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2005年温州市中小学教师评选论文
学 段: 高 中
学 科: 历 史
学校(全称): 温州第二高级中学
姓 名: 张 渭 军
论 文 题 目: 在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讨
在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讨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研究性学习"迅即成为广大教师密切关注的话题.值得注意的是,要正确区分两种不同的研究性学习.一种是作为一门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现象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以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这是狭义上的研究性学习.另一种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它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泛指学生主动的探究问题的学习,这是广义上的研究性学习,也叫探究性学习,可以贯穿在所有学科的所有教学活动之中.独立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自明.但研究性学习如果只在研究型课程中采用,那只是"万绿丛中一点红",虽然醒目,但非主流,最多不过是课程改革的漂亮点缀而已.只有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推广到各类课程的教学之中,才能迎来课程改革万紫千红的春天.
我校作为浙江省一级重点高中,执行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在高中独立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已有两年,以自主性,专题性,综合性,实践性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成效显著.但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还罕见其踪迹.因此,探讨如何在各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成为我校师生的当务之急,也是全国所有教师新世纪的教育使命.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谈一些不成熟的体会,以求教于同仁.
一,教学范例
我们现在高中使用的历史教材是人教社的版本.这套教材将课型分成三类:阅读课,活动课和常规讲授课.阅读课和活动课每学期各安排了1—5节,其余大量的都是常规讲授课.怎样在这些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呢 下面各举一例进行说明.
(一)阅读课范例:《军阀割据下的中国政局》
阅读课,顾名思义,它的特点就是阅读.因此,上好一堂阅读课的关键是要在"读"字上面下工夫.在我校上的研究课《军阀割据下的中国政局》这一阅读课中,我们的基本做法就是组织阅读和提问答疑相结合.为此,我们设计了"自读","共读","精读"三个环节.
1,"自读"环节
"自读",准确地讲是分组自读,因为一堂课只有40或45分钟,要学生全部看完课文还要完成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们根据这篇课文有三个子目而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看"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短暂的张勋复辟"和"护法运动"三部分内容.自读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所读课文基本内容,大致结构以及自己存在哪些不懂的问题.所以"自读"前要向学生提出这些要求."自读"完后,让三组学生展开组内交流和讨论,然后派代表说明所看子目的内容结构,有不懂的问题上台去写在黑板上.学生对于上台写问题很感兴趣,表现非常积极,几乎每个班都写了满满一黑板问题.如"袁世凯是怎样死的 ","奉系,滇系,桂系算不算北洋军阀 ","阎锡山有没有帝国主义扶植 如果有,是哪一个帝国主义 ","为什么扶植军阀的帝国主义国家只有英国,美国和日本 ","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既然已经是半封建性质,怎么还允许军阀在一个地方闭关自守 ","府院之争的实质是什么 " "张勋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 ","孙中山《讨逆宣言》中为什么说'此次讨逆之战,匪特为民国争生存,且为民族反抗武力之奋斗' ","护法运动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西南军阀为什么先附和护法,后又排挤孙中山 ","孙中山进行护法运动时,宋庆龄在哪里 ","护法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等等.
2,"共读"环节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通过阅读解答出来,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而且在第一环节中,每个同学都只是看了一个子目的书,其余的两个子目还没有来得及看,因此,我们安排了第二个环节"共读",即全班学生带着黑板上的问题,对着课本看书,通过阅读寻找答案."共读"环节,一是对同学们起到了查漏补缺的作用,学生没有阅读过的内容,基本上都过目了;二是使黑板上的问题,逐渐有了结果.有些问题,同学们很快从课本上直接找出答案,如"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护法运动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等.有些问题虽然课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但经过提示和思考,学生可以得出答案,如"为什么扶植军阀的帝国主义国家只有英国,美国和日本 ","府院之争的实质是什么 " "张勋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 ","护法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等.有些问题,学生根据教材和已有的知识,无论怎样探究,都没有得出准确答案,如"阎锡山有没有帝国主义扶植 如果有,是哪一个帝国主义 "但通过讨论,同学们得到了这样一个共识:阎锡山肯定有帝国主义扶植,只是不能确定是哪一个帝国主义.到这时,教师再点明阎锡山是日本帝国主义扶植的.这一题的讨论,虽然没有直接得出准确答案,但学生展开了想象,进行了推理,谁能说其探究没有意义呢 还有些问题,超出了本课教材的范围,受时间的限制,可以不必在课堂讨论,安排学生课后去查阅资料,或告诉学生课后个别交谈就可以了.如对于"袁世凯是怎样死的 "这个问题,可以建议提问学生看看前一节课中"护国运动"的内容寻求答案;对于"孙中山进行护法运动时,宋庆龄在哪里 ",可以建议提出这个问题的学生去看看有关介绍孙中山和宋庆龄生平的书籍.
下一页