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语文综合能力的运用,一直以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可作文教学始终摆脱不了少(学生收获少)、慢(收效慢)、差(效果差)、费(时间浪费)的“瓶颈”状态1,所以又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令众多教师上下求索,倍尝艰辛。传统的作文教学“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完全抹杀了学生的主体精神”2,把学生封闭在课堂里,局限在课本中,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埋没了学生的天性,以致使学生作文空洞、呆板、虚假。我冲破固有的樊篱,在作文教学实践中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重在激发兴 创设情境,取到了意想不到的显著效果。
一、 把游戏活动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作文教学效果缓慢、潜在、不直观,不像其它学科吹糠可见米,搭锯就有沫。所以普遍认为作文教学难,一贯抓得最紧最细。“紧”在作文教学局限于课堂内,不开放;“细”在从审题、选材、布局谋篇,甚至连词成句,应有尽有,关怀备至,放不开。指导课上,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滔滔不绝讲得精疲力竭,可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却是空洞无物,索然无味或是弊病百出,千疮百孔,理不出个头绪来。教师吃力不讨好,教而无方;学生费力学不好,学而无门,以致教者疲惫,学者乏味。教师抓得越紧,指导越多,学生对作文越是抵触,越是害怕,形成恶性循环,又何谈提高作文质量?何谈提高学生素质?
要改变作文教学这种低迷现状,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学作文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兴 有了这位“最好的老师”,学生才有可能学得“最好”。所以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作文指导不越俎代疱,削弱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
作文中真情实感的缺失与对策
作文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反映写作者的语文水平。现在的很多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疼,他们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写什么呀?”“怎么写呀?”为了应付任务,他们在作文中东拼西凑、套用模式、人云亦云、内容单调、缺少真情实感,这些都一直困绕着作文教学。
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阅读源的影响使学生作文模式化。现在,学生的阅读内容主要来自语文课本、作文选等,而学生也普遍认为这些文章都是好文章,模仿其思想内容也就是很自然的,这些习惯从小学就开始养成,从而抑制了个性化作文的诞生。
考试的指挥棒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多教师都有一个态度,考什么就练什么。如前几年的高考作文都是写材料作文,教师在备考时就跟着训练材料作文,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人为地使学生的作文走向单一化、模式化。
教师在作文的指导和评讲中出现误区。指导时,只是要求学生如何如何写,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怎么安排结构等。评讲时,只是对老师认为好的文章进行评讲,让学生感到 的文章就是好文章,而且用成人的眼光来理 。这样就扼杀了学生鲜活的文采、蓬勃的想象力。
作文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 把游戏活动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作文教学效果缓慢、潜在、不直观,不像其它学科吹糠可见米,搭锯就有沫。所以普遍认为作文教学难,一贯抓得最紧最细。“紧”在作文教学局限于课堂内,不开放;“细”在从审题、选材、布局谋篇,甚至连词成句,应有尽有,关怀备至,放不开。指导课上,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滔滔不绝讲得精疲力竭,可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却是空洞无物,索然无味或是弊病百出,千疮百孔,理不出个头绪来。教师吃力不讨好,教而无方;学生费力学不好,学而无门,以致教者疲惫,学者乏味。教师抓得越紧,指导越多,学生对作文越是抵触,越是害怕,形成恶性循环,又何谈提高作文质量?何谈提高学生素质?
要改变作文教学这种低迷现状,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学作文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兴 有了这位“最好的老师”,学生才有可能学得“最好”。所以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作文指导不越俎代疱,削弱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作文指导要留有余地
对小学生作文,不加指导,放任自流,固然不好,但指导过细,危害也大。前者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后者低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如果硬把学生的作文套在教师设定的框框里,以教师的思路 学生的思路,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
作文指导应该目的明 留有余地,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作文指导要开拓学生的思路,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只有使学生真正想写了,“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才能得到 。
今年立春后不久,天气还比较冷,似乎看不到春天的景象。为了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我出了个《找春天》的题目叫学生作文。学生立即注意到题眼“找”字。为什么要找呢?因为春天气息还不浓。他们的写作兴趣激发起来了,谁都想找一找春天究竟在哪里。他们在大自然里兴致勃勃地观察着,议论着,我又因势利导,要求他们找出春天的代表性事物来。后来他们较好地完成了这次习作。
作文指导还要让学生明确作文的要求,帮助他们选择和组织材料。有一次我让学生写《可爱的学校》,板书课题后,进行了这样一段谈话:
师:这个题目告诉我们什么?
生:这个题目告诉我们,这篇作文是写我们学 可爱。
师:对,这次作文的目的是要告诉别人,我们学校是很可爱的。那么,我们学校的可爱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体现在学 境优美。
生:还体现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可爱。
作文指导需愉悦 作文讲评需及时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做成某件事,首先要有一种心理需求。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学生通常有一种“畏惧感”。因此我认为,我们语文老师除了让学生明白作文在语文中的重要地位外,还应多动脑筋,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写好作文。在学生完成作文后,老师应抓紧时间批阅,并及时作作文讲评。 让学生愉快作文,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好材料关。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之所以畏惧作文,其主要原因在于“无话可说”,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适时地组织一些活动来 帮助学生“找米下锅”,让学生首先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再动笔。如“国庆节”、“元旦”、“元宵节”、家 “开渔节”等等,这些活动,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观或调查,适当加以诱导、点拨,让学生对感性的材料加以整理、取舍,这样学生写起来因为有话可说一般就不会感到太难,而且内容也充实多了。 又如,前些年,我在班上成立了小记者团,组织他们利用休息日去单位或个人搞一些采访活动。回来后,他们有的写成了日记,有的写成作文,并在某些报刊书籍上投稿发表。前年,小记者团去石浦镇采访了镇长,预先准备了一些问题,受到了镇长的热情接待,回来写了《 镇长采访记》、《假如我是镇长》等文章,受到镇长等领导同志的赞赏和好评。去年,我亲 自带领几个小记者去一位退休老师家采访(事先约好),她给学生介绍了自己三十载从事教学工作的生涯,有些事迹非常感人,讲者动容,听者流泪,小记者都认真地摘笔记,回来后立即写了一篇《呕心沥血育蓓蕾》的文章,后来登上了宁波……
作文指导十个「备」
一备目标。 作文教学的目标要在学期初根据“大纲”要求、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通过制定作文的教学计划 好一学期的总目标。在备各节作文课时就应根据一本书的总目标 本节课的具体目标,然后再考虑相应的一系列教学活动。
二备要求。 教学要求不能过多,要根据学期初制定的总目标并结合本次的作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提一两个要求。每次要求要具体、通俗地向学生一一交代,做到教学一致,有的放矢。
三备审题。 作文一定有文题,对不同的文题有不同的审题方法。教师要根据文题词语、结构和主题思想把审题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审题,使学生弄清这篇作文应写什么,受哪些条件限制,重点在哪里,应注意什么问题。
四备材料。 一般地说作文的材料有三种类型:一是指定性材料,即由教师预先规定好具体写什么,一般用于学生刚开始写作文阶段;二是半指定性材料,即教师只规定写的范围,让学生自己去选材;三是非指定性材料,即让学生在审题后明 重点写什么的基础上,再结合已学知识或生活实践或所闻所见的事物,从中选材料作文。不管哪一种情况,教师均应在备课时根据文题含义和学生实际考虑好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选材。
五备方法。 作文的方法应灵活多样,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因题而异,因人而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阅读教学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加以指导,通过审题、提问、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审自选,自定写作方法,要防止包办 、千篇一律或照搬照抄现象。
六备说、看、做。 有的作文让……
初中作文教学方法试探
验,提出了一些新教法:切实 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围绕教学大纲引导、鼓励学生参加一切有益 的社会活动,开发学生“多维”形式, 学生写作畏难的问题。
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两种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和一种态度(生活态度),其中生活态 度实际上就是指怎样“做人”。中学作文教学就承担着这沉重的使命。就是说通过作文教学,既要为学生打好 “求知”的基础,又要教他们“做人”的道理。
初中是整个中学学习的初级阶段,这是学生由少年向青年发展的时期,有着与小学、高中不同的特点,他 们独立追求与感受的个性日益突出,活泼、想学但基础薄弱,还很幼稚;对生活、社会、客观世界充满新鲜和 好奇,但认识不足。表现在作文中,往往是不会选题、不会集材、不会谋篇、不会措词,其问题的结症是我们 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传统教育形式,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习惯于老师给他们命题、提示,甚至提供题 材;这种照葫芦画瓢的结果是:一种形式、一个材料换个题目学生从小学带进了初中,或许还要带到高中和更 高级的学校。长此以往,我们培养出来的将是怎样的社会人才。面临这种局面,我们的作文教学方法必须改革 。然而,出路何在?在这里我仅就多年来在初中作文教学方面遇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港、台和国外中学作文教学看我们的差距
在港、台和日本及一些西方国家作文训练方式大多以命题作文为主,但题目要求写的内容是学生亲身经历 、耳闻目睹的,或者是比较熟悉的、感受比较深刻的。由于所写的东西针对性强,大多是发生在学生身上,比 较具体和实际,易于发表看法,使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这就消除了写作的畏难情绪,同时也避免 了那种空发议论的倾向。我们现行的作文训练从命题的形式来看与境外的差别不大,但我们的学生生活的范围 很狭窄(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极为有限,写作时普遍感到内容贫乏、无从写起, 有畏难情绪;老师对这个问题又往往是命题的同时交给学生题材,让学生按范文依葫芦画瓢,学生始终在教师 的“卵翼”下写作,培养的是学生的惰性,独立写作能力始终没有得到提高。
训练时应注意和教材靠拢,重视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或者说是练习写作 的一条捷径,倍受国外教育界的重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目的是使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在写作 上得到运用,让学生尽量把教材上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即学以致用。它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体现。 在国内由于应试的教育体制,迫使学生围绕几本教科书死记硬背,教材以外的书籍几乎与学生无缘,升学的压 力,呆板的教学形式,毫无创造力可言的作业,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的作文训练,认识性和实用性作文较少,以文学性作文(记叙文、议论文、散文)为主,写作教学的 最终目的模糊不清;而国外的作文训练,以上三种类型都较重视,尤以认识性作文和实用性作文为主,针对性 和实用性强。即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作文训练紧密结合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需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 生活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我国作文教学的一般过程是: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整个过程 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思想受到束缚,创造性无法得到发挥;而国外作文的教学过程是:取材——构思— —记叙——推敲——评价,它的特点与学生的写作过程相一致,整个过程体现的是“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创 作个性得到良好地发展。
在不同文体的训练形式上,我国大多数语文教师目前仍采用传统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单线文体 训练,彼此之间仿佛是独立的学科;而国外一般采用不同体交叉的综合训练方法,三种文体相互穿插,相互渗 透。这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能力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规律,是作文教学的共同发展趋势。
我认为,我们现行作文教学的最大失误,是没有把学生置入大社会、大自然之中,在他们的脑海里是一片 灰色的世界,没有色彩,没有生机,唯独老师、家长是他们的影子,导致学生在写作时把心灵沟通、感情渲泄 的快乐,变成言不由衷、动辄被咎的痛苦。初中毕业后还是被“怎样写”和“写什么”深深地困扰着。
作文是表达,是创造,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所认识的客观世界。学生感到难,对教师来说也难—— 作为教学很难在短期内见效。怎样提高作文教学效果,是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中至关重要同时又是最不容易 找到现存答案的课题。在我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生涯中,尽管作过这样或那样的尝试与摸索,作文教学始终给 我留下了深深的感触,要想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取得明显的成效,关键在教师——教师对作文教学的地位、重要 意义及其艰巨性的认识和理 教师在教法上悉心钻研,不断地探索、开拓和创新。人们常说:“心 一言 文一致”,这从某种角度来说,作文教学的全部工作就浓缩在这八个字里。初中三年要求学生做到嘴上说的, 全是心里想的,凡是心里想的,都能说出来,这已经是不容易的了,何况又要求文章与言语的和谐一致, 更是不容易了。这里涵盖着“思想——言语——文字”之间转化,是个语言心理行为的大工程。作为教师,首 先应该明确这么一个概念——作文教学是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综合 训练。识字、讲读是基础,社会实践是内容,它是学生基本技能综合训练的一种手段,具有再创造的特性。在 学生方面,让他们树立“为学习而写作”的学习指导思想,即把写作当作学习其他学科的一种手段。其实在许 多课程的学习中,写作已经在起这样的作用,只不过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抽象地说 教,可以把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环境中,使他们自己去感知生活确实离不开作文。如设计科际之间的作文题, 并把学生带进工厂、科研单位实地参观考察,回来后要求他们写产品说明书,或设计一则简短的广告。学生经 常在电视里、报纸里看到各种各样的广告,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使得他们认识到写作课与其他各个学科是密 不可分的,写作正好为其他学科提供了基本的学习工具。在思想上对“为什么写”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学习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很快被调动了起来。
二、搞活作文课堂教学, 学生“怎样写”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双方共同的实践活动。因此,必须处理好“教”与“学”、“动机”与“效果”的关系,这就 要求教师谙熟学生的写作实际水平,针对学生“不知道怎样写”的问题指点门径,力求做到一课一得。
(一)引导学生分析命题(包括命意)作文的特点 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怕写作文,其实最怕老师 布置命题作文,学生对命题作文的内容不熟悉,感到无话可说,硬叫写,其结果只能是敷衍了事。任何一种作 文命题,无论是何种体裁,也不管是何种形式,都具有限制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现行的课本中,有些文章由于 所反映的内容与现代生活距离久远,降低了对学生的吸引力,我们应该另外选择内容比较新颖的文章作为剖析 的对象,针对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每剖析一篇文章便能真 决某种技巧问题,这样就容易起到事 半功倍的作用。如果学生能把握命题这一特点,就能避难趋易,像疱丁解牛那样,“以无厚入有间”,做到“ 游刃有余”。
(二)指导学生把握思维的方法 同一个题材,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发现的问题不同,得出的结论也 各有不同。作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构思时思路开阔,八方辐射,“万涂竞萌”,要想使学生立意时独出机杼,不 落窠臼,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必须在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基础上适当发展他们的多维思维方式。运 用这种“扩 型的思维,学生就会感到思如泉涌,要写的东西很多,就会感到作文绝非是“自古华山一条路 ”,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样,就可以从诸多的角度中选择自己体会深刻、材料新颖、立意独特的角度 来写,克服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毛病。
(三)引导学生辩证分析问题 青少年学生最少保守思想,他们思想 ,喜欢独立思考,勇于标新立异 ,但和成年人比,他们还缺乏社会生活的经验,思想还幼稚,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没有深度。这些特点常常 在他们的作文中表现出来。因此,教师应对他们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使之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 题,提高他们辩证分析能力。通过这样辩证地分析,才能去伪存真,寻找出材料所揭示的正确观点,在此基础 上抒发感情,进行评论,文章必然会抓住要领,褒贬得当,就不至于泛泛而谈,单薄无力了。
(四)让学生掌握文体知识,使学生适“材”选“体”,落笔成文学生写文章之所以感到无从写起或不知 道“怎么写”,原因之一是不掌握文体知识,缺少“规矩”。其实任何一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们的共性,又有 各自的特点,不同文体的比较教学,交叉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根据不同的题材性质 ,用不同的体裁来表现,写作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还有开头的方法、过 方法、结尾的方法、 设置中心句的方法等等。
(五)范文引路,模拟训练 传统的教学范文还是有不少在写作手法和技巧上的可取之处,可以把其当作 学生模仿写作的典范。但是,教师应在教这些课文之前,作好写作安排,教者心中有数,使学者学有目标。在 评析课文时,着重分析作家观察、发现、思考、联想、选材、构思的方法,讲清每篇文章的仿作重点,让学生 有法可效。范文引路要注意的问题是:要求学生学范文之取材分析、布局谋篇的方法,而不是抄袭,让学生通 过模仿开拓自己的思路,并加以发挥,最终变为自己的东西。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怎样写”的心理障 碍问题得到了 ,教师往后的作文教学工作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三、切实抓好课外活动, 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在我施教的一次题为《我的一点建议》的作文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这样写:“我们在作文时,拿笔就头 痛,总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有时在头脑里想好了,一下笔又不知道从哪写起,脑子变成一片空白”。因此,“ 建议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带我们出去看看,玩玩”。这里说明了不知道“写什么”的问题依然困扰着学生。
在写作教学本体中,教学生“写什么”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就始终困扰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同时也对写 作教学方式作过许多探索,得到公允的开展课外活动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措施。至今开展课外活动也有半个多世 纪了,并且作为教育的一种法则写进了教学大纲,可是仍然没有引起我们教育界乃至全社会足够的重视,学生 还在为“写什么”而苦恼。国外的大量资料表明,在学校里人才成长的主要途径有三:一是课堂教学引导;二 是课外科普、传记、文学读物的启迪;三是课外科技、文体、社会活动的培育。这后两条途径都属于课外活动 的范畴,实际上是两条途径,即课内与课外。
陶行知主张:“我们要 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 ,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 学习。”这句话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运用课内学到的观察本领去广泛地观察大自 然,从而丰富感性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二是让学生去接触社会,把语文教学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 从而在社会交际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实践证明,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观、访 问、搞社会调查,接触实际,接触社会,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了解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开拓知识领域 ,开阔眼界,丰富生活,激发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兴 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同时,还使学生有 机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可以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提高获 得知识、驾驭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手脑并用的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 问题的能 力。更能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精神。
课外活动是作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问题是开展什么样的课外活动才能提高学生对生活、对客观世界的 认识,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达到 学生不知道“写什么”的目的。以下两种形式的课外活 动有助于达到这个目的:
(一)校外课外活动
校外课外活动的天地是及极广阔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把社会生活引进课堂,让学 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把自己与当今的世界、自己生活的社会、人民的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些先进单位 、个人、专业户,一些名胜古迹,教师都应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出去,指导学生观察。形式可以多样灵活,有 全校性的、有班级的,有小组的,也可以有个人的。让学生开阔眼界,接触社会,熟悉生活,了解自然,认识 新事物、新现象。通过接触实际提高观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得到升华。活动内容:1. 参观、考察。包括工厂、农村、工程、科研项目、新产品、新技术,增长见识;还可以使学生受社会主义现实 教育,热爱祖国,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动力。2.逛市场。了 易集 在流通领域的怎 样地位,增强文学作品中贸易市场的感观认识。3. 自然、名胜。奇妙无比的大自然、历史文物,是学生获 取有关气象、生物、矿藏等自然常识、历史知识和民间文化的生动教材;4.系统地观察某种生物的生态变化过 程,收集昆虫、植物标本。如饲养小蝌蚪、养蚕、养鸟等,增长知识;5.与名人通讯,和作家座谈,向重要会 议献词,从小树立远大志向;6.参加市区少年宫举办的各种培训班,参加社会团体发起的各种竞赛活动,发展 学生的个性特长;7.文明礼貌、卫生宣传、慰问军烈属、学雷锋活动,从小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8.节、假 日邀请家长参加学校活动,增进学校、老师、家长、学生之间的交流,使父母更理 子,孩子体谅父母,沟 通两 的感情,提高教育效果;9.“家庭小天地”,学生在家里应有自己的小天地、活动内容,有自己的兴 或养殖、种植、或做小制作等等,培养自我动手的能力。
(二)校内课外活动
1.阅读。大量的事实证明,阅读是增长知识的有效办法之一。要提高语文水平,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光 靠教材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外阅读方法上,可以采取自由阅读和定向阅读相结合。自由阅读,由学生根 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阅读作品,教师一般不加限制,但要讲清目的和要求,一个课时能认识一个 事物便达到了目的。定向阅读,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以及某一写作单元的目的和要求, 阅读作品 目录。如大纲规定初中每个年级课外阅读三五本书,教师针对记叙文的特点,有要求地布置,通过检查及时了 发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已经掌握或没有掌 问题,以便在往后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教师还应要 求学生每个学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要求学生在的阅读中摘抄妙文佳句,多作一些笔记和 ,这对增强 学生的词汇量,激发思维,丰富语言,大有好处。2.练笔。练笔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只学理论不 实践,无论达到提高的目的。定性作文与不受任何限制的作文相结合,这是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一。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强化课堂计划内定性作文(教学计划内规定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外,还 必须抓好学生的课外练笔,提倡写随意文,其形式包括日记、周记、评论读书笔记以及信函等等。这是学生写 作上自由耕耘的一块园地,让他们写自己的话,写实在的话,见什么写什么,干什么写什么,读什么写什么, 想什么写什么。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规定每人每周写作的最低量度。有了量度要求,便于教师全面总结,可 起到 检查作用。3.办报。这里包括学生的手抄报、学校和班级办的油印小报、黑板报、墙报等等。这项活 动的作用,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及其他学科基础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训练学生的编辑、排版、 写作、绘画、书法等多种技能。学
当前初中作文教学必须研究的三个问题
- 研究是指在每节课前用三到五分钟时间,通过演讲的形式探索语文教学的新途径,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锻炼胆魄、增长知识、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目的,探索一种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指导思想
(一)严格遵循教学规律,建立新型的师生双边关系
在师生双边关系问题上,我们曾经有过教师主宰一切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曾经有过且现在 提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呈几何级递增、提 身学习的今天,这些模式日益显露其局限性。“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一古训在今天显得尤为灵验。因此,在教学中探索以大纲为主导、以教材为主线,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教学模式成了课堂三分钟演讲的指导思想之一。
(二)寓教于乐,创设最佳教学氛围
教和学,本来无所谓苦乐。只是现在教什么和怎样教,学什么和怎样学,不是自己的主观意志所能决定的,教者与学者长时间处在一种被动状态,不免身心疲惫,终致厌倦。其实,教和学完全可以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寓教于乐是千百年来教育界永恒的话题,在社会各界提出质疑、语文教学出现危机的今天,我们着实有必要在寓教于乐、创设最佳教学氛围方面探索一番。
(三)竞争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
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都有求异求新的欲望,而年青人在这一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及至把这一模式推及整个课堂教学,正是利用了高中生这一心理特点。
二、操作要点
(一)演讲顺序按学号进行,男女生轮流出场(每班学号均为女生在前男生在后)
这样安排便于学生掌握自己的出场时间,同时避免了乏味单调。学号的排列是随机的,好中差也基本分 即使偶有几个水平较差的学生连续演讲,用一位学生的话来说也算是一种调节,让同学们看到了不足,为下一轮精彩的演讲铺垫蓄势。
(二)演讲内容不限,但要有感而发,不无病呻吟
演讲内容不限,能使学生自主性和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当然,内容不限也并不排除根据班级和学生实际,偶尔来一次命题演讲或即兴演讲,这样可以调节气氛,使演讲更加丰富多彩,引人人胜。有人担心内容不限会不会导致观点偏颇甚至错误以至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对于前一种情况,我认为这 求之不得的教育机缘。通过师生间的评论总结,孰得孰非,一目了然。对于后一种情况,润物无 的良好氛围,会保证演讲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行。
(三)演讲要脱稿,讲评不可少
严格要求学生演讲时要脱稿,以求对所写内容的消化吸收。那种任由学生低头念稿、敷衍了事的做法,只能助长演讲走向形式主义。至于演讲的形式等,则不作过多限制,以留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演讲后的评论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起到辨明事理、画龙点睛、给演讲者以鼓励等作用。
(四)灵活掌握时间
一般来说,演讲只需三到五分钟,用时过多则会影响 的教学进度。但在一些具有重大价值的问题上,应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把问题弄懂弄透。演讲后的评论,甚至渐渐发展成的争论,则将演讲推向高潮。语文教学不仅要立足于课内,更要延伸到课外,“学作文,先学做人”,这种对于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的争论,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才、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又使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有了提高。
(五)讲评重在鼓励
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自尊心强、渴望受到鼓励的心理特点,所以教师在讲评时一定要以鼓励为主。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演讲中的闪光点,如一个别致新疑的题目、一段引人人胜的开头、一段发人深思的结尾、一张从饭店借来的招贴画、一件自制的小道具、配乐演讲、双人合作,等等。这样既可以使演讲者受到鼓舞,又可以使听者深受启发,在以后的演讲中把这些闪光点发扬光大。
(六)创造宽松氛围,让学生各显其能
在演讲的内容、形式以及其后的评论方面,教师都要极力创造宽松的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才华的空间。允许出错,鼓励发表不同见解。老师以身作则,带头点评,然后请两位学生点评,使学生不再有拘束的感觉。
三、效果分析
经过两年探索,课前三分钟演讲取得了始料不及的效果。在调查问卷中,有98%的学生认为课前三分钟演讲有 ,其中68%的学生认为很有收获。课前演讲能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支持欢迎,是因为它不仅在形式上生动活泼,更重要的是在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完善人格的培养方面很有实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了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化社会要求当今的受教育者有很高的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课前三分钟演讲有效地锻炼了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为了写一篇让人耳目一新的演讲稿,演讲者往往要查阅很多资料,做一些卡片,有的还请教同学、老师、家长,甚至有关方面的专家。一个学生为了做关于中东问题的演讲,光摘抄的文字材料就有十几页,而这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二)增强了竞争与合作意识
我们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激烈的竞争是在所难免的,但竞争中的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演讲实践中,学生的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得到强化,能力不断提高。演讲前的相互切磋是合作,而演讲效果孰优孰 是竞争。双人相声式的演讲是合作,而演讲后的唇枪舌剑又是竞争。大家都仿佛在比赛,看谁新颖,看谁成功,都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韧劲儿。
(三)培养了创新能力
课前三分钟演讲,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极大限度的发挥。从标题拟定、题材翻新、主题升华,到一段小魔术、一个精心缝制的小道具、一段音乐伴奏,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学生们都表现出了非凡的创造力。体裁从议论文逐渐发展到相声、小说、科幻故事等。为了吸引听众注意,各种各样的小花招更是层出不穷,魔术、杂耍、“惊堂木”、配乐,等等,令人耳目一新。
(四)提高了评价、分析能力
科学地分析问题并做出准 断、评价,是高中生必备的素质。但由于目前的高中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心高气傲,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的问题,致使他们看问题常常偏激,每每以偏概全,顾此失彼。针对这一弱点,我在演讲活动中加强了分析、评价能力的训练。通过热烈的讨论,加上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评价能力得以迅速提高,学生学会了通过一件很小的事去发掘一个很有用的道理,学会了辩证地去看待任何一个问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作文审题的能力,作文切题率有较明显的提高。在高三作文提高班选拔考试中,一道材料作文题难倒了很多学生,命题立意完全切合要求的仅占20%左右,而我任教的两个班达35%以上。平均每班选拔3位学生,我任教的两个班被选中10位。
(五)锻炼了发表个人见 胆魄
在回答“演讲对你各种能力的影响,请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问卷题中,绝大部分学生把这一条放在前列。很多学生第一次上台手足无措,语无伦次,经过第二次、第三次锻炼以后,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有一位女学生,第一次演讲时慌乱异常, 小得几乎无人能听得清。当同学评价她的演讲不知所云时,她几乎是哭着说:“不好意思,我太紧张了。”她在随笔中写道:“尽管我花了近三个星期去背那篇稿子,但在演讲时仍大段大段地忘记了,最后只得读稿。”而就是这样一位女同学,后来却做出了惊人之举----主动要求演讲,且 伶俐,潇洒从容。
(六)培养了完善的人格
语文学科是极具魅力的人文学科,语文的特点决定了演讲训练必须把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实践证明,演讲过程可以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演讲时间虽短,但多样化的题材为学生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真善美和假恶丑在这里激烈碰撞,一场场不露声色的人格教育课在这里悄然上演。在悲、喜、爱、恨、怒、骂之后,思想得以升华,灵魂得以净化,人格得以进一步完善。
四、由演讲引发的思考
(一)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
语文教学改革搞了几十年,劲费了不少,成效总不大,原因何在?我以为主要是观念没有彻底更新。语文课堂讲风太盛,很多老师还是热衷于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久而久之,学生变成了一架被动接收知识的机器,毫无自主性、创造性,对语文越来越不感兴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引自卢家 《情感教学心理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是搞“填鸭式”还是让学生吃“自助餐”?是以课本为中心还是以生活为中心?是要师道尊严还是要民主平等?是要高分低能还是要全面发展?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思。
(二)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语文教学具有实践性,这一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应该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开放的合作关系。可以说,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而语文课前演讲基本上达到了这一境界。反观当今的高中语文教学,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已不多见。原因何在?关键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把生动活泼的演讲形式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应该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毕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建立全面的、有利于学生发挥潜能的评价机制
当前的语文教学,依然是一张试卷定终身,重结果而不重过程。新大纲提出“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并重”的新视角,从而将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质量置于一种动态背景下予以全面完整的科学关照。新大纲提出的对学生的评价,则立足于“三个有利于”:“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一调整,将有助于引导语文教育去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等运用能力,进而促进他们摒除维持性和复制性学习,张扬个体最可宝贵的创造力,使其审美情 文化晶位、道德素养和思维品格都得到和谐、健康、全面的升华,形成一种无愧于承担中华民族现代化历史使命的人格体系。高中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实践证明,过程和结果并重的评价机制可以更加全面评价学生,更加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
谈谈初中作文教学中的“授”
古人在论述文章写法时,曾说“定体则无,大体须有”(金·王若虚《文辨》),又说“学文之事,可授受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清·章学诚《文理》)。这些关于写作的经验之谈,至今仍有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正如水随容器赋形而本身却并无定形一样,文有法却无定法。也 为这样,作文教学才愈显得困难重重。曾听过这样一种说法:学生的作文是自己学会的,不是教师教会的。此话看似有理,但未免失之偏颇,因为它有意贬低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若照此逻辑推演,作文指导就成了多余。叶 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细细体味起来,这句话本身就含有为达 “不教”之目的必须有一个“教”之前提的意思。教师的作用在于“引路”、“开门”,路通了,门开了,登堂入室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该并且也无法 。作文教学的关键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引路”、怎样“开门”的问题。基于这点认识,下面就初中作文教学中“授”的角度,略陈管见。
一、初中作文教学可从传授些基本的写作知识入手
从根本上说,写作不是知识,而是一种能力。但从知识与能力相互作用的关系来看,知识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学生的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而获得的,离开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也已证明,缺乏必要的写作知识,是作文能力发展的重大障碍。所以,初中作文教学也可从传授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入手。这些知识,即文章写法的共性,也就是古人所谓的“大体”和“规矩方圆”,属于“可授受者”。诸如如何观察积累,如何审题立意,如何选材剪裁,如何布局谋篇,如何处理详略,如何开头结尾,如何衔接照应,如何叙事记人,如何写景状物……等等,这是前人总结的经验,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作文时就敢于动笔实践,就像学会了裁剪知识,给你一块布料就敢下剪刀一样。初中生掌握一些写作知识,其好处就在于对写作思路和方法起到引导与规范的作用,即使开始时可能显得被动和生硬,也总比一味堵塞或任其泛滥要好得多。
初中生一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记叙、议论、抒情等作文能力,根据能力对知识的掌握又起促进作用的原理,在初中阶段,学习和掌握一些比较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也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但是,众所周知,作文课又最忌上成纯理论色彩的知识课,那么这些写作知识的传授应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实现呢?
二、读写结合,是“授”与“受”之间的桥梁
作文知识是一种抽象,必须结合具体的文章去 才能深入领会,然后还需尝试以领会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才有取得实效的可能,这就突出了 “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的“授”以学生的“受”为目的,“授”与“受”之间,是以千姿百态的各类文章为中介来达到理解的默契和情感的共振的。教师应尽量地发挥教材的潜在因素,让学生在阅读这些内容不同风格迥异的众多课文的过程中,理 些写作方法的共性,形成知识体系。如通过学习《荔枝蜜》、《白杨礼赞》,理解象征联想、托物抒情的写法;通过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领会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及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通过学习《论雷峰塔的倒掉》,领会以议为主、议叙结合的写法及借景生议、借物生议、借事生议等3种具体形式。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现行教材在编写体例上重视读写结合,读写训练的安排具有阶段性、连贯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以读导写,读写结合。
但是,在阅读教学中结合传授写作知识,必须针对具体课文的特点找准“结合点”,然后以课文为写作范例,把写作知识的传授,融会于具体课文的阅读指导之中,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心领神会。这样才能克服学生在学习作文知识时可能产生的厌烦情绪和心理障碍,改变“授而不受”的无效劳动现象,反之,若离开课文只单纯讲 几条干巴巴的筋,纸上谈兵,于事无益,反而会败坏学生的胃 导致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的结果。
例如,情景交融是记叙文写作中常用的知识,朱自清的《春》就是成功运用的典范。而为写景而写景又是初中生作文中的常见病之一,所以,《春》的教学就不能对这一知识点视而不顾或泛泛而谈,而应结合具体的句段,切实指导学生领悟情境交融法运用时的四种具体形式:①作者开篇伊始就把自己对春的向往之情作了直接的抒发(“盼望着,盼望着……”),然后再引出对春景的描绘。这是由情引景。②作者在具体生动地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5幅画图的基础上,结尾处水到渠成地用三个比喻句来讴歌春天,抒发情感。这个结尾正是对前面5个画面所包含的感情的总揭示。由此可见,作者并非为写景而写景,绘春的目的,是为了烘托爱春的感情。这是以景托情。③第4自然段描绘春花图,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一句话是抒情的,然细细品味,却“一切景语皆情语”,句句洋溢着对春花的喜爱之情,情景像水乳一样交融在一起。
这是寓情于景。④在“迎春图”中,作者既描绘了一派充 机和活力的景象,又抒发了满腔的激情:“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这里,有景有情,情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这是情景相生。通过以上有目的的引导分析,借助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的感染以及各种教学手段(如 并茂的朗读)的强化渗透,学生对情景交融这一写作知识怎能不达到具体的理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古语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实践性是写作自身的一个重要特点,掌握写作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用写作理论来指导写作实践,提高写作能力。而任何作家、教师都无法直接传导写作能力,只能传导一些知识和方法,然后由学生完成把它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这“转化”的过程,就是运用知识进行长期的、反复的、刻苦的实践练习的过程。那么,在多种多样的具体练习形式(如命题、半命题、给材料作文以及仿写、扩写、缩写、续写、改写等)当中,有没有一种最基本最直接又最容易实现迁移的训练形式呢?
三、仿写,是读写结合桥梁上的首次车
常有教师因埋怨学生作文缺乏“新意”而不准摹仿。其实,一味要求学生作文有“创新”,不落俗套,像要求作家 ,这不符合实际。“依样画葫芦”是贬义,但若能照着样画得像倒也是可褒的。古人画竹能达到“成竹在胸”,就是事前经过千万次“摹竹”的。由仿到创是学生掌握技能的一条普遍规律,仿写(注意:这和“抄袭”是截然不同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正是读写结合的最初的直接实现。为什么《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作文》、《作文周刊》、《作文通讯》等刊物备受师生们的青睐呢?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刊物为他们提供了众多可在教学中作为范例的优秀作文。事实上,很多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就是最初借助摹仿的方法慢慢地摸着门道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摹仿能力强的这一优势,在结合课文传授写作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仿写练笔,达到既巩固知识,又锻炼能力的目的。仿写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仿其意(即立意、中心)。如学了《我的老师》、《背影》、《回忆我的母亲》、《藤野先生》等课文,可让学生写写自己的老师、父母或其他长辈,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敬爱或怀念之情。
二是仿其格(即思路、结构)。如学了《一件珍贵的衬衫》后,仿其“一物串联”、以小见大的思路,回忆倒叙、首尾呼应的结构,以《一件(张、个、只……)珍贵的××》为题,练习写作。
三是仿其法(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如学了《荔枝蜜》、《白杨礼赞》、《爱莲说》等课后,仿其比喻象征、托物抒情的手法,写一写老牛吃苦耐劳的精神、小草适应环境的能力、粉笔舍己为人的品格等等。学了《春》这课,仿其情景交融的写法,完成以《夏》、《秋》、《冬》为题的写景作文等等。
实践表明,学生用仿写法完成的作文,形式上与原文是 相似,但内容上又绝不雷同,这不正是读写结合的具体成果吗?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学别的行当大体如此,写文章,恐怕连这也难以做到,只能是“师傅指指门,修行在自身”。学生在“规矩方圆”基础上,多写多练,摸着了门道,再进一步经过自身的“心营意造”,工而后巧,是能够写出有新意的好文章来的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点滴谈
【摘要】本文作者提出若能调动学生作文激情, 学生习作,让其享受到 论文习作成功的欢乐, 文水平就会提高。就怎样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笔者从用心去写评语;打一个让学生获得成就感的分数;办报刊交流成果三个方面阐述了具体做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评语 分数
纵观语文教学,作文教学虽然产生了许多模式,但仍呈现不景气的局面,不少学生不爱写作,有的敷衍成篇甚至抄袭范文,导致语文教师常常困惑于作文教学已无计可施,困惑于自己不能让学生大面积提高作文成绩。实践证明,若能调动学生作文激情, 学生习作,让其享受到习作成功的欢乐, 文水平会提高的。成功是学习进步之本,成功的喜悦是学习进步的重要内驱力,成功的情感能使人在学习上产生愉快的体验。那么,怎样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呢?
一、用心去写评语
作文批语即是一种言语劝导方式,是提高学生自我效能的有效途径,作文批语是教师在批阅学生作文时在篇间、篇旁、篇末所写的评注,它是师生就作文而进行的书面交流,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但在现实作文中作文评语流于形式,含糊笼统,或重评价轻启发引导,或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没有发挥其应有功能,似乎教师不是写给学生看的,而是为了应付检查,写给学校领导或上级主管部门看的,徒增学生对作文的厌倦情绪,至使一些学生拿到教师辛辛苦苦批改的作文本只看分数,不看评语,随意放在一边,连错别字也不改正。有效的作文评语应饱含激情,增强学生的作文热情,保护其作文的积极性,并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的作文走向成熟。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笔者积累了几点做法:
1.鼓励激发式的评语
老师批改作文时,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语句不通顺,错字多,有的作文甚至在内容上不符合要求。这时,可以将学生找来,面批面改,指出文中的优点和不足,更重要的是要给予鼓励,讲清道理。也可以用委婉,富有感情的评语去感染他、激发他写好作文的自信心。
2.商量讨论式的评语
对于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一些不恰当的地方,如用词不当,句子不通等,在评语中要以商量的 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学生参考。如学生在写作文时,如果出现了用词不当或材料不恰切的现象,可以参考这样的评语“你看看如果换成这个词你觉得怎么样”“这个材料细细品味一下应该用在什么样的主题文章更好一些呢”……商量式的评语能达到一种和谐的民主气氛,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以后作文遣词造句时注意推敲,做到用词准
3.谈心说话式的评语
语文教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兼容的工具学科,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作文对学生进行交流,继而走进学生心灵。有的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在作文中往往表现出一种闷闷不乐的抑郁情绪,面对这样的作文,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启发学生 '对待生活,对待挫折。
二、打一个让学生获得成就感的分数
分数是学生的命根,教师批改作文往往以分数论优劣。在作文行为中,由于水平高的学生在过去的作文经验中(多为成功的经验),面临相同的写作任务时会有信心,作文也常常得高分;而那些积累失败的写作经验较多的学生,写作兴趣本来不高,然后作文得分又低,所以极易丧失信心。这就启发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次作文训练,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指导他们写好每一篇文章,积累成功的经验,评分不要太紧。同时教师要宽宏大量,把尺寸放宽一些,让每一个学生的作文都获得一个好分数,享受成功的喜悦。如果以班级尖子学生的作文作为评分标准的话, 差生的作文永远打不上及格分,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班级中客观存在的差异,对于作文困难的学生只要内容充实,基本符合题意,句子较通顺,就至少得80分,当然这与优生的80分含金量是不同的,不过在期中期末考试时应以一个尺度进行评分。如果有的学生作文字迹潦草,难以辨认,乱打标点,但只要某句话、某个词、某个标点准确,就把它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捧出来表扬,并给较好的分数,学生也会得到成功的喜悦,渐渐地对作文产生兴
三、办报刊交流成果
成就,是每个人的终身追求,有了成就,无论大小,就等于有了人生的辉煌,成就越大,奋斗越甚,而奋斗愈甚,成就也就愈大,这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一条基本法则。因此,教师要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从而不断使其以小成就来成就大成就,教师要开辟多种园地,为学生的习作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戴尔·卡耐基说过“人性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教师经常在作文中赞赏学生,是对学生日常进步的肯定,能固化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潜能。教育者要善于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 不同的起点;善于针对不同个体的自身现实, 不同激励目标,让他们在各自的发展区内一次次达标,一次次获胜,享受到成功的乐 最终达到理想的彼岸。
谈初中作文教学
说起作文,大家都感到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教师怕上作文课,学生怕交作文本。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前初中作文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并非到位——思想 。尽管学生作文中考分值比重较大,但是,由于教师对作文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对教材处理作文训练的意图理解不透彻,对作文教学指导思想的落实大打折 作文教学的目标远远不能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2.训练缺乏系列——随意性大。虽然作文训练整体目标教师大都清楚,但各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训练目的,并不十分明了。往往是教师感觉该写一篇作文了,便临时布置一篇了事,而更多的情况是布置学生写周记之类,或者随便命一“话题”由着学生自由抒写,写到哪里算哪里。久而久之,学生觉着索然无味,丧失了作文兴趣,连作文本也懒得交了。
3.指导方法不力——空洞说教。由于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三无”产品的现状:即无写作教学的理论体系、无写作教学的课程体系、无写作教学成熟的实践探索,教师对作文教学指导意义的重视程度不够,作文指导课不像阅读教学 精心设计准备。即便是“指导”,也不过是写作“知识”或“技法”上的一些空洞说教,对学生习作缺乏导向性,实用性不大。
4.批改讲评不当——无针对性。修改、讲评作文时,一般不是针对训练目标集中精力重点指导,而是胡子眉毛、芝麻绿豆一把抓,每次都是全方位批改,全方位讲评,什么问题都涉及到,结果是什么问题也都没 ,反而给学生增添了无端的“愁绪”。
5.作文效益不高——应付了事。由于作文教学普遍存在注重知识、忽视能力的现象,教师关注的仅仅是作文的结果,没有去仔细推敲学生作文的过程,训练程序僵化呆板,训练手段陈旧单调,以致学生写作兴趣不浓,积极性较差,常常是“为作文而作文”,只求完成任务了事,作文效益不高,适用性不大,学生写作能力极不乐观。
作文教学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各个不同的层面,已经构成作文教学的“围城”,制约着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那么,如何带领学生冲出作文训练的“围城”呢?
一、审视作文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作文是学生交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学生作文虽然与作家的写作具有本质差别,但它并不仅仅是文字与言语的简单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具有人际交往和思想交流的价值,通过写作可以强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及学校与社会、家庭的沟通。学生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明确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七~九年级作文教学的要求共10条,结合“课标”对写作教学的建议,初中作文教学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文体上侧重叙事性文章(含话题作文)的训练;学写简单的说明文和议论文;会写日常应用文。
2.表达上力求“真新流畅”,让学生把说真话、抒真情、写新事、简洁流畅等要求内化成习惯,落实到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段落,每一个句子,甚至是每一个词语中。真 作文远离假大空,自觉地抒写真善美,实现“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3.环节上注意“审题”、“立意”、“选材”、“起草(写作)”、“修改(加工)”等方面的指导。重视学生的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能力培训,注意赏识性评价。
4.实践上注意量的积累,每学年不少于14次专项训练,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这是下限要求。
(二)了 材对作文教学的安排。新教材对作文教学的安排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
1.专题训练安排在综合性学习中。新教材用的是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如人教版安排的作文“套餐”,每次作文教学过程中有可能要出现哪些作文知识,教师是不能事先安排的,也不可能完全预料到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接触和运用哪些知识。这样,在写作知识自我建构中,无用的知识被抛弃,有用的知识被留下,重要的知识被重复。这有利于学生的自能训练。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对此认识不足,对学生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显得无能为力。
2.片段训练或小练笔安排在阅读教材的研讨与练习中。其中七年级共18次,八年级共21次,九年级共22次。这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语文性质,体现了从读到写、从仿到创等作文基本思路,渗透了学生作文修养的基本要求,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础。
教材对作文练笔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安排得丰富多彩的:
或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自由书写,如学习《在山的 后》安排学生以《我终于见到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或写景状物,如学习《济南的冬天》后,安排学生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描写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
或写知识小品,如学习《化石吟》后,安排学生搜集资料写一篇介绍恐龙或其它古生物的短文;
或写人物小传,如学习《邓稼先》后,让学生搜集资料为“两弹一星”科学家写小传;
或写人物评价,如学习《出师表》后,安排学生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作文;
或写读书笔记,如学习《伟大的悲剧》后,让学生结合有关资料写阅读笔记;学习《等上地球之颠》后,让学生以探险队员为例,写一则心得笔记,理解强烈的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或写感想或评论,如学习《亲爱的爸爸妈妈》后,让学生写感想或评论,发表自己对 日本作家言论的看法;
或仿写,如学习《金色花》和《纸船》后,安排学生以抒发母爱为主题,仿照两诗歌的手法写一段话或诗歌;
或改写,如学《最后一课》后,安排学生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或写想像作文,如学习《荒岛余生》后,想像自己像鲁滨孙一样被弃荒岛,应该怎样想?怎么做?
或写话题作文,如学习《谈生命》后,安排学生以“生命,苦耶?乐耶?”为话题写一段话,并展开讨论。
或写书信等应用文,如学习《斑羚飞渡》后,安排学生给狩猎队写一封信,谈谈自己对保护动物的看法。
凡此等等,都体现了教材编者的匠心。当然,除此之外,教师也应根据教学实际,联系学生生活体验,适当加强自主专项练笔训练。
(三)作文教学指导的意义和价值。作文教学首先应该充分肯定和发挥学生在作文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但是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味让学生“顺其自然”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作文教学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并自如地运用写作这种人际交流的工具,使学生在写作中不仅言之有物,而且有恰当的技能、技巧的支撑。具体地说,写作教学将写作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这涉及文章的审题、立意、选材、谋篇、表达、修改等方方面面,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目的,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选择不同的语言内容和语言表达,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外化为文字,有效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思考成果与精神情绪。
作文教学指导至少具有下面三重价值:
1.方法价值。它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写作的一般规律,让学生的写作入题、入体、入格;可以指导模仿、举一反三。这种指导不是告诉学生不能怎么做,应该怎么做,而是指导学生可以怎么做。
2.思维价值。学生写作的难点不在技法,而在似乎无事可叙、无情可抒、无理可说;或者事不生动、情不高雅、理不深刻。因而作文指导更高层 价值,体现在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体悟生活、思考生活,培养健康高雅的趣味和丰富而独特的情感。理不直则气不 气不盛则言不宜。即使平时作文不太好的学生,一旦作文题目与其生活接近,或者涉及到他熟悉或感兴 话题、领域,也能“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3.激发情感价值。作文指导的情意价值、思维价值是有限价值。有限的指导,面对大千世界,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面对具有不同写作个性的学生,仍然有可能是苍白无力的。学生作文的最大障碍,也许还不在无可炊之米,而在没有想炊之欲。或者动笔之前觉得写作太难,或者写完之后没有成功之感,因而对写作没有兴趣。只有将作文指导建筑在学生兴 基础上,其方法价值才会显现,情意、思维价值也会得到更充分的实现。一旦作文有了兴 学生就会去找“米”、去模仿、去研究。兴 题是动力问题,作文指导的兴趣价值是无限价值,作文教学的重点在于激发写作情感和兴趣。
二、关注学生作文习惯培养
习惯,夯实人生成材之基,开启事业成功之门,架设幸福生活之桥。根据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以下几个作文习惯。
(一)留心观察的习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观察是启迪思维、认识事物、增长知识最基本的途径,对语文素养的形成都有很重要的作用。自然、社会和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要善于观察,仔细观察,多角度观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思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 并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记下来,这样日积月累,肚子里的“货”就会多起来。
(二)读写结合的习惯。教育家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都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表达能力的强弱及写作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阅读数量的多少、程度的深浅以及读写互相运用的得体与否有关。读写结合是培养提高作文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在习作训练中,必须要养成读写结合的习惯,进行长期的积累,反复的历练,从而把握写作的规律,打造习作方舟。比如,阅读优美的叙事性文章,从学中领悟出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方法,并通过多种形式的练笔,如续写、补写、改写、仿写等方式训练习作。
(三)勤于练笔的习惯。学生怕写作文,主要原因是写作练习量不够,无话可说。要想提高作文水平,最根本的是要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①积累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曲不离 拳不离口”,素材是作文的基础。素材的积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二是经常写些画家写生式的生活片断、生活场景等,积累素材和技巧。三是及时记下自己的生活感受。四是课外阅读(书籍、报刊、影视等)中发现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典型材料、精彩片断、名言警句等。②善于思考。要写出思想深刻、见 到的文章,必须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入的感受、领悟、思考,对其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精细加工,于细微处提炼出深刻的主题。③经常练笔。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自己的喜怒哀乐用文字表达出来。练笔的方式主要有:一是写日记,二是写周记,三是写信,四是自由练笔。
(四)快速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的习惯。审题,要仔细阅读作文题目的文字和文题要求,认真品味文题中的导语,冷静排出文题的干扰,注意文题中的隐含信息。如果审题不准,偏题甚至跑题,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立意,要根据文体特点,确定文章要表达的主题。立意时可围绕文题放开视野,纵横拓展;要紧 征,有的放矢;从小题材着眼,以小见大,从大题材落笔,化大为小;从多角度思考,由表及里,平中见奇,准中求异。选材, 文章主题后,要快速从思想和记忆的宝库中寻找材料。选材一要切题,二要典型,三要具体,四要新颖。构思,是一篇文章写作的通盘规划和总体设计,比如,如何对选择的材料进行组织、取舍、剪裁,如何谋篇布局,结构成文,怎样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怎样安排详略、运用技巧等,都要快速思考,想点子,找办法,构建写作蓝图。快速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的习惯是提高写作水平和考试质量的良好习惯。
(五)草拟提纲、快速打腹稿的习惯。审题、立意、选材等方面做好后,在进行构思中深思慎取的同时,顺着思路拟好作文提纲。熟练之后,特别是考试或即兴发言,要养成打腹稿的习惯。为了为了避免作文时提笔便写的盲目性、随意性,倡导草拟提纲、快速打腹稿的习惯很有意义。
(六)一气呵成的习惯。有了构思和写作提纲之后,就 写作。若条件允许,先写草稿,文字粗糙、简略一点也无妨,修改时再作加工,然后誊 但是考场作文,时间略显紧迫,可以边想边写边改,正式入卷。不管怎样,都要讲求快速,一气呵成,要讲求表达艺术和语言运用,求得最佳表达效果。
(七)反复修改的习惯。文章不厌百回改。从某种意义是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不仅可以促进作文质量的提高,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严肃认真的作文态度和高度负 精神。修改文章有一个大前提,就是所写文章 可以改,也就是说一篇文章在内容、结构、语言没有大的问题,这才可以修改,如果立意离题,内容空洞,思路混乱,语言太差,就不适合修改,因为修改也不能 这方面的问题。修改作文首先要明白修改的要领,一般可以从主题的深化、材料的取舍、结构的调整、文字的推敲等方面入手。要坚持自己动手,勤练修改,实在拿不定主意,不知道怎么修改,再征求老师或同学的意见,或试改后再听听老师的意见。
三、优化作文训练策略
“自悟”是作文的基本特征,学生作文最终还是靠“自悟”习得。如何“自悟”?这就需要教师拓宽作文训练的渠道,优化作文训练的策略,夯实学生作文的基本功夫。
(一)优化课堂教学是学生作文训练的主要渠道。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这是不容质疑的。问题是怎样有效地运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帮助学生尽快获得作文自悟的意识和能力,才是至关重要的。叶 先生说得好:“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指导学生作文,要正确处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关系,充分运用语文“教材”例子,帮助学生自悟自得。
古人曰:“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是阅读的继续和深入。从读到写,读写结合,这是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的读写结合训练点,将读写训练落到实处。
“读写结合”主要有下面几种训练形式:
一是摘录。可帮助学生养成勤于积累的习惯。摘录的内容可以是名人警句,俗语佳词,可以是某方面表达精美的语句,可以是某话题的作文素材。
二是仿写。可于课文的精彩片段处仿写,可结合文章的立意构思、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专项仿写训练。
三是拓写。可在思维的空白处补写,可在结尾处续写,可变换人称或文体改写,可联系自身体验迁移写,可由此及彼创新写。
(二)坚持课外辅导是提升作文素养的合理补充。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课内外结合是提升学生作文素养、发展学生作文个性的必然途径。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书斋,走到生活实践中去,开辟第二课堂,是作文训练的合理补充。
深入生活,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成立课外写作兴 组。一是教师组织作文兴 动,与学生一起“摸、爬、滚、打”,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读写训练;二是指导学生自己组织小型文学社团,利用节假日、星期天开展自主活动。
2.开展多渠道写作练习。如,举办人人参加的自编手抄班级“日报”“周报”活动;开展课前3分钟演讲活动;定期办好黑板报、学生优秀作文 栏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会极为有利地促进学生练笔。
3.走出校门,丰富生活。结合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感知祖国美好的大好河山,感知五彩缤纷的社会,积累林林总总的写作材料。这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4.有计划、有选择地组织学生接触各种传媒。订报刊,看电视,听收音机,关注焦点新闻时事,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以培养学生的鉴赏、思辨能力。
5.有组织地开展和参加写作评比活动。每学期以学校或年级为单位搞一两次作文比赛,评出等级并给以适当奖励。有条件的还可参加一些区县级、省市级甚至全国级的作文评选活动,以此来检验促进自己。
6.结合学校传统活动和传统节日,指导学生写演讲稿、新闻简讯、短 语等。
(三)强化专项训练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
1.重视思维能力训练。叶 先生说:“学习写作的人应该记住,学习写作不单是在空白的纸上涂上一些字句,重要的还要在于学习思想。”语文教育家、人教社中语室的顾振彪先生说:“启动思维操作,是牵住了作文训练的牛鼻子。”恩格斯说:“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是思维着的精神。”没有思维,就没有作文,思维能力是作文训练的核心要素。
学生作文思维能力的训练,可结合文体的基本要求、作文的基本程序加以训练。但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的、有重点、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要毫无选择平均用力。一般地,应该在审题立意、选材谋篇上下重锤。
为了使写作的内容丰富化、深刻化,要掌握一些思维技巧,如想象力的训练可按以下方法进行。
(1)丰富感性想象。在社会实践中开阔视野,尽量扩大对自然和社会各种现象的储备。如社会调查、参观、游览、欣赏影视歌舞、读书看报等,都可以扩大形象的储备。
(2)借用 想象。运用模糊想象,能发现事物之间的一些原来意想不到的相似点,从而触发想象和灵感。
(3)融合想象与判断。合理的想象只有同准确的判断力一道才能发挥作用。丰富的想象力,既需思想活跃,又需判断准 不然,就可能给人无端杜撰之嫌。
(4)练习比喻、类比和联想。比喻、类比是想象力的花朵。经常打比方,可使想象力活跃。
(5)多做随意性想象。要放开思想想象,然后将不合理的地方修改或删除,思想拘谨是很难产生出色的想象的。
2.强化专项系列训练。有位教师经过10年的探索,总结出“一个系统,三个系列,30个学习要点”的“初中写作教学应对策略”,可资借鉴,开拓教师的思路。
“一个系统”是指初中三年的写作教学的系统。
“三个系列”即“基础等级系列”、“发展等级系列”、“考场作文系列”,分别在七、八、九年级分三个学年实施;其中每个系列有10个学习要点,共30个。
“基础等级系列”的10个要点是:文面、观察、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写景、顺序、详略、结构。
“发展等级系列”的10个要点是:找准题眼、深度立意、加工素材、合理联想、点面结合、侧面描写、个性描绘、夹叙夹议、真情实感、凤头豹尾。
“考场作文系列”的10个要点是:审题、拟题、立意、选材、构思、波折、文采、开头、结尾、修饰。
如何让学生轻松掌 列训练“要点”呢?说写作理论,学生不买你的帐;练习,过于枯燥。上面这位老师对每个要点提出了“八有”的 策略:
一是有一个合辙押韵的要点名称;
二是有一套解决“要点”问题的分点方案以及经典佐证;
三是有一道能训练 要点的片断练习;
四是有一篇足以证明解决策略正确的范文;
五是有一章内容充实,琅琅上口的要点写作口诀;
六是有一个切合要点合乎实际的游戏(活动);
七是有一定完成专项训练要点的作文时间;
八是有一节结合“要点”点评的作文评讲课。
3.指导作文“变亮”技巧。
(1)巧拟新颖题目。“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慧眼”。要想作文得高分,首先就应指导学生在拟题上下功夫。
注意拟题的三个基本要求:一是切合主旨;二是紧扣文体;三是有语言味。
掌握拟题的两种基本方法:平实拟题法和创造性拟题法。
平实拟题法,就是用简洁朴实的语言拟题。如话题作文最简便的拟题方法,就是在话题之前或之后加词语作标题,切不可直接以话题作标题。例如,以“生命”为话题的作文,可拟《珍视生命》、《生命的内涵》、《点燃生命之火》等。
创造性的拟题法:一是修辞法:可用比喻、拟人、对偶、设问等修辞方法拟题。例如,以“诚信”为话题的作文:《与诚信同行》、《带着“诚信”上路》等。二是借用或化用法:借它山之石,来包装润色自己的文章。巧妙借用或化用名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名句、俗语、歌词、广告词、文学作品、影视剧题目等。例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追忆似水年华》等,属原版引进,原汁原味的借用法;《都是诚信惹的祸》、《诚信,爱你没商量》是旧瓶装新酒的化用法。
(2)奇用文章题记。题记是凸现和揭示文章主旨、情感的句子,贵在简洁含蓄。或引用,或创新。好的题记会显“奇效”之功。如《好样的同桌》题记:“人生的真谛,别人无法教你,只能在生存的过程中自己体味(井上靖语)”;《感悟初中生活》的题:“那是心灵深处一股清泉,流不尽,吐不完,一直奔流到永远永远,去浇灌我人生旅途中的每一草、每一木……”
(3)妙用修辞手法。妙用修辞手法,特别是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可用比喻、排比、设问、反问等句式,或抒情或描写或议论,能增加文章文采。
如一位学生在《当我被误解的时候》一文中写到:我刚踏进教室,闹哄哄的教室立刻变得鸦雀无 几十道带着问号的目光向我直射而来,这些目光古怪而陌生,仿佛他们盯着的不是一个朝夕相处的同学,而是动物园里新来的什么珍稀动物似的。(贴切的比喻)
(4)多用主旨句。议论性文章理应如此,叙述性文章可以过渡句(段)、议论抒情的句子等方法,使人一看就明晰思路。拟主旨句的要求和方法,重庆一中陈广蜀老师的专题讲座很有指导意义。
(5)化用诗文名句。要使文章有文采,并有文化底蕴。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恰当地借用和化用诗文名句,“拿来”为我所用。这些名句,言简意赅,寓意深刻,以一当十,可唤起读者的联想与思考。如《幸福是什么》文中有这样一段:“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幸福更是‘ 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这些句子不仅诠释了幸福的含义,还展示了考生的阅读广度,使文章充满诗意和文采。
(6)活用生动材料。在议论文论述中,要做到“有理有据,层层深入”,必须要有充足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值得注意的是,叙事时宁简勿繁。旧材料可“以旧翻新”,可“新瓶装旧酒”,可变换角度。在叙述性文章中写人叙事更应在真实的前提下典型生动,消除杜撰之嫌。
(7)插用整齐句式。在叙事说理抒情时,穿插一些整句,会使叙事简明,说理充分,情感充沛,有强烈的气势,从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尤其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重点处,会给评卷老师深刻印象。如《面对大海》中:“有一种 ,是海浪拍打礁石唱出的激情;有一种蔚蓝,是海天一色铺展的宁静;有一种情怀,是面对大海激起的‘心涛拍岸’。面对大海,好像是面对一首歌、一幅画、一本书……”
(8)妙用蕴语结尾。有文采的结尾,耐人寻味,会让评卷老师爱不释手。如《面对大海》的结尾:“扬起生命之帆,让涛声为伴奏,扯缆绳作琴弦,掬劲风当号角,奏一曲超越时空的乐 礁石间,狂风里,我张开双臂,用沸腾的流着我热血的心,拥抱博爱——紧紧地——一生无悔”等。
(9)卷面整洁美观。特别是考试,学生作文一般都是经过快速构思后直接行文,没有草稿。如有错漏,修改时应注意使用 '的修改符号,不要使用涂改液或修正纸,但要尽量保持卷面的整洁。
(四)注重实践历练是学生“自能”作文的基本方向。
1.激发作文热情,让学生“愿写”。兴 爱好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原动力,学生一旦有了作文的兴趣和爱好,就能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满腔热忱地参加作文训练。
(1)以题激发。设计可写性、新颖性、启发性的作文题目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表达愿望。
(2)以情激发。教师指导时设计、渲染出一个较强的情绪场,如设计激情洋溢的导语,利用生活中发生的真人真实等,让学生在强烈的情感场作用下激发写作热情。
(3)以 发。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题材,激发写作热情。
(4)以境激发。设置特定的情境,以唤起回忆,启迪想象,触发情感,激发写作热情,再现现实生活。
(5)以物激发。特别是在说明文训练时,教师可以将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物体呈现在学生面前,再配以恰当的解说、指导,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2.丰富作文素材,让学生“能写”。
(1)积累生活素材。作文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叶 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细心观察是写作的前提。作文教学应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如何捕捉生活素材,指导学生如何写观察日记、生活日记,从而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
(2)积累书本素材。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广泛阅读是提高写作的基石。新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的阅读量和背诵量,其目的也在于此。多读多背,是让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自读自悟,体会语言的妙用,领悟写作的技巧,以达到不待老师讲而自能作文的目的。积累书本素材,教师要加以指导,如怎样选择阅读的书籍?如何分类写读书笔记?如何分类收集名篇佳句等都应提供技术支持。
(3)积累网络素材。网络资源、影视歌舞、电子书籍等媒体为学生作文提供了丰富写作资源,可有选择地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有条件的也可运用网络技术进行网络作文,记录自己的心理历程,多角度积累写作素材。
3.强化作文实践,让学生“勤写”。
(1)掌握文体的基本要求。向学生讲明有关写作的“知识”和写作的“技巧”,这是作文教学最容易的事情;但纯粹的讲对学生写作用处并不大。可结合经典的范文讲 使学生了 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文体的基本要求,坚持以小步子、螺旋式的方式持之以恒地训练,让学生逐步内化文体知识,从而熟能生巧,得心应手。
(2)实现“量”的突破。北师大刘锡庆教授认为:“最好教的,对实际写作恰恰用处不是太大;较难教的,用处虽大而实难传授;无法或不能教的,反倒对作文的优 着关键的作用。”作文的才气和灵气,最终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习得。多写,是自能作文的必由之路。当然,实现“量”突破,必须保证“质”为前提。没有“质”的基本规定,再多的“量”也是枉然。
(3)学会自能修改。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强弱,是作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写作,而且能让学生在不断地品尝成功过程中养成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学生自改作文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自评自改。叶 先生说过:“修改作文不光是要‘看’,还要‘念’……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就会发现。”读是修改文章的好办法。可指导学生应用“三读三改”的方法自改习作:一读立意中心看选材,二读紧 心定增删,三读语序改病句,力求做到文从字顺,结构严谨。
另一种是互改互动。可按学习小组相互阅读提出修改意见,相互取长补短。
4.享受成功体验,让学生“乐写”。
(1)注重作文的实用性。实用性是作文的立根之本。作文只要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心,学生就会感受到作文是“有用”的,作文能够在生活中派上用场,学生就会乐写,就能收获成功。比如,鼓励学生坚持运用作文的方式让他人分享自己的喜闻乐见、喜怒哀乐;坚持为学校广播站、学习专栏投稿;为学校传统活动撰稿、为家乡传统节日抒怀;为时事新闻评论等等,都是可以帮助学生感受作文的实用性。
(2)重视赏识性评价。学生具有丰富而独特的个性,他们的世界五彩缤纷、色彩斑斓,他们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苦有乐。教师要重视学生作文的赏识性评价,“用心灵 学生的心灵”,大胆鼓励学生有主见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真实地写出自己的感受,悉心呵护学生的创作激情,学生才能主动涌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精彩习作。作文赏识性评价主要体现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
(3)推荐给他人分享。发现优秀的作文,教师可及时推荐给班上其他同学阅读借鉴,可记入教师自己的博客以备下届所用,可向报刊杂志投稿推荐,等等,都能帮助学生享受成功体验。
四、提高自身写作素养
教师自身写作修养的形成与提高是写作教学策略突破的基本前提。
(一)“读万卷书”。这是说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吸纳别人的思想精华、间接的生活经验,作为自己理性成长的宝贵财富和经验教训,以便在成长过程中丰富、补充自己。教师自己有了“读万卷书”的工夫与功力,才会把读书的经验、感悟传给学生,才教学生“长能耐”。从读写结合的角度看,课文是读写结合的范例。语文教师深入研读课文文本,获得有关写作的感悟,并且自己又有写作的经历,就可能把自己的直接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你的间接经验指导下获得自己的独特感受,并着手实践,从而在实践中形成技能。
(二)写“下水文”。教师下水作文,是学生作文的拐杖 。一位优秀教师说:“教师‘下水’,这是最切实的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写的作文,最好自己先写一写。写与不写大不一样。”学生普遍怕作文,关键是不知道“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教师的“下水文”无疑为学生的作文起到导航、排忧、解惑的作用。当然,教师的下水文不可能像大文豪的作品 无懈可击,所以往往会产生误导,或禁锢学生思维,抑制学生个性,不利于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因此,教师除了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外,还要研究科学的教学方法,让下水文“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主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三)反思总结。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要在教学实践中潜心探索,不断总结提炼自己有效的作文训练与指导的策略,不断提高作文教学指导水平。
“教育是一种唤醒、推进与拯救”。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留心作文教学的突破 关注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优化作文教学指导策略,让学生“愿写”、“能写”、“勤写”、“乐写”,作文教学质量是一定能提高的。
- 联想、感悟及借 > 一、 把游戏活动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
一、 把游戏活动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13-06-03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DOC格式下载
- 更多文档...
-
上一篇:单元写作规划
下一篇:社区服务和管理专业教学计划
点击查看更多关于联想、感悟及借的相关文档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傲慢与偏见联想与感悟 海底两万里联想与感悟 联想和感悟歧路 亡羊补牢的联想与感悟 关于联想和感悟的作文 骆驼祥子联想与感悟 爱的教育联想与感悟 三国演义联想与感悟 朝花夕拾联想与感悟 名人传联想与感悟
- 大家在找
-
- · 发那科数控系统
- · 周培源力学竞赛试题
- · 学位英语考试成绩查询
- · 颅内肿瘤的护理
- · 企业基层党建工作思路
- · 中南大学教务系统选课
- · 福彩3d277期开奖号
- · 道德法律与人生教案
- · 变电运行危险点分析
- · 夏利n5刹车响
- · electrochem.commun
- · 北京国安新外援凯塔
- · 四川省南充市房交会
- · 35kv开关柜
- · 自学cad2004教程下载
- · 上海公务员工资标准
- · 复合材料的发展论文
- · 可以算分数的计算器
- · 岩土工程排名
- · 初中开学作文500字
- · j.am.ceram.soc
- · 学车实践报告
- · 电磁炉辐射的症状
- · 鲁滨逊漂流记作者简介
- · 北京交通法规模拟考试
- · 2010中级统计师试卷
- · 常平大地电影院
- · 百度福彩双色球开奖
- · 朱文峰系列
- · 珑抬头颈椎牵引器好吗
- · 布艺diy相册
- · 服装零售业的现状
- · 养老保险2011年新政策
- · 现代交换原理习题
- · 初一新生入学须知
- ·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题
- · 报名学车有规定时间吗
- · 二冲程汽油发动机维修
- · 永州工贸学校图片
- · 艺术概论论文
-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