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海职高贴吧 > 一、一堂"经典教学"课
  • 一、一堂"经典教学"课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11-09-20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8

     

    中国新教育风暴

     

     

    内容简介

     

    面对一个全球化的新经济时代,面对一场世界性的教育大转型、中国应该有怎样的新教育?全国1300万教师需要改变教育方式,3亿学生需要改变学习方法,6亿以上的家长需要改变帮助孩子的学习的做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著名作家王宏甲,自1995年始,对我国教育现状和世界教育大趋势进行了广泛调研与深度思考,其足迹从东海之滨到长江源头,从繁华都市到荒原戈壁……这里有作家亲历亲见的感人故事,有世界性教育转型的来龙去脉,有我国教改先行者们艰难而卓有成效的伟大实践,还有所有关注教育的人们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深深关爱。

     

    中国何以要进行这次重大教育转型?何以一窍不通要告别旧教育,迎接新教育?我们已经做了哪些变革,还有哪些不足?作家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学生、老师、家长以及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深切理解,闪现着思辨的大智慧,回荡着对新教育的声声呼唤。

     

    这是一个全方位真实记述当今中国教育正在发生重大转型,并唤起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国家推进这一伟大变革"鼓与呼"的生动读本。

      

    今日之教育,就是未来之中国!

     

     

    作者介绍

     

    王宏甲 福建建阳人,15岁上山下乡,历时8年,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鲁迅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国家一级作家,著有报告文学、长篇小说、散文、影视剧本、文论等作品300余万字,尤以长篇报告文学见长。

      

    其报告文学作品视野广阔、思想敏锐,具有鲜明的前赡性,且与大众生活、情感甚为相通,每每引起广泛关注及社会反响。广为人知的《无极之路》曾获中国图书奖等多项国家级奖项,并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最喜欢的十本书"之一,被拍成53集同名电视报告文学片;《智慧风暴》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首届"徐迟报告文学奖"等国家级奖项,并被改编为20集同名电视连续剧。所著多部长篇报告文学,还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多省、市、自治区人民广播电台选作长篇连播。

     

     

    王宏甲 著 16开 306页 定价:26元 2004年8月第1次印刷 ISBN7-200-05297-3/G?1936

     

    一、一堂"经典教学"课   北京,某校。上课铃声在校园里响出共鸣。   铃声止息,所有的走廊都静悄悄。   这是一所很好的学校。   这是学校里一个很好的班,学生们已坐得整整齐齐。   今天,英美教育专家要来这个班听课。   他们已经来了,他们听到皮鞋在教学楼宽敞的长廊里发出清晰的回响……陪同前来的还有中方教育部门的领导。   大家坐定,授课的老师走进来了。   同学们起立后坐下,老师侧立于黑板前。他的目光没有去巡视全班同学,而是望向窗外。老师的头上已有不少白发,黑板衬出他侧立的剪影……这时刻,你发现,当学生连窃窃私语都没有时,教室里也并非完全安静。   你还能听到翻动书包的声音,一支笔从谁的手上放到桌面……老师仍然侧立,望着窗外,好像在酝酿什么。就这片刻,你听到,静了,更静了,一切声音都没有了,世界静到连听课的外国专家也仿佛不存在了。   这时,老师转过身来从容说道:“现在开始上课。”   老师语言精练,没有废话。老师教态从容,板书时大家听到粉笔在黑板上行走的声音。板书非常漂亮,极有条理。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踊跃,而且答得相当有水平。   老师间或又在黑板上写出若干字。黑板上的字渐渐丰满起来,那字大小不一。有些字,老师大笔一挥画上一个圈,或一个框,或一个大三角,看起来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像一个框架图。   整堂课,老师没有擦一下黑板,也不必学生上去擦黑板。板书上没有多余的字,写上去的就是重点,就是学生该抄到笔记本上去的。老师继续提问,学生解答仍然踊跃,仍然不乏精彩。   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流畅。最后老师说:“今天要讲的都讲完了,同学们回去做一做课本上的习题,巩固一下。”   铃声响了。   下课。   整堂课无懈可击。   这是一位特级教师,他露出了笑容。   同学们都很高兴。   陪同外国专家听课的中方教育部门的领导也很高兴。   外国专家听了却说不出话来。“或许他们也很惊叹?等到了会议室再听他们的意见吧!”中方人员想。   到了会议室,我们虚心地请外国同行提意见。   外国同行说话了,他们说:不理解。   我们问:为什么?   他们说:学生都答得很好,看起来学生们都会了,为什么还要上这堂课?   这个问题,把中国同行都问住了。   这问题反映的就是当今欧美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区别。   欧美教育认为,当老师讲得非常完整、完美、无懈可击时,就把学生探索的过程取代了,而取代了探索的过程,就无异于取消了学习能力的获得。   所以,外国同行说,他们想看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是怎么学的,但他们只见老师不见学生,因而认为这不是一堂真正的课,而像是一堂表演课———学生在看老师表演。   可是,教学、教学,在课堂上的45分钟,难道老师不该教得精彩、精辟吗?学生除了课堂听讲和踊跃回答问题,课外不是还有许多时间去练习和温习吗?   这不仅是中国教师的理念。中国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上个好学校,能遇到好老师,不就是看重老师教的水平吗?   “儿子啊,你上课别说话,别做小动作,你得好好听!不好好听,你怎么能学会呢?”所有的家长都这样说。   可是西方教育认为:学生上课就是要说话,要动手,要又说又动,又说不做。   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式。到底哪一种好?   不要问上述老师是谁,也不要问上述那堂课发生在哪里,从都市到乡村,虽然许多教师还达不到这位特级教师的水平,但此种教育方式在中国无数课堂里反复呈现。   你会不会问:我们这样教,有什么不对吗?   我选择从这堂“经典课”下笔,是想一步就写出,这已经是我们行之已久的认为很高水平的课,但就是这样的课,是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的。这意味着中国要变教育,有相当广泛的现状要变,有相当艰巨的路程要走。   2003年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要像宣传劳动模范、宣传科学家那样,宣传教育家、宣传优秀教师。   此前半年,北京市已筹划在2003年教师节向全市推荐一位模范特级教师,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邀请我采写。那时我想,北京市有14万中小学教师,200万中小学生,还有10万大学教师和100多万大学生,是中国师生最多的城市,要向全市推荐一位特级教师,这会是怎样的教师呢,总不寻常吧!   我想写“中国亟须变教育”蓄日已久,便答应去访问。出发那天,北京市教工委的一位处长开车把我接去石景山访问,我是带着一个谜出发的。   因为北京最负盛名的中学是北京四中和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等。譬如四中,高三8个班400名学生,每年考进北大、清华的约150名左右,考进重点大学的95%以上。这不仅在北京是最拔尖的,在全国也是顶尖的,为什么北京市要推介的模范教师不在这些著名中学?   北京人还有个说法:“西城的教师,东城的领导,海淀的家长。”这是说,在北京18个区县中,西城区富有经验的教师多;东城区是北京市委、市政府所在地,领导关注多,校领导水平也高;海淀区有许多家长是教授和科学家。这3个区的高考成绩,其他区县没法儿比。但这位特级教师不在上述3个区,而出自石景山区。为什么?   我想,事情出人预料,必有非常之事和非常之人。

    下一页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行知职高贴吧  伊春职高贴吧  奈曼职高贴吧  扎兰屯职高贴吧  新安职高贴吧  修水职高贴吧  慈溪职高贴吧  大桥职高贴吧  泰来职高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