶,优化船舶与船队结构,加快发展大吨位干散货船、集装箱船、江海兼用船等专用运输船舶,提高港口现代化装备水平.积极采用先进成熟的民航技术装备,提升机场通信导航、空管、机务维修、地面服务设施等保障能力和水平,积极引进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加强综合交通运输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建立各种交通运输方式间的信息采集、交换和共享机制.积极推动客货运输票务、单证等联程联网系统建设,扩大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覆盖范围. 建立高效综合交通运输服务系统.加快运输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运输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行业行为规范、服务标准及自律机制,继续推进运输市场全面开放,积极培育交通运输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发展运输代理、维修检测、设备租赁、运输劳务、信息咨询等运输辅助服务,加快构建服务多样、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加强政府对运输市场的调节,健全综合交通运输政策体系,促进不同运输系统的互联互通,有效引导运输市场结构合理调整,提高运输服务集中度和组织化水平.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加大公共财政对城市公共交通、农村客运、支线航空服务和邮政普遍服务的扶持力度,逐步推进基本公共运输服务均等化.提升运输服务水平,加强各种运输服务之间的无缝衔接与合作,优化运输组织,创新服务方式,鼓励开展一体化运输服务,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不断提高客货运输服务效率. 拓展邮政和快递服务网络.依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拓展邮政和快递服务网络.强化邮政普遍服务能力终端建设,完成空白乡镇邮政局所补建和邮政局所标准化改造,推进行政村村邮站和城镇居民楼信报箱建设.在合肥、芜湖、蚌埠等城市建设快件处理(分拨)中心,加快发展电子商务配送、一体化邮政物流等新兴业务,大力发展高效快递服务,建设快递物流园区.支持邮政服务"三农",大力发展农村邮政物流. (六)提高交通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安全贯穿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工具装备的全生命周期和生产服务全过程,增强应急和国防交通保障能力. 提高交通安全水平.强化交通安全理念,建立政府主导的交通安全长效教育机制,树立交通安全终身教育理念,提升全体交通参与者安全意识.建立健全交通运输安全监督管理机制,加强交通安全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和装备规划设计、建设制造、运营使用全过程监督管理,落实监管措施、机构和责任,逐步实现安全生产监管全覆盖.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健全交通运输设施、装备安全标准和安全认证、评估规范,建立安全责任考核和追究制度.加大交通安全设施投入,加强关键和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构筑安全监管网络,建成危险品和重点运营车辆GPS联网联控系统,新建交通设施实行安全系统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使用.加强交通安全科研及成果应用,推进多层次安全队伍建设. 提升应急保障能力.构建各级交通应急保障体系,制定交通应急能力建设规划,建立交通运输应急预案和处置机制,形成跨区域交通应急报送和区域联动协调机制.增强交通设施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全天候保障水平.加快安全预测预警和救助能力建设,建成全省高速公路恶劣气象条件监测预警系统和水上搜救系统. 加强国防交通建设.按照国防需要和相关规划,统筹国防交通建设,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平战结合、同步规划、一体建设,增强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重要交通设施的国防功能.重点完善局部战备路网,改善战略通道应急保障条件,加强机动道路和港站建设,提升综合保障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深化体制改革.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国家相对应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完善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协调机制.深化铁路投资体制改革,规范合资铁路建设和运营管理,完善省方权益监管机制.推进公路管理体制改革,明晰事权、分清职责,逐步理顺各级政府在公路建设、运营和管养中的关系.深化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建立良性运转的养护机制,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理顺水运管理体制,整合水运管理职能,推进航道养护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低空空域开放,理顺机场管理体制,建立航空运力和服务的协调机制,促进民用航空和通用航空的快速发展.深化邮政监管体制改革,健全普遍服务保障和监督机制,强化和落实政府监管责任. (二)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完善项目前期工作责任制,定人定岗定责,全面落实各项目标任务.加强与国家相关规划衔接,力争重大交通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力量,加大经费投入,扎实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加强部门、区域之间协调联动,强化要素保障,建立项目报批绿色通道.加强航道整治与河道治理等关联项目整合,共同推进项目实施.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加大在建项目协调调度力度,及时协调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强化项目谋划,健全项目储备制度,重点研究谋划一批关键性、区域性、综合性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物流项目.建立考核奖励制度,促进"十二五"交通建设目标的实现. (三)有效保护利用资源.统筹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空间布局,节约集约利用交通资源,降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成本.依据中长期综合交通发展规划,提前预留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加强长江岸线资源管理,出台安徽省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建立岸线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合理开发利用长江岸线,提高岸线使用效率.编制安徽省跨长江桥梁(隧道)布局规划,合理布局过江交通通道,严格控制和保护过江通道资源.依法保护空域资源,创造民航、通用航空持续发展的空域条件.积极采取技术和工程措施,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努力减少耕地占用,保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 (四)拓宽建设资金筹措渠道.把握国家综合交通发展政策取向,依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等发展战略,积极争取国家在项目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性资金对公益性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城市交通、铁路、国省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等建设.规范发展交通建设投融资平台,提高融资能力,通过信贷、信托、发债等多种方式筹措交通建设资金.完善招商引资政策,进一步鼓励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管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交通项目使用国外政府贷款.积极盘活高速公路等经营性交通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建立铁路等建设投资基金.支持通过与交通设施建设关联的土地、矿产等资源开发,筹措专项交通建设资金.加强预算资金管理,研究出台费改税后交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强交通建设资金监管,防范融资风险,建立经营性交通基础设施的回收机制. (五)推进科技创新.健全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提高交通运输设施、装备、管理、服务等技术创新能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开展以实用技术研究为主的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提高交通发展的科技含量.强化交通运输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鼓励推动交通科技新技术的转化应用,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继续推进交通运输业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加快既有交通运输系统的信息化升级改造,提升全行业管理能力和信息服务水平. (六)强化规划组织实施.分解落实规划目标和任务,建立工作责任制和考核制度,完善协调推进机制.编制完善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邮政服务和综合交通枢纽等专项规划,加强规划间的协调衔接.认真抓好规划落实工作,增强规划的执行力和约束力.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制定保障规划实施的相关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评估制度,组织进行年度分析和中期评估,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按照规范程序适时调整.加强规划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六、加强环境保护 将绿色发展贯穿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全过程,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努力实现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 (一)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减少污染.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加快发展轨道交通、水路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运输方式.鼓励轨道交通、公路等共用线位、桥位资源,减少土地和空间占用;鼓励建设公用码头,合理利用岸线资源;改扩建项目优先于新建项目,充分发挥既有资源的作用;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节能技术,逐步淘汰高耗能、低效率等落后的技术和设备,提高铁路电气化水平,实施营运车船燃料排放消耗限值标准,推广清洁环保车辆. (二)积极开展环境恢复和污染治理.合理设计交通线路走向和场站选址,避绕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环境敏感地区,严格保护生态环境;采取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做好地形、地貌、生态环境恢复和土地复垦工作;大力推广采用环保新技术,提高建设、运营、养护等过程中废气、废水和废弃物的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水平;制定规范和标准,加快推行运输工具的烟气脱硫除尘、尾气净化. (三)落实有关交通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下的省级内河航运规划、国省道及设区的市级交通规划、主要港口和地区性重要港口总体规划、城际铁路网建设规划、集装箱中心站布点规划、地方铁路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应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超出区域环境承载能力、有重大环境制约因素的布局选线,从规划阶段予以规避. (四)完善环境管理和监控体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规范交通项目审批,严格土地、环保准入;规范环境管理制度和监测方法,强化交通建设项目施工、运行的环境监管. 附件:1. 安徽省"十二五"综合交通通道、枢纽规划示意图 2. 安徽省"十二五"铁路规划示意图 3. 安徽省"十二五"高速公路规划示意图 4. 安徽省"十二五"航道、港口规划示意图 5. 安徽省"十二五"机场规划示意图 6. 安徽省"十二五"油气管道规划示意图 7. 安徽省"十二五"过江通道规划示意图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交通违章代码查询1303  洛阳交通违章1303  交通违章代码1303  交通违章1303  交通违章1303什么意思  交通违章代号1303  芜湖交通违章查询  安徽芜湖交通违章查询  芜湖交通违章信息查询  芜湖车辆交通违章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