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 二〇一四年在职人员攻读 硕士学位研究生 招生简章武汉理工大学学位办公室 二〇一四年六月 武汉理工大学简介 武汉理工大学是由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于2000年5月27日合并组建而成,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学校进入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2013年亚洲大学前100名排行榜,名列第58位;进入《泰晤士高等教育》2013-2014年度世界大学前400名排行榜,位居301-350位. 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4000余亩,校舍总建筑面积逾156万平方米,四座现代化图书馆藏书390余万册.学校现有教职工5288人,其中专任教师2908人,专任教师中教授686人,副教授129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共享院士3人,国家"千人计划"15人、"万人计划"1人,国家"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10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政府专项津贴等专家303人. 学校学科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哲学、历史学、教育学、医学、艺术学等门类.现有本科专业87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湖北省重点学科2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有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现有普通本科生37300余人,博士、硕士生15000余人,外国留学生800余人. 学校在新材料、建筑材料、光纤传感、新能源、交通与物流、机电与汽车、信息和资源环境等领域建有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23个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基地.学校与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荷兰等国家的10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和科技合作关系;聘请了300余名国外知名学者担任学校客座和名誉教授.2007年以来,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联合先后批准在学校建立了材料复合新技术与先进功能材料、高性能船舶关键技术、功能薄膜新材料的先进制备技术及工程应用等3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08年,科技部批准在学校建立先进材料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009年,学校与美国哈佛大学建立了纳米技术联合实验室(WUT-Harvard joint Nano Key Laboratory),国际纳米材料技术创始人、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Charles﹒M﹒Lieber任实验室主任;2010年,学校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建立了新能源材料技术联合实验室;2012年,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建立高性能船舶技术联合中心,与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大学建立物联网技术联合实验室;2013年,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立混凝土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建立智能装备联合实验室.2011年,学校进入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产学研战略联盟. 近10年来,学校科技研发投入30多亿元,取得了一大批自主创新的重大技术成果.2013年,学校科技经费7.189亿元.学校在"武汉?中国光谷"建有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占地880余亩.2013年,学校高科技产业销售收入15.96亿元. 建校60多年来,学校先后培养了近40万毕业生,并在世界各地成立了65个校友分会组织.学校与原三校所属三大行业保持了密切联系,建立了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个行业董事会,董事会成员由三个行业的221家大型骨干企业组成,每年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学校与三个行业互动发展的重大问题. 武汉理工大学60余载育人实践,形成了"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铸就了"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为社会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以智慧引领人生、具有卓越追求和卓越能力、引领三大行业和区域发展的卓越人才."建设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已成为学校崇高的大学理想和核心价值追求,将激励一代又一代武汉理工大人不懈地为之奋斗. 网址:http://www.whut.edu.cn 目录一、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招生类别 1 二、报考条件 1 1.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报考条件 1 2.在职人员攻读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报考条件 2 3.在职人员攻读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报考条件 2 三、报名时间及方法 3 1.网上报名时间及办法 3 2.现场确认时间、地点及办法 3 四、考试安排 4 1.考试科目和方式 4 2.考试时间 5 五、资格审查 6 六、录取工作 7 七、其他相关事项 8 八、招生人数 9 九、联系方式 9 附录一:工程硕士招生领域及考试科目 10 附录二:艺术硕士(MFA考试科目 14 附录四:2014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考生基本操作流程图 15 附录五:2014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考生上传电子照片标准(中国护照证件照片标准) 16 附录七:预报名承诺书 18 附录八: 2014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资格审查表(样表) 19 武汉理工大学二一四年 关于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说明 一、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招生类别 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类别共有三类: 1.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包括20个工程领域,详见附录一. 2.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包括美术、艺术设计两个招生领域,详见附录二. 3.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详见附录三. 二、报考条件 1.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报考条件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或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可以报考: (1)2011年7月31日前获得国民教育序列学士学位. (2)2010年7月31日前获得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 报考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年限的限制,入学前未达到上述年限要求而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的,须修完研究生课程并从事工程实践两年以上,结合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方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报考软件工程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年限限制,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的,须修完研究生课程并结合集成电路工程或软件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后,方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2.在职人员攻读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报考条件 2014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具有艺术创作实践经验;或者2009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专科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有5年(含)以上艺术创作实践经验并获得省部级以上创作或表演奖励者也可报考. 3.在职人员攻读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报考条件 2011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的在职人员.重点招收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管理机构人员. 符合报考条件的政府部门管理人员,考生资格审查表除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填写推荐意见外,还须按照国家公务员局的统一要求,经省级人事部门审查盖章. 三、报名时间及方法 全国联考报名采用全国统一网上报名与各考区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式.(2014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考生基本操作流程图见附录四) 1.网上报名时间及办法 网报时间为: 2014年6月20日—7月10日.在此期间,考生访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以下简称"学位信息网",网址:http://www.chinadegrees.cn),登录"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管理信息平台"(以下简称"信息平台",考生登录入口:http://www.chinadegrees.cn/zzlk),按"信息平台"说明和要求注册、提交报名信息、上传本人电子照片(具体要求见附录四)、网上缴纳报名考试费、完成网上报名.考生网上报名成功后,打印报名系统生成的《2014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名登记表》(样表见附录六). 对"网上报名"时上传的本人电子照片(格式标准《2014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考生上传电子照片标准(中国护照证件照片标准)》见附件五)未经审核或审核不通过的考生不能进行现场确认.对只进行网上报名而未在线成功支付报名考试费,本次报名无效. 考生须在"学位信息网"及《2014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名登记表》"最高学历、最高学位栏目"填写满足相应专业学位类别报考条件要求的最高学历、最高学位. 2.现场确认时间、地点及办法 现场确认时间为:2014年7月11日至14日. 现场确认地点为:各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现场确认点.报考我校的本省或外省考生,可选择到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院会议室106)进行现场确认. 7月11日至14日,网上缴费成功且照片审核通过、完成了网上报名的考生持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件(或护照)、满足报考条件的本人最高学历和学位证书原件以及《2014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名登记表》,到网报时选择的现场确认点核验并确认报名信息.考生在核对本人报名信息后,在现场报名系统打印生成的《2014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名登记表》上签字确认.报名信息一经签字确认,一律不得更改. 由于二代身份证件遗失或尚未办理等原因,无法在现场确认时出具上述规定的有效身份证件的考生,网上报名时证件类型应选择"暂无",在现场确认时须签署《预报名承诺书》(见附录七),并于2014年10月9日至10日持规定的有效身份证件到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院修改信息.届时未兑现承诺的,将无法下载准考证,本次报名无效,所交报名考试费不予退还. 未进行现场确认的考生,本次报名无效. 2014年10月16日起,报名考生可通过登录报名 "信息平台"下载准考证. 四、考试安排 1.考试科目和方式 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考试科目: [联考]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英文名称为 Graduate Candidate Test,简称"GCT"联考),由国家统一组织: GCT试卷由四部分构成:语言表达能力测试、数学基础能力测试、逻辑推理能力测试、外国语(包括英语、日语、法语、俄语语种)运用能力测试.GCT试卷满分400分,每部分各占100分.考试时间共计3个小时. GCT命题依据是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指南》. 专业考试和面试,由学校自行组织. 在职人员攻读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考试科目: [联考]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含艺术学基础、英语),由国家统一组织; 命题依据是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考试大纲及指南》. 政治理论,由学校自行组织. 专业考试(含面试),由学校自行组织. 在职人员攻读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考试科目: (1) [联考]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含公共管理基础、语文、数学、逻辑),由国家统一组织; (2) 外国语(英语) (3) 政治理论,由学校自行组织. (4) 面试,由学校自行组织. 2.考试时间 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的时间为2014年10月26日.详细时间和考试地点以准考证为准. 专业考试和政治理论考试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请各位考生查询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信息网"非全日制教育"栏目(或相关学院)的通知.网址:http://gd.whut.edu.cn/contents/79/1100.html 五、资格审查 全国联考成绩发布后,达到我校复试要求的考生,需按照以下程序及要求进行资格审查. 1.考生本人自查签字确认.报名时,考生需对照报考条件自行审核报考资格,如实客观提交本人满足相应专业学位类别报考条件要求的最高学历、最高学位等相关信息,否则,后果由考生自负.对联考成绩达到学校公布的复试资格线的考生,在接到学校的复试通知后登录报名"信息平台",下载本人《2014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审查表》(样表见附录八,在表中"考生签名"一栏,亲自签字),本人签名确认后将该表交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审核.《2014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审查表》无本人签名确认的,不允许参加复试. 2.考生所在单位审核签字盖章.考生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应认真核准考生提供的表中内容是否属实、并填写推荐意见,并在考生电子照片上和考生工作单位人事部门审核意见一栏加盖公章.《2014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审查表》中无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签字、盖章的考生不具备复试资格,不允许参加复试. 3. 报考学院初审.复试时,考生须携带《2014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审查表》、身份证的原件及复印件、满足相应专业学位类别报考条件要求的最高学历、最高学位证书原件、复印件及教育部学历(学位)认证机构出具的学位或学历认证报告(以学士学位和本科学历报考的,只需出具学位认证报告;以学历报考的,只需出具学力认证报告.另外,出具认证报告需要一定时间,考生在全国联考一结束就需提交认证申请.),到报考学院进行初审.学院须对考生的报考条件、学历(学位)、身份证等的真实性等进行初审,由学院分管研究生教育的负责人在确认属实的考生身份证复印件、学历(学位)复印件、认证报告和《2014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审查表》中 "招生单位审核意见"栏签字盖章.提供材料不全、或无报考学院负责人签字、盖章的考生不具备复试资格,不允许参加复试. 4.研究生院复审.考生须按要求将经学院初审通过后的《2014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审查表》、最高学历(学位)证书、认证报告及身份证的原件、复印件各一份交研究生院,研究生院对考生提交的材料进行复审签字盖章.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认证报告原件验证后退还考生本人,复印件留存备查.凡不能按时提供相关材料(含学历或学位认证报告)的考生将被中止录取资格的审定,拟定不予录取,责任由考生自负. 考生复试前应进行学历(学位)认证.以学历报考的须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以下简称"学历信息网",网址: http://www.chsi.com.cn/)进行学历认证;以学位报考的须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学位信息网",网址:http://www.chinadegrees.cn/)进行学位认证;境外学历(学位)认证机构为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网址:http://www.cscse.edu.cn.考生复试时须提供学历(学位)认证报告,不能按时提供者,不予复试. 六、录取工作 1.考生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诚信负责.学校根据考生的GCT成绩、专业考试和面试成绩,结合考生的单位推荐意见,对考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择优录取. 2.学校录取前将完成资格审查工作,对于未能在学校规定录取截止时间内提交学历(学位)认证报告、不符合报考资格或提供虚假信息的考生,学校将不予录取或取消录取资格,责任由考生自负. 3.对报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考生,录取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但未获得学士学位的人数,不得超过本校当年录取总人数的10%.(对矿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业设计工程等领域招收工程硕士,录取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但未获得学士学位的人数所占比例可单列,但不得超过本校该领域当年录取总人数的20%) 4.对报考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的考生,专科毕业者录取人数不得超过本校当年录取人数的10%. 5. 对报考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的考生,非政府部门管理人员录取比例不得超过本校当年录取人数的20%. 5.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调剂录取工作,仅限在考生报考招生单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招生单位之间进行,不进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单位之间的调剂录取;各硕士专业学位均不进行跨学位类别或跨专业领域的调剂录取. 七、其他相关事项 1. 2014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GCT联考)成绩一年有效. 2. 为保证培养质量,各硕士专业类别招收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半年或500学时. 3. 考生请务必及时、准确填报信息,通过信息平台采集的有关信息将作为招生录取、学位授予、教育评估和学位认证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4. 各招生学院(中心、所)要严格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严禁举办考研辅导班的通知》(教学厅〔2004〕15号)要求,除考试大纲外,招生单位不得以其他形式划定考试范围,不得举办任何形式的考研辅导班;招生单位教师不得以任何形式参与考研辅导活动(包括社会上的考研辅导活动) 5. 自行组织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等)命题和阅卷工作的招生学院,务必保证专业课考试工作的严肃性、权威性、保密性.专业课试卷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在启用并使用完毕之前属机密级材料,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对外或向考生泄露.有关招生学院在专业课试卷传递过程中,要按照学位中心的统一部署,认真负责,安全准确,避免发生误递、迟递或错递. 6. 各招生学院(中心、所)要重视和加强信息安全工作,不得泄露、传播考生个人信息. 八、招生人数 根据学位办[2013]20号文件精神,我校各学位类别招生人数如下: 学位类别 招生人数 工程硕士 各领域招生人数待定 艺术硕士(MFA) 75 公共管理硕士(MPA) 50 九、联系方式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珞狮南路122号 邮政编码:430070 联系部门:武汉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科 电话:027-87651409 网址:http://gd.whut.edu.cn/ 附录一:工程硕士招生领域及考试科目(计划招收780人) 招生领域代码 及名称 考试科目 专业课参考书目 招生学院(代码)及联系电话 085204材料工程 ①??GCT联考 ②??材料工程专业综合 ③???面试 不指定教材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07) 87164677 085239 项目管理 GCT联考 项目管理专业综合(四) 面试 《管理学原理》程国平、刁兆峰,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8 管理学院 (17) 87396017 085213建筑与土木工程(土木类:含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建筑类:含建筑学、城乡规划学) ① GCT联考 ② 专业综合 ③ 面试 1、土木类:《混凝土结构原理》(第4版). 沈蒲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第3版),赵明华主编,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工程项目管理》(上),乐云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 2、建筑类:《园林设计原理》、《建筑物理》、《建筑设计原理》、《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13) 87165906 085239项目管理 ① GCT联考 ② 项目管理专业综合 ③ 面试 《工程项目管理》(上),乐云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085234车辆工程 ① GCT联考 ②汽车专业综合 ③面试 《汽车理论》(第四版),余志生,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年1月 汽车工程学院 (09) 87658325-826 085229环境工程 ①?GCT联考 ②?环境工程专业 综合 ③?面试 《环境工程学》蒋展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06) 87885647 085218矿业工程 ① GCT联考 ②矿业工程专业综合 ③面试 《高等硬岩采矿学》童光煦,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资源加工学》王淀佐、邱冠周等,科学出版社,2002 085224 安全工程 ① GCT联考 ② 安全工程专业综合 ③ 面试 《安全工程学》何学秋主编,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6 085201机械工程 ? ①??GCT联考 ②??机械工程专业综合(一) ③???面试 《机械设计》彭文生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机电工程学院(08) 87859166 085236工业工程 ①????GCT联考 ②????工业工程专业综合 ③????面试 《工业工程-原理、方法及应用》胡宗武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085207电气工程 ①??GCT联考 ②??电气工程专业综合 ③?面试 ? 《电路》邱关源,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1999; 《自动控制原理》王万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三版)彭虎,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自动化学院(10) 87648418 085210控制工程 ① GCT联考 ②控制工程专业 综合 ③面试 《电路》邱关源,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1999; 《自动控制原理》王万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三版)彭虎,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085211计算机技术 ①??GCT联考 ②??数据结构 ③??面试 《数据结构》严蔚敏,清华大学出版社(C语言版),200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11) 87299654 87216780 86582188 085212 软件工程 ① GCT联考 ② 数据结构 ③ 面试 085208电子与通信工程 ①??GCT联考 ②??信号与系统 ③??面试 《信号与系统》刘泉、江雪梅,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2006年 信息工程学院(12) 87651806 085222交通运输工程(含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物流管理、道路与桥梁工程、交通工程四个方向) ①??GCT联考 ②??交通运输概论 ③??专业综合(面试) 《交通运输工程学》 沈志云,人民交通出版社 ? 交通学院(14) 86581133 085223船舶与海洋工程 ①GCT联考 ②船舶原理 ③专业综合(面试) 《船舶原理》盛振邦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085239项目管理 ① GCT联考 ② 项目管理专业综合(三) ③ 面试 《工程建设项目管理》 戎贤,穆静波,人民交通出版 085222交通运输工程 ①??GCT联考 ②??船舶管理 ③??面试 《海事管理学》郝勇,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 航运学院(15) 86582958 085237工业设计工程 ① GCT联考 ②工业设计工程专业综合 ③面试 《设计学概论》尹定邦,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 《艺术设计史》杨先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第1版 艺术设计学院 (04) 87885181 085206动力工程 ①??GCT联考 ②??动力工程专业综合 ③??面试 《船舶柴油机》主编:钱耀南,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能源与动力学院(16) 86580952 085222交通运输工程 ①?GCT联考 ②?交通运输概论 ③?面试 《交通运输管理概论》徐大振,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085223船舶与海洋工程 ①?GCT联考 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综合 ③???面试 《轮机概论》主编:王克,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085201机械工程 ①??GCT联考 ②??机械工程专业综合(二) ③???面试 《机械设计》彭文生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物流工程学院(18) 86569891 085240物流工程 ①??GCT联考 ②??物流工程专业综合 ③??面试 《物流工程》姚冠新 赵艳萍 贡文伟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085239 项目管理 ①??GCT联考 ②项目管理专业综合(二) ③面试 《项目管理导论》殷焕武,王振林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085216化学工程 ①?GCT联考 ②?化学工程专业 综合 ③?面试 《化工原理》夏清,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物理化学》(化工专用)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化学工程学院(20) 87749300 附录二:艺术硕士(MFA考试科目(计划招收75人) 招生领域代码 及名称 考试科目 专业课参考书目 招生学院(代码) 及联系电话 135107美术 135108艺术设计 ①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含艺术学基础、英语) ② 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③ 政治理论 ④ 面试 1.《设计学概论》尹定邦,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 2.《艺术设计史》杨先艺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3.《艺术学概论》彭吉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 4.《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考试大纲及指南》(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5.《艺术学基础知识》王次炤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 艺术设计学院(04) 87885181 附录三:公共管理硕士(MPA)考试科目(计划招收50人) 招生类别代码 及名称 考试科目 专业课参考书目 招生学院(代码)及联系电话 125200 公共管理硕士(MPA) ①公共管理综合能力测试 ②外国语(英语) ③政治理论 ④ 面试 1.《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联考考试大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版) 2.《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英语(日语、俄语)考试大纲》(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经济学院 (01) 87396017 附录四:2014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考生基本操作流程图 附录五:2014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考生上传电子照片标准(中国护照证件照片标准) 1.电子照片图像样式: 2.图像规格:567像素(高)* 390像素(宽),头部宽度为248~283像素,头部长度为331~390像素,分辨率300dpi,图像文件大小在20~200 kB,JPG格式.图像尺寸为48毫米(高)* 33毫米(宽),头部长度为28~33毫米,头部宽度为21~24毫米. 3.颜色模式:24位RGB真彩色. 照片11后绩单和学位证上使用, 4.要求:近期(三个月内)正面免冠彩色半身电子照片.照片背景为白色,其他颜色不予受理.照片要求人像清晰,轮廓分明,层次丰富,神态自然,着深色上衣. 5.电子照片可请照相馆、数码店等协助拍摄并调整至相应文件大小(20kB~200kB),不得进行任何修饰. 6.电子照片由考生本人提交.该电子照片将在《报名登记表》、《资格审查表》、准考证、成绩单、学位证上使用. 附录六: 2014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名登记表(样表) 考试所在省市:现场确认时间: 姓名 姓名拼音 第二代 居民身 份证电 子照片 考生上传 电子照片 性别 出生日期 年月日籍贯 民族 国籍 政治面貌 证件类型 身份证件号码 工作单位性质 工作单位所在省市 工作单位 参加工作时间 年月技术职称 行政职务 工作岗位 考生身份 移动电话 工作电话 家庭电话 亲友电话 通信地址 邮政编码 最高学历 年 月毕业于 学校 专业 证书编号 最高学位 年 月获 学校 专业 学 士学位 证书编号 报考学校 报考学位类别 应试语种 报考专业或领域 报考院系 报考研究方向 备注(签字前,请认真核对上述内容) 诚信承诺书 一、我已阅读《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33号令)和《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考试考生守则及违规处理规则》,愿意在考试中自觉遵守相关规定,如有违反,自愿接受相应处理. 二、我保证所提供的以上信息真实、准确,并愿意承担由于以上信息虚假或错漏带来的一切法律责任和后果. 三、如不符合报考条件而未被招生单位录取,所造成一切后果由考生个人负责. 考生本人亲笔签名: 2014年月日请现场确认点工作人员核对考生本人、照片及身份证件信息后打勾并签字: 身份证件信息、考生照片与本人一致,进行现场确认. 身份证件信息、考生照片与本人不一致,不得现场确认. 两名现场工作人员签名: 2014年月日时分现场确认点名称及地址: 注:最高学历、最高学位栏目请填写满足相应专业学位类别报考条件要求的最高学历、最高学位. 附录七:2014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 预报名承诺书省市代码 省市名称 网报编号 本人为参加2014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预报名的考生.因故无法持考试规定的有效身份证件进行报名现场确认工作. 现郑重承诺: 1.本人可以在2014年10月9日前办理好考试规定的有效身份证件; 2.在规定的时间 10 月9日到 10日到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补验并修改本人的身份证件信息; 3.我可以持规定的有效身份证件参加考试.否则,本人此次预报名作废,自愿放弃参加2014年专业学位全国联考,所交报名考试费不退,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由本人承担. 现持证件名称: 现持证件号码: 联系电话 网报编号 新证件名称: 新证件号码: 考生本人签字: 年月日附录八: 2014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资格审查表(样表) 考试所在省市及城市: 姓名 姓名拼音 第二代 居民身 份证电 子照片 考生上传 电子照片 性别 出生日期 年月日籍贯 民族 国籍 政治面貌 证件类型 证件号码 工作单位性质 工作单位所在省市 工作单位名称 参加工作时间 年月技术职称 行政职务 工作岗位 考生身份 移动电话 工作电话 家庭电话 亲友电话 通信地址 邮政编码 最高学历 年 月毕业于 学校 专业 证书编号 最高学位 年 月获 学校 专业 学 士学位 证书编号 招生单位 报考学位类别 应试语种 报考专业或领域 报考院系 报考研究方向 备注(签字前,请认真核对上述内容) 诚信考试承诺书 我已阅读《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33号令)和《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考试考生守则及违规处理规则》(学位办[2002]34号),如有违反,自愿接受相应处理. 二、我保证所提供的以上信息真实、准确,并愿意承担由于以上信息虚假或错漏带来的一切法律责任和后果. 三、如因不符合报考条件而未被招生单位录取,所造成一切后果由我个人负责. 考生签名: 年月日考生工作单位人事部门审核意见: 单位人事部门盖章 经办人签字: 经办人联系电话: 年月日考生工作单位省级主管部门推荐意见: 省级主管部门盖章 经办人签字: 经办人联系电话: 年月日招生单位审核意见:招生单位盖章 经办人签字: 经办人联系电话: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