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
《专业英语》课程简介
学时:30+30(面授30学时、自学30学时)
适合专业及层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本科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课程目的、内容与要求:
专业英语是为成人本科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员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国际合作交流和对外贸易的增加,各行各业对工作人员掌握外语的要求越来越高,英语作为一种工具和技能手段,在各行各业经营和 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需要重视和加强机械专业成人教育的专业英语教育。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运用有关的专业词汇,具备阅读中等难度英文专业科技文献的能力,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借助科技英语词典,能够准确翻译本专业的英文科技文献,进 备资料和英文专业期刊等,把成人教育的英语教学与学生的实际工作需要结合起来,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
根据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围绕“提高应用能力”进行课程内容选取与组织。课本的主要内容包括力学的基本概念及理论、机械原理基本理论,机械设计及零件基本理论、机床及机加工的基本理论、特工加工工艺、机械振动相关知识,另外还专门讲 本的翻译理论及技巧,包括词义的选择、词义的引申、增词和减词、转换词性、改变句子结构、肯定与否定处理、科技英语英文摘要简介和科技英语英文摘要典型语句等内容。
1、力学的基本概念及理论:主要介绍力、物质、质量、刚体、柔性体等力学的基本概念、有关应力和应变的基本理论、工程力学基础知识。
2、机械原理基本理论:主要介绍机构及机构的基本概念等。
3、机械设计及零件基本理论:主要介绍轴的设计、紧固件和弹簧、带传动和链传动、机械组件的强度、滚动轴承、主轴轴承及摩擦和润滑等相关内容。
4、机床及机加工的基本理论:主要介绍机床、钻削加工和磨削加工基础知识。
5、特工加工工艺:主要通过传统的加工工具、材料、动力和特种加工工艺中所用的工具、材料、动力的对比,介绍了特种加工工艺相关的基本理论。
6、机械振动相关知识:主要介绍振动在机械系统中的作用和测量设备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7、基本的翻译理论及技巧:主要介绍词义的选择、词义的引申、增词和减词、转换词性、改变句子结构、肯定与否定处理、科技英语英文摘要简介和科技英语英文摘要典型语句。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有面授、自学、讨论课、作业、答疑等。
1、认识到学好教材内容只是一个重要方面,把在教材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认识到专业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学习英语贵在持之以恒,要多说、多读、多写、多练。
3、认识到自学在成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把课堂学习与课外自学结合起来,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推荐参考书目:
1、施平.机电工程专业英语.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5
2、李庆芬.机械工程专业英语.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1
《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总学时:(面授30+自学30)学时
一、说明
1、本课程的目的、任务
本课程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为了更迅速、更准 了 外同行的新技术、新动向,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 经验,专业英语的阅读能力已经成为机械行业相关人员和科研工作者必备的素质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英语词汇和专业术语,培养学生熟练阅读和翻译英文专业科技文献的能力,从而为将来更好地工作、学习和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力学基本概念及理论、紧固件、弹簧、带传动和链传动、轴承、机床、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工艺等。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 要求学生熟练运用并记忆书中的词汇约3000专业词汇。
(2)通过教师讲解课文和学生自学课后阅读材料相结合,使学生具备阅读中等难度英文专业科技文献的能力。这就要求所选的教材必须内容新颖,难度适中。既要对学生学过的课程进行必要的覆盖,又要有所拓宽和延伸,要反映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这样才能 既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又让学生了 科前沿。
(3)要求学生借助科技英语词典,能够准确翻译本专业的英文科技文献,进 备资料和英文专业期刊等。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第一讲 Introduction of the English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1学时)
Lesson 1 Basic Concepts in Mechanics(1学时)
第二讲 Lesson 2 Simple Stress and Strain(1学时)
Lesson 4 Overview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1学时)
第三讲 Lesson 6 Shaft Design(1学时)
Lesson 7 Fasteners and Springs(1学时)
第四讲 Lesson 8 Belt Drives and Chain Drives(1学时)
Lesson 9 The Strength of Mechanical Elements(1学时)
第五讲 Lesson 12 Spindle Bearings(1学时)
Lesson 13 Mechanism(1学时)
第六讲 Skills of Translation1 –acceptation selection(1学时)
Skills of Translation2 –acceptation development(1学时)
第七讲 Skills of Translation3 –adding and reducing words(1学时)
Skills of Translation4 –transform part of speech(1学时)
第八讲 Skills of Translation5 –transform sentence structure(2学时)
第九讲 Skills of Translation6 –affirm and negate(2学时)
第十讲 Lesson 14 Basic Concepts of Mechanisms(1学时)
Lesson 16 Wear and Lubrication(1学时)
第十一讲 Lesson 23 Lathes(1学时)
Lesson 24 Drilling Operations(1学时)
第十二讲 Lesson 26 Machine Tools(1学时)
Lesson 28 Milling(1学时)
第十三讲 Lesson 35 Non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Processes(1学时)
Lesson 37 Mechanical Vibration (1学时)
第十四讲 Abstract of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学时)
第十五讲 Model Sentence in Abstract of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
(2学时)
三、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1、施平.机电工程专业英语.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5
2、李庆芬.机械工程专业英语.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1
四、各章讲授参考学时
序号
教学内容
面授学时
1
Introduction of the English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1
2
Lesson 1 Basic Concepts in Mechanics
1
3
Lesson 2 Simple Stress and Strain
1
4
Lesson 4 Overview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1
5
Lesson 6 Shaft Design
1
6
Lesson 7 Fasteners and Springs
1
7
Lesson 8 Belt Drives and Chain Drives
1
8
Lesson 9 The Strength of Mechanical Elements
1
9
Lesson 12 Spindle Bearings
1
10
Lesson 13 Mechanism
1
11
Skills of Translation1 –acceptation selection
1
12
Skills of Translation2 –acceptation development
1
13
Skills of Translation3 –adding and reducing words
1
14
Skills of Translation4 –transform part of speech
1
15
Skills of Translation5 –transform sentence structure
2
16
Skills of Translation6 –affirm and negate
2
17
Lesson 14 Basic Concepts of Mechanisms
1
18
Lesson 16 Wear and Lubrication
1
19
Lesson 23 Lathes
1
20
Lesson 24 Drilling Operations
1
21
Lesson 26 Machine Tools
1
22
Lesson 28 Milling
1
23
Lesson 35 Non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1
24
Lesson 37 Mechanical Vibration
1
25
Abstract of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
26
Model Sentence in Abstract of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
合 计
30
《工程材料》课程简介
学时:64学时(面授32学时、自学32学时)
适合专业及层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本科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课程目的、内容与要求:
开设目的:本课程是研究工程材料的性质、应用及其热处理工艺的一门主干性专业技术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获得有关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 处理工艺的基础知识,具有合理选择材料和妥善安排工艺方案的能力,为学习其它后继课程及从事生产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主要内容:(1)材料的机械性能;(2)金属的结构与结晶;(3)合金的构造与二元合金相图;(4)铁碳合金及铁碳相图;(5)金属的塑性变形及再结晶;(6)钢的热处理原理与工艺;(7)合金钢;(8)铸铁;(9)有色金属及其合金;(10)高分子材料;(11)陶瓷材料;(12)复合材料;(13)机械零件的失效与选材分析。上述内容包括了金属学基础、金属热处理原理及工艺、常用金属材料以及非金属材料四大方面的内容。在内容设计上针对成人教育的特点,本着保证基本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引进学科前沿充实先进性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 原则,体现高等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内容起点高、立意新、系统性强,反映了当今材料学科的最新发展,同时考虑了学员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工作实际的需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体现了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课程特点:本课程的特点是内容繁杂、抽象、系统性差,实践性及应用性强,需要记忆的东西又多,学员普遍感到难学。
教学策略:教师在教授该课程时,要善于抓住材料的“成分—工艺—组织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这条“主线”来讲授各章的内容,使学员掌握课程的内在规律性,避免使学员进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学习误区。因此教学中应教会学员注重分析、理 运用,并注意前后知识间的联系。为了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系统理论学习外,还要密切联系生产实际,重视实验环节,培养学员独立动手能力,并认真完成作业。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员充分利用课程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体现以学员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并运用多种方式、手段对学员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提供支持学员网上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便利条件,培养学员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学习的能力,开展协作研究性学习。
学习策略:学员要积极参加面授学习,认真听讲,记好笔记,多学习,多体会,多理解,做好小节及作业。
推荐参考书目:
(1)陈培理主编.《工程材料及热加工》,高等教育出版社;
(2)房世荣主编,《工程材料与金属工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3)郑铭新主编.《工程材料》,清华大学出版社;
(4)王特典主编.《工程材料》,东南大学出版社;
(5)王焕庭等主编.《机械工程材料》,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6)L.H.范韦拉克着,蔡希杰等译.《基础材料科学与工程》,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7)王章忠主编.《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工业出版社;
(8)刘天模主编.《工程材料》,机械工业出版社;
(9)刘智恩主编.《材料科学基础》,西工大出版社;
(10)石得珂主编.《材料科学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
《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总学时:(面授32+自学26)学时
一、说明:
1、本课程的目的、任务
本课程是研究工程材料的性质、应用及其热处理工艺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有关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 处理工艺的基础知识,具有合理选择材料和妥善安排工艺方案的能力,为学习其它后继课程及将来从事生产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本课程主要包括金属学基础、金属热处理原理及工艺、常用金属材料以及非金属材料四大方面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熟悉金属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金属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
(2) 熟悉各种常用的机械工程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性能及用途,并具有合理选择材料的能力。
(3)熟悉各种常用的热处理工艺方法及应用。针对某些常见的机械零件,具有正确选定其相应的热处理工艺及合理安排其热处理工序位置的能力。
(4)了 械零件选材的一般性原则,对于典型零件能够根据零件的失效特点、工作条件及性能要求来选择合适的材料。
(5)了 械零件结构工艺性的有关知识,初步具有合理设计和进一步优化零件结构工艺方案的能力。
本课程的特点是内容繁杂、抽象、系统性差,实践性及应用性强,需要记忆的东西又多,学生普遍感到难学。因此,教师在教授该课程时,要善于抓住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这条“主线”来讲授各章的内容,使学生掌握课程的内在规律性,避免使学生进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学习误区。因此教学中应教会学生注重分析、理 运用,并注意前后知识间的联系。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系统理论学习外,还要密切联系生产实际,重视实验环节,培养学生独立动手能力,并认真完成作业。
二、面授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金属的结构与结晶(4学时)
第一节:晶体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金属的晶体结构。
第三节:实际金属晶体中的缺陷。
第四节:纯金属的结晶。
第五节:晶粒大小及控制。
第六节:金属铸锭的宏观组织。
本章教学要求:
1、了 体、非晶体的基本概念。
2、掌握常见的三种金属晶格类型及晶面、晶向、各向异性、晶格(空间点阵)、晶胞的基本概念,会晶面指数及晶向指数的标定方法。
3、掌握实际金属晶体中的缺陷。
4、掌握金属结晶的基本概念
5、掌 金属的结晶过程与一般规律。
6、掌握晶粒大小对金属性能的影响及晶粒大小的控制。
7、了 属铸锭宏观组织的形成。
第二章:合金的构造与二元合金相图(3学时)
第一节:合金中的相。
第二节:二元合金相图(重点介绍匀晶、共晶及包晶相图)。
第三节:合金性能与相图间的关系。
本章教学要求:
1、掌握有关合金的基本概念。
2、深入理 的概念,掌握合金的相结构类型。
3、了 金结晶的特点及二元合金相图的建立。
4、熟悉几种常见的典型二元合金相图。
第三章:铁碳合金及铁碳相图(2学时)
第一节:铁碳合金中的基本相及组织。
第二节:铁碳合金相图分析及铁碳合金的平 固过程。
第三节:铁碳合金成分、组织、性能间的关系。
第四节:钢中的杂质元素。
本章教学要求:
1、掌握铁碳合金中的基本相及其结构性能。
2、掌握铁碳相图中各点、线、区的意义,能够根据相图分析任一成分合金的平衡凝固过程及其室温组织,并能用杠杆定律计算两相区内的相组成物及组织组成物。
3、够简要分析铁碳合金成分、组织与性能间的关系。
4、了 中常存杂质元素对钢的性能的影响。
第四章:金属的塑性变形及再结晶(3学时)
第一节:金属的(冷)塑性变形。
第二节:塑性变形对金属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第三节:金属的回复与再结晶。
第四节:金属的热加工。
本章教学要求:
1、掌握σe、σs(σ0.2)、σb、E及ψ、δ等力学性能指针的意义。
2、掌握金属塑性变形的实质及塑变对金属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3、掌握回复、再结晶的概念及其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4、了 、热加工的区别、热加工对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第五章:钢的热处理(6学时)
第一节: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第二节: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第三节:钢的退火与 。
第四节:钢的淬火。
第五节:钢的回火。
第六节:钢的淬透性。
第七节:钢的表面淬火。
第八节:钢的化学热处理。
本章教学要求:
1、了 处理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2、掌握钢在加热时的奥氏体化过程,了解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及控制因素。
3、能够对C曲线及CCT曲线进行分析,并能够根据C曲线及CCT曲线确定过冷奥氏体在不同冷却条件下获得的组织。了 响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的因素。
4、掌握过冷奥氏体的三种转变产物(P、B、M)的组织形态及性能特点。
5、?? 掌握普通热处理工艺(退火、正火、淬火及回火)的定义、目的、分类、工艺、获得组织及应用。
6、?? 掌握淬透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7、熟悉表面热处理工艺及其应用,简要了 些热处理新技术、新工艺。
第六章:合金钢(4学时)
第一节: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
第二节:合金结构钢。
第三节:合金工具钢。
第四节:特殊性能钢。
本章教学要求:
1、了 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及存在形式。
2、熟悉合金钢的分类、牌号、性能及用途。
3、掌握典型钢种的成分特点、热处理工艺及组织。
第七章:铸铁(2学时)
1、铸铁的分类及石墨化
2、灰 铁
3、可锻铸铁
4、球墨铸铁
5、合金铸铁
本章教学要求:
1、了 铁的分类及石墨化。
2、掌 铁、可锻铸铁、球墨铸铁的成分、组织性能、牌号及用途。
第八章:有色金属及其合金(2学时)
第一节:铝及铝合金。
第二节:铜及铜合金。
第三节:滑动轴承合金。
第四节:粉末合金。
本章教学要求:
1、熟悉常用的有色金属及合金的分类、牌号、主要性能及用途。
2、了 动轴承合金的组织、性能及用途。
3、了 用粉末冶金材料的生产过程、分类、性能及应用。
第九章:高分子材料(1学时)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性能。
第三节:工程塑料的基本组成与成型。
第四节:常用工程塑料及其应用。
第五节:合成橡胶。
本章教学要求:
1、了 分子材料的结构特点及其基本性能。
2、了 程塑料的基本组成与成型。
3、了 程塑料的分类、性能及应用。
4、了 胶特点、组成及分类。
第十章:陶瓷材料(1学时)
第一节:陶瓷的概念及其分类。
第二节:陶瓷的几种典型结构。
第三节:陶瓷的显微结构。
第四节:陶瓷的性能。
第五节:陶瓷材料的脆性及增韧。
第六节:工程陶瓷材料及其应用。
本章教学要求:
1、了 瓷的概念及其分类。
2、了 瓷的几种典型结构及其显微组织。
3、熟悉陶瓷材料的性能。
4、熟悉常用工程陶瓷材料的应用。
第十一章:复合材料(1学时)
第一节:复合材料的概念及其分类。
第二节: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
第三节:树脂基复合材料。
第四节:金属基复合材料。
第五节:其它类型的复合材料。
本章教学要求:
1、了 合材料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2、熟悉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
3、了 用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组成、特点及应用。
4、了 用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组成、特点及应用。
第十二章:材料的机械性能及机械零件的失效与选材分析(3学时)
第一节:材料的刚度、硬度、弹性模量。
第二节:材料的冲击韧性与断裂韧性。
第三节:材料蠕变、摩擦与磨损。
第四节:机件的失效分析。
第五节:选材的一般原则。
第六节:热处理零件的结构工艺性。
第七节:典型零件的选材及工艺分析。
本章教学要求:
1、掌握材料常用的机械性能指针的意义。
2、了 料常见的失效形式、原因及其分析方法。
3、掌握机件选材的一般原则。
4、熟悉热处理零件的结构工艺性。
5、熟悉典型零件的选材及其工艺分析。
三、实验
1、铁碳合金的平 织观察。 2学时
2、碳钢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观察。 2学时
3、常用金属材料的显微组织观察。 2学时
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1、推荐教材:丁厚福、王立人主编.《工程材料》,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参考书目:
(1)陈培理主编.《工程材料及热加工》,高等教育出版社;
(2)房世荣主编,《工程材料与金属工艺学》,机械工业出版社;
(3)郑铭新主编.《工程材料》,清华大学出版社;
(4)王特典主编.《工程材料》,东南大学出版社;
(5)王焕庭等主编.《机械工程材料》,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6)L.H.范韦拉克着,蔡希杰等译.《基础材料科学与工程》,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7)王章忠主编.《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工业出版社;
(8)刘天模主编.《工程材料》,机械工业出版社;
(9)刘智恩主编.《材料科学基础》,西工大出版社;
(10)石得珂主编.《材料科学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
五、各章讲授参考学时
序号
教学内容
面授学时
1
金属的结构与结晶
4
2
合金的构造与二元合金相图
3
3
铁碳合金及铁碳相图
2
4
金属的塑性变形及再结晶
3
5
钢的热处理
6
6
合金钢
4
7
铸铁
2
8
有色金属及其合金
2
9
高分子材料
1
10
陶瓷材料
1
11
复合材料
1
12
材料的机械性能及机械零件的失效与选材分析
3
合计
32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简介
学时:52学时(面授28学时、自学24学时)
适合专业及层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本科;机电一体化专业专科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课程目的、内容与要求:
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的基本知识,典型组件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2、掌握基本回路的组成,典型系统的工作原理;3、学习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的设计方法及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4、同时通过实验课使学生对液压与气动组件结构及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有更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液压传动系统和气压传动系统的基本知识、设计原理、方法和一般规律,具有工程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初步的工程设计的能力,也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先修课程:电子技术、高等数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
推荐参考书目:
1.袁承训.液压与气压传动(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张群生.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左健民.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专升本·三年制函授); 总学时:(面授28+自学24)学时
一、说明
通过该课程的讲授使学生掌握流体力学基础知识和液压与气压传动方面的知识,为后续的课程学习、设计训练和毕业后的工作奠定基础。要求为:掌握液压与气动技术的基本理论、具有分析和维护液压与气动系统的能力、具有设计一般液压与气动技术系统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
第一章 绪论 (1+1学时)
内容: 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其组成 、液压与气压传动的优缺点以及液压油的特性和选择 、液压与气压传动与机械传动、电气传动相比所具有的优点与缺点 、气压传动系统与液压传动系统相比所具有的优点和缺点 、液压油选用的要求和原则。
本章重点: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的工作原理,系统的组成及其特点。
难点:系统工作压力是负载决定的。
建议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与形象化教学相结合,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第二章 液压传动流体力学基础 (3+2学时)
内容:液体静力学: 液体的压力、压力分布、压力的表示方法与压力传递;
液体动力学:液体动力学基本概念、连续性方程、伯努利方程和动量方程 ;
液体流动时的压力损失与孔 缝隙流量; 压力损失的形式、孔 量与缝隙流量的计算;液压冲击和空穴现象 。
本章重点:①伯努利方程及液体流动时的压力损失与孔 缝隙流量计算。
②液压传动系统介质种类和对其要求及其选择。
建议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与形象化教学相结合,使学生重点掌握液体动力学方程及压力损失、缝隙流量的 、液压冲击的形成原因及危害。
第三章 液压泵与液压马达 (4+3学时)
内容:液压泵的工作原理和分类;齿轮泵和液压马达的工作原理、流量计算、齿轮泵和马达结构中的特点 ;叶片式液压泵的工作原理、流量计算以及结构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柱塞泵的工作原理、流量计算以及结构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柱塞泵的工作原理与结构特点。
重点:泵和马达性能参数的计算;齿轮泵,单双作用叶片泵,柱塞泵及轴向柱塞马达,摆动马达的工作原理、参数计算、结构特点和应用,气压系统对压缩空气的要求与净化。
难点:液压泵的困油现象,限压式变量叶片泵流量—压力特性分析。
建议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以实验教学为重点,结合具体实物详细讲解其结构特点。
第四章 液压缸 (2+1学时)
内容: 液压缸的类型和特点以及液压缸的速度与流量的关系、牵引力与压力的关系; 活塞式、柱塞式、伸缩式、摆动式液压缸的结构特点与工作原理; 液压缸的设计 ;缓冲装置的工作原理、液压缸与气缸缓冲装置的设计 。
建议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实验教学的优势,以实验教学为重点,结合具体实物详细讲 结构特点。
第五章 液压控制阀 (6+5学时)
内容:液压阀的分类;对液压阀的基本要求;方向阀 :①单向阀的结构与工作原理,②换向阀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溢流阀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减压阀的结构与工作原理;顺序阀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压力继电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流量阀 ①节流口的流量特性,②节流阀和调速阀的结构特点与工作原理; 插装阀 ①插装方向阀的结构与工作原理,②插装压力阀的结构与工作原理,③插装流量阀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其它液压阀: 数字阀、逻辑阀与比例阀的结构特点与工作原理。
重点:单向阀,换向阀工作原理,三位滑阀中位机能,溢流阀、减压阀、顺序阀工作原理、性能和应用,节流阀和调速阀工作原理、性能。
难点:三位滑阀中位机能,溢流阀静态特性,调速阀工作原理特性。
建议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及实验教学的优势,以实验教学为重点,结合具体实物详细讲解其结构特点。
第六章 液压传动系统辅助组件 (0+2学时)
蓄能器、过滤器、管件、密封装置等的功用。
第七章 液压传动回路 (2+1学时)
内容: 调速回路;快速运动和速度换接回路;压力控制回路;多缸工作控制回路。
重点:定压式节流阀、调速阀节流调速回路,变压式(节流阀、调速阀)节流调速回路,容积调速和容积节流调速回路的工作原理、压力控制回路、顺序动作回路等特性和应用。
难点:调速回路的速度刚度,定量泵—变量马达容积调速的调整范围小的原因。
建议教学方法:在熟悉以上液压组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以基本回路的工作原理为重点,逐步熟悉综合回路的工作原理。
第八章 典型液压传动系统 (2+1学时)
??内容:M1432A型万能外园 液压系统; YB32-200液压机的液压系统; SZ-250A型塑料注射成形机液压系统。
重点: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难点:外圆 工作台往复运动系统换向过程,压力机液压系统在换向前的泄压过程。
建议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和 机的动画影片技术等形象化的教学手段进行直观化教学,总结实际应用中的常见故障,讲 障的分析及排除方法。
第九章 液压系统的设计计算 (1+1学时)
内容:液压系统的设计步骤;明确设计依据、进行工况分析;执行组件主要参数的 ;确定液压系统方案、拟定液压系统图;组件的 和选择;系统验算及技术文件的编制。
重点:系统工况分析和执行组件主要参数确定,液压系统草图拟定和液压组件选择,系统性能的验算。
建议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重点,详细讲解液压系统的设计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第十章 气压传动 (5+4学时)
内容:气源装置及辅助组件;气动执行组件;气动控制组件;气动基本回路、典型气动系统;气动系统设计。
重点:气动控制阀:各类控制阀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应用;气动基本回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
三、实验(4学时)
1、液压泵性能实验 1学时
2、液压组件拆装实验 1学时
3、节流调速回路性能实验 2学时
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1、推荐教材:王守城 容一 编.液压与气压传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参考书目:
(1)袁承训.液压与气压传动(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张群生.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许福玲主编.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五、各章讲授参考学时
序号
教学内容
面授学时
自学学时
实验学时
1
绪论
1
1
2
液压传动流体力学基础
3
2
3
液压泵与液压马达
4
3
1
4
液压缸
2
1
5
液压控制阀
6
5
1
6
液压传动系统辅助组件
0
2
7
液压传动基本回路
4
4
2
8
典型液压传动系统
2
1
9
液压系统的设计计算
1
1
10
气压传动
5
4
合计
28
24
总计
52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简介
学时:32+32学时(面授32学时、自学32学时)
适合专业及层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本科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选修
课程目的、内容与要求:
一、本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是为成人本科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员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在获得经典控制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自动控制系统分析和校 基本方法与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为学员从事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二、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能以动力学的观点而不是静态观点去看待一个机械工程系统;从整体的而不是分离的角度,从整个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转换和反馈等角度来分析系统的动态行为;能结合工程实际,应用经典控制论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来分析、研究和 实际问题。
三、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根据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围绕“提高应用能力”进行课程设计与组织。理论教学内容由绪论、拉普拉斯变换的数学方法、系统的数学模型、时间响应分析、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性能指针与校 七个模块组成。
1、绪论:主要介绍机械工程控制论的研究对象及任务、系统及其模型、反馈的概念及分类、系统的分类及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等。
2、拉普拉斯变换的数学方法: 主要介绍拉普拉斯变换的数学方法。
3、系统的数学模型:主要介绍数学模型的概念及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传递函数及系统方框图、反馈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4、时间响应分析:主要介绍时间响应的概念、一、二阶系统的时间响应,瞬态响应的性能指针和系统误差分析。
5、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主要介绍频率特性的定义、特点和表示方法,频率特性的对数坐标图和极坐标图,死循环频率特性,频率特性的特征量,最小相位系统和非最小相位系统。
6、系统的稳定性:主要介绍系统稳定性的初步概念、劳斯稳定判据、乃奎斯特稳定判据、伯德稳定判据、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7、系统的性能指针与校 主要介绍系统的性能指针、简单介绍系统的校正。
四、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及学员应有的认识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有面授、自学、习题课、讨论课、作业、答疑等。学习本课程之前学员应具有一定的数学、力学和电工学基础,同时应具有一定的机械工程基础知识,以便使学员顺利掌握机械工程数学模型的建立以及相应的运算。
(1)深刻理 熟练掌握采用集中参数法建立机电系统数学模型;拉普拉斯变换在工程中的应用;传递函数与方框图的求得、简化和演算等。
(2)深刻理 熟练掌握典型系统(特别是一阶系统)的时域和频域特性。
(3)掌 性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概念和常用判据的基本方法,并能判别系统的稳定性。
(4)了 统识别的基本原理及相应的方法。
(5)掌 性系统性能指针及相应的系统综合校正的方法。
推荐参考书目:
1.《机械工程控制基础》.陈康宁主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2.《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第五版).杨叔子、杨克冲等编着.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7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专升本·三年制函授)
总学时:(面授28+自学32)学时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研究用经典控制论分析和校正自动控制系统的技术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员在获得经典控制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自动系统的分析和校正的基本方法与能力,从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为学员在实际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学习本课程之前学员应具有一定的数学、力学和电工学基础,同时应具有一定的机械工程基础知识,以便使学员顺利掌握机械工程数学模型的建立以及相应的运算。
(1)深刻理 熟练掌握采用集中参数法建立机电系统数学模型;拉普拉斯变换在工程中的应用;传递函数与方框图的求得、简化和演算等。
(2)深刻理 熟练掌握典型系统(特别是一阶系统)的时域和频域特性。
(3)掌 性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概念和常用判据的基本方法,并能判别系统的稳定性。
(4)了 统识别的基本原理及相应的方法。
(5)掌 性系统性能指针及相应的系统综合校正的方法。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必须讲清讲透基本概念及各种分析 方法;理论教学中应以分析 方法为教学重点;适当增加一些实际问题的分析,以培养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本课程安排在第二学期,共64学时(其中面授32学时,学员自学32学时)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第一节 机械工程控制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二节 系统及其模型
第三节 反馈
第四节 机械制造的发展与控制理论的应用
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机械工程控制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掌握基本概念。
第二章 拉普拉斯变换的数学方法(4学时)
第一节 复数和复变函数
第二节 拉氏变换及拉氏反变换
第三节 典型时间函数的拉氏变换
第四节 拉氏变换的性质
第五节 拉氏变换的数学方法
第六节 用拉氏变换解常微分方程
本章教学要求:
明 氏变换是分析研究线性动态系统的有力工具,通过拉氏变换将时域的微分方程变换为复数域的代数方程,掌握拉氏变换的定义,并用定义求常用函数的拉氏变换,掌握拉氏变换的重要性质及其应用,掌 部分分式法求拉氏反变换的方法及了 拉氏变换求解线性微分方程的方法。
第三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6学时)
系统的微分方程
系统的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方框图及其简化
反馈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相似原理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明 了分析、研究机械工程系统的动态特性,或对它们进行控制,最重要的一步首先是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明 学模型的含义,掌握采用 方法建立一些简单机、电系统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定义、特点及推导方法,熟练掌握传递函数的方框图及其简化规则。
第四章 时间响应分析(6学时)
时间响应及其组成
典型输入信号
一阶系统
二阶系统
系统误差分析及计算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系统的时间响应及其组成,掌握一阶、二阶系统的典型时间响应分析,熟悉系统的误差与稳态误差的 与系统型 关系。
第五章 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6学时)
频率特性概述
频率特性的图标方法
第三节 频率特性的特征量
掌握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频率特性与传递函数的关系,频率特性与时间响应的关系,各典型环节及系统的极坐标图和伯德图的画法,死循环频率特性及相应的性能指针,为频域分析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综合校 下基础。
第六章 系统的稳定性(6学时)
系统的稳定性的初步概念
劳斯稳定判据
乃奎斯特稳定判据
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明 定性的概念,掌握判别系统稳定性的基本准则,掌握劳斯稳定性判据和乃奎斯特稳定性判据及系统相对稳定性的概念。
第七章 系统的性能指针与校 2学时)
控制系统的性能指针
系统的校正
串联校正
反馈校正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明 预先规定了系统性能指针情况下,如何选择适当的校 节和参数使系统满足这些要求,掌握系统的时域性能指针、频域性能指针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各种校 法的实现。
三、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1.《机械工程控制基础》.陈康宁主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2.《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第五版).杨叔子、杨克冲等编着.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7
四、各章讲授参考学时
序号
内 容
理论教学时数
1
绪论
2
2
拉普拉斯变换
4
3
系统的数学模型
6
4
时间响应分析
6
5
频率特性分析
6
6
系统的稳定性
6
7
系统的性能指针与校正
2
合计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简介
学时:32+32学时(面授32学时、自学32学时)
适合专业及层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本科
课程类型:专业技术基础课 必修
课程目的、内容与要求:
课程目的:本课程是学生在完成高等数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等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试技术已成为促进机械设备行业科学技术发展、进行科学实验和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通过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机械测试技术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使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程测试系统的组成;掌握信号分析、测试系统的静动态特性分析及常见物理量测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对常用机械工程参量进行测试的能力的一门专业课,为学习其它后续课程和掌握专业知识及将来从事生产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课程内容和要求:(1)信号的描述;(2)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3)常用的传感器;(4)信号调理、处理和记录;(5)信号的初步处理;(6)位移的测量;(7)振动的测试;(8)应变、力和转矩的测量;(9)流体流量的测量;(10)计算机辅助测试。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能力:
(1)对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有明 了 对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2)掌握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的基础知识。
(3)掌握信号分析基础。
(4)掌握测试系统分析基础。
(5)掌握各种传感器的基本原理,适用范围及特点
(6)掌握信号调理、处理基础知识。
(7)掌握典型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
(8)了 算机辅助测试基础知识。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等。
推荐参考书目:
[1] 卢文祥、杜润生.工程测试与信息处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4
[2] 刘培基.机械工程测试技术.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2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专升本·三年制函授)
总学时:(面授30+自学32)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试技术已成为促进机械设备行业科学技术发展、进行科学实验和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通过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机械测试技术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使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
测试技术的含义及作用;测试技术的发展概况;测试系统的组成及各环节的作用;动态测试的含义;本课程的特点和学习要求。
要求:重点是测试系统的组成及各环节的作用。
建议:举例说明测试系统的组成及各环节的作用。
信号概述
内容:信号的含义;信号的分类;信号的时域描述;信号频谱的概念;周期信号的频域描述——傅立叶级数和离 谱;瞬态非周期信号的频域描述——傅立叶变换和连续频谱;傅立叶变换的性质及典型信号的频谱。
要求:重点是傅立叶变换的性质及典型信号的频谱。
建议:举例说明傅立叶变换 。
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
内容:测试系统的静态特性与动态特性的含义和评价方法;测试系统的传递函数与频率响应函数的定义及一、二阶系统对典型输入的响应;理想的频率响应函数——不失真测试条件;测试装置的动态特性的测定;负载效应。
要求:重点是测试系统的静态特性与动态特性。
建议:举例说明不失真测试条件。
常用的传感器
内容: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分类及主要技术指针;参量式传感器(电阻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的变换原理、误差及其补偿方法、特点及应用;发电式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变换原理、动态特性及工程应用。
要求:重点是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分类及主要技术指针。
建议:举例说明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分类及主要技术指针。
信号的调理、处理和记录
内容:电桥电路特性及应用;调制与 的作用、类型、工作原理及特点;滤波器;理想滤波器及实际滤波器的特性;记录仪器的作用、类型、特性及使用范围;显示记录仪器主要介绍动圈式磁电指示机构、光线示波器、伺服式函数记录仪、采用阴极射线管的信号记录装置和数字式波形存储记录仪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隐式记录仪器介绍磁带记录仪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记录方式。
要求:重点是电桥电路特性及应用、调制与 工作原理及特点。
建议:举例说明电桥电路特性及应用、调制与 工作原理及特点。
信号处理初步
内容:信号处理的作用;数字信号处理的步骤;信号数字化过程出现的问题及 办法;信号的相关分析、功率谱分析的实现及应用。
要求:重点是数字信号处理的步骤、信号数字化过程出现的问题及 办法。
建议:举例说明信号的相关分析、功率谱分析的实现及应用。
第七章 零件应力、应变和转矩的测量
内容:主应力方向已知时的应力测量、主应力方向未知时的应力测量、转矩的测量应变片的贴片方式
第八章 位移的测量、转速的测量
第九章 机械振动的测量
机械振动的基本理论、机械振动基本参数的测量
三、实验内容:
1、测试装置的静态和动态特性实验 (2学时)
2、传感器与中间转换装置 (2学时)
实验目的:验证、巩固和补充课堂知识;培养学生根据测试目的从事实际工程测试的能力。
实验要求:正确使用常用测试传感器和其它仪器; '处理实验资料;按规定总结实验结果并馔写实验报告;培养严肃认真的态度和踏实细致、实事求是的作风。
四、推荐教材
1、黄长艺、严普强主编,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机械工程测量与试验技术》,黄长艺、卢文祥、熊诗波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3、《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李迅波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五、各章讲授参考学时
序号
内 容
面授学时
自学学时
1
信号概述
4
4
2
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
6
6
3
常用的传感器
5
6
4
信号的调理、处理和记录
4
4
5
信号处理初步
3
4
6
应变、力和转矩的测量
2
2
7
位移的测量
2
2
8
机械振动的测量
2
2
9
信号处理初步
2
2
合计
30
32
《机床电气控制与PLC》课程简介
学时:24+24学时(面授24学时、自学24学时)
适合专业及层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本科
课程类型:专业课
课程目的、内容与要求:本课程是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实践性强,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知识的覆盖面较宽,是强电与弱电的结合,机、电、液的结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电路,具有电气控制系统分析和设 基本能力;掌握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编程方法,具备一定的PLC程序设计和PLC应用能力。本课程的突出特征是理论教学与实际训练并重,要求理论必须与操作密切结合,强调技术应用。内容大致分为电气控制部分、PLC部分和实验部分。
先修课程:电工技术,数字电路,模拟电路,液压与气压传动
推荐参考书:
1.李向东主编.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2
2.邹益仁等编着.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3.廖常初主编.可编程控器的编程方法与工程应用,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4.陈在平等主编.可编程控器技术与应用系统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5.宫淑贞等编着.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机床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专升本·三年制函授)
总学时:(面授24+自学24)学时
一、说明
1、本课程的目的任务
本课程是机电类专业开设的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应用型课程,涉及机械、电子、航空、汽车、轻工等许多工业领域。本课程的突出特征是理论教学与实际训练并重,要求理论必须与操作密切结合,强调技术应用。内容大致分为电气控制部分、PLC部分和实验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电路,具有电气控制系统分析和设 基本能力;掌握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编程方法,具备一定的PLC程序设计和PLC应用能力。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熟悉常用低压控制电器的基本原理、规格及选用。
掌握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基本分析和设计能力,特别是掌握典型电气控制电路的分析和设计能力。
掌握PLC基本原理、指令系统及应用、程序设计方法。
掌握电气及PLC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
具有电气及PLC应用系统的安装、调试与维修的能力。
具有设计、改造、革新一般生产机械控制系统的初步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第一章????常用低压电器(2学时)
第一节????低压电器的基本知识????????第二节????接触器????????第三节????继电器????????第四节????熔断器????????第五节????低压开头和低压断路器 第六节????主令电器本章教学要求:
1.掌握接触器、继电器、保护电器、主令电器及人机界面等常用低压电器的结构、原理、规格及选用。
2.了解低压电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二章????机床电气控制电路的基本控制环节(4学时)????????第一节????电气控制线路的绘图原则及标准????????第二节????交流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第三节????交流异步电动机的制动控制线路本章教学要求:
1.掌握点动与自锁、联锁与互锁的基本概念及应用、掌握位置原则、时间原则、速度原则等控制线路。
2.掌握一般电器线路的设计,掌握典型设备电器控制线路分析方法、故障分析与排除方法。
第三章????普通生产机械设备电气控制(4学时)????????第一节????卧式车床的电气控制????????第二节????普通铣床的电气控制本章教学要求:
1.掌握机床电气控制的原理、分析方法。
2.了解机床电气控制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可编程控器的基础知识(2学时)????????第一节????PLC的一般硬件结构????????第二节????PLC的程序设计语言????????第三节????PLC的工作方式????????第四节????PLC的主要性能指针及分类????????第五节????PLC的特点、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本章教学要求:????????1.掌握PLC控制系统与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的相同及异同点。
2.掌握PLC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了解PLC的特点、应用领域、编程语言、分类等。
第五章????FP1(或者其它系列)系列的硬件系统配置(2学时)????????第一节????FP1(或者其它系列)系列产品类型和技术性能????????第二节????FP1(或者其它系列)系列主控单元和扩展单元的面板????????第三节????FP1(或者其它系列)的内部寄存器及I/O配置
本章教学要求:????????1.了解产品类型和性能。
2. 控单元和扩展单元的面板。
3.掌握其I/O配置。
第六章????FP1(或者其它系列)的指令系统(4学时)????????第一节????基本顺序指令????????第二节????基本功能指令?????? 第三节????基本控制指令????????第四节????比较指令????????第五节????常用高级指令????????第六节????编程方法及实用程度介绍
本章教学要求:????????1.了解常用PLC及其性能,掌握某一种小型PLC的内部软继电器功能、指令系统及应用。
2.掌握简易编程器的功能及使用。
第七章????FP1(或者其它系列)的特殊功能及功能模块(2学时)????????第一节????FP1(或者其它系列)的特殊功能及指令????????第二节????FP1(或者其它系列)的功能模块????????第三节????FP1(或者其它系列)的通信与网络本章教学要求:
1.了解特殊功能模块的功能。
2.了解通讯功能
第八章????FPWIN-GR(或者其它系列)编程软件的使用(2学时)
本章教学要求:
1.了解编程软件的使用方法。
第九章????PLC系统的安装与维护(2学时)????????第一节????PLC的安装与接线????????第二节????PLC的维护
本章教学要求:????????1.了解安装方法。
2.掌握接线的方法。
3.了解维护的相关知识。
三、实验
典型电气控制线路实验。 2学时
基本逻辑指令实验。 2学时
定时器、计数器指令实验。 2学时
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李向东主编.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参考书目:
(1) 邱公伟主编.可编程控制器网络通信及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 邹益仁等编着.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3) 廖常初主编. 可编程控器的编程方法与工程应用.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4) 陈在平等主编.可编程控器技术与应用系统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5) 宫淑贞等编着.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6) 方承远主编.电气控制原理与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7) 方承远主编.工厂电气控制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8) 王永华主编.现代电气及可编程技术.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9) 汤以范主编.电气与可编程控器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0) 钟肇新,彭侃编.可编程控器原理及应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FX-PCS/WIN-C软件手册,1997 (1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FX系列编程手册,2001 (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FX2N编程手册,2000 (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FX系列用户手册,2001 (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Q系列用户手册,2002 (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CC-Link用户手册,2003 (17) OMRON.SYSMAC CPM1A可编程控器,2000 (18) 欧姆龙(上海)有限公司.选型手册(可编程控器部分),2002
(19) SIEMENS.SIMATIC S7-200可编程控器,2002
(20) 三菱电机.FX系列PLC使用手册,2004
五、各章讲授参考学时
序号
内 容
理论教学时数
实验时数
1
常用低压电器
2
2
机床电气控制电路的基本控制环节
4
3
普通生产机械设备电气控制
4
2
4
可编程控器的基础知识
2
5
FP1(或者其它系列)系列的硬件系统配置
2
6
FP1(或者其它系列)的指令系统
4
4
7
FP1(或者其它系列)的特殊功能及功能模块
2
8
FPWIN-GR(或者其它系列)编程软件的使用
2
9
PLC系统的安装与维护
2
合计
24
6
总计
30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简介
学时:32+32学时(面授32学时、自学32学时)
适合专业及层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本科
课程类型:专业课
课程目的、内容与要求:本课程是一门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理论教学、现场教学实验、习题课及有关实践性教学环节(生产实习,课程设 ),使学生初步掌握如何围绕产品质量、生产率和经济性三者的辨证关系去分析研究生产中的工艺问题和掌握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学生在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使学生获得正确选择和使用机床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掌握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应用;常用标准刀具的选择等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应具有初步分析和解决工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自学其它工艺理论和新工艺、新技术的能力,并掌握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和夹具的设计能力。
先修课程:工程材料与热加工、互换性与技术测量、金工实习和机械设计等。
推荐参考书:
1.张鹏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2.卢秉恒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王启平主编.机床夹具设计.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
4.顾维邦.金属切削机床概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5.陆剑中,周志明.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总学时:(面授32+自学32)学时
一、说明:
1、本课程的目的、任务
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技术基础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理论教学、现场教学、习题课,使学生初步掌握如何围绕产品质量、生产率和经济性三者的辨证关系去分析研究生产中的工艺问题和掌握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学生在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使学生获得正确选择和使用机床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掌握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应用;常用标准刀具的选择等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应具有初步分析和解决工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自学其它工艺理论和新工艺、新技术的能力,并掌握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和夹具的设计能力。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以下本章基本要求:
(1)以金属切削理论为基础,要求掌握金属切削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并有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加工方法(机床、刀具、切削用量、切削液等)的初步能力。
(2)掌握机械加工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如定位理论、工艺尺寸链理论、加工精度理论等。
(3)了 响加工质量的各种因素,学会分析研究加工质量的方法。
(4)通过理论学习和课程设计,能在现场分析工艺问题、夹具结构和精度以及存在问题,并能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初步具有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工艺规程和专用夹具的设计能力,了 械装配工艺。
(5)掌握机床夹具设 基本原理和方法。
(6)了 造技术。
二、教学内容
绪论
第1章 金属切削基础
1.1 金属切削刀具
1.2 常用刀具简介
1.3 金属切削过程及其物理现象
1.4 切削力、切削热与切削温度
1.5 刀具 与刀具耐用度
1.6 金属切削条件的合理选择
1.7 磨削原理
第2章 机械加工方法与机床
2.1 机械加工方法
2.2 金属切削机床
2.3 车床传动系统及典型部件
2.4 数控机床与加工中心
第3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3.1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基本概念
3.2 零件工艺性分析与毛坯的选择
3.3 定位基准的选择
3.4 机械加工工艺路线的拟定
3.5 加工余量与工序尺寸
3.6 工艺过程的生产率和技术经济分析
第4章 机床夹具设计原理
4.1 机床夹具概述
4.2 工件定位的基本原理
4.3 定位方式与定位元件
4.4 定位误差的分析与
4.5 工件在夹具中的夹紧
4.6 典型机床夹具
4.7 机床夹具的设计步骤
第5章 机械加工精度与表面质量
5.1 机械加工精度
5.2 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
5.3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
5.4 机械加工中的振动
第6章 装配工艺基础
6.1 机械装配概述
6.2 装配尺寸链
6.3 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
6.4 装配工艺规程的制定
第7章 先进制造技术与制造模式
7.1 概述
7.2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
7.3 快速原形技术
7.4 先进制造生产模式
三、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张鹏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金属切削机床概论》,贾亚洲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2版),卢秉恒等,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4.《机械制造工艺学》(第2版),王先逵等,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5.《金属切削原理》(第2版),陈日曜,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6.《金属切削刀具》(第2版),乐兑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7.《机床夹具设计》,王启平,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四、各章讲授参考学时
序号
教学内容
面授学时
自学学时
1
绪论
0.5
0.5
2
金属切削基础
6.5
6.5
3
机械加工方法与机床
5
5
4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6
6
5
机床夹具设计
6
6
6
机械加工精度与表面质量
5
5
7
装配工艺基础
2
2
8
先进制造技术与制造模式
1
1
合计
32
《机械CAD/CAM》课程简介
学时:64学时(面授32学时、自学32学时)
适合专业及层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车辆工程专业 本科
课程类型:专业课
课程目的、内容与要求:本课程是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等现代产品设计技术和现代企业生产制造技术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通过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 机图形学的基本原理和 机辅助图形处理技术,理解产品建模技术的概念和基本方法,掌握工程资料的计算机处理方法及简单工程数据库的建立和调用,掌握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的方法,理解 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及夹具设计的概念和方法,掌握数控加工自动编程的方法,并具有熟悉运用CAD/CAM软件的能力,最终应该具有顺利获取本学科各种新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和初步 实际问题的能力。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推荐参考书目:
1.宁汝新,赵汝嘉主编. CAD/CAM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
2.童秉枢等编 .机械CAD技术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
3.唐荣锡主编. CAD/CAM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4.冯辛安,葛巧琴主编. 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CAD/CAM》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车辆工程专业(专升本·三年制函授)
总学时:(面授24+自学20)学时
一、说明
1、本课程的目的、任务
本课程是研究 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等现代产品设计技术和现代企业生产制造技术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通过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 机图形学的基本原理和 机辅助图形处理技术,理解产品建模技术的概念和基本方法,掌握工程资料的计算机处理方法及简单工程数据库的建立和调用,掌握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的方法,理解 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及夹具设计的概念和方法,掌握数控加工自动编程的方法,并具有熟悉运用CAD/CAM软件的能力,最终应该具有顺利获取本学科各种新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和初步 实际问题的能力。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学生在完成机械制图(含计算机绘图)、高等数学(含线性代数)、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主要包括CAD/CAM基础知识、CAD技术基础、CAPP技术基础、产品建模技术、CAM技术基础、产品装配及质量 技术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掌握CAD/CAM系统的组成,并根据工程需要能 '地选择CAD/CAM系统配置。
(2)对 机图形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有明 认识。
(3)掌握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的方法。
(4)理 品建模技术并具有构造较复杂立体模型的能力。
(5)根据具体情况能 '选择工程资料的计算机处理方法以及能够建立简单的工程数据库。
(6)能够使用数控加工自动编程软件进行编程和模拟加工。
(7)具有初步运用CAD/CAM软件进行工程设计的能力。
该课程是一门与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知识、理论更新较快,应多联系实际,注意补充新的知识。重点讲清原理与基本方法,重视实验环节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第一章 概论(2学时)
第一节 CAD/CAM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CAD/CAM系统结构。
第三节 CAD/CAM的应用和发展。
本章教学要求:
1.掌握CAD、CAPP、CAM的基本概念。
2.熟悉CAD系统结构。
3.了解CAD/CAM系统的应用和发展。
第二章 CAD/CAM系统的支撑环境(2学时)
第一节 CAD/CAM系统概述。
第二节 CAD/CAM系统的硬件。
第三节 CAD/CAM系统的软件。
第四节 工程数据库。
第五节 机网络和协同工作环境。
本章教学要求:
1.了解CAD/CAM系统的组成、基本功能和工作方式。
2.熟悉CAD/CAM系统的软硬件组成、分类及配置。
3.理解工程数据库的产生背景、特点和功能。
4.掌握基本工程数据处理的方法和简单工程数据库的建立。
5.了解 机网络的结构组成、数据通信的工作模式以及在CAD/CAM系统中的应用。
第三章 机辅助产品设 方法(4学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机辅助设计过程分析。
第三节 机辅助概念设计。
第四节 参数化与模块化设计。
第五节 产品设计的可视化技术。
本章教学要求:
1.理解图形处理的基本概念及绘图系统的组成。
2.了解图形软件的分类、特点及图形处理技术和算法的发展。
3.理解交互式绘图技术和用户接口设计的原则及类型。
4.掌握参数化、变量化绘图的基本概念和模块化设计方法。
5.理解图形变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概念。
第四章 CAD/CAM建模技术及产品数据模型(2学时)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几何建模技术。
第三节 特征建模技术。
第四节:集成产品数据模型及资料交换接
本章教学要求:
1.掌握 机内部表示及建模技术的过程。
2.了解建模的方法及其发展。
3.掌握几何模建 统的分类和三维实体模型的 机内部表示法的原理、特点。
4.理解特征建模的概念和特征的表示及数据结构。
5.掌握集成产品数据模型的概念和内容。
6.理解IGES和STEP两种资料交换标准组成和应用特点。
第五章 机辅助工程分析(4学时)
第一节 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及分析 方法。
第二节 有限元分析计算。
第三节 优化设计方法。
第四节 工程分析中的仿真技术。
本章教学要求:
1.了解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及分析 方法。
2.理解有限元分析基本原理和步骤。
3.了解有限元分析软件组成及特点。
4.掌握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的的内容及建立过程。
5.了解求解优化问题的基本思想、策略和机械设计中常用优化的方法。
6.了解 机仿真的基本概念和一般过程。
第六章 机辅助工艺过程及工装设计(4学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CAPP系统的工作模式。
第三节 基于知识的CAPP系统。
第四节 CAPP系统开发平台。
第五节 机辅助工装设计。
本章教学要求:
1.理解CAPP的基本概念、结构组成和基本技术。
2.了解变异式、创成式、交互式、综合式CAPP系统的特点和工作过程。
3.了解CAPP专家系统的工作过程及开发工具。
4.了解 机辅助夹具设 方法和特点。
第七章 机辅助数控加工(4学时)
第一节 机辅助数控编程。
第二节 数控编程中的数学处理。
第三节 加工过程仿真。
第四节 DNC技术。
本章教学要求:
1.掌握自动编程的一般原理、主要类型和特点。
2.掌握数控语言自动编程的一般原理和信息处理过程。
3.掌握图形交互自动编程的原理、功能、基本步骤和特点。
4.了解CAD/CAM集成编程的特点以及应 的问题。
5.了解加工过程仿真的特点及应用和DNC技术的发展。
第八章 机辅助装配工艺设计(2学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装配信息描述方法及工艺知识库。
第三节 装配工艺的自动生成。
第四节 装配过程仿真。
第五节 装配CAD/CAAPP集成方法与系统实现。
本章教学要求:
1.了解 机辅助装配工艺设 统的结构与组成。
2.了解装配信息描述方法。
3.理解装配顺序决策的方法及决策过程。
4.理解装配工序图的自动生成的方法。
第九章 机集成质量管理(2学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集成质量 系统的功能与结构。
第三节 机辅助质量检测。
第四节 统计质量控制。
第五节 机辅助加工过程监控。
本章教学要求:
1.掌握 机辅助质量系统的功能结构。
2.理解集成质量系统的功能。
3.了解质量数据的自动检测的方法和器具。
4.了解统计质量控制图的概念、作用、原理、判断。
5.了解 机辅助加工过程监控的方法及应用。
6.了解 机辅助加工产品试验的特点及应用。
第十章 基于PDM的CAD/CAM集成技术(2学时)
第一节 产品数据 技术概述。
第二节 基于PDM的CAD/CAM集成技术。
第三节 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技术。
本章教学要求:
1.掌握PDM的定义。
2.理解PDM系统的体系结构。
3.掌握PDM的主要功能。
4.理解基于PDM的CAD/CAM集成的体系结构和实现方法。
5.理解全生命周期管理技术。
第十一章 CAD/CAM集成技术及发展(2学时)
第一节 21世纪制造业对CAD/CAM的需求。
第二节 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第三节 并行工程(CE)。
第四节 虚拟制造系统(VMS)。
第五节 网络化制造。
本章教学要求:
1.掌握21世纪制造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理解CIMS的基本概念、基本构成和主要功能模块。
3.了解并行工程的概念及特点。
4.了解虚拟制造系统的概念、构成、开发环境及关键技术。
三、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1、推荐教材:宁汝新,赵汝嘉主编.CAD/CAM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
2、参考书目:
(1)童秉枢等.机械CAD技术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唐 .CAD/CAM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4
(3)冯辛安,葛巧琴主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
四、各章讲授参考学时
序号
教学内容
面授学时
实验时数
1
概论
1
2
CAD/CAM系统的支撑环境
1
3
机辅助产品设 方法
3
4
CAD/CAM建模技术及产品数据模型
2
5
机辅助工程分析
3
6
机辅助工艺过程及工装设计
3
7
机辅助数控加工
3
8
机辅助装配工艺设计
2
9
机集成质量管理
2
10
基于PDM的CAD/CAM集成技术
2
11
CAD/CAM集成技术及发展
2
合 计
24
《机床数控技术》课程简介
学时:28+30(面授28学时、自学30学时)
适合专业及层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本科
课程类型:专业课 必修
课程目的、内容与要求:
一、本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地位和作用
《机床数控技术》课程,既是我校成人高等教育教育最早开设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函授)本科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也是山东省首批成人高等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品牌专业的主干课程。该课题组有着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其普教课程《机床数控技术》2006年被评为院级重点建设课程。本课程是以机械加工的传统技术与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紧密结合和相互渗透为基础的,介绍数控机床的基本知识、加工工艺与程序编制、计算机数控系统、伺服系统、机械结构与维护的综合性技术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课外实践锻炼,可使学生熟悉现代化数控机床的使用与维护,为学生后继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数控机床及其控制系统的有关结构、工作原理、编程方法等各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数控机床调试、使用、维护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设计与改造数控机床的能力。为学生后继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三、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根据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围绕“提高应用能力”进行课程内容设计与组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内容和课外实践自学内容。其中理论内容包括数控机床的基本概念、数控机床的加工工艺与程序编制中的数学处理、数控机床的编程原理和方法、数控装置的硬件、软件结构和插补原理、数控伺服系统及其检测装置、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与选用、调试和数控机床维护等知识。课外实践自学内容包括课外大型作业(课程设计)和课外实践训练。
1、数控机床的基本概念:数控机床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数控机床的分类;数控机床的发展与作用等。
2、数控机床的加工工艺与程序编制中的数学处理:数控加工工艺分析与制订;程序编制中的图形的数学处理方法等。
3、数控机床的编程原理和方法:数控机床的坐标系、程序编制有关标准及 ;数控车床和数控 (或加工中心)的编程方法;自动编程等。
4、数控装置的硬件、软件结构和插补原理:CNC系统的硬件结构;CNC系统的软件结构;CNC系统的输入输出与通信;CNC装置的插补原理。
5、数控伺服系统及其检测装置:驱动电动机;数控机床常用检测装置;位置控制和速度控制。
6、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与选用、调试和数控机床维护:数控机床的主传动系统;数控机床的进给传动系统;数控机床的主要辅助装置;数控机床的保养与维修。
7、课外实践自学内容:课外大型作业(课程设计)和课外实践训练。
四、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及学员应有的认识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有面授、自学、习题课、讨论课、实验课、课外大型作业(课程设计)和课外实践训练、现场教学、作业、答疑等。
1、认识到学好教材内容只是一个重要方面,还应该多参加生产实践活动,把在教材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提高设计能力和设计素养。
2、认识到学习过程中实验的重要性,以愉快的心情去参与实验教学活动,能体验到学习是一种无穷的乐趣,对学科产生广泛的好奇心和持之以恒的内驱力。
3、认识到自学在成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把课堂学习与课外自学结合起来,透彻了解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提高 实际问题的能力。
先修课程:电工电子、机械设计
推荐参考书目:
1、数字控制机床,廖效果等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8
2、数控机床编程(2版),杜国臣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
3、数控加工技术,杜国 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机床数控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总学时:(面授30+自学20)学时
一、说明
1、本课程的目的、任务
“机床数控技术”是成人高等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是以机械加工的传统技术与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紧密结合和相互渗透为基础的,介绍数控机床的基本知识、加工工艺与程序编制、数控原理与系统、机械结构与维护的综合性技术专业课程。
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生掌握数控机床及其控制系统的有关结构、工作原理、编程方法等各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数控机床调试、使用、维护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设计与改造数控机床的能力。为学生后继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本课程包括的内容主要有数控机床的基本概念、数控机床的加工工艺与程序编制中的数学处理、数控机床的编程原理和方法、数控装置的插补原理及硬件、软件结构和接口技术、数控伺服系统及其检测装置、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与选用、调试、基本操作和维护等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熟悉数控机床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了解其发展趋势与技术水平。
2.熟悉数控机床的加工工艺与程序编制中的数学处理。
3.掌握数控机床的编程原理和方法。
4.熟悉数控装置的插补原理及硬件、软件结构和接口技术。
5.熟悉数控伺服系统及其检测装置。
6.熟悉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了解数控机床的选用、调试、基本操作和维护等知识。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第一章:概论(2学时)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数控机床的分类。
第三节:数控机床的发展与作用。
本章教学要求:
1、熟悉数控机床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了解其发展趋势与技术水平;
2、熟悉数控机床的分类。
第二章:数控加工工艺分析与程序编制(10学时)
第一节:数控加工工艺分析。
第二节:图形的数学处理。
第三节:数控加工的程序编制。
本章教学要求:
1、熟悉数控加工工艺分析,会制订数控加工工艺文件。
2、了 序编制中的图形的数学处理方法。
3、熟悉数控机床的坐标系、程序编制有关标准及 。
4、熟练掌握数控车床和数控 (或加工中心)的编程方法,了 控机床的基本操作。
5、了 动编程的方法。
第三章: 机数控系统(6学时)
第一节:概 述。
第二节:CNC系统的硬件结构。
第三节:CNC系统的软件结构。
第四节:CNC系统的输入输出与通信。
第五节:CNC装置的插补原理。
本章教学要求:
1、熟悉数控系统工作的结构和原理。
2、熟悉数控系统硬件、软件结构和接口知识。
3、熟悉基准脉冲和资料采样插补原理,了 它插补原理方法。
第四章:数控机床伺服系统(6学时)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驱动电动机。
第三节:数控机床常用检测装置。
第四节:位置控制和速度控制。
本章教学要求:
1、熟悉数控伺服系统及其检测装置的概念和要求。
2、熟悉步进电机、直流和交流伺服电机驱动系统的原理和要求。
3、熟悉掌握旋转变压器、感应同步器、光栅、编码器等检测装置结构及原理。
4、了 线电机进给驱动系统,了解进给驱动系统的位置控制和速度控制。
第五章: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4学时)
第一节:概 述。
第二节:数控机床的主传动系统。
第三节:数控机床的进给传动系统。
第四节:数控机床的主要辅助装置。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1、熟悉数控机床的结构要求。
2、熟悉数控机床主传动结构、进给机构、自动换刀装置的结构及特点。
3、了 它部件结构。
第六章:数控机床的保养与维修(2学时)
第一节:概 述。
第二节:数控机床的保养。
第三节: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
第四节:数控机床故障分析与维修实例。
本章教学要求:
1、熟悉数控机床日常保养、故障诊断和维修的基本知识。
2、了 控机床的常见故障及其维修方法。
三、课程课外实践自学内容
1、课外大型作业(课程设计)(1周)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中等复杂类型的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分析(零件分析、工艺分析、数值计算、切削用量的确定、刀具选择、夹具量具的选择、工艺文件的制订)与编程。书写课程设计说明书1份。
(1)课外大型作业(课程设计)选题
机床数控技术课程设 选题时要考虑到教学综合训练,工作量适中,有一定的先进性及实用和可行性原则,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1种中等复杂类型的零件(数控车床)的数控加工工艺分析与编程。1种简单零件的数控编程及加工(数控车床)。数控车床操作训练。
②1种中等复杂类型的零件(数控铣床或加工中心)的数控加工工艺分析与编程。1种简单零件的数控编程及加工(数控 或加工中心)。数控铣床或加工中心操作训练。
(2)课外大型作业(课程设计)的工作量
①1种中等复杂类型的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分析、工艺文件的制订、数控编程。
②数控车床操作训练或数控 或加工中心操作训练。
③编写说明书5000字左右(含程序)。
2、课外实践训练(2周)
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进行参观实习、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训练,并写出实习报告1份。
(1)课外实践训练企业及实习内容
①潍坊柴油机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数控加工分厂。零件的数控编程及加工、数控机床操作训练。
②北汽福田模具分厂。零件的数控编程及加工、数控机床操作训练。
③自己联系企业。零件的数控编程及加工、数控机床操作训练。
(2)课外实践训练工作量
①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分析、工艺文件的制订、数控编程。
②数控车床操作训练或数控 或加工中心操作训练。
③编写实习报告3000字以上(含程序)。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
1、数字控制机床,廖效果等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8
2、数控机床编程(2版),杜国臣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
3、数控加工技术,杜国 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五、各章讲授参考学时
序号
教学内容
面授学时
实验学时
自学学时
课外实践
1
概论
2
2
3周
2
数控加工工艺分析与程序编制
10
4
14
3
机数控系统
6
4
4
数控机床伺服系统
6
4
5
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
4
4
6
数控机床的保养与维修
2
2
合 计
30
20
《机械设计》课程简介
学时:32+32(面授32学时、自学32学时)
适合专业及层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本科
课程类型:专业技术基础课 必修
课程目的、内容与要求:
一、本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地位和作用
《机械设计》是为成人本科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员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因而它不仅要求学员预先学完《工程数学》、《机械制图》、《工程材料》、《材料力学》等先修课,而且要求学员结合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联系生产实际和机器的具体工作条件,去设计合用的零部件及简单机械,以便为顺利地过渡到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进行专业产品和设备的设计打下初步的基础。因此,本课程在学习进程上具有从理论课程过渡到结合工程实际性课程,从基础课程过渡到专业课程的承先启后的桥梁作用。
二、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树立 '的设计思想;掌握设计机械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和一般工作机的能力;提高学员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及其它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使学生了解机械设计制造的新发展。
三、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根据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围绕“提高应用能力”进行课程内容设计与组织。理论教学内容由机械设计基本理论、连接、机械传动、轴系零、部件、现 计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简介五个模块组成。
1、机械设计基本理论:主要介绍机械设计的要求和设计的一般过程、机械零部件的工作能力和设计准则、强度理论、摩擦、 和润滑理论、机械结构设计准则、方法以及材料选用等。
2、连接:螺纹连接、键、花键;
3、机械传动: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
4、轴系零、部件:滑动轴承、滚动轴承、联轴器与离合器;
5、现 计技术、现 造技术简介。
四、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及学员应有的认识
1、本课程的教学环节有面授、自学、习题课、讨论课、实验课、实习实训、现场教学、作业、答疑、设计作业及课程设计等。认识到学好教材内容只是一个重要方面,但它并非本课程的全部,如果想通过单单学习书本知识就把这门课学好,最后的结果只会是:知识学的一知半 缺乏实践能力和设 养,不能达到本课程的要求。
2、在完成作业题、课程设计时,一定注意理论分析和技术分析,认真查阅有关资料;做实验时要弄清楚实验目的、测试原理及方法;在现场教学中要细心观察零件的结构、材料、制法、工作情况、失效形式和机器的运转性能。
3、学好本课程自学环节非常重要,建议各位学员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一份详细的学习计划;在自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程教学网站上的教学资源,多和任课教师交流沟通,及时 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4、除完成布置的作业外,多做习题,在做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材料力学、机械原理、工程材料
推荐参考书目:
(1)吴宇泽主编,机械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2)岳 主编,机械设 七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
(3)濮良贵、纪名刚主编,机械设计学习指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
(4)张建中主编,机械设计基础(第二版),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2 .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专升本·三年制函授)
总学时:(面授32+自学32)学时
一、说明
1、本课程的目的、任务
《机械设计》是为成人本科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员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员学习许多专业课程和从事机械设备设 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树立 '的设计思想;掌握设计机械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和一般工作机的能力;提高学员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及其它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使学生了解机械设计制造的新发展。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学员在完成《工程数学》、《机械制图》、《工程材料》、《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等先修课基础上开设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机械设计基本理论、连接、机械传动、轴系零、部件、其它零、部件五个模块组成。(1)机械设计基本理论:主要介绍机械设计的要求和设计的一般过程、机械零部件的工作能力和设计准则、强度理论、摩擦、 和润滑理论、机械结构设计准则、方法以及材料选用等。(2)连接:螺纹连接、键、花键;(3)机械传动: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等;(4)轴系零、部件:滑动轴承、滚动轴承、联轴器与离合器;(5)现 计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简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员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对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有明 了 对机械设计学科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2)掌握机械设 基础知识。
(3)掌握连接件设计、传动件设计、轴系零、部件设 方法。
(4)正确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及其它有关技术资料进行设计。
(5)了 械设计制造的新发展。
3、本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共64学时(其中面授32学时,学员自学32学时)。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机械设计基本理论模块 (2学时)
第一讲 机械设计基本理论(一) (1学时)
1、教学内容:
(1)本课程的内容、性质与任务
(2)机器的组成及设计机器的一般程序
(3)对机器的主要要求
(4)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
(5)设计机械零件时应满足的基本要求、设计方法及其材料选用
(6)机械零件设计中的标准化
2、教学要求:
(1)弄清零件设计在机械设计中的地位。
(2)了 课程的内容、性质、特点、与先修及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应的
学习方法。
(3)明确机器设计,尤其是机械零件设 总括性概念。
(4)掌握对机器和机械零件的基本要求。
(5)了 械现 计方法。
第二讲 机械设计基本理论(二) (1学时)
1、教学内容:
(1)材料的疲劳强度
(2)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
(3)机械零件的抗断裂强度、机械零件的接触强度
(4)摩擦、 及润滑
2、教学要求:
(1)学会绘制极限应力线图。
(2)掌握单向变应力的强度计算方法。
(3)了 类摩擦、 的机理、物理特性及影响因素。
(4)掌握流体润滑的基本原理。
连接模块 (3学时)
第三讲 螺纹连接(一) (1学时)
1、教学内容:
(1)螺纹的形成与类型和螺纹的主要参数
(2)螺纹连接的类型和标准连接件
(3)螺纹连接的预紧
(4)螺纹连接的防松
2、教学要求:
(1)了 纹及螺纹连接件的类型、特性、标准、结构、应用场合。
(2)了 紧的目的,能 '选用防松方法。
第四讲 螺纹连接(二) (1学时)
1、教学内容:
(1)螺纹连接的强度
(2)螺栓组联接的设计
(3)螺纹连接件的材料及许用应力
(4)提高螺纹连接强度的措施
2、教学要求:
(1)掌握螺栓连接强度计算的方法。
(2)能合理地设计可靠的螺栓组连接。
(3)了 高螺纹连接强度的方法。
第五讲 键、花键连接和连联接 (1学时)
1、教学内容:
(1)键连接
(2)花键连接
(3)销连接
2、教学要求:
(1)了 连接的主要类型及应用特点,掌握键的类型及尺寸的选用方法,并能对平键连接进行强度校核 。
(2)了 键连接的类型、特点和应用。
机械传动模块 (14学时)
第六讲 带传动(一) (1学时)
1、教学内容:
(1)带传动的工作原理、类型和特点
(2)带传动的工作情况分析
2、教学要求:
(1)了 传动的主要类型、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
(2)掌握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应力分析和速度分析,对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打滑有明确的概念。
第七讲 带传动(二) (1学时)
1、教学内容:
(1)V带传动的设计
2、教学要求:
(1)掌握带传动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
(2)掌握普通V带传动的设计 。
第八讲 带传动(三) (1学时)
1、教学内容:
(1)V带轮设计。
(2)带传动的张紧装置
2、教学要求:
(1)了解V带轮的结构,掌握V带轮的设计方法。
(2)了 传动的张紧和维护。
第九讲 链传动(一) (1学时)
1、教学内容:
(1)链传动的特点及应用
(2)传动链的结构特点
(3)滚子链链轮的结构和材料
(4)链传动的运动特性
2、教学要求:
(1)了 传动的主要类型、特点及应用。
(2)了 子链链轮的结构和材料。
第十讲 链传动(二) (1学时)
1、教学内容:
(1)滚子链传动的受力分析
(2)滚子链传动的设计计算
(3)链传动的布置、张紧和润滑
2、教学要求:
(1)掌握链传动的失效形式。
(2)掌握滚子链传动的设计计算。
第十一讲 齿轮传动(一) (1学时)
1、教学内容:
(1)概述
(2)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
(3)齿轮的材料及其选用原则
2、教学要求:
(1)了 轮传动的特点及应用场合。
(2)了 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及防止失效的措施。
(3)掌握齿轮传动的设计准则,能 '选择齿轮用材料及热处理方法。
第十二讲 齿轮传动(二) (1学时)
1、教学内容:
(1)齿轮传动的 载荷
(2)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
2、教学要求:
(1)掌握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受力分析及计算载荷的求法。
(2)掌握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 方法。
第十三讲 齿轮传动(三) (1学时)
1、教学内容:
(1)齿轮传动的设计参数、许用应力与精度选择
2、教学要求:
(1)掌握标准直齿圆柱齿轮设计参数的选用原则。
第十四讲 齿轮传动(四) (1学时)
1、教学内容:
(1)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
2、教学要求:
(1)掌握平行轴标准斜齿圆柱齿轮的受力分析。
(2)掌握平行轴标准斜齿圆柱齿轮的强度计算和参数选择。
第十五讲 齿轮传动(五) (1学时)
1、教学内容:
(1)标准锥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2、教学要求:
(1)掌握标准锥齿轮的受力分析。
(2)掌握标准锥齿轮的强度计算和参数选择。
第十六讲 齿轮传动(六) (1学时)
1、教学内容:
(1)齿轮的结构设计
2、教学要求:
(1)掌握齿轮的结构特点。
(2)掌握齿轮结构设 方法。
第十七讲 齿轮传动(七) (1学时)
1、教学内容:
(1)齿轮传动的密封和润滑
2、教学要求:
(1)了 轮传动的密封和润滑方法。
第十八讲 蜗杆传动(一) (1学时)
1、教学内容:
(1)蜗杆传动的类型
(2)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
(3)普通圆柱蜗杆传动承载能力计算
2、教学要求:
(1)了 杆传动的类型、特点及应用。
(2)掌握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
(3)了 杆传动的失效形式及常用材料。
第十九讲 蜗杆传动(二) (1学时)
1、教学内容:
(1)圆弧圆柱蜗杆传动设计计算
(2)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效率、润滑及热平衡计算
(3)圆柱蜗杆和蜗轮的结构设计
2、教学要求:
(1)掌握蜗杆传动的强度 。
(2)掌握蜗杆传动热平 计算。
(3)了 杆传动的润滑。
轴系零、部件模块 (11学时)
第二十讲 滑动轴承(一) (1学时)
1、教学内容:
(1)概述
(2)径向滑动轴承的主要结构型式
2、教学要求:
(1)了 动轴承的特点、类型和应用。
(2)熟悉滑动轴承的典型结构。
第二十一讲 滑动轴承(二) (1学时)
1、教学内容:
(1)滑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及常用材料
(2)轴瓦结构
2、教学要求:
(1)熟悉滑动轴承的轴瓦结构、失效形式及常用材料。
第二十二讲 滑动轴承(三) (1学时)
1、教学内容:
(1)滑动轴承润滑剂的选择
(2)不完全液体润滑滑动轴承设计
(3)液体动力润滑径向滑动轴承设计计算
2、教学要求:
(1)能进行不完全液体润滑轴承的设计 。
(2)了 体动压润滑的原理。
第二十三讲 滚动轴承(一) (1学时)
1、教学内容:
(1)概述
(2)滚动轴承的主要类型及其
2、教学要求:
(1)掌握滚动轴承的主要类型和特性。
(2)熟悉轴承代号中基本 的意义和精度 。
第二十四讲 滚动轴承(二) (1学时)
1、教学内容:
(1)滚动轴承类型的选择
(2)滚动轴承工作情况
2、教学要求:
(1)掌握滚动轴承的类型选择原则。
(2)了 动轴承工作应力情况
第二十五讲 滚动轴承(三) (1学时)
1、教学内容:
(1)滚动轴承尺寸的选择
2、教学要求:
(1)了 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
(2)掌握滚动轴承额定寿命、额定动载荷、额定静载荷、当量动载荷的概念。
(3)掌握滚动轴承寿命计算方法。
第二十六讲 滚动轴承(四) (1学时)
1、教学内容:
(1)轴承装置的设计
2、教学要求:
(1)了 型轴承装置的设计。
第二十七讲 联轴器和离合器 (1学时)
1、教学内容:
(1)联轴器的种类和特性
(2)联轴器的选择
(3)离合器
(4)安全联轴器及安全离合器
2、教学要求:
(1)了 用联轴器的类型、结构、特点、标准、应用,能根据工作条件选择联轴器。
(2)了 用离合器的类型、结构、特点、标准、应用,能根据工作条件选择离合器。
第二十八讲 轴(一) (1学时)
1、教学内容:
(1)概述
(2)轴的材料及选择
2、教学要求:
(1)了 的分类、特点及应用。
(2)了 的材料及选择原则。
第二十九讲 轴(二)(1学时)
1、教学内容:
(1)轴的结构设计
(2)轴的强度计算
2、教学要求:
(1)掌握轴的结构设计要求及方法。
(2)掌握轴的强度常用计算方法。
第三十讲 轴(三) (1学时)
1、教学内容:
(1)提高轴的强度措施
(2)轴的刚度的
(3)轴的振动稳定性概念
2、教学要求:
(1)了 高轴的强度措施。
(2)了 的刚度及轴的振动稳定性要求。
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模块 (2学时)
第三十一讲 现代设计技术 (1学时)
1、教学内容:
(1)概述
(2)现 计技术的发展趋势
2、教学要求:
(1)了 计技术的定义、内涵及技术地位。
(2)了 计技术所涉及的范围及发展趋势。
第三十二讲 先进制造技术 (1学时)
1、教学内容:
(1)概述
(2)先进制造工艺技术
2、教学要求:
(1)了 进制造工艺技术的定义、内涵及技术地位。
(2)了 进制造工艺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1、推荐教材: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8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参考书目:
(1)吴宇泽主编,机械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2)岳 主编,机械设 七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
(3)濮良贵、纪名刚主编,机械设计学习指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
(4)张建中主编,机械设计基础(第二版),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2 .
四、实验(课内6学时)
1、机械认识、分析直观教学实验 4学时
2、创意组合式轴系结构设计实验 2学时
3、机械传动部件拆装实验 2学时
4、带传动性能测试实验 2学时
5、机械传动综合实验 4学时(选作)
五、各章讲授参考学时
序号
内容
面授
学 时
实 验
学 时
习题课或大作业
1
机械设计基本理论
2
4
2
螺纹连接
3
1
3
键、花键连接和连联接
2
4
带传动
3
2
2
5
链传动
2
6
齿轮传动
8
2
4
7
蜗杆传动
2
1
8
滑动轴承
2
9
滚动轴承
3
2
10
联轴器和离合器
2
11
轴
2
2
2
12
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制造工艺技术
1
合计
32
10
12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简介
学时:24+24学时(面授24学时、自学24学时)
适合专业及层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本科
课程类型:专业课 必修
课程目的、内容与要求:
一、本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地位和作用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为成人本科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员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本课程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利用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通过机电有机结合构造最佳的机电系统。通过学习机械系统、传感检测系统、伺服系统、控制系统等设计和选择方法,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接 精度设计和可靠性等系统总体技术。
二、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机电产品的一体化设计思想,把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机械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项技术之间的接口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机电一体化产品进行分析和设计,使学生具备解决生产过程中机电设备的运行、管理、维护和改造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根据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围绕“提高应用能力”进行课程内容设计与组织。理论内容由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绪论、检测传感技术、接 术、控制技术、伺服系统设计、机械技术、机电一体化应用实例七个模块组成。
第一章 绪论:主要介绍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原理、发展概况和共性关键技术,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各结构要素在系统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初步建立机电产品的系统化设计思想。
第二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检测传感技术:主要介绍检测系统的功用、组成以及检测系统设计方法和步骤,掌 位移检测传感器、角位移检测传感器、速度加速度传感器、测力传感器等的 '选择和使用,理解检测信号的采集与处理。
第三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接 术:主要介绍人机接口技术、输入接 术、输出接 术和机电接口技术,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接 术设计方法。
第四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控制技术:主要介绍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数学模型和数字控制器的设计,掌握微机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及实现。
第五章 机电一体化伺服系统设计:主要介绍伺服系统方案设计、稳态设计和动态设计,掌握步进式伺服驱动系统、直流伺服驱动系统和交流伺服驱动系统设计,熟悉开环控制的伺服系统设计和死循环控制的伺服系统设计。
第六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械技术:主要介绍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械系统设计,包括传动机构、导向机构、执行机构及支承部件等,在传动机构中重点学习滚珠丝杠螺母机构。
第七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实例:主要介绍机电一体化产品开发的技术路线,掌握机器人开发的技术路线和总体设计方案,了 坐标测量机的原理、结构和功能。
四、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及学员应有的认识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有面授、自学、习题课、讨论课、实验课、实习实训、现场教学、作业、答疑等。
1、认识到学好教材内容只是一个重要方面,还应该多参加生产实践活动,把在教材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提高设计能力和设计素养。
2、认识到学习过程中实验的重要性,以愉快的心情去参与实验教学活动,能体验到学习是一种无穷的乐趣,对学科产生广泛的好奇心和持之以恒的内驱力。
3、认识到自学在成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把课堂学习与课外自学结合起来,透彻了解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提高 实际问题的能力。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材料力学、机械原理、工程材料、电工电子
推荐参考书目:
(1)郑堤,唐克洪主编. 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
(2)姜培刚,盖玉先主编.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9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专升本·三年制函授)
总学时:(面授24+自学24)学时
说明
1、本课程的目的、任务
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干专业课。本课程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利用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通过机电有机结合构造最佳的机电系统。本课程主要学习机械系统、传感检测系统、伺服系统、控制系统等设计和选择方法,讨论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接 精度设计和可靠性等系统总体技术。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机电产品的一体化设计思想,把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机械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项技术之间的接口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机电一体化产品进行分析或设计,使学生具备解决生产过程中机电设备的运行、管理、维护和改造等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本课程强调知识结构系统性和教学体系完整性的统一,使学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有较全面的认识,比较系统地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各元部件的选择 和总体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初步具备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包括:
(1)学习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理 电一体化系统中各结构要素在系统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初步建立机电产品的系统化设计思想。 (2)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常用传感器、传动机构、动力驱动装置和 机控制系统种类和特点。 (3)熟悉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方法和工程路线,能够针对具体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确定产品开发技术路线。 (4)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机械、传感检测、动力、控制等基本结构要素的技术特点,掌握典型装置的技术原理和使用方法。
(5)了解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构成、特点和设计方法,学会设 单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3、本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共48学时(其中面授24学时,学员自学24学时)。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 (2学时)
1、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
2、机电一体化发展概况
3、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
4、机电一体化共性关键技术
5、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第二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检测传感技术 (4学时)
1、检测系统的功用组成及基本要求
2、常用传感器
3、传感器的正确选择和使用
4、检测信号的采集与处理
第三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接 术 (4学时)
1、人机接 术
2、输入接 计
3、输出接 计
4、机电接 术
第四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控制技术 (4学时)
1、控制系统的结构组成
2、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3、微机控制技术基础
4、数字控制器的设计
第五章 机电一体化伺服系统设计 (4学时)
1、伺服系统方案设计
2、伺服系统稳态设计与动态设计
3、步进式伺服驱动系统
4、直流伺服驱动系统
5、交流伺服驱动系统
第六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械技术 (4学时)
1、传动系统的构成及作用
2、常用传动机构
3、支承部件
第七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实例 (2学时)
1、机电一体化产品开发的技术路线
2、机器人
3、三坐标测量机
三、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1、推荐教材:张建民主编.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2、参考书目:
(1)郑堤,唐克洪主编. 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
(2)姜培刚,盖玉先主编.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9
四、各章理论讲授参考学时
序号
教 学 内 容
参考学时
1
绪论
2
2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检测传感技术
4
3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接 术
4
4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控制技术
4
5
机电一体化伺服系统设计
4
6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械技术
4
7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实例
2
合计
24
《机械优化设计》课程简介
学时:42学时(面授24学时、自学18学时)
适合专业及层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本科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课程目的、内容与要求:《机械优化设计》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中机械类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一门用以培养学生在机械设计中应用现 计方法的专业课,其目的是使学生树立优化设 思想,掌握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并初步具有应用机械优化设 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解决简单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为学生的毕业设计及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该课程在机械类或近机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是优化设 基本概念,主要包括机械优化设 数学模型和基本解法等优化问题的基本概念。第二部分讲述机械优化设 关的数学基础,主要包括方向导数、梯度、凸规划、等式和不等式约束的极值条件等优化方法的数学基础知识。第三部分讲述一维搜索方法的基本内容。第四部分主要讲述几种典型的无约束优化方法,主要包括梯度法、牛顿型方法、变尺度法、鲍威尔法等。第五部分主要讲述约束优化方法,主要包括随机方向法、复合形法、惩罚函数法等。第六部分将结合前面的各种优化方法讲 械优化设计几个具体的实例。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 线性代数 理论力学 材料力学 机械原理 机械设计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推荐参考书目:
[1]孙靖民.机械优化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年6月
[2]高健.机械优化设计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阳明盛、罗长童,最优化原理、方法及求解软件.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陈立周.机械优化设计方法,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
[5]刘惟信.机械最优化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机械优化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总学时:(面授22+自学18)学时
一、说明
机械优化设计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学科课程,是机械设计、运筹学、计算机应用等学科的交叉,属于现 论和方法的一个重要领域。
机械优化设计将最优化原理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设计领域,为机械设计提供一套科学、系统、可靠、高效的理论和方法。利用这种新的设计方法,并借助于计算机的帮助,人们可以从众多的设计方案中寻找出最佳设计方案,从而大大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设计出既经济又可靠的机械装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优化设 思想,掌握优化设 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获得 机械优化设计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1. 熟练掌握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及数学规划理论的概念、技术术语与基本方法。
2. 能够 '建立机械优化设计问题的数学模型。
3. 掌握具体的优化设计方法,包括一维搜索方法、无约束优化方法、线性规划、约束优化方法、多目标及离 量优化方法等。
4. 能够根据各类机械优化设计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适当的优化方法,选取或自行编制计算机程序,以 机作为工具求得最佳设计参数,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设计出既经济又可靠的机械装置。
5. 对机械优化设 新发展有所了解。
机械优化设计 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中机械类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定的一门主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先修课程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结合各种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所需的基本训练,为学生的毕业设计及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因此机械优化设计课程在机械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机械优化设计概述(面授2学时,自学1学时)
第一节 人字架的优化设计
第二节 机械优化设计问题示例
第三节 优化设计问题的数学模型
第四节 优化设计问题的基本解法
第二章 优化问题的数学基础(面授2学时,自学2学时)
第一节 多元函数的方向导数与梯度
第二节 多元函数的泰勒展开
第三节 极值条件
第三章 一维搜索方法(面授4学时,自学3学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搜索区间的 与区间消去法原理
第三节 一维搜索的试探方法
第四节 一维搜索的插值方法
第四章 无约束优化方法(面授8学时,自学6学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最速下降法
第三节 牛顿型方法
第四节 共轭方向及共轭方向法
第五节 共轭梯度法
第六节 变尺度法
第七节 坐标轮换法
第八节 鲍威尔法
第五章 约束优化方法(面授3学时,自学3学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随机方向法
第三节 复合形法
第四节 惩罚函数法
第六章 机械优化问题实例 (面授3学时,自学3学时)
第一节 应用技巧
第二节 常用优化方法程序说明
第三节 圆柱齿轮减速器的优化设计
平面连杆机构优化设计
四、实验:
实验目的与任务
机械优化设计课程的实验是验证性实验,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机械优化设计方法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应用,任务是将课程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实际编写调试及运行程序加深理论知识的掌握并提高解决优化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应能够独立的编写优化程序并在 机上运行,学会判断结果及程序的正确性,学会建立机械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合理选用优化方法,独立的 机械优化设计的实际问题。
实验教材或指导书
自编实验指导书
实验项目一览表
序号
实验项目
内容提要
实验
类型
学时
分配
主要仪器
设 备
实验
地点
备注
1
黄金分割法
编程,运行
验证
2
机
微机室
2
惩罚函数法
编程,运行
验证
2
机
微机室
五、各章讲授参考学时
序号
教学内容
面授学时
自学学时
1
机械优化设计概述
2
1
2
优化问题的数学基础
2
2
3
一维搜索方法
4
3
4
无约束优化方法
8
6
5
约束优化方法
3
3
6
机械优化问题实例
3
3
合 计
22
18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简介
学时:48学时(面授24学时、自学24学时)
适合专业及层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本科;机电一体化专业 专科
课程类型:专业技术选修课
课程目的、内容与要求:
一、本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是为成人本科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员开设的一门专业提高选修课。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和了 进制造技术原理和方法、了 前机械制造领域技术发展趋势,为以后从事制造行业工程技术工作、管理工作和决策工作打下基础。该课程包括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及体系结构、现 计技术、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制造自动化技术和先进制造生产模式等内容。
二、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先进制造技术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需要的主要技术支撑,成为高新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员全面了 造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掌握先进制造技术方法,先进制造工艺,更新制造技术理念。
三、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根据成人高等教育特点,围绕“提高应用能力”的宗旨,进行课程内容设计与组织。面授内容主要包括: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制造系统综合自动化技术以及现 产经营和 技术四大部分。结合一定量的思考题,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培养自学的能力。
(一)现 计技术
教学要求:
了解:现 计技术的内涵和体系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并行设计、价值工程、反求工程、绿色设计。
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优化设计
教学要点:
1、现 计技术的内涵和体系结构
2、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
3、优化设计
4、可靠性设计
5、并行设计
6、价值工程
7、反求工程
8、绿色设计
(二)先进制造工艺技术
教学要求:
了解:材料受迫成形工艺技术、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微细加工与表面工程、现 种加工技术
掌握:快速原型制造技术、高速加工技术
教学要点:
1、材料受迫成形工艺技术
2、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
3、高速加工技术
4、快速原型制造技术
5、微细加工与表面工程
6、现 种加工技术
(三)制造系统综合自动化技术
教学要求:
了解: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智能制造系统、拟实制造系统
掌握:机床数控技术、柔性制造系统等
教学要点:
1、机床数控技术
2、柔性制造系统
3、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4、智能制造系统
5、拟实制造系统
(四)现 产经营和 技术
教学要求:
了解: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准时生产、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全球化制造、可持续制造及其相关技术。
教学要点:
1、制造资源计划
2、企业资源计划
3、准时生产
4、精益生产
5、敏捷制造
6、全球化制造
7、可持续制造及其相关技术
三、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及学员应有的认识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有面授、自学、讨论课、实验课、实习实训、现场教学、作业、答疑等。
先进制造技术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需要的主要技术支撑,成为高新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对此学员应该有高度的认识和理 先进制造技术是一门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计算机、自动控制、制造工艺及现代 技术于制造过程的综合课程,是当代信息技术、综合自动化技术、现 业管理技术和通用机械制造技术的有机结合,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繁 盛的最根本的基础。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学习,学员应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 问题的能力。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材料力学、机械设计、电工电子
推荐参考书目:
1.王润孝.先进制造技术导轮.科学出版社,2003
2.唐一平.先进制造技术(英文版).科学出版社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总学时:(面授24+自学24)学时
一、说明
1、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的适用对象为成人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及其它相关专业本科生,属于机械类专业选修课。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了解现代加工制造的前沿技术及工艺方法,掌 计技术和先进制造工艺技术的特点,了 造技术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2、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和特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先进制造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以及各种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和应用。
课堂面授:讲清现 计技术(包括现代设计技术的内涵和体系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并行设计、价值工程、反求工程、绿色设 )、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包括材料受迫成形工艺技术、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快速原型制造技术、高速加工技术、微细加工与表面工程、现 种加工技术等)、制造系统综合自动化技术(分布式数控系统、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以及智能制造系统)以及现代生产经营和管理技术(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准时生产、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全球化制造以及可持续制造及相关技术)的特点。结合一定量的作业加强学生对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自学:布置适量的思考题,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培养自学的能力。
3、教学按排
本课程安排在七学期,共48学时(其中面授24学时,自学24学时)。
二、教学主要内容及课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主要内容包括: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制造系统综合自动化技术、现 产经营和 技术等
1、制造业与先进制造技术 (2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现 造业面临的时 景、我国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概况
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定义、内涵和范畴
教学要点:
1、现 造业面临的时 景
2、先进制造技术的定义
3、先进制造技术的内涵和范畴
4、我国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概况
2、现 计技术 (6学时0
教学要求:
了解:现 计技术的内涵和体系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并行设计、价值工程、反求工程、绿色设计。
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优化设计
教学要点:
1、现 计技术的内涵和体系结构
2、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
3、优化设计
4、可靠性设计
5、并行设计
6、价值工程
7、反求工程
8、绿色设计
3、先进制造工艺技术 (6学时 )
教学要求:
了解:材料受迫成形工艺技术、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微细加工与表面工程、现 种加工技术
掌握:快速原型制造技术、高速加工技术
教学要点:
1、材料受迫成形工艺技术
2、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
3、高速加工技术
4、快速原型制造技术
5、微细加工与表面工程
6、现 种加工技术
4、制造系统综合自动化技术 (5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智能制造系统、拟实制造系统
掌握:机床数控技术、柔性制造系统等
教学要点:
1、分布式数控系统
2、柔性制造系统
3、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4、智能制造系统
5、拟实制造系统
5、现 产经营和 技术 (3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准时生产、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全球化制造、可持续制造及其相关技术。
教学要点:
1、制造资源计划
2、企业资源计划
3、准时生产
4、精益生产
5、敏捷制造
6、全球化制造
7、可持续制造及其相关技术
6我国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战略 (2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 我国推进应用先进制造技术时需要解决的几个认识问题
教学要点:
1、在我国推进应用先进制造技术时需要解决的几个认识问题
2、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发展战略的一点思考
三、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 材:王隆太.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参考书:1.王润孝.先进制造技术导轮.科学出版社,2003
2.唐一平.先进制造技术(英文版).科学出版社
四、各章讲授参考学时
章次
课 程 内 容
面授学时
自学学时
1
制造业与先进制造技术
2
0
2
现代设计技术
6
7
3
先进制造工艺技术
6
7
4
制造系统综合自动化技术
5
5
5
现代生产经营和管理技术
3
3
6
我国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战略
2
2
合计
24
24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简介
学时:60学时(面授30学时、自学30学时、实验10学时)
适合专业及层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本科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课程目的、内容与要求: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团队精神,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系统掌握 机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能将 机软件、计算机硬件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从事 机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应用维护和 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本课程定位和任务:要求学员通过本课程(函授)的学习,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具备网络技术、网络设计、网络开发与 、网站建设与 、网络安全的专业基本技能,能够胜任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工作,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本专业有着较为稳定的生源。其招生对象主要为全省在职的工矿企业、事业单位、金融系统、机关信息中心。
为满足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本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与教学改革坚持“三个突出”,即突出最先进的网络技术、突出网络建设与 以及Internet上的应用、突出成人教育学生学习需求多元化的特点。其本专业课程设置实施“一加多”课程设置模式,“一”代表主干课程,体现 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质特色,保证执行省教育厅的指导性专业计划要求,“多”代表选修、辅修方向,体现专业建设的适应性和发展性,增加最新科研成果,满足学员的多方面需求。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建设立足于“便于学习者自学”和“以学习者为主体”,在课程教学中把“学什么”、“如何学”结合在一起。依据成人教育的特点以及自学和面授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利用的是工作之余的零星时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我们注重面授内容的针对性,另一方面,我们注重远程教学平台的建设,力求资源建设多样化,学习行为自主化,学习空间个性化。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开发了课堂CAI课件和实验CAI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面授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充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共计48学时,其中理论授课36学时,实验12学时。另外,针对该门课程还开设了《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这样,学生学习了这门课程,完成了相应的实践教学任务以后,就可以很好地掌握了 机网络技术,具备了从事计算机网络开发与 以及从事网络工程的能力。 ????????学校本着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投入80万元建立了网络工程实验室,较好地满足了计算机网络及相关课程实验及实践环节教学需要,同时还我们编写了《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使学生得到了真实工程环境的综合训练。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总学时: (面授30+自学30) 学时
一、说明
1、本课程的目的、任务
《计算机网络》是 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成人教育学生必修的专业主干课之一。在当今的信息时 机网络科学与技术在众多的技术中已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已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技术支柱。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要求学生在牢固掌握 机网络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了解网络技术的发展规律,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网络协议与实用网络技术。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 机网络的基础知识,熟悉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体系结构、TCP/IP模型,局域网、广域网、接入网、Internet应用、网络管理和安全、网络规划与建设等内容。基于成人教育的特点,本课程在使学生掌握网络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传授学生实用的网络组建与网络 经验,从而使学生具备 机网络的设计与应用能力。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概念、分类和主要性能指针;
2)了解OSI及TCP/IP两大网络体系结构的构成,熟练掌握TCP/IP协议的体系结构和各层的功能;
3)掌握数据通信的理论基础、物理传输媒体等知识;
4)掌握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资料的检错纠错技术、资料的流量控制协议及点对点协议;
5)掌握局域网的概念、介质访问控制方法、以太网技术以及虚拟局域网、无线局域网等较前沿的技术
6)掌握广域网的基本概念、分组转发机制、网络组成,了解X.25、ISDN、ATM等网络形态;
7)掌 络层的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掌握因特网的网际协议、路由选择协议、控制报文协议以及一些相关的网络互连设备;
8)掌握运输层的基本概念,深入理解TCP、UDP协议;
9)熟练掌握应用层的各种协议,包括DNS、HTTP、FTP、DHCP、电子邮件等。
10)掌握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掌握常规密钥、公开密钥两种密码体制。了 文鉴别与密钥分配。掌握防火墙技术;
11)了 入网的基本特点与关键技术,掌握虚拟专用网VPN 以及网络地址转换NAT技术。
12)了 络管理有关协议,掌握 机网络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13)掌 络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基础知识,掌握分层设计、IP地址规划、布线设 网络组建方法,培养网络技术综合应用能力。
3、教学思路:
本课程是成人教育 机科学与技术学生必修的专业课,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通信和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工程能力。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课堂教学与自学相结合,并设置大量的实验、实践教学。本课涉及知识面较广,与应用联系密切,而且知识更新较快,在具体教学中,授课内容要从多种教科书、相关论文及实际工程案例归纳综合,教学方法上,理论联系实际,多讲授新的实用技术,采取课堂讲授、设备操作、课后自学、课堂讨论等形式。
二、课程内容及课时分配
第一章 机网络概述(2学时)
1、教学内容
(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
(2)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4)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5)计算机网络结构类型;
(6)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针。
2、教学要求
(1)了 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及发展方向;
(2)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分类、网络拓扑结构、结构类型;
(3)熟练掌握带宽、时延的概念;
第二章 机网络体系结构(2学时)
1、教学内容
(1)网络体系结构基本概念;
(2)OSI参考模型;
(3)TCP/IP参考模型;
2、教学要求
(1)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基本概念;
(2)了解OSI参考模型及各层功能;
(3)掌握TCPIP参考模型及各层协议;
(4)了解OSI与TCP/IP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章 物理层(2学时)
1、教学内容
(1)物理层的基本概念;
(2)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
(3)通信方式与交换方式;
(4)多任务技术;
(5)物理层下的传输媒体;
2、教学要求
(1)了 据通信一些基本概念;
(2)了 据通信模型及数据通信的任务;
(3)掌握资料编码及信号调制方法;
(4)掌握数据通信与交换方式;
(5)掌握多任务技术;
(6)掌 理层下面的传输媒体。
第四章 数据链路层(2学时)
1、教学内容
(1)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
(2)差错控制技术;
(3)流量控制技术;
(4)点对点(PPP)协议。
2、教学要求
(1)掌握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
(2)了 见的差错控制方式;
(3)掌握停—等协议、连续ARQ的原理、滑动窗 概念以及信道的利用率与窗 小的关系;
(4)掌握因特网的点对点协议PPP的工作原理。
第五章 局域网技术(2学时)
1、教学内容
(1)局域网的基本概念;
(2)传统以太网技术;
(3)交换以太网;
(4)高速以太网;
(5)虚拟局域网VLAN;
(6)无线局域网。
2、教学要求
(1)掌握局域网的基本概念;
(2)熟练掌握传统以太网的工作原理以及连接方法;
(3)熟练交换以太网技术;
(4)了 速以太网技术;
(5)掌握虚拟局域网的概念及组建方法;
(6)掌握无线局域网的组成,了解无线局域网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的组网方式。
第六章 广域网技术(2学时)
1、教学内容
(1)广域网的基本概念;
(2)广域网的分组转发机制;
(3)X.25;
(4)帧中继FR;
(5)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5)异步传递方式ATM。
2、教学要求
(1)掌握广域网的构成,掌握数据报和虚电路两种服 定义和区别;
(2)熟练掌握在结点交换机中如何查找转发表;
(3)了解X.25网络的工作方式;
(4)了 中继FR的工作原理;
(5)了 合业务数字网ISDN;
(6)了解ATM的基本概念。
第七章 网络层(2学时)
1、教学内容
(1)网络层的基本概念;
(2)虚电路与数据报;
(3)网际协议IP;
(4)因特网的路由选择协议;
(5)网络互联设备。
2、教学要求
(1)掌 络层在网络互连中所起作用;
(2)掌握虚电路与数据报数据传输服务的特点;
(3)熟练掌握IP地址的表示方法及分类,掌握 IP地址与硬件地址的关系。
(4)掌握IP资料包的格式,掌握IP层分组转发的流程;
(5)熟练掌握子网及子网掩码的概念,熟练掌握如何在路由器中查找转发表,掌握无分类域间路由选择CIDR;
(6)掌握因特网的路由选择协议RIP、OSPF、BGP等;
(7)掌 络互联设备的工作原理。
第八章 传输层(2学时)
1、教学内容
(1)传输层的功能;
(2)TCP/IP协议中的运输层;
(3)传输控制协议TCP;
(4)用户资料报协议UDP。
2、教学要求
(1)了 输层的功能;
(2)熟练掌握埠和套接字的概念;
(3)掌握TCP所提供的服务,掌握TCP的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掌握三次握手的概念;
(4)掌握UDP所提供的服务。
第九章 应用层(4学时)
1、教学内容
(1)应用层协议特点;
(2)域名系统DNS;
(3)文件传输协议FTP;
(4)远程终端协议Telnet;
(5)电子邮件;
(6)万维网WWW;
(7)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
2、教学要求
(1)掌握应用层协议的构成与协议特点;
(2)掌握域名系统的定义、因特网的域名结构,掌握如何用域名服务器进行域名 ;
(3)掌握FTP的工作原理、常用命令以及匿名FTP服务器;
(4)掌 子邮件的主要组成构件,掌 子邮件中使用的协议SMTP 、POP3、 IMAP、 MIME的工作方式、特点;
(5)掌握万维网中链接、超文本、超媒体等概念,掌握统一资源定位符URL的定义和访问方式,掌握超文本的传送协议HTTP的工作过程,掌握用HTML制作简单的网页;掌握如何实现万维网页面中的超链;
(6)掌握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的工作过程;
第十章 接入网技术(2学时)
1、教学内容
(1)接入网技术基础;
(2)光纤接入网技术;
(3)无线接入网技术;
(4)虚拟专用网VPN;
(5)网络地址转换NAT。
2、教学要求
(1)了 入网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ADSL接入技术;
(3)了解CATV网、HFC、Cable MODEM的系统结构及比较;
(4)了 纤接入网的拓扑结构、连接方式、接 复用技术;
(5)了 线接入网的基本技术;
(6)掌握虚拟专用网VPN的基本原理及搭建方法;
(7)掌 络地址转换NAT的基本原理及设置方法。
第十一章 网络安全技术(2学时)
1、教学内容
(1)计算机网络安全概念;
(2)密码学基础;
(3)数字签名与身份认证;
(4)防火墙技术;
(5)计算机病毒。
2、教学要求
(1)掌握计算机网络安全基本概念,了 算机网络安全面临的问题;
(2)了 码学基本知识,掌握一般的资料加密模型,了 规密钥密码体制与公开密钥密码体制;
(3)了 字签名与身份认证技术中的关键技术;
(4)掌握防火墙的工作原理及其安全策略;
(5)了 毒种类、特点及传播途径,掌握及防治方法。
第十二章 网络 与维护技术
1、教学内容
(1)计算机网络 概念;
(2)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
(3)网络维护工具;
(4)局域网常见故障排除方法。
2、教学要求
(1)掌握计算机网络 模式,了 共管理信息协议CMIP;
(2)掌 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
(3)学会使用常见的网络维护工具;
(4)了 域网常见故障,掌握其排除方法;
第十三章 网络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1、教学内容
(1)网络需求分析与工程论证
(2)分级三层设计模型
(3)IP地址规划方法
(4)网络布线设计
(5)安全设计
(6)网络产品选型
2、教学要求
(1)了 络需求分析、工程论证方法,掌握网络设计原则;
(2)掌握分级三层设计模型,了解每层在网络中的位置与作用;
(3)掌握局域网、园区网中的IP地址规划方法;
(4)掌 络布线设计方法;
(5)了 络中的安全设计;
(6)掌 络中软、硬件产品的选型。
第十四章 网络技术综合应用
1、教学内容
(1)交换网建设;
(2)路由网建设;
(3)无线网络建设。
2、教学要求
(1)通过工程案例分析,掌握交换三级网络的构建方法;
(2)通过工程案例分析,掌握路由网络的构建方法;
(3)通过工程案例分析,掌握无线网络的构建方法。
三、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1]《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第2版) 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8 刘永华等 编著
[2]《计算机网络》(第5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谢希仁 编著
[3]《计算机网络》(第4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Andrew S.Tanenbaum 著
[4]《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 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2003 DOUGLAS E.COMER编著
四、各章讲授参考学时
序 号
教 学 内 容
面授学时
实验学时
1
机网络概述
2
2
机网络体系结构
2
3
物理层
2
4
数据链路层
2
5
局域网技术
2
3
6
广域网技术
2
7
网络层
4
2
8
传输层
2
9
应用层
2
3
10
接入网技术
2
11
网络安全技术
2
12
网络 与维护技术
2
13
网络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2
2
14
网络技术综合应用
2
合 计
30
10
《特种加工》课程简介
学时:44学时(面授20学时、自学24学时)
适合专业及层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本科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选修
课程目的、内容与要求:
一、本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
《特种加工》是为成人本科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员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制造工程中除常规切削加工以外的特种加工新技术,了解其基本加工原理和规律、基本设备、工艺特点和分类,以及适用范围,并进行典型的工程训练等。为毕业设计及将来从事生产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为学员从事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二、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掌 造工程中除常规切削加工以外的特种加工新技术,包括电火花加工技术、数控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技术、电化学加工技术、超声波加工技术、激光加工技术、化学加工技术及电子束和离子束加工技术等。了 基本加工原理和规律、基本设备、工艺特点和分类,以及适用范围,并进行典型的工程训练等。为毕业设计及将来从事生产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根据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围绕“提高应用能力”进行课程设计与组织。理论教学内容由电火花加工技术、数控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技术、电化学加工技术、超声波加工技术、激光加工技术、化学加工技术及电子束和离子束加工技术等七个模块组成。
(1)电火花加工技术;(2)数控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技术;(3)电化学加工技术;(4)超声波加工技术;(5)激光加工技术;(6)化学加工技术;(7)电子束和离子束加工技术。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机械设计、电工电子
推荐参考书目:
张辽远 编着,《现 工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05。
陈传梁 主编,《特种加工技术》,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赵万生 主编,《特种加工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6。
《特种加工》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总学时:(面授20+自学24)学时
一、说明:
1、本课程的目的、任务
本课程是研究传统的切削加工以外的新的加工方法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通过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如何用特种加工方法实现难加工材料的复杂形状加工。并熟悉和掌握常用特种加工设备的基本操作功能的能力,最终应该具有顺利获取本学科各种新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和初步 实际问题的能力。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学生在完成《机械原理》、《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主要包括各种特种加工的原理和规律、基本设备、工艺特点和分类,以及适用范围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对《特种加工》中各种加工方法的基本原理、设备的主要结构、工艺规律以及它们的实际应用背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在今后的工程设计和研究工作中能熟练应用特种加工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第一章:概论(1学时)
第一节:特种加工的产生及发展。
第二节:特种加工的分类和综合比较。
第三节:特种加工对材料可加工性和结构工艺性等的影响。
本章教学要求:
1、介绍特种加工的发展历史、工艺特点、和特种加工的分类。
2、掌 种加工对材料可加工性和结构工艺性等的影响。
第二章:电火花加工技术(3学时)
第一节:电火花加工的基本原理、特点、分类和适应范围。
第二节:电火花加工典型机床及组成部分。
第三节:电火花加工工艺及基本规律。
第四节:电火花加工的应用实例。
本章教学要求:
1、了 火花加工机理、特点、放电间隙特征、加工过程的控制以及检测。
2、掌 火花成型加工的原理、机床的组成、工艺方法和实际应用。
第三章:数控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技术(3学时)
第一节: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基本原理、特点、分类和应用范围。
第二节: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典型设备及其组成。
第三节:数控电火花线切割编程。
第四节: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工艺及基本规律。
第五节: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实例。
本章教学要求:
1、掌 火花线切割加工的原理、机床的组成。
2、掌 火花线切割的3B编程。
3、掌 火花线切割加工工艺方法和实际应用。
第四章:电化学加工技术(3学时)
第一节:电化学加工的原理、分类、特点及适应范围。
第二节:电化学加工设备及组成。
第三节:电化学加工工艺及规律。
第四节:电化学加工应用实例。
本章教学要求:
1、了 化学加工的原理。
2、掌 工的基本原理、机床的组成、工艺方法和实际应用。
3、掌 铸(电镀、刷镀)加工的基本原理、机床的组成、工艺方法和实际应用。
第五章:超 加工技术(2学时)
第一节:超 加工的原理、分类、特点及适应范围。
第二节:超 加工设备及组成。
第三节:超 加工速度、加工精度、表面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节:超 加工应用实例。
本章教学要求:
1、了 声加工的基本原理。
2、掌握超声加工设备的组成、加工工艺和实际应用。
第六章:激光加工技术(2学时)
第一节:激光加工的原理、特点及应用范围。
第二节:激光加工的基本设备及组成。
第三节:激光加工工艺及基本规律。
第四节:激光加工的应用。
本章教学要求:
1、了 光加工的基本原理。
2、掌握激光加工设备的组成、加工工艺和实际应用。
第七章:化学加工技术(2学时)
第一节:化学 加工。
第二节:光化学腐蚀加工。
第三节:化学抛光和镀膜。
本章教学要求:
1、了 学铣削加工。
2、掌握光化学腐蚀加工。
3、了 学抛光和镀膜。
第八章:电子束和离子束加工(2学时)
第一节:电子束加工的原理、特点和装置。
第二节:电子束加工的应用。
第三节:离子束加工的原理、分类、特点和装置。
第四节:离子束加工的应用。
本章教学要求:
1、了 子束加工的基本原理。
2、掌 子束加工设备的组成、加工工艺和实际应用。
3、了 子束加工的基本原理掌 子束加工设备的组成、加工工艺和实际应用。
三、实验环节(共4学时)
1、电火花加工实验。 4学时
2、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实验。 4学时
四、推荐教材与参考书目
1、推荐教材:赵万生主编.特种加工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参考书目:
(1)张辽远.现代加工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金同庆.特种加工.北京: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81
五、各章讲授参考学时
序号
教学内容
面授学时
实验时数
1
概论
1
2
电火花加工技术
3
4
3
数控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技术
3
4
4
电化学加工技术
3
5
超 加工技术
2
6
激光加工技术
2
7
化学加工技术
2
8
电子束和离子束加工
2
9
总复习
2
合 计
20
8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简介
学时:48学时(面授24学时、自学24学时)
适合专业及层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本科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选修
课程目的、内容与要求:
一、本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地位和作用
冲压技术是一门具有极高实用价值的基础技术,涉及机械、电子、航空、汽车、轻工等许多工业领域和生活中许多必需品,同时在新材料成形,微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等方面也有广泛地应用。冲压工艺、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是冲压技术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是为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也可作为数控专业、机电专业的选修课。本课程主要讲述有关金属塑性成形的一些基本概念,阐述冲压工艺与冲压模具设 分类和设 基本内容,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冲压工艺的主要应用、变形和受力特点;工艺路线的制定;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方法、技术要求和具体应用。本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验和科技活动等实践环节,从而开拓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冲压变形的基本概念。 冲裁工艺及冲裁模设计。弯曲工艺及弯曲模具设计。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设计。其它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 覆盖件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冲压工艺规程的编制。在教学上,主要通过选择典型案例、阐述各种工序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方法,介绍相关设备、工艺、检测、应用以及其它辅助技术。从而使学生对这些基本内容有具体的,较为深入的理 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机械设计
推荐参考书目:
??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成虹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 刘建超 张保忠 主编 高等教出版社
?? 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 李学锋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
??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实验指导书 模具教研室编 电子高专出版
??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总学时:(面授24+自学24)学时
一、说明
1、课程的目的、任务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为机械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方向课。本课程主要讲述有关金属塑性成形的一些基本概念,阐述冲压工艺与冲压模具设 分类和设 方法,同时讲述冲压模具制造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术要求。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 压工艺的主要应用、变形和受力特点、工艺路线的制定;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方法、技术要求和具体应用。本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验和科技活动等实践环节,从而开拓学生的创造能力。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了 压变形的基本概念和金属塑性变形的力学规律;了 料的力学性能和成形性能。
(2)掌握冲裁工艺及冲裁模设计与制造的基本方法和技术要求。
(3)掌握弯曲工艺及弯曲模具设计与制造。
(4)掌握拉深工艺及拉深模具设计与制造。
(5)熟悉其它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的技术要点。
(6)了 济型冲压模具和冲压模具的失效形成,冲模材料的选择。
(7)熟悉冲压工艺规程的编制,学会编制一般冲压件的工艺规程。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第一章 概述(1学时)
第一节 冷冲压加工概述
第二节 冲压加工设备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冲压工艺的工艺特点,了解冲压工序的分类;能够掌握曲柄压力机的主要技术参数,了解其组成。
第二章 冲压成形的特点与基本规律(2学时)
第一节 冲压成形的特点
第二节 冲压成形中毛坯的分析
第三节 冲压成形的分类
第四节 冲压成形趋向性及其控制
第五节 冲压成形中的应力
第六节 冲压成形中的破坏
第七节 冲压成形中的起皱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冲压变形的基本概念,了解冲压成形趋向性,能够掌握冲压成形的破坏形式。
第三章 冲裁工艺设计(6学时)
第一节 冲裁工艺设计基础
第二节 冲裁工艺设计
第三节 冲裁模具设计和设备选择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冲裁间隙和冲裁模刃口尺寸的 方法;熟悉冲裁排样设计;能够 冲裁力和压力中心;能进行中等难度冲裁件的工艺设计;熟悉冲裁模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和设计方法。
第四章 冲裁模具设计(3学时)
第一节 普通冲裁模具设计应用
第二节 特殊冲裁模具设计应用
本章教学要求:熟悉普通冲裁模典型结构;了 殊冲裁模典型结构。
第五章 弯曲工艺与弯曲模具设计(3学时)
第一节 弯曲工艺设计基础
第二节 弯曲工艺
第三节 简单弯曲模
第四节 复杂弯曲模
第五节 U形弯曲件冲压实例
本章教学要求:
弯曲变形分析的方法,熟悉弯曲成形工艺设计步骤与内容,能够利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弯曲模具工作部分设计;掌握弯曲模结构,能够利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各种形状弯曲模具设计。
第六章 拉伸工艺设计(6学时)
第一节 拉伸变形过程的分析
第二节 拉伸件的质量分析
第三节 回转体拉伸件毛坯尺寸的
第四节 圆筒形件的拉伸
第五节 带凸缘圆筒形件的拉伸
第六节 特殊形状的制件拉伸
第七节 变薄拉伸
第八节 压边力和拉伸力的确定
第九节 凸、凹模工作部分的设计
第十节 单动压力机首次拉伸模
第十一节 单动压力机后次拉伸模
第十二节 单动压力机落料拉伸模
第十三节 单动压力机落料、正反拉伸、冲孔和翻边复合模
第十四节 双动压力机拉伸模
第十五节 拉伸模设计实例
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拉深变形分析方法;熟悉拉深件的主要质量问题;掌握直壁旋转体零件的拉深工艺设计;了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成形特点和盒形件拉深特点;掌握拉深工艺设计方法。熟悉拉深成形模具结构,掌握单动压力机拉伸模的设计;了解双动压力机拉伸模结构。
第七章 其它冲压方法及其模具(2学时)
第一节 翻边
第二 节胀形
第三 节缩口
第四 节校形
第五 节旋压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翻边和胀形的工艺设计方法,能够进行常规工件的工艺设计与模具设计。
第八章 冷冲压工艺规程的编制(1学时) 本章在分析了冷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的基础上,介绍了制定冷冲压工艺规程的程序,并通过两个具体实例,详细分析了冷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三、推荐教材和参考书目
1、推荐教材:牟林.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8
2、参考书目:
(1)翁其金,徐新成.冲压工艺与冲模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0
(2)成虹.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
四、各章讲授参考学时
序号
教学内容
面授学时
1
绪论
1
2
冲压变形的基本概念
2
3
冲裁工艺设计
6
4
冲裁模具设计
3
5
弯曲工艺与弯曲模具设计
3
6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具设计
6
7
它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
2
8
冲压工艺规格的编制
1
合计
24
《机械制图基础》课程简介
学时:100学时(面授48、自学52)
适合专业及层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专科
课程类型:必修课
课程目的、内容与要求:
本课程是研究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原理和方法,是一门技术性基础课。
主要介绍: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立体的投影,组合体的视图及尺寸标注,机件的常用表达方法,标准件和常用件,零件图,装配图。
工程图样是工程技术部门的一项重要技术文件,是表达和交流技术思想的重要工具,因而工程图样被喻为“工程界的技术人员的通用语言”。
《机械制图基础》是一门研究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课程,本课程是工科学校中普遍开设的一门技术基础课,也是每个工程技术人员所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是每一个工程技术人员或要将自己的思维转变成现实的必须具备的设计基础。该课程学习的重点包括:技术制图标准的学习和掌握;技术制图基本理论的学习;基本形体的设计——即空间与平面之间的相互转换;工程实际零件和部件的技术学习。学习过程中应多与老师沟通,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和形体构造技术,多想为什么,沉静心情,一丝不苟地学习。在我们的网站和其它相关网络上都可以找到许多,非常有用而书本上又无法找到的知识和技术。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
1.学习 影法的基本原理。
2.培养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初步能力。
3.培养空间想象和空间分析的初步能力。
4.培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 问题的能力。另外,在学习工程制图的开始阶段,涉及各种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视频教材和相关课件。
推荐参考书目:
(1)李澄主编.《机械制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05。
(2)马惠 刘宏军主编.《机械制图》,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06。
《机械制图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总学时:(面授48+自学52)学时
一、 说明
(一) 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
《机械制图基础》是一门研究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课程,它是为成人专科教育机电一体化专业学员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图标能力、读图能力、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以及绘图的实际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任务: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
① 学习 影法的基本原理。
② 培养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电子、电气图样的初步能力。
③ 培养空间想象和空间分析的初步能力。
④ 使学生对 机绘图有初步认识。
⑤ 培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 问题的能力。
3、教学基本要求:
学完本门课程后应当达到如下基本要求:
① 能正确、熟练地使用常用绘图仪器和绘图工具,掌握国家标准《机械制图》的有关规定。
② 掌握 影法的基本理论,能具有较熟练、灵活运用国家标准《机械制图》中常用的表达方法表达简单空间形体的图标能力。
③ 能较熟练识读和绘制一般常见的零件图和简单部件装配图,所绘图样应基本做到:投影正确,视图选择和配置恰当,尺寸标注基本符合规定,字体工整,图面整洁且符合规定要求。
④ 了解国家标准《机械制图》中尺寸标注的基本知识和掌握标注组合体尺寸的基本方法。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关系
本门课程以数学的立体几何为基础,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建议
1、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一方面通过面授,一方面通过自学。面授课及辅导课要定期集中安排,辅导时要严格要求,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教学形式:
本课程的教学形式有:录像课、面授辅导课、习题课、CAI课件、课外作业和考试。
3、实践性环节教学要求:
《机械制图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通过一定数量的习题与绘图练习、读图练习才能得到巩固和熟练掌握。利用各种实习,对照工厂中常见的典型零、部件实物来加深理解,掌握其绘图方法和读图方法。
(四)特殊说明
1、教学媒体设置及要求:
本门课程的教学媒体设置有文字教材、习题集、录像和CAI课件等多种。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文字教材系统讲授,录像教材以重点讲授为主,CAI课件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空间概念,是自学和解题的好帮手,习题集的作业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知识和掌 图的实际技能。
2、本大纲的适用范围:
本大纲是成人高等教育机电一体化技术品牌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大纲,无论采用何种教学媒体,均不得离开本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应用各种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时,应按照本大纲的教学内容体系,突出本课程的重点、难点,突出感性材料,突出技能训练要点与方法,体现各种教学媒体的特点,帮助学生掌握好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
本大纲的知识要点由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构成。基本知识,就是《机械制图基础》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定方面的知识。所谓技能,就是《机械制图基础》要求达到的制图与读图技能。知识和技能互相渗透,很难分开。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有录像课、面授辅导课、习题课、课外作业、CAI课件、测绘制图、考试等。
讲课内容要重点突出,要少而精,着重在重点和难点上,把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能讲清楚。
本门课程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规范性,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实现培养目标,保证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启发式教学,充分利用实物、挂图、模型、幻灯、录像等手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启发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 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必须在教学中通过一定数量的习题和绘图、读图练习来熟练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从学生实际知识出发,又要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使教学密切结合本地区的实际生产进行,可以利用工厂中常见的一些典型零、部件实物和实际生产图纸来讲 测绘和读图,以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适应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第一章 制图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4学时)
Ⅰ、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本章阐述了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的有关规定、几何作图的原理及方法和平面图形尺寸标注。要求熟悉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中有关图纸幅面和图框格式、比例、字体、图线、剖面符号的规定及其画法;掌握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中尺寸注法的有关内容;掌握常用的几何图形的画法;了 面图形的线段分析和其它常用平面曲线的画法。
Ⅱ、教学内容:
1、 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的有关规定:
⑴图纸幅面和图框格式:图纸幅面,图框格式,标题栏。
⑵比例
⑶字体:汉字,数字和字母。
⑷图线:线型,图线宽度,图线的构成国。
⑸剖面符号
⑹尺寸注法:基本规则,尺寸要素,标注示例。
2、几何作图
⑴正多边形的画法
⑵斜度和锥度
⑶圆弧连接:圆弧连接圆的几何原理,连接圆弧圆心和切点的作图。
⑷椭圆
3、平面图形尺寸标注
⑴平面图形尺寸标注的要求
⑵平面图形尺寸分析:尺寸基准,定形尺寸,定位尺寸。
⑶平面图形的线段分析:已知弧,中间弧,连接弧。
⑷标注平面图形尺寸的方法:图形分 ,特征尺寸法。
⑸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标注作图最方便和直接用于作图的尺寸,不标注切线的长度尺寸,不标注封闭
尺寸,总长、总宽尺寸的处理。
⑹平面图形尺寸标注示例
Ⅲ、教学建议: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中关于尺寸注法的内容,常用几何图形的作图原理与方法。要讲清本章涉及到的有关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中的内容,围绕作业重点提出几何作图部分的具体要求。
第二章 影基础 (5学时)
Ⅰ、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本章阐述了投影法,点的投影、直线的投影和平面的投影的概念与作图。要求了 影法的基本概念和平行投影的基本性质,熟练掌握投影面体系,掌握三面投影图中点的投影特点和点的投影与坐标的关系,熟练掌握根据物体上点的两个投影求作第三投影的方法,熟练掌握各种位置的直线、平面的投影特性,并能根据投影图判别其空间位置,掌 线上点的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了 直线相交、相错位置的三面投影特点,掌握两平行直线的投影特性及其三面投影的特点,掌握根据物体上直线、平面的两个投影求作其第三个投影的方法。
Ⅱ、教学内容:
1 投影法
⑴中心投影法
⑵平行投影法
⑶平行投影的基本性质
⑷特殊情况下平行投影的性质
2 点的投影
⑴投影面体系
⑵点的三面投影
⑶点的三面投影规律
⑷点的投影和坐标
⑸各种位置点的投影
⑹两点的相对位置和重影点
3 直线的投影
⑴各种位置直线:一般位置直线,投影面并行线,投影面垂直线
⑵直线上的点:点和直线的从属关系,点分割线段成定比。
⑶两直线的相对位置:平行两直线,相交两直线,相错两直线
4 平面的投影
⑴平面的表示法
⑵各种位置平面:一般位置平面,投影面垂直面,投影面平行面
Ⅲ、教学建议: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点在三面投影图中的投影特点,由已知点的两个投影,求作其第三投影的方法,各种位置的直线、平面的三面投影特点,两直线处于各种相对位置时的投影特点,根据各种位置平面的投影特性,判别平面对投影面的相对位置。
第三章 立体的投影 (5学时)
Ⅰ、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本章阐述了常用的平面立体和曲面立体的投影,要求了 1柱、 的形状特点和回转体的形成原理,熟练掌握常用的基本几何体的投影特特征、几何元素投影分析、三面投影的对应关系和三视图,能根据基本几何体的两个视图,想出它们的空间几何形状和位置,并能画出它们的第三投影,熟练掌握平面立体表面上取点、线的作图方法和圆柱、圆锥、圆球表面取点、线的作图方法,能根据基本几何体的已知投影,画出已知表面上点、线的未知投影。另外,还阐述平面体截交线的概念、基本性质、两种作图方法及圆柱、圆锥、球截交线的概念、基本性质、形状特点和相贯线的概念、基本性质及曲面立体的相贯线分析方法和两种作图方法。要求掌握平面切割体及其表面交线的投影画法,熟练掌握平面与常用回转体(圆柱、圆锥)截切时,截交线的形状和画法,熟练掌握圆柱体切 开槽的画法和作图步骤,掌握平面立体及圆锥、球的切 开槽的画法;了 见圆柱、圆锥、圆球等两回转体轴线垂直相交的相贯线的性质和作图方法,熟练掌握利用积聚性求作曲面立体相贯线的方法,掌握分析和求作曲面立体相贯线的特殊点、特别是转向线上的点的方法,掌握立体表面综合相交的分析方法和作图方法;
Ⅱ、教学内容:
1 平面立体的投影
⑴
⑵
2 曲面立体的投影
⑴圆柱:圆柱的视图,圆柱面上的点。
⑵圆锥:圆锥的视图,圆锥面上的点,圆锥面上的曲线。
⑶圆球:圆球的视图,圆球面上的点,圆球面上的曲线。
3 平面立体的截交线
⑴平面与平面立体的截交线
⑵求平面立体斜截面的实形
4 回转体的截交线
⑴圆柱的截交线
⑵圆锥面截交线
⑶圆球的截交线
⑷综合举例
5 回转体的相贯线
⑴利用积聚性求相贯线
⑵用辅助平面求相贯线
⑶相贯线的特殊情况
⑷圆柱、圆锥相贯线变化规律:两圆柱相贯,圆柱与圆锥相贯
Ⅲ、教学建议: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圆柱、圆锥、圆球投影画法及其表面上取点、取线的画法;用特殊位置平面截切棱柱、 、圆柱、圆锥、球等基本几何体的作图方法;两轴线正交时的圆柱、圆锥、球且轴线均垂直投影面,采用与投影面平行的辅助平面求作相贯线的画法
本章的教学难点是:球面的表面取点、取线的画法;相贯线的理 求法。
第四章 组合体 (8学时)
Ⅰ、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本章阐述了组合体的组合方式和分析方法、画组合体投影图的方法和步骤、组合体投影图上的尺寸注法及读组合体投影图。要求理 合体的概念及其各种组合方式,学会运用形体特征原则来选择 投影方向,熟练掌握运用形体分析法绘制组合体投影图的方法和步骤,明确尺寸基准的概念,掌握按照形体分析法完整、清晰地标注尺寸的方法和步骤,熟练掌握以形体分析法为主阅读组合体投影图的方法和步骤。
Ⅱ、教学内容:
1 概述
⑴组合体的组合方式和分析方法
⑵组合体的投影分析
⑶形体分析法
2 画组合体投影图的方法
⑴进行形体分析
⑵选择主视图
⑶画图方法和步骤
3 组合体投影图上的尺寸注法
⑴标尺寸的要求
⑵常见几何体的尺寸注法
⑶尺寸分类和尺寸基准
⑷标注尺寸应注意的问题
⑸标注尺寸举例
4读组合体视图
Ⅲ、教学建议: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组合体视图的绘制和阅读
第五章 机件表达方法 (8学时)
Ⅰ、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本章阐述了视图、剖视图、断面图、局部放大图及简化画法的读图和画图方法。要求掌握视图、剖视图、断面图的基本概念及用途,熟练掌握以主、俯、左视图为主的基本视图及局部视图、斜视图的画法及标注,熟练掌握剖视图(用单一平面剖切)、断面图的画法和标注,能看懂较简单机件的视图、剖视图及断面图,了 部放大图及简化画法。
Ⅱ、教学内容:
1 视图
⑴基本视图
⑵向视图
⑶局部视图
⑷斜视图
2 剖视图
⑴剖视图的基本概念和剖视图的画法:剖视图的画法,剖视图的标注,画剖视图应注意的问题。
⑵剖视图的种类和应用:全剖视图,半剖视图局部 局部剖视图
⑶剖切面的种类:单一剖切面,几个平等的剖切平面,几个相交的剖切面
3 断面图
⑴断面图的概念
⑵断面图的种类:移出断面图,重合断面图
⑶断面图的标注:移出断面图的标注,重合断面图的标注
⑷局部放大图
⑸简化画法
Ⅲ、教学建议: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剖视图(单一平面剖切)和断面图的画法及标注规则。
本章的教学难点是:局部剖视图中剖切范围的确定,表达方法的选择。
结合作业,通过提问、演示、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 巩固所学知识;组织学生讨论各种表达方案的表达方法,分析其优、缺点,提高对机件的表达能力。
第六章 轴测图 (4学时)
Ⅰ、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本章阐述了轴测投影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种类、基本作图方法和 轴测图、斜二等轴测图的作图方法,要求了 等轴测投影图和斜二等轴测投影图的形成及用途,掌握 轴测图和斜二等轴测图的作图方法。
Ⅱ、教学内容:
1 概述
⑴基本知识
⑵轴测投影的种类
⑶基本作图方法
2 轴测图
⑴正等轴测图的轴间角和伸缩系数
⑵正等轴测图中平行于坐标面的圆的轴测投影:椭圆长、短轴的方向,椭圆长、短轴的大小,椭圆的近似画法,圆角的画法
⑶正等轴测图的作图方法
3 斜二等轴测图
⑴斜二等轴测图的轴间角和伸缩系数
⑵斜二等轴测图中平行于坐标面的圆的轴测投影
⑶斜二等轴测图的作图方法
Ⅲ、教学建议: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正等轴测图的画法。
本章的教学难点是:正等轴测投影图中三个不同方向椭圆中心的定位和长、短轴方向的确定。
第七章 标准件常用件 (4学时)
Ⅰ、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本章阐述了螺纹的形成及要素、螺纹种类、螺纹的规定画法、螺纹的标注方法和螺纹紧固件及其连接画法。要求掌握内、外螺纹及内、外螺纹旋合规定画法与标注,了解常用螺纹连接件的种类、用途及其规定标记,掌握螺纹紧固件(螺栓、双头螺柱、螺钉)连接的识图与画图,了 纹、螺纹紧固件的查表方法。
Ⅱ、教学内容:
1 螺纹
⑴螺纹的形成和要素:螺纹的形成,螺纹的五个要素
⑵螺纹种类:按螺纹要素是否标准分类,按螺纹的用途分类。
⑶螺纹的规定画法:外螺纹的画法,内螺纹的画法,内外螺纹的画法
⑷螺纹的标注方法:标准螺纹的标注格式,螺纹标注示例,特殊螺纹的标注,非标准螺纹的标注。
⑸螺纹的局部结构:螺纹端部的倒角,退刀槽,不通的螺孔,螺纹孔相贯线的画法。
2 螺纹紧固件及其连接画法
⑴螺纹紧固件
⑵螺纹紧固件的画法
⑶螺纹紧固件连接的画法:螺栓连接及其连接画法,双头螺柱连接及其连接画法,螺钉连接及其连接画法。
Ⅲ、教学建议: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螺纹的规定画法及标注,螺栓、双头螺柱、螺钉连接的识图和画法。
本章的教学难点是:螺纹紧固件连接的画法。
结合实物讲解螺纹、螺纹紧固件及其连接,使学生熟悉其结构和工作原理;
第八章.零件图 (6学时)
Ⅰ、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本章阐述了零件图的内容、零件视图的特点、零件上常见结构的尺寸注法、零件的技术要求和零件图的阅读。要求了 件图的作用、内容,掌握零件图的视图选择原则,具有选择视图表达方案的初步能力,熟练掌握阅读零件图的方法及步骤,能阅读一般常见的零件图,掌握零件图标注尺寸的要求并了 理标注尺寸时应当考虑的问题,了解零件上倒角、退刀槽、沈孔、键槽等常见结构的画法及尺寸注法,能在图样上识别表面粗糙度、尺寸公差与配合的代号与符号。
Ⅱ、教学内容:
1 零件图的内容
2 零件视图的特点
3 零件上常见结构的尺寸注法
4 零件的技术要求
⑴表面粗糙度:表面粗糙度的概念,表面粗糙度参数及数值。
⑵尺寸极限偏差:相关术语及定义,尺寸极限偏差在零件图中的标注。
⑶形状和位置公差公:基本概念,形位公差特征项目,形位公差的标注方法
5 零件图的阅读
⑴读零件图的要求
⑵读零件图的步骤和方法:看标题栏了解概况,分析视图想清零件的形状和结构,分析尺寸和技术要求。
Ⅲ、教学建议: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识读零件图。
本章的教学难点是:零件图的视图选择及尺寸标注。
结合实物利用实际工件,讲 件的结构特点与工艺特点和视图表达方案,组织学生根据实际工件进行视图方案选择的讨论,分析比较各方案的优、缺点;尽可能多提供一些实际的零件图供学生进行读图练习,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第九章.装配图 (4学时)
Ⅰ、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本章阐述了装配图的用途和内容、装配图的规定画法和特殊画法、配合、装配图的尺寸注法和技术要求、装配图中零部件序号和明细栏和装配图的阅读。要求了 配图的作用、内容,掌握装配图的特殊表达方法和规定画法,初步掌握装配图的视图选择原则,初步掌 装配图的方法与步骤,能绘制简单(其中非标准零件数量约5件)的装配图,掌握读装配图的方法,能阅读简单(其中非标准零件数量约7件)的装配图。
Ⅱ、教学内容:
1 装配图的用途和内容
2 装配图的规定画法和特殊画法
⑴规定画法
⑵常用特殊画法:沿结合面剖切和拆卸,假想画法,移出画法,简化画法,夸大画法。
3 配合
⑴配合的种类
⑵基孔制配合和基轴制配合
⑶配合的标注
4装配图的尺寸标注和技术要求注写
⑴尺寸标注
⑵技术要求
5装配图中零件、部件序号和明细栏
⑴零件、部件序号
⑵明细栏
6 装配图的阅读
⑴装配图阅读的要求
⑵装配图阅读的步骤和方法:概括了 件组成和功能;分析视图,分离零件,明确主要零件主要结构形状,明 件间装配关系;分析工作过程和功能。
Ⅲ、教学建议: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读装配图和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
本章的教学难点是:读装配图。
尽可能多提供一些实际的装配图供学生进行读图练习,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1、李澄主编.《机械制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05。
2、马惠 刘宏军主编.《机械制图》,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06。
四、各章讲授参考学时
序号
教学内容
面授学时
实验学时
1
制图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4
2
影基础
5
3
立体的投影
5
4
组合体
8
5
机件表达方法
8
6
轴测图
4
2
7
标准件常用件
4
2
8
零件图
6
2
9
装配图
4
合 计
48
6
《工程力学》课程简介
学时:62学时(面授32、自学30)
适合专业及层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专科
课程类型:专业技术基础课 必修
课程目的、内容与要求:
一、本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地位和作用
工程力学是一门研究物体机械运动规律以及构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 原理的科学,是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员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它要求学员先行修完《工程数学》、《物理学》等课程、具备一定的数学和物理知识后,再结合本课程的学习,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为后续的《机械设计》课程以及其它专业课程打好基础,所以本课程具有从基础课程过渡到专业课程的承先启后的桥梁作用。
二、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能熟练地对简单结构进行静力学分析,对构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有明 基本概念,使学员具备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生产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充分考虑成人教育的特点,以应用为目的,基本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强化力学概念,以满足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材的需要。理论教学内容由静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部分组成。
1、静力学部分
静力学基础、 平面汇交力系与平面力偶系、平面任意力系、空间力系。
2、材料力学部分
轴向拉伸与压缩、剪切与扭转、弯曲内力、弯曲应力、 应力状态和应变状态分析、强度理论、组合变形、压杆稳定。
四、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及学员应有的认识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有面授、自学、习题课、讨论课、实验课、作业、答疑等。
1、本课程的理论较抽象,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难度,建议学员一定要重视面授课。课前要拿出适当的时间预习; 上课要认真听,重点记,多思考;
2、学好本课程自学环节非常重要,建议各位学员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一份详细的学习计划;在自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程教学网站上的教学资源,多和任课教师交流沟通,及时 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除完成布置的作业外,多做习题,在做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及
问题的能力。
4、另外,实验现象和结论对理解力学理论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建议学员积极参加实验课的学习,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推荐参考书目:
(1)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组编.《理论力学》:(),().第六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刘鸿文编.《材料力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编.《工程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总学时:(面授32+自学30)学时
一、说明
1、本课程的目的、任务
工程力学是成人教育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一门必修的技术基础课。该课程对现有的工科本科力学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力学实验等课程)的基本内容进行贯通、融合和相互渗透,组成力学课程的新体系。在教学计划中它是学员接触到的第一门结合工程实际学习理论分析与定量 的课程,培养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动手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承前启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本课程充分考虑成人教育的特点,以应用为目的,基本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强化力学概念,以满足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材的需要。理论教学内容由静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部分组成。
(1)静力学部分
静力学基础、 平面汇交力系与平面力偶系、平面任意力系、空间力系。
(2)材料力学部分
轴向拉伸与压缩、剪切与扭转、弯曲内力、弯曲应力、 应力状态和应变状态分析、强度理论、组合变形。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员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掌 和刚体的受力分析基本方法。
(2)能求解单个刚体和简单刚体系的平面平衡问题(包括考虑摩擦时),并能求 单的空间平 题。
(3)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 方法。
(4)具有将构件简化为力学简图的能力,能熟练地分析构件在拉伸与压缩、剪切、扭转或弯曲时的内力、应力,学会绘制相应受力构件的内力图和应力图,并能熟练地进行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方面的计算。
(5)掌握应力状态理论和强度理论,并能进行组合杆件的强度 。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绪论(1学时)
一、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
二、工程力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静力学基本概念及物体的受力分析(3学时)
第一节:刚体和力的概念 静力学公理。
第二节:约束和约束反力。
第三节: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本章教学要求:
1、掌握平衡、力、刚体等基本概念和静力学公理。
2、掌握各种约束类型的性质并画出相应的约束反力。
3、能熟练地进行受力分析, '的画出受力图。
第二章 平面汇交力系与平面力偶系(1学时)
第一节: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 几何法。
第二节: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 法。
第三节:平面力对点之矩的概念及计算。
第四节:平面力偶理论。
本章教学要求:
1、掌握平面汇交力系的几何合成法和 合成法。
2、熟练计算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会做力三角形。
3、熟练应用汇交力系平 几何条件(力多边形自行封闭)和解析条件(平 程)求 交力系的平 题。
4、掌握力偶的基本性质,真 偶的三要素。
5、会用力偶系的平衡条件求 衡问题。
第三章 平面任意力系(4学时)
第一节:平面任意力系向作用面内一点简化。
第二节: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 程。
第三节:物系的平衡·静定和超静定问题
第四节:考虑摩擦时物体的平 题
一、滑动摩擦。
二、摩擦角和自锁现象。
三、考虑摩擦时物体的平 题。
本章教学要求:
1、正确理 的平移定理,力系的主矢、主矩的概念。
2、了 面任意力系的简化方法和简化结果。
3、熟悉平面任意力系的平 件和各种形式的平 程及其附加限制条件。
4、熟练选取研究对象,应用各种形式的平 程求解单个物体和简单物体系统的平 题。
5、牢固掌握滑动摩擦的性质,深刻理 仑摩擦定律的内涵,熟练求 虑滑动摩擦时的平 题(两类)。
6、了 反力、摩擦角、自锁等概念。
第四章 空间力系(2学时)
第一节:空间汇交力系。
第二节:力对点的矩和力对轴的矩。
第三节:空间力偶。
第四节:空间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及简化结果分析。
第五节:空间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应用。
第六节:重心。
本章教学要求:
1、掌握力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上的投影。
2、熟练掌握力对点之矩与力对轴之矩的计算。
3、了 间任意力系向一指定点简化的过程和方法,明 间力系合成的四种结果。
4、会应用空间力系平 程求解简单空间平衡问题。
5、熟练应用坐标公式计算几何形体的重心。
第五章 材料力学概述(1学时)
第一节:材料力学的任务。
第二节: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
第三节:外力及其分类。
第四节:内力、截面法。
第五节: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本章教学要求:
1.了解构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概念,明确材料力学课程的主要任务。
2.理解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条件及其意义。
3.明 力的概念、初步掌 截面法计算内力的方法。
4.了解杆件变形的受力和变形特点。
第六章 轴向拉伸与压缩(4学时)
第一节: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和实例。
第二节:轴向拉伸或压缩时横截面上的内力和应力。
第三节:直杆轴向拉伸或压缩时斜截面上的应力。
第四节: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第五节:失效、安全系数和强度 。
第六节:轴向拉伸或压缩时的变形。
第七节:应力集中的概念。
第八节:剪切和挤压的实用
本章教学要求:
1、建立轴力的概念,熟练掌握轴力计算和轴力图绘制的方法。
2、理 伸正应力的推导过程,了解应力所在截面方位的变化规律。
3、明确低碳钢和铸铁在拉伸与压缩变形中的力学行为,熟练掌握σs(σ0.2),σb, ψ和δ等指针的力学意义和测试方法。
4、明确许用应力[σ]的概念,理解引入安全系数的原因。
5、熟练掌握拉、压杆的强度条件和三种强度问题的 方法。
6、明确弹性变量Е、泊松比μ和截面抗拉强度的概念,熟练掌 虎克定律 拉压杆变形的方法。
7、了 力集中现象和应力集中系数的意义。
8、掌握连接件剪切面和挤压面的判定方法,会综合运用剪切和挤压强度条件对连接件进行强度计算。
第七章 扭转(2学时)
第一节:纯剪切 剪应力互等定理 剪切胡克定律。
第二节:扭转的概念和实例。
第三节:外力偶矩的计算、扭矩和扭矩图。
第四节:圆轴扭转时的应力和强度条件。
第五节:圆轴扭转时的变形和刚度条件。
本章教学要求:
1、明确纯剪切应力状态的概念,深刻理 应力互等定理和剪切胡克定律。
2、能够根据轴的传递功率和转速计算外力偶矩。
3、熟练掌握扭矩的 和扭矩图的绘制方法。
4、理 轴扭转时剪应力和扭角公式的推导过程。
5、熟练掌握受扭圆轴强度和刚度的计算方法。
第八章 弯曲内力(2学时)
第一节 弯曲的概念和实例。
第二节 受弯杆件的简化 剪力和弯矩。
第三节 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剪力图和弯矩图。
第四节 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关系。
本章教学要求:
1.明 面弯曲的概念,理解将实际受弯构件简化为力学模型的过程。
2.熟练掌握建立剪力、弯矩方程和绘制剪力、弯矩图的方法。
3.深刻理解弯矩、剪力与载荷集度的微分关系,并掌 该关系绘制或检验梁的剪力、弯矩图的方法。
第九章 弯曲应力(2学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纯弯曲时梁的梁横截面上的 力。
第三节 横力弯曲时的 力、正应力的强度条件。
第四节 弯曲切应力 切应力的强度条件。
第五节 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本章教学要求:
1.明 弯曲和横力弯曲的概念,掌握推导梁弯曲正应力公式的方法。
2.熟练掌握弯曲 力的 、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及其应用。
3.熟悉提高梁强度的一些主要措施。
第十章 弯曲变形(1学时)
第一节 工程实际中的弯曲变形问题。
第二节 挠曲线的微分方程、刚度条件。
第三节 用积分法求弯曲变形。
第四节 用叠加法求弯曲变形。
第五节 提高弯曲刚度的一些措施。
本章教学要求:
1.明 曲线、挠度和转角的概念,深刻理解梁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的建立过程。
2.掌握 梁变形的积分法和叠加法。
3.熟悉梁的刚度条件和提高梁刚度的主要措施。
第十一章 应力状态和应变状态分析 强度理论(3学时)
第一节:应力状态的概念。
第二节:二向应力状态分析
第三节:广义虎克定律。
第四节:强度理论。
本章教学要求:
1、明确一点应力状态、主应力和主平面、单元体等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单元体的截取方法及其各面上应力分量的 方法。
2、对于平面应力状态,掌握用解析法和图 任意斜截面上的应力、主应力和主平面方位。
3、掌握广义胡克定律及其应用,了解关于复杂应力状态下变形比能、形状改变比能和体积改变比能的一些主要结论和公式。
4、了 料常见的二种破坏方式,理 种常见强度理论。
5、掌 第一和第二强度理论、熟练掌 第三和第四强度理论进行强度计算的方法。
第十二章 组合变形(3学时)
第一节:组合变形的概念和实例。
第二节:拉伸(压缩)与弯曲的组合变形。
第三节:扭转与弯曲的组合变形。
本章教学要求:
1、了 合变形杆件强度计算的基本方法——外力分 应力叠加,掌握危险截面和危险点的判定方法。
2、掌握斜弯曲和拉(压)弯组合变形杆的应力和强度计算。
3、熟练掌握圆轴在弯扭组合变形时的应力和强度计算。
第十三章 压杆稳定(2学时)
第一节:压杆稳定的概念。
第二节:两端铰支细长压杆的临界压力。
第三节:其它支座条件下细长压杆的临界压力。
第四节: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 经验公式。
第五节:压杆的稳定校核。
第六节: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
本章教学要求:
1、明确稳定平衡、不稳定平 临界载荷的概念,理 端铰支压杆临界载荷公式的推导过程。
2、理 度系数的力学意义,熟练掌握四种常见约束形式下细长压杆的临界载荷的 。
3、明确压杆柔度、临界应力和临界应力总图的概念,熟练掌握大柔度、中柔度和小柔度三
类压杆的判别方法及其临界载荷的计算和稳定性的校核方法。
4、了 高压杆稳定性的主要措施。
三、实验(6学时)
1、低碳钢和铸铁的拉伸实验。 2学时
2、低碳钢和铸铁的扭转实验。 2学时
3、直梁弯曲正应力分布实验(电测)。 2学时
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1、推荐教材:单辉祖、谢传锋合编.《工程力学》(静力学与材料力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参考书目:
(1)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组编.《理论力学》:(),().第六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刘鸿文编.《材料力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五、各章讲授参考学时
序号
教学内容
面授学时
实验学时
绪论
1
1
静力学基本概念及物体的受力分析
3
2
平面汇交力系与平面力偶系
1
3
平面任意力系
4
4
空间力系
2
5
材料力学概述
1
6
轴向拉伸与压缩
4
2
7
扭转
2
2
8
弯曲内力
3
2
9
弯曲应力
2
10
弯曲变形
1
11
应力状态和应变状态分析 强度理论
3
12
组合变形
3
13
压杆稳定
2
合 计
32
6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简介
学时:100学时(面授32学时、自学68学时)
适合专业及层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专科
课程类型:专业技术基础课 必修
课程目的、内容与要求:
本课程是近机类、远机类专业了解机械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目标是使学生在综合应用先修课程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机构的结构分析、常用机构性能与设计分析、机器动力学、通用零(部)件设计方面基本知识的学习和设计训练,做到认识机械、了 械。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今后从事与机械方面有关的工作打下基础,为日后从事技术革新、发明创造条件,为在工作中与机械工程师合作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熟悉常用机构,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设计计算及维修等,初步具有一定设计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及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实践性和创新性是本课程的特色,在教学中,要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应该注重分析的力学模型、零部件失效形式和对应物理模型建立能力的培养。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程训练、工程力学
推荐参考书目:
(1)濮良贵主编.《机械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张策主编.《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专科·三年制函授)
总学时:(32+68)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基本要求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其内容包括点和刚体的基本运动规律,结构的受力分析、机构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等工程力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从机构的基本构造,原理,运动分析,到零件的选材,热处理,工作能力,结构,工艺性,维护等机械设计方面的基本知识。重点研究点和刚体的受力分析和基本运动规律,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机构运动简图,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为学生学习后读课程和从事机械技术工作奠定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掌握常见机构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
2、掌握常见机构的运动简图的绘制。
3、掌握通用零部件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性能,常用材料与热处理方法,相应的设计方法,了解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具有设计机械传统装置和简单机械的能力,以及对现有设备进行使用,维护和改造初步能力。
4、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表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5、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
6、具有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的初步能力。
7、具备常规实验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内容
1、机械设计概论
(1)本课程的研究对象。
(2)本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3)本课程的重要内容,特点及学习方法。
(4)机械设 基本原则和一般过程。
(5)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和一般步骤。
(6)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
(7)机械零件的载荷与应力。
(8)机械零件的强度条件。
(9)机械零件的磨损。
(10)机械零件的工艺性、标准化和优先数系。
基本要求:
(1)了 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了 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2)了 械设 基本原则和一般过程。
(3)了 械零件设 一般步骤。
(4)初步建立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计算准则的概念。
(5)了 擦 的基本知识。
(6)了 件的工艺性、标准化和优先数系。
(7)对机械零件设计方法的新发展有所了解。
2、平面机构结构分析
(1)机构的组成。
(2)平面机构运动简图。
(3)平面机构的自由度。
基本要求:
(1)掌握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运动副概念。
(2)能 '绘制平面机构运动简图,并判断运动的确定性。
3、平面连杆机构
(1)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
(2)铰链四杆机构有曲柄存在的条件。
(3)平面四杆机构的工作特性。
(4)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基本要求:
(1)了 用平面四杆机构的类型、演化和应用。
(2)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工作特性(曲柄存在条件,急回作用,传动角,死点等)。
(3)能用图 按给定连杆的三位置、连架杆三组对应位置和行程速度变化系数设计四杆机构。
(4)了 杆机构设 法和实验法。
4、凸轮机构
(1)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
(2)从动件常用的运动规律。
(3)用图解法设计凸轮轮廓。
(4)设计凸轮机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基本要求:
(1)了 轮机构的类型和应用。
(2)掌握从动件常用的运动规律的性能特点及选用原则。
(3)能对凸轮机构进行力分析。
(4)掌握压力角与基圆半径间的关系。
(5)能用图 设计凸轮轮廓。
5、齿轮传动
(1)齿轮传动的特点和类型。
(2)齿廓啮合基本定律。
(3)渐开线及渐开线齿廓。
(4)齿轮各部分名称及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几何尺寸。
(5)渐开线直齿轮的啮合传动。
(6)直齿轮传动的重合度。
(7)渐开线齿轮的加工原理及根切现象。
(8)变位直齿圆柱齿轮传动。
(9)轮齿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
(10)齿轮的材料及热处理。
(11)标准直齿圆柱子齿轮的强度计算。
(12)设计参数的选择及许用应力。
(13)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 。
(14)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传动。
(15)齿轮的结构。
(16)齿轮传动的润滑。
(17)圆锥齿轮传动简介。
基本要求:
(1)了 轮传动的类型及应用。
(2)了 廓啮合的基本定律。
(3)掌握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特性(定传动比,可分性, '啮合条件连续传动条件等)。
(4)掌握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的 方法。
(5)了 开线齿轮的加工原理及根切现象。
(6)了 位齿轮和变位齿轮传动的概念。
(7)了 行轴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啮合特性, '啮合条件和性能特点,掌握基本尺寸的 方法。
(8)了 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及防止失效的措施。
(9)掌握齿轮传动的设计准则,能 '择齿轮用材料及其热处理方法。
(10)掌 齿圆柱齿轮,平行轴斜齿圆柱齿轮的受力分析。
(11)掌 齿和平行轴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 和参数选择。
(12)掌握齿轮的结构设计。
(13)了 轮传动的密封和润滑。
6、蜗杆传动
(1)蜗杆蜗轮的形成及其啮合传动。
(2)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
(3)蜗杆传动的滑动速度及受力分析。
(4)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与材料选择。
(5)蜗杆传动的强度 。
(6)蜗杆传动的效率,润滑用热平衡计算。
(7)蜗杆和蜗轮的结构。
基本要求:
(1)了 杆传动的类型,特点及应用。
(2)了 杆蜗轮的材料及其选择。
(3)熟悉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
(4)掌握阿基米德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对数选择,能进行强度 效率 和热平 $ 。
(5)掌握蜗杆蜗轮的结构设计。
(6)了 杆传动的润滑。
7、轮系
(1)轮系及其分类。
(2)定轴轮系传动比 。
(3)定轴轮系的应用。
(4)周转轮系的传动比计算。
(5)复合轮系的传动比计算。
(6)周轮轮系和复合轮系的应用。
(7)行星轮系设计。
基本要求:
(1)了 系的分类和功用。
(2)掌握各类轮系传动比 。
(3)了 类轮系的应用。
8、螺纹联接和螺旋传动
(1)螺纹。
(2)螺纹联接的主要类型,预紧及防松。
(3)螺栓组联接的结构设计和受力分析。
(4)螺栓联接的强度 。
(5)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措施。
基本要求:
(1)掌握常用螺纹的类型和螺纹联接的主要类型及应用。
(2)能选用防松结构。
(3)掌握单个螺栓的强度 。
(4)能对几种典型的螺栓组联接进行受力分析。
(5)了 纹副的 及自锁。
(6)了 善螺纹联接强度的措施。
(7)了 旋传动的类型,特点和应用。
(8)了 旋副的材料,掌握滑动螺旋传动的结构和设计 。
(9)了 动螺旋的典型结构及结构选择。
9、带传动
(1)带传动的类型和应用。
(2)V带和带轮。
(3)带传动的工作情况分析。
(4)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5)带传动的张紧与维护。
基本要求:
(1)了 传动的主要类型,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
(2)熟悉V带的构造,标准和带轮的结构。
(3)掌握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应力分析,对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打滑有明确的概念。
(4)了 传动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以影响传动能力的主要因素。
(5)掌握普通V带传动的设计 。
(6)了 传动的张紧和维护。
10、轴
(1)轴的分类及设计要求。
(2)轴的材料及其选择。
(3)轴的结构设计。
(4)轴的强度计算。
(5)轴的刚度计算及振动稳定性简介。
基本要求:
(1)了 的分类、特点及应用。
(2)了 的材料及选择。
(3)掌握轴的结构设计及提高轴的强度、刚度的措施。
(4)掌握轴的常用计算方法(按扭转强度计算和按弯扭组合强度计算)。
(5)了 的刚度计算、轴的振动稳定性概念。
11、滑动轴承
(1)概述。
(2)滑动轴承的典型结构。
(3)滑动轴承的材料。
(4)轴瓦和轴套的结构。
(5) 状态和润滑。
(6)非液体磨擦滑动轴承的计算。
(7)动压润滑的形成原理。
基本要求:
(1)了 动轴承的特点、类型及应用。
(2)熟悉滑动轴承的典型结构、轴承材料、润滑剂及润滑方式。
(3)能进行不完全液体滑动轴承的设计 。
(4)了 体动压润滑的原理。
12、滚动轴承
(1)概述。
(2)滚动轴承的类型及代号。
(3)滚动轴承的类型选择。
(4)滚动轴承的承载能力 。
(5)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
(6)滚动轴承的润滑和密封。
基本要求:
(1)掌握滚动轴承的主要类型和特性。
(2)熟悉轴承代号中基本 的意义和精度 。
(3)滚动轴承的类型选择。
(4)了 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和计算准则。
(5)掌握滚动轴承额定寿命、额定动载荷、额定静载荷、当量动载荷。
(6)掌握滚动轴承寿命计算、载荷计算。
(7)掌握轴承组合结构设计。
13、联轴器和离合器
(1)概述。
(2)联轴器。
(3)离合器。
基本要求:
(1)了 用联轴器的功用、类型、结构、特点、标准、能根据工作条件选择联轴器。
(2)了 用离合器的功用、类型、结构和特点。
14、机械的平 运转及速度波动的调节
(1)概述。
(2)刚性转子的平
(3)等效力矩和等效转动惯量。
(4)机械系统的运动方程。
(5)机械系统的速度波动及其调节。
(6)机械系统的平均速度和不均匀系数。
(7)飞轮的转动惯量和主要尺寸。
基本要求:
(1)了 性转子静平 动平 原理和方法。
(2)了 器运转的实际状态。
(3)了 器速度波动原因和速度调节的基本原理以及飞轮转动惯量的简易计算方法。
三、实践环节
(一)实验(共4-6学时)
1、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
2、齿轮范成与齿轮参数的测定。
3、带传动。
四、各章讲授参考学时
序号
内容
面授学时
实验学时
习题课或大作业
1
机械设计概论
1
2
平面机构结构分析
2
2
2
3
平面连杆机构
3
4
凸轮机构
2
2
5
齿轮传动
5
2
6
蜗杆传动
2
7
轮系
2
8
螺纹联接和螺旋传动
2
2
9
带传动
2
2
2
10
轴
3
11
滑动轴承
2
12
滚动轴承
2
13
联轴器和离合器
2
14
机械的平衡,运转及速度波动调节
2
合 计
32
6
8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简介
学时:140学时(面授48、自学92)
适合专业及层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专科·三年制函授)
课程类型:专业技术基础课
课程目的、内容与要求:
电工电子学是高等工科学校非电类各专业学生获得电工电子技术基本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其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其内容主要由电路基础,电机与控制、电子技术三大部分组成。该课程面向机械类等较注重电理论与应用能力的专业,注重知识综合与应用能力的培养,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电工电子学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电工电子学方面的实际问题。同时,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一定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
掌握电工电子技术领域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
了解电工电子技术领域中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器件和新知识。
通过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能力。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线性代数。
推荐参考书目:
《电工电子学》(第二版),叶挺秀等编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电工技术》(第二版)姚海彬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电子技术(电工学II)》,刘全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电工电子技术》,徐淑华等编着,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 刘顺领,周凤献等主编,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年。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总学时:(面授48+自学92)
一、说明
1、本课程目的及任务
电工电子学是高等工科学校非电类各专业学生获得电工电子技术基本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其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其内容主要由电路基础,电机与控制、电子技术三大部分组成。该课程面向机械类等较注重电理论与应用能力的专业,注重知识综合与应用能力的培养,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电工电子学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电工电子学方面的实际问题。同时,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一定基础。
2、本课程的要求:
1)掌 工电子技术领域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
2)了 工电子技术领域中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器件和新知识;
3)通过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能力。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电路分析方法 7学时
1.电路及基本物理量,电路的状态。(0.5学时)
2.KCL,KVL。(0.5学时)
3.电阻串、并联,电压源,电流源及其等效变换。(1学时)
4.支路电流法,结点电压法。(1学时)
5.叠加原理、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1学时)
6.电路等效概念及其应用。(1学时)
7.分析电路过渡过程的三要素法 。(2学时)
实验一 基尔霍夫定律及迭加定理验证 (2学时)
实验二 验证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2学时)
第二章 电路分析 6学时
1. 量三要素与相量表示法。 (1学时)
2.单元件交流电路与电路定律相量形式。(1学时)
3.RLC串联电路、阻抗串、并联。(1学时)
4.交流电路波特率特性,功率因数提高。(1学时)
5.RLC串联电路的谐振条件与特征。(2学时)
实验三 日光灯电路及功率因数的提高 (2学时)
实验四 R—C电路充放电过渡过程的研究 (2学时)
第三章 磁路和变压器 3学时
1.铁心线圈电路、变压器构造及变压器空载运行。(1学时)
2.变压器负载运行、阻抗变换及特性。(1学时)
3.变压器、铁心线圈极性与特殊变压器。(1学时)
第四章 电动机 3学时
1.构造,工作原理。 (1学时)
2.转矩与机械特性,起动。 (2学时)
第五章 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 3学时
1.常用控制电器的动作原理及其控制作用。(1学时)
2.鼠笼式三相异步电动机典型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1学时)
3.安全用电常识。 (1学时)
实验五 鼠笼式异步电动机 转继电接触控制 (2学时)
第六章 电工测量 3学时
1.电流、电压、电功率、电阻及电能的测量方法。(1学时)
2.电流表、电压表、功率表、万用表、兆欧表及电度表的使用方法。
(1学时)
3.磁电式、电磁式及电动式仪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1学时)
第七章 基本放大电路 9学时
1.半导体导电特性、PN结及三极 性、参数。(1学时)
2.半导体导电特性、PN结及三极 性、参数。(1学时)
3.放大电路构成,静态、动态分析(微变等效电路法)。(2学时)
4.动态图 ,Q点稳定电路。(1学时)
5.射极输出器,负反馈的概念。(1学时)
6.负反馈类型、作用。(1学时)
7.多级放大电路。(2学时)
实验六 晶体管单级放大电路 (2学时)
第八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 3学时
1.直接耦合电路与运放组成、特点、技术指标。(1学时)
2.运放在信号运算方面的应用。(1学时)
3.运放在信号处理方面的应用。(1学时)
第九章 直流稳压电源 3学时
1.整流电路(半波、桥式)及C滤波器。 (1学时)
2.RCπ、LCπ滤波,稳压管稳压电路。 (1学时)
3.集成稳压电源。 (1学时)
实验七 直流稳压电源 (2学时)
第十章 组合逻辑电路 4学时
1.门电路工作原理、结构及特点。(2学时)
2.组合逻辑电路工作原理。(2学时)
实验八 集成逻辑门电路功能与参数测试 (2学时)
第十一章 时序逻辑电路 4学时
1.触发器的工作原理,触发器的结构特点。(2学时)
2.时序逻辑电路工作原理。(2学时)
四、推荐教材与参考书目
1、《电工电子学》(第二版),叶挺秀等编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电工技术》(第二版)姚海彬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五、各章讲授参考学时
序号
教学内容
面授学时
实验学时
1
电路分析方法
7
4
2
电路分析
6
4
3
磁路和变压器
3
4
电动机
3
5
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
3
2
6
电工测量
3
7
基本放大电路
9
2
8
集成运算放大器
3
9
直流稳压电源
3
2
10
组合逻辑电路
4
2
11
时序逻辑电路
4
合计
48
16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简介
学时:48学时(面授30学时、自学18学时)
适合专业及层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专科
课程类型:专业技术基础课 必修
课程目的、内容与要求: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车辆工程专业必修的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程,与工程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其覆盖的知识在后继课程和机械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目的与任务是使学员初步掌握有关了 换性生产原则及公差与配合的规律与选用;掌 关的基本概念和圆柱结合精度设计原则及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能够掌握零件精度设 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在结构设计中合理应用公差标准打下基础,为后续机械零部件设计课及仪器类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课程的要求在于使学员获得有关几何量公差与测量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工程材料、机械设计
推荐参考书:
1《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第2版)》 王长春,孙步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8
2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韩进宏,王长春 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8
3 《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 刘品、张也晗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2
4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王伯平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2002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总学时:(面授24+自学18)学时
一、说明
1、课程的目的、任务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车辆工程专业必修的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程,与工程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其覆盖的知识在后继课程和机械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目的与任务是使学员初步掌握有关了 换性生产原则及公差与配合的规律与选用;掌 关的基本概念和圆柱结合精度设计原则及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能够掌握零件精度设 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在结构设计中合理应用公差标准打下基础,为后续机械零部件设计课及仪器类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掌握光滑圆柱体结合尺寸公差、零件的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等的基础知识,初步学会上述公差的选用;学习齿轮、键、轴承等典型部件的互换性,熟悉尺寸链的基本概念,初步掌握其 方法。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第一章 概论(2学时)
第一节 互换性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第二节 标准与标准化
第三节 优先数与优先数系
第四节 质量工程简介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互换性的概念及定义,了解互换性的发展历程,能够区分误差与公差。
第二章 孔、轴的极限与配合(4学时)
第一节 基本术语与定义
第二节 极限与配合的标准
第三节 公差带与配合的选用
第四节 大尺寸、小尺寸公差与配合简介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尺寸、偏差、公差、配合概念及定义,能够利用基本偏差表及标准公差表进行选用,理 轴制与基孔制的差别,掌握公差与配合的选用方法。
第三章 表面粗糙度及检则(2学时)
第一节 表面粗糙度、形状误差与表面波度的区别;表面粗糙度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第二节 表面粗糙度评定标准基本术语、评定参数。
第三节 表面粗糙度参数的选用。
第四节 干涉法、针描法测量表面粗糙度的仪器结构、工作原理。
本章教学要求:掌 糙度的概念,熟悉其基本术语及评定参数,初步了 器结构,能够利用合适的方法选用表面粗糙度值。
第四章 几何公差与检测(6学时)
第一节 几何误差对零件使用功能的影响。
第二节 几何公差的项目与定义。
第三节 几何公差项目的选用。
第四节 几何误差的检则。
本章教学要求:理 何公差的概念及定义,掌握尺寸公差与几何公差的区别,初步学会选用几何公差。
第五章 测量技术基础(4学时)
第一节 长度测量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长度基准与尺寸传递系统。
第三节 计量器具与测量方法的分类、计量器具的主要技术性能。
第四节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第五节 光滑工件尺寸的检验及计量器具的选择原则。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测量的概念及定义,了解计量器具的使用,熟练掌握测量误差的数据处理方法。
第六章 常用典型零件的精度设计与控制(4学时)
第一节 滚动轴承结合的精度设计
第二节 键和花键的的精度设计
第三节 螺纹连接的精度设计
第四节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的评定
第五节 渐开线圆柱齿轮的精度标准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轴承的标准,熟悉键与花键的公差标准,理 轮精度评定的定义,为 '使用奠定基础。
第七章 尺寸链(2学时)
第一节 尺寸链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尺寸链的
第三节 寸链的其它方法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尺寸链的基本概念,能进行有关尺寸链的计算。
三、实验(共6学时)
1、长度尺寸的测量及数据处理 2 学时
2、表面粗糙度测量 1 学时
3、几何误差的测量 1学时
4、渐开线圆柱直齿轮精度参数的测量 2学时
四、推荐教材与参考书目
1、王长春,孙步功.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8
2、韩进宏,王长春.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3、陈隆德 赵福令主编.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
4、王伯平主编.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
五、各章讲授参考学时
序号
教学内容
自学学时
实验学时
面授学时
1
概论
1
2
2
孔、轴的极限与配合
4
2
4
3
表面粗糙度及检则
2
1
2
4
几何公差与检测
4
1
6
5
测量技术基础
2
4
6
常用典型零件的精度控制与设计
4
2
4
7
尺寸链
1
2
合计
6
24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简介
学时:48学时(面授24学时、自学24学时)
适合专业及层次:机电一体化专业 专科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选修
课程目的、内容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Mcs-51单片机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指令系统、汇编程序设计、中断、定时/计数器、串行口,并、串行扩展,常用外围设备接口的使用,达到能开发单片机应用系统的目的。
先修课程:
机应用基础, 电子技术。
推荐参考书目:
《单片机原理与控制技术第2版》,张志良编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总学时:(面授24+自学24)学时
一、教学内容与学时
第一章:单片机概述 (1学时)
主要内容:单片机发展概况、单片机的分类、单片机应用介绍。
重点难点:什么是单片机及分类。
学生掌握要点:单片机发展概况、单片机的分类、单片机应用。
第二章:MCS-5单片机的结构 (2学时)
主要内容: MCS-51型单片机内部结构和引脚功能,MCS-51型单片机存储空间配置和功能,MCS-51型单片机I/O输入输出端口结构工作原理,时钟和时序,复位和掉电保护处理。
重点难点:单片机的内部结构,最小系统。
学生掌握要点:
掌握MCS-51型单片机内部结构和引脚功能。
掌握三个不同的存储空间配置。
熟悉内RAM128B分区结构和作用。
熟悉特殊功能寄存器PSW结构组成和各位作用。
掌握四个I/O 扩展外内存情况下功能作用;P3 二功能。
掌握时钟和机器周期的概念。
掌握读写外RAM和读外ROM时的控制信号。
掌握复位条件和复位后状态。
第三章:MCS-51单片机指令系统 (2学时)
主要内容:指令系统基本概念,指令系统。
重点难点:指令格式,寻址方式。
学生掌握要点:
理解MCS-51型单片机指令的基本格式和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2、理解MCS-51型单片机各种指令助记符的书写形式和意义。
3、了解MCS-51型单片机七种寻址方式的形式、寻址范围和特点。
4、熟悉MCS-51型单片机七大类指令的形式和功能。
第四章:汇编程序设计(5学时 其中实验2学时)
主要内容:汇编程序设计基本概念,程序设计举例。
重点难点:程序设 控制结构。
学生掌握要点:
掌握汇编语言的语句结构。
伪指令中,重点掌握ORG和DB伪指令;
了解手工汇编的方法,理解 偏移量及转移地址的方法。
熟悉流程图的符号和功能,会画程序流程图。
掌握顺序、分支、循环、查表、散转和子程序
第五章:中断系统 (2学时)
主要内容:中断概述,中断系统应用。
重点难点:中断概念,中断程序编制。
学生掌握要点:
MCS-51型单片机5个中断源及其中断入口地址。
TCON、SCON、IE、IP的结构、控制作用和设置方法。
了解MCS-51型单片机中断响应过程。
中断应用程序的编制。
第六章:MCS-51单片机内部定时器/计数器及其应用 (3学时 其中实验2学时)
主要内容:定时/计数器应用。
重点难点:定时/计数器应用程序编制。
学生掌握要点:
CS-51型单片机定时/计数器控制寄存器TCON、TMOD结构、控制作用和设置方法。
MCS-51型单片机定时/计数器4种工作方式,重点是方式1、方式2。
定时/计数器的应用。
第七章:串行接口 (1学时)
主要内容:串行通信概述,MCS-51型单片机串行 用。
重点难点:帧格式,相关特殊功能寄存器,程序编制。
学生掌握要点:
了解串行通信的工作方式。
掌握串行通信帧格式。
掌握串口工作方式0,方式1应用。
第八章:单片机应用系统扩展设计基础 (2学时 其中实验2学时)
主要内容:并行扩展总线组成、并行扩展寻址方式、并行扩展EPROM、并行扩展E2PROM、 并行扩展RAM、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扩展。
重点难点:内存、扩展接 地址分配,片选。
学生掌握要点:
掌握ROM、RAM的片选方式和地址分配。
熟悉EPROM、E2PROM和RAM与MCS-51型单片机典型扩展电路设计。
掌握可编程并行接 扩展方法。
第九章:模拟量输入输出接 术 (2学时 其中实验2学时)
主要内容:传感器技术、ADC0809 8位A/D转换器、D AC0832 8位D / A转换器。重点难点:模拟量信号处理技术、A/D、D/A转换。
学生掌握要点:
1、模拟量信号处理技术、
2、A/D转换器的主要性能指针
3、ADC0809 8位A/D转换器
4、D AC0832 8位D / A转换器
第十章:人机接口技术 (1学时 其中实验2学时)
主要内容:键盘接 LED数码 显示接口,LCD液晶显示接口。
重点难点:键盘扫描、LED数码管动态显示应用、LCD液晶显示接口。
学生掌握要点:
掌握独立式键盘典型应用。
掌握LED数码管静、动态显示典型应用。
掌握LCD液晶显示接口。
第十一章:功率接口技术 (1学时)
主要内容:简单开关量输出接口、电压调节接
重点难点:简单开关量输出接口、电压调节接 应用。
学生掌握要点:
1、开关型接口
2、光电耦合接口
3、继电器接口
4、可控硅工作原理
5、固态继电器
第十二章: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技术 (1学时)
主要内容:硬件设计要求、软件设计要求、单片机开发装置的选用。
重点难点:、单片机开发装置的选用。
学生掌握要点:
1、硬件设计要求
2、软件设计要求
3、逻辑电、可靠性、印刷电路、电源系统的设计要求
4、单片机开发装置的选用
第十三章:单片机实用技术举例 (1学时)
主要内容:智能化温度仪表的设计。
重点难点:智能化温度仪表的设计。
学生掌握要点:
智能化温度仪表的设计
二、教材与参考书目
1、苏家健主编.《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志良主编.《单片机原理与控制技术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三、各章讲授参考学时
序号
教学内容
面授学时
实验学时
1
单片机概述
1
2
MCS-5单片机的结构
2
2
3
MCS-51单片机指令系统
2
4
汇编程序设计
5
2
5
中断系统
2
6
MCS-51单片机内部定时器/计数器及其应用
3
2
7
串行接口
1
8
单片机应用系统扩展设计基础
2
2
9
模拟量输入输出接 术
2
2
10
人机接口技术
1
2
11
第十一章:功率接口技术
1
12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技术
1
13
单片机实用技术举例
1
合计
24
12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DOC格式下载
- 更多文档...
-
上一篇:湛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高技能人才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项目采购
下一篇:《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实验1.1 绪论
点击查看更多关于带传动性能实验的相关文档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带传动 同步带传动 盖茨传动带 带轮传动 v带传动 三角带传动 带式输送机传动装置 汽车传动带 带传动计算
- 大家在找
-
- · 世界十大禁止电影名字
- · csol韩服神人
- · 乐富豪SE970
- · 纱山雏子电
- · 计算机一级考试操作题
- · 几何与代数清华大学
- · 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 · multism元件库下载
- · 空心板毛截面是什么
- · 四川省会计师协会
- · 巩义市明泰铝业
- ·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排名
- · 全国技工院校电子注册
- · 企业培训ppt
- · vhdl四位扭环形计数器
- · 毕业生就业推荐表模板
- · WATERS
- · 高二物理期末试卷
- · 超声波汽车门板焊接机
- · 微型计算机技术试题
- · e63手机阅读器下载
- · 机械迷城攻图文略图
- · 世界工艺美术史
- · 2004年上海高考数学
- · 四川矿山测量招聘
- · 就业指导ppt
- · 小学三年级英语
- · 想看看女生磨皮的图片
- · at单片机pwmadc
- · matlab7.0汉化
- · 初中化学实验报告单
- · 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
- · 拉菲草恋之夏季txt
- · 中国近代史课件
- · 计算机教案
- · cad云线怎么画规则
- · 绍兴客运西站
- · 新还珠格格98全集qvod
- · 皮鞋设计学
- · 单机小游戏集合下载
-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